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台灣經濟的困局與未來末來--失敗的民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51:20
這是《臺灣經濟的困局與未來》的末篇,首先我要為各位讀者的等待表示誠摯歉意,主要是為了忙考試。有鑒於最近發生的世界經濟危機和臺灣消費券熱潮,加上有越來越多的大陸朋友對臺灣經濟發出越來越多的疑問,配合自己這半年以來的思考,我決定在這個系列的末篇對所有問題做一個總整理,不但要讓大陸朋友能對臺灣經濟有更深入的認識,也試圖為臺灣朋友指出一條全新的思考道路,只因為這塊土地是我出生和成長的家鄉。

溯源臺灣經濟,我們必須回頭看甲午戰爭後的臺灣。

臺灣剛落到日本手裏的時候是慘賠的,甚至連日本派駐到臺灣的警察行李內都能找到木匠工具,理由是隨時能轉行。日本是個赤貧國家,在《中日兩國的近代工業化道路》裏我介紹日本為備戰和工業化所作的一切努力,他們需要超限度的投入一切資源進行工業化。日本沒有任何殖民地的統治經驗,日本國內甚至有“把臺灣見好賣出”的聲音。但日本政府認為英國可以井井有條的統治殖民地,賣掉臺灣等於證明日本人天生就比英國人愚劣,因此無論如何也不能把臺灣賣掉。

擺在日本眼前的臺灣人吸食鴉片問題卻急迫需要處理,這時出現“斷禁”(立刻禁止)和“漸禁”兩種論點。“漸禁論”的提出者是後藤新平,他認為鴉片專賣制度所獲得的經濟利益可以充實臺灣總督的財政,另外日本併吞臺灣的動機不是對臺灣人民一視同仁或施行善政,而是使臺灣成為日本南進擴張的跳板。日本並不想為臺灣花太多錢,後藤新平的論點正中日本政府下懷。他很快隨著提拔他的長官兒玉源太郎前來臺灣,出任衛生顧問。有鑒于後藤新平在工作上的出色表現,他升任民政長官,代行總督職務。他認為:“殖民地行政計畫,在目前科學進步之下,必須根據生物學的原則。也就是要發展農業、工業、衛生、教育、交通、警察。如果以上各項能夠完成,我們就可以在生存競爭中獲得保全及勝利。”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日本總督府徹底而深入的調查臺灣全貌,也同時為殖民統治奠定基礎。日本總督府隨後提出了“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發展口號,農業的核心是糖、米,和最重要的鴉片,因為這是一切初始資金的來源。

1900年日本總督經由調查得知臺灣約有近17萬人吸食鴉片,1901年隨即設立“專賣局”(壟斷的卡特爾),並由專賣局製造課負責鴉片的製造。為了更進一步網羅吸食者及增加鴉片收入,總督府規定吸食者要有醫生的診斷書及領有特許牌,另外大幅提高鴉片稅。總督府共發出了二十五萬張煙牌,不過這不包括秘密吸食者。美國記者斯諾(Snow)1930年曾來臺灣采訪,他注意到臺灣的鴉片問題,並且認為日本總督府對禁毒的態度是可疑的,因為登記的鴉片吸食者只佔全部吸食者的一部份,而沒有登記的吸食者可能超過數倍以上。事實上,一張執照可以擴大到持有者的所有親戚朋友。讓我們觀察一下鴉片占日本總督府的財政收入比例:1896-1904年占財政收入的30.3%;1905-1915年為14.4%;1914-1920年為13.1%;1921-1931年為5.7%,我們可以看到鴉片是如何拯救了日本總督府的初期財政,這一切是以臺灣人的痛苦為代價。

從上面數字我們也注意到1905年開始下降到只有14.4%,原因是臺灣的糖業為日本總督府開拓了新財源。1901年日本農學博士新渡戶稻造發表《臺灣糖業改良意見書》,日本總督府立即設立糖務局以執行糖業政策,同時設置甘蔗試驗所。改良甘蔗品種、改善栽培法、興建灌溉設施、擴大蔗園面積、改良製糖方法、確保各糖廠原料供應、取消蔗糖出口稅,日本總督府用一切辦法鼓勵食糖出口。為了壟斷臺灣的食糖利益,日本首先大力支持三井物產等日本企業壟斷糖業,把糖的交貨地點從臺灣南部的安平和打狗移往產地,再把茶的集散市場從廈門移至臺北,從而徹底打擊臺灣人原本的糖業交易制度,同時將原在臺灣的歐美製糖勢力及洋行完全驅逐或併吞。

日本也不放過恭順的臺灣四大家族:王雪農、陳中和、林本源、辜顯榮(開臺北城門放日軍進城)所建立的新式製糖廠,在1907-1920年毫無例外全被日本企業併吞。其他中小型製糖廠皆為三大財閥併吞。到了1930年代,日本製糖業的三大財閥:三井物產、三菱商事、藤山財團,在資本上佔臺灣製糖業總資本的87%,生產量的83%。在完成臺灣糖業的壟斷後,又共同在生產、販賣、銷售上合作,更進一步利用在東京的糖業聯合會來操縱市場,並獲得獨占的超高額利潤。

日本三大財閥因此資金更加雄厚,以所獲得的超額利潤發展關係企業,兼營土地開發、水利灌溉、鐵路運輸、海上運輸、酒精製造、紙漿製造、食品加工、製鹽、乳業、化學工業等、擴大其獨占的經濟範圍,終于達成更為廣泛的企業壟斷。這就是我在《工業革命與發達國家》裏所提到的英國殖民史的二十世紀版本。

在日本總督府的統治及日本資本的侵略下,臺灣糖業變成日本資本傾注開發的首要對象。甘蔗種植面積占總耕地的19%;蔗農占臺灣總戶口15%;產糖量140萬公噸,是日本統治前的50倍;產糖總值占工業總產值的48%;砂糖輸出占總出口的43%。臺灣成為世界第三大產糖地,僅次於古巴與爪哇。二戰中甚至為日本軍機供給乙醇(酒精)以作為燃料。今天的風行巴西的環保燃料乙醇汽油其實只是二戰時期的技術衍生而已。

接下來我們看稻米。工業化帶來的結果是城市化人口的提高,日本本土在城市化提高後,底層人民對白米的消耗量也與日俱增,日本開始進口稻米。基於肥水不落外人田,臺灣氣候比日本本土更適合農業發展,日本總督府必須完成來自本土新交付的任務。1925年日本農業專家磯永吉(後為臺灣大學教授)在臺灣成功培育出適合日本人口味的“蓬萊米”為開始,日本總督府透過支配水利系統以達到支配台灣的農業生產,例如規定“以地上生產物為原料的製造業者也有加入水利組合的資格”,從而使日本的製糖企業也有支配水利的權利,加上直接控制水利系統管理者的人事任命,再配合行政手段:建設水利工程來增加灌溉面積、設立農事試驗場來改良品種、施行米穀查驗、改進肥料、設立農業倉庫以改進流通、驅逐害蟲、推廣一年二獲米作等。蓬萊米的種植迅速遍佈于全島且產量大增,當然其中大部份被運往日本。讓臺灣人種米,但吃不到米,這是日本總督府完成任務的不二手段。我的外曾祖父和家人當時每日以紅薯充饑,自己辛苦種的米只能偷藏一點起來吃,這就是廣大臺灣人民的生活寫真集,李登輝等人的懷念舊時光全是狗屁。“海角七號”的男主角對女主角說“留下來,或者我跟你走”,日本女人為何要留下來吃臺灣紅薯,她當然要走,不回日本吃白米才是真正的大蠢蛋。

在日本總督府的“努力”下,1917年的財政收入已變成1904年的4.5倍,臺灣成為日本的搖錢樹。統治日本的武士們證明“如果做就能成”的信念不僅可以用在日本的大煉鋼運動,還可以用在對外戰爭、殖產興業、甚至是殖民地的建立與開拓。發財靠自己,天道會酬勤,日本打算更進一步發展臺灣各種產業。

電力是工業之母,第七代日本總督明石元二郎建立“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在1934年7月完成日月潭發電所和大甲溪發電所。日本總督府所轄的企業全方面的涵蓋臺灣各種產業和產品,列舉如下:

化工:臺灣電化(氨);旭電化工業高雄工廠(蘇打);高砂化學工業、臺灣有機合成化學、臺灣化學工業(硫銨);臺灣肥料(化學肥料);臺灣窒素肥料(氮肥);臺灣護膜(橡膠)。

金屬:日本鋁業高雄工廠(鋁);東邦金屬精煉(含鎳銑鐵);高雄製鐵(銑鐵)。

紡織:臺灣製麻(麻);帝國纖維;臺灣紡織。

電機:東京芝浦電氣(東芝)松山工廠。

礦產:金瓜石礦山(金礦);大豐炭礦(煤);竹東油田、凍仔腳油田(石油)。

食品:拓洋水產、臺灣畜產興業(漁業、畜牧、食品加工、食品冷凍)。

這些產業讓臺灣成為世界上唯一的“相對工業化”殖民地,但工業化的理由並不是為了臺灣人,而是為了支持日本對中國的軍事侵略。這些產業增強了日本的侵略能力,為中國人帶來“血與淚”的悲痛,臺灣人也是其中缺乏自知之明的受害者。後藤新平在臺灣的“治安掃蕩”使得至少一萬臺灣人死於非命,而他在臺灣的大調查讓日本政府大開眼界,日俄戰爭後日本的明治天皇隨即諭令成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這個“殖民會社”的首任總裁就是後藤新平!伴隨日本總督府在臺灣的鴉片專賣和製造,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和黑龍會(二戰期間的日本黑道組織)在中國東北如法炮製“臺灣經驗”。他們是日本軍隊最大也最重要的後勤支援團體,舉凡物資搜刮、走私鴉片、拐賣婦女、情報搜集、目標暗殺、印假鈔,無惡不作是家常便飯的例行公事。他們甚至縱容臺灣壞分子在中國販賣毒品,作案范圍遍及全中國。為“提振士氣”,日本誘騙和強迫大量婦女成為日軍慰安婦,她們的際遇極為悲慘,臺灣人也不能倖免。臺灣男性原住民成為高砂挺進隊,在赤道的叢林裏作戰到屍骨無存為止;臺灣男性漢族成為比日本軍犬還不如的軍伕,死亡只被計算為“物資消耗”。如YST所說的,二次大戰中的臺灣人是站錯邊的,當日本總督府打算在臺灣徵兵的時候,當時近600萬的臺灣總人口,有425921人向日本總督府提出申請,表示自己願成為“日軍”。

1945年9月3日,經歷了無比慘重的犧牲和奮鬥,中國終於迎來了日本的無條件投降。10月25日,國民黨接收在臺的日本全部資產,只具備“淺碟子般行政經驗”與仍然是“半封建的行政架構”的條件和身份,國民黨硬著頭皮開始為箭在弦上的國共內戰做準備,臺灣的糖和米成為國民黨內戰經濟的不沉航空母艦。因此這時的臺灣還是被剝削的,加上二戰中美軍大轟炸所帶來的破壞,臺灣人的日子並不比大陸人好多少,受過日軍訓練的臺灣兵甚至以國軍的身份投入內戰。

經歷日本統治的臺灣再度回歸中國,可殖民地上的那些列強代理人是最難處理的,他們是宗主國用以控制殖民地的利器。今天的香港、非洲、東南亞、印度全是如此,1945年的臺灣更不可能例外。這些臺灣買辦是日本統治下的既得利益者,只因為他們跟日本的帝國主義有著你儂我儂的同盟關系。日本戰敗和國共內戰所造成的短暫權力真空,使他們順勢成為不知輕重的領導者。國民黨自身的缺陷,搭配動蕩的時代,外加外國勢力的煽風點火,二二八事件就在臺灣這個小舞臺上開演了。追求民主是場面話,自身利益才是真心話,但那些利益難道不是建立在臺灣人被日本人剝削的基礎上嗎?缺乏宏大的歷史視野,看不到整個東亞被日本侵略和剝削的史實,只求自我生存,是臺灣本土統治集團距今68年前就曾犯下的錯誤,至今尚未有改變的跡象,對跟隨他們的臺灣百姓而言更是悲哀。

經歷大陸上數十年“血與火”的歷練,蔣介石看到了工業化的重要性。蔣介石的私人日記裏透露對中國共產黨部分理念的贊同,內戰的失敗更使他做了徹底而深刻的反省。無法完成的大陸“二五減租”變成堅決執行的臺灣“三七五減租”,接下來要“耕者有其田”,反抗者一律堅決鎮壓,臺灣“精英”的生存慣性使得土地改革很順利。以日本留下的“糖與米”做基礎,把接收而來的日本企業和大陸撤退來臺的企業做一個整並,全盤接受國民黨的中央領導,臺灣正式進入“黨國資本主義”的時代,臺灣官方名稱為“三民主義”。

何謂黨國資本主義?我引用臺灣學者林忠正和陳師孟等六人在1991年所著的《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裏的一段話作為介紹:臺灣所號稱的“三民主義經濟”制度,既不是被批評為資本家樂園的“資本主義”制度,也不是被批評為大政府式的“統制經濟”制度。它實在是一種舉世無雙的混血怪胎,具有一些極端危險的病變基因,是當年孫文提倡三民主義時所未能預料、也未能防範的。這個劣質體制的結構,由外到裡可以細細剝離為四層:(1)最外面是“自由經濟”外套,容許市場運作與私人經濟活動,但政府往往隨心所欲、或明或暗地做選擇性的幹預限制;(2)裡面穿的是“資本主義”內衣,與輸誠的大資本家與外國大財團曖昧勾結,對其他弱勢階級與基層團體則除非有所利用,否則少有理睬;(3)脫去衣物的裝扮,裡面長著“國家主義”的身軀,政府不只是對民間經濟活動管手管腳,本身更利用經濟社會的壓倒性構成份子,實質上大規模從事各類經濟活動,使政府預算與公營事業預算俱皆龐大臃腫,較諸社會主義國家亦不多讓;(4)最嚴重的是,臺灣經濟體制在以上層層遮掩之下,卻包藏了一個“極權主義”一黨專政的禍心,所有政府藉管制法規所壟斷的市場特權、或是藉經濟理由所創設的事業單位,都難逃被執政黨工具化的命運,以致政府高度掌控經濟發展方向與大量介入經濟活動的好處,與其說是反哺“全民共享”的民主理念,不如說是養肥一黨之私的陳倉便道,甚至國庫與黨庫之間的利益輸送,都在“黨國一體”的口號下,被不當地合理化。雖說臺灣四十多年來國民所得成長快速,但只要與執政黨所囊括的政治、經濟、社會資源相較,就可以清楚認識執政黨多年作威作福的法西斯心態與無孔不入的剝削事實。

上面這段話完美闡述臺灣經濟的核心本質,“黨國資本主義”是今日臺灣政治鬧劇的一切根源,除了名字不同以外,它與中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基本上是沒有區別的,中國大陸的國有企業依然是今日經濟的重要組成力量。

黨國資本主義是國民黨從大陸撤退來臺後,展現“奇跡似的復蘇”最重要的原因。國民黨不是世界首創這種體制的組織,這個體制來自日本,它在日本被稱為“經團聯”。今天日本市值前1300大的公司,組合成的一個整體就叫“經團聯”,它肩負日本產業界的橫向合作和縱向分工,也被稱為“民僚”。在經濟學上把壟斷集團稱為卡特爾(Cartel),是英美兩國欲除之而後快的首要目標。二戰結束後的德國與日本在盟國列管下,各自經濟組織裡的產業卡特爾幾乎都被迫解散和重組,只因這些產業卡特爾在德日兩國有系統的培育下,展現支持德日挑戰老牌殖民主義英美法三國的實力,最後發動世界大戰企圖重建世界新秩序。

