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峡平湖”喜添秀色 通航发电独领风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7:24:57
<P>编者按:2003年6月,在中国长江三峡,一项人类改造自然最浩大的事件发生了。6月1日19时,三峡水库开始下闸蓄水,到6月10日22时,三峡水库坝前水位达到初期蓄水的目标水位135米,提前5天实现蓄水目标,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库库容净增124亿立方米。

    5天之后,6月16日,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河船闸——三峡工程双线五级船闸试通航成功。一周之后,三峡工程首台机组——2号机组与华中电网并网调试,取得成功。就在这一个月内三峡二期工程的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得以实现。经过千百年的梦想和期盼,中华民族在“高峡出平湖”的骄傲与自豪中,掀开了治理长江、开发长江的新篇章。

    光阴茬苒,一年过去了,三峡水库在一年间的运行状况怎样?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发挥得怎样?接下来的三峡三期工程还有哪些待攻克的难题?回答读者关心的这些问题,本刊编辑部组织了本期特别报道。

    A 枢纽管理篇

    银色大坝雄姿初现

    三峡工程从2003年6月实现蓄水、通航、首批机组发电三大目标后,大坝原型安全监测成果表明:运行工况满足设计要求。鉴于导流底孔在围堰发电期对工程安全度的极端重要性,中国三峡总公司对运行一年的导流底孔进行了全面的检查。检查结果表明:底孔性能状况良好,缺陷的修补方案是有效的。一年来,三峡泄水建筑物运作良好,完全能够经受大洪水的考验。三峡电厂运行状况良好,圆满完成三峡工程各投产机组的接机发电任务。中国三峡总公司还组织了对三峡船闸南线和北线的排干检查,没有发现船闸存在危及运行安全、结构和设备安全的质量问题。一年来,三峡船闸运行正常,船闸设施、设备的故障率逐步下降。

    三峡梯调中心在国内率先创立了大型梯级水利枢纽水电联合调度体制,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三峡工程综合效益提供了可能。

各建筑物及其基础工作性态正常

    安全监测工作是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三峡总公司对安全监测工作十分重视,在工程开工初期就组建了安全监测中心,统一负责整个工程的安全监测工作的管理。三峡工程初期蓄水一年以来,安全监测中心在全面监测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关键部位重点项目的观测工作和现场的巡视检查,全面完整地收集到各建筑物监测资料,及其基础安全监测主要成果。

一、左岸大坝挡水一线

    1.基础及坝体变形

    大坝基础水平位移很小,均在±1.0mm以内;坝体上下游方向水平位移总体呈现周期性变形规律,蓄水期间由于水压和温度作用坝体向下游变形,蓄水135m高程后,2003年6月11日坝顶向下游位移3.18mm, 蓄水139.0m高程后,11月5日向下游位移4.86mm,2004年2月3日为12.37mm,由于气温回升,向下游位移有所减小,2004年5月22日向下游位移4.92mm,与去年蓄水后的变形比较,仅变化1.74mm,测值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2.基础渗流

    (1)蓄水135m高程后,基础最大渗流量为1063L/min分,之后渗流量开始下降,到10月中旬为861.56L/min,2004年5月20日大坝基础渗流量为709.66L/min,比最大值1063L/min减少353.34L/min,远小于设计允许值。自蓄水135m高程以来,渗流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目前稳定。

    (2)上游基础廊道排水幕上扬压力折减系数均小于设计值0.25。

    3.上游面裂缝

    目前实测上游面裂缝开度在0.02~0.21mm之间,蓄水135m高程及139m高程以来,测值变化在±0.03mm以内,同时裂缝内渗压为零,表明上游面裂缝在蓄水期间处于闭合状态。

    4.坝踵应力

    坝踵部位垂直应力均为压应力,蓄水135m高程后,实测应力在-3.04~-5.5MPa,目前实测应力在-2.89~-5.44MPa之间。

    蓄水一年来,大坝挡水一线工作正常。

二、双线五级船闸高边坡及建筑物

    1.高边坡变形

    双线五级船闸南北高边坡及直立坡,由于开挖卸荷及地应力释放调整产生向闸室临空方向为主的变形,自1999年4月闸室开挖结束后,边坡变形速率逐渐减小并趋于收敛,目前高边坡最大累计位移为66.68mm,中隔墩直立坡顶最大累计位移33.93mm,其年变化量平均在1mm以内。船闸试通航以来,南北坡及直立坡变形基本稳定。

    2.高边坡渗流

    高边坡地下水位随闸室开挖逐渐降低,目前地下水位处于稳定状态,地下水压力仅为设计的1/3。蓄水135m高程和蓄水139m高程,地下水位无明显变化。

    3. 船闸建筑物变形

    (1)闸首向闸室中心线最大位移3.59mm,目前为2.85mm。

    (2)船闸运行期间,位移在±1.0mm范围内变化。

    4.船闸基础渗流

    (1)一闸首挡水前沿基础渗流量最大5.6L/min,目前为4.6L/min。

    (2)闸室底板基础排水廊道南北线最大渗流量为1213.5L/min,目前为559.62L/min。
蓄水一年来,双线五级船闸高边坡及建筑物变形变化很小、地下水位稳定,工作正常。

三、茅坪溪防护土石坝

    1.防渗沥青混凝土心墙应变

    茅坪溪防护大坝沥青混凝土心墙上下游面均受压,平均应变分别为-21.53kμε和-19.30kμε,变形均匀。

    2.基座应力

    心墙底座压应力达1.55MPa。

    3.心墙防渗性能

    心墙防渗性能良好,上下游水头差达37.76m。

    4.变形情况

    (1)大坝基础廊道沉降11.93~15.85mm。

    (2)坝体累计最大沉降1160mm,沉降率为1.25%。

     茅坪溪防护土石坝蓄水期间变形、渗流、应力应变变化较小,大坝工作性态正常。

四、RCC围堰监测情况

    1.堰顶变形

    堰顶变形于2003年5月26日取得首次值,蓄水135m后2003年6月30日第10堰块坝顶向下游最大位移为11.79mm;蓄水139m后2003年11月11日最大位移为21.73mm;2004年元月30日为26.03mm, 蓄水139m后堰顶位移量增加,主要因气温下降所致。近期随着气温的回升,坝顶向下游位移有所减小,2004年5月22日为20.86mm。

2.堰体渗流、渗压

    堰基渗流

    蓄水135m高程后,2003年6月11日堰基总渗流量为832.88L/min;以后渗流量有所减小。蓄水139m高程,2003年11月9日为426.83L/min,以后变化不大;2004年5月26日渗流量为395.49L/min,渗流量稳定。

    排水幕上扬压力折减系数

    排水幕上扬压力折减系数α最大为0.20。其中8#、11#、13#堰块排水帷幕扬压力折减系数分别为0.20、0.14、0.05,小于设计值。

    目前,三期RCC围堰工作正常,处于稳定状态。

    综上所述,监测资料表明,三峡工程初期蓄水一年来,各建筑物及其基础工作性态正常。

    由于葛洲坝—三峡梯级水电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必须对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利枢纽的泄洪、蓄水、发电、航运实行统一的水电联合调度新体制。自从2003年6月三峡水库实现初期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之后,三峡梯级枢纽这种新的水电联合调度模式也随之正式投入运转。一年来的三峡梯级枢纽运行调度实践已证明,这种新的水电联合调度模式已经取得了圆满成功。它不仅克服了目前国内其它流域梯级枢纽实行传统调度模式造成水能资源浪费、经济效益不高的弊端,而且还为正在推进中的、以“ 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特点的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新形势,增强三峡梯级电站在未来华东、华中、华南三大电力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国内率先创立梯级联合调度体制

    三峡水库蓄水后,流域的汇流条件发生变化,入库洪水在水库河道的运动速度加快,水库调度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做好三峡蓄水后的洪水预报工作,三峡梯调中心开展了水文预报研究工作,和有关单位共同研究开发了相应的预报系统,在蓄水后很快投入了应用。有效提高了蓄水期和蓄水后的水文预报精度。2003年最大洪水的预报精度达到了98.9%,汛期12小时、24小时、48小时洪水的平均预报精度分别为98.68%、97.34%、95.16%。

    蓄水近一年来,三峡平均入库流量13700m3/s,较多年平均14500m3/s偏枯5%,共遭遇40000m3/s以上的洪水共3次,其中最大一次出现在2003年9月4日,洪峰流量46000m3/s。一年来,三峡泄水建筑物运作良好,完全能够经受大洪水的考验。

    (1)三峡工程防洪、发电、通航等综合效益开始逐步体现

    三峡工程是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梯级水电联合调度的成功实施,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提供了可能。

