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破锋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32:07


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那当儿,董万顺快90岁了——快90了吧,他也不很清楚,他记不得自己生在哪年。老家在哪儿也没了印象,横竖从记事起就不断逃荒,逃难,家里人陆续僵仆道途,只剩下他一个,在铁路线旁瞎混,有天遇上29军扩军,听说当兵可以吃粮,就稀里糊涂地入了伍。半年后喜峰口一场血战,董万顺被人从死尸堆里寻着,醒来时已经躺在野战医院,浑身被纱布缠得直挺挺的,发着高烧。反反复复将养了快一年,少了半个肺,多了条老大伤口,牵动右臂曲伸为难,他知道自己回不了队伍了。于是他领到几块银洋和遣散证,临近出院的时候,老弟兄赵得宝——全排唯一一个站着从喜峰口撤下来的,然后就当了排长——来寻他,告诉他中央军即将撤防河北,日本要来了。

    前路茫茫,董万顺思量好久,只是不甘心在日本治下过活。冬天末尾他辗转走进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叩门投止,村里耆老得知这个一脸病容的少年竟是长城上下来的伤兵,未免改容相敬,特为派给他一间小石屋和一小块地,关照乡人教给他农家活路,不时接济些零碎东西。

    董万顺就在村里安顿下来,每天费力地抡着镢头,种他那一点点苞米。乡人常常要他讲杀敌的故事,可惜他一个入伍半年的新兵,头一仗就重伤解甲,讲来讲去都是怎样连砍3名敌人,然后怎样刀断了,挨了一刺刀。听得多了,人们也厌了。让他耍耍刀法,本来就还没练熟的“破锋八刀”荒废了太久,只剩下第一刀“迎面大劈破锋刀”耍着还溜,但是并不好看。这样在乡人眼中,董万顺就很快褪色成个外来的半残废,他也渐渐沉默下去。

    大概是屈从于命运的摆布,董万顺在随之而来的抗战中并不曾现出些须英气。好在这个村子太小太深,不论中央军、晋绥军、八路军还是日本人,都对它没什么兴趣,只有游击队来把一批机器和文件藏在村后山腰,但是再也没人取走。董万顺下地经过山脚,常常抬头望望后山方向,有时会下意识地打个寒噤,似乎发现了自己也象那些东西一样,在遗忘中慢慢锈蚀。

    董万顺被人想起的时候已经年近半百。那一年天热的邪,太行山紫红的悬崖上无端多了好些白粉写成的大字。磨盘大的山石一块块崩落,稀疏的树木一棵棵欹倒,到处纠结着一股举止失措的气息。山外来了一群半大小子,直奔去撞破了董万顺的屋门,大呼小叫的,要绑他去游街,说他是什么“反动派”。乡人在房根怯怯的立着看,几个老人上来劝解,推搡中扯破了他的褂子,精瘦的胸膛上赫然现出碗大一个伤疤,狰狞扭曲象张鬼脸。所有人都悚然,他也象什么秘密被拆穿了似的,近乎恼羞成怒地咆哮了。

    “老子打过日本!”他奋臂大吼,“入娘的,都来啊!”

    那些人并不上前。村长乘机过来,做好做歹,把他们劝走了。乡人也都散去,董万顺气鼓鼓地,在日头下站了半晌。

    从此倒也没人再来招惹,但他那个本是逃荒来的婆娘被“反动派”三字吓得不轻,哭天抹泪了几日,收拾起东西走了,说是回了山东老家。乡人再见董万顺,不知怎地总好象讪讪的,他不知怎地也总觉得讪讪的,于是更加沉默了。

    一年一年过去,董万顺安静地变老。差幸一把老骨头还硬,拾柴拣粪都还做得,每月领一点救济,天气好的时候就坐在村头负暄,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关心。

