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陆地边防线十年基础设施巨变 构筑共和国钢铁“长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0:53:09
<B>陆地边防线十年基础设施巨变 构筑共和国钢铁“长城”</B>

<P>  <B>写在前面的话</B>  
<P>  边防稳定,边疆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P>  我国是一个边防大国,历史上曾有过“立国重边、威震八方”的辉煌,也饱受过“有边无防、任人宰割”的屈辱。
<P>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共和国边防史上崭新的一页,为旧中国“有边无防” 的历史画上了句号。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期,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投入了相当数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加强边境地区的各项建设和改善边防部队驻防条件。但是,由于国家总体财力有限,加之我国边防线漫长,自然条件艰苦,投资需求大,因而边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落后,边防官兵主要靠骑马、徒步等方式遂行勤务,戍边条件无法得到根本改善,边防基础设施的总体水平已经与我国大国地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不相适应,加快边防基础设施建设刻不容缓。
<P>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作出加强陆地边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边防基础设施建设随后在2.2万余公里的陆地边防线上全面展开。国家每年都投入专项资金,各地军民齐心协力、同守共建边防。截至2004年8月中旬,十年期间共建成边防巡逻路15000余公里、边境铁丝网4600余公里、边境监控报警系统300余套及部分边境管理辅助标志……
<P>  极目望神州,边关披彩虹。十年陆地边防基础设施建设,为共和国边关树起一道钢铁屏障,也见证了祖国边疆繁荣富强的发展历程。前不久,本报记者深入云南、广西、黑龙江、内蒙古、西藏和新疆等边防一线,耳闻目睹、亲身体验了十年陆地边防基础设施建设给我国边防带来的沧桑巨变。
<P>
<P>  <B>新疆 长路奉献给远方</B>
<P>  ●本报记者 黄昆仑  
<P>  新疆军区辖区内的国界线全长6700公里,约占全国陆地国界线总长的三分之一。在万里边防线上边走边看,我们可以找到草原、湖泊、森林、高原、沙漠、冰川、峡谷、戈壁滩、雅丹地貌等众多丰富多彩的地形地貌,也可以看到在复杂艰苦的环境下新疆边防基础设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P>  ———红其拉甫。记者登上了集保温供暖、动中供氧、移动通信、卫星导航、监视遥控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新型高原边防巡逻车。巡逻车在平坦的巡逻路上飞驰,指导员井海滨兴奋地说:“过去巡逻分队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到达这个点位需要一天时间。现在路修好了,只要2个多小时就能完成巡逻任务。”
<P>  ———白哈巴。记者在这里看到:近两米高的边境铁丝网沿着碧波荡漾的界河蜿蜒起伏,膘肥体壮的牛羊在铁丝网附近埋头吃草,牧羊犬趴在草地上悠闲地晒着太阳,马背上的哈萨克姑娘用动人的歌喉唱着她们幸福的生活……而在过去,这里边界线走向复杂,常发生边民和牲畜误越界事件。为了防止越界,边民沿边生产放牧总是提心吊胆,丰美的边境草场也不敢涉足。
<P>  ———霍尔果斯。这里有西北地区最古老的巡逻路。而今天,官兵们却在这里操纵着现代化的设备“坐地巡边”。记者在哨所里看到,战士们坐在监控器前,只需轻轻移动鼠标,就可以观察到哨卡周围5公里以内地域任何情况,并且可以拉近推远目标。虽然户外能见度很低,但在高倍红外线光学望远镜中,就连一只野兔跑过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据新疆军区边防设施办的同志介绍,在红其拉甫等没有通常明电的哨所旁边,柴油机发电的轰鸣声将被洁净环保的太阳能电池板所取代。这些电池板每天可产生电能2.2千瓦,足以保证这些高科技器材24小时运转。
<P>  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2年,新疆(含西藏阿里地区)累计建设边防巡逻路 2500公里、边境铁丝网1100余公里、边境监控设施10余套,完成投资2亿多元。边防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但展示了我国日益强盛的综合国力,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边防线,还改善了边防执勤条件,降低了边防官兵的执勤强度。
<P>  长路奉献给远方,忠诚奉献给祖国。如果乘直升飞机沿边巡逻,你将会看到平坦如砥的边防巡逻路、威武雄壮的边境铁丝网、高度警惕的边境监控设施,在祖国的边境上绘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些无言的卫士,物化的哨兵,和戍边军人一道时时刻刻精心呵护着西北边陲的安宁,筑起了牢不可破的钢铁边关!
