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组建时各个山头和干部的来历 (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24:02


国共合作时,中共方面的预案,是建立一个单一总指挥部,将所有中共的军队置于旗下统一指挥,但此方案未获国民党方面同意,反倒将南方红军单独建制为一个军,并以脱离中共很久的前北伐名将叶挺为军长,有资料显示,周恩来在上海见到叶挺时,曾向正找方向的叶提到过可参加南方红军的改编工作,叶于是通过保定军校的旧关系直接向国府方面疏通,时国共双方正为军长人选僵持,叶挺之事报到蒋那里后遂为国方创造契机,未向中共方确认而单方面发表叶为军长,这不能不引起延安方面极大的反弹,国府分而治之的意图明显,毛在当时给下属的电报中直接表述:蒋是使用叶来消灭我们;对南方谈判代表亦有所责备;幸好叶在中共上层还是有一定的人缘,又遵毛提议飞延安,保证日后将新四军军权交中共控制,这才解决了军长问题。新四军的实际控制者当然以项英担纲,项的党内职务到位,又是当初撤退时定下的留守总指挥,虽然三年里他的实际指挥权不出赣粤边一区,可如此千难万险下爬过来,换将是决说不过去的,以后由国府的军委会按中共的意思任命项英为副军长 参谋长的职务还是有一争的,项英的意见是油山的老搭挡陈毅、叶挺有意要老部下周士第,周子昆和刘英也曾在名单上,最后定了张云逸。陈毅和刘英其实都与毛有很近的关系,陈的履历不用说了,刘英呐,是朱毛红军早期的帐房先生绝对是任职机要;但新四军正副军长都已不是延安派的,这参谋长恐怕就一定要从北方派来了,何况刘的军事资历还是差一点了,陈毅嘛,恐怕项越叫越做不了参座,但党内第二把交椅还是跑不掉,跟项的情况一样,不让坐是说不过去的,又兼了支队司令,实际是得福的;叶挺的面子要照顾,张周周都与叶有旧,当时又都在延安,结果派了相对关系最远的张,参谋长兼支队司令,周子昆资历低一头,当副参谋长,见了老上司敬而远之;周士弟与叶挺的关系最近了,叶挺后来又再次要求派周士弟来,从张云逸两个职务里匀一个给他,没有获准。 讲部队沿革吧,新四军成立之初,为一个军部辖四个支队的建制,战斗部队方面,一、二、三支队各辖两个团,四支队为四个团,军部直辖一个特务营,共十团一营,看上去单位不少,其实却远远不足编,各团的兵力装备,即使与八路军同级部队相比,也是差了一大截,故该军名为一军,在中共内部,只是与八路军的师齐肩,其兵力事实上也确实比不上八路军中任何一个师。可就是这万把人的部队,成员竟来自于南方八个省份,成军之前,都是分成几人、几十人、或者一二百人的小部队,在一小块、一小块的偏僻地域里顽强地生存活动着,是三年残酷游击战中幸存下来的种子。据统计,到国共合作开始前,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的坚定者还在南方保存了十六个游击区,分别是:赣粤边游击区、闽赣边游击区、闽西游击区、闽粤边游击区、闽中游击区、闽北游击区、闽东游击区、浙南游击区、皖浙赣边游击区、湘赣边游击区、湘鄂赣边游击区、鄂豫皖边游击区、鄂豫边游击区、湘南游击区、琼崖游击区和滇黔桂边游击区。来自前面十四个区的游击部队,以后奉命组成了新四军。 新四军第四支队由来自鄂豫皖边和鄂豫边游击区的部队组成,从渊源上来讲,这支部队和其他三个支队还是有点不同的,组成一、二、三支队的部队,其前身与中央苏区及红一方面军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项陈、张谭等部就不用说了,一部分部队虽然正式分起来要和红二方面军(六军团)攀亲戚,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并不是一回事了,二方面军的独立性,在于贺部,至于六军团,与一、三军团有很强的血缘关系,新四军中与六军团相关的几支部队,与其说是二方面军的表亲,还不如说是中央红军的支系了;浙南、闽北、闽东部队都可溯源于老红十军,其中刘粟部不用说完全是中央系,黄道和叶飞两部关系差点,但也属于中央红军的旁系。组成第四支队各支部队则不同,与中央红军完全不存在血缘关系,其中构成第四支队主力的高敬亭部,是四方面军的直系血亲,周骏铭部呐,就差不多是六亲无处认了,唯周本人和一方面军有过一段小小渊源;人事角度上呢,由于张星江做下的功德,与二十五军老人还有点亲情吧。


1。鄂豫皖边游击区 红四方面军在张陈徐率领下离开鄂豫皖根据地之后,留下来的吴程徐红二十五军也终于无法坚持下去,辗转去了陕北,留下方永乐、徐成基、陈守信、梁从学等人,带领鄂东北独立团往皖西寻找二十八军的八十二师(二十八军主力已由徐海东率领编入二十五军)和三路游击师。三四年十二月,八十二师和三路游击师在霍山县长门遭受毁灭性打击,前者仅突围百余人、后者大约突出一百三十余人,八十二师师长周天觉阵亡、三路游击师师长高克义带两师残部脱险,找到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后,反被枪毙。高敬亭随后以两师突围余部及八十二师留守的两个连作为骨干,重建红二一八团,下辖两个营、一个苦工队和一个交通队,共约七百人,团长罗成云,政委熊大海。高敬亭部与方永乐部汇合后,以二一八团和鄂东北独立团合组,重建红二十八军,高敬亭为军政委,熊大海为政治部主任,下辖八十二师和手枪团,当时合计约有一千余人;八十二师师长罗成云、政委方乐天,下辖二四四团,团长徐贤才、政委徐成基;军属手枪团团长余雄。二十八军以后曾从二四四团抽调部队,组建成二四六团(徐成基)、二四五团(梁从学、杨克志),离开主力分散去打游击,都是二百多人的小部队。到国共合作开始时,红二十八军建制下部队还剩下随军部活动的二四四团一营、军部特务营和手枪团,约九百人,另有鄂东北独立团和各县便衣队,加起来大约一千八百余人,原主要军官中,罗成云、熊大海阵亡,方乐天、徐成基、余雄先后被高敬亭撤职关押,方在战场上以死明志,徐、余被枪杀。组编新四军后,鄂豫皖边部队以二四四团一营和若干便衣队编成新四军第七团、以特务营和鄂东北独立团及若干便衣队编成第九团、军部手枪团编成四支队手枪团。

2。鄂豫边游击区 鄂豫边临时省委被破坏后,与中共中枢机关失去联系的幸存人员张星江等人自行组织工委,张星江为书记,三三年八月通过河南工委与上海组织重新接上关系,开始在伏牛山、桐柏山山区组织游击活动,初规模很小,二十五军长征时,张星江曾冒着生命危险前去带路,将困境中的二十五军安全导入伏牛山区。三五年八月,鄂豫边省委建立,次年以七个人,三条枪建立游击队,逐步扩大,张星江为指导员、周骏铭为队长,张后来在战斗中阵亡,游击队也几起几落,国共合作开始时,后起并弱小的鄂豫边游击队并不被国民党方面承认,继续受到围剿,处境危殆,后周冒险找到红二十八军帮助,才使部队脱离困境,收集到三百余人,招募新兵扩充到六百人,先称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编有二个营又一个连,后收编土匪两部,扩充为三个营,一千三百人,赵启民回忆是一千零五十多人,编为新四军第八团。 四支队人事上的事情比较戏剧化一些,讲的人也多了,小A只略讲一讲吧。司令员高敬亭,后事大概很少有人不知道的了,其实这件事,我个人的看法,就是政策上的分歧跟人事上的问题搅和在一起了,政策上事原就是见仁见智,人事上的纠葛一掺和,是非更说不清了,过去说不清、现在还说不清、小A这样的轻量级人物更说不清,就只说三点容易的吧,一:军令问题,命令是对是错不论,对军人而言有个军令问题,军长、参谋长都溜溜跑了来,服从命令先嘛,这是本份,也是大聪明;现在怪叶挺的也有,抛开叶挺在涉及派系的问题上有多大能量不说,以小A的见识,这是个标准的职业军人,游击队里司空见惯的事,到他那里就只有看不惯了,这是文化差异(一笑);