    三峡工程蓄水后,上游河道变宽,部分地段的急流险滩永沉江底,极大的改善了上游河道的通航条件。2003年汛末,三峡总公司报三建委批准后,充分利用三峡围堰发电期的有限库容,将枯期库水位提高到139 m运行,有效解决枯期来水偏低时下游航道航深不够的问题。每年春节前后,正值长江航运高峰,大量民工流、探亲流进出三峡,而此时是长江枯水季节,长江来水经常低于葛洲坝下游3200m3/s的保证通航流量,航运经常受到影响。尽管2004年春节前后,长江来水较常年偏枯,由于2003年汛末三峡水库抬升到139m,有效地补偿了来水不足,为长江航运战枯水提供了支援。

    为保证大坝安全度汛,同时在长江防洪关键时刻发挥大坝的削峰错洪作用,三峡坝前水位将在主汛期前逐步消落到135m。

    为了提高三峡发电效益,调度运行人员采取了密切监视水情,不断总结三峡电站运行特点和规律,实施优化调度,努力抬高库水位,在不影响葛洲坝发电的情况下,适当降低葛洲坝库水位运行,增加净水头等一系列节水增发措施。三峡电站2003年度总节水增发电量25876万kW•h,电站水能利用提高率3.1%。

    (2)在国内率先创立大型梯级水利枢纽水电联合调度体制

    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的联合调度可以切实保障三峡梯级水利枢纽在长江发生大洪水的非常情况下,按照防洪调度应急预案发挥滞洪错峰作用,切实保障三峡水利枢纽自身及三期工程安全顺利地施工,切实保障汛期的三峡梯级水利枢纽在发电调度和航运调度与防洪调度发生矛盾时服从防洪调度,真正做到汛期以防洪为主,统筹兼顾发电与航运的需要,而非汛期则以发电为主,切实保障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的安全通航和三峡梯级电站发供电设备长期安全稳定经济的运行。

    三峡梯级水电联合调度体制的成功实施,不仅为三峡总公司正在金沙江建设的水电站今后的管理探明了方向,贮备了梯级调度的人才,同时也为国内其它正在探索改革思路的梯级水电站管理提供了现成的模式。这种体制运作一年来,先后多次接待国内其它梯级水电站的学习考察。

    (3)建立了国内最先进的梯级调度自动化平台

    三峡梯调中心梯级调度自动化平台包括三峡梯调通信中心、三峡水调自动化系统、三峡梯调计算机监控系统。

    三峡梯调通信中心建立国内最先进的梯级调度自动化平台,主要由三峡水调自动化系统和电调监控系统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承载三峡枢纽水库调度和电力调度工作。两个系统均采用了国际上较为先进、成熟可靠的技术,并在2003年成功接受了生产调度实践的检验。

    三峡水调自动化系统是满足三峡工程围堰发电期(135m)梯级水库调度的需要,并兼顾三峡工程初期运行期(156m)和正常运行期(175m)水库调度要求,建立的一套集水情信息采集、水文预报、水库调度、会商查询、水情信息发布等功能为一体的水库调度作业系统。

    三峡水调自动化系统为三峡梯调中心开展水库调度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并为三峡总公司领导及其各部门提供水情和枢纽运行信息查询,同时也为今后开发深层次的洪水预报、泥沙预报、水库优化调度等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三峡水调自动化系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水调自动化系统,该系统反映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最高应用水平,成为行业新的标准。

    三峡梯调计算机监控系统:三峡梯调计算机监控系统按照对梯级各水电站联合调度、统一对外、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原则进行设计。三峡梯级调度计算机监控系统具有:对梯级各电站及泄水闸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安全监视、运行调度、操作控制和管理等功能,同时负责接受上级调度部门下达的各项指令,向上级调度传送所需的数据,对整个梯级枢纽进行有效的监视、调度、控制及管理。

    (4)完成了三峡永久通信系统的建设任务

    三峡永久通信系统是以光纤通信为骨干,用微波通信作为备用通道的高速率、大容量、多重业务的环路自愈通信系统,该系统将三峡区域和葛洲坝区域的通信设备连接成一体,可以承载调度电话、数据、图象、电力线保护、电力系统稳定装置、电量计费、视频信号和调度自动化等多种信息。它是三峡电力生产通信的基本平台。

    三峡通信系统在全国电网是一个枢纽中心站,汇接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四大电网,系统非常复杂,系统涉及华中、华东、重庆电网的通信设备接口。2003年梯调中心圆满完成了行政交换机、调度交换机、电力系统交换机的安装调试工作以及枢纽内、枢纽与电力系统的组网工作和约600个用户开通工作。满足了三峡发电机组调试的通信需求。

    航运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兴旺景象

    试通航以来,随着运行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设备设施磨合和运行参数的逐步优化,船舶驾驶人员过闸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各方密切协作,三峡船闸的运行情况越来越好,安全运行天数、日运行闸次和过闸船舶(船队)数量及货运量逐渐提高,船闸设施、设备的故障率逐步下降,运行正常。

    一、一年来的运行数据表明,船闸运行保持在较高水平

    1.过闸历时逐步缩短

    目前,通过三峡船闸的平均过闸历时约为3.17小时,其中上行平均过闸历时3.12小时,下行平均过闸历时3.21小时。较运行初期的平均4.2小时有明显缩短。船舶平均过闸历时由试运行初期的4.2小时缩短到目前的3.17小时

    2.日均闸次、艘次数稳步提高

    一年来,日均运行闸次呈稳步增长态势,从2003年6月的日均运行17.5闸次、过船135.6艘次,逐步增加到2004年4月的日均运行27.4闸次、过船234.5艘次。船闸日均运行闸次由初期的17.5次提高到目前的27.4次,日平均通过船舶艘次由初期的135艘次稳步提高到目前的234艘次。

    3.货运通过量大幅度上升

    自2003年6月18日至2004年6月16日,三峡船闸双线实际货运量3003万t,这是自1981年6月葛洲坝船闸通航以来,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通航历史上的最好纪录。

    货运量大幅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初显魅力,蓄水后,涪陵以下的航道得到根本改善,航道增宽、增深,激流险滩多被淹没,流速减缓,航速提升,能耗降低,激发了业主投资水运的热情;二是航运环境不断改善,各级行业管理机关不断优化管理手段和改进服务方式,努力促进水运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永久船闸通过能力的持续提高,使货运量激增成为可能。三是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大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川江物流的迅猛发展,集装箱运输和滚装船运输同比增长均在30%以上,煤炭、矿石等散货运输都有超平均速度的增长,唯独客运同比约下降30%。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西南经济和库区经济的超常发展,将使川江航运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据专家预测,未来10年,作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重庆,需走水路的货运量将达到1亿t,其中,滚装船载运车辆年超90万台。集装箱运输仍将年年超速增长,汽油、柴油等石化产品在2004年就有50至100万t的过闸需求,但是,永久船闸对长江航运的制约作用也在日益显现。为把永久船闸的瓶颈作用降至最低,相关单位及社会各界应尽快研究对策,给出良方,化解矛盾,以彰显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维护长江航运的大好局面,为西部经济和长江流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作贡献。

    二、船闸试运行一周年来的主要结论

    1.通航条件明显改善,通航效益明显

    三峡成库后,航道加深加宽,回水区流速减少,极大地改善了长江宜昌至重庆段的通航条件,通过能力得到提高,运输成本降低,促进了长江航运尤其是上游的船舶大型化、专业化、集约化进程,航运的运力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社会和经济效益明显。

    2发挥枯期补偿航运流量调度效益

    2004年2月2日、2月26日,先后两次启动枯水期航运补偿流量调度,有效地缓解了长江中游航运紧张的局面,改善了宜昌下游航道的通航条件。

    三峡船闸试运行以来,运行情况表明:船闸水工建筑、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等各项设备设施保持了较好工况,通过参数优化和设备的进一步调试,设备故障持续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和可控状态,未发生大的碍航故障或双线船闸停航故障,运行保持平稳。船闸南北高边坡及直立墙的变形稳定,地下水扬压力变化也较稳定,建筑物及其基础变形和渗流等各项监测成果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船闸工作性态正常,各项技术指标满足设计要求。

    船闸试运行期间还安排了南、北线船闸排干检查工作,检查成果表明,船闸不存在危及运行安全的质量问题。国务院三峡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组织的正式验收将在6月30日开始。

    船闸试通航以来,促进了长江航运的进一步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B 工程效益篇

    高峡平湖梦想初成

    “万里长江滚滚流,流的都是煤和油”三峡水库蓄水前,长江三峡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一直在白白地流失。三峡水库初期蓄水后,长江水的价值逐步得到体现。流经三峡的长江来水被科学地调度,在拦蓄或宣泄过程中,长江“水”变成了更有利用价值的“油”。有了三峡水库,长江防汛多了一道保险闸,三峡通航能力大大的增强了,而通过三峡机组产生的源源不断的“三峡电”,对缓解全国日益紧张的供电局面更是功不可没。三峡水库水位上升1米,大约会增加4亿立方米的库容,而这4亿立方米的库容,可让三峡电厂、葛洲坝电厂产出1亿千瓦时的电量。作为三峡枢纽管理和水库梯级调度部门在使三峡水库的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已初步探索出“水”变“油”的黄金法则。随着三峡工程部分投入运行,中国三峡总公司的工作重点已从工程建设为主,过度到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的新阶段。长江电厂股份有限公司、三峡水力发电厂为确保投产机组的效益最大化,为谋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防洪可适度发挥工程防洪效益

