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南科大内部存在办学分歧 核心团队已离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0:37:34


http://news.sina.com.cn/c/2011-06-18/114422663805.shtml
●朱清时曾把南科大比喻成一流别墅,这所尚在搭建的“别墅”已接纳第一批“住客”,然而,作为关键“砖头”的教师团队仍在招募

  ●在至今没有副校长、诸多行政架构缺失的情况下,朱清时不得不亲自处理许多细节事务,甚至包括敲定每一名员工的工资

  自2011年3月开学开始,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一直处于舆论关注的中心。6月初45名学生缺席高考,更引起社会各方的热烈讨论。

  热议中,一件波澜不惊的事情被忽略了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在内的4名协助创办南科大的香港科技大学教师,在开学前后,便已先后离开了南科大。

  核心筹建团队成员带着失望离去

  南科大的改革之路,该如何走?中国国情和教育的普遍规律之间,到底应该如何权衡?在改革者和改革者之间,路径和策略的争论,往往更容易决定改革的成果。

  创校之初,南科大明确把香港科技大学作为改革的模板和方向。2010年,在港科大与南科大签订的合作协议框架下,李晓原等3位对高教改革怀有浓重情结的教授,来到南科大协助筹建工作。

  面对采访,几位港科大老师并不掩饰,他们是带着失望离开的。在这场悄无声息的离开背后,隐含着一场内部的激烈争论南科大的办学策略和路径,筹备工作进展的缓慢,应何时开始招生等等,都受到他们的强烈质疑。

  朱清时曾把南科大的创建比喻成建一所世界一流的别墅,“那么从每一块砖头开始,你都要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来选择。”目前,这所尚在搭建之中的“别墅”,已经迅速接纳了第一批“住客”首届教改实验班的45名学生。然而,作为关键的“ 砖头”的教师团队仍在招募中。目前的授课教师,仅有两人为全职聘任,其余皆为兼职。

  而吴家玮及该校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都认为,南科大的一些做法违背教育规律。这几名从2010年春天开始前来协助南科大办学的老师,坚持认为在正式招生、开学之前,必须将教师团队、培养方案、管理规范等全部制定完备。“你不能还没有设计图纸就开工建设什么一流别墅,更不能别墅还没建好就让‘住客’入住。”李晓原说。

  但对于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来说,10年的中科大校长生涯令他意识到,招生的时机稍纵即逝,而优秀的人才,则同时被内地多所大学激烈争夺。他认为,在中国内地办大学,必须采取“边开车,边铺轨”的模式,不能等待一切完备。最终,双方无法统一意见。

  一直以来,南科大作为高教改革的探路者,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我原来以为南科大教改实验的阻力会来自外部,没想到最大的问题和争议出在内部的办学策略上。”一位熟悉内情的人士说。

  多名院士南科大不见踪影

  著名物理学家陈应天院士、葛墨林院士、雷清泉院士以及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等3位港科大教授的名字都在南科大“消失了”

  “南科大首届教改实验班第一学期共开设微积分、线性代数、普通物理、计算机科学、英语、国学经典导读、社会学以及比较现代化8门学科。这些课程的内容堪称完美。”这是在高考前夕广为流传的南科大学生公开信中的句子。此后,又有多名学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学校的教学管理非常满意。

  然而,按照一位南科大老师的说法,这个班的第一学期是在“连滚带爬”中开学的。

  2010 年12月,朱清时发出“致报考南方科大考生、家长的一封信”,宣布开始自主招生。信中说,“我们已经做好了首期教改实验班的师资准备,聘请了若干院士和著名教授承担教改实验班的教学工作。”

  但是,“聘请”的教师,都是兼职。当时的南科大并没有一名全职教授。

  2011年年初,从清华退休的张贤科教授和从华中科大退休的李元杰教授,与南科大签订了全职合同。前者担任线性代数的教学任务。

  李元杰教授和唐叔贤院士共同教授物理课。从朱清时的公开信中可以看到,这门课的老师原定为陈应天教授。但是在开学前,由于理念分歧等原因,陈应天也淡出了南科大的工作。

  原计划讲授微积分课的张景中院士,依然在授课教师名单中。但他事务繁忙,同时兼有广州大学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所长以及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多个职务,无法每周到校讲课。因此,在临开学前,学校找来了一位来自美国、恰好正在学术休假的教授“救火”。

  与之类似,同时兼职至少四份的陈国良院士,也依然担任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任务,但他请来了3位教授组成“教学团队”。负责通识教育课程的丁学良教授如约开设了“比较现代化”,但南科大学生证实:丁学良并不能做到每周来上课,“他每月来一次,一学期一共上4次课”。

  对于这些情况,港科大创校校长吴家玮并不满意。“根据我的教学经验,5门课就应该是5个教授,怎么能那么多老师?”

