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次核实验在北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3:40:32
今日导读:

在北京官厅水库旁,有一处人们熟知的旅游景点--天漠。如果说在数九寒冬有人邀你去那旅游,你一定会拒绝。但如果告诉你那里曾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第一个爆轰试验场,你一定会想去探个究竟
让“原子弹飞”
--------
摄影/宋莉莎

当我们听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苏京平老师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地点是在北京附近时,没人相信。

出于好奇,2010年12月25日,我们一行人冒着严寒驱车来到总装备部工程兵装备论证试验场的地方,当年这里被称为“17号工地”。
天漠曾被认为是逼近北京的沙漠。据80多岁老人讲,这块沙漠早已有之,且逐步往北京方向移动,但面积并没有扩大很多。很多人来这里进行沙漠游,这里也被许多电影选作拍摄沙漠镜头的外景地。

我们无心欣赏天漠的风光,一门心思地想着原子弹“爆炸”试验场。驱车不远来到一个用铁丝网围住的地方,入口处有士兵把守。我们的向导是当地人,和哨兵很熟,才允许我们进入。
在试验场的附近,还有靶场和军械库。在靶场我们拣到很多子弹壳。军械库里面放着很多辆坦克,据说是二战时期苏联和德国的坦克和装甲车,有的还立过功勋。

在众多坦克之中,我们还见到了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火箭炮--喀秋莎。喀秋莎火箭炮是一种多轨道的自行火箭炮,共有多条发射滑轨,一次能发射多枚火箭弹,可连射也可齐射。
进入试验场,我们看到了当年试验时的碉堡。墙上的石碑赫然写着:“第一颗原子弹的第一个爆轰试验场,始建于1960年2月,同年4月21日,打响‘第一炮’。”

该场地一直使用到1964年初,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在碉堡的后面,我们看到了一片直径约10多米的地方寸草不生,周围却是干枯的野草,猜想可能是当年的爆轰点。为安全起见,我们带了核辐射剂量仪,显示都是本底辐射剂量(正常生活环境中的辐射剂量)。
这块纪念碑是2008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63966部队所立,碑文内容和碉堡的碑文相同。看完这些,我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原来此地是核“爆轰”试验场,不是核“爆炸”试验场。

核“爆轰”与核“爆炸”有何区别?据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李伟博士介绍:核爆轰试验不会有强辐射污染,因为核爆轰试验实际上是冷试验,没有点火中子源,无法引爆原子弹。通俗的解释,爆轰试验就好比手枪拉开保险过程,手枪拉开保险,才能射击。原子弹设计阶段,必须进行爆轰试验,掌握炸药的成分和爆炸当量等诸多关键参数。 

(责任编辑/王丽晶)
摄影师手记:

站在长着荒草、碑文模糊的试验场,想象着50多年前,有这样一群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凭着一种不挠不屈的信念和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高级技术人员像他们一样,要忍饥挨饿,双腿浮肿地从事工作;世界上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高级技术人员像他们一样,愿意终身隐姓埋名,甚至丧失了发表任何一篇学术论文的权利。向他们致敬!

据悉,相关单位已联合署名向国家文物主管部门申请,将“17号工地”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今日导读:

在北京官厅水库旁,有一处人们熟知的旅游景点--天漠。如果说在数九寒冬有人邀你去那旅游,你一定会拒绝。但如果告诉你那里曾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第一个爆轰试验场,你一定会想去探个究竟
让“原子弹飞”
--------
摄影/宋莉莎

当我们听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苏京平老师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地点是在北京附近时,没人相信。

出于好奇,2010年12月25日,我们一行人冒着严寒驱车来到总装备部工程兵装备论证试验场的地方,当年这里被称为“17号工地”。
天漠曾被认为是逼近北京的沙漠。据80多岁老人讲,这块沙漠早已有之,且逐步往北京方向移动,但面积并没有扩大很多。很多人来这里进行沙漠游,这里也被许多电影选作拍摄沙漠镜头的外景地。

我们无心欣赏天漠的风光,一门心思地想着原子弹“爆炸”试验场。驱车不远来到一个用铁丝网围住的地方,入口处有士兵把守。我们的向导是当地人,和哨兵很熟,才允许我们进入。
在试验场的附近,还有靶场和军械库。在靶场我们拣到很多子弹壳。军械库里面放着很多辆坦克,据说是二战时期苏联和德国的坦克和装甲车,有的还立过功勋。

