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展工赞中顾委常任委之子生活朴素 批"我爸是某某"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29:43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1-05/2766431.shtml

卢展工赞中顾委常任委之子生活朴素 批"我爸是某某"
2011年01月05日 10:10 来源:河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月4日,农历腊月初一,元旦假期后的第一天,省委书记、省人大常任委会主任卢展工便冒着严寒风尘仆仆赶赴濮阳走访慰问、体察民生。

  下午2时50分,卢展工走进了范县白衣阁乡白衣西街村一家朴素的小院。这是原中顾委常任委段君毅同志大儿子段存让的家。

  段存让老人已经83岁高龄,而且患有腿疾,看到卢书记来到家中,段存让很激动,扶着东西艰难地要从里屋出来,卢展工连忙迎上去,一边向老人问好,一边把老人扶到沙发上坐下。

  两张旧式沙发,一张木头矮桌,是段家堂屋最显眼的摆设。




  卢展工关切地询问段存让的健康状况、生活情况和工作经历,得悉1945年便入党的段存让一直在老家范县工作,离休前任县委统战部副部长,老伴杨素月是普通教师,在身边照顾老人的三儿子段启学原是中原油田的下岗职工、现在东街村任村支书,卢展工环顾段家四壁,望着墙壁上挂着的段君毅同志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的合影,深有感触地说,“段君毅同志是我们党的优秀党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我党高级干部,他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顽强奋斗、鞠躬尽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这么赫赫有名,你们却一点也不搞特殊,老段你干了一辈子也就是一个副科级干部,儿子也就是个村干部,与普通村民一样,住着这么简单的房子,用着这样旧的家具,难能可贵,这与最近舆论直指的‘我爸是某某’形成了鲜明对比。新的历史阶段,弘扬革命传统不是一句空话,大家都要像段君毅同志那样,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在老百姓心目中树立起光明磊落、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像你们一样,不搞特殊,不计得失,默默无闻地工作,以实际行动发扬段君毅同志的革命精神、继承段君毅同志的崇高品质。”

  随后,卢展工还来到该村老军人李文祥家。这位1947年入伍,多次荣立战功,从战士、班长、排长一直干到副连长,1956年转业后到福建三明市省直企业工作,1962年又返乡支援农村建设甘当农民的老革命,一生功勋卓著。现已87岁的李老,依然耳聪目明、神清气爽。

  望着李老年轻时英姿勃发身佩一枚枚军功章的军官照,卢展工十分敬重地问:“李老,您被授予那么多荣誉,您都立过什么功,能不能拿出来让我们看看?”

  老人家连声说好,忙从里屋捧出了一个已经泛黄的旧布包。卢展工小心地打开布包,一个个老旧的小本本,一枚枚勋章呈现在面前,卢展工一一细看,“这是济南战役中荣立的二等功勋章,这是淮海战役中立的特等功勋章,这是进军福建时立的一等功勋章,这是渡江战役中获得的荣誉勋章,这是在参加渡海战役、平潭岛战役时被评为战斗模范的证书,这是1945年颁布的党章……”卢展工一边看,一边一一辨认并念出声来。

  “这一包东西,了不得!这就是我们的英雄啊,革命战争年代你们出生入死,和平建设时期你们又这样安贫乐道不问索取,这就是革命传统,这就是革命精神,这就是你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全社会都应该像你们这些老英雄学习,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好这些老同志。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你们表示慰问!”

  临走前,李文祥的老伴用满口地道的河南话送别卢书记,这位出生于福建的老太太,因为随李老回河南老家后,一直生活在河南的小乡村,已经完全没有了闽南口音。本报记者 平 萍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1-05/2766431.shtml

卢展工赞中顾委常任委之子生活朴素 批"我爸是某某"
2011年01月05日 10:10 来源:河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月4日,农历腊月初一,元旦假期后的第一天,省委书记、省人大常任委会主任卢展工便冒着严寒风尘仆仆赶赴濮阳走访慰问、体察民生。

  下午2时50分,卢展工走进了范县白衣阁乡白衣西街村一家朴素的小院。这是原中顾委常任委段君毅同志大儿子段存让的家。

  段存让老人已经83岁高龄,而且患有腿疾,看到卢书记来到家中,段存让很激动,扶着东西艰难地要从里屋出来,卢展工连忙迎上去,一边向老人问好,一边把老人扶到沙发上坐下。

  两张旧式沙发,一张木头矮桌,是段家堂屋最显眼的摆设。




  卢展工关切地询问段存让的健康状况、生活情况和工作经历,得悉1945年便入党的段存让一直在老家范县工作,离休前任县委统战部副部长,老伴杨素月是普通教师,在身边照顾老人的三儿子段启学原是中原油田的下岗职工、现在东街村任村支书,卢展工环顾段家四壁,望着墙壁上挂着的段君毅同志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的合影,深有感触地说,“段君毅同志是我们党的优秀党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我党高级干部,他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顽强奋斗、鞠躬尽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这么赫赫有名,你们却一点也不搞特殊,老段你干了一辈子也就是一个副科级干部,儿子也就是个村干部,与普通村民一样,住着这么简单的房子,用着这样旧的家具,难能可贵,这与最近舆论直指的‘我爸是某某’形成了鲜明对比。新的历史阶段,弘扬革命传统不是一句空话,大家都要像段君毅同志那样,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在老百姓心目中树立起光明磊落、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像你们一样,不搞特殊,不计得失,默默无闻地工作,以实际行动发扬段君毅同志的革命精神、继承段君毅同志的崇高品质。”