    按照三峡工程的设计,135m蓄水运行期间,工程不承担长江防洪任务,为充分发挥工程的防洪效益,三峡总公司充分挖掘工程潜力,组织研究了防洪调度预案,以便在长江发生特大洪水,长江上游洪水或中游发生特别重大的险情时,工程采取预泄、超蓄等手段支援长江中游的防洪问题,提前发挥工程的防洪效益。围堰发电期主汛期,三峡工程坝前正常蓄水位维持在135m,当遇上游大洪水,在国家防汛调度部门的统一指挥下,三峡工程可发挥适度的错峰作用。

    发电 总装机已相当于两个“葛洲坝”

    2003年7月10日,三峡首台2号机组正式投产运行,到12月2日1号机进入运行,在半年时间内,三峡左岸电站先后有2#机组、5#机组、3#机组、6#机组、4#机组、1#机组等6台机组投产运行。2004年,三峡7#机组、10#机组又先后投入运行,总装机容量达5600 MW,相当于两个“葛洲坝”。今年还有三峡8#机组和11#机组将于7到8月份投产发电,机组投产进度全部较计划提前,且现场调试及运行情况正常。

    截止到2004年5月31日,三峡电厂共累计发电214.93亿kW•h,对缓解当前全国缺电形势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直接促进了全国电力的联网。

    航运 通过三峡的货运量增长六成

    三峡船闸自2003年6月16日试通航、6月18日正式对社会船舶开放以来,截至2004年6月16日。除因流量超限停航42小时外,实现安全通航365天,其中南线船闸排干检查14天、北线船闸排干检查15天,期间采取单线通航;船闸共运行8358闸次,通过船舶6.8万艘次、旅客203万人、货物3003万t。仅通过三峡的货运量,已由以往最高年份的1800万t迅速发展到三峡船闸通航一年来的3000万t以上,增长了六成。这是自1981年6月葛洲坝船闸通航以来,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通航历史上的最好纪录。

     139米水位蓄水的效益

    1.航运补偿流量效益:汛后水位蓄至139米,可以动用水库库容进行补偿调度,使宜昌站水位不低于38.0m。应地方政府和长江航道局的要求,2004年汛前三峡水库枯期航运补偿流量调度3次,有效缓解了由于长江中游区间来水小引起的通航压力。

    2.三峡围堰发电期将经历多个汛期,有可能遭遇比较大的洪水。在135米水位运行时,由于水库遇大洪水时将被迫蓄高水位,将造成库区的临时淹没损失。汛后蓄水方案提前安置了139m水位线以下的三期移民,减少了遇大洪水时的临时淹没损失,有利于工程安全渡汛和防洪调度应急预案的实施。

    3.枯水期实施139米蓄水,将抬高三峡电站发电水头最大近3.3米,给左岸先期发电的机组带来一定的发电效益,对缓解目前全国电力供应的紧张形势有积极的作用。对改善三峡电厂机组的运行条件也比较有利。

    以世界一流为目标的三峡水力发电厂

    作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运行管理单位之一,三峡水力发电厂面对着世界上发电能力最大的水电站和最大泄洪能力的泄洪设施,管理范围广、设备技术先进、复杂,“工程建设”与“发电生产”任务交叉、时间紧、要求高等各方面困难与压力,在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任务中,超额41%完成国家下达的发电计划,缓解了华中、华东、川渝地区电力供应紧张局面。

    三峡电厂从2000年开始筹建、2002年正式成立。2003年7月,首次接收三峡左岸电站首批机组“接机发电”任务。年内顺利完成接管6台单机70万kW、总装机420万kW机组投产运行的艰巨任务,提前40天完成“保四争六”装机投产计划,创下电厂半年内接机数量最多和接机总容量最大两项世界纪录;提前25天完成全年发电计划,年发电量86.2亿kW•h,超发电量25亿kW•h;机组平均等效可用系数为98.42%,居全国30万kW及以上水轮发电机的先进水平。

    2003年底,三峡电厂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首先取得ISO9001认证证书,成为中国通过ISO9001标准认证的第一大电厂,也是第一家投产当年即通过ISO9000标准认证的电厂。通过贯标认证,三峡电厂优化管理程序,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员工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相关方满意度达到了94.7%,各项管理基础工作跃上了新台阶。

    三峡电厂从筹建到2004年6月,已完成8台发电机组的接管运行,人均管理装机容量已超过2万kW,日发电量达1.15亿kW•h的三峡电厂,达到了世界一流电厂水平。与长江来水比速度,以平均每台机组提前4天的效率圆满完成1~6号机组的首次冬季检修任务;以实现安全生产两个一百天、努力完成346亿kW•h发电任务为目标,积极开展新投产机组“首稳百日”活动,消除机组缺陷和隐患877项;制定较大的预案23项,实施技术改造349项,为迎接今年丰水期设备的高强度运行、缓解“电荒”做好了充分准备。

    “长江电力”业绩优异入“双榜”

</P><P>编者按:2003年6月,在中国长江三峡,一项人类改造自然最浩大的事件发生了。6月1日19时,三峡水库开始下闸蓄水,到6月10日22时,三峡水库坝前水位达到初期蓄水的目标水位135米,提前5天实现蓄水目标,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库库容净增124亿立方米。

    5天之后,6月16日,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河船闸——三峡工程双线五级船闸试通航成功。一周之后,三峡工程首台机组——2号机组与华中电网并网调试,取得成功。就在这一个月内三峡二期工程的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得以实现。经过千百年的梦想和期盼,中华民族在“高峡出平湖”的骄傲与自豪中,掀开了治理长江、开发长江的新篇章。

    光阴茬苒,一年过去了,三峡水库在一年间的运行状况怎样?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发挥得怎样?接下来的三峡三期工程还有哪些待攻克的难题?回答读者关心的这些问题,本刊编辑部组织了本期特别报道。

    A 枢纽管理篇

    银色大坝雄姿初现

    三峡工程从2003年6月实现蓄水、通航、首批机组发电三大目标后,大坝原型安全监测成果表明:运行工况满足设计要求。鉴于导流底孔在围堰发电期对工程安全度的极端重要性,中国三峡总公司对运行一年的导流底孔进行了全面的检查。检查结果表明:底孔性能状况良好,缺陷的修补方案是有效的。一年来,三峡泄水建筑物运作良好,完全能够经受大洪水的考验。三峡电厂运行状况良好,圆满完成三峡工程各投产机组的接机发电任务。中国三峡总公司还组织了对三峡船闸南线和北线的排干检查,没有发现船闸存在危及运行安全、结构和设备安全的质量问题。一年来,三峡船闸运行正常,船闸设施、设备的故障率逐步下降。

    三峡梯调中心在国内率先创立了大型梯级水利枢纽水电联合调度体制,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三峡工程综合效益提供了可能。

各建筑物及其基础工作性态正常

    安全监测工作是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三峡总公司对安全监测工作十分重视,在工程开工初期就组建了安全监测中心,统一负责整个工程的安全监测工作的管理。三峡工程初期蓄水一年以来,安全监测中心在全面监测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关键部位重点项目的观测工作和现场的巡视检查,全面完整地收集到各建筑物监测资料,及其基础安全监测主要成果。

一、左岸大坝挡水一线

    1.基础及坝体变形

    大坝基础水平位移很小,均在±1.0mm以内;坝体上下游方向水平位移总体呈现周期性变形规律,蓄水期间由于水压和温度作用坝体向下游变形,蓄水135m高程后,2003年6月11日坝顶向下游位移3.18mm, 蓄水139.0m高程后,11月5日向下游位移4.86mm,2004年2月3日为12.37mm,由于气温回升,向下游位移有所减小,2004年5月22日向下游位移4.92mm,与去年蓄水后的变形比较,仅变化1.74mm,测值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2.基础渗流

    (1)蓄水135m高程后,基础最大渗流量为1063L/min分,之后渗流量开始下降,到10月中旬为861.56L/min,2004年5月20日大坝基础渗流量为709.66L/min,比最大值1063L/min减少353.34L/min,远小于设计允许值。自蓄水135m高程以来,渗流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目前稳定。

    (2)上游基础廊道排水幕上扬压力折减系数均小于设计值0.25。

    3.上游面裂缝

    目前实测上游面裂缝开度在0.02~0.21mm之间,蓄水135m高程及139m高程以来,测值变化在±0.03mm以内,同时裂缝内渗压为零,表明上游面裂缝在蓄水期间处于闭合状态。