二:高本身也是打山头的高手,他自己的部队了,属于老鄂东北独立团体系的几个高干,下场也不好,剩下个梁从学,开始也没有给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等叶挺北来才当上四支队所属游击纵队的司令;三:假设性问题,假定高当的不是四哥,干上八爷了,归延安管了,就不会出事?也许吧,高这样的底子,和许和尚颇有一比,项副军长驾驭不了的,润同志也许会有办法,这也许是当时延安一片惋惜声的道理?咳要是不幸苦了口、婆了心,领袖魅力也不能立竿见影呢?别忘了还有彭大将军。这又说远了,继续人事安排吧,四支队参谋长林维先,是老八十二师的师长了,曾经发配到苦力队里等死,下死力冲锋后被高从新起用为营长,是个勇将,被任命四支队参谋长,算是恢复了在二十八军旧人中的排序,开国后授衔中将;两任政治部主任,肖望东,延安来人,一军团的老干部,五五年中将,戴季英大名鼎鼎,五二年在开封市委书记任上被整肃;七团杨克志、曹玉福,二十八军老人,高的亲信,现在都和高的被杀一起讲了,多数说两人的叛走断送了高,也有讲得了风声才走,不走的话一起收拾,轻量级没意见;八团是鄂豫边了,团长周骏鸣,以前是二十六路军七十五旅二团一营营长,宁都起义后短期当过红五军团某团团长,故与一方面军算是有一小段缘分,以后以身体健康缘由回家乡养病,可见资格老的很、缘浅的很,周当过新四军新二师的师长,授衔的话不可能低过上将,可惜又以历史问题赶出军去,先到水利等部副长,进一步算帐算去黑龙江副厅长,改革改到河南副主席了;八团政委林恺是外来户,建国后到地方工作,两任参谋长中朱茂绪调军部,后来阵亡,赵启民则以后是新四军、解放军有名的战将了,出身于陕北红军,建国后授衔中将;九团团长顾士多,原是(新)鄂东北独立团的团长,四零年阵亡;政委高士荣,四方面军长征回派,原是李先念的特务营政委,五五年少将;手枪团团长詹化雨,原就是二十八军的手枪团长,换个名称继续手枪,五五少将;政委汪少川,黄安便衣队的队长,五五少将;七团的政治处主任胡继亭,原在鄂东道委当书记,曾受高问题的牵连,从九团政委任上撤职,不过后来还是被起用的,四四年阵亡。 新四军第三支队由来自闽北和闽东游击区的部队组成。支队司令员由军参谋长张云逸兼任、副司令员谭震林、支队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第五团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参谋长桂逢洲、政治处主任刘文学;第六团刚组编时团级军官的配备是不全的,仅有团长叶飞和副团长阮英平,到皖南后,阮英平被派往延安学习,派入吴琨任副团长、黄元庆任参谋长,政治处主任则先后派入张发来、刘松青等人担任。 1。闽北游击区 闽北苏区本是闽浙赣根据地的组成部分,早在二八年就开始搞武装割据,以后赣东北组编红十军,闽北地区红军也被征调编入,当时地方上红色武装的领导人,往往乡土观念很重,是为普遍现象,闽北也不例外,一听要调编离乡,官兵情绪大为浮动,若干军官涉及既得利益,遂煽动闹事,武装自立,进而演成红军打红军,白军趁火打劫下,苏区基本失去。后方志敏带红十军进入闽北,十一战十一胜,又打下一块地盘,红十军在转战他处之前,方将缴获的武器全部留下,又留下黄立贵的特务营作种子,为闽北独立团的重建打下了基础。黄道也从赣东北正式调任闽北,以后一直是闽北地区的老大。闽北地区的武力在黄道、黄立贵的领导下一路发展,三二年十一月,闽北独立团升编为闽北独立师,黄立贵任师长、邹琪任政委。三三年七月,独立师奉命进入中央苏区,编入红七军团为20师五十八团,黄立贵任二十师师长兼五十八团团长,次年初率部重返闽北。三五年一月,闽北苏区大部丧失,黄道的闽北特委将聚集崇安以北武夷山区的五十八团、闽北独立一团、闽北独立二团共约两千人的部队合组新的闽北独立师。黄李贵为师长,卢文卿为政委,张燕珍为参谋长,王助为政治部主任。所部共编为四个团,高峰时发展到约三千人。十军团及闽浙赣军区失败以后,闽北失去与省委的联系,因军区司令员李德胜(大家想想谁用过这个名字)叛变,也失去与粟裕部的联系。在白军重兵围剿下,闽北部队由饶守坤、黄立贵、吴先喜指挥,分三路突围成功,分别建立建松政、资光贵、抚东三个根据地,黄立贵、吴先喜后来战死,饶守坤活了下来,率闽北部队编为新四军第五团,闽北一部则编入叶飞的第六团。 2。闽东游击区 闽东的武装斗争开始于三二年,闽变发生时,马力峰、詹如柏、叶飞、曾志等人趁热打铁,组织过全区的暴动,在霞浦西圣山和连江分别建立独立二团和独立十三团,但由于缺乏武器和军事骨干,该区的武力还是比较微弱的。三四年八月,七军团过路该区时,打通西圣山和连江两个根据地,并留下二、三百名伤员和一批武器,依托这批武器和军事骨干,闽东将原来的两个团整编为闽东独立师,冯品大为师长、叶飞政委,在宁德、罗源、古田、福安、福鼎、霞浦和平阳等地活动,建立过福寿、霞鼎、古屏、平边等小块根据地。三七年建立闽东军政委员会,叶飞主席、阮英平副主席。前面说过,闽东曾与刘英部联合,建立过临时省委,但刘英总揽大权,并欲派其亲信许信混出任闽东独立师师长,造成闽东人员不满,叶飞后遇到黄立贵,由他安排见到了党内资格比刘英老的多的黄道,两边遂产生合作意向,叶并向刘英提议由黄出面领导三部,由此造成刘下决心解决叶飞。叶飞脱险后,闽东转与闽北组闽赣省委,由黄道为书记。国共合作开始时,闽东约有一千二百人的部队,与闽北一部合编为新四军六团。 三支队的支队领导层都是外来户,黄道留在了地方上,可见两区土地公公在延安、皖南两边都不吃香。张云逸、谭震林前面说过了,赵凌波是陕北来的,红二十五军的老人(其实是红三军团的),曾任十五军团七十五师的政委,皖南事变中变节,胡荣原是红十六师的政治部代主任,跟随傅秋涛部到皖南后,调升三支队,后是新三支队的政委,皖南事变中弹尽自杀;新四军五团是闽北独立师的后裔,饶守坤曾随黄立贵到七军团,升到营长,以后任过独立师的二团团长和师参谋长,五五年是中将,曾昭铭是黄道的主要助手,曾是闽赣军政委的副主席,四零年在护送某领导时被伪军抓去杀了,桂逢洲是长征回派的,系统不清,四零年阵亡,刘文学曾是黄道的警卫连长,三路突围在吴先喜一路,吴死后成为这一路的老大,五五年少将;六团是闽东独立师的苗裔,也包含闽北一部,但从血缘上看,闽北、闽东两个独立师和粟裕部其实一样,都可溯源到老红十军这个祖宗,是三个近表;叶飞不说了,阮英平是叶的主要助手,解放战争时期被捕死亡,儿子以后也是叶给照看的;吴琨是六军团的团长,任江抗二路司令员时阵亡;黄元庆是长征干部,后来仕途发展似乎不很顺,上海解放时是某区的接管大员。 新四军第二支队由来自闽西、闽粤边(闽南)、闽赣边、浙南(闽浙边)游击区的部队组成,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谭震林(后谭去三支队,粟裕任副司令员)、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二支队下辖第三、第四两个团,其中第三团团长邱金声、副团长黄火星(后两人调换职务,黄其实一直就是政委角色,邱则身体不好)、参谋长熊梦辉、政治处主任钟国楚;第四团在福建组编时只有番号,团部未实际建立,第一营营长卢胜被发表为团长、副团长周桂生,到达军部驻地后才正式建立团部,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志、参谋长王胜、政治处主任廖海涛。 1。闽西游击区 闽西苏区是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红军主力长征后,福建省委书记、军区政委万永诚率机关和所属部队共四千余人集中于长汀四都山区死拼,全部损失,万本人亦死难。在此之前,受罗明路线连累的张鼎丞复出,奉项英令以中央驻福建代表身份返回闽西,但张与万原就不和,回闽西后再遭排斥,被发配到永定,从逃难者中招募到十余人,破枪扛起来,班长当起来,还好班中陈茂辉和刘永生等人争气,开国后都是金星闪耀,尚好解嘲作过将军班领袖吧。以后遇到廖海涛部游击队,与军区失去联系的吴胜独九团、邱金声独八团也先后来合队,团长们都是旧人了,异口同声让张主席出来领导,这才摆脱了孤家寡人的局面。继张鼎丞之后,邓子恢带领瞿秋白、何叔衡及项英的妻子张亮,在一个排便衣的护送下亦准备过路闽西转移,途中遭钟绍葵部截击,邓仅以身免,找到张鼎丞处;何老跳悬崖,初仅假死,不幸被搜掠财物的敌兵枪杀;瞿秋白被俘,原未暴露,却为同行的万永诚老婆指认身份,一代文英,遂飘然而去,此事余波未断,竟连累项英妻背黑锅,以出卖领导罪被老公枪毙,当然此是后话了。中央军区陷落时,九路大突围,陈潭秋、谭震林率二十四师四个连突进到上汀,然后一路辗转,也到达永定与张鼎承会合,时尚带有余部一百五十人,陈潭秋带伤。几个幸存下来的领导人商议之后,在陈潭秋主持下,宣布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全面游击战争,以张鼎丞为主席、邓子恢为财政部长兼部长、谭震林为军事部长(邓、谭二人后为副主席)、方方为政治部主任,陈潭秋本人则转道去上海治伤;军政委员会决定,将掌握的各色武装统一编成四个分区,第一分区辖九团二营、明光独立营和岩连宁游击队,罗忠毅司令员、方方政委;第二区辖九团一、三营和永东游击队,吴胜司令员、谢育才政委(简载文、黄火星分别接任);第三区辖独立八团和龙岩游击队,司令员邱金声、政委丘织云(伍洪祥接任);第四区辖上杭、永定、杭代各游击队和随陈谭而来的红二十四师余部,该区由军政委员会首长直接指挥。