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在飞隐形战机、海军在等隐形战机、陆军在用59高炮抗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26:04


到时候让空军给陆军做个对抗演练,看看这些“创新战法”有用否,让空军的蝙蝠炸得陆军这帮傻逼一愣一愣的。


解放军高炮部队:配备新式火控系统抗敌隐形战机
rdn_4dc9ff21d6a9a.jpg
跟随陈志勇奋战多年的某团团长王述均谈起他们这些年来的革新成果,难掩自豪:“陈师长领衔和指导攻关小组的同志们,在火炮革新的攻坚战中冲锋,经常是废寝忘食地搞实验,通宵达旦地查资料。”他们在某式指挥仪上加装红外热成像仪和激光测距机,研制出“高炮红外热成像火控系统”,提高了高炮部队夜间作战、抗击敌隐形飞机,避让反辐射导弹攻击的能力;在“高炮红外热成像火控系统”的基础上改装火控计算机,研制成“数字化高炮红外火控系统”,解决了火控计算速度慢、精度低、操作繁琐的难题;又在“数字化高炮红外火控系统”基础上升级网络通信功能,形成了集目标探测跟踪、火控诸元计算、火力指挥控制于一体的火控网——“数字化高炮红外火控网”,实现了在火控网内目标信息传输共享,强化了火控诸元传输共享、连分火射击、营集火射击等技、战术功能。

全文: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1_05/11/6313054_0.shtml

到时候让空军给陆军做个对抗演练,看看这些“创新战法”有用否,让空军的蝙蝠炸得陆军这帮傻逼一愣一愣的。


解放军高炮部队:配备新式火控系统抗敌隐形战机
rdn_4dc9ff21d6a9a.jpg
跟随陈志勇奋战多年的某团团长王述均谈起他们这些年来的革新成果,难掩自豪:“陈师长领衔和指导攻关小组的同志们,在火炮革新的攻坚战中冲锋,经常是废寝忘食地搞实验,通宵达旦地查资料。”他们在某式指挥仪上加装红外热成像仪和激光测距机,研制出“高炮红外热成像火控系统”,提高了高炮部队夜间作战、抗击敌隐形飞机,避让反辐射导弹攻击的能力;在“高炮红外热成像火控系统”的基础上改装火控计算机,研制成“数字化高炮红外火控系统”,解决了火控计算速度慢、精度低、操作繁琐的难题;又在“数字化高炮红外火控系统”基础上升级网络通信功能,形成了集目标探测跟踪、火控诸元计算、火力指挥控制于一体的火控网——“数字化高炮红外火控网”,实现了在火控网内目标信息传输共享,强化了火控诸元传输共享、连分火射击、营集火射击等技、战术功能。

全文: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1_05/11/6313054_0.shtml
图挂了,什么也看不到么!
虽然这东西的确不靠谱,不过兰州更不靠谱吧?
八股看看就算了
还通宵达旦、废寝忘食。。。。。。
这军妓水平也太差了
pppkkk555 发表于 2011-5-11 15:31

八股文都这样写的
估计等空军的蝙蝠出来,59高也退了
就当真的听
楼主不知道越南战场上tg用高炮打下来多少架飞机是吧?
楼主不知道什么叫高炮的集火射击是吧?
>>>>>>>>>>>>>>>>.别以为高技术就是一切。。。低技术对抗高技术不是不可能。。。