    4.坝踵应力

    坝踵部位垂直应力均为压应力,蓄水135m高程后,实测应力在-3.04~-5.5MPa,目前实测应力在-2.89~-5.44MPa之间。

    蓄水一年来,大坝挡水一线工作正常。

二、双线五级船闸高边坡及建筑物

    1.高边坡变形

    双线五级船闸南北高边坡及直立坡,由于开挖卸荷及地应力释放调整产生向闸室临空方向为主的变形,自1999年4月闸室开挖结束后,边坡变形速率逐渐减小并趋于收敛,目前高边坡最大累计位移为66.68mm,中隔墩直立坡顶最大累计位移33.93mm,其年变化量平均在1mm以内。船闸试通航以来,南北坡及直立坡变形基本稳定。

    2.高边坡渗流

    高边坡地下水位随闸室开挖逐渐降低,目前地下水位处于稳定状态,地下水压力仅为设计的1/3。蓄水135m高程和蓄水139m高程,地下水位无明显变化。

    3. 船闸建筑物变形

    (1)闸首向闸室中心线最大位移3.59mm,目前为2.85mm。

    (2)船闸运行期间,位移在±1.0mm范围内变化。

    4.船闸基础渗流

    (1)一闸首挡水前沿基础渗流量最大5.6L/min,目前为4.6L/min。

    (2)闸室底板基础排水廊道南北线最大渗流量为1213.5L/min,目前为559.62L/min。
蓄水一年来,双线五级船闸高边坡及建筑物变形变化很小、地下水位稳定,工作正常。

三、茅坪溪防护土石坝

    1.防渗沥青混凝土心墙应变

    茅坪溪防护大坝沥青混凝土心墙上下游面均受压,平均应变分别为-21.53kμε和-19.30kμε,变形均匀。

    2.基座应力

    心墙底座压应力达1.55MPa。

    3.心墙防渗性能

    心墙防渗性能良好,上下游水头差达37.76m。

    4.变形情况

    (1)大坝基础廊道沉降11.93~15.85mm。

    (2)坝体累计最大沉降1160mm,沉降率为1.25%。

     茅坪溪防护土石坝蓄水期间变形、渗流、应力应变变化较小,大坝工作性态正常。

四、RCC围堰监测情况

    1.堰顶变形

    堰顶变形于2003年5月26日取得首次值,蓄水135m后2003年6月30日第10堰块坝顶向下游最大位移为11.79mm;蓄水139m后2003年11月11日最大位移为21.73mm;2004年元月30日为26.03mm, 蓄水139m后堰顶位移量增加,主要因气温下降所致。近期随着气温的回升,坝顶向下游位移有所减小,2004年5月22日为20.86mm。

2.堰体渗流、渗压

    堰基渗流

    蓄水135m高程后,2003年6月11日堰基总渗流量为832.88L/min;以后渗流量有所减小。蓄水139m高程,2003年11月9日为426.83L/min,以后变化不大;2004年5月26日渗流量为395.49L/min,渗流量稳定。

    排水幕上扬压力折减系数

    排水幕上扬压力折减系数α最大为0.20。其中8#、11#、13#堰块排水帷幕扬压力折减系数分别为0.20、0.14、0.05,小于设计值。

    目前,三期RCC围堰工作正常,处于稳定状态。

    综上所述,监测资料表明,三峡工程初期蓄水一年来,各建筑物及其基础工作性态正常。

    由于葛洲坝—三峡梯级水电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必须对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利枢纽的泄洪、蓄水、发电、航运实行统一的水电联合调度新体制。自从2003年6月三峡水库实现初期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之后,三峡梯级枢纽这种新的水电联合调度模式也随之正式投入运转。一年来的三峡梯级枢纽运行调度实践已证明,这种新的水电联合调度模式已经取得了圆满成功。它不仅克服了目前国内其它流域梯级枢纽实行传统调度模式造成水能资源浪费、经济效益不高的弊端,而且还为正在推进中的、以“ 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特点的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新形势,增强三峡梯级电站在未来华东、华中、华南三大电力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国内率先创立梯级联合调度体制

    三峡水库蓄水后,流域的汇流条件发生变化,入库洪水在水库河道的运动速度加快,水库调度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做好三峡蓄水后的洪水预报工作,三峡梯调中心开展了水文预报研究工作,和有关单位共同研究开发了相应的预报系统,在蓄水后很快投入了应用。有效提高了蓄水期和蓄水后的水文预报精度。2003年最大洪水的预报精度达到了98.9%,汛期12小时、24小时、48小时洪水的平均预报精度分别为98.68%、97.34%、95.16%。

    蓄水近一年来,三峡平均入库流量13700m3/s,较多年平均14500m3/s偏枯5%,共遭遇40000m3/s以上的洪水共3次,其中最大一次出现在2003年9月4日,洪峰流量46000m3/s。一年来,三峡泄水建筑物运作良好,完全能够经受大洪水的考验。

    (1)三峡工程防洪、发电、通航等综合效益开始逐步体现

    三峡工程是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梯级水电联合调度的成功实施,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提供了可能。

    三峡工程蓄水后,上游河道变宽,部分地段的急流险滩永沉江底,极大的改善了上游河道的通航条件。2003年汛末,三峡总公司报三建委批准后,充分利用三峡围堰发电期的有限库容,将枯期库水位提高到139 m运行,有效解决枯期来水偏低时下游航道航深不够的问题。每年春节前后,正值长江航运高峰,大量民工流、探亲流进出三峡,而此时是长江枯水季节,长江来水经常低于葛洲坝下游3200m3/s的保证通航流量,航运经常受到影响。尽管2004年春节前后,长江来水较常年偏枯,由于2003年汛末三峡水库抬升到139m,有效地补偿了来水不足,为长江航运战枯水提供了支援。

    为保证大坝安全度汛,同时在长江防洪关键时刻发挥大坝的削峰错洪作用,三峡坝前水位将在主汛期前逐步消落到135m。

    为了提高三峡发电效益,调度运行人员采取了密切监视水情,不断总结三峡电站运行特点和规律,实施优化调度,努力抬高库水位,在不影响葛洲坝发电的情况下,适当降低葛洲坝库水位运行,增加净水头等一系列节水增发措施。三峡电站2003年度总节水增发电量25876万kW•h,电站水能利用提高率3.1%。

    (2)在国内率先创立大型梯级水利枢纽水电联合调度体制

    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的联合调度可以切实保障三峡梯级水利枢纽在长江发生大洪水的非常情况下,按照防洪调度应急预案发挥滞洪错峰作用,切实保障三峡水利枢纽自身及三期工程安全顺利地施工,切实保障汛期的三峡梯级水利枢纽在发电调度和航运调度与防洪调度发生矛盾时服从防洪调度,真正做到汛期以防洪为主,统筹兼顾发电与航运的需要,而非汛期则以发电为主,切实保障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的安全通航和三峡梯级电站发供电设备长期安全稳定经济的运行。

    三峡梯级水电联合调度体制的成功实施,不仅为三峡总公司正在金沙江建设的水电站今后的管理探明了方向,贮备了梯级调度的人才,同时也为国内其它正在探索改革思路的梯级水电站管理提供了现成的模式。这种体制运作一年来,先后多次接待国内其它梯级水电站的学习考察。

    (3)建立了国内最先进的梯级调度自动化平台

    三峡梯调中心梯级调度自动化平台包括三峡梯调通信中心、三峡水调自动化系统、三峡梯调计算机监控系统。

    三峡梯调通信中心建立国内最先进的梯级调度自动化平台,主要由三峡水调自动化系统和电调监控系统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承载三峡枢纽水库调度和电力调度工作。两个系统均采用了国际上较为先进、成熟可靠的技术,并在2003年成功接受了生产调度实践的检验。

    三峡水调自动化系统是满足三峡工程围堰发电期(135m)梯级水库调度的需要,并兼顾三峡工程初期运行期(156m)和正常运行期(175m)水库调度要求,建立的一套集水情信息采集、水文预报、水库调度、会商查询、水情信息发布等功能为一体的水库调度作业系统。

    三峡水调自动化系统为三峡梯调中心开展水库调度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并为三峡总公司领导及其各部门提供水情和枢纽运行信息查询,同时也为今后开发深层次的洪水预报、泥沙预报、水库优化调度等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三峡水调自动化系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水调自动化系统,该系统反映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最高应用水平,成为行业新的标准。

    三峡梯调计算机监控系统:三峡梯调计算机监控系统按照对梯级各水电站联合调度、统一对外、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原则进行设计。三峡梯级调度计算机监控系统具有:对梯级各电站及泄水闸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安全监视、运行调度、操作控制和管理等功能,同时负责接受上级调度部门下达的各项指令,向上级调度传送所需的数据,对整个梯级枢纽进行有效的监视、调度、控制及管理。

    (4)完成了三峡永久通信系统的建设任务

    三峡永久通信系统是以光纤通信为骨干,用微波通信作为备用通道的高速率、大容量、多重业务的环路自愈通信系统,该系统将三峡区域和葛洲坝区域的通信设备连接成一体,可以承载调度电话、数据、图象、电力线保护、电力系统稳定装置、电量计费、视频信号和调度自动化等多种信息。它是三峡电力生产通信的基本平台。

