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设计“呈下凹抛物线型的舷弧”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6:20:07
  “阿利·伯克”II 的舰艏开始一直呈下凹抛物线型的舷弧到出现拐点而趋平、成舷弧的突变 ……

我们未来能做到这点吗?这可是大大降低水的阻力啊!“阿利·伯克”II 的舰艏开始一直呈下凹抛物线型的舷弧到出现拐点而趋平、成舷弧的突变 ……

我们未来能做到这点吗?这可是大大降低水的阻力啊!
MD现在对这样的设计也仍存争议。没那个水平,就不要照猫画虎的说。
365赌王 发表于 2011-6-29 19:40
MD现在对这样的设计也仍存争议。没那个水平,就不要照猫画虎的说。
原来是这般如此。
舷弧是干舷甲板的外轮廓,对减少阻力有帮助吗?我很怀疑。

这类舷弧加上飞剪舰首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在不设舷墙或舷墙很低的情况下能够尽可能地减少首部甲板上浪,避免波浪对首部干舷甲板上的装置(VLS,甲板机械等等)产生损坏。

设计这类舷弧很简单,关键是要看有没有必要。
真佩服赌王能看懂楼主的意思

我到现在还是一头的包
设计问题不大,制造能力和必要性是另一回事
52 54 都是圆弧过渡啊?  

反而是老美的伯克直接过渡造成现在前甲板出现裂纹要进行修补了。
本坛海军专家江南老大早就科普过滴。。。浅析DDG51的舷弧
在DDG51的上层建筑和主甲板交界的舷侧,原本从舰艏开始一直呈下凹抛物线型的舷弧出现拐点而趋平,形成舷弧的突变,迥异于绝大部分现代舰船光顺的舷弧曲线。如天朝90年代开始出现的052、053H2G、F25T等舰的舷弧,为了兼顾艏部干舷高度和稳性要求等而设计成S形曲线。
从结构、工艺等方面考察DDG51这根逆潮流而动的舷弧曲线,似乎弊远大于利。

结构上,突变引起船体梁强度不连续,形成应力集中,对船体梁保持总纵强度不利。法国在战后设计建造的艏楼型驱逐舰絮库夫级首舰就是因为艏楼和舯部甲板连接处的强度不连续问题导致船体折断,因此,船体结构设计者总是尽可能避免不连续结构的出现。此外,在中拱、中垂反复出现的状态下,舷弧突变处的甲板焊缝处还极易出现疲劳裂纹,而疲劳强度问题本身在理论上还有众多可以研讨之处,用于指导工程实际在国内也尚未成熟,因此,美国人敢于先于天下人“吃螃蟹”,应该说是成竹在胸而后谋动。

工艺上,DDG51的舷弧突变形成了艏部和舯部甲板昂势的突变,导致本身带着梁拱的主甲板放样的极大困难。如果我们把2张纸弯成相同的曲度(模拟梁拱),然后斜向相交(模拟昂势突变),可以想象要取得其空间交界线非常困难。这样的问题即出现在甲板板的放样上,即便是现代计算机放样,对于这样的双扭面相交也很难处理。当然即使放样成功,也还有加工上的难题。但老美既然能把DDG51大批量生产,说明对这些工艺问题已经手到擒来,只不过其中的秘诀就不太能为人所知。

DDG51的舷弧突变所带来的结构和工艺上的种种困难,着实吓倒了许多人(小鬼子倒是亦步亦趋,“娶媳妇打幡——跟着哄”)。天朝也曾有想法“师夷之技以制夷”,但在当时的形势下,保守、趋于安全的设计思想占了主导地位,对于这样的舷弧自然是避之唯恐不及,但带来的后果也是多方面的。在如此困难之下,老美仍然选择了看似“无理”的舷弧,自然有其道理。试分析如下:
干舷要求
艏部干舷作为防止甲板上浪,改善适航性的主要尺度参数,在性能计算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现代舰船之所以普遍呈现舰艏高昂的形态与此不无关联。DDG51呈下凹的舷弧曲线无疑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整个艏部的干舷高度,相比较于天朝的S形曲线,在曲线的中后部分天朝舰船的干舷高显然不及DDG51。

