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烟瘴气的太极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8:38:56
乌烟瘴气的太极拳

  在我确定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定会知道这肯定会引起极大争议,甚至遭到人身攻击,但这是我的心里话,实话,也是旁观者冷眼看迷局的真言(我本人学练过太极,但并不是某派太极的传人,并无维护某派太极的自身利益)。为何我说太极拳乌烟瘴气?因为太极拳界充满了欺师灭祖、拉帮结派、故弄玄虚、制假贩假、贻误后学的不正之风,是中国武术走向没落的一面镜子。内容我逐步发出,以飨武术爱好者。本人欢迎批判,但必须是针对文中具体观点和推理逻辑的批判,否则,本人将视为起哄架秧子的无聊闲话,不予理睬。

  由于目前国家规定的太极拳比赛主要以杨式太极大架为主编写,流传全国乃至全世界,而且我本人最先学的就是杨式太极拳,所以,我先从杨式太极拳开刀,逐步展开对太极拳的批判。

  目前的杨式太极拳是走了样的,绝不是杨露禅在陈长兴那里学到的拳术,绝不是杨露禅威震北京号称“杨无敌”的拳学。证据非常明显,目前所有杨式大架太极都确定是杨澄浦所定,这毫无疑义,小架则是经过杨露禅本人修改传授王公贵族的。杨露禅的文化水平一般,这点历史有记载,否则他不会让儿子向武禹襄学文。他自己也教过书,但水平有限的很。后世公认杨班侯的文化水平高于其父杨露禅。杨露禅从陈长兴学到的拳,并无“太极拳”的名字,这点从目前的历史资料看,也无疑义。直到杨露禅到端王府教拳,也没有太极拳的名字,叫“绵拳”。太极拳这个名字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是武禹襄发表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这之前,并无太极拳的名字载于史册,仅此一点,那些认为太极拳起源于南北朝、唐朝、宋朝、明朝等等言论,就成了无源之水,不能成立——严肃史学就是这么认定的。

  那么,现在的杨式太极问题在哪里?在于杨露禅应端王府所请(介绍人是武汝清,武禹襄二哥,刑部官员),向贵族、贝勒传授拳法所进行的改变。可以说,杨露禅首先本人就修正了他所学到的拳学,这点当无疑问。当然,杨露禅本人所练和他向贵族王胄们所传很有可能不同,不过这无碍杨式太极已经“修正”“篡改”了本身技击实战性极强的原传风格。因为不如此,那些贵族贝勒是无法接受艰苦的拳学修炼的。练过技击的朋友知道,如果你所学拳学是为了技击,那么一定要经过艰苦的、常人难以接受的身体训练和对抗训练,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对于那些养尊处优的王爷贝勒是断难接受的。这种改变,虽然于健身大有好处,但离技击却越来越远。事实上,杨露禅的儿子就曾因为拳学训练的艰苦而离家。

  拳术如果用于健身,慢、松是没问题的,但用于技击则根本不行。现代的运动生理学早已证明了这点。但现在很多传授太极拳的人和太极拳学者声称,太极拳是“以慢制快”,这真是奇了怪了。实战技击向来是“以快制慢”,而且有“千破万破,唯快不破”的经验总结,怎么到了太极拳就不成立了呢?太极拳还是武术吗?太极拳还能用来技击吗?无怪乎那么多人,甚至不练武术的人,看着那些慢慢腾腾打着太极拳的人们,一定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你这种练法,能用来打人吗?”还有人说,太极拳是“练时慢,用时快”,这根本违反运动生理学的常识,也违反人体机能的活动规律。要想用时快,平时就要有快的训练才行,否则你怎么快?再说,快与慢是对比产生的,你自觉得自己够快了,和别人比呢?还有人说,太极的慢是拉长对方的动作时间,以便对方露出空档自己能乘虚而入,这更是不着边际。你慢怎么可能让别人也慢下来?比如拳击手,每秒出拳五六次,对抗中你能让他慢下来?真是笑话。当年光绪皇帝的老师,大学士翁同和观看杨露禅的拳技,称赞“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什么叫“神速”、“身似猿猴”——那肯定不会是慢慢腾腾的,和现在市面上的杨式太极天壤之别,你看看你现在所练的杨式太极,是不是“进退神速”、“神似猿猴”呢。如果不是,恭喜你,你中招儿了。松是初学入门的过度阶段,为的是消去本身的僵劲,培养拳学所需要的活劲,也就是拳劲。松本身不可能用于实战技击,也就是调节自身肌肉神经而已,松是过程,紧是目的。发力就是紧,发力之前则要松。它们的关系再清楚不过了。松紧的训练都要有,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那种从头松到尾,则完全脱离实战技击了。当然,现在还有少数人在练太极快拳,紧拳(也称快架,紧架),刚架,但很多练太极的人看见这种练法的第一反应是:这哪里是太极拳啊?殊不知,太极拳不练快、紧、刚,怎么能用于实战?实战就是要求快,发力是松紧刚柔的转换,这点天下所有武技(包括国外的拳击、泰拳、踢拳道)都是如此,为何太极拳能例外?

  再看拳术的操演风格,杨式太极的套路很长也很多,但我们知道,如果用于技击实战的拳学训练,必须对一个单式或组合反复练习,武术界管这叫“单操”。凡是仍旧保留单操为主的拳学,应该是最接近原传、最接近实战的拳学,比如我们常见的心意、形意、通背等等。因为不如此,无法培养应激反射和拳劲,这和现代运动生理学相吻合,因而被认为是实战技击性较强的拳学流派。现在的各派太极,都以套路为主,而套路的目的本来在于辅助记忆,锻炼耐力(健身),用于表演,而技击有相当距离。实战训练都没有什么观赏性,非常单调乏味,套路则花团锦绣,“满片花草”。而且相当多的太极传人声言,某某套路是先师所创,不得修改云云。这岂不是画地为牢?套路本来就是人编排的,类似体操性质的东西。盘架子几十年,也不如街头打架两三年的小混混实战能力更强。

