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铸剑工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0:13:32
<P>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  转自:青云铸剑艺术文化馆(台湾) 陈天阳 著</P>
<P>中華文化鼎盛以來,就有了劍的鑄造;這種流傳了五千年的兵家之祖,乃發韌於全盛的先秦銅兵時期,由粗短樸實的矛頭和匕首, 次第演變而成修長而雅緻的長劍。 自春秋戰國青銅劍上炫麗多姿的花紋,以及成熟合理的合金比 例,便可看出劍這門結合科技、人文,悠遠源長的藝術,不僅是中 華文化的瑰寶,更是民族情感,任俠敦厚與文武合一精神的絕佳代言人。 </P>
<P>早在『周禮』一書中,即有以身高、地位區分佩劍規格的記載; 自漢以降,貴族、百官皆有佩劍之美風;</P>
<P>天子以劍為功勳、權位之 封賞信物;</P>
<P>武將以劍為征伐、建功之魂魄與精神;</P>
<P>文人以劍為詠頌 情志之強力素材;</P>
<P>一般士人、百姓以劍為風雅的防身飾物;</P>
<P>宗教家 則以劍為行法、驅邪、鎮方的重要法器;</P>
<P>因此劍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不僅僅在鋒利劍身的實用面上,其所有考究而精巧的藝術配件, 與形制區分之哲學意涵,更為歷代擁劍者所津津細品與貼心珍愛。 </P>
<P>也因此,一位優秀的冶劍師,就必須具備高尚的品德,全方位 的藝術素養,開闊的心胸,在大自然間得以自由揮灑,才能創造出 高水準的作品。而一把劍藝製品,也需得充份表達出民族精神與浩 然正氣,才是真正的上作。</P>
<P>因此,劍為至尊、至寶、至吉祥代表的 觀念,自古至今,一直都在我民族心中深藏,從未絲毫消褪。 </P>
所謂『劍』,古時又稱「鋏」,多為平直、細長、尖鋒,兩邊開 刃之兵器。因其可刺、剪、劈、砍、撩、挑、錯、摸、拋、衝、攔、 崩、掛、扥、絞、束、雲等,功能萬千,外型卻又纖細、斯文,因 此,又有『百刃之君』之雅稱。


<P>劍之形制,頗似大型匕首,依《鹽鐵論》及《考工記桃氏為劍 疏》二書所載追溯其源,應可上推至石器時代之玉石短劍,接著發 展的便是商、周時期之青銅短劍。周代雖重車兵,但當車毀馬散後, 護體之唯一武器仍為短劍。時至東周,戰爭層面擴及西北丘陵,車 兵頓失優勢,步卒於是興起;如此多功能之個人武器,當然備受青 睞。而青銅無法支撐過長之劍身,因此大都在20至40公分上下, 無法做重大之突破,功能亦無法完全發揮。這時鐵材被發現,加以 戰事增加,質堅器美的鐵劍,於是在我國歷史舞台上綻放光芒。鐵 材延展性、支撐力都遠遠超過青銅,因此劍具越作越長;秦代甚至 出現124公分之長劍。裝工精美,攻擊力強。 </P>
<P>時至漢代,出現鋼中極品之所謂『百煉鋼』﹝又稱鑌鐵即花紋 鋼﹞,劍質之優,遠勝歷代,為中國劍藝史上極其光彩之一頁。惜 因騎兵興起,重刀棄劍,正如明《茅元儀武備志》所言:『古之言兵 者,必言劍,今不用於陣。』,加以火器發明,戰爭方式、觀念均大 幅改變,於是劍具漸淪為民間習武或官宦冠服之裝飾,甚至變為道 家驅妖除魔之法器,而失其戰場上原有之功能。 </P>
<P>流傳至今,劍具已然脫離單純『兵器』之範疇,而堂堂進入工 藝美術之嶄新世界;隨著一件件考據嚴謹之中國傳古刀劍問世,正 為我悠遠流長之中華科技文明史,提供最直接而又完整之見證。 </P>
<P>劍的長度、重量因需求不同而有多樣變化,</P>
<P>《考工記》曰:『桃 氏為劍。L身長五其莖長,重九鋝,謂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長四 其莖長,重七鋝,謂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長三其莖長,重五鋝, 謂之下制,下士服之。』,</P>
<P>《鄭鍔‧周禮解義》載:『人之形貌大小長 短各不一也,制劍以供其服,非直以觀美,要使各適其用而已,故 為三等之制,以侍三等之士,俾隨宜而自便焉。劍之莖其長五寸, 劍身若五倍,其莖之長則為三尺也,重九鏘,則重三斤十二兩也, 其長之極,重之至也。故謂之上制,唯士之長而有力者,然後能勝 之,故上士服之。劍身四其莖之長則二尺五寸也,重七鏘,則重二 斤十四兩也,長短輕重得中焉,故謂之中制,為人之得中者所宜服, 故中士服之。若劍身止三,其莖則二尺耳,重止五鏘,則二斤一兩 三分之中耳,輕而且短,故謂之下制,士之形短而力微者,可以服 焉。』</P>
<P>皆可明白身高、身份與劍長、劍重都有關聯。鐵劍出現後, 劍身漸次加長,護手加大,莖長亦多變化;戰國時已有一點四公尺 長劍出土,漢以後變化更大。</P>
<P>現今武術用劍具之長度,以直臂垂肘 反手持劍時,劍尖不低於耳上端為準。男子劍重不得輕於0.6公斤, 女子劍重不得輕於0.5公斤。 又有文劍又稱雌劍、武劍 (雄劍) 之分,前者為健身、舞劍之 用,長三尺二寸,重約一公斤上下;後者為爭戰格鬥之用,長三尺 八寸至四尺二寸,重則愈二公斤。 </P>
<P>歷代寶劍、名劍頗多,劍名更是雅緻高貴;多散記於各類文集 類書之中,而收集較為完整者,乃南北朝梁陶弘景著《古今刀劍錄》、 北宋為方便皇帝參閱之《太平御覽》,以及清康熙年間翰林院歷三年 收編完成之《御製分類字錦》。 </P>
<P>
<P>吾人所謂正統傳古刀劍打造技術,由於各門各派皆視為不外傳之絕技,因此,隨當家工藝師之一一凋零,而多所散佚,著實可惜.

