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北京修地铁 改变排水系统令下水能力变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19:05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中国现代史 > 正文2011年06月24日 16:31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谭乃秦 王秋霞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24/7234430_0.shtml
核心提示:“前三门盖板河”。地铁建成后,原有河道改为盖板河,也称方沟(前门外高层建筑下),8米宽,4米高,内置电灯,可作为战时疏散。但目前淤塞严重。直到现在,这个暗沟,是最大一条进入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干管。历史上,北京城的内城和外城的水都流入此管。一直到八十年代的时候,修至高碑店。1965年刚刚修成时,还引过永定河的水,但后来永定河河水越来越少,随之湮灭。



2011年6月23日傍晚的北京城(来源:资料图)

本文摘自:《南方周末》2010年10月1日,主讲人:谭乃秦,整理:王秋霞,原题:《谭乃秦:漫谈北京城排水系统》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上最早的排水系统,可上溯至西周,在今琉璃河董家林村东,燕都城墙外有石砌排水沟。到金中都时,“驰道甚阔,两旁有沟”,到了元代,经过精心设计的元大都,主要街道两侧多为条石砌成的明沟。从明代始,在明沟上加盖条石板,俗称板沟。其中紫禁城内板沟,可谓排水设计的杰作,建成后五百余年,几乎不见暴雨积水记载。到了清代,逐渐将板沟改建成暗沟(下水道)。明清北京内城大街小巷和大部分胡同都埋设了暗沟。各大排水渠已形成较完整的系统。[1]据统计,清代北京有37公里的地下排水道。

历史上北京城的排水道具有浓厚的区域特征。北京东部城区,多是官仓、达官贵人宅,这里修建有完善的下水道。大宅门自家建下水道通到城市排水渠。大杂院等民居无排水系统。这一情况保留到建国之后。

拿松鼠胡同来说,谭老师小时候,这一地区无下水道。居民用木桶把生活污水抬出,统一倒到北新华街的官建下水道口。居民很自觉地形成了这一习俗习惯。老北京城有泼街的习俗,大约是在每天下午四点来钟,但家家户户绝对不会用生活污水泼街。即使是节水的人家不舍得用干净的水泼街,最多也就用洗涮后的水泼街。

除了达官贵人宅邸,凡是权势所在地均有很好的下水道。例如6年前,国家大剧院拆迁期间,在西部的兵部洼胡同就挖出一个完整的明代下水道系统。

北京城北部城区的宝钞胡同一带,历来是生产御用纸之地,皇家用的代金券用纸的作坊所在地,后来御用手纸也纳入生产中。这一地方也因此功用而得名。众所周知,造纸需要消耗大量的水,于是这一地区的下水道系统也相对完善。十几年前,人们在这里发现了古下水道,两边青石,下边石板,下水道延伸到北城根儿之下。这一地区的下水道在建立城市地铁的时候被破坏了。在北京市煤改电工程中,多次挖掘宝钞胡同,对古代排水系统破坏严重。

北京南城地区,属于普通老百姓的民居,老百姓既无财力也无能力建造完善的排水系统,于是这一地区往往到处是水深1米以内的坑塘,号称北京城内的湿地。最为著名的有北关湿地、俄罗斯使馆地区的湿地。现在著名的龙潭湖一代则是窑坑。

明初之时,政府对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政府会派遣专门的官兵定期挖大明濠泥,疏通河道,而后河泥也可以给农民作为肥料。清末年间,国力甚衰,河道自然无人问津。北洋政府执政期间,大明濠和龙须沟太脏太臭。但迫于政府财政紧张,只能草草改明濠为暗沟。1911年左右,财政日渐衰败,只能拆皇城的城砖来修下水道。地面上则修缮了道路,称为沟沿儿大街。直到1946,又改名为佟麟阁路。这条暗沟用到了10年前,一直是西单地区的排水暗沟。