  太极拳有一个重要的训练内容就是推手,是培养听劲懂劲的。听谁的劲、懂谁的劲?当然不仅仅是对方的了,自然要有自己的。这个过程对技击而言,并非完全必要,因为心意、原传八卦掌、通背都没有这种训练方法,但这无碍它们是技击性很强的拳学。而所谓的推手高手,比如吴公仪——比多数太极拳练习者的水平都高吧,和陈克夫的实战中,推手完全派不上用场。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推手只是一个训练手段,而非用于实战、比武的直接工具。所以,目前所谓的太极推手比赛,基本就是比力,还不如摔跤来的更直接、更实际,是现代太极的怪胎。意拳创始人王芗斋曾说“离于推手,小乘拳法;执于推手,操拳必败”。后半句完全正确,前半句我不同意,因为没有推手的形意、八卦、通背难道是小乘拳法?或许王芗斋本人的意思就针对意拳而言。但总而言之,推手是太极等少数拳学流派的特色,并非是普遍意义上的技击训练的必要方法。推手在目前基本走上了邪路。

  太极拳为何会出现这种背离技击原则的恶性发展趋势?这要从太极拳本身产生、传承以及拳学理论来说明了。从现在开始,我将不局限于杨式太极,慢慢让各路太极和太极经典理论粉墨登场,看看目前的太极拳到底怎样吹牛弄玄,贻误后学的。乌烟瘴气的太极拳

  在我确定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定会知道这肯定会引起极大争议,甚至遭到人身攻击,但这是我的心里话,实话,也是旁观者冷眼看迷局的真言(我本人学练过太极,但并不是某派太极的传人,并无维护某派太极的自身利益)。为何我说太极拳乌烟瘴气?因为太极拳界充满了欺师灭祖、拉帮结派、故弄玄虚、制假贩假、贻误后学的不正之风,是中国武术走向没落的一面镜子。内容我逐步发出,以飨武术爱好者。本人欢迎批判,但必须是针对文中具体观点和推理逻辑的批判,否则,本人将视为起哄架秧子的无聊闲话,不予理睬。

  由于目前国家规定的太极拳比赛主要以杨式太极大架为主编写,流传全国乃至全世界,而且我本人最先学的就是杨式太极拳,所以,我先从杨式太极拳开刀,逐步展开对太极拳的批判。

  目前的杨式太极拳是走了样的,绝不是杨露禅在陈长兴那里学到的拳术,绝不是杨露禅威震北京号称“杨无敌”的拳学。证据非常明显,目前所有杨式大架太极都确定是杨澄浦所定,这毫无疑义,小架则是经过杨露禅本人修改传授王公贵族的。杨露禅的文化水平一般,这点历史有记载,否则他不会让儿子向武禹襄学文。他自己也教过书,但水平有限的很。后世公认杨班侯的文化水平高于其父杨露禅。杨露禅从陈长兴学到的拳,并无“太极拳”的名字,这点从目前的历史资料看,也无疑义。直到杨露禅到端王府教拳,也没有太极拳的名字,叫“绵拳”。太极拳这个名字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是武禹襄发表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这之前,并无太极拳的名字载于史册,仅此一点,那些认为太极拳起源于南北朝、唐朝、宋朝、明朝等等言论,就成了无源之水,不能成立——严肃史学就是这么认定的。

  那么,现在的杨式太极问题在哪里?在于杨露禅应端王府所请(介绍人是武汝清,武禹襄二哥,刑部官员),向贵族、贝勒传授拳法所进行的改变。可以说,杨露禅首先本人就修正了他所学到的拳学,这点当无疑问。当然,杨露禅本人所练和他向贵族王胄们所传很有可能不同,不过这无碍杨式太极已经“修正”“篡改”了本身技击实战性极强的原传风格。因为不如此,那些贵族贝勒是无法接受艰苦的拳学修炼的。练过技击的朋友知道,如果你所学拳学是为了技击,那么一定要经过艰苦的、常人难以接受的身体训练和对抗训练,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对于那些养尊处优的王爷贝勒是断难接受的。这种改变,虽然于健身大有好处,但离技击却越来越远。事实上,杨露禅的儿子就曾因为拳学训练的艰苦而离家。

  拳术如果用于健身,慢、松是没问题的,但用于技击则根本不行。现代的运动生理学早已证明了这点。但现在很多传授太极拳的人和太极拳学者声称,太极拳是“以慢制快”,这真是奇了怪了。实战技击向来是“以快制慢”,而且有“千破万破,唯快不破”的经验总结,怎么到了太极拳就不成立了呢?太极拳还是武术吗?太极拳还能用来技击吗?无怪乎那么多人,甚至不练武术的人,看着那些慢慢腾腾打着太极拳的人们,一定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你这种练法,能用来打人吗?”还有人说,太极拳是“练时慢,用时快”,这根本违反运动生理学的常识,也违反人体机能的活动规律。要想用时快,平时就要有快的训练才行,否则你怎么快?再说,快与慢是对比产生的,你自觉得自己够快了,和别人比呢?还有人说,太极的慢是拉长对方的动作时间,以便对方露出空档自己能乘虚而入,这更是不着边际。你慢怎么可能让别人也慢下来?比如拳击手,每秒出拳五六次,对抗中你能让他慢下来?真是笑话。当年光绪皇帝的老师,大学士翁同和观看杨露禅的拳技,称赞“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什么叫“神速”、“身似猿猴”——那肯定不会是慢慢腾腾的,和现在市面上的杨式太极天壤之别,你看看你现在所练的杨式太极,是不是“进退神速”、“神似猿猴”呢。如果不是,恭喜你,你中招儿了。松是初学入门的过度阶段,为的是消去本身的僵劲,培养拳学所需要的活劲,也就是拳劲。松本身不可能用于实战技击,也就是调节自身肌肉神经而已,松是过程,紧是目的。发力就是紧,发力之前则要松。它们的关系再清楚不过了。松紧的训练都要有,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那种从头松到尾,则完全脱离实战技击了。当然,现在还有少数人在练太极快拳,紧拳(也称快架,紧架),刚架,但很多练太极的人看见这种练法的第一反应是:这哪里是太极拳啊?殊不知,太极拳不练快、紧、刚,怎么能用于实战?实战就是要求快,发力是松紧刚柔的转换,这点天下所有武技(包括国外的拳击、泰拳、踢拳道)都是如此,为何太极拳能例外?

