三分巢湖:安徽在下一步大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50:34
21世纪经济报道 孙小林 合肥、巢湖报道 2011-08-27 01:08:16  

http://www.21cbh.com/HTML/2011-8-27/wOMDY5XzM2MDYwOQ.html新闻核心提示:吞下巢湖之后,使合肥从名不见经传的省会一跃而为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

8月22日,巢湖正式变为合肥的“内湖”。

吞下巢湖之后,使合肥从名不见经传的省会一跃而为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在其雄心勃勃地修筑“环湖大道”、串联起诸多新区的同时,也让合肥拥有了可产出更多GDP的土地资源。

不过说到底,三分巢湖市的深层逻辑是区域产业平台的重构。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战略下,可以说安徽未来看皖江,皖江未来则看合芜马三市,三分巢湖,正是整合三市产业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的一盘棋。

著名的温泉之乡巢湖市的政府网站再也打不开了,百度快照显示,主文的最后一次更新时间停留在公元2011年8月20日。

8月22日,安徽省方面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并对其下辖的一区四县行政区划进行相应调整,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

这是国内罕见的撤销省辖市的事件。一座仅12年“市龄”的地级市被宣告解散。

8月25日,安徽省民政厅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勘测分界工作已经展开。

分拆巢湖之后,合肥终于“肥”了,其国土面积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与其南面的芜湖和马鞍山实现“无缝对接”--这片地带,正是“皖江城市带”的核心区域。

在安徽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战略下,这三座城市加上被拆分的原巢湖市,一同扮演了第一梯队的角色。然而,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巢湖产值步伐大幅落后于围绕它的三位“大哥”,遂免不了被瓜分的命运。

不过,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角度上,拆是为了更好地形成区域发展的合力,减少协调成本。三分巢湖之后,三市的产业链规划乃至招商方案,都面临重构的机遇。有了这样的基础,不仅新合肥将空前扩展其产业经济辐射半径,芜湖和马鞍山的同城化亦将大大加速。

1.分流难题

8月24日,记者从合肥徽州大道前往原巢湖市政府所在地的居巢区,路途不到一个小时。记者了解到,一旦环(巢)湖大道建设完毕,从合肥到巢湖差不多20分钟就可以到了。

地级市巢湖市政府大楼外,“加速发展、争先进位”的标牌仍旧矗立,不过,市政府所在地的居巢区已经变为县级巢湖市了。

8月23日,县级巢湖市挂牌成立,合肥市领导班子悉数出马,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亲自揭牌。此一揭牌,意味着这座仅存在12年历史之久的地级市正式成为历史。

而更多工作才刚刚开始。目前,对于大量公务人员的后续安排,是当前

区划调整中最主要的工作。

根据安徽方面的安排,从8月22日起,安徽省将全面启动行政区划调整的对接实施工作,计划9月10日前基本完成人员安置等主要工作。

时间之紧迫,让人事安排工作更添复杂性。

原地级巢湖市委党校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校整体建制都将转到合肥行政学院。

不少在原巢湖政府部门工作的人们充满了担忧,尤其是市级公务员,因为相关区县的公务员往往整体建制划入,不存在官员或者公务员调整等大问题,而地级市巢湖消失了,这或许是整个分拆巢湖过程中最大的善后难题。

根据本报目前了解的方案,原巢湖市级公务员可以选择到现巢湖县工作,也可以选择到芜湖、马鞍山、合肥甚至其他市工作。

当地国土系统的一位官员告诉本报记者,自己可以选择去芜湖、马鞍山,也可以去合肥,“还可以去省直机关”。

不过,据本报了解,很多人不愿意去马鞍山和芜湖,普遍倾向于先到原居巢区,现在县级巢湖市工作,或者去合肥以及省直部门。

上述这位土地系统公务员最后选择了去省直机关,“那里不太可能会受到排挤”,但上面最终安排的结果他并未得知,根据“双向”选择的结果,还得工作小组最终确定。

据初步估计,地级巢湖市共有49个工作机构,其中,政府工作部门30个,直属机构9个,部门管理机构1个,双重或垂直管理机构9个,加上事业单位等,需分流的公务人员较多,如何消化吸收是个大问题。

