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问鸣:航空缘与兵工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04:18:39
胡问鸣

  现任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曾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机载设备部部长;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1982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数学系;后又取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历。国家863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因参与歼十工程且贡献突出,荣立一等功。

  北京,三里河路46号。一幢冷峻的上世纪50年代建筑,是颇显神秘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它的斜对面,是闻名于世的钓鱼台宾馆。集团正门、侧门皆设岗哨,武警站姿笔挺,显示出此处的举足轻重。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胡问鸣,是地地道道的扬州人。去年10月,胡问鸣到兵器集团履新。此前,他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职业生涯和新中国航空事业密不可分。

  第一份职业是知青

  向值勤武警递上进门条,一扇木门屏蔽了车流的喧嚣。楼内,沁凉、安静,弧形的廊道拱顶,带着前苏式建筑的痕迹。

  胡问鸣的办公室在三楼,一个套间。

  等待与胡问鸣会面时,他的秘书黄伟说:“书记性格非常好,待人亲切。”

  身材魁梧、戴着圆框眼镜的胡问鸣从内间走出,含笑招呼:“不好意思,让你久等啦。”回到房间,他拿起茶杯,到饮水机前续水,喝了一大口。整个下午,请示、汇报人员络绎不绝,他几乎没有喘息的工夫。

  室内简洁疏朗,办公桌对面,挂一条幅:上善若水。两排立柜,一排柜顶立着数架飞机航模;一排柜中陈设着迷彩“坦克”与“远程火箭发射车”。显然,这些是他数十年事业与情感所系。

  胡问鸣出生于1957年,家住扬州老城区旌忠寺附近,在菁菁树人堂度过中学生涯。其时,正逢文革,“读书无用论”泛滥,但胡问鸣并不随波逐流,还曾大胆写过“小字报”,贴于教室,力陈知识的重要,劝同学专心向学。

  1975年,18岁的胡问鸣从扬中毕业,那个年代的青年人,“广阔天地”是无可避免的选择。邗江赤岸乡(现已并入公道镇)的田埂上,铺开了他将近3年的知青岁月。

  插队时,胡问鸣是邗江“先进知青”,还入了党。但,有一颗雄心的男儿,总向往更高远的天空。

  人生的转折发生在1977年。那一年,高考恢复。当时,农村通讯极落后,消息传到时,离开考只剩17天。“哪里有时间复习?凭以前的底子吧。”结果,他一击即中,考取第一志愿南京航空学院(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那一年的录取比例,是残酷的120:1。

  南航是当时航空工业部直属高校,胡问鸣的航空缘,由此而始。

  歼十首飞一等功臣

  南航毕业,胡问鸣被分配至航空部下属的苏州长风机械总厂,在培训中心做一名老师,其后近20年,“一步一个台阶”,成长为长风机械总厂厂长,后又任长风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和总经理。“我在航空的时间长了,从苏州又到北京,历任一航(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机载设备部部长、副总经理,一直做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合并(1999年政企分开,航空工业曾分为两个集团)。”

  几十年职业生涯,胡问鸣经历了新中国航空的众多历史性时刻。

  歼十战机威震长空,谈及这比肩西方一流战机的“中国之傲”,胡问鸣毫不掩饰自豪,“这个项目,我当然参与了!”他率领长风机械总厂的科研团队,为歼十研制飞机座舱显示等机载设备,他个人因贡献突出,获授中航总“歼十首飞工程”一等功。

  1998年,歼十在成都成功首飞。跨出机舱后,首席试飞员情难自禁,一把抱着总设计师放声大哭。观礼席上,掌声、拥抱、泪飞顿作倾盆雨……回忆现场,胡问鸣是见惯大场面的云淡风轻:“我啊?没哭,没哭,因为我比较成熟嘛,不是毛头小伙了。哈哈。”胡问鸣倚在沙发背上,轻松地开着玩笑。

