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觉得XDJC 7B的核动力民船介绍带来点新鲜感?核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45:57


如题,大家能否提点建议?

如题,大家能否提点建议?
恩,还没看,让我瞧瞧。
从来不看民船
从来不看民船
建议看一下。
见过不要脸的,可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见过不要脸的,可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您看了吗?不要动不动扣帽子吧。
有空去图书馆看看
YAK-28 发表于 2011-6-22 11:31
建议看一下。
如果是你写的,必须看!
YAK-28 发表于 2011-6-22 11:31
建议看一下。
感觉楼主脾气蛮好的,现在这种人少了,都太浮躁。冲着这一点,不管文章如何,还是支持一下,去买本看看。
买了,还没看

南街之王 发表于 2011-6-22 13:02 感觉楼主脾气蛮好的,现在这种人少了,都太浮躁。冲着这一点,不管文章如何,还是支持一下,去买本看看。
非常感谢,多提宝贵意见簿。
南街之王 发表于 2011-6-22 13:02 感觉楼主脾气蛮好的,现在这种人少了,都太浮躁。冲着这一点,不管文章如何,还是支持一下,去买本看看。
非常感谢,多提宝贵意见簿。

YAK-28 发表于 2011-6-22 13:53
非常感谢,多提宝贵意见簿。


不要客气,一定拜读。
现代社会快节奏各种压力也造成了人们心里压抑,各个都是喧嚣,浮躁,功利化,火气大。也可以理解。不过我觉得真的想写一篇好文章还是应该静下心,如同很多大作家都是写大文章都是找一篇安静所在去写。
而楼主的心理素质我觉得就不错。都是年轻人,还是一个坛子的军迷朋友,大家还是要互相鼓励支持。
YAK-28 发表于 2011-6-22 13:53
非常感谢,多提宝贵意见簿。


不要客气,一定拜读。
现代社会快节奏各种压力也造成了人们心里压抑,各个都是喧嚣,浮躁,功利化,火气大。也可以理解。不过我觉得真的想写一篇好文章还是应该静下心,如同很多大作家都是写大文章都是找一篇安静所在去写。
而楼主的心理素质我觉得就不错。都是年轻人,还是一个坛子的军迷朋友,大家还是要互相鼓励支持。
不要客气,一定拜读。 现代社会快节奏各种压力也造成了人们心里压抑,各个都是喧嚣,浮躁,功利化,火 ...
谢谢理解。
挑个小错,开篇处,长滩号才是美国海军第一艘核动力水面舰艇,而不是企业号
MIG-21bis 发表于 2011-6-22 17:58
挑个小错,开篇处,长滩号才是美国海军第一艘核动力水面舰艇,而不是企业号
谢谢指导!


