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下 大国心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13:05
大国心态的特点
  民族复兴路上的中国不仅要有大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以及政治、外交影响力,而且国民要有与之相应的良好大国心态。
  那么,大国心态的特点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是不卑不亢,不自卑也不自傲,有定力,按原则办事而不意气用事,讲理性而不是动辄抒情。与别国平等交往,既不想着当霸主也决不当奴隶。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中国历史悠久、文明灿烂,军事实力在历史上大多数时间里也不弱,可谓泱泱大国,雄视世界,令人有很强的自豪感。但近代以来,中国一直打败仗、被人欺。结果有些人落下心病,形成了一种自卑与自大混合杂交、纠缠不清的奇特心态,对此我们进行精神分析和症候式阅读方能解得其中三昧。比如:口出狂言时常常虚弱不堪,得意洋洋时常常自卑之极,说根本不在乎时其实在咬牙切齿,大叫“我再也不理你了”不过是想引起对方关注。总而言之是心口不一、口是心非。中国实力增长了,在世界事务上有发言权了,这很好。有话就说,谁也不能限制你。如果你真的有理有据,也可以通过强硬态度对抗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但窃以为千万不要动辄做情绪化的发泄,这样对于一个走在复兴道路上的大国来说等于是自毁身价。说到底,其实这还是一种骨子里的自卑心理在作怪:太过在意他人/国是否注意自己;太过在意他人/国对自己的看法。一个有定力的人或国家都不应该如此。
  自卑的核心是不自信,不自信则常常通过自大表现出来。当今社会有一部分人就存在这样一种偏激、扭曲的心理,常常臆想国家强大后就能如何,沉溺于“引领世界风骚”的迷梦中不可自拔。被欺凌的弱者、强者为王哲学的牺牲品,在骨子里很可能与强者一样信奉这种哲学,只不过是想用同样的方法取强者而代之罢了。这样取代下去的结果,是我们的世界永远不可能摆脱强盗哲学的统治。有些无原则地鼓吹“尚武精神”的民族主义者就有这种“彼可取而代之”的强烈愿望。“尚武精神”如果不受正义、道义的引导和制约,不但会给他国而且也会给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走在民族复兴路上的中国和中国人断不可如此。
大国心态的分类

超脱受虐者心态
  超脱受虐者心态。中国是一个曾经创造了辉煌历史文化的国家,也是一个饱受了百年屈辱的国家。近代的百年屈辱在遥远的千年辉煌的反衬下,显得尤其凄怆和悲凉。这使国人心头深深烙上了受虐的伤疤和历史的悲情。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与“宿敌”“相逢一笑泯恩仇”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然而,在握手言欢时,国人心头不免依然萦绕着历史的梦魇与沉痛。倘若国人始终以受虐者自怜,难以超拔,那么,在国际交往中,即使与他国发生司空见惯的摩擦和龃龉,也可能揭开历史的伤疤。当前,国人受圣火在法国遭冲击及某些法国政客不负责任的言论的刺激,形成了对法国的普遍恶感,就是一例。而新仇与旧恨的激荡,最终可能酿成难以掌控的可怕洪流。——而这应该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所必须警惕和杜绝的。无情的历史已经演绎了这股洪流的恐怖,德国和日本在崛起的过程中,大肆渲染遭受外强凌辱的苦难,强化受虐者心态,致使民族主义泛滥,最终酿成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人类浩劫。一直以来,部分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疑惧,多多少少也是基于这一历史事实:近代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个世界性大国是以和平的方式崛起的。因此,在时代的大潮下,中国尤其需要审时度势,超脱受虐者心态和历史悲情,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真诚和勇气去拥抱世界,坚定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弱化弱者心态
  弱化弱者心态。国际上通行一句话:弱国无外交,这一方面暴露了一个国家客观上综合实力不强造成的缺憾,另一方面也折射了弱国主观上自我封闭的弱者心态。深陷于“小国寡民”的自怨自艾中,无力也无心表达对自身利益的严正关切,甘心于与他国“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世界,是弱者心态在国际事务中的极端表现。在文化领域,弱者心态则表现为丧失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视外来文化为普世价值而俯首膜拜,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视外来文化为洪水猛兽而盲目排斥。
