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比尔1防坦克导弹(世界第一个攻顶导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05:02


被攻击坦克正面图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yNTA3ODQw.html

被攻击坦克侧面图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yNTExMjUy.html



     瑞典萨伯博福斯动力公司制造的“比尔”系列虽然属于轻型反坦克导弹,但威力可不容小看,博福斯公司声称最新“比尔”-2型有能力击败任何外挂装甲或复杂的新型装甲保护的主战坦克。瑞典“比尔”系列轻型反坦克导弹在世界上可以被誉为设计最独特的轻型反坦克导弹,而且一些设计思路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借以实现超强的作战性能,也从中体现瑞典武器的构思新颖、独到和创新的鲜明特点。

  一、“比尔”-1型便携式反坦克导弹。

  “比尔”-1型是瑞典博福斯公司研制的步兵轻型和高杀伤力反坦克导弹,并且被命名为RBS-56型。“比尔”导弹系统具有昼夜全天侯作战能力,能被安装到轮式或履带式车辆上。“比尔”-1型在1982年研制成功后1988年进入瑞典军队服役。

  “比尔”-1型引导系统采用有线制导和“瞄准线半自动控制”(SACLOS)方式。独创的可偏转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采用“飞跃顶部攻击”(OTA)方式摧毁装甲目标,弹体直径15厘米,全长90厘米,射程2,000米,导弹和发射管重量20公斤,非常适合单兵或伞兵携带。

  1、“比尔”-1型采用“飞跃顶部攻击”方式。

  装甲和反装甲武器在矛盾中互相促进,采用更厚、更坚固的装甲使坦克战车防护力空前提高,但反坦克武器不能只从采用威力更大的、更重的战斗部入手,尤其是单兵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可能会造成整套反坦克系统在重量和尺寸上不利于步兵携带。于是针对坦克等装甲车辆顶部装甲薄弱的缺点,反坦克武器开始采用攻顶方式。在轻型反坦克导弹中,瑞典“比尔”-1型采用了开创性的“飞跃顶部攻击”解决思路。

  虽然一些先进主战坦克采用复合装甲和贫铀装甲等,但最厚的部位是前主装甲,因此攻顶方式至今仍然是反坦克武器对付装甲车辆最有效的方式,尤其是轻型反坦克导弹。

  一般来看,攻顶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导弹整体向下俯冲攻顶方式,如美国的便携式“标枪”反坦克导弹。“标枪”导弹沿向上抛物线轨迹飞行,可攀升至目标上空100多米,然后,再对目标的顶部实施攻击,从而对目标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另一种是技术较复杂采用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的“飞跃顶部攻击”方式,导弹飞行轨迹沿着瞄准线上升一定高度平行飞行(如“比尔”-1型是升高飞行轨迹75厘米),采用特殊的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起爆后用向下射流穿透顶部装甲。这又分为两类,如美国重型车载或直升飞机挂载“陶”-2型固定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和瑞典“比尔”-1型技术复杂、独创的可偏转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

  从采用攻顶方式的主要反坦克导弹研制时间来看,“比尔”-1型1982年研制成功;美国1983年研制成功的重型“陶”-2型是基于“陶”式改进的,但这是车载和直升飞机挂载型;较先进的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的“标枪”反坦克导弹于1994年才开始批量生产。因此单从便携式反坦克导弹来看,“比尔”-1型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攻顶方式的轻型反坦克导弹。

  (1)“飞越顶部攻击”和俯冲攻顶相比的优点:

  俯冲攻顶有一定的优势,能产生较高的动能,强化攻顶能力,美国“标枪”反坦克导弹破甲厚度达到600毫米;避免主战坦克等重型目标在地面运动产生的灰尘屏蔽瞄准线;规避了坦克所采取的普通对抗手段,如施放烟雾来混淆导弹导引头及士兵的视线;有利于实现“发射后不管”能力。不足是对于装甲目标上空有遮蔽的障碍时,往往受到限制,如隐藏在洞库、桥洞、建筑物内、顶部遮盖的掩体内或低矮树林下的坦克。