        今為承先啟後,為歷史盡一份傳承之責任,特將少林領南派鑄劍絕技公諸於世,望能得賢人異士,將其發揚光大,乃吾國之幸也.</P>
<P>鑄劍流程</P>
<P>1. 鋼材之選擇 </P>
<P>  中國古代鑄劍師,由於金屬不容易取得,因此在接合或柔度上比較難以發展; 甚至必須到戰場上剁下死人小腿骨與鐵炭一塊燒,以取得鈣、鏻等化學成份。時至今日,科技昌明,於材質選擇上有有較大之試驗空間,鑄劍方法亦多有突破。初期,師父教天陽冶鑄刀劍乃使用福安鐵及彈簧鋼等傳統材料;唯十多年前,與內侄即鋼鐵材料學博士陳克昌先生試驗出瑞典鋼及西德鋼,硬度及柔度上皆遠超過其他鋼材,因此,自此而後,皆使用此二鋼材為母鋼,配合其他附加之鋼材,以鑄出各類不同要求之傳古寶劍。 </P>
<P>2. 鋼材之熔合與打造粗胚 </P>
<P>  首先,須依所需劍種之不同,選擇不同比例之鋼材,加以熔化混合鍛打。以往因無溫度計,因此,必須於晚上打造,以便由火色判定溫度足否,如今已有科學儀器得以精確測出爐溫。任何時段皆能將溫度控制得宜,爐火充足後,將鋼材如揉麵團一樣來回壘打十六次,鍛成粗胚。 </P>
<P>3.第一次熱處理(一)﹝燉鋼﹞ </P>
<P>  粗胚完成,趁劍身還保持熾紅之狀態下,進行第一次熱處理,又稱「燉鋼」。先準備一約三尺長,石製水槽裝滿水,然後將發紅粗胚由劍尖開始輕輕放入水中,再順勢抄水上提。『燉鋼』為劍身之第一次考驗,若鍛打時溫度不夠,或未將鋼材紋理緊密融合,或燉鋼時動作純熟度不夠,粗胚將立即彎曲或崩裂。 </P>




<P>
<P>
<P>4. 第二次熱處理(二) </P>
<P>  經過第一次熱處理冷卻後,過濾掉不良品,為了確保劍身材質之精密度,再將劍之粗胚放在室外,接受日曬雨淋之侵蝕及熱脹冷縮大自然之淬練。如此經過五年時間,溫和得消除其『內應力』後,再重新取出擂打;若無法承受再次考驗,即丟棄不用,通過者當已初步合格。鑄劍初期因鋼材無適當存放空間,又易鏽蝕,因此依循古法,將其沉浸於山上古井之中,令其表面迅速『鈍化』以阻絕空氣。因此,得將鋼材或粗胚,儲放多年而不壞。</P>

