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破解武器装备难题 改变未来战场格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1:46:03
解放军破解武器装备难题 改变未来战场格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04   


国产WS-2远程火箭炮。(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5月4日电/人民日报报道,当新军事变革的浪潮一次次把武器装备革新和军事技术发展推向前进,怎样发挥科研协作的优势和作用,促进军事科研战线快出成果、多出精品,更好地服务我军建设需要,更大程度地提高我军核心军事能力。

  一种全新的科研协作模式——总参科技创新工作站,印证了军事科研创新大联合大协作的必然方向。

  2010年深秋的一天,西北某演习场,一场红蓝两军高技术对抗演习进入高潮。信息对抗、战略通信、新型导弹、电子无人干扰机等一批新技术新装备大显神通,“战场”的格局为之一变。

  参演官兵告诉记者,演习所运用的创新技术成果,有许多来自总参建立的我军首个科技创新工作站。

  成立10年来,这个科技创新工作站已建成了以西安、南京、郑州等6个区域站为节点,以通信部等3个行业站为纽带,形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矩阵式科技创新网络体系,创造了1000余项重大科研成果,培养了数百名高精尖科研人才。

  1.把第一资源配置到战斗力建设最前沿

  “人才高地”崛起

  几年前,刘秋彩做梦也想不到,在不惑之年,事业会为自己打开一扇全新的门。

  作为总参某通信总站高级工程师,刘秋彩长期从事野战通信技术工作,有丰富的野战通信知识。过去受种种限制,只进行一些小革新、写些小文章。

  进入全军首个科技创新工作站以后,她根据“数字化战场”的需求,提出为野战通信车研制一套“应急机动通信分队自动化指挥管理系统”的建议,被批准立项。

  不久,一个有测绘、通信等领域8位专家组成的攻关小组成立,刘秋彩任负责人。攻关小组只用8个月就完成了课题,科研成果迅速投放部队。

  “是创新工作站开拓了我的思路,为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现在已是3个进站项目首席专家的刘秋彩,提起自己进站后的经历,感慨尤深。

  在科技创新工作站,有过与刘秋彩相似经历的科研人员比比皆是。百余名优秀进站专家,数百个实验室,万余台(套)先进设备,科技创新工作站成为人才成长的孵化器。

  总参某部的创新站,为攻克某国际性技术难题,选择了当时只有34岁、只是副研究员的陈晓担任首席专家,只用半年时间就取得了重大突破,陈晓也在实践中成长为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总参通信部和军训和兵种部的创新站也先后遴选100多名45岁以下的科研骨干进站担任首席专家。

  合肥创新站进站专家、炮兵学院教授钱立志,长期在一线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进站后,他不仅带领课题组成功研制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某新型武器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而且带出了一支人才队伍:参与该项目攻关的13人中,1人成为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2人成为博士生导师,5人晋升为教授。

  西安创新站进站专家杨元喜,在站工作7年,完成多项重大科研项目,2008年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总参创新站共吸引进站专家4100多名,聚集军内外科研骨干2.3万多人,形成了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人才高地”。  







http://www.zhgpl.com/doc/1016/8/1/4/101681443.html?coluid=4&kindid=16&docid=101681443&mdate=0504082631解放军破解武器装备难题 改变未来战场格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04   

国产WS-2远程火箭炮。(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5月4日电/人民日报报道,当新军事变革的浪潮一次次把武器装备革新和军事技术发展推向前进,怎样发挥科研协作的优势和作用,促进军事科研战线快出成果、多出精品,更好地服务我军建设需要,更大程度地提高我军核心军事能力。

  一种全新的科研协作模式——总参科技创新工作站,印证了军事科研创新大联合大协作的必然方向。

  2010年深秋的一天,西北某演习场,一场红蓝两军高技术对抗演习进入高潮。信息对抗、战略通信、新型导弹、电子无人干扰机等一批新技术新装备大显神通,“战场”的格局为之一变。

  参演官兵告诉记者,演习所运用的创新技术成果,有许多来自总参建立的我军首个科技创新工作站。

  成立10年来,这个科技创新工作站已建成了以西安、南京、郑州等6个区域站为节点,以通信部等3个行业站为纽带,形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矩阵式科技创新网络体系,创造了1000余项重大科研成果,培养了数百名高精尖科研人才。

  1.把第一资源配置到战斗力建设最前沿

  “人才高地”崛起

  几年前,刘秋彩做梦也想不到,在不惑之年,事业会为自己打开一扇全新的门。

  作为总参某通信总站高级工程师,刘秋彩长期从事野战通信技术工作,有丰富的野战通信知识。过去受种种限制,只进行一些小革新、写些小文章。

  进入全军首个科技创新工作站以后,她根据“数字化战场”的需求,提出为野战通信车研制一套“应急机动通信分队自动化指挥管理系统”的建议,被批准立项。

  不久,一个有测绘、通信等领域8位专家组成的攻关小组成立,刘秋彩任负责人。攻关小组只用8个月就完成了课题,科研成果迅速投放部队。

  “是创新工作站开拓了我的思路,为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现在已是3个进站项目首席专家的刘秋彩,提起自己进站后的经历,感慨尤深。

  在科技创新工作站,有过与刘秋彩相似经历的科研人员比比皆是。百余名优秀进站专家,数百个实验室,万余台(套)先进设备,科技创新工作站成为人才成长的孵化器。

  总参某部的创新站,为攻克某国际性技术难题,选择了当时只有34岁、只是副研究员的陈晓担任首席专家,只用半年时间就取得了重大突破,陈晓也在实践中成长为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总参通信部和军训和兵种部的创新站也先后遴选100多名45岁以下的科研骨干进站担任首席专家。