<P>  
<P>  <B>黑龙江 千里边关一日还</B>
<P>  ●李秉坤 本报特约通讯员 周军  
<P>  边路如虹,边网如织,边关如铁……仲夏时节,笔者在黑龙江省千里边防线上欣喜的看到,从祖国最北端的漠河“北极村”到最早迎接太阳的“东方第一哨 ”,从秀丽的珍宝岛到蜿蜒流淌的绥芬河,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巡逻路直通边关,一道道壮观的铁丝网布控于界山密林,一套套科技含量较高的监控设施掌控边情,祖国北疆边防基础设施正日益得到极大改善。
<P>  “看,这就是老一代边防军人巡逻用的工具———马拉爬犁”、“这就是官兵们徒步风雪巡逻的镜头……”在驻珍宝岛边防某部荣誉室内,一位老边防指着墙上张张发黄的老照片介绍说:“过去,由于受地理、交通、经济等影响,边防一线多是‘稀泥路’、‘断头路’、‘羊肠路’,边防官兵主要靠马拉爬犁、军马和徒步巡逻,边境线上也无铁丝网、界标辅助设施,交通的闭塞,执勤手段和基础设施的落后,导致人畜越界事件时有发生。”
<P>  现在的边防又是怎样一幅景象呢?上午8时40分,我们随“北极四连”巡逻分队巡逻,目的地是额尔古纳河上游的130号界碑。一路上,但见条条蜿蜒曲折的巡逻路全是沙石铺道,路况优良,宽阔平坦,有的地方甚至还是水泥大道。同行的陈主任告诉我们,过去由于大多数一线连队辖区长、偏远闭塞,通往一线连队、哨所几乎无路可行。一年春节,上级给边防连送菜,推土机开路,一个排保驾,保温车还是困在大兴安岭的冰雪中。眼见车上的蒜苗、菠菜开始变黄,领导紧急下令:“支起大锅,把菜煮熟,冻成冰砣再送。”这年,一线哨所的蔬菜,就是绿色的冰。
<P>  “这些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陈主任满脸喜悦地告诉笔者,随着条条巡逻路的修建,不仅使过去需要徒步跋涉一至两天才能到达的巡逻点位,如今实现“ 千里边关一日还”,而且改善了边境地区交通闭塞的状况,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使以前由于不通公路无法外运销售的山货、农产品得以走向市场,为边民致富奔小康打开了门路,不少边民亲切地称条条巡逻路为“脱贫路”、“致富路” 。
<P>  “你是看‘全貌’还是看‘特写’?”在“黑河好八连”观察室,“电子哨兵”管边演示,更是让我们大开眼界。但见鼠标轻轻一点,电视屏幕上立刻出现了该连正面辖区的景况图像,界江执勤哨兵、行人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连飞禽走兽都清晰可辨。“60%的边防一线连队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80%的边防连配备了依维柯新型巡逻车及摩托雪橇,100%的边防连队配备装有GPS、照相机等科技含量较高的边防执勤作业箱……”看着该省军区边防处提供的一份资料,笔者由衷地感受到北疆边防建设正在实现着历史性跨越!