  随后,他挺直了身体,加重了语气:“当时的心情,两个字——兴奋。歼十属于三代战机,是国家立项自主设计研发的,从立项到首飞,历时18年,整整一代人啊!”何况,彼时条件简陋:“艰难困苦,计算机都是手摇的、打孔的……”

  我国自主研制的民用飞机——新舟60,“可以说,是在我手上走出国门的。”新舟60与国际同类支线飞机的水平相当,获得了中国民航颁发的“适航证”。但是,“它的经济航程在500公里左右,而当时国内支线机场少,民航客运大都是长距离飞行。”因此,研发成功后,新舟一度“折翼”,在国内几无用户,好几亿的存货面临报废。

  一个“飞”出国门的决定,让新舟起死回生。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指导下,商务部、外交部、进出口银行通力合作,首批三架新舟60出口津巴布韦。胡问鸣发起和操作了全过程,这是中国民机出口零的突破。

  2005年4月,两架新舟60抵达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身为一航副总经理的胡问鸣,亲自“压阵”,远赴当地参加交接。津巴布韦以最高规格举办交接盛典:总统亲率众多内阁部长、军方要员出席,国家电视台全程现场直播,胡问鸣还陪同津巴布韦总统,参加了飞机在该国的首航……

  而今,新舟60已翱翔于海外7个国家的蓝天。

  新舟对国内市场的开拓,也在努力进行。2008年,胡问鸣一手创办幸福航空并兼任董事长,基地设在陕西咸阳国际机场,用新舟等国产飞机执飞支线航程。“今年7月,幸福航空已成功试飞,8月15日,举行了首航仪式。”

  在中航20多年,他主持过国产Arg21飞机上海生产线的改造、参与了国产大飞机的前期论证……胡问鸣自己概括:“中国航空工业的三大跨越:军机从二代迈向三代,飞机发动机从涡喷转涡扇,机载装备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变,我都是参与者、见证者。对航空事业,我为之奉献、为之高兴、为之自豪!”

  国庆阅兵精英尽出

  去年10月,胡问鸣转换跑道,“着陆”兵器工业集团。

  30万员工遍布海内外、年营业额1450亿元、资产总额高达1860多亿元,这是一个航母级的央企,“有人说央企垄断。我个人认为,央企就是要做大做强,我们的竞争对手,从来就不是国内的中小企业。央企的市场在全世界,对手是500强,不然,你算什么央企?”

  庞大的规模,有时也意味着庞大的压力,胡问鸣坦陈:“过去十年,兵工集团一直在脱困中奋斗,目前基本脱困,去年有了45个亿的利润。”而今,“虽然遇到了金融危机,我们上半年还是有增长。就标准而言,我们能进入世界500强了,不过,低调是兵工的企业文化,我们没有申请参加评比,500强,仅仅是一个标志而已。”

  履新不足一年,胡问鸣已对兵工集团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用“两个占位”概述对集团发展的期许:“在国防科技工业中占据战略性地位;在国民经济的战略性领域占据地位。”

  兵工集团一直是“双线发展”——既产军品,也产民品。胡问鸣称之为“以军为本,民品兴业”。

  集团生产的民品,多为“霸级”产品。对话中偶然提及,记者是乘“尼奥普兰”卧铺大巴奔赴北京,胡问鸣很高兴:“尼奥普兰?那是我们的产品啊!上面舒服吧?底盘很稳的,一点都不晃!”还有,“三峡大坝合龙仪式,8辆大型推土机一字排开,都是360吨的,那种气势,只有我们兵工集团能造!”越说越兴奋的胡问鸣问记者:“360项目你知道吧?那是世界第一大垂直挤压机,我们自主研发的,是国家16大科技专项的项目!”