我在四五年前写的帖子。。。看看现在有多少实现的。。。

[原创]反隐形飞机
如何立足现有技术条件反隐形飞机
1989年12月20日,美国入侵巴拿马。为了支援特种部队在巴拿马里奥阿托的空降作战,空军首次出动了F—l17A隐形战斗机参战。从此,揭开了隐形飞机参战的序幕。今天,隐形飞机已经成为美空军突破敌国防空体系,摧毁敌国作战系统重要节点,从而瘫痪其整个作战系统的利器。可以说,隐形飞机的使用,是空袭与反空袭作战的一次革命。隐形技术改变了传统战略空袭的作战方法。隐形平台特别是隐形飞机与精确制导武器相结合,大大提高了空中打击的作战效率,从而使得攻防平衡向着空中打击一方倾斜。隐形飞机在某些国家新闻媒体的有心渲染下,成为了一个不可战胜的神话。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派出了42架F-117A隐形战斗机,出动1300余架次,投弹约2000吨,在仅占2%架次的战斗中去攻击了40%的重要战略目标,而自身没有受到任何损失。可见,隐形飞机的普遍使用,给现代反空袭作战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隐形飞机的不断亮相,隐形技术的不断揭秘,隐形也不再变得神秘,在科索沃战争中,F—117A被击落打破了隐形飞机不可战胜的神话。各个国家也在不断寻求反隐形的技术。本文就是研究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如何在技术、战术上作出革新,把隐形飞机打下来。
隐形飞机为什么能隐形?
要想研究反隐形,我们就必须先搞清楚隐形飞机是如何隐形的,然后根据其弱点以图克之。真正的“隐形飞机”是不存在的,隐形飞机不能消失于空气中。现有的隐形飞机仅仅通过技术、战术手段减少其各种特征值,以达到避免雷达、红外线侦察设备的侦察而已,即使是这样,也不能完全避免雷达等侦察设备的侦察,雷达等侦察设备在近距离内还是可能发现隐形飞机的。所以说,隐形飞机这种提法不是很恰当,如果叫做低可探测性飞机更加确切些。从我们掌握的现有资料来看,现役隐形飞机实现隐形效果不外乎如下技术手段:
1、        外形隐形,特殊的外形设计,比如F-117A的机体由各种平面以特殊的角度拼合而成,可以将电磁波反射到其他方向,而不反射回发射电磁波的原处,从而达到雷达隐身的目的;
2、        涂料隐形,在机体表面覆盖具有吸收电磁波功能的涂料,来衰减对电磁波的反射;
3、        材料隐形,采用大量的透波、吸波的材料制造飞机,如各种非金属复合材料来制造机体部件;
4、        红外隐形,使用特种航空燃料(速燃、速冷)、对尾喷口进行特殊设计,来减少尾喷口的红外辐射;
5、        电磁隐形,通过电子手段来制造假目标或模仿敌方飞机的电磁信号特征,来隐真示假。
我们以F—117A为例,看看各种隐形手段是怎么实现的。F-117A的隐形效果非常好,其RCS值(雷达反射截面积)只有0.015平方米,只有普通战机的1/500那么大,比一个飞行员头盔的RCS值还要小。F—117A优秀的隐形能力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独特的多面体外形。我们看到F—117机体外形十分独特,由许多的平面拼合而成,不像其他普通飞机那样平滑,这不是设计师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提高隐形飞机反雷达能力而设计的。F—117A采用多面积结构,整机呈楔状,有许多个小平面构成。一般来说地面雷达和机载雷达的探测角大都处于飞机轴平面的正负30度角之内,而F—117A大部分表面的倾角都大于30度,这样就可以将电磁波以某种角度偏转出去,使电磁波返回不到雷达处,这样雷达就发现不了隐形飞机了。设计师还把F—117A机身表面和转折处设计成棱角状,而不是象常规飞机那样平滑过渡,这样遇到电磁波时就不会产生漫反射。在对待一些小部件的设计上,设计师也作了周密考虑。如座舱盖接缝、起落架舱门和发动机维修舱门,以及机头处的激光照射器边缘都设计成了锯齿状嵌板。
二是特殊的结构设计,F—117A将发动机深深地安装在机体内,进气口设置在飞机背部。进气口用间隔1.5厘米的吸波复合材料格栅屏蔽起来,防止雷达波直接照射到具有强反射特性的发动机风扇叶片上。F—l17A的进气口很大,吸入的冷却空气从进气口旁路通过,在尾喷口处与发动机的排气混合,然后排出去。大大降低发功机的排气温度,减少红外特征。
三是F—117A采用了各种吸波/透波等复合材料和表面涂料,减少了回波,增强了隐形能力。据说F—117A集体表面的使用雷达吸波材料达7种之多。
此外,F—117A还采用了V形尾翼、内置式武器舱、可伸缩的天线等。这一切都是为了减小飞机的RCS值和红外辐射,从而达到了隐形的目的。
由于采用了上述各种隐形技术,F—117A的隐形能力十分优秀,其RCS值仅相当于一支老鹰大小,比常规飞机RCS值缩小2-3个数量级,红外特征噪声也显著减小。至于美军的其他隐形飞机B—2、F—22等,采取的技术措施基本上也是以上几种,都是在F-117A的基础上的提高。
隐形飞机的使用特点
美军压制瘫痪敌人防空体系,不外乎以下几种战法,隐形飞机节点攻击,超低空突击,防区外投射,以及电子干扰(包括电子干扰和反辐射导弹压制)。其中又以隐形飞机搭载精确制导武器,对作战系统节点攻击最为难防。但是,其作战运用与普通战机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几场局部战争来看,隐形飞机主要有如下作战特征。
特征之一:单机或双机行动。隐形飞机使用精确制导武器作战,这使得隐形飞机的作战效率很高,一两枚炸弹就可摧毁目标。所以,对大部分目标进行突击时,仅需要一两架飞机就可完成任务。而隐形飞机隐形性能优秀,使其可以不依赖编队中其他支援性飞机就可独自完成任务。隐形飞机一般不与其它飞机编队飞行,非隐形飞机虽然可为隐形飞机提供空优、电子干扰等掩护,但是非隐形飞机也会容易暴露隐形飞机的方位。所以隐形飞机往往采用单机或者同类型飞机双机编队。所以,纵观近年来历次局部战争,美军无一例外的使用单机双机编队进行空袭,这将是隐形飞机的基本作战样式。
特征之二:对系统节点、高价值战略目标进行精确式空中打击。隐形飞机是高价值兵器,即使以美国的财大气粗,装备数量也十分有限。所以,隐形飞机一般与精确制导武器相结合,用来对高价值目标进行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打击。隐形飞机往往用来破坏敌防空体系,为后续机群实施大规模空袭创造有利条件。这就是所谓的隐形飞机踹门。海湾战争中,美军的F—117A,就是在大规模空袭前,悄然深入伊拉克纵深,摧毁了伊军的南部防空中心,然后又掉头北上,摧毁了伊军的北部防空中心,使伊拉克军队的防空系统作战效率大大下降,为后续机群突击创造了有利条件。隐形飞机也用来对付一些周密防护的高价值战略目标。指挥中心、通讯枢纽等重要目标往往防护周密,普通飞机突击这样的目标往往会受到很大的损失。而隐形飞机可以轻而易举的突破防护周密的防空体系,一举击毁目标。海湾战争,F—117A主要用来突击巴格达及其附近的战略目标。
特征之三:主要用于夜间突击。虽然雷达、红外侦察设备很难探测到隐形飞机,但是隐形飞机不能消失于空气中,在与普通飞机一样,不能躲避目视侦查,所以在白天行动时,很容易被发现。但是夜间作战却可弥补这一弱点。所以,实战中隐形飞机往往被用作夜间突击。
隐形飞机弱点
隐形飞机空中自卫能力有限。在隐形飞机发展初期,隐形能力是以牺牲飞机的飞行性能为代价的,这导致隐形飞机空战能力低下。比如F-117A,为了提高隐形能力,将飞机发动机的进气口装设飞机背部,并向上倾斜,采用S形进气管,这会导致发动机功率下降;为了提高隐形能力,取消了外挂吊舱和弹药,采用了吸波材料和 复合材料制造飞机,导致飞机重量、尺寸、体积的增大,最大飞行速度仅为M0.9,机动能力也有限。这使得F117A在空战中很难抗衡同时期发展的普通第三代战斗机。而为了提高隐形能力,隐形飞机一般将武器内置于机身内,而弹仓容量有限。比如F—117A如果携带了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带上2 枚精确制导炸弹,那么就不能携带任何空战武器。而隐形飞机为了不向外辐射电磁波,一般不装备主动电子干扰设备,这使得隐形飞机一旦被敌发现,后果不堪设想。虽然美国发展的F—22在花费了天价的采购成本为代价,使得隐形能力与空战能力都获得了质的提高。但是由于隐形飞机只能采用单机或双机小编队作战,如果一旦暴露,遭到处于数量优势的普通战斗机围攻,一样难以善了。
隐形飞机更依赖于支援型飞机。与普通飞机相比,隐形飞机更加依赖于己方的预警、电子干扰、加油机等支援型飞机的支援。隐形飞机在夜间行动,为了防止电磁信号的向外辐射暴露己方的行踪,所以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往往仅使用依靠本机的光电设备搜索、瞄准目标,一般不使用机载雷达,保持无线电静默,只是被动的接受预警机的广播式通讯,来躲避可能突然出现的敌巡猎战斗机和地面防空火力。哪怕是F—22装备有所谓的不可能被截获的雷达也一样。仅靠飞机自身的光电设备,不但发现距离有限(20公里以内),而且死角很大,必须依赖于预警机提供的广域战场信息,避免遭到突袭。而一旦预警机遭到突袭,或者广播式单向通讯受到干扰,隐形飞机就会处于缺乏信息的困境之中。而为了支援隐形飞机突防,预警机不得不深入敌军纵深,这给预警机带来了危险。而随着反空袭一方反隐形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美军不得不更多的在远距离上对隐形飞机提供电子干扰。
隐形能力有漏洞。虽然美军的集中隐形飞机隐身能力很优秀。但是隐身能力还存在很多漏洞。隐形飞机并不是真的隐身了,隐形飞机被雷达探测到的距离仅仅降低到7—20公里之间。而且主要对厘米波(工作频率1—20兆赫)雷达起作用。对于毫米波、米波雷达隐身效果就大大降低。而红外隐身仅仅是降低了温度,将隐形飞机的红外辐射波长作了改变,红外辐射依然存在,不能避免红外侦察设备侦察和红外制导导弹的攻击。而在目视侦查方面,与普通飞机一样,只能依赖于夜暗掩护。
隐形飞机的隐身能力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会降低,一种是飞机投弹时,打开弹仓,隐形飞机的隐形效果会大大降低。使防空雷达截获目标的概率大大上升。二是阴雨、潮湿的环境中飞行,由于飞机表面导电能力的加强,会影响隐形飞机的隐形效果。三是隐形飞机表面涂料可以吸收电磁波,而难以将能量传导出去。如果使用大功率微波不断照射隐形飞机,或导致机体表面温度升高,从而更容易的被红外侦察设备探测到。
飞行航线、攻击方式较为固定。近年来,美军进行了多次局部战争,美空军所倚重的隐形飞机也多次亮相。这使得我们逐渐摸清隐形飞机的作战方式以及使用特点。由于隐形飞机仅能减少雷达侦查距离,并不能完全避开雷达、红外侦察的侦察,所以隐形飞机进行战略空袭时,往往选择避开已知防空阵地,选择从防空力量薄弱之处突破,在预警机的指引下避开突然出现的敌机、防空阵地前进。为了避免目视侦查,攻击时间往往选在夜间,为了避免小口径高炮的伏击和红外侦察设备、人力观察哨的侦查,隐形飞机一般在6000米以上中高空突防,在目标上空在5000米的高度上,使用激光制导或者卫星知道炸弹进行水平轰炸。
除了以上的典型的作战方式,我们还可根据从机场到目标的远近;支援型飞机和其他非隐形作战飞机的协同,以及可能进入目标的方向等方面,我们大大缩小反隐形飞机的准备时间和地域范围,从而有利于我方的兵力部署。
维护保养要求高。隐形飞机即使在财大气粗的美国人眼里也是一件伺候不起的宝贝。隐形飞机的之所以能隐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持其完美的外形。表面反雷达涂层受到风吹、日晒、雨林时,很容易老化。据说,在科索沃战争中,由于其潮湿的环境,隐形飞机的维护问题令美国人十分困扰。隐形材料问题还影响平台执行任务的时间。隐形平台能够执行任务的时间比一般平台少很多。从1996年3月到1997年3月,B-2隐形轰炸机当不考虑隐形问题时,执行任务能力率达到66%;考虑到隐形问题时,执行任务能力率降为26%。1997年1月,空军承认B-2隐形轰炸机的任务能力率高于20%,而B-52和B-1轰炸机的执行任务能力率为80%。
隐形飞机对气候极为敏感。暴露在水和潮湿环境中,如果水若聚集在一些部件、管道和阀门中,可能使系统失效。即使采用新材料和改进程序,也不能完全解决此问题,需要控制环境。为了部署F-117和B-2那样的隐形飞机,需要在前沿地区建立特殊的永久性机库。
隐形飞机维护要求很高,隐形飞机的复合材料是由专门厂家生产的,当飞机出现故障时,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和场所才能修理。而且隐形飞机的外表面必须十分完美,任何破坏,哪怕是一个突出的螺丝钉,一道没有闭合的裂缝,都可能使飞机丧失隐形能力。
总而言之,隐形飞机的不是完美无缺的,也不是不可战胜的,隐形飞机本省存在许多不可克服的弱点。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弱点,发展适当的技术战术,来对付隐形飞机。
如何对付隐形飞机
对付隐形飞机方法分为主动对抗、被动对抗、消极对抗。
主动对抗
主动对抗就是主动出击,是隐形飞机难以进攻本土或者将隐形飞机摧毁在地面上。主动对抗主要在战略层次,涉及的范围较广。要从国家战略、先发制人、以及境外反击力量等三个方面考虑。
国家战略,今天军事强国、中等军事国家要想避免遭到超级大国的的大规模空袭。则必须注重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现在形式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不同,不再以侵占他国领土作为增强国力的手段。所以,外交政策应该为“远攻近交”,对于大陆国家尤其如此。通过军事威慑、经济辐射、文化包容、外交怀柔等手段,建立区域性大国,使超级大国难以在周边地区找到合适的基地作为依托,来进行大规模空袭。超级大国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争,这与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的庞大基地网不无关系。超级大国可通过保障完善的基地进攻邻近的国家。在03年倒萨战争中,土耳其议会禁止美军从土耳其出发进攻伊拉克北部,这使得美军整整少了一路大军,时间的拖延使得战斗强大的数字化第4师在战争打得激烈时,正漂流在大海上,战后才姗姗来迟。虽然战争结果并没有受到影响,但是可以看出营造一个安全的周边环境,拓展一个安全的缓冲区的重要性。虽然B—2轰炸机由于航程很大,从少数基地出发就可涵盖全球所有地区,但是许多战术型隐形飞机的航程确是有限,而且这种方式可避免大规模空中袭击和地面进攻,无疑意义是巨大的。而且,隐形飞机需要保障良好空军基地,这不是所有国家都能提供的。所以防止超级大国渗透至周边地区非常重要,而对于已经建立基地而言,则需要密切关注,在基地周围建立谍报网。
先发制人,由于技术战术水平的发展,“谁开第一枪”,已经不能作为衡量战争正义性的因素,所以在一旦确定敌对国家已经下了军事打击的决心,就要有先发制人的勇气。某些超级大国,采用兵力投送的作战方式。在战前,需要部队从驻地运送至战区。但是由于运力的有限,以及部队动员、反应、集结的不同,使得先期到达的部队数量、质量均十分有限,而空军包括隐形飞机则是最先到达的。这使得先期到达的部队处于危险之中,这就是所谓的“易受攻击窗口”。如果在这一时期,先发制人,给于其重击,占领其空军基地,可大大改善作战环境,使战争长期化持久化转变,最终导致战争向我方有力的转变。
境外反击力量。许多中等军事强国均缺乏境外反击力量,使得在遭受打击后,缺乏反击手段,所以发展境外反击力量十分重要。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应在机场附近营造谍报网,通过人力情报来弥补技术手段的不足。据说,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就在多国部队在意大利的机场附近布置了间谍网。隐形飞机一起飞,间谍就通过现代通讯设施向国内报告,通过推算F—117A的起飞时间,就可得到F-117A的到达时间,从而可预先调动部队部署在F-117飞行航线的附近。这弥补了南联盟军队反隐形飞机手段的不足,F-117A被击落,不能不说没有谍报组织的功劳。也可组织特种部队或者恐怖组织,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对隐形飞机基地发动突然袭击,在地面上摧毁隐形飞机。也可通过特种部队、间谍安置激光指示器、无线电发生器,引导飞机、远程导弹进行空袭,提高精度。
组织具有远程作战能力的飞机突击地隐形飞机基地,可借助大量放飞无人机诱饵吸引敌防空系统的注意,然后组织空中力量从多个隐蔽机场起飞,借助地形,从超低空接近敌隐形飞机基地。也应同时组织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对隐形飞机基地进行打击。多种力量在统一的指挥下在同一时间发动进攻,集中力量与一个时间段,突破敌防御,将隐形飞机击毁于地面,争取最大战果。而不应将攻击时间分散,这样达不到数量优势,很难突破敌防空系统,每一次分散进攻,必然遭受质量与数量双重优势的拦截而遭到失败。
隐形飞机在地面停放时,是其最脆弱的时候,隐形功能完全失效,位置固定,很容易发现,而且停在地面的固定目标要比天空中以亚音速,超音速飞行的目标好打得多,火箭炮、火箭筒、迫击炮、大口径反器材步枪都可造成致命伤害。在地面击毁隐形飞机是最容易的。而隐形飞机刚起飞时,处于爬升段,由于速度慢,难以机动,在机场附近使用便携式防空导弹也可轻易的击落隐形飞机。纵观近年来历次战争,防空一方总是被动的去防,鲜有主动出击,这是近年来反空袭不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被动对抗