  对于崛起中的大国,在一定时期内,基于国家积弱的现实,选择隐迹于国际社会,卧薪尝胆,韬光养晦,一心一意搞好自身建设,例如美国建国后奉行了一百多年的“孤立主义”政策,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战略抉择。然而,当国力足够殷实的时候,则有必要弱化弱者心态,积极地谋求更大的国际空间,捍卫自身的战略利益,以开阔的心胸兼容各国文化。
强化强者心态
  强化强者心态。大国应该有大国的气度和强者的心态。何为强者心态?强者心态是微笑着拥抱世界的从容和自信,是捍卫自身利益和尊严的坚定和果敢;是弘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矢志不渝,是兼收并蓄各国文化的海纳百川;是“猝然临之而不惊”的沉着,是“无故加之而不怒”的理性;是掌声中的谦卑和内省,是巴掌下的奋争和坚毅……只有强化强者心态,才能走出悲情历史的阴霾,才能冲破民族主义的狭隘,才能轻装上阵地开拓未来,才能尽显世界性大国的魅力和丰采。
中国的大国心态

  当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之时,中国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而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西方大国力不从心的这个“多事之秋”,拥有巨大经济资源的中国,必然被寄予极高的期望。中国的“大国地位”备受瞩目,以至于有西方人士评论说, 比起“G20峰会”,叫“G2”或许更为合适。 
  就在峰会举行之时,一本名为《中国不高兴》的书正在中国大陆热卖。该书的作者们猛烈地批判了中国社会的诸多问题,描述的中国与一个“大国”的形象相距甚远。这让我们重新审视给予中国的这个“大国”的称谓。 
  对于中国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大国”,国人的回答是不同的。一则西方评论描述过这样一种现象:西方人已经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了,但是很多中国人仍然觉得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与“大国”的称谓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他只说对了一半。事实是,还有一部分中国人认为,中国已然成为一个大国,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介入国际事务中去,并且强调中国的“特色”,而不为其他强权所同化。 
  观点的差异本是思想多元、社会进步的标志,但一旦两种观点相互攻讦、互扣帽子、各不相让,那只会让事情变得更极端。在中国,这样两种极端思想的形成同历史传统不无关系。自近代以来,中国屡屡遭受列强的欺凌,这促使国民中间形成了一种极强的“受害者意识”。在这一意识的作用下,有人主张学习西方,彻底变革中国的传统;有人力主保留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同时贬低西方的历史贡献。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这样的论争持续存在着。 
  但时代不同了,论争的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强调民族性的,因为中国的富强,比以前更有了信心,更有了叫嚣的底气; 
  对中国比较失望的,随着中国出现的新问题,其论调也有新的变化。但是,极端性却同时保留了下来。集体非理性的持续存在,折射出一个问题:中国在实现物质现代化的同时,并没有实现思想文化的现代化。在看待中国时,国人并没有做到充分的审慎、理性,在“妄自菲薄”与“妄自尊大”之间,中国人的“自信”还是没有培养出来,一种“裕如”的国民风范远未形成。换一句话说,中国人永远怀有“大国理想”,而当这一理想即将或已经成为现实时,却没有“大国心态”。而这恰恰是当下中国最严峻的问题。 
  问题指出来了,如何解决呢?任何关涉文化的问题,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甚至无法给出明确的解决措施。但有一点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开放我们的思想,心平气和地梳理一下国民的情绪。只有当现代化及于精神层面时,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只有国民心态理性化了,中国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
  某种意义上说,世界性大国的定义,不在于土地的广袤和人口的众多,而在于心胸的强健和开阔,在于目光的深邃和远大。对于崛起中的中国而言,五千年文明的深厚积淀,和谐与大同的理想诉求,以及中庸与理性的处世哲学,无疑是中国重塑和强化大国心态的思想源泉和终极归宿。这是中国的幸运,也是世界的福音。大国心态的特点