    三峡通信系统在全国电网是一个枢纽中心站,汇接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四大电网,系统非常复杂,系统涉及华中、华东、重庆电网的通信设备接口。2003年梯调中心圆满完成了行政交换机、调度交换机、电力系统交换机的安装调试工作以及枢纽内、枢纽与电力系统的组网工作和约600个用户开通工作。满足了三峡发电机组调试的通信需求。

    航运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兴旺景象

    试通航以来,随着运行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设备设施磨合和运行参数的逐步优化,船舶驾驶人员过闸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各方密切协作,三峡船闸的运行情况越来越好,安全运行天数、日运行闸次和过闸船舶(船队)数量及货运量逐渐提高,船闸设施、设备的故障率逐步下降,运行正常。

    一、一年来的运行数据表明,船闸运行保持在较高水平

    1.过闸历时逐步缩短

    目前,通过三峡船闸的平均过闸历时约为3.17小时,其中上行平均过闸历时3.12小时,下行平均过闸历时3.21小时。较运行初期的平均4.2小时有明显缩短。船舶平均过闸历时由试运行初期的4.2小时缩短到目前的3.17小时

    2.日均闸次、艘次数稳步提高

    一年来,日均运行闸次呈稳步增长态势,从2003年6月的日均运行17.5闸次、过船135.6艘次,逐步增加到2004年4月的日均运行27.4闸次、过船234.5艘次。船闸日均运行闸次由初期的17.5次提高到目前的27.4次,日平均通过船舶艘次由初期的135艘次稳步提高到目前的234艘次。

    3.货运通过量大幅度上升

    自2003年6月18日至2004年6月16日,三峡船闸双线实际货运量3003万t,这是自1981年6月葛洲坝船闸通航以来,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通航历史上的最好纪录。

    货运量大幅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初显魅力,蓄水后,涪陵以下的航道得到根本改善,航道增宽、增深,激流险滩多被淹没,流速减缓,航速提升,能耗降低,激发了业主投资水运的热情;二是航运环境不断改善,各级行业管理机关不断优化管理手段和改进服务方式,努力促进水运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永久船闸通过能力的持续提高,使货运量激增成为可能。三是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大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川江物流的迅猛发展,集装箱运输和滚装船运输同比增长均在30%以上,煤炭、矿石等散货运输都有超平均速度的增长,唯独客运同比约下降30%。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西南经济和库区经济的超常发展,将使川江航运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据专家预测,未来10年,作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重庆,需走水路的货运量将达到1亿t,其中,滚装船载运车辆年超90万台。集装箱运输仍将年年超速增长,汽油、柴油等石化产品在2004年就有50至100万t的过闸需求,但是,永久船闸对长江航运的制约作用也在日益显现。为把永久船闸的瓶颈作用降至最低,相关单位及社会各界应尽快研究对策,给出良方,化解矛盾,以彰显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维护长江航运的大好局面,为西部经济和长江流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作贡献。

    二、船闸试运行一周年来的主要结论

    1.通航条件明显改善,通航效益明显

    三峡成库后,航道加深加宽,回水区流速减少,极大地改善了长江宜昌至重庆段的通航条件,通过能力得到提高,运输成本降低,促进了长江航运尤其是上游的船舶大型化、专业化、集约化进程,航运的运力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社会和经济效益明显。

    2发挥枯期补偿航运流量调度效益

    2004年2月2日、2月26日,先后两次启动枯水期航运补偿流量调度,有效地缓解了长江中游航运紧张的局面,改善了宜昌下游航道的通航条件。

    三峡船闸试运行以来,运行情况表明:船闸水工建筑、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等各项设备设施保持了较好工况,通过参数优化和设备的进一步调试,设备故障持续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和可控状态,未发生大的碍航故障或双线船闸停航故障,运行保持平稳。船闸南北高边坡及直立墙的变形稳定,地下水扬压力变化也较稳定,建筑物及其基础变形和渗流等各项监测成果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船闸工作性态正常,各项技术指标满足设计要求。

    船闸试运行期间还安排了南、北线船闸排干检查工作,检查成果表明,船闸不存在危及运行安全的质量问题。国务院三峡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组织的正式验收将在6月30日开始。

    船闸试通航以来,促进了长江航运的进一步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B 工程效益篇

    高峡平湖梦想初成

    “万里长江滚滚流,流的都是煤和油”三峡水库蓄水前,长江三峡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一直在白白地流失。三峡水库初期蓄水后,长江水的价值逐步得到体现。流经三峡的长江来水被科学地调度,在拦蓄或宣泄过程中,长江“水”变成了更有利用价值的“油”。有了三峡水库,长江防汛多了一道保险闸,三峡通航能力大大的增强了,而通过三峡机组产生的源源不断的“三峡电”,对缓解全国日益紧张的供电局面更是功不可没。三峡水库水位上升1米,大约会增加4亿立方米的库容,而这4亿立方米的库容,可让三峡电厂、葛洲坝电厂产出1亿千瓦时的电量。作为三峡枢纽管理和水库梯级调度部门在使三峡水库的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已初步探索出“水”变“油”的黄金法则。随着三峡工程部分投入运行,中国三峡总公司的工作重点已从工程建设为主,过度到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的新阶段。长江电厂股份有限公司、三峡水力发电厂为确保投产机组的效益最大化,为谋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防洪可适度发挥工程防洪效益

    按照三峡工程的设计,135m蓄水运行期间,工程不承担长江防洪任务,为充分发挥工程的防洪效益,三峡总公司充分挖掘工程潜力,组织研究了防洪调度预案,以便在长江发生特大洪水,长江上游洪水或中游发生特别重大的险情时,工程采取预泄、超蓄等手段支援长江中游的防洪问题,提前发挥工程的防洪效益。围堰发电期主汛期,三峡工程坝前正常蓄水位维持在135m,当遇上游大洪水,在国家防汛调度部门的统一指挥下,三峡工程可发挥适度的错峰作用。

    发电 总装机已相当于两个“葛洲坝”

    2003年7月10日,三峡首台2号机组正式投产运行,到12月2日1号机进入运行,在半年时间内,三峡左岸电站先后有2#机组、5#机组、3#机组、6#机组、4#机组、1#机组等6台机组投产运行。2004年,三峡7#机组、10#机组又先后投入运行,总装机容量达5600 MW,相当于两个“葛洲坝”。今年还有三峡8#机组和11#机组将于7到8月份投产发电,机组投产进度全部较计划提前,且现场调试及运行情况正常。

    截止到2004年5月31日,三峡电厂共累计发电214.93亿kW•h,对缓解当前全国缺电形势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直接促进了全国电力的联网。

    航运 通过三峡的货运量增长六成

    三峡船闸自2003年6月16日试通航、6月18日正式对社会船舶开放以来,截至2004年6月16日。除因流量超限停航42小时外,实现安全通航365天,其中南线船闸排干检查14天、北线船闸排干检查15天,期间采取单线通航;船闸共运行8358闸次,通过船舶6.8万艘次、旅客203万人、货物3003万t。仅通过三峡的货运量,已由以往最高年份的1800万t迅速发展到三峡船闸通航一年来的3000万t以上,增长了六成。这是自1981年6月葛洲坝船闸通航以来,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通航历史上的最好纪录。

     139米水位蓄水的效益

    1.航运补偿流量效益:汛后水位蓄至139米,可以动用水库库容进行补偿调度,使宜昌站水位不低于38.0m。应地方政府和长江航道局的要求,2004年汛前三峡水库枯期航运补偿流量调度3次,有效缓解了由于长江中游区间来水小引起的通航压力。

    2.三峡围堰发电期将经历多个汛期,有可能遭遇比较大的洪水。在135米水位运行时,由于水库遇大洪水时将被迫蓄高水位,将造成库区的临时淹没损失。汛后蓄水方案提前安置了139m水位线以下的三期移民,减少了遇大洪水时的临时淹没损失,有利于工程安全渡汛和防洪调度应急预案的实施。

    3.枯水期实施139米蓄水,将抬高三峡电站发电水头最大近3.3米,给左岸先期发电的机组带来一定的发电效益,对缓解目前全国电力供应的紧张形势有积极的作用。对改善三峡电厂机组的运行条件也比较有利。

    以世界一流为目标的三峡水力发电厂

    作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运行管理单位之一,三峡水力发电厂面对着世界上发电能力最大的水电站和最大泄洪能力的泄洪设施,管理范围广、设备技术先进、复杂,“工程建设”与“发电生产”任务交叉、时间紧、要求高等各方面困难与压力,在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任务中,超额41%完成国家下达的发电计划,缓解了华中、华东、川渝地区电力供应紧张局面。

    三峡电厂从2000年开始筹建、2002年正式成立。2003年7月,首次接收三峡左岸电站首批机组“接机发电”任务。年内顺利完成接管6台单机70万kW、总装机420万kW机组投产运行的艰巨任务,提前40天完成“保四争六”装机投产计划,创下电厂半年内接机数量最多和接机总容量最大两项世界纪录;提前25天完成全年发电计划,年发电量86.2亿kW•h,超发电量25亿kW•h;机组平均等效可用系数为98.42%,居全国30万kW及以上水轮发电机的先进水平。

