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耀辉冒充八百壮士杨根奎这场骗局该如何收场(130#确认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21:53:37


真实身份为中训团重庆分团28军官总队第5大队24中队学员
质疑杨耀辉冒充杨根奎文章(一)
质疑杨根奎:“最后的八百壮士”是真是假
http://article.daqi.com/sh_fast/3054343.html

疑问一:1936年农历正月三十在什邡参军。入伍前,名叫“杨耀辉”,入伍后改名“杨根奎”。
质疑理由:尽管88师在1935年确实已围剿长征中的红军奉调入川,但其驻防地为川东万县(即今重庆市万州区),距离川西什邡800公里以上,声称在什邡参军的“杨根奎”自无可能加入“八百壮士”所属的88师。另据谢继民《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一书记载:“1935年深秋,第88师从四川省涪陵调万县稍作休整,谢晋元由中校团副转调师部任中校参谋,按照师部计划做好有关调度和安排,具体组织部队从万县乘船沿长江东下,开赴上海附近地区……部队在安徽芜湖驻扎了几天,补充给养,并招募了一些兵员。以后再乘船到南京。1936年9月,日寇在上海挑起事端,88师奉命调到江阴,分别驻扎于江阴至无锡一线附近。”可见,88师至迟在1935年9月前已移防长江下游,而按照“杨根奎”的叙述,此时他应该还在什邡老家打铁。那么,“杨根奎”是否是在四川参加了其他军队,后转至中央军88师呢?根据公开资料记录,曾因参加淞沪会战而移师上海的两支川军部队,一为杨森为军长的第20军,一为刘雨卿率领的43军26师(43军仅辖26师一个师)。但是,这两支部队在抗战爆发前均驻防贵州,也是从贵州直接出发奔赴抗战前线的。如果上述记载无误,那么“杨根奎”老人是如何参加“淞沪会战”并成为精锐德械师88师的一员的?

疑问二: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部队奉命开赴上海,部署于苏州河沿岸。10月26日,谢晋元副团长率领524团第一营接管四行仓库,掩护部队撤退。此时,杨根奎已升任第一营第二连第一排中尉排长。
质疑理由:据《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记载,在谢晋元率部于10月27日凌晨进入四行仓库布防时,由于一连连长上官志标因家眷在租界暂时离队,由二连一排资深排长陶杏春代理一连连长,而拟以一排一班班长蒋敬为排长。因蒋敬班当时已在蒙古路旱桥一带警戒而暂时未能晋升。然而在27日下午的战斗中,蒋敬班陷入敌后,弹尽受伤被俘,随即被日军杀害。“杨根奎”老人又如何在他叙述的时间点成为“第一营第二连第一排中尉排长”呢?

疑问三四行仓库临近公共租界,日军不敢用海军炮火攻击,也不敢像在其他地方那样使用芥子毒气。于是,日军调来骑兵冲锋。杨根奎指挥机枪集中火力先打马。落马的骑兵步履蹒跚,成了捷克式机枪的活靶子。
质疑理由:根据《八一三淞沪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中关于四行仓库战斗的四篇当事人回忆,以及《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中对战斗过程的详细记录,都没有日军在城市巷战中使用骑兵冲锋战术的记录。“杨根奎”老人回忆的日军使用骑兵冲锋的根据又是什么呢?

疑问四:29日,外籍人士派代表向国民政府递交请愿书,要求以“人道主义原因”停止战斗,日军指挥官松井石根也表示同意并保证中国守军撤退。10月31日午夜至11月1日凌晨,谢晋元带领376人分批通过新垃圾桥撤入公共租界。杨根奎的二连一排40人,作为突围敢死队,每人一支手枪,四颗手榴弹。按照预先部署,部队用重机枪掩护杨根奎的敢死队。敢死队占据有利地形后,再掩护其他人撤退。英国人的重机枪也开了火。在这次战斗中,约有10人负伤,杨根奎左额头上被日军刺刀挑开一道口子,左手腕骨折。而杨养正被弹片夺去了左眼。凌晨2时,所有守军均完成撤退。
质疑理由:根据上述多份当事人及后人记述的“八百壮士”战斗记录,在“八百壮士”撤入公共租界的过程中并不存在所谓“突围敢死队”。“杨根奎”老人所回忆的撤退方式应该是“独一无二的”。现摘录《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相关文字以为佐证:
“四位连长迅速回去命令战士们做好准备,全副武装佩带整齐,原地待命。然后谢杨两人才正式向各连长下达了师长的撤退命令。由第一连派步兵一个排,先将仓库与烟杂店相通的半人高墙洞挖开到一人高度,便于进出运动;配以重机枪一挺,由机枪连杨德余排长率领,担任掩护和收容部队。负伤的战士先行撤出。谢团副率领机关枪连及一连的另两个排在伤员后面撤退,团副并先行与英军交涉经由公共租界撤离的有关事项。以后是二、三连依次撤出,杨营长的位置在二连的排尾,三连的排头,随队退出。三连长唐棣会同杨德余排长负责断后及收容事宜。”
同书记载:“由于碉堡内英军早已撤走,原来商定由他们以火力压制日军机枪的协议无法兑现。我军只能利用敌人炮火稍有间断时奋勇冲出,但已有数人伤亡。”可见,所谓英国人重机枪开火掩护一说也属无稽。
另“谢晋元命令战士30人一组依次撤退,在冲过二十几米的西藏路时,第一组即有数人伤亡,当即下令暂停撤退,加派机枪火力及枪榴弹压制敌人炮火,并将每人带的一包包东西扔在马路中间作屏障,才使后来的伤亡减少,但已有6名战士牺牲,包括杨瑞符、杨德余在内共有16人负伤,当即送租界医院治疗(也有9人牺牲、13人负伤的说法)。有数具牺牲战士的尸体因被敌人发射的烧夷弹烧焦而无法辨认。”可见刺刀对抗几无可能,而仅10人负伤则更不可信。

疑问五:1945年8月10日,投奔安徽立煌(今金寨县)第十战区的杨根奎听到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次日,第十战区政治部给杨根奎签发了差假证(相当于通行证),每人一套新军服和几百元路费,资助他们回重庆。
质疑理由:据半藤一利〔日〕所撰《最漫长的一天》记载,及许多(多到不需列名)资料描述,日本决定投降并广播宣布是在1945年8月15日之前24小时之内才做出的决定,而身处中国内地的“杨根奎”老人如何在8月10日就得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

疑问六:2005年,杨根奎看到杨养正被评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的报道。杨养正获得的认同,让杨根奎欣慰。他尝试着找到金堂县相关部门,但他得到的答复是:“那你只有去台湾找国民党给你落实政策。”讲到这些,老人颤抖的声音中,有一丝无奈、一丝酸楚:“我是为祖国而抗日的啊!”
质疑理由:既然2005年已经得知老战友杨养正仍然在世,且就在离家并不远的重庆(以成渝大巴为例,成都至重庆仅需时4个小时),如果“杨根奎”老人身体不适无法前往看望的话,完全有理由派子女前往,为何到杨养正老人去世,两人一直没有联系?

综上所述,“杨根奎”老人关于抗战期间的经历回忆确实有许多无法解释,甚至与以往资料、回忆录互相矛盾之处。笔者无意去伤害、指责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无论他是否是“八百壮士”中的一员。但是,那些人为“创造”历史的行为我们已经见得太多,实在不希望刚刚开始被国人有所关注的正面战场抗战历史因为一两个人的“虚假”而变成为人嘲讽和否定的笑话,这不仅是历史研究者的悲哀,更是对历史本身的嘲弄。

另附网上部分质疑观点,因无切实资料查证,仅列正文之下:

说法一:网上流传的“八百壮士”212人名单中,确有“杨根奎”之名,但籍贯写为“浙江”;

说法二:1936年15岁参军,17岁当排长,而据记载,524团第1营2连2排4班副班长陈树生,牺牲时已21岁,副班长尚且20多岁,17岁的娃娃兵如何当上排长?