  民族复兴路上的中国不仅要有大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以及政治、外交影响力,而且国民要有与之相应的良好大国心态。
  那么,大国心态的特点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是不卑不亢,不自卑也不自傲,有定力,按原则办事而不意气用事,讲理性而不是动辄抒情。与别国平等交往,既不想着当霸主也决不当奴隶。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中国历史悠久、文明灿烂,军事实力在历史上大多数时间里也不弱,可谓泱泱大国,雄视世界,令人有很强的自豪感。但近代以来,中国一直打败仗、被人欺。结果有些人落下心病,形成了一种自卑与自大混合杂交、纠缠不清的奇特心态,对此我们进行精神分析和症候式阅读方能解得其中三昧。比如:口出狂言时常常虚弱不堪,得意洋洋时常常自卑之极,说根本不在乎时其实在咬牙切齿,大叫“我再也不理你了”不过是想引起对方关注。总而言之是心口不一、口是心非。中国实力增长了,在世界事务上有发言权了,这很好。有话就说,谁也不能限制你。如果你真的有理有据,也可以通过强硬态度对抗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但窃以为千万不要动辄做情绪化的发泄,这样对于一个走在复兴道路上的大国来说等于是自毁身价。说到底,其实这还是一种骨子里的自卑心理在作怪:太过在意他人/国是否注意自己;太过在意他人/国对自己的看法。一个有定力的人或国家都不应该如此。
  自卑的核心是不自信,不自信则常常通过自大表现出来。当今社会有一部分人就存在这样一种偏激、扭曲的心理,常常臆想国家强大后就能如何,沉溺于“引领世界风骚”的迷梦中不可自拔。被欺凌的弱者、强者为王哲学的牺牲品,在骨子里很可能与强者一样信奉这种哲学,只不过是想用同样的方法取强者而代之罢了。这样取代下去的结果,是我们的世界永远不可能摆脱强盗哲学的统治。有些无原则地鼓吹“尚武精神”的民族主义者就有这种“彼可取而代之”的强烈愿望。“尚武精神”如果不受正义、道义的引导和制约,不但会给他国而且也会给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走在民族复兴路上的中国和中国人断不可如此。
大国心态的分类

超脱受虐者心态
  超脱受虐者心态。中国是一个曾经创造了辉煌历史文化的国家,也是一个饱受了百年屈辱的国家。近代的百年屈辱在遥远的千年辉煌的反衬下,显得尤其凄怆和悲凉。这使国人心头深深烙上了受虐的伤疤和历史的悲情。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与“宿敌”“相逢一笑泯恩仇”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然而,在握手言欢时,国人心头不免依然萦绕着历史的梦魇与沉痛。倘若国人始终以受虐者自怜,难以超拔,那么,在国际交往中,即使与他国发生司空见惯的摩擦和龃龉,也可能揭开历史的伤疤。当前,国人受圣火在法国遭冲击及某些法国政客不负责任的言论的刺激,形成了对法国的普遍恶感,就是一例。而新仇与旧恨的激荡,最终可能酿成难以掌控的可怕洪流。——而这应该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所必须警惕和杜绝的。无情的历史已经演绎了这股洪流的恐怖,德国和日本在崛起的过程中,大肆渲染遭受外强凌辱的苦难,强化受虐者心态,致使民族主义泛滥,最终酿成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人类浩劫。一直以来,部分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疑惧,多多少少也是基于这一历史事实:近代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个世界性大国是以和平的方式崛起的。因此,在时代的大潮下,中国尤其需要审时度势,超脱受虐者心态和历史悲情,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真诚和勇气去拥抱世界,坚定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弱化弱者心态
  弱化弱者心态。国际上通行一句话:弱国无外交,这一方面暴露了一个国家客观上综合实力不强造成的缺憾,另一方面也折射了弱国主观上自我封闭的弱者心态。深陷于“小国寡民”的自怨自艾中,无力也无心表达对自身利益的严正关切,甘心于与他国“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世界,是弱者心态在国际事务中的极端表现。在文化领域,弱者心态则表现为丧失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视外来文化为普世价值而俯首膜拜,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视外来文化为洪水猛兽而盲目排斥。
  对于崛起中的大国,在一定时期内,基于国家积弱的现实,选择隐迹于国际社会,卧薪尝胆,韬光养晦,一心一意搞好自身建设,例如美国建国后奉行了一百多年的“孤立主义”政策,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战略抉择。然而,当国力足够殷实的时候,则有必要弱化弱者心态,积极地谋求更大的国际空间,捍卫自身的战略利益,以开阔的心胸兼容各国文化。