  再看拳术的操演风格,杨式太极的套路很长也很多,但我们知道,如果用于技击实战的拳学训练,必须对一个单式或组合反复练习,武术界管这叫“单操”。凡是仍旧保留单操为主的拳学,应该是最接近原传、最接近实战的拳学,比如我们常见的心意、形意、通背等等。因为不如此,无法培养应激反射和拳劲,这和现代运动生理学相吻合,因而被认为是实战技击性较强的拳学流派。现在的各派太极,都以套路为主,而套路的目的本来在于辅助记忆,锻炼耐力(健身),用于表演,而技击有相当距离。实战训练都没有什么观赏性,非常单调乏味,套路则花团锦绣,“满片花草”。而且相当多的太极传人声言,某某套路是先师所创,不得修改云云。这岂不是画地为牢?套路本来就是人编排的,类似体操性质的东西。盘架子几十年,也不如街头打架两三年的小混混实战能力更强。

  太极拳有一个重要的训练内容就是推手,是培养听劲懂劲的。听谁的劲、懂谁的劲?当然不仅仅是对方的了,自然要有自己的。这个过程对技击而言,并非完全必要,因为心意、原传八卦掌、通背都没有这种训练方法,但这无碍它们是技击性很强的拳学。而所谓的推手高手,比如吴公仪——比多数太极拳练习者的水平都高吧,和陈克夫的实战中,推手完全派不上用场。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推手只是一个训练手段,而非用于实战、比武的直接工具。所以,目前所谓的太极推手比赛,基本就是比力,还不如摔跤来的更直接、更实际,是现代太极的怪胎。意拳创始人王芗斋曾说“离于推手,小乘拳法;执于推手,操拳必败”。后半句完全正确,前半句我不同意,因为没有推手的形意、八卦、通背难道是小乘拳法?或许王芗斋本人的意思就针对意拳而言。但总而言之,推手是太极等少数拳学流派的特色,并非是普遍意义上的技击训练的必要方法。推手在目前基本走上了邪路。

  太极拳为何会出现这种背离技击原则的恶性发展趋势?这要从太极拳本身产生、传承以及拳学理论来说明了。从现在开始,我将不局限于杨式太极,慢慢让各路太极和太极经典理论粉墨登场,看看目前的太极拳到底怎样吹牛弄玄,贻误后学的。
太极拳现在的地位乃拜TG所赐
  太极拳到底是怎么来的,从哪个地方来的,目前主要分两大派别,一派是河南温县的人创派,认定太极拳起源于温县陈家沟,一派是神创派,认定太极拳起源于张三丰(或更早的许宣平等等类神仙)。当然历史上有两个张三丰被记载,一是宋徽宗时期那个“梦神授武,平明单丁杀金兵”的神仙张三丰,这个故事骗骗小孩子罢了,忽悠成年人是不行的,所以神创派也觉得离谱的厉害,引用的不多,还有一个就是明朝的邋遢道人张三丰,这是被武侠小说极近夸张描写近乎神仙(实际也被封为神仙)的道士。

  中国武术向来有个极其不好的传统,就是神化自己这派的创始人,甚至到了离奇的地步:有用神仙作创始人的,有用小说中的虚构人物作创始人的,还有的虽历史上有其人,可其根本不可能创立拳学,比如唐朝的李玄霸(即小说《隋唐演义》中的第一条好汉李元霸,其实此人早夭,根本无可能创立一派武术)。这放在中国历史的大环境看,也有其合理性,托言祖宗如何风光,如何牛B,但其实完全不是那回事。鲁迅在《阿Q正传》中狠狠讽刺过这种现象。

  回到太极拳的起源,用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去考证,虽说不能完全还原历史的全貌,但大体轮廓是可以搞清楚的。毕竟太极拳这三个字出现不过三百来年。连四千年前的甲骨文都能搞清楚,更何况出现仅仅区区三百年的太极拳。现在太极拳的主要流派,杨式、吴氏、武式,都源于河南温县(陈式自然不在话下),因为这几派的开创者都是向陈氏学的拳,或者向陈氏的学生学的拳。杨露禅学于陈家沟,铁证如山,没人翻案,全佑学于杨露禅,武禹襄学于陈清平,这都无人能否认。剩下由这几派衍生出来的支派,只能沿着他们老师的传承走下来,而绝无可能自己出妖讹子再拉出个“祖师爷”来。比如李派太极的李瑞东生搬硬造出个“南派太极”来,漏洞百出,被人批的体无完肤,李派太极其实就是源于杨式太极,因为李从学于王兰亭,王是端王府的大总管,从学于杨露禅,师承清楚的不能再清楚了。李瑞东自己再结合所学的少林拳法、形意拳法,创李派太极。

  这种工作,民国时期唐豪就做过,唐的结论就是源于温县陈家沟,而非张三丰,因为历史考证到那个地步,得出的结论必然是那样。你可以说唐豪有的事情没完全搞清楚,但他的对历史研究的大方向、大思路是对的。而神创派呢,从《太极拳论》往前就是胡天了,拿不出任何有力证据,证明《太极拳论》出来以前,太极拳曾经存在过——因为这是要拿出历史证据的,家谱也好、地方志也好,这类“第二历史”(史学通用说法)的铁证。问题是,他们拿不出来。连王宗岳的生平都搞不清楚,仅仅按照《太极拳论》说法沿习而已:王宗岳是明朝人,从张三丰那支传承下来的。可惜,明朝的历史无此记载。倒是最近,发现王宗岳其人确实存在,但却是清乾隆年间人,晚于陈王庭150年以上,也晚于蒋发。