被动对抗就是要在隐形飞机进攻行动中发现拦截隐形飞机,破坏隐形飞机的作战行动。这主要由防空系统所承担。在各国防空军事思想中,防空系统的建立目的是保证重要目标的安全,必要时甚至要牺牲防空系统也要保护目标安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建立的防空系统要求,尽可能的将雷达站前移,增大预警距离,以提供尽可能多反应时间,将防空部队分散,配置在重要目标附近。但是,个人认为这种思想今天已经不再适用。在今天,由于技术的进步,空袭与反空袭的矛盾中,空袭一方占有绝对优势,防空体系很难做到保护目标不被摧毁。相反在美军的军事思想中,防空体系是除了一些重要的战略目标(比如国家级指挥所、通讯枢纽、核武器工厂)以外,联合空中打击所要摧毁的首要目标,因为只有完全瘫痪了防空体系,才可出动常规飞机自由的在中高空空袭其他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即使在摧毁了防空体系之后,还经常出动部分空中力量压制防空系统,以防止防空系统恢复战斗力。这种针对防空系统的作战行动贯穿于整个空中作战的始终。所以,防空作战应转变思路,防空作战时,应以保证整个防空体系的整体运转为首要目标,通过不断击落敌机,通过增加战损率来挫败敌大规模空中进攻。因为,只要防空体系能够保持运转,敌机就不得不受到防空体系的限制,不能肆无忌惮的进行地面攻击,不得不派遣大量的空中力量来对付防空体系,这相应的减缓了对重要目标空袭的力度,大大延长了战争进程,使速决战向着持久战争发展,等待形势向着对弱势一方有利的方向变化。通过这种作战指导思想,可以更好的保存防空兵力量,长期的与敌空袭作斗争,增加空袭一方的战损率,现代飞机虽然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造价高昂,只能保持一定的数量。二战中,希特勒妄图通过空袭英伦三岛,迫使英国投降,却因为在空袭行动中,戈林的空军损失惨重,而不得不放弃。在越战中,B—52轰炸机战损率一度曾达2%,美军就难以忍受。所以通过增加战损率来挫败敌空袭企图是可能的。
构建合理的预警体系
我们应根据前面提到的隐形飞机作战特点和固有弱点,研究新型的预警体系。
1、        通过拓展频谱反隐形飞机。目前隐形飞机主要是针对厘米波雷达设计的,对更长的米波和更短的毫米波影响较小。所以,研制新型的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是反隐形飞机的重要手段。据南联盟透漏,在击落F——117A时,就是利用担负警戒任务的米波雷达发现目标,采取接力通报的方式,不断跟踪F-177A的有关情报。米波雷达探测距离远,但是分辨力差,只能达到千米级,提供概略信息,可提供早期预警和引导战斗机攻击。毫米波分辨能力高,成像能力强,是目前各国大力发展的一种反隐形雷达。但是探测距离短,只能作为近程搜索雷达和导弹导引头主动搜索雷达使用。而且,毫米波雷达波长短,频率高,当他照射吸波材料时,能够提高机体表面温度,降低吸波材料的吸收能力,使光电侦查、雷达更好的发现目标。
2、        通过变换空间对付隐形飞机。隐形飞机主要是防前下方的地面雷达的探测,在其他方向上,尤其是上方,雷达波的反射却要强得多。空中预警雷达站的高,看得远,侦查死角小。通过飞机、气球、飞艇作为平台的空中预警雷达可以增加发现隐形目标的概率和距离。据有关消息透漏,美国的E-3A空中预警机就曾多次跟踪并发现过F-117A等隐形飞机。
3、        通过双(多)基雷达对付隐形飞机。隐形飞机对付地面雷达的主要手段是保证入射的雷达信号不返回雷达处,而是反射到其他方向,这对于目前的单基雷达效果很好,但是,如果将雷达的发射机、接收机分开,并且分设在相距很远的距离上的各地接收机,共用一台发射机。这样就会使入射的雷法波反射到其他方向上的接收机中。双(多)基地雷达的优点是战场生存能力较强,接收机不发射信号,不会受到干扰机、反辐射导弹的威胁。而发射机可以安装我方纵深,提高安全性,甚至可以安装在高空飞行的飞机上,和不断移动中的飞艇上,也可设置多部发射机,发射信号时在雷达系统的集中控制下,发射信号时此起彼伏,防止干扰和反辐射导弹摧毁。但是双(多)基地雷达的缺点在于,各个发射机接受的信号使离散的,难以连续跟踪隐形目标,所以需要设置尽可能多的接收机,并通过网络连接起来,通过计算机模拟,绘制出隐形飞机机动的连续航线,双(多)基地雷达仅能提供预警引导战斗机截击,难以为地空导弹等提供精确发射诸元。
4、        雷达组网。双(多)基地雷达也算是雷达组网的一种形式。通过雷达组网,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上发现隐形飞机离散信号,然后通过在雷达网络的计算机中心,融合这些数据,绘制出隐形飞机飞行航线。为指挥单位提供参考数据。用多部雷达组网,可以实现频率互补,从不同方向上同时探测一批目标,通过多角度观测,接受隐形飞机的其他方向的散射能量,通过信息融合,绘制隐形飞机飞行航线,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对付隐形飞机的方法。
5、        通过无源雷达对隐形飞机定位。无源雷达又叫被动雷达,无源雷达本身并不发射电磁波信号,它是靠捕捉隐形飞机的信号来确定飞机的大体位置的。通过分置与各地的电磁信号监测站,监控电磁波信号,监测站将捕捉的雷达信号转送到中央控制站,根据各监测站捕获的电磁信号确定飞机位置。隐形飞机如果不发射电磁信号,无源雷达是不可能发现目标的,但是天空中各种电磁信号繁杂,隐形飞机不可不反射电磁信号,有时隐形飞机不得不打开机载雷达进行侦察,或者打开通信联络,这时候隐形飞机就难逃无源雷达的定位。无源雷达的代表作就是“塔马拉”无源雷达系统。据说我国也在研究类似系统。
6、        也可尝试“天基雷达”,在太空中的卫星或者数万米的高空中的平流层飞艇设置天基雷达,天基雷达向地面发射电磁波,在地物上会产生回波,雷达荧光屏上会出现片状光电,这时,如果有一架隐形飞机闯入电磁波覆盖范围,由于他要吸收电磁波,雷达荧光屏上就会出现的一个特殊的、运动中的“黑点”,隐形飞机就“露馅”了。
7、        动员人民群众,建立广泛的人力观察哨网。人力观察哨主要使用目力借助光电观察器材,监视空情,通过电话线路、短波无线电台建立联络,传达空情信息。人力观察哨是一种传统的对空预警手段,在今天仍有其意义。在雷达预警网络失效的情况下,人力观察哨网络是最可靠的获知空情的手段。南联盟在抗击北约空袭中,在敌机来袭的主要方向——亚德里亚沿岸设置了大量的人力观察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美国人在调查F-117A被击落的原因是,南联盟的人力观察哨是“罪魁祸首”之一。传统的人力观察哨主要使用高倍望远镜等光学器材,只能在白天运作,这已经不适合反隐形飞机的需要,所以伟人离观察哨,配置热成像仪、微光夜视仪、噪音传感器等侦察器材进行夜间监视,还要提高人力观察哨网络的通讯联络能力,通过电话线,无线电通讯连接成网络,并建立情报汇集中心,将人力情报加工处理为图像、数字、文字等数字信息。加快空情上报速度。
根据前面提到的防空兵作战思路要变化,反隐形飞机雷达网布局也应相应的作出调整。传统的雷达网布局,总是强调雷达前出配置,增大预警距离,提高防空系统地反映时间,但是由于地球曲率、地理地形的影响,使得前出配置的地面雷达只能搜索中高空空域,而现代空袭伊始,很少从中高空进击,往往利用隐形飞机踹门、超低空突防、防区外投送火力,并辅以电磁干扰和反辐射导弹摧毁。所以前出配置的雷达总是成为无谓的牺牲者,他的价值在于其被摧毁,预示战争的开始。而目前流行的在国境线配置远程地面预警雷达,各个雷达侦查范围互相衔接,看似严密,实际上造成了本土纵深雷达数量有限,一旦被撕破一点,就形成了敌方安全的空中走廊,敌方的各种空袭飞机,从此缺口源源不断地进入到本土。所以,前出配置雷达的作用有限,不如在防空的重点区域,加大配置雷达密度,进行雷达组网,利用不同体制、频率雷达混合配置,弥补其侦查死角和缺陷,增强反干扰和抗反辐射导弹攻击的能力。将不同频率、不同体制雷达混合配置,增强对隐形飞机的搜索能力,弥补雷达侦查死角;将毫米波雷达配置在米波、厘米波雷达的侦察死区中,弥补米波、毫米波雷达侦查死角;当某一体制雷达遗漏目标时,另一体制雷达可进行弥补;当某一种雷达被电子干扰,或被敌反辐射导弹压制,被动雷达、双(多)基地雷达、可保持对空观察。
构建综合打击能力
地空导弹,地空导弹是从地面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地空导弹供给飞机的过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搜索、发现、识别、指示目标,跟踪、瞄准目标并发射到导弹,制导导弹飞向目标,导弹起爆战斗部摧毁目标。如果一切条件均能满足导弹作战的要求,地空导弹的命中率极高,目前先进的地空导弹命中率可到80%的命中率。但是传统的地空导弹对付隐形飞机力不从心。首先是搜索侦查雷达难以发现目标,其次是主动雷达制导的导弹搜索隐形飞机的距离范围都大大缩短。但是,隐形飞机不携带主动干扰设备,所以一旦能够解决以上问题,导弹会成为隐形飞机的致命杀手。
通过战术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此问题。隐形飞机在投弹过程中,弹仓打开,会增大雷达反射信号,据美国披露,这个时间可达4—5秒,可通过实际推算,时间应高出此数据。投下激光制导炸弹后,隐形飞机不能马上离开,需要引导导弹命中目标,这需要隐形飞机在目标附近徘徊30—40秒的时间。这是打击隐形飞机的良机。传统地空导弹部队在对隐形飞机的作战时,应配属在隐形飞机可能空袭的重要目标附近,一般在目标附近20公里以内。应与上级友邻部队保持联络,充分利用其他系统提供的早期预警信息,针对隐形飞机可能出现空域做好战斗准备。隐形飞机并不能完全对雷达隐形,雷达在7—20公里范围内还是可以发现隐形飞机的,发现目标后,应实施快速战法,快速跟踪,快速瞄准,向隐形飞机及附近空域发射多枚导弹。可大大提高对隐形飞机的命中率,即使不命中,发射的导弹也可破坏隐形飞机对制导炸弹的引导,从而保护目标的安全。
发展反隐形飞机的新型地空导弹系统。反隐形飞机地空导弹系统,应采用毫米波搜索雷达以便于发现隐形飞机,导弹应使用红外或者毫米波主动雷达制导体制,导弹应拥有较高的速度,能够攻击8000米以上的空中目标。反隐形飞机空导弹系统,不但可配置在重要目标附近,也可进行机动作战,机动到隐形飞机可能的航线上,使隐形飞机防不甚防,从而达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目的。
大口径防空火炮,高射炮是指专门用来对付飞行器的火炮,100毫米以上的为大口径火炮,60—100毫米为中口径,20—60毫米为小口径高炮。在发达国家中,由于地空导弹的发展,大中口径高炮已经退役,主要是小口径高炮。而近年来随着反直升机的需要,中口径高炮也在发展。但是,近年来的局部战争表明,地空导弹由于过于依赖于雷达,在技术、实力上处于优势的高强度空袭面前作战效率有限,高炮在近年来局部战争中所击落的空袭兵器远远超过地空导弹就是明证。但是,为了避免在低空受到高炮袭击,所以,空袭一方在完全压制防空导弹系统后,往往采用中高空进入、投弹,使得射高有限的小高炮望机兴叹。现代反空袭的需要呼唤大中口径高炮重新进入部队编制序列,以对付6000米以上的空中目标。为了对付隐形飞机在夜间空袭,还需要采取一种古老的战法——建立空地照明网。二次世界中,探照灯部队是组成防空兵一个重要兵种,当时雷达装备数量性能均十分有限,不能引导防空部队进行对空射击。为了对付夜间空袭,英国、苏联、德国均纷纷的建立探照灯部队。而今天,在雷达系统不再可靠的情况下,建立空地照明网是使大中口径高炮在夜间发挥威力,反隐形飞机必要条件。一颗照明弹可照亮几十平方公里的空域,向空中发射照明弹,使用探空火箭或者飞机在中高空投放照明弹是一种经济适用的手段,辅以探测高度高达8000米的探照灯,建立空地照明网。使各种高炮在没有雷达的支援下,也可在夜间发挥作用,可造成空袭一方的巨大损失。而大口径高炮、探照灯毕竟是一种过时的武器,作战效能有限,而在正规部队中,保持这样一支部队的成本相对来说是很高的。所以可在预备役、民兵部队中装备大中口径高炮和探照灯。
高炮部队在使用上,由于大中口径高炮命中率低,射速慢。应将有效射高6000米以上的大中口径高炮集中使用,最小使用单位应为营,配置在隐形飞机可能空袭的重要目标周围,作战时应集中全营火力射击一个目标,选用爆炸杀伤半径较大的引信炮弹,对引信进行合理装定,使其能够在不同高度爆炸。通过高炮群的集火射击,在隐形飞机及隐形飞机的上下左右空间内,构成一个充斥弹片的空域,增大对隐性的飞机的毁伤概率,阻止隐形飞机投弹瞄准。由于雷达对隐形飞机效果有限,所以在瞄准射击中,应主要使用瞄准具对隐形飞机实施瞄准射击。由于反应时间短,所以作战时,应下放指挥权限,各火炮瞄向不同方位,主要来袭方向应配置主要力量,各炮位谁先发现谁打,应使用拽光弹,为其他火炮指示目标方位,其他火炮应主动调转炮口,集中火力进行射击。
应借助科技的力量提高大中口径火炮的作战效能,可使用炮口线圈自动装定引信系统,这样反应的速度会更快,命中的精度会更好。集火射击是我在越南战场上取得重大战果的主要战法,但是传统的集火射击主要依靠口令指挥,这容易造成理解失误,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曾使用过激光指示器来指示需要集火射击的目标,这是值得效法的。也可考虑大中口径高炮使用激光制导炮弹来对付空中目标,提高命中率。
战斗机,也可用于攻击隐形飞机。隐形飞机由于空中自卫能力有限,面对我处于数量优势的战斗机,足可以造成其巨大损失。而前面提到的建立的雷达预警体系,虽然不能直接引导地空导弹、高炮射击。但是其引导精度以及时效性可以引导战斗机抓住地隐形飞机。而俄军专家认为,对付隐形飞机的空战与传统空战一样,离不开“搜索—接敌—攻击”三个阶段,而搜索是全部问题中最复杂最关键的部分。在进行搜索时,应在雷达预警体系的引导下,进入隐形飞机附近空域,以机载雷达搜索为主,并辅以红外侦察设备、目视侦查。隐形飞机的隐形能力主要针对地面雷达,机身上方的隐形能力有限,具有下视能力的战斗机只要与隐形飞机形成一定的高度差,就可能在视距外发现隐形飞机。外军认为,现代战斗机机载雷达发现和截获隐形飞机的距离可达20—25公里和15公里。俄军在研究常规战斗机对付隐形飞机的战术时认为:前半球进入角45—70度,后半球155度—180度,高度差为2000—3000米时,搜索隐形飞机的效果最佳。
为了弥补雷达盲区,营造数量优势,战斗机空中值班编队编队应在不同高度上配置,每一高度配置的战斗机编队不少于4架。一旦发现敌机,应立即通报其他机群和其他系统,不仅使战斗机能够自成一体,还具有多渠道报知能力,各个系统之间互相联网,确保情报共享,做到“一机查知,全网皆知”,即使攻击不成,也可由其他系统进行攻击。战斗机发现敌机之后,从各个高度,方向上接近敌机,死缠烂打,必要时要有“以机换机”的勇气。而在机场值班战斗机,应充分利用高速公路、公路机场、民用机场、备用机场,分散隐蔽配置,这样可以躲避敌侦查监视,防止敌空中袭击,并增加我方截击的突然性,便于从各个方向上发动截击。战斗机截击反隐形飞机主要为近战,第二代战斗机应加装离轴角大的、可迎头攻击的、高过载格斗弹,在头盔瞄准具的配合下,增强第二代战斗机的近距离格斗能力,和第三代战斗机一起以数量优势对抗第四代隐形战斗机。
切断预警机与隐形飞机的联系。由于隐形飞机对预警机十分依赖,依赖预警机为其提供大范围的信息支援,使隐性飞机获得自身周围全域的感知能力,所以应运用搭载在不同平台上(如飞机、气球、飞艇、地面等)的各种电子干扰机,或攻击其预警机,切断敌预警机对其信息支援,使其变成聋子、瞎子,降低隐形飞机信息感知能力,使其在信息感知能力方面低于常规战斗即。这样,常规战斗机能够隐蔽接近敌隐形飞机发动近距离空战。如果隐形飞机打开雷达搜索,则会暴露己方方位,更容易抓住隐形飞机。
消极防御
消极防御主要是如何在敌攻击后,降低敌攻击效果,减少己方损失。
构建合理系统,做好伪装防护。应合理配置系统,战前应做好疏散、转移、建立多个备用机构,避免高度集中的节点存在。以免形成明显目标,遭致“点穴式”攻击。在不能够分散配置的重要目标区域,传统的做法是对整个目标区域的进行伪装,主要目的是使敌机找不到目标区域,伪装工程量巨大。这在70年代以前的战争中是适用的。但是今天,由于高精度惯性导航、卫星导航、高比例精确地图、以及信息的透明等先进导航技术的发展,使得空袭一方找到目标区域再也不是难事。但是,高精度“点穴式”打击不再是传统的大面积、无差别的地毯式轰炸了。只能对某些关键点、关键部位进行精确打击。所以,今天的伪装应做好关键部位的伪装,使其融合在周围背景之中,在周围设置多个假目标,造成飞行员误判、误炸,最不济也可增加其判断时间,增加其在目标上空的滞空时间,以增加对其打击的机会。对于不能转移、分散的重点节点,要使用钢板、混凝土等进行加固防护,以防止被摧毁,对于某些待建目标,应地下化,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就要进行全程伪装,以免暴露其具体位置。建立多个备用系统,增加系统冗余,一旦某节点被摧毁,备用节点接替工作,还能保持整个系统的运转。
建立建立烟雾、沙尘、水幕自动施放系统。隐形飞机进行精确打击,主要依靠精确制导武器。而隐形飞机由于良好的隐身能力,其空袭总是突然的。所以应建立建立烟雾、沙尘、水幕自动施放系统来对付隐形飞机所投放的精确制导武器。所谓自动施放系统,就是设置综合告警装置并与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施放装置相连。自动化系统的核心将是计算机控制系统,这个控制系统将和预警系统或者布置在重要目标外围的硬杀伤防御系统(比如高炮,导弹)的预警指挥系统相连,并可接受设置在保卫目标表面的激光感应器的信息。当预警系统报知有敌来袭,或者激光感应器侦测出目标受到激光束的瞄准,可迅速发射烟雾火箭,将目标笼罩在烟雾中。迅速的形成有足够浓度的遮蔽。这种方法可以使隐形飞机投掷的激光制导炸弹,变成“不精确”、“不制导”炸弹。
还应在目标周围设置雷达干扰器,在高空气球、遥控飞艇上悬挂GPS干扰器(这是为了避免采用卫星GPS制导的精确制导武器在面向卫星方向上,也就是上方做天线增益,防止干扰)。这样就可以使隐形飞机使用的更安全的(因为发射后不用管,隐形飞机可迅速脱离)GPS制导炸弹变成非制导炸弹,降低其命中率。
消极防御的意义,消极防御虽然不能够直接消灭隐形飞机,但是可以大大减少己方损失,可以增加敌弹药消耗量,增加敌空袭所需架次,这样,就增加了我攻击敌方的机会,从而能够更快的通过战损率挫败敌空袭企图。由于我方进行了消极防护,使其原来仅需要一架次轰炸就可完成的,不得不反复出动五架次才可完成,这样我方击落敌机的机会就增大了5倍。这相应的提高了反隐形飞机能力。
结语
不得不说,隐形飞机很难对付,又是我国乃至于许多中等军事强国不得不面对的兵器。但是随着隐形飞机的神秘面纱不断解开,对隐形飞机的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有效的克制隐形飞机可能就在不远的将来。
此文写于F-117调往韩国前,结果刚发出不久,F-117就退役了。。。
能打下飞机的都是好炮{:jian:}
只要是真的想要为了提高战斗力的都支持
空军高炮大部分可能还不如陆军的
57高 还可以的嘛 嘿 嘿嘿
打个灰机啊!
怎么TG的部队演习照相都是一个姿势啊,手指前方,齐目远眺的。他们在看飞机吗??
回复 8# 好迷惑