  随后,卢展工还来到该村老军人李文祥家。这位1947年入伍,多次荣立战功,从战士、班长、排长一直干到副连长,1956年转业后到福建三明市省直企业工作,1962年又返乡支援农村建设甘当农民的老革命,一生功勋卓著。现已87岁的李老,依然耳聪目明、神清气爽。

  望着李老年轻时英姿勃发身佩一枚枚军功章的军官照,卢展工十分敬重地问:“李老,您被授予那么多荣誉,您都立过什么功,能不能拿出来让我们看看?”

  老人家连声说好,忙从里屋捧出了一个已经泛黄的旧布包。卢展工小心地打开布包,一个个老旧的小本本,一枚枚勋章呈现在面前,卢展工一一细看,“这是济南战役中荣立的二等功勋章,这是淮海战役中立的特等功勋章,这是进军福建时立的一等功勋章,这是渡江战役中获得的荣誉勋章,这是在参加渡海战役、平潭岛战役时被评为战斗模范的证书,这是1945年颁布的党章……”卢展工一边看,一边一一辨认并念出声来。

  “这一包东西,了不得!这就是我们的英雄啊,革命战争年代你们出生入死,和平建设时期你们又这样安贫乐道不问索取,这就是革命传统,这就是革命精神,这就是你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全社会都应该像你们这些老英雄学习,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好这些老同志。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你们表示慰问!”

  临走前,李文祥的老伴用满口地道的河南话送别卢书记,这位出生于福建的老太太,因为随李老回河南老家后,一直生活在河南的小乡村,已经完全没有了闽南口音。本报记者 平 萍
淮海战役特等功,这个有点悬?

老人家是13纵的。
高级干部”
瘦马123 发表于 2011-1-5 12:10

后一句说的是他爸爸段君毅

这一批老头子的子女没赶上权贵资本主义的好时代啊~~~
歌剧院幽灵 发表于 2011-1-5 12:33
很多老同志有好几次婚姻,孩子也有好几窝,混好的都是进城后的那窝孩子,留在老家的大都不怎样,也不怎么管。
dada2000 发表于 2011-1-5 12:35


    都是被毛害的啊。

看看元帅,大将等等的建国时高级干部的子女,都被耽误了大好前途!

搞得现在台面上的都是建国时 螃蟹 大虾的后代。
dada2000 发表于 2011-1-5 12:35
貌似许世友的大儿子就在农村
以前的,没用;他老子当权的时候还不兴这些个,没挤进当权的一波呗。
看来确实很朴素
后面的李文祥先生,本来可以有离休老干部资格,现在只有个空头衔“老革命”。可见“1962年又返乡支援农村建设甘当农民”几乎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不过当年D号召返乡支援农村,减少城镇供养人口,确实有许多人这样下去了,其中不乏功高勋著者。记得开国将军甘祖昌先生也这样返乡当农民。

另外文中的段老也可以说“我爸是段君毅!”也不犯什么忌。
这个大儿子是很牛的,老段没少生气,本想安排安排,后来实在烂泥糊不上墙就随他去了

段存让在范县鼎鼎有名,但不是好名声。一般看法,他属于“缺心眼”的人,方言形容是“憨”,或者“不熟”,意思和学术上的“弱智”接近。人们说起“段老大”,一般是“笑谈”。
    段老大有“成名作”。他的事迹,是和周大总理面对面时发生的,由于具备新闻性,在范县传的几乎家喻户晓。
    文革期间(具体时间不祥),段君毅生病在京住院,段老大从家乡到北京陪几天床,正赶上周恩来去医院看望他爸。大家照了面,段君毅对周恩来介绍“这是我在老家的大儿子”;对大儿子说“这是你周伯伯”。然后段老大就说“周伯伯好”,然后周恩来就应了应好。简单寒暄过后,周又和段老大搭了句话,这是一句像官话的话:“下面形势还好吗?”
    于是,段老大一鸣惊人了。他立马回应总理说:“好屌啥!邪屌乱!”
    一问回来两个屌,翻译小方言为大方言,就是:“好个屌!乱的不成个屌样!”这一句顶许多句,周恩来再也没理段老大。
话说谁的儿子不是儿子,有混好的自然有混得不好的,全都混成领导了谁当喽罗?

不过1962那次调整巩固提高真害人呐,大批57-61年招工的年轻人被退回农村,关闭企业成千上万。

结局就是经济发展依靠的就是企业数量与质量,农村人口致富也需要工业化,62年害人,段老的儿子还算好的,还有上千万贫农子弟回去后,因为环境的变迁,身心受到极大的创伤,一蹶不振的。
乌良海 发表于 2011-1-5 18:27

80年代以后,老了返城,问题成千上万,许多人成了下访专业户。
走了卢展工,来了老母鸡。
卢展工其实已经不怎么的了,现在这个老母鸡更是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