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个关于米格19和米格21的疑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6:05:50
根据空军之翼的资料,这也是我唯一能找到的关于米格21研发的比较详细的资料,米格21最初的测试曾经使用了米格19的发动机  

“高扬设计局搞了四种设计方案:装 AM-11 发动机的后掠翼歼击机 E-1,装米格-19 的 AM-9B 发动机的后掠翼歼击机 E-2,,,,1955 年 2 月 14 日 E-2 首飞,起飞重量 5,334 千克、空重 3,687 千克、装两门 NR-30 机炮于中机身下部,另外还可带两组火箭弹(每组 8 枚)。双梁式机翼在 1/4 弦线的后掠角为 55º,装有开缝襟翼和前缘襟翼,座舱前风档玻璃有电防冰器,机身内有四个油箱,机身下有一个外挂副油
箱、E-2 的最大速度达 1,920 公里/小时,实用升限 19,000 米。”

用米格19的一个发动机,竟然飞到了1900公里/小时.而我们的老歼12 ,空中李向阳,最大速度才1.4马赫。同样是用米格19发动机,单发小歼击机。我们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是不是资料有错,或者我们技术不行?
根据空军之翼的资料,这也是我唯一能找到的关于米格21研发的比较详细的资料,米格21最初的测试曾经使用了米格19的发动机  

“高扬设计局搞了四种设计方案:装 AM-11 发动机的后掠翼歼击机 E-1,装米格-19 的 AM-9B 发动机的后掠翼歼击机 E-2,,,,1955 年 2 月 14 日 E-2 首飞,起飞重量 5,334 千克、空重 3,687 千克、装两门 NR-30 机炮于中机身下部,另外还可带两组火箭弹(每组 8 枚)。双梁式机翼在 1/4 弦线的后掠角为 55º,装有开缝襟翼和前缘襟翼,座舱前风档玻璃有电防冰器,机身内有四个油箱,机身下有一个外挂副油
箱、E-2 的最大速度达 1,920 公里/小时,实用升限 19,000 米。”

用米格19的一个发动机,竟然飞到了1900公里/小时.而我们的老歼12 ,空中李向阳,最大速度才1.4马赫。同样是用米格19发动机,单发小歼击机。我们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是不是资料有错,或者我们技术不行?
不太靠谱看起来,米格-19是双发,地球人都知道。
Mig19还用了两台发动机,也才勉强超声速
速度问题主要是因为进气道设计不同,E2上已经改用超音速3级可调进气道,而歼12依旧是固定式进气道,这样在高马赫情况下,12进气损失会明显大很多,导致推力下降,从而速度根本上不去。

对比就知道,在最大起飞重量接近(5295VS5334)的情况下,空重差了很多(3100VS3687),E2为了提升速度也是付出不少代价的。
无聊的其实 发表于 2011-8-24 08:44
速度问题主要是因为进气道设计不同,E2上已经改用超音速3级可调进气道,而歼12依旧是固定式进气道,这样在高 ...
12早期是超音速中心锥进气道,后来发现作用不大,才改为固定进气道的,如果苏联能用 米格19的一个发动机做出来3吨多的1。9马赫超音速歼击机,为什么我们的小歼做不到1。9马赫呢?
歼12是作为游击战兵器设计的,要考虑低空低速机动性和短距起降能力,翼面积相对较大,以降低翼载,对高速性能肯定有影响。所以正常起飞重量比E-2轻了几百公斤,还没它飞得快

职业抬杠 发表于 2011-8-24 08:59
12早期是超音速中心锥进气道,后来发现作用不大,才改为固定进气道的,如果苏联能用 米格19的一个发动机做 ...


Ye-2没有飞过那个速度,不知道你的数据是从哪里来的
为了达到双二的指标,给Ye-2加装了火箭助推装置改称Ye-50,才飞到了指标,最高速度达到2.33马赫
职业抬杠 发表于 2011-8-24 08:59
12早期是超音速中心锥进气道,后来发现作用不大,才改为固定进气道的,如果苏联能用 米格19的一个发动机做 ...


