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诚信危机 天堂的陷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27:22
来源: 《环球》杂志  
<P>    有一次给学生作报告,学生递来一张条子:“朱校长,如果告诉你我们大部分学生都在考试中作过弊,你相信吗?” 我当即回答:“我不相信!我只相信少数人作过弊,因为作弊对个人的学业是没有好处的。”结果引来学生的哄堂大笑。当时,我心里觉得很难过。这样下去还怎么搞科学?我们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不敢想也绝对不会做的事情,怎么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说都无所谓了……实际问题比你们报道的要严重得多。诸如考试作弊、研究中的数据造假、抄袭别人的论文等等现象都很普遍。诚实与守信的价值观已经不是滑坡,而是快要消失了。
                                             ——中国科技大学朱清时校长</P>

<P>    考试作弊是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一个主要体现。四川某高校大三学生小谢告诉《环球》杂志记者,刚进大学没多久,师兄就到宿舍“传授经验”,说逃课、作弊、谈恋爱才是大学真正的必修课。</P>
<P>    天津某高校大一女生甚至得出这样的结论:“现在的大学生很少有人能够坦然说自己在4年学习中从来没有作过弊。”</P>
<P>    在《环球》杂志记者就大学生诚信问题调查的过程中,许多被调查者认为大学校园之所以作弊成风,原因并不能简单归结于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他们甚至抱怨自己“承受了来自社会过多的指责”。</P>
<P>    首先,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河南某高校学生小张认为现在很多课程根本没有必要开设,这些课程要么无法跟上时代需求,要么纯属为了安排师资而强行开设。而有的课程被刻意拔高到了重中之重的高度,例如英语考级一直是横在大学生面前的一道坎,一些学校甚至有不成文的规定,只要通过英语国家四级考试就等于毕业。所以现在的大学生都把精力放在学习英语上,忽略了其他课程特别是选修课程的学习。对于这些课程的考试自然就得琢磨些“点子”了。</P>
<P>    其次,考试的方式不够科学。中国多数高校一贯重视对记忆类知识的考核。对某个特定问题的解释,老师惯于罗列出“一、二、三、四……”若干个点,然后就把这些作为考试的标准答案。有的学生认为这样死背知识没有多大意义,也缺乏足够的兴趣,为了应付过关,就甘于冒险。</P>
<P>    再次,学校管理层也有一定责任。虽然对作弊行为一向重视,但“更多停留在表面上”,态度暧昧:要么抱着“照顾、关爱”学生的心态不了了之,要么仅仅简单通报批评一下,要么干脆把它演变成教育腐败的一种方式(监考老师向作弊学生索取钱款)……这些处理措施,是对大学生作弊的一种纵容,更不用说有的老师参与帮助学生作弊了。</P>
<P>    最后,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和价值标准是作弊现象猖獗的主导因素。虽然学习成绩在大学不如在初中、高中那么重要,但它依然是衡量大学生素质的指标之一,有时候甚至被特殊化成衡量大学生素质的唯一指标。成绩好可以获取高额奖学金,可以被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可以得到出国深造的机会……应试教育的理念在大学依然盛行,对学生才能的评估机制还显得有些单一,这些都导致了不良竞争的出现,有的学生就会不择手段提高自己的分数。</P>
<P>    专家也承认大学管理、教育体制、社会价值评判等方面存在弊端,但这不应构成大学生作弊的理由,因为大学生有知识、有胆魄,是社会变革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应该通过更好的方式来推动体制的变革和观念的更新,而不应该用作弊这样的消极方式来迎合这些弊端。</P>
<P>    2004年6月底,京城某高校正在举行硕士论文答辩会。一位老师在阅读一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惊讶地发现有些内容“似曾相识”。仔细一看,原来文章是自己先前发表过的一篇论文的翻版,有些段落一字未改地被直接挪移了过来。这位同学没有想到,在网上“扒”下的这些内容,竟然这么巧合地撞在了它的原作者手上。</P>