  至于军品,胡问鸣更是如数家珍,话题从举世瞩目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阅兵展开,胡问鸣豪气十足:“整个武器方阵,我们兵工集团占一半以上,到时候,你会看到很多先进武器,比如,99式坦克、轮式坦克、水陆两栖坦克、射程130公里的火箭炮、15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我们的陆军装备,已是世界级水准。”这句话,胡问鸣先后说了两遍。

  愿家乡明天更美好

  D

  “我年年都回扬州,家乡在北京举行的3·15聚会,我也年年参加。”离开家乡数十年,胡问鸣的普通话虽已少见“扬调”,但乡情却是愈加浓郁。

  “我是扬州人,我夫人也是扬州人,名叫马维扬,名字就很扬州。就连我儿子,也是在扬州出生的。”胡问鸣敞开心扉谈起家庭:“我和我夫人是同学哎!有些人知道我们俩是扬中同届同学。其实,我们小学就同学了。”当时,两人都在红扬小学(现在的汶河中心小学)念书,“不过,那时候不太认识,而且年纪太小,男孩女孩几乎不接触的。呵呵。”两人最终是如何牵手的?“那是后来的事了,很久以后,我们都大学毕业工作了,才……怎么说呢?再度邂逅吧。”

  “我们两方的老人,现在都在扬州,我的老母亲,今年95岁了。”胡问鸣有些动情,自母亲90岁以后,他回乡次数明显增加:“现在,只要过节,管他什么节,我是一定要回扬州的。”回到家乡,抛开工作,他就是个普通的儿子,承欢膝下:“陪老母亲聊聊天,两边的长辈亲戚聚聚,再有时间,会会老同学和‘插友’。”

  “家乡很美啊,园林式的城市已经形成了。” 谈及扬州,他有说不完的话:“家乡的环境好,这是最宝贵的,环境好人才会来。”

  胡问鸣很为家乡这些年的发展自豪:“火车通了,大桥通了,长江天堑跨越了,天上也快通了……”

  “我们扬州还要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胡问鸣眼光深邃,与扬州当下的发展路径不谋而合,身为大型央企的领导,他很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尽力:“如果有些项目,有利于家乡,也有利于集团,我们当然会优先给家里人做。现在,扬州就有我们的下属单位——曙光厂,军民结合型的,也生产民品,也是在为家乡经济作贡献了。”

  虽然,有一个紧急会议在等着,但胡问鸣还是欣然提笔:“愿扬州的明天更美好!”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展现60年来为国奉献的扬州才俊风采,本报特别推出《与共和国同成长——我是扬州人》大型系列报道,每周一与您见面。同时,也欢迎读者提供相关人物线索,报料热线:96496。

  胡问鸣性情侧面

  坦诚

  “坦诚”,是对胡问鸣最深的印象。

  和他真正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并不长,但记者却觉收获颇丰。对任何问题,他都认真作答,绝不敷衍,即便是涉及家庭等较隐私话题,也不玩“推手”,只是偶尔提醒,哪些不宜见报。至于个人的成就,他并不故作“谦虚”。你能体会到,对自己见证了一段段历史,他是自豪的;你能从这自豪中,读出他对事业的热爱。   

  亲和

  正如黄伟所言,“书记性格很好。”

  采访的那个下午,胡问鸣非常忙,已过下班时间,下属仍在汇报工作、办公室外间还有人等着、司机上楼来拿资料——马上有重要活动……即便这样,他也不见急躁,在办公室和下属交流时,和风细雨,不时能听到他的朗朗笑声,甚至,他会站起身来,把客人送到办公室门口……

  秘书已进来催他早点出发,但胡问鸣仍随和地听从“指挥”,提笔给家乡读者送去祝福,摆好姿势让记者拍照。   

  细心

  采访结束,记者准备告辞,胡问鸣的秘书黄伟邀请记者吃晚餐:“书记一再交代的。”

  原来,胡问鸣在忙碌中,仍注意到记者等待的时间很长、天色已晚,特地把黄伟叫进去,做了安排,就连晚餐细节他都关照到了,黄伟透露,书记要他“带家乡的记者去吃江浙菜,家乡口味。不要去太远的地方”。胡问鸣