8.開刃

<P>  開刃為打造劍身之最後亦為最重要之手續;一把刀劍之良瘺、好壞,開刃技巧即佔其三分之一,為鑄劍最後之畫龍點睛。天陽開刃法約有兩類:一為榮獲海峽兩岸專利之『銀劍式開刃法』,適合大刀闊斧的劈砍動作;一為『蛤嘴式開刃法』,適合切、削、割、抹等動作。 </P>
<P>  經此過程打造出來之好劍,自然顯得光澤質樸,莊重尊貴,刃鋒犀利,揮灑輕盈,除有“形”之美,更具“意”之涵。 </P>
<P>1.開刃</P>
<P>2.檢視刃面平整度</P>
<P>3.檢視劍脊之平整度及拋光效果</P>
<P>二、配件組裝 </P>
<P>  配件,是整把劍(刀)最顯眼,也是賞劍者第一個注目的焦點;每一個單獨配件造型是否精緻美觀,整體搭配是否流暢精密,各區位之配重是否得當,在在都影響著該件作品在藝術上的身價。因此若無成熟的組件製作及裝配技術,整把劍(刀)藝作品,將黯淡無光。</P>
<P>  首先,依劍(刀)形制、長短裁切出適當之木料(劍,可選擇紋理變化較多、毛細孔較小、堅固之木料;刀,則須得選擇較軟之木料,以減少刀刃之磨損率)。接著依比例切分莖與鞘,分別削、磨出需要的粗略形狀;再從縱面切開,挖出與刃身大小相符之凹槽後,重新黏合,完成配件之主體工程。</P>
<P>接著便依選定之劍(刀)形制,分別製作、安裝劍首、護手、顎、鞘口、護環、名牌、劍鏢等配件;每件都得精雕細琢;安裝工程又得環環相扣、順暢密合。接著便是將木料部份一次次上漆、細磨,使其光彩內蘊,溫潤柔滑。或包裹真皮,再一針針細細縫合,必得使其平整舒展,結實難用。最後在莖上可加裝銅花釘或銀龍飾,一則美觀,二則可增加阻力,防止揮舞時滑落。再打上繫腰帶及劍繐,方才大功告成。</P>
<P>  如此,若以一位熟練的鑄劍師,前前後後幾乎也要花上四十五至九十個工作天,足見工程之細膩、艱難。 </P>
<P>三、強度測試 </P>
<P>  組裝完成之刀劍,先得檢測其握感及平衡度,這當中自然包括整把刀劍之背部、脊部是否平直,開刃是否勻稱,刃身是否富彈性,握把、刃身配重是否正確,莖部組件是否滑順易握,各組裝套件是否穩固牢靠等,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便是刃身之強度測驗。</P>
<P>  以傳統的測試方式當然最直接而且實在,也就是將直徑0.5公分的銅條或鋼條,平置於石頭上(本人多以大廟用之花崗岩柱基為墊石),以剛出爐之完整刀劍作品,直接砍擊銅條或鋼條;一般刀劍,若砍到鐵釘或鋼條多會缺口,若砍到石頭,損害情況則將更加嚴重,不是捲口、便是扭曲、甚至崩裂;若銅條或鋼條應聲節節斷飛,石頭被砍切的石削四射,而刀劍卻毫髮無傷,才算正式過關。 </P>
<P>四、運劍測試 </P>
<P>  刀劍作品之硬體部份,雖已完成測試,但是否真正可用,則須由擊劍(刀術)高手實際演武後,才能評斷。</P>
<P>  本人師承少林嶺南及北漸派宗師,苦練各家刀劍術數十年,雖不敢自喻為頂尖高手,但對各套刀劍攻防之術,仍算略知一二。因此每件刀劍作品,皆由本人親自揮灑舞弄多時,確認手感無誤,方才完成全部檢測,上油封存。 </P>

