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有三怕,两怕在中国(zt 南风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20:46:54
发展关键期 执政党何为
<P>[编者按]</P>
<P>  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当前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是以前“重要战略机遇期”提法的一个延续。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角度来说,是否已经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这些变化、问题到底是什么?其中解决问题的动力、方向、资源在什么地方?本刊就这些问题请教了几位专家。</P>
<P>
  变化:世界有三怕,两怕在中国</P>
<P>  卢中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研究员):</P>
<P>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重要的关键时期,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P>
<P>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已经历25年高速成长,平均每年9%以上,再过20年就奔小康了。世界很少有国家和地区维持40年高速成长,大都维持20、30年就中断了,中国能不能再维持20年,这是最大挑战。</P>
<P>  有人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开始,劳动力成本优势要丧失。但是劳动力成本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从制造业角度来说,上限是人均5000美元,我们1000美元算什么?</P>
<P>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长达25年的高速增长能不能维系,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不转变,问题就非常严重,就很难维系。</P>
<P>  对外开放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加入世贸标志着中国全面向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开放,过去不少做法都要调整,要走向全面开放。观念、体制、政策都要调整。比如对贸易逆差,我们曾很害怕。但加入世贸组织要降低关税、取消配额,大量出口必然出现逆差。</P>
<P>  现在中国规模是经济总量世界第六,贸易总量全世界第三,贸易摩擦已经进入高发期,全球的反倾销案件,中国是第一位的。</P>
<P>  世界上现在有三怕,一怕美国搞霸权,二怕中国出口商品,三怕中国进口资源,这都制约我们国内发展经济。因此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提出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P>
<P>  现在世界一听中国粮食紧张、矿产紧张,国际价格马上上来,这不是中国人从传统的意识形态角度、从政治外交角度所能理解的,这就是新的对外开放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让国内的发展更讲究质量、讲究效益,使增长方式由粗放转到效益,避免国际上的制约,这就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P>
<P>  问题:三对关系挑战转型社会</P>
<P>  党国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研究员):</P>
<P>  中央政府确定下一个20年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这个目标不能顺利实现,就很有可能出现大的社会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发展处于关键时期。</P>
<P>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包括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制度转型以及政治体制转型。三种转型中,如果后两种齐头并进,很可能使社会不堪重负。我以为,当前有必要做好最急迫的事情,为更重要的转变创造基础,使中国社会最终能平稳转型。</P>
<P>  改革成败,取决于我们能不能解决深藏在体制中的结构性弊端,具体问题有三个方面。</P>
<P>  一是劳资关系。中国私人资本已有很大程度的扩张,我们需要这种扩张,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劳资关系中的紧张不能忽视。事实上,普通劳工所遭受的权利侵犯,已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劳工群体长期接受极低的工资水平,又不能享受基本的社会公共品服务,这意味着消费市场的萎缩,资本扩张受到限制;资本所有者尽管享受着高额利润,但他们的利润不得不用于奢侈的高消费。其社会后果是整个经济的“拉美化”,即一方面是生活拮据的劳工大众,另一方面又是对奢侈品有巨大消费能力的资本所有者。</P>
<P>  二是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或者说是政府和民间的关系。这方面的关系随着我们加入WTO已有很大改善,但问题依然不少。特别在农村领域,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尤其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水平还很不够,农村土地作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和劳动要素之间没有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关系,农民因此受到了权利上的巨大损害,土地资源浪费也非常严重。农村土地制度已经在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政治关系中,我们也还有大量的改革资源可以利用。新闻监督、民间组织参与公共事务、基层社区的民主选举、政府内部的权力配置的改善等等,都是可做的工作,但这些工作当前并没有认真得到推进。</P>