  对照一年多以来的学校公告和媒体报道,可以发现除几位港科大老师和陈应天教授外,还有多个曾经出现过的名字最终“消失了”,其中包括葛墨林院士、雷清泉院士等等。

  与教师团队类似,南科大的规章制度、行政架构、培养计划、学术委员会等,都未能在招生前完成,实验室也没能准备好,第一学期的课表,也是在临上课前最终敲定的。

  在朱清时看来,去年匆忙决定招生的原因,是当时外部条件已经具备,从教育部到深圳市政府都表态支持。如此时机不容错过。他觉得,到今年的话,“就不行了”。

  核心团队

  李晓原: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前主任。

  李泽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

  励建书:耶鲁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前主任。

  离去原因

  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

  根据合作协议,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被邀请为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成员,从事人才引进、学科架构与课程体系设计、薪酬体系制定、招生考试等工作。3人于2011年初先后退出,并授权南方周末发表《要改革,不要口号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人员为何退出与朱清时的合作》文章,阐明与朱清时在办学理念上的分歧,意在以南科大为样本分析中国高教改革背后的深层问题:

  我国的高考就考试本身来讲仍然不失为是一个较为公平的衡量体系。而这对一个社会诚信体系尚没有健全的社会尤为重要。

  在任何国家,统一的高校入学考试制度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是否应该用高考成绩作为(所有)高校的唯一或最重要的取和评价标准。问题的实质在于如果不用高考成绩作为唯一或最重要的高校录取标准的话,如何才能在这个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中,从机制、监管和操作上做到录取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和合理,以使所有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机会得到维护和保障。

  我国高考体制由“考试”和“录取”两个重要环节组成。最根本性的弊端出在“录取(及其所用标准)”环节。用“录取”环节的弊端去否定“考试”环节的合理性,或用“考试”环节的不完善性去否定“考试”环节本身的合理性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

  更为严肃和重要的问题是高教改革是一场“改革”而不是“文凭革命”。改革的目的是用更好的更完善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来代替(或逐步解决)问题丛生的现有高考(考试和录取)制度,而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文凭革命”式的否定现有考试制度和措施,而没有代之以更好更完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对高教改革的不负责任。

  南科大负责人鼓励学生“反对参加高考”的做法,除了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煽动之外,看不到有任何建设性的具体建议和做法。

  “朱校长也非常难我很同情他”

  在至今没有副校长、诸多行政架构缺失的情况下,朱清时不得不亲自处理许多细节事务,甚至包括敲定每一名员工的工资

  学术团队迟迟未能组建,也给行政管理团队带来了影响。按照朱清时的想法,在这所去行政化的学校里,应该先有学术团队,然后再确定管理队伍。

  但在至今没有副校长、诸多行政架构缺失的情况下,朱清时不得不亲自处理许多细节事务,甚至包括敲定每一名员工的工资。“全世界任何一所大学,都不会由校长来直接决定每个员工包括各个部门秘书拿多少钱。”李晓原说。

  “朱校长也非常难,我很同情他。”陈应天说。

  事实正是如此当几位教授先后产生去意时,学校顿时陷入几乎无人可用的状态。招生复试时,励建书等教授本因为理念问题表示不参加,但眼看学校就要“出洋相”,他还是前来相助。

  朱清时本人,也深感没有得力团队的困扰。“我在中科大时,有一个很大的团队在运作,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都知道自己有责任干什么事,不需要领导催促、指示,我出国一个月也没有问题,学校照样运转得很好。”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个人人脉。例如,讲授国学课程的魏承思,与他同为南怀瑾弟子。更多的资源则来自中科大请他之前的秘书来从事教务、协助招聘人才,以及请中科大教授来主管物理实验室。

  基于在中科大当了10年校长的经验,朱清时认为,自己为南科大选择的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近日也向媒体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按照香港科技大学一模一样办大学不可能,因为深圳不是香港。”但质疑者则认为,大学赖以生存的土壤之间的差别当然存在,但对于如何办学,是可以用科学理性的分析来探讨的,国外的经验、教育规律是可以借鉴的。以此衡量,南科大办学中的许多做法已经违背了常识。

  事实上,对于南科大为中国高教改革探路的目标,几乎没有人会反对,但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已经产生了不小分歧,影响到南科大的筹建工作,并有可能会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下一步走向产生影响。





http://news.sina.com.cn/c/2011-06-18/114422663805.shtml
●朱清时曾把南科大比喻成一流别墅,这所尚在搭建的“别墅”已接纳第一批“住客”,然而,作为关键“砖头”的教师团队仍在招募

  ●在至今没有副校长、诸多行政架构缺失的情况下,朱清时不得不亲自处理许多细节事务,甚至包括敲定每一名员工的工资

  自2011年3月开学开始,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一直处于舆论关注的中心。6月初45名学生缺席高考,更引起社会各方的热烈讨论。

  热议中,一件波澜不惊的事情被忽略了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在内的4名协助创办南科大的香港科技大学教师,在开学前后,便已先后离开了南科大。

  核心筹建团队成员带着失望离去

  南科大的改革之路,该如何走?中国国情和教育的普遍规律之间,到底应该如何权衡?在改革者和改革者之间,路径和策略的争论,往往更容易决定改革的成果。

  创校之初,南科大明确把香港科技大学作为改革的模板和方向。2010年,在港科大与南科大签订的合作协议框架下,李晓原等3位对高教改革怀有浓重情结的教授,来到南科大协助筹建工作。

  面对采访,几位港科大老师并不掩饰,他们是带着失望离开的。在这场悄无声息的离开背后,隐含着一场内部的激烈争论南科大的办学策略和路径,筹备工作进展的缓慢,应何时开始招生等等,都受到他们的强烈质疑。

  朱清时曾把南科大的创建比喻成建一所世界一流的别墅,“那么从每一块砖头开始,你都要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来选择。”目前,这所尚在搭建之中的“别墅”,已经迅速接纳了第一批“住客”首届教改实验班的45名学生。然而,作为关键的“ 砖头”的教师团队仍在招募中。目前的授课教师,仅有两人为全职聘任,其余皆为兼职。