<P>  
<P>  <B>云南、广西
<P>  坐地巡边二百里</B>
<P>  ●孙启元 本报记者 姜兴华 樊剑英 
<P>  “‘电子眼’明察秋毫,边境线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尽收眼底。”在云南边防某团三连前哨排监控室,该团政委徐延东轻点鼠标,记者眼前立即出现了中越边境某重要通道。随着画面切换,通道周围数百米内一览无余:出入境大桥上,10多辆满载热带水果的大货车和上百名边民,经过检查、验证后,有序出入。画面再切换,防区内的其他重要目标一一映入记者眼帘。
<P>  “有情况!”记者突然从显示屏上发现,3名背背篓的边民企图从距通道约2 00米远的一道铁丝网上进入我国境内。“放心,他们一时半会儿过不来!”连长高明朗边自信地对记者说,边通过对讲机将情况通报给正在通道附近执勤的巡逻分队。果然,3名企图越境者一连选择了3个点都未能跨越铁丝网。就在他们准备选择第4个点时,巡逻小分队赶到了,经教育劝阻后3人原路返回,从通道办理手续后入境。高连长告诉记者,过去因观测手段落后,加之无天然屏障,一些携带违禁物品的不法之徒或边民常常从他们眼皮底下溜过。如今,云南、广西边关重要通道处百余公里均安装了类似的监控系统,非法越境者再狡猾也逃不过“电子眼”、“顺风耳”的监控。近两年来,该地区的非法越境降到历史最低点。
<P>  走出监控室,记者随连队巡逻小分队登上“依维柯”巡逻车,沿着红河边宽阔平坦的巡逻道进行巡逻。想不到的是,才3个多小时,就完成了巡逻任务。4年前,记者随该连官兵在这条线上巡逻时,整整走了两天。这还不算,尽管我们带着对付野兽、毒蛇和毒蚊袭击的绑腿、砍刀和军犬“三件宝”,可还是多次和毒蛇、野猪遭遇,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数十个被毒蚊叮咬的疤痕。记者不由得赞叹:巡逻道代替昔日的“三件宝”,真可谓“鸟枪换炮”!
<P>  更令记者想不到的是,巡逻道带来的不仅是边防巡逻的高效快捷,还成为边民脱贫奔小康的致富路。在某号界碑旁的一个瑶族村寨里,记者发现全村39户人家就有40余台农用运输车和手扶拖拉机。“巡逻道成了我们的发财道!”村民刘阿来激动地告诉记者,过去没有路,村里丰收的香蕉、菠萝,只能烂在地里。3年前巡逻道修通后,全村家家买了机动车,水果再也不愁运不出去了,每户人家每年至少增收四五千元……
<P>  这个团队铁丝网、巡逻道、监控器等设施的建设,是云南、广西5000多公里边防线上基础设施建设的缩影。从广西东部的北仑河口到云南南端的边城河口,这些作为边防线重要标志的基础设施,如今已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记者从云南边防委、广西边防委获悉,近几年来,国家边防委先后在这两个地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经费1.7亿多元,修建铁丝网、铁栅栏、车行巡逻道和人行巡逻道等数千公里,安装边境监控设施数十套。巍巍南国,边防更加巩固,军民更加团结,化作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P>
<P>  <B>西藏 山间鸣笛汽车来</B>
<P>  ●李军安 张震 本报记者 梁篷飞  
<P>  西藏,地球上最独特的地理单元,被世人称为“世界屋脊”、“生命禁区” 。
<P>  雪域高原永远不会忘记,那倒在界碑旁和巡逻途中的50多名戍边将士,他们当中有年仅49岁的原西藏军区司令员张贵荣,也有稚气未脱、刚刚入伍的年轻战士。落后的巡逻路况严重制约着西藏边防执勤工作的开展……
<P>  “山间铃响骡马来”是过去许多西藏高原边防哨卡和边境村屯工作、生活运输保障的真实写照。西藏与6个国家接壤,而边境一线却有边无路,有边无贸,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P>  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边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出台后,西藏军民无不欢呼雀跃。海拔高,标准更高。1996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军区和边防军民,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先后修建了2000公里巡逻路,10余座边境桥梁,架设了一批监控设施等。
<P>  “天路”不断地延伸,“生命禁区”旧貌换新颜。
<P>  2001年12月,驻守在国家一类口岸的边防某部一连获悉有走私人员从中尼边境立新方向非法入境的情况后,由副连长带领一个班,利用刚刚建成的雪布山岗至立新乡乘车巡逻路,不到两个小时就赶到了现场,将非法入境人员一举抓获,查获了走私物品。
