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灣東部海底是否適合建造潛艇基地的探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19:10


台灣四周之海底地形與板塊運動

【摘要】台灣雖然位於太平洋的邊緣,但其大陸邊緣之海床地形並不是典型的太平洋型,反而與大西洋型大陸邊緣相類似。這種特殊的海洋地形是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相碰撞而造成的。因此,本文首先介紹各種大陸邊緣地形,然後說明台灣四周之海底地形,以及與板塊運動的關係。台灣四周海底之各種地形多半尚未命名,在本文中,特別為其中一些特殊地形命名。

大陸邊緣之海底地形

海地地形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大陸邊緣、洋底盆地和分裂洋脊〔rifting ridge,又稱為中洋脊(mid-ocean ridge)〕。大陸邊緣是位於大陸和海洋盆地之間的過渡地區,因此,在其間的地形與兩者皆有關聯。大陸邊緣涵蓋了整個海洋面積20%。其主要地形可以分成兩種型態,一種稱為大西洋型大陸邊緣,另一種則稱之為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前者包括大陸棚、大陸斜坡和大陸隆堆(continental rise);而後者的大陸隆堆則被海溝所取代,像南美洲的西岸就是典型的太平洋型邊緣。雖然,大西洋是在大約一億四千萬年前陸地分裂而形成,但比起早已存在的太平洋則要年輕得多。所以,大西洋兩側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形成海溝。同時,太平洋的東、北、西三方面為海溝所環繞。因此其大陸棚的寬度要比大西洋的窄得多。

大陸棚和斜坡

「大陸棚」為海岸線向海延伸之淺海地帶,其平均坡度僅有千分之一,其傾斜度自海岸附近向外緣逐漸增大,直到棚界(shelf break)其傾斜度才陡然增加。大陸棚之下的地殼仍屬於大陸地殼。但其厚度逐漸往棚界處變薄。棚界之處的水深平均約為130公尺,最深之棚界位於南極大陸外海,可達550公尺。大陸棚上的地形起伏很少超過20公尺。大陸棚的寬度不一,可窄從幾公里至寬過400公里以上;一般而言,其平均寬度大約為78公里。最寬的大陸位於北極海內。

從棚界往下,坡度突然變得陡峻的斜坡地稱為「大陸斜坡」。大陸斜坡的坡度都陡於2。以上,平均約為4。事實上,多半的大陸斜坡坡度還沒有陸地上的山脈來得陡呢!但是其斜坡超過35。者仍不在少數。大陸斜坡的範圍很窄,多半不超過200公里。斜坡上的地形非常複雜,有的地方會排列著一系列的斷層崖。

海溝與峽谷

在大陸斜坡之下,若沒有海溝,則為坡度緩於大陸斜坡的「大陸隆堆」,或稱「大陸隆起」。這個寬度介於100~1,000公里之間的大陸隆堆,其坡度介於1/100與1/700之間,地形起伏很少超過40公尺。大陸隆堆下之地殼已屬於海洋地殼,不過,其上所覆蓋之沈積物係從陸地上經大陸棚、大陸斜坡而沖刷下來的,故名大陸隆堆。在此隆堆之上,常會形成巨大的錐狀或扇形的沈積地形,這稱為深海沖積扇(deep-seafan),與陸上之沖積扇或三角洲相類似。圖一中顯示,大陸隆堆按其斜坡度亦可分為上部隆堆和下部隆堆;上部的坡度要比下部陡。典型的太平洋大陸邊緣,在大陸斜坡之下就是水深達5,000公尺以上的海溝。海溝的走向多半平行於大陸邊緣,是海洋地殼隱沒於大陸地殼之下所形或的板塊邊界。海溝主要分布在太平洋的東、北、西三面,大西洋只有波多黎各和南三明治海溝,印度洋中就僅有爪哇海溝。海溝是地球表面最深之處,馬里亞納海溝的挑戰者深淵(Challenger Deep)之深度可達11,034公尺(Kennett,1982)。海溝的底部被沈積物所填平。海溝兩側有許多斷層造成台階地。海溝的斜坡在靠近陸地的這一面要比靠洋的一面來得陡。