  本来,神创派的传承链是张三丰->王宗岳->蒋发->陈王庭->...->陈长兴->杨露禅,目前陈氏太极和杨式太极练法差异很大,神创派则认为这是由于陈氏家传的是炮锤,不是陈长兴传给杨露禅的“太极拳”,就是说,陈长兴把更为“高级”的太极拳传给了杨,而本族人没有学(或者失传)。这就面临一个非常明显的逻辑漏洞。陈家自有习武传统,这无可否认,陈王庭把“太极拳”传到陈长兴这代,陈氏族人还在练这个“太极拳”,可陈长兴往下,怎么就突然不练了呢?或者说陈长兴没有把“太极拳”传给自己的族人。只有这两个推理,但这两个推理却都有同样致命的漏洞——违反常识,因而不能构成完整的逻辑链。历史一定要讲逻辑,一定要符合常识,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准则。

  但目前,突然出现了王宗岳的踪迹,可他却成了乾隆年间的人。如果这样,这条传承链就完全不成立了,这进一步巩固了温县太极拳的发源地地位。李亦畲在解释《太极拳论》时还曾言太极拳“不知何人所传”,到了武禹襄的儿子就公然声称是张三丰所传。神创派还拿出王征南的言论来证明,张三丰如何武功高强。遗憾的是,王征南丝毫没提太极拳这三个字,拿王征南的内家拳来证明太极拳并无说服力,在没有确切的历史证据前,二者是不能划等号的。神创派千方百计否认陈家沟,把太极拳往武当山上拉,这背后是有利益取向的。1978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活动,在经历政治浩劫后,不少流派纷纷露面,可就是人们印象中的大派武当派乏善可陈,除了金子弢展示的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即太乙五行拳),声言是得自武当山的道士李合林外,其余的武当拳均不见武当道士会练,更不见武当所藏书(人可以放下功夫,但拳谱拳经总会以纸面方式留存,少林寺就是如此),即便是太乙五行擒扑,当时也无武当道士会练。且报名武当派的拳种相当稀少,能有完备体系支持的,仅四川的松溪派一家。而松溪派是从天津张午亭所传,倒是能和黄百家内家拳言论对上,高出太乙五行擒扑太多太多。后来,武当派到处拉郎配,把太极、形意、八卦、八极、心意等等都罗致帐下,动不动就送人家一个武当山拳法研究会理事,让一些武林同道笑掉大牙。这样,武当拳法蔚为壮观,算是能和少林齐名吧。太极算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即太极拳的神创派)公开认宗武当的,其余门派有多少买武当的账?有关武当山乱拉郎配的龌龊行为,我以后会撰文专门批判,在此我只能用一句来概括那些认宗武当的形意、心意、八卦门人:“你们是一群欺师灭祖的不肖子弟,不配作这些伟大拳学流派的传人。”

  回到太极拳,这可是被武当当作宝贝的大拳派。可是前有民国时期唐豪的考证(顺便说一下,当年唐豪在武当山也没找到会练武当拳的道士和武当的拳学著作,这和少林寺不同,少林寺当时会练拳的和尚虽然也不多,但少林寺自身保留了大量拳谱拳经,这就为少林武术后来重新崛起打下了基础),后有共和国时期的诸多专家考证,就是无法找到武当道士张三丰创立太极拳的证据。可是在离武当山不远的河南温县,却找到了太极拳发源传承的诸多证据,包括家谱、地方志等等史料。自然,陈家沟的传人风光无限,感觉良好,瞧不起武当。人家武学传承数百年,从过去到现在大把的人会练拳,这和武当道士形成鲜明反差。现在我们看到的会武术的武当道士,基本都是80年代后重新向各家认宗武当的拳派学的。所以,陈式太极的传人基本从来不承认张三丰为祖师,而且也从不认宗武当,这也难怪,历史证据证明其家传的拳学被生生划到武当派,这是陈氏族人绝对无法接受的。至今,陈家沟和武当山对立情绪依然严重,而且史学考证支持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武当山相当被动。加之,八卦、形意、心意等等内家拳都有自己的传承,也不属武当,所以,陈家沟是横在武当面前一条跨不过去的深沟。中国最著名的三大内家拳,也是传人最多的拳学流派,都不是武当所传,武当作为内家拳领袖的地位相当可疑。

  2005年有个重大事件,就是河南温县被国家职能部门正式认定为太极拳的发源地,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又一个圣地,太极拳的神创派对此极为愤怒。然而这种愤怒是多么的可笑和苍白无力。要知道,国家认定一个地方是否为某种文化(拳学)的发源地,那是必须拿出真凭实据史料来证明的,绝不可能仅凭后世的想当然来认定的。否则,九阴真经、北冥神功、独孤九剑、降龙十八掌、如来神掌都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小说和历史不是一回事。

  再说说赵堡太极,这派的传人认宗张三丰,并声称和陈式太极完全独立,理由就是杜元化的《太极拳正宗》。它的传承链是张三丰->王宗岳->...->山西王林桢->蒋发->邢喜槐->张楚臣->陈敬柏->张宗禹->张彦->陈清平。这书成书于民国,仔细看看,也能发现其中的问题。第一,这里面的关键人物陈清平,本是陈家沟人士,定居在赵堡镇,离陈家沟不远,陈家沟是陈家拳的发源地兼训练基地,陈清平作为陈氏族人会不会陈家拳?这点,杜元化没说。第二,赵堡太极传人极力撇清陈清平所传拳术和陈家拳的关系,以确保赵堡太极的原味正宗,可同是陈清平的弟子,武禹襄怎么学的和赵堡太极不同?什么道理?这是不是从另一面证明了起码陈清平应该会除了“正宗赵堡太极”之外的其他拳术。第三,赵堡太极怎么和陈氏太极那么象(有点武术功底的人都能看的出来),连招式名称都如此,其中居然有以金刚命名的拳式,这起码说明了这拳式的创造者应该不是道士——神仙和金刚差了不少呢,道士和和尚怎么会搞差?第四,张应昌被认为是张彦的儿子(一说侄子),而陈清平有人考证是张彦请来教自己子侄的武师,而非张彦的徒弟,到底孰是孰非。第五,杨露禅在陈长兴去世后就求教于陈清平,如果拳学不同宗,杨求教的意义何在?且陈有本曾教授过陈清平,陈清平怎能撇清和陈家拳的关系?结合第三点,这是那条传承链最可疑的地方。史学考证要求合乎逻辑,合乎情理,显然,杜元化的著作并不符合,民国时期,赵堡太极得到《太极拳十大要论》(实际就是心意门的《九要论》)。而在武禹襄发布《太极拳论》之前,赵堡太极拳的指导理论是什么?这诸多疑点,和考据上的缺乏让人难以相信赵堡太极的那条传承链。相反,如果把陈清平归到陈家拳的传承链上,一切则马上通畅。这说明了什么?陈清平这位陈家沟人士再次神奇的出现在神创派的传承链上,武当再次遇到了陈家沟这条迈不过去的深沟。