德日兩國是戰敗了,但打破世界資源壟斷卻是成功的,今後德日可以用自身的高品質工業品搶占世界市場。“世界的市場是我們的”,德日兩國有系統的培養基幹產業是他們能戰後復蘇的根本原因。德國為建造軍艦開發的ST52特種鋼,戰後被全世界造船界廣泛採購。我們可以看到,只要有獨門的鋼鐵冶煉技術,買到齊全的原材料,就能加工出口換匯,不但讓本國人民就業,還能建造軍事武器保衛自身。為了生產特種鋼所開發的酸性平爐和鹼性平爐也能發揮作用,出口獲得的利潤可以折抵研發的投入,並以此為基礎,把資源投入本國的裝備製造業,生產更新更好的產品,從而提高本國的整體工業技術水準。德國蔡司光學生產的高級測量儀器可以支援科學研究,還可以成為絕佳的相機鏡頭,生產這些產品的技術本質並無太大差別,它們只是用不同的產品面貌出現而已。不光德國,日本住友金屬生產的無縫鋼管也是很好的範例。在石油瘋漲的年代,海上鑽探石油成為必要手段,住友金屬的無縫鋼管成為海上鑽井的必需品。石油高漲卻不一定影響自己的獲利,甚至成為全新的機會,只因為自己有獨門技術。

這就是工業發展的良性循環,核心是技術開發。每經過一輪的產品和工業週期循環,產業競爭力就更上一層樓,國家競爭力自然也大幅提升,這個循環完全是良性的。德國日本成為二戰結束後發展最好的國家秘密就在此。金融只是工業循環的血液,貨幣只是市場交易的手段,並不是核心。需要國際硬貨幣的理由在於需要購買工業技術,而世界列強只願意用自己的貨幣交易。你不如我,所以你用我的貨幣結算,至於我的貨幣發行多少,和你無關。如同YST所說的,金融創新並不會產生全新的利潤,要讓經濟發展良好,需要理工人才對工業技術矢志不渝的投入,研究更好的光學玻璃和更強的無縫鋼管。法律人才營造良好的交易秩序;金融人才安排合理的資金投入;建築人才規劃優美的居住環境;美工人才設計人性化的產品外觀;綜藝人才表演幽默的娛樂節目,每個領域分工合作,人民自然安居樂業,生活自然幸福美滿,這樣的環境還可以吸引落後地區的人才前來定居,除了貢獻他們的長才,還能補充本國的優秀腦力。所有領域的結合,就是國家競爭力,站在這些現象的後面,就是大學的研究力。

哈佛大學教授麥克‧波特的著作《波特看日本競爭力》(大陸書名:《日本還有競爭力嗎?》)認為:日本的大型科學研究需要政府進行協調,是一種不得已的行為。但我個人以旁觀者的角度,從技術研發來看,日本並沒有走錯路,也沒有遲疑,日本很清楚技術研發的重要性,不用管英美兩國用何種體制研發,只要日本能開發出自己的技術就可以了。二戰的戰敗使日本很清楚自身不如人的地方。鄧小平的“黑貓白貓”是日本早就在做的事情,負責具體事務的就是經團聯。

以1970年代發明的FM集成電路(VLSI)為開端,工業生產進入全新的時代。因為集成電路使生產自動化稱為可能,人類首次有能力建造全自動化的生產工廠,只要建立中央控制室,就能監督每一個生產環節的進度和生產量。原本的大批量和單一產品生產模式可以變成小批量和多種產品的生產模式,日本視晶片為“產業之米”,因為產業需要營養才能長大,晶片是營養豐富的產業補品。工業機器人和晶片的結合可以提升人均生產力,促進產業升級,彌補日本因日漸成長的工資所失去的優勢,還可提升產品的精確度,至於工人們有全新的任務:成為經驗豐富的技師或維修員。教育則轉向程式語言編寫或者產品設計,由此日本轉變為一個服務業的國家,但服務業卻是依託在製造業之上的,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經濟演變成服務業占更大比例的過程,這個發展的結果有前提條件,背景是日本在東亞所進行的雁行理論分工,臺灣、東南亞、中國各自肩負著不同的部門任務,因此日本本土的服務業得以持續發展,這才是產業升級的良性過程。“武士們”進化成“社長們”,他們為日本新時代的工業革命制定了正確的發展道路。
1949年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首次有機會在臺灣推動屬於自己的工業化,日本總督為國民黨完成很多基礎工作,剩下的工作是解放佃農。二二八的鎮壓和土地改革使國民黨成為臺灣的本土統治集團的世仇。經歷“血與火”的國民黨迫於世界形勢需要工業化振作自己,但起點比明治維新的日本更低,還得應付龐大軍事開支和難民問題,靠著大陸帶來的少量黃金,國民黨暫時穩住軍心。

萬事起頭難,蔣介石發布義務教育的法令,用公職安排部分來臺的難民;發布軍令,用鳳山整訓解決國軍的山頭派系;發布戒嚴令,用軍法維持社會秩序。“糖與米”成為臺灣的工業化火車頭,用農工業剪刀差和肥料交換的方式把農業所得引導到紡織工業(英國最早的工業),同時提高關稅,保護市場,扶持臺灣的本土企業,義務教育則為臺灣未來的產業發展做好基礎。1960年臺灣的百姓生活已有改善,但是臺灣的整體經濟面貌還是遠落後於發達國家。“黨員們”在蔣介石的領導下,遵循專業官僚的指揮,繼續為“反攻大陸”的大業而努力,黨國資本主義讓人看到初步成效。

1960年歐美國家出現第一波勞力密集的產業外移趨勢。臺灣的技術官僚尹仲容和嚴家淦認為這是一個機會,1966年在高雄成立加工出口區,可以看作是大陸今天遍地“經濟技術開發區”的1.0版本。為表示對經濟建設的支持和授權,蔣介石讓嚴家淦出任副總統和行政院長。加工讓臺灣變成美日兩國的配角(刷盤子),但也讓臺灣第一次有能力累積外匯,而不再是殖民地時代供養日本的經濟奴隸。電器、紡織、塑膠等輕工業開始發展,許多臺灣家庭的“客廳即工廠”,用小作坊的形式參與加工出口。此景如同今日的珠三角、浙江和福建的部分地區。

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機使發達國家陷入經濟不景氣,加上退出聯合國,種種原因使臺灣經濟陷入危機,迫使臺灣進行第一次產業升級。這個產業升級的核心是重化工業和造船,外加高速公路及鐵路電氣化。與共產國家強行上馬重化工業不同的是,臺灣選擇農業-輕工業-重化工業三部曲這條道路。沒有饑荒的原因是臺灣的“糖與米”,而且處于英美刺刀保護之下,這是臺灣可以用三部曲展開工業化的最根本原因,也是臺灣經驗的核心內容。

1979年臺灣政府把機械、電子、電機、運輸工具列為“策略性工業”。在黨國資本主義模式下,臺灣快速發展。不可小看制定這些目標的國民黨“外省黨員們”,他們確實掌握工業化背後的核心秘密,昔日的顛沛流離和戰火歷練讓他們全力以赴。1980年,臺灣創立新竹科學園區,也是今日大陸高新技術開發區的1.0版,使臺灣首次能躋身世界IT革命浪潮,即使它最後成為一個技術密集的加工出口區,但這個對1950年的農業臺灣來說,已是非常光彩的成績。它是今日臺灣經濟成長的最大動力,也是維持今日臺灣中產階級的最重要支柱。

黨國資本主義是如何具體發展這些產業的?資本從哪里來?

國民黨首先成立中央財政委員會(財委會),下轄中央投資和光華投資。這兩個單位是黨營事業的財政發動機,臺灣最早的新興電子就是100%財委會持股,於1970年創立。這很容易理解,因為IT革命是全新的概念,臺灣沒人有能力大膽冒進,只能由國民黨出資1.8億臺幣。國民黨的冒險下注是正確的,1980年聯華電子成立,總資本26.25億臺幣:交通銀行7.2%、臺灣經濟部6.5%、光華投資4.9%、私人投資合計2%,技術人員來自臺灣經濟部所屬的工業技術研究院。這次多了私人參與,但如果沒有初始的冒險下注,能吸引私人資本嗎?臺灣、中國大陸、日本這些後進經濟體如果沒有這種官方主導的參與行為,只能永遠落後。

工業生產需要的配套產業,工業氣體、鋼鐵、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紡織工業研究中心、電機製造等不勝枚舉。工業化程度的提高,技術的含量也隨之增大,這還需要教育部門編輯合適的教材以便有系統的培養人才,需要整個政府的橫向合作和縱向分工,更需要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以便保護國內市場。中國大陸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與臺灣的國立編譯館都肩負著這個任務。國民黨成為臺灣的經團聯,共產黨則成為大陸的經團聯。中國共產黨獨立面對美蘇冷戰的軍事對峙與外交的風雲莫測,需要直接上馬自己的重化工業以支援自己的軍事武裝,這是無奈之下的選擇。我們可以看到海峽兩岸除了工業化順序不同,一個大中國,一個小省份,工業化精神則幾無二致。

投資不見得成功,失敗所在多有,國民黨的投資有失敗的,但是貪汙卻很罕見。蔣介石很清楚吏治是如何讓他失去“大好河山”,靠著威權獨裁和軍法治罪,國民黨總體上能讓臺灣的工業化平穩過渡,從1950到1988年,國民黨的兩位蔣總統用38年努力使臺灣全體人民享受工業化帶來的好處,不再“男為奴、女為娼”,被當作“殖民補充”的日本“皇民”,臺灣經濟在黨國資本主義的模式下甚至開始進軍原本只屬於發達國家的高附加價值產業:汽車。1986年,臺灣的裕隆汽車成功製造出飛羚101型汽車,如同今天中國大陸的吉利,底盤和引擎都是引進的,但其它都是臺灣自產的,改進版的102型汽車甚至有出口荷蘭的記錄。最後因為缺乏商業策略和成本因素黯然敗退。

為什麼裕隆汽車失敗了?1985年臺灣政府實施《六年汽車工業發展方案》,內容包括降低關稅和國產率等,裕隆失去能了成長茁壯的機會。政府的錯誤隨時能改正,可是更大的阻力來自日本。日本經團聯的成員包含日本汽車製造商,為了維護日本產業的世界利益,日本廠商團結一致的對抗裕隆。今天的裕隆汽車只是一家汽車經銷服務站。它只能靠更靈活的手段把自身資本進行國際化運用,美其名為海外擴張,實際上跟投資銀行沒兩樣,賺錢只剩下金融賭博。與此同時,它的員工必須面對生活中更多不確定的因素,包括失業。

豐田汽車能登上世界第一的寶座,靠得不只是自己的技術研發,還包括國家級別的商業打擊,日本在臺灣實現了“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豐田車”。我們可以看到成也經團聯,敗也經團聯,裕隆當時如果能得到國民黨的密集支援,今天會是不同的光景。瑞典的Volvo汽車在1927年生產自己的第一輛車時,還沒有現今如此高效率的物流系統和生產能力,他們有時間可以在幾乎空白的國內外市場自由發展。瑞典人口不到1000萬,但他們擁有兩家世界級汽車製造商:Volvo和Saab,原因是發展時間充裕。

我們再一次看到工業化後進國家為了推展自己的工業化,在整個過程中需要巨大的投入與努力,才能擁有自己的空間。但只要道路選擇正確,加上耐心等待,一定會豐收。臺灣裕隆、日本豐田、瑞典Volvo為我們提供汽車發展不同的教訓。

在航空工業,蔣經國領導下的國民黨製造出屬於自己的教練機:AT-3。就如同日本的“大島型”高爐一樣,雖然發動機是美制的,但它為臺灣的航空人才培育實現零的突破,並且為後來的IDF作出巨大貢獻。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去世,轉變臺灣歷史方向的重要人物李登輝就任總統。這個外號“岩里政男”的男人曾是日軍的高射炮部隊軍官。他上臺時,國民黨這個經團聯工業體系依然運作正常,但還是由外省人主導,李登輝迫切需要集中權力到他手裏,來穩定內心的不安全感,民主化是最好的道路,因為占人口過半的福佬人一定會掩護他擺脫這個被動局面。

政治運動需要金錢,兼職工是靠不住的,李登輝需要自己的全職人馬來對抗所謂的“外來政權”,但此時的他卻是這個“外來政權”的領袖。在李登輝的授意下,國民黨內部成立“集思會”。金錢的掌櫃則是劉泰英,身為黨主席的李登輝讓他掌控國民黨的金庫,開始用各種管道扶持外部的民進黨,臺灣的民主肥皂劇開始上演了,年復一年越來越高潮,等到1996年的臺灣總統直選,解放軍甚至以發射導彈的方式參與這場盛會,美軍的航空母艦也參演,一時之間舉世矚目。能走到總統直選這一步,李登輝可謂散盡國民黨家財,股票能賣的賣,能民營化的就民營化,“國庫通黨庫”的戰略格局,讓他在民主化過渡階段裏的所作所為,跟大開綠燈沒什麼兩樣。美軍的航空母艦不是免費的,臺美之間的各種政治遊說都需要金錢打理,再加上各種政治選舉的競選開支,這一切最終都轉嫁給國民黨這個臺灣的經團聯頭上。

為了發展“盟友”,李登輝想起日本。“臺日合作”需要一些更特殊的良好氣氛。要營造這樣的氣氛,李登輝需要改變1950年來臺灣人對日本的歷史觀。於是“日據時代”成為“日治時代”;“臺灣光復”變成“日本終戰”,一切都不新奇,花樣還能更多。臺灣的福佬精英對日本的五體投地,還有種種讓大陸人無法理解的行為,包括參拜靖國神社,除了要掩蓋他們曾身為漢奸的史實,另外一個理由是徹底壟斷臺灣的“經團聯”,把臺灣的經濟成果搜刮到自己口袋裡。由於1950年的國民黨需要穩定的秩序以推動工業化,這是一筆至今沒有清算的帳。1970年代歐洲學生運動的一個重點,是反思自己父母那一輩人在二戰時期屈服於納粹淫威,因此轉變為叛逆的世代。在國民黨的戒嚴統治下,學生運動只能以保釣(釣魚臺)運動的狹窄範圍出現。保釣是愛國的,但1990年3月發生的臺灣野百合學生運動,卻只是一場政治秀而已,這些所謂“學運世代”有相當數量的人成為李登輝的外圍盟友,為肢解國民黨而全心全力。