  合肥创新站进站专家、炮兵学院教授钱立志,长期在一线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进站后,他不仅带领课题组成功研制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某新型武器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而且带出了一支人才队伍:参与该项目攻关的13人中,1人成为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2人成为博士生导师,5人晋升为教授。

  西安创新站进站专家杨元喜,在站工作7年,完成多项重大科研项目,2008年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总参创新站共吸引进站专家4100多名,聚集军内外科研骨干2.3万多人,形成了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人才高地”。  







http://www.zhgpl.com/doc/1016/8/1/4/101681443.html?coluid=4&kindid=16&docid=101681443&mdate=0504082631
资料图:中国PHL03式300毫米远程火箭炮系统。  
  2.用创新的机制运转创新的平台

  “创新航母”成型  

  “单人匹马”的零星创新,难以满足现代科研事业的发展要求。推动大规模联合、大系统协作和大范围聚焦式的创新,才是科技强军的必由之路。

  2000年6月1日,根据总参党委命令,全军第一个区域性科技创新工作站在西安的总参测绘研究所成立。

  这一天,位于西安的通信学院等5家科研、教学单位结成了科研协作关系。这一天,首批进站的80位专家全部到位,首批24个重大科研项目启动攻关。

  一个跨建制、跨体系、跨学科全新的科研协作模式,从此建立;一个创造有利于资源整合、体系协同、集智攻关新平台新机制的事业,拉开帷幕。

  一花报春到,引来百花开。然而,要使百花齐放的春天常留人间,没有适宜的气候和养花、护花的机制是不行的。总参党委和有关主管部门从一开始,就注重创新管理创新平台的机制建设。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一系列制度、机制建设相继启动。

  ——为加强组织领导,在创新工作站建立管理委员会。管理层由各个进站单位领导组成,是一个专家型的高水平领导集体。

  ——建立学术交流制度,定期邀请各领域高层次专家介绍学科前沿动态,交流科研心得,探讨创新思路。10年来,各创新站累计开展各类学术讲座、研讨活动达1500多次,梳理形成重要学术观点近万条,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创新。

  ——明确人才交流与管理的新思路。人员隶属关系不动,但参与科研活动可以自由组合,确保智力的顺畅流转。让顶尖人才满负荷工作,可以同时介入几个课题。

  ——在项目管理上,实行项目公开招标、经费包干、成果共享;坚持按项目选人,按才能用人……

  新平台、新机制相得益彰,共同造就了一个能够劈波斩浪的“创新航母”。

  最先成立的西安创新工作站在成立后的两年间,就有3项课题提前完成研制任务,22项重大课题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进站专家发表科研学术论文141篇、出版学术著作8部,相当于进站单位以往好几年完成的科研总量。
资料图:国产WS-2D远程火箭炮系统。  
  3.着力求解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难题

  主战场上打硬仗

  “未来战争需要什么,科研创新就应当拿出什么。”这是卫星大地测量学科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进站专家魏子卿的一句名言。

  以提高信息化作战能力为主攻方向,以推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为己任,在“主战场”上建功立业,是总参创新工作站一以贯之的鲜明指导思想。

  作为“建立新一代大地坐标系”等重大课题的首席专家,魏子卿瞄准未来战争需要,选定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攻关思路,并拿出了几何椭球与物理椭球相统一、国际高精度 GPS点和国内GPS点相联合的计算方法,为军事目标定位开创了“地心坐标系统”理论。

  “战学研”紧密结合,与战场紧密挂钩,如今已经渗透到创新工作站的所有科研活动中。10年来,在进站的1100多个联合攻关项目中,80%来源于作战训练一线和“杀手锏”装备发展需求。

  沈阳创新站与战区内部队建立协作关系,积极解决作战训练遇到的重难点问题;

  南京创新站着眼应急作战准备需求,先后提出并完成了“某防护研究工程”、“某师团指挥系统”等重要成果;

  合肥创新站,充分借助地方名牌大学和研究机构力量,共同创建“脉冲功率激光技术”等多个国家和军队重点实验室;

  郑州创新站,整合进站单位在防空作战、信息对抗、无人机工程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优势,协作研制了新型电子装备,为我军开展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训练提供了重要新型装备;

  西安创新站成功完成全军重大武器型号项目“航空重力测量系统”研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由于创新工作站的主攻方向选得准,科研项目与军事斗争准备需要结合得紧,科研成果转化为战斗力的进程大大缩短,科学创新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中的效益不断提高。

  链接:全军首个科技创新工作站

  2000年6月,为贯彻科技强军战略、加速推进军事科技创新,总参率先探索建立了全军首个科技创新工作站。10年来,总参科技创新工作站充分发挥资源共享、学科融合、智力流动等特有优势,积极推动跨学科、跨体系、跨区域科研协作,千余项重大科研成果成为部队战斗力提升的“助推器”,数百名高精尖科研人才在联合攻关中脱颖而出进入全军“第一人才链”。

  总参科技创新工作站的创建发展受到了总政有关职能部门的密切关注。2007年全军有关文件对这一做法给予充分肯定,明确要求在全军建立科技创新工作站制度。

  在全面总结创新站10年来经验做法的基础上,2011年2月,陈炳德总参谋长主持召开总参办公会议,审议批准成立总参科技创新工作站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对创新站的统筹指导。3月18日,总参在京召开科技创新工作站建设座谈会,分析形势,总结经验,研究筹划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创新站建设发展的思路措施,为继续推进强强联合、智力聚合、动态组合的科研协作攻关注入新的活力。
WS2不是出口码钱的玩意么
加油解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