    那天乡里书记陪着一个什么导演登门的时候董万顺还是吃了一惊。两三个人熟练地架起机器,乡书记气喘吁吁地介绍了一大篇,导演热情洋溢地嘘寒问暖,村长在一边有点惴惴不安,他并不大理会,只记得他们说他是全省唯一还活着的“大刀队”。“29军大刀队”,七十多年的回忆一刹复活,一幕幕那么清晰地映在眼前,涌到舌尖:十几岁当兵吃粮,每天不断的练刀、练脚力……有天集合训话,长官哭,他们也哭……然后就拉到战场上,第一次听见炮弹飞过来,差点尿了裤子,天崩地陷,战壕里倒了一片……杀不完的小日本又上来了,连长一声令下,全连拔刀压上去……砍了一个……两个……三个……一刺,一撩,刀断了。“狗日的村里土铁匠,钢口不好。”他说,好象为29军,也为自己辩护。

    导演叫人捧来一把刀。好钢刀啊。宽刃,方头,长柄,大环,刀身灼灼地闪着乌光。他手抖抖地摸着刀,却摇头说,老兵才使这个,好刀缺得厉害啊,俺们大头兵背生铁刀,脆呢,狗日的钢口不好。

    他双手挺起刀,三四斤重的大刀,早已舞动不灵,口讲手比了好一阵子,才把那一式“迎面大劈破锋刀”说得清楚。

    刀法说来简单,双手握刀,刀头下控,刀背朝上,接敌不抢先手,见“三八大盖”刺到,尽全力挥刀上撩,用刀背磕开来枪,大刀也就扬到了敌人肩头左右,这时顺势下砍,当者立毙。

    简单管自简单,十足是沧州马家刀的精华。教刀那天连长说:“冯总司令讲!大刀使的好!一人能对付六七把刺刀!这我不管!咱中国兵多!一人劈一个鬼子!这仗就赢了!都他娘的给我好好练!上战场哪个装他娘龟蛋!老子先崩了他!”小个子的连长要发力喊话,身子一窜一窜的,脖子上青筋暴露,董万顺很惊讶自己怎么会记得那样真切。

    董万顺管自沉浸在回忆里,客人几时走的都不记得。此后他有点盼着外人来村,听他讲那段唯一可以夸人的短短故事。从他们脸上,他看到自己的神采。

    十几天以后导演由村长陪着去而复来,说的是专题片已将拍竣,现在要配合着董万顺所讲,拍一段情景再现,请他做些指点。他们来到场院,见已经层叠围满了乡人,于是从一辆白色车下来两个后生,在先的一身日本兵打扮,提一杆上好了刺刀的“三八大盖”,跟着的穿灰色中国军服,抱着柄大刀,忽然映着日头,耀得人满眼生花。

    “哎呀呀,可不敢,可不敢!”村长忙不迭地抗议,“使刀弄枪地,伤了人咋办哩?”导演笑说哪有真的,那都是道具,木头的,上的银粉。村长终是得上手掂掂才放心:“呵,日哄人哩。”董万顺却在一边研究那灰衣后生的军服,半晌摇头说:“俺们是国军,不是八路。”村长和导演一齐变色,导演便喊道具。道具师钻进车里翻弄一阵,拽出一身土黄色军服。董万顺仍然摇头:“这是中央军,俺们不穿这个。”导演这回抓了瞎,一行里埋怨道具师,一行和董万顺商量,最后是把灰色军服的“八路”臂章扯下,再剪了两片红布缝在衣领上,勉强凑得象那么回事了,帽子上的护耳总归没有办法,只好不戴。董万顺还迟迟疑疑,奈不得村长在一边杀鸡抹脖子地使眼色,只好勉强点了点头,算是首肯。

    试演两回开始实拍,两个后生怒视着滑步逼近。蓦地同声叱喝,刀枪相交,“喀”的一下,那木片的刀经不起一撞,齐柄断了。枪便磕不开,“笃”地戳在灰衣后生右胸,令他倒退两步,一跤坐倒。围观众人一片惊呼忙乱,谁也没注意到董万顺,这老人一霎间面色死白,通身大汗淋漓。原来当年他就是这样受伤的。