此外,在太平洋的西側,海溝靠近陸地的那側會產生一連串的島弧;但在太平洋的東側,這些島弧被陸上的山脈所取代,如南美洲的安底斯山脈即是。這些島弧和山脈都是因海洋板塊隱沒於大陸地殼之下,受到高熱而熔融後,沿著裂隙上升,在地表隆起所形成的火山。

大陸邊緣之各種地形,常有許多峽谷切過,稱之為海底峽谷。這些峽谷多半是陸上的河流向海底延伸形成的。台灣南部高屏溪外海就有一條海底峽谷,稱之為高雄峽谷,在海床上綿延達一百公里以上。這個峽谷穿過大陸棚、大陸斜坡直達大陸隆堆,原來是西南向,在北緯21度50分,東經119度35分轉向正南。在大陸隆堆上的海底峽谷之出口處,多半有沖積扇的堆積。海底峽谷除了延伸的河谷之外,也會因斷層、濁流等其他原因而形成。

台灣四周的海底地形

台灣四周的海底地形非常複雜。基本上,可以分成台灣海峽和東部外海兩部分。台灣海峽向北延伸,為寬廣東海大陸棚。100公尺的等深線從台灣北端經彭佳嶼北面,一直往東北延伸至韓國濟州島南面。200公尺的等深線也從台灣東北角經彭佳嶼南面,向東北延伸至日本九州之南。在此深度內即為大陸棚,200公尺以下之海床即為大陸斜坡。台灣東北角之大陸斜坡僅下降至2,000多公尺的沖繩海槽,海槽最深為2,270公尺,而台灣東部外海一下就降到4,000公尺。沖繩海槽是一個島弧後的海盆,目前在擴張之中,所以海槽兩側的斜坡多半呈現正斷層之構造。

台灣海峽

台灣海峽之深度絕大部分淺於100公尺,尤其是台灣海峽北部,亦即澎湖群島以北,其水深多半淺於80公尺。在淡水河西北方40~50公里之外的海床上為一凹地,可名之為「觀音凹陷」。該凹陷之水深可深過100公尺。濁水溪外海為一分布廣範的沙質海床,深度不及40公尺。這個海床上的沙質沈積物主要自於濁水溪。

海峽中央內的澎湖群島四周之海床多礁石,深度變化大。澎湖群島與台灣之間為一北尖南寬的海槽,名之為「澎湖水道」。澎湖水道為一細砂質海床,其水深介於100-200公尺之間。

台中至安平一帶外海,距岸15公里以內,水深都不及40公尺,沿岸淺灘以及堰洲島散布很廣,適宜作海埔新生地。澎湖群島之西南方亦為一淺灘,名之為「台灣灘」,深度亦淺於40公尺,屬於淹沒的水下丘陵。台灣灘最淺之處僅有100公尺,低潮時甚至會露出水面。

台灣灘的東邊為東北-西南走向之「八罩水道」(曾鼎乾,1981)。澎湖群島以南則為一標準的大西洋大陸邊緣之海底地形,水深從一百多公尺到高雄西方外海的200公尺水深之棚界,再住南則為坡度介於3。與16。之間的大陸斜坡稱為「高屏斜坡」,到巴士海峽則為水深深於三千多公尺的大陸隆堆(陳民本,1983)。這個斜坡在地質構造上的意義,目前仍不太清楚,可能是馬尼拉海溝之北延(Bowen, et al., 1978)。在這大陸斜坡上最大的特色就是前面提到的高雄峽谷,它橫切過此大陸斜坡,高屏溪所挾帶之砂泥,使這個峽谷愈切愈深。

菲律賓海

台灣以東就是菲律賓海,水深變化急遽,自蘇澳以南至花蓮附近,1,000公尺等深線接近海岸,且1,000~3,000公尺間的等深線間隔甚密。在花蓮之北的和平,1,000公尺等深線離岸不及5公里,目前被認為是一具有溫差發電潛力之處。宜蘭外海的龜山島,一般認為是琉球群島(亦即琉球島弧)之西端,從蘇澳外海往南是一寬廣的海盆,名為「南澳海槽」。水深介於2,000~3,000公尺之間的南澳海槽,是一個島弧之前的海盆。