  现任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曾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机载设备部部长;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1982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数学系;后又取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历。国家863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因参与歼十工程且贡献突出,荣立一等功。

  北京,三里河路46号。一幢冷峻的上世纪50年代建筑,是颇显神秘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它的斜对面,是闻名于世的钓鱼台宾馆。集团正门、侧门皆设岗哨,武警站姿笔挺,显示出此处的举足轻重。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胡问鸣,是地地道道的扬州人。去年10月,胡问鸣到兵器集团履新。此前,他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职业生涯和新中国航空事业密不可分。

  第一份职业是知青

  向值勤武警递上进门条,一扇木门屏蔽了车流的喧嚣。楼内,沁凉、安静,弧形的廊道拱顶,带着前苏式建筑的痕迹。

  胡问鸣的办公室在三楼,一个套间。

  等待与胡问鸣会面时,他的秘书黄伟说:“书记性格非常好,待人亲切。”

  身材魁梧、戴着圆框眼镜的胡问鸣从内间走出,含笑招呼:“不好意思,让你久等啦。”回到房间,他拿起茶杯,到饮水机前续水,喝了一大口。整个下午,请示、汇报人员络绎不绝,他几乎没有喘息的工夫。

  室内简洁疏朗,办公桌对面,挂一条幅:上善若水。两排立柜,一排柜顶立着数架飞机航模;一排柜中陈设着迷彩“坦克”与“远程火箭发射车”。显然,这些是他数十年事业与情感所系。

  胡问鸣出生于1957年,家住扬州老城区旌忠寺附近,在菁菁树人堂度过中学生涯。其时,正逢文革,“读书无用论”泛滥,但胡问鸣并不随波逐流,还曾大胆写过“小字报”,贴于教室,力陈知识的重要,劝同学专心向学。

  1975年,18岁的胡问鸣从扬中毕业,那个年代的青年人,“广阔天地”是无可避免的选择。邗江赤岸乡(现已并入公道镇)的田埂上,铺开了他将近3年的知青岁月。

  插队时,胡问鸣是邗江“先进知青”,还入了党。但,有一颗雄心的男儿,总向往更高远的天空。

  人生的转折发生在1977年。那一年,高考恢复。当时,农村通讯极落后,消息传到时,离开考只剩17天。“哪里有时间复习?凭以前的底子吧。”结果,他一击即中,考取第一志愿南京航空学院(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那一年的录取比例,是残酷的120:1。

  南航是当时航空工业部直属高校,胡问鸣的航空缘,由此而始。

  歼十首飞一等功臣

  南航毕业,胡问鸣被分配至航空部下属的苏州长风机械总厂,在培训中心做一名老师,其后近20年,“一步一个台阶”,成长为长风机械总厂厂长,后又任长风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和总经理。“我在航空的时间长了,从苏州又到北京,历任一航(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机载设备部部长、副总经理,一直做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合并(1999年政企分开,航空工业曾分为两个集团)。”

  几十年职业生涯,胡问鸣经历了新中国航空的众多历史性时刻。

  歼十战机威震长空,谈及这比肩西方一流战机的“中国之傲”,胡问鸣毫不掩饰自豪,“这个项目,我当然参与了!”他率领长风机械总厂的科研团队,为歼十研制飞机座舱显示等机载设备,他个人因贡献突出,获授中航总“歼十首飞工程”一等功。

  1998年,歼十在成都成功首飞。跨出机舱后,首席试飞员情难自禁,一把抱着总设计师放声大哭。观礼席上,掌声、拥抱、泪飞顿作倾盆雨……回忆现场,胡问鸣是见惯大场面的云淡风轻:“我啊?没哭,没哭,因为我比较成熟嘛,不是毛头小伙了。哈哈。”胡问鸣倚在沙发背上,轻松地开着玩笑。