  现在来看看蒋发这个人物,温县小留村人,这是神创派的传承链上一个关键人物。蒋很有功夫,这点双方都承认,但陈王庭是向蒋学的,还是蒋向陈王庭学的,这点是分歧的根本所在。此人的坟墓在哪里?陈家沟小五叉口。这哪里象一派宗师的死后礼遇?而颇符合陈氏族人所说,外姓仆人不能入陈家祖坟的说法。赵堡太极传人声称蒋发传邢喜槐,那么在蒋发老年时,邢怎么不接蒋到赵堡镇颐养天年,反而让蒋独自孤零零在陈家打工(教拳也罢,反正是这意思)?蒋死后,为何不尊照“师徒如父子”的古训,把蒋厚葬,命后世传人延续蒋的祭奠香火,反而让蒋孤零零的躺在小五叉口?这大违常理,逻辑上说不通。但如果按照陈氏所言,蒋本来就是地位不高的仆人,虽然和陈王庭亦仆亦友,但身份低微,死后肯定不会受到厚葬,这样逻辑上才说得通。再有,如果蒋是师父,陈王庭是徒弟,那么蒋为何不传给自己的族人而要传给外姓?蒋氏现在在温县还有存脉,这不难查清。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人创派还是神创派,必有一派犯了欺师灭祖的武林大忌。罪名这么大,就需要严肃对待,就需要用确凿的史料来证实、判断谁是谁非。然而,目前的历史证据都倾向于人创派,也就是陈家沟一系,那么神创派就肯定背上欺师灭祖这个罪名了。纵观中国武林的名门大派,唯有太极拳出现这样让人震惊、让本派蒙羞的不肖行为,那么太极拳的正常发展能不受影响吗?
新中国伟人与太极拳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2    更新时间:2010-7-13

毛泽东:打打太极拳 1960年毛泽东提出: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运动。 1973年11月基辛格访问中国时,毛泽东再度召见博士,并和他进行长达几近三小时的对话。参加会谈人士:毛泽东、周恩来、外交部长姬鹏飞、外交部长助理王海容、翻译唐闻生、翻译沈若芸、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布鲁斯大使、国务院政策设计部门主任洛穗时间:1973年11月12日,星期一,下午5时40分至8时25分
  地点:北京,毛泽东的寓所
  (毛主席依序欢迎国务卿、布鲁斯大使及洛德先生并相互寒喧闹谈,摄影师在一旁拍照。主席说睽违基辛格已久,他现在的地位更高了。国务卿回答,主席气色很好,主席说自己感觉也不错。主席对布鲁斯大使说他跟布氏一样年岁渐增,但布氏看来年轻多了。布鲁斯大使回答他没年轻多少。毛主席对洛德先生表示他非常年轻。)
  毛泽东:各位讨论了些什么?
  周恩来:扩张主义。
  基辛格:没错。
  毛泽东:是谁在扩张,他吗?(指着基辛格)
  周恩来:他先开始,其他人也跟进。
  基辛格:关于均势,贵国外长不时批评我们,但我认为他了解真正的源头。
  毛泽东:但那种扩散主义是微不足道,你们不该怕他们。
  基辛格:我们并不怕他们,主席。每隔一时间,我们就得采取像两周前那样强烈的措施。
  毛泽东:那些措施还不错。那时我们还无法说服埃及副总统夏菲。他来访的时候说对美国没有信心。他说你们偏袒以色列。我说那也不尽然。我说那些犹太人后裔也不是全都一样;比如说,我们就只跟恩格斯合作,而不与其他犹太资本主义者往来。
  基辛格:中东的问题是现在就要防范被苏联掌控。
  毛泽东:他们不可能掌控中东。虽然他们的野心很大,可是能力有限。好比说古巴,你吓吓他们,他们就跑了。
  基辛格:后来我们又吓了他们一次,可是我们没有声张。
  基辛格:最近。他们出动好几艘潜艇,我们也出动好几艘军舰,后来他们就退了(指1972年5月苏联游艇接近古巴海军基地西恩费谷事件)。我很怀疑这个国家想跟我们建立关系。刚开始卡斯楚派代表团来接触,领衔的是洛德利圭兹。他率领6名拉丁美洲同胞一起到中国,试图代表苏联与我们媾和。第二次他们试图通过罗马尼亚的尼古拉.齐奥塞斯库谋和,他们想要叫我们不要再在意识形态上搞斗争。
  基辛格:我记得他当时在。
  毛泽东、周恩来:那是很久以前的事啦。
  周恩来:他第一次到中国。(英语)
  毛泽东:第二次柯希金亲自来,那是1960年。我向他宣布我们准备跟他斗一万年。(笑)
  翻译:主席说要斗争一万年。
  毛泽东:我也直接跟他说,我们双方都不是社会主义者,我们被你们(苏联)贴标签称作教条主义者,这是反马克思的。因此我说,那我们也回敬你们一个名称,叫 “修正主义者”。(笑)所以我们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一次我给柯西金打了折。我说,我本来讲这场斗争要一万年,看在他亲自来拜访我的份上,我就减个 1000年。(笑)你看我多慷慨。我一让步就是1000年。(周恩来和毛泽东商量)
  还有一次,也是罗马尼亚的,一个叫做波德欧洛维斯基的先生代表苏联来谈。这次我又折了1000年。(笑)你看,我的时限越来越短了。
  第5次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又来了——那是两年前——他又提起这个问题,我说:“这次不管你说什么,我都不能再让步了。”(笑)
  基辛格:我们一定要采用中国式战术。
  毛泽东:目前你我之间有些歧见。我现在讲话不太方便,因为我掉了两颗牙。你们做事的方法跟我们也不一样,也就是说,我们向来有仇必报。而且我们逮到一点,就是柯西金总理和我们达成的协议从来没有真正履行过,那是1969年9月11日在北京机场的协议。
  基辛格:不论在车内或其他地方,我都和周总理解释过,我们的战术较为复杂,或许没那么大胆,但我们的战略一样。我们毫不怀疑谁是今日世界最主要的威胁。
  毛泽东:你们的作法是中国式的太极拳。(笑)我们打的太极拳比较有活力。
  周恩来:直接出击。
  基辛格:的确,但是当真正的挑战出现时,我们的反应跟你们一样。
  毛泽东:我相信,那就是为什么您最近到阿拉伯世界之行非常成功。