南澳海槽之南,即為水深在4,000~6,000公尺之間的「琉球海溝」。這個海溝的西端因被台灣陸上所流下來的沈積物充填,在花蓮東南外海20公里處,這個海溝就被填平了。琉球海溝之西端可能與台東縱谷之北端相連,成為菲律賓海板塊之西北界線。花蓮至台東之海岸山脈外海的大陸斜坡上,有不少海底峽谷切割過,這些海底峽谷多半是在大陸棚邊緣所堆積的砂石,經地震而形成濁流,在大陸斜坡上向下切割而形成的。

台灣東南外海與綠島、蘭嶼之間的海床上,為海脊和海槽相互平行的地形。作者曾將這些海脊和海槽加以命名。恒春海脊是台灣陸上中央山脈之南延;南縱海槽則為台東縱谷之南岸;花東海脊為台灣東部海岸山脈之南延;台東海槽為一弧間海盆,深度達2,500公尺;蘭嶼海脊為一火山島弧,往南可以一直延伸至菲律賓東北的巴浦耶火山弧。蘭嶼海脊露出海面即為綠島、蘭嶼和小蘭嶼等島嶼。綠島和蘭嶼之間並不連貫,突然下沈到3,000公尺深,顯然,這兩個島是不同時期所形成的。蘭嶼海脊之東,即為深度達4,000公尺的菲律賓海海床。

海底地形與板塊運動

台灣是位於菲律賓海板槐與歐亞板塊之交界面上,也是琉球-台灣-菲律賓島弧系列上的轉折點,因此,台灣四周的海底地形與板塊之運動息息相關。在台灣四周有關的板塊構造單元包括:亞洲大陸邊緣(亦即東海大陸棚)、沖繩海槽、琉球島弧、琉球海溝、菲律賓海海盆、綠島-巴浦耶海脊,馬尼拉海溝及南海海盆。

台灣陸上的中央山脈是因為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相碰撞而隆起,這使得台灣海峽北部形成一個堆積的海盆(Meng and Chou, 1976)。這個海盆可分成三個盆地;台灣以北,東海大陸棚下的「台灣盆地」;介於北港-澎湖基盤高區和觀音陸棚之間的「北部盆地」;北港-澎湖基盤高區以南至台灣灘之間的「南部盆地」。台灣東部的海岸山脈即為菲律賓海板塊之前緣,這板塊向西北之擠壓力,使得台灣西南方之基盤下陷,同時造成從義竹到台灣灘之間的東北-西南走向之旋轉斷層。北部盆地受到此擠壓的影響也產生構造變形。這些海盆上堆積著大量的沈積物,單單新生代期間(最近6,500萬年)就沈積了2公里以上的厚度。這些沈積物主要都是從中國大陸被沿岸流所帶來的。

台灣東部外海則為一連串複雜的構造帶,我們對東北和東南外海之海底地形和板塊構造之關係已比較了解。民國七十三年,法國海洋研究船「珍霞客號」(Jean Charcot)的太平洋探測航次,就專程研究台灣東北和東南外海的海床與板塊構造的關係。目前最需要了解的是琉球海溝之西側如何與台灣東部的台東縱谷相連。吳大銘先生使用地震震央和機制,認為琉球海溝之西端連接一轉形斷層,再與台東縱谷之北延相連。但是,筆者參加法國海洋研究船之探測後發現,此處沒有轉形斷層之跡象。至於實際情況應如何,仍有待吾人的繼續研究。台灣東南外海地區,學者們著重在台東海脊之形成原因,及南縱海槽如何與南方的北呂宋海槽相連。

台灣四周的海底地形經過二十年的研究,可說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台灣四周海床的等深線則是在三十多年前由海軍所測繪的。目前,需要利用一些新的聲學測深儀器,如美國的Sea MarkII或TAMU、法國的Sea Beam或英國的GLORIA,重新加以定位、測量。單頻道的測深儀已不足以作精確的海床水深圖。