把漏的那段给大家补上!
一.核能的发现和发展
1.原子结构的早期探索
    要了解核动力,还是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人们对原子的认识过程及核能的发现和发展。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想从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中找到如何认识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从而知道各种物质来源于何处?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曾提出“五行说”。在希腊的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首先提出的“原子说”,他都认为万物皆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微小物质粒子组成,这种粒子被称为原子(希腊文“不可分割”之意)。
    到了十七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发明和发现纷至沓来。1661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Robert Boyle)提出 “元素”这个词,他认为自然界中各种物体,不论是动物、植物和矿物,还是气体、液体和固体都是由各种元素所构成的。1808年,另一位英国化学家道尔顿(John Dalton),进一步发展了波义耳的元素概念。当时他认为各种元素、单质都是由原子微粒所组成。同种元素的原子都是相同的,反之则不同。另外,他又设想,在物质起变化时,一种原子可和其它原子结合。例如,木材燃烧时,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二氧化碳,当时把这种不同原子的结合称为“复合原子”。 后来阿伏加德罗(Ameldeo Avogadro)又把这种“复合原子”称作“分子”,他也确认原子是组成元素的最小颗粒,当不同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成化合物时就形成了分子。到了十九世纪中叶,人们已经知道了五十五种元素。有关原子、元素和分子的概念和学说也已被人们普遍接受,这就为核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把漏的那段给大家补上!
一.核能的发现和发展
1.原子结构的早期探索
    要了解核动力,还是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人们对原子的认识过程及核能的发现和发展。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想从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中找到如何认识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从而知道各种物质来源于何处?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曾提出“五行说”。在希腊的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首先提出的“原子说”,他都认为万物皆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微小物质粒子组成,这种粒子被称为原子(希腊文“不可分割”之意)。
    到了十七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发明和发现纷至沓来。1661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Robert Boyle)提出 “元素”这个词,他认为自然界中各种物体,不论是动物、植物和矿物,还是气体、液体和固体都是由各种元素所构成的。1808年,另一位英国化学家道尔顿(John Dalton),进一步发展了波义耳的元素概念。当时他认为各种元素、单质都是由原子微粒所组成。同种元素的原子都是相同的,反之则不同。另外,他又设想,在物质起变化时,一种原子可和其它原子结合。例如,木材燃烧时,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二氧化碳,当时把这种不同原子的结合称为“复合原子”。 后来阿伏加德罗(Ameldeo Avogadro)又把这种“复合原子”称作“分子”,他也确认原子是组成元素的最小颗粒,当不同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成化合物时就形成了分子。到了十九世纪中叶,人们已经知道了五十五种元素。有关原子、元素和分子的概念和学说也已被人们普遍接受,这就为核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天然放射性的发现
    19世纪末,物理学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如牛顿力学,热力学,分子运动论,电磁学,光学,都建立了完善的理论,在应用上取得了巨大成果,物理学家普遍认为,物理学的发展已经到了尽头。正在此时,伦琴(Wilhelm Konrad RÖntgen)在研究阴级射线时发现了X射线。它像一声春雷,唤醒了更多的物理学家,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更广阔的天地,揭开了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序幕。
    就在伦琴发现X射线的第二年,1896年3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在研究荧光时意外发现,与二氧化铀将包黑纸中的感光底板感光了。他推测这可能是因为铀盐发出了某种未知的辐射。同年5月,他又发现纯铀金属板也能产生这种辐射,从而确认了天然放射性的发现。后来,居里夫妇(Marie Curie & Pierre Curie)将其称为“放射性”(现在我们称其为“天然放射性”),他们又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了放射性更强的元素镭。天然放射性的发现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为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jpg
法国物理学家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2.jpg
居里夫妇,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2.天然放射性的发现
    19世纪末,物理学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如牛顿力学,热力学,分子运动论,电磁学,光学,都建立了完善的理论,在应用上取得了巨大成果,物理学家普遍认为,物理学的发展已经到了尽头。正在此时,伦琴(Wilhelm Konrad RÖntgen)在研究阴级射线时发现了X射线。它像一声春雷,唤醒了更多的物理学家,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更广阔的天地,揭开了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序幕。
    就在伦琴发现X射线的第二年,1896年3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在研究荧光时意外发现,与二氧化铀将包黑纸中的感光底板感光了。他推测这可能是因为铀盐发出了某种未知的辐射。同年5月,他又发现纯铀金属板也能产生这种辐射,从而确认了天然放射性的发现。后来,居里夫妇(Marie Curie & Pierre Curie)将其称为“放射性”(现在我们称其为“天然放射性”),他们又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了放射性更强的元素镭。天然放射性的发现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为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jpg
法国物理学家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2.jpg
居里夫妇,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3.原子结构的发现
   一年后,英国人汤姆逊(J.J Thomson)发现了电子。由于这些重大发现,就使得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更加深化了,人们的思维已深入到原子内部,开始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了。
   1899年,英国人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研究了天然放射性现象,他发现铀放射出来的射线是多种多样的。他让这些射线垂直于磁感应强度的方向通过磁场,根据射线被磁场偏折的程度,他判断出有一种射线是带正电荷的,另一种射线是带负电荷的,第三种射线根本不带电。卢瑟福用希腊文的头三个字母给这三种射线命名,分别称为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后来,他进一步研究提出,带正电的α射线就是氦原子核,带负电的β射线就是高速电子流。
   1909年,卢瑟福和助手盖革和马斯顿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他们用α粒子去轰击很薄的金箔做的靶子,并通过荧光屏记数来观测穿过金箔的α粒子被金原子散射的情况。实验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笔直地穿过金箔,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偏折,只有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的偏折,甚至被反弹回来。在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小太阳系”的原子模型:“原子的中心有一个核心,叫做原子核。电子围绕原子核在不停地旋转,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以及原子内的全部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核上。”虽然这个模型现在看来并不太准确(量子力学研究已经表明,电子没有固定的轨道,其运动也无法精确测量),但这一事件却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卢瑟福因为开创了原子核物理学这一新领域,被人们尊称为原子核物理学之父。
3.jpg
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19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9年,卢瑟福又用天然放射性物质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从中打出的一种粒子,并测定了它的电荷与质量,它的电荷量为一个单位,质量也为一个单位,卢瑟福将之命名为质子。这是首次用人工实现的核蜕变(核反应),这个实验标志着元素是可以转换的,古人梦想的炼金术变成了实现。
    1932年初,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女婿约里奥.居里(Joliot Curie)在实验时发现了一种不带电的中性射线,它的穿透力极强。根据当时科学发现的己知结果,穿透力最强,而又不带电的中性射线,只有伽马射线。因此,约里奥.居里认为它就是伽马射线,他又发现这种射线的能量比已知的伽马射线大8倍。这种情况说明,存在着一种新射线的可能性。但他没有这样思考,仍把这种射线解释为伽马射线,并将实验结果和自己的解释发表在法兰西科学院的研究简报上。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阅读了约里奥的报告后,立刻重复了他的实验,结果是一样的,那种类似于伽马射线的奇怪射线又出现了。但是,查德威克没有囿于人们已知的概念,而是大胆设想,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终于证明这种不带电的中性粒子,不是伽马射线,而是中子。
4.jpg
詹姆斯.查德威克,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3.原子结构的发现
   一年后,英国人汤姆逊(J.J Thomson)发现了电子。由于这些重大发现,就使得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更加深化了,人们的思维已深入到原子内部,开始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了。
   1899年,英国人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研究了天然放射性现象,他发现铀放射出来的射线是多种多样的。他让这些射线垂直于磁感应强度的方向通过磁场,根据射线被磁场偏折的程度,他判断出有一种射线是带正电荷的,另一种射线是带负电荷的,第三种射线根本不带电。卢瑟福用希腊文的头三个字母给这三种射线命名,分别称为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后来,他进一步研究提出,带正电的α射线就是氦原子核,带负电的β射线就是高速电子流。
   1909年,卢瑟福和助手盖革和马斯顿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他们用α粒子去轰击很薄的金箔做的靶子,并通过荧光屏记数来观测穿过金箔的α粒子被金原子散射的情况。实验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笔直地穿过金箔,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偏折,只有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的偏折,甚至被反弹回来。在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小太阳系”的原子模型:“原子的中心有一个核心,叫做原子核。电子围绕原子核在不停地旋转,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以及原子内的全部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核上。”虽然这个模型现在看来并不太准确(量子力学研究已经表明,电子没有固定的轨道,其运动也无法精确测量),但这一事件却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卢瑟福因为开创了原子核物理学这一新领域,被人们尊称为原子核物理学之父。
3.jpg
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19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9年,卢瑟福又用天然放射性物质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从中打出的一种粒子,并测定了它的电荷与质量,它的电荷量为一个单位,质量也为一个单位,卢瑟福将之命名为质子。这是首次用人工实现的核蜕变(核反应),这个实验标志着元素是可以转换的,古人梦想的炼金术变成了实现。
    1932年初,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女婿约里奥.居里(Joliot Curie)在实验时发现了一种不带电的中性射线,它的穿透力极强。根据当时科学发现的己知结果,穿透力最强,而又不带电的中性射线,只有伽马射线。因此,约里奥.居里认为它就是伽马射线,他又发现这种射线的能量比已知的伽马射线大8倍。这种情况说明,存在着一种新射线的可能性。但他没有这样思考,仍把这种射线解释为伽马射线,并将实验结果和自己的解释发表在法兰西科学院的研究简报上。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阅读了约里奥的报告后,立刻重复了他的实验,结果是一样的,那种类似于伽马射线的奇怪射线又出现了。但是,查德威克没有囿于人们已知的概念,而是大胆设想,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终于证明这种不带电的中性粒子,不是伽马射线,而是中子。
4.jpg
詹姆斯.查德威克,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实话实说,那书从来不买,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只能保证最受欢迎的几本杂志,作者能不能往那几本书上投稿,仅供参考,谢谢