龙须沟在明代时候就是臭水沟,尤其在明末清初。天桥地区是皮货的交易中心。太平桥东到永安里,大致现在友谊医院的附近,总共122个洗皮子的作坊。每一个作坊都有一个水井,洗皮子的脏水直接进入龙须沟,臭不可闻。民国初年,政府拿出了一笔钱来,先把从虎坊路到天桥,修成了石子儿路。这一举措受到老百姓称颂,附近居民燃放鞭炮来庆贺,后来命名此路为永安路。1949年以后在这里修建了友谊医院。
从天坛后到龙须沟,一直是明沟,两岸都是最贫困的百姓,和一些从各地逃荒而来的人。原本这里也是两岸绿树荫蔽的地方。但渐渐龙须沟两岸的参天树木为附近居民烧柴、棺材铺、灶房所用,破坏了岸堤植被。沟渠也是百姓倾倒生活垃圾之处。从而导致河岸容易发生洪水,民不聊生。建国后,金鱼池一段改成暗沟。治理以前的红桥附近的龙须沟,两边植被完全破坏,向内倒垃圾,淤塞河道,造成无法正常排水,而造成事故。金鱼池也受到污染。

北京的路都是中规中矩,只要是斜街无一不与河沟有关。斜街附近一般也多桥。

明清时代,皇家紫禁城排水系统,主要靠筒子河和内金水河(三大殿前的河流)还有另一条护城河。大内的生活污水和雨水都走这些线。有人称紫禁城的是雨污分流的,但经考证,这一说法是有出入的。御膳房泔水除了有用的卖给养牲口的人,剩下的连同宫内人员的生活污水直接通过城里的这些管道排出。紫禁城的排雨水系统,整个地下都是用青砖(太和殿前的砖石)修的暗沟。每一层台阶儿,都有无数条龙朝外吐水、故宫地面金钱眼儿都是排水系统的一部分。这些水汇入内金水河,经过护城河,最后流入通惠河。

五千年前古罗马就有冲水式厕所的系统。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与之截然不同。中国古来从无水冲厕所。北京地区都为旱厕,即使是故宫内也无厕所。这大概与中国文化中不齿谈人体排泄有关。灶灰放在粪便盆里,每月初四由粪车统一从紫禁城东门出走崇文门到崇文门外。粪便并非一无是处,宫里的太监把粪便卖给粪霸,粪霸把粪便晒成粪干,之后卖给农民作为农业肥料。

如今粪便进入了排水系统,一方面严重污染水源,另一方面,化肥取代了粪便成为农业肥料,造成土壤板结水土流失。原来北京胡同内还使粪井,拉到粪便处理厂,有较高的处理率。厕所改成水冲之后,粪便处理厂拉一车没多少干货,稍作处理之后,大量污水直接打到污水处理厂处理。使得很多抗生素、病菌等进入水体,造成水污染。

1949年,政府称北京的排水系统大部分已经年久失修,于是开展大规模的排水系统修整工程。正阳门西侧护城河在谭老师小时候已经很臭。

建国之后的修整。前三门大街北侧,沿着城墙根的北侧(宣武门教堂新华社大楼)修了两条直径一米二的引水渠,引到东便门外的通惠河之中。北边的污水全部拦截,前三门护城河环境得到大为改善,这一工程在1957年完工。居民明显感到河水变清,但还有点臭味。这大概是因为北京城上游来水少了,城南的污水还是没有完全拦截。1956年三家店水库修建,永定河到三家店之间修了个大坝,利用金水河元朝的故道,修了永定河引水工程。治理永定河一直是困扰各朝政府的心患,直到1956年修了官厅水库,把泥沙拦在上游,才解决了永定河泛滥的问题。永定河引水渠一直修到玉渊潭,又建了八一湖和昆玉河,从西便门引到城内,到护城河,拓宽了护城河到60米(1958年)。水打开之后,前三门护城河(原铁路,从广安门火车站到前门西站拆除了)拓宽。当时谭老师正上小学,永定河来的水特别清,河内还有鱼,小孩子特别开心。时人说,这里(前门西大街,现在肯德基所在位置)要建码头,直通天津。

到1965年,国际形势越来越紧。北京要修第一条战备地铁,当时有人提出埋护城河、挖城墙的计划。梁思成院士公开坚决反对,最终毛泽东给杨勇写了一封信,确认了该计划。这一计划在北京的下水道的发展中是一个重要转折点。

