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如果可以选择当初一炮轰死朱祁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44:40
历史会有哪些变化:

     1.夺门之变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历史书上曰:明代皇位之争,而甚无意义者,夺门是也。夺门之变除了换了一个皇位,死了几个不该死的人,折腾了半天,有什么积极意义呢。但是当初朱祁镇死了,我们的石亨,徐有贞,曹吉祥拥立宪宗一脉的可能性就基本没有了。而且,没有夺门之变的争权夺利,这几位估计也不会枉死,会各司其职的安稳度完一生。

     2.于谦不会死;于谦和王文当时是坐拥拥立之功的大臣,后又有北京保卫战的功绩,我实在想不出如果朱祁镇死了后,这两位功臣在景泰年间会能犯什么错误,落得个杀头的下场;

     3.文官内阁制度继续完善;在仁宣之治后文臣主政的格局已经基本确定,土木堡之变后,文官的作用和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坐拥拥立之功的于谦,更是受到了代宗的完全信任。看代宗的身子骨和性格,代宗后期用太监制约文臣的可能性也很小。代宗为了确认自己这一系的传承,估计会和北京保卫战中表现积极的文臣们结成利益共同体,代宗之后会托孤给这些重臣们,内阁制度估计会更完善;

     4.太监擅权的可能性降低,代宗想要确定自己以及后代继承的合法性,一定会对土木堡之变大书特书,太监擅权一定会是重点批判对象。想想和文臣结成统一阵线的代宗一系,会继续找太监擅权,自己抽自己的脸吗;

     5.一个良好传统的确立;古代封建制度一个坏传统确立很容易,好传统确立下来就很难。明朝前期的靖难之役,争议就很大。中期的夺门之变更是半点儿积极意义都没有。但是假设:朱祁镇死了社稷,忠臣扶大厦之将倾,拥立新君,驱逐外寇,之后君臣相和,重见日月。这对明朝中后期的ZZ会有怎样的积极意义呢?

     6.朱祁镇假设死于乱军,对代宗是最大的好消息,对以于谦为代表的忠臣是好消息,对祖宗来说也算是个好消息。对谁是坏消息呢?对朱祁镇的子孙是坏消息,当不上皇帝了。但是最起码富贵是能保全的,代宗一系不可能对对朱祁镇一系赶尽杀绝。对夺门之变的功臣是坏消息吗?也不是上面说了,没有夺门,估计他们也不能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有人会说,殉葬制度是英宗取消的。但是在儒学复兴的明朝,殉葬一开始就是被否定的。代宗一系上位后,为了民望,为了史书留名。取消殉葬制度或者用陶俑代替一下,是很简单的事情。可能对英宗和钱皇后这对苦命鸳鸯是坏消息,但是一家人哭,总比一路上哭好。

     所以,综合以上论述,当初一炮轰死朱祁镇简直就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我猜想就是忠心耿耿的于谦,如果知道今后的下场,在战场上也不会介意不小心一炮把轰死朱祁镇吧。

     引述一下《明朝那些事儿》中的论点:

     社稷为重,君为轻,和国家比起来,你朱祁镇不算啥,但问题在于你得给个准消息,死了开追悼会,活着咱们再想办法。

     太后和皇后当然希望他还活着,但大臣们就不一定了。

     从后来的事情发展看,大臣们的意见应该是:皇帝死了比活着好。

     朱祁镇,你还是死了吧,反正这一次把你祖宗的面子都丢光了,你死后我们好重新立一个皇帝,简单方便,别又搞出个建文帝来,折腾几十年。历史会有哪些变化:

     1.夺门之变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历史书上曰:明代皇位之争,而甚无意义者,夺门是也。夺门之变除了换了一个皇位,死了几个不该死的人,折腾了半天,有什么积极意义呢。但是当初朱祁镇死了,我们的石亨,徐有贞,曹吉祥拥立宪宗一脉的可能性就基本没有了。而且,没有夺门之变的争权夺利,这几位估计也不会枉死,会各司其职的安稳度完一生。

     2.于谦不会死;于谦和王文当时是坐拥拥立之功的大臣,后又有北京保卫战的功绩,我实在想不出如果朱祁镇死了后,这两位功臣在景泰年间会能犯什么错误,落得个杀头的下场;

     3.文官内阁制度继续完善;在仁宣之治后文臣主政的格局已经基本确定,土木堡之变后,文官的作用和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坐拥拥立之功的于谦,更是受到了代宗的完全信任。看代宗的身子骨和性格,代宗后期用太监制约文臣的可能性也很小。代宗为了确认自己这一系的传承,估计会和北京保卫战中表现积极的文臣们结成利益共同体,代宗之后会托孤给这些重臣们,内阁制度估计会更完善;