4.铀裂变的发现
    中子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子不带电,不会被带正电的原子核所排斥,科学家利用它,开始对原子核进行“轰炸”。他们把镭和铍研磨成细粉后均匀混和在一起,镭所射出的α粒子撞击铍而产生碳核和大量中子。其中意大利人费米(Enrico Fermi)特别重视中子的利用。在随后的几年间,他利用镭和铍混和所产生的中子,成功的完成了60种以上的元素的原子核的转换。同时,费米也发现低能量的中子(慢中子)反而比高能量的中子更能促成核子转换。
    费米开始思考:是不是可以用中子创造出新的元素?1934年他选择了元素表中的最后一个元素铀(最重的天然元素),作为中子轰击的靶子。他认为铀的原子量是238,受到中子撞击而得到一个中子,质量变为239。这个核子並不稳定,它马上放出一个电子(β衰变),使原子核的质子数目变化为93而成为第93号元素。这个不稳定的第93号元素也又放出一个电子,使原子核的质子数目再变为94。费米宣布自己创造了两种新元素,但在随后几年年间,许多人重复了这个实验,但是不同的研究者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有的声称发现了超铀元素,有的却说得到了镭和锕,但并没有获得超铀元素。
5.jpg
恩里克.费米,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38年,德国化学家哈恩(Otto Hahn)和斯特拉斯曼(Fritz Strassmann)开始进行一系列严格精密的化学实验来鉴别这些放射性产物,结论是:所谓的镭和锕实际上是原子量远比它们为小的镧和钡!哈恩将这一发现告诉合作伙伴,犹太女物理学家迈特纳(Lise Meitner)。
6.jpg
奥托.哈恩(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和莉泽.迈特纳
    迈特纳是犹太人,此时受到纳粹迫害,已经离开德国在瑞典进行研究,她认为只有假设铀原子分裂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碎块才能给予解释。1939年迈特纳和她的侄子奥托.弗里施一起发表了一份题为《中子导致的铀的裂体:一种新的核反应》的文章。在这篇论文中他们提出了“破裂”的理论解释,第一次为核裂变提出了理论基础。迈特纳也是“裂变”这个名称的定名人。同时他们发现,铀裂变后的原子核的总质量比裂变前的铀核的质量小,这个小小的质量差转换成了能量。迈特纳使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E=mc2的方程计算出每个裂变原子核释放2亿电子伏特的能量(一千克铀235完全裂变=2,700吨煤炭完全燃烧)。