  “比尔”-1型采用的“飞跃顶部攻击”,导弹的飞行轨迹不是高抛物线,而是沿着射手瞄准线升高仅75厘米飞行,射手只需直接瞄准在目标坦克炮塔顶上。因此不受攻击目标位置的限制,飞行距离短。当导弹飞行到坦克的顶部,可偏转斜置式战斗部引爆,是定向到坦克易损坏的顶部并引爆战斗部后射流穿透坦克。从威力来看,虽然不像俯冲攻顶方式使导弹产生很高的动能,但聚能装药射流的速度很高,超过每秒10,000米,因此“比尔”-1型的破甲厚度高达800毫米,足以穿透任何不带外挂反应装甲的主战坦克顶装甲。当然比起高爆战斗部,采用聚能装药的战斗部的高速射流能够在外挂反应装甲起作用前穿透它,但整体穿甲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这点在“比尔”-2型得到了改进。

  (2)“比尔”-1型与同样采用“飞越顶部攻击”方式的美制“陶”-2型相比的优点:

  瑞典轻型便携式“比尔”-1型和美国重型车载或直升飞机挂载“陶”-2型都属于“飞越顶部攻击”方式,但两者存在本质区别。

  从结构来看:“陶”-2型采用固定35度角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而“比尔”-1型采用可偏转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可沿水平线向前或向下偏转30度角。

  从作战效果看:为最佳化防御效果和装甲重量之间的平衡,加大穿甲弹药的打击难度和使一些动能不足的弹药产生“跳弹”,大多数主战坦克前主装甲表面都呈一定斜度。目前主战坦克的前装甲斜度平均在七十度左右,美国M1系列坦克的前装甲斜度甚至达到了八十度。反坦克武器选择攻顶方式,主要因为顶部是最薄弱环节,另外顶装甲的斜度不大,一些国外专家指出,“由上向下对坦克发射炮弹的[顶部攻击法],是打败这种最新装甲科技的方法之一。即使使用爆炸反应装甲完全包住坦克的炮塔顶部,进行[顶部攻击]的弹头仍然可以由上向下,以零角度击穿炮塔,所能得到的保护效果还是相当少。只是徒然增加坦克的重量而已。”相对于美国“陶”-2型的固定35度角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瑞典“比尔”-1型可偏转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可沿水平线向前或向下偏转30度角,将攻顶效果发挥到极限,能尽量实现零角度,确保穿透目标顶部装甲的最短路径,至少25%到50%的弹头能量对坦克的内部被递送。

  从功能看:“陶”-2型属于专用反坦克导弹,采用高效攻顶模式打击装甲目标;而“比尔”-1型则是多任务型,由于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可偏转到水平向前,可以用来摧毁悬停直升飞机,非装甲目标和软目标,例如机枪巢。

  2、“比尔”-1型采用隐蔽性强、安全的“冷发射”技术。

  “比尔”-1型和后来出现的“标枪”反坦克导弹和以色列“长钉”反坦克导弹等都采用“软发射”技术,但原理有很大区别:“标枪”和“长钉”反坦克导弹动力系统由串联在一起的起飞发动机和续航发动机组成,先由小推力、采用无烟推进剂的起动发动机将导弹推出发射筒后,在飞离射手一定安全距离后,导弹发动机点火飞行,克服了早期型号弹尾高温气流对射手带来的诸多限制,还起到隐蔽发射位置的作用。“比尔”-1型采用配套高压气瓶产生压缩空气“软发射”技术,首先是一套气体发生器喷射出导弹,然后导弹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点火。相比之下,“比尔”-1型需要配套一个高压气瓶,而“标枪”和“长钉”导弹结构复杂些,但整体简洁,只是成本略高一些。

