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60年蝶变 中国将成为航空工业舞台的主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21:16
美媒:60年蝶变 中国将成为航空工业舞台的主角2011年04月19日 来源:新华网-瞭望新闻周刊
    过去十年,中国航空产品的销售收入平均每年以37%的速度递增;未来十年,只要保持18.5%递增速度,中国航空产品的销售收入就将超过波音公司和欧洲航空航天与防务集团

“中国将成为航空工业舞台上的主角”——在新中国航空工业建立6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3月7日,《华尔街日报》以此为题评价中国航空业的发展,作者道格·卡梅伦(Doug Cameron)描述中国为“正在重塑全球航空业力量平衡的国家”。

仰望星空,中国航空工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关注。60年蝶变,中国航空工业终于站在了与欧洲航空航天与防务集团(EADS)、波音公司等世界级军工企业同台竞技的新起点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林左鸣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几代航空人奋力拼搏,在走向世界上实现了从一般性交流合作、技术引进、转包生产、到重大航空产品和整机技术出口,再到作为平等伙伴参与重大航空项目研发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从东方到西方、从民用航空到军用航空、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

“这是一个大融合的时代,融合则强,孤立则衰。”林左鸣说,中国航空工业经过60年的长征,从封闭军工走向全球500强,在融合中奠定了自主创新的科技基础,并更加国际化和全球化,“我感到未来5到10年中国航空工业对世界航空业的作用将是促其结构的改变。”

从“封闭军工”起飞

林左鸣所说的大融合,源于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之初,经过几代航空人与世界的握手,中国航空实现了从飞机修理、自主制造再到跟踪创新的跨越,奠定了自主创新的深厚基础。

1951年,新中国航空工业开始于保障抗美援朝作战飞机的修理工作。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苏联帮助下,中国很快进入喷气时代,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制造喷气式飞机的国家。这一时期,航空工业实现了由修理到制造的跨越:1954年中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试制成功;1959年,中国第一架超音速喷气飞机歼-6试制成功,中国跨入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批量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国家行列。“航空工业的初期发展能如此顺利,与朝鲜战争的影响以及前苏联的帮助是分不开的。”时任航空工业管理局局长段子俊,后来这样回忆中国航空工业的起步。

19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中国航空工业遭到重创。之后,更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航空工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与世界的差距迅速拉大,即使是一些有限的国际交往也基本停滞。

1978年,看到和世界差距的邓小平强调:“航空工业的发展按现在这个速度不行,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然后在引进、吃透的基础上再发展。”

中国航空工业技术进出口公司1979年应时而生,打开了中国航空工业通向世界的大门。中航工业副总经理李玉海回忆道,进出口公司成立之初即与埃及空军在开罗签订了两个合同,向埃及出口歼-6飞机44架、歼教-6飞机6架、涡喷-6发动机220台、涡喷-8发动机28台,还包括备件供应和发动机的修理,总成交额为1.67亿美元。这是中国航空工业第一次向国外出售飞机。

此后,中航工业稳步走上了航空出口,飞向世界的发展之路:对歼-7战斗机进行电子设备改装,死棋盘活,实现了中国整机批量出口;同巴基斯坦联合投资研发K-8教练机;创立了投资方和最终用户合为一体的合作模式,为出口后继机的长远建设抢占市场先机;同美国麦道公司合作组装MD-82、MD-90飞机,虽然这一项目因为某些原因没有最后完成,也是中国航空工业界第一次按照国际标准组装大型民用喷气式客机,并获得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认证。这一项目也成为大多数美国企业学习如何在中国取得成功的探路石。




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1_04/19/5832898_0.shtml美媒:60年蝶变 中国将成为航空工业舞台的主角2011年04月19日 来源:新华网-瞭望新闻周刊
    过去十年,中国航空产品的销售收入平均每年以37%的速度递增;未来十年,只要保持18.5%递增速度,中国航空产品的销售收入就将超过波音公司和欧洲航空航天与防务集团

“中国将成为航空工业舞台上的主角”——在新中国航空工业建立6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3月7日,《华尔街日报》以此为题评价中国航空业的发展,作者道格·卡梅伦(Doug Cameron)描述中国为“正在重塑全球航空业力量平衡的国家”。