  而吴家玮及该校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都认为,南科大的一些做法违背教育规律。这几名从2010年春天开始前来协助南科大办学的老师,坚持认为在正式招生、开学之前,必须将教师团队、培养方案、管理规范等全部制定完备。“你不能还没有设计图纸就开工建设什么一流别墅,更不能别墅还没建好就让‘住客’入住。”李晓原说。

  但对于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来说,10年的中科大校长生涯令他意识到,招生的时机稍纵即逝,而优秀的人才,则同时被内地多所大学激烈争夺。他认为,在中国内地办大学,必须采取“边开车,边铺轨”的模式,不能等待一切完备。最终,双方无法统一意见。

  一直以来,南科大作为高教改革的探路者,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我原来以为南科大教改实验的阻力会来自外部,没想到最大的问题和争议出在内部的办学策略上。”一位熟悉内情的人士说。

  多名院士南科大不见踪影

  著名物理学家陈应天院士、葛墨林院士、雷清泉院士以及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等3位港科大教授的名字都在南科大“消失了”

  “南科大首届教改实验班第一学期共开设微积分、线性代数、普通物理、计算机科学、英语、国学经典导读、社会学以及比较现代化8门学科。这些课程的内容堪称完美。”这是在高考前夕广为流传的南科大学生公开信中的句子。此后,又有多名学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学校的教学管理非常满意。

  然而,按照一位南科大老师的说法,这个班的第一学期是在“连滚带爬”中开学的。

  2010 年12月,朱清时发出“致报考南方科大考生、家长的一封信”,宣布开始自主招生。信中说,“我们已经做好了首期教改实验班的师资准备,聘请了若干院士和著名教授承担教改实验班的教学工作。”

  但是,“聘请”的教师,都是兼职。当时的南科大并没有一名全职教授。

  2011年年初,从清华退休的张贤科教授和从华中科大退休的李元杰教授,与南科大签订了全职合同。前者担任线性代数的教学任务。

  李元杰教授和唐叔贤院士共同教授物理课。从朱清时的公开信中可以看到,这门课的老师原定为陈应天教授。但是在开学前,由于理念分歧等原因,陈应天也淡出了南科大的工作。

  原计划讲授微积分课的张景中院士,依然在授课教师名单中。但他事务繁忙,同时兼有广州大学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所长以及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多个职务,无法每周到校讲课。因此,在临开学前,学校找来了一位来自美国、恰好正在学术休假的教授“救火”。

  与之类似,同时兼职至少四份的陈国良院士,也依然担任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任务,但他请来了3位教授组成“教学团队”。负责通识教育课程的丁学良教授如约开设了“比较现代化”,但南科大学生证实:丁学良并不能做到每周来上课,“他每月来一次,一学期一共上4次课”。

  对于这些情况,港科大创校校长吴家玮并不满意。“根据我的教学经验,5门课就应该是5个教授,怎么能那么多老师?”

  对照一年多以来的学校公告和媒体报道,可以发现除几位港科大老师和陈应天教授外,还有多个曾经出现过的名字最终“消失了”,其中包括葛墨林院士、雷清泉院士等等。

  与教师团队类似,南科大的规章制度、行政架构、培养计划、学术委员会等,都未能在招生前完成,实验室也没能准备好,第一学期的课表,也是在临上课前最终敲定的。

  在朱清时看来,去年匆忙决定招生的原因,是当时外部条件已经具备,从教育部到深圳市政府都表态支持。如此时机不容错过。他觉得,到今年的话,“就不行了”。

  核心团队

  李晓原: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前主任。

  李泽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

  励建书:耶鲁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前主任。

  离去原因

  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

  根据合作协议,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被邀请为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成员,从事人才引进、学科架构与课程体系设计、薪酬体系制定、招生考试等工作。3人于2011年初先后退出,并授权南方周末发表《要改革,不要口号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人员为何退出与朱清时的合作》文章,阐明与朱清时在办学理念上的分歧,意在以南科大为样本分析中国高教改革背后的深层问题:

  我国的高考就考试本身来讲仍然不失为是一个较为公平的衡量体系。而这对一个社会诚信体系尚没有健全的社会尤为重要。

  在任何国家,统一的高校入学考试制度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是否应该用高考成绩作为(所有)高校的唯一或最重要的取和评价标准。问题的实质在于如果不用高考成绩作为唯一或最重要的高校录取标准的话,如何才能在这个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中,从机制、监管和操作上做到录取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和合理,以使所有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机会得到维护和保障。

  我国高考体制由“考试”和“录取”两个重要环节组成。最根本性的弊端出在“录取(及其所用标准)”环节。用“录取”环节的弊端去否定“考试”环节的合理性,或用“考试”环节的不完善性去否定“考试”环节本身的合理性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

  更为严肃和重要的问题是高教改革是一场“改革”而不是“文凭革命”。改革的目的是用更好的更完善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来代替(或逐步解决)问题丛生的现有高考(考试和录取)制度,而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文凭革命”式的否定现有考试制度和措施,而没有代之以更好更完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对高教改革的不负责任。

  南科大负责人鼓励学生“反对参加高考”的做法,除了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煽动之外,看不到有任何建设性的具体建议和做法。

  “朱校长也非常难我很同情他”

  在至今没有副校长、诸多行政架构缺失的情况下,朱清时不得不亲自处理许多细节事务,甚至包括敲定每一名员工的工资

  学术团队迟迟未能组建,也给行政管理团队带来了影响。按照朱清时的想法,在这所去行政化的学校里,应该先有学术团队,然后再确定管理队伍。

  但在至今没有副校长、诸多行政架构缺失的情况下,朱清时不得不亲自处理许多细节事务,甚至包括敲定每一名员工的工资。“全世界任何一所大学,都不会由校长来直接决定每个员工包括各个部门秘书拿多少钱。”李晓原说。