排水要求

上浪后的艏部积水将增加埋首现象,使适航性变差;初稳心变高,而且积水在侧倾状态下的左右舷流动,不利于横倾复原,因此,现代舰船设计中都有甲板排水的要求,只不过方式方法不尽相同。DDG51艏部采用整体上抛的舷弧曲线,同时由于01甲板不参与总纵强度而不需要与主甲板间形成圆弧过渡(圆弧过渡是造成甲板积水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能够较好地保证上浪后甲板排水的要求。

射界要求
艏部高干舷要求与安装艏部舰炮后的稳心高要求相矛盾,因此,往往在舰炮安装点之前的舷弧开始出现拐点,以降低舰炮安装处的干舷,同时为保证舷弧平滑光顺,之后的舷弧呈现和艏部舷弧不同的凹向,从而形成S形,但平顺的形状同时减小了舰炮在侧后方向的向下射界,特别是在为隐身而使用舷墙的情况下尤为严重,甚至不得不取消部分舷墙;而DDG51的舷弧设计可以保证舰炮在侧后方的向下射界不会比其它方向上差。
另外,虽然与舯部结构的衔接出现突变,但就艏部结构本身而言,DDG51的抛物线形昂势却带来了局部强度较高的好处,有利于承受埋首情况下的砰击和导弹尾焰冲击波。任何一个能够独立设计舰船的国家,都会面临舷弧这一看似微小却关系重大的设计问题,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好”,在主流的解决之道中,老美却异军突起,在成功解决结构强度、工艺等方面的问题之后,应用的舷弧形式能够同时改善干舷高度、排水问题、射界要求等诸多舷弧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不得不承认其创新精神和匠心独运。

TG其实很难做啊
设计的跟美帝类似
会被批评"缺乏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只会山寨"
设计的跟美帝不同
又会被说"技术水平不足,你看人家美帝都没有这样做"

典型如歼20,最开始被喷各种山寨F22,后来看外形实在套不上,
各路神仙便开始YY歼20隐形技术的来源,F117,P3C被轮流拉出来鞭尸,甚至印度间谍也有了中国血统

好不容易设计个F22所没有的鸭翼
又被喷各种"鸭翼不能隐形","最好的鸭翼装在敌人的飞机上"
究其原因无非就是"人家美帝的飞机就没这么设计"


唉,真是横竖都是错啊,这种唯美帝的自卑论才是最可怕的
什么时候才能消除"凡是美帝的都是高科技,我们有这种能力吗???"这种惯性思维呢
看来美帝这个也是险棋一步啊  没人追谁
我本来以为是指的甲板的曲线,但是楼主又来了一句:   “这可是大大降低水的阻力啊!”  ,所以我看不明白了,这甲板侧弧线的形状,和阻力有啥子关系呢?

赌王贴了江南老大的帖子出来后,我感觉以前应该是看过,但并不是十分赞同老大的观点

首先,甲板在上层建筑前端位置切线突变并不是博克的专利,从斯普到提子,再到博克,个个都是这个鸟样,侧面看,美帝船体的上表面线条几乎是由两根直线直接连接而成,没有半点曲线过渡。

第二,博克也好,斯普也好,提子也好,都是长艏楼结构,也就是说,表面的这层甲板,不是主甲板!因此,应力集中不集中,问题并不大。还请老大举个平甲板结构船体,主甲板切线突变的例子出来

至于老大说的降低重心,扩大射界的功能,恕小弟不才,的确没有看懂。

acergelff 发表于 2011-6-29 21:26
TG其实很难做啊
设计的跟美帝类似
会被批评"缺乏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只会山寨"
看清楚人家怎么说的,并结合下事实再评论好不?;P千万表把空版上的习惯带海版来,行不通的(就是空版也不行了)。。。
伯克前甲板补强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圆弧过渡造成的吧???
会越来越好的
365赌王 发表于 2011-6-29 21:13
本坛海军专家江南老大早就科普过滴。。。浅析DDG51的舷弧
在DDG51的上层建筑和主甲板交界的舷侧,原本从 ...
谢谢大佬的科普。

事实上我对于这些术语不甚了然。 但是我第一次看到DDG正面由下向上的弯曲,确实吓一跳。惊艳啊。因为直觉告诉我这样做对材料要求很高。MD不服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