关于陈天阳


<P>____余自幼好學國術,十五歲幸遇廣東曲江曹溪南華寺「南禪」高 僧方長老,待余如其所出,盡傳所學嶺南武術技藝及嶺南鑄劍巧術。 余雖努力研學,惜資質不足,自覺未登堂奧,所習不過花拳繡腿而 已。惟在鑄劍技術,潛心強學,終為師承嶺南派鑄劍傳人。後經「北 禪」吳修海恩師收為門下,為北漸派維陀門俗家弟子,潛修佛禪、 武術近四十載;其間對於鑄劍藝事未嘗中斷,直視為終身職願。 </P>
<P>____唯中國歷代鑄劍技藝未能盡載其詳,其因乃在於造紙技術發明 前,文書寫作盡刻於竹簡木片上,費時費力,極為不便,且流傳不 易。時至東漢,雖有蔡倫發明造紙技術,但亦未能普遍風行。直至 唐代,一般寫作用紙雖已平民化,但由於大多數鑄劍師習字不多, 不善文書,雖有絕世技藝亦多為口傳心授,因此,史料多所散失。加以史書記載鑄劍師者寥寥無幾,較多著墨者僅有春秋晚期之歐冶 子、 干將、莫邪、以及南朝梁帝時之陶宏景等等而已。因此欲整理 出系統之中國劍藝專書,確有困難,正如連雅堂先生在《臺灣通史》序中所言:「斷簡殘篇,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 </P>____先師嘗言:「人生之運道,冥冥中自有安排;謀生任職,亦早有 定數。因此,不只要惜福,要安適本職,更要造福,要盡心盡力去 開創、去奉獻。」因此本著專業劍藝工作者一股不可言諭之歷史天 職,虔心希望能貢獻一己棉薄之力,填補些許中國傳統刀劍藝能記 載之真空。值此六十花甲將屆之際,特集恩師昔所傳授智識為骨幹, 結合天陽四十餘載鑄劍心得之精華,再佐以多位前輩、先進之專書、 論文,匯集而成本書。如此,雖不敢奢望能成一家之言,傳頌千古 而不變,卻望在饗餉劍藝同好之餘,能提昇社會大眾對其認知與重 視;更希冀藉此拋磚引玉,使更多武林奇人隱士,得重新現身說法, 傳留其刀劍知能於今世,令千古流傳之文化血脈,不至中斷於我等 一代。
專業劍藝師的使命與天職

<P>____余自幼好學國術,十五歲幸遇廣東曲江曹溪南華寺「南禪」高 僧方長老,待余如其所出,盡傳所學嶺南武術技藝及嶺南鑄劍巧術。 余雖努力研學,惜資質不足,自覺未登堂奧,所習不過花拳繡腿而 已。惟在鑄劍技術,潛心強學,終為師承嶺南派鑄劍傳人。後經「北 禪」吳修海恩師收為門下,為北漸派維陀門俗家弟子,潛修佛禪、 武術近四十載;其間對於鑄劍藝事未嘗中斷,直視為終身職願。 </P>
<P>____唯中國歷代鑄劍技藝未能盡載其詳,其因乃在於造紙技術發明 前,文書寫作盡刻於竹簡木片上,費時費力,極為不便,且流傳不 易。時至東漢,雖有蔡倫發明造紙技術,但亦未能普遍風行。直至 唐代,一般寫作用紙雖已平民化,但由於大多數鑄劍師習字不多, 不善文書,雖有絕世技藝亦多為口傳心授,因此,史料多所散失。加以史書記載鑄劍師者寥寥無幾,較多著墨者僅有春秋晚期之歐冶 子、 干將、莫邪、以及南朝梁帝時之陶宏景等等而已。因此欲整理 出系統之中國劍藝專書,確有困難,正如連雅堂先生在《臺灣通史》序中所言:「斷簡殘篇,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 </P>____先師嘗言:「人生之運道,冥冥中自有安排;謀生任職,亦早有 定數。因此,不只要惜福,要安適本職,更要造福,要盡心盡力去 開創、去奉獻。」因此本著專業劍藝工作者一股不可言諭之歷史天 職,虔心希望能貢獻一己棉薄之力,填補些許中國傳統刀劍藝能記 載之真空。值此六十花甲將屆之際,特集恩師昔所傳授智識為骨幹, 結合天陽四十餘載鑄劍心得之精華,再佐以多位前輩、先進之專書、 論文,匯集而成本書。如此,雖不敢奢望能成一家之言,傳頌千古 而不變,卻望在饗餉劍藝同好之餘,能提昇社會大眾對其認知與重 視;更希冀藉此拋磚引玉,使更多武林奇人隱士,得重新現身說法, 傳留其刀劍知能於今世,令千古流傳之文化血脈,不至中斷於我等 一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7 1:03:11编辑过]
<P>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  转自:青云铸剑艺术文化馆(台湾) 陈天阳 著</P>
<P>中華文化鼎盛以來,就有了劍的鑄造;這種流傳了五千年的兵家之祖,乃發韌於全盛的先秦銅兵時期,由粗短樸實的矛頭和匕首, 次第演變而成修長而雅緻的長劍。 自春秋戰國青銅劍上炫麗多姿的花紋,以及成熟合理的合金比 例,便可看出劍這門結合科技、人文,悠遠源長的藝術,不僅是中 華文化的瑰寶,更是民族情感,任俠敦厚與文武合一精神的絕佳代言人。 </P>
<P>早在『周禮』一書中,即有以身高、地位區分佩劍規格的記載; 自漢以降,貴族、百官皆有佩劍之美風;</P>
<P>天子以劍為功勳、權位之 封賞信物;</P>
<P>武將以劍為征伐、建功之魂魄與精神;</P>
<P>文人以劍為詠頌 情志之強力素材;</P>
<P>一般士人、百姓以劍為風雅的防身飾物;</P>
<P>宗教家 則以劍為行法、驅邪、鎮方的重要法器;</P>
<P>因此劍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不僅僅在鋒利劍身的實用面上,其所有考究而精巧的藝術配件, 與形制區分之哲學意涵,更為歷代擁劍者所津津細品與貼心珍愛。 </P>
<P>也因此,一位優秀的冶劍師,就必須具備高尚的品德,全方位 的藝術素養,開闊的心胸,在大自然間得以自由揮灑,才能創造出 高水準的作品。而一把劍藝製品,也需得充份表達出民族精神與浩 然正氣,才是真正的上作。</P>
<P>因此,劍為至尊、至寶、至吉祥代表的 觀念,自古至今,一直都在我民族心中深藏,從未絲毫消褪。 </P>
所謂『劍』,古時又稱「鋏」,多為平直、細長、尖鋒,兩邊開 刃之兵器。因其可刺、剪、劈、砍、撩、挑、錯、摸、拋、衝、攔、 崩、掛、扥、絞、束、雲等,功能萬千,外型卻又纖細、斯文,因 此,又有『百刃之君』之雅稱。


