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莫斯科公国--俄罗斯帝国)君主列表[附末代沙皇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21:30
<P>本文部分原始资料取材于《维基百科全书》(图片如打不开,请用鼠标右键点击图片,点显示图片)</P>
<P>莫斯科公国大公</P>
<P>(尤里克王朝,另称留里克王朝)</P>
<P>1276年—1303年,达尼埃尔</P>
<P>莫斯科弗拉基米尔大公国首位大公</P>
<P>1303年—1325年,尤里·达尼洛维奇 </P>
<P>尤里·达尼洛维奇(1303年-1325年)是莫斯科大公国政策的初创者。他充当钦察汗的工具,从而窃取汗的权力,然后用以对付同他竞争的王公们和他自己的臣民。尤里·达尼洛维奇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迎娶钦察汗的妹妹为妻,因而博得了汗的欢心。由于他甘作鹰犬,立即得到一支蒙古军来对付其政敌。当时,特维尔一直和莫斯科竞争争夺弗拉基米尔大公宝座。当尤里·达尼洛维奇和特维尔大公米哈伊尔内讧时,他的妻子被掳去丧命。尤里控告米哈伊尔,米哈伊尔被汗处死。特维尔王公终于丧失了汗的宠信。但尤里不久也被特维尔王公杀害。</P>
<P>1325年—1340年,伊凡一世 </P>
<P>伊凡一世,达尼洛维奇(1325年—1340年)</P>
<P>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幼子达尼埃尔·亚历山德罗维奇之子。莫斯科大公。富于谋略,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狡猾而残忍。他利用莫斯科优越的地理优势,利用以往积累的财力贿赂金帐汗国统治阶层,又站在对清算封建分裂势力有利的教会一方,抑制以特维尔王公为首的莫斯科邻近各公国。1327年特维尔市民于杀害负责收集税收的蒙古官员 ,甚至杀了钦察汗月即别的一位堂兄弟,因此,月即别派5万人给莫斯科的伊凡大公,命令他对特维尔进行镇压。正是作为钦察汗意志的执行者,莫斯科大公们朝着远大前程迈出了第一步。1328年取得弗拉基米尔大公位,并掌握了从俄罗斯各地向金帐汗国缴收贡赋的征集权。他常常把贡赋的一部分据为己有,作为自己的活动资金。</P>
<P>伊凡一世在莫斯科建造了最早用石头建造的乌斯平斯基大教堂,把作为俄罗斯统一象征的弗拉基米尔主教府也迁至莫斯科(1328年)。由于他利用了宗教的权威,莫斯科事实上成为俄罗斯的政治、宗教中心。</P>
<P>伊凡一世对贫困者大方慷慨,因此获得“卡利塔”(钱包)的外号。</P>
<P>1340年—1353年,谢苗一世(高傲王)</P>
<P>谢苗一世(Grand Prince Simeon of Vladimir,1341年-1353年),外号“高傲王”,之子,莫斯科大公国的大公。</P>
<P>1353年—1359年,伊凡二世 </P>
<P>伊凡二世,全名為伊凡•伊凡诺维奇(Grand Prince Ivan II Ivanovitch of Vladimir,Иван II Иванович,1326年—1359年,在位时间1353年—1359年)是莫斯科大公,伊凡一世之子。当梁赞公国试图反对莫斯科时候,他通过支持与梁赞公国敌对的一些王公(特別是立陶宛),削弱了梁赞公国的力量。</P>
<P>1359年—1389年,季米特里·伊凡诺维奇(顿河科伊)</P>
<P>季米特里·伊凡诺维奇(Dmitri Donskoi of Vladimir,Дмитрий Донской),莫斯科大公国大公。在位时间(1359年~1389年)。</P>
<P>季米特里·伊凡诺维奇在位期间,把莫斯科城周围的木墙改为石墙用来防御外敌入侵。同时莫斯科大公国继续同邻近各公国作战,迫使他们臣服自己。战争严重削弱了特维尔公国的力量。</P>
<P>在莫斯科公国逐渐强大的同时,金帐汗国日渐衰弱。1378年,金帐汗国马麦汗派遣鞑靼王公联合立陶宛和梁赞大公,进攻莫斯科,季米特里率兵15万迎击。1380年季米特里率兵在顿河流域的库里科沃原野与蒙古鞑靼军队展开了决战,并打败了金帐汗国的部队。该战打破了蒙古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季米特里因而被尊称为“顿河科伊”(意为“顿河英雄”),莫斯科大公国取得了暂时的独立。但不久1383年,莫斯科大公国的独立又被取消了。</P>
<P>1389年—1425年,瓦西里一世 </P>
<P>瓦西里一世(1389年—1425年),莫斯科大公。他擔任莫斯科大公的任期雖然很長,但期間一直都平平無奇:金帳汗國繼續衰弱,使瓦西里一世就好像俄羅斯內定的君主一樣;立陶宛大公繼續向東擴張,繼續成為莫斯科大公國的最大問題。但瓦西里一世能夠好好處理夾在兩國之間的關係,使他任內公國能夠保持穩定。反而他任期內最大的困擾,來自俄羅斯東正教會的主權問題,因為他和立陶宛大公同時任命了教會的首領,但最後拜占庭大主教決定以瓦西里一世任命的為正宗。</P>
<P>1425年—1462年,瓦西里二世(瞎子王)</P>
<P>瓦西里二世(1425年—1462年),莫斯科大公。其父瓦西里一世死后即位,年仅10岁。由于被政敌刺瞎双眼,故又被称之为“瞎子王”。</P>
<P>1462年—1505年,伊凡三世(全罗斯的大公)</P>
<P>伊凡三世 瓦西里耶维奇(Иван III Васильевич,1440年—1505年),莫斯科大公,在位时间1462年-1505年</P>
<P>
伊凡三世是莫斯科大公,使俄罗斯取得了独立的大公。伊凡三世时期,莫斯科统一了雅罗斯拉夫尔、诺夫哥罗德、彼尔姆、特维尔这几个俄罗斯公国,这几个公国被伊凡三世以前的莫斯科大公们多次征服过并向莫斯科公国臣服,实力已被大大削弱。伊凡三世是个运气非常好的莫斯科大公。1480年,与阿赫马德汗的战斗中,贪生怕死的伊凡三世临阵逃跑,但俄罗斯的军队仍然坚持不后退,由于天气寒冷,阿赫马德汗不战而退,伊凡三世听说蒙古鞑靼的军队退走了,才在身边的人的劝说下以胜利者的姿态返回前线,捡来个胜利,于是停止对金帐汗国(Golden Horde)的纳贡,结束了两个半世纪的蒙古人统治。15世纪后期,莫斯科渐渐流传一种说法,认为莫斯科公国是拜占廷帝国的继承者,莫斯科为“第三个、也是永久的罗马”。伊凡三世在文件中偶尔有两次也把自己冠以“царь”(“恺撒”的俄语发音)的头衔,但始终不敢对外公开正式称沙皇。真正正式加冕为沙皇并对外公开称沙皇的是伊凡四世(1547年)。</P>