Ye-2没有飞过那个速度,不知道你的数据是从哪里来的
为了达到双二的指标,给Ye-2加装了火箭助推装置改称Ye-50,才飞到了指标,最高速度达到2.33马赫
职业抬杠 发表于 2011-8-24 08:59
12早期是超音速中心锥进气道,后来发现作用不大,才改为固定进气道的,如果苏联能用 米格19的一个发动机做 ...
那个进气锥又不是可调的,只是能用来放置广角测距器或小型雷达而已,同比,歼六Ⅲ改为2级可调进气道后,最大速度可以到M1.53以上。

除了进气道,我怀疑12的机翼也有问题,为了兼顾低速性能,其相对厚度应该是较大的,这样超音速时的激波阻力也偏大。
米格19应该在苏联的定位就是一种验证超音速的战斗机,类似美帝F-100吧?
中华海帝 发表于 2011-8-24 10:48
米格19应该在苏联的定位就是一种验证超音速的战斗机,类似美帝F-100吧?
是的,还非常不完善的一种飞机,对于前苏联仅仅是用来过渡的,其跨音速区的操纵性相当不好。
职业抬杠 发表于 2011-8-24 08:59
12早期是超音速中心锥进气道,后来发现作用不大,才改为固定进气道的,如果苏联能用 米格19的一个发动机做 ...
1920km/h的速度是1.9倍音速?
还真是职业抬杠啊
无聊的其实 发表于 2011-8-24 11:19
是的,还非常不完善的一种飞机,对于前苏联仅仅是用来过渡的,其跨音速区的操纵性相当不好。
不知道我们如何创造那些奇迹战绩的,费解
中华海帝 发表于 2011-8-24 11:22
不知道我们如何创造那些奇迹战绩的,费解
连骗带蒙……也算不上“奇迹”吧。

例如,靠WW内部透出的消息,早早确定对方进入的时间、航向诸元;靠“土”电子对抗策略(加装简单实用原件、瞬间开机等)来麻痹、忽悠对方;靠事先在特定空域守株待兔等等。

当然,这都是后来的事情啦!50年代时,WW还是很猖獗滴,胆敢成批前来叫阵;后期(60-70年代)就只能擦边或偷偷入境了。70年代后期,东线基本无战事鸟。
海客 发表于 2011-8-24 11:34
连骗带蒙……也算不上“奇迹”吧。

例如,靠WW内部透出的消息,早早确定对方进入的时间、航向诸元;靠 ...
嗯,不过我们当时的航空工业基础实在是心酸,几次改进歼6都属于费力不讨好……

中华海帝 发表于 2011-8-24 11:22
不知道我们如何创造那些奇迹战绩的,费解


但是这个飞机推比很高,即使是原型(米格19S)的正常起飞推比也达到0.86,空战时接近1,因此在亚音速区段的机动性,尤其是加速性能和垂直机动性能是非常优秀的。

别看很多飞机的速度比歼六快,但是在通常的亚音速格斗战范围(M0.5~0.9),这些飞机的很多性能还比不上歼六,二代机的高速主要体现在突防、拦截、逃逸,格斗战基本用不上的。
中华海帝 发表于 2011-8-24 11:22
不知道我们如何创造那些奇迹战绩的,费解


但是这个飞机推比很高,即使是原型(米格19S)的正常起飞推比也达到0.86,空战时接近1,因此在亚音速区段的机动性,尤其是加速性能和垂直机动性能是非常优秀的。

别看很多飞机的速度比歼六快,但是在通常的亚音速格斗战范围(M0.5~0.9),这些飞机的很多性能还比不上歼六,二代机的高速主要体现在突防、拦截、逃逸,格斗战基本用不上的。
中华海帝 发表于 2011-8-24 11:35
嗯,不过我们当时的航空工业基础实在是心酸,几次改进歼6都属于费力不讨好……
这是正常的,50年代时中国人均寿命只有50多岁,饭都吃不饱。

关键是当年只有引进图纸和实机进行测绘仿制的本事(而且还曾经大批返厂返工),对于飞机上许多东西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动一下外形那可是天大的事情!