来自合肥以及巢湖当地有多方消息均指出,原巢湖市主要领导之一将调任某安徽省属大型企业任职,但官方并未就此做出回应。

2.“大合肥”:告别“10公里辐射圈”

据2010年安徽省人大代表团测算,合肥市的经济辐射力仅有10公里范围。

8月25日的《合肥晚报》,其头版头条刊登了安徽省委副书记、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的《在奋斗中拥抱梦想》的长篇文章。

此文为《合肥大建设》总序,其选择在兼并巢湖部分地区的时刻发表,外界普遍认为,当地对于“大合肥”之渴望已久。

8月23日,县级巢湖市挂牌成立仪式上,孙金龙强调,区划调整后,大家同属一个合肥,都是一家人,要树立“大合肥”的理念,进一步营造心齐气顺、携手创业的和谐局面。

事实上,这正是合肥的期待。安徽省一位官员告诉本报记者,合肥作为省会的历史较短,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合肥在省内的地位一直并不巩固,甚至有说法认为,省里为了发展合肥牺牲了部分其他市的利益。

官方数据显示,合肥面积近7000平方公里,人口445万人,占全省人口比例7%,无论从人口、地域还是经济实力来说,其在省内的首位度并不高。

近年来,合肥方面一直想大力发展自身,设立滨湖新区就是一个标志,这也意味着合肥试图从内陆走向沿湖的滨湖城市。

三分巢湖:安徽在下一步大棋

与此同时,合肥一直申请“引江济巢”,一方面改善水质,另外一方面将自己亦发展成为一个直接可以连通长江的城市。

此外,尽管合肥经济发展迅速,但与巢湖毗邻的芜湖、马鞍山等城市,早已成为安徽省的重要经济、交通增长极;由于接近江苏,这些城市更倾向于接受南京城市圈的产业辐射。

时任巢湖市一位主要领导的官员曾对本报记者这样表示,巢湖一直想修路和合肥连接,“路都修到合肥边上了”,但当时合肥一直不肯,“担心市南的产业都转移到巢湖去了。”

据2010年安徽省人大代表团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提出的建议中测算,合肥市的经济辐射力仅有10公里范围。

合肥试图巩固自身地位的想法,亦是安徽省层面的地缘发展思路。

安徽省已经提出,将合肥打造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并加强建设“合肥都市圈”,以发挥其省内龙头作用,带动安徽经济发展,并防止被“武汉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弱化。

事实上,安徽省的总体经济实力并不比湖北弱,但是一个“大武汉”的光环,足以令安徽顿时黯然失色。

此次三分巢湖,使新合肥拥有708万户籍人口,人口占全省比例上升到12%;并以11408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一跃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

按照2010年的数据,“吞掉”庐江县后,合肥的GDP由原先的2700亿元增至3012亿,一举跨过3000亿门槛。

与此同时,巢湖正式成为合肥的内湖,并使其距离“沿江省会”的梦想进了一大步,合肥如今离长江最近仅有数公里的距离。

8月23日,合肥市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提出将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建设,“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方向阔步前进”。

由于吞并了巢湖,合肥还获得了环湖地带的大量土地指标,为城市拓展赢得了战略空间。而此前不久,原巢湖市区的土地价格也一再拉升,甚至出现了“地王”。

记者在巢湖周边看到,环湖大道已经接近施工完毕,很多地段已经在做扫尾工作。按照规划,从合肥滨湖新区到巢湖市未来只需要15分钟,部分旅游景点和楼盘已经初现规模。

3.皖江“无缝对接”

三分巢湖使三座城市实现无缝对接,这将有效协调区域产业招商和布局规划。

官方数据显示,原巢湖市总面积9423平方公里,总人口454万,但其2010年GDP仅为615亿元,人均GDP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比之下,合肥、芜湖、马鞍山2010年的GDP分别为2702.5亿、1108.6亿元、811.01亿元。

总体而言,这些城市单个经济规模明显偏小,以芜湖市为例,这个安徽省经济强市的GDP不及江苏省中等地级市南通市的2/5,甚至不如经济相对薄弱的江苏淮安市,2010年淮安市GDP为1345亿元。