  3、“比尔”-1型操作过程。

  “比尔”-1型组装时间是10到15秒,装填/再装填时间是5秒。射手捕获目标后按射击按纽并保持十字准线在目标上一直到命中。射手跟踪、修正信号通过链接的金属线传送到导弹。飞行制导方式较新颖,采用“瞄准线半自动控制”制导系统连同反干扰系统。导弹有一个返回-指示编码激光信标,射手使用先进的信号处理系统进行有效性校验。在飞行路径数据上采用预测算法,则使系统能够防止激光束信号的断路产生影响。系统能抗电磁辐射,具有高可靠性。信号处理系统允许导弹射手仅仅追踪自己发射的导弹,这一个功能允许多名射手从接近地分组发射阵地各自发射导弹。

  导弹在发射的第一阶段,由一个高压气瓶提供压缩空气将导弹推出发射筒,发射速度为每秒72米;第二阶段,导弹的主发动机点火启动并维持导弹飞行约400米距离;导弹继续它的飞行弹道,在飞行期间使用一套陀螺仪稳定器控制弹体侧滚使导弹始终保持在水平位置和保持战斗部在向下瞄准位置。可偏转战斗部位于导弹的中心,能够相对于水平向前和向下30度瞄准;在打击目标阶段,导弹飞临目标顶部上方,战斗部装备一套磁性传感器探测目标和在最佳时间确定引爆聚能装药射流;最后,磁性传感器在最适宜时间引爆聚能装药,产生超过每秒10,000米的高速射流穿透目标的顶装甲。

  为了攻击其它目标,导弹另外还装备了一套触发引信,在直接攻击模式下引爆战斗部。

  3、昼间瞄准器。

  昼间瞄准器装备一套放大倍率x7倍率光学部件。光学系统有十字瞄准线用于目标跟踪。瞄准和检测导弹相对于瞄准线的位置偏差,产生导引诸元经过制导线传输到导弹。昼间瞄准器连同保护填充物重量5.9公斤。

  4、夜视瞄准器。

  夜晚瞄准器是一套热像仪,能够容易地安装到昼间瞄准器上,操作人员不需要任何调整,热图像反射进入昼间瞄准器。夜视瞄准器连同保护填充物重量9.2公斤。还有一个附件包,包括四个高压气体瓶和四块电池。一块电池和一个气体瓶提供操作的时间是120分钟。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42963/3507922.html



被攻击坦克正面图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yNTA3ODQw.html

被攻击坦克侧面图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yNTExMjUy.html



     瑞典萨伯博福斯动力公司制造的“比尔”系列虽然属于轻型反坦克导弹,但威力可不容小看,博福斯公司声称最新“比尔”-2型有能力击败任何外挂装甲或复杂的新型装甲保护的主战坦克。瑞典“比尔”系列轻型反坦克导弹在世界上可以被誉为设计最独特的轻型反坦克导弹,而且一些设计思路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借以实现超强的作战性能,也从中体现瑞典武器的构思新颖、独到和创新的鲜明特点。

  一、“比尔”-1型便携式反坦克导弹。

  “比尔”-1型是瑞典博福斯公司研制的步兵轻型和高杀伤力反坦克导弹,并且被命名为RBS-56型。“比尔”导弹系统具有昼夜全天侯作战能力,能被安装到轮式或履带式车辆上。“比尔”-1型在1982年研制成功后1988年进入瑞典军队服役。

  “比尔”-1型引导系统采用有线制导和“瞄准线半自动控制”(SACLOS)方式。独创的可偏转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采用“飞跃顶部攻击”(OTA)方式摧毁装甲目标,弹体直径15厘米,全长90厘米,射程2,000米,导弹和发射管重量20公斤,非常适合单兵或伞兵携带。

  1、“比尔”-1型采用“飞跃顶部攻击”方式。

  装甲和反装甲武器在矛盾中互相促进,采用更厚、更坚固的装甲使坦克战车防护力空前提高,但反坦克武器不能只从采用威力更大的、更重的战斗部入手,尤其是单兵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可能会造成整套反坦克系统在重量和尺寸上不利于步兵携带。于是针对坦克等装甲车辆顶部装甲薄弱的缺点,反坦克武器开始采用攻顶方式。在轻型反坦克导弹中,瑞典“比尔”-1型采用了开创性的“飞跃顶部攻击”解决思路。