不像现在的CF,从小龙01架到06架、从10到10B,外形变化那么大,完全是因为自己知其所以然的缘故。
中华海帝 发表于 2011-8-24 11:35
嗯,不过我们当时的航空工业基础实在是心酸,几次改进歼6都属于费力不讨好……
那些改进一直没有什么突破,涡喷6甲发动机一直有毛病,测距器和雷达也故障多多,30-2根本造不出合格品,航炮火力也上不去,早期的霹雳2故障率也很高。
无聊的其实 发表于 2011-8-24 11:38
但是这个飞机推比很高,即使是原型(米格19S)的正常起飞推比也达到0.86,空战时接近1,因此在亚音速区 ...
哦,听说越南战争时期,歼6往往被用来掩护米格21等起降,看来亚音速性能的确不错
无聊的其实 发表于 2011-8-24 11:44
那些改进一直没有什么突破,涡喷6甲发动机一直有毛病,测距器和雷达也故障多多,30-2根本造不出合格品,航 ...
导弹什么的就不说了,据说好几次上百架造出来,效果不行,返工……
中华海帝 发表于 2011-8-24 11:47
导弹什么的就不说了,据说好几次上百架造出来,效果不行,返工……
没办法,本身基础差,又是大跃进+文革,盲目追求速度,缺乏必要的分析和测试,加上管理混乱,一线制造擅自修改参数,导致产品质量非常不稳定。


无聊的其实 发表于 2011-8-24 12:03
没办法,本身基础差,又是大跃进+文革,盲目追求速度,缺乏必要的分析和测试,加上管理混乱,一线制造擅自 ...
一线擅自修改参数?难道是盲目跃进?

中华海帝 发表于 2011-8-24 12:05
一线擅自修改参数?难道是盲目跃进?


比如擅自修改轴头尺寸(减小,导致轴断裂),又比如擅自调整航炮射速(从850调高到1050,航炮超负荷炸膛)等等,这些都导致多起一级事故。
中华海帝 发表于 2011-8-24 12:05
一线擅自修改参数?难道是盲目跃进?


比如擅自修改轴头尺寸(减小,导致轴断裂),又比如擅自调整航炮射速(从850调高到1050,航炮超负荷炸膛)等等,这些都导致多起一级事故。
无聊的其实 发表于 2011-8-24 12:10
比如擅自修改轴头尺寸(减小,导致轴断裂),又比如擅自调整航炮射速(从850调高到1050,航炮超负荷炸膛 ...
首次得知,匪夷所思啊!

中华海帝 发表于 2011-8-24 12:18
首次得知,匪夷所思啊!


多着呢,东风102(国内自己改的白天型)强度只有设计值的86%这种事都出过。生产了一大批出来全部报废,修都没得修。

不过,再怎么说,与同期动辄空中熄火的歼七,超音速都不能的歼五,影子都没看见的歼八比,歼六是当时唯一堪用的机型。
中华海帝 发表于 2011-8-24 12:18
首次得知,匪夷所思啊!


