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名军队专家晋级院士“复赛”———看看这些为TG日益HK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2:16:05

部分院士候选人:笪良龙、施楣梧、李兆申、韩雅玲、陈志杰、甘晓华、郑静晨、李决龙、黄跃生、陆汉城(由左至右,由上至下),由于掌握着解放军的核心技术,许多军队院士候选人的照片从未公开过

47岁的院士候选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的赵晓哲,发表的科研成果多集中在系统工程和海军作战指挥决策领域,还著有《舰艇作战软件系统工程管理》等书籍。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本轮增选院士的同时,中国正在大连港对瓦良格号进行最后的改装。有香港媒体说,它可能于2011年秋季试水。无论如何,新的军舰及编队指挥系统必不可少





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因出现众多高官、高管候选人而备受关注。而在进入第二轮评审的163人中,有17位来自解放军系统的候选人,占十分之一强。

这些进入“复赛”的候选人,既有来自核试验基地、第二炮兵部队这类战略威慑性单位的科研人员,也有新式军装、头盔的主要研发者。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海军、空军,也贡献了多位院士候选人。

与受到抨击的高官、高管候选人不同,军队院士候选人大多拥有显赫的科研成果。而他们跻身院士“复赛”,背景是中国近年来在相关领域的重大突破。

与“暗算”有关的候选人

在中国工程院网站“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中,第一个名字就是来自海军潜艇学院的笪良龙。

据新华社报道,海军潜艇学院水声数据中心主任笪良龙在2009年因“水声环境决策系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0年,他又因此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等功。

报道说,“经过10年的不懈奋斗,笪良龙成功地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水声环境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在国内率先提出海洋中尺度现象对潜艇战与反潜战影响的思想,并形成了一系列作战原则,推动了国内军事海洋学研究。”

具体而言,这套系统“不仅给潜艇披上了隐形外衣,还可以使潜艇声呐听得更远”。

潜艇目前是中国海军最具威慑力的装备,而隐身技术及对敌探测技术是潜艇生存的基础。笪良龙的成果“使我国海洋水声环境分析评估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同入选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候选人的,还有空军装备研究院的发动机专家甘晓华。他在2010年底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等功。

当时被称为“歼20”的新一代战机刚刚亮相。外国媒体估计,这代表着中国在发动机技术上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

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肖龙旭在2006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据《解放军报》报道,肖龙旭长期从事导弹制导控制与发射技术研究。“由他主持的某新型导弹技术课题,直接影响到武器的作战效能,是部队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目前,这项重大科研成果已应用到作战部队,有效提高了导弹武器的作战效能。”

在拥有22名院士候选人的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5人来自解放军系统。

其中,空军装备研究院陈志杰是解放军空中交通管制领域权威。《解放军报》报道说:“经过13年艰苦攻关,陈志杰带领课题组完成了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制定了4个国家军用标准、10个行业标准和全国空管基础数据,实现了对我国领空内所有飞行活动的有效监控和无缝管制服务。”

空中交通管制的自动化对于空军意义重大。它可以快速协调大批战机起降并进入作战空域,而人工手动管理只能同时指挥几架战机出动。

在民用方面这也是一项关键技术。据报道,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在四川地震、玉树地震的抗震救灾以及北京奥运会、60年国庆阅兵中都发挥了作用。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院长何友则在雷达和火控技术上取得了成就。他曾完成“机载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研究”课题。《光明日报》说,“以往我海军基本上是单目标跟踪单目标攻击,而经多传感器进行数据融合后可实现多目标跟踪多目标攻击,大大提高战斗力”。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泽金也在2010年获一等功。刘泽金是激光应用领域的权威,据《科技日报》等报道,他负责的多项课题集中在如何获取高光束质量的高功率激光。

根据军队及科技类媒体报道,中国的激光武器近年取得重大突破。作为未来战争的关键技术,激光武器不仅可以摧毁敌方卫星等高技术设备,还可装备在单兵、装甲车上,使敌步兵、坦克致盲。而高能激光束是这些设备的基础。