在众多坦克之中,我们还见到了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火箭炮--喀秋莎。喀秋莎火箭炮是一种多轨道的自行火箭炮,共有多条发射滑轨,一次能发射多枚火箭弹,可连射也可齐射。
进入试验场,我们看到了当年试验时的碉堡。墙上的石碑赫然写着:“第一颗原子弹的第一个爆轰试验场,始建于1960年2月,同年4月21日,打响‘第一炮’。”

该场地一直使用到1964年初,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在碉堡的后面,我们看到了一片直径约10多米的地方寸草不生,周围却是干枯的野草,猜想可能是当年的爆轰点。为安全起见,我们带了核辐射剂量仪,显示都是本底辐射剂量(正常生活环境中的辐射剂量)。
这块纪念碑是2008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63966部队所立,碑文内容和碉堡的碑文相同。看完这些,我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原来此地是核“爆轰”试验场,不是核“爆炸”试验场。

核“爆轰”与核“爆炸”有何区别?据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李伟博士介绍:核爆轰试验不会有强辐射污染,因为核爆轰试验实际上是冷试验,没有点火中子源,无法引爆原子弹。通俗的解释,爆轰试验就好比手枪拉开保险过程,手枪拉开保险,才能射击。原子弹设计阶段,必须进行爆轰试验,掌握炸药的成分和爆炸当量等诸多关键参数。 

(责任编辑/王丽晶)
摄影师手记:

站在长着荒草、碑文模糊的试验场,想象着50多年前,有这样一群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凭着一种不挠不屈的信念和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高级技术人员像他们一样,要忍饥挨饿,双腿浮肿地从事工作;世界上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高级技术人员像他们一样,愿意终身隐姓埋名,甚至丧失了发表任何一篇学术论文的权利。向他们致敬!

据悉,相关单位已联合署名向国家文物主管部门申请,将“17号工地”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日导读:

在北京官厅水库旁,有一处人们熟知的旅游景点--天漠。如果说在数九寒冬有人邀你去那旅游,你一定会拒绝。但如果告诉你那里曾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第一个爆轰试验场,你一定会想去探个究竟
让“原子弹飞”
--------
摄影/宋莉莎

当我们听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苏京平老师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地点是在北京附近时,没人相信。

出于好奇,2010年12月25日,我们一行人冒着严寒驱车来到总装备部工程兵装备论证试验场的地方,当年这里被称为“17号工地”。
天漠曾被认为是逼近北京的沙漠。据80多岁老人讲,这块沙漠早已有之,且逐步往北京方向移动,但面积并没有扩大很多。很多人来这里进行沙漠游,这里也被许多电影选作拍摄沙漠镜头的外景地。

我们无心欣赏天漠的风光,一门心思地想着原子弹“爆炸”试验场。驱车不远来到一个用铁丝网围住的地方,入口处有士兵把守。我们的向导是当地人,和哨兵很熟,才允许我们进入。
在试验场的附近,还有靶场和军械库。在靶场我们拣到很多子弹壳。军械库里面放着很多辆坦克,据说是二战时期苏联和德国的坦克和装甲车,有的还立过功勋。

在众多坦克之中,我们还见到了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火箭炮--喀秋莎。喀秋莎火箭炮是一种多轨道的自行火箭炮,共有多条发射滑轨,一次能发射多枚火箭弹,可连射也可齐射。
进入试验场,我们看到了当年试验时的碉堡。墙上的石碑赫然写着:“第一颗原子弹的第一个爆轰试验场,始建于1960年2月,同年4月21日,打响‘第一炮’。”

该场地一直使用到1964年初,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在碉堡的后面,我们看到了一片直径约10多米的地方寸草不生,周围却是干枯的野草,猜想可能是当年的爆轰点。为安全起见,我们带了核辐射剂量仪,显示都是本底辐射剂量(正常生活环境中的辐射剂量)。
这块纪念碑是2008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63966部队所立,碑文内容和碉堡的碑文相同。看完这些,我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原来此地是核“爆轰”试验场,不是核“爆炸”试验场。

核“爆轰”与核“爆炸”有何区别?据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李伟博士介绍:核爆轰试验不会有强辐射污染,因为核爆轰试验实际上是冷试验,没有点火中子源,无法引爆原子弹。通俗的解释,爆轰试验就好比手枪拉开保险过程,手枪拉开保险,才能射击。原子弹设计阶段,必须进行爆轰试验,掌握炸药的成分和爆炸当量等诸多关键参数。 

(责任编辑/王丽晶)
摄影师手记:

站在长着荒草、碑文模糊的试验场,想象着50多年前,有这样一群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凭着一种不挠不屈的信念和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高级技术人员像他们一样,要忍饥挨饿,双腿浮肿地从事工作;世界上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高级技术人员像他们一样,愿意终身隐姓埋名,甚至丧失了发表任何一篇学术论文的权利。向他们致敬!