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那当儿,董万顺快90岁了——快90了吧,他也不很清楚,他记不得自己生在哪年。老家在哪儿也没了印象,横竖从记事起就不断逃荒,逃难,家里人陆续僵仆道途,只剩下他一个,在铁路线旁瞎混,有天遇上29军扩军,听说当兵可以吃粮,就稀里糊涂地入了伍。半年后喜峰口一场血战,董万顺被人从死尸堆里寻着,醒来时已经躺在野战医院,浑身被纱布缠得直挺挺的,发着高烧。反反复复将养了快一年,少了半个肺,多了条老大伤口,牵动右臂曲伸为难,他知道自己回不了队伍了。于是他领到几块银洋和遣散证,临近出院的时候,老弟兄赵得宝——全排唯一一个站着从喜峰口撤下来的,然后就当了排长——来寻他,告诉他中央军即将撤防河北,日本要来了。

    前路茫茫,董万顺思量好久,只是不甘心在日本治下过活。冬天末尾他辗转走进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叩门投止,村里耆老得知这个一脸病容的少年竟是长城上下来的伤兵,未免改容相敬,特为派给他一间小石屋和一小块地,关照乡人教给他农家活路,不时接济些零碎东西。

    董万顺就在村里安顿下来,每天费力地抡着镢头,种他那一点点苞米。乡人常常要他讲杀敌的故事,可惜他一个入伍半年的新兵,头一仗就重伤解甲,讲来讲去都是怎样连砍3名敌人,然后怎样刀断了,挨了一刺刀。听得多了,人们也厌了。让他耍耍刀法,本来就还没练熟的“破锋八刀”荒废了太久,只剩下第一刀“迎面大劈破锋刀”耍着还溜,但是并不好看。这样在乡人眼中,董万顺就很快褪色成个外来的半残废,他也渐渐沉默下去。

    大概是屈从于命运的摆布,董万顺在随之而来的抗战中并不曾现出些须英气。好在这个村子太小太深,不论中央军、晋绥军、八路军还是日本人,都对它没什么兴趣,只有游击队来把一批机器和文件藏在村后山腰,但是再也没人取走。董万顺下地经过山脚,常常抬头望望后山方向,有时会下意识地打个寒噤,似乎发现了自己也象那些东西一样,在遗忘中慢慢锈蚀。

    董万顺被人想起的时候已经年近半百。那一年天热的邪,太行山紫红的悬崖上无端多了好些白粉写成的大字。磨盘大的山石一块块崩落,稀疏的树木一棵棵欹倒,到处纠结着一股举止失措的气息。山外来了一群半大小子,直奔去撞破了董万顺的屋门,大呼小叫的,要绑他去游街,说他是什么“反动派”。乡人在房根怯怯的立着看,几个老人上来劝解,推搡中扯破了他的褂子,精瘦的胸膛上赫然现出碗大一个伤疤,狰狞扭曲象张鬼脸。所有人都悚然,他也象什么秘密被拆穿了似的,近乎恼羞成怒地咆哮了。

    “老子打过日本!”他奋臂大吼,“入娘的,都来啊!”

    那些人并不上前。村长乘机过来,做好做歹,把他们劝走了。乡人也都散去,董万顺气鼓鼓地,在日头下站了半晌。

    从此倒也没人再来招惹,但他那个本是逃荒来的婆娘被“反动派”三字吓得不轻,哭天抹泪了几日,收拾起东西走了,说是回了山东老家。乡人再见董万顺,不知怎地总好象讪讪的,他不知怎地也总觉得讪讪的,于是更加沉默了。

    一年一年过去,董万顺安静地变老。差幸一把老骨头还硬,拾柴拣粪都还做得,每月领一点救济,天气好的时候就坐在村头负暄,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关心。