与上述院士候选人不同,有关总参第54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吕跃广的公开报道不多。目前查询来自总参第54研究所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大多集中在与雷达有关的电子对抗领域。而在中国工程院网站中,吕跃广的专业为“信号处理技术”。

总参第63研究所所长姚富强的公开报道也不多。但据《解放军报》消息,54岁的姚富强是普通通信兵出身,目前是全军通信兵军事理论通信抗干扰领域的权威,并建立了“全军通信抗干扰研究中心”。

通信以及与之相关的情报部门一直是解放军最为神秘的机构。根据原著者透露,电视剧《暗算》所描述的“701”就是这类部门的前身。

核试验基地负责人与高管同场竞争

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有一名军队院士候选人: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张建春。他对2007年开始换装的新式迷彩服作出了巨大贡献。军队媒体报道说,“他带领科研团队,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已研制出了林地、荒漠、沙漠、海洋、城市、山地、雪地等7种迷彩伪装服”。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也有一位来自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的院士候选人。54岁的施楣梧曾两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科技日报》说,他是中国著名高分子材料和纺织材料专家,在军用纺织材料和单兵防护装备等领域建树颇丰,其成果包括07式军服、作训服面料,新式单兵携行具、防弹背心,以及系列军用头盔和军用救生衣。

这个学部的军队院士候选人还有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陆汉城,他是全军天气预报和动力气象的权威。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也有一名军队院士候选人。海军海防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决龙被军队媒体称为“发明大王”,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他“建立了国防工程智能信息化理论、珊瑚岛礁淡水资源开发理论、海防工程投资控制理论、绿色海防工程建设理论,并应用这些理论指导工程实践,取得了重大的军事、经济效益”。

医药卫生学部是军队院士比较集中的学部。不过这次21名进入“复赛”的候选人中只有3名来自解放军。分别是沈阳军区总医院的心血管病专家韩雅玲、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外科专家黄跃生、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系统病专家李兆申。

在高官、高管云集的工程管理学部也有两位来自解放军的院士候选人。中国工程院前院长徐匡迪曾强调:“工程管理院士必须是在组织实施重大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或科技含量高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上,或在工程管理的理论创新上,取得重大成就,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68岁的范如玉来自解放军第21试验训练基地。关于他和第21试验训练基地的公开报道几乎是空白。但根据《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范如玉曾以解放军某部司令员的身份受聘该校兼职教授。

此外,范如玉写过《清华工物系毕业的马兰人》一文,讲述他和其他清华毕业生在马兰核试验基地工作的情况。

由此可知,与众多高官、高管竞争同一学部院士的范如玉,应担任或担任过马兰核试验基地重要职务。

另一位47岁的院士候选人是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赵晓哲。2009年新华社发布的消息说,这位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训练部部长、教授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当时获得少将军衔的也包括李决龙。赵晓哲发表的科研成果多集中在系统工程和海军作战指挥决策领域,还著有《舰艇作战软件系统工程管理》等书籍。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本轮增选院士的同时,中国正在大连港对瓦良格号进行最后的改装。有香港媒体说,它可能于2011年秋季试水。无论如何,新的军舰及编队指挥系统必不可少。

在这个学部的44名有效候选人中,32人未能进入“复赛”,其中包括来自空军和国防大学的两位候选人。

除解放军系统外,唯一一位入选的武警系统候选人是武警总医院院长、51岁的郑静晨少将。他著有《灾害救援医学》等著作。

军队院士候选人更年轻

根据公开消息,这17位进入第二轮的解放军系统院士候选人中,一半以上有少将军衔,大多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包括甘晓华在内,其中约三分之一参与过2009年工程院院士增选,多人已是第三次参加院士增选。

与其他100多位院士候选人相比,军队候选人明显年轻,绝大多数在45岁至55岁之间。所有院士候选人中,最年轻的43岁,然后就是44岁的笪良龙。在2009年的增选中,44岁的总参某研究所总工程师于全刷新过中国工程院最年轻院士的纪录。