<P>劍之形制,頗似大型匕首,依《鹽鐵論》及《考工記桃氏為劍 疏》二書所載追溯其源,應可上推至石器時代之玉石短劍,接著發 展的便是商、周時期之青銅短劍。周代雖重車兵,但當車毀馬散後, 護體之唯一武器仍為短劍。時至東周,戰爭層面擴及西北丘陵,車 兵頓失優勢,步卒於是興起;如此多功能之個人武器,當然備受青 睞。而青銅無法支撐過長之劍身,因此大都在20至40公分上下, 無法做重大之突破,功能亦無法完全發揮。這時鐵材被發現,加以 戰事增加,質堅器美的鐵劍,於是在我國歷史舞台上綻放光芒。鐵 材延展性、支撐力都遠遠超過青銅,因此劍具越作越長;秦代甚至 出現124公分之長劍。裝工精美,攻擊力強。 </P>
<P>時至漢代,出現鋼中極品之所謂『百煉鋼』﹝又稱鑌鐵即花紋 鋼﹞,劍質之優,遠勝歷代,為中國劍藝史上極其光彩之一頁。惜 因騎兵興起,重刀棄劍,正如明《茅元儀武備志》所言:『古之言兵 者,必言劍,今不用於陣。』,加以火器發明,戰爭方式、觀念均大 幅改變,於是劍具漸淪為民間習武或官宦冠服之裝飾,甚至變為道 家驅妖除魔之法器,而失其戰場上原有之功能。 </P>
<P>流傳至今,劍具已然脫離單純『兵器』之範疇,而堂堂進入工 藝美術之嶄新世界;隨著一件件考據嚴謹之中國傳古刀劍問世,正 為我悠遠流長之中華科技文明史,提供最直接而又完整之見證。 </P>
<P>劍的長度、重量因需求不同而有多樣變化,</P>
<P>《考工記》曰:『桃 氏為劍。L身長五其莖長,重九鋝,謂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長四 其莖長,重七鋝,謂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長三其莖長,重五鋝, 謂之下制,下士服之。』,</P>
<P>《鄭鍔‧周禮解義》載:『人之形貌大小長 短各不一也,制劍以供其服,非直以觀美,要使各適其用而已,故 為三等之制,以侍三等之士,俾隨宜而自便焉。劍之莖其長五寸, 劍身若五倍,其莖之長則為三尺也,重九鏘,則重三斤十二兩也, 其長之極,重之至也。故謂之上制,唯士之長而有力者,然後能勝 之,故上士服之。劍身四其莖之長則二尺五寸也,重七鏘,則重二 斤十四兩也,長短輕重得中焉,故謂之中制,為人之得中者所宜服, 故中士服之。若劍身止三,其莖則二尺耳,重止五鏘,則二斤一兩 三分之中耳,輕而且短,故謂之下制,士之形短而力微者,可以服 焉。』</P>
<P>皆可明白身高、身份與劍長、劍重都有關聯。鐵劍出現後, 劍身漸次加長,護手加大,莖長亦多變化;戰國時已有一點四公尺 長劍出土,漢以後變化更大。</P>
<P>現今武術用劍具之長度,以直臂垂肘 反手持劍時,劍尖不低於耳上端為準。男子劍重不得輕於0.6公斤, 女子劍重不得輕於0.5公斤。 又有文劍又稱雌劍、武劍 (雄劍) 之分,前者為健身、舞劍之 用,長三尺二寸,重約一公斤上下;後者為爭戰格鬥之用,長三尺 八寸至四尺二寸,重則愈二公斤。 </P>
<P>歷代寶劍、名劍頗多,劍名更是雅緻高貴;多散記於各類文集 類書之中,而收集較為完整者,乃南北朝梁陶弘景著《古今刀劍錄》、 北宋為方便皇帝參閱之《太平御覽》,以及清康熙年間翰林院歷三年 收編完成之《御製分類字錦》。 </P>
<P>
<P>吾人所謂正統傳古刀劍打造技術,由於各門各派皆視為不外傳之絕技,因此,隨當家工藝師之一一凋零,而多所散佚,著實可惜.