  虽然一些先进主战坦克采用复合装甲和贫铀装甲等,但最厚的部位是前主装甲,因此攻顶方式至今仍然是反坦克武器对付装甲车辆最有效的方式,尤其是轻型反坦克导弹。

  一般来看,攻顶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导弹整体向下俯冲攻顶方式,如美国的便携式“标枪”反坦克导弹。“标枪”导弹沿向上抛物线轨迹飞行,可攀升至目标上空100多米,然后,再对目标的顶部实施攻击,从而对目标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另一种是技术较复杂采用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的“飞跃顶部攻击”方式,导弹飞行轨迹沿着瞄准线上升一定高度平行飞行(如“比尔”-1型是升高飞行轨迹75厘米),采用特殊的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起爆后用向下射流穿透顶部装甲。这又分为两类,如美国重型车载或直升飞机挂载“陶”-2型固定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和瑞典“比尔”-1型技术复杂、独创的可偏转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

  从采用攻顶方式的主要反坦克导弹研制时间来看,“比尔”-1型1982年研制成功;美国1983年研制成功的重型“陶”-2型是基于“陶”式改进的,但这是车载和直升飞机挂载型;较先进的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的“标枪”反坦克导弹于1994年才开始批量生产。因此单从便携式反坦克导弹来看,“比尔”-1型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攻顶方式的轻型反坦克导弹。

  (1)“飞越顶部攻击”和俯冲攻顶相比的优点:

  俯冲攻顶有一定的优势,能产生较高的动能,强化攻顶能力,美国“标枪”反坦克导弹破甲厚度达到600毫米;避免主战坦克等重型目标在地面运动产生的灰尘屏蔽瞄准线;规避了坦克所采取的普通对抗手段,如施放烟雾来混淆导弹导引头及士兵的视线;有利于实现“发射后不管”能力。不足是对于装甲目标上空有遮蔽的障碍时,往往受到限制,如隐藏在洞库、桥洞、建筑物内、顶部遮盖的掩体内或低矮树林下的坦克。

  “比尔”-1型采用的“飞跃顶部攻击”,导弹的飞行轨迹不是高抛物线,而是沿着射手瞄准线升高仅75厘米飞行,射手只需直接瞄准在目标坦克炮塔顶上。因此不受攻击目标位置的限制,飞行距离短。当导弹飞行到坦克的顶部,可偏转斜置式战斗部引爆,是定向到坦克易损坏的顶部并引爆战斗部后射流穿透坦克。从威力来看,虽然不像俯冲攻顶方式使导弹产生很高的动能,但聚能装药射流的速度很高,超过每秒10,000米,因此“比尔”-1型的破甲厚度高达800毫米,足以穿透任何不带外挂反应装甲的主战坦克顶装甲。当然比起高爆战斗部,采用聚能装药的战斗部的高速射流能够在外挂反应装甲起作用前穿透它,但整体穿甲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这点在“比尔”-2型得到了改进。

  (2)“比尔”-1型与同样采用“飞越顶部攻击”方式的美制“陶”-2型相比的优点:

  瑞典轻型便携式“比尔”-1型和美国重型车载或直升飞机挂载“陶”-2型都属于“飞越顶部攻击”方式,但两者存在本质区别。

  从结构来看:“陶”-2型采用固定35度角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而“比尔”-1型采用可偏转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可沿水平线向前或向下偏转30度角。

  从作战效果看:为最佳化防御效果和装甲重量之间的平衡,加大穿甲弹药的打击难度和使一些动能不足的弹药产生“跳弹”,大多数主战坦克前主装甲表面都呈一定斜度。目前主战坦克的前装甲斜度平均在七十度左右,美国M1系列坦克的前装甲斜度甚至达到了八十度。反坦克武器选择攻顶方式,主要因为顶部是最薄弱环节,另外顶装甲的斜度不大,一些国外专家指出,“由上向下对坦克发射炮弹的[顶部攻击法],是打败这种最新装甲科技的方法之一。即使使用爆炸反应装甲完全包住坦克的炮塔顶部,进行[顶部攻击]的弹头仍然可以由上向下,以零角度击穿炮塔,所能得到的保护效果还是相当少。只是徒然增加坦克的重量而已。”相对于美国“陶”-2型的固定35度角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瑞典“比尔”-1型可偏转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可沿水平线向前或向下偏转30度角,将攻顶效果发挥到极限,能尽量实现零角度,确保穿透目标顶部装甲的最短路径,至少25%到50%的弹头能量对坦克的内部被递送。