不过,如果说将巢湖部分地区合并给合肥是“个体”利益考虑,那将巢湖其余地区分配给芜湖和马鞍山则是“下了一步大棋”。

前述安徽省官员告诉本报记者,安徽的区域发展重心一直存在争议,从皖南到皖北,再到合肥,省里面一直过于注重发展平衡,因此一直缺乏发展重点。

学界普遍认为,沿江地区才是应该发展的重点,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合肥往往被作为中心,而皖北、皖南的利益又得被照顾到。

于是,当江苏重点发展苏南时,安徽开发重点尚在徘徊中,当江苏开发苏中时,安徽还是在犹豫,直到江苏重点扶持苏北时,安徽终于意识到“时不我待”了。

这几年,安徽逐步将开发重点转移到800里皖江,尤其是纳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的城市。在2010年1月国务院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即定下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格局。

不过,问题接踵而至,由于区域内主要产业均靠招商而来,在各自为政的情况下,不免导致产业整体布局落实不到位,产业同构现象突出。

“我省经济区域行政分割现象较为突出,各地资源很难在更大的范围内流动、配置和整合,资源互补性不强,产业关联度和升级度较差,资源综合要素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最终也影响了各市经济发展速度。”安徽省人大代表团在2010年两会上直言此问题。

与此同时,横亘在三个城市之间的巢湖市,让三个产业结构较为相似的城市联系弱化了不少,和这三个城市相比,巢湖还是一个农业化走向工业化的起步城市,是一个“经济洼地”。

此外,原巢湖市的绝大多数大中型企业散布于其下的各县城,市区的产值不到全市的1/3,产业经济的带动能力很弱。

此次三分巢湖之后,三座城市实现无缝对接,对于有效协调产业招商,协调产业布局规划等,均将起到巨大作用。

“在现行体制下,很多资源是按照行政区域进行配置的,打通行政边界以后,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暨南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覃成林说。

安徽省民政厅主要负责人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亦表示,行政区划调整后,皖江地区的中心城市能级和综合承载能力将会显著提升,可以积聚更多产业和人口,更好地发挥带动引领作用。

4.区域产业重构的下一步

芜湖和马鞍山同城化将加速。本报记者了解,芜湖-马鞍山组合港列入了2011年芜湖市的重点工作。

目前,关于三座城市产业规划的新方案尚未出台,按照安徽方面的说法,目前的主要任务是人事等安排。

“这是一个漂亮的顶层设计。”安徽省政府参事程必定认为,这个方案将最大限度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提升至新的高度。

在程必定看来,首先环境治理问题就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加强。

近年来,巢湖治理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由于巢湖跨合肥、巢湖等市,处于各自的利益和角度,协调起来较难,治理和保护难度很大。

而此次合并之后,巢湖将成为合肥内湖,治理起来将较为容易,更为重要的是,旅游和地产产业已经闻风而动。

“未来环巢湖地区可以打造成一个高新产业群,多引进基因工程、生物工程项目,尽快完成布局。同时要控制环湖房地产开发项目,要把巢湖资源真正用到产业发展上。”安徽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范和生建议。

据本报了解,合肥市已经决定成立巢湖管理局,统筹滨湖综合开发,由于原巢湖市也设立了滨湖新区,而合肥市也设立了滨湖新区,统一开发将最大限度降低行政和经济成本。

事实上,在安徽当地,有关安徽省相关政府部门会搬迁到合肥滨湖新区的说法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一旦决定搬迁,将直接促进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而更大范围内看来,按照分拆方案,合肥、芜湖、马鞍山将正式连在一起,三者在钢铁、汽车、家电产业上具有很强的互补优势。

据本报不完全统计,若三个城市以一个整体对外承接产业转移,其产业链的平台优势将更为明显,诸如汽车、能源、新材料、钢铁、家电等领域,在吸引沿海产业转移方面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以家电产业为例,合肥白色家电产业庞大,但芜湖同样也不落后,双方一直处于“你争我斗”的情况,而此次三分巢湖之后,两市成为“邻居”,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产业链的延伸,通过更为完善的协调机制来防止恶性竞争。