分编后,各区部队分头游击,其中二区部队曾奉命进入闽南联络红三团,以后在重兵进攻下,红九团遭受重大损失。两广事件中,闽西改称工农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以原第一区部队改编为第一支队、原第三区部队主力改编为第三支队、以原第二区部队,加上原属三区的红八团之一部,改组为第四支队,以原第四区部队改编为第七支队。国共合作开始时,闽西尚有红军二千余人,主力编入新四军第三团(第一、第三营),一部编入四团(二营)。 2。闽赣边游击区 该地包括原属中央苏区的闽赣省和中央直属瑞金等县。红军长征后,闽赣省委、军区及所属之独立第十二、十七、十八、十九团全部损失,项英在大崩溃前改任原闽赣省委书记赖昌祚为新建之瑞西特委书记,领导本地游击战争。中央军区九路突围中,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原已在一个连的护卫下到达福建省委万永诚处传达命令,但万不愿遵令分散部队游击,毛只得返回,战死于瑞金;少共中央局书记李才莲率独立第七团从瑞金铜山地区突出,部队被打散,李在无法找到闽赣省委情况下,率余部返回瑞金,会合赖昌祚后再次被围,李战死,赖带少数人脱险至钟得胜部,以后赖将所能招集到的各色武装分编为九个分队,分散到瑞金、会昌、宁都、石城各县边界地区游击,渐渐形成三大股,即钟得胜、钟天喜领导的瑞金游击队、胡荣佳、彭胜标的桃古游击队和刘国兴的武阳游击队,三支队伍在三七年合称汀瑞游击支队,钟得胜支队长,胡荣佳政委,彭胜标副支队长,周桂生参谋长,这支游击队的前身包括了中央苏区直属瑞金、瑞西、西江,和福建省所属瑞会、兆征等县的独立营。国共合作开始后,彭胜标受支队委托到赣粤边游击区取得联系,陈毅派陈丕显带彭前往瑞金与国军三十三旅黄镇中谈判,议定编汀瑞游击队为瑞金人民抗日义勇军,约三百人,后编入新四军第三团二营。 3。闽粤边游击区 中央苏区失败后,闽南地方红军独立三团分散在云霄、平和、诏安三县活动,到三五年底,重建了靖和浦游击根据地,此间,原属东江特委的潮澄饶游击队也转移到诏安地区,与红三团合队。原闽中特委改称闽粤边特委,书记黄会聪,三六年黄赴上海以后,书记一职先后由何鸣、张敏代理。独立三团团长张长水、政委何鸣,副团长卢胜,张长水牺牲后,何鸣兼任团长,一说卢胜升任团长。抗战爆发时,闽粤边游击区大约有八百到一千人的部队,原属保存红军较多的地区,后因发生“何鸣事件”,张敏被杀,部队被缴械遣散(另章详谈),卢胜等人重建红三团,恢复到约三百人,编为闽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三大队,带入闽西合队,编为新四军四团一营。 4。浙西南--闽浙边游击区 红十军团主力在怀玉山失败后,十军团政治部主任刘英和参谋长粟裕带突围之先头部队约八百人回到赣东北根据地,奉中央令,组织浙南挺进师,粟裕任师长、刘英政委,部队包括原十军团炮兵连、机枪连、二十一师五连及部分军团机关人员和伤愈归队人员,共五百三十八人,步枪四百四十五支、机枪十二挺,加上闽浙赣军区支援的红三十师一团约百多人,全师六百多人,五百支枪,进入闽北后,原先遣队过路时留在那里的两个连约一百五六十人也前来归队,但跟队前进之红三十师一团的百多人却全部逃回老家去也,故人数上一进一出,相差不多,但以战斗力来衡量,归队的两个连就比新兵蛋子的三十师一团强得太多,挺进师实力再增。三五年三月进入浙西南建立根据地,一度形势大好,势力波及三十余县,但浙江到底地处敏感,南京不会掉以轻心,遂以罗卓英精锐部队进剿,挺进师损失惨重,参谋长黄富武等大批人员战死。三五年十月时,刘英和粟裕曾率百多人进入福建,会见闽东红军的领导人叶飞,两部在刘英主导下一度建立闽浙边临时省委和临时军区,但因领导权问题,最终叶飞转而接受闽北黄道指挥,刘英遂下令粟裕扣押叶飞,造成恶性事件,叶飞脱逃后,粟亦被关一周,后虽释出,刘粟关系已坠落冰点,刘英留闽浙边,粟则回浙西南,两人分头游击。挺进师最盛时兵力曾达到一千八九百人,以当时红军的装备情况看,该部成立时的装备程度比之一般野战部队都强了很多,又多野战出身的战斗骨干,军事素质与各军区地方部队甚至机关干部、赤卫队组成的游击队确实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该部与其他游击部队交往时易以老大自居的道理,但在优势敌人的连续打击下,其根据地屡建屡毁,国共合作开始时,还剩下部队四五百人。三七年十月,粟裕率部从浙西南来到平阳会合刘英,次年二月,经曾山前去传令,刘英留地方工作,粟裕带四百人开赴皖南,编为新四军四团三营,其实该部从渊源上与闽北、闽东部队颇近,入三支队顺理成章,但因前面说到的变故,粟裕就任二支队副司令,反把个谭老板调去三支队了。 综上,从血统上看,新四军二支队主要来自原福建军区地方部队和野战红军十军团余部,其中第三团大部来源于闽西南一、三、七支队(独立九团二营、独立八团、红二十四师一部及若干地方游击队),该团二营则来源于汀瑞游击支队(前身是中央苏区直属个县的地方部队);第四团一营源于独立三团,二营来源于闽西南四支队(主要是独立九团一、三营,也有八团一部及若干地方游击队),三营源自浙南挺进师,十军团留下的种子了(据说是新四军最好的部队,A加个之一,大家就不打架,一笑)。团以上军官里,张鼎丞、粟裕不再说,其他人大部是来自闽西南根据地,其中二支队参谋长罗忠毅曾是其一分区的司令员,三团正副团长黄火星曾任二分区的政委、邱金声是红八团团长,三团参谋长熊孟辉曾任支队长,三团政治处主任钟国楚是红八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四团参谋长王胜曾任红八团副团长兼参谋长,四团政治处主任廖海涛曾任七支队政委;出自其他山头的人员不多,支队政治部王集成,系长征回派,曾任十五军七十五师政治部主任,但并不是二十五军出身的,此前系一军团二师六团政委,禁卫军也;闽南算一个半,四团团长卢胜算一个,四团参谋长王胜虽是红八团出身,但三六年底后去红三团工作,曾任红三团参谋长,算半个闽南吧;第四团两任副团长,周桂生游击时期曾任汀瑞支队的参谋长,但中央苏区年代曾在闽西干过不少时间,而且算是该区比较老的干部了,叶道志A则没完全搞清楚,仅明白两件事,一是外派入四团的,一是曾计划逃跑。交代过出身了,再来讲结局,罗忠毅后升任新四军第六师参谋长兼十六旅旅长、廖海涛任政委,四一年十一月双双在苏南阵亡;邱金声身体一直不好,三九年病逝;周桂生皖南事变时任军部二纵司令,阵亡,新三团团长熊梦辉则在突出重围后,于安徽无为遇伏身亡;活下来的,张鼎丞福建老大,粟裕三野代大,卢胜、黄火星中将,王集成、钟国楚、王胜少将。 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下辖第一团,团长傅秋涛兼任,副团长江渭清,参谋长王怀生,政治处主任钟期光;第二团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参谋长王必成,政治处主任肖国生。组成第一支队的部队来自于赣粤边、湘赣边、湘鄂赣边、皖浙赣边、湘南五个游击区。 1。赣粤边游击区 在江西的信丰、赣县、龙南、福建的上杭、广东的南雄、湖南的桂东等县,以油山为中心。该区是新四军一、二号人物项英、陈毅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的落脚之处,也是他们唯一能直接指挥的游击区。中央军区最终陷落之时,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项英和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在红二十四师七十团一部组成的两个大队护送下突围,试图遵中央命令进入福建上汀地区,失败,遂由陈毅建议转向他任红二十二军军长时的老土地赣粤边地区。项陈离开护卫部队,由原代英县县委书记曾继才向导,由小路潜入赣粤边山区。