仰望星空,中国航空工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关注。60年蝶变,中国航空工业终于站在了与欧洲航空航天与防务集团(EADS)、波音公司等世界级军工企业同台竞技的新起点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林左鸣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几代航空人奋力拼搏,在走向世界上实现了从一般性交流合作、技术引进、转包生产、到重大航空产品和整机技术出口,再到作为平等伙伴参与重大航空项目研发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从东方到西方、从民用航空到军用航空、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

“这是一个大融合的时代,融合则强,孤立则衰。”林左鸣说,中国航空工业经过60年的长征,从封闭军工走向全球500强,在融合中奠定了自主创新的科技基础,并更加国际化和全球化,“我感到未来5到10年中国航空工业对世界航空业的作用将是促其结构的改变。”

从“封闭军工”起飞

林左鸣所说的大融合,源于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之初,经过几代航空人与世界的握手,中国航空实现了从飞机修理、自主制造再到跟踪创新的跨越,奠定了自主创新的深厚基础。

1951年,新中国航空工业开始于保障抗美援朝作战飞机的修理工作。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苏联帮助下,中国很快进入喷气时代,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制造喷气式飞机的国家。这一时期,航空工业实现了由修理到制造的跨越:1954年中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试制成功;1959年,中国第一架超音速喷气飞机歼-6试制成功,中国跨入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批量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国家行列。“航空工业的初期发展能如此顺利,与朝鲜战争的影响以及前苏联的帮助是分不开的。”时任航空工业管理局局长段子俊,后来这样回忆中国航空工业的起步。

19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中国航空工业遭到重创。之后,更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航空工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与世界的差距迅速拉大,即使是一些有限的国际交往也基本停滞。

1978年,看到和世界差距的邓小平强调:“航空工业的发展按现在这个速度不行,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然后在引进、吃透的基础上再发展。”

中国航空工业技术进出口公司1979年应时而生,打开了中国航空工业通向世界的大门。中航工业副总经理李玉海回忆道,进出口公司成立之初即与埃及空军在开罗签订了两个合同,向埃及出口歼-6飞机44架、歼教-6飞机6架、涡喷-6发动机220台、涡喷-8发动机28台,还包括备件供应和发动机的修理,总成交额为1.67亿美元。这是中国航空工业第一次向国外出售飞机。

此后,中航工业稳步走上了航空出口,飞向世界的发展之路:对歼-7战斗机进行电子设备改装,死棋盘活,实现了中国整机批量出口;同巴基斯坦联合投资研发K-8教练机;创立了投资方和最终用户合为一体的合作模式,为出口后继机的长远建设抢占市场先机;同美国麦道公司合作组装MD-82、MD-90飞机,虽然这一项目因为某些原因没有最后完成,也是中国航空工业界第一次按照国际标准组装大型民用喷气式客机,并获得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认证。这一项目也成为大多数美国企业学习如何在中国取得成功的探路石。




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1_04/19/5832898_0.shtml
随着“中国制造”影响全世界,中国航空工业技术进出口公司迅速在欧洲、北美、非洲、南太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由近百个功能齐全的驻外机构组成的国际营销网络,已出口交付飞机千余架、发动机千余台,修理飞机数百架、发动机千余台,并通过为客户国家建设飞机、发动机修理线、生产线,实现了产品、技术、服务的全方位出口。

军民一体化腾飞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航空技术在民用领域成功应用,催生了以欧美大国为主的少数民用飞机工业强国,而长期主要从事军机生产的中国航空工业,当时虽然取得了上千架出口的成就,但在民用飞机出口领域,却一直在艰难前行。

“我国的军工体制要改革,否则要吃亏。”林左鸣在回忆中国航空工业股份制改革与资本化发展历程时,引用了邓小平的话语。

1986年6月,原航空工业部部长莫文祥在向邓小平汇报“军转民”遇到的一些问题时,邓小平说:“我国的军工体制还是同苏联的一样。苏联的体制证明是吃了亏的,主要是不能带动民用工业,不能带动整个经济。”

之后,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将军工各部划归国务院直接领导,航空工业在全面实施“军转民”战略推动下,逐步走出军工小圈子,进入国民经济的大战场,并首先在非航空产品领域探索股份制。

1999年之后的十年,中国航空取得了上百项重大科研成果,填补了多项空白,先后研制完成多种新型军用机和各种导弹,多型号成系列的航空发动机和机载设备也投入批量生产,为部队提供了大量急需的武器装备。