我当然知道,不过请你回答我这几个问题

第一,目前,美军空袭方式和越南战争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对高炮部队来说,有什么影响?
第二,面对美军一系列防区内外打击手段,集火高炮群如何应对?别的不说,面对2架J-20,在8000米高空,40KM距离外投放的16枚SDB(中国的SDB按照珠海航展的说法,也叫这个名字,至少公开名字是这个),59高炮营能自保吗?
回复 9# renfeng


楼上,你这些基于科索沃的经验早就OUT了,别的不说,你把“隐形飞机”替换成J-20,你再想想,你这些招数有用么?
回复 6# 人民政委

但愿如此吧,不过现在这些部队、这些肥头大耳的干部,实在不好说啊
回复 13# hhffcc
大哥莫说二哥,都差不多,现在地面末端防御是短板,而且这个短板没有有效填补,就算陆盾也不行,对付多目标能力太差。
solitary 发表于 2011/5/11 22:49


    http://forum.defence.org.cn/viewthread.php?tid=18570

看后面的讨论。。。
我们军迷知道自己有什么?现在呢?现在反隐身战机,不好好拿J-20去拦截、用DF-16/21、CJ-10、乃至即将试飞的J-16和未来的蝙蝠去炸机场,不好好发展AWACS去发现,还抱着“以地制空”、“以劣胜优”的思路去看问题,岂不是件很蛋疼的事情么?

我充分理解陆军兄弟装备上落后,为了政绩,为了体现部队存在必要性以免被裁撤,要搞一些花架子,可是这些花架子能当真么?未来,陆军地面防空兵,必然是各种先进末端防御系统的天下,铁穹会有的、战术激光会有的!
能射到10000米吗?
solitary 发表于 2011-5-11 22:45
8000米有导弹,当然,前提是能发现
solitary 发表于 2011-5-11 22:45


    来,你帮我回答一下,投弹的是8000米高空,40公里外的J20?,谁给你的j20提供目标诸元的?你知道不知道什么叫电子对抗?你知道不知道什么叫伪装?这些靠8000米高,40公里外的J20就能搞定?
炮兵能打50公里,没有趴在目标跟前的前观实时修正落点,核实打击效果,能打100公里的炮也是废物。

想和tg陆军玩防区外打击?等你什么时候掌握了战区的制电磁权再谈防区外打击吧。
没有制电磁权保障的防区外打击都是浮云:D
回复 22# solitary
防区外打击能不能奏效,取决于你有没有从防区内,从目标跟前到攻击发动区域的全区域的情报保障能力,而不是你的飞机能飞到哪,你的炸弹能不能滑行几十公里。
solitary 发表于 2011/5/12 08:25


    为啥不能有回应呢。。。

实际上我军反隐形基本上就是按照我这个思路走的。。。各个方面都有涵盖。。。

而隐形飞机用于进攻可,可用于反隐形可能效果不会那么显著。。。原因是,你如果不能大范围预警发现隐形飞机的话,你怎么引导你的隐形飞机去反隐形飞机呢???而如果,能够大范围预警发现隐形飞机的话,那么就是常规飞机也一样有战斗力,因为只能狗斗,无非是以多欺少而已。。。
  如果,能够大范围预警发现隐形飞机的话,那么就是常规飞机也一样有战斗力,因为只能狗斗,无非是以多欺少而已。。。

如果你说的“隐形飞机”是指美军现役,或者说可以遇见的未来的隐形战斗机的话,我实在无语,拜托你多多看看资料好么,第三代和第四代战斗机的区别就这么点么?你这话发到空军版不被人拍死才怪。
回复 27# 好迷惑