  “朱校长也非常难,我很同情他。”陈应天说。

  事实正是如此当几位教授先后产生去意时,学校顿时陷入几乎无人可用的状态。招生复试时,励建书等教授本因为理念问题表示不参加,但眼看学校就要“出洋相”,他还是前来相助。

  朱清时本人,也深感没有得力团队的困扰。“我在中科大时,有一个很大的团队在运作,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都知道自己有责任干什么事,不需要领导催促、指示,我出国一个月也没有问题,学校照样运转得很好。”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个人人脉。例如,讲授国学课程的魏承思,与他同为南怀瑾弟子。更多的资源则来自中科大请他之前的秘书来从事教务、协助招聘人才,以及请中科大教授来主管物理实验室。

  基于在中科大当了10年校长的经验,朱清时认为,自己为南科大选择的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近日也向媒体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按照香港科技大学一模一样办大学不可能,因为深圳不是香港。”但质疑者则认为,大学赖以生存的土壤之间的差别当然存在,但对于如何办学,是可以用科学理性的分析来探讨的,国外的经验、教育规律是可以借鉴的。以此衡量,南科大办学中的许多做法已经违背了常识。

  事实上,对于南科大为中国高教改革探路的目标,几乎没有人会反对,但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已经产生了不小分歧,影响到南科大的筹建工作,并有可能会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下一步走向产生影响。





现在的改革,失败是不奇怪的,因为旧体制太强大,旧体制垄断的特点,不一定
是依赖垄断获取垄断利益,而是利用垄断权力所获得的政经资源,来形成人才的
垄断,使其本来羸弱的对手更加在人才方面贫血和失血,最后导致对手事实上的能力缺乏
而缺乏与自己的竞争力。

现在的改革,失败是不奇怪的,因为旧体制太强大,旧体制垄断的特点,不一定
是依赖垄断获取垄断利益,而是利用垄断权力所获得的政经资源,来形成人才的
垄断,使其本来羸弱的对手更加在人才方面贫血和失血,最后导致对手事实上的能力缺乏
而缺乏与自己的竞争力。
改革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
希望能坚持下去
感觉媒体在故意炒作
朱清时本人,也深感没有得力团队的困扰。“我在中科大时,有一个很大的团队在运作,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都知道自己有责任干什么事,不需要领导催促、指示,我出国一个月也没有问题,学校照样运转得很好。”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经常把官僚体系骂的像一堆狗屎。当离开了官僚体系才发现,自己变成了一滩屎。
在至今没有副校长、诸多行政架构缺失的情况下,朱清时不得不亲自处理许多细节事务,甚至包括敲定每一名员工的工资

既然痛恨国有体制僵化,教条的人事制度,工资制度,财务制度。那员工的工资就只能由你校长亲自谈了。至于你想要的国际水平的管理团队,不可能短时间内办起来。因为你朱校长的名字还没有这个魅力。
ruanyin80 发表于 2011-6-18 15:10
感觉媒体在故意炒作
媒体不干什么好事。新式办学是个好事情,探索一种新模式,解决国家办学中存在的弊端,做一种探索是好事。但别有有心的人,总是想着南科大怎么和TG进行PK。PK的越火,他们越HIGH。
其实就朱校长特别反感的行政级别这个事情上,希望他不要太理想化。他总是想,高级领导不要什么级别,在其位谋其事。离开这个位子就拉到,像耶鲁那样多好。
其实耶鲁的高级领导没有行政级别吗?耶鲁高级领导的工作经历本身就是全世界通用的行政级别,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去竞争,你不用给太多的钱也有N多精英人才去竞争。南科大这个牌子,现在还不值钱。


转载《南方周末》


 要改革,不要口号: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人员为何退出与朱清时的合作
          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

  "根据合作协议,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被邀请为南科
大筹建团队核心成员,从事人才引进、学科架构与课程体系设计、薪酬体系制定、
招生考试等工作。三人于2011年初先后退出,并授权南方周末独家发表此篇文章,
阐明与朱清时校长在办学理念上的分歧,意在以南科大为样本分析中国高教改革
背后的深层问题。"

  高等教育改革关系国家竞争力能否提高,必须避免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
哗众取宠,必须避免把对现有高教体制弊病的不满转化为对貌似合理却实际上更
为荒谬的行为和口号的欢呼。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认真的具体的富有建设性的分
析和讨论。

  朱清时校长在南科大的高教改革中提出了许多似是而非的口号。朱清时校长
身为社会名人,又担负改革重任,因此这些口号可能严重误导舆论和社会,干扰
高教改革的实质性讨论和健康开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有必要表达我们
的看法,厘清正误,以正视听。

  “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绝不是高教改革核心

  高校的“自主招生权,自授文凭权”只是“表”,而教授质量、教育质量、
管理质量才是“里”。无论国外还是国内,从根本上能支撑高校“自主招生权,
自授文凭权”的是一个学校建基于教授质量教育质量之上的“质量信誉”,而不
是具有这些权力本身。

  如果只争“自主招生,自授文凭”权,而避谈如何提高教授质量、教育质量
和管理质量的具体措施,则无异于只追求教改的形式而忽略教改的本质,这种徒
有其表而无其里的所谓高教改革注定是既误人子弟又贻误高教改革机遇并最终贻
误国家发展的口号喧嚣。

  南科大既没有管理团队也没有学科框架,既没有学术团队也没有学生教育培
养大纲方案,既没有清晰学校定位也没有清晰发展路径图,既没有内部管理规章
制度与问责机制也没有外部监管问责法规,也就完全无从谈起建设一个现代研究
型大学所必需的教授质量、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具体问题。但沉浸在偷换概念
的口号喧嚣之中,完全远离了办一个现代研究型大学的正途,实在于南科大筹建
无助,于深圳建南科大初衷不符,于国家高教改革无益!