<P>
1497年,伊凡三世颁布了法典(Sudebnik),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国的政府机构。在这部法典中,规定了拜占廷的双头鹰国徽为俄罗斯国徽,并且将其图案刻在了俄国国玺上。同年,一面镀金的双头鹰徽记被安放在了克里姆林宫的斯巴斯基塔楼(Spasskaya Chamber)上。俄罗斯获得了象征自己国家的标志。同样在这部法典中,他还限制了农民的流动,规定只有在圣尤里节(俄历11月26日)前后两周期间,农民才可离开土地四处走动,开辟了莫斯科公国的农奴化进程。</P>
<P>原配夫人去世后,1473年娶拜占廷帝国的索非亚公主(此时拜占庭帝国已经灭亡很久,索非亚为亡国皇室旁支)。</P>
<P>1505年—1533年,瓦西里三世</P>
<P>瓦西里三世伊万诺维奇(Васили III Иванович,1479年~1533年)1505年至1533年的莫斯科大公。</P>
<P>伊凡三世和索非亚之子。统一了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公。在位期间,继承父亲政策,努力统一俄罗斯。1510年吞并普斯科夫公国,1514年从立陶宛手里收复斯摩棱斯克,1521年吞并梁赞公国,大致完成了东北俄罗斯各公国的统一。于是宣称“我的意志就是神的意志”,不使贵族和诸大公参与政治,一切问题均以专制方式解决。这个时期,有人(僧侣菲洛费)做赞辞给大公,称“莫斯科是第三个罗马,将永远繁荣”,歌颂这种专制统治。对大公政治的反对者加以严厉的处罚。因此造难的有尼尔·叔伊斯基、马克西姆·格勒克等。在对外政策方面,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克里米亚汗国、喀山汗国的交往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对立陶宛的战争也时断时续。</P>
<P>1533年—1547年,伊凡四世</P>
<P>资料在下贴。</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4 18:21:00编辑过]
<P>本文部分原始资料取材于《维基百科全书》(图片如打不开,请用鼠标右键点击图片,点显示图片)</P>
<P>莫斯科公国大公</P>
<P>(尤里克王朝,另称留里克王朝)</P>
<P>1276年—1303年,达尼埃尔</P>
<P>莫斯科弗拉基米尔大公国首位大公</P>
<P>1303年—1325年,尤里·达尼洛维奇 </P>
<P>尤里·达尼洛维奇(1303年-1325年)是莫斯科大公国政策的初创者。他充当钦察汗的工具,从而窃取汗的权力,然后用以对付同他竞争的王公们和他自己的臣民。尤里·达尼洛维奇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迎娶钦察汗的妹妹为妻,因而博得了汗的欢心。由于他甘作鹰犬,立即得到一支蒙古军来对付其政敌。当时,特维尔一直和莫斯科竞争争夺弗拉基米尔大公宝座。当尤里·达尼洛维奇和特维尔大公米哈伊尔内讧时,他的妻子被掳去丧命。尤里控告米哈伊尔,米哈伊尔被汗处死。特维尔王公终于丧失了汗的宠信。但尤里不久也被特维尔王公杀害。</P>
<P>1325年—1340年,伊凡一世 </P>
<P>伊凡一世,达尼洛维奇(1325年—1340年)</P>
<P>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幼子达尼埃尔·亚历山德罗维奇之子。莫斯科大公。富于谋略,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狡猾而残忍。他利用莫斯科优越的地理优势,利用以往积累的财力贿赂金帐汗国统治阶层,又站在对清算封建分裂势力有利的教会一方,抑制以特维尔王公为首的莫斯科邻近各公国。1327年特维尔市民于杀害负责收集税收的蒙古官员 ,甚至杀了钦察汗月即别的一位堂兄弟,因此,月即别派5万人给莫斯科的伊凡大公,命令他对特维尔进行镇压。正是作为钦察汗意志的执行者,莫斯科大公们朝着远大前程迈出了第一步。1328年取得弗拉基米尔大公位,并掌握了从俄罗斯各地向金帐汗国缴收贡赋的征集权。他常常把贡赋的一部分据为己有,作为自己的活动资金。</P>
<P>伊凡一世在莫斯科建造了最早用石头建造的乌斯平斯基大教堂,把作为俄罗斯统一象征的弗拉基米尔主教府也迁至莫斯科(1328年)。由于他利用了宗教的权威,莫斯科事实上成为俄罗斯的政治、宗教中心。</P>
<P>伊凡一世对贫困者大方慷慨,因此获得“卡利塔”(钱包)的外号。</P>
<P>1340年—1353年,谢苗一世(高傲王)</P>
<P>谢苗一世(Grand Prince Simeon of Vladimir,1341年-1353年),外号“高傲王”,之子,莫斯科大公国的大公。</P>
<P>1353年—1359年,伊凡二世 </P>
<P>伊凡二世,全名為伊凡•伊凡诺维奇(Grand Prince Ivan II Ivanovitch of Vladimir,Иван II Иванович,1326年—1359年,在位时间1353年—1359年)是莫斯科大公,伊凡一世之子。当梁赞公国试图反对莫斯科时候,他通过支持与梁赞公国敌对的一些王公(特別是立陶宛),削弱了梁赞公国的力量。</P>
<P>1359年—1389年,季米特里·伊凡诺维奇(顿河科伊)</P>
<P>季米特里·伊凡诺维奇(Dmitri Donskoi of Vladimir,Дмитрий Донской),莫斯科大公国大公。在位时间(1359年~1389年)。</P>
<P>季米特里·伊凡诺维奇在位期间,把莫斯科城周围的木墙改为石墙用来防御外敌入侵。同时莫斯科大公国继续同邻近各公国作战,迫使他们臣服自己。战争严重削弱了特维尔公国的力量。</P>
<P>在莫斯科公国逐渐强大的同时,金帐汗国日渐衰弱。1378年,金帐汗国马麦汗派遣鞑靼王公联合立陶宛和梁赞大公,进攻莫斯科,季米特里率兵15万迎击。1380年季米特里率兵在顿河流域的库里科沃原野与蒙古鞑靼军队展开了决战,并打败了金帐汗国的部队。该战打破了蒙古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季米特里因而被尊称为“顿河科伊”(意为“顿河英雄”),莫斯科大公国取得了暂时的独立。但不久1383年,莫斯科大公国的独立又被取消了。</P>