跟清朝面對列強侵略一樣,國民黨這個經濟發動機在一波又一波的五鬼搬運下,逐漸無法承擔推動臺灣工業化的使命與責任,工業化需要的集團式橫向合作和縱向分工變得越來越不可能。雖然臺灣的晶圓代工和相關電子業發展的越來越好,但經濟瓶頸開始出現。首先是利潤率降低到只有15%以下,而歐美日高科技產業的利潤率卻有40%,這還是臺灣政府以租稅優惠和優先銀行貸款作為變相補貼手段才實現的成績;國防采購預算的88%專門用來購買美制武器,臺灣的國軍將領甚至變相成為美國的說客,認為美國貨可靠性能好,能滿足軍事的高標準要求。這些國防開支在臺灣追求民主化的過程中,因為兩岸關系日益劍拔弩張而變得越來越必要,只因為要應付來自中國的威脅與挑戰。為了保持臺灣軍事上的戰術攻勢,即使排擠教育和社會救助預算也要打落牙齒或血吞。世界先進武器“沒有我不敢買,只有你不敢賣”。在“愛臺灣”政治賽局中,國軍恨不得一夕之間變成沙漠風暴中的美軍,傭金回扣種種非法行為橫行,“貪生怕死速進此門,升官發財請來此處”成為國軍軍官今日的真實寫照。二戰國軍戰力最強的是美械師,過了幾十年的今天,國軍為了維持戰力需要更多的美械來組裝美械師,但對岸的解放軍卻已經擁有自己全套的軍事武器。

臺灣民主化是以消滅國民黨為代價的。不管發達國家的專家如何勸說國民黨臺灣沒有鋼鐵市場,進口品可以替代。經歷戰火歷練的“外省黨員們”卻無論如何也要建立臺灣的“中國鋼鐵”,只因為他們明白工業化的重要性。歲月催人老,曾經的精英技術官僚已逐漸凋零,他們的接班人是透過民主化政治洗禮的“本省政客們”,“本土VS.外來”是臺灣政治鬧劇的核心價值,這兩個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臺灣根本沒有環境培育自己的工業技術。電子業發展的越蓬勃,對國外技術的依賴就越大。要生產高科技產品不難,需要的也不是技術,“造不如買,買不如租”,不管DRAM或者面板,其實只要會打算盤就行,設備可以租,原料可以買,自由貿易很方便。

晶片的主要原料是矽(Si),需要開發出矽生長爐來製造多晶矽,然後用其它的設備把多晶矽拉長,變成單晶矽,這中間需要很多知識來保持產品的純度。等8吋晶圓或12吋晶圓成型後,需要鐳射切割,這還是需要技術開發。切割完的晶片需要研磨,需要精密的研磨機械,這樣才能開始生產電腦裡的CPU。

世界晶片原料(silicon wafer)的最大供應商是日本住友化學。臺灣晶片行業越是成長,日本住友化學就賺越多錢。同樣是石油化學公司,住友化學可以做,臺灣塑膠卻不能做,原因還是沒有技術。日本經團聯所屬的各產業可以提供全套生產設備,但是臺灣的國民黨體系卻深陷民主化的浪潮中。“漢奸們”進化成“政客們”,他們為臺灣新時代的工業革命設下無法突破的玻璃屋頂。

由IT革命主導的工業革命需要更多的理工人才投入技術開發,舉凡材料、機械、程式語言、通信、電子等,每個領域都在渴求人力。中國大陸的人才培育是非常紮實的,從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學生教材,到大陸學生在國際比賽中的成績,我們很容易看出來這點。今年中國大陸有1000萬人去考大學,65%的人選擇理工科。這是歷史給臺灣產業界的一個機會,臺灣產業界有希望在技術開發上投入更多。但臺灣的政治氣氛卻不容許這種嘗試,臺灣選擇“戒急用忍”。學法律的臺灣本土集團妄想以法律來阻礙大陸的技術開發,搞不清楚自身任務的正是這些“本土政客們”。在“外省黨員們”的領導下,臺北推動一次都市更新,也就是今天臺北的信義計劃區,這是臺灣版的高速增長。但中國大陸的北京為了奧運,朝陽、海淀、豐台各區的基建計劃足以抵上3個信義計劃區,如果再加上全大陸各城市的大規模建設,我們說大陸有500個信義計劃區的規模也不誇張。正是這些建設帶來的“中國特需”熱潮,使得臺灣經濟的馬腳暫時沒有露出來,但臺灣還是戒急用忍,等到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立刻原形畢露而且愁雲慘霧。

臺灣無法籌集必要的資本進行自我改造,因為臺灣把一切資源都投入民主化。愛臺N項建設是最新的版本,核心不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品質,而是拯救地方失業,並為將來的選舉做好準備,這是臺灣政治精英的主流意識。臺灣不滿足當“三民主義的中國模範省”,臺灣要當“民主直選的世界模範生”,這才是臺灣打拼的方式。民主不殺工業,工業卻因民主而死。八年後再次上臺的國民黨,已經完成舊瓶裝新酒的質變量變,變的更愛臺灣,自然也不可能完成振興臺灣經濟的任務。

今天的臺灣經濟遇到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根本不是偶然,資金不再能有效率的投入技術開發,市場在列強脅迫和“一邊一國”的基調下全盤開放,於是臺灣有了瘦肉精的美國豬肉;一瓶160元臺幣的臺灣米酒,還有稻米炸彈客。至於日本進口的毒米果自然不能大張旗鼓的調查,只能選擇性的炒作大陸的三聚氰胺。

公道放兩旁,民主擺中間;若為兩國論,一切皆可拋,臺灣要爭取在一切國際場合上以臺灣的身份露臉,展現臺灣獨立自主的真實面貌,管它WTO還是什麼WHO,反正絕對不能OUT。其實拒絕加入WTO就能展現臺灣獨立自主的真實面貌,但不瞭解國際現實的臺灣人認為加入國際組織才能展現“臺灣人民站起來了”,臺灣無法接受這種“落後”的選擇。

民進黨的“黨員們”對黨國資本主義的批判是強力的,他們正確指出其中“極端危險的病變基因”,但是他們無法擺脫自身的狹隘歷史視野,他們只能成為“本土政客們”,最後成為自己當初發現的“極端危險的病變基因”,並且以民主化的手段瓦解了臺灣的工業技術體系。不但如此,他們甚至使“黨國資本主義”變成“權貴資本主義”。臺灣電視史上唯一毫無週末區別,隨時插播,而且已連播3個月的電視劇,就是由陳水扁家族主演的“赤貧”,其中的官商勾結和利益輸送遠非精彩所能形容。它反映了臺灣今天“就業老大難”的情形,產業只剩微利,當官才是發財的不二法門。臺灣經濟從推動民主化的第一天起,就在吃“外省黨員們”辛苦存下的老本。

臺灣經濟還有救嗎?我認為辦法是有的,道路雖然崎嶇,但前途是光明的。只是我估計臺灣無法接受。眼下的臺灣只有兩個選擇:體面的用一國兩制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者出兵釣魚臺。

一國兩制的好處是可以保存臺灣最後的一點尊嚴,這裏就不多說了。我要說明的是:為什麼出兵釣魚臺是一個選擇?

挪威有世界上非常好的社會福利,政府沒有負債,不止女人可以休1年的帶薪產假,男人也可以休1年的帶薪產假,因此挪威的人口並沒有出現嚴重的老化現象,它的生活品質使它可以吸引人才,這一切是因為北海油田。挪威的石油基金也被稱為退休基金,總值有3500億美元,靠著特殊的決策體制和人道主義,挪威石油基金成為挪威人民的生活保證。

我們知道釣魚臺附近海域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不管開采出石油還是天然氣,臺灣產業所需要的資源和資金都能因此得利。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想方設法要侵佔釣魚臺的最根本原因。如果臺灣能建立自己的石油基金,2300億美元分給2300萬人就是每人1萬美元,相比之下,消費卷的110美元根本只能塞牙縫。要就玩大的!

臺灣經濟不只有民主化的干擾,還有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孩子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金融保險體制,在經濟條件惡化下,沒有任何外部資金補充,小孩越來越少,臺灣的大學在面臨倒店的情況下才開始討論大陸學生入學,由此我們就能看到這些“學術精英們”的眼界是如何遼闊了。位處工業後發集團的臺灣經濟自廢武功,沒有釣魚臺的資源根本不可能解決臺灣的人口老化。臺灣經濟每經過一輪選舉和愛臺建設,國民黨對工業技術的支援就越弱,臺灣經濟就越差,最後出現今天的困局。臺灣人口每經過一個世代循環數量越來越少,在素質沒有顯著提升的情況下,對經濟的影響不言而喻。

臺灣經濟為什麼還沒完全崩潰?因為有大陸的貿易輸血。貿易輸血是大陸避免臺灣出現經濟崩潰的不得已手段。如果臺灣經濟崩潰,代表大陸將提前面對美日的攤牌,穩定才能發展,這才是中國需要的。

大陸目前依然是黨國資本主義體制,能進行全方位的產業發展,每經過一個週期循環,使得國家綜合實力得到相應的增強。臺灣人看到能不酸溜溜的嗎?

失去技術開發能力的臺灣是沒有未來的,會有今天的經濟困局是臺灣人對政治民主化的咎由自取。臺灣經濟的大蕭條才剛開始,遠不到衰退高峰,距離結束更遙遙無期。為什麼很多國家民主化卻沒有富強?因為他們沒搞清楚一個核心觀念:

是不是民主體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持續獨立自主的工業化。這是《臺灣經濟的困局與未來》的末篇,首先我要為各位讀者的等待表示誠摯歉意,主要是為了忙考試。有鑒於最近發生的世界經濟危機和臺灣消費券熱潮,加上有越來越多的大陸朋友對臺灣經濟發出越來越多的疑問,配合自己這半年以來的思考,我決定在這個系列的末篇對所有問題做一個總整理,不但要讓大陸朋友能對臺灣經濟有更深入的認識,也試圖為臺灣朋友指出一條全新的思考道路,只因為這塊土地是我出生和成長的家鄉。

溯源臺灣經濟,我們必須回頭看甲午戰爭後的臺灣。

臺灣剛落到日本手裏的時候是慘賠的,甚至連日本派駐到臺灣的警察行李內都能找到木匠工具,理由是隨時能轉行。日本是個赤貧國家,在《中日兩國的近代工業化道路》裏我介紹日本為備戰和工業化所作的一切努力,他們需要超限度的投入一切資源進行工業化。日本沒有任何殖民地的統治經驗,日本國內甚至有“把臺灣見好賣出”的聲音。但日本政府認為英國可以井井有條的統治殖民地,賣掉臺灣等於證明日本人天生就比英國人愚劣,因此無論如何也不能把臺灣賣掉。

擺在日本眼前的臺灣人吸食鴉片問題卻急迫需要處理,這時出現“斷禁”(立刻禁止)和“漸禁”兩種論點。“漸禁論”的提出者是後藤新平,他認為鴉片專賣制度所獲得的經濟利益可以充實臺灣總督的財政,另外日本併吞臺灣的動機不是對臺灣人民一視同仁或施行善政,而是使臺灣成為日本南進擴張的跳板。日本並不想為臺灣花太多錢,後藤新平的論點正中日本政府下懷。他很快隨著提拔他的長官兒玉源太郎前來臺灣,出任衛生顧問。有鑒于後藤新平在工作上的出色表現,他升任民政長官,代行總督職務。他認為:“殖民地行政計畫,在目前科學進步之下,必須根據生物學的原則。也就是要發展農業、工業、衛生、教育、交通、警察。如果以上各項能夠完成,我們就可以在生存競爭中獲得保全及勝利。”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日本總督府徹底而深入的調查臺灣全貌,也同時為殖民統治奠定基礎。日本總督府隨後提出了“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發展口號,農業的核心是糖、米,和最重要的鴉片,因為這是一切初始資金的來源。

1900年日本總督經由調查得知臺灣約有近17萬人吸食鴉片,1901年隨即設立“專賣局”(壟斷的卡特爾),並由專賣局製造課負責鴉片的製造。為了更進一步網羅吸食者及增加鴉片收入,總督府規定吸食者要有醫生的診斷書及領有特許牌,另外大幅提高鴉片稅。總督府共發出了二十五萬張煙牌,不過這不包括秘密吸食者。美國記者斯諾(Snow)1930年曾來臺灣采訪,他注意到臺灣的鴉片問題,並且認為日本總督府對禁毒的態度是可疑的,因為登記的鴉片吸食者只佔全部吸食者的一部份,而沒有登記的吸食者可能超過數倍以上。事實上,一張執照可以擴大到持有者的所有親戚朋友。讓我們觀察一下鴉片占日本總督府的財政收入比例:1896-1904年占財政收入的30.3%;1905-1915年為14.4%;1914-1920年為13.1%;1921-1931年為5.7%,我們可以看到鴉片是如何拯救了日本總督府的初期財政,這一切是以臺灣人的痛苦為代價。

從上面數字我們也注意到1905年開始下降到只有14.4%,原因是臺灣的糖業為日本總督府開拓了新財源。1901年日本農學博士新渡戶稻造發表《臺灣糖業改良意見書》,日本總督府立即設立糖務局以執行糖業政策,同時設置甘蔗試驗所。改良甘蔗品種、改善栽培法、興建灌溉設施、擴大蔗園面積、改良製糖方法、確保各糖廠原料供應、取消蔗糖出口稅,日本總督府用一切辦法鼓勵食糖出口。為了壟斷臺灣的食糖利益,日本首先大力支持三井物產等日本企業壟斷糖業,把糖的交貨地點從臺灣南部的安平和打狗移往產地,再把茶的集散市場從廈門移至臺北,從而徹底打擊臺灣人原本的糖業交易制度,同時將原在臺灣的歐美製糖勢力及洋行完全驅逐或併吞。

日本也不放過恭順的臺灣四大家族:王雪農、陳中和、林本源、辜顯榮(開臺北城門放日軍進城)所建立的新式製糖廠,在1907-1920年毫無例外全被日本企業併吞。其他中小型製糖廠皆為三大財閥併吞。到了1930年代,日本製糖業的三大財閥:三井物產、三菱商事、藤山財團,在資本上佔臺灣製糖業總資本的87%,生產量的83%。在完成臺灣糖業的壟斷後,又共同在生產、販賣、銷售上合作,更進一步利用在東京的糖業聯合會來操縱市場,並獲得獨占的超高額利潤。

日本三大財閥因此資金更加雄厚,以所獲得的超額利潤發展關係企業,兼營土地開發、水利灌溉、鐵路運輸、海上運輸、酒精製造、紙漿製造、食品加工、製鹽、乳業、化學工業等、擴大其獨占的經濟範圍,終于達成更為廣泛的企業壟斷。這就是我在《工業革命與發達國家》裏所提到的英國殖民史的二十世紀版本。

在日本總督府的統治及日本資本的侵略下,臺灣糖業變成日本資本傾注開發的首要對象。甘蔗種植面積占總耕地的19%;蔗農占臺灣總戶口15%;產糖量140萬公噸,是日本統治前的50倍;產糖總值占工業總產值的48%;砂糖輸出占總出口的43%。臺灣成為世界第三大產糖地,僅次於古巴與爪哇。二戰中甚至為日本軍機供給乙醇(酒精)以作為燃料。今天的風行巴西的環保燃料乙醇汽油其實只是二戰時期的技術衍生而已。