    2003年底,三峡电厂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首先取得ISO9001认证证书,成为中国通过ISO9001标准认证的第一大电厂,也是第一家投产当年即通过ISO9000标准认证的电厂。通过贯标认证,三峡电厂优化管理程序,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员工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相关方满意度达到了94.7%,各项管理基础工作跃上了新台阶。

    三峡电厂从筹建到2004年6月,已完成8台发电机组的接管运行,人均管理装机容量已超过2万kW,日发电量达1.15亿kW•h的三峡电厂,达到了世界一流电厂水平。与长江来水比速度,以平均每台机组提前4天的效率圆满完成1~6号机组的首次冬季检修任务;以实现安全生产两个一百天、努力完成346亿kW•h发电任务为目标,积极开展新投产机组“首稳百日”活动,消除机组缺陷和隐患877项;制定较大的预案23项,实施技术改造349项,为迎接今年丰水期设备的高强度运行、缓解“电荒”做好了充分准备。

    “长江电力”业绩优异入“双榜”

</P>
<P> 2003年, 长江电力公司围绕股票发行上市、电力市场开拓、电力安全生产三大目标发力, 全面实现了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和工作任务:总资产296.17亿元, 净资产198.27亿元, 总装机5515MW。2003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9.8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1.45亿元, 净利润14.38亿元, 加权平均每股收入0.251元。

    在国务院、国家部委等的大力支持下,科学设计了上市总体方案,按期完成了上市有关准备工作,2003年10月28日,公司首次公开发行23.26亿股A股,募集资金净额98.26亿元,发行后总股本为78.56亿股。公司股票发市后,市场表现良好,在资金面紧张、市场持续低迷情况下,形成了发行体、投资者、市场“多赢”的格局。2003年,公司利用募集资金收购了三峡工程首批投产的4台机组。

    2003年,公司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以合同的形式落实了国家确定的三峡电能消纳方案,初步建立了目标市场营销网络,为电力营销工作开创了良好局面。通过加强电费回收工作,理顺电量结算、电费回收工作关系和程序,葛洲坝电厂当年电费回收率为100%,三峡电厂电费回收率为96.89%。

    2003年,通过科学地进行三峡-葛洲坝梯级电站联合调度,加大葛洲坝电厂技改力度,加强机电设备的监测和维护,将长江来水偏枯、三峡水库蓄水造成的发电损失减到最小。全年三峡—葛洲坝梯级电站发电235.47亿kW•h,公司年发电量206.37亿kW•h,完成盈利预测的100.76%。

    2004年5月,长江电力等10家上市公司被入选中央电视台组织评选的年报双榜。长江电力被誉为国内水电行业的旗舰。

    长江电力以其规范的治理、透明的信息、优良的业绩、优异的成长性,受到广大投资者和专家的信赖。故以其良好的经营业绩和优异的市场表现,入选中央电视台2003年年报财富创造榜,并被评选为中央电视台2003年最具价值上市公司之一。

    年度最具价值上市公司则由专家根据公司股东利益维护情况、董事会建设和作用发挥情况、公司成长性、经营状况、信息披露等多方面因素,在1300多家上市公司中综合评选出前10名。

    长江电力公司董事长李永安说,2004年长江电力将争取实现净利润26.18亿元人民币,每股收益0.333元人民币。

     C 三期工程篇

    迎难而上关键一役

    三峡大坝全长约2309米,坝顶高程185米。全长1600米的左岸大坝已经全线完工,右岸大坝将在三期工程期间完成。根据三期建设计划,三峡右岸大坝将在2004年底达到108米高程,2005年底全线达到150米高程,2006年10月份和左岸大坝平齐,整个大坝全线达到设计的185米坝顶高程。2006年10月,三峡水库蓄水将由目前的139米高程抬高到156米高程。三峡右岸电站共安装12台机组,计划2007年开始投产,2007年和2008年各投产6台单机70万千瓦的机组。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指出,三期工程是高水平、高质量建成三峡工程的关键一役。在三峡工程从二期工程全面转入三期工程之际,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在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第10次赴三峡工地检查时表示:我们有信心、有条件在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参建各方的努力,确保三期工程达到一流水平。

    三期工程主要控制节点目标已明确

    三期工程施工时段为2004年~2009年,工期6年。

    三期工程主要施工项目包括:右岸非溢流坝段(不含3#~5#坝段高程160m以下)、右岸厂房坝段、右厂坝段、右岸电站厂房、右岸机组安装、左岸机组安装、临时船闸改冲砂闸、升船机(不含上闸首高程185m以下)、电源电站及地下电站厂房等。

    开挖总量为1398.4万m3,混凝土浇筑量为675.54万m3,金属结构安装量9.9万t,接缝灌浆量202472m2,帷幕灌浆累计长度79487m。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尤其是对电力的需求也同步增大,为了更好地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尽早发挥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结合三峡工程的实际,三峡总公司提出了2006年汛后抬高水位至156m及右岸电站按“6+6”投产发电的总进度目标。

    据此目标要求,结合二期工程左岸电站厂房土建和机组安装的实际进度,经参建各方共同分析研究,提出的控制性进度目标进行了调整,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

    (1)泄洪坝段导流底孔封闭方案调整为:2005年汛后封堵6孔,2006年汛后封堵剩余16孔;

    (2)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拆除时间由2007年4月提前至2006年7~8月;

    (3)右岸大坝具备挡水条件的时间调整为2006年6月;

    (4)库水位抬高至156米的时间提前至2006年10月;

    (5)右岸第一批机组投产发电由2007年7月提前至5~6月;

    (6)右岸机组安装提前至2008年全部安装完成并投产。

    经过调整后的分年度施工强度为:混凝土浇筑高峰年为2004年,年强度为278.98万m3,金结机电安装高峰年为2006年,年强度为3.13万t,机组安装高峰年为2007年,年强度为2.56万t。
   
    总工程师张超然说,三峡三期工程尚有许多技术难关需要研究和克服,但主体工程的主要控制节点目标已经明确。

    (1)2004年右岸大坝全线达到或接近进水口(高程108m);2005年底大坝全线达高程150m左右;

    (2)2006年7~8月开始拆除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10月份右岸大坝全线到达顶高程185m,汛后水库蓄水至高程156m;

    (3)2007年底土建工程全部完成,右岸首批机组开始发电,2007年和2008年各投产6台机组;

    (4)2009年升船机争取投入运行,所有工程完建。

    升船机工程  三期工程的世界级难题

    升船机位于临时船闸左侧的7#、8#非溢流坝段之间,与双线连续五级船闸配套运行,主要为大型客轮提供快速过坝通道,并加大枢纽的通航能力,同时保障枢纽的通航质量。

    升船机过船规模为3000t级,最大提升高度为113m,上游通航水位变幅30m,下游通航水位变幅11.8m,其技术特点是:提升重量大、升程高、上下游水位变幅大、水位变化快以及通航条件受河流泥沙淤积、双线五级船闸充泄水、枢纽泄流影响等,它是目前世界上技术难度和规模最大的升船机。

    升船机工程由上游引航道、上闸首、升船机主体、下闸首和下游引航道等建筑物组成,全线总长约6000m,一、二期工程中已完成上游引航道、上闸首及下游引航道工程的施工。

    升船机采用齿轮齿条爬升式方案,即:船箱驱动设备采用“齿轮-齿条”爬升,安全保障装置采用“长螺母柱-短螺杆”的型式。

    升船机三期工程施工的主要内容是:升船机主体段及下闸首段的土建及金属结构安装。

    升船机刚刚完成方案比选,确定采用齿轮齿条爬升式方案,目前设计的深度有限,还需要进行技术设计、招标设计,估计比较理想的开工时间为2005年年初,工期初步安排为土建24个月,金属结构安装30个月,2009年投入运行。

     D 高峡平湖篇

    山青水秀美景依然

    “高峡出平湖”后的三峡库区生态与环境状况备受关注。三峡工程开工以来,一直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已建成的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综合性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该监测系统从监测内容、范围和规模上均超过阿斯旺、伊泰普等国内外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为世界之最。

    2003年,国务院三峡建委组织水利、环保、国土资源、地震、卫生、交通等部门和湖北、重庆两省市,在世界上首次对三峡这样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初期蓄水进行了全过程的生态环境监测。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库区不存在明显的水质问题,绝大多数水质指标无显著变化。专家认为,工程蓄水对库区水环境影响还需不断认识,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仍十分繁重。

    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水污染防治继续推进

    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表明,三峡工程蓄水一年间,长江干流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与蓄水前相比,长江干流断面水质出现四类的现象减少,水质为二类和三类的比例升高。