说法三:“杨根奎”老人,15岁从军——1年后升为少尉——7年空白——重新入伍,升少校——1年后升为少将副师长。这个速度可称坐火箭了。

本文参考资料:

《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作者:谢继民,出版:团结出版社,2010.9

《八一三淞沪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作者:白崇禧等,出版: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10

《最漫长的一天》,作者:半藤一利〔日〕,出版:重庆出版社,2009.3文章有道理!当时看了我也怀疑,说什么孙震亲自问他,什么少将,太快了 ,也不现实。

质疑杨耀辉冒充杨根奎文章(二)
http://www.jintang.cc/news-id-564.html

金堂“老兵”“杨根奎”造假问题被继续追踪
发布时间:2011-01-25 10:10:32 作者:cmz95900 来源:金堂信息网

      这事最近在网上相当热闹,连郭芙蓉女侠也加入了转发的行列。不过继续捋捋还是很有意思的。
  
      根据自我标榜为“客观中立”的“新闻媒体”,而“不是学术刊物”的《看历史》主编唐建光的微博:
  
  “不少朋友质疑“八百壮士”身份。我今天与其交谈4个小时,特将细节转述,供参考:一、参军。杨耀辉出身于1921年,1936年正月三十,因不甘当铁匠而欲‘出人头地’,赴什邡投奔堂兄,入川军第21军范绍增部第二旅857团3营10连任二等兵。同年10月左右,他羡慕中央军待遇,自赴重庆投入孙元良88师262旅524团1营2连。他说,当时88师为军中精锐,清一色的钢盔,士兵都是呢字军服和皮鞋,‘月月关饷’,从不拖欠。”
  
  问题是根据88师军史,1935年入川驻万县,1936年3月即返回无锡,不知道这位“杨根奎”是怎么在“同年10月”从川军当了逃兵跑到重庆追随孙飞将的。
  
  继续看围脖:
  
  “1937年,88师调无锡驻防。在一次上级检阅演习中,班长杨根奎临时代职排长指挥有方,被升任排长。松沪战事开启,该师立即进入上海在苏州河一带投入战斗。”
  
  这个“排长”的职务,已经假到连经常创作真相的大作家方军都不相信了,给我发一纸条说“17岁当中尉,显然不对。没有上过军校的”。
  
  还是看围脖:
  
  “杨根奎讲述另一件大事:进入英租界后,孤军被封闭于营地。那天(1941年4月24日),除谢晋元外所有官兵都在出操,谢的勤务员来到谢的宿舍,发现谢已死去。杨(时任连长)赶到时,见谢躺在地上,胸口有多处弹伤。杨根奎说,凶手是谁一直是个谜。当时官兵都在出操,且官兵非常团结,不可能是内部刺杀。他们有的怀疑是日军派人假充佣工进入兵营刺杀。(关于谢之死,有多种说法,专家可做辨识)。谢死后,租界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但孤军封闭于兵营,未能到现场。”
  
  谢晋元被害的细节见于多份回忆录,比如孙飞将、“八百壮士”之一的陈德松等等,都是同样的描述:1941年4月24日清晨五时,谢晋元如往常一样率士兵们早操。此时,已被汪伪收买的郝鼎诚、张文清、张国顺、张福忠等四名士兵故意迟到。谢因此将这几人叫到一旁询问。早有准备的四个奸徒忽然拔出凶器,群刺谢晋元,中头胸数处。谢晋元重伤倒地,流血至黄昏许,医治无效。四名凶手被当场拿获,移交租界当局审讯。
  
  好吧,围脖不用再看了,咱们回头来看看重要的证据:三个纪念章。
  
  国府颁发的抗战胜利纪念章,编号编号6716。这个编号太靠前了,一个脱队五六年的大头兵,理论上拿不到这么靠前的编号。
  
  中训团军真蓉荣誉章军官证No.191。根据文史资料记录的中央训练团沿革,抗战后中央训练团除南京本部外,另设上海、武汉、广州、重庆、西安、东北六个分团,偏偏就没有蓉城成都。这个玩意是这三个里面最假的。
  
  而这个所谓的“(成都军官大队)24中队3909”纪念章,如果按照《羊城晚报》描述的经历,应该是在1949年。关于“成都军官大队”查不到任何资料,与之最接近的是当时在成都的中央陆军官校开办的五期“游击干部训练班”。这个饥不择食来者不拒的速成班专门培训国府逃台后留在大陆从事各种破坏活动的政治土匪……偏偏这个最招人恨的却有很可能是真的。

金堂人论坛: http://www.jintang.cc/news-id-564.html

http://www.lkong.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61467

质疑杨耀辉冒充杨根奎文章(三)
——杨根奎的籍贯年龄查明

浙江籍的杨根奎老人1947年领救济款的登记表,盖有杨根奎的私章(网友野狼提供)

001.jpg
      原出处是搜狐副总编梁春元先生1月24日23时16分的微博(http://3g.t.sohu.com/comment.do?i=335364248&;suv=9716908748372&ru=./othdoc.do?v_u=20040025%26cp=3%26tp=75%26suv=9716908748372%26pic=true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位梁春元先生对杨耀辉老先生自报“杨根奎”的履历是持认可态度的,这从他的微博1月24日23时11分发布的这个信息可以看出(http://3g.t.sohu.com/comment.do?i=335351835&;suv=9716908748372&ru=./othdoc.do?v_u=20040025%26cp=3%26tp=75%26suv=9716908748372%26pic=true):

      梁春元 今天忽看新闻说四川又发现一位“八百壮士”杨根奎,很高兴,把前年查的资料找出来,果然在1947年民国政府给在沪“八百壮士”的救济名单中找到杨根奎的名字,但从新闻里看,杨老叙述的历史与史料稍出入,可能是老人的记忆有误,在此略作说明。杨根奎的名字在很多文件上里都有,文件中说杨根奎籍贯是浙江人,这一个出入有可以与当时录入个人资料时的失误有关。杨老的年龄:1947年为37岁,与今年90岁一至[致]。另外,抗战胜利后杨根奎曾经流落在上海跟着谢晋元的夫人一些讨生活,这段历史未见新闻中的杨老提起。

  然而梁先生出于某种既定心结先入为主的断言,因其拙劣的算术水平而让人大跌眼镜:1947年37岁的人(而按杨耀辉老先生自述,这年他才26岁!!!),到了2010年,怎么会才90岁涅?呵呵,梁春元先生,无意中帮了杨耀辉老先生,一个倒忙呀!
呵呵,谢谢梁春元先生——梁春元先生较樊建川、唐建光、沈建中等先生为强的是:虽然他算错了算术题,但的确在事先做过不少功课,查过不少档案哩!
     梁春元先生十分孜孜于诲人不倦揭示历史真相的事业,这不!2011年1月24日23时32分,梁先生在微博中又贴出了这么一张图——也是他数年前查档案的成果,之一(http://3g.t.sohu.com/comment.do?i=335418759&;suv=9716908748372&ru=./othdoc.do?v_u=20040025%26cp=3%26tp=75%26suv=9716908748372%26pic=true)——

     梁先生对该图的诠释是:图中文字:以上四行孤军在沪人员,每名赠以法币伍万元整。冬令救济会仍照务委员会议((民国)36年3月8日)法案速发。三十六年三月十五日市长谕此事应该速办。---从行文的口气来看,当时的政府非常重视此事,从我找到的相关文件来看,当时的蒋介石本人对此事也十分的重视,有多次的批示。而5万元法币在1947年值多少呢?我从网上查到资料说:142万元法币合约今日人民币660元,可以买10袋面粉。
     呵呵,梁先生好象天生就有算术不行的毛病?五万元法币在1947年那年头,按最大面额一万元一张计,也就五张,糊窗户纸都嫌太少吧?政府和“委座”“非常重视”且“多次批示”的结果,就是“5万法币”?(介是梁先生自己说的哈!)呵呵,俺咋觉得梁先生简直就有ZXB安插在搜狐之卧底的面相涅?
  陈立人先生也是查过档案滴,他的说法可与梁春元先生互为参照——


  住房刚能凑合,吃饭又成了难题。政府发了一些救济金,每人给200万法币。数目很可观,按最初的价值,可购买五石大米[注:每石相当于120市斤]。但是经层层盘剥,左右延宕,等发到手里,已经几成废纸。孤军官兵们把这些钱集中起来,操办伙食,勉强糊口,每顿一锅米饭,一锅黄豆,便围在一起狼吞虎咽。


  陈立人先生好象比梁先生对雄奇公极其政府更厚道哈?看来介个200万法币,是分N次发滴? 
  看得出来,梁春元先生引证此图的原意是想赞颂雄奇公极其政府之“德政”滴。而且哩,还算了一笔账,可惜啊,心态纠结,加上功力不够,算术不行,结果是适得其反啊!这里俺给出这当间通货膨胀法币贬值的情况——