     4.太监擅权的可能性降低,代宗想要确定自己以及后代继承的合法性,一定会对土木堡之变大书特书,太监擅权一定会是重点批判对象。想想和文臣结成统一阵线的代宗一系,会继续找太监擅权,自己抽自己的脸吗;

     5.一个良好传统的确立;古代封建制度一个坏传统确立很容易,好传统确立下来就很难。明朝前期的靖难之役,争议就很大。中期的夺门之变更是半点儿积极意义都没有。但是假设:朱祁镇死了社稷,忠臣扶大厦之将倾,拥立新君,驱逐外寇,之后君臣相和,重见日月。这对明朝中后期的ZZ会有怎样的积极意义呢?

     6.朱祁镇假设死于乱军,对代宗是最大的好消息,对以于谦为代表的忠臣是好消息,对祖宗来说也算是个好消息。对谁是坏消息呢?对朱祁镇的子孙是坏消息,当不上皇帝了。但是最起码富贵是能保全的,代宗一系不可能对对朱祁镇一系赶尽杀绝。对夺门之变的功臣是坏消息吗?也不是上面说了,没有夺门,估计他们也不能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有人会说,殉葬制度是英宗取消的。但是在儒学复兴的明朝,殉葬一开始就是被否定的。代宗一系上位后,为了民望,为了史书留名。取消殉葬制度或者用陶俑代替一下,是很简单的事情。可能对英宗和钱皇后这对苦命鸳鸯是坏消息,但是一家人哭,总比一路上哭好。

     所以,综合以上论述,当初一炮轰死朱祁镇简直就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我猜想就是忠心耿耿的于谦,如果知道今后的下场,在战场上也不会介意不小心一炮把轰死朱祁镇吧。

     引述一下《明朝那些事儿》中的论点:

     社稷为重,君为轻,和国家比起来,你朱祁镇不算啥,但问题在于你得给个准消息,死了开追悼会,活着咱们再想办法。

     太后和皇后当然希望他还活着,但大臣们就不一定了。

     从后来的事情发展看,大臣们的意见应该是:皇帝死了比活着好。

     朱祁镇,你还是死了吧,反正这一次把你祖宗的面子都丢光了,你死后我们好重新立一个皇帝,简单方便,别又搞出个建文帝来,折腾几十年。
这次政变 并没有什么大的流血冲突,在中国历史上的政变中算的上是比较平和的了。
英宗也是被下面的人教唆上去的,当然不排除他本身就有东山再起的想法。
其实英宗还真是死了好。奇怪的是,代宗即使在英宗回来之后,也没有向他下毒手,除掉隐患。
这个代宗看起来人品还是很不错的啊。
冰特凉 发表于 2010-12-16 09:35


    怎么是教唆的,英宗复辟是有比较深背景的,英宗为人宽厚所以在大臣中很有人缘。朱祁钰为了坐稳位置虐待英宗和后来的皇位继承问题彻底失了绝大多数朝臣的心才是最大原因,于谦这个人为人正直但是过于独善其身,也太爱惜名声。其实以其影响力完全可以避免夺门之变,可惜了!
除了对具体个人会有较大影响以外,对了历史进程不会有什么决定性的影响,就以“太监擅权”为例好了,朱元璋对这个也是重点批判的,结果有什么用呢?
应该说,英宗如果不是在战争时代,对于明朝而言其实是一个不错的皇帝……
hkg36 发表于 2010-12-16 13:19


    太监得势从朱瞻基时代已经开始,这点怪在朱祁镇身上有失偏颇.
我觉得明朝太监内廷制度没什么不好的,现在看到说太监坏话的多是文人和百姓固有的思维,其实就太监制度而言明朝时最完善也是最有效的,如果拿明朝太监集团与文官集团比较文官集团远比太监集团无耻+卑鄙,明朝灭亡太监的责任要远小于文官。
最重要的是就算英宗死了,宪宗还是会即位,因为景帝的儿子后来全死了,就剩女儿了。
英宗如果死了,景帝年轻,未必没有儿子,宪宗未必能继位
回复 3# 东风强劲
各位对于朱祁镇被虐待看来还是很介意;
朱祁镇用人不明害死五十万将士,这点儿好像都被忽略了。
最后杀于谦完全可以避免,英宗是好人?好到家了
回复 2# 冰特凉
人品那是相当不错,代宗在位八年,不过一子一女,一子还早夭折了。
这是不是感情。
朱祁镇回来关在冷宫里,就叫虐待了?土木堡之变死了多少人,还得当功臣了?
朱祁镇死不足惜,我倒是十分可怜代宗。
儿子早死,自己死了之后,还被谥号成为戾王,这是千古骂名啊 。
回复 3# 东风强劲
英宗有人缘?官场没这个说法吧,你大权利在握,准定有人缘。
代宗丧失朝臣的心?
代宗死后谥号称为戾王,结果之后成化五年,就是宪宗的儿子当政五年。
朝臣就劝谏,要恢复代宗的名誉,这是人品差的原因?
回复 9# 国务顾问
代宗当位八年,如果有心思,开支散页很简单,怎么也能整出几个。
而且多门之变后暴亡,谁知道怎么回事?宪宗的后代准定不会说真相的。
回复 7# 东风强劲
这个问题大,但是宪宗的王振绝对是最坏的结果。
土木堡之变明朝元气大伤,如果代宗当政,一定会好好反思。
但是复辟了之后,谁会说自己亲爹犯了滔天大错呢。
回复 8# 憨厚的小毛奇