接下來我們看稻米。工業化帶來的結果是城市化人口的提高,日本本土在城市化提高後,底層人民對白米的消耗量也與日俱增,日本開始進口稻米。基於肥水不落外人田,臺灣氣候比日本本土更適合農業發展,日本總督府必須完成來自本土新交付的任務。1925年日本農業專家磯永吉(後為臺灣大學教授)在臺灣成功培育出適合日本人口味的“蓬萊米”為開始,日本總督府透過支配水利系統以達到支配台灣的農業生產,例如規定“以地上生產物為原料的製造業者也有加入水利組合的資格”,從而使日本的製糖企業也有支配水利的權利,加上直接控制水利系統管理者的人事任命,再配合行政手段:建設水利工程來增加灌溉面積、設立農事試驗場來改良品種、施行米穀查驗、改進肥料、設立農業倉庫以改進流通、驅逐害蟲、推廣一年二獲米作等。蓬萊米的種植迅速遍佈于全島且產量大增,當然其中大部份被運往日本。讓臺灣人種米,但吃不到米,這是日本總督府完成任務的不二手段。我的外曾祖父和家人當時每日以紅薯充饑,自己辛苦種的米只能偷藏一點起來吃,這就是廣大臺灣人民的生活寫真集,李登輝等人的懷念舊時光全是狗屁。“海角七號”的男主角對女主角說“留下來,或者我跟你走”,日本女人為何要留下來吃臺灣紅薯,她當然要走,不回日本吃白米才是真正的大蠢蛋。

在日本總督府的“努力”下,1917年的財政收入已變成1904年的4.5倍,臺灣成為日本的搖錢樹。統治日本的武士們證明“如果做就能成”的信念不僅可以用在日本的大煉鋼運動,還可以用在對外戰爭、殖產興業、甚至是殖民地的建立與開拓。發財靠自己,天道會酬勤,日本打算更進一步發展臺灣各種產業。

電力是工業之母,第七代日本總督明石元二郎建立“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在1934年7月完成日月潭發電所和大甲溪發電所。日本總督府所轄的企業全方面的涵蓋臺灣各種產業和產品,列舉如下:

化工:臺灣電化(氨);旭電化工業高雄工廠(蘇打);高砂化學工業、臺灣有機合成化學、臺灣化學工業(硫銨);臺灣肥料(化學肥料);臺灣窒素肥料(氮肥);臺灣護膜(橡膠)。

金屬:日本鋁業高雄工廠(鋁);東邦金屬精煉(含鎳銑鐵);高雄製鐵(銑鐵)。

紡織:臺灣製麻(麻);帝國纖維;臺灣紡織。

電機:東京芝浦電氣(東芝)松山工廠。

礦產:金瓜石礦山(金礦);大豐炭礦(煤);竹東油田、凍仔腳油田(石油)。

食品:拓洋水產、臺灣畜產興業(漁業、畜牧、食品加工、食品冷凍)。

這些產業讓臺灣成為世界上唯一的“相對工業化”殖民地,但工業化的理由並不是為了臺灣人,而是為了支持日本對中國的軍事侵略。這些產業增強了日本的侵略能力,為中國人帶來“血與淚”的悲痛,臺灣人也是其中缺乏自知之明的受害者。後藤新平在臺灣的“治安掃蕩”使得至少一萬臺灣人死於非命,而他在臺灣的大調查讓日本政府大開眼界,日俄戰爭後日本的明治天皇隨即諭令成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這個“殖民會社”的首任總裁就是後藤新平!伴隨日本總督府在臺灣的鴉片專賣和製造,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和黑龍會(二戰期間的日本黑道組織)在中國東北如法炮製“臺灣經驗”。他們是日本軍隊最大也最重要的後勤支援團體,舉凡物資搜刮、走私鴉片、拐賣婦女、情報搜集、目標暗殺、印假鈔,無惡不作是家常便飯的例行公事。他們甚至縱容臺灣壞分子在中國販賣毒品,作案范圍遍及全中國。為“提振士氣”,日本誘騙和強迫大量婦女成為日軍慰安婦,她們的際遇極為悲慘,臺灣人也不能倖免。臺灣男性原住民成為高砂挺進隊,在赤道的叢林裏作戰到屍骨無存為止;臺灣男性漢族成為比日本軍犬還不如的軍伕,死亡只被計算為“物資消耗”。如YST所說的,二次大戰中的臺灣人是站錯邊的,當日本總督府打算在臺灣徵兵的時候,當時近600萬的臺灣總人口,有425921人向日本總督府提出申請,表示自己願成為“日軍”。

1945年9月3日,經歷了無比慘重的犧牲和奮鬥,中國終於迎來了日本的無條件投降。10月25日,國民黨接收在臺的日本全部資產,只具備“淺碟子般行政經驗”與仍然是“半封建的行政架構”的條件和身份,國民黨硬著頭皮開始為箭在弦上的國共內戰做準備,臺灣的糖和米成為國民黨內戰經濟的不沉航空母艦。因此這時的臺灣還是被剝削的,加上二戰中美軍大轟炸所帶來的破壞,臺灣人的日子並不比大陸人好多少,受過日軍訓練的臺灣兵甚至以國軍的身份投入內戰。

經歷日本統治的臺灣再度回歸中國,可殖民地上的那些列強代理人是最難處理的,他們是宗主國用以控制殖民地的利器。今天的香港、非洲、東南亞、印度全是如此,1945年的臺灣更不可能例外。這些臺灣買辦是日本統治下的既得利益者,只因為他們跟日本的帝國主義有著你儂我儂的同盟關系。日本戰敗和國共內戰所造成的短暫權力真空,使他們順勢成為不知輕重的領導者。國民黨自身的缺陷,搭配動蕩的時代,外加外國勢力的煽風點火,二二八事件就在臺灣這個小舞臺上開演了。追求民主是場面話,自身利益才是真心話,但那些利益難道不是建立在臺灣人被日本人剝削的基礎上嗎?缺乏宏大的歷史視野,看不到整個東亞被日本侵略和剝削的史實,只求自我生存,是臺灣本土統治集團距今68年前就曾犯下的錯誤,至今尚未有改變的跡象,對跟隨他們的臺灣百姓而言更是悲哀。

經歷大陸上數十年“血與火”的歷練,蔣介石看到了工業化的重要性。蔣介石的私人日記裏透露對中國共產黨部分理念的贊同,內戰的失敗更使他做了徹底而深刻的反省。無法完成的大陸“二五減租”變成堅決執行的臺灣“三七五減租”,接下來要“耕者有其田”,反抗者一律堅決鎮壓,臺灣“精英”的生存慣性使得土地改革很順利。以日本留下的“糖與米”做基礎,把接收而來的日本企業和大陸撤退來臺的企業做一個整並,全盤接受國民黨的中央領導,臺灣正式進入“黨國資本主義”的時代,臺灣官方名稱為“三民主義”。

何謂黨國資本主義?我引用臺灣學者林忠正和陳師孟等六人在1991年所著的《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裏的一段話作為介紹:臺灣所號稱的“三民主義經濟”制度,既不是被批評為資本家樂園的“資本主義”制度,也不是被批評為大政府式的“統制經濟”制度。它實在是一種舉世無雙的混血怪胎,具有一些極端危險的病變基因,是當年孫文提倡三民主義時所未能預料、也未能防範的。這個劣質體制的結構,由外到裡可以細細剝離為四層:(1)最外面是“自由經濟”外套,容許市場運作與私人經濟活動,但政府往往隨心所欲、或明或暗地做選擇性的幹預限制;(2)裡面穿的是“資本主義”內衣,與輸誠的大資本家與外國大財團曖昧勾結,對其他弱勢階級與基層團體則除非有所利用,否則少有理睬;(3)脫去衣物的裝扮,裡面長著“國家主義”的身軀,政府不只是對民間經濟活動管手管腳,本身更利用經濟社會的壓倒性構成份子,實質上大規模從事各類經濟活動,使政府預算與公營事業預算俱皆龐大臃腫,較諸社會主義國家亦不多讓;(4)最嚴重的是,臺灣經濟體制在以上層層遮掩之下,卻包藏了一個“極權主義”一黨專政的禍心,所有政府藉管制法規所壟斷的市場特權、或是藉經濟理由所創設的事業單位,都難逃被執政黨工具化的命運,以致政府高度掌控經濟發展方向與大量介入經濟活動的好處,與其說是反哺“全民共享”的民主理念,不如說是養肥一黨之私的陳倉便道,甚至國庫與黨庫之間的利益輸送,都在“黨國一體”的口號下,被不當地合理化。雖說臺灣四十多年來國民所得成長快速,但只要與執政黨所囊括的政治、經濟、社會資源相較,就可以清楚認識執政黨多年作威作福的法西斯心態與無孔不入的剝削事實。

上面這段話完美闡述臺灣經濟的核心本質,“黨國資本主義”是今日臺灣政治鬧劇的一切根源,除了名字不同以外,它與中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基本上是沒有區別的,中國大陸的國有企業依然是今日經濟的重要組成力量。

黨國資本主義是國民黨從大陸撤退來臺後,展現“奇跡似的復蘇”最重要的原因。國民黨不是世界首創這種體制的組織,這個體制來自日本,它在日本被稱為“經團聯”。今天日本市值前1300大的公司,組合成的一個整體就叫“經團聯”,它肩負日本產業界的橫向合作和縱向分工,也被稱為“民僚”。在經濟學上把壟斷集團稱為卡特爾(Cartel),是英美兩國欲除之而後快的首要目標。二戰結束後的德國與日本在盟國列管下,各自經濟組織裡的產業卡特爾幾乎都被迫解散和重組,只因這些產業卡特爾在德日兩國有系統的培育下,展現支持德日挑戰老牌殖民主義英美法三國的實力,最後發動世界大戰企圖重建世界新秩序。

德日兩國是戰敗了,但打破世界資源壟斷卻是成功的,今後德日可以用自身的高品質工業品搶占世界市場。“世界的市場是我們的”,德日兩國有系統的培養基幹產業是他們能戰後復蘇的根本原因。德國為建造軍艦開發的ST52特種鋼,戰後被全世界造船界廣泛採購。我們可以看到,只要有獨門的鋼鐵冶煉技術,買到齊全的原材料,就能加工出口換匯,不但讓本國人民就業,還能建造軍事武器保衛自身。為了生產特種鋼所開發的酸性平爐和鹼性平爐也能發揮作用,出口獲得的利潤可以折抵研發的投入,並以此為基礎,把資源投入本國的裝備製造業,生產更新更好的產品,從而提高本國的整體工業技術水準。德國蔡司光學生產的高級測量儀器可以支援科學研究,還可以成為絕佳的相機鏡頭,生產這些產品的技術本質並無太大差別,它們只是用不同的產品面貌出現而已。不光德國,日本住友金屬生產的無縫鋼管也是很好的範例。在石油瘋漲的年代,海上鑽探石油成為必要手段,住友金屬的無縫鋼管成為海上鑽井的必需品。石油高漲卻不一定影響自己的獲利,甚至成為全新的機會,只因為自己有獨門技術。

這就是工業發展的良性循環,核心是技術開發。每經過一輪的產品和工業週期循環,產業競爭力就更上一層樓,國家競爭力自然也大幅提升,這個循環完全是良性的。德國日本成為二戰結束後發展最好的國家秘密就在此。金融只是工業循環的血液,貨幣只是市場交易的手段,並不是核心。需要國際硬貨幣的理由在於需要購買工業技術,而世界列強只願意用自己的貨幣交易。你不如我,所以你用我的貨幣結算,至於我的貨幣發行多少,和你無關。如同YST所說的,金融創新並不會產生全新的利潤,要讓經濟發展良好,需要理工人才對工業技術矢志不渝的投入,研究更好的光學玻璃和更強的無縫鋼管。法律人才營造良好的交易秩序;金融人才安排合理的資金投入;建築人才規劃優美的居住環境;美工人才設計人性化的產品外觀;綜藝人才表演幽默的娛樂節目,每個領域分工合作,人民自然安居樂業,生活自然幸福美滿,這樣的環境還可以吸引落後地區的人才前來定居,除了貢獻他們的長才,還能補充本國的優秀腦力。所有領域的結合,就是國家競爭力,站在這些現象的後面,就是大學的研究力。

哈佛大學教授麥克‧波特的著作《波特看日本競爭力》(大陸書名:《日本還有競爭力嗎?》)認為:日本的大型科學研究需要政府進行協調,是一種不得已的行為。但我個人以旁觀者的角度,從技術研發來看,日本並沒有走錯路,也沒有遲疑,日本很清楚技術研發的重要性,不用管英美兩國用何種體制研發,只要日本能開發出自己的技術就可以了。二戰的戰敗使日本很清楚自身不如人的地方。鄧小平的“黑貓白貓”是日本早就在做的事情,負責具體事務的就是經團聯。

以1970年代發明的FM集成電路(VLSI)為開端,工業生產進入全新的時代。因為集成電路使生產自動化稱為可能,人類首次有能力建造全自動化的生產工廠,只要建立中央控制室,就能監督每一個生產環節的進度和生產量。原本的大批量和單一產品生產模式可以變成小批量和多種產品的生產模式,日本視晶片為“產業之米”,因為產業需要營養才能長大,晶片是營養豐富的產業補品。工業機器人和晶片的結合可以提升人均生產力,促進產業升級,彌補日本因日漸成長的工資所失去的優勢,還可提升產品的精確度,至於工人們有全新的任務:成為經驗豐富的技師或維修員。教育則轉向程式語言編寫或者產品設計,由此日本轉變為一個服務業的國家,但服務業卻是依託在製造業之上的,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經濟演變成服務業占更大比例的過程,這個發展的結果有前提條件,背景是日本在東亞所進行的雁行理論分工,臺灣、東南亞、中國各自肩負著不同的部門任務,因此日本本土的服務業得以持續發展,這才是產業升級的良性過程。“武士們”進化成“社長們”,他們為日本新時代的工業革命制定了正確的發展道路。
1949年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首次有機會在臺灣推動屬於自己的工業化,日本總督為國民黨完成很多基礎工作,剩下的工作是解放佃農。二二八的鎮壓和土地改革使國民黨成為臺灣的本土統治集團的世仇。經歷“血與火”的國民黨迫於世界形勢需要工業化振作自己,但起點比明治維新的日本更低,還得應付龐大軍事開支和難民問題,靠著大陸帶來的少量黃金,國民黨暫時穩住軍心。

萬事起頭難,蔣介石發布義務教育的法令,用公職安排部分來臺的難民;發布軍令,用鳳山整訓解決國軍的山頭派系;發布戒嚴令,用軍法維持社會秩序。“糖與米”成為臺灣的工業化火車頭,用農工業剪刀差和肥料交換的方式把農業所得引導到紡織工業(英國最早的工業),同時提高關稅,保護市場,扶持臺灣的本土企業,義務教育則為臺灣未來的產業發展做好基礎。1960年臺灣的百姓生活已有改善,但是臺灣的整體經濟面貌還是遠落後於發達國家。“黨員們”在蔣介石的領導下,遵循專業官僚的指揮,繼續為“反攻大陸”的大業而努力,黨國資本主義讓人看到初步成效。

1960年歐美國家出現第一波勞力密集的產業外移趨勢。臺灣的技術官僚尹仲容和嚴家淦認為這是一個機會,1966年在高雄成立加工出口區,可以看作是大陸今天遍地“經濟技術開發區”的1.0版本。為表示對經濟建設的支持和授權,蔣介石讓嚴家淦出任副總統和行政院長。加工讓臺灣變成美日兩國的配角(刷盤子),但也讓臺灣第一次有能力累積外匯,而不再是殖民地時代供養日本的經濟奴隸。電器、紡織、塑膠等輕工業開始發展,許多臺灣家庭的“客廳即工廠”,用小作坊的形式參與加工出口。此景如同今日的珠三角、浙江和福建的部分地區。

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機使發達國家陷入經濟不景氣,加上退出聯合國,種種原因使臺灣經濟陷入危機,迫使臺灣進行第一次產業升級。這個產業升級的核心是重化工業和造船,外加高速公路及鐵路電氣化。與共產國家強行上馬重化工業不同的是,臺灣選擇農業-輕工業-重化工業三部曲這條道路。沒有饑荒的原因是臺灣的“糖與米”,而且處于英美刺刀保護之下,這是臺灣可以用三部曲展開工業化的最根本原因,也是臺灣經驗的核心內容。

1979年臺灣政府把機械、電子、電機、運輸工具列為“策略性工業”。在黨國資本主義模式下,臺灣快速發展。不可小看制定這些目標的國民黨“外省黨員們”,他們確實掌握工業化背後的核心秘密,昔日的顛沛流離和戰火歷練讓他們全力以赴。1980年,臺灣創立新竹科學園區,也是今日大陸高新技術開發區的1.0版,使臺灣首次能躋身世界IT革命浪潮,即使它最後成為一個技術密集的加工出口區,但這個對1950年的農業臺灣來說,已是非常光彩的成績。它是今日臺灣經濟成長的最大動力,也是維持今日臺灣中產階級的最重要支柱。

黨國資本主義是如何具體發展這些產業的?資本從哪里來?