那你说美军有没有这个情报保障能力?你说解放军空军有没有这个情报保障能力?
漫谈空空导弹时代的空战
空空导弹出现以前,战斗机之间的空战都是在近距离依靠机枪、机炮进行。随着空空导弹出现及技术的成熟,机枪、机炮迅速退居二线,空战也演变为远距离导弹之间的厮杀,甚至超视距、更远距离……。与机枪、机炮时代的空战相比,空空导弹时代的空战如何打呢,影响胜负的因素又是什么呢?
空战武器的后起之秀
世界上第一种空空导弹是在二战末期,由德国研制的X-4空空导弹,这种空空导弹已经具备了现代空空导弹的典型特征,它能够由飞机进行发射,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能够自动导引,并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等。这些技术在当时无疑属于真正的高科技产品,但由于技术还不成熟,此时的空空导弹还无法进入实用化。
二战后,空空导弹技术迅速发展,并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装备部队,形成第一代空空导弹家族。红外制导空空导弹方面,典型的如美国的AIM-9B"响尾蛇"、苏联的K-13等,它们均采用非致冷硫化铅红外探测器,并用超小型电子管放大器进行信号处理,只能在目标尾后进行探测,且距离为10千米以下,有效攻击范围仅为目标尾后2~3千米。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方面,主要为半主动雷达制导,典型产品如美国的 “麻雀”-1,它采用雷达波束制导,攻击范围较小。
金门空战开创了人类喷气式战斗机空战史上使用空空导弹进行空战的先河,在著名的9·24战斗中,国民党空军的F-86以美制AIM-9B“响尾蛇”导弹击落了我人民空军米格-17战斗机1架。当时国民党空军的F-86经过紧急改装后,具备了发射近程格斗空空导弹的能力,其飞行员也接受了美军的培训并拥有了在空战中使用导弹的经验。虽然国民党空军的F-86占有单方面拥有空空导弹的优势,但在整个空中战役期间,国民党空军并未因此占据优势,原因是,第一代空空导弹性能有限,在格斗空战中很难满足发射条件从而把握战机。AIM-9B“响尾蛇”导弹的发射过载不能超过3g,超过发射过载就会导致致使导弹无法发射,或发射后出现自毁、早炸等情况,所以F-86在占位时不能灵活机动,以避免载机过载大于3g。AIM-9B“响尾蛇”导弹属于第一代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只能跟踪喷气式飞机的尾喷口,只能采用尾追攻击方式攻击未做机动的飞机。所以,响尾蛇-9B导弹最佳发射距离仅为2~3公里。超过此距离,我飞行员可及时发现导弹发射的醒目尾烟,及时机动进行规避;太近,很容易来不及发射便进入导弹的最小允许发射距离内,极易陷入与我机的近距离缠斗,这时携带的“响尾蛇”导弹反而影响机动能力,如果这样,F-86将处于绝对下风。若草率发射后进入机炮空战,又可能出现导弹自动寻找到热感应最强的目标攻击,导致误伤。
  所以,当时的AIM-9B响尾蛇导弹只有在尾随我机群偷袭时才能发挥最大效能。而在迎头攻击态势时很难发挥作用。第一代空空导弹仅能作为机炮的辅助武器而存在,当时国内普遍的看法是“导弹不如炮弹,空中还靠拼刺刀”。
坎坷的少年时期
第二代红外空空导弹代表产品有美国的AIM-9D"响尾蛇"、法国的马特拉R530、俄罗斯的R-60T等,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装备部队,仍采用鸭式气动布局,采用致冷型硫化铅探测器,提高了探测灵敏度,采用晶体管电路进行信号处理,使得导弹重量减小,可靠性和寿命大为提高,采用红外近炸引信。典型的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有美国的 "麻雀3A"(AIM-7E)导弹,英国的"火光"导弹,它们采用转动翼的气动布局、连续波半主动雷达制导,虽然这类导弹的攻击包线有所扩大,但是仍然只能在后半球或者迎头拦截小机动目标,但是这个时期的某些技术已经奠定了发展中程空空导弹的技术基础。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的飞机设计师和空军的决策者认为:航炮将成为空战的摆设,导弹决定一切,空战的模式将趋向简单化:起飞—搜索—锁定—发射导弹—脱离。美国空军在此思维下发展了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比如F-105雷公、F-4C鬼怪 ,这些战斗机上最初并没有安装航炮,完全以导弹为空战武器。这些飞机大型、复杂、多用途,重视高空、高速性能,2 马赫是这一代战斗机的基本要求,然而此时的发动机和空气动力学还未能较好的支持这一性能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第二代战斗机普遍呈现出大后掠角的后掠翼或三角翼、机身细长适合高速飞行。战斗机都拥有雷达和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
以空空导弹为主要的空战武器,虽然体现了空战发展的大方向,但是技术发展是把双刃剑,对技术发展过于乐观而一样会导致重大失利。越南战争中,美国战斗机尽可能的选择从略微低一些的高度向前上方的米格机发射导弹,因为以天空为背景通常能减小杂波干扰从而提高导弹的引导效率。不过对二代“响尾蛇”来说,天气太好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太阳往往比米格机的尾喷口更能吸引导弹,飞行员们经常发现导弹发射后不知去向,它们要么一头栽向大地,要么就是义无反顾的逐日而去。所以,对付一代、二代红外制导的近程格斗空空导弹,被锁定飞机典型的规避动作就是开加力飞向太阳方向,然后关掉发动机迅速脱离导弹与太阳之间的航路,使导弹飞向具有更强红外辐射的太阳。
而二代“麻雀”在使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发射过程过于复杂,每次发射一枚“麻雀”飞行员要做 5 个动作,确定目标到完成锁定大约需要 4-5 秒,扣动扳机后还要将近 2 秒导弹才能完成点火和发射;即使是有经验的飞行员,也很难在变化莫测的空战中把握导弹的发射时机。为了提高命中概率,飞行员们对一个目标至少发射两枚导弹,甚至有的时候飞行员会像发射火箭一样一次性的把所有的导弹都发射出去,这样的做法导致越战期间美国导弹的命中率低的惊人。越南战场上美国空军共发射麻雀3导弹589枚,仅有55枚命中目标,成功概率仅10%。
而与此同时,越南、中国空军的米格—17、米格—21主要使用航炮进行空战,导弹仅作为辅助武器,作为一种攻击大型轰炸机的手段,或者作为一种扩大航炮攻击范围的追击性武器来使用。在中越空军的米格机面前只装备空空导弹的美国空军被撞得头破血流,最终不得不又重新起用了航炮。并在战后根据越南战场的经验发展了重视中低空机动性的第三代战斗机。
风光无限的青年时期
第三代红外空空导弹典型产品有美国AIM-9L"响尾蛇"、以色列的"怪蛇"3等导弹。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装备;采用鸭式气动布局,陀螺舵作为倾斜稳定,采用锑化铟致冷探测器,这种探测器具有更高的灵敏度,能够探测目标尾气流的红外辐射,采用激光或无线电等近炸引信。能够实现全向攻击,虽然它的攻击区扩展到前半球,前向攻击距离仅2-3公里,但是侧向攻击能力确实有很大提高。上世纪90年代,改进的红外空空导弹(俗称"三代半")相继被开发出来,如美国的 "响尾蛇"AIM-9M导弹和俄罗斯的R-73导弹,它们采用扫描探测技术或红外多元探测技术,数字处理技术、激光近炸引信或无线电引信,实现了对目标的全向攻击,同时具有一定的抗干扰的能力。
第三代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有俄罗斯的R-27、美国的"麻雀3B"(AIM-7F)、英国的"天空闪光"等空空导弹,采用单脉冲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具有前向拦截能力、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和下视下射能力,在这个时期空空导弹的本身战术战斗技能已经基本能够满足超视距空战的要求。
主宰天空的中年时代
第四代红外空空导弹产品有以色列的怪蛇4/5、美国AIM-9X等导弹。这类导弹由于采用了红外成像探测、发射后截获和推力矢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因而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较强的抗干扰性能、较高的机动性和灵巧的发射方式,攻击区域也有了很大扩展。
第四代雷达型空空导弹有美国的AIM-120导弹、欧洲的AMRAAM导弹(先进中距导弹)、俄罗斯的R77导弹,这类导弹外形往往为常规气动布局,采用了中途指令、惯性制导和雷达主动末制导的等复合制导方式,弹载嵌入式计算机中装定了复杂的软件系统,具有一定的“发射后不管”能力,能够超视距全向攻击目标,并且具有多种抗干扰措施和灵活的发射方式;具有对付多种飞机的拦截能力。
近距离格斗的变化
近距离格斗空空导弹往往采用红外寻的导弹,简称红外空空导弹,它能够自动寻的,具有发射后不管,很高的机动能力,使用操作简单,成本比较低廉等特点,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红外空空格斗弹至今为止已经发展了四代,在这四代中红外格斗弹随着技术的进步而越来越成熟可靠,逐渐取代机炮成为近距离空战的主要武器。主要变化在如下几个方面:
“全向攻击”改变了战斗机缠传统的作战方式
过去用机枪/机关炮作为空战主要武器的时期。机关炮对飞行中的目标的有效攻击位置是以目标机为原点的尾后一个喇叭形的空域内。所以,互相格斗中的战斗机总是期望自己能够占据最佳的攻击位置—目标机的尾后位置。我们把这种传统的空战方式称为尾后攻击方式。为了占据有利阵位,空战双方往往互相缠绕攻击,希望自己占据对方的尾后攻击阵位,我们把这种作战方式称为缠斗。空空导弹刚出现时也只能从目标后半球发射,第一、二代空空导弹,只能跟踪点源目标,跟踪目标机尾后喷管的巨大热源,所以只能进行尾后攻击。由于技术限制装备第一代、第二代近距格斗弹的战斗机不得不延续传统的空中格斗方式——缠斗。越南战争的实践,使得飞机设计师们不得不重新重视起战斗机的中低空的机动能力,保证战斗机的缠斗能力。第三代战斗机F-15、F-16、Mig-29、Su-27,均是在此要求下发展而来。而到了第三代、第四代红外空空导弹采用锑化铟致冷探测器、红外成像探测,具有探测飞机表面蒙皮热量的能力,可以进行对目标进行“全向攻击”,即从目标四周任一角度,迎头、两侧或尾后都可以发射导弹进行攻击。只要把机头大致指向目标,距离合适,导弹引导头锁定目标即可发射。挂载全向攻击的空空导弹的战斗机空战中的“占位”动作已大大简化,不需要绕到目标机的尾后发动攻击了。只有“指向目标”这一个要求,而不一定要飞到目标后半球。这样一来,尾后区域并不一定是受到敌机攻击的最危险空域,前侧方反而是“最危险”的方向。因为同一种导弹在向目标机前侧方发射,射程可能最大。
大离轴角发射导弹拉进了战斗机机动性之间的差异
在使用空空导弹时要求本机将机头指向目标机,但是空战中要使自己飞机机头指向上下滚翻或猛烈转弯的目标及相当困难。如果要求机头对着目标的角度误差不超过几度就更难。第一代、第二代格斗弹要求指向目标的角度差在3°—5°之间,这给飞行员带来很大的操作困难。而新型导弹的这一要求以放宽,比如俄罗斯R-73导弹为60度。这个角度称为“导弹离轴发射角”。大离轴角度空空导弹与头盔瞄准具配合使用,空战时飞行员只要“看准“哪一个目标,导弹即同步跟踪,准备发射,大大提高了空战效率。比如R-73空空导弹的瞄准可由飞行员的头盔瞄准具负责,飞行员只要在瞄准具许可角度内看到目标(苏-27S为60度),就能加以锁定并加以攻击。拥有性能先进的大离轴发射角格斗导弹和头盔瞄准具相配合,可大大缩短战斗机机动性之间的差异。使得战斗机本身的机动性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载机能以偏离机身纵轴线很大的角度发射导弹攻击敌机,使得载机无需将机头对准敌机就能发射,这极大的颠覆了从空中格斗出现沿用至今的“机头对准目标”的法则。科索沃战争结束后,美国陆战队与以色列空军曾进行过一系列空中格斗对抗。美国陆战队出动装备有响尾蛇导弹的F/A—18大黄蜂战斗机,以色列空军出动装备有“怪蛇”导弹的战斗机。格斗结果:以色列空军在240次空中交战中得胜220次。取胜原因是,以军装备新型头盔瞄准器和近程导弹,基本实现了全向攻击。由此看来,传统的加速度机动开始让位于全向攻击。某些专家表示“1架米格—21战斗机在装备了先进的超视距导弹和头盔瞄准器后,在1对1的交战中,其格斗能力与F—22战斗机基本相当。”
导弹的过载增大使目标机更难躲避
第一代、第二代等老式空空导弹机动能力有限。AIM-9B响尾蛇导弹发射过载不能超过3g,导弹最大机动过载llg,目标机只需要作出超过3g的规避动作即可避开,在上个世纪50年代,国民党空军骚扰我大陆沿海时,我战机一旦发现导弹发射的醒目尾烟,就可以及时机动规避。而如果空空导弹的最大机动过载为18g,目标机仅需要做出5g过载既可规避。而现在先进空空导弹过载往往在50g以上,而现代有人驾驶战机过载极限仅为9g,想通过高过载剧烈机动规避空空导弹的攻击已经越来越难以规避了。
导弹制导的抗干扰性越来越强
第一代、第二代红外制导格斗弹只能跟踪点源目标,抗干扰较差,一旦被这种导弹攻击可通过抛洒红外干扰弹,向太阳飞去等干扰方式进行干扰,随着凝视焦平面红外成像制导、多模式导引技术的采用(多模导引是指把多个波段的探测技术运用在同一个导引头,该项技术可以发挥各频段导引体制的优势,互相弥补各自的不足,提高导弹的抗干扰能力),使红外格斗弹的抗干扰性能大大上升。希望通过无源干扰,战术规避的作战方式已经越来越困难。
越肩发射和后射弥补了战斗机不能向后方攻击的缺憾
传统空战流行尾后攻击,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传统战斗机缺乏向后攻击的能力,而且感知能力有限,视野不良。占据目标机的尾后阵位,可以从容攻击,而不用担心反击。但是在今天,从目标机尾后攻击再也不是一种安全的作战方式了,而拥有尾后攻击的战斗机则具有更全面的防御能力。为了加强尾后自卫能力,现俄美两国正在研制和发展后射型空空导弹,以对载机尾后的目标实施有效攻击。目前,俄罗斯后射型空空导弹的发展水平较美国领先,其已先后在苏-27、苏-35等作战飞机上进行了成功试射。后射型空空导弹主要采用直接向后发射和越肩发射两种方式。
俄直接向后发射的导弹是由R-73导弹改进而成,导弹由特殊的发射架悬挂在飞机上,导弹反飞机航向挂载,弹头向后。飞机带弹飞行过程中,导弹的舵面被锁定,导弹发动机尾喷口用锥形导流罩堵上(为的是减少阻力,提高机动性)。导弹发射时,由载机上的小型气体发生器或弹射装置将其向后弹出,使导弹快速抵消载机给予的向前的巨大动能,尽量缩短导弹向前的距离。当导弹的速度接近于零时,导弹发动机点火,吹掉尾喷口堵塞,舵面开锁,使导弹向后沿跟踪轨迹飞向目标。该导弹可在高度50—13000米,载机尾后60度锥角的范围对目标实施攻击,射程为1000-10000米。
所谓“越肩发射”就是指导弹按飞机航向正常挂载,弹头向前,发射时导弹向载机前方射出,然后在载机火控系统及机载雷达的配合下,导弹迅速转弯180度,对尾后目标进行攻击。俄“越肩发射”使用的导弹为雷达制导型,机载雷达为后视截击雷达,安装在苏-30、苏-35等先进作战飞机的两个发动机喷口的尾锥中,使载机了解尾后情况,并对导弹进行制导,对载机后面的目标实施攻击。
近距离格斗弹对战斗机发展的需求
近距离空战单位是由飞行员、战斗机、火控与机载武器系统共同构成的。如不考虑飞行员的能力,一架战斗机的近距离格斗能力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飞机的火控和机载武器、状态感知能力、机动性与敏捷性。
火控与机载武器
在使用空空导弹时要求本机将机头指向目标机。第一代、第二代格斗弹要求指向目标的角度差在3-5度之间,而新型导弹的这一要求得以放宽,比如俄罗斯R-73导弹为60度。这个角度被称为“离轴发射角”。离轴发射角大的导弹与头盔瞄准具配合使用,将大大增强空战性能,即使本机轴向与目标机相差很大角度,也可满足导弹发射条件。空战时飞行员只要“盯准”某一个目标,导弹即可实现同步跟踪,满足发射条件,这大大提高了空战效率。比如R-73空空导弹的瞄准可由头盔瞄准具负责,飞行员只要在瞄准具允许角度内盯准目标(苏-27s为60度),就能加以锁定攻击。性能先进的大离轴发射角格斗弹和头盔瞄准具配合使用,可大大缩小战斗机机动性之间的差异。使得战斗机本身的机动性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导弹载机能以偏离机身纵轴很大角度(甚至可以达到90度以上)发射导弹攻击敌机,使得载机无需将机头对准敌机就可加以攻击,这颠覆了从空中格斗出现沿用至今的“机头对准目标”法则。科索沃战争结束以后,美国陆战队与以色列空军曾进行过一系列空中格斗对抗,美国陆战队出动装备响尾蛇导弹的F/A-18大黄蜂战斗机,以色列空军出动装备有“怪蛇”导弹的战斗机。格斗结果:以色列空军在240次空中交战中得胜220次。取胜原因是,以色列空军装备有新型头盔瞄准具和大离轴发射角的近程空空导弹——“怪蛇”,基本实现了全向攻击。由此可见,传统空战的加速度机动已经开始让位于依赖机载设备与高性能导弹的全向攻击。某些西方专家表示:“1架米格-21战斗机在装备了先进空空导弹和头盔瞄准具后,在1对1的交战中,其格斗能力与F-22战斗机基本相当。”国外的仿真结果也表明:战斗机的空战效能与机载武器性能的4次方成正比,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一代平台,几代武器”的发展策略,尽快通过改善空空导弹性能,迅速提高飞机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是一些航空工业落后而又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赶上的国家,迅速提高空军作战能力的捷径。
传统空战的机动性逐渐让位于敏捷性
在第一、第二代近距格斗弹发展并不成熟的情况下,必须重视传统空战的尾后攻击,即为俗称的“狗斗”。尾后攻击强调战斗机机动能力。根据越南战争的经验,美空军专家总结出能量空战理论。能量高的战斗机总是比能量低的战斗机具备更大的活性,更好的机动能力。空战中任何机动动作都会消耗能量,剩余的能量越多,你的机动能力就越好,能够做出许多的复杂机动动作。如果你的战斗机速度低,那么你就要保证你的战斗机占据高度,这样你就能把势能转化为动能,提高机动能力。如果你的飞机高度不如敌机,那么你应该保证你的战斗机速度比敌机高,这样你就可以把动能转化为各种战斗动作。“剩余能量”理论不但对各国空军战术思想起到了巨大影响,而且还被作为指导战斗机设计理论。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诞生了重视战斗机中低空机动能力F-15、F-16、F-18等著名战机。
战斗机机动能力包括垂直机动性与水平机动性,水平机动性主要包括水平加、减速性能和水平盘旋性能。垂直机动性包括在垂直面内的平飞加减速、俯冲、跃升、筋斗等。飞机盘旋性能可以反映飞机的空战性能,代表性指标是盘旋过载。如果定量分析,可以以单位能量、能量高度、剩余推力、单位剩余推力,翼载、过载、升阻比等为衡量指标。
而战斗机的敏捷性则是关于战斗机机动性和机动能力变化的综合评价,是飞机改变机动状态和转换机动平面的能力。简单得说就是指战斗机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能力。衡量战斗机敏捷性是通过加速性、爬升速度、稳定和盘旋角速度、滚转速度等指标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率,体现了其时间特性,是反映战斗机改变机动状态的速度,而不是传统空战理论中描述的机动状态。如果从数学角度出发,所谓的敏捷性,就是飞机机动性对时间的导数,敏捷性是飞机飞行状态的变化率,它反映了飞机在机动性能的基础上飞机操稳性及其对指令的响应。比如,飞机水平最大瞬时转弯角速度、反映的是飞机水平机动能力;而最大水平转弯角加速度、则是反映了飞机改变角速度的能力,反映是飞机敏捷性。
对于空战来说,提高战斗机敏捷性的目的就是能够更快的把机头指向目标,达到格斗弹发射条件。比如,A、B两机在最大瞬时角速度一定的前提下,A机的角加速度比B机大,则A机获得最大角速度的时间短,空战中A机机头会先指向B机,抢先达到空空导弹的指向发射条件,从而达到首先攻击的目的,提高了自身的生存能力。谁能利用战斗机自身的敏捷性与机动性优势率先展开攻击,将会在空战中处于有利地位,由此我们可以说,在导弹时代,战斗机的敏捷性比战斗机的机动性更为重要。
导弹时代,产生了角度攻击战术。就是指利用战斗机的优良敏捷性在空战中尽可能的迅速的直接指向敌机,达到近程格斗弹的发射条件,进行抢先攻击。而不再是通过一系列的复杂机动争取占据敌机尾后的有利位置上再展开攻击。
所以在现代乃至未来的战斗机设计中,敏捷性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今天某些专家,将战斗机的敏捷性机动性合称为机敏性。
状态感知能力影响空战效能
状态感知能力是空战中一项非常重要,而又经常被忽视的作战条件。状态感知就是飞行员对敌机位置的掌控。这意味着是否能先发现敌机,避免被敌机所偷袭,在作战时把握敌我双方的相对位置,从而决定了飞行员的先发制人能力和正确决策的能力。近距离空战时状态感知能力主要表现在自身雷达与本机的传感器,座舱视野、战斗机从预警机和数据链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编队配合达到弥补自身视角缺陷。比如在最近的演练中F-22使用机炮击落了F-16,就是因为没有得到其他队友的警告,预警机也没有发出提示被击落的。通过技术手段降低自身物理特征值,就是俗称的“隐身”,相对的会降低对手的状态感知能力,从而获得隐蔽进攻的能力,也可通过超低空隐蔽进入等战术手段达成“隐身”的效果。而用来支持后射、越肩射的后视警戒雷达来说,也不失为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增强战斗机状态感知能力的手段。
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引起空战的变革
从战斗机影响近距离空战的三大方面来看,战斗机的火控与机载武器和战斗机的机动性和敏捷性是不可分离的,都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锁定目标并把近距格斗弹发射出去。而火控和机载武器系统的发展潜力更大,技术难度更小,付出的代价也小,所以流行于现代战斗机设计师的看法是:现代战斗机的机动性和敏捷性是通过头盔瞄准具和大离轴发射角的空空导弹表现的。
随着空空导弹技术的不断进步,近距离格斗弹抗干扰能力、攻击方式、机动性、可靠性获得显著性提高。尤其是头盔瞄准具与大离轴发射角导弹配合使用,使未来近距空战产生革命性变化。以至于西方一些分析家得出以下看法:
1)头盔瞄准具和大离轴角近距空空导弹在未来空战中是必不可少的;
2)视距内空战是及其危险的,而且越来越危险。
3)视距内空战机会均等,即配备大离轴角导弹和头盔瞄准具的F-5或米格-21在单机较量中与F-22没有什么差别,每个人被击落的概率几乎都是一样的,甚至像F-22这样的大飞机说不定还要处于劣势。