  随着打内战庞大军费开支造成的财政困境,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1947年底,物价上涨速度为法币通货膨胀速度的3.5倍,1948年8月增大到10倍。
  法币在市面上的流通量,从1945年8月的5000多亿元,猛升到1947年11月的34万亿元,再猛升到1948年6月的250万亿元;在接下来的一个半月里,更猛增到604万亿元,为抗战前的47万倍。这时甚至出现了500万元票面的大钞。由此物价暴涨,达到抗战初期的493倍。在上海,1948年6月吃一块大饼要3万元,甚至乞丐也不愿收千元以下的法币。
  当时的物价,据有人日记,1948年金圆券发行前夕的8月13日,在上海理发一次为240万元,购茶叶一斤约80万元,买毛巾袋一件,120万元。
  1947~1948年,黄金、美钞、物价轮番狂涨,法币不可避免最后崩溃。
  按法币计算的最低生活费
  1946年
  1946年2月20日,国民党控制的报纸《前线日报》发表了一篇报道,根据社会调查的结果,认为当时上海等城市一个五口之家最低生活费为法币156000元(购买力大约合抗战前法币50元,今人民币1500元)。
  当时计算出这个最低生活费的根据是:每月一个五口之家,需要消耗大米1石2斗价2万元,煤球4担2万元,柴一担3000元,油10市斤5000元,蔬菜和副食品每天1500元、每月45000元,车力(交通费)每月33000元,房租、医疗费等3万元,共计法币156000元。
  1946年初,法币100元约合今日人民币1元。
  此后通货膨胀加剧,法币继续贬值。
  1946年夏季大米涨到每石4.27万元(法币),合每市斤267元;黄豆每市斤200多元,豆油每市斤800多元,菜油每市斤700元;猪肉每市斤1300元,白糖每市斤1100元,酱油每市斤362元,食盐每市斤160元;豆腐(每4块)71元;白酒每市斤800元,黄酒每市斤400多元;士林布匹每市尺1100元,龙头细布每市尺700多元。上海等城市一个五口之家最低生活费约为法币30万元。
  1946年夏季,法币200元约合今日人民币1元。
  法币不断贬值,在金融市场上已经丧失信誉,大笔交易通常采用“黄白绿”即金条、银洋、美钞(黄的是金,白的是银,绿色的是美元)。一根金条为十两,一两黄金相当于大约100银圆,一块银圆的购买力大约合今人民币30元。
  也就是说,一根金条的价值大约合今人民币3万元。
  1947年
  1947年夏季大米涨价到每石36.9万元(法币),合每市斤2300元;黄豆也是每市斤2300元,豆油每市斤9000多元,菜油每市斤8000元;猪肉每市斤9500元,白糖每市斤6300元,酱油每市斤2800元,食盐每市斤1300元;豆腐(每4块)6000元;白酒每市斤7900元,黄酒每市斤4000元;士林布每尺9900元,龙头细布每尺6600元,都飞涨到前一年夏季的9~10倍。上海等城市一个五口之家最低生活费约为法币270~300万元。
  1947年夏季,法币1800~2000元的购买力,约合今人民币1元([转者注]梁春元先生算的账是“142万元法币合约今日人民币660元,可以买10袋面粉”,应该说大体正确!然而,梁先生提供的文件复印件显示的是“冬令救济会……”,也就是说,这笔钱是在冬季发放,“夏季”与“冬季”,相差半年,法币贬值至少10倍以上,那5万元法币……?呵呵……)
  1948年
  物价继续大幅度飞涨。1948上半年大米售价平均每石1445万元(法币),合每市斤9万元;黄豆每市斤9万元,豆油每市斤44万元,菜油每市斤36万元;猪肉每市斤35万元,白糖每市斤23万元,酱油每市斤13万元,食盐每市斤7万元;豆腐(每4块)3万元;白酒每市斤25万元,黄酒每市斤13万元;士林布匹每尺18.5万元,龙头细布每尺28万元。
     【民国旧闻】四行八百壮士沦落为丐

~~《南京日报》1948年9月27日~~


  平日,坐车经过苏州河,那四行仓库仍屹立着俯视行人,墙上累累的弹痕,像无数个眼睛,深沉沉地瞪着胜利国度的萎靡国民,一想起当日杨惠敏献去的国旗招展在刀山剑阵中的日子,想着顽强的八百个人——是的,八百壮士!
  而壮士是最容易落魄的……何况我们这八百位很多是不单黄金没有,而且“枕戈待旦”的钢枪早也已交回国库去了的。铁没有一根,最多只剩老命一条。
  这便是所谓“解甲归田”。甲,是早就解掉了的。而大半却无田可归,或有田不能归……“复员”了三年,流落在苏州河边的一些孤军们如今是怎样维持和保存他们从炮火下剩余的生命呢?
  让我姑且做一次文抄公,剪贴几条报纸的标题在下面——《复员三年,四行孤军“复员”为丐》,《丈夫为国捐躯,妻子行乞街头》,《母老子弱,苏州河畔壮士推板车》,《夕日冲呀杀呀!如今杭育杭育。孤军放下枪杆扛行李!》,《谁杀死全家,孤军遗族你们饿毙》。
  够了!但仍要补多一条,是大字号眉题《国家不要你们了?》——但他们却是要国家的,因为他们终究是中国人,而且曾经为中国打过仗。
  ……献旗的杨女士就在大后方以骗案被捉将官里去,而三年前“投降”了的武士,血腥的刀又挂上腰间了!
  八百壮士,是的,曾经给编做歌唱过,曾经写成过小说,曾经拍摄过电影的他们,十年来总应有着每个不同的遭遇或结局吧?
  ……但其实,这些都是不必大惊小怪的,这正是一种写照。

  ■点评:抗日的时候他们是壮士,仗打完了他们就什么也不是了。那个年代,打仗似乎才是当兵的好日子!
     



http://zhoujun.blshe.com/post/349/640303
质疑杨耀辉冒充杨根奎文章(四)
——网友为“抗战老兵杨根奎”事件提供查证核实线索


建议金堂县政府有关部门前往鹤山市档案局查询邓英老先生留下的文字记录,以作为核实杨耀辉老先自陈履历的相关参考。
重要建议:金堂县政府有关部门应在此前对杨耀辉老先生的自述进行记录与录音,并请其与在场的记录者签字后存档,以对与邓英老先生留下的文字进行对比和参照。二、公开邓英老先生留下的文字之前,应先公开杨耀辉老先生的自述文字记录。

网友为“抗战老兵杨根奎”事件提供查证核实线索



  根据西西河网友野狼提供的信息(野狼:谁能找到这个材料?),广东省鹤山市档案馆收藏有“八百壮士”幸存者之一的邓英老先生(原524团1营2连连长,已故)留下的文字《四行孤军 八百壮士》和《我的西行日记》,还附有524团1营的军官介绍。因杨老先生自称是随邓英等一起逃出日军魔掌的,故邓老先生留下的这些文字,对核实确认杨根奎老先生自述的身份履历之真实性可靠性,极具参考价值。
  鹤山市档案局存有邓英自述的手抄本——据称是“海内孤本”,有关介绍如下:

  前国民党八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一营邓英所著的《四行孤军,八百壮士》和《我的西行日记》,是手抄孤本。前者详尽地回忆、叙述了1936年上海沦陷后国民党八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一营掩护全军撤出上海后,死守四行仓与日军激战的实情和八百壮士的起源,完成掩护任务后退入安全地区成了国际俘虏,在敌人的刺刀下过着牛马生活和采取各种行动抗争,以及逃出监狱的经过。反映了强烈抗日爱国热情,同时,也是对日本鬼子残害中国人的控诉。《我的西行日记》则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了邓英脱险后满怀希望寻找部队,却处处遭受冷遇,使其深感被遗弃,深感国民党的腐败无能的经历。另外,附录了《一营军官介绍》。


真实身份为中训团重庆分团28军官总队第5大队24中队学员
质疑杨耀辉冒充杨根奎文章(一)
质疑杨根奎:“最后的八百壮士”是真是假
http://article.daqi.com/sh_fast/3054343.html

疑问一:1936年农历正月三十在什邡参军。入伍前,名叫“杨耀辉”,入伍后改名“杨根奎”。
质疑理由:尽管88师在1935年确实已围剿长征中的红军奉调入川,但其驻防地为川东万县(即今重庆市万州区),距离川西什邡800公里以上,声称在什邡参军的“杨根奎”自无可能加入“八百壮士”所属的88师。另据谢继民《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一书记载:“1935年深秋,第88师从四川省涪陵调万县稍作休整,谢晋元由中校团副转调师部任中校参谋,按照师部计划做好有关调度和安排,具体组织部队从万县乘船沿长江东下,开赴上海附近地区……部队在安徽芜湖驻扎了几天,补充给养,并招募了一些兵员。以后再乘船到南京。1936年9月,日寇在上海挑起事端,88师奉命调到江阴,分别驻扎于江阴至无锡一线附近。”可见,88师至迟在1935年9月前已移防长江下游,而按照“杨根奎”的叙述,此时他应该还在什邡老家打铁。那么,“杨根奎”是否是在四川参加了其他军队,后转至中央军88师呢?根据公开资料记录,曾因参加淞沪会战而移师上海的两支川军部队,一为杨森为军长的第20军,一为刘雨卿率领的43军26师(43军仅辖26师一个师)。但是,这两支部队在抗战爆发前均驻防贵州,也是从贵州直接出发奔赴抗战前线的。如果上述记载无误,那么“杨根奎”老人是如何参加“淞沪会战”并成为精锐德械师88师的一员的?

疑问二: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部队奉命开赴上海,部署于苏州河沿岸。10月26日,谢晋元副团长率领524团第一营接管四行仓库,掩护部队撤退。此时,杨根奎已升任第一营第二连第一排中尉排长。
质疑理由:据《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记载,在谢晋元率部于10月27日凌晨进入四行仓库布防时,由于一连连长上官志标因家眷在租界暂时离队,由二连一排资深排长陶杏春代理一连连长,而拟以一排一班班长蒋敬为排长。因蒋敬班当时已在蒙古路旱桥一带警戒而暂时未能晋升。然而在27日下午的战斗中,蒋敬班陷入敌后,弹尽受伤被俘,随即被日军杀害。“杨根奎”老人又如何在他叙述的时间点成为“第一营第二连第一排中尉排长”呢?