多着呢,东风102(国内自己改的白天型)强度只有设计值的86%这种事都出过。生产了一大批出来全部报废,修都没得修。

不过,再怎么说,与同期动辄空中熄火的歼七,超音速都不能的歼五,影子都没看见的歼八比,歼六是当时唯一堪用的机型。
无聊的其实 发表于 2011-8-24 13:21
多着呢,东风102(国内自己改的白天型)强度只有设计值的86%这种事都出过。生产了一大批出来全部报废, ...
额,你后来有点……
东风系列的背景我们懂得,意料之中;歼7那属于发动机基础差距,我们一直到70年代末也没能弄好涡喷7,至于涡喷13就另说了;歼5不是米格17吗?本来就没设计超音速啊!至于歼8,哎,本来是计划6年成功的练手科目,结果……
中华海帝 发表于 2011-8-24 14:00
额,你后来有点……
东风系列的背景我们懂得,意料之中;歼7那属于发动机基础差距,我们一直到70年代末也 ...
呵呵,我觉得承认自身的不足没啥坏处,反而认识不清自身的缺陷却是致命的。

无聊的其实 发表于 2011-8-24 10:46
那个进气锥又不是可调的,只是能用来放置广角测距器或小型雷达而已,同比,歼六Ⅲ改为2级可调进气道后,最 ...
恐怕歼12为了方便民兵飞行员操纵,很多地方就故意降低指标了
貌似1964年左右,航空工业基本搞定歼6,预计即将搞定歼7,于是开始规划下一代:沈飞这边搞歼8练手,然后搞老歼11;成飞当时好像还是沈飞分厂,准备接过歼7练手,然后搞歼9
当时好像计划70年代中期把歼9和老歼11搞定吧?要真能行,起码不至于比西欧差,结果
中华海帝 发表于 2011-8-24 15:20
恐怕歼12为了方便民兵飞行员操纵,很多地方就故意降低指标了
70年代初期,国内对超音速进气道还处于摸索阶段呢,歼八的艰难研制就证明那时对歼七还没摸透啊。
无聊的其实 发表于 2011-8-24 15:59
70年代初期,国内对超音速进气道还处于摸索阶段呢,歼八的艰难研制就证明那时对歼七还没摸透啊。
歼7早期的困难到底是啥?本来以为只有发动机,后来发现气动也不爽,然后又是后勤保障……
以歼六为基础搞的强五还行啊,是不是因为速度指标降低了。
歼-6III是个大茶几吧,掉脑袋、烧屁股。生产一千架,最后统统回炉。
中华海帝 发表于 2011-8-24 16:03
歼7早期的困难到底是啥?本来以为只有发动机,后来发现气动也不爽,然后又是后勤保障……
很多,国内拿到的是早期型号的米格21,神马毛病都是一堆,发动机喘振余度太小,进气调节机构反映迟钝,测距器工作不稳定,后机身温度过高,导弹经常失灵。。。。。。。。。。,反正呢,不好用。
三面红旗 发表于 2011-8-24 16:11
以歼六为基础搞的强五还行啊,是不是因为速度指标降低了。
强五基本是亚音速飞机,能超音速,但是用不着。。。。。。。。。
70年代建造的歼6,就是上千个悲剧。

通过这个反面案例,才让很多中国人明白啥叫作生产纪律。在生产一线,工人居然自以为牛比,随便改动零部件规格。

所谓歼-9、歼-13这些东西,对中国根本是空中楼阁,最基本的生产纪律都不懂,谈何高技术飞机?

大块豆腐 发表于 2011-8-24 16:19
歼-6III是个大茶几吧,掉脑袋、烧屁股。生产一千架,最后统统回炉。
木有呢,TG很穷的,有400多架改装后继续服役到90年代末期,现在试飞院也还有这玩意在飞呢。
想想咱们用六爷和七爷防空30年,这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
三面红旗 发表于 2011-8-24 16:11
以歼六为基础搞的强五还行啊,是不是因为速度指标降低了。
强5到底算啥,很难说,大家都叫攻击机,但是……很有袖珍战轰感觉……
那年头超音速进气道没有这么好设计,当年F104把进气道遮得相当严实。
无聊的其实 发表于 2011-8-24 16:38
很多,国内拿到的是早期型号的米格21,神马毛病都是一堆,发动机喘振余度太小,进气调节机构反映迟钝,测 ...
那米格21F-13在苏联也是最早的不稳定批次,很快人家就换了,而这还是我们能拿到的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