<P>1389年—1425年,瓦西里一世 </P>
<P>瓦西里一世(1389年—1425年),莫斯科大公。他擔任莫斯科大公的任期雖然很長,但期間一直都平平無奇:金帳汗國繼續衰弱,使瓦西里一世就好像俄羅斯內定的君主一樣;立陶宛大公繼續向東擴張,繼續成為莫斯科大公國的最大問題。但瓦西里一世能夠好好處理夾在兩國之間的關係,使他任內公國能夠保持穩定。反而他任期內最大的困擾,來自俄羅斯東正教會的主權問題,因為他和立陶宛大公同時任命了教會的首領,但最後拜占庭大主教決定以瓦西里一世任命的為正宗。</P>
<P>1425年—1462年,瓦西里二世(瞎子王)</P>
<P>瓦西里二世(1425年—1462年),莫斯科大公。其父瓦西里一世死后即位,年仅10岁。由于被政敌刺瞎双眼,故又被称之为“瞎子王”。</P>
<P>1462年—1505年,伊凡三世(全罗斯的大公)</P>
<P>伊凡三世 瓦西里耶维奇(Иван III Васильевич,1440年—1505年),莫斯科大公,在位时间1462年-1505年</P>
<P>
伊凡三世是莫斯科大公,使俄罗斯取得了独立的大公。伊凡三世时期,莫斯科统一了雅罗斯拉夫尔、诺夫哥罗德、彼尔姆、特维尔这几个俄罗斯公国,这几个公国被伊凡三世以前的莫斯科大公们多次征服过并向莫斯科公国臣服,实力已被大大削弱。伊凡三世是个运气非常好的莫斯科大公。1480年,与阿赫马德汗的战斗中,贪生怕死的伊凡三世临阵逃跑,但俄罗斯的军队仍然坚持不后退,由于天气寒冷,阿赫马德汗不战而退,伊凡三世听说蒙古鞑靼的军队退走了,才在身边的人的劝说下以胜利者的姿态返回前线,捡来个胜利,于是停止对金帐汗国(Golden Horde)的纳贡,结束了两个半世纪的蒙古人统治。15世纪后期,莫斯科渐渐流传一种说法,认为莫斯科公国是拜占廷帝国的继承者,莫斯科为“第三个、也是永久的罗马”。伊凡三世在文件中偶尔有两次也把自己冠以“царь”(“恺撒”的俄语发音)的头衔,但始终不敢对外公开正式称沙皇。真正正式加冕为沙皇并对外公开称沙皇的是伊凡四世(1547年)。</P>
<P>
1497年,伊凡三世颁布了法典(Sudebnik),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国的政府机构。在这部法典中,规定了拜占廷的双头鹰国徽为俄罗斯国徽,并且将其图案刻在了俄国国玺上。同年,一面镀金的双头鹰徽记被安放在了克里姆林宫的斯巴斯基塔楼(Spasskaya Chamber)上。俄罗斯获得了象征自己国家的标志。同样在这部法典中,他还限制了农民的流动,规定只有在圣尤里节(俄历11月26日)前后两周期间,农民才可离开土地四处走动,开辟了莫斯科公国的农奴化进程。</P>
<P>原配夫人去世后,1473年娶拜占廷帝国的索非亚公主(此时拜占庭帝国已经灭亡很久,索非亚为亡国皇室旁支)。</P>
<P>1505年—1533年,瓦西里三世</P>
<P>瓦西里三世伊万诺维奇(Васили III Иванович,1479年~1533年)1505年至1533年的莫斯科大公。</P>
<P>伊凡三世和索非亚之子。统一了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公。在位期间,继承父亲政策,努力统一俄罗斯。1510年吞并普斯科夫公国,1514年从立陶宛手里收复斯摩棱斯克,1521年吞并梁赞公国,大致完成了东北俄罗斯各公国的统一。于是宣称“我的意志就是神的意志”,不使贵族和诸大公参与政治,一切问题均以专制方式解决。这个时期,有人(僧侣菲洛费)做赞辞给大公,称“莫斯科是第三个罗马,将永远繁荣”,歌颂这种专制统治。对大公政治的反对者加以严厉的处罚。因此造难的有尼尔·叔伊斯基、马克西姆·格勒克等。在对外政策方面,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克里米亚汗国、喀山汗国的交往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对立陶宛的战争也时断时续。</P>
<P>1533年—1547年,伊凡四世</P>
<P>资料在下贴。</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4 18:21:00编辑过]
<P>俄罗斯沙皇</P><P>1547年—1584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或伊凡大帝)</P><P>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维奇(1530年8月25日~1584年3月18日)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沙皇,又被称为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1533年至1547年为莫斯科大公,1547年至1584年为沙皇。</P><P>瓦西里三世与叶琳娜·格林斯卡娅之子。三岁即位,母亲暂时摄政,却苦于大贵族们的横暴。1547年加冕称沙皇,俄罗斯从此开始了对外的扩张政策。得到封建领主阶级的支持,1549年设立了特别会议,编纂新法典,他排除一切阻力,坚持不懈地改革地方和中央的政治、行政、经济、军事、宗教,尤其是军事改革,使俄罗斯走向强大;打破了领主政体对沙皇的一切权力限制,而以前的大公权力很小,受领主们很多限制,伊凡四世消除了领主政体,建立沙皇专制政体,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俄罗斯;军事强大后,开始对外扩张。在1547-1552年的远征中灭亡了喀山汗国,1556年阿斯特拉罕汗国也被吞并。然后又吞并了大诺盖汗国和巴什基尔亚。到1557年,西伯利亚汗国也臣服于伊凡并于1579年被占领。伊凡四世时期,俄罗斯开始成为多民族国家。1572年粉碎克里木汗国。灭掉喀山汗国是俄罗斯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标志着从此以后俄罗斯力量强于蒙古鞑靼人的力量,攻灭喀山之前蒙古鞑靼人的力量强于俄罗斯的力量,攻灭喀山改变了俄罗斯人与蒙古鞑靼人的力量对比;粉碎克里木意义重大,克里木汗国当时是奥斯曼土耳其之鞭,当时奥斯曼土耳奇处于鼎盛时期,前进侵略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东欧,而粉碎克里木汗国给奥斯曼土耳奇当头一击,挫败了奥斯曼土耳奇统治俄罗斯及东欧的图谋;打开了通往西伯利亚的道路。</P><P>以英国船开辟北方航路为契机,伊凡开始探索通往西欧的近道。1558年发动立窝尼亚战争,试图向波罗的海扩张。由于邻近国家波兰、立陶宛、丹麦、瑞典的介入和贵族的反对而受阻,使战争长期化,打了二十五年。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向欧洲展示了俄罗斯的国力。</P><P>