经过第一轮评审,485名有效候选人中三分之二未能进入第二轮。而解放军系统的37名有效候选人中,20人未能晋级,淘汰比例略低于总体情况。

在2009年增选的48名工程院院士中,5人来自解放军系统。当时,有16名解放军系统院士候选人进入第二轮评审。据《解放军报》报道,“十一五”期间解放军新增“两院”院士18名。

据国防部网站消息,总政干部部称,2009年“两院”增选后,解放军已有“两院”院士116名。去世14名,转业到地方工作2名,现有100名。

其中,中国科学院22名,中国工程院79名,朱光亚为两院院士。军队院士最多的学部是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医疗卫生学部,各有23名。

目前,中国工程院共有737名院士,而军队院士的比例占十分一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军队系统的院士在中国工程院各学部的分布日益广泛。其中,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都在1999年迎来第一位解放军院士。但这两个学部的第二位解放军院士都要到2009年才出现。

农业学部在2003年出现了第一位解放军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夏咸柱。他是动物病毒学专家,在人畜共患病防治研究领域成果卓著。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时期,都可以看到关于他的报道。

工程管理学部目前唯一的解放军院士是2005年当选的沈荣骏。他是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航天测控技术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组织过“神舟”一号飞船及多次导弹卫星等重点型号的飞行试验。

除直接来自解放军外,军工行业也为工程院贡献了上百位院士。本次增选的第二轮名单中就有“中国兵工首席专家”杨绍卿。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网站说,他在实现我国末敏弹武器装备从无到有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方面有突出贡献。

末端敏感弹药是一种能够在弹道末段探测出目标的存在、并使战斗部朝着目标方向爆炸的现代弹药,主要用于自主攻击装甲车辆的顶装甲。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2010-2011学科发展报告》披露,近年来,中国的末敏弹技术取得重大进展:继自主研制成世界一流的火箭末敏弹武器之后,又取得炮射末敏弹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和跨越。这一消息在国际上引起极大轰动。


文章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列兵无法链接,杯具,等扣分
部分院士候选人:笪良龙、施楣梧、李兆申、韩雅玲、陈志杰、甘晓华、郑静晨、李决龙、黄跃生、陆汉城(由左至右,由上至下),由于掌握着解放军的核心技术,许多军队院士候选人的照片从未公开过

47岁的院士候选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的赵晓哲,发表的科研成果多集中在系统工程和海军作战指挥决策领域,还著有《舰艇作战软件系统工程管理》等书籍。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本轮增选院士的同时,中国正在大连港对瓦良格号进行最后的改装。有香港媒体说,它可能于2011年秋季试水。无论如何,新的军舰及编队指挥系统必不可少





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因出现众多高官、高管候选人而备受关注。而在进入第二轮评审的163人中,有17位来自解放军系统的候选人,占十分之一强。

这些进入“复赛”的候选人,既有来自核试验基地、第二炮兵部队这类战略威慑性单位的科研人员,也有新式军装、头盔的主要研发者。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海军、空军,也贡献了多位院士候选人。

与受到抨击的高官、高管候选人不同,军队院士候选人大多拥有显赫的科研成果。而他们跻身院士“复赛”,背景是中国近年来在相关领域的重大突破。

与“暗算”有关的候选人

在中国工程院网站“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中,第一个名字就是来自海军潜艇学院的笪良龙。

据新华社报道,海军潜艇学院水声数据中心主任笪良龙在2009年因“水声环境决策系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0年,他又因此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等功。

报道说,“经过10年的不懈奋斗,笪良龙成功地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水声环境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在国内率先提出海洋中尺度现象对潜艇战与反潜战影响的思想,并形成了一系列作战原则,推动了国内军事海洋学研究。”

具体而言,这套系统“不仅给潜艇披上了隐形外衣,还可以使潜艇声呐听得更远”。

潜艇目前是中国海军最具威慑力的装备,而隐身技术及对敌探测技术是潜艇生存的基础。笪良龙的成果“使我国海洋水声环境分析评估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同入选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候选人的,还有空军装备研究院的发动机专家甘晓华。他在2010年底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等功。