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式上,空警2000、空警200、歼-10、歼-11、轰-6H、轰油-6、歼轰-7A、歼-8D、歼-8F、歼-7GB、直-8K/直-8KA、直-9侦察型/直-9武装型和教8等15个机型的151架飞机,组成12个空中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举国沸腾,世界震惊。

民用飞机在这一时期跻身国际市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种型号飞机研制成功并实现批量生产。至2010年12月底,ARJ21累计具有确定和意向订单240架;至今,新舟60系列已经获得订单近200架,交付54架,迎来了批量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局面。2011年3月27日,首架新舟60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正式投入使用。

今日看来,当初“军转民”的战略调整,适应了世界军工业的发展方向。“今天,寓军于民、军民融合又成了全世界军工产业发展的新归宿。”林左鸣告诉本刊记者,随着冷战的结束,西方军工产业掀起了集中化的浪潮。集中化的思维改变了军工产业的格局,并对民用产业产生了深刻影响。今天的工业产业正在由生产线组装产品的时代走向由网络线组装(集成)价值的时代,军事工业也不例外。

谈到中国航空工业的海外业务,中航工业副总经理顾惠忠表示,“近几年我们民机和民品出口形势非常喜人。2009年,中航工业民机业务市场海外开拓取得了可喜进展:民机销售初见成效,与多个国家签署了新舟60、运-12、H425直升机的购机合同,总金额近4亿美元;加强了海外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全力开展‘星火计划’,发展当地营销队伍。非洲英语区营销中心完成建点,销售人员已派驻开展工作。同时还在筹建非洲法语区、南美区、亚洲区的营销中心;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伙伴的战略合作。”
“民机发展现在是最好的时期”,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耿汝光认为,民用飞机市场在金融危机后很快复苏,这是难得的机遇;目前民机产业的水平还不足以满足国内和国际需求,中国必须要采取国际合作,尤其是在研发方面,要有全球视野,准备好国际化的人才。另外要加强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加强在管理、研发团队、条件建设、营销队伍等方面的能力。

重大的发展拐点

2008年,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在分立9年之后重新合并,组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以中国最大航空工业企业姿态加入到世界航空工业博弈当中的中航工业集团,提出了“两融”的战略思路——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

“为什么美国制造F-35要动用全世界的力量?因为必须要有巨大的产业规模才能聚敛财富,实现技术突破。如果我们没这个目标,不走向世界把生意做大,就难以肩负自己的使命,这也是我们讲全价值链发展的道理所在。”林左鸣强调,在继续履行民族振兴职责的同时,全球化的融合是中国航空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9年2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一则招聘通告引起全球媒体的关注。路透社、美联社纷纷报道——中国军工企业首次面向全球公开招聘高级管理者。

“对于一直以来都充满着神秘色彩的中国军事承包商来说,这是他们迈出的前所未有的一步——他们正努力成为能与美国波音公司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竞争的商业航空供应商。”美联社记者这样评价此次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全球野心”。

《简氏防务周刊》驻亚太国防工业记者乔恩·格莱维特(Jon Grevatt)认为,国外技术和高级管理人员将帮助中航工业于2020年之前完成大型商业喷气客机的研制。

中航工业副总经理高建设表示,中航工业要融入世界经济产业链及区域发展经济圈,实现国际化开拓,挑战1万亿元收入目标,需要一大批市场化、职业化、国际化,能适应多种产业融合需求的职业经理人。

林左鸣说,中航工业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它面向的一定是国际市场,要融入国际航空产业链,要全面开展国际合作,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跨国公司。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主要业务得到长足发展。他说,“这个过程我们走过了二三十年,过去的十年应该说是发展得比较好的,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接受我们的产品,我们成为波音、空客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航空企业的供应商。这种融合是一种双赢的格局,既推动了中国航空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世界航空产业的发展。”

“到2020年我国有可能建设成为航空强国。”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张洪飚在对“十五”和“十一五”进行回顾时说,中国航空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航空产品的销售收入平均每年以37%的速度递增。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只要保持18.5%递增速度,中国航空产品的销售收入将要超过波音公司和欧洲航空航天与防务集团。“当然,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更加努力”。

“十二五”规划纲要将航空工业列入需要大力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国的航空工业正迎来历史上重大的发展拐点。(屈一平)
每当中国憋着一股劲,像一个方向努力的时候,里成功总是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