“前三门盖板河”。地铁建成后,原有河道改为盖板河,也称方沟(前门外高层建筑下),8米宽,4米高,内置电灯,可作为战时疏散。但目前淤塞严重。直到现在,这个暗沟,是最大一条进入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干管。历史上,北京城的内城和外城的水都流入此管。一直到八十年代的时候,修至高碑店。1965年刚刚修成时,还引过永定河的水,但后来永定河河水越来越少,随之湮灭。

北京的下水道责权不分,北京市排水集团成立区区几年,集团所控制的下水道范围,集中在清河、高碑店、方庄、小红门、吴家村。由于人力财力限制,对于北京排水的一些问题,排水集团无法得力处理。例如,立交桥排水一直是困扰市政的难题。农展馆门前立交桥,地势比北京市下水道高不了多少,一下雨必然淤积。为解决此问题,所有立交桥下修了水泵。但水泵抽水功率毕竟有限,一旦遇到特大雨水的时候又难免淤积雨水。设计泵站的时候,都是十几年一遇的。但现实情况往往导致泵站功能无法很好展示。例如塑料编织袋等垃圾进入水泵或水泵外部拦污系统,就会造成水泵无法正常工作。

随着北京的立交桥越来越多,北京道桥公司和市政管理处一部分泵站管理财产和人员,约40%归排水集团,由集团集中调配。过去由市政管理处管理泵站的时候,每个泵站有三四个工作人员。工作内容不仅仅是排水,还有立交桥设施维护等工作。所以即使北京可能几年下不了几场雨,这些劳动力也得到的充分的运用,这部分市政支出利用得也好。但现在新的排水集团管理模式,每个泵站的工作人员只负责下雨时候的工作,限制了很多劳动力。而泵站越来越多,如何充分发挥这些工作人员,是个问题。
同时如何把雨水资源化,也遇到很多困难。目前,北京市的做法还是把污水中水化。每吨水居民交几毛钱的污水处理费,连支付二级污水处理的电费都不够。北小河处理厂,MBR中水工程(膜生物反应器),比较高级的二级处理,处理成本为一块五毛左右。RO反渗透分离处理系统,北京共两套,生产成本为10元/吨,政府补贴9块,卖1块,主要供应奥运村和处理厂自用。

从通惠河,桥下有两个口,方形的口。不再冒臭水了吗?

现在还是流水,但只在雨季的时候。每当北京下第一场大雨的时候,北京的河流都会脏臭一阵。秋冬时候,大家都会偷着排污。污水干在管道内。环卫工人工作不负责,把垃圾倒入雨水管道内。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下水道系统非常糟糕,居民会把卫生巾、纸尿布扔进厕所中。

北京市的水资源无力支撑北京市城市发展,从水资源的角度看,如何看待不断扩大的城市和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

孟买的城市化造成孟买的巨大贫民窟。但是百姓即使再贫困,也不离开。因为财富资源在往城市集中,人不会离开。

陶然亭的排水系统情况?

原来是南下洼子,陶然亭的水原来是低洼地汇集的雨水。当时有一条水沟与南护城河连接,就在北京第二监狱的西面,在南城下有一个水关,陶然亭水不足时候,河水倒灌。城市改造之后,陶然亭的水来自于北京水源六厂生产的再生水(源自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处理污水)。

北京市城区的雨水的再利用有无有效措施?

渗水砖取代铺地砖,一年少泄漏200万左右吨水。北京一天的400万吨自来水供应量。但是渗水砖下仍旧是渗水层,而且北京的雨水比较少。

雨污分流就是雨水进入河道,污水进处理厂。所有的雨水都进入河道,除了昆玉河和京密引水渠。目光非常短浅的规划,导致了硬化的河道。预计丹江口的水到北京的时候,为了补充河道补充地下水,会把防渗水层拆除。

小区内的中水利用,各个小区中水系统大部分无法正常运行水质不达标。与管理有关。中水的价格偏高,物业不接受,不愿意运作该系统。中水系统用非常廉价的劳动力来管理,多农民工,无法正常运转中水系统。厌氧处理分解有机物,水质变清后才能利用。发达国家的中水处理系统是个复杂的工程,大投资,全自动化,高标准的系统。目前建立的是低标准应付性的系统,无法真正达到效果。

北京有多少小区建立了中水系统?