该区原就有刘符节、曾彪、叶明魁等部游击队,中央红军长征之后,项英下令设信康赣雄特委,划该区为赣粤军分区,派特委书记、军分区司令员李乐天、副书记杨尚奎率装备甚好的一个营,并机关干部共七百人前去该地与地方游击队会合;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率红二十四师七十一团前往湘南途经油山时,又奉项英令留下毛泽东的大舅子,原二十四师代师长、七十一团参谋长贺敏学率领的两个连;赣南军区的独立营则奉命护送兵工厂,先期到达该区。项、陈化装到达赣粤边区的蛤蟆岭后,赣粤特委闻讯派人将其接往油山。不久,九路突围的另外一路、赣南省委、军区和独立六团的余部约三百余人在军区司令员蔡会文的率领下也来到油山,江西省委书记曾山,率江西军区独立二、四团突出,会合杨殷军分区的独立十三团后,亦曾计划进入粤赣边合队,但途中部队被基本打散,曾遣散剩下的人员,埋藏枪支后只身往南京、上海。进入赣粤边的红军各部、地区游击队、收容的七十团零星突围人员及中央红军过路时安置的伤病员中的归队人员,加起来一共有一千四百余人,项、陈决定分散游击原则后,将粤赣边的部队统一整编为五个大队,由蔡会文率领其中的两个大队前往湘南地区游击,其他部队在李乐天、刘符节、张日清等人的率领下,在北山、信丰和三南各地活动。国共合作达成时,赣粤边的游击队还剩下约三百多人,编成江西人民抗日义勇军,经收集失散人员,发展到七百人左右,湘南游击部队中的湘粤赣边游击支队的余部也到达池江合队(因该区其他部队以后编入特务营,湘南游击区的总体情况放在军部特务营一节中介绍),这些部队以后统一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二营,以及三营的一部。 2。湘鄂赣边游击区 这里原是彭德怀的老土地,平江起义就发生在这里,起义的湘军独立五师一团起义之后,与平、浏、修、铜赤卫队合编,成为红五、八军的基础,后发展为红三军团。本区内的主力,是三零年以修、合、铜游击队组成的红十六军和三三年以区内独立一、二师升编的红十八军,独立三师继续单列,活动于鄂东南。红十六军、十八军以后遵令缩编为红十六、十八师,高咏生、严图阁分任师长,列入红六军团序列。十八师随六军团长征而去,留下的十六师与湘鄂赣省委、军区机关在画坪苏区被围,高咏生率四十64十八团掩护,遭受严重损失,高咏生被俘,初冒作普通士兵,当夜乘夜黑逃出,慌不择路下,掉入深渊死难;两团余部与省委、军区机关所率四十七团会合,在龙门山区再次被合击,仅约一营部队脱险,湘鄂赣军区随后以军区司令员徐彦刚兼任师长,以突围部队和傅秋涛、严图阁从鄂东南带来的独立三师七团、咏生县独立营为基础,重建十六师,初仅建四十六团,依托黄金洞周围地区游击,后收编廖海清等武装,一度发展到五千余人,三个团全部恢复,遂树大招风,重兵围剿下失败,徐重伤后在藏身处被贪财农民杀死。徐原是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的学生,该校学生组成的四军教导团(即以后大名鼎鼎的叶剑英团)在九江被张发奎缴械时出逃,参加秋收起义,被毛派往井岗土著部队掺沙子,曾任红三十二团参谋长、红三军军长和红一军团参谋长,绝对的根正苗红,接替孔荷宠任军区司令,如活下来成为四哥,前途怕是无量啊。徐死后,新任省委书记傅秋涛、军区司令员严图阁、十六师政委明安楼等人收集余部,建立以湖南平江为中心的平浏长游击区和江西修水为中心的修武游击区,第三次重建红十六师。严图阁原是二十六路军季振同旅的营长,宁都起义的功臣之一,据说打仗有勇有谋,有小狐狸的外号,不幸在游击中因伤病而死,五军团出来的战将凋零,所剩无几,也是件值得浩叹的事情了。国共合作开始,本区内红军尚余一千五百人左右,经武汉中共中央代表董老必武与国民党方面交涉,编成湘鄂赣人民抗日军第一游击支队,傅秋涛为司令员,随六军团长征,先后任十八师团长、师长、政委的张正坤也受命从陕北返回,任副司令员,该部编入新四军后,成为一支队第一团,傅以支队副司令员兼团长,张则调任第二团团长,皖南事变时,两人均在军部突围部队中任纵队司令,傅突围成功,五五年上将,张则死在了上饶集中营里。 3。湘赣边游击区 上文以湘鄂赣边为彭德怀部老土地,这湘赣边当然就是朱毛部的老土地了,井岗山就在区内,但红四军离开后,井冈旧人被错杀,朱毛发祥之地就此陷敌,一直无法规复。四、五军离开后,湘赣边根据地的主力是肖克、王震的红八军,以后缩编为红十七师,是红六军团的主力。三四年七月,红六军团长征,留下的湘赣军区独立第一、二、三、四、五团等地方部队当然无法阻挡白军的进攻,十月,湘赣省委、政府、军区及独立五团离开永新进入武功山,独立一团基本散失,独二、三团遭严重损失,独二团所余百人并入独三团,后与独五团会合,独四团则进入湘南游击区(军部独立营一节中叙述)。中央军区九路突围时,中央独立三团奉命在团长徐洪和政委张凯率领下向湘赣边、湘鄂赣边方向突围,陈正人随行,途中屡受阻截,部队损失严重,余部折向寻乌一带。顺便交代一下,进入寻乌一带的还有中央军区二十四师交汪金祥、李天柱所率各四个连的余部,约二、三十人,红二十四师师长周建屏率七十团一部编成的一个大队突围,部队几乎完全损失,贺昌战死,周带少数人脱险亦到达寻乌,后与陈正人一起潜往香港,寻乌一带各部队基本损失,湘赣红军的元老级人物李天柱阵亡,李是黄埔生,贺龙暂二十军的连长,以后转入朱德部,当过红二十八团的营长,绝对的老资格了,以后代理过红八军的军长,湘赣红军的副总指挥,是肖克的前手,因莫须有的罪名,调去瑞金坐冷板凳,九路突围前被项英起用,带队去东江找古大存,终在赣粤边光荣。回头说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中,省委书记陈洪时叛变,军区司令员彭辉明等大部分骨干牺牲,彭是海陆丰出身的老革命了,当过红八军二十三师政委、六军团十八师副师长,死时只有二十七岁。湘赣红军余部后在新的临时省委书记谭余保的带领下,成立湘赣游击司令部和湘赣独立团,在莲花、安福边界地区建立了根据地,一直坚持到国共合作开始,由陈毅亲自出马劝说下山,编为新四军一支队二团一营, 独立团团长段焕竞任一营营长。(谭余保险些杀了陈毅)。 4。皖浙赣边游击区 这个游击区承续于闽浙赣根据地,亦即方志敏的老土地。闽浙赣先后创造过两支红十军,第一支红十军由军长周建屏带入中央苏区后改称红十一军,后扩编为红七军团,长征前奉命调敌,一路作战,重回闽浙赣根据地,缩编为一个师,与新红十军合组为红十军团,在方志敏、刘畴西、寻淮洲等人率领下继续执行调敌任务直至怀玉山失败,十军团大部损失,仅刘英、粟裕带八百人返回闽浙赣根据地,闽浙赣省委、军区从仅剩的红三十师(全师不过三百人)中抽调一团补充刘粟部新组之挺进师,出击浙南;其余部队和机关干部、赤卫队组合成游击队,坚持于磨盘山地区,军区司令唐在刚、参谋长邹琦先后牺牲,省委书记关英带机关和剩余部队的大部于三五年中转入皖南,在鄣公山会合由皖南暴动余部、十军团侦查营及该军团其他留散小部队发展而来的皖南独立团,次年改闽浙赣省委为皖浙赣省委,成立皖浙赣独立团,开展皖浙赣边的游击战,时有部队约一千二百人。三七年,关英得到粟裕部消息,遂率独立团向闽浙边运动,途中遭阻截,部队打散,关英隐藏民间,做小买卖。仅余李步新等小股游击队继续活动。在赣北,皖赣特委依托七军团过路时留下的五十余伤员,建立游击队,在田英领导下建立了大港根据地,到国共合作开始时,田英部约有百六十人。奉陈毅命令,李步新、田英各部约百九十人组为江西人民抗日义勇军二支队,后编入新四军一支队二团三营。 综上,就血统而言,第一支队第一团源自野战红军六军团十六师和湘鄂赣军区地方部队;二团一营源自湘赣军区地方部队;二营源自野战红军第二十四师七十一团、赣粤军区和赣南军区地方部队;三营一部与二营同源,一部可溯源于红七、十军团。团以上干部中,陈毅不用说了,支队副司令兼一团团长傅秋涛、一团副团长江渭清、一团参谋长王怀生、一团政治处主任钟期光、二团政治处主任肖国生都来自红十六师及湘鄂赣,其中傅是湘鄂赣省委书记、江是该区军委成员、王是十六师参谋长、钟是十六师政治部主任、肖是十六师政治部宣传科长;支队参谋长胡发坚、支队政治部主任刘炎、二团团长张正坤、二团参谋长王必成是长征干部回派,其中胡曾是一军团一师参谋长、刘曾是一军团部长、张是六军团十八师政委、王是四方面军三十军八十九师副师长;二团副团长刘培善出自湘赣,是湘赣独立团的政委。以后胡发坚在三九年阵亡于江苏武进;肖国生同年阵亡于丹徒;刘炎升到新四军第一师的政委,四六年病逝,不死的话绝对是华东的大老了;王怀生则在皖南事变中被俘,死于上饶集中营。王到皖南事变时仍是一团参谋长,我觉得很奇怪,一查才恍然大悟,感情老王是新四军中年龄最大的军事指挥员了,出发抗日那年即满花甲,实在少见,怪不得不能再升了。活到开国的,傅秋涛、钟期光上将、王必成、刘培善中将,江渭清嘛,大名鼎鼎了,江苏省的老大.