当时被称为“歼20”的新一代战机刚刚亮相。外国媒体估计,这代表着中国在发动机技术上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

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肖龙旭在2006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据《解放军报》报道,肖龙旭长期从事导弹制导控制与发射技术研究。“由他主持的某新型导弹技术课题,直接影响到武器的作战效能,是部队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目前,这项重大科研成果已应用到作战部队,有效提高了导弹武器的作战效能。”

在拥有22名院士候选人的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5人来自解放军系统。

其中,空军装备研究院陈志杰是解放军空中交通管制领域权威。《解放军报》报道说:“经过13年艰苦攻关,陈志杰带领课题组完成了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制定了4个国家军用标准、10个行业标准和全国空管基础数据,实现了对我国领空内所有飞行活动的有效监控和无缝管制服务。”

空中交通管制的自动化对于空军意义重大。它可以快速协调大批战机起降并进入作战空域,而人工手动管理只能同时指挥几架战机出动。

在民用方面这也是一项关键技术。据报道,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在四川地震、玉树地震的抗震救灾以及北京奥运会、60年国庆阅兵中都发挥了作用。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院长何友则在雷达和火控技术上取得了成就。他曾完成“机载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研究”课题。《光明日报》说,“以往我海军基本上是单目标跟踪单目标攻击,而经多传感器进行数据融合后可实现多目标跟踪多目标攻击,大大提高战斗力”。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泽金也在2010年获一等功。刘泽金是激光应用领域的权威,据《科技日报》等报道,他负责的多项课题集中在如何获取高光束质量的高功率激光。

根据军队及科技类媒体报道,中国的激光武器近年取得重大突破。作为未来战争的关键技术,激光武器不仅可以摧毁敌方卫星等高技术设备,还可装备在单兵、装甲车上,使敌步兵、坦克致盲。而高能激光束是这些设备的基础。

与上述院士候选人不同,有关总参第54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吕跃广的公开报道不多。目前查询来自总参第54研究所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大多集中在与雷达有关的电子对抗领域。而在中国工程院网站中,吕跃广的专业为“信号处理技术”。

总参第63研究所所长姚富强的公开报道也不多。但据《解放军报》消息,54岁的姚富强是普通通信兵出身,目前是全军通信兵军事理论通信抗干扰领域的权威,并建立了“全军通信抗干扰研究中心”。

通信以及与之相关的情报部门一直是解放军最为神秘的机构。根据原著者透露,电视剧《暗算》所描述的“701”就是这类部门的前身。

核试验基地负责人与高管同场竞争

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有一名军队院士候选人: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张建春。他对2007年开始换装的新式迷彩服作出了巨大贡献。军队媒体报道说,“他带领科研团队,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已研制出了林地、荒漠、沙漠、海洋、城市、山地、雪地等7种迷彩伪装服”。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也有一位来自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的院士候选人。54岁的施楣梧曾两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科技日报》说,他是中国著名高分子材料和纺织材料专家,在军用纺织材料和单兵防护装备等领域建树颇丰,其成果包括07式军服、作训服面料,新式单兵携行具、防弹背心,以及系列军用头盔和军用救生衣。

这个学部的军队院士候选人还有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陆汉城,他是全军天气预报和动力气象的权威。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也有一名军队院士候选人。海军海防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决龙被军队媒体称为“发明大王”,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他“建立了国防工程智能信息化理论、珊瑚岛礁淡水资源开发理论、海防工程投资控制理论、绿色海防工程建设理论,并应用这些理论指导工程实践,取得了重大的军事、经济效益”。

医药卫生学部是军队院士比较集中的学部。不过这次21名进入“复赛”的候选人中只有3名来自解放军。分别是沈阳军区总医院的心血管病专家韩雅玲、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外科专家黄跃生、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系统病专家李兆申。

在高官、高管云集的工程管理学部也有两位来自解放军的院士候选人。中国工程院前院长徐匡迪曾强调:“工程管理院士必须是在组织实施重大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或科技含量高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上,或在工程管理的理论创新上,取得重大成就,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68岁的范如玉来自解放军第21试验训练基地。关于他和第21试验训练基地的公开报道几乎是空白。但根据《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范如玉曾以解放军某部司令员的身份受聘该校兼职教授。