國民黨首先成立中央財政委員會(財委會),下轄中央投資和光華投資。這兩個單位是黨營事業的財政發動機,臺灣最早的新興電子就是100%財委會持股,於1970年創立。這很容易理解,因為IT革命是全新的概念,臺灣沒人有能力大膽冒進,只能由國民黨出資1.8億臺幣。國民黨的冒險下注是正確的,1980年聯華電子成立,總資本26.25億臺幣:交通銀行7.2%、臺灣經濟部6.5%、光華投資4.9%、私人投資合計2%,技術人員來自臺灣經濟部所屬的工業技術研究院。這次多了私人參與,但如果沒有初始的冒險下注,能吸引私人資本嗎?臺灣、中國大陸、日本這些後進經濟體如果沒有這種官方主導的參與行為,只能永遠落後。

工業生產需要的配套產業,工業氣體、鋼鐵、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紡織工業研究中心、電機製造等不勝枚舉。工業化程度的提高,技術的含量也隨之增大,這還需要教育部門編輯合適的教材以便有系統的培養人才,需要整個政府的橫向合作和縱向分工,更需要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以便保護國內市場。中國大陸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與臺灣的國立編譯館都肩負著這個任務。國民黨成為臺灣的經團聯,共產黨則成為大陸的經團聯。中國共產黨獨立面對美蘇冷戰的軍事對峙與外交的風雲莫測,需要直接上馬自己的重化工業以支援自己的軍事武裝,這是無奈之下的選擇。我們可以看到海峽兩岸除了工業化順序不同,一個大中國,一個小省份,工業化精神則幾無二致。

投資不見得成功,失敗所在多有,國民黨的投資有失敗的,但是貪汙卻很罕見。蔣介石很清楚吏治是如何讓他失去“大好河山”,靠著威權獨裁和軍法治罪,國民黨總體上能讓臺灣的工業化平穩過渡,從1950到1988年,國民黨的兩位蔣總統用38年努力使臺灣全體人民享受工業化帶來的好處,不再“男為奴、女為娼”,被當作“殖民補充”的日本“皇民”,臺灣經濟在黨國資本主義的模式下甚至開始進軍原本只屬於發達國家的高附加價值產業:汽車。1986年,臺灣的裕隆汽車成功製造出飛羚101型汽車,如同今天中國大陸的吉利,底盤和引擎都是引進的,但其它都是臺灣自產的,改進版的102型汽車甚至有出口荷蘭的記錄。最後因為缺乏商業策略和成本因素黯然敗退。

為什麼裕隆汽車失敗了?1985年臺灣政府實施《六年汽車工業發展方案》,內容包括降低關稅和國產率等,裕隆失去能了成長茁壯的機會。政府的錯誤隨時能改正,可是更大的阻力來自日本。日本經團聯的成員包含日本汽車製造商,為了維護日本產業的世界利益,日本廠商團結一致的對抗裕隆。今天的裕隆汽車只是一家汽車經銷服務站。它只能靠更靈活的手段把自身資本進行國際化運用,美其名為海外擴張,實際上跟投資銀行沒兩樣,賺錢只剩下金融賭博。與此同時,它的員工必須面對生活中更多不確定的因素,包括失業。

豐田汽車能登上世界第一的寶座,靠得不只是自己的技術研發,還包括國家級別的商業打擊,日本在臺灣實現了“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豐田車”。我們可以看到成也經團聯,敗也經團聯,裕隆當時如果能得到國民黨的密集支援,今天會是不同的光景。瑞典的Volvo汽車在1927年生產自己的第一輛車時,還沒有現今如此高效率的物流系統和生產能力,他們有時間可以在幾乎空白的國內外市場自由發展。瑞典人口不到1000萬,但他們擁有兩家世界級汽車製造商:Volvo和Saab,原因是發展時間充裕。

我們再一次看到工業化後進國家為了推展自己的工業化,在整個過程中需要巨大的投入與努力,才能擁有自己的空間。但只要道路選擇正確,加上耐心等待,一定會豐收。臺灣裕隆、日本豐田、瑞典Volvo為我們提供汽車發展不同的教訓。

在航空工業,蔣經國領導下的國民黨製造出屬於自己的教練機:AT-3。就如同日本的“大島型”高爐一樣,雖然發動機是美制的,但它為臺灣的航空人才培育實現零的突破,並且為後來的IDF作出巨大貢獻。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去世,轉變臺灣歷史方向的重要人物李登輝就任總統。這個外號“岩里政男”的男人曾是日軍的高射炮部隊軍官。他上臺時,國民黨這個經團聯工業體系依然運作正常,但還是由外省人主導,李登輝迫切需要集中權力到他手裏,來穩定內心的不安全感,民主化是最好的道路,因為占人口過半的福佬人一定會掩護他擺脫這個被動局面。

政治運動需要金錢,兼職工是靠不住的,李登輝需要自己的全職人馬來對抗所謂的“外來政權”,但此時的他卻是這個“外來政權”的領袖。在李登輝的授意下,國民黨內部成立“集思會”。金錢的掌櫃則是劉泰英,身為黨主席的李登輝讓他掌控國民黨的金庫,開始用各種管道扶持外部的民進黨,臺灣的民主肥皂劇開始上演了,年復一年越來越高潮,等到1996年的臺灣總統直選,解放軍甚至以發射導彈的方式參與這場盛會,美軍的航空母艦也參演,一時之間舉世矚目。能走到總統直選這一步,李登輝可謂散盡國民黨家財,股票能賣的賣,能民營化的就民營化,“國庫通黨庫”的戰略格局,讓他在民主化過渡階段裏的所作所為,跟大開綠燈沒什麼兩樣。美軍的航空母艦不是免費的,臺美之間的各種政治遊說都需要金錢打理,再加上各種政治選舉的競選開支,這一切最終都轉嫁給國民黨這個臺灣的經團聯頭上。

為了發展“盟友”,李登輝想起日本。“臺日合作”需要一些更特殊的良好氣氛。要營造這樣的氣氛,李登輝需要改變1950年來臺灣人對日本的歷史觀。於是“日據時代”成為“日治時代”;“臺灣光復”變成“日本終戰”,一切都不新奇,花樣還能更多。臺灣的福佬精英對日本的五體投地,還有種種讓大陸人無法理解的行為,包括參拜靖國神社,除了要掩蓋他們曾身為漢奸的史實,另外一個理由是徹底壟斷臺灣的“經團聯”,把臺灣的經濟成果搜刮到自己口袋裡。由於1950年的國民黨需要穩定的秩序以推動工業化,這是一筆至今沒有清算的帳。1970年代歐洲學生運動的一個重點,是反思自己父母那一輩人在二戰時期屈服於納粹淫威,因此轉變為叛逆的世代。在國民黨的戒嚴統治下,學生運動只能以保釣(釣魚臺)運動的狹窄範圍出現。保釣是愛國的,但1990年3月發生的臺灣野百合學生運動,卻只是一場政治秀而已,這些所謂“學運世代”有相當數量的人成為李登輝的外圍盟友,為肢解國民黨而全心全力。

跟清朝面對列強侵略一樣,國民黨這個經濟發動機在一波又一波的五鬼搬運下,逐漸無法承擔推動臺灣工業化的使命與責任,工業化需要的集團式橫向合作和縱向分工變得越來越不可能。雖然臺灣的晶圓代工和相關電子業發展的越來越好,但經濟瓶頸開始出現。首先是利潤率降低到只有15%以下,而歐美日高科技產業的利潤率卻有40%,這還是臺灣政府以租稅優惠和優先銀行貸款作為變相補貼手段才實現的成績;國防采購預算的88%專門用來購買美制武器,臺灣的國軍將領甚至變相成為美國的說客,認為美國貨可靠性能好,能滿足軍事的高標準要求。這些國防開支在臺灣追求民主化的過程中,因為兩岸關系日益劍拔弩張而變得越來越必要,只因為要應付來自中國的威脅與挑戰。為了保持臺灣軍事上的戰術攻勢,即使排擠教育和社會救助預算也要打落牙齒或血吞。世界先進武器“沒有我不敢買,只有你不敢賣”。在“愛臺灣”政治賽局中,國軍恨不得一夕之間變成沙漠風暴中的美軍,傭金回扣種種非法行為橫行,“貪生怕死速進此門,升官發財請來此處”成為國軍軍官今日的真實寫照。二戰國軍戰力最強的是美械師,過了幾十年的今天,國軍為了維持戰力需要更多的美械來組裝美械師,但對岸的解放軍卻已經擁有自己全套的軍事武器。

臺灣民主化是以消滅國民黨為代價的。不管發達國家的專家如何勸說國民黨臺灣沒有鋼鐵市場,進口品可以替代。經歷戰火歷練的“外省黨員們”卻無論如何也要建立臺灣的“中國鋼鐵”,只因為他們明白工業化的重要性。歲月催人老,曾經的精英技術官僚已逐漸凋零,他們的接班人是透過民主化政治洗禮的“本省政客們”,“本土VS.外來”是臺灣政治鬧劇的核心價值,這兩個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臺灣根本沒有環境培育自己的工業技術。電子業發展的越蓬勃,對國外技術的依賴就越大。要生產高科技產品不難,需要的也不是技術,“造不如買,買不如租”,不管DRAM或者面板,其實只要會打算盤就行,設備可以租,原料可以買,自由貿易很方便。

晶片的主要原料是矽(Si),需要開發出矽生長爐來製造多晶矽,然後用其它的設備把多晶矽拉長,變成單晶矽,這中間需要很多知識來保持產品的純度。等8吋晶圓或12吋晶圓成型後,需要鐳射切割,這還是需要技術開發。切割完的晶片需要研磨,需要精密的研磨機械,這樣才能開始生產電腦裡的CPU。

世界晶片原料(silicon wafer)的最大供應商是日本住友化學。臺灣晶片行業越是成長,日本住友化學就賺越多錢。同樣是石油化學公司,住友化學可以做,臺灣塑膠卻不能做,原因還是沒有技術。日本經團聯所屬的各產業可以提供全套生產設備,但是臺灣的國民黨體系卻深陷民主化的浪潮中。“漢奸們”進化成“政客們”,他們為臺灣新時代的工業革命設下無法突破的玻璃屋頂。

由IT革命主導的工業革命需要更多的理工人才投入技術開發,舉凡材料、機械、程式語言、通信、電子等,每個領域都在渴求人力。中國大陸的人才培育是非常紮實的,從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學生教材,到大陸學生在國際比賽中的成績,我們很容易看出來這點。今年中國大陸有1000萬人去考大學,65%的人選擇理工科。這是歷史給臺灣產業界的一個機會,臺灣產業界有希望在技術開發上投入更多。但臺灣的政治氣氛卻不容許這種嘗試,臺灣選擇“戒急用忍”。學法律的臺灣本土集團妄想以法律來阻礙大陸的技術開發,搞不清楚自身任務的正是這些“本土政客們”。在“外省黨員們”的領導下,臺北推動一次都市更新,也就是今天臺北的信義計劃區,這是臺灣版的高速增長。但中國大陸的北京為了奧運,朝陽、海淀、豐台各區的基建計劃足以抵上3個信義計劃區,如果再加上全大陸各城市的大規模建設,我們說大陸有500個信義計劃區的規模也不誇張。正是這些建設帶來的“中國特需”熱潮,使得臺灣經濟的馬腳暫時沒有露出來,但臺灣還是戒急用忍,等到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立刻原形畢露而且愁雲慘霧。

臺灣無法籌集必要的資本進行自我改造,因為臺灣把一切資源都投入民主化。愛臺N項建設是最新的版本,核心不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品質,而是拯救地方失業,並為將來的選舉做好準備,這是臺灣政治精英的主流意識。臺灣不滿足當“三民主義的中國模範省”,臺灣要當“民主直選的世界模範生”,這才是臺灣打拼的方式。民主不殺工業,工業卻因民主而死。八年後再次上臺的國民黨,已經完成舊瓶裝新酒的質變量變,變的更愛臺灣,自然也不可能完成振興臺灣經濟的任務。

今天的臺灣經濟遇到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根本不是偶然,資金不再能有效率的投入技術開發,市場在列強脅迫和“一邊一國”的基調下全盤開放,於是臺灣有了瘦肉精的美國豬肉;一瓶160元臺幣的臺灣米酒,還有稻米炸彈客。至於日本進口的毒米果自然不能大張旗鼓的調查,只能選擇性的炒作大陸的三聚氰胺。

公道放兩旁,民主擺中間;若為兩國論,一切皆可拋,臺灣要爭取在一切國際場合上以臺灣的身份露臉,展現臺灣獨立自主的真實面貌,管它WTO還是什麼WHO,反正絕對不能OUT。其實拒絕加入WTO就能展現臺灣獨立自主的真實面貌,但不瞭解國際現實的臺灣人認為加入國際組織才能展現“臺灣人民站起來了”,臺灣無法接受這種“落後”的選擇。

民進黨的“黨員們”對黨國資本主義的批判是強力的,他們正確指出其中“極端危險的病變基因”,但是他們無法擺脫自身的狹隘歷史視野,他們只能成為“本土政客們”,最後成為自己當初發現的“極端危險的病變基因”,並且以民主化的手段瓦解了臺灣的工業技術體系。不但如此,他們甚至使“黨國資本主義”變成“權貴資本主義”。臺灣電視史上唯一毫無週末區別,隨時插播,而且已連播3個月的電視劇,就是由陳水扁家族主演的“赤貧”,其中的官商勾結和利益輸送遠非精彩所能形容。它反映了臺灣今天“就業老大難”的情形,產業只剩微利,當官才是發財的不二法門。臺灣經濟從推動民主化的第一天起,就在吃“外省黨員們”辛苦存下的老本。

臺灣經濟還有救嗎?我認為辦法是有的,道路雖然崎嶇,但前途是光明的。只是我估計臺灣無法接受。眼下的臺灣只有兩個選擇:體面的用一國兩制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者出兵釣魚臺。

一國兩制的好處是可以保存臺灣最後的一點尊嚴,這裏就不多說了。我要說明的是:為什麼出兵釣魚臺是一個選擇?