  公立大学必须要有内外两层质量保障体系和问责机制:建基于对自己信誉负
责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问责机制,以及建基于法规之上的外部监管体系和问责
机制。对南科大来讲,这两个机制完全没有建立。南科大应该做的是回归实事求
是和脚踏实地,回归建设一个新大学的基本工作(管理团队组建、学科架构设置、
教授团队招聘、教育大纲及培养方案设置等),回归基本管理制度机制建设,这
才是正途。

  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而是“文革”

  我国的高考就考试本身来讲仍然不失为是一个较为公平的衡量体系。而这对
一个社会诚信体系尚没有健全的社会尤为重要。

  在任何国家,统一的高校入学考试制度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是
否应该用高考成绩作为(所有)高校的唯一或最重要的录取和评价标准。问题的
实质在于如果不用高考成绩作为唯一或最重要的高校录取标准的话,如何才能在
这个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中,从机制、监管和操作上做到录取工作的公正、公平、
公开和合理,以使所有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机会得到维护和保障。

  我国的高考体制由“考试”和“录取”两个重要环节组成。最根本性的弊端
出在“录取(及其所用标准)”环节。用“录取”环节的弊端去否定“考试”环
节的合理性,或者用“考试”环节的不完善性去否定“考试”环节本身的合理性
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

  更为严肃和重要的问题是高教改革是一场“改革”而不是一次“文革”。改
革的目的是用更好的更完善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来代替(或逐步解决)问题
丛生的现有高考(考试和录取)制度,而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文革”式的否
定现有考试制度和措施,而没有代之以更好更完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是对社
会的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对高教改革的不负责任。

  南科大负责人鼓励学生“反对参加高考”的做法,除了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
任的煽动之外,看不到有任何建设性的具体建议和做法。对教育工作者来讲,每
当现有法规不适合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时候,该怎样示范和引导青年学生呢?是
以尊重法治的精神推动和参与建立更为合理和更为完善的法规呢还是以藐视法规
的态度冲破法治走向人治呢?“文革”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惨痛和深刻吗?!

  “高校去行政化”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口号

  世界公认的一流高校都有一个庞大的规范的专业的层次分明的问责清晰的行
政管理体制。这些一流大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只有一个功能:服务。服务于教学、
科研、学生和教员。

  问题的实质是大学内部的行政架构和行政体制的角色定位问题,是以意识形
态为主导的行政体制和以教育科研为主导的学术体制的相对定位问题,是干涉教
育还是服务教育,是干涉学术还是服务学术,是起主导控制作用还是起服务配角
作用的问题,是为什么行政权利异化为行政权力的问题!所以单纯的大学去行政
化,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伪口号。

  “教改实验班”是为口号服务的人质

  “教改实验班”从开始到现在从来没有一个课程培养大纲和方案,甚至第二
学期第二学年的课程设置到目前都还没有确定;培养的具体目标和学科分类也没
有制定;学生们自己也不清楚。

  在没有一个课程大纲和培养方案的情况下,所录取的实验班45名学生年龄却
有着从10岁到18岁的大幅跨度。即使对有30年开办少年班经验的中科大来讲,这
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做法。以教育和全人培养来讲,年龄跨度如此大的45名学生
有非常不同的心智发育程度、人文社科接受程度和德美艺体培养要求,因而也需
要不同的培养和管理方案。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朱清时校长任职达十年之久的
中科大也拒绝了代招这45名学生。

  临时拼凑的寥寥数个教学人员主要有两类人组成,一类是已身兼多职且主职
在其他院校年过七十的院士;另一类是早已从科研一线退休的其他院校的教员。
而第二学期第二学年课程的教员还没有着落。完全没有一个根据南科大学科框架
招聘的可延续性的教员团队和由这个团队所设计、认同、落实的课程体系和培养
大纲。现在临时开设的课程既不具有任何示范性,也不具备扩大招生后的放大性
和连续性。

  对于理工科学生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的实验课,在招生面试时就已许诺学生第
一学期就开。而事实是到现在第一学期快结束了也没有开。第二学期能不能开实
验课、开些什么实验课、实验课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则无从谈起。

  从这些事实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教改实验班”的建立从一开始就完全不是
一个为学生培养着想的措施、就完全不是从教育的角度着想的措施,也完全不是
为高教改革着想的举措。而只是争取招生自主权、自授文凭权的人质罢了。

  校长不能脱离监管为所欲为

  对于了解南科大筹办实情的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朱清时校长把南科大的
筹建完全变成了展现其个人喜好的私塾?为什么朱清时校长高喊去行政化口号而
实际上却在所有的重大决定上唯个人意志定夺?为什么朱清时校长不建立完善的
招聘解聘的程序和规章制度?为什么南科大还没有实质性开办就已经问题重重?
为什么南科大没有受到任何体制机制上的审视、质疑、监察和问责?