<P>  边防某部三连对米林县东拉山口的巡逻,过去需要12小时,有时遇到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巡逻到位难以保证。1999年巡逻路建成后,巡逻一次只需要 5小时。
<P>  驻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边防某团过去组织冬囤时,每年向詹娘舍、卓拉、窝娘等一线运送物资、生活用品,90%以上都靠人扛马驮,每年需人、马、牦牛运输 7天,运费就达35万元。现在路通了,汽车运输1天就能完成任务,费用也降到13万元。
<P>  1998年修建的吉隆至冲色乘车巡逻路,2002年修建的尺马墩至大布惹嘎拉乘车巡逻路,已成为当地边民的“致富路”。巡逻路修通后,吉隆、昆木加的边贸活动贸易额逐年上升,2003年达到26万元,比2002年增长10%,当地边民的人均收入达到2100多元,比上年增长30%。
<P>  在岗巴、萨嘎、察隅等边境地区,过去边境群众赶集都是徒步,如今却可以乘车而至。边民桑珠说:“我现在的两条腿变长了,过去到县城买东西,一路上住帐篷、喝雪水,往返一次要五六天时间,现在一两天就可以了。”边民平措逢人便讲:“是巡逻路让我们富了起来,日子越来越好,感谢共产党,感谢金珠玛米……”
<P>
<P>  <B>内蒙古 “冰道”贯通巡逻路 遥坐北京看“国门”</B>
<P>  ●尤利前 胡明富 本报记者 邹维荣  
<P>  额尔古纳河是中俄界河。每年大雪封山后,河面上冰排、冰峰纵横交错,车辆难以通行,驻守在那里的我边防某巡逻艇大队官兵,必须要在封冻的界河中心我方一侧,为巡逻车辆开辟一条道路。冰河下暗流、暖泉密布,稍不留神,就会有车毁人亡的危险。官兵们因此把每年首次开辟这条通道叫做“闯冰道”。历年来,已经先后有6名官兵牺牲在冰河。
<P>  记者驱车到该大队采访时,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种景象,越野车沿界河行驶在平坦的边境巡逻路上,畅通无阻。大队领导告诉记者,边防官兵即将告别“闯冰道”的历史。他们历时3年,将需要“闯冰道”巡逻的227公里边境线全线贯通了边防巡逻路。到了今年冬季,他们就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开车上冰河了。沿河巡逻路的贯通,同时解决了边防一线经常缺粮断水、报刊信件半年不见面的现象,也使边境执勤管控能力明显上升。
<P>  据悉,近年来内蒙古军区在草原沼泽、戈壁沙漠、冰雪森林等没有巡逻路的边境线上先后修建边防巡逻路1700多公里,管边控边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P>  在驻守中俄边境口岸的国门十八里哨所,记者透过室内安装的视频监控系统看到:对面边境线上两名俄罗斯军人正在巡逻,国门、界碑两侧繁忙、热闹的交易人群来了一拨又一拨。正在执勤的班长吕广柱给记者介绍:该系统实现了远程监控,不仅可以在距离哨所7—8公里、左右270度的边境线范围实施观察,即使远在北京之遥,也可以通过数据传输在电脑上看到这里的执勤、巡逻和临界人员的活动情况。
<P>  据悉,近几年,内蒙古军区充分发挥科技控边设施的整体作用,先后开发建设了一批边境监控系统、报警系统、执勤管理系统,有效提高了边情发现率和堵截率。他们还探索了立体控边的方法手段,在一些团队建起了直升机机降场,部分一线连队实现了通信光纤数字化,将地面监控设施和空中侦察监控设备配合使用,形成多维边境管控体系,确保了边境地区的安宁稳定。
<P>  另外,通过科技控边设施还可以及时准确发现掌握边境自然灾害情况,有效地防止了多起较大的境外水火等灾害向我境蔓延,保证了边疆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利益。仅2000年就使2处森林和3块草原避免了火灾,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财产。</P><B>陆地边防线十年基础设施巨变 构筑共和国钢铁“长城”</B>

<P>  <B>写在前面的话</B>  
<P>  边防稳定,边疆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P>  我国是一个边防大国,历史上曾有过“立国重边、威震八方”的辉煌,也饱受过“有边无防、任人宰割”的屈辱。