没有一个达标的,各个小区自己建立的中水处理系统,建造小区时,若不建中水系统则无法被批准。只能起到减轻污水处理厂的工作量,但没有实际效用。但减轻的这点负担对于污水处理厂而言是微乎其微的。北京市工资最低的就是物业人员。中水系统的维修费用很高,一个小区的超聚膜系统维修费要几百万。

我们看到城市的景观用水,很脏,富营养化严重。请问景观水的水循环是怎样一个情况?

景观河的水源最早从玉泉山而来,1975年后玉泉山泉群出水量即为0。亮马河是京密引水渠的水,补充天然蒸发,但无法使得亮马河变成活水。清河、温榆河、坝河走的都是污水处理厂的水。昆玉河还是密云水库的水。昆玉河是双向河,连接潮白河水系和永定河水系,双向补充。但是现在永定河已经三十年没有给昆玉河一滴水了。蒸发了,渗漏了,密云水库补一点水。密云水库开始有蓝藻。

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是全国污水处理厂的老大哥。设计能力是每昼夜一百万吨。这几年北京市节水比较好,目前是70-80万吨。这几天气候炎热,用水量增加,达到90万吨每日。高的活性污泥法九十年代初的工艺,氮磷含量偏高。有建立三期工程提高工艺的规划,但土地紧张,发改委建议利用边角用地,甚至有拆除培训中心的计划。北京市计划综合利用高碑店的水,扩建后要建泵站,计划增加到30万吨的水补充到。

中国古代排水系统设计理念?

只对几个重要的地方进行规划。就近排放进自然水体或人工水体,当时人少,污水也少,大小湿地有自净作用。到清朝才有50万人口。根据我的研究,古代城市排水系统是根据不同城市有不同的设计。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中国现代史 > 正文2011年06月24日 16:31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谭乃秦 王秋霞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24/7234430_0.shtml
核心提示:“前三门盖板河”。地铁建成后,原有河道改为盖板河,也称方沟(前门外高层建筑下),8米宽,4米高,内置电灯,可作为战时疏散。但目前淤塞严重。直到现在,这个暗沟,是最大一条进入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干管。历史上,北京城的内城和外城的水都流入此管。一直到八十年代的时候,修至高碑店。1965年刚刚修成时,还引过永定河的水,但后来永定河河水越来越少,随之湮灭。



2011年6月23日傍晚的北京城(来源:资料图)

本文摘自:《南方周末》2010年10月1日,主讲人:谭乃秦,整理:王秋霞,原题:《谭乃秦:漫谈北京城排水系统》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上最早的排水系统,可上溯至西周,在今琉璃河董家林村东,燕都城墙外有石砌排水沟。到金中都时,“驰道甚阔,两旁有沟”,到了元代,经过精心设计的元大都,主要街道两侧多为条石砌成的明沟。从明代始,在明沟上加盖条石板,俗称板沟。其中紫禁城内板沟,可谓排水设计的杰作,建成后五百余年,几乎不见暴雨积水记载。到了清代,逐渐将板沟改建成暗沟(下水道)。明清北京内城大街小巷和大部分胡同都埋设了暗沟。各大排水渠已形成较完整的系统。[1]据统计,清代北京有37公里的地下排水道。

历史上北京城的排水道具有浓厚的区域特征。北京东部城区,多是官仓、达官贵人宅,这里修建有完善的下水道。大宅门自家建下水道通到城市排水渠。大杂院等民居无排水系统。这一情况保留到建国之后。

拿松鼠胡同来说,谭老师小时候,这一地区无下水道。居民用木桶把生活污水抬出,统一倒到北新华街的官建下水道口。居民很自觉地形成了这一习俗习惯。老北京城有泼街的习俗,大约是在每天下午四点来钟,但家家户户绝对不会用生活污水泼街。即使是节水的人家不舍得用干净的水泼街,最多也就用洗涮后的水泼街。