  我们也许从与香港科大的筹建过程的对比中得到某些启示和答案。

  在香港科大的筹建阶段,香港政府首先要做的是任命一个由政府代表、社会
贤达、学界专家组成的董事会。董事会不仅直接负责校长的遴选和任命,而且在
校长上任后直接负责对校长的问责和监管。请注意,在这个大学筹建的机制设计
中,不仅政府本身完全抽离了直接对校长遴选、任命和监管的环节,而且校长从
上任的第一天起,其权力、责任、行为、办学的任何重大决定都出于董事会的监
督管理之下。这就使得校长本人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偏离与学校定位不同的办学轨
道,更不能为所欲为。

  无制度设计不足谈改革

  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建立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够复杂够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这
样的工程在任何体制下都不是哪一个人可以单独胜任的,无论这个人头上带有什
么样的光环。这就要求办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是组建一个高度负责的筹
建和管理团队,而这个团队的带头人必须要有基本的识人之才、用人之能、吸引
人留住人之德。很遗憾,到目前南科大第一步还没有迈出去。

  南科大作为一个全新的公立大学,其制度设计的第一环应该是对其法定代表
人的权力、责任、行为的问责与监管,并以此为核心界定大学的管办学之间的权
责关系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障。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学校内部的所有其他制度
规章的设立。很遗憾,南科大的筹建缺失了这一环。

  一个没有管理团队、学科框架、学术教员团队、内部管理制度、课程大纲、
发展路径规划的空头大学用什么来奢谈高教改革呢?又用什么来实践和体现任何
有意义的教改措施呢?

  办一所现代研究型大学不仅需要有正确和清晰的理念和指导思想,还要建立
与理念相适应配套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更要有落实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有效的行动。
很遗憾,南科大从第一步起就走歪了,还停留在口号的喧嚣上。

  承担高教改革的使命本身可敬可嘉,但对一个刚刚起步筹建尚没有任何内容
作支撑的大学,什么该试,什么不该试,什么先试,什么后试,要有一个清醒的
清晰的分析和论证,不能凭任何个人主观意志,更不能凭内涵不清逻辑不清的口
号误导教育改革。很遗憾,南科大在第一步就没有分清楚一个全新的还在筹建阶
段的大学该做的轻重缓急和主次纲目。

  李晓原: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前主任。

  李泽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
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

  励建书:耶鲁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前主任。


http://xys5.dxiong.com/xys/ebook ... a12/zhuqingshi5.txt

转载《南方周末》


 要改革,不要口号: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人员为何退出与朱清时的合作
          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

  "根据合作协议,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被邀请为南科
大筹建团队核心成员,从事人才引进、学科架构与课程体系设计、薪酬体系制定、
招生考试等工作。三人于2011年初先后退出,并授权南方周末独家发表此篇文章,
阐明与朱清时校长在办学理念上的分歧,意在以南科大为样本分析中国高教改革
背后的深层问题。"

  高等教育改革关系国家竞争力能否提高,必须避免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
哗众取宠,必须避免把对现有高教体制弊病的不满转化为对貌似合理却实际上更
为荒谬的行为和口号的欢呼。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认真的具体的富有建设性的分
析和讨论。

  朱清时校长在南科大的高教改革中提出了许多似是而非的口号。朱清时校长
身为社会名人,又担负改革重任,因此这些口号可能严重误导舆论和社会,干扰
高教改革的实质性讨论和健康开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有必要表达我们
的看法,厘清正误,以正视听。

  “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绝不是高教改革核心

  高校的“自主招生权,自授文凭权”只是“表”,而教授质量、教育质量、
管理质量才是“里”。无论国外还是国内,从根本上能支撑高校“自主招生权,
自授文凭权”的是一个学校建基于教授质量教育质量之上的“质量信誉”,而不
是具有这些权力本身。

  如果只争“自主招生,自授文凭”权,而避谈如何提高教授质量、教育质量
和管理质量的具体措施,则无异于只追求教改的形式而忽略教改的本质,这种徒
有其表而无其里的所谓高教改革注定是既误人子弟又贻误高教改革机遇并最终贻
误国家发展的口号喧嚣。

  南科大既没有管理团队也没有学科框架,既没有学术团队也没有学生教育培
养大纲方案,既没有清晰学校定位也没有清晰发展路径图,既没有内部管理规章
制度与问责机制也没有外部监管问责法规,也就完全无从谈起建设一个现代研究
型大学所必需的教授质量、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具体问题。但沉浸在偷换概念
的口号喧嚣之中,完全远离了办一个现代研究型大学的正途,实在于南科大筹建
无助,于深圳建南科大初衷不符,于国家高教改革无益!

  公立大学必须要有内外两层质量保障体系和问责机制:建基于对自己信誉负
责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问责机制,以及建基于法规之上的外部监管体系和问责
机制。对南科大来讲,这两个机制完全没有建立。南科大应该做的是回归实事求
是和脚踏实地,回归建设一个新大学的基本工作(管理团队组建、学科架构设置、
教授团队招聘、教育大纲及培养方案设置等),回归基本管理制度机制建设,这
才是正途。

  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而是“文革”

  我国的高考就考试本身来讲仍然不失为是一个较为公平的衡量体系。而这对
一个社会诚信体系尚没有健全的社会尤为重要。

  在任何国家,统一的高校入学考试制度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是
否应该用高考成绩作为(所有)高校的唯一或最重要的录取和评价标准。问题的
实质在于如果不用高考成绩作为唯一或最重要的高校录取标准的话,如何才能在
这个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中,从机制、监管和操作上做到录取工作的公正、公平、
公开和合理,以使所有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机会得到维护和保障。