        今為承先啟後,為歷史盡一份傳承之責任,特將少林領南派鑄劍絕技公諸於世,望能得賢人異士,將其發揚光大,乃吾國之幸也.</P>
<P>鑄劍流程</P>
<P>1. 鋼材之選擇 </P>
<P>  中國古代鑄劍師,由於金屬不容易取得,因此在接合或柔度上比較難以發展; 甚至必須到戰場上剁下死人小腿骨與鐵炭一塊燒,以取得鈣、鏻等化學成份。時至今日,科技昌明,於材質選擇上有有較大之試驗空間,鑄劍方法亦多有突破。初期,師父教天陽冶鑄刀劍乃使用福安鐵及彈簧鋼等傳統材料;唯十多年前,與內侄即鋼鐵材料學博士陳克昌先生試驗出瑞典鋼及西德鋼,硬度及柔度上皆遠超過其他鋼材,因此,自此而後,皆使用此二鋼材為母鋼,配合其他附加之鋼材,以鑄出各類不同要求之傳古寶劍。 </P>
<P>2. 鋼材之熔合與打造粗胚 </P>
<P>  首先,須依所需劍種之不同,選擇不同比例之鋼材,加以熔化混合鍛打。以往因無溫度計,因此,必須於晚上打造,以便由火色判定溫度足否,如今已有科學儀器得以精確測出爐溫。任何時段皆能將溫度控制得宜,爐火充足後,將鋼材如揉麵團一樣來回壘打十六次,鍛成粗胚。 </P>
<P>3.第一次熱處理(一)﹝燉鋼﹞ </P>
<P>  粗胚完成,趁劍身還保持熾紅之狀態下,進行第一次熱處理,又稱「燉鋼」。先準備一約三尺長,石製水槽裝滿水,然後將發紅粗胚由劍尖開始輕輕放入水中,再順勢抄水上提。『燉鋼』為劍身之第一次考驗,若鍛打時溫度不夠,或未將鋼材紋理緊密融合,或燉鋼時動作純熟度不夠,粗胚將立即彎曲或崩裂。 </P>




<P>
<P>
<P>4. 第二次熱處理(二) </P>
<P>  經過第一次熱處理冷卻後,過濾掉不良品,為了確保劍身材質之精密度,再將劍之粗胚放在室外,接受日曬雨淋之侵蝕及熱脹冷縮大自然之淬練。如此經過五年時間,溫和得消除其『內應力』後,再重新取出擂打;若無法承受再次考驗,即丟棄不用,通過者當已初步合格。鑄劍初期因鋼材無適當存放空間,又易鏽蝕,因此依循古法,將其沉浸於山上古井之中,令其表面迅速『鈍化』以阻絕空氣。因此,得將鋼材或粗胚,儲放多年而不壞。</P>