4.铀裂变的发现
    中子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子不带电,不会被带正电的原子核所排斥,科学家利用它,开始对原子核进行“轰炸”。他们把镭和铍研磨成细粉后均匀混和在一起,镭所射出的α粒子撞击铍而产生碳核和大量中子。其中意大利人费米(Enrico Fermi)特别重视中子的利用。在随后的几年间,他利用镭和铍混和所产生的中子,成功的完成了60种以上的元素的原子核的转换。同时,费米也发现低能量的中子(慢中子)反而比高能量的中子更能促成核子转换。
    费米开始思考:是不是可以用中子创造出新的元素?1934年他选择了元素表中的最后一个元素铀(最重的天然元素),作为中子轰击的靶子。他认为铀的原子量是238,受到中子撞击而得到一个中子,质量变为239。这个核子並不稳定,它马上放出一个电子(β衰变),使原子核的质子数目变化为93而成为第93号元素。这个不稳定的第93号元素也又放出一个电子,使原子核的质子数目再变为94。费米宣布自己创造了两种新元素,但在随后几年年间,许多人重复了这个实验,但是不同的研究者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有的声称发现了超铀元素,有的却说得到了镭和锕,但并没有获得超铀元素。
5.jpg
恩里克.费米,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38年,德国化学家哈恩(Otto Hahn)和斯特拉斯曼(Fritz Strassmann)开始进行一系列严格精密的化学实验来鉴别这些放射性产物,结论是:所谓的镭和锕实际上是原子量远比它们为小的镧和钡!哈恩将这一发现告诉合作伙伴,犹太女物理学家迈特纳(Lise Meitner)。
6.jpg
奥托.哈恩(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和莉泽.迈特纳
    迈特纳是犹太人,此时受到纳粹迫害,已经离开德国在瑞典进行研究,她认为只有假设铀原子分裂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碎块才能给予解释。1939年迈特纳和她的侄子奥托.弗里施一起发表了一份题为《中子导致的铀的裂体:一种新的核反应》的文章。在这篇论文中他们提出了“破裂”的理论解释,第一次为核裂变提出了理论基础。迈特纳也是“裂变”这个名称的定名人。同时他们发现,铀裂变后的原子核的总质量比裂变前的铀核的质量小,这个小小的质量差转换成了能量。迈特纳使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E=mc2的方程计算出每个裂变原子核释放2亿电子伏特的能量(一千克铀235完全裂变=2,700吨煤炭完全燃烧)。