  随后,他挺直了身体,加重了语气:“当时的心情,两个字——兴奋。歼十属于三代战机,是国家立项自主设计研发的,从立项到首飞,历时18年,整整一代人啊!”何况,彼时条件简陋:“艰难困苦,计算机都是手摇的、打孔的……”

  我国自主研制的民用飞机——新舟60,“可以说,是在我手上走出国门的。”新舟60与国际同类支线飞机的水平相当,获得了中国民航颁发的“适航证”。但是,“它的经济航程在500公里左右,而当时国内支线机场少,民航客运大都是长距离飞行。”因此,研发成功后,新舟一度“折翼”,在国内几无用户,好几亿的存货面临报废。

  一个“飞”出国门的决定,让新舟起死回生。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指导下,商务部、外交部、进出口银行通力合作,首批三架新舟60出口津巴布韦。胡问鸣发起和操作了全过程,这是中国民机出口零的突破。

  2005年4月,两架新舟60抵达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身为一航副总经理的胡问鸣,亲自“压阵”,远赴当地参加交接。津巴布韦以最高规格举办交接盛典:总统亲率众多内阁部长、军方要员出席,国家电视台全程现场直播,胡问鸣还陪同津巴布韦总统,参加了飞机在该国的首航……

  而今,新舟60已翱翔于海外7个国家的蓝天。

  新舟对国内市场的开拓,也在努力进行。2008年,胡问鸣一手创办幸福航空并兼任董事长,基地设在陕西咸阳国际机场,用新舟等国产飞机执飞支线航程。“今年7月,幸福航空已成功试飞,8月15日,举行了首航仪式。”

  在中航20多年,他主持过国产Arg21飞机上海生产线的改造、参与了国产大飞机的前期论证……胡问鸣自己概括:“中国航空工业的三大跨越:军机从二代迈向三代,飞机发动机从涡喷转涡扇,机载装备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变,我都是参与者、见证者。对航空事业,我为之奉献、为之高兴、为之自豪!”

  国庆阅兵精英尽出

  去年10月,胡问鸣转换跑道,“着陆”兵器工业集团。

  30万员工遍布海内外、年营业额1450亿元、资产总额高达1860多亿元,这是一个航母级的央企,“有人说央企垄断。我个人认为,央企就是要做大做强,我们的竞争对手,从来就不是国内的中小企业。央企的市场在全世界,对手是500强,不然,你算什么央企?”

  庞大的规模,有时也意味着庞大的压力,胡问鸣坦陈:“过去十年,兵工集团一直在脱困中奋斗,目前基本脱困,去年有了45个亿的利润。”而今,“虽然遇到了金融危机,我们上半年还是有增长。就标准而言,我们能进入世界500强了,不过,低调是兵工的企业文化,我们没有申请参加评比,500强,仅仅是一个标志而已。”

  履新不足一年,胡问鸣已对兵工集团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用“两个占位”概述对集团发展的期许:“在国防科技工业中占据战略性地位;在国民经济的战略性领域占据地位。”

  兵工集团一直是“双线发展”——既产军品,也产民品。胡问鸣称之为“以军为本,民品兴业”。

  集团生产的民品,多为“霸级”产品。对话中偶然提及,记者是乘“尼奥普兰”卧铺大巴奔赴北京,胡问鸣很高兴:“尼奥普兰?那是我们的产品啊!上面舒服吧?底盘很稳的,一点都不晃!”还有,“三峡大坝合龙仪式,8辆大型推土机一字排开,都是360吨的,那种气势,只有我们兵工集团能造!”越说越兴奋的胡问鸣问记者:“360项目你知道吧?那是世界第一大垂直挤压机,我们自主研发的,是国家16大科技专项的项目!”