<P>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共和国边防史上崭新的一页,为旧中国“有边无防” 的历史画上了句号。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期,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投入了相当数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加强边境地区的各项建设和改善边防部队驻防条件。但是,由于国家总体财力有限,加之我国边防线漫长,自然条件艰苦,投资需求大,因而边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落后,边防官兵主要靠骑马、徒步等方式遂行勤务,戍边条件无法得到根本改善,边防基础设施的总体水平已经与我国大国地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不相适应,加快边防基础设施建设刻不容缓。
<P>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作出加强陆地边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边防基础设施建设随后在2.2万余公里的陆地边防线上全面展开。国家每年都投入专项资金,各地军民齐心协力、同守共建边防。截至2004年8月中旬,十年期间共建成边防巡逻路15000余公里、边境铁丝网4600余公里、边境监控报警系统300余套及部分边境管理辅助标志……
<P>  极目望神州,边关披彩虹。十年陆地边防基础设施建设,为共和国边关树起一道钢铁屏障,也见证了祖国边疆繁荣富强的发展历程。前不久,本报记者深入云南、广西、黑龙江、内蒙古、西藏和新疆等边防一线,耳闻目睹、亲身体验了十年陆地边防基础设施建设给我国边防带来的沧桑巨变。
<P>
<P>  <B>新疆 长路奉献给远方</B>
<P>  ●本报记者 黄昆仑  
<P>  新疆军区辖区内的国界线全长6700公里,约占全国陆地国界线总长的三分之一。在万里边防线上边走边看,我们可以找到草原、湖泊、森林、高原、沙漠、冰川、峡谷、戈壁滩、雅丹地貌等众多丰富多彩的地形地貌,也可以看到在复杂艰苦的环境下新疆边防基础设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P>  ———红其拉甫。记者登上了集保温供暖、动中供氧、移动通信、卫星导航、监视遥控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新型高原边防巡逻车。巡逻车在平坦的巡逻路上飞驰,指导员井海滨兴奋地说:“过去巡逻分队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到达这个点位需要一天时间。现在路修好了,只要2个多小时就能完成巡逻任务。”
<P>  ———白哈巴。记者在这里看到:近两米高的边境铁丝网沿着碧波荡漾的界河蜿蜒起伏,膘肥体壮的牛羊在铁丝网附近埋头吃草,牧羊犬趴在草地上悠闲地晒着太阳,马背上的哈萨克姑娘用动人的歌喉唱着她们幸福的生活……而在过去,这里边界线走向复杂,常发生边民和牲畜误越界事件。为了防止越界,边民沿边生产放牧总是提心吊胆,丰美的边境草场也不敢涉足。
<P>  ———霍尔果斯。这里有西北地区最古老的巡逻路。而今天,官兵们却在这里操纵着现代化的设备“坐地巡边”。记者在哨所里看到,战士们坐在监控器前,只需轻轻移动鼠标,就可以观察到哨卡周围5公里以内地域任何情况,并且可以拉近推远目标。虽然户外能见度很低,但在高倍红外线光学望远镜中,就连一只野兔跑过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据新疆军区边防设施办的同志介绍,在红其拉甫等没有通常明电的哨所旁边,柴油机发电的轰鸣声将被洁净环保的太阳能电池板所取代。这些电池板每天可产生电能2.2千瓦,足以保证这些高科技器材24小时运转。
<P>  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2年,新疆(含西藏阿里地区)累计建设边防巡逻路 2500公里、边境铁丝网1100余公里、边境监控设施10余套,完成投资2亿多元。边防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但展示了我国日益强盛的综合国力,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边防线,还改善了边防执勤条件,降低了边防官兵的执勤强度。
<P>  长路奉献给远方,忠诚奉献给祖国。如果乘直升飞机沿边巡逻,你将会看到平坦如砥的边防巡逻路、威武雄壮的边境铁丝网、高度警惕的边境监控设施,在祖国的边境上绘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些无言的卫士,物化的哨兵,和戍边军人一道时时刻刻精心呵护着西北边陲的安宁,筑起了牢不可破的钢铁边关!