  周恩来:太极拳是优秀传统文化

  周恩来总理1959年会见日本友人时说:“太极拳是中国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充满哲理,与中国传统医学有着血缘关系。学太极拳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可以防身自卫,也可以陶冶情操,是一种美的享受,可以给人们生活带来无限情趣和幸福,可以延年益寿。”

  小平题词:"太极拳好"

  该题词写于 1978 年 11 月 16 日,是应日本友人的请求题写的。徐才同志根据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提供的资料,在《徐才武术文集》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题词经过: 当时担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 邓小平 先生,为批准《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于 1978 年 10 月访问了日本,受到各界的热烈欢迎。 11 月中旬,以日本众议院副议长三宅正一为团长的日本国会议员代表团访华。 11 月 15 日,邓小平副总理举行欢迎午宴招待代表团一行。午宴上,宾主畅谈增进两国友好邻邦关系之余,三宅副议长讲起自己喜爱打太极拳之事。邓小平副总理也指出了打太极拳的好处,谈了许多有关太极拳的道理,使在座的一行受益不浅。为普及和发展太极拳,并给日本广泛的太极拳爱好者作为纪念,三宅副议长请邓小平副总理挥毫题词。 邓小平 先生欣然允诺,数天后派人把题词送到代表团旅途中的杭州。三宅副议长回国后,给太极拳爱好者团体看了这幅出色的题词,并在一个太极拳团体的刊物上作了介绍。三宅副议长说: “ 此题词将成为日本太极拳界的宝物 ” 。
  小平同志一生很少对体育题词,这幅字成为宝贵的历史文献。多年来被各种太极拳出版物、各种活动的宣传广泛引用,发挥了其推动太极拳发展的巨大号召力。

  温家宝:出访日本晨练太极

  2007年4月12日清晨,正在日本访问的温家宝总理来到东京市内公园锻炼身体,并与在此晨练的日本老百姓亲切交流。面对媒体的采访,温总理表示,晨练是自己每日的必修课,在国外访问期间也不会中断。

  温总理是当天早晨6时起床后来到下榻宾馆附近的代代木公园的,在一块立有北京奥林匹克标志的运动场地中,温总理与中国驻日大使王毅等一起慢跑了半小时左右。晨练过程中,不时出现身穿运动服的温总理与日本普通百姓亲切交流的场景。看见一名同样进行锻炼的日本中年妇女后,温总理主动与其握手并自我介绍:“我是温家宝,您去过中国吗?”一旁的王毅大使忙用日语补充道:“他是中国总理”,或许是从来没见过如此场面,惊愕不已的日本妇女连忙鞠躬还礼。许多正在晨练的日本百姓闻讯后,纷纷围拢过来与温总理攀谈,并提出与温总理合影的要求,温总理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接着,温总理还亲切地与他们一起做早操,并教他们打中国的太极拳。

  温总理一行结束晨练离开公园后,这些晨练的市民还在久久回味这段特殊的经历,有人忍不住大发感慨,“没想到中国总理就像平民一样,真好啊。”
MZD
1960年MZD提出: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运动。

DXP

2010071308194120.jpg
推手应该说是个创新,是师徒传授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现在的问题一在于师本身就没有实战经验,这样通过推手训练徒弟能得到的东西也很有限,二就是把推手直接等同实战的现代误区了。
acoustics 发表于 2011-2-14 09:41

太极拳法理皆备,就算最普通层次的大众养生而言也是功效宏大,不是一般的拳种所能比的,怎能说是被吹捧的结果?
其实内家拳有很多细节训练,手眼身步莫不例外。这些真正针对实战的训练恐怕早都没什么人知道了。拿形意来说,歌诀有云舌顶而吼狮吞象,其实吼就是门实战技巧,也有专门的训练手法。练到家了,就这一声吼就足以震的普通人形容失色。