海底地形與板塊構造是息息相關的。然而,海底地形僅為海床表面的形貌,板塊構造卻是涉及至整個岩石圈。要了解板塊構造,必須從地質、地球物理等許多相關的地球科學來著手。台灣陸上之構造運動已有多年之研究,但對海底構造運動之研究則尚在萌芽階段,有待學者們繼續努力。


綜上所文..台灣東部海岸的複雜的海底地形.巨大的深度.對於設立潛艇基地的利弊有哪些?
請諸位大神們科普教導

台灣附近海域全圖.jpg
台灣附近海域全圖.jpg
3D立體投影圖(視角150度).jpg

3D立體投影圖(視角210度)

3D立體投影圖(視角210度)


台灣四周之海底地形與板塊運動

【摘要】台灣雖然位於太平洋的邊緣,但其大陸邊緣之海床地形並不是典型的太平洋型,反而與大西洋型大陸邊緣相類似。這種特殊的海洋地形是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相碰撞而造成的。因此,本文首先介紹各種大陸邊緣地形,然後說明台灣四周之海底地形,以及與板塊運動的關係。台灣四周海底之各種地形多半尚未命名,在本文中,特別為其中一些特殊地形命名。

大陸邊緣之海底地形

海地地形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大陸邊緣、洋底盆地和分裂洋脊〔rifting ridge,又稱為中洋脊(mid-ocean ridge)〕。大陸邊緣是位於大陸和海洋盆地之間的過渡地區,因此,在其間的地形與兩者皆有關聯。大陸邊緣涵蓋了整個海洋面積20%。其主要地形可以分成兩種型態,一種稱為大西洋型大陸邊緣,另一種則稱之為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前者包括大陸棚、大陸斜坡和大陸隆堆(continental rise);而後者的大陸隆堆則被海溝所取代,像南美洲的西岸就是典型的太平洋型邊緣。雖然,大西洋是在大約一億四千萬年前陸地分裂而形成,但比起早已存在的太平洋則要年輕得多。所以,大西洋兩側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形成海溝。同時,太平洋的東、北、西三方面為海溝所環繞。因此其大陸棚的寬度要比大西洋的窄得多。

大陸棚和斜坡

「大陸棚」為海岸線向海延伸之淺海地帶,其平均坡度僅有千分之一,其傾斜度自海岸附近向外緣逐漸增大,直到棚界(shelf break)其傾斜度才陡然增加。大陸棚之下的地殼仍屬於大陸地殼。但其厚度逐漸往棚界處變薄。棚界之處的水深平均約為130公尺,最深之棚界位於南極大陸外海,可達550公尺。大陸棚上的地形起伏很少超過20公尺。大陸棚的寬度不一,可窄從幾公里至寬過400公里以上;一般而言,其平均寬度大約為78公里。最寬的大陸位於北極海內。

從棚界往下,坡度突然變得陡峻的斜坡地稱為「大陸斜坡」。大陸斜坡的坡度都陡於2。以上,平均約為4。事實上,多半的大陸斜坡坡度還沒有陸地上的山脈來得陡呢!但是其斜坡超過35。者仍不在少數。大陸斜坡的範圍很窄,多半不超過200公里。斜坡上的地形非常複雜,有的地方會排列著一系列的斷層崖。