<P>  
<P>  <B>黑龙江 千里边关一日还</B>
<P>  ●李秉坤 本报特约通讯员 周军  
<P>  边路如虹,边网如织,边关如铁……仲夏时节,笔者在黑龙江省千里边防线上欣喜的看到,从祖国最北端的漠河“北极村”到最早迎接太阳的“东方第一哨 ”,从秀丽的珍宝岛到蜿蜒流淌的绥芬河,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巡逻路直通边关,一道道壮观的铁丝网布控于界山密林,一套套科技含量较高的监控设施掌控边情,祖国北疆边防基础设施正日益得到极大改善。
<P>  “看,这就是老一代边防军人巡逻用的工具———马拉爬犁”、“这就是官兵们徒步风雪巡逻的镜头……”在驻珍宝岛边防某部荣誉室内,一位老边防指着墙上张张发黄的老照片介绍说:“过去,由于受地理、交通、经济等影响,边防一线多是‘稀泥路’、‘断头路’、‘羊肠路’,边防官兵主要靠马拉爬犁、军马和徒步巡逻,边境线上也无铁丝网、界标辅助设施,交通的闭塞,执勤手段和基础设施的落后,导致人畜越界事件时有发生。”
<P>  现在的边防又是怎样一幅景象呢?上午8时40分,我们随“北极四连”巡逻分队巡逻,目的地是额尔古纳河上游的130号界碑。一路上,但见条条蜿蜒曲折的巡逻路全是沙石铺道,路况优良,宽阔平坦,有的地方甚至还是水泥大道。同行的陈主任告诉我们,过去由于大多数一线连队辖区长、偏远闭塞,通往一线连队、哨所几乎无路可行。一年春节,上级给边防连送菜,推土机开路,一个排保驾,保温车还是困在大兴安岭的冰雪中。眼见车上的蒜苗、菠菜开始变黄,领导紧急下令:“支起大锅,把菜煮熟,冻成冰砣再送。”这年,一线哨所的蔬菜,就是绿色的冰。
<P>  “这些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陈主任满脸喜悦地告诉笔者,随着条条巡逻路的修建,不仅使过去需要徒步跋涉一至两天才能到达的巡逻点位,如今实现“ 千里边关一日还”,而且改善了边境地区交通闭塞的状况,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使以前由于不通公路无法外运销售的山货、农产品得以走向市场,为边民致富奔小康打开了门路,不少边民亲切地称条条巡逻路为“脱贫路”、“致富路” 。
<P>  “你是看‘全貌’还是看‘特写’?”在“黑河好八连”观察室,“电子哨兵”管边演示,更是让我们大开眼界。但见鼠标轻轻一点,电视屏幕上立刻出现了该连正面辖区的景况图像,界江执勤哨兵、行人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连飞禽走兽都清晰可辨。“60%的边防一线连队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80%的边防连配备了依维柯新型巡逻车及摩托雪橇,100%的边防连队配备装有GPS、照相机等科技含量较高的边防执勤作业箱……”看着该省军区边防处提供的一份资料,笔者由衷地感受到北疆边防建设正在实现着历史性跨越!