5.曼哈顿工程和原子弹
    1939年夏,欧洲战云密布,匈牙利科学家格拉德认识到原子的巨大能量后,便向美国政府提出应抢先研制原子弹,几乎没有这类知识的官员却将此建议视为天方夜谭。他动员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信中阐述了研制原子弹对美国安全的重要性,但是起初罗斯福总统对此并不重视,直到1941年12月6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前一天,才批准了美国科学研究发展局全力进行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步伐。
    罗斯福决定把整个核计划(代号为“曼哈顿工程”)交给美国陆军工程兵负责,由格罗夫斯将军指挥。曼哈顿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它开创了科学、军事和工业的三位一体的“大科学”典范,具有领导统一、组织严密、分工明确、高效协调等优势,为成功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同时,这也是一个生命、死亡和战争的疯狂的竞赛。曼哈顿工程揭开了原子能的神奇之谜,也第一次把最具破坏力的武器——原子弹赋予了人类。
    然而,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毕竟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美国政府差不多在整整四年时间内,调集了15万科技人员,动用了全国三分之一的电力,总共花费了20多 亿美元。共制造了三颗原子弹,除了投放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外,还有—颗是在1945年7月16日凌晨5时半用来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的。
    至于苏联,在二次大战期间,库尔恰托夫曾领导过核能方面的研究工作。1943年,他就曾领导过原子核反应堆的设计工作。只是由于苏联受到的战争破坏远比美国大得多,在战争期间未能取得成功。战后,苏联将近花了四年时间,在1949年9月22日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接着1952年10月3日,英国人也爆炸了一颗自制的试验核弹,成为第三个有核国家。