8.開刃

<P>  開刃為打造劍身之最後亦為最重要之手續;一把刀劍之良瘺、好壞,開刃技巧即佔其三分之一,為鑄劍最後之畫龍點睛。天陽開刃法約有兩類:一為榮獲海峽兩岸專利之『銀劍式開刃法』,適合大刀闊斧的劈砍動作;一為『蛤嘴式開刃法』,適合切、削、割、抹等動作。 </P>
<P>  經此過程打造出來之好劍,自然顯得光澤質樸,莊重尊貴,刃鋒犀利,揮灑輕盈,除有“形”之美,更具“意”之涵。 </P>
<P>1.開刃</P>
<P>2.檢視刃面平整度</P>
<P>3.檢視劍脊之平整度及拋光效果</P>
<P>二、配件組裝 </P>
<P>  配件,是整把劍(刀)最顯眼,也是賞劍者第一個注目的焦點;每一個單獨配件造型是否精緻美觀,整體搭配是否流暢精密,各區位之配重是否得當,在在都影響著該件作品在藝術上的身價。因此若無成熟的組件製作及裝配技術,整把劍(刀)藝作品,將黯淡無光。</P>
<P>  首先,依劍(刀)形制、長短裁切出適當之木料(劍,可選擇紋理變化較多、毛細孔較小、堅固之木料;刀,則須得選擇較軟之木料,以減少刀刃之磨損率)。接著依比例切分莖與鞘,分別削、磨出需要的粗略形狀;再從縱面切開,挖出與刃身大小相符之凹槽後,重新黏合,完成配件之主體工程。</P>
<P>接著便依選定之劍(刀)形制,分別製作、安裝劍首、護手、顎、鞘口、護環、名牌、劍鏢等配件;每件都得精雕細琢;安裝工程又得環環相扣、順暢密合。接著便是將木料部份一次次上漆、細磨,使其光彩內蘊,溫潤柔滑。或包裹真皮,再一針針細細縫合,必得使其平整舒展,結實難用。最後在莖上可加裝銅花釘或銀龍飾,一則美觀,二則可增加阻力,防止揮舞時滑落。再打上繫腰帶及劍繐,方才大功告成。</P>
<P>  如此,若以一位熟練的鑄劍師,前前後後幾乎也要花上四十五至九十個工作天,足見工程之細膩、艱難。 </P>
<P>三、強度測試 </P>
<P>  組裝完成之刀劍,先得檢測其握感及平衡度,這當中自然包括整把刀劍之背部、脊部是否平直,開刃是否勻稱,刃身是否富彈性,握把、刃身配重是否正確,莖部組件是否滑順易握,各組裝套件是否穩固牢靠等,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便是刃身之強度測驗。</P>
<P>  以傳統的測試方式當然最直接而且實在,也就是將直徑0.5公分的銅條或鋼條,平置於石頭上(本人多以大廟用之花崗岩柱基為墊石),以剛出爐之完整刀劍作品,直接砍擊銅條或鋼條;一般刀劍,若砍到鐵釘或鋼條多會缺口,若砍到石頭,損害情況則將更加嚴重,不是捲口、便是扭曲、甚至崩裂;若銅條或鋼條應聲節節斷飛,石頭被砍切的石削四射,而刀劍卻毫髮無傷,才算正式過關。 </P>
<P>四、運劍測試 </P>
<P>  刀劍作品之硬體部份,雖已完成測試,但是否真正可用,則須由擊劍(刀術)高手實際演武後,才能評斷。</P>
<P>  本人師承少林嶺南及北漸派宗師,苦練各家刀劍術數十年,雖不敢自喻為頂尖高手,但對各套刀劍攻防之術,仍算略知一二。因此每件刀劍作品,皆由本人親自揮灑舞弄多時,確認手感無誤,方才完成全部檢測,上油封存。 </P>

关于陈天阳


<P>____余自幼好學國術,十五歲幸遇廣東曲江曹溪南華寺「南禪」高 僧方長老,待余如其所出,盡傳所學嶺南武術技藝及嶺南鑄劍巧術。 余雖努力研學,惜資質不足,自覺未登堂奧,所習不過花拳繡腿而 已。惟在鑄劍技術,潛心強學,終為師承嶺南派鑄劍傳人。後經「北 禪」吳修海恩師收為門下,為北漸派維陀門俗家弟子,潛修佛禪、 武術近四十載;其間對於鑄劍藝事未嘗中斷,直視為終身職願。 </P>
<P>____唯中國歷代鑄劍技藝未能盡載其詳,其因乃在於造紙技術發明 前,文書寫作盡刻於竹簡木片上,費時費力,極為不便,且流傳不 易。時至東漢,雖有蔡倫發明造紙技術,但亦未能普遍風行。直至 唐代,一般寫作用紙雖已平民化,但由於大多數鑄劍師習字不多, 不善文書,雖有絕世技藝亦多為口傳心授,因此,史料多所散失。加以史書記載鑄劍師者寥寥無幾,較多著墨者僅有春秋晚期之歐冶 子、 干將、莫邪、以及南朝梁帝時之陶宏景等等而已。因此欲整理 出系統之中國劍藝專書,確有困難,正如連雅堂先生在《臺灣通史》序中所言:「斷簡殘篇,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 </P>____先師嘗言:「人生之運道,冥冥中自有安排;謀生任職,亦早有 定數。因此,不只要惜福,要安適本職,更要造福,要盡心盡力去 開創、去奉獻。」因此本著專業劍藝工作者一股不可言諭之歷史天 職,虔心希望能貢獻一己棉薄之力,填補些許中國傳統刀劍藝能記 載之真空。值此六十花甲將屆之際,特集恩師昔所傳授智識為骨幹, 結合天陽四十餘載鑄劍心得之精華,再佐以多位前輩、先進之專書、 論文,匯集而成本書。如此,雖不敢奢望能成一家之言,傳頌千古 而不變,卻望在饗餉劍藝同好之餘,能提昇社會大眾對其認知與重 視;更希冀藉此拋磚引玉,使更多武林奇人隱士,得重新現身說法, 傳留其刀劍知能於今世,令千古流傳之文化血脈,不至中斷於我等 一代。
專業劍藝師的使命與天職