<P>  第三个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中央政府要更多地下放权力,用以扩大地方政府自主权。不仅经济发展方面是这样,在经济改革方面也是如此。从长远看,中央政府只需控制力量集中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改善国家外交、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社会公平、平衡区域经济关系等主要方面。</P>
<P>  三方面关系的调节如果不处理好,那么一切关于发展的美好愿望都会落空。</P>
<P>  动力:培养正常健康的民间社会</P>
<P>  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P>
<P>  现在中国社会问题最多的就是腐败,一窝一窝,黑龙江的马德案,包括江苏省委组织部长……这已不是某些官员的个人素质问题,而是体制整体的一种懈怠。</P>
<P>  改革的动力寄托在哪里?就寄托在民间社会健康成长壮大,希望它有一个合法的渠道代理。比如说,现在有的地方出事情,往往是由于没有一个正常的自治、自我管理的组织,没有组织来保护他的利益。比如出租汽车司机就应该有行业协会,比如有一年油涨价,出租汽车份钱要涨,所有出租汽车司机怠工,飞机场都没有出租车,有关方面就不得不出来谈判。出租车公司应该有自己的雇主协会,出租车司机有自己雇员的协会,通过行会、协会之间的谈判来达成一种交易,政府应起一个调停人作用。我觉得社会的管理应该逐渐走向这个模式,这个社会就会比较稳定。</P>
<P>  现在提出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稳定观也很重要。不是靠压,什么问题不让宣泄,不让表达,那么最终会有一个总的爆发,所以要有科学的稳定观。</P>
<P>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义和团运动,鲁东地区比较稳定,鲁西北暴动就很厉害,因为鲁东比较富,有绅士阶层,鲁西北很穷,产生不了绅士阶层,最后就没有办法管理农民,社区没有稳定的阶层来代表,所以一碰到问题就是大规模动乱。所以真正的稳定我觉得不是靠压制,不是靠强大的行政力量,而是要有能表达出来的方式。科学的稳定观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口号提出来。</P>
<P>  回到刚才的话题,现在民间社会有了些发展,但是由于政府权力没有得到必要制约,民间还是处于弱势,它必然就会产生一种权钱结合的倾向,也就是资本和权力的结合。如果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就会产生黑金政治。在政治发生变革的时候,没有正常的民间社会是很可怕的。我们现在看到一些苗头,比如说官商结合,甚至一些官员雇佣杀手排除异己的现象,这都值得我们警惕。</P>
<P>  方向:回到邓小平的最后政治交代</P>
<P>  沈宝祥(中共中央党校教授):</P>
<P>  改革处于关键时期,说这话已不是第一次。</P>
<P>  现在有句话总结得很好,不是谁都能够为改革付出代价的,不是谁都能够把改革进行到底的,当改革向纵深发展,改革初期的受益者有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P>
<P>  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是当前大家关注的问题。关键就是要下定决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处理好重大关系,最重大的关系是什么?是经济与政治、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关系。</P>
<P>  “如果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不能成功。”邓小平把话讲得非常明白,这就是他最后的交代,意思就是说交给你们干了。从实际上来看确实是如此,目前实施科学发展观中遇到的问题,一个又一个腐败大案要案的揭露,前不久国家审计署披露的触目惊心的审计结果,都暴露出我们的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协调、不适应。</P>
<P>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解放思想。</P>
<P>  一是要敢于正视一党执政的现实。我们既要坚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又要清醒认识一党执政所带来的问题。1956年5月3日,周恩来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明确地说,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缺点就是一党制,它使民主少了,集中多了,不容易听到不同的意见,这本身就包含着它的阴暗面。一个党,就是一个鼻孔出气,呼吸就不舒适,会使思想僵化,社会停滞起来。(转引自2004年8月9日《解放日报》)。我们认真回顾一下党执政50多年的历史,冷静地观察一下现实情况,周恩来同志的话是多么中肯,多么值得我们认真思索。</P>
<P>  二是要真正确立支持和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邓小平同志明确地说:“党的工作的核心,是支持和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党的组织不是政府,不是国家的权力机关,要认真考虑党在整个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党的机关、国家机关怎么改革这些问题。”“总之,现在愈来愈看得清楚,我们过去的那一套不适应今天和以后的任务,非改不行。”(《邓小平年谱》上685页)邓小平同志的这些精辟论述,切中要害。应当说,在这些方面,有许多传统观念、老习惯,在束缚着人们的头脑。突出表现是,将人民当家作主的事变成形式,或采取各种方式,加以限制。</P>
<P>  三是要敢于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片面强调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的情况,总说这也不合国情,那也不合国情,实际还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疑虑重重。在这个问题上,一些人精神上还没有取得主动。</P>
<P>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解放是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有过几次推进政治体制的机遇。现在,又是一个好机遇。我国的经济社会已有很大发展,为政治体制改革准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使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显露;特别是,现行政治体制的弊端看得更加清楚了,社会对此取得广泛共识,中央党校一份对党政干部的问卷调查显示,主张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人占88%;各地在政治体制方面已有不少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等等。这些都说明推进政治体制的条件已经具备。</P>