5.曼哈顿工程和原子弹
    1939年夏,欧洲战云密布,匈牙利科学家格拉德认识到原子的巨大能量后,便向美国政府提出应抢先研制原子弹,几乎没有这类知识的官员却将此建议视为天方夜谭。他动员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信中阐述了研制原子弹对美国安全的重要性,但是起初罗斯福总统对此并不重视,直到1941年12月6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前一天,才批准了美国科学研究发展局全力进行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步伐。
    罗斯福决定把整个核计划(代号为“曼哈顿工程”)交给美国陆军工程兵负责,由格罗夫斯将军指挥。曼哈顿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它开创了科学、军事和工业的三位一体的“大科学”典范,具有领导统一、组织严密、分工明确、高效协调等优势,为成功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同时,这也是一个生命、死亡和战争的疯狂的竞赛。曼哈顿工程揭开了原子能的神奇之谜,也第一次把最具破坏力的武器——原子弹赋予了人类。
    然而,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毕竟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美国政府差不多在整整四年时间内,调集了15万科技人员,动用了全国三分之一的电力,总共花费了20多 亿美元。共制造了三颗原子弹,除了投放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外,还有—颗是在1945年7月16日凌晨5时半用来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的。
    至于苏联,在二次大战期间,库尔恰托夫曾领导过核能方面的研究工作。1943年,他就曾领导过原子核反应堆的设计工作。只是由于苏联受到的战争破坏远比美国大得多,在战争期间未能取得成功。战后,苏联将近花了四年时间,在1949年9月22日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接着1952年10月3日,英国人也爆炸了一颗自制的试验核弹,成为第三个有核国家。
实话实说,那书从来不买,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只能保证最受欢迎的几本杂志,作者能不能往那几本书上投稿,仅 ...
舰船类杂志只有三本,舰船知识,现代舰船AB,战舰,还是现代舰船B最适合发这样的文章。
挺喜欢 ,但是 还是希望能多介绍 苏联 的 核动力破冰船,因为从这个可以推测出我国核潜艇的 动力系统,最好再加上噪声类得内容。
kongyanfeng1 发表于 2011-6-22 21:49
挺喜欢 ,但是 还是希望能多介绍 苏联 的 核动力破冰船,因为从这个可以推测出我国核潜艇的 动力系统,最好 ...
抱歉,这个偶完全无能为力呀。
YAK-28 发表于 2011-6-22 18:05
把漏的那段给大家补上!
一.核能的发现和发展
1.原子结构的早期探索
马克
买回来再来看
还没买到书,一定会关注。
对于民船我不太感兴趣,所以楼主的那篇我只挑了几个片段看了看,呵呵
军舰干什么,保卫民船是一个任务。
买了看了
雅克兄英制单位给了换算很赞
那个船我小白,第一次听说,
说下建议:
1、萨凡纳的全景照片少了点,貌似只有压题和尾声两张,有线图就好了
2、核动力民船听说过,当然苏联核动力破冰船和那个像远望一样的那个名气大一点,不过文中介绍的日本和西德的核动力船还是第一次听说,毕竟这两国还没有核潜艇。文中提到日本陆奥号从来没有载过货,希望能有作者说说陆奥号,还可以扯上福岛

mouzyo 发表于 2011-6-26 15:23
买了看了
雅克兄英制单位给了换算很赞
那个船我小白,第一次听说,


平面布置图!!!
Ad_3533_12.jpg
反应堆
cv-drawing.jpg
轮机
engineroom-drawing.jpg
大图
复件 Savannah-Waterside.jpg
线图
ns-savannah-2.jpg
超大照片
36933816.jpg
mouzyo 发表于 2011-6-26 15:23
买了看了
雅克兄英制单位给了换算很赞
那个船我小白,第一次听说,


平面布置图!!!
Ad_3533_12.jpg
反应堆
cv-drawing.jpg
轮机
engineroom-drawing.jpg
大图
复件 Savannah-Waterside.jpg
线图
ns-savannah-2.jpg
超大照片
36933816.jpg
楼主还是比较用心的
楼主还是比较用心的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