“沙皇”,即“царь”(“恺撒”的俄语发音)称号来自伊凡四世(在俄罗斯又被尊称为伊凡大帝)。早期罗斯人认为拜占庭帝国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是宇宙的中心。俄罗斯人尊称拜占庭的君主为“沙皇”,而认为俄罗斯的大公们是拜占庭沙皇的大臣。蒙古鞑靼人的骇人听闻的统治,使俄罗斯人转而尊称蒙古大汗为“沙皇”,俄罗斯大公是蒙古“沙皇”(即蒙古大汗)的大臣。强盛的蒙古大汗还娶了拜占庭的公主为皇后,但随着蒙古人的衰落,俄罗斯人不乐意再尊称蒙古大汗为沙皇了,但始终不敢正式自称沙皇。1547年,伊凡大帝发表了重要讲话,要亲政并正式自称沙皇。伊凡大帝的讲话令领主们听得目瞪口呆,他们发现伊凡四世的讲话是那么深思熟虑,与他16岁的年龄是不相称的,伊凡四世很早熟。于是伊凡大帝成了第一位沙皇,莫斯科公国改为沙皇俄国,又称俄罗斯。在伊凡四世之前,莫斯科的大公权力很小,受到领主们很多限制。伊凡四世打破了对沙皇的一切权力限制,领主政体改为沙皇专制政体。伊凡大帝一生取得许多令人惊讶的非凡成就,他使俄罗斯挤入欧洲强国之林。</P><P>伊凡四世是当时莫斯科最优秀的演说家,他博览群书,酷爱读书,尤其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擅长写作,对俄语有很高的造诣,是当时俄罗斯第一流的语言学家和作家,虽然大多数作品已经失传,现存的作品主要是政治性的,但他遣词造句的本领和尖刻讽刺的技巧却跃然纸上。伊凡四世比所有其他俄罗斯的大公、沙皇文化水平都高得多的,十分重视俄罗斯文化事业的发展,比如印刷术。</P><P>
这时期沙皇特辖领地制度的建立,给贵族势力很大的打击,对沙皇专制体系的建立有很大的意义。俄国的农民们,因1550年的法典和80年代公布的一系列法令,被进一步束缚在土地上。</P><P>伊凡虽然是个富有才智、英明能干、雄才大略之人,但是在另外一方面,他在性格上有很强的猜忌心理,好激动,残忍,对贵族们严厉镇压,冷酷无情。伊凡四世在沙皇俄国的开国史上占有非常特殊重要的地位。此人生长在阶级斗争和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极其复杂的环境中,自幼即养成意志坚强和残酷无情的性格,13岁时就下令处死了反对他的世袭大领主,盛怒之下,竟然用手杖打死了长子伊凡太子,使人感到特别惊骇和恐怖。“雷帝”(即“可怕的伊凡”)的外号由此而来。</P><P>伊凡雷帝是斯大林和彼得一世的偶像。彼得一世改革时困难重重,太子儿子是改革的阻力之一,他决定以伊凡雷帝为榜样,于是,彼得大帝处死了自己的儿子。</P><P>1584年—1598年,费多尔·伊万诺维奇</P><P>费多尔·伊万诺维奇(1557年~1598年) 1584年~1598年的俄罗斯沙皇。</P><P>伊凡四世之子。母亲为安娜斯塔西亚·罗曼诺夫娜。娶伊琳娜·戈东诺娃。无子,有一女费奥多西亚·费奥多罗夫娜女大公。费多尔死后,尤里克王朝绝嗣。</P><P>(尤里克王朝亡)</P>
<P>1598年—1605年,鲍里斯·戈东诺夫 </P><P>鲍里斯·费奥多罗维奇·戈东诺夫(Борис Федорович Годунов,1552年~1605年) 1598年~1605年间的俄罗斯沙皇。</P><P>鞑靼贵族出身。曾经侍奉过伊凡雷帝。他妹妹伊琳娜嫁给伊凡雷帝的幼子费多尔。费多尔身体有病,智力不健全,因此大权被戈东诺夫所掌握。1598年费多尔去世,无子嗣。尤里克王朝灭亡。全俄缙绅会议推举戈东诺夫为俄罗斯沙皇。他继承伊凡雷帝遗志,停止与波兰的战争,在北方向瑞典发动战争,扩大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向东继续侵略西伯利亚汗国,南方与克里米亚汗国交战,修建了一系列要塞城市。他推进俄罗斯农奴化进程,规定如果一个自由人为他人工作满六个月以上,就沦为这个人的奴仆。还公布逃亡农奴的追捕期限为五年。在位末期俄罗斯不断发生农奴起义。1605年去世。儿子费多尔即位,不久被起义者杀死。</P><P>1605年—1606年,伪沙皇季米特里 </P><P>1605年—1613年,空位时期 </P><P>空位时期是俄罗斯历史上1605年~1613年这一段时期。</P><P>1591年,俄罗斯沙皇费多尔·伊万诺维奇的同父异母兄弟、有王位继承权的季米特里被鲍里斯·戈东诺夫秘密杀害。1604年,一个自称是季米特里的人出现,并且得到了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三世的支持。1605年,戈东诺夫的儿子费多尔二世被杀,季米特里即位,史称“伪沙皇季米特里”或“伪季米特里”。</P><P>由于采取亲波兰的政策,伪季米特里触怒了俄罗斯大贵族。在大贵族瓦西里·舒伊斯基的率领下,季米特里被杀,舒伊斯基即位,号称瓦西里四世(1606—1610)。</P><P>1607年,另一个伪季米特里出现了,再次得到波兰的支持。1610年,波兰军队攻占莫斯科,舒伊斯基被杀。这一次,西吉斯蒙德想让自己的儿子瓦迪斯拉夫继承俄罗斯王位,后来又改变主意想自己兼任俄罗斯沙皇。但是波兰入侵者在1612年被俄罗斯贵族们召集的军队驱逐。</P><P>1613年,全俄罗斯缙绅会议(zemsky sobor)宣布立17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罗曼诺夫王朝开始。</P>