<P>  资源:没有信仰,如何立人</P>
<P>  贺卫方(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P>
<P>  中国改革走了26年以后,有许多迹象和趋势表明,对改革合法性的理论支撑资源,看起来有一点走向枯竭。我认为,我们不能仅仅把经济发展、国民经济的产值作为合法性的唯一根基,应该还有其他的一些东西。</P>
<P>  经济体制改革最后的结局是社会利益的分化,不同的利益集团在慢慢地显露出来。比如说我们看到许多民营资本家。即使在都市里面,利益格局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P>
<P>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个时候出租车司机一个月挣3000块钱,教授是300块钱,司机都觉得教授比较可怜,而现在教授是相对比较富足的群体。</P>
<P>  还有城乡间的分化,最近修改《选举法》,不知道能不能改变农民在立法机构中的代表严重不足的事实,农民没有代言人,也没有农会。将来这样一种城乡利益的分化肯定会越来越加剧。</P>
<P>  而与现实不相适应的一点是,相关的政治安排和理论创造,没有办法去回应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利益格局。我们都知道西方国家的政党是回应社会多元化的。而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回应这种东西,这使我们感受到理论和现实的巨大冲突。</P>
<P>  我个人还特别关注社会道德失范背后的信仰匮乏。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要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制度,有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如果没有良好的观念,一种良好的整个社会的主流的道德意识,包括信仰,是很可怕的。我们所谓的一种社会化的信仰,一定是包括一种人伦关系最基本的安排,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最基本的安排。</P>
<P>  我们说西方国家到现在科学如此发达,观念如此昌明,还是离不开对上帝的敬仰,法庭开庭仍然对《圣经》宣誓。信仰的重建,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P>
<P>转自搜狐 </P>
<P> 这些专家们公开谈论了几个过去犯大忌的问题
一、多党制问题
二、自由工会问题
三、农村土地私有化问题
而且寻找出了理论依据。所以笔者认为这是个重要信号。
至于胡锦涛所说的反对照搬照抄,本身是句官话。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不可能照搬照抄,都要结合本国实际。
而胡锦涛提出的依宪治国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谋略。
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希望未来的的胡锦涛能做出南非前总统德克勒克一样伟大的功绩。</P>发展关键期 执政党何为
<P>[编者按]</P>
<P>  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当前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是以前“重要战略机遇期”提法的一个延续。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角度来说,是否已经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这些变化、问题到底是什么?其中解决问题的动力、方向、资源在什么地方?本刊就这些问题请教了几位专家。</P>
<P>
  变化:世界有三怕,两怕在中国</P>
<P>  卢中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研究员):</P>
<P>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重要的关键时期,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P>
<P>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已经历25年高速成长,平均每年9%以上,再过20年就奔小康了。世界很少有国家和地区维持40年高速成长,大都维持20、30年就中断了,中国能不能再维持20年,这是最大挑战。</P>
<P>  有人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开始,劳动力成本优势要丧失。但是劳动力成本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从制造业角度来说,上限是人均5000美元,我们1000美元算什么?</P>
<P>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长达25年的高速增长能不能维系,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不转变,问题就非常严重,就很难维系。</P>
<P>  对外开放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加入世贸标志着中国全面向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开放,过去不少做法都要调整,要走向全面开放。观念、体制、政策都要调整。比如对贸易逆差,我们曾很害怕。但加入世贸组织要降低关税、取消配额,大量出口必然出现逆差。</P>
<P>  现在中国规模是经济总量世界第六,贸易总量全世界第三,贸易摩擦已经进入高发期,全球的反倾销案件,中国是第一位的。</P>
<P>  世界上现在有三怕,一怕美国搞霸权,二怕中国出口商品,三怕中国进口资源,这都制约我们国内发展经济。因此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提出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P>
<P>  现在世界一听中国粮食紧张、矿产紧张,国际价格马上上来,这不是中国人从传统的意识形态角度、从政治外交角度所能理解的,这就是新的对外开放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让国内的发展更讲究质量、讲究效益,使增长方式由粗放转到效益,避免国际上的制约,这就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P>
