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了QBQ-maddogchen大大的坟贴,觉的服役的黑丝后机身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2:40:22
超音速条件下轴对称喷管在不加力状态下推力减阻力性能急剧下降达20~30%
F22的二元矢量推力整合设计非常的厉害,起到了4个作用,第一是减阻,第二是增升,第三是降低红外辐射,第四是减小后向RCS

http://lt.cjdby.net/thread-662993-1-2.html

喷管(以下讨论仅限双发战斗机,单发飞机后机身外形还是与轴对称喷管过渡较好)

F22的双发窄间距两元矢量推力喷管与后机身融合的整体设计是四代机比三代机体现出气动代差的又一个例子;俄修的苏-27系列、米格-29系列那种后期强加的矢量推力设计在F-22面前根本就是一坨,不,是两坨屎一样的存在。

战斗机后体长度仅占全机长度的20~25,但后体阻力却占全机阻力的38~50%,减少后体阻力是不开加力实现超音速巡航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发动机窄间距布置是减少超音速下后体阻力的先决条件,其次才能谈到喷管。

根据无尾翼光滑后体的试验结果,超音速条件下轴对称喷管在加力状态下基本无推力减阻力性能损失,而不加力状态下推力减阻力性能急剧下降达20~30%;这是由于轴对称喷管在不加力时处于收缩状态,收缩角很大,导致喷管与后体的不利干扰非常严重,如果进一步考虑进实际型号中战斗机后体上存在的尾撑,尾翼,整流体(比如尾锥)等,性能损失还要进一步加大。也就是说轴对称喷管在超音速巡航中陷入一个死循环:要想没有额外的超音速阻力,就必须开加力;不开加力就要承受巨大的额外阻力损失。

F22的二元矢量推力整合设计非常的厉害,起到了4个作用,第一是减阻,第二是增升,第三是降低红外辐射,第四是减小后向RCS。F22的扁平后机身拥有良好的绕流特性,而大宽高比矩形喷口的设计使喷流截面大于轴对称喷管,喷流与冷外流掺和的面积明显加大,而侧壁和拐角处的压力梯度产生的漩涡更进一步促进了内外流的掺和,这种掺和带来的强渗混效应起到了2个方面的作用:对后机身绕流起到引射的作用,能够获得一定的诱导升力(在机翼发生气流分离的大迎角下尤其重要),获得良好的后体流动特性,是实现超巡的重要机制;使高温区迅速降温并将红外辐射向水平对称面集中。另外矩形喷口可以沿视线方向阻挡雷达波进入发动机燃烧室,F117就采用了宽高比很大的矩形喷口。

另一个问题不知道是否具备普遍性,从现有视频资料中看,俄修的矢量喷管偏转的速度较慢,和各气动面的偏转相比存在较明显的滞后;而F22试飞中的一次坠毁,好像就是因为飞行员诱发震荡摔的那次,记录视频正好是从F22后方拍摄的,F22的喷口动作显得相当的迅速灵活。

QBQ-maddogchen认为,向F22学习,采用与气动整合的具备大宽高比的两元矩形矢量喷口是四代的不二选择超音速条件下轴对称喷管在不加力状态下推力减阻力性能急剧下降达20~30%
F22的二元矢量推力整合设计非常的厉害,起到了4个作用,第一是减阻,第二是增升,第三是降低红外辐射,第四是减小后向RCS

http://lt.cjdby.net/thread-662993-1-2.html

喷管(以下讨论仅限双发战斗机,单发飞机后机身外形还是与轴对称喷管过渡较好)

F22的双发窄间距两元矢量推力喷管与后机身融合的整体设计是四代机比三代机体现出气动代差的又一个例子;俄修的苏-27系列、米格-29系列那种后期强加的矢量推力设计在F-22面前根本就是一坨,不,是两坨屎一样的存在。

战斗机后体长度仅占全机长度的20~25,但后体阻力却占全机阻力的38~50%,减少后体阻力是不开加力实现超音速巡航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发动机窄间距布置是减少超音速下后体阻力的先决条件,其次才能谈到喷管。

根据无尾翼光滑后体的试验结果,超音速条件下轴对称喷管在加力状态下基本无推力减阻力性能损失,而不加力状态下推力减阻力性能急剧下降达20~30%;这是由于轴对称喷管在不加力时处于收缩状态,收缩角很大,导致喷管与后体的不利干扰非常严重,如果进一步考虑进实际型号中战斗机后体上存在的尾撑,尾翼,整流体(比如尾锥)等,性能损失还要进一步加大。也就是说轴对称喷管在超音速巡航中陷入一个死循环:要想没有额外的超音速阻力,就必须开加力;不开加力就要承受巨大的额外阻力损失。

F22的二元矢量推力整合设计非常的厉害,起到了4个作用,第一是减阻,第二是增升,第三是降低红外辐射,第四是减小后向RCS。F22的扁平后机身拥有良好的绕流特性,而大宽高比矩形喷口的设计使喷流截面大于轴对称喷管,喷流与冷外流掺和的面积明显加大,而侧壁和拐角处的压力梯度产生的漩涡更进一步促进了内外流的掺和,这种掺和带来的强渗混效应起到了2个方面的作用:对后机身绕流起到引射的作用,能够获得一定的诱导升力(在机翼发生气流分离的大迎角下尤其重要),获得良好的后体流动特性,是实现超巡的重要机制;使高温区迅速降温并将红外辐射向水平对称面集中。另外矩形喷口可以沿视线方向阻挡雷达波进入发动机燃烧室,F117就采用了宽高比很大的矩形喷口。

另一个问题不知道是否具备普遍性,从现有视频资料中看,俄修的矢量喷管偏转的速度较慢,和各气动面的偏转相比存在较明显的滞后;而F22试飞中的一次坠毁,好像就是因为飞行员诱发震荡摔的那次,记录视频正好是从F22后方拍摄的,F22的喷口动作显得相当的迅速灵活。

QBQ-maddogchen认为,向F22学习,采用与气动整合的具备大宽高比的两元矩形矢量喷口是四代的不二选择
纸上谈兵
好好看看丝带吧,尾段有两层折线段。明显就是三元矢量喷口了。干吗非要二元的,只有美地用二元就是二元最好吗
贝壳说了还要整容,不知是什么程度
个人认为
歼20后期型会采用W形机翼和锯齿二元矢量喷口
减少后向RCS的同时,加强了横向气动机动性和纵向矢量机动性
虽然减阻了,但同时推力也降低了
的确后机身有改动的需求
估计后机身要WS-1出来后再改,现在首要保障就是首飞,估计优化后的丝带更科幻。
这让黑寡妇2和灰色幽灵情何以堪~{:lei:}
后机身至少隐身是不太好的
kyanbasara 发表于 2011-1-13 02:25
-----------------
减阻的收益远比二元推力损失带来的收益到,差不多是付出1元钱得到10元的收益。此外超环量还带来10元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