超视距空战
由于近距离空战的残酷性。各国空战专家又把目光投射到视距以外,发展了超视距空战。所谓超视距空战是指敌我双方战斗机在目视范围之外,通过机载探测设备搜索发现和截获敌空中目标,并用中远程导弹进行攻击的一种空战模式。目视距离极限一般在10到12公里之内,这是近距空战的上限,而超视距空战的距离一般在10公里以上。10到50公里范围内的空战被称为中距空战,50公里以上的空战被称为远距空战,因此超视距空战又包括中距和远距两种模式。超视距空空导弹几乎都属于雷达制导空空导弹,采用雷达主动或被动寻的方式,为了增加射程,这类空空导弹的尺寸、体积、重量比红外空空导弹相应的要大。某些专家认为:21世纪的空战方式兼有远距空战和近距空战,而远距空战的距离会更远、载机更安全,会成为空战的主要形式,作战过程为:首先使用远程空空导弹,尔后再使用中、近距武器;近距遭遇时,则进行格斗。远距作战频率会超过近距作战,火力的作用将远远大于机动,近距作战的重要性将降至二战以来的最低程度。
超视距空战早在60年代的越南战争中就实践过。当时,美国战斗机挂装了麻雀3(AIM-7 C)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在目视范围外大约20公里的距离击落了少量的敌机,由于种种原因当时这种空空导弹的命中率只有10%。随着导弹技术、机载雷达探测技术的进步,到70年代末,空空导弹的速度、射程、机动过载等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这为超视距空战提供了有利条件,并在此后的几次局部战争中取的效果越来越好。在1982年5月的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战斗机采用超视距战法用麻雀3 (AIM-7F)导弹击落阿方10余架飞机,占击落敌方飞机总数的20%。超视距空战在海湾战争中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共击落敌机达26架,其中包括4架先进的米格-29,这一数量占击落敌机总数的69%。由此可见超视距空战已趋成熟,在未来的空战中,超视距空战将会愈来愈重要。
如何规避超视距空空导弹的攻击
在被超视距空空导弹攻击时,也不是一定没办法规避。规避动作主要是“侧转”。飞行员可以通过雷达警报器发现拦截机雷达波束的方向,当发现雷达警报器报警说明本机已被锁定,或推测敌机可能发射了“发射后不管”的超视距空空导弹时,飞行员应该以最高的转弯率进行急转弯,转到雷达波与飞行方向垂直的位置,这样处于锁定状态的敌机雷达将会脱锁,代表本机的光斑会从敌机的显示屏上消失,导致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失效。即便是正进行扫瞄同时追踪状态中的雷达也会失去目标,必须等待光斑再度出现后才能重新进行判断决策,发起导弹攻击。(这是由于现代战机雷达大都采用脉冲多普勒雷达,而脉冲多普勒雷达是利用地面速度为零的道理,将多普勒频移为零的讯号滤除,将移动目标识别出来,但如果敌机的速度向量与战机雷达的波束垂直的话,则敌机的径向相对速度就跟地面一样,就被雷达当作是杂讯而滤除。)不过侧转也就表示你与敌机保持距离,你必须要向敌机接近才可能穿透它的防空网,故而侧转只是应急的措施,终究还是要转向敌机飞行,这样则又会在敌机显示屏上出现光斑。故这种战术动作的原理是当发现被锁定时,赶快侧转以使雷达脱锁,确定安全后再回头朝向目标。连续起来就仿佛蛇一样行进,这就是著名的蛇形机动。海湾战争开战的第2天,美国空军的4架F-15C“鹰”式战斗机编队在空中预警机的引导下,发现了正前方80公里处的伊空军的2架米格-25战斗机。两架F -15C立刻用机载APG-63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分别锁住了两架“狐蝠”,双方以 3000米的高度差彼此接近到32公里,正当F-15C准备发射导弹时,米格-25却先他们一步向西方突然转弯,F-15C的APG-63雷达立刻脱锁,4架“鹰”式战斗机的雷达荧光屏上立刻失去了米格-25的踪影。
雷达天线的死角也很大,可以通过战术躲避雷达的搜索。比如一般战机雷达是以3~5度宽的波束以每秒60~120度对攻击锥区域进行二到四行的扫瞄。在一百公里外,这种扫瞄模式只能可以侦测到上下18公里内的目标,但在20公里外,这种扫瞄只能扫到上下3.5公里内的目标。在距离敌机20公里内只要低於敌机高度3.5千米就是雷达的死角。所以只要钻进20~30公里处迅速降低高度就可以脱离雷达天线的扫瞄范围,笔直向敌机冲去,利用近距离空空导弹和机炮攻击敌机脆弱的易受攻击泡。英国皇家空军的龙卷风F3与德国的F-4F在加拿大进行模拟对抗时,当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判断自己进入对方AMRAAM射程时,不断侧转使F-4F的APG-65雷达难以锁定,然后迅速的改变高度,以利用雷达脱锁的瞬间脱离雷达天线的扫瞄角度。更为简便的办法则是从敌机攻击锥的外沿绕过,然后再转向敌机,不过这同样需要外界信息的支持。另外,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战斗机机载雷达对超低空的目标识别困难,所以,从超低空穿透敌机雷达搜索范围也是战术之一。
影响超视距空战的主要因素
影响超视距空战的因素除了性能优良的超视距空空导弹以及机载雷达电子设备以外,还包括两个易受忽视的因素。
超视距空战需要外界信息支援
超视距空战中飞行员肉眼看不到敌机,甚至连自己的僚机也很少看到,飞行员只能通过显示屏上显示的目标进行攻击,所以超视距攻击机载雷达设备将起到决定性作用。搜索阶段的战斗机机头雷达搜索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圆锥,在这个范围内战斗机才会发现目标,发动超视距攻击。我们把这个区域叫做攻击锥。而在战斗机的侧后方,则属于搜索死角,而且没有任何反击能力,我们把这个区域称作易受攻击泡(最好有幅示意图)。超视距空战中的战斗机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体,由前方具有很强的攻击锥和侧后方向很脆弱的易受攻击泡组成。为了保护“脆弱泡”和发挥掩护“攻击锥”的作用,就需要相互支援和掩护。
所以,单依靠战斗机本身的机载雷达很难把握整体态势,一旦遭遇对手的战术规避,也很难锁定目标,所以,需要外界的信息支援 。理论和实践均证明,缺少外界信息支持引导,单凭战斗机自身的机载雷达完成超视距打击任务比较十分困难的。所以,外界信息支持是影响超视距空战的关键因素。现代空战是系统对抗,进行超视距空战的战斗机应该能够得到自身系统内部的预警机、地面雷达的引导,预警机、地面雷达可提供大范围的情报,可从容引导己方战斗机锁定敌机。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中不乏被击落的米格29、米格25,这些战机战术技能先进,并不比F-15、F-16差,同样也具备超视距打击能力,而战果悬殊,这就是系统的力量,用一句美国飞行员的话来说:“我们的飞机并不比别人强,我们的优势在系统”。
识别技术限制超视距作战
识别体系的建设是制约超视距作战在现代战争中发挥巨大威力的关键瓶颈。现代空战作战范围大,速度快,战机须臾而逝。所以,很难通过划定空域、战线,通过时间等防止误伤。尤其是超视距空战,飞行员难以用肉眼发现目标,而雷达不能判定目标属于的阵营。在越南战争中,美国飞行员为了避免误伤己方飞机,而不得不放弃在视距外攻击的机会,将目标放到视距范围内,肉眼识别具体型号后在攻击,浪费了许多有利的攻击机会。在海湾战争中,也不乏这样的事例。在1991年海湾上空的空中格斗中,据认为表现最好的是美国的F—15战斗机。该型飞机击落伊军飞机的数量最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该型战斗机除装备雷达目标识别系统外,还装备了现代化敌我识别器。雷达目标识别技术主要能识别敌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特定的雷达回波信号。美军当时装备的另两种型号作战飞机F/A—18和F—14,或有敌我识别器而没有雷达识别系统,或有雷达识别系统而没有敌我识别器。这样,它们在空战中应所发挥的作用受到削弱。海湾战争打响的当天,美国海军的4架F-14“雄猫”舰载战斗机掩护轰炸机群进入伊拉克领空不久,雷达便侦测到有4架伊拉克空军的米格-25战斗机正向他们扑来。F-14的飞行员急忙请示E-3A预警机下达开火许可。为避免误伤友机,当时美空军规定必须有2种以上的根据证明目标是敌机才能开火,然而F-14只有敌我识别器一种根据。眼看着两军的距离已经接近到30公里,再不开火就要变成视距内空战,“不死鸟”导弹的超视距打击时机就要错过,于是F-14决定自己找出第2种证据———使用机载远程电视跟踪仪,然而电视跟踪仪虽然可以放大目标影像,却需要依靠机载雷达来瞄准目标。当雷达死盯住目标不断发出电磁波时,敌机上的雷达告警器马上就会狂叫,果然,伊机一被美机AWG-9雷达锁定,便立刻转向,并俯冲加速脱离。面对此景“雄猫”飞行员无计可施。尽管“不死鸟” 导弹最大射程号称高达110公里以上,而此时伊机转向后已经进入了“不死鸟”导弹的最小射程,复杂的发射程序最终使“不死鸟 ”成为一只飞不出去的“死鸟”。 。所以,发展一种可靠的、可在强电磁干扰下正常工作、可适应超视距空战的远程无线电应答识别体系是进行超视距空战的前提。如果按照这一标准,目前只有美国才具有一定的超视距空战的实战能力。
空空导弹主宰天空的时代空战战术的变化
小编队、单机作战将成为主要作战方式
在机炮空战模式下,往往采用大编队突击的作战方式,而现代空战与传统空战相比,将出现战斗队形由密集化向小型化、甚至单机化转变的趋势。大作战编队不仅起飞集合慢、不利于空中指挥员对编队飞机的指挥,而且维持编队,保持编队形状会耗费大量的飞行员精力、降低了空战效率。而且,大编队作战,目标明显,机动迟缓,空战回旋余地小,极容易受到从各个方向的攻击。现代战机速度快,空战时需要更大空中回旋余地,随着中远程空空导弹的发展,使得小编队一样可以控制大片空域,而机载火控的发展,使得一对多同时攻击也成为现实。现代空战往往采取4机以下小编队,小编队相对弥补了大编队的不足,可迅速投入战斗,加大了空战的回旋余地,有利于飞行性能的发挥,便于发挥高度、速度和超机动优势,但是,与单机相比,小编队仍存在致命的弱点,即无法达到“出敌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现代小编队往往采取同种机型、执行同一任务。由于性能指标一至,更容易维持编队。而隐形飞机则更适合单机行动。“单机游猎”将成为隐形飞机的主要作战方式。目前各国第三代战斗机主要采用双机(四机)雷达跟进队形、双机密集队形、双机橄榄形编队、三机防御和支援队形等。
实体分散,系统增强
虽然未来空战将是小编队或单机行动,但是在空中作战行动时将会出动侦察机、攻击机、护航机、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加油机等综合行动,未来的空战将和整个作战大系统紧密相连,而在行动过程中处在不同高度、不同方位的各种飞机将通过无线电通讯、战术网络、数据链连接得更加紧密,虽然地理空间位置相距遥远,但是为了同一种空中作战行动,将互相支援。所以现代空战呈现出实体分散、但是整个空战系统地联系反倒增强。在空战系统中,预警机将处于空中行动最核心地位,预警机担负着警戒、引导、指挥空战等任务,是空中作战的灵魂和核心。一旦预警机被击落,则各机种无法得到信息,战斗行动将很难完成。所以,未来空战很可能以预警机为目标而爆发激烈的对抗。
现代空战必须时刻保持空中存在
地面雷达引导截击是苏联发展的空战模式,这种作战模式是由地面雷达、人力观察哨等组成预警系统,而防空截击机则做好出击准备,当预警系统发现目标后,指挥所命令截击机起飞拦截。这种模式曾在越南获得极大的成功,我国、越南、朝鲜都曾经或正在采用这种作战模式。但是,在中远程空空导弹的发展下,这种地面雷达引导截击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地面雷达受到地形地貌、地球曲率的影响,远程低空搜索死角很大,不难发现在远程低空滞空待命的敌机。而拦截机起飞爬升段,很难做出有效规避动作,雷达也不能指向目标搜索。这时候,受到远距低空敌机的超视距导弹攻击,很难进行有效规避,往往刚起飞,就被击落。一线、二线机场尤其危险。所以保持空中存在,以预警机为核心建立预警系统是防御方首要选择。
现代空空导弹对飞机载体发展的影响
空空导弹逐渐成熟,对飞机载体也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中,超视距空战和近距离空战对导弹载体战斗机要求也各不相同。
外界信息获取能力
超视距空战首重信息,所以超视距空战要求战斗机本身应具有良好的从外界获取信息的能力。目前最具实用性当属数据链。作战飞机用战术数据链联系起来,数架战斗机能共享战术情报,从而使传统的空军单机和编队战术发生根本性变革。第一个战斗用途的数据链在80年代秘密安装于J A37“维京”战斗机上,而“鹰狮”战斗机的数据链更向前发展了一步。战术数据链能同时在4架作战飞机上进行双向联系,其有效作用范围可达500公里,且抗干扰能力极强。拥有数据链的战斗机,可产生多种战术运用,其代表是静默攻击,比如当目标飞机意识到被锁定并处于对方的导弹射程之内,会进行蛇形机动德等战术动作,避免被锁定,但它并没有意识到在其他方向上还有其他作战飞机同时锁定它,其他飞机可通过那架发现目标的飞机所提供的信息实施导弹攻击,不需要所有编队飞机一起开机搜索,在歼灭敌机的同时保存了自己。使用数据链还可以更好地跟踪目标,数据链可以把分散编队各飞机的雷达联系起来,从而确定目标位置并对目标进行跟踪。而信息获取能力除了飞机本身性能以外,还需要构建空战系统,使战斗机能够从大系统中获取空情信息。
隐形能力
有些人认为信息化战争时代,就要争强整个体统的信息获取能力,并在系统内部合理流动。但是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要防止己方的信息被敌人所获取,这被称为信息防护。而发展隐身战斗机就是通过减少战斗机各种物理特征值,减少被敌方传感器探测的可能,减少机己方的信息被敌人所获取。就技术发展来看,目前战斗机的隐身能力是有限的,还不能完全隐身,只能在减小某种传感器的探测距离。但是即使这种极为有限的能力,哪怕是“准隐身”,也能够减少被敌机雷达发现的距离。理论上雷达发现目标的距离,和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的四次方根成正比。也就是说,RCS降低到原来的十分之一,雷达发现它的距离就会缩短到原来的56%。即使被发现,由于不能被雷达稳定跟踪,而难以锁定。而目前的雷达制导导弹,往往采用厘米波段,很难抓住隐身飞机。隐身飞机的出现,使在目前技术条件下的超视距空战面临挑战。但是,为了保持自己的“隐形”,减少自己的暴露可能,隐身飞机不与其它机型混编,往往单机行动,在未来空战中“单机游猎”将成为隐形战斗机进行空战的主要样式。
高速度
“速度就是生命”这句话贯穿于整个空战史,传统机炮空战是这样,导弹空战时代更是这样。在超视距空战中持续维持一个较高的速度可以大大增强战斗机在超视距空战中的战斗力与生存力。首先,高速度可以增加空空导弹得射程。据相关资料表明,F-22以M1.5进行超音速巡航发射AIM-120,可使导弹射程提高50%,这相应的扩大了导弹的攻击范围,可在更远的距离上发动攻击。其次,维持一个较高的速度,可以更容易的突破敌机的防空网。前面曾经提到的蛇形机动,如果以较高的速度进行突破将更容易实现。当被敌机雷达锁定时,则可迅速脱离战区。可见高速度仍是空战不变的法则。
机载武器性能
仿真结果表明:战斗机的空战效能与机载武器性能的4次方成正比,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一代平台,几代武器”的发展策略,尽快通过改善空空导弹性能,来提高飞机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而现代战斗机,雷达电子设备占全机整体价值的比重越来越大。
被动获取信息
在未来空战中,被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更需值得重视。在未来空战中,贸然打开雷达,很容易被敌机所警觉。所以,加强被动信息获取能力是必要的。无源被动雷达在发现目标和消灭入侵目标方面,比单纯提高常规雷达系统的指标更为有效。在被动雷达下,将不是先敌发现,先敌发射取胜。相反,谁先雷达开机,谁将遭到攻击,因此雷达作用距离远的飞机实际上不敢早开机。但是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又不能不开机,因此它们将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
机动性再也不是战斗机的首要标准
超视距空战并不需要高机动性。超视距空战由于导弹发射距离增大,使载机处于相对安全的态势下,导弹载机不需要作出剧烈的战术动作。而由于不像近距离格斗那样充满紧张感,战术动作的转换节奏显著变慢。主要表现在近距离战术动作转换连续性更差,动作之间的衔接更为松散,像传统空战缠斗中经常出现的各种特技动作巧妙组合、一气呵成的情况更为罕见。而近距离空战中,大离轴发射角格斗弹和头盔瞄准具将成为战斗机的标准装备。由于具有全向攻击能力,和后射能力的导弹装备,像传统空战那样进行尾后攻击将很少出现,无需再为占据尾后攻击区作出剧烈的机动动作,所以战斗机的机动性需求并不强烈。双方空战的实质,变成火力质量的直接对抗。
近距离低成本战斗机可能在未来出现
由于近距离空战拉进了载机机动性能,而导致高性能高成本战斗机与低成本战斗机的交换率持平。所以,未来有必要发展一种轻型、快速低成本的近距格斗机与高成本、高性能的超视距战斗机进行“高低搭配”、配合作战。而低成本飞机也许不需要远距离探测的雷达电子设备,但是需要拥有数据链,能够通过数据链从大系统中获取空情态势。这种低成本战斗机可以在二代机基础上改进,但最终目标应是发展无人驾驶作战飞机。