国共合作时,中共方面的预案,是建立一个单一总指挥部,将所有中共的军队置于旗下统一指挥,但此方案未获国民党方面同意,反倒将南方红军单独建制为一个军,并以脱离中共很久的前北伐名将叶挺为军长,有资料显示,周恩来在上海见到叶挺时,曾向正找方向的叶提到过可参加南方红军的改编工作,叶于是通过保定军校的旧关系直接向国府方面疏通,时国共双方正为军长人选僵持,叶挺之事报到蒋那里后遂为国方创造契机,未向中共方确认而单方面发表叶为军长,这不能不引起延安方面极大的反弹,国府分而治之的意图明显,毛在当时给下属的电报中直接表述:蒋是使用叶来消灭我们;对南方谈判代表亦有所责备;幸好叶在中共上层还是有一定的人缘,又遵毛提议飞延安,保证日后将新四军军权交中共控制,这才解决了军长问题。新四军的实际控制者当然以项英担纲,项的党内职务到位,又是当初撤退时定下的留守总指挥,虽然三年里他的实际指挥权不出赣粤边一区,可如此千难万险下爬过来,换将是决说不过去的,以后由国府的军委会按中共的意思任命项英为副军长 参谋长的职务还是有一争的,项英的意见是油山的老搭挡陈毅、叶挺有意要老部下周士第,周子昆和刘英也曾在名单上,最后定了张云逸。陈毅和刘英其实都与毛有很近的关系,陈的履历不用说了,刘英呐,是朱毛红军早期的帐房先生绝对是任职机要;但新四军正副军长都已不是延安派的,这参谋长恐怕就一定要从北方派来了,何况刘的军事资历还是差一点了,陈毅嘛,恐怕项越叫越做不了参座,但党内第二把交椅还是跑不掉,跟项的情况一样,不让坐是说不过去的,又兼了支队司令,实际是得福的;叶挺的面子要照顾,张周周都与叶有旧,当时又都在延安,结果派了相对关系最远的张,参谋长兼支队司令,周子昆资历低一头,当副参谋长,见了老上司敬而远之;周士弟与叶挺的关系最近了,叶挺后来又再次要求派周士弟来,从张云逸两个职务里匀一个给他,没有获准。 讲部队沿革吧,新四军成立之初,为一个军部辖四个支队的建制,战斗部队方面,一、二、三支队各辖两个团,四支队为四个团,军部直辖一个特务营,共十团一营,看上去单位不少,其实却远远不足编,各团的兵力装备,即使与八路军同级部队相比,也是差了一大截,故该军名为一军,在中共内部,只是与八路军的师齐肩,其兵力事实上也确实比不上八路军中任何一个师。可就是这万把人的部队,成员竟来自于南方八个省份,成军之前,都是分成几人、几十人、或者一二百人的小部队,在一小块、一小块的偏僻地域里顽强地生存活动着,是三年残酷游击战中幸存下来的种子。据统计,到国共合作开始前,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的坚定者还在南方保存了十六个游击区,分别是:赣粤边游击区、闽赣边游击区、闽西游击区、闽粤边游击区、闽中游击区、闽北游击区、闽东游击区、浙南游击区、皖浙赣边游击区、湘赣边游击区、湘鄂赣边游击区、鄂豫皖边游击区、鄂豫边游击区、湘南游击区、琼崖游击区和滇黔桂边游击区。来自前面十四个区的游击部队,以后奉命组成了新四军。 新四军第四支队由来自鄂豫皖边和鄂豫边游击区的部队组成,从渊源上来讲,这支部队和其他三个支队还是有点不同的,组成一、二、三支队的部队,其前身与中央苏区及红一方面军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项陈、张谭等部就不用说了,一部分部队虽然正式分起来要和红二方面军(六军团)攀亲戚,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并不是一回事了,二方面军的独立性,在于贺部,至于六军团,与一、三军团有很强的血缘关系,新四军中与六军团相关的几支部队,与其说是二方面军的表亲,还不如说是中央红军的支系了;浙南、闽北、闽东部队都可溯源于老红十军,其中刘粟部不用说完全是中央系,黄道和叶飞两部关系差点,但也属于中央红军的旁系。组成第四支队各支部队则不同,与中央红军完全不存在血缘关系,其中构成第四支队主力的高敬亭部,是四方面军的直系血亲,周骏铭部呐,就差不多是六亲无处认了,唯周本人和一方面军有过一段小小渊源;人事角度上呢,由于张星江做下的功德,与二十五军老人还有点亲情吧。


1。鄂豫皖边游击区 红四方面军在张陈徐率领下离开鄂豫皖根据地之后,留下来的吴程徐红二十五军也终于无法坚持下去,辗转去了陕北,留下方永乐、徐成基、陈守信、梁从学等人,带领鄂东北独立团往皖西寻找二十八军的八十二师(二十八军主力已由徐海东率领编入二十五军)和三路游击师。三四年十二月,八十二师和三路游击师在霍山县长门遭受毁灭性打击,前者仅突围百余人、后者大约突出一百三十余人,八十二师师长周天觉阵亡、三路游击师师长高克义带两师残部脱险,找到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后,反被枪毙。高敬亭随后以两师突围余部及八十二师留守的两个连作为骨干,重建红二一八团,下辖两个营、一个苦工队和一个交通队,共约七百人,团长罗成云,政委熊大海。高敬亭部与方永乐部汇合后,以二一八团和鄂东北独立团合组,重建红二十八军,高敬亭为军政委,熊大海为政治部主任,下辖八十二师和手枪团,当时合计约有一千余人;八十二师师长罗成云、政委方乐天,下辖二四四团,团长徐贤才、政委徐成基;军属手枪团团长余雄。二十八军以后曾从二四四团抽调部队,组建成二四六团(徐成基)、二四五团(梁从学、杨克志),离开主力分散去打游击,都是二百多人的小部队。到国共合作开始时,红二十八军建制下部队还剩下随军部活动的二四四团一营、军部特务营和手枪团,约九百人,另有鄂东北独立团和各县便衣队,加起来大约一千八百余人,原主要军官中,罗成云、熊大海阵亡,方乐天、徐成基、余雄先后被高敬亭撤职关押,方在战场上以死明志,徐、余被枪杀。组编新四军后,鄂豫皖边部队以二四四团一营和若干便衣队编成新四军第七团、以特务营和鄂东北独立团及若干便衣队编成第九团、军部手枪团编成四支队手枪团。

2。鄂豫边游击区 鄂豫边临时省委被破坏后,与中共中枢机关失去联系的幸存人员张星江等人自行组织工委,张星江为书记,三三年八月通过河南工委与上海组织重新接上关系,开始在伏牛山、桐柏山山区组织游击活动,初规模很小,二十五军长征时,张星江曾冒着生命危险前去带路,将困境中的二十五军安全导入伏牛山区。三五年八月,鄂豫边省委建立,次年以七个人,三条枪建立游击队,逐步扩大,张星江为指导员、周骏铭为队长,张后来在战斗中阵亡,游击队也几起几落,国共合作开始时,后起并弱小的鄂豫边游击队并不被国民党方面承认,继续受到围剿,处境危殆,后周冒险找到红二十八军帮助,才使部队脱离困境,收集到三百余人,招募新兵扩充到六百人,先称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编有二个营又一个连,后收编土匪两部,扩充为三个营,一千三百人,赵启民回忆是一千零五十多人,编为新四军第八团。 四支队人事上的事情比较戏剧化一些,讲的人也多了,小A只略讲一讲吧。司令员高敬亭,后事大概很少有人不知道的了,其实这件事,我个人的看法,就是政策上的分歧跟人事上的问题搅和在一起了,政策上事原就是见仁见智,人事上的纠葛一掺和,是非更说不清了,过去说不清、现在还说不清、小A这样的轻量级人物更说不清,就只说三点容易的吧,一:军令问题,命令是对是错不论,对军人而言有个军令问题,军长、参谋长都溜溜跑了来,服从命令先嘛,这是本份,也是大聪明;现在怪叶挺的也有,抛开叶挺在涉及派系的问题上有多大能量不说,以小A的见识,这是个标准的职业军人,游击队里司空见惯的事,到他那里就只有看不惯了,这是文化差异(一笑);