“合作、降低沟通成本将成为今后三市在协调产业规划方面的主题。”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安徽省上报给国务院的方案里也提到了这一点。

记者了解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之后,安徽省在长江以北设立了一个“芜(湖)马(鞍山)巢(湖)集中区”,后改名为江北集中区。而分拆巢湖之后,将大大减少城市间的内部协调成本。

“江北产业集中区的设立有利于与芜湖、马鞍山两岸互动、跨江发展。”江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主任毕小彬说。

分拆巢湖带来的产业重组机会亦得以增加。以港口为例,位于江南的芜湖都曾经试图在长江北岸建设沿江工业园区和物流中转基地。尽管规划得到安徽省省政府批准,但由于长江北岸的无为县、和县归巢湖市管辖,致使规划无法实施。

此次分拆之后,将直接有助于芜湖港口的大规模发展,据本报记者进一步了解,芜湖-马鞍山组合港也列入了2011年芜湖市的重点工作。

事实上,芜湖和马鞍山一直在打造同城化,今后两市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对于同城化步伐将大有促进。

安徽方面认为,区划调整将在更大区域范围统筹安排生产力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从区域经济学角度来看,这种调整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通过集聚和联动效应,往往能达到1+1>2的效果。”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则如是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 孙小林 合肥、巢湖报道 2011-08-27 01:08:16  

http://www.21cbh.com/HTML/2011-8-27/wOMDY5XzM2MDYwOQ.html新闻核心提示:吞下巢湖之后,使合肥从名不见经传的省会一跃而为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

8月22日,巢湖正式变为合肥的“内湖”。

吞下巢湖之后,使合肥从名不见经传的省会一跃而为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在其雄心勃勃地修筑“环湖大道”、串联起诸多新区的同时,也让合肥拥有了可产出更多GDP的土地资源。

不过说到底,三分巢湖市的深层逻辑是区域产业平台的重构。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战略下,可以说安徽未来看皖江,皖江未来则看合芜马三市,三分巢湖,正是整合三市产业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的一盘棋。

著名的温泉之乡巢湖市的政府网站再也打不开了,百度快照显示,主文的最后一次更新时间停留在公元2011年8月20日。

8月22日,安徽省方面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并对其下辖的一区四县行政区划进行相应调整,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

这是国内罕见的撤销省辖市的事件。一座仅12年“市龄”的地级市被宣告解散。

8月25日,安徽省民政厅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勘测分界工作已经展开。

分拆巢湖之后,合肥终于“肥”了,其国土面积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与其南面的芜湖和马鞍山实现“无缝对接”--这片地带,正是“皖江城市带”的核心区域。

在安徽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战略下,这三座城市加上被拆分的原巢湖市,一同扮演了第一梯队的角色。然而,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巢湖产值步伐大幅落后于围绕它的三位“大哥”,遂免不了被瓜分的命运。

不过,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角度上,拆是为了更好地形成区域发展的合力,减少协调成本。三分巢湖之后,三市的产业链规划乃至招商方案,都面临重构的机遇。有了这样的基础,不仅新合肥将空前扩展其产业经济辐射半径,芜湖和马鞍山的同城化亦将大大加速。

1.分流难题

8月24日,记者从合肥徽州大道前往原巢湖市政府所在地的居巢区,路途不到一个小时。记者了解到,一旦环(巢)湖大道建设完毕,从合肥到巢湖差不多20分钟就可以到了。

地级市巢湖市政府大楼外,“加速发展、争先进位”的标牌仍旧矗立,不过,市政府所在地的居巢区已经变为县级巢湖市了。

8月23日,县级巢湖市挂牌成立,合肥市领导班子悉数出马,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亲自揭牌。此一揭牌,意味着这座仅存在12年历史之久的地级市正式成为历史。