海溝與峽谷

在大陸斜坡之下,若沒有海溝,則為坡度緩於大陸斜坡的「大陸隆堆」,或稱「大陸隆起」。這個寬度介於100~1,000公里之間的大陸隆堆,其坡度介於1/100與1/700之間,地形起伏很少超過40公尺。大陸隆堆下之地殼已屬於海洋地殼,不過,其上所覆蓋之沈積物係從陸地上經大陸棚、大陸斜坡而沖刷下來的,故名大陸隆堆。在此隆堆之上,常會形成巨大的錐狀或扇形的沈積地形,這稱為深海沖積扇(deep-seafan),與陸上之沖積扇或三角洲相類似。圖一中顯示,大陸隆堆按其斜坡度亦可分為上部隆堆和下部隆堆;上部的坡度要比下部陡。典型的太平洋大陸邊緣,在大陸斜坡之下就是水深達5,000公尺以上的海溝。海溝的走向多半平行於大陸邊緣,是海洋地殼隱沒於大陸地殼之下所形或的板塊邊界。海溝主要分布在太平洋的東、北、西三面,大西洋只有波多黎各和南三明治海溝,印度洋中就僅有爪哇海溝。海溝是地球表面最深之處,馬里亞納海溝的挑戰者深淵(Challenger Deep)之深度可達11,034公尺(Kennett,1982)。海溝的底部被沈積物所填平。海溝兩側有許多斷層造成台階地。海溝的斜坡在靠近陸地的這一面要比靠洋的一面來得陡。

此外,在太平洋的西側,海溝靠近陸地的那側會產生一連串的島弧;但在太平洋的東側,這些島弧被陸上的山脈所取代,如南美洲的安底斯山脈即是。這些島弧和山脈都是因海洋板塊隱沒於大陸地殼之下,受到高熱而熔融後,沿著裂隙上升,在地表隆起所形成的火山。

大陸邊緣之各種地形,常有許多峽谷切過,稱之為海底峽谷。這些峽谷多半是陸上的河流向海底延伸形成的。台灣南部高屏溪外海就有一條海底峽谷,稱之為高雄峽谷,在海床上綿延達一百公里以上。這個峽谷穿過大陸棚、大陸斜坡直達大陸隆堆,原來是西南向,在北緯21度50分,東經119度35分轉向正南。在大陸隆堆上的海底峽谷之出口處,多半有沖積扇的堆積。海底峽谷除了延伸的河谷之外,也會因斷層、濁流等其他原因而形成。

台灣四周的海底地形

台灣四周的海底地形非常複雜。基本上,可以分成台灣海峽和東部外海兩部分。台灣海峽向北延伸,為寬廣東海大陸棚。100公尺的等深線從台灣北端經彭佳嶼北面,一直往東北延伸至韓國濟州島南面。200公尺的等深線也從台灣東北角經彭佳嶼南面,向東北延伸至日本九州之南。在此深度內即為大陸棚,200公尺以下之海床即為大陸斜坡。台灣東北角之大陸斜坡僅下降至2,000多公尺的沖繩海槽,海槽最深為2,270公尺,而台灣東部外海一下就降到4,000公尺。沖繩海槽是一個島弧後的海盆,目前在擴張之中,所以海槽兩側的斜坡多半呈現正斷層之構造。

台灣海峽

台灣海峽之深度絕大部分淺於100公尺,尤其是台灣海峽北部,亦即澎湖群島以北,其水深多半淺於80公尺。在淡水河西北方40~50公里之外的海床上為一凹地,可名之為「觀音凹陷」。該凹陷之水深可深過100公尺。濁水溪外海為一分布廣範的沙質海床,深度不及40公尺。這個海床上的沙質沈積物主要自於濁水溪。

海峽中央內的澎湖群島四周之海床多礁石,深度變化大。澎湖群島與台灣之間為一北尖南寬的海槽,名之為「澎湖水道」。澎湖水道為一細砂質海床,其水深介於100-200公尺之間。

台中至安平一帶外海,距岸15公里以內,水深都不及40公尺,沿岸淺灘以及堰洲島散布很廣,適宜作海埔新生地。澎湖群島之西南方亦為一淺灘,名之為「台灣灘」,深度亦淺於40公尺,屬於淹沒的水下丘陵。台灣灘最淺之處僅有100公尺,低潮時甚至會露出水面。

台灣灘的東邊為東北-西南走向之「八罩水道」(曾鼎乾,1981)。澎湖群島以南則為一標準的大西洋大陸邊緣之海底地形,水深從一百多公尺到高雄西方外海的200公尺水深之棚界,再住南則為坡度介於3。與16。之間的大陸斜坡稱為「高屏斜坡」,到巴士海峽則為水深深於三千多公尺的大陸隆堆(陳民本,1983)。這個斜坡在地質構造上的意義,目前仍不太清楚,可能是馬尼拉海溝之北延(Bowen, et al., 1978)。在這大陸斜坡上最大的特色就是前面提到的高雄峽谷,它橫切過此大陸斜坡,高屏溪所挾帶之砂泥,使這個峽谷愈切愈深。

