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卫星发射中心40年成功发射61颗卫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58:07
恭喜并祝愿未来大红大紫!!!

一并祝愿海南的那个!!



http://www.cnr.cn/junshi/zgjd/201101/t20110101_507538397.html

托起中华民族的尊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40年建功祖国航天事业

1.jpg
资料图片:2010年12月18日4时2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7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至此,今年我国共进行了15次航天发射,全部获得成功。 新华社发(王玉磊摄)
  一枚枚火箭从大凉山深处拔地腾空,一颗颗卫星从这里奔向太空。
  40年来,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61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一代代西昌航天人用青春热血谱写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首次发射试验通信卫星、首次发射实用通信卫星、首次发射国际商业卫星、首次发射大推力捆绑式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月球探测卫星……
  “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团结奉献”,这就是西昌航天人40年积累沉淀的西昌航天精神。
  忠诚
  1970年12月,随着国家一声号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开拓者们在大凉山的山沟里摆开了征服太空的新战场。
  这一干就是10年,直到1980年,一座技术先进、设施齐全的航天城悄然屹立。与此同时,一座用“忠诚”铸就的精神丰碑也高高耸立。
  1984年4月8日,随着“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的成功发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式登上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舞台。
  但有谁知道,3000多名场区建设者在这颗卫星发射前夕,为了服从国家建设大局,不得不离开这片洒满汗水、付出真情的热土。
  西昌是我国第一个发射外国卫星的地方。签订发射合同时,外方对卫星测试厂房的洁净度要求达到不低于10万级。当时,没有先进的洁净设备,大家就用绸布沾上酒精,将3000多平方米的大厅地板和墙壁反复擦洗几十次。外星进场时,卫星测试大厅的净化、恒温条件完全满足外商要求,而且洁净度达到了1万级的“世界之最”。
  西昌航天人的忠诚,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祖国航天事业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将之转化为对本职岗位的热爱和坚守。
  看看这些一线航天人的工作环境,杨家沟、赶羊沟、菠萝沟……那是一条条没有社会依托的深山老沟,距西昌市有六七十公里的路程,所以他们自称为“沟里人”,外出叫“进城”,回来叫“进沟”。
  林国建,地面站吊装指挥员,通过成百上千次的练习,练就了使用13米航吊将一根筷子准确插入地面啤酒瓶口的绝活,吊装火箭、卫星十几年无差错;
  二号发射工位行走机构操作手谢喜辉,能够将97米高、4600吨的活动塔一次停放到位;
  “金牌司机”李兵良能驾驶18米长、4.5米宽的特种车辆,准确无误一次性通过4.8米宽的桥梁涵洞;
  加注岗位操作手陈复忠蒙住双眼,能在规定时间内准确开启100多个阀门……
  岗位虽小,却连着祖国的航天事业;环境虽差,却彰显着西昌航天人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超越
  40年来,“不断超越”是西昌航天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1984年11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航天发射场。
  要想承揽外星发射,就必须真正与世界航天接轨。于是,西昌航天人开始了二次创业,他们自找差距,勇敢超越,从人才、技术、管理、设备设施、测试流程等环节全方位提升中心综合试验能力。
  从第一次发射国际商业卫星至今,中心先后组织了22次对外发射任务,成功将18颗外星送入太空。目前,中心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承揽外星发射次数最多、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现代化发射场。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1992年,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二捆”火箭发射“澳星”,由于火箭质量问题,点火后发动机紧急关机,发射中止。
  航天发射是高科技、高风险事业,随后3年内,中心又经历了3次航天发射受挫,失利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西昌航天人。
  是在曲折中沉沦,还是在挫折中奋起?西昌航天人选择了后者。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李尚福告诉记者,为了提高发射成功率,他们摸索总结出了主任工程师、系统工程师、“双岗”“双想”“双五条”归零标准、检验评估、复核复算等一系列确保发射成功的制度措施。
  西昌航天人在逆境中奋起,将失利的经历转化为成功的经验,从曲折中一步步走向成熟,从1997年至今,实现了40次卫星发射连战连捷。
  2006年以来,中心进入高密度发射任务期,西昌航天人面临新的挑战:测试发射周期缩短、多发任务交叉并行、任务状态转换频繁。
  西昌航天人凭着从零开始、不断超越的精神,通过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和质量体系建设,大力提升中心综合发射能力:
  ——任务准备时间由以往的60天缩短为20余天,形成了多星多箭并行测试发射能力,年发射能力达到10次以上;
  ——建成了以指挥、控制、通信等为核心的IP专网;
  ——2006年9月,通过国际通行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于2010年通过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实现了向建设绿色生态环保发射场的跨越。
  举世瞩目的嫦娥卫星发射,根据任务要求,火箭在30分钟的窗口内发射并将卫星送至预定轨道,便可算成功,但西昌航天人自加压力,将目标紧紧锁定在“零窗口”。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卫星在中心准时升空。“零窗口”发射不仅节省了120公斤的卫星燃料,而且还使嫦娥一号卫星在轨运行时间延长4个月,完成大量拓展性试验探测任务后实现可控撞月。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在中心壮丽腾飞,再次完美演绎“零窗口”。