二:高本身也是打山头的高手,他自己的部队了,属于老鄂东北独立团体系的几个高干,下场也不好,剩下个梁从学,开始也没有给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等叶挺北来才当上四支队所属游击纵队的司令;三:假设性问题,假定高当的不是四哥,干上八爷了,归延安管了,就不会出事?也许吧,高这样的底子,和许和尚颇有一比,项副军长驾驭不了的,润同志也许会有办法,这也许是当时延安一片惋惜声的道理?咳要是不幸苦了口、婆了心,领袖魅力也不能立竿见影呢?别忘了还有彭大将军。这又说远了,继续人事安排吧,四支队参谋长林维先,是老八十二师的师长了,曾经发配到苦力队里等死,下死力冲锋后被高从新起用为营长,是个勇将,被任命四支队参谋长,算是恢复了在二十八军旧人中的排序,开国后授衔中将;两任政治部主任,肖望东,延安来人,一军团的老干部,五五年中将,戴季英大名鼎鼎,五二年在开封市委书记任上被整肃;七团杨克志、曹玉福,二十八军老人,高的亲信,现在都和高的被杀一起讲了,多数说两人的叛走断送了高,也有讲得了风声才走,不走的话一起收拾,轻量级没意见;八团是鄂豫边了,团长周骏鸣,以前是二十六路军七十五旅二团一营营长,宁都起义后短期当过红五军团某团团长,故与一方面军算是有一小段缘分,以后以身体健康缘由回家乡养病,可见资格老的很、缘浅的很,周当过新四军新二师的师长,授衔的话不可能低过上将,可惜又以历史问题赶出军去,先到水利等部副长,进一步算帐算去黑龙江副厅长,改革改到河南副主席了;八团政委林恺是外来户,建国后到地方工作,两任参谋长中朱茂绪调军部,后来阵亡,赵启民则以后是新四军、解放军有名的战将了,出身于陕北红军,建国后授衔中将;九团团长顾士多,原是(新)鄂东北独立团的团长,四零年阵亡;政委高士荣,四方面军长征回派,原是李先念的特务营政委,五五年少将;手枪团团长詹化雨,原就是二十八军的手枪团长,换个名称继续手枪,五五少将;政委汪少川,黄安便衣队的队长,五五少将;七团的政治处主任胡继亭,原在鄂东道委当书记,曾受高问题的牵连,从九团政委任上撤职,不过后来还是被起用的,四四年阵亡。 新四军第三支队由来自闽北和闽东游击区的部队组成。支队司令员由军参谋长张云逸兼任、副司令员谭震林、支队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第五团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参谋长桂逢洲、政治处主任刘文学;第六团刚组编时团级军官的配备是不全的,仅有团长叶飞和副团长阮英平,到皖南后,阮英平被派往延安学习,派入吴琨任副团长、黄元庆任参谋长,政治处主任则先后派入张发来、刘松青等人担任。 1。闽北游击区 闽北苏区本是闽浙赣根据地的组成部分,早在二八年就开始搞武装割据,以后赣东北组编红十军,闽北地区红军也被征调编入,当时地方上红色武装的领导人,往往乡土观念很重,是为普遍现象,闽北也不例外,一听要调编离乡,官兵情绪大为浮动,若干军官涉及既得利益,遂煽动闹事,武装自立,进而演成红军打红军,白军趁火打劫下,苏区基本失去。后方志敏带红十军进入闽北,十一战十一胜,又打下一块地盘,红十军在转战他处之前,方将缴获的武器全部留下,又留下黄立贵的特务营作种子,为闽北独立团的重建打下了基础。黄道也从赣东北正式调任闽北,以后一直是闽北地区的老大。闽北地区的武力在黄道、黄立贵的领导下一路发展,三二年十一月,闽北独立团升编为闽北独立师,黄立贵任师长、邹琪任政委。三三年七月,独立师奉命进入中央苏区,编入红七军团为20师五十八团,黄立贵任二十师师长兼五十八团团长,次年初率部重返闽北。三五年一月,闽北苏区大部丧失,黄道的闽北特委将聚集崇安以北武夷山区的五十八团、闽北独立一团、闽北独立二团共约两千人的部队合组新的闽北独立师。黄李贵为师长,卢文卿为政委,张燕珍为参谋长,王助为政治部主任。所部共编为四个团,高峰时发展到约三千人。十军团及闽浙赣军区失败以后,闽北失去与省委的联系,因军区司令员李德胜(大家想想谁用过这个名字)叛变,也失去与粟裕部的联系。在白军重兵围剿下,闽北部队由饶守坤、黄立贵、吴先喜指挥,分三路突围成功,分别建立建松政、资光贵、抚东三个根据地,黄立贵、吴先喜后来战死,饶守坤活了下来,率闽北部队编为新四军第五团,闽北一部则编入叶飞的第六团。 2。闽东游击区 闽东的武装斗争开始于三二年,闽变发生时,马力峰、詹如柏、叶飞、曾志等人趁热打铁,组织过全区的暴动,在霞浦西圣山和连江分别建立独立二团和独立十三团,但由于缺乏武器和军事骨干,该区的武力还是比较微弱的。三四年八月,七军团过路该区时,打通西圣山和连江两个根据地,并留下二、三百名伤员和一批武器,依托这批武器和军事骨干,闽东将原来的两个团整编为闽东独立师,冯品大为师长、叶飞政委,在宁德、罗源、古田、福安、福鼎、霞浦和平阳等地活动,建立过福寿、霞鼎、古屏、平边等小块根据地。三七年建立闽东军政委员会,叶飞主席、阮英平副主席。前面说过,闽东曾与刘英部联合,建立过临时省委,但刘英总揽大权,并欲派其亲信许信混出任闽东独立师师长,造成闽东人员不满,叶飞后遇到黄立贵,由他安排见到了党内资格比刘英老的多的黄道,两边遂产生合作意向,叶并向刘英提议由黄出面领导三部,由此造成刘下决心解决叶飞。叶飞脱险后,闽东转与闽北组闽赣省委,由黄道为书记。国共合作开始时,闽东约有一千二百人的部队,与闽北一部合编为新四军六团。 三支队的支队领导层都是外来户,黄道留在了地方上,可见两区土地公公在延安、皖南两边都不吃香。张云逸、谭震林前面说过了,赵凌波是陕北来的,红二十五军的老人(其实是红三军团的),曾任十五军团七十五师的政委,皖南事变中变节,胡荣原是红十六师的政治部代主任,跟随傅秋涛部到皖南后,调升三支队,后是新三支队的政委,皖南事变中弹尽自杀;新四军五团是闽北独立师的后裔,饶守坤曾随黄立贵到七军团,升到营长,以后任过独立师的二团团长和师参谋长,五五年是中将,曾昭铭是黄道的主要助手,曾是闽赣军政委的副主席,四零年在护送某领导时被伪军抓去杀了,桂逢洲是长征回派的,系统不清,四零年阵亡,刘文学曾是黄道的警卫连长,三路突围在吴先喜一路,吴死后成为这一路的老大,五五年少将;六团是闽东独立师的苗裔,也包含闽北一部,但从血缘上看,闽北、闽东两个独立师和粟裕部其实一样,都可溯源到老红十军这个祖宗,是三个近表;叶飞不说了,阮英平是叶的主要助手,解放战争时期被捕死亡,儿子以后也是叶给照看的;吴琨是六军团的团长,任江抗二路司令员时阵亡;黄元庆是长征干部,后来仕途发展似乎不很顺,上海解放时是某区的接管大员。 新四军第二支队由来自闽西、闽粤边(闽南)、闽赣边、浙南(闽浙边)游击区的部队组成,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谭震林(后谭去三支队,粟裕任副司令员)、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二支队下辖第三、第四两个团,其中第三团团长邱金声、副团长黄火星(后两人调换职务,黄其实一直就是政委角色,邱则身体不好)、参谋长熊梦辉、政治处主任钟国楚;第四团在福建组编时只有番号,团部未实际建立,第一营营长卢胜被发表为团长、副团长周桂生,到达军部驻地后才正式建立团部,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志、参谋长王胜、政治处主任廖海涛。 1。闽西游击区 闽西苏区是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红军主力长征后,福建省委书记、军区政委万永诚率机关和所属部队共四千余人集中于长汀四都山区死拼,全部损失,万本人亦死难。在此之前,受罗明路线连累的张鼎丞复出,奉项英令以中央驻福建代表身份返回闽西,但张与万原就不和,回闽西后再遭排斥,被发配到永定,从逃难者中招募到十余人,破枪扛起来,班长当起来,还好班中陈茂辉和刘永生等人争气,开国后都是金星闪耀,尚好解嘲作过将军班领袖吧。以后遇到廖海涛部游击队,与军区失去联系的吴胜独九团、邱金声独八团也先后来合队,团长们都是旧人了,异口同声让张主席出来领导,这才摆脱了孤家寡人的局面。继张鼎丞之后,邓子恢带领瞿秋白、何叔衡及项英的妻子张亮,在一个排便衣的护送下亦准备过路闽西转移,途中遭钟绍葵部截击,邓仅以身免,找到张鼎丞处;何老跳悬崖,初仅假死,不幸被搜掠财物的敌兵枪杀;瞿秋白被俘,原未暴露,却为同行的万永诚老婆指认身份,一代文英,遂飘然而去,此事余波未断,竟连累项英妻背黑锅,以出卖领导罪被老公枪毙,当然此是后话了。中央军区陷落时,九路大突围,陈潭秋、谭震林率二十四师四个连突进到上汀,然后一路辗转,也到达永定与张鼎承会合,时尚带有余部一百五十人,陈潭秋带伤。几个幸存下来的领导人商议之后,在陈潭秋主持下,宣布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全面游击战争,以张鼎丞为主席、邓子恢为财政部长兼部长、谭震林为军事部长(邓、谭二人后为副主席)、方方为政治部主任,陈潭秋本人则转道去上海治伤;军政委员会决定,将掌握的各色武装统一编成四个分区,第一分区辖九团二营、明光独立营和岩连宁游击队,罗忠毅司令员、方方政委;第二区辖九团一、三营和永东游击队,吴胜司令员、谢育才政委(简载文、黄火星分别接任);第三区辖独立八团和龙岩游击队,司令员邱金声、政委丘织云(伍洪祥接任);第四区辖上杭、永定、杭代各游击队和随陈谭而来的红二十四师余部,该区由军政委员会首长直接指挥。分编后,各区部队分头游击,其中二区部队曾奉命进入闽南联络红三团,以后在重兵进攻下,红九团遭受重大损失。