除了达官贵人宅邸,凡是权势所在地均有很好的下水道。例如6年前,国家大剧院拆迁期间,在西部的兵部洼胡同就挖出一个完整的明代下水道系统。

北京城北部城区的宝钞胡同一带,历来是生产御用纸之地,皇家用的代金券用纸的作坊所在地,后来御用手纸也纳入生产中。这一地方也因此功用而得名。众所周知,造纸需要消耗大量的水,于是这一地区的下水道系统也相对完善。十几年前,人们在这里发现了古下水道,两边青石,下边石板,下水道延伸到北城根儿之下。这一地区的下水道在建立城市地铁的时候被破坏了。在北京市煤改电工程中,多次挖掘宝钞胡同,对古代排水系统破坏严重。

北京南城地区,属于普通老百姓的民居,老百姓既无财力也无能力建造完善的排水系统,于是这一地区往往到处是水深1米以内的坑塘,号称北京城内的湿地。最为著名的有北关湿地、俄罗斯使馆地区的湿地。现在著名的龙潭湖一代则是窑坑。

明初之时,政府对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政府会派遣专门的官兵定期挖大明濠泥,疏通河道,而后河泥也可以给农民作为肥料。清末年间,国力甚衰,河道自然无人问津。北洋政府执政期间,大明濠和龙须沟太脏太臭。但迫于政府财政紧张,只能草草改明濠为暗沟。1911年左右,财政日渐衰败,只能拆皇城的城砖来修下水道。地面上则修缮了道路,称为沟沿儿大街。直到1946,又改名为佟麟阁路。这条暗沟用到了10年前,一直是西单地区的排水暗沟。

龙须沟在明代时候就是臭水沟,尤其在明末清初。天桥地区是皮货的交易中心。太平桥东到永安里,大致现在友谊医院的附近,总共122个洗皮子的作坊。每一个作坊都有一个水井,洗皮子的脏水直接进入龙须沟,臭不可闻。民国初年,政府拿出了一笔钱来,先把从虎坊路到天桥,修成了石子儿路。这一举措受到老百姓称颂,附近居民燃放鞭炮来庆贺,后来命名此路为永安路。1949年以后在这里修建了友谊医院。
从天坛后到龙须沟,一直是明沟,两岸都是最贫困的百姓,和一些从各地逃荒而来的人。原本这里也是两岸绿树荫蔽的地方。但渐渐龙须沟两岸的参天树木为附近居民烧柴、棺材铺、灶房所用,破坏了岸堤植被。沟渠也是百姓倾倒生活垃圾之处。从而导致河岸容易发生洪水,民不聊生。建国后,金鱼池一段改成暗沟。治理以前的红桥附近的龙须沟,两边植被完全破坏,向内倒垃圾,淤塞河道,造成无法正常排水,而造成事故。金鱼池也受到污染。

北京的路都是中规中矩,只要是斜街无一不与河沟有关。斜街附近一般也多桥。

明清时代,皇家紫禁城排水系统,主要靠筒子河和内金水河(三大殿前的河流)还有另一条护城河。大内的生活污水和雨水都走这些线。有人称紫禁城的是雨污分流的,但经考证,这一说法是有出入的。御膳房泔水除了有用的卖给养牲口的人,剩下的连同宫内人员的生活污水直接通过城里的这些管道排出。紫禁城的排雨水系统,整个地下都是用青砖(太和殿前的砖石)修的暗沟。每一层台阶儿,都有无数条龙朝外吐水、故宫地面金钱眼儿都是排水系统的一部分。这些水汇入内金水河,经过护城河,最后流入通惠河。

五千年前古罗马就有冲水式厕所的系统。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与之截然不同。中国古来从无水冲厕所。北京地区都为旱厕,即使是故宫内也无厕所。这大概与中国文化中不齿谈人体排泄有关。灶灰放在粪便盆里,每月初四由粪车统一从紫禁城东门出走崇文门到崇文门外。粪便并非一无是处,宫里的太监把粪便卖给粪霸,粪霸把粪便晒成粪干,之后卖给农民作为农业肥料。