航炮留还是不留?
新一代作战飞机要不要航炮现在仍争议不断。据统计,自贝卡谷地空战以来,被航炮击落的战斗机屈指可数。所以,有人提出取消战斗机上的航炮。而另一些专家认为:机炮虽然性能有限,但仍是飞行员最忠实的武器。只要飞行员看得到的目标,而且可以控制飞机接近目标到射程内,则机炮就无视任何干扰或杂波都能击毁它,机炮是个多面手,除了能够攻击空中目标外,也能攻击地面目标。比如飞行员如果被击落,则有携带机炮的友机可以射击围捕的敌军以协助逃亡。甚至到了海湾战争美军也发现,机炮对地面小型目标的射击精确度不输任何精确导引武器。而机炮还可以弥补导弹的最小射程。只要导弹还有最小射程的存在,机炮就有继续存在的价值。机炮还可以作为导弹射完之后,将成为飞行员最后的心理屏障。争论一直持续着,但是不管怎样,越南战争取消航炮给人们心里留下阴影,至今新一代作战飞机大都保留了航炮,除非有新武器代替它。美国研制的F—22战斗机装备有航炮,它装备的M61A 2型航炮据认为是最复杂的装置之一。美国海军曾打算取消“联合攻击战斗机”上的航炮,后来还是把它保留了下来。美国陆战队考虑到垂直起落时的重量问题,它的“联合攻击战斗机”采取折衷方案,把航炮装在机身内部原来挂炸弹的地方。