一个大胆的猜想:杨露禅之所以修改了太极拳的套路,去掉了技击的内容,并不仅仅是由于那些王公贝勒们害怕吃苦,而是杨露禅不愿意让满族人学习到太极拳的真谛,因而把太极拳变成了仅仅能够强身健体的一种“健身之术”?
而杨澄浦并未理解其父的用意,照猫画虎地继承了这种健身术。后人更是以讹传讹地将“杨式健身拳”继承了下来。
本人于80年代曾经看过陈家沟一干人的表演以及讲座,包括陈小旺。当时,陈小旺所表演的招式在发力时,口中会发出类似鞭击似的急剧啸声,使以前只见过慢腾腾的杨式太极拳的我倍感震惊。当年,由于环境所限,陈家沟的人在做讲座时大都十分低调,绝口不提技击的任何内容,只有一位老太太,一上来就大谈她与人打架的故事,说她一个人对付二十几个小伙子,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大概由于老太太是长辈,陈家人也没有制止她的讲话。这是我感到震惊的第二件事情。
此外,说杨氏完全没有技击能力也不对,平日里为人低调的陈龙襄就曾经因忍无可忍而一个人打败了十几个社会上“操扁挂”(四川话:练武的人)的小青年。
练习任何门派,修行的深度与个人的悟性可能是更重要的吧?如果你内心就把太极完全当作健身的一种方法,自然不会去钻研揣摩如何制敌的方法;相反,如果你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练习技击方法,肯定能从其中领悟到一些技击的精髓。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一个大胆的猜想:杨露禅之所以修改了太极拳的套路,去掉了技击的内容,并不仅仅是由于那些王公贝勒们害怕吃苦,而是杨露禅不愿意让满族人学习到太极拳的真谛,因而把太极拳变成了仅仅能够强身健体的一种“健身之术”?
而杨澄浦并未理解其父的用意,照猫画虎地继承了这种健身术。后人更是以讹传讹地将“杨式健身拳”继承了下来。
本人于80年代曾经看过陈家沟一干人的表演以及讲座,包括陈小旺。当时,陈小旺所表演的招式在发力时,口中会发出类似鞭击似的急剧啸声,使以前只见过慢腾腾的杨式太极拳的我倍感震惊。当年,由于环境所限,陈家沟的人在做讲座时大都十分低调,绝口不提技击的任何内容,只有一位老太太,一上来就大谈她与人打架的故事,说她一个人对付二十几个小伙子,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大概由于老太太是长辈,陈家人也没有制止她的讲话。这是我感到震惊的第二件事情。
此外,说杨氏完全没有技击能力也不对,平日里为人低调的陈龙襄就曾经因忍无可忍而一个人打败了十几个社会上“操扁挂”(四川话:练武的人)的小青年。
练习任何门派,修行的深度与个人的悟性可能是更重要的吧?如果你内心就把太极完全当作健身的一种方法,自然不会去钻研揣摩如何制敌的方法;相反,如果你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练习技击方法,肯定能从其中领悟到一些技击的精髓。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1、杨露禅公开传的太极拳是隐藏了内功的,只有样子。

2、太极拳当然是能实战的,但是练拳的人实战能力越来越差是事实。对抗训练少,水平低。练功是提高身体素质和格斗技巧,实战中真正用出来,还是需要训练的。
赞成楼主的一个说法:太极拳源于河南陈家沟
我不懂啊,我只觉得武林大会上的那个王占军太厉害了。
heaven621 发表于 2011-2-15 01:07 吹牛,拳怕少壮
楼主对杨式太极拳的评价太低了。其实,经常能看到的杨氏套路,只是入门练法,用这个否定杨式,只会让行家笑话你还没入门呢。杨式套路虽然出功夫慢点,但入门非常好,我有朋友就是先练了四年的杨氏,再学的陈式传统套路,进步就是比我快的多,基础打的好啊。而且杨式还有更高级的玩法你压根不知道呢。杨式号称府内派,好玩意都是给有钱有势的贵族们教的,哪像陈式一门,杨式已经成名立万了才去北京传拳,只能实打实教。而且河南农民也实在,呵呵。
顺便再说一句,太极拳那是从中国几千年的内丹文化演变而来的,绝不是哪位大侠自己一夜发明出来的。陈式代代出好手,而且传承明确,这不假,但这不等于说就是陈王庭老前辈一个人发明的。不过陈式的确把太极拳的拳理和家传炮捶功夫结合的很好,传承的也好!代代出好手,这不是吹出来的。


杨氏太极自禄禅、班侯以后,以技击闻名的凤毛麟角。我看过一些所谓宗师,与人真正交手(不是切磋着玩儿的)而获胜闻名的太少了,相反,形意、心意、意拳等等技击高手辈出,杨氏太极现在能看到“进退神速,神似猿猴”的练家几至不闻,根本丢掉了杨氏先师的身手技艺。所以,我认为这是杨氏太极的退化。
练过几年杨氏的,再练陈氏,进步较快很正常。但如果花同样的时间,比如同是四年,我认为直接学陈氏进步一定会更快。因为陈氏保留了更多的原传成分。陈氏太极的根本是108式长拳,陈长兴时期已经大部失传,陈长兴自己仅会其中的部分,但现在108式长拳重新被挖掘出来,就是洪洞通背缠拳,其传人是陈家沟的陈有孚,这说明陈氏太极的祖先并不叫太极,所有陈氏传出的拳,包括杨禄禅的,原本都不叫太极。太极拳真正的命名是在武禹襄发布的《太极拳论》。至于作者王宗岳,此人是明朝人根本不可信。陈氏所谓的家传炮锤,实际仍是陈氏太极的组成部分,并不是和所谓太极拳截然分开的独立部分。一个曾叫通背、炮锤的拳,称为太极拳的先祖,是不是很多太极门人觉得面子很不好看?

杨氏太极自禄禅、班侯以后,以技击闻名的凤毛麟角。我看过一些所谓宗师,与人真正交手(不是切磋着玩儿的)而获胜闻名的太少了,相反,形意、心意、意拳等等技击高手辈出,杨氏太极现在能看到“进退神速,神似猿猴”的练家几至不闻,根本丢掉了杨氏先师的身手技艺。所以,我认为这是杨氏太极的退化。
练过几年杨氏的,再练陈氏,进步较快很正常。但如果花同样的时间,比如同是四年,我认为直接学陈氏进步一定会更快。因为陈氏保留了更多的原传成分。陈氏太极的根本是108式长拳,陈长兴时期已经大部失传,陈长兴自己仅会其中的部分,但现在108式长拳重新被挖掘出来,就是洪洞通背缠拳,其传人是陈家沟的陈有孚,这说明陈氏太极的祖先并不叫太极,所有陈氏传出的拳,包括杨禄禅的,原本都不叫太极。太极拳真正的命名是在武禹襄发布的《太极拳论》。至于作者王宗岳,此人是明朝人根本不可信。陈氏所谓的家传炮锤,实际仍是陈氏太极的组成部分,并不是和所谓太极拳截然分开的独立部分。一个曾叫通背、炮锤的拳,称为太极拳的先祖,是不是很多太极门人觉得面子很不好看?
太极拳绝不是从什么内丹文化演化而来的,而是从军队、捕快、绿林的生死交锋中总结出来的,所谓内丹、道家炼气养生,只能是后来加进去作为辅助养拳之用的,过分夸大它们的作用没什么价值。凡是武术,皆不脱离这个范围,这是技击作为武术天生属性而存在的必然逻辑。——以上部分是我会继续在续论中一一阐明。
dydy太极能打过柔术吗
日本的柔术、柔道的训练基本是二人竭尽全力的对抗为主,这点中国的不少拳种都要向它们学习。
武术在实战中是没那么多花架子的,既浪费体力也漏洞多。现在的太极更多是健身和表演,在实战技击上弱了许多。
杨禄禅的真东西传到现在还能剩多少都是个问号。孙禄堂的真玩意也就传了他儿子而已,保守敝帚自珍也是武术不能很好的延续下去的一大原因。
风君子 发表于 2011-2-15 14:15