菲律賓海

台灣以東就是菲律賓海,水深變化急遽,自蘇澳以南至花蓮附近,1,000公尺等深線接近海岸,且1,000~3,000公尺間的等深線間隔甚密。在花蓮之北的和平,1,000公尺等深線離岸不及5公里,目前被認為是一具有溫差發電潛力之處。宜蘭外海的龜山島,一般認為是琉球群島(亦即琉球島弧)之西端,從蘇澳外海往南是一寬廣的海盆,名為「南澳海槽」。水深介於2,000~3,000公尺之間的南澳海槽,是一個島弧之前的海盆。

南澳海槽之南,即為水深在4,000~6,000公尺之間的「琉球海溝」。這個海溝的西端因被台灣陸上所流下來的沈積物充填,在花蓮東南外海20公里處,這個海溝就被填平了。琉球海溝之西端可能與台東縱谷之北端相連,成為菲律賓海板塊之西北界線。花蓮至台東之海岸山脈外海的大陸斜坡上,有不少海底峽谷切割過,這些海底峽谷多半是在大陸棚邊緣所堆積的砂石,經地震而形成濁流,在大陸斜坡上向下切割而形成的。

台灣東南外海與綠島、蘭嶼之間的海床上,為海脊和海槽相互平行的地形。作者曾將這些海脊和海槽加以命名。恒春海脊是台灣陸上中央山脈之南延;南縱海槽則為台東縱谷之南岸;花東海脊為台灣東部海岸山脈之南延;台東海槽為一弧間海盆,深度達2,500公尺;蘭嶼海脊為一火山島弧,往南可以一直延伸至菲律賓東北的巴浦耶火山弧。蘭嶼海脊露出海面即為綠島、蘭嶼和小蘭嶼等島嶼。綠島和蘭嶼之間並不連貫,突然下沈到3,000公尺深,顯然,這兩個島是不同時期所形成的。蘭嶼海脊之東,即為深度達4,000公尺的菲律賓海海床。

海底地形與板塊運動

台灣是位於菲律賓海板槐與歐亞板塊之交界面上,也是琉球-台灣-菲律賓島弧系列上的轉折點,因此,台灣四周的海底地形與板塊之運動息息相關。在台灣四周有關的板塊構造單元包括:亞洲大陸邊緣(亦即東海大陸棚)、沖繩海槽、琉球島弧、琉球海溝、菲律賓海海盆、綠島-巴浦耶海脊,馬尼拉海溝及南海海盆。

台灣陸上的中央山脈是因為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相碰撞而隆起,這使得台灣海峽北部形成一個堆積的海盆(Meng and Chou, 1976)。這個海盆可分成三個盆地;台灣以北,東海大陸棚下的「台灣盆地」;介於北港-澎湖基盤高區和觀音陸棚之間的「北部盆地」;北港-澎湖基盤高區以南至台灣灘之間的「南部盆地」。台灣東部的海岸山脈即為菲律賓海板塊之前緣,這板塊向西北之擠壓力,使得台灣西南方之基盤下陷,同時造成從義竹到台灣灘之間的東北-西南走向之旋轉斷層。北部盆地受到此擠壓的影響也產生構造變形。這些海盆上堆積著大量的沈積物,單單新生代期間(最近6,500萬年)就沈積了2公里以上的厚度。這些沈積物主要都是從中國大陸被沿岸流所帶來的。