<P>    对于学术抄袭现象在大学出现的原因,大学生有自己的看法。由于商业潮流早已经涌入了大学,大学在他们心目中不再是“学术的圣地、精神的家园”,社会的诱惑力太大,让大学生难以自控,不由自主就卷入其中,所以很难静心进行学术研究,甚至把论文写作当成负担。另外,当前的学术研究氛围过于混乱,有的完全走进了死胡同,这让大学生不知道学术的方向在哪里,也就不知道怎样去着手展开研究。一般认为,毕业论文是对大学生活的一个总结,优秀的毕业论文能够为几年的大学生活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所以要好好对待。有的大学生认为这有些“理想化”,因为毕业论文写作期间是找工作最为忙碌的时期,“毕业论文再重要也没有找到一份好工作重要”,所以对论文就试着想办法“应付一下”了。而网络的高速发展也为学术抄袭提供了便利,不论是哪一个学术话题,在相关网站简单搜索一下就可以轻松地找到海量的资料。</P>
<P>    对于出现学术抄袭的原因分析,本科生和研究生有着不同层面的解释。一些本科生认为,本科生阶段不应该强求出学术成果,而应该广泛地涉猎知识。但是有些学校就急于求成,要求本科生进行学术研究,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一直在鼓励,而且将学术成果列为考核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发表了学术文章、申请到了校级科研课题的同学在奖学金评选、“三好”学生评选、保送读研等方面占有优势。所以有些同学在原本没有实力进行学术研究的情况下,也“打肿脸充胖子”,积极投稿,申报选题,一旦没有能力完成,便找到了抄袭这条便捷的道路。</P>
<P>    学术研究是研究生学习的使命之一。但是由于社会只重视文凭的风气依然盛行,就读研究生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为了拿到一纸文凭,所以他们的精力主要不用在学术研究上。另外有些学校提出了量化标准,例如研究生学习阶段必须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几篇专业论文才能准许毕业。而现在的专业学术刊物处境艰难,发行面狭窄,完全依靠国家补贴。为了盘活资金,有的刊物经常出版一些增刊,收取写作者高额的版面费,不太顾及论文的质量。这让一些研究生养成了“以钱养学术”的心态,把一些资料进行随意的组合,邮寄给杂志,敷衍了事。</P>
<P>    而教师的学术抄袭行为是学生步其后尘的一个诱导因素。有的大学生说,翻看一些老师的学术著作,发现一些内容与其他相关著述(特别是外国学者的著述)有很多雷同之处。但老师在课堂上还吹嘘这是自己的“重大理论发现”。</P>
<P>    被调查者还向《环球》杂志记者提及,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学术经验的时候,竟然大言不惭地总结为一个 “抄”字,还借用小品语言戏谑地说:“不抄,吃啥?不抄,喝啥?不抄,写啥……”当看到这些老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也成就了功名,并公开进行标榜,一些大学生觉得写文章也就那么一回事,反正“天下文章一大抄”,破罐子破摔,就不自觉地把抄袭所造成的后果淡化,不再有道德的负罪感。</P>
<P>资料:</P>
<P>                  美国:“知廉耻,讲学术道德”</P>
<P>
    美国拥有相对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但考试作弊、学术抄袭现象在各高校也屡见不鲜。</P>
<P>    专家们指出,高校作弊其实是日益严重的中学作弊现象的延伸。杜克大学学术道德中心在2001年对25所学校的4500名中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74%的受试者承认曾有过一次或更多的严重的考试作弊行为,72%的人承认有过严重的作业抄袭行为。这批学术道德观念淡漠、对大学学习生活准备不足的青年面对学校繁重的课业压力,完全靠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方式往往难以适应,一些人为了完成学业往往沿用在中学时期的老办法——作弊或抄袭。</P>
<P>    此外,在网络时代,传统的版权观念、学术抄袭的界限进一步受到挑战,变得更加模糊。许多青年对如何有效、合法地利用网络信息缺乏基本了解。很多人认为从网上多处来源剪切粘贴信息,然后不注明出处,将其凑成自己的一篇文章并无任何不妥之处。加上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掌握往往超过老师,他们很容易利用网络从事学术抄袭。学术道德中心的调查显示,1999年时接受调查的学生中,10%的人承认自己曾有过利用网络进行抄袭的行为,到了2001年,这个比例已经增加到41%,最令人注目的是,竟然有68%的学生认为这并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P>