据悉,相关单位已联合署名向国家文物主管部门申请,将“17号工地”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http://www.mpaper366.com/archives/15692.html

今日导读:

在北京官厅水库旁,有一处人们熟知的旅游景点--天漠。如果说在数九寒冬有人邀你去那旅游,你一定会拒绝。但如果告诉你那里曾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第一个爆轰试验场,你一定会想去探个究竟
让“原子弹飞”
--------
摄影/宋莉莎

当我们听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苏京平老师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地点是在北京附近时,没人相信。

出于好奇,2010年12月25日,我们一行人冒着严寒驱车来到总装备部工程兵装备论证试验场的地方,当年这里被称为“17号工地”。
天漠曾被认为是逼近北京的沙漠。据80多岁老人讲,这块沙漠早已有之,且逐步往北京方向移动,但面积并没有扩大很多。很多人来这里进行沙漠游,这里也被许多电影选作拍摄沙漠镜头的外景地。

我们无心欣赏天漠的风光,一门心思地想着原子弹“爆炸”试验场。驱车不远来到一个用铁丝网围住的地方,入口处有士兵把守。我们的向导是当地人,和哨兵很熟,才允许我们进入。
在试验场的附近,还有靶场和军械库。在靶场我们拣到很多子弹壳。军械库里面放着很多辆坦克,据说是二战时期苏联和德国的坦克和装甲车,有的还立过功勋。

在众多坦克之中,我们还见到了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火箭炮--喀秋莎。喀秋莎火箭炮是一种多轨道的自行火箭炮,共有多条发射滑轨,一次能发射多枚火箭弹,可连射也可齐射。
进入试验场,我们看到了当年试验时的碉堡。墙上的石碑赫然写着:“第一颗原子弹的第一个爆轰试验场,始建于1960年2月,同年4月21日,打响‘第一炮’。”

该场地一直使用到1964年初,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在碉堡的后面,我们看到了一片直径约10多米的地方寸草不生,周围却是干枯的野草,猜想可能是当年的爆轰点。为安全起见,我们带了核辐射剂量仪,显示都是本底辐射剂量(正常生活环境中的辐射剂量)。
这块纪念碑是2008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63966部队所立,碑文内容和碉堡的碑文相同。看完这些,我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原来此地是核“爆轰”试验场,不是核“爆炸”试验场。

核“爆轰”与核“爆炸”有何区别?据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李伟博士介绍:核爆轰试验不会有强辐射污染,因为核爆轰试验实际上是冷试验,没有点火中子源,无法引爆原子弹。通俗的解释,爆轰试验就好比手枪拉开保险过程,手枪拉开保险,才能射击。原子弹设计阶段,必须进行爆轰试验,掌握炸药的成分和爆炸当量等诸多关键参数。 

(责任编辑/王丽晶)
摄影师手记:

站在长着荒草、碑文模糊的试验场,想象着50多年前,有这样一群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凭着一种不挠不屈的信念和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高级技术人员像他们一样,要忍饥挨饿,双腿浮肿地从事工作;世界上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高级技术人员像他们一样,愿意终身隐姓埋名,甚至丧失了发表任何一篇学术论文的权利。向他们致敬!

据悉,相关单位已联合署名向国家文物主管部门申请,将“17号工地”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http://www.mpaper366.com/archives/15692.html
《横空出世》里就有原子弹爆轰实验的镜头,不知道是不是在天漠?
手机报上复制粘贴的
自己的椅子自己坐
看来没坐到啊
原子弹爆轰试验 ....  用常规炸药模拟的 ........

绝非核爆炸   
http://www.mpaper366.com/archives/15692.html

链接
模拟实验,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里面有说到
我以为第一次核爆……
回复 6# che


    谢谢
模拟实验....
又不是核爆。。。。
这个真的要去看一下
再过几十年 希望能全部揭秘
标题党。。。。。
电视剧好像放过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里说是在废弃长城脚下做的实验
标题歧义、、、、、、
点雷管。和爆主装药是不同的。
模拟实验
哦啊~<横空出世里》轰过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