台灣東部外海則為一連串複雜的構造帶,我們對東北和東南外海之海底地形和板塊構造之關係已比較了解。民國七十三年,法國海洋研究船「珍霞客號」(Jean Charcot)的太平洋探測航次,就專程研究台灣東北和東南外海的海床與板塊構造的關係。目前最需要了解的是琉球海溝之西側如何與台灣東部的台東縱谷相連。吳大銘先生使用地震震央和機制,認為琉球海溝之西端連接一轉形斷層,再與台東縱谷之北延相連。但是,筆者參加法國海洋研究船之探測後發現,此處沒有轉形斷層之跡象。至於實際情況應如何,仍有待吾人的繼續研究。台灣東南外海地區,學者們著重在台東海脊之形成原因,及南縱海槽如何與南方的北呂宋海槽相連。

台灣四周的海底地形經過二十年的研究,可說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台灣四周海床的等深線則是在三十多年前由海軍所測繪的。目前,需要利用一些新的聲學測深儀器,如美國的Sea MarkII或TAMU、法國的Sea Beam或英國的GLORIA,重新加以定位、測量。單頻道的測深儀已不足以作精確的海床水深圖。

海底地形與板塊構造是息息相關的。然而,海底地形僅為海床表面的形貌,板塊構造卻是涉及至整個岩石圈。要了解板塊構造,必須從地質、地球物理等許多相關的地球科學來著手。台灣陸上之構造運動已有多年之研究,但對海底構造運動之研究則尚在萌芽階段,有待學者們繼續努力。


綜上所文..台灣東部海岸的複雜的海底地形.巨大的深度.對於設立潛艇基地的利弊有哪些?
請諸位大神們科普教導

台灣附近海域全圖.jpg
台灣附近海域全圖.jpg
3D立體投影圖(視角150度).jpg

3D立體投影圖(視角210度)

3D立體投影圖(視角210度)
TG已派潜艇和海洋调查船去考察过了。
nokia5450 发表于 2011-2-21 10:35

那种地方光是施工难度就足够让人ORZ了
蓝天使 发表于 2011-2-21 10:43


    这个不是问题.我记得某军港里挖空过一座花岗岩山.
墨脱隧道都通了 也没什么难地了
好地方啊
给TG的话,多难也能给他整出来。小兔子都不知掏空过多少大山了
咱家問的是建立基地的利弊阿.........施工問題是其中之一..........
主要是好處與壞處的各有哪些............
好处大大的啊,战略潜艇直接进入大洋
台湾也面临人口老化和财政赤字问题
很快连现在规模的军力都维持不下去了
还造个头潜艇基地
tg是掌握了深挖洞的精髓的,打洞不成问题
其一是地质不稳定带, 其二是早就被摸过水文.
学习了!
疯了{:ya:}
我只知道巴林塘海峡一直是传统的潜艇伏击区..
这台湾还没统一呢,这就惦记上那边的地盘,准备搞基地啦?

这有点超前了吧?哈哈哈哈
我个人觉得,统一也就这二十年的事了。。

真的,我预感从来很准,就如同我说过J20要11号飞,7号天气不好不飞一样。

请看。。。当当当。。。

J20

J20
附近的地形啥的都被MD详细探查过了应该...
傻货满天飞 发表于 2011-2-21 22:30
拜拜牛人!
hun_410 发表于 2011-2-21 22:34

台湾东海岸海底被米国和土鳖都详查过,米国去扫地的时候也不打招呼,台湾又不能赶只好在远处围观,土鳖科考船有时能进到毗邻海区差点冲进领海线,把台湾海巡署搞得鸡飞狗跳。
繁星之泪 发表于 2011-2-21 10:44


    军港里可没有那么大的水压……
傻货满天飞 发表于 2011-2-21 22:30


    神啊,下期彩票号码是啥……
回复 10# 普世之王


    不是湾湾用,是本朝水师用……
小丹尼 发表于 2011-2-22 00:05


    台东东南面有个小岛叫兰屿,兰屿航空站的一个老工作人员就对我说过,前几年有一次大陆渔政船就在兰屿附近海面泊着,说是躲台风。那个老伯又加了一句:应该是勘探海底的吧。
兰屿,估计海军头头看到这个小岛会流口水。。
花莲不是有个海军基地吗,还有潜艇洞穴
在台湾建潜艇基地对TG很有意义,对台湾自身意义不大。

多好的的一个出海口啊,什么时候台湾回归了TG的战略视野将极大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