<P>    美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呼吁各院校高度重视校园作弊和抄袭行为,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考试、论文审核的管理,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同时加强各校之间的交流,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杜克大学学术道德中心目前拥有320个院校成员,每年都要召开有关学术道德问题的研讨会。各校在严明制裁纪律措施外,还防范于未然,提出一些合理利用时间、降低学习压力,及时解决有可能影响学习的健康和情感方面问题的建议。</P>
<P>    美国一些大学院系相继建立了相关专业的网络文献库,以便查出作弊者,有的干脆定购某些从事侦破网络剽窃的网站提供的专门服务。1996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几位研究人员与教师、数学家、电脑专家共同开创了www.turnitin.com网站,成为全球首家专门从事侦破网络抄袭的网站。该网站将学生的作业与网络上出售的论文,或者电子版的书籍、学术期刊、参考书相比较,由专门的软件对学生论文中剽窃或疑似剽窃的部分加以标定,并估算出学生论文中自写部分所占比例。据报道,该网站目前为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万名学生提供这项服务,美国已有数十所大学成为该网站的长期客户。</P>
<P>    在对作弊抄袭者加大惩罚力度、运用技术手段减少作弊抄袭现象发生的同时,美国许多教育工作者指出,学校要形成“知廉耻,讲学术道德”的文化氛围。许多学校都制定了严格的学术道德规范。例如,马里兰大学规定,如果教师认为某学生有作弊嫌疑,则在对应的课程成绩上标明因作弊未能通过。如果涉案学生后来通过了学术道德课程,这一标记可以去除。对于情节特别恶劣、屡次违规者,校方将视情节轻重,分别做出口头或书面警告、书面训诫、提出赔偿要求、察看、暂令退学,最后直至开除。</P>来源: 《环球》杂志  
<P>    有一次给学生作报告,学生递来一张条子:“朱校长,如果告诉你我们大部分学生都在考试中作过弊,你相信吗?” 我当即回答:“我不相信!我只相信少数人作过弊,因为作弊对个人的学业是没有好处的。”结果引来学生的哄堂大笑。当时,我心里觉得很难过。这样下去还怎么搞科学?我们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不敢想也绝对不会做的事情,怎么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说都无所谓了……实际问题比你们报道的要严重得多。诸如考试作弊、研究中的数据造假、抄袭别人的论文等等现象都很普遍。诚实与守信的价值观已经不是滑坡,而是快要消失了。
                                             ——中国科技大学朱清时校长</P>

<P>    考试作弊是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一个主要体现。四川某高校大三学生小谢告诉《环球》杂志记者,刚进大学没多久,师兄就到宿舍“传授经验”,说逃课、作弊、谈恋爱才是大学真正的必修课。</P>
<P>    天津某高校大一女生甚至得出这样的结论:“现在的大学生很少有人能够坦然说自己在4年学习中从来没有作过弊。”</P>
<P>    在《环球》杂志记者就大学生诚信问题调查的过程中,许多被调查者认为大学校园之所以作弊成风,原因并不能简单归结于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他们甚至抱怨自己“承受了来自社会过多的指责”。</P>
<P>    首先,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河南某高校学生小张认为现在很多课程根本没有必要开设,这些课程要么无法跟上时代需求,要么纯属为了安排师资而强行开设。而有的课程被刻意拔高到了重中之重的高度,例如英语考级一直是横在大学生面前的一道坎,一些学校甚至有不成文的规定,只要通过英语国家四级考试就等于毕业。所以现在的大学生都把精力放在学习英语上,忽略了其他课程特别是选修课程的学习。对于这些课程的考试自然就得琢磨些“点子”了。</P>