挪威有世界上非常好的社會福利,政府沒有負債,不止女人可以休1年的帶薪產假,男人也可以休1年的帶薪產假,因此挪威的人口並沒有出現嚴重的老化現象,它的生活品質使它可以吸引人才,這一切是因為北海油田。挪威的石油基金也被稱為退休基金,總值有3500億美元,靠著特殊的決策體制和人道主義,挪威石油基金成為挪威人民的生活保證。

我們知道釣魚臺附近海域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不管開采出石油還是天然氣,臺灣產業所需要的資源和資金都能因此得利。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想方設法要侵佔釣魚臺的最根本原因。如果臺灣能建立自己的石油基金,2300億美元分給2300萬人就是每人1萬美元,相比之下,消費卷的110美元根本只能塞牙縫。要就玩大的!

臺灣經濟不只有民主化的干擾,還有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孩子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金融保險體制,在經濟條件惡化下,沒有任何外部資金補充,小孩越來越少,臺灣的大學在面臨倒店的情況下才開始討論大陸學生入學,由此我們就能看到這些“學術精英們”的眼界是如何遼闊了。位處工業後發集團的臺灣經濟自廢武功,沒有釣魚臺的資源根本不可能解決臺灣的人口老化。臺灣經濟每經過一輪選舉和愛臺建設,國民黨對工業技術的支援就越弱,臺灣經濟就越差,最後出現今天的困局。臺灣人口每經過一個世代循環數量越來越少,在素質沒有顯著提升的情況下,對經濟的影響不言而喻。

臺灣經濟為什麼還沒完全崩潰?因為有大陸的貿易輸血。貿易輸血是大陸避免臺灣出現經濟崩潰的不得已手段。如果臺灣經濟崩潰,代表大陸將提前面對美日的攤牌,穩定才能發展,這才是中國需要的。

大陸目前依然是黨國資本主義體制,能進行全方位的產業發展,每經過一個週期循環,使得國家綜合實力得到相應的增強。臺灣人看到能不酸溜溜的嗎?

失去技術開發能力的臺灣是沒有未來的,會有今天的經濟困局是臺灣人對政治民主化的咎由自取。臺灣經濟的大蕭條才剛開始,遠不到衰退高峰,距離結束更遙遙無期。為什麼很多國家民主化卻沒有富強?因為他們沒搞清楚一個核心觀念:

是不是民主體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持續獨立自主的工業化。
好文  作者看得很透彻
[:a15:]写的很好,我转载在了lalulalu了。
民主会找到出路...如把阿扁选下去和送进牢里
我一直不明白把党争和民主混在一起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
帮大家转成简体:
这是《臺湾经济的困局与未来》的末篇,首先我要為各位读者的等待表示诚挚歉意,主要是為了忙考试。有鉴於最近发生的世界经济危机和臺湾消费券热潮,加上有越来越多的大陆朋友对臺湾经济发出越来越多的疑问,配合自己这半年以来的思考,我决定在这个系列的末篇对所有问题做一个总整理,不但要让大陆朋友能对臺湾经济有更深入的认识,也试图為臺湾朋友指出一条全新的思考道路,只因為这块土地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家乡。

溯源臺湾经济,我们必须回头看甲午战争后的臺湾。

臺湾刚落到日本手里的时候是惨赔的,甚至连日本派驻到臺湾的警察行李内都能找到木匠工具,理由是随时能转行。日本是个赤贫国家,在《中日两国的近代工业化道路》里我介绍日本為备战和工业化所作的一切努力,他们需要超限度的投入一切资源进行工业化。日本没有任何殖民地的统治经验,日本国内甚至有“把臺湾见好卖出”的声音。但日本政府认為英国可以井井有条的统治殖民地,卖掉臺湾等於证明日本人天生就比英国人愚劣,因此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臺湾卖掉。

摆在日本眼前的臺湾人吸食鸦片问题却急迫需要处理,这时出现“断禁”(立刻禁止)和“渐禁”两种论点。“渐禁论”的提出者是后藤新平,他认為鸦片专卖制度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可以充实臺湾总督的财政,另外日本併吞臺湾的动机不是对臺湾人民一视同仁或施行善政,而是使臺湾成為日本南进扩张的跳板。日本并不想為臺湾花太多钱,后藤新平的论点正中日本政府下怀。他很快随著提拔他的长官儿玉源太郎前来臺湾,出任卫生顾问。有鉴于后藤新平在工作上的出色表现,他升任民政长官,代行总督职务。他认為:“殖民地行政计画,在目前科学进步之下,必须根据生物学的原则。也就是要发展农业、工业、卫生、教育、交通、警察。如果以上各项能够完成,我们就可以在生存竞争中获得保全及胜利。”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日本总督府彻底而深入的调查臺湾全貌,也同时為殖民统治奠定基础。日本总督府随后提出了“工业日本,农业臺湾”的发展口号,农业的核心是糖、米,和最重要的鸦片,因為这是一切初始资金的来源。

1900年日本总督经由调查得知臺湾约有近17万人吸食鸦片,1901年随即设立“专卖局”(垄断的卡特尔),并由专卖局製造课负责鸦片的製造。為了更进一步网罗吸食者及增加鸦片收入,总督府规定吸食者要有医生的诊断书及领有特许牌,另外大幅提高鸦片税。总督府共发出了二十五万张烟牌,不过这不包括秘密吸食者。美国记者斯诺(Snow)1930年曾来臺湾采访,他注意到臺湾的鸦片问题,并且认為日本总督府对禁毒的态度是可疑的,因為登记的鸦片吸食者只佔全部吸食者的一部份,而没有登记的吸食者可能超过数倍以上。事实上,一张执照可以扩大到持有者的所有亲戚朋友。让我们观察一下鸦片占日本总督府的财政收入比例:1896-1904年占财政收入的30.3%;1905-1915年為14.4%;1914-1920年為13.1%;1921-1931年為5.7%,我们可以看到鸦片是如何拯救了日本总督府的初期财政,这一切是以臺湾人的痛苦為代价。

从上面数字我们也注意到1905年开始下降到只有14.4%,原因是臺湾的糖业為日本总督府开拓了新财源。1901年日本农学博士新渡户稻造发表《臺湾糖业改良意见书》,日本总督府立即设立糖务局以执行糖业政策,同时设置甘蔗试验所。改良甘蔗品种、改善栽培法、兴建灌溉设施、扩大蔗园面积、改良製糖方法、确保各糖厂原料供应、取消蔗糖出口税,日本总督府用一切办法鼓励食糖出口。為了垄断臺湾的食糖利益,日本首先大力支持三井物產等日本企业垄断糖业,把糖的交货地点从臺湾南部的安平和打狗移往產地,再把茶的集散市场从厦门移至臺北,从而彻底打击臺湾人原本的糖业交易制度,同时将原在臺湾的欧美製糖势力及洋行完全驱逐或併吞。

日本也不放过恭顺的臺湾四大家族:王雪农、陈中和、林本源、辜显荣(开臺北城门放日军进城)所建立的新式製糖厂,在1907-1920年毫无例外全被日本企业併吞。其他中小型製糖厂皆為三大财阀併吞。到了1930年代,日本製糖业的三大财阀:三井物產、三菱商事、藤山财团,在资本上佔臺湾製糖业总资本的87%,生產量的83%。在完成臺湾糖业的垄断后,又共同在生產、贩卖、销售上合作,更进一步利用在东京的糖业联合会来操纵市场,并获得独占的超高额利润。

日本三大财阀因此资金更加雄厚,以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发展关系企业,兼营土地开发、水利灌溉、铁路运输、海上运输、酒精製造、纸浆製造、食品加工、製盐、乳业、化学工业等、扩大其独占的经济范围,终于达成更為广泛的企业垄断。这就是我在《工业革命与发达国家》里所提到的英国殖民史的二十世纪版本。

在日本总督府的统治及日本资本的侵略下,臺湾糖业变成日本资本倾注开发的首要对象。甘蔗种植面积占总耕地的19%;蔗农占臺湾总户口15%;產糖量140万公吨,是日本统治前的50倍;產糖总值占工业总產值的48%;砂糖输出占总出口的43%。臺湾成為世界第三大產糖地,仅次於古巴与爪哇。二战中甚至為日本军机供给乙醇(酒精)以作為燃料。今天的风行巴西的环保燃料乙醇汽油其实只是二战时期的技术衍生而已。

接下来我们看稻米。工业化带来的结果是城市化人口的提高,日本本土在城市化提高后,底层人民对白米的消耗量也与日俱增,日本开始进口稻米。基於肥水不落外人田,臺湾气候比日本本土更适合农业发展,日本总督府必须完成来自本土新交付的任务。1925年日本农业专家磯永吉(后為臺湾大学教授)在臺湾成功培育出适合日本人口味的“蓬莱米”為开始,日本总督府透过支配水利系统以达到支配台湾的农业生產,例如规定“以地上生產物為原料的製造业者也有加入水利组合的资格”,从而使日本的製糖企业也有支配水利的权利,加上直接控制水利系统管理者的人事任命,再配合行政手段:建设水利工程来增加灌溉面积、设立农事试验场来改良品种、施行米穀查验、改进肥料、设立农业仓库以改进流通、驱逐害虫、推广一年二获米作等。蓬莱米的种植迅速遍佈于全岛且產量大增,当然其中大部份被运往日本。让臺湾人种米,但吃不到米,这是日本总督府完成任务的不二手段。我的外曾祖父和家人当时每日以红薯充饥,自己辛苦种的米只能偷藏一点起来吃,这就是广大臺湾人民的生活写真集,李登辉等人的怀念旧时光全是狗屁。“海角七号”的男主角对女主角说“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日本女人為何要留下来吃臺湾红薯,她当然要走,不回日本吃白米才是真正的大蠢蛋。

在日本总督府的“努力”下,1917年的财政收入已变成1904年的4.5倍,臺湾成為日本的摇钱树。统治日本的武士们证明“如果做就能成”的信念不仅可以用在日本的大炼钢运动,还可以用在对外战争、殖產兴业、甚至是殖民地的建立与开拓。发财靠自己,天道会酬勤,日本打算更进一步发展臺湾各种產业。

电力是工业之母,第七代日本总督明石元二郎建立“台湾电力株式会社”,兴建日月潭水力发电厂,在1934年7月完成日月潭发电所和大甲溪发电所。日本总督府所辖的企业全方面的涵盖臺湾各种產业和產品,列举如下:

化工:臺湾电化(氨);旭电化工业高雄工厂(苏打);高砂化学工业、臺湾有机合成化学、臺湾化学工业(硫銨);臺湾肥料(化学肥料);臺湾窒素肥料(氮肥);臺湾护膜(橡胶)。

金属:日本铝业高雄工厂(铝);东邦金属精炼(含镍铣铁);高雄製铁(铣铁)。

纺织:臺湾製麻(麻);帝国纤维;臺湾纺织。

电机:东京芝浦电气(东芝)松山工厂。

矿產:金瓜石矿山(金矿);大丰炭矿(煤);竹东油田、冻仔脚油田(石油)。

食品:拓洋水產、臺湾畜產兴业(鱼业、畜牧、食品加工、食品冷冻)。

这些產业让臺湾成為世界上唯一的“相对工业化”殖民地,但工业化的理由并不是為了臺湾人,而是為了支持日本对中国的军事侵略。这些產业增强了日本的侵略能力,為中国人带来“血与泪”的悲痛,臺湾人也是其中缺乏自知之明的受害者。后藤新平在臺湾的“治安扫荡”使得至少一万臺湾人死於非命,而他在臺湾的大调查让日本政府大开眼界,日俄战争后日本的明治天皇随即諭令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这个“殖民会社”的首任总裁就是后藤新平!伴随日本总督府在臺湾的鸦片专卖和製造,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和黑龙会(二战期间的日本黑道组织)在中国东北如法炮製“臺湾经验”。他们是日本军队最大也最重要的后勤支援团体,举凡物资搜刮、走私鸦片、拐卖妇女、情报搜集、目标暗杀、印假钞,无恶不作是家常便饭的例行公事。他们甚至纵容臺湾坏分子在中国贩卖毒品,作案范围遍及全中国。為“提振士气”,日本诱骗和强迫大量妇女成為日军慰安妇,她们的际遇极為悲惨,臺湾人也不能倖免。臺湾男性原住民成為高砂挺进队,在赤道的丛林里作战到尸骨无存為止;臺湾男性汉族成為比日本军犬还不如的军伕,死亡只被计算為“物资消耗”。如YST所说的,二次大战中的臺湾人是站错边的,当日本总督府打算在臺湾徵兵的时候,当时近600万的臺湾总人口,有425921人向日本总督府提出申请,表示自己愿成為“日军”。

1945年9月3日,经歷了无比惨重的牺牲和奋斗,中国终於迎来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10月25日,国民党接收在臺的日本全部资產,只具备“浅碟子般行政经验”与仍然是“半封建的行政架构”的条件和身份,国民党硬著头皮开始為箭在弦上的国共内战做準备,臺湾的糖和米成為国民党内战经济的不沉航空母舰。因此这时的臺湾还是被剥削的,加上二战中美军大轰炸所带来的破坏,臺湾人的日子并不比大陆人好多少,受过日军训练的臺湾兵甚至以国军的身份投入内战。

经歷日本统治的臺湾再度回归中国,可殖民地上的那些列强代理人是最难处理的,他们是宗主国用以控制殖民地的利器。今天的香港、非洲、东南亚、印度全是如此,1945年的臺湾更不可能例外。这些臺湾买办是日本统治下的既得利益者,只因為他们跟日本的帝国主义有著你儂我儂的同盟关系。日本战败和国共内战所造成的短暂权力真空,使他们顺势成為不知轻重的领导者。国民党自身的缺陷,搭配动荡的时代,外加外国势力的煽风点火,二二八事件就在臺湾这个小舞臺上开演了。追求民主是场面话,自身利益才是真心话,但那些利益难道不是建立在臺湾人被日本人剥削的基础上吗?缺乏宏大的歷史视野,看不到整个东亚被日本侵略和剥削的史实,只求自我生存,是臺湾本土统治集团距今68年前就曾犯下的错误,至今尚未有改变的跡象,对跟随他们的臺湾百姓而言更是悲哀。

经歷大陆上数十年“血与火”的歷练,蒋介石看到了工业化的重要性。蒋介石的私人日记里透露对中国共產党部分理念的赞同,内战的失败更使他做了彻底而深刻的反省。无法完成的大陆“二五减租”变成坚决执行的臺湾“三七五减租”,接下来要“耕者有其田”,反抗者一律坚决镇压,臺湾“精英”的生存惯性使得土地改革很顺利。以日本留下的“糖与米”做基础,把接收而来的日本企业和大陆撤退来臺的企业做一个整并,全盘接受国民党的中央领导,臺湾正式进入“党国资本主义”的时代,臺湾官方名称為“三民主义”。