疑问三四行仓库临近公共租界,日军不敢用海军炮火攻击,也不敢像在其他地方那样使用芥子毒气。于是,日军调来骑兵冲锋。杨根奎指挥机枪集中火力先打马。落马的骑兵步履蹒跚,成了捷克式机枪的活靶子。
质疑理由:根据《八一三淞沪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中关于四行仓库战斗的四篇当事人回忆,以及《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中对战斗过程的详细记录,都没有日军在城市巷战中使用骑兵冲锋战术的记录。“杨根奎”老人回忆的日军使用骑兵冲锋的根据又是什么呢?

疑问四:29日,外籍人士派代表向国民政府递交请愿书,要求以“人道主义原因”停止战斗,日军指挥官松井石根也表示同意并保证中国守军撤退。10月31日午夜至11月1日凌晨,谢晋元带领376人分批通过新垃圾桥撤入公共租界。杨根奎的二连一排40人,作为突围敢死队,每人一支手枪,四颗手榴弹。按照预先部署,部队用重机枪掩护杨根奎的敢死队。敢死队占据有利地形后,再掩护其他人撤退。英国人的重机枪也开了火。在这次战斗中,约有10人负伤,杨根奎左额头上被日军刺刀挑开一道口子,左手腕骨折。而杨养正被弹片夺去了左眼。凌晨2时,所有守军均完成撤退。
质疑理由:根据上述多份当事人及后人记述的“八百壮士”战斗记录,在“八百壮士”撤入公共租界的过程中并不存在所谓“突围敢死队”。“杨根奎”老人所回忆的撤退方式应该是“独一无二的”。现摘录《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相关文字以为佐证:
“四位连长迅速回去命令战士们做好准备,全副武装佩带整齐,原地待命。然后谢杨两人才正式向各连长下达了师长的撤退命令。由第一连派步兵一个排,先将仓库与烟杂店相通的半人高墙洞挖开到一人高度,便于进出运动;配以重机枪一挺,由机枪连杨德余排长率领,担任掩护和收容部队。负伤的战士先行撤出。谢团副率领机关枪连及一连的另两个排在伤员后面撤退,团副并先行与英军交涉经由公共租界撤离的有关事项。以后是二、三连依次撤出,杨营长的位置在二连的排尾,三连的排头,随队退出。三连长唐棣会同杨德余排长负责断后及收容事宜。”
同书记载:“由于碉堡内英军早已撤走,原来商定由他们以火力压制日军机枪的协议无法兑现。我军只能利用敌人炮火稍有间断时奋勇冲出,但已有数人伤亡。”可见,所谓英国人重机枪开火掩护一说也属无稽。
另“谢晋元命令战士30人一组依次撤退,在冲过二十几米的西藏路时,第一组即有数人伤亡,当即下令暂停撤退,加派机枪火力及枪榴弹压制敌人炮火,并将每人带的一包包东西扔在马路中间作屏障,才使后来的伤亡减少,但已有6名战士牺牲,包括杨瑞符、杨德余在内共有16人负伤,当即送租界医院治疗(也有9人牺牲、13人负伤的说法)。有数具牺牲战士的尸体因被敌人发射的烧夷弹烧焦而无法辨认。”可见刺刀对抗几无可能,而仅10人负伤则更不可信。

疑问五:1945年8月10日,投奔安徽立煌(今金寨县)第十战区的杨根奎听到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次日,第十战区政治部给杨根奎签发了差假证(相当于通行证),每人一套新军服和几百元路费,资助他们回重庆。
质疑理由:据半藤一利〔日〕所撰《最漫长的一天》记载,及许多(多到不需列名)资料描述,日本决定投降并广播宣布是在1945年8月15日之前24小时之内才做出的决定,而身处中国内地的“杨根奎”老人如何在8月10日就得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

疑问六:2005年,杨根奎看到杨养正被评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的报道。杨养正获得的认同,让杨根奎欣慰。他尝试着找到金堂县相关部门,但他得到的答复是:“那你只有去台湾找国民党给你落实政策。”讲到这些,老人颤抖的声音中,有一丝无奈、一丝酸楚:“我是为祖国而抗日的啊!”
质疑理由:既然2005年已经得知老战友杨养正仍然在世,且就在离家并不远的重庆(以成渝大巴为例,成都至重庆仅需时4个小时),如果“杨根奎”老人身体不适无法前往看望的话,完全有理由派子女前往,为何到杨养正老人去世,两人一直没有联系?

综上所述,“杨根奎”老人关于抗战期间的经历回忆确实有许多无法解释,甚至与以往资料、回忆录互相矛盾之处。笔者无意去伤害、指责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无论他是否是“八百壮士”中的一员。但是,那些人为“创造”历史的行为我们已经见得太多,实在不希望刚刚开始被国人有所关注的正面战场抗战历史因为一两个人的“虚假”而变成为人嘲讽和否定的笑话,这不仅是历史研究者的悲哀,更是对历史本身的嘲弄。

另附网上部分质疑观点,因无切实资料查证,仅列正文之下:

说法一:网上流传的“八百壮士”212人名单中,确有“杨根奎”之名,但籍贯写为“浙江”;

说法二:1936年15岁参军,17岁当排长,而据记载,524团第1营2连2排4班副班长陈树生,牺牲时已21岁,副班长尚且20多岁,17岁的娃娃兵如何当上排长?

说法三:“杨根奎”老人,15岁从军——1年后升为少尉——7年空白——重新入伍,升少校——1年后升为少将副师长。这个速度可称坐火箭了。

本文参考资料:

《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作者:谢继民,出版:团结出版社,2010.9

《八一三淞沪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作者:白崇禧等,出版: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10

《最漫长的一天》,作者:半藤一利〔日〕,出版:重庆出版社,2009.3文章有道理!当时看了我也怀疑,说什么孙震亲自问他,什么少将,太快了 ,也不现实。

质疑杨耀辉冒充杨根奎文章(二)
http://www.jintang.cc/news-id-564.html

金堂“老兵”“杨根奎”造假问题被继续追踪
发布时间:2011-01-25 10:10:32 作者:cmz95900 来源:金堂信息网

      这事最近在网上相当热闹,连郭芙蓉女侠也加入了转发的行列。不过继续捋捋还是很有意思的。
  
      根据自我标榜为“客观中立”的“新闻媒体”,而“不是学术刊物”的《看历史》主编唐建光的微博:
  
  “不少朋友质疑“八百壮士”身份。我今天与其交谈4个小时,特将细节转述,供参考:一、参军。杨耀辉出身于1921年,1936年正月三十,因不甘当铁匠而欲‘出人头地’,赴什邡投奔堂兄,入川军第21军范绍增部第二旅857团3营10连任二等兵。同年10月左右,他羡慕中央军待遇,自赴重庆投入孙元良88师262旅524团1营2连。他说,当时88师为军中精锐,清一色的钢盔,士兵都是呢字军服和皮鞋,‘月月关饷’,从不拖欠。”
  
  问题是根据88师军史,1935年入川驻万县,1936年3月即返回无锡,不知道这位“杨根奎”是怎么在“同年10月”从川军当了逃兵跑到重庆追随孙飞将的。
  
  继续看围脖:
  
  “1937年,88师调无锡驻防。在一次上级检阅演习中,班长杨根奎临时代职排长指挥有方,被升任排长。松沪战事开启,该师立即进入上海在苏州河一带投入战斗。”
  
  这个“排长”的职务,已经假到连经常创作真相的大作家方军都不相信了,给我发一纸条说“17岁当中尉,显然不对。没有上过军校的”。
  
  还是看围脖:
  
  “杨根奎讲述另一件大事:进入英租界后,孤军被封闭于营地。那天(1941年4月24日),除谢晋元外所有官兵都在出操,谢的勤务员来到谢的宿舍,发现谢已死去。杨(时任连长)赶到时,见谢躺在地上,胸口有多处弹伤。杨根奎说,凶手是谁一直是个谜。当时官兵都在出操,且官兵非常团结,不可能是内部刺杀。他们有的怀疑是日军派人假充佣工进入兵营刺杀。(关于谢之死,有多种说法,专家可做辨识)。谢死后,租界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但孤军封闭于兵营,未能到现场。”
  
  谢晋元被害的细节见于多份回忆录,比如孙飞将、“八百壮士”之一的陈德松等等,都是同样的描述:1941年4月24日清晨五时,谢晋元如往常一样率士兵们早操。此时,已被汪伪收买的郝鼎诚、张文清、张国顺、张福忠等四名士兵故意迟到。谢因此将这几人叫到一旁询问。早有准备的四个奸徒忽然拔出凶器,群刺谢晋元,中头胸数处。谢晋元重伤倒地,流血至黄昏许,医治无效。四名凶手被当场拿获,移交租界当局审讯。
  
  好吧,围脖不用再看了,咱们回头来看看重要的证据:三个纪念章。
  
  国府颁发的抗战胜利纪念章,编号编号6716。这个编号太靠前了,一个脱队五六年的大头兵,理论上拿不到这么靠前的编号。
  
  中训团军真蓉荣誉章军官证No.191。根据文史资料记录的中央训练团沿革,抗战后中央训练团除南京本部外,另设上海、武汉、广州、重庆、西安、东北六个分团,偏偏就没有蓉城成都。这个玩意是这三个里面最假的。
  