殉葬 建庶人不过是春秋笔法

殉葬本来与儒家礼法不合,哪个臣子还能劝阻

建文的遗骨其实还是皇帝自己的家事,你都不怕建文后人复辟了,官员们管你什么啊。

这完全是贴金。

而且我查了,就是成祖殉葬最为惨烈,史载也不过百人,比上土木堡的五十万将士和土木堡之后百万黎民。
回复 4# hkg36
这个文中有提及,主要是成祖靖难之战,实在惨烈。
很难再完全拿起自己的道统了,但是如果代宗上位,他是靠文臣得来的。
对太监擅权会有抑制,以后代宗一脉为了自己的合法性,也会对太监制抵的,否则就是打脸。
回复 5# 雪千寻
也先入侵刚开始也不过是掠夺,宪宗自己不明白,想学成祖。
最后整成了灭国之战,只能说是自己找的。
回复 8# 憨厚的小毛奇

但是同理也证明不了他不想杀,只要他有一点儿不杀的意思,于谦这个有功之臣绝对死不了。

而且英宗有一点儿政治智慧,也不会让石亨杀了于谦,没了制衡,最后又把石亨杀了。
憨厚的小毛奇 发表于 2010-12-16 14:28

景泰帝虽然无子但是他不想把皇位还给朱见深,所以才有了迎襄王朱瞻墡的说法,如果不是景泰帝后来病重夺门是无望的,而且朱见深也不会再有机会做皇帝,至于到底谁想杀于谦,说石亨也可,但是最终于谦是死于徐有贞之手的,徐有贞对于谦的仇恨绝不小于石亨,而且文人才是最要命的!
xcj6213 发表于 2010-12-16 15:22


    是英宗与王振,宪宗是英宗的儿子,王振那时早死在土木堡了。

  英宗与王振当时还是个半大的孩子,经不得王振的忽悠,再说王振如英宗实际的老师,对少年英宗影响很大,一个娃娃很难不收这样一位老奸巨猾的任务的摆弄,英宗被俘吃了几年沙子就成熟多了!
xcj6213 发表于 2010-12-16 15:28


    是英宗朱祁镇:dizzy:宪宗是英宗的儿子[:a5:]
xcj6213 发表于 2010-12-16 15:30
    当时的情况他要卖给石亨这个面子的!你还是去看看《国榷》
   石亨手里有兵权,而且有拥立之功,他无非是用于谦的脑袋,换石亨的拥护而已。
有人说以后如果政策允许,会组建一个党,叫阉党,意思是和太监一样纯洁的党,我到时候也加入。
况且景帝是不是病死的还真不好说,很多明人笔记称,夺门之变前一天,景帝的身体已经开始是好了。
憨厚的小毛奇 发表于 2010-12-16 15:53

现在看来于谦反对废朱见深并非出于忠于朱祁镇;也不是反对朱祁钰而是出于对明朝皇位继承祖宗之法的维护,现在这种纯人我们很难理解了。迎襄王实际上也不是景泰帝的本意,他的本意是自己还年轻所以以后还可以再生个儿子,可惜病倒了(本人一直觉得他的病倒比较蹊跷),一些害怕英宗复位或宪宗继位对自己不利的人开始策划迎襄王,其实如果朱祁钰还能撑下去又得到于谦支持的话还是有可能立襄王为帝的,可惜于谦不参与、景泰帝内能把住朝廷。
也间接说明英宗这个人还是相当有人缘的,连蒙古贵族都能被他交成生死兄弟这亲和力还真不一般!
夺门之变其实更像一出闹剧,曹吉祥、石亨、张轨等人的人手并不足以颠覆政权,如果于谦一句话他们是没有可能复辟成功的!
回复 20# 东风强劲
没见到成熟多少,
于谦这种人,换任何一个有点智慧的皇帝都不会杀!
1,有能力
2.有担当
3.要杀他的时候没有人为他求情!这一条也许很多人觉得很不可思议,但恰恰反映了他这种人就是纯臣,不拉帮结派,更不可能谋朝篡位
所以留着于谦显然比杀了要显得有智慧!
至于把责任推给臣下,那就更没担当了
回复 27# 东风强劲
要不说于谦是悲剧呢 太爱好自身的清誉了  也许只有代宗能容他信他
东风强劲 发表于 2010-12-16 16:05