<P>  问题:三对关系挑战转型社会</P>
<P>  党国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研究员):</P>
<P>  中央政府确定下一个20年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这个目标不能顺利实现,就很有可能出现大的社会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发展处于关键时期。</P>
<P>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包括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制度转型以及政治体制转型。三种转型中,如果后两种齐头并进,很可能使社会不堪重负。我以为,当前有必要做好最急迫的事情,为更重要的转变创造基础,使中国社会最终能平稳转型。</P>
<P>  改革成败,取决于我们能不能解决深藏在体制中的结构性弊端,具体问题有三个方面。</P>
<P>  一是劳资关系。中国私人资本已有很大程度的扩张,我们需要这种扩张,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劳资关系中的紧张不能忽视。事实上,普通劳工所遭受的权利侵犯,已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劳工群体长期接受极低的工资水平,又不能享受基本的社会公共品服务,这意味着消费市场的萎缩,资本扩张受到限制;资本所有者尽管享受着高额利润,但他们的利润不得不用于奢侈的高消费。其社会后果是整个经济的“拉美化”,即一方面是生活拮据的劳工大众,另一方面又是对奢侈品有巨大消费能力的资本所有者。</P>
<P>  二是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或者说是政府和民间的关系。这方面的关系随着我们加入WTO已有很大改善,但问题依然不少。特别在农村领域,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尤其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水平还很不够,农村土地作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和劳动要素之间没有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关系,农民因此受到了权利上的巨大损害,土地资源浪费也非常严重。农村土地制度已经在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政治关系中,我们也还有大量的改革资源可以利用。新闻监督、民间组织参与公共事务、基层社区的民主选举、政府内部的权力配置的改善等等,都是可做的工作,但这些工作当前并没有认真得到推进。</P>
<P>  第三个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中央政府要更多地下放权力,用以扩大地方政府自主权。不仅经济发展方面是这样,在经济改革方面也是如此。从长远看,中央政府只需控制力量集中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改善国家外交、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社会公平、平衡区域经济关系等主要方面。</P>
<P>  三方面关系的调节如果不处理好,那么一切关于发展的美好愿望都会落空。</P>
<P>  动力:培养正常健康的民间社会</P>
<P>  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P>
<P>  现在中国社会问题最多的就是腐败,一窝一窝,黑龙江的马德案,包括江苏省委组织部长……这已不是某些官员的个人素质问题,而是体制整体的一种懈怠。</P>
<P>  改革的动力寄托在哪里?就寄托在民间社会健康成长壮大,希望它有一个合法的渠道代理。比如说,现在有的地方出事情,往往是由于没有一个正常的自治、自我管理的组织,没有组织来保护他的利益。比如出租汽车司机就应该有行业协会,比如有一年油涨价,出租汽车份钱要涨,所有出租汽车司机怠工,飞机场都没有出租车,有关方面就不得不出来谈判。出租车公司应该有自己的雇主协会,出租车司机有自己雇员的协会,通过行会、协会之间的谈判来达成一种交易,政府应起一个调停人作用。我觉得社会的管理应该逐渐走向这个模式,这个社会就会比较稳定。</P>
<P>  现在提出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稳定观也很重要。不是靠压,什么问题不让宣泄,不让表达,那么最终会有一个总的爆发,所以要有科学的稳定观。</P>
<P>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义和团运动,鲁东地区比较稳定,鲁西北暴动就很厉害,因为鲁东比较富,有绅士阶层,鲁西北很穷,产生不了绅士阶层,最后就没有办法管理农民,社区没有稳定的阶层来代表,所以一碰到问题就是大规模动乱。所以真正的稳定我觉得不是靠压制,不是靠强大的行政力量,而是要有能表达出来的方式。科学的稳定观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口号提出来。</P>
<P>  回到刚才的话题,现在民间社会有了些发展,但是由于政府权力没有得到必要制约,民间还是处于弱势,它必然就会产生一种权钱结合的倾向,也就是资本和权力的结合。如果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就会产生黑金政治。在政治发生变革的时候,没有正常的民间社会是很可怕的。我们现在看到一些苗头,比如说官商结合,甚至一些官员雇佣杀手排除异己的现象,这都值得我们警惕。</P>
<P>  方向:回到邓小平的最后政治交代</P>
<P>  沈宝祥(中共中央党校教授):</P>
<P>  改革处于关键时期,说这话已不是第一次。</P>
<P>  现在有句话总结得很好,不是谁都能够为改革付出代价的,不是谁都能够把改革进行到底的,当改革向纵深发展,改革初期的受益者有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P>
<P>  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是当前大家关注的问题。关键就是要下定决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处理好重大关系,最重大的关系是什么?是经济与政治、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关系。</P>
<P>  “如果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不能成功。”邓小平把话讲得非常明白,这就是他最后的交代,意思就是说交给你们干了。从实际上来看确实是如此,目前实施科学发展观中遇到的问题,一个又一个腐败大案要案的揭露,前不久国家审计署披露的触目惊心的审计结果,都暴露出我们的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协调、不适应。</P>