    三峡水库蓄水后,干流水体变清,奉节以下河段水质好于奉节以上河段。支流口水质蓄水后无显著变化。库区沉积物总体上处于未污染或轻度富集状况,干流各断面中,云阳的铜、铅和忠县的铅处于较低的含量水平,基本无污染,支流各断面中,长滩河等的铜和铅,香溪、乌江的铜及小江的砷处于较低的含量水平,基本无污染。库区江段的浮游生物种类资源丰富。本次调查期间,共观察到浮游植物164种,浮游动物203种。本次调查还表明,三峡库区天然放射性核元素未对库区水环境造成污染,库区水环境放射性处于低水平。

    另外,由国债支持的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其中湖北库区4个县(区)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已在2003年6月底前按期完成。尚有沿江重点集镇的17个污水、垃圾处理场也已在2003年6月底前按期完成。沿江重点集镇的17个污水、垃圾处理项目,目前国家已审查批复了投资概算,并下达了部分投资计划。危险废物处置场已开工建设。重庆库区13个县、区、市的19座污水处理厂、13座垃圾处理场建设总体进展良好,2003年垃圾处理场已全部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大部分具备污水处理能力。12个重点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已开工建设。

    目前,国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企业在库区已基本关停,重庆市万县造纸厂等三个排污严重的大型化学制浆车间已经关闭,由其引起的江面白色泡沫带已经消失。

    绿化和水土保持初见成效

    199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强调,为保护三峡库区环境,农村移民要扩大外迁,25度以上坡地不许开垦,已经开垦的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25度以下的坡耕地要改造成防治水土流失的高标准梯田。要下决心淘汰那些设备陈旧、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企业。上述精神对三峡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三峡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和监察部对三峡工程的环境保护继续进行执法检查,加强对库区环境保护的管理力度。国家环保总局、交通部、建设部继续加强对船舶污染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中央投资4.9亿元,累计完成重点工程营造林5770亩;1998年启动了长江上游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2003年中央投资11.8亿元,全年造林399万亩;10年间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已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8万平方公里,1998年开始在库区9个县开展了生态农业示范工程。

    蓄水一年 三峡水库没有诱发大的地震

    为严密监测和准确预报三峡水库蓄水后可能诱发的地震,三峡工程已经建立了先进的水库库首诱发地震监测预报系统。经过1年的地震监测表明,三峡蓄水没有诱发大的地震。三峡工程蓄水后三峡库区大于2级的地震极少,对三峡库区没有危害性影响,更没有对可抗7级地震的三峡大坝造成影响。

    三峡工程监测预报系统包括采用先进的数字遥感技术建立起来的地震台网,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精密测距系统建立起来的地壳变形监测网和诱发地震监测总站等。已投入运行3年多的三峡库区数字遥测台网,是一个拥有26个地震台站的网络系统,它包括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地壳变形监测网络和地下水动态观测井网等。这个台网可以完整地监测水库诱发地震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与我国现已建成的其他水库地震监测系统相比,具有子台数量多、密集程度高、监测能力强、布设区域广、动态范围大和技术先进等特点。

    三峡二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开始国家级验收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是关系到三峡工程建设、移民迁建和库区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作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峡库区二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有关方面将于近期组织进行国家级竣工初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和国家投资效益。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在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由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水利部、建设部等部门和湖北省、重庆市,组织实施并基本完成了三峡库区二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保证了2003年6月1日水库135米水位按时下闸蓄水。与此同时,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成并发挥作用,成功预测了秭归县千将坪等16处滑坡。

    为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水平,近年来国土资源部组织有关单位,着力研究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手段,将GIS、GPS、RS等先进成熟的高精尖技术引进到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领域,在三峡库区等重点地区建立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沉降GPS监测网。三峡水库蓄水之前的两年多时间内,国家共投入40亿元用于防治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国土资源部还与中国气象局合作,首次开展了全国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气象预报预警,并通过电视、因特网等媒体发布当日地质灾害发生趋势预报。

    水库泥沙淤积情况比规划设计研究成果还好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库内水流变缓,泥沙发生淤积。根据三峡蓄水水文泥沙原型观测资料分析,三峡蓄水后2003年6~12月水库淤积泥沙约1.24亿t,约占同期入库泥沙量的60%。从三峡蓄水一年来的水文泥沙变化情况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库水沙变化:从总体情况来看,三峡水库上游2003年来水与多年平均情况基本持平,但来沙量则偏少明显,属于中水小沙年。三峡蓄水带来的另一个变化就是,入库悬移质泥沙沿程变细明显,库区万县站蓄水后悬沙中值粒径比近期平均值偏细约50%左右,在0.007mm左右。

    水库淤积量大小及分布:三峡蓄水后,库区水流流速变缓引起泥沙发生一定淤积。根据水库清溪场、万县和黄陵庙等3个水文站2003年悬沙资料分析,6~12月库区淤积泥沙2.4亿t,其中清溪场~万县库段淤积泥沙约0.49亿t,占库区总淤积量的39%。

    水库排沙比:根据水库清溪场、万县和黄陵庙等3个水文站2003年悬沙资料分析,三峡蓄水后2003年6~12月水库排出沙量占总入库沙量的40%左右,即水库排沙比约40%。

    库区淤积形态及部位:从三峡库区地形监测资料来看,泥沙主要淤积在主槽,其淤积量占到总淤积量的53%左右;从泥沙淤积量沿程分布来看,越往坝前,泥沙淤积强度越大,即近坝段和常年回水区淤积泥沙较多,其中近坝段大坝至庙河淤积泥沙占库区淤积量的15.5%左右,但大部分淤在90m高程以下;变动回水区淤积量则较小。

    总体看,2003年三峡库区泥沙主要淤积在开阔段,其泥沙淤积占总淤积量的85%以上,窄深段淤积强度相对较少或略有冲刷。其原因主要是开阔段汛期比降、流速都较小,泥沙大量沉积;窄深河段则相反,汛期比降、流速较大,故河床淤积量相对较小甚至略有冲刷。

    从三峡水库蓄水一年来水文泥沙和河道地形原型观测资料分析来看,水库排沙情况、库区泥沙淤积量大小及分布等与三峡规划设计阶段中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蓄水一年来,三峡水库采用了“蓄清排浑”的调度方式,使入库来水中40%的泥沙排出库外,有效地减轻了水库淤积。

    三峡水库初期蓄水漂浮物得到及时处理
</P>
在三峡工程蓄水前,长江的漂浮物集中在葛洲坝前,据测算,葛洲坝前漂浮物年总量约为4万立方米/年,最高达8万立方米/年。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在坝前打捞。三峡大坝建成后,漂浮物将主要集中在三峡大坝前。

    对三峡水库漂浮物问题,一是在三峡水库蓄水前进行库底清理,尽量减少漂浮物的产生。2003年,国务院三峡建委安排了1.6亿元进行库底清理。主要包括:林木清理、固体废物清理、卫生清理和建(构)筑物清理。二是在蓄水过程中,库区地方政府组织力量对漂浮物进行打捞。三是中国三峡开发总公司组织专门队伍在坝前集中打捞。三峡工程首次蓄水后,根据事先做好的预案,适时采取漂浮物处理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既维护了“高峡平湖”的美景,也保证永久船闸和电站的正常运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 租用两条2640马力的大拖轮,对大坝前的漂浮物进行处理,并在条件容许时将漂浮物推向岸边打捞上岸。

    ②组织打捞船队,日夜不停对永久船闸闸室及航道内漂浮物、栏污栅上漂浮物、水流流速比较缓和的岸边漂浮物进行打捞,上岸消毒后运往垃圾填埋厂。

    2003年三峡坝前的漂浮物处理总量约70万立方米,打捞上岸近3万立方米。

    蓄水期间漂浮物较多的问题问题,是短时现象,主要是一些农作物秸秆和树枝等,对水质没有太大影响。随着水位到达135米后,漂浮物将会减少,不会对发电带来影响。

    从长远看,解决漂浮物问题,一是加强沿江城镇垃圾处理场的建设和船舶垃圾的管理。三峡库区已建设了20个垃圾处理场,对船舶垃圾也加大回收处理的力度。二是在大坝设计方面,设计了排漂浮物的设施。三是在洪水期间,漂浮物较多时,继续组织打捞。

    监测与保护未雨绸缪

    针对2003年年中水库蓄水,变动回水区以下至坝下游的生态环境必然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变化,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进行安排,组织监测,并对最可能出现问题的水质建立日报告制度,还要求地方和三峡总公司及时清理漂浮物。在各部门和地方的大力配合下,及时掌握了蓄水全过程水文水位变化的关键情况,通过监测全面掌握了水质的变化。

     2003年,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水库管理司召开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工作会议,对前阶段生态环境背景监测工作进行了总结和表彰。湖北省编制完成了三期移民环保实施计划,并经过评审,重庆市的实施计划将在2004年年初评审。库区自然保护工程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兴山龙门河常绿阔叶林保护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并通过验收,生物保护工程尚在进行中。对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前期工作开展了调研,上海市已批准该自然保护区项目,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已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但监测也表明,蓄水后坝下游出现气体过饱和现象,有关专家提出有必要加强专项监测,寻求可能的减免影响的对策措施。