而更多工作才刚刚开始。目前,对于大量公务人员的后续安排,是当前

区划调整中最主要的工作。

根据安徽方面的安排,从8月22日起,安徽省将全面启动行政区划调整的对接实施工作,计划9月10日前基本完成人员安置等主要工作。

时间之紧迫,让人事安排工作更添复杂性。

原地级巢湖市委党校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校整体建制都将转到合肥行政学院。

不少在原巢湖政府部门工作的人们充满了担忧,尤其是市级公务员,因为相关区县的公务员往往整体建制划入,不存在官员或者公务员调整等大问题,而地级市巢湖消失了,这或许是整个分拆巢湖过程中最大的善后难题。

根据本报目前了解的方案,原巢湖市级公务员可以选择到现巢湖县工作,也可以选择到芜湖、马鞍山、合肥甚至其他市工作。

当地国土系统的一位官员告诉本报记者,自己可以选择去芜湖、马鞍山,也可以去合肥,“还可以去省直机关”。

不过,据本报了解,很多人不愿意去马鞍山和芜湖,普遍倾向于先到原居巢区,现在县级巢湖市工作,或者去合肥以及省直部门。

上述这位土地系统公务员最后选择了去省直机关,“那里不太可能会受到排挤”,但上面最终安排的结果他并未得知,根据“双向”选择的结果,还得工作小组最终确定。

据初步估计,地级巢湖市共有49个工作机构,其中,政府工作部门30个,直属机构9个,部门管理机构1个,双重或垂直管理机构9个,加上事业单位等,需分流的公务人员较多,如何消化吸收是个大问题。

来自合肥以及巢湖当地有多方消息均指出,原巢湖市主要领导之一将调任某安徽省属大型企业任职,但官方并未就此做出回应。

2.“大合肥”:告别“10公里辐射圈”

据2010年安徽省人大代表团测算,合肥市的经济辐射力仅有10公里范围。

8月25日的《合肥晚报》,其头版头条刊登了安徽省委副书记、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的《在奋斗中拥抱梦想》的长篇文章。

此文为《合肥大建设》总序,其选择在兼并巢湖部分地区的时刻发表,外界普遍认为,当地对于“大合肥”之渴望已久。

8月23日,县级巢湖市挂牌成立仪式上,孙金龙强调,区划调整后,大家同属一个合肥,都是一家人,要树立“大合肥”的理念,进一步营造心齐气顺、携手创业的和谐局面。

事实上,这正是合肥的期待。安徽省一位官员告诉本报记者,合肥作为省会的历史较短,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合肥在省内的地位一直并不巩固,甚至有说法认为,省里为了发展合肥牺牲了部分其他市的利益。

官方数据显示,合肥面积近7000平方公里,人口445万人,占全省人口比例7%,无论从人口、地域还是经济实力来说,其在省内的首位度并不高。

近年来,合肥方面一直想大力发展自身,设立滨湖新区就是一个标志,这也意味着合肥试图从内陆走向沿湖的滨湖城市。

三分巢湖:安徽在下一步大棋

与此同时,合肥一直申请“引江济巢”,一方面改善水质,另外一方面将自己亦发展成为一个直接可以连通长江的城市。

此外,尽管合肥经济发展迅速,但与巢湖毗邻的芜湖、马鞍山等城市,早已成为安徽省的重要经济、交通增长极;由于接近江苏,这些城市更倾向于接受南京城市圈的产业辐射。

时任巢湖市一位主要领导的官员曾对本报记者这样表示,巢湖一直想修路和合肥连接,“路都修到合肥边上了”,但当时合肥一直不肯,“担心市南的产业都转移到巢湖去了。”

据2010年安徽省人大代表团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提出的建议中测算,合肥市的经济辐射力仅有10公里范围。

合肥试图巩固自身地位的想法,亦是安徽省层面的地缘发展思路。

安徽省已经提出,将合肥打造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并加强建设“合肥都市圈”,以发挥其省内龙头作用,带动安徽经济发展,并防止被“武汉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弱化。

事实上,安徽省的总体经济实力并不比湖北弱,但是一个“大武汉”的光环,足以令安徽顿时黯然失色。

此次三分巢湖,使新合肥拥有708万户籍人口,人口占全省比例上升到12%;并以11408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一跃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