此外,范如玉写过《清华工物系毕业的马兰人》一文,讲述他和其他清华毕业生在马兰核试验基地工作的情况。

由此可知,与众多高官、高管竞争同一学部院士的范如玉,应担任或担任过马兰核试验基地重要职务。

另一位47岁的院士候选人是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赵晓哲。2009年新华社发布的消息说,这位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训练部部长、教授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当时获得少将军衔的也包括李决龙。赵晓哲发表的科研成果多集中在系统工程和海军作战指挥决策领域,还著有《舰艇作战软件系统工程管理》等书籍。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本轮增选院士的同时,中国正在大连港对瓦良格号进行最后的改装。有香港媒体说,它可能于2011年秋季试水。无论如何,新的军舰及编队指挥系统必不可少。

在这个学部的44名有效候选人中,32人未能进入“复赛”,其中包括来自空军和国防大学的两位候选人。

除解放军系统外,唯一一位入选的武警系统候选人是武警总医院院长、51岁的郑静晨少将。他著有《灾害救援医学》等著作。

军队院士候选人更年轻

根据公开消息,这17位进入第二轮的解放军系统院士候选人中,一半以上有少将军衔,大多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包括甘晓华在内,其中约三分之一参与过2009年工程院院士增选,多人已是第三次参加院士增选。

与其他100多位院士候选人相比,军队候选人明显年轻,绝大多数在45岁至55岁之间。所有院士候选人中,最年轻的43岁,然后就是44岁的笪良龙。在2009年的增选中,44岁的总参某研究所总工程师于全刷新过中国工程院最年轻院士的纪录。

经过第一轮评审,485名有效候选人中三分之二未能进入第二轮。而解放军系统的37名有效候选人中,20人未能晋级,淘汰比例略低于总体情况。

在2009年增选的48名工程院院士中,5人来自解放军系统。当时,有16名解放军系统院士候选人进入第二轮评审。据《解放军报》报道,“十一五”期间解放军新增“两院”院士18名。

据国防部网站消息,总政干部部称,2009年“两院”增选后,解放军已有“两院”院士116名。去世14名,转业到地方工作2名,现有100名。

其中,中国科学院22名,中国工程院79名,朱光亚为两院院士。军队院士最多的学部是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医疗卫生学部,各有23名。

目前,中国工程院共有737名院士,而军队院士的比例占十分一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军队系统的院士在中国工程院各学部的分布日益广泛。其中,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都在1999年迎来第一位解放军院士。但这两个学部的第二位解放军院士都要到2009年才出现。

农业学部在2003年出现了第一位解放军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夏咸柱。他是动物病毒学专家,在人畜共患病防治研究领域成果卓著。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时期,都可以看到关于他的报道。

工程管理学部目前唯一的解放军院士是2005年当选的沈荣骏。他是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航天测控技术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组织过“神舟”一号飞船及多次导弹卫星等重点型号的飞行试验。

除直接来自解放军外,军工行业也为工程院贡献了上百位院士。本次增选的第二轮名单中就有“中国兵工首席专家”杨绍卿。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网站说,他在实现我国末敏弹武器装备从无到有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方面有突出贡献。

末端敏感弹药是一种能够在弹道末段探测出目标的存在、并使战斗部朝着目标方向爆炸的现代弹药,主要用于自主攻击装甲车辆的顶装甲。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2010-2011学科发展报告》披露,近年来,中国的末敏弹技术取得重大进展:继自主研制成世界一流的火箭末敏弹武器之后,又取得炮射末敏弹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和跨越。这一消息在国际上引起极大轰动。


文章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列兵无法链接,杯具,等扣分
lwdf.cn/wwwroot/dfzk/bwdfzk/201043/ss/252025.shtml
国之栋梁啊!
表达深深的敬意
不错,这些都是我们的国家的脊梁
向你们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