<P>____余自幼好學國術,十五歲幸遇廣東曲江曹溪南華寺「南禪」高 僧方長老,待余如其所出,盡傳所學嶺南武術技藝及嶺南鑄劍巧術。 余雖努力研學,惜資質不足,自覺未登堂奧,所習不過花拳繡腿而 已。惟在鑄劍技術,潛心強學,終為師承嶺南派鑄劍傳人。後經「北 禪」吳修海恩師收為門下,為北漸派維陀門俗家弟子,潛修佛禪、 武術近四十載;其間對於鑄劍藝事未嘗中斷,直視為終身職願。 </P>
<P>____唯中國歷代鑄劍技藝未能盡載其詳,其因乃在於造紙技術發明 前,文書寫作盡刻於竹簡木片上,費時費力,極為不便,且流傳不 易。時至東漢,雖有蔡倫發明造紙技術,但亦未能普遍風行。直至 唐代,一般寫作用紙雖已平民化,但由於大多數鑄劍師習字不多, 不善文書,雖有絕世技藝亦多為口傳心授,因此,史料多所散失。加以史書記載鑄劍師者寥寥無幾,較多著墨者僅有春秋晚期之歐冶 子、 干將、莫邪、以及南朝梁帝時之陶宏景等等而已。因此欲整理 出系統之中國劍藝專書,確有困難,正如連雅堂先生在《臺灣通史》序中所言:「斷簡殘篇,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 </P>____先師嘗言:「人生之運道,冥冥中自有安排;謀生任職,亦早有 定數。因此,不只要惜福,要安適本職,更要造福,要盡心盡力去 開創、去奉獻。」因此本著專業劍藝工作者一股不可言諭之歷史天 職,虔心希望能貢獻一己棉薄之力,填補些許中國傳統刀劍藝能記 載之真空。值此六十花甲將屆之際,特集恩師昔所傳授智識為骨幹, 結合天陽四十餘載鑄劍心得之精華,再佐以多位前輩、先進之專書、 論文,匯集而成本書。如此,雖不敢奢望能成一家之言,傳頌千古 而不變,卻望在饗餉劍藝同好之餘,能提昇社會大眾對其認知與重 視;更希冀藉此拋磚引玉,使更多武林奇人隱士,得重新現身說法, 傳留其刀劍知能於今世,令千古流傳之文化血脈,不至中斷於我等 一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7 1:03:11编辑过]
<P>首顶。</P><P>可惜现在大多都失传了。</P>
失传了,可惜啊
<P>听我的老师说过,可是自己没有那么专业啊!</P><P>厉害啊!</P><P>很是专业的才这么做呢!</P><P>还有要知道火候是最重要的!</P>
顶!
陳天陽先生2011年因為風寒過世, 享年72歲, 生前共計收徒十人, 死前還在身邊有2人, 其子孫已傳承其技藝與武術, 另外陳家本來就算武術世家, 跟台灣武術界關係也頗深厚~ 現在要找這種有正式傳承的古法鑄劍, 應該很少了, 多數鑄劍都是自行摸索的, 何況陳天陽是得到南北兩派傳承的, 不過陳先生收弟子嚴, 賣兵器也嚴, 基本不是有錢就能買到的, 現代的刀廠也不太可能像陳先生這樣玩, 畢竟劍胚十把, 頂多1把能用, 還要放戶外風吹雨淋數年, 以現代經濟效益來講真的很差, 不用說最後成品試刀還是砍金屬條~~ 另外陳先生一般人買去收藏很貴不假, 不過若是練家子, 練兵器的請他鑄造, 通常都會優惠價, 就是材料成本錢而已, 他還會仔細詢問需求(每個門派刀劍術對兵器側重要求不同), 專門打造適合那門武術的兵器, 因為陳先生本身就是武術家, 打造兵器就是要能用有實戰性, 可惜一代鑄劍師, 英年早逝(以現代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