<P>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解放思想。</P>
<P>  一是要敢于正视一党执政的现实。我们既要坚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又要清醒认识一党执政所带来的问题。1956年5月3日,周恩来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明确地说,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缺点就是一党制,它使民主少了,集中多了,不容易听到不同的意见,这本身就包含着它的阴暗面。一个党,就是一个鼻孔出气,呼吸就不舒适,会使思想僵化,社会停滞起来。(转引自2004年8月9日《解放日报》)。我们认真回顾一下党执政50多年的历史,冷静地观察一下现实情况,周恩来同志的话是多么中肯,多么值得我们认真思索。</P>
<P>  二是要真正确立支持和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邓小平同志明确地说:“党的工作的核心,是支持和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党的组织不是政府,不是国家的权力机关,要认真考虑党在整个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党的机关、国家机关怎么改革这些问题。”“总之,现在愈来愈看得清楚,我们过去的那一套不适应今天和以后的任务,非改不行。”(《邓小平年谱》上685页)邓小平同志的这些精辟论述,切中要害。应当说,在这些方面,有许多传统观念、老习惯,在束缚着人们的头脑。突出表现是,将人民当家作主的事变成形式,或采取各种方式,加以限制。</P>
<P>  三是要敢于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片面强调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的情况,总说这也不合国情,那也不合国情,实际还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疑虑重重。在这个问题上,一些人精神上还没有取得主动。</P>
<P>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解放是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有过几次推进政治体制的机遇。现在,又是一个好机遇。我国的经济社会已有很大发展,为政治体制改革准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使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显露;特别是,现行政治体制的弊端看得更加清楚了,社会对此取得广泛共识,中央党校一份对党政干部的问卷调查显示,主张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人占88%;各地在政治体制方面已有不少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等等。这些都说明推进政治体制的条件已经具备。</P>
<P>  资源:没有信仰,如何立人</P>
<P>  贺卫方(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P>
<P>  中国改革走了26年以后,有许多迹象和趋势表明,对改革合法性的理论支撑资源,看起来有一点走向枯竭。我认为,我们不能仅仅把经济发展、国民经济的产值作为合法性的唯一根基,应该还有其他的一些东西。</P>
<P>  经济体制改革最后的结局是社会利益的分化,不同的利益集团在慢慢地显露出来。比如说我们看到许多民营资本家。即使在都市里面,利益格局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P>
<P>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个时候出租车司机一个月挣3000块钱,教授是300块钱,司机都觉得教授比较可怜,而现在教授是相对比较富足的群体。</P>
<P>  还有城乡间的分化,最近修改《选举法》,不知道能不能改变农民在立法机构中的代表严重不足的事实,农民没有代言人,也没有农会。将来这样一种城乡利益的分化肯定会越来越加剧。</P>
<P>  而与现实不相适应的一点是,相关的政治安排和理论创造,没有办法去回应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利益格局。我们都知道西方国家的政党是回应社会多元化的。而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回应这种东西,这使我们感受到理论和现实的巨大冲突。</P>
<P>  我个人还特别关注社会道德失范背后的信仰匮乏。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要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制度,有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如果没有良好的观念,一种良好的整个社会的主流的道德意识,包括信仰,是很可怕的。我们所谓的一种社会化的信仰,一定是包括一种人伦关系最基本的安排,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最基本的安排。</P>
<P>  我们说西方国家到现在科学如此发达,观念如此昌明,还是离不开对上帝的敬仰,法庭开庭仍然对《圣经》宣誓。信仰的重建,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P>
<P>转自搜狐 </P>
<P> 这些专家们公开谈论了几个过去犯大忌的问题
一、多党制问题
二、自由工会问题
三、农村土地私有化问题
而且寻找出了理论依据。所以笔者认为这是个重要信号。
至于胡锦涛所说的反对照搬照抄,本身是句官话。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不可能照搬照抄,都要结合本国实际。
而胡锦涛提出的依宪治国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谋略。
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希望未来的的胡锦涛能做出南非前总统德克勒克一样伟大的功绩。</P>
我原则上不反对多党制,但是在美国对中国颠覆不断的情况下,反对党想完全不受美国影响是不可能的。何况个别政治团体本来就指望抱个洋腿好在竞争中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