<P>    其次,考试的方式不够科学。中国多数高校一贯重视对记忆类知识的考核。对某个特定问题的解释,老师惯于罗列出“一、二、三、四……”若干个点,然后就把这些作为考试的标准答案。有的学生认为这样死背知识没有多大意义,也缺乏足够的兴趣,为了应付过关,就甘于冒险。</P>
<P>    再次,学校管理层也有一定责任。虽然对作弊行为一向重视,但“更多停留在表面上”,态度暧昧:要么抱着“照顾、关爱”学生的心态不了了之,要么仅仅简单通报批评一下,要么干脆把它演变成教育腐败的一种方式(监考老师向作弊学生索取钱款)……这些处理措施,是对大学生作弊的一种纵容,更不用说有的老师参与帮助学生作弊了。</P>
<P>    最后,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和价值标准是作弊现象猖獗的主导因素。虽然学习成绩在大学不如在初中、高中那么重要,但它依然是衡量大学生素质的指标之一,有时候甚至被特殊化成衡量大学生素质的唯一指标。成绩好可以获取高额奖学金,可以被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可以得到出国深造的机会……应试教育的理念在大学依然盛行,对学生才能的评估机制还显得有些单一,这些都导致了不良竞争的出现,有的学生就会不择手段提高自己的分数。</P>
<P>    专家也承认大学管理、教育体制、社会价值评判等方面存在弊端,但这不应构成大学生作弊的理由,因为大学生有知识、有胆魄,是社会变革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应该通过更好的方式来推动体制的变革和观念的更新,而不应该用作弊这样的消极方式来迎合这些弊端。</P>
<P>    2004年6月底,京城某高校正在举行硕士论文答辩会。一位老师在阅读一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惊讶地发现有些内容“似曾相识”。仔细一看,原来文章是自己先前发表过的一篇论文的翻版,有些段落一字未改地被直接挪移了过来。这位同学没有想到,在网上“扒”下的这些内容,竟然这么巧合地撞在了它的原作者手上。</P>
<P>    对于学术抄袭现象在大学出现的原因,大学生有自己的看法。由于商业潮流早已经涌入了大学,大学在他们心目中不再是“学术的圣地、精神的家园”,社会的诱惑力太大,让大学生难以自控,不由自主就卷入其中,所以很难静心进行学术研究,甚至把论文写作当成负担。另外,当前的学术研究氛围过于混乱,有的完全走进了死胡同,这让大学生不知道学术的方向在哪里,也就不知道怎样去着手展开研究。一般认为,毕业论文是对大学生活的一个总结,优秀的毕业论文能够为几年的大学生活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所以要好好对待。有的大学生认为这有些“理想化”,因为毕业论文写作期间是找工作最为忙碌的时期,“毕业论文再重要也没有找到一份好工作重要”,所以对论文就试着想办法“应付一下”了。而网络的高速发展也为学术抄袭提供了便利,不论是哪一个学术话题,在相关网站简单搜索一下就可以轻松地找到海量的资料。</P>
<P>    对于出现学术抄袭的原因分析,本科生和研究生有着不同层面的解释。一些本科生认为,本科生阶段不应该强求出学术成果,而应该广泛地涉猎知识。但是有些学校就急于求成,要求本科生进行学术研究,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一直在鼓励,而且将学术成果列为考核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发表了学术文章、申请到了校级科研课题的同学在奖学金评选、“三好”学生评选、保送读研等方面占有优势。所以有些同学在原本没有实力进行学术研究的情况下,也“打肿脸充胖子”,积极投稿,申报选题,一旦没有能力完成,便找到了抄袭这条便捷的道路。</P>
<P>    学术研究是研究生学习的使命之一。但是由于社会只重视文凭的风气依然盛行,就读研究生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为了拿到一纸文凭,所以他们的精力主要不用在学术研究上。另外有些学校提出了量化标准,例如研究生学习阶段必须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几篇专业论文才能准许毕业。而现在的专业学术刊物处境艰难,发行面狭窄,完全依靠国家补贴。为了盘活资金,有的刊物经常出版一些增刊,收取写作者高额的版面费,不太顾及论文的质量。这让一些研究生养成了“以钱养学术”的心态,把一些资料进行随意的组合,邮寄给杂志,敷衍了事。</P>
<P>    而教师的学术抄袭行为是学生步其后尘的一个诱导因素。有的大学生说,翻看一些老师的学术著作,发现一些内容与其他相关著述(特别是外国学者的著述)有很多雷同之处。但老师在课堂上还吹嘘这是自己的“重大理论发现”。</P>