<P>(罗曼诺夫王朝开始)</P><P>1613年—1645年,米哈伊尔·罗曼诺夫 </P><P>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1596年~1645年) 1613年~1645年间的俄罗斯沙皇。</P><P>父亲是菲拉列特大主教费多尔,为罗曼诺夫家族族长,在波兰入侵期间被俘虏并强迫进入修道院成为僧侣。米哈伊尔得知自己被选为沙皇后一度惊慌失措,躲在伊帕提耶夫修道院中,最后很不情愿地接受了沙皇的王位(主要是由于前面几位沙皇的命运不祥)。在位初年由父亲在幕后掌握政权。 1645年去世。王位由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继承。</P><P>1645年—1676年,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P><P>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1629年3月9日~1676年1月29日) 1645年~1676年期间的俄罗斯沙皇。</P><P>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之子。即位时因年幼而不太参与国事,由姻亲贵族莫罗佐夫实际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P><P>由于莫罗佐夫的政策是加强国家的财政压榨,1648年莫斯科爆发了反对征收高额盐税的市民起义。1650年发生了普斯科夫和诺夫哥罗德的起义。在这种情况下,1649年召开的全俄缙绅会议批准了新的法典(《会议法典》)。根据这部法典,追捕逃亡农奴的期限为无限期。贵族和修道院所有的享有免税待遇的村落也被征收赋税。</P><P>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时期的经济政策,一般是维护商人的利益,振兴工业活动。可是对农民的剥夺日益强化,财政搜刮也加强了。1662年莫斯科发生铜币起义,1670—1671年发生了斯捷潘·拉辛的农民起义。1654年起全俄罗斯东正教大牧首开始宗教改革,反对宗教改革的旧礼仪派(分离派)遭到主流派的清除。</P><P>对外方面,1654年合并乌克兰,由此爆发与波兰的战争。最终保住了乌克兰。但是与此同时对波罗的海方向的扩张则没有获得成功。</P><P>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虔信宗教,但是前后两个妻子所生的儿女并不和睦。</P><P>1676年—1682年,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 </P><P>费多尔三世·阿列克谢维奇(1661年-1682年,英:Feodor III of Russia,俄:Федор III Алексеевич Романов),俄罗斯沙皇(在位期:1676年-1682年)。是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与玛丽亚·米罗斯拉夫斯卡娅之子。即位时年幼,朝政由纳雷什金家族把持。这个时期谋求军事、税收的改革和加强,激化了政治领导权之争。1678年进行人口普查,次年开始征收户籍税。贵族按其家族出身担任高级官职的门第制度于1682年废除。外交方面,与瑞典的矛盾激化,1676—1681年与土耳其交战,最后以土耳其承认左岸乌克兰合并于俄罗斯告终。</P><P>1682年—1689年,伊凡五世 </P><P>伊凡五世,全名為伊凡五世·阿列克谢维奇·罗曼诺夫(Иван V Алексеевич Романов) (1666年-1696年),是一位俄罗斯沙皇,在位期間:1682年-1696年。</P><P>他是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与玛丽亚·米罗斯拉夫斯卡娅之子。因病弱低能,不能参与国政。在其兄费多尔三世死后,纳雷什金家族推其同父异母弟彼得为沙皇,米罗斯拉夫斯基家族对此不满,唆使近卫军发动政变,推伊凡并立为沙皇。此后召开的全俄缙绅会议确认伊凡为第一沙皇,彼得为第二沙皇。但是伊凡即位后不过是名义上的沙皇而已,实际权力被同母姐姐索非亚公主掌握,直到1689年再次发生政变,将索非亚囚入修道院为止。此后权力落入彼得手中,即俄罗斯历史上最著名的彼得大帝。</P><P>1689年—1721年,彼得一世</P><P>资料在下贴。</P>
<P>俄罗斯皇帝和沙皇</P><P>1721年—1725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P><P>彼得大帝,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俄罗斯沙皇,1682年——1725年
俄罗斯皇帝,1721年——1725年</P><P>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和娜塔莉·基里尔洛夫娜·纳雷什金娜之子。异母兄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死后,与伊凡五世一同即位。不久发生近卫军暴动,舅舅纳雷什金当着他的面被暴动士兵杀死,异母姐姐索非亚掌握实权,1689年之后母亲纳塔莉摄政。1694年母亲死后亲政。</P><P>为吸取西欧文化,从1697年起彼得大帝历访英国、荷兰、德国各地。1698年夏天回国。严厉处罚了幼年时参加近卫军叛乱的人。外交方面,为获得出海口而与瑞典、土耳其交战。为取得战争胜利,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在财政和行政改革中一面立足于农奴制,一面尽量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刷新文化。1708年实施地方机构改革,在全国各地设省。1711年设立元老院,改革货币制度。建设新的都城圣彼得堡并于1712年迁都至此。1718年设立参议会。1721年废黜大牧首,代之以宗教事务管理局。到1721年与瑞典和谈时,俄罗斯已经成为面貌一新的欧洲强国。</P><P>前妻柳多西亚·卢普金娜,生有一子(阿列克谢),续妻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芙娜,生有9个子女,除安娜(嫁给德国荷尔斯泰因-哥道普的卡尔,彼得三世的母亲)和伊丽莎白两人之外均未活到成年。</P><P>1725年—1727年,叶卡捷琳娜一世</P><P>叶卡特琳娜一世 阿列克谢耶芙娜(1684——1727)</P><P>俄罗斯女皇,1725——1727</P><P>立陶宛农民塞缪尔·斯卡乌龙斯基之女。皈依东正教前的名字是玛尔塔。北方战争中,在马里恩波尔附近成为俄军的俘虏,不久为彼得一世所宠。丈夫死后,得到近卫军的支持,于1725年加冕成为俄罗斯女皇。但是不太参与国政,实权被缅希科夫掌握。按彼得大帝遗嘱建立俄罗斯科学院(1726),创立最高枢密院。临死前数日,在传位给彼得二世的遗诏上签名。