  从功能看:“陶”-2型属于专用反坦克导弹,采用高效攻顶模式打击装甲目标;而“比尔”-1型则是多任务型,由于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可偏转到水平向前,可以用来摧毁悬停直升飞机,非装甲目标和软目标,例如机枪巢。

  2、“比尔”-1型采用隐蔽性强、安全的“冷发射”技术。

  “比尔”-1型和后来出现的“标枪”反坦克导弹和以色列“长钉”反坦克导弹等都采用“软发射”技术,但原理有很大区别:“标枪”和“长钉”反坦克导弹动力系统由串联在一起的起飞发动机和续航发动机组成,先由小推力、采用无烟推进剂的起动发动机将导弹推出发射筒后,在飞离射手一定安全距离后,导弹发动机点火飞行,克服了早期型号弹尾高温气流对射手带来的诸多限制,还起到隐蔽发射位置的作用。“比尔”-1型采用配套高压气瓶产生压缩空气“软发射”技术,首先是一套气体发生器喷射出导弹,然后导弹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点火。相比之下,“比尔”-1型需要配套一个高压气瓶,而“标枪”和“长钉”导弹结构复杂些,但整体简洁,只是成本略高一些。

  3、“比尔”-1型操作过程。

  “比尔”-1型组装时间是10到15秒,装填/再装填时间是5秒。射手捕获目标后按射击按纽并保持十字准线在目标上一直到命中。射手跟踪、修正信号通过链接的金属线传送到导弹。飞行制导方式较新颖,采用“瞄准线半自动控制”制导系统连同反干扰系统。导弹有一个返回-指示编码激光信标,射手使用先进的信号处理系统进行有效性校验。在飞行路径数据上采用预测算法,则使系统能够防止激光束信号的断路产生影响。系统能抗电磁辐射,具有高可靠性。信号处理系统允许导弹射手仅仅追踪自己发射的导弹,这一个功能允许多名射手从接近地分组发射阵地各自发射导弹。

  导弹在发射的第一阶段,由一个高压气瓶提供压缩空气将导弹推出发射筒,发射速度为每秒72米;第二阶段,导弹的主发动机点火启动并维持导弹飞行约400米距离;导弹继续它的飞行弹道,在飞行期间使用一套陀螺仪稳定器控制弹体侧滚使导弹始终保持在水平位置和保持战斗部在向下瞄准位置。可偏转战斗部位于导弹的中心,能够相对于水平向前和向下30度瞄准;在打击目标阶段,导弹飞临目标顶部上方,战斗部装备一套磁性传感器探测目标和在最佳时间确定引爆聚能装药射流;最后,磁性传感器在最适宜时间引爆聚能装药,产生超过每秒10,000米的高速射流穿透目标的顶装甲。

  为了攻击其它目标,导弹另外还装备了一套触发引信,在直接攻击模式下引爆战斗部。

  3、昼间瞄准器。

  昼间瞄准器装备一套放大倍率x7倍率光学部件。光学系统有十字瞄准线用于目标跟踪。瞄准和检测导弹相对于瞄准线的位置偏差,产生导引诸元经过制导线传输到导弹。昼间瞄准器连同保护填充物重量5.9公斤。

  4、夜视瞄准器。

  夜晚瞄准器是一套热像仪,能够容易地安装到昼间瞄准器上,操作人员不需要任何调整,热图像反射进入昼间瞄准器。夜视瞄准器连同保护填充物重量9.2公斤。还有一个附件包,包括四个高压气体瓶和四块电池。一块电池和一个气体瓶提供操作的时间是120分钟。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42963/3507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