强化强者心态
  强化强者心态。大国应该有大国的气度和强者的心态。何为强者心态?强者心态是微笑着拥抱世界的从容和自信,是捍卫自身利益和尊严的坚定和果敢;是弘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矢志不渝,是兼收并蓄各国文化的海纳百川;是“猝然临之而不惊”的沉着,是“无故加之而不怒”的理性;是掌声中的谦卑和内省,是巴掌下的奋争和坚毅……只有强化强者心态,才能走出悲情历史的阴霾,才能冲破民族主义的狭隘,才能轻装上阵地开拓未来,才能尽显世界性大国的魅力和丰采。
中国的大国心态

  当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之时,中国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而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西方大国力不从心的这个“多事之秋”,拥有巨大经济资源的中国,必然被寄予极高的期望。中国的“大国地位”备受瞩目,以至于有西方人士评论说, 比起“G20峰会”,叫“G2”或许更为合适。 
  就在峰会举行之时,一本名为《中国不高兴》的书正在中国大陆热卖。该书的作者们猛烈地批判了中国社会的诸多问题,描述的中国与一个“大国”的形象相距甚远。这让我们重新审视给予中国的这个“大国”的称谓。 
  对于中国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大国”,国人的回答是不同的。一则西方评论描述过这样一种现象:西方人已经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了,但是很多中国人仍然觉得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与“大国”的称谓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他只说对了一半。事实是,还有一部分中国人认为,中国已然成为一个大国,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介入国际事务中去,并且强调中国的“特色”,而不为其他强权所同化。 
  观点的差异本是思想多元、社会进步的标志,但一旦两种观点相互攻讦、互扣帽子、各不相让,那只会让事情变得更极端。在中国,这样两种极端思想的形成同历史传统不无关系。自近代以来,中国屡屡遭受列强的欺凌,这促使国民中间形成了一种极强的“受害者意识”。在这一意识的作用下,有人主张学习西方,彻底变革中国的传统;有人力主保留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同时贬低西方的历史贡献。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这样的论争持续存在着。 
  但时代不同了,论争的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强调民族性的,因为中国的富强,比以前更有了信心,更有了叫嚣的底气; 
  对中国比较失望的,随着中国出现的新问题,其论调也有新的变化。但是,极端性却同时保留了下来。集体非理性的持续存在,折射出一个问题:中国在实现物质现代化的同时,并没有实现思想文化的现代化。在看待中国时,国人并没有做到充分的审慎、理性,在“妄自菲薄”与“妄自尊大”之间,中国人的“自信”还是没有培养出来,一种“裕如”的国民风范远未形成。换一句话说,中国人永远怀有“大国理想”,而当这一理想即将或已经成为现实时,却没有“大国心态”。而这恰恰是当下中国最严峻的问题。 
  问题指出来了,如何解决呢?任何关涉文化的问题,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甚至无法给出明确的解决措施。但有一点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开放我们的思想,心平气和地梳理一下国民的情绪。只有当现代化及于精神层面时,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只有国民心态理性化了,中国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
  某种意义上说,世界性大国的定义,不在于土地的广袤和人口的众多,而在于心胸的强健和开阔,在于目光的深邃和远大。对于崛起中的中国而言,五千年文明的深厚积淀,和谐与大同的理想诉求,以及中庸与理性的处世哲学,无疑是中国重塑和强化大国心态的思想源泉和终极归宿。这是中国的幸运,也是世界的福音。
转来的吗?好绕呀!
心态很难转变,国人好走极端
叫几个除了会说几句汉语,没屁其他特长的老外上春晚,就凭这个国人就还没准备好做大国了~
好扯淡的文章,建议向读者投稿
大国心态~~~坛子里那么多生怕国家被人看不起的人,不知算不算一种大国心态
越是在乎这个,越说明这个国家很自卑。
棒子是大国心态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