1727年—1730年,彼得二世</P><P>彼得二世 阿列克谢耶维奇(1715年——1730年)</P><P>俄罗斯皇帝,1727年——1730年</P><P>彼得大帝的皇储阿列克谢和德国公主夏洛特·克里斯蒂娜·索非亚·不伦瑞克·沃尔芬布特尔之子。叶卡捷琳娜一世死后,根据她的遗言,12岁的彼得被掌握实权的缅什科夫拥立即位。改革反对派多尔戈鲁基家族通过政变,清除了缅什科夫派势力而掌握实权。政府由圣彼得堡暂时迁回莫斯科。彼得二世在位两年多后因天花而去世。罗曼诺夫家族男系绝嗣。</P><P>1730年—1740年,安娜·伊万诺夫娜</P><P>安娜·伊万诺夫娜,(1693年-1740年),俄罗斯女皇安娜一世,在位1730年-1740年。</P><P>俄罗斯沙皇伊凡五世之女,彼得大帝的侄女。在堂弟彼得二世死后即位。1740年去世。帝位传给她的外甥女之子伊凡六世。</P><P>1740年—1741年,伊凡六世</P><P>伊凡六世(1740年——1764年)</P><P>俄罗斯沙皇,1740年——1741年</P><P>安娜·伊万诺夫娜的外甥女,梅克伦堡的安娜·利奥波德芙娜和不伦瑞克的安东·乌尔里希之子。1740年,其母亲安娜发动政变而即位,1741年被女皇储叶丽萨维塔·彼得罗芙娜发动政变推翻。母子被囚禁。伊凡六世在一次未成功的营救活动中被杀。</P><P>1741年—1761年,叶丽萨维塔·彼得罗芙娜</P><P>叶丽萨维塔·彼得罗芙娜(Елизаве́та Петро́вна,1709年12月29日—1762年1月5日),俄罗斯女皇(1741年—1762年)。</P><P>叶丽萨维塔·彼得罗芙娜是彼得一世与叶卡捷琳娜一世之女。1741年因宫廷政变推翻伊凡六世而即位。她宣布继承彼得大帝的传统。废除了坏名声的内阁,恢复了元老院,并把权力集中于它。</P><P>这个时期俄国的实权掌握在彼得·苏沃洛夫等人手中。1754年起废除国内关税。设立贵族银行和商人银行,以及组织国际贸易的公司,俄罗斯经济呈现出生机。1755年创建莫斯科大学。1757年设立艺术院。另外一方面,禁止贵族以外的人有土地所有权,同时把伏特加酒垄断权给予贵族,还给予地主任意把犯罪农民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权力。农民处境进一步恶化。</P><P>叶丽萨维塔·彼得罗芙娜宠爱乌克兰歌手拉苏莫夫斯基。对外政策方面,在七年战争中与奥、法结盟。1762年病逝。皇位由彼得三世继承。</P><P>1761年—1762年,彼得三世</P><P>彼得三世 费奥多罗维奇 (卡尔·彼得·乌尔里希)1728——1762</P><P>俄罗斯皇帝,1761——1762</P><P>荷尔斯泰因-哥道普的卡尔·腓特烈和安娜·彼得罗芙娜之子,彼得大帝的外孙。因叶丽萨维塔·彼得罗芙娜女皇未婚而且无嗣,他在1744年被挑选成为俄罗斯皇位继承人。彼得三世即位后,荷尔斯泰因-哥道普-罗曼诺夫王朝开始。他刚即位,便停止了于俄国有利的七年战争,与普鲁士王腓特烈订立攻守同盟。</P><P>彼得三世宣告解除贵族的服役义务,停止对非国教徒的迫害。可是由于没收修道院领地、强迫军队普鲁士化,对外把自己出身的荷尔斯泰因家族的利益置于俄罗斯国家利益之上,引起俄罗斯僧侣阶级、贵族和军人的反感。1762年6月28日,彼得三世在宫廷政变中被妻子叶卡捷琳娜(叶卡捷琳娜二世)废黜。随后被谋杀。

</P><P>


</P>
<P>(罗曼诺夫王朝的荷尔斯泰因-哥道普分支开始)</P><P>1762年—179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叶卡捷琳娜大帝)</P><P>叶卡捷琳娜二世 阿列克谢耶芙娜 原名索非亚·弗雷德里卡·奥古斯塔(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1729年4月21日出生于德国斯特丁,1796年11月6日逝世于普希金)是俄罗斯的女沙皇。在位期是1762年至1796年。</P><P>德国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公爵的女儿。1744年被叶丽萨维塔·彼得罗芙娜女皇挑选为皇位继承人彼得·乌尔里希(彼得三世)的未婚妻。1745年与彼得结婚并皈依东正教,改名叶卡捷琳娜。由于彼得三世另有新欢,叶卡捷琳娜的皇后地位面临被废的威胁,于是在1762年率领近卫军发动政变而即位。</P><P>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伏尔泰、狄德罗等法国思想家交往密切。1767年夏天召集新法典起草委员会会议,宣布女皇的训令,主张君主专制、严厉的法治主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她虽然想改善农奴制度,但是因贵族的反对而没有成功。此外她还修改地方行政制度、司法制度。贵族势力得到加强,农民和农奴的生存状况更加恶化。1773—1775年发生普加乔夫起义。</P><P>对外政策方面,三次瓜分波兰,对土耳其作战取得黑海沿岸地区,并吞并了克里米亚汗国。宠臣和情人波将金去世后,她的以南进重建拜占廷帝国为目标的南进政策受挫。这个时期的俄罗斯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最强国家之一。叶卡捷琳娜被尊称为“大帝”。</P><P>叶卡捷琳娜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巴维尔出生于1754年,后来成为巴维尔一世。由于彼得三世不能生育,有谣传说他是叶卡捷琳娜与朝臣谢尔盖·萨尔蒂科夫的私生子。叶丽萨维塔·彼得罗芙娜女皇对这种说法并不介意,并说“如果他真是私生子,那也不是我们家族中的头一个”。叶卡捷琳娜的情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近卫军军官格利高里·奥洛夫。