两广事件中,闽西改称工农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以原第一区部队改编为第一支队、原第三区部队主力改编为第三支队、以原第二区部队,加上原属三区的红八团之一部,改组为第四支队,以原第四区部队改编为第七支队。国共合作开始时,闽西尚有红军二千余人,主力编入新四军第三团(第一、第三营),一部编入四团(二营)。 2。闽赣边游击区 该地包括原属中央苏区的闽赣省和中央直属瑞金等县。红军长征后,闽赣省委、军区及所属之独立第十二、十七、十八、十九团全部损失,项英在大崩溃前改任原闽赣省委书记赖昌祚为新建之瑞西特委书记,领导本地游击战争。中央军区九路突围中,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原已在一个连的护卫下到达福建省委万永诚处传达命令,但万不愿遵令分散部队游击,毛只得返回,战死于瑞金;少共中央局书记李才莲率独立第七团从瑞金铜山地区突出,部队被打散,李在无法找到闽赣省委情况下,率余部返回瑞金,会合赖昌祚后再次被围,李战死,赖带少数人脱险至钟得胜部,以后赖将所能招集到的各色武装分编为九个分队,分散到瑞金、会昌、宁都、石城各县边界地区游击,渐渐形成三大股,即钟得胜、钟天喜领导的瑞金游击队、胡荣佳、彭胜标的桃古游击队和刘国兴的武阳游击队,三支队伍在三七年合称汀瑞游击支队,钟得胜支队长,胡荣佳政委,彭胜标副支队长,周桂生参谋长,这支游击队的前身包括了中央苏区直属瑞金、瑞西、西江,和福建省所属瑞会、兆征等县的独立营。国共合作开始后,彭胜标受支队委托到赣粤边游击区取得联系,陈毅派陈丕显带彭前往瑞金与国军三十三旅黄镇中谈判,议定编汀瑞游击队为瑞金人民抗日义勇军,约三百人,后编入新四军第三团二营。 3。闽粤边游击区 中央苏区失败后,闽南地方红军独立三团分散在云霄、平和、诏安三县活动,到三五年底,重建了靖和浦游击根据地,此间,原属东江特委的潮澄饶游击队也转移到诏安地区,与红三团合队。原闽中特委改称闽粤边特委,书记黄会聪,三六年黄赴上海以后,书记一职先后由何鸣、张敏代理。独立三团团长张长水、政委何鸣,副团长卢胜,张长水牺牲后,何鸣兼任团长,一说卢胜升任团长。抗战爆发时,闽粤边游击区大约有八百到一千人的部队,原属保存红军较多的地区,后因发生“何鸣事件”,张敏被杀,部队被缴械遣散(另章详谈),卢胜等人重建红三团,恢复到约三百人,编为闽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三大队,带入闽西合队,编为新四军四团一营。 4。浙西南--闽浙边游击区 红十军团主力在怀玉山失败后,十军团政治部主任刘英和参谋长粟裕带突围之先头部队约八百人回到赣东北根据地,奉中央令,组织浙南挺进师,粟裕任师长、刘英政委,部队包括原十军团炮兵连、机枪连、二十一师五连及部分军团机关人员和伤愈归队人员,共五百三十八人,步枪四百四十五支、机枪十二挺,加上闽浙赣军区支援的红三十师一团约百多人,全师六百多人,五百支枪,进入闽北后,原先遣队过路时留在那里的两个连约一百五六十人也前来归队,但跟队前进之红三十师一团的百多人却全部逃回老家去也,故人数上一进一出,相差不多,但以战斗力来衡量,归队的两个连就比新兵蛋子的三十师一团强得太多,挺进师实力再增。三五年三月进入浙西南建立根据地,一度形势大好,势力波及三十余县,但浙江到底地处敏感,南京不会掉以轻心,遂以罗卓英精锐部队进剿,挺进师损失惨重,参谋长黄富武等大批人员战死。三五年十月时,刘英和粟裕曾率百多人进入福建,会见闽东红军的领导人叶飞,两部在刘英主导下一度建立闽浙边临时省委和临时军区,但因领导权问题,最终叶飞转而接受闽北黄道指挥,刘英遂下令粟裕扣押叶飞,造成恶性事件,叶飞脱逃后,粟亦被关一周,后虽释出,刘粟关系已坠落冰点,刘英留闽浙边,粟则回浙西南,两人分头游击。挺进师最盛时兵力曾达到一千八九百人,以当时红军的装备情况看,该部成立时的装备程度比之一般野战部队都强了很多,又多野战出身的战斗骨干,军事素质与各军区地方部队甚至机关干部、赤卫队组成的游击队确实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该部与其他游击部队交往时易以老大自居的道理,但在优势敌人的连续打击下,其根据地屡建屡毁,国共合作开始时,还剩下部队四五百人。三七年十月,粟裕率部从浙西南来到平阳会合刘英,次年二月,经曾山前去传令,刘英留地方工作,粟裕带四百人开赴皖南,编为新四军四团三营,其实该部从渊源上与闽北、闽东部队颇近,入三支队顺理成章,但因前面说到的变故,粟裕就任二支队副司令,反把个谭老板调去三支队了。 综上,从血统上看,新四军二支队主要来自原福建军区地方部队和野战红军十军团余部,其中第三团大部来源于闽西南一、三、七支队(独立九团二营、独立八团、红二十四师一部及若干地方游击队),该团二营则来源于汀瑞游击支队(前身是中央苏区直属个县的地方部队);第四团一营源于独立三团,二营来源于闽西南四支队(主要是独立九团一、三营,也有八团一部及若干地方游击队),三营源自浙南挺进师,十军团留下的种子了(据说是新四军最好的部队,A加个之一,大家就不打架,一笑)。团以上军官里,张鼎丞、粟裕不再说,其他人大部是来自闽西南根据地,其中二支队参谋长罗忠毅曾是其一分区的司令员,三团正副团长黄火星曾任二分区的政委、邱金声是红八团团长,三团参谋长熊孟辉曾任支队长,三团政治处主任钟国楚是红八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四团参谋长王胜曾任红八团副团长兼参谋长,四团政治处主任廖海涛曾任七支队政委;出自其他山头的人员不多,支队政治部王集成,系长征回派,曾任十五军七十五师政治部主任,但并不是二十五军出身的,此前系一军团二师六团政委,禁卫军也;闽南算一个半,四团团长卢胜算一个,四团参谋长王胜虽是红八团出身,但三六年底后去红三团工作,曾任红三团参谋长,算半个闽南吧;第四团两任副团长,周桂生游击时期曾任汀瑞支队的参谋长,但中央苏区年代曾在闽西干过不少时间,而且算是该区比较老的干部了,叶道志A则没完全搞清楚,仅明白两件事,一是外派入四团的,一是曾计划逃跑。交代过出身了,再来讲结局,罗忠毅后升任新四军第六师参谋长兼十六旅旅长、廖海涛任政委,四一年十一月双双在苏南阵亡;邱金声身体一直不好,三九年病逝;周桂生皖南事变时任军部二纵司令,阵亡,新三团团长熊梦辉则在突出重围后,于安徽无为遇伏身亡;活下来的,张鼎丞福建老大,粟裕三野代大,卢胜、黄火星中将,王集成、钟国楚、王胜少将。 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下辖第一团,团长傅秋涛兼任,副团长江渭清,参谋长王怀生,政治处主任钟期光;第二团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参谋长王必成,政治处主任肖国生。组成第一支队的部队来自于赣粤边、湘赣边、湘鄂赣边、皖浙赣边、湘南五个游击区。 1。赣粤边游击区 在江西的信丰、赣县、龙南、福建的上杭、广东的南雄、湖南的桂东等县,以油山为中心。该区是新四军一、二号人物项英、陈毅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的落脚之处,也是他们唯一能直接指挥的游击区。中央军区最终陷落之时,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项英和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在红二十四师七十团一部组成的两个大队护送下突围,试图遵中央命令进入福建上汀地区,失败,遂由陈毅建议转向他任红二十二军军长时的老土地赣粤边地区。项陈离开护卫部队,由原代英县县委书记曾继才向导,由小路潜入赣粤边山区。该区原就有刘符节、曾彪、叶明魁等部游击队,中央红军长征之后,项英下令设信康赣雄特委,划该区为赣粤军分区,派特委书记、军分区司令员李乐天、副书记杨尚奎率装备甚好的一个营,并机关干部共七百人前去该地与地方游击队会合;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率红二十四师七十一团前往湘南途经油山时,又奉项英令留下毛泽东的大舅子,原二十四师代师长、七十一团参谋长贺敏学率领的两个连;赣南军区的独立营则奉命护送兵工厂,先期到达该区。项、陈化装到达赣粤边区的蛤蟆岭后,赣粤特委闻讯派人将其接往油山。