何谓党国资本主义?我引用臺湾学者林忠正和陈师孟等六人在1991年所著的《解构党国资本主义》里的一段话作為介绍:臺湾所号称的“三民主义经济”制度,既不是被批评為资本家乐园的“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是被批评為大政府式的“统制经济”制度。它实在是一种举世无双的混血怪胎,具有一些极端危险的病变基因,是当年孙文提倡三民主义时所未能预料、也未能防范的。这个劣质体制的结构,由外到裡可以细细剥离為四层:(1)最外面是“自由经济”外套,容许市场运作与私人经济活动,但政府往往随心所欲、或明或暗地做选择性的干预限制;(2)裡面穿的是“资本主义”内衣,与输诚的大资本家与外国大财团曖昧勾结,对其他弱势阶级与基层团体则除非有所利用,否则少有理睬;(3)脱去衣物的装扮,裡面长著“国家主义”的身躯,政府不只是对民间经济活动管手管脚,本身更利用经济社会的压倒性构成份子,实质上大规模从事各类经济活动,使政府预算与公营事业预算俱皆庞大臃肿,较诸社会主义国家亦不多让;(4)最严重的是,臺湾经济体制在以上层层遮掩之下,却包藏了一个“极权主义”一党专政的祸心,所有政府藉管制法规所垄断的市场特权、或是藉经济理由所创设的事业单位,都难逃被执政党工具化的命运,以致政府高度掌控经济发展方向与大量介入经济活动的好处,与其说是反哺“全民共享”的民主理念,不如说是养肥一党之私的陈仓便道,甚至国库与党库之间的利益输送,都在“党国一体”的口号下,被不当地合理化。虽说臺湾四十多年来国民所得成长快速,但只要与执政党所囊括的政治、经济、社会资源相较,就可以清楚认识执政党多年作威作福的法西斯心态与无孔不入的剥削事实。

上面这段话完美阐述臺湾经济的核心本质,“党国资本主义”是今日臺湾政治闹剧的一切根源,除了名字不同以外,它与中国共產党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基本上是没有区别的,中国大陆的国有企业依然是今日经济的重要组成力量。

党国资本主义是国民党从大陆撤退来臺后,展现“奇跡似的复苏”最重要的原因。国民党不是世界首创这种体制的组织,这个体制来自日本,它在日本被称為“经团联”。今天日本市值前1300大的公司,组合成的一个整体就叫“经团联”,它肩负日本產业界的横向合作和纵向分工,也被称為“民僚”。在经济学上把垄断集团称為卡特尔(Cartel),是英美两国欲除之而后快的首要目标。二战结束后的德国与日本在盟国列管下,各自经济组织裡的產业卡特尔几乎都被迫解散和重组,只因这些產业卡特尔在德日两国有系统的培育下,展现支持德日挑战老牌殖民主义英美法三国的实力,最后发动世界大战企图重建世界新秩序。

德日两国是战败了,但打破世界资源垄断却是成功的,今后德日可以用自身的高品质工业品抢占世界市场。“世界的市场是我们的”,德日两国有系统的培养基干產业是他们能战后复苏的根本原因。德国為建造军舰开发的ST52特种钢,战后被全世界造船界广泛採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有独门的钢铁冶炼技术,买到齐全的原材料,就能加工出口换汇,不但让本国人民就业,还能建造军事武器保卫自身。為了生產特种钢所开发的酸性平炉和硷性平炉也能发挥作用,出口获得的利润可以折抵研发的投入,并以此為基础,把资源投入本国的装备製造业,生產更新更好的產品,从而提高本国的整体工业技术水準。德国蔡司光学生產的高级测量仪器可以支援科学研究,还可以成為绝佳的相机镜头,生產这些產品的技术本质并无太大差别,它们只是用不同的產品面貌出现而已。不光德国,日本住友金属生產的无缝钢管也是很好的范例。在石油疯涨的年代,海上钻探石油成為必要手段,住友金属的无缝钢管成為海上钻井的必需品。石油高涨却不一定影响自己的获利,甚至成為全新的机会,只因為自己有独门技术。

这就是工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核心是技术开发。每经过一轮的產品和工业週期循环,產业竞争力就更上一层楼,国家竞争力自然也大幅提升,这个循环完全是良性的。德国日本成為二战结束后发展最好的国家秘密就在此。金融只是工业循环的血液,货币只是市场交易的手段,并不是核心。需要国际硬货币的理由在於需要购买工业技术,而世界列强只愿意用自己的货币交易。你不如我,所以你用我的货币结算,至於我的货币发行多少,和你无关。如同YST所说的,金融创新并不会產生全新的利润,要让经济发展良好,需要理工人才对工业技术矢志不渝的投入,研究更好的光学玻璃和更强的无缝钢管。法律人才营造良好的交易秩序;金融人才安排合理的资金投入;建筑人才规划优美的居住环境;美工人才设计人性化的產品外观;综艺人才表演幽默的娱乐节目,每个领域分工合作,人民自然安居乐业,生活自然幸福美满,这样的环境还可以吸引落后地区的人才前来定居,除了贡献他们的长才,还能补充本国的优秀脑力。所有领域的结合,就是国家竞争力,站在这些现象的后面,就是大学的研究力。

哈佛大学教授麦克‧波特的著作《波特看日本竞争力》(大陆书名:《日本还有竞争力吗?》)认為:日本的大型科学研究需要政府进行协调,是一种不得已的行為。但我个人以旁观者的角度,从技术研发来看,日本并没有走错路,也没有迟疑,日本很清楚技术研发的重要性,不用管英美两国用何种体制研发,只要日本能开发出自己的技术就可以了。二战的战败使日本很清楚自身不如人的地方。邓小平的“黑猫白猫”是日本早就在做的事情,负责具体事务的就是经团联。

以1970年代发明的FM集成电路(VLSI)為开端,工业生產进入全新的时代。因為集成电路使生產自动化称為可能,人类首次有能力建造全自动化的生產工厂,只要建立中央控制室,就能监督每一个生產环节的进度和生產量。原本的大批量和单一產品生產模式可以变成小批量和多种產品的生產模式,日本视晶片為“產业之米”,因為產业需要营养才能长大,晶片是营养丰富的產业补品。工业机器人和晶片的结合可以提升人均生產力,促进產业升级,弥补日本因日渐成长的工资所失去的优势,还可提升產品的精确度,至於工人们有全新的任务:成為经验丰富的技师或维修员。教育则转向程式语言编写或者產品设计,由此日本转变為一个服务业的国家,但服务业却是依託在製造业之上的,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演变成服务业占更大比例的过程,这个发展的结果有前提条件,背景是日本在东亚所进行的雁行理论分工,臺湾、东南亚、中国各自肩负著不同的部门任务,因此日本本土的服务业得以持续发展,这才是產业升级的良性过程。“武士们”进化成“社长们”,他们為日本新时代的工业革命制定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1949年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首次有机会在臺湾推动属於自己的工业化,日本总督為国民党完成很多基础工作,剩下的工作是解放佃农。二二八的镇压和土地改革使国民党成為臺湾的本土统治集团的世仇。经歷“血与火”的国民党迫於世界形势需要工业化振作自己,但起点比明治维新的日本更低,还得应付庞大军事开支和难民问题,靠著大陆带来的少量黄金,国民党暂时稳住军心。

万事起头难,蒋介石发布义务教育的法令,用公职安排部分来臺的难民;发布军令,用凤山整训解决国军的山头派系;发布戒严令,用军法维持社会秩序。“糖与米”成為臺湾的工业化火车头,用农工业剪刀差和肥料交换的方式把农业所得引导到纺织工业(英国最早的工业),同时提高关税,保护市场,扶持臺湾的本土企业,义务教育则為臺湾未来的產业发展做好基础。1960年臺湾的百姓生活已有改善,但是臺湾的整体经济面貌还是远落后於发达国家。“党员们”在蒋介石的领导下,遵循专业官僚的指挥,继续為“反攻大陆”的大业而努力,党国资本主义让人看到初步成效。

1960年欧美国家出现第一波劳力密集的產业外移趋势。臺湾的技术官僚尹仲容和严家淦认為这是一个机会,1966年在高雄成立加工出口区,可以看作是大陆今天遍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0版本。為表示对经济建设的支持和授权,蒋介石让严家淦出任副总统和行政院长。加工让臺湾变成美日两国的配角(刷盘子),但也让臺湾第一次有能力累积外汇,而不再是殖民地时代供养日本的经济奴隶。电器、纺织、塑胶等轻工业开始发展,许多臺湾家庭的“客厅即工厂”,用小作坊的形式参与加工出口。此景如同今日的珠三角、浙江和福建的部分地区。

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使发达国家陷入经济不景气,加上退出联合国,种种原因使臺湾经济陷入危机,迫使臺湾进行第一次產业升级。这个產业升级的核心是重化工业和造船,外加高速公路及铁路电气化。与共產国家强行上马重化工业不同的是,臺湾选择农业-轻工业-重化工业三部曲这条道路。没有饥荒的原因是臺湾的“糖与米”,而且处于英美刺刀保护之下,这是臺湾可以用三部曲展开工业化的最根本原因,也是臺湾经验的核心内容。

1979年臺湾政府把机械、电子、电机、运输工具列為“策略性工业”。在党国资本主义模式下,臺湾快速发展。不可小看制定这些目标的国民党“外省党员们”,他们确实掌握工业化背后的核心秘密,昔日的颠沛流离和战火歷练让他们全力以赴。1980年,臺湾创立新竹科学园区,也是今日大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1.0版,使臺湾首次能躋身世界IT革命浪潮,即使它最后成為一个技术密集的加工出口区,但这个对1950年的农业臺湾来说,已是非常光彩的成绩。它是今日臺湾经济成长的最大动力,也是维持今日臺湾中產阶级的最重要支柱。

党国资本主义是如何具体发展这些產业的?资本从哪里来?

国民党首先成立中央财政委员会(财委会),下辖中央投资和光华投资。这两个单位是党营事业的财政发动机,臺湾最早的新兴电子就是100%财委会持股,於1970年创立。这很容易理解,因為IT革命是全新的概念,臺湾没人有能力大胆冒进,只能由国民党出资1.8亿臺币。国民党的冒险下注是正确的,1980年联华电子成立,总资本26.25亿臺币:交通银行7.2%、臺湾经济部6.5%、光华投资4.9%、私人投资合计2%,技术人员来自臺湾经济部所属的工业技术研究院。这次多了私人参与,但如果没有初始的冒险下注,能吸引私人资本吗?臺湾、中国大陆、日本这些后进经济体如果没有这种官方主导的参与行為,只能永远落后。

工业生產需要的配套產业,工业气体、钢铁、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纺织工业研究中心、电机製造等不胜枚举。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技术的含量也随之增大,这还需要教育部门编辑合适的教材以便有系统的培养人才,需要整个政府的横向合作和纵向分工,更需要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以便保护国内市场。中国大陆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臺湾的国立编译馆都肩负著这个任务。国民党成為臺湾的经团联,共產党则成為大陆的经团联。中国共產党独立面对美苏冷战的军事对峙与外交的风云莫测,需要直接上马自己的重化工业以支援自己的军事武装,这是无奈之下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到海峡两岸除了工业化顺序不同,一个大中国,一个小省份,工业化精神则几无二致。

投资不见得成功,失败所在多有,国民党的投资有失败的,但是贪污却很罕见。蒋介石很清楚吏治是如何让他失去“大好河山”,靠著威权独裁和军法治罪,国民党总体上能让臺湾的工业化平稳过渡,从1950到1988年,国民党的两位蒋总统用38年努力使臺湾全体人民享受工业化带来的好处,不再“男為奴、女為娼”,被当作“殖民补充”的日本“皇民”,臺湾经济在党国资本主义的模式下甚至开始进军原本只属於发达国家的高附加价值產业:汽车。1986年,臺湾的裕隆汽车成功製造出飞羚101型汽车,如同今天中国大陆的吉利,底盘和引擎都是引进的,但其它都是臺湾自產的,改进版的102型汽车甚至有出口荷兰的记录。最后因為缺乏商业策略和成本因素黯然败退。

為什麼裕隆汽车失败了?1985年臺湾政府实施《六年汽车工业发展方案》,内容包括降低关税和国產率等,裕隆失去能了成长茁壮的机会。政府的错误随时能改正,可是更大的阻力来自日本。日本经团联的成员包含日本汽车製造商,為了维护日本產业的世界利益,日本厂商团结一致的对抗裕隆。今天的裕隆汽车只是一家汽车经销服务站。它只能靠更灵活的手段把自身资本进行国际化运用,美其名為海外扩张,实际上跟投资银行没两样,赚钱只剩下金融赌博。与此同时,它的员工必须面对生活中更多不确定的因素,包括失业。

丰田汽车能登上世界第一的宝座,靠得不只是自己的技术研发,还包括国家级别的商业打击,日本在臺湾实现了“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我们可以看到成也经团联,败也经团联,裕隆当时如果能得到国民党的密集支援,今天会是不同的光景。瑞典的Volvo汽车在1927年生產自己的第一辆车时,还没有现今如此高效率的物流系统和生產能力,他们有时间可以在几乎空白的国内外市场自由发展。瑞典人口不到1000万,但他们拥有两家世界级汽车製造商:Volvo和Saab,原因是发展时间充裕。

我们再一次看到工业化后进国家為了推展自己的工业化,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巨大的投入与努力,才能拥有自己的空间。但只要道路选择正确,加上耐心等待,一定会丰收。臺湾裕隆、日本丰田、瑞典Volvo為我们提供汽车发展不同的教训。

在航空工业,蒋经国领导下的国民党製造出属於自己的教练机:AT-3。就如同日本的“大岛型”高炉一样,虽然发动机是美制的,但它為臺湾的航空人才培育实现零的突破,并且為后来的IDF作出巨大贡献。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去世,转变臺湾歷史方向的重要人物李登辉就任总统。这个外号“岩里政男”的男人曾是日军的高射炮部队军官。他上臺时,国民党这个经团联工业体系依然运作正常,但还是由外省人主导,李登辉迫切需要集中权力到他手里,来稳定内心的不安全感,民主化是最好的道路,因為占人口过半的福佬人一定会掩护他摆脱这个被动局面。

政治运动需要金钱,兼职工是靠不住的,李登辉需要自己的全职人马来对抗所谓的“外来政权”,但此时的他却是这个“外来政权”的领袖。在李登辉的授意下,国民党内部成立“集思会”。金钱的掌柜则是刘泰英,身為党主席的李登辉让他掌控国民党的金库,开始用各种管道扶持外部的民进党,臺湾的民主肥皂剧开始上演了,年复一年越来越高潮,等到1996年的臺湾总统直选,解放军甚至以发射导弹的方式参与这场盛会,美军的航空母舰也参演,一时之间举世瞩目。能走到总统直选这一步,李登辉可谓散尽国民党家财,股票能卖的卖,能民营化的就民营化,“国库通党库”的战略格局,让他在民主化过渡阶段里的所作所為,跟大开绿灯没什麼两样。美军的航空母舰不是免费的,臺美之间的各种政治游说都需要金钱打理,再加上各种政治选举的竞选开支,这一切最终都转嫁给国民党这个臺湾的经团联头上。

為了发展“盟友”,李登辉想起日本。“臺日合作”需要一些更特殊的良好气氛。要营造这样的气氛,李登辉需要改变1950年来臺湾人对日本的歷史观。於是“日据时代”成為“日治时代”;“臺湾光复”变成“日本终战”,一切都不新奇,花样还能更多。臺湾的福佬精英对日本的五体投地,还有种种让大陆人无法理解的行為,包括参拜靖国神社,除了要掩盖他们曾身為汉奸的史实,另外一个理由是彻底垄断臺湾的“经团联”,把臺湾的经济成果搜刮到自己口袋裡。由於1950年的国民党需要稳定的秩序以推动工业化,这是一笔至今没有清算的帐。1970年代欧洲学生运动的一个重点,是反思自己父母那一辈人在二战时期屈服於纳粹淫威,因此转变為叛逆的世代。在国民党的戒严统治下,学生运动只能以保钓(钓鱼臺)运动的狭窄范围出现。保钓是爱国的,但1990年3月发生的臺湾野百合学生运动,却只是一场政治秀而已,这些所谓“学运世代”有相当数量的人成為李登辉的外围盟友,為肢解国民党而全心全力。