他帮助叶卡捷琳娜实现了政变企图。他也是叶卡捷琳娜的第二个儿子阿列克谢的生父。叶卡捷琳娜的另一个著名情人是格利高里·波将金,他因“波将金村”(指为了粉饰太平而人工制造的布景式繁华景象)的典故为世人所熟知。</P><P>1796年—1801年,巴维尔一世</P><P>巴维尔一世 彼得罗维奇(1754——1801)</P><P>俄罗斯皇帝,1796-1801</P><P>叶卡捷琳娜二世之子。生父的身份有历史争议。</P><P>巴维尔一世即位后的所作所为以全面维持专制权力为目标。他被认为有精神疾病,自认是救世主的化身,希望重新统一天主教和东正教,并为此在圣彼得堡建设了与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相似的喀山大教堂。</P><P>巴维尔一世对法国大革命表现了极度的恐惧。1798年参加反法大同盟,派遣苏沃洛夫远征瑞士和意大利。当拿破仑登台之后,又对拿破仑表示信服,企图与英国断交,遭到与英国有往来的贵族、商人的反对。1801年在圣彼得堡的工程师棱堡内被人用枕头闷死。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策划这次政变的的凶手很可能是他儿子亚历山大。</P><P>巴维尔一世先后娶过两位皇后。第一位是黑森-达姆施塔特公主威廉明娜·路易莎(娜塔莉·阿列克谢耶芙娜),死于难产;第二位皇后是符腾堡王国公主索非亚·多萝西娅·奥古斯塔·路易莎(玛丽亚·费奥多萝芙娜),有10个孩子,其中4个是儿子,包括后来的亚历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一世。</P><P>1801年—1825年,亚历山大一世</P><P>亚历山大一世 巴甫洛维奇(1777-1825)</P><P>俄罗斯皇帝,1801——1825</P><P>巴维尔一世之子。由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抚养。父亲被杀后即位。</P><P>为维护君主专制、反对革命,亚历山大采取自由主义的政策,设立所谓“非正式委员会”解决各类问题。1802年设各部大臣制。1803年颁布自由耕作法,宣告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有可能得到解放。开办哈尔科夫大学和喀山大学。对外政策方面,参加第三、第四次反法同盟,在奥斯特里茨、弗里德兰的会战中失败。1807年与拿破仑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之后得到法国支持,赢得了和瑞典、土耳其的战争,夺得芬兰和高加索的领地。1812年击退拿破仑对俄罗斯的远征。1814年率领俄罗斯军队进击到巴黎。不久活跃在维也纳会议上,作为有力的领导人之一,结成神圣同盟。1820年左右受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影响,排斥欧洲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公然推行反动政策,加强对国内和国外自由主义力量的压制。性格优柔寡断、多疑、伤感,又极其自尊自傲,被称为“狮身人面像”。晚年沉溺于严重的神秘主义。娶巴登的路易莎·玛丽亚·奥古斯塔(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有两个女儿。</P><P>
</P><P>
</P>
<P>1825年—1855年,尼古拉一世</P><P>尼古拉一世 巴甫洛维奇(1796-1855)</P><P>俄罗斯皇帝,1825——1855</P><P>巴维尔一世第三子。长兄亚历山大一世死后无男嗣,次兄康斯坦丁大公放弃皇位继承权,因此被立为俄罗斯皇帝。1825年,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贵族军官发动十二月党人起义,尼古拉对其采取严厉镇压措施。此后他加强对自由思想和革命运动的镇压,设立了秘密警察第三厅。镇压波兰1830年起义。</P><P>虽然尼古拉知道有必要对落后的农奴制度实施改革,但却把改革限制在不与贵族利益发生冲突的范围内。实施了币制改革、法典编纂事业和国有农奴管理方式的改革。对外继续推行神圣同盟的宗旨,和梅特涅合作,镇压欧洲自由主义、民族主义运动。1849年镇压匈牙利民族运动。为扩大在黑海和高加索的统治权而与英、法、土耳其发生克里米亚战争。于行将战败时突然去世。也有服毒自杀的传说。</P><P>尼古拉一世娶普鲁士的弗雷德里卡·路易莎·夏洛特·威廉明娜公主(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有七个子女:亚历山大二世;玛利亚女大公;奥尔加女大公;亚历山德拉女大公;康斯坦丁大公;尼古拉大公;米哈伊尔大公。</P><P>1855年—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P><P>亚历山大二世 尼古拉耶维奇(1818-1881)</P><P>俄罗斯皇帝,1855——1881</P><P>尼古拉一世长子。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着手国内改革,实行解放农奴政策,设立地方自治议会,修订司法制度,充实初等教育,改革军制,以谋求俄罗斯的近代化革命。</P><P>亚历山大二世对俄罗斯的革命运动仍无情镇压,致使革命团体活动不断增多。1874年之后,革命者中的恐怖主义势力抬头,屡次试图刺杀沙皇。对外方面,努力试图废除1856年巴黎条约。1877—1878年发生俄土战争。签订圣斯特法诺条约,获得有利的媾和条件,但是由于列强干涉,被迫接受1878年6月柏林会议的调停,俄国对巴尔干的野心被阻止。1881年3月3日在圣彼得堡被民意党成员炸死。</P><P>亚历山大二世先娶德国黑森-达姆施塔特的玛克西米利安娜·威廉明娜·奥古斯塔·玛丽公主(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有8个子女,均未成年时夭折。后娶俄罗斯的叶卡特琳娜·米哈伊洛芙娜·多尔戈鲁卡娅女大公,有3个子女:亚历山德拉女大公;尼古拉大公;亚历山大三世。