奉献
  40年来,在西昌航天人心中,“家”就是发射场,“儿女”就是他们日夜守护的火箭。
  “睡得比谁都要晚,起得比谁都要早,做得比谁都要多。”在中心地面站副站长俞少行看来,使命就是兴趣与志向的结合,是情感的投入,是无怨无悔的执著。
  一次任务发射前夕,加注软件突发故障,加注被迫中止。紧急关头,俞少行沉着冷静地指挥岗位人员将近400吨燃料安全输送至火箭贮箱,创造了自动改手动控制加注的航天奇迹。
  车著明是中心测控数据处理专家,由他主持研制的火箭飞行中各系统工作状态和环境参数的信息快速处理系统,结束了中心没有自己遥测数据事后处理系统的历史;他负责的几项重点科研项目,有3项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很多公司和单位主动找上门来“挖”他,但他始终不为所动。
  “每当卫星发射成功后,那一刻的成就感、自豪感是用金钱难以换算的。”车著明说。
  奉献,有时意味着献出宝贵的生命。
  1992年6月16日,某发射任务在加注燃烧剂时设备出现故障,涡轮流量计一只叶片突然脱落,进入放空罐内。
  为排除隐患,发测站操作手——18岁的王京辉、20岁的陶勇春主动请缨,下罐排障。然而,由于罐内氮气浓度太高,两人先后窒息昏倒,因抢救无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随后,下罐救人的谢兆胜也倒在罐内,昏迷7天7夜后被奇迹般地抢救过来。康复后,他又回到这个危险的岗位上工作至今。
  连续21次圆满完成火箭、卫星吊装任务的操作手潘克锋,2008年,身在老家的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但不幸的是孩子患有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由于工作繁忙,全靠妻子带着孩子奔波治疗,甚至孩子夭折时他都不在身边。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像潘克锋这样长期奋战在任务一线的已婚工作人员,两地分居的比例高达80%。
  在西昌航天人的队伍中,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初来中心时风华正茂,如今已两鬓斑白;有的长期接触剧毒、易燃、易爆的火箭燃料;有的常年住在大山深处的小点号;有的每天与发射塔为伴……他们只知事业,不计名利;只求贡献,不想索取,这就是西昌航天人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李清华 唐振宇 张晓霞)恭喜并祝愿未来大红大紫!!!

一并祝愿海南的那个!!