跟清朝面对列强侵略一样,国民党这个经济发动机在一波又一波的五鬼搬运下,逐渐无法承担推动臺湾工业化的使命与责任,工业化需要的集团式横向合作和纵向分工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虽然臺湾的晶圆代工和相关电子业发展的越来越好,但经济瓶颈开始出现。首先是利润率降低到只有15%以下,而欧美日高科技產业的利润率却有40%,这还是臺湾政府以租税优惠和优先银行贷款作為变相补贴手段才实现的成绩;国防采购预算的88%专门用来购买美制武器,臺湾的国军将领甚至变相成為美国的说客,认為美国货可靠性能好,能满足军事的高标準要求。这些国防开支在臺湾追求民主化的过程中,因為两岸关系日益剑拔弩张而变得越来越必要,只因為要应付来自中国的威胁与挑战。為了保持臺湾军事上的战术攻势,即使排挤教育和社会救助预算也要打落牙齿或血吞。世界先进武器“没有我不敢买,只有你不敢卖”。在“爱臺湾”政治赛局中,国军恨不得一夕之间变成沙漠风暴中的美军,佣金回扣种种非法行為横行,“贪生怕死速进此门,升官发财请来此处”成為国军军官今日的真实写照。二战国军战力最强的是美械师,过了几十年的今天,国军為了维持战力需要更多的美械来组装美械师,但对岸的解放军却已经拥有自己全套的军事武器。

臺湾民主化是以消灭国民党為代价的。不管发达国家的专家如何劝说国民党臺湾没有钢铁市场,进口品可以替代。经歷战火歷练的“外省党员们”却无论如何也要建立臺湾的“中国钢铁”,只因為他们明白工业化的重要性。岁月催人老,曾经的精英技术官僚已逐渐凋零,他们的接班人是透过民主化政治洗礼的“本省政客们”,“本土VS.外来”是臺湾政治闹剧的核心价值,这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臺湾根本没有环境培育自己的工业技术。电子业发展的越蓬勃,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就越大。要生產高科技產品不难,需要的也不是技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不管DRAM或者面板,其实只要会打算盘就行,设备可以租,原料可以买,自由贸易很方便。

晶片的主要原料是硅(Si),需要开发出硅生长炉来製造多晶硅,然后用其它的设备把多晶硅拉长,变成单晶硅,这中间需要很多知识来保持產品的纯度。等8吋晶圆或12吋晶圆成型后,需要镭射切割,这还是需要技术开发。切割完的晶片需要研磨,需要精密的研磨机械,这样才能开始生產电脑裡的CPU。

世界晶片原料(silicon wafer)的最大供应商是日本住友化学。臺湾晶片行业越是成长,日本住友化学就赚越多钱。同样是石油化学公司,住友化学可以做,臺湾塑胶却不能做,原因还是没有技术。日本经团联所属的各產业可以提供全套生產设备,但是臺湾的国民党体系却深陷民主化的浪潮中。“汉奸们”进化成“政客们”,他们為臺湾新时代的工业革命设下无法突破的玻璃屋顶。

由IT革命主导的工业革命需要更多的理工人才投入技术开发,举凡材料、机械、程式语言、通信、电子等,每个领域都在渴求人力。中国大陆的人才培育是非常扎实的,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学生教材,到大陆学生在国际比赛中的成绩,我们很容易看出来这点。今年中国大陆有1000万人去考大学,65%的人选择理工科。这是歷史给臺湾產业界的一个机会,臺湾產业界有希望在技术开发上投入更多。但臺湾的政治气氛却不容许这种尝试,臺湾选择“戒急用忍”。学法律的臺湾本土集团妄想以法律来阻碍大陆的技术开发,搞不清楚自身任务的正是这些“本土政客们”。在“外省党员们”的领导下,臺北推动一次都市更新,也就是今天臺北的信义计划区,这是臺湾版的高速增长。但中国大陆的北京為了奥运,朝阳、海淀、丰台各区的基建计划足以抵上3个信义计划区,如果再加上全大陆各城市的大规模建设,我们说大陆有500个信义计划区的规模也不夸张。正是这些建设带来的“中国特需”热潮,使得臺湾经济的马脚暂时没有露出来,但臺湾还是戒急用忍,等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立刻原形毕露而且愁云惨雾。

臺湾无法筹集必要的资本进行自我改造,因為臺湾把一切资源都投入民主化。爱臺N项建设是最新的版本,核心不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品质,而是拯救地方失业,并為将来的选举做好準备,这是臺湾政治精英的主流意识。臺湾不满足当“三民主义的中国模范省”,臺湾要当“民主直选的世界模范生”,这才是臺湾打拼的方式。民主不杀工业,工业却因民主而死。八年后再次上臺的国民党,已经完成旧瓶装新酒的质变量变,变的更爱臺湾,自然也不可能完成振兴臺湾经济的任务。

今天的臺湾经济遇到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根本不是偶然,资金不再能有效率的投入技术开发,市场在列强胁迫和“一边一国”的基调下全盘开放,於是臺湾有了瘦肉精的美国猪肉;一瓶160元臺币的臺湾米酒,还有稻米炸弹客。至於日本进口的毒米果自然不能大张旗鼓的调查,只能选择性的炒作大陆的三聚氰胺。

公道放两旁,民主摆中间;若為两国论,一切皆可抛,臺湾要争取在一切国际场合上以臺湾的身份露脸,展现臺湾独立自主的真实面貌,管它WTO还是什麼WHO,反正绝对不能OUT。其实拒绝加入WTO就能展现臺湾独立自主的真实面貌,但不瞭解国际现实的臺湾人认為加入国际组织才能展现“臺湾人民站起来了”,臺湾无法接受这种“落后”的选择。

民进党的“党员们”对党国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强力的,他们正确指出其中“极端危险的病变基因”,但是他们无法摆脱自身的狭隘歷史视野,他们只能成為“本土政客们”,最后成為自己当初发现的“极端危险的病变基因”,并且以民主化的手段瓦解了臺湾的工业技术体系。不但如此,他们甚至使“党国资本主义”变成“权贵资本主义”。臺湾电视史上唯一毫无週末区别,随时插播,而且已连播3个月的电视剧,就是由陈水扁家族主演的“赤贫”,其中的官商勾结和利益输送远非精彩所能形容。它反映了臺湾今天“就业老大难”的情形,產业只剩微利,当官才是发财的不二法门。臺湾经济从推动民主化的第一天起,就在吃“外省党员们”辛苦存下的老本。

臺湾经济还有救吗?我认為办法是有的,道路虽然崎嶇,但前途是光明的。只是我估计臺湾无法接受。眼下的臺湾只有两个选择:体面的用一国两制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或者出兵钓鱼臺。

一国两制的好处是可以保存臺湾最后的一点尊严,这里就不多说了。我要说明的是:為什麼出兵钓鱼臺是一个选择?

挪威有世界上非常好的社会福利,政府没有负债,不止女人可以休1年的带薪產假,男人也可以休1年的带薪產假,因此挪威的人口并没有出现严重的老化现象,它的生活品质使它可以吸引人才,这一切是因為北海油田。挪威的石油基金也被称為退休基金,总值有3500亿美元,靠著特殊的决策体制和人道主义,挪威石油基金成為挪威人民的生活保证。

我们知道钓鱼臺附近海域有丰富的天然资源,不管开采出石油还是天然气,臺湾產业所需要的资源和资金都能因此得利。这也是為什麼日本想方设法要侵佔钓鱼臺的最根本原因。如果臺湾能建立自己的石油基金,2300亿美元分给2300万人就是每人1万美元,相比之下,消费卷的110美元根本只能塞牙缝。要就玩大的!

臺湾经济不只有民主化的干扰,还有严重的人口老化问题。孩子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金融保险体制,在经济条件恶化下,没有任何外部资金补充,小孩越来越少,臺湾的大学在面临倒店的情况下才开始讨论大陆学生入学,由此我们就能看到这些“学术精英们”的眼界是如何辽阔了。位处工业后发集团的臺湾经济自废武功,没有钓鱼臺的资源根本不可能解决臺湾的人口老化。臺湾经济每经过一轮选举和爱臺建设,国民党对工业技术的支援就越弱,臺湾经济就越差,最后出现今天的困局。臺湾人口每经过一个世代循环数量越来越少,在素质没有显著提升的情况下,对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

臺湾经济為什麼还没完全崩溃?因為有大陆的贸易输血。贸易输血是大陆避免臺湾出现经济崩溃的不得已手段。如果臺湾经济崩溃,代表大陆将提前面对美日的摊牌,稳定才能发展,这才是中国需要的。

大陆目前依然是党国资本主义体制,能进行全方位的產业发展,每经过一个週期循环,使得国家综合实力得到相应的增强。臺湾人看到能不酸溜溜的吗?

失去技术开发能力的臺湾是没有未来的,会有今天的经济困局是臺湾人对政治民主化的咎由自取。臺湾经济的大萧条才刚开始,远不到衰退高峰,距离结束更遥遥无期。為什麼很多国家民主化却没有富强?因為他们没搞清楚一个核心观念:

是不是民主体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持续独立自主的工业化。
是不是民主体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持续独立自主的工业化。

这才是真理啊!
回复 7# 权衡45


    同感。:D
   我转一下原文。
权衡45 发表于 2011-2-14 12:55

我反对,因为在我看来党争体制根本就不是民主体制。
权衡45 发表于 2011-2-14 12:55 台湾早就完成工业化了
ddtrrt 发表于 2011-2-14 13:11
那么什么样的民主体制才是理想而又可操作的呢?
f22 发表于 2011-2-14 13:12
大陆还没有。
权衡45 发表于 2011-2-14 13:18 工业化是个过程,民主同样是,不可能有一条明确的线,今天工业化完成了,明天我们民主吧
中国三十二年的改革开放就是工业化和民主都在推进的过程
权衡45 发表于 2011-2-14 13:16

具体的视情况而有所不同,但一个健全民主体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这个民主体制必须是能够协商的。所以真正的民主必须尽可能避免以下几种情况:
1,只对人不对事。
2,屁股决定脑袋。
3,口水多过汗水。

台湾早就完成工业化了
f22 发表于 2011-2-14 13:12



    完成工业化了?  牛B  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完成工业化这么一说
   
  除非你的那个工业化就只是狭隘的  工农业在GDP的比例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的话    中国在毛时代就完成了
    如果是按照城市率标准的话  香港也完成工业化了
      但实际情况是  香港就没走完整个工业流程
   农业  轻功  重工   军工 这个流程
台湾早就完成工业化了
f22 发表于 2011-2-14 13:12



    完成工业化了?  牛B  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完成工业化这么一说
   
  除非你的那个工业化就只是狭隘的  工农业在GDP的比例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的话    中国在毛时代就完成了
    如果是按照城市率标准的话  香港也完成工业化了
      但实际情况是  香港就没走完整个工业流程
   农业  轻功  重工   军工 这个流程
权衡45 发表于 2011-2-14 12:55


    错了 重要的是 民主能不能进行工业化 从而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安全水平
红xing 发表于 2011-2-14 13:27 恩,同意,那就全世界都是在工业化,满意了?
至于农,轻重军,我看到的没一个是这样论述工业化
f22 发表于 2011-2-14 13:21


    中国三十二年的改革开放就是工业化和民主都在推进的过程

  新中国60年历史  难道工业化过程只有32年  难道前面几十年中国没有搞
  工业化?  如果前面30年我们确实也在搞工业化  为什么只提后30年
   为什么?
f22 发表于 2011-2-14 13:21
这个我同意,但是现在网上的民主派心理想的恐怕都是推翻体制取而代之。
f22 发表于 2011-2-14 13:31


    没有人提出来的  就是不存在的?
红xing 发表于 2011-2-14 13:34 你提出来,就存在了,OK?
红xing 发表于 2011-2-14 13:32 那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毛自己说的,你的工业化根本不上老人家眼里,一边歇着去
权衡45 发表于 2011-2-14 13:33 人家想的我不晓得,我保证我不是这样想
红xing 发表于 2011-2-14 13:30
民主本身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现在的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早期实行的也都是精英民主,少数人决定大政方针。按照这个标准,中国现在也算是民主的,人代会、党代会都在按部就班的召开。

精英民主过渡到全民民主之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变得相当困难了,产业发展也受到了诸多限制。但好在这些发达国家当初都聚集了足够的资本,可以通过大企业财团的持续投资,让产业升级持续下去。

但中国目前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基础设施没完成、一半人口还居住在农村、产业结构还比较落后、资本也没有完成原始积累……这个时候搞一人一票,只能扼杀工业化进程。
f22 发表于 2011-2-14 13:36


    你怎么这么听毛的话啊   在本论坛 您是出了名的老右  怎么还这么听毛的话?
      我的态度很简单  只提后30年 不提前30年   这是割裂历史  至少在工业化方面
   是这样   毛的政策出了问题  这是历史  但同样在那个时代
      我们的父辈 祖辈 同样取得了成绩   只强调一面  那是篡改历史
红xing 发表于 2011-2-14 13:40 这是毛论述自己干的事,我引他的说法,我不信,但毛就是看你的工业化不上眼,我也没办法;funk
权衡45 发表于 2011-2-14 13:40


    我说的是民主的 目的  不是民主的 具体程序
权衡45 发表于 2011-2-14 13:40

一人一票和民主没半点关系,不是一人一票就是民主的。
一人一票表决要不要把上海的全部财富分给各地,第二天上海就成人间地狱了。这是民主吗?
f22 发表于 2011-2-14 13:37
渐进式的政治改革,在实践中摸索适合中国的民主体制,这个大方向应该是多数人都认同的。
失败不失败,台湾人民可以用选票来判定~~~

也许认为失败者,可以发起一个公投,让台湾回到曾经地日子~
ddtrrt 发表于 2011-2-14 13:22
这种"民主"大概可以叫"乌托邦"吧.
果然民主是不会失败的,因为失败的都不是民主
雅语独喃 发表于 2011-2-14 15:04
哈,啥?这是来秀下限的吗?选票可以当时间机器?您这理论可以去申请某奖了.
f22 发表于 2011-2-14 13:43 


    你在睁眼说瞎话
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要说瞎话,那也是他说的
f22 发表于 2011-2-14 15:56 

    要不要我给你找老人家关于工业化的讲话?
dokomo 发表于 2011-2-14 16:03 不用,我在另一个贴里贴得够多了,不过,现在这段话是76年6月讲,以前讲的都被老人家否定了;P
f22 发表于 2011-2-14 16:05


     看人的行,不看人的言,否则蒋介石岂不是治国成就高很多?
希望你明白这个道理,后三十年的发展是前三十年发展的延续,前六个饼和最后一个饼的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jnzx2 发表于 2011-2-14 15:42

完全做到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在帖子里说了是“必须尽可能避免”。压根就不去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民主根本就不是民主。
dokomo 发表于 2011-2-14 16:23 是的,蒋家治台比治大陆牛多了,但不是一个平台
f22 发表于 2011-2-14 17:57


    偷换概念哦,右派还真是不要脸,蒋介石=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