按照2010年的数据,“吞掉”庐江县后,合肥的GDP由原先的2700亿元增至3012亿,一举跨过3000亿门槛。

与此同时,巢湖正式成为合肥的内湖,并使其距离“沿江省会”的梦想进了一大步,合肥如今离长江最近仅有数公里的距离。

8月23日,合肥市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提出将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建设,“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方向阔步前进”。

由于吞并了巢湖,合肥还获得了环湖地带的大量土地指标,为城市拓展赢得了战略空间。而此前不久,原巢湖市区的土地价格也一再拉升,甚至出现了“地王”。

记者在巢湖周边看到,环湖大道已经接近施工完毕,很多地段已经在做扫尾工作。按照规划,从合肥滨湖新区到巢湖市未来只需要15分钟,部分旅游景点和楼盘已经初现规模。

3.皖江“无缝对接”

三分巢湖使三座城市实现无缝对接,这将有效协调区域产业招商和布局规划。

官方数据显示,原巢湖市总面积9423平方公里,总人口454万,但其2010年GDP仅为615亿元,人均GDP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比之下,合肥、芜湖、马鞍山2010年的GDP分别为2702.5亿、1108.6亿元、811.01亿元。

总体而言,这些城市单个经济规模明显偏小,以芜湖市为例,这个安徽省经济强市的GDP不及江苏省中等地级市南通市的2/5,甚至不如经济相对薄弱的江苏淮安市,2010年淮安市GDP为1345亿元。

不过,如果说将巢湖部分地区合并给合肥是“个体”利益考虑,那将巢湖其余地区分配给芜湖和马鞍山则是“下了一步大棋”。

前述安徽省官员告诉本报记者,安徽的区域发展重心一直存在争议,从皖南到皖北,再到合肥,省里面一直过于注重发展平衡,因此一直缺乏发展重点。

学界普遍认为,沿江地区才是应该发展的重点,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合肥往往被作为中心,而皖北、皖南的利益又得被照顾到。

于是,当江苏重点发展苏南时,安徽开发重点尚在徘徊中,当江苏开发苏中时,安徽还是在犹豫,直到江苏重点扶持苏北时,安徽终于意识到“时不我待”了。

这几年,安徽逐步将开发重点转移到800里皖江,尤其是纳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的城市。在2010年1月国务院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即定下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格局。

不过,问题接踵而至,由于区域内主要产业均靠招商而来,在各自为政的情况下,不免导致产业整体布局落实不到位,产业同构现象突出。

“我省经济区域行政分割现象较为突出,各地资源很难在更大的范围内流动、配置和整合,资源互补性不强,产业关联度和升级度较差,资源综合要素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最终也影响了各市经济发展速度。”安徽省人大代表团在2010年两会上直言此问题。

与此同时,横亘在三个城市之间的巢湖市,让三个产业结构较为相似的城市联系弱化了不少,和这三个城市相比,巢湖还是一个农业化走向工业化的起步城市,是一个“经济洼地”。

此外,原巢湖市的绝大多数大中型企业散布于其下的各县城,市区的产值不到全市的1/3,产业经济的带动能力很弱。

此次三分巢湖之后,三座城市实现无缝对接,对于有效协调产业招商,协调产业布局规划等,均将起到巨大作用。

“在现行体制下,很多资源是按照行政区域进行配置的,打通行政边界以后,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暨南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覃成林说。

安徽省民政厅主要负责人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亦表示,行政区划调整后,皖江地区的中心城市能级和综合承载能力将会显著提升,可以积聚更多产业和人口,更好地发挥带动引领作用。

4.区域产业重构的下一步

芜湖和马鞍山同城化将加速。本报记者了解,芜湖-马鞍山组合港列入了2011年芜湖市的重点工作。

目前,关于三座城市产业规划的新方案尚未出台,按照安徽方面的说法,目前的主要任务是人事等安排。

“这是一个漂亮的顶层设计。”安徽省政府参事程必定认为,这个方案将最大限度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提升至新的高度。

在程必定看来,首先环境治理问题就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加强。

近年来,巢湖治理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由于巢湖跨合肥、巢湖等市,处于各自的利益和角度,协调起来较难,治理和保护难度很大。