如今粪便进入了排水系统,一方面严重污染水源,另一方面,化肥取代了粪便成为农业肥料,造成土壤板结水土流失。原来北京胡同内还使粪井,拉到粪便处理厂,有较高的处理率。厕所改成水冲之后,粪便处理厂拉一车没多少干货,稍作处理之后,大量污水直接打到污水处理厂处理。使得很多抗生素、病菌等进入水体,造成水污染。

1949年,政府称北京的排水系统大部分已经年久失修,于是开展大规模的排水系统修整工程。正阳门西侧护城河在谭老师小时候已经很臭。

建国之后的修整。前三门大街北侧,沿着城墙根的北侧(宣武门教堂新华社大楼)修了两条直径一米二的引水渠,引到东便门外的通惠河之中。北边的污水全部拦截,前三门护城河环境得到大为改善,这一工程在1957年完工。居民明显感到河水变清,但还有点臭味。这大概是因为北京城上游来水少了,城南的污水还是没有完全拦截。1956年三家店水库修建,永定河到三家店之间修了个大坝,利用金水河元朝的故道,修了永定河引水工程。治理永定河一直是困扰各朝政府的心患,直到1956年修了官厅水库,把泥沙拦在上游,才解决了永定河泛滥的问题。永定河引水渠一直修到玉渊潭,又建了八一湖和昆玉河,从西便门引到城内,到护城河,拓宽了护城河到60米(1958年)。水打开之后,前三门护城河(原铁路,从广安门火车站到前门西站拆除了)拓宽。当时谭老师正上小学,永定河来的水特别清,河内还有鱼,小孩子特别开心。时人说,这里(前门西大街,现在肯德基所在位置)要建码头,直通天津。

到1965年,国际形势越来越紧。北京要修第一条战备地铁,当时有人提出埋护城河、挖城墙的计划。梁思成院士公开坚决反对,最终毛泽东给杨勇写了一封信,确认了该计划。这一计划在北京的下水道的发展中是一个重要转折点。

“前三门盖板河”。地铁建成后,原有河道改为盖板河,也称方沟(前门外高层建筑下),8米宽,4米高,内置电灯,可作为战时疏散。但目前淤塞严重。直到现在,这个暗沟,是最大一条进入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干管。历史上,北京城的内城和外城的水都流入此管。一直到八十年代的时候,修至高碑店。1965年刚刚修成时,还引过永定河的水,但后来永定河河水越来越少,随之湮灭。

北京的下水道责权不分,北京市排水集团成立区区几年,集团所控制的下水道范围,集中在清河、高碑店、方庄、小红门、吴家村。由于人力财力限制,对于北京排水的一些问题,排水集团无法得力处理。例如,立交桥排水一直是困扰市政的难题。农展馆门前立交桥,地势比北京市下水道高不了多少,一下雨必然淤积。为解决此问题,所有立交桥下修了水泵。但水泵抽水功率毕竟有限,一旦遇到特大雨水的时候又难免淤积雨水。设计泵站的时候,都是十几年一遇的。但现实情况往往导致泵站功能无法很好展示。例如塑料编织袋等垃圾进入水泵或水泵外部拦污系统,就会造成水泵无法正常工作。

随着北京的立交桥越来越多,北京道桥公司和市政管理处一部分泵站管理财产和人员,约40%归排水集团,由集团集中调配。过去由市政管理处管理泵站的时候,每个泵站有三四个工作人员。工作内容不仅仅是排水,还有立交桥设施维护等工作。所以即使北京可能几年下不了几场雨,这些劳动力也得到的充分的运用,这部分市政支出利用得也好。但现在新的排水集团管理模式,每个泵站的工作人员只负责下雨时候的工作,限制了很多劳动力。而泵站越来越多,如何充分发挥这些工作人员,是个问题。
同时如何把雨水资源化,也遇到很多困难。目前,北京市的做法还是把污水中水化。每吨水居民交几毛钱的污水处理费,连支付二级污水处理的电费都不够。北小河处理厂,MBR中水工程(膜生物反应器),比较高级的二级处理,处理成本为一块五毛左右。RO反渗透分离处理系统,北京共两套,生产成本为10元/吨,政府补贴9块,卖1块,主要供应奥运村和处理厂自用。

从通惠河,桥下有两个口,方形的口。不再冒臭水了吗?