http://www.cnr.cn/junshi/zgjd/201101/t20110101_507538397.html

托起中华民族的尊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40年建功祖国航天事业

1.jpg
资料图片:2010年12月18日4时2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7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至此,今年我国共进行了15次航天发射,全部获得成功。 新华社发(王玉磊摄)
  一枚枚火箭从大凉山深处拔地腾空,一颗颗卫星从这里奔向太空。
  40年来,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61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一代代西昌航天人用青春热血谱写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首次发射试验通信卫星、首次发射实用通信卫星、首次发射国际商业卫星、首次发射大推力捆绑式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月球探测卫星……
  “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团结奉献”,这就是西昌航天人40年积累沉淀的西昌航天精神。
  忠诚
  1970年12月,随着国家一声号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开拓者们在大凉山的山沟里摆开了征服太空的新战场。
  这一干就是10年,直到1980年,一座技术先进、设施齐全的航天城悄然屹立。与此同时,一座用“忠诚”铸就的精神丰碑也高高耸立。
  1984年4月8日,随着“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的成功发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式登上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舞台。
  但有谁知道,3000多名场区建设者在这颗卫星发射前夕,为了服从国家建设大局,不得不离开这片洒满汗水、付出真情的热土。
  西昌是我国第一个发射外国卫星的地方。签订发射合同时,外方对卫星测试厂房的洁净度要求达到不低于10万级。当时,没有先进的洁净设备,大家就用绸布沾上酒精,将3000多平方米的大厅地板和墙壁反复擦洗几十次。外星进场时,卫星测试大厅的净化、恒温条件完全满足外商要求,而且洁净度达到了1万级的“世界之最”。
  西昌航天人的忠诚,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祖国航天事业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将之转化为对本职岗位的热爱和坚守。
  看看这些一线航天人的工作环境,杨家沟、赶羊沟、菠萝沟……那是一条条没有社会依托的深山老沟,距西昌市有六七十公里的路程,所以他们自称为“沟里人”,外出叫“进城”,回来叫“进沟”。
  林国建,地面站吊装指挥员,通过成百上千次的练习,练就了使用13米航吊将一根筷子准确插入地面啤酒瓶口的绝活,吊装火箭、卫星十几年无差错;
  二号发射工位行走机构操作手谢喜辉,能够将97米高、4600吨的活动塔一次停放到位;
  “金牌司机”李兵良能驾驶18米长、4.5米宽的特种车辆,准确无误一次性通过4.8米宽的桥梁涵洞;
  加注岗位操作手陈复忠蒙住双眼,能在规定时间内准确开启100多个阀门……
  岗位虽小,却连着祖国的航天事业;环境虽差,却彰显着西昌航天人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超越
  40年来,“不断超越”是西昌航天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1984年11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航天发射场。
  要想承揽外星发射,就必须真正与世界航天接轨。于是,西昌航天人开始了二次创业,他们自找差距,勇敢超越,从人才、技术、管理、设备设施、测试流程等环节全方位提升中心综合试验能力。
  从第一次发射国际商业卫星至今,中心先后组织了22次对外发射任务,成功将18颗外星送入太空。目前,中心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承揽外星发射次数最多、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现代化发射场。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1992年,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二捆”火箭发射“澳星”,由于火箭质量问题,点火后发动机紧急关机,发射中止。
  航天发射是高科技、高风险事业,随后3年内,中心又经历了3次航天发射受挫,失利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西昌航天人。
  是在曲折中沉沦,还是在挫折中奋起?西昌航天人选择了后者。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李尚福告诉记者,为了提高发射成功率,他们摸索总结出了主任工程师、系统工程师、“双岗”“双想”“双五条”归零标准、检验评估、复核复算等一系列确保发射成功的制度措施。
  西昌航天人在逆境中奋起,将失利的经历转化为成功的经验,从曲折中一步步走向成熟,从1997年至今,实现了40次卫星发射连战连捷。
  2006年以来,中心进入高密度发射任务期,西昌航天人面临新的挑战:测试发射周期缩短、多发任务交叉并行、任务状态转换频繁。
  西昌航天人凭着从零开始、不断超越的精神,通过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和质量体系建设,大力提升中心综合发射能力:
  ——任务准备时间由以往的60天缩短为20余天,形成了多星多箭并行测试发射能力,年发射能力达到10次以上;
  ——建成了以指挥、控制、通信等为核心的IP专网;
  ——2006年9月,通过国际通行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于2010年通过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实现了向建设绿色生态环保发射场的跨越。
  举世瞩目的嫦娥卫星发射,根据任务要求,火箭在30分钟的窗口内发射并将卫星送至预定轨道,便可算成功,但西昌航天人自加压力,将目标紧紧锁定在“零窗口”。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卫星在中心准时升空。“零窗口”发射不仅节省了120公斤的卫星燃料,而且还使嫦娥一号卫星在轨运行时间延长4个月,完成大量拓展性试验探测任务后实现可控撞月。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在中心壮丽腾飞,再次完美演绎“零窗口”。

奉献
  40年来,在西昌航天人心中,“家”就是发射场,“儿女”就是他们日夜守护的火箭。
  “睡得比谁都要晚,起得比谁都要早,做得比谁都要多。”在中心地面站副站长俞少行看来,使命就是兴趣与志向的结合,是情感的投入,是无怨无悔的执著。
  一次任务发射前夕,加注软件突发故障,加注被迫中止。紧急关头,俞少行沉着冷静地指挥岗位人员将近400吨燃料安全输送至火箭贮箱,创造了自动改手动控制加注的航天奇迹。
  车著明是中心测控数据处理专家,由他主持研制的火箭飞行中各系统工作状态和环境参数的信息快速处理系统,结束了中心没有自己遥测数据事后处理系统的历史;他负责的几项重点科研项目,有3项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很多公司和单位主动找上门来“挖”他,但他始终不为所动。
  “每当卫星发射成功后,那一刻的成就感、自豪感是用金钱难以换算的。”车著明说。
  奉献,有时意味着献出宝贵的生命。
  1992年6月16日,某发射任务在加注燃烧剂时设备出现故障,涡轮流量计一只叶片突然脱落,进入放空罐内。
  为排除隐患,发测站操作手——18岁的王京辉、20岁的陶勇春主动请缨,下罐排障。然而,由于罐内氮气浓度太高,两人先后窒息昏倒,因抢救无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随后,下罐救人的谢兆胜也倒在罐内,昏迷7天7夜后被奇迹般地抢救过来。康复后,他又回到这个危险的岗位上工作至今。
  连续21次圆满完成火箭、卫星吊装任务的操作手潘克锋,2008年,身在老家的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但不幸的是孩子患有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由于工作繁忙,全靠妻子带着孩子奔波治疗,甚至孩子夭折时他都不在身边。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像潘克锋这样长期奋战在任务一线的已婚工作人员,两地分居的比例高达80%。
  在西昌航天人的队伍中,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初来中心时风华正茂,如今已两鬓斑白;有的长期接触剧毒、易燃、易爆的火箭燃料;有的常年住在大山深处的小点号;有的每天与发射塔为伴……他们只知事业,不计名利;只求贡献,不想索取,这就是西昌航天人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李清华 唐振宇 张晓霞)
平均一年1.5颗~~~!!!这个不给力啊
ZZP占 发表于 2011-1-1 16:19
兄台,西昌发射卫星的历史才26年,40年是从东方红一号开始算的,记者手抖了。
中国所有的“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失败记录中,除了第一颗返回式实验卫星,其他全部发生在西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