<P>    被调查者还向《环球》杂志记者提及,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学术经验的时候,竟然大言不惭地总结为一个 “抄”字,还借用小品语言戏谑地说:“不抄,吃啥?不抄,喝啥?不抄,写啥……”当看到这些老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也成就了功名,并公开进行标榜,一些大学生觉得写文章也就那么一回事,反正“天下文章一大抄”,破罐子破摔,就不自觉地把抄袭所造成的后果淡化,不再有道德的负罪感。</P>
<P>资料:</P>
<P>                  美国:“知廉耻,讲学术道德”</P>
<P>
    美国拥有相对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但考试作弊、学术抄袭现象在各高校也屡见不鲜。</P>
<P>    专家们指出,高校作弊其实是日益严重的中学作弊现象的延伸。杜克大学学术道德中心在2001年对25所学校的4500名中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74%的受试者承认曾有过一次或更多的严重的考试作弊行为,72%的人承认有过严重的作业抄袭行为。这批学术道德观念淡漠、对大学学习生活准备不足的青年面对学校繁重的课业压力,完全靠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方式往往难以适应,一些人为了完成学业往往沿用在中学时期的老办法——作弊或抄袭。</P>
<P>    此外,在网络时代,传统的版权观念、学术抄袭的界限进一步受到挑战,变得更加模糊。许多青年对如何有效、合法地利用网络信息缺乏基本了解。很多人认为从网上多处来源剪切粘贴信息,然后不注明出处,将其凑成自己的一篇文章并无任何不妥之处。加上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掌握往往超过老师,他们很容易利用网络从事学术抄袭。学术道德中心的调查显示,1999年时接受调查的学生中,10%的人承认自己曾有过利用网络进行抄袭的行为,到了2001年,这个比例已经增加到41%,最令人注目的是,竟然有68%的学生认为这并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P>
<P>    美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呼吁各院校高度重视校园作弊和抄袭行为,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考试、论文审核的管理,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同时加强各校之间的交流,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杜克大学学术道德中心目前拥有320个院校成员,每年都要召开有关学术道德问题的研讨会。各校在严明制裁纪律措施外,还防范于未然,提出一些合理利用时间、降低学习压力,及时解决有可能影响学习的健康和情感方面问题的建议。</P>
<P>    美国一些大学院系相继建立了相关专业的网络文献库,以便查出作弊者,有的干脆定购某些从事侦破网络剽窃的网站提供的专门服务。1996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几位研究人员与教师、数学家、电脑专家共同开创了www.turnitin.com网站,成为全球首家专门从事侦破网络抄袭的网站。该网站将学生的作业与网络上出售的论文,或者电子版的书籍、学术期刊、参考书相比较,由专门的软件对学生论文中剽窃或疑似剽窃的部分加以标定,并估算出学生论文中自写部分所占比例。据报道,该网站目前为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万名学生提供这项服务,美国已有数十所大学成为该网站的长期客户。</P>
<P>    在对作弊抄袭者加大惩罚力度、运用技术手段减少作弊抄袭现象发生的同时,美国许多教育工作者指出,学校要形成“知廉耻,讲学术道德”的文化氛围。许多学校都制定了严格的学术道德规范。例如,马里兰大学规定,如果教师认为某学生有作弊嫌疑,则在对应的课程成绩上标明因作弊未能通过。如果涉案学生后来通过了学术道德课程,这一标记可以去除。对于情节特别恶劣、屡次违规者,校方将视情节轻重,分别做出口头或书面警告、书面训诫、提出赔偿要求、察看、暂令退学,最后直至开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