现在还是流水,但只在雨季的时候。每当北京下第一场大雨的时候,北京的河流都会脏臭一阵。秋冬时候,大家都会偷着排污。污水干在管道内。环卫工人工作不负责,把垃圾倒入雨水管道内。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下水道系统非常糟糕,居民会把卫生巾、纸尿布扔进厕所中。

北京市的水资源无力支撑北京市城市发展,从水资源的角度看,如何看待不断扩大的城市和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

孟买的城市化造成孟买的巨大贫民窟。但是百姓即使再贫困,也不离开。因为财富资源在往城市集中,人不会离开。

陶然亭的排水系统情况?

原来是南下洼子,陶然亭的水原来是低洼地汇集的雨水。当时有一条水沟与南护城河连接,就在北京第二监狱的西面,在南城下有一个水关,陶然亭水不足时候,河水倒灌。城市改造之后,陶然亭的水来自于北京水源六厂生产的再生水(源自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处理污水)。

北京市城区的雨水的再利用有无有效措施?

渗水砖取代铺地砖,一年少泄漏200万左右吨水。北京一天的400万吨自来水供应量。但是渗水砖下仍旧是渗水层,而且北京的雨水比较少。

雨污分流就是雨水进入河道,污水进处理厂。所有的雨水都进入河道,除了昆玉河和京密引水渠。目光非常短浅的规划,导致了硬化的河道。预计丹江口的水到北京的时候,为了补充河道补充地下水,会把防渗水层拆除。

小区内的中水利用,各个小区中水系统大部分无法正常运行水质不达标。与管理有关。中水的价格偏高,物业不接受,不愿意运作该系统。中水系统用非常廉价的劳动力来管理,多农民工,无法正常运转中水系统。厌氧处理分解有机物,水质变清后才能利用。发达国家的中水处理系统是个复杂的工程,大投资,全自动化,高标准的系统。目前建立的是低标准应付性的系统,无法真正达到效果。

北京有多少小区建立了中水系统?

没有一个达标的,各个小区自己建立的中水处理系统,建造小区时,若不建中水系统则无法被批准。只能起到减轻污水处理厂的工作量,但没有实际效用。但减轻的这点负担对于污水处理厂而言是微乎其微的。北京市工资最低的就是物业人员。中水系统的维修费用很高,一个小区的超聚膜系统维修费要几百万。

我们看到城市的景观用水,很脏,富营养化严重。请问景观水的水循环是怎样一个情况?

景观河的水源最早从玉泉山而来,1975年后玉泉山泉群出水量即为0。亮马河是京密引水渠的水,补充天然蒸发,但无法使得亮马河变成活水。清河、温榆河、坝河走的都是污水处理厂的水。昆玉河还是密云水库的水。昆玉河是双向河,连接潮白河水系和永定河水系,双向补充。但是现在永定河已经三十年没有给昆玉河一滴水了。蒸发了,渗漏了,密云水库补一点水。密云水库开始有蓝藻。

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是全国污水处理厂的老大哥。设计能力是每昼夜一百万吨。这几年北京市节水比较好,目前是70-80万吨。这几天气候炎热,用水量增加,达到90万吨每日。高的活性污泥法九十年代初的工艺,氮磷含量偏高。有建立三期工程提高工艺的规划,但土地紧张,发改委建议利用边角用地,甚至有拆除培训中心的计划。北京市计划综合利用高碑店的水,扩建后要建泵站,计划增加到30万吨的水补充到。

中国古代排水系统设计理念?

只对几个重要的地方进行规划。就近排放进自然水体或人工水体,当时人少,污水也少,大小湿地有自净作用。到清朝才有50万人口。根据我的研究,古代城市排水系统是根据不同城市有不同的设计。

那个时候的北京城无论面积和人口都没法和现在比啊,城市基础建设落后于城市规模扩张是有点无奈,把农业社会翻出来比有什么意思啊,怀旧的情怀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高层建筑用旱厕是个多么有味道的想法啊。
不要那么敏感嘛!原题:《谭乃秦:漫谈北京城排水系统》,都说明了是漫谈,没有借古讽今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