</P><P>1881年—1894年,亚历山大三世</P><P>亚历山大三世 亚历山德罗维奇(1845-1894)</P><P>俄罗斯皇帝,1881——1894</P><P>亚历山大二世次子。由于害怕暗杀而经常住在首都郊外的行宫加特契纳,被称为“加特契纳的隐士”或“革命的俘虏”。即位初期采取对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模棱两可的态度。实施地方长官制,破坏地方自治。限制大学自治权。对待异族强制推行俄罗斯化的政策。迫害犹太人。占领中亚,与英国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在来自丹麦的妻子的影响下(其时丹麦在普丹战争中失败,被迫割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对俾斯麦及威廉一世的德国产生反感。尽管此前的六位俄罗斯君主都为德意志血统,但是从亚历山大三世时代起,宫廷和贵族社会开始了俄罗斯化的进程。80年代末之后,因俄德关系恶化而亲近法国。亚历山大在位期间,是俄罗斯工业化的时代,表面上欣欣向荣,但是农业发展缓慢,农民贫困,繁荣的基础是薄弱的。1894年因病去世。</P><P>亚历山大娶丹麦的玛丽亚·索非亚·弗雷德里卡·德格玛公主(玛丽亚·费奥多萝芙娜)。有6个子女:尼古拉二世;亚历山大大公;格奥尔吉大公;谢尼亚女大公;米哈伊尔大公。</P><P>1894年—1917年,尼古拉二世</P><P>资料在下贴。
</P><P>
</P><P>
</P><P>
</P>
<P>1894年—1917年,尼古拉二世</P><P>尼古拉二世 亚历山德罗维奇
Николай II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1868年-1918年
俄罗斯皇帝,在位时间1894年-1917年</P><P>出生与死亡</P><P>出生日期:1868年5月18日
出生地点:俄罗斯,圣彼得堡
父母: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与皇后玛利亚(丹麦公主达格玛)之长子
死亡日期:1918年7月17日
死亡地点:俄罗斯,叶卡捷琳堡
死亡原因:枪杀
安葬地:圣彼得堡彼得-保罗要塞教堂,1998年迁葬</P><P>生平</P><P>俄罗斯帝国的末代沙皇和皇帝。亚历山大三世长子。皇太子时期为西伯利亚铁路建设委员会主席。1891年前往海参崴主持出席西伯利亚大铁路开工仪式时顺路访问日本,在大津被刺伤。</P><P>从19世纪末起,以重工业为中心的俄罗斯工业体系得到完善。高速成长的资本主义经济与落后的第一产业之间产生了不可克服的矛盾。1895年与德皇威廉二世干涉日本归还辽东半岛。1900年镇压义和团之后占领中国东北。与日本争夺朝鲜和满洲,在1904年爆发日俄战争。1905年旅顺被日本攻克之后,在首都发生“流血星期一”事件,爆发1905年革命。由于斯托雷平改革而暂时度过难关,但是又陷入更复杂的巴尔干问题。</P><P>而因皇太子阿列克谢患有血友病,沙皇的多数时间隐居在圣彼得堡]]的皇村和黑海的利瓦吉亚宫,与家人待在一起。由于皇后宠信“恶僧”拉斯普京,引起年轻贵族和军官团的不满,沙皇失去了军部、官僚和资本家的支持。</P><P>1914年,尼古拉二世带领俄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战况不利、粮食困难等原因,激起人民的不满。1917年,德皇威廉二世命令将列宁从瑞士穿过德国领土护送回国,让其发动革命,以使俄国退出战争。1917年3月,首都圣彼得堡市民发动反饥饿游行,引发二月革命。3月2日沙皇退位,传位给弟弟米哈伊尔大公,但是遭到他的拒绝,于是罗曼诺夫王朝灭亡。</P><P>尼古拉二世退位后,英国的乔治五世国王拒绝接受其家族前往英国避难,于是沙皇一家被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安置在西伯利亚的托博尔斯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沙皇全家被布尔什维克军队逮捕,囚禁于叶卡捷琳堡。1918年7月16日深夜或7月17日凌晨,沙皇全家被看管他们的布尔什维克官员杀害。他们的尸体被教上硫酸和汽油销毁,残余骨渣被埋藏在叶卡捷琳堡地区的一个废弃洞穴中。</P><P>20世纪90年代,沙皇一家的遗体被重新找到,并经DNA检测得到确认。只有皇储阿列克谢和一位公主(身份不详)的遗体未被发现。1998年,根据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命令,沙皇一家的遗体被隆重安葬在圣彼得堡的彼得-保罗要塞教堂中。2000年,尼古拉二世全家被俄罗斯东正教会追封为殉教圣徒。</P><P>婚姻</P><P>1894年11月26日在圣彼得堡娶黑森-达姆施塔特公国的爱丽丝·维多利亚·海伦·路易丝公主(Alice Victoria Helen Louise Beatrice,俄罗斯名为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Alexandra Feodorovna)。</P><P>子女</P>奥尔加女大公 Grand Duchess Olga 1895年-1918年 塔季扬娜女大公 Grand Duchess Tatiana 1897年-1918年 玛利亚女大公 Grand Duchess Maria 1899年-1918年 安娜斯塔西亚女大公 Grand Duchess Anastasia 1901年-1918年 阿列克谢皇储 Tsarevich Alexei 1904年-1918年 <P>注:尼古拉二世将皇位传给其弟弟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但是。某些来源将米哈伊尔大公称为俄罗斯最后一代沙皇米哈伊尔二世。但是从法律意义上分析,米哈伊尔本人拒绝继承皇位,没有签署任何即位文件,没有举行登基仪式,所以尼古拉二世才是俄罗斯最后的沙皇。</P><P>(罗曼诺夫王朝灭亡)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4 1:31:26编辑过]
<P>这么好的帖子就要顶</P>
好象阿列克谢的尸体没找到
要顶
好贴,看了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