  而这个所谓的“(成都军官大队)24中队3909”纪念章,如果按照《羊城晚报》描述的经历,应该是在1949年。关于“成都军官大队”查不到任何资料,与之最接近的是当时在成都的中央陆军官校开办的五期“游击干部训练班”。这个饥不择食来者不拒的速成班专门培训国府逃台后留在大陆从事各种破坏活动的政治土匪……偏偏这个最招人恨的却有很可能是真的。

金堂人论坛: http://www.jintang.cc/news-id-564.html

http://www.lkong.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61467

质疑杨耀辉冒充杨根奎文章(三)
——杨根奎的籍贯年龄查明

浙江籍的杨根奎老人1947年领救济款的登记表,盖有杨根奎的私章(网友野狼提供)

001.jpg
      原出处是搜狐副总编梁春元先生1月24日23时16分的微博(http://3g.t.sohu.com/comment.do?i=335364248&;suv=9716908748372&ru=./othdoc.do?v_u=20040025%26cp=3%26tp=75%26suv=9716908748372%26pic=true)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位梁春元先生对杨耀辉老先生自报“杨根奎”的履历是持认可态度的,这从他的微博1月24日23时11分发布的这个信息可以看出(http://3g.t.sohu.com/comment.do?i=335351835&;suv=9716908748372&ru=./othdoc.do?v_u=20040025%26cp=3%26tp=75%26suv=9716908748372%26pic=true):

      梁春元 今天忽看新闻说四川又发现一位“八百壮士”杨根奎,很高兴,把前年查的资料找出来,果然在1947年民国政府给在沪“八百壮士”的救济名单中找到杨根奎的名字,但从新闻里看,杨老叙述的历史与史料稍出入,可能是老人的记忆有误,在此略作说明。杨根奎的名字在很多文件上里都有,文件中说杨根奎籍贯是浙江人,这一个出入有可以与当时录入个人资料时的失误有关。杨老的年龄:1947年为37岁,与今年90岁一至[致]。另外,抗战胜利后杨根奎曾经流落在上海跟着谢晋元的夫人一些讨生活,这段历史未见新闻中的杨老提起。

  然而梁先生出于某种既定心结先入为主的断言,因其拙劣的算术水平而让人大跌眼镜:1947年37岁的人(而按杨耀辉老先生自述,这年他才26岁!!!),到了2010年,怎么会才90岁涅?呵呵,梁春元先生,无意中帮了杨耀辉老先生,一个倒忙呀!
呵呵,谢谢梁春元先生——梁春元先生较樊建川、唐建光、沈建中等先生为强的是:虽然他算错了算术题,但的确在事先做过不少功课,查过不少档案哩!
     梁春元先生十分孜孜于诲人不倦揭示历史真相的事业,这不!2011年1月24日23时32分,梁先生在微博中又贴出了这么一张图——也是他数年前查档案的成果,之一(http://3g.t.sohu.com/comment.do?i=335418759&;suv=9716908748372&ru=./othdoc.do?v_u=20040025%26cp=3%26tp=75%26suv=9716908748372%26pic=true)——

     梁先生对该图的诠释是:图中文字:以上四行孤军在沪人员,每名赠以法币伍万元整。冬令救济会仍照务委员会议((民国)36年3月8日)法案速发。三十六年三月十五日市长谕此事应该速办。---从行文的口气来看,当时的政府非常重视此事,从我找到的相关文件来看,当时的蒋介石本人对此事也十分的重视,有多次的批示。而5万元法币在1947年值多少呢?我从网上查到资料说:142万元法币合约今日人民币660元,可以买10袋面粉。
     呵呵,梁先生好象天生就有算术不行的毛病?五万元法币在1947年那年头,按最大面额一万元一张计,也就五张,糊窗户纸都嫌太少吧?政府和“委座”“非常重视”且“多次批示”的结果,就是“5万法币”?(介是梁先生自己说的哈!)呵呵,俺咋觉得梁先生简直就有ZXB安插在搜狐之卧底的面相涅?
  陈立人先生也是查过档案滴,他的说法可与梁春元先生互为参照——


  住房刚能凑合,吃饭又成了难题。政府发了一些救济金,每人给200万法币。数目很可观,按最初的价值,可购买五石大米[注:每石相当于120市斤]。但是经层层盘剥,左右延宕,等发到手里,已经几成废纸。孤军官兵们把这些钱集中起来,操办伙食,勉强糊口,每顿一锅米饭,一锅黄豆,便围在一起狼吞虎咽。


  陈立人先生好象比梁先生对雄奇公极其政府更厚道哈?看来介个200万法币,是分N次发滴? 
  看得出来,梁春元先生引证此图的原意是想赞颂雄奇公极其政府之“德政”滴。而且哩,还算了一笔账,可惜啊,心态纠结,加上功力不够,算术不行,结果是适得其反啊!这里俺给出这当间通货膨胀法币贬值的情况——


  随着打内战庞大军费开支造成的财政困境,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1947年底,物价上涨速度为法币通货膨胀速度的3.5倍,1948年8月增大到10倍。
  法币在市面上的流通量,从1945年8月的5000多亿元,猛升到1947年11月的34万亿元,再猛升到1948年6月的250万亿元;在接下来的一个半月里,更猛增到604万亿元,为抗战前的47万倍。这时甚至出现了500万元票面的大钞。由此物价暴涨,达到抗战初期的493倍。在上海,1948年6月吃一块大饼要3万元,甚至乞丐也不愿收千元以下的法币。
  当时的物价,据有人日记,1948年金圆券发行前夕的8月13日,在上海理发一次为240万元,购茶叶一斤约80万元,买毛巾袋一件,120万元。
  1947~1948年,黄金、美钞、物价轮番狂涨,法币不可避免最后崩溃。
  按法币计算的最低生活费
  1946年
  1946年2月20日,国民党控制的报纸《前线日报》发表了一篇报道,根据社会调查的结果,认为当时上海等城市一个五口之家最低生活费为法币156000元(购买力大约合抗战前法币50元,今人民币1500元)。
  当时计算出这个最低生活费的根据是:每月一个五口之家,需要消耗大米1石2斗价2万元,煤球4担2万元,柴一担3000元,油10市斤5000元,蔬菜和副食品每天1500元、每月45000元,车力(交通费)每月33000元,房租、医疗费等3万元,共计法币156000元。
  1946年初,法币100元约合今日人民币1元。
  此后通货膨胀加剧,法币继续贬值。
  1946年夏季大米涨到每石4.27万元(法币),合每市斤267元;黄豆每市斤200多元,豆油每市斤800多元,菜油每市斤700元;猪肉每市斤1300元,白糖每市斤1100元,酱油每市斤362元,食盐每市斤160元;豆腐(每4块)71元;白酒每市斤800元,黄酒每市斤400多元;士林布匹每市尺1100元,龙头细布每市尺700多元。上海等城市一个五口之家最低生活费约为法币30万元。
  1946年夏季,法币200元约合今日人民币1元。
  法币不断贬值,在金融市场上已经丧失信誉,大笔交易通常采用“黄白绿”即金条、银洋、美钞(黄的是金,白的是银,绿色的是美元)。一根金条为十两,一两黄金相当于大约100银圆,一块银圆的购买力大约合今人民币30元。
  也就是说,一根金条的价值大约合今人民币3万元。
  1947年
  1947年夏季大米涨价到每石36.9万元(法币),合每市斤2300元;黄豆也是每市斤2300元,豆油每市斤9000多元,菜油每市斤8000元;猪肉每市斤9500元,白糖每市斤6300元,酱油每市斤2800元,食盐每市斤1300元;豆腐(每4块)6000元;白酒每市斤7900元,黄酒每市斤4000元;士林布每尺9900元,龙头细布每尺6600元,都飞涨到前一年夏季的9~10倍。上海等城市一个五口之家最低生活费约为法币270~300万元。
  1947年夏季,法币1800~2000元的购买力,约合今人民币1元([转者注]梁春元先生算的账是“142万元法币合约今日人民币660元,可以买10袋面粉”,应该说大体正确!然而,梁先生提供的文件复印件显示的是“冬令救济会……”,也就是说,这笔钱是在冬季发放,“夏季”与“冬季”,相差半年,法币贬值至少10倍以上,那5万元法币……?呵呵……)
  1948年
  物价继续大幅度飞涨。1948上半年大米售价平均每石1445万元(法币),合每市斤9万元;黄豆每市斤9万元,豆油每市斤44万元,菜油每市斤36万元;猪肉每市斤35万元,白糖每市斤23万元,酱油每市斤13万元,食盐每市斤7万元;豆腐(每4块)3万元;白酒每市斤25万元,黄酒每市斤13万元;士林布匹每尺18.5万元,龙头细布每尺28万元。
     【民国旧闻】四行八百壮士沦落为丐