    国家将投资17亿元建设三峡库区周边绿化带

    为进一步推进三峡库区生态建设,防止水土流失,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还三峡库区青山绿水原貌,国家将从2004年开始,启动三峡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

    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工程建设范围是:三峡水库175m库岸线至视线可及第一层山脊,平均水平距离600m,涉及湖北、重庆两省市26个区县。工程总投资为17亿元。

    库周绿化带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对坡度大于25度以上的耕地和宜林荒山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对坡度小于15度以下可耕地进行基本农田整治,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对坡度在15度至25度之间的坡耕地进行坡改梯,建立各类防旱保水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将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集中成片、规模治理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植树造林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政策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适地种树,多林种多树种配置,确保造林成效的原则,尽量形成既有防护功能又具有较好景观效果的绿化带。

    三峡水库周边地区土地垦殖率高,“大字报”田和裸荒现象突出,森林覆盖率低,景观视觉效果较差,随着三峡工程139m水位蓄水成库及三期移民展开,搞好三峡库区生态建设,特别是水库周边地区绿化,已受到中央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在重庆、湖北两省市规划的基础上,完成了《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规划》,并将于近期上报国务院审批,这位负责人还说,三峡建委办公室拟先在三峡库区选择一个江段进行试点,在试验江段通过采用栽植大苗、生态移民、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摸索经验,起到示范作用。

     E 三期移民篇富民工程任重道远

    使三峡移民搬得出并不是难题,二期工程中三峡移民已完成搬迁80多万,剩下的30多万移民搬迁有计划,有目的地,是可以按时完成的,但要使三峡移民稳得住、不断发展、逐步能致富,却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实践过程。

    通过十年移民搬迁,目前三峡库区无论是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到了程度不同的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自身产业基础薄弱,加上在移民迁建中,大量企业关停并转,库区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不足。而且,由于前十年三峡库区的GDP的增长主要是靠移民投资拉动,随着三峡移民工程进入三期阶段,三峡工程移民任务和投资均已经完成总量的80%以上,以后移民投资将会逐年减少,仅靠库区自身根本无法解决经济增长乏力的问题。随着三峡二期移民工程的结束,三期移民的各项工作也如火如荼地进行。与此同时,一项工作也正在三峡库区抓紧进行,这就是移民后期扶持工作。

    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正式启动

    经过科学论证,国家已经批准从政策倾斜、设立后期扶持基金、安排项目、培育新产业、组织对口支援、开展移民技能培训等方面对库区移民进行后期扶持。

    设立后期扶持基金方面:国务院已经批准从三峡电站发电收入中设立三峡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库区扶持基金,即每度电提取4.5厘钱。政策倾斜方面,《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专门规定:“三峡电站投产后缴纳的增值税款,依法留给地方的部分,分给湖北省、重庆市人民政府,用于支持三峡库区建设和环境保护。”;“农村移民建房占用耕地,免征占耕地税……”;“国家在三峡库区和三峡工程受益地区安排的建设项目,优先吸收符合条件的移民就业。”;“国家对专门为安置农村移民开发的土地和新办的企业,依法减免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企业所得税。”为三峡工程建设出让家园做出巨大奉献和牺牲的三峡库区移民,开始享受国家政策倾斜的“优待”。

    安排建设项目,是对库区后期扶持最直接的措施之一。2003年,国务院三峡建委决定,将柑桔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作为三峡库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进行扶持和培育。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这些项目就先后进入了前期准备或实施阶段。

    过去十年,对口支援在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进入三期移民阶段,国家继续号召和组织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名优企业到三峡库区投资办厂,并从教育、文化、科技、人才、管理、信息、资金、物资等方面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此外,国家已列出专项经费,有计划地对库区移民进行就业技能培训。

    目前,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已经启动,三峡移民即将享受到后期扶持的种种实惠。但在三峡库区进行的移民后期扶持绝不是单纯的救济行为,而是通过产业开发、项目开发、技能培训、政策倾斜、对口支援等形式进行生产帮扶。因此移民后期扶持不是光给钱和项目的事情,而是必须坚持开发性后期扶持方针,发展库区经济、解决移民长远生计。为此,紧密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着眼于库区的长远发展,将是三峡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战略方针”。

    管好用好移民后期扶持基金,直接关系到移民的安稳致富和库区社会发展。据了解,财政部对此已经制定出《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基金管理办法》。

    切实加强后期扶持的领导工作也是一项关键工作。国务院三峡建委为此要求三峡库区各区县,必须严格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机构,明确部门职责,确保后期扶持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峡库区三期搬迁企业迁建及结构调整全面展开

    截止2003年底,三峡库区已累计完成1202户搬迁企业迁建和结构调整任务,占应搬迁企业总数的73.8%。二期水位线下淹没涉及的820户企业,已全部完成迁建或结构调整任务,13.76万职工已全部得到安置。复建职工住房231.72万m2,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万m2。
三峡库区二期水位淹没涉及的12个县(区)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92年翻了两番多,由1992年的82.4亿元增加到2002的421.9亿元。人均GDP由1992年的906元增加到2002年的4427元。三峡库区搬迁企业迁建及结构调整已成为库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三峡库区二期搬迁企业迁建及结构调整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破产关闭搬迁企业资产变现困难,资产变现率低;破产关闭实施过程不尽规范;职工住房复建矛盾突出,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等。三峡库区淹没区县中,贫困县占一半以上,劳动力素质差,基础设施差,缺少产业支柱,生态环境脆弱。

    在2003年12月召开的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明确提出:用三年时间,争取于2006年全面完成企业迁建及结构调整任务。曾培炎强调,要进一步做好搬迁工矿企业结构调整工作,三峡建委第十二次全体会议已决定,库区工矿企业关闭破产继续沿用二期工程的政策。他说,下一步的重点是抓好落实,优先解决156米水位线下工矿企业的搬迁问题。在这项工作中,要坚决杜绝假破产、真逃债的现象,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落实好中央关于再就业的有关政策,努力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库区社会稳定。

    2004年,三峡工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确保2006年全面完成三峡库区搬迁企业迁建及结构调整任务,为重构库区的工业生产力体系,为库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库区百万移民的稳定致富和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库区搬迁企业迁建及结构调整工作已在新的起点启航。

    三峡库区最后一批新增外迁移民安置取得进展

    鼓励和引导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外迁安置,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充分考虑三峡库区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对移民工作作出的适时调整和重大部署。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外迁安置于1999年开始实施,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4万三峡农村移民外迁到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10多个沿江、沿海发达省市。

    为进一步减少三峡库区人多地少的矛盾,2003年5月,国务院决定增加2.53万库区农村移民外迁安置任务,其中重庆市库区移民2.34万人,湖北省库区移民1900人。新增移民外迁工作,要求2003年7月底前编制完成移民安置规划、移民动员及移民资格审查工作;2003年底前,迁出、迁入地为移民落实承包土地,按照协议为移民建房或协助移民建房;迁出地向移民发放各种外迁补偿、补助资金,办理各种外迁手续;2004年5月开始外迁移民运送工作;2004年8月底前确保外迁移民全部搬迁安置到位。

    与以往外迁移民工作不同,新增外迁移民工作有新的特点及难点。经过自2000年以来的3年移民外迁工作以后,大多数淹地又淹房户都走了。新增外迁移民的对象,多居住在城镇附近,以经商、种植、养殖为业的个体户者不在少数,移民已经在当地逐步发展,生活改善,财产积累,这些移民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不少移民已做好了就地发展致富的心理准备,外迁期望值比较高,这为外迁增加了困难。

    其次是接收地安置容量减少。按照国务院三峡建委早先的外迁规划,各安置省市已划出了好的地方安置三峡移民。现在又要接收2万多人,而且又要按照“相对集中到县乡,分散安置到村组”的原则选准选好安置地,其安置压力和难度都较大。

    当前移民外迁工作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去年以来全国的建材价格上涨,给移民的建房工作增加了很多的困难。承担移民房屋统建和代建的省市不同程度地提出移民建房价格要在往年的基础上上市,就是移民自建房,由于建材价格上涨,其组织工作难度也很大。

    自国务院安排部署新增农村移民外迁工作任务以来,重庆市、湖北省积极进行外迁宣传动员,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制落实和严把外迁移民资格审查。他们还积极与安置地省市联系,开展移民对接工作,为顺利推进移民外迁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9月13日,开县首批743名外迁移民户主乘专列奔赴山东省,标志着重庆市库区2004年首批外迁移民户主对接工作的开始。在迁出地和安置地的共同努力下,新增外迁移民工作还是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至2003年底,移民动员、资格审核、安置点选择等工作已经结束;2004年3月底,移民户主考察对接基本完成,并签订了安置协议,移民建房工作全面启动。

本期“特别报道”感谢中国三峡总公司枢纽管理部、三峡梯调中心、安全监测中心、三峡电厂、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部、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主要撰稿人:周双超、曹光荣、葛文波、胡兴娥、於三大、陈绪春、赵蕊、刘子佳、白冰、王波等。)
三峡是我们的骄傲
伟大的工程!不知质量如何[em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