结语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无论是过高估计还是过低估计技术的发展都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我国在50-60年代,由于机炮空战所取得良好战果,产生了“导弹无用论”、“导弹是机炮的辅助性武器”等极端论调,而忽视了导弹的发展,落后于世界的潮流。而美国人在越南战争前,过高估计了导弹技术的发展,而轻率的取消了机炮,导致越南战争初期的重大失利。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大胆的预计技术可能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在快速发展的技术面前,谨慎的保留自己的传统,做好两手准备,才是我们对技术发展的正确认识。

>>>>>>>>>>>>>>>>>>>>.这个我写的。。。
回复 26# 好迷惑

目标诸元?网络中好些节点都能提供,天翅(神州行)能不能提供?携带合成孔径雷达的高新能不能提供?

前观修正落点?哈哈,天翅正好能做到,顺便说一句,天翅的飞行高度高于57高、100高的飞行高度,而且可以提供不间断动态视频图像,你高炮营拿他有什么办法?

战区制电磁权?我们这是空军对地对抗,如果上高新电子战机,甚至未来基于大运的远程电子支援飞机是不是太欺负陆军老大哥了?就他高炮部队自己编程内的电子对抗部队,别的不说,就那点机动能力,就是YJ-91的靶子,别忘了,电子干扰也是发射电子信号的,只要电子信号发射,就能追踪干扰源。
“高炮红外热成像火控系统”

你高炮阵地是固定的,而且这么多炮,还要保持射界,怎么隐蔽?就算人家大发慈悲不来打你,躲你不行么?

现在高炮基本上只能末端拦截,美军现在的JDAM、JASSM等弹药高度隐身,尤其是JDAM,基本不产生主动红外信号,弹体和空气摩擦产生的那点热量,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你热成像怎么发现?
从根本上说,这些各搞一套的东西,兼容性如何?多个部队互联互通如何?甚至最基本的信息安全如何?这些土法上马的东西,基于的是1999年科索沃的战争经验、面对的是2011年的现实、打的是2019年的敌人,能不失败么?
回复 32# renfeng

其实个人觉着吧,战斗机的航炮真不能丢,理由主要有二

一来一些空中警戒任务需要“鸣炮警告”,要“鸣导弹警告”一是太贵,二是打中的概率太高。

二来万一导弹打完,还有个小刀

其他的理由,可怎没有
solitary 发表于 2011/5/12 19:28


    有可能未来航炮是模块化的。。。比如说一个流线型的吊舱,想用了就装上,不想用就卸下。。。
就当真的听
solitary 发表于 2011-5-12 19:07

:D
tg实行的是国土防御,你让你崇拜的md的空军来tg纵深玩这一套看看?还有,为什么非要是PLA空军?为什么不能是空军,海军,陆军联合作战?
在tg地盘,就连md单独依靠你的所谓8000米高空,几百公里外的隐身机就想从tg陆海空军手中拿到制电磁权?梦还没睡醒吧?

先解决你的几百公里外,8000米高空发现的都是真目标再说吧
solitary 发表于 2011-5-12 19:13

谁和你说的天上的电子战飞机电子战能力就一定比陆军的电子对抗设备强?谁和谁打包票每次电子对抗都是空军的高新系列一定能成功压制空军自己的地空导弹部队?

只要你使用雷达,就会面临一种东西叫做地面干扰机。
只要你使用光学系统,就会面临各种光学伪装(红外的,可见光的,想要什么有什么)。
solitary 发表于 2011-5-12 19:17
这个,你错大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