  我国的高考体制由“考试”和“录取”两个重要环节组成。最根本性的弊端
出在“录取(及其所用标准)”环节。用“录取”环节的弊端去否定“考试”环
节的合理性,或者用“考试”环节的不完善性去否定“考试”环节本身的合理性
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

  更为严肃和重要的问题是高教改革是一场“改革”而不是一次“文革”。改
革的目的是用更好的更完善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来代替(或逐步解决)问题
丛生的现有高考(考试和录取)制度,而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文革”式的否
定现有考试制度和措施,而没有代之以更好更完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是对社
会的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对高教改革的不负责任。

  南科大负责人鼓励学生“反对参加高考”的做法,除了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
任的煽动之外,看不到有任何建设性的具体建议和做法。对教育工作者来讲,每
当现有法规不适合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时候,该怎样示范和引导青年学生呢?是
以尊重法治的精神推动和参与建立更为合理和更为完善的法规呢还是以藐视法规
的态度冲破法治走向人治呢?“文革”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惨痛和深刻吗?!

  “高校去行政化”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口号

  世界公认的一流高校都有一个庞大的规范的专业的层次分明的问责清晰的行
政管理体制。这些一流大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只有一个功能:服务。服务于教学、
科研、学生和教员。

  问题的实质是大学内部的行政架构和行政体制的角色定位问题,是以意识形
态为主导的行政体制和以教育科研为主导的学术体制的相对定位问题,是干涉教
育还是服务教育,是干涉学术还是服务学术,是起主导控制作用还是起服务配角
作用的问题,是为什么行政权利异化为行政权力的问题!所以单纯的大学去行政
化,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伪口号。

  “教改实验班”是为口号服务的人质

  “教改实验班”从开始到现在从来没有一个课程培养大纲和方案,甚至第二
学期第二学年的课程设置到目前都还没有确定;培养的具体目标和学科分类也没
有制定;学生们自己也不清楚。

  在没有一个课程大纲和培养方案的情况下,所录取的实验班45名学生年龄却
有着从10岁到18岁的大幅跨度。即使对有30年开办少年班经验的中科大来讲,这
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做法。以教育和全人培养来讲,年龄跨度如此大的45名学生
有非常不同的心智发育程度、人文社科接受程度和德美艺体培养要求,因而也需
要不同的培养和管理方案。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朱清时校长任职达十年之久的
中科大也拒绝了代招这45名学生。

  临时拼凑的寥寥数个教学人员主要有两类人组成,一类是已身兼多职且主职
在其他院校年过七十的院士;另一类是早已从科研一线退休的其他院校的教员。
而第二学期第二学年课程的教员还没有着落。完全没有一个根据南科大学科框架
招聘的可延续性的教员团队和由这个团队所设计、认同、落实的课程体系和培养
大纲。现在临时开设的课程既不具有任何示范性,也不具备扩大招生后的放大性
和连续性。

  对于理工科学生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的实验课,在招生面试时就已许诺学生第
一学期就开。而事实是到现在第一学期快结束了也没有开。第二学期能不能开实
验课、开些什么实验课、实验课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则无从谈起。

  从这些事实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教改实验班”的建立从一开始就完全不是
一个为学生培养着想的措施、就完全不是从教育的角度着想的措施,也完全不是
为高教改革着想的举措。而只是争取招生自主权、自授文凭权的人质罢了。

  校长不能脱离监管为所欲为

  对于了解南科大筹办实情的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朱清时校长把南科大的
筹建完全变成了展现其个人喜好的私塾?为什么朱清时校长高喊去行政化口号而
实际上却在所有的重大决定上唯个人意志定夺?为什么朱清时校长不建立完善的
招聘解聘的程序和规章制度?为什么南科大还没有实质性开办就已经问题重重?
为什么南科大没有受到任何体制机制上的审视、质疑、监察和问责?

  我们也许从与香港科大的筹建过程的对比中得到某些启示和答案。

  在香港科大的筹建阶段,香港政府首先要做的是任命一个由政府代表、社会
贤达、学界专家组成的董事会。董事会不仅直接负责校长的遴选和任命,而且在
校长上任后直接负责对校长的问责和监管。请注意,在这个大学筹建的机制设计
中,不仅政府本身完全抽离了直接对校长遴选、任命和监管的环节,而且校长从
上任的第一天起,其权力、责任、行为、办学的任何重大决定都出于董事会的监
督管理之下。这就使得校长本人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偏离与学校定位不同的办学轨
道,更不能为所欲为。

  无制度设计不足谈改革

  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建立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够复杂够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这
样的工程在任何体制下都不是哪一个人可以单独胜任的,无论这个人头上带有什
么样的光环。这就要求办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是组建一个高度负责的筹
建和管理团队,而这个团队的带头人必须要有基本的识人之才、用人之能、吸引
人留住人之德。很遗憾,到目前南科大第一步还没有迈出去。

  南科大作为一个全新的公立大学,其制度设计的第一环应该是对其法定代表
人的权力、责任、行为的问责与监管,并以此为核心界定大学的管办学之间的权
责关系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障。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学校内部的所有其他制度
规章的设立。很遗憾,南科大的筹建缺失了这一环。

  一个没有管理团队、学科框架、学术教员团队、内部管理制度、课程大纲、
发展路径规划的空头大学用什么来奢谈高教改革呢?又用什么来实践和体现任何
有意义的教改措施呢?