  至于军品,胡问鸣更是如数家珍,话题从举世瞩目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阅兵展开,胡问鸣豪气十足:“整个武器方阵,我们兵工集团占一半以上,到时候,你会看到很多先进武器,比如,99式坦克、轮式坦克、水陆两栖坦克、射程130公里的火箭炮、15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我们的陆军装备,已是世界级水准。”这句话,胡问鸣先后说了两遍。

  愿家乡明天更美好

  D

  “我年年都回扬州,家乡在北京举行的3·15聚会,我也年年参加。”离开家乡数十年,胡问鸣的普通话虽已少见“扬调”,但乡情却是愈加浓郁。

  “我是扬州人,我夫人也是扬州人,名叫马维扬,名字就很扬州。就连我儿子,也是在扬州出生的。”胡问鸣敞开心扉谈起家庭:“我和我夫人是同学哎!有些人知道我们俩是扬中同届同学。其实,我们小学就同学了。”当时,两人都在红扬小学(现在的汶河中心小学)念书,“不过,那时候不太认识,而且年纪太小,男孩女孩几乎不接触的。呵呵。”两人最终是如何牵手的?“那是后来的事了,很久以后,我们都大学毕业工作了,才……怎么说呢?再度邂逅吧。”

  “我们两方的老人,现在都在扬州,我的老母亲,今年95岁了。”胡问鸣有些动情,自母亲90岁以后,他回乡次数明显增加:“现在,只要过节,管他什么节,我是一定要回扬州的。”回到家乡,抛开工作,他就是个普通的儿子,承欢膝下:“陪老母亲聊聊天,两边的长辈亲戚聚聚,再有时间,会会老同学和‘插友’。”

  “家乡很美啊,园林式的城市已经形成了。” 谈及扬州,他有说不完的话:“家乡的环境好,这是最宝贵的,环境好人才会来。”

  胡问鸣很为家乡这些年的发展自豪:“火车通了,大桥通了,长江天堑跨越了,天上也快通了……”

  “我们扬州还要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胡问鸣眼光深邃,与扬州当下的发展路径不谋而合,身为大型央企的领导,他很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尽力:“如果有些项目,有利于家乡,也有利于集团,我们当然会优先给家里人做。现在,扬州就有我们的下属单位——曙光厂,军民结合型的,也生产民品,也是在为家乡经济作贡献了。”

  虽然,有一个紧急会议在等着,但胡问鸣还是欣然提笔:“愿扬州的明天更美好!”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展现60年来为国奉献的扬州才俊风采,本报特别推出《与共和国同成长——我是扬州人》大型系列报道,每周一与您见面。同时,也欢迎读者提供相关人物线索,报料热线:96496。

  胡问鸣性情侧面

  坦诚

  “坦诚”,是对胡问鸣最深的印象。

  和他真正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并不长,但记者却觉收获颇丰。对任何问题,他都认真作答,绝不敷衍,即便是涉及家庭等较隐私话题,也不玩“推手”,只是偶尔提醒,哪些不宜见报。至于个人的成就,他并不故作“谦虚”。你能体会到,对自己见证了一段段历史,他是自豪的;你能从这自豪中,读出他对事业的热爱。   

  亲和

  正如黄伟所言,“书记性格很好。”

  采访的那个下午,胡问鸣非常忙,已过下班时间,下属仍在汇报工作、办公室外间还有人等着、司机上楼来拿资料——马上有重要活动……即便这样,他也不见急躁,在办公室和下属交流时,和风细雨,不时能听到他的朗朗笑声,甚至,他会站起身来,把客人送到办公室门口……

  秘书已进来催他早点出发,但胡问鸣仍随和地听从“指挥”,提笔给家乡读者送去祝福,摆好姿势让记者拍照。   

  细心

  采访结束,记者准备告辞,胡问鸣的秘书黄伟邀请记者吃晚餐:“书记一再交代的。”

  原来,胡问鸣在忙碌中,仍注意到记者等待的时间很长、天色已晚,特地把黄伟叫进去,做了安排,就连晚餐细节他都关照到了,黄伟透露,书记要他“带家乡的记者去吃江浙菜,家乡口味。不要去太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