~~《南京日报》1948年9月27日~~


  平日,坐车经过苏州河,那四行仓库仍屹立着俯视行人,墙上累累的弹痕,像无数个眼睛,深沉沉地瞪着胜利国度的萎靡国民,一想起当日杨惠敏献去的国旗招展在刀山剑阵中的日子,想着顽强的八百个人——是的,八百壮士!
  而壮士是最容易落魄的……何况我们这八百位很多是不单黄金没有,而且“枕戈待旦”的钢枪早也已交回国库去了的。铁没有一根,最多只剩老命一条。
  这便是所谓“解甲归田”。甲,是早就解掉了的。而大半却无田可归,或有田不能归……“复员”了三年,流落在苏州河边的一些孤军们如今是怎样维持和保存他们从炮火下剩余的生命呢?
  让我姑且做一次文抄公,剪贴几条报纸的标题在下面——《复员三年,四行孤军“复员”为丐》,《丈夫为国捐躯,妻子行乞街头》,《母老子弱,苏州河畔壮士推板车》,《夕日冲呀杀呀!如今杭育杭育。孤军放下枪杆扛行李!》,《谁杀死全家,孤军遗族你们饿毙》。
  够了!但仍要补多一条,是大字号眉题《国家不要你们了?》——但他们却是要国家的,因为他们终究是中国人,而且曾经为中国打过仗。
  ……献旗的杨女士就在大后方以骗案被捉将官里去,而三年前“投降”了的武士,血腥的刀又挂上腰间了!
  八百壮士,是的,曾经给编做歌唱过,曾经写成过小说,曾经拍摄过电影的他们,十年来总应有着每个不同的遭遇或结局吧?
  ……但其实,这些都是不必大惊小怪的,这正是一种写照。

  ■点评:抗日的时候他们是壮士,仗打完了他们就什么也不是了。那个年代,打仗似乎才是当兵的好日子!
     



http://zhoujun.blshe.com/post/349/640303
质疑杨耀辉冒充杨根奎文章(四)
——网友为“抗战老兵杨根奎”事件提供查证核实线索


建议金堂县政府有关部门前往鹤山市档案局查询邓英老先生留下的文字记录,以作为核实杨耀辉老先自陈履历的相关参考。
重要建议:金堂县政府有关部门应在此前对杨耀辉老先生的自述进行记录与录音,并请其与在场的记录者签字后存档,以对与邓英老先生留下的文字进行对比和参照。二、公开邓英老先生留下的文字之前,应先公开杨耀辉老先生的自述文字记录。

网友为“抗战老兵杨根奎”事件提供查证核实线索



  根据西西河网友野狼提供的信息(野狼:谁能找到这个材料?),广东省鹤山市档案馆收藏有“八百壮士”幸存者之一的邓英老先生(原524团1营2连连长,已故)留下的文字《四行孤军 八百壮士》和《我的西行日记》,还附有524团1营的军官介绍。因杨老先生自称是随邓英等一起逃出日军魔掌的,故邓老先生留下的这些文字,对核实确认杨根奎老先生自述的身份履历之真实性可靠性,极具参考价值。
  鹤山市档案局存有邓英自述的手抄本——据称是“海内孤本”,有关介绍如下:

  前国民党八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一营邓英所著的《四行孤军,八百壮士》和《我的西行日记》,是手抄孤本。前者详尽地回忆、叙述了1936年上海沦陷后国民党八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一营掩护全军撤出上海后,死守四行仓与日军激战的实情和八百壮士的起源,完成掩护任务后退入安全地区成了国际俘虏,在敌人的刺刀下过着牛马生活和采取各种行动抗争,以及逃出监狱的经过。反映了强烈抗日爱国热情,同时,也是对日本鬼子残害中国人的控诉。《我的西行日记》则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了邓英脱险后满怀希望寻找部队,却处处遭受冷遇,使其深感被遗弃,深感国民党的腐败无能的经历。另外,附录了《一营军官介绍》。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对部分质疑的回复

http://www.lkong.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8301&highlight=

梁春元总编的档案照片还未被爆出之前——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对部分质疑的回复

NGA有人发信给了相关单位去询问
关于抗日老兵、八百壮士杨根奎
   前些天结束讨论后我给羊城晚报、金堂县人民政府、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分别发送了邮件,写了对老人身份的一些疑惑以及网上的一些疑点。
到今天,只有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给予了回复,在这里也要感谢下纪念馆的工作人员。
回复如下:
您好:
      首先感谢您对抗战老兵的关注.我们纪念馆曾于前阶段采访过杨根奎老人,对于您提出的对杨老身份的疑惑,我们很愿意为您解答:
1.您看到的一份八百壮士名单,其中就写有杨根奎,浙江人.这在网络上也有.那是错误的.八百壮士实有四百二十多人,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一份详细名单.因为淞沪会战524团前后进行过几次补充,最后一次为湖北保安第5团全团补入,因此,在战事紧张,兵员补充多次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有全团所有人员的花名册的,在退入四行仓库前,其实524团伤亡非常巨大,原来的老兵已经不多了. 在保5团第1营改为第524团第1营之后,第88师仍以原第524团第1营营长杨瑞符营长继续担任,杨营长带着硕果仅存的连长陶杏村与少数原第1营的残余士兵接任之后,主官的变动只是将第1连连长上官志标调为少校团附,而以陶杏村继任连长。带来的士兵则多半升任排长,班长等干部并编入各排。杨根奎老人是524团1营2连的老 兵,他是524团的原班人马.在进入四行仓库后他的身份是班长,而不是媒体上说的是排长.
2.抗战胜利纪念章和军官证荣誉证等那是杨老在以后得到的,那和八百壮士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我们采访中老人有谢团长纪念章,已经捐献给了建川博物馆,这个纪念章是八百壮士独有的.单凭这点就可以确定.
3.在采访过程中,老先生对许多细节都是很清楚的,比如四行仓库位置,献国旗,孤军营包括谢团长之死以及怎样逃亡,多能详细叙述,这些多是与史实相符的.
  杨根奎老人确是八百壮士那是无疑的,至于报道了杨养正后,为啥不去看杨养正等,那是因为他穷和身体有疾病,其实老人很想去.
不知我们的回答能否给你解惑,八百壮士的组成,战斗,孤军营,被俘,结局等等我们以后还可以深入探讨.
  谢谢您的来信,祝您新年快乐.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002.jpg                                                                                                                                                                                                                                                                                          



《看历史》主编唐建光的微博回应:
     “不少朋友质疑“八百壮士”身份。我今天与其交谈4个小时,特将细节转述,供参考:一、参军。杨耀辉出身于1921年,1936年正月三十,因不甘当铁匠而欲‘出人头地’,赴什邡投奔堂兄,入川军第21军范绍增部第二旅857团3营10连任二等兵。同年10月左右,他羡慕中央军待遇,自赴重庆投入孙元良88师262旅524团1营2连。他说,当时88师为军中精锐,清一色的钢盔,士兵都是呢字军服和皮鞋,‘月月关饷’,从不拖欠。”  
        问题是根据88师军史,1935年入川驻万县,1936年3月即返回无锡,不知道这位“杨根奎”是怎么在“同年10月”从川军当了逃兵跑到重庆追随孙飞将的。
     “1937年,88师调无锡驻防。在一次上级检阅演习中,班长杨根奎临时代职排长指挥有方,被升任排长。松沪战事开启,该师立即进入上海在苏州河一带投入战斗。”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对部分质疑的回复

http://www.lkong.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8301&highlight=

梁春元总编的档案照片还未被爆出之前——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对部分质疑的回复

NGA有人发信给了相关单位去询问
关于抗日老兵、八百壮士杨根奎
   前些天结束讨论后我给羊城晚报、金堂县人民政府、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分别发送了邮件,写了对老人身份的一些疑惑以及网上的一些疑点。
到今天,只有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给予了回复,在这里也要感谢下纪念馆的工作人员。
回复如下:
您好:
      首先感谢您对抗战老兵的关注.我们纪念馆曾于前阶段采访过杨根奎老人,对于您提出的对杨老身份的疑惑,我们很愿意为您解答:
1.您看到的一份八百壮士名单,其中就写有杨根奎,浙江人.这在网络上也有.那是错误的.八百壮士实有四百二十多人,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一份详细名单.因为淞沪会战524团前后进行过几次补充,最后一次为湖北保安第5团全团补入,因此,在战事紧张,兵员补充多次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有全团所有人员的花名册的,在退入四行仓库前,其实524团伤亡非常巨大,原来的老兵已经不多了. 在保5团第1营改为第524团第1营之后,第88师仍以原第524团第1营营长杨瑞符营长继续担任,杨营长带着硕果仅存的连长陶杏村与少数原第1营的残余士兵接任之后,主官的变动只是将第1连连长上官志标调为少校团附,而以陶杏村继任连长。带来的士兵则多半升任排长,班长等干部并编入各排。杨根奎老人是524团1营2连的老 兵,他是524团的原班人马.在进入四行仓库后他的身份是班长,而不是媒体上说的是排长.
2.抗战胜利纪念章和军官证荣誉证等那是杨老在以后得到的,那和八百壮士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我们采访中老人有谢团长纪念章,已经捐献给了建川博物馆,这个纪念章是八百壮士独有的.单凭这点就可以确定.
3.在采访过程中,老先生对许多细节都是很清楚的,比如四行仓库位置,献国旗,孤军营包括谢团长之死以及怎样逃亡,多能详细叙述,这些多是与史实相符的.
  杨根奎老人确是八百壮士那是无疑的,至于报道了杨养正后,为啥不去看杨养正等,那是因为他穷和身体有疾病,其实老人很想去.
不知我们的回答能否给你解惑,八百壮士的组成,战斗,孤军营,被俘,结局等等我们以后还可以深入探讨.
  谢谢您的来信,祝您新年快乐.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002.jpg                                                                                                                                                                                                                                                                                          