    那天乡里书记陪着一个什么导演登门的时候董万顺还是吃了一惊。两三个人熟练地架起机器,乡书记气喘吁吁地介绍了一大篇,导演热情洋溢地嘘寒问暖,村长在一边有点惴惴不安,他并不大理会,只记得他们说他是全省唯一还活着的“大刀队”。“29军大刀队”,七十多年的回忆一刹复活,一幕幕那么清晰地映在眼前,涌到舌尖:十几岁当兵吃粮,每天不断的练刀、练脚力……有天集合训话,长官哭,他们也哭……然后就拉到战场上,第一次听见炮弹飞过来,差点尿了裤子,天崩地陷,战壕里倒了一片……杀不完的小日本又上来了,连长一声令下,全连拔刀压上去……砍了一个……两个……三个……一刺,一撩,刀断了。“狗日的村里土铁匠,钢口不好。”他说,好象为29军,也为自己辩护。

    导演叫人捧来一把刀。好钢刀啊。宽刃,方头,长柄,大环,刀身灼灼地闪着乌光。他手抖抖地摸着刀,却摇头说,老兵才使这个,好刀缺得厉害啊,俺们大头兵背生铁刀,脆呢,狗日的钢口不好。

    他双手挺起刀,三四斤重的大刀,早已舞动不灵,口讲手比了好一阵子,才把那一式“迎面大劈破锋刀”说得清楚。

    刀法说来简单,双手握刀,刀头下控,刀背朝上,接敌不抢先手,见“三八大盖”刺到,尽全力挥刀上撩,用刀背磕开来枪,大刀也就扬到了敌人肩头左右,这时顺势下砍,当者立毙。

    简单管自简单,十足是沧州马家刀的精华。教刀那天连长说:“冯总司令讲!大刀使的好!一人能对付六七把刺刀!这我不管!咱中国兵多!一人劈一个鬼子!这仗就赢了!都他娘的给我好好练!上战场哪个装他娘龟蛋!老子先崩了他!”小个子的连长要发力喊话,身子一窜一窜的,脖子上青筋暴露,董万顺很惊讶自己怎么会记得那样真切。

    董万顺管自沉浸在回忆里,客人几时走的都不记得。此后他有点盼着外人来村,听他讲那段唯一可以夸人的短短故事。从他们脸上,他看到自己的神采。

    十几天以后导演由村长陪着去而复来,说的是专题片已将拍竣,现在要配合着董万顺所讲,拍一段情景再现,请他做些指点。他们来到场院,见已经层叠围满了乡人,于是从一辆白色车下来两个后生,在先的一身日本兵打扮,提一杆上好了刺刀的“三八大盖”,跟着的穿灰色中国军服,抱着柄大刀,忽然映着日头,耀得人满眼生花。

    “哎呀呀,可不敢,可不敢!”村长忙不迭地抗议,“使刀弄枪地,伤了人咋办哩?”导演笑说哪有真的,那都是道具,木头的,上的银粉。村长终是得上手掂掂才放心:“呵,日哄人哩。”董万顺却在一边研究那灰衣后生的军服,半晌摇头说:“俺们是国军,不是八路。”村长和导演一齐变色,导演便喊道具。道具师钻进车里翻弄一阵,拽出一身土黄色军服。董万顺仍然摇头:“这是中央军,俺们不穿这个。”导演这回抓了瞎,一行里埋怨道具师,一行和董万顺商量,最后是把灰色军服的“八路”臂章扯下,再剪了两片红布缝在衣领上,勉强凑得象那么回事了,帽子上的护耳总归没有办法,只好不戴。董万顺还迟迟疑疑,奈不得村长在一边杀鸡抹脖子地使眼色,只好勉强点了点头,算是首肯。

    试演两回开始实拍,两个后生怒视着滑步逼近。蓦地同声叱喝,刀枪相交,“喀”的一下,那木片的刀经不起一撞,齐柄断了。枪便磕不开,“笃”地戳在灰衣后生右胸,令他倒退两步,一跤坐倒。围观众人一片惊呼忙乱,谁也没注意到董万顺,这老人一霎间面色死白,通身大汗淋漓。原来当年他就是这样受伤的。
有意思:D
好文采!
文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