<P>  
<P>  <B>云南、广西
<P>  坐地巡边二百里</B>
<P>  ●孙启元 本报记者 姜兴华 樊剑英 
<P>  “‘电子眼’明察秋毫,边境线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尽收眼底。”在云南边防某团三连前哨排监控室,该团政委徐延东轻点鼠标,记者眼前立即出现了中越边境某重要通道。随着画面切换,通道周围数百米内一览无余:出入境大桥上,10多辆满载热带水果的大货车和上百名边民,经过检查、验证后,有序出入。画面再切换,防区内的其他重要目标一一映入记者眼帘。
<P>  “有情况!”记者突然从显示屏上发现,3名背背篓的边民企图从距通道约2 00米远的一道铁丝网上进入我国境内。“放心,他们一时半会儿过不来!”连长高明朗边自信地对记者说,边通过对讲机将情况通报给正在通道附近执勤的巡逻分队。果然,3名企图越境者一连选择了3个点都未能跨越铁丝网。就在他们准备选择第4个点时,巡逻小分队赶到了,经教育劝阻后3人原路返回,从通道办理手续后入境。高连长告诉记者,过去因观测手段落后,加之无天然屏障,一些携带违禁物品的不法之徒或边民常常从他们眼皮底下溜过。如今,云南、广西边关重要通道处百余公里均安装了类似的监控系统,非法越境者再狡猾也逃不过“电子眼”、“顺风耳”的监控。近两年来,该地区的非法越境降到历史最低点。
<P>  走出监控室,记者随连队巡逻小分队登上“依维柯”巡逻车,沿着红河边宽阔平坦的巡逻道进行巡逻。想不到的是,才3个多小时,就完成了巡逻任务。4年前,记者随该连官兵在这条线上巡逻时,整整走了两天。这还不算,尽管我们带着对付野兽、毒蛇和毒蚊袭击的绑腿、砍刀和军犬“三件宝”,可还是多次和毒蛇、野猪遭遇,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数十个被毒蚊叮咬的疤痕。记者不由得赞叹:巡逻道代替昔日的“三件宝”,真可谓“鸟枪换炮”!
<P>  更令记者想不到的是,巡逻道带来的不仅是边防巡逻的高效快捷,还成为边民脱贫奔小康的致富路。在某号界碑旁的一个瑶族村寨里,记者发现全村39户人家就有40余台农用运输车和手扶拖拉机。“巡逻道成了我们的发财道!”村民刘阿来激动地告诉记者,过去没有路,村里丰收的香蕉、菠萝,只能烂在地里。3年前巡逻道修通后,全村家家买了机动车,水果再也不愁运不出去了,每户人家每年至少增收四五千元……
<P>  这个团队铁丝网、巡逻道、监控器等设施的建设,是云南、广西5000多公里边防线上基础设施建设的缩影。从广西东部的北仑河口到云南南端的边城河口,这些作为边防线重要标志的基础设施,如今已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记者从云南边防委、广西边防委获悉,近几年来,国家边防委先后在这两个地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经费1.7亿多元,修建铁丝网、铁栅栏、车行巡逻道和人行巡逻道等数千公里,安装边境监控设施数十套。巍巍南国,边防更加巩固,军民更加团结,化作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P>
<P>  <B>西藏 山间鸣笛汽车来</B>
<P>  ●李军安 张震 本报记者 梁篷飞  
<P>  西藏,地球上最独特的地理单元,被世人称为“世界屋脊”、“生命禁区” 。
<P>  雪域高原永远不会忘记,那倒在界碑旁和巡逻途中的50多名戍边将士,他们当中有年仅49岁的原西藏军区司令员张贵荣,也有稚气未脱、刚刚入伍的年轻战士。落后的巡逻路况严重制约着西藏边防执勤工作的开展……
<P>  “山间铃响骡马来”是过去许多西藏高原边防哨卡和边境村屯工作、生活运输保障的真实写照。西藏与6个国家接壤,而边境一线却有边无路,有边无贸,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P>  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边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出台后,西藏军民无不欢呼雀跃。海拔高,标准更高。1996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军区和边防军民,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先后修建了2000公里巡逻路,10余座边境桥梁,架设了一批监控设施等。