《看历史》主编唐建光的微博回应:
     “不少朋友质疑“八百壮士”身份。我今天与其交谈4个小时,特将细节转述,供参考:一、参军。杨耀辉出身于1921年,1936年正月三十,因不甘当铁匠而欲‘出人头地’,赴什邡投奔堂兄,入川军第21军范绍增部第二旅857团3营10连任二等兵。同年10月左右,他羡慕中央军待遇,自赴重庆投入孙元良88师262旅524团1营2连。他说,当时88师为军中精锐,清一色的钢盔,士兵都是呢字军服和皮鞋,‘月月关饷’,从不拖欠。”  
        问题是根据88师军史,1935年入川驻万县,1936年3月即返回无锡,不知道这位“杨根奎”是怎么在“同年10月”从川军当了逃兵跑到重庆追随孙飞将的。
     “1937年,88师调无锡驻防。在一次上级检阅演习中,班长杨根奎临时代职排长指挥有方,被升任排长。松沪战事开启,该师立即进入上海在苏州河一带投入战斗。”


中共金堂县委宣传部答复如下:杨根奎原名杨耀辉,身份已初步证实。
     2011年1月4日春节前夕,县民政局党组成员再次到杨耀辉家中慰问。 1月21日,杨耀辉获得成都传媒集团旗下的《看历史》杂志与腾讯网联合主办的“国家记忆2010——致敬历史记录者”活动的“年度特别致敬奖”。
     1月23日 金堂县残联为杨耀辉,淞沪会战抗日“八百壮士”中唯一一位健在的幸存者,开展了入户免费筛查白内障服务。在县残联的安排下,老人已在县残联定点的白内障专科医院接受了免费手术。
     1月23日 12月10日,县民政局及白果镇组织干部职工到杨耀辉家中看望老人,送去了1000元慰问金。
     1月23日 2010年12月,杨耀辉的事迹经成都日报、成都晚报、成都商报等媒体报道后,金堂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派专人到老人家中慰问。杨耀辉老人被发现后,金堂社会各界也纷纷前往看望老英雄。
     1月23日 关于杨根奎(杨耀辉)老人的医保。金堂县2005年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2005—2008年,杨耀辉均参加了新农合(医疗证号:10530928007);2009年成都市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后,2009—2011年,杨耀辉均参加了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编号:885302662)。
     1月23日 感谢广大粉丝、网民对老英雄杨根奎(杨耀辉)的关注和关心,请大家放心 ,抗日英雄人民不会忘记,国家不会忘记!对于老英雄的事迹,建议大家多收集、多了解,不听片面之词。


中共金堂县委该如何收场。。。。


台湾方面的回应

http://wangqinian.bokee.com/viewdiary.55727028.html


  对杨根奎的晚年无医疗保障,没有退休金,如其向台湾政府方面申请自身权益,台湾政府将如何处理,本报记者就此问题致电中华民国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一位女性在电话中表示,这个案例牵涉的问题太广,身份确认也是重要的一环,非该会职权所在;而国民党中央党部表示,现在党政分开,建请洽国防部咨询;国防部接电话的一位女性职员则表示,此系特殊案例,无法立即答复,建议记者以电子邮件反映实情,当局会以书面答复。
  本报记者以个人身份,于1月24日以电子邮件给国防部,该部答复处理情况为:“分派处理中”、“请你记住您的受理编号,您可以随时上网查询进度及我们回覆的讯息”。


  一、台端100年1月24日致本会主任委员民意电子信箱,赐告羊城晚报刊载四行仓库保卫战士杨根奎先生事迹乙节,敬复如后。
  二、依法,本会对持有荣民证及中华民国身分证之我国退伍军人提供就医、就养、就学等服务。
  三、本处于1月25日上午8:45主动连络台端,期进一步了解杨老先生详情,唯电话无人接听。
  四、据来文转载报导内容,杨根奎先生应非居于中华民国政府管辖之台澎金马地区,本会尚无法与其取得连络并提供协助。

  先生您好:致总统府电子信函敬悉。有关所诉求杨根奎先生权益事,说明如下: ㈠依本会53.5.10定颁《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条例》第二条第一款规定“依法退除役之军官”为本会辅导对象;复依57.10.15订颁《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条例施行细则》第二条第一项各款显示,退伍(役)军官需持有“退伍(役)令或解除召集令”者,始符本会辅导对象。

  还是要赞一下台湾政府的工作人员,回答条理清楚、有根有据。而相比之下金堂县吏就太逊了,先是一句让人家去找国民党落实政策就打发了,难以想象这是在有不少国军老兵生活的四川的统战部门的工作人员说的话。真假不论,起码得告诉人家需要什幺证明材料吧。当然了,这一细节据杨耀辉的儿子说只有杨耀辉本人和政府工作人员在场,是否完全属实尚不清楚。再有就是在媒体炒的沸沸扬扬之后,急着又是发补助又是免费办最高档保险,为什幺不认真审核认证一下?搞到现在是骑虎难下,如果杨耀辉不是800壮士的话,难道还把保险给退了不成。


中共金堂县委宣传部答复如下:杨根奎原名杨耀辉,身份已初步证实。
     2011年1月4日春节前夕,县民政局党组成员再次到杨耀辉家中慰问。 1月21日,杨耀辉获得成都传媒集团旗下的《看历史》杂志与腾讯网联合主办的“国家记忆2010——致敬历史记录者”活动的“年度特别致敬奖”。
     1月23日 金堂县残联为杨耀辉,淞沪会战抗日“八百壮士”中唯一一位健在的幸存者,开展了入户免费筛查白内障服务。在县残联的安排下,老人已在县残联定点的白内障专科医院接受了免费手术。
     1月23日 12月10日,县民政局及白果镇组织干部职工到杨耀辉家中看望老人,送去了1000元慰问金。
     1月23日 2010年12月,杨耀辉的事迹经成都日报、成都晚报、成都商报等媒体报道后,金堂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派专人到老人家中慰问。杨耀辉老人被发现后,金堂社会各界也纷纷前往看望老英雄。
     1月23日 关于杨根奎(杨耀辉)老人的医保。金堂县2005年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2005—2008年,杨耀辉均参加了新农合(医疗证号:10530928007);2009年成都市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后,2009—2011年,杨耀辉均参加了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编号:885302662)。
     1月23日 感谢广大粉丝、网民对老英雄杨根奎(杨耀辉)的关注和关心,请大家放心 ,抗日英雄人民不会忘记,国家不会忘记!对于老英雄的事迹,建议大家多收集、多了解,不听片面之词。


中共金堂县委该如何收场。。。。


台湾方面的回应

http://wangqinian.bokee.com/viewdiary.55727028.html


  对杨根奎的晚年无医疗保障,没有退休金,如其向台湾政府方面申请自身权益,台湾政府将如何处理,本报记者就此问题致电中华民国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一位女性在电话中表示,这个案例牵涉的问题太广,身份确认也是重要的一环,非该会职权所在;而国民党中央党部表示,现在党政分开,建请洽国防部咨询;国防部接电话的一位女性职员则表示,此系特殊案例,无法立即答复,建议记者以电子邮件反映实情,当局会以书面答复。
  本报记者以个人身份,于1月24日以电子邮件给国防部,该部答复处理情况为:“分派处理中”、“请你记住您的受理编号,您可以随时上网查询进度及我们回覆的讯息”。


  一、台端100年1月24日致本会主任委员民意电子信箱,赐告羊城晚报刊载四行仓库保卫战士杨根奎先生事迹乙节,敬复如后。
  二、依法,本会对持有荣民证及中华民国身分证之我国退伍军人提供就医、就养、就学等服务。
  三、本处于1月25日上午8:45主动连络台端,期进一步了解杨老先生详情,唯电话无人接听。
  四、据来文转载报导内容,杨根奎先生应非居于中华民国政府管辖之台澎金马地区,本会尚无法与其取得连络并提供协助。

  先生您好:致总统府电子信函敬悉。有关所诉求杨根奎先生权益事,说明如下: ㈠依本会53.5.10定颁《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条例》第二条第一款规定“依法退除役之军官”为本会辅导对象;复依57.10.15订颁《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条例施行细则》第二条第一项各款显示,退伍(役)军官需持有“退伍(役)令或解除召集令”者,始符本会辅导对象。

  还是要赞一下台湾政府的工作人员,回答条理清楚、有根有据。而相比之下金堂县吏就太逊了,先是一句让人家去找国民党落实政策就打发了,难以想象这是在有不少国军老兵生活的四川的统战部门的工作人员说的话。真假不论,起码得告诉人家需要什幺证明材料吧。当然了,这一细节据杨耀辉的儿子说只有杨耀辉本人和政府工作人员在场,是否完全属实尚不清楚。再有就是在媒体炒的沸沸扬扬之后,急着又是发补助又是免费办最高档保险,为什幺不认真审核认证一下?搞到现在是骑虎难下,如果杨耀辉不是800壮士的话,难道还把保险给退了不成。