  办一所现代研究型大学不仅需要有正确和清晰的理念和指导思想,还要建立
与理念相适应配套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更要有落实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有效的行动。
很遗憾,南科大从第一步起就走歪了,还停留在口号的喧嚣上。

  承担高教改革的使命本身可敬可嘉,但对一个刚刚起步筹建尚没有任何内容
作支撑的大学,什么该试,什么不该试,什么先试,什么后试,要有一个清醒的
清晰的分析和论证,不能凭任何个人主观意志,更不能凭内涵不清逻辑不清的口
号误导教育改革。很遗憾,南科大在第一步就没有分清楚一个全新的还在筹建阶
段的大学该做的轻重缓急和主次纲目。

  李晓原: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前主任。

  李泽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
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

  励建书:耶鲁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前主任。


http://xys5.dxiong.com/xys/ebook ... a12/zhuqingshi5.txt
哈,意料之中,一群书生,能干成什么事
好合好散还是好结果,要是加上文人相轻和自高自傲,之后的水火不容和互相拆台我看是免不了
现在的改革,失败是不奇怪的,因为旧体制太强大,旧体制垄断的特点,不一定 是依赖垄断获取垄断利益,而是 ...
自己瞎搞搞震也算改革?
没有管理人员的结果就是管理混乱
朱清时背后的深圳有的是钱,上海都用钱砸出个上海大学来,深圳还砸不出个南科大?
关键还是个人能力问题,理想主义者不肯向现实低头的结果就是被现实打脸

RedTide 发表于 2011-6-18 20:28
自己瞎搞搞震也算改革?
没有管理人员的结果就是管理混乱
朱清时背后的深圳有的是钱,上海都用钱砸出个上 ...


但是现实总有一天会逃到台湾去的,尽管理想脸上伤痕累累。
有空去看一次《建党伟业》,这阵子挺热的,不过洗地党那边好像要封杀这部电影呢:D
RedTide 发表于 2011-6-18 20:28
自己瞎搞搞震也算改革?
没有管理人员的结果就是管理混乱
朱清时背后的深圳有的是钱,上海都用钱砸出个上 ...


但是现实总有一天会逃到台湾去的,尽管理想脸上伤痕累累。
有空去看一次《建党伟业》,这阵子挺热的,不过洗地党那边好像要封杀这部电影呢:D
好事多磨

造汽 发表于 2011-6-18 21:05
但是现实总有一天会逃到台湾去的,尽管理想脸上伤痕累累。
有空去看一次《建党伟业》,这阵子挺热的, ...


真正能实现理想的只是极少数,能活着看到理想实现的无不先得向现实低头
话说当时在那条船里的理想主义者都有谁来着?陈独秀、周佛海、陈公博····:D
当年朱清时当了十年中科大校长,中科大十年都在下滑
现在看看,还是没有吸取当年的教训,现在说反思体制,还不如先好好自己做个检讨
造汽 发表于 2011-6-18 21:05
但是现实总有一天会逃到台湾去的,尽管理想脸上伤痕累累。
有空去看一次《建党伟业》,这阵子挺热的, ...


真正能实现理想的只是极少数,能活着看到理想实现的无不先得向现实低头
话说当时在那条船里的理想主义者都有谁来着?陈独秀、周佛海、陈公博····:D
当年朱清时当了十年中科大校长,中科大十年都在下滑
现在看看,还是没有吸取当年的教训,现在说反思体制,还不如先好好自己做个检讨


朱清时所谓"去行政化"的真正目的是搞一言堂, 个人独裁, 这个学校他一人说了算, 这样就"去行政化"了.

朱清时所谓"去行政化"的真正目的是搞一言堂, 个人独裁, 这个学校他一人说了算, 这样就"去行政化"了.
老是想学MD,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别耽误了人家孩子的学业了。
话说回来,教育是所以体质里面如要改革应该最慎重的,因为
尤其是中国的旧教育,不给学生第二次机会,可能会贻误终生,
(当然这种旧观念和社会环境正在慢慢变化)。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
所谓主流体质,改革开放以来,其政策是非常儿戏的,治大国偏偏不似
烹小鲜,老在那里翻来覆去,因为教育政策是牛肉饼,鱼肉以后散落了
一平底锅了,所谓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最没知识,教育当局就是一例。
其粗鲁粗糙粗鄙的教育体制及其改革,已经误人了多少子弟。南科大的
改革是朝一个正确方向走的正确的事情式的改革,跟教育当局多年来
的所谓改革不是一个性质的问题,只是可能没有做正确。说到学MD,
如果这种事都要泛政治化就很滑稽,目前的中美教育孰优孰劣还用争论吗?
误人子弟,这样的校长完全是为了一几私利。
那帮倒霉蛋学生被忽悠了
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
未来闪影 发表于 2011-6-19 09:42
那帮倒霉蛋学生被忽悠了
一点都不同情这几个
核心团队不排除本来是想来捞一票的团队。
核心团队都跑了,还谈什么啊。
到现在南科大的事也就是个象征了,还是等后来人吧。
造汽 发表于 2011-6-19 08:24
话说回来,教育是所以体质里面如要改革应该最慎重的,因为
尤其是中国的旧教育,不给学生第二次机会,可能 ...
不知道你所说的正确的方向是什么?

根据《南方周末》的这篇报道,我看不出朱校长有什么正确的方向。。。其惟一的明确方向就是为否定而否定。。。

当然这些都是离开团队成员的一面之词,南方系本身的名声也不怎么样。。。
everyxt 发表于 2011-6-19 15:54
不知道你所说的正确的方向是什么?

根据《南方周末》的这篇报道,我看不出朱校长有什么正确的方向。。 ...
这个文章和南方系没关系,是核心团队的另外三个人写的,只是在南方系上发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