而此次合并之后,巢湖将成为合肥内湖,治理起来将较为容易,更为重要的是,旅游和地产产业已经闻风而动。

“未来环巢湖地区可以打造成一个高新产业群,多引进基因工程、生物工程项目,尽快完成布局。同时要控制环湖房地产开发项目,要把巢湖资源真正用到产业发展上。”安徽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范和生建议。

据本报了解,合肥市已经决定成立巢湖管理局,统筹滨湖综合开发,由于原巢湖市也设立了滨湖新区,而合肥市也设立了滨湖新区,统一开发将最大限度降低行政和经济成本。

事实上,在安徽当地,有关安徽省相关政府部门会搬迁到合肥滨湖新区的说法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一旦决定搬迁,将直接促进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而更大范围内看来,按照分拆方案,合肥、芜湖、马鞍山将正式连在一起,三者在钢铁、汽车、家电产业上具有很强的互补优势。

据本报不完全统计,若三个城市以一个整体对外承接产业转移,其产业链的平台优势将更为明显,诸如汽车、能源、新材料、钢铁、家电等领域,在吸引沿海产业转移方面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以家电产业为例,合肥白色家电产业庞大,但芜湖同样也不落后,双方一直处于“你争我斗”的情况,而此次三分巢湖之后,两市成为“邻居”,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产业链的延伸,通过更为完善的协调机制来防止恶性竞争。

“合作、降低沟通成本将成为今后三市在协调产业规划方面的主题。”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安徽省上报给国务院的方案里也提到了这一点。

记者了解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之后,安徽省在长江以北设立了一个“芜(湖)马(鞍山)巢(湖)集中区”,后改名为江北集中区。而分拆巢湖之后,将大大减少城市间的内部协调成本。

“江北产业集中区的设立有利于与芜湖、马鞍山两岸互动、跨江发展。”江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主任毕小彬说。

分拆巢湖带来的产业重组机会亦得以增加。以港口为例,位于江南的芜湖都曾经试图在长江北岸建设沿江工业园区和物流中转基地。尽管规划得到安徽省省政府批准,但由于长江北岸的无为县、和县归巢湖市管辖,致使规划无法实施。

此次分拆之后,将直接有助于芜湖港口的大规模发展,据本报记者进一步了解,芜湖-马鞍山组合港也列入了2011年芜湖市的重点工作。

事实上,芜湖和马鞍山一直在打造同城化,今后两市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对于同城化步伐将大有促进。

安徽方面认为,区划调整将在更大区域范围统筹安排生产力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从区域经济学角度来看,这种调整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通过集聚和联动效应,往往能达到1+1>2的效果。”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则如是表示。


应该把池州和铜陵给并了,才是正事。
这个重新分蛋糕的过程。我相信会有很多的资产会不明不白的流失。很多账目会消失。很多白条会没有人负责。
很疑惑。绝大部分太湖都属于江苏苏州,难道合肥拥有巢湖就会比拥有大部分太湖的苏州更大些?(没有仔细考证,纯属感觉)
标题党,俺家乡黑龙江的某些市都比合肥大,别说,青海,新疆,西藏,内蒙了
安徽棋再大,能大到那里去?别是在盘算吞并江苏浙江上海以及河南南部吧?
这才叫“大棋”
secondday_02 发表于 2011-8-29 11:02
应该把池州和铜陵给并了,才是正事。
不要……我是池州的…… - -
佳木斯 黑龙江省东北部 面积:3.27万平方公里人口:252万
哈密市面积8.5万平方公里,东西长约404公里,南北宽约322公里,约占全疆总面积的5.2%
格尔木位于青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南部,西接新疆自治区,南与西藏自治区毗邻,平均海拔2800米,面积76663平方公里

随便搜的,即便不准确,也差不太多。
合肥最大?我看比他大的能找出几十个。
人口,辖区面积,市区面积?哪一个也轮不到合肥啊。不知道这么脑残的记者哪里生出来的。
奥,合肥好似 11000多,合并之后算上巢湖的面积?
就是把人家地分了,然后卖个高价自己揣着,还是搞地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