<P>  “天路”不断地延伸,“生命禁区”旧貌换新颜。
<P>  2001年12月,驻守在国家一类口岸的边防某部一连获悉有走私人员从中尼边境立新方向非法入境的情况后,由副连长带领一个班,利用刚刚建成的雪布山岗至立新乡乘车巡逻路,不到两个小时就赶到了现场,将非法入境人员一举抓获,查获了走私物品。
<P>  边防某部三连对米林县东拉山口的巡逻,过去需要12小时,有时遇到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巡逻到位难以保证。1999年巡逻路建成后,巡逻一次只需要 5小时。
<P>  驻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边防某团过去组织冬囤时,每年向詹娘舍、卓拉、窝娘等一线运送物资、生活用品,90%以上都靠人扛马驮,每年需人、马、牦牛运输 7天,运费就达35万元。现在路通了,汽车运输1天就能完成任务,费用也降到13万元。
<P>  1998年修建的吉隆至冲色乘车巡逻路,2002年修建的尺马墩至大布惹嘎拉乘车巡逻路,已成为当地边民的“致富路”。巡逻路修通后,吉隆、昆木加的边贸活动贸易额逐年上升,2003年达到26万元,比2002年增长10%,当地边民的人均收入达到2100多元,比上年增长30%。
<P>  在岗巴、萨嘎、察隅等边境地区,过去边境群众赶集都是徒步,如今却可以乘车而至。边民桑珠说:“我现在的两条腿变长了,过去到县城买东西,一路上住帐篷、喝雪水,往返一次要五六天时间,现在一两天就可以了。”边民平措逢人便讲:“是巡逻路让我们富了起来,日子越来越好,感谢共产党,感谢金珠玛米……”
<P>
<P>  <B>内蒙古 “冰道”贯通巡逻路 遥坐北京看“国门”</B>
<P>  ●尤利前 胡明富 本报记者 邹维荣  
<P>  额尔古纳河是中俄界河。每年大雪封山后,河面上冰排、冰峰纵横交错,车辆难以通行,驻守在那里的我边防某巡逻艇大队官兵,必须要在封冻的界河中心我方一侧,为巡逻车辆开辟一条道路。冰河下暗流、暖泉密布,稍不留神,就会有车毁人亡的危险。官兵们因此把每年首次开辟这条通道叫做“闯冰道”。历年来,已经先后有6名官兵牺牲在冰河。
<P>  记者驱车到该大队采访时,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种景象,越野车沿界河行驶在平坦的边境巡逻路上,畅通无阻。大队领导告诉记者,边防官兵即将告别“闯冰道”的历史。他们历时3年,将需要“闯冰道”巡逻的227公里边境线全线贯通了边防巡逻路。到了今年冬季,他们就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开车上冰河了。沿河巡逻路的贯通,同时解决了边防一线经常缺粮断水、报刊信件半年不见面的现象,也使边境执勤管控能力明显上升。
<P>  据悉,近年来内蒙古军区在草原沼泽、戈壁沙漠、冰雪森林等没有巡逻路的边境线上先后修建边防巡逻路1700多公里,管边控边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P>  在驻守中俄边境口岸的国门十八里哨所,记者透过室内安装的视频监控系统看到:对面边境线上两名俄罗斯军人正在巡逻,国门、界碑两侧繁忙、热闹的交易人群来了一拨又一拨。正在执勤的班长吕广柱给记者介绍:该系统实现了远程监控,不仅可以在距离哨所7—8公里、左右270度的边境线范围实施观察,即使远在北京之遥,也可以通过数据传输在电脑上看到这里的执勤、巡逻和临界人员的活动情况。
<P>  据悉,近几年,内蒙古军区充分发挥科技控边设施的整体作用,先后开发建设了一批边境监控系统、报警系统、执勤管理系统,有效提高了边情发现率和堵截率。他们还探索了立体控边的方法手段,在一些团队建起了直升机机降场,部分一线连队实现了通信光纤数字化,将地面监控设施和空中侦察监控设备配合使用,形成多维边境管控体系,确保了边境地区的安宁稳定。
<P>  另外,通过科技控边设施还可以及时准确发现掌握边境自然灾害情况,有效地防止了多起较大的境外水火等灾害向我境蔓延,保证了边疆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利益。仅2000年就使2处森林和3块草原避免了火灾,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财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