不久,九路突围的另外一路、赣南省委、军区和独立六团的余部约三百余人在军区司令员蔡会文的率领下也来到油山,江西省委书记曾山,率江西军区独立二、四团突出,会合杨殷军分区的独立十三团后,亦曾计划进入粤赣边合队,但途中部队被基本打散,曾遣散剩下的人员,埋藏枪支后只身往南京、上海。进入赣粤边的红军各部、地区游击队、收容的七十团零星突围人员及中央红军过路时安置的伤病员中的归队人员,加起来一共有一千四百余人,项、陈决定分散游击原则后,将粤赣边的部队统一整编为五个大队,由蔡会文率领其中的两个大队前往湘南地区游击,其他部队在李乐天、刘符节、张日清等人的率领下,在北山、信丰和三南各地活动。国共合作达成时,赣粤边的游击队还剩下约三百多人,编成江西人民抗日义勇军,经收集失散人员,发展到七百人左右,湘南游击部队中的湘粤赣边游击支队的余部也到达池江合队(因该区其他部队以后编入特务营,湘南游击区的总体情况放在军部特务营一节中介绍),这些部队以后统一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二营,以及三营的一部。 2。湘鄂赣边游击区 这里原是彭德怀的老土地,平江起义就发生在这里,起义的湘军独立五师一团起义之后,与平、浏、修、铜赤卫队合编,成为红五、八军的基础,后发展为红三军团。本区内的主力,是三零年以修、合、铜游击队组成的红十六军和三三年以区内独立一、二师升编的红十八军,独立三师继续单列,活动于鄂东南。红十六军、十八军以后遵令缩编为红十六、十八师,高咏生、严图阁分任师长,列入红六军团序列。十八师随六军团长征而去,留下的十六师与湘鄂赣省委、军区机关在画坪苏区被围,高咏生率四十64十八团掩护,遭受严重损失,高咏生被俘,初冒作普通士兵,当夜乘夜黑逃出,慌不择路下,掉入深渊死难;两团余部与省委、军区机关所率四十七团会合,在龙门山区再次被合击,仅约一营部队脱险,湘鄂赣军区随后以军区司令员徐彦刚兼任师长,以突围部队和傅秋涛、严图阁从鄂东南带来的独立三师七团、咏生县独立营为基础,重建十六师,初仅建四十六团,依托黄金洞周围地区游击,后收编廖海清等武装,一度发展到五千余人,三个团全部恢复,遂树大招风,重兵围剿下失败,徐重伤后在藏身处被贪财农民杀死。徐原是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的学生,该校学生组成的四军教导团(即以后大名鼎鼎的叶剑英团)在九江被张发奎缴械时出逃,参加秋收起义,被毛派往井岗土著部队掺沙子,曾任红三十二团参谋长、红三军军长和红一军团参谋长,绝对的根正苗红,接替孔荷宠任军区司令,如活下来成为四哥,前途怕是无量啊。徐死后,新任省委书记傅秋涛、军区司令员严图阁、十六师政委明安楼等人收集余部,建立以湖南平江为中心的平浏长游击区和江西修水为中心的修武游击区,第三次重建红十六师。严图阁原是二十六路军季振同旅的营长,宁都起义的功臣之一,据说打仗有勇有谋,有小狐狸的外号,不幸在游击中因伤病而死,五军团出来的战将凋零,所剩无几,也是件值得浩叹的事情了。国共合作开始,本区内红军尚余一千五百人左右,经武汉中共中央代表董老必武与国民党方面交涉,编成湘鄂赣人民抗日军第一游击支队,傅秋涛为司令员,随六军团长征,先后任十八师团长、师长、政委的张正坤也受命从陕北返回,任副司令员,该部编入新四军后,成为一支队第一团,傅以支队副司令员兼团长,张则调任第二团团长,皖南事变时,两人均在军部突围部队中任纵队司令,傅突围成功,五五年上将,张则死在了上饶集中营里。 3。湘赣边游击区 上文以湘鄂赣边为彭德怀部老土地,这湘赣边当然就是朱毛部的老土地了,井岗山就在区内,但红四军离开后,井冈旧人被错杀,朱毛发祥之地就此陷敌,一直无法规复。四、五军离开后,湘赣边根据地的主力是肖克、王震的红八军,以后缩编为红十七师,是红六军团的主力。三四年七月,红六军团长征,留下的湘赣军区独立第一、二、三、四、五团等地方部队当然无法阻挡白军的进攻,十月,湘赣省委、政府、军区及独立五团离开永新进入武功山,独立一团基本散失,独二、三团遭严重损失,独二团所余百人并入独三团,后与独五团会合,独四团则进入湘南游击区(军部独立营一节中叙述)。中央军区九路突围时,中央独立三团奉命在团长徐洪和政委张凯率领下向湘赣边、湘鄂赣边方向突围,陈正人随行,途中屡受阻截,部队损失严重,余部折向寻乌一带。顺便交代一下,进入寻乌一带的还有中央军区二十四师交汪金祥、李天柱所率各四个连的余部,约二、三十人,红二十四师师长周建屏率七十团一部编成的一个大队突围,部队几乎完全损失,贺昌战死,周带少数人脱险亦到达寻乌,后与陈正人一起潜往香港,寻乌一带各部队基本损失,湘赣红军的元老级人物李天柱阵亡,李是黄埔生,贺龙暂二十军的连长,以后转入朱德部,当过红二十八团的营长,绝对的老资格了,以后代理过红八军的军长,湘赣红军的副总指挥,是肖克的前手,因莫须有的罪名,调去瑞金坐冷板凳,九路突围前被项英起用,带队去东江找古大存,终在赣粤边光荣。回头说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中,省委书记陈洪时叛变,军区司令员彭辉明等大部分骨干牺牲,彭是海陆丰出身的老革命了,当过红八军二十三师政委、六军团十八师副师长,死时只有二十七岁。湘赣红军余部后在新的临时省委书记谭余保的带领下,成立湘赣游击司令部和湘赣独立团,在莲花、安福边界地区建立了根据地,一直坚持到国共合作开始,由陈毅亲自出马劝说下山,编为新四军一支队二团一营, 独立团团长段焕竞任一营营长。(谭余保险些杀了陈毅)。 4。皖浙赣边游击区 这个游击区承续于闽浙赣根据地,亦即方志敏的老土地。闽浙赣先后创造过两支红十军,第一支红十军由军长周建屏带入中央苏区后改称红十一军,后扩编为红七军团,长征前奉命调敌,一路作战,重回闽浙赣根据地,缩编为一个师,与新红十军合组为红十军团,在方志敏、刘畴西、寻淮洲等人率领下继续执行调敌任务直至怀玉山失败,十军团大部损失,仅刘英、粟裕带八百人返回闽浙赣根据地,闽浙赣省委、军区从仅剩的红三十师(全师不过三百人)中抽调一团补充刘粟部新组之挺进师,出击浙南;其余部队和机关干部、赤卫队组合成游击队,坚持于磨盘山地区,军区司令唐在刚、参谋长邹琦先后牺牲,省委书记关英带机关和剩余部队的大部于三五年中转入皖南,在鄣公山会合由皖南暴动余部、十军团侦查营及该军团其他留散小部队发展而来的皖南独立团,次年改闽浙赣省委为皖浙赣省委,成立皖浙赣独立团,开展皖浙赣边的游击战,时有部队约一千二百人。三七年,关英得到粟裕部消息,遂率独立团向闽浙边运动,途中遭阻截,部队打散,关英隐藏民间,做小买卖。仅余李步新等小股游击队继续活动。在赣北,皖赣特委依托七军团过路时留下的五十余伤员,建立游击队,在田英领导下建立了大港根据地,到国共合作开始时,田英部约有百六十人。奉陈毅命令,李步新、田英各部约百九十人组为江西人民抗日义勇军二支队,后编入新四军一支队二团三营。 综上,就血统而言,第一支队第一团源自野战红军六军团十六师和湘鄂赣军区地方部队;二团一营源自湘赣军区地方部队;二营源自野战红军第二十四师七十一团、赣粤军区和赣南军区地方部队;三营一部与二营同源,一部可溯源于红七、十军团。团以上干部中,陈毅不用说了,支队副司令兼一团团长傅秋涛、一团副团长江渭清、一团参谋长王怀生、一团政治处主任钟期光、二团政治处主任肖国生都来自红十六师及湘鄂赣,其中傅是湘鄂赣省委书记、江是该区军委成员、王是十六师参谋长、钟是十六师政治部主任、肖是十六师政治部宣传科长;支队参谋长胡发坚、支队政治部主任刘炎、二团团长张正坤、二团参谋长王必成是长征干部回派,其中胡曾是一军团一师参谋长、刘曾是一军团部长、张是六军团十八师政委、王是四方面军三十军八十九师副师长;二团副团长刘培善出自湘赣,是湘赣独立团的政委。以后胡发坚在三九年阵亡于江苏武进;肖国生同年阵亡于丹徒;刘炎升到新四军第一师的政委,四六年病逝,不死的话绝对是华东的大老了;王怀生则在皖南事变中被俘,死于上饶集中营。王到皖南事变时仍是一团参谋长,我觉得很奇怪,一查才恍然大悟,感情老王是新四军中年龄最大的军事指挥员了,出发抗日那年即满花甲,实在少见,怪不得不能再升了。活到开国的,傅秋涛、钟期光上将、王必成、刘培善中将,江渭清嘛,大名鼎鼎了,江苏省的老大.

简称太多,看着费劲。
楼主的知识很多,但是组织语言上还需要下功夫,看着费劲,很有兴趣的一个题材愣是没看完。。。
不错的科普贴,标记了再看
看起来太拗口
好长,看着累……
太长了
兰州码了那么多还真用心良苦啊
兰州码了那么多还真用心良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