英宗和当时的蒙古大汗是同病相怜,所以关系处的很好,那个蒙古大汗就是太傅梁王也先手里的傀儡,后来也先不是把他给杀了吗,自己过吧瘾。

一个囚犯皇帝、一个傀儡皇帝,凑到一起关系能不好吗。
   
后来英宗复位后放了建庶人,很大程度上也是,同病相怜,英宗放回来后被景帝软禁,知道囚禁的滋味不好受。
回复 26# 东风强劲
楼主可能很喜欢明朝那些事儿的论述 ,下面是我的想法,仅供讨论:

参考瓦剌人的反应:释放英宗
原因我认为大概有三,充分表明了瓦剌上层精明的头脑和睿智的眼光,以一个老鼠屎,有效的坏掉大明一锅汤。
1.英宗很挫,水平太烂!
瓦剌人不认为他回去后即便当上皇帝,便会发奋图强卧薪尝胆以图报仇雪恨。瓦剌人不但认为他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没有这样的勇气,他的胆气从被俘而不是自尽,就可以看出来消磨殆尽了。
2.杀掉英宗得不偿失
瓦剌将面对大明永无休止的报复!
无论民间或者朝廷认为英宗有多烂,但毕竟是大明的皇帝,皇帝身死敌国,将激起大明上下的同仇敌忾。而且即便当时不能报复,但一旦大明有能力,就会很容易鼓动起针对瓦剌的仇恨。这是瓦剌不能承受的。草原民族可以打打酱油,但真正和中原大国长期抗衡的时候,如果大国国内没有动荡,草原民族是绝对耗不过的。
3.放掉这个垃圾,可以打击在位的难以对付的君主,造成大明内讧
即便无法造成内讧,也可以有效降低大明的敌视,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回复 21# 东风强劲
错误了  谢谢
回复 22# 憨厚的小毛奇
即使是良史 也是有春秋笔法吧  

有拥立之功 更不能杀死于谦了 或囚或流  更能显示出皇恩   只能说英宗一如既往
xcj6213 发表于 2010-12-16 16:18

你去翻翻各方面的资料,第一于谦是必须杀的,不杀于谦夺门之变名不正言不顺。第二英宗也不想杀于谦,但是有些事由不得自己做主。另外明朝那些事我虽然看过但是那只是参考,喜欢历史的人谁会把这样的书当学术研究老看哦!
xcj6213 发表于 2010-12-16 15:18


    老兄建议你多看看各方面的论著,比如毛佩琦的《中国明代政治史》、还有《明通鉴》什么的,想轻松点可以看看吴蔚的《1449大明惊变》,英宗是个怎样的人一看便知,如果英宗是个十恶不赦的混蛋他怎么可能还有这么多人拥护?老兄以为为了他搞政变就那么容易?关于蒙古人怎么对待英宗的你也可以去找,伯颜帖木儿与英宗的交往也不是凭空编出来的!
东风强劲 发表于 2010-12-16 14:12
这个开始一般都是算在朱老四头上
xcj6213 发表于 2010-12-16 15:27
皇帝是很难再找到类似宦官这样好使而且忠心的奴才了,重用宦官是皇帝很自然的选择。这不存在什么打脸不打脸的问题,因为要说打脸,朱棣已经打过一回了,朱瞻基又打了一回,那么再一回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hkg36 发表于 2010-12-16 17:46


    教宦官读书和设立司礼监可都是朱瞻基干的,这两项才是明朝宦官内廷的开始!
雪千寻 发表于 2010-12-16 13:37
不能这么说,英宗对朝政的掌控其实是不强的,还不如几十年不上朝的嘉靖和万历对朝政的掌控。
就像当年明月说的,英宗本人确实不坏,但对明的影响可能就不那么好了,很难想象王振不死会不会是另一个刘瑾甚至魏宗贤,没有土木堡,于谦也只是个对明格局无甚影响的官吏而已。
土木堡之变,明初勋贵集团一锅勺了,文官集团彻底没了制衡的对手。

明朝中后期皇帝依靠太监集团制衡文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以为没有太监集团明朝会更好那是太高看那帮文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