四川成都市委宣传部指责《看历史》杂志编辑马兰所编发的报道《发现最后的壮士》为“虚假报道”,并勒令其离职。
近日,四川省成都传媒集团旗下的《看历史》杂志编辑马兰,被成都市委宣传部部长何华章下令要求辞退。
成都当地媒体人士透露,肇祸的是马兰在2011年第二期《看历史》杂志上编发的报道,《发现最后的壮士》。这篇报道讲述了著名的淞沪会战中坚守闸北四行仓库的抗日官兵,即“八百壮士”之一的仅存的老军人90多岁的杨根奎(杨耀辉)的故事,引起不小的反响。
报道称,杨根奎返乡之后,改名杨耀辉,由于政治变迁,国府东渡,他的昔日荣光给家庭带来的却是“无休止的磨难”。“四清运动”中,杨根奎因曾效力于国民党军队而被划为“五类分子”。杨根奎将珍藏多年的“谢晋元纪念章”带到当地派出所,以证明自己虽是国军编制,却是抗战的军人。但纪念章不仅被当场没收,本人也当即被关押。
现在,杨根奎生活困顿,他有8个子女,他和小儿子杨祖志住在一起,“他依靠儿子过活,没有医疗保障,也没有退休金。”小儿子平时在周边打些临工。屋子空荡荡的,“一无所有”。
报道所展示的抗战老军人的坎坷经历和困顿生活,引起了网友的同情和共鸣,不少媒体跟进这一报道,也给成都的地方政府带来不小压力。关于杨根奎的真实履历,报道刊发后,网络上有不少争议,迄今尚无定论。
成都市金堂县委宣传部对媒体发表声明称:“关于杨根奎(杨耀辉)老人的医保,金堂县2005年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2005—2008年,杨耀辉均参加了新农合;2009年成都市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后,2009—2011年,杨耀辉均参加了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此后,成都市委宣传部认定马兰的报道是虚假报道,并勒令其离职。
http://www.xici.net/#d140893422.htm
注:这篇文章起初的来源很有可能是大,纪,元。

四川成都市委宣传部指责《看历史》杂志编辑马兰所编发的报道《发现最后的壮士》为“虚假报道”,并勒令其离职。
近日,四川省成都传媒集团旗下的《看历史》杂志编辑马兰,被成都市委宣传部部长何华章下令要求辞退。
成都当地媒体人士透露,肇祸的是马兰在2011年第二期《看历史》杂志上编发的报道,《发现最后的壮士》。这篇报道讲述了著名的淞沪会战中坚守闸北四行仓库的抗日官兵,即“八百壮士”之一的仅存的老军人90多岁的杨根奎(杨耀辉)的故事,引起不小的反响。
报道称,杨根奎返乡之后,改名杨耀辉,由于政治变迁,国府东渡,他的昔日荣光给家庭带来的却是“无休止的磨难”。“四清运动”中,杨根奎因曾效力于国民党军队而被划为“五类分子”。杨根奎将珍藏多年的“谢晋元纪念章”带到当地派出所,以证明自己虽是国军编制,却是抗战的军人。但纪念章不仅被当场没收,本人也当即被关押。
现在,杨根奎生活困顿,他有8个子女,他和小儿子杨祖志住在一起,“他依靠儿子过活,没有医疗保障,也没有退休金。”小儿子平时在周边打些临工。屋子空荡荡的,“一无所有”。
报道所展示的抗战老军人的坎坷经历和困顿生活,引起了网友的同情和共鸣,不少媒体跟进这一报道,也给成都的地方政府带来不小压力。关于杨根奎的真实履历,报道刊发后,网络上有不少争议,迄今尚无定论。
成都市金堂县委宣传部对媒体发表声明称:“关于杨根奎(杨耀辉)老人的医保,金堂县2005年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2005—2008年,杨耀辉均参加了新农合;2009年成都市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后,2009—2011年,杨耀辉均参加了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此后,成都市委宣传部认定马兰的报道是虚假报道,并勒令其离职。
http://www.xici.net/#d140893422.htm
注:这篇文章起初的来源很有可能是大,纪,元。
很简单,当地政府只要仔细查一下此人建国后的履历(文革中如果被调查,应该还有自述,当时还真没人敢吹牛)就可以了,关键是有没有人去做这个事
奔狼 发表于 2011-2-8 08:25


    一点用处都没有,老头一开始就说了,隐姓埋名,要不然也不至于11年才被“挖掘”出来。

一点用处都没有,老头一开始就说了,隐姓埋名,要不然也不至于11年才被“挖掘”出来。
xbill 发表于 2011-2-8 08:30


既然隐姓埋名,那就不存在文革什么事情了,反之,也就没任何证据能证明他的身份了。

那个谢晋元纪念章传的那么神,到底啥样好像从没人见过。最近几个冒充老兵的,都是在章上露的马脚
一点用处都没有,老头一开始就说了,隐姓埋名,要不然也不至于11年才被“挖掘”出来。
xbill 发表于 2011-2-8 08:30


既然隐姓埋名,那就不存在文革什么事情了,反之,也就没任何证据能证明他的身份了。

那个谢晋元纪念章传的那么神,到底啥样好像从没人见过。最近几个冒充老兵的,都是在章上露的马脚
这样欺骗大众算犯罪吗?
ycjihj 发表于 2011-2-8 08:53


    骗到钱了是诈骗罪,但是得有人去报案,目前看来给了两千元的当地政府是不会报案了。
奔狼 发表于 2011-2-8 08:42


    从一开始,他压根就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自己的身份啊...
活着的不多了,自己随便编个故事就成抗战英雄了,当年的伪军也认为自己抗战了。
不了了之
人家也这么老了,马上就挂掉了,就不要让人家上法庭了吧....
应该查查幕后推手。
回复 9# xbill


    有没有Jy吐槽政府浪费公帑啊?
土右鸡动 国粉发骚 教训啊
果然又是《看历史》这家鬼杂志,没想到建川博物馆也跟他们穿一条裤子。
骗子很多,要小心啊!
只要等认识你的人都死了,吹牛就容易些了
最可恨的就是那些幕后黑手{:qiliang:}
找个典型,是真是假走遍法律程序,以后就都老实了
马兰可以去找凤姐去鸟,他比凤姐有文化的多,那边正需要这样的人才啊!
被停职=被迫害
搞死搞残
应该追查幕后推手
小白兔正偷着乐呢
当民主人士用谎言来宣传民主的时候,我猜不用想就知道结局了。
沙人 发表于 2011-2-8 09:33
这个应该有,那些媒体如果有责任心的话这么多常识性的疑点干嘛不慎重一点,我看就四个字:别有用心.
这个事不会就无声无息的没了吧
那当记者真是太easy了,反正乱写也没有人追究责任
追查法律责任
欺骗果然群众爱国热情
围脖传播谣言的成本太低,搞得现在假消息满天飞,再加上明星或“媒体人”一搅和,实在是乌烟瘴气啊
想钱想疯了,可能是晚辈们推动的
一巴掌过去,那个脸打得啊!
阿拉伯数字 发表于 2011-2-8 14:17


    当初我就觉得味儿不对…而且很多主流媒体都报导…水很深啊!
曾经我还转过一篇文章。

造谣者自寻死路
:curse:......我觉得有个细节不是打仗的人 不会知道的, 一般的电视电影上我们看到枪伤是个小洞

事实上  枪伤就是和 这个杨根奎 老人描述的那样

杨根奎回忆:“我们排的一个机枪手,被日军机枪击中,是连续中弹,整个人都被打穿了。正面的枪眼很小,背后却穿出碗口个洞,瞬间就倒地了。”

根据 《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归来的壮士杨根奎》“3  突围敢死队” 这个章节里面的一段。

这个细节我相信不是一般的造谣的人能够弄得明白。
百度百科上的文字


  火枪所使用的枪弹是铅弹,由于铅比较软,因此在击中人体后往往将所有动能全部释放出来,具体表现为弹头严重发生形变乃至破裂,导致人体组织出现喇叭型空腔,创伤面积是弹丸截面积的上百倍,加上瞬间对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产生巨大压力所造成的损害…
1988chg 发表于 9/2/2011 16:41


    三八大盖是有可能造成穿洞的。。
推手们不关心真假,更不在乎结果,他们的目的是:搞乱一批是一批。
看看樊建川微博:

「发现壮士」四行仓库幸存壮士杨根奎老人,来到壮士广场,晋见谢晋元团长。他大声:"报告团长,兄弟们给您扎起了的,我们整赢了,整赢了,赢了。。。"。献花、鞠躬、久久的军礼。天下雨了,老人泪飞。壮士致敬壮士,英雄凝视英雄。苍天有眼!
=================================================
这老英雄莫非是从好莱坞走穴到四川的,演技硬是要的哈!
成都传媒集团与腾讯网联合主办,秦晖、张鸣、朱学勤、雷颐、展江、谢泳等14位著名学者和资深媒体人担任评委,以投票方式将“最后一名上海四行仓库八百壮士”幸存者杨根奎评为“年度特别致敬”奖项。 [现在看这旧闻,就觉得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