陈王庭说站不住脚的
丹阳小鹰 发表于 2011-2-18 23:28

民国时期的武术已经出现两极分化了,追求在实战中击倒对手的屈指可数了,其余的,呵呵,大多靠后代传人的嘴炮来放人了
江南鸣镝 发表于 2011-2-19 18:49
张三丰创太极拳更站不住脚。陈式拳不是一个人创造的,是一个群体,其中李氏家族起了重要作用。
陈家拳作为太极拳的先祖,事实无可否认,尽管其原来不叫太极拳,但这无碍其发源地的地位。
张三丰->..明朝王宗岳这种传承无任何历史证据,明王宗岳历史上查无此人,倒是存在一个清乾隆时期的王宗岳。太极拳这三个字从来没有在《太极拳论》这部清代拳论之前出现过。
《太极拳论》起源于武禹襄,而且仅此一家,其余都是从这抄来的,武的弟子李亦畲曾言“不知何人所传”,明显的是为尊者讳,所以只有一个推断能够成立:《太极拳论》就是武本人的作品,假托王宗岳之名。
windmind2006 发表于 2011-2-19 21:22

张三丰说也是玄空推论,好不到哪里去
陈王庭应该是陈家拳的重要人物,这是可查的,至于是不是他创立的,目前无定论。有其他证据说是李氏家族所传,之前有戚继光的拳经,但无论如何,太极拳起源于战争、格斗经验的总结,当无太大疑义。
褚桂亭是偶师爷,偶师傅吴永霖说不出太极拳的起源,自然师爷也搞不清楚。杨禄禅搞得清楚与否也很让人怀疑。

至于太极拳的击技强弱,了解现代体育尤其从事过现代竞技对抗运动的同志很容易明白。

离开现代运动学原理谈武术那和玄谈没有区别。
江南鸣镝 发表于 2011-2-19 18:49


    我持这样一种看法:
  太极拳是外家拳演化而来,从它以前那些名字通背、炮锤就可以看出来,在陈家沟被称之为绵拳,直到杨露禅将之传到北京之后,王公贵族府里的文人最终才给它起了一个太极拳的名字
心意拳、形意拳的风格更像少林这类外家拳,“主搏于人”的,但技击高手辈出。当年心意在中央国术馆举办的比赛中报名少林派(国术馆只有少林武当两大派,其余别派都要归到这两派里)。
内家拳比外家拳高吗?我看恰恰相反,外家拳比内家拳高——无论是理论水平、实际水平还是传播受众级别。正是因为少林派武术广为传播,一代代高手又为其完善发展,相互借鉴提高。相反,某些内家拳派,一线单传(其实这个并不成立,这种方式三代就有失传的危险),传播受众太少,难以相互印证提高,而且“非危困不发”,也限制了其实战经验的积累。到现在,少林派武术已涵盖内外两家,不仅有雄健的罗汉拳、金刚拳,刚暴凶狠的炮锤,也有“犯者立仆”后发制人的柔拳,内功易筋经、大金刚功等等。这比黄百家时代要进步很多。所以,被称为“内家高手”的孙禄堂公开反对内外家的划分,称其为“皮相之见”。
通背并不是外家,历史上看,从其创始开始,就被归到内家,这和许多持内外家划分论的人的看法不同。八卦掌也曾被归到外家所创中。其实这都有矛盾。所以,内外家论迷惑了很多人的眼睛,内外家之说的缺陷也因此暴露无疑。
从黄百家的说法看,太极、八卦、形意(心意)都不是内家拳。
windmind2006 发表于 2011-2-19 23:08

关于陈家沟的太极拳,我觉得陈长兴是从炮锤到绵拳的改拳关键人物

太极拳大发展的几个关键人物,杨露禅、陈清平、武禹襄相互之间的交往还是很有意思的
风君子 发表于 2011-2-20 12:36

我也是这个看法,太极拳就是传统长拳演化而来,尤其是陈式和赵堡,痕迹很重。

杨式和武式参照太极拳论改造的更彻底,尤其是杨式,还应该是受到过道教武术的很大影响
楼上太极拳论为武禹襄假托所作,是很有意思的推论,我认为从各种迹象推测,确实不能排除
一拳难敌四手 看到人多还不赶紧跑 还一个人对十几个:dizzy:
“君子动口不动手”,当代传统武术界的真实写照!
宗教向来不是武术的发源地。佛教、道教都是如此。“天下功夫出少林”是文人没有边际的吹捧。道教在这上就更差劲。武术应该是从军队、捕快、绿林豪强、保镖护院等行业中发展而来。宗教只是为那些行业的失意者提供避难场所罢了。少林寺很好的收集了这些行业人才的技艺,发展成今天的少林派武术。相反,道士们在道教盛极的明朝大多干什么呢?炼丹吹牛,哪有功夫收集天下武艺。在关系国家民族安全的抗倭战争中,道士们又在干什么?
7月份准备学太极拳了.
以后还希望各位高手老师予以指点.
学习了!
39楼你哪儿人啊?要是南京的可以找我师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