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国\"软实力\"培养:信息产业内功秘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22:27
信息产业欲实现从“做大”到“做强”的转变,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现“从量变到质变”。这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一定内功的修为,恐怕是达不到的。武术界是如此,信息产业恐怕也末能免俗。修炼内家拳法需要少林拳谱,那么信息产业的“软实力”培养需要什么样的内功秘笈呢?
<P>    “软实力”又称为“软力量”、“软权力”,最早是由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美国国防部前部长助理约瑟夫·奈提出来的,其最初的涵义是指在国际政治领域,通过非强制性的文化、政治理想和政策等无形的权力资源来影响其他国家人们的行为。该理论的提出使人们的视线转移到了如何培育一国的“软实力”上来。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以后,信息产业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主导产业,而在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中,“软实力”的竞争成为决定一国在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能否占据主导地位的关键因素。 </P>
<P>    面对信息产业发展带给我国赶超发达国家的历史性机遇,我国政府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建设“电子强国”和“电信强国”的产业发展战略。应该看到,无论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完成还是电子强国、电信强国的实现,都是与信息产业的“软实力”建设密切相关的。</P>
<P>    信息产业中的“软实力” </P>
<P>    将软实力的概念引入信息产业中,其涵义也相应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里的软实力不再是从国家和民族的视角出发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等内容,而是根据信息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和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出发,得出的既体现在产业的内容上,又体现产业发展的要素上的“软力量”。 </P>
<P>    具体而言,信息产业的软实力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软件产业、信息内容服务业等信息产业中的“软产业”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则是指决定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些无形资源的发展状况,如技术、品牌、合作能力等。正确认识这些软力量对于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是政府和企业制定适合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的前提。 </P>
<P>    “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P>
<P>    在《权力的浪潮》一书中,作者戴维·莫谢拉将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964-1981年以系统为中心、1981-1994年以PC为中心、1994-2005以网络为中心和2005-2015以服务内容为中心的四个阶段。从各个阶段的产业重心来看,发展的趋势是无形的服务内容产业将成为未来信息产业的核心。 </P>
<P>    实际上,在信息产业的发展进入以个人电脑为中心的阶段以后,产业的软化趋势就首先从软件产业的迅速成长中开始了。以软件为核心的信息服务业的后发优势日益显现出来,整个世界信息业的结构重心正在向信息服务业倾斜,故可形象地称之为“软化”阶段或“软化”趋势。 </P>
<P>    这种软化趋势表现为三个方面: </P>
<P>    *与硬件技术产业相对的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开始成为信息产业的主导; </P>
<P>    *硬件的功能作用发挥及其发挥程度主要取决于软件的功能水平并表现出软件技术快速、大面积扩散和渗透的倾向; </P>
<P>    *软件产业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生产部门,其产值比重日益高于硬件制造业。 </P>
<P>    有资料表明,在美、日及欧洲发达国家的计算机产业价格体系中,硬、软件的比重在20世纪50年代是8∶2,70年代是5∶5,90年代末已变为2∶8,预计21世纪的头10年将达到0.5∶9.5。此外,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信息产业的产值构成中,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已升至56%,硬件产业则下降为44%。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已经取代硬件产业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信息社会的灵魂,成为高科技领域的制高点,当今世界增长最快的产业,世界各国纷纷将软件业和信息内容服务业列为战略产业来发展。 </P>
<P>    在硬件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个性化、多样化的软件产业的成长超越其而占据市场的主导。随着数字传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以服务内容为导向的消费形态逐渐成为主流,这将极大地促进信息服务内容的需求。当前,信息内容产业尽管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但已在全世界显现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2001年超过了1720亿美元,预计到2006年,会超过4340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几乎是29%。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信息社会发展战略中,都把信息内容服务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投入巨资来发展,并建立相应的政府办事机构来推动。例如,英国投入16.7亿英镑,日本投入3000多亿日元来支持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芬兰、爱尔兰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都制定了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P>
<P>    软件产业和信息内容服务产业全球竞争的加剧实际上是世界各国为争夺信息资源、争夺高科技的制高点而展开的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软件产业支撑的硬件产业的发展是缺乏牢靠根基的,缺乏信息资源控制能力的信息产业发展是很容易被边缘化的。软件产业和信息内容服务产业覆盖面宽,应用范围广,对于传统产业知识技术含量的提升作用非常明显,对于提升整个经济和全体国民的知识含量和综合素质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P>
<P>    “软力量”对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P>
<P>    衡量一个国家的产业是否有竞争力,最为根本的是看其在对资源的控制和调动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资源的重要性已经大大下降,对于信息产业而言,尤其如此。 </P>
<P>    有形资源重要性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信息产业本身对资源的消耗程度很小,从而对物质资源的依赖程度大为降低,另一方面,信息产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全球劳动力和资金的过剩使这些有形要素的重要性下降,金融全球化使企业资金融通的渠道多样化,企业的跨国发展也使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调配和利用劳动力资源。 </P>
<P>    与有形资源价值下降相对应的,是无形资源价值的提升。这一方面是由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有形的资源可以通过购买引进很容易获得,而无形的技术、品牌、组织等则难以通过引进模仿获得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信息产业本身的特征和全球经济发展的态势也使无形资源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 </P>
<P>    对于信息产业而言,“软力量”尤为重要的是技术、品牌和合作谈判能力。 </P>
<P>    首先,作为高科技产业,技术领先是信息产业强大的基础,技术创新能力是取得产业发展主导权的根本。由于信息产品技术复杂程度日益提高,一个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往往需要多种技术的配合,在核心主导技术上的领先就可以提高企业在该行业的话语权,使企业拥有控制整个产业链条,主导价值链利润分配的能力。一个国家的信息产业如果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就难以进入到产业链的高端。 </P>
<P>    其次,品牌是企业形象,是声誉和品质的象征,在网络时代,品牌所具有的网络效应极大增强,成为企业开拓市场,提高市场份额,树立企业形象的利器。一个成功的品牌可使企业在多方面受益,品牌的塑造将全面带动业务发展,为企业积累恒久的资产。 </P>
<P>    再次,合作谈判能力是有效利用各种外部资源,为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创造良好态势和外部环境的重要因素。随着产业链条的延长、纵向一体化让位于垂直分工、跨领域、跨专业和跨企业的合作加快,企业经营的成功越来越多的依赖于整个产业生态环境,依赖于与产业链各环节企业谈判合作的能力。战略联盟和外包的迅猛发展为此做了最为有力的说明。此外,全球化的深入使企业面临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贸易摩擦和争端越来越多,增强谈判和沟通能力,合理的利用各种国际规则,为企业和产业的发展争取各种有利的条件,是保证一国信息产业顺利成长的重要条件。 </P>
<P>    “软实力”建设对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P>
<P>    当前,一国信息产业的实力已经越来越依赖于“软产业”的发展状况,越来越取决于“软力量”。而我国信息产业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差距也主要表现为“软实力”上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软件与其他信息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已经超过了60%,而我国目前则不足1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内容服务业还严重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与当前经济社会所处的阶段不相适应,不仅对我国信息化进程产生了阻滞作用,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信息的需求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P>
<P>    从软力量来看,在各个方面,我国信息产业与发达国家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P>
<P>    首先,从技术来看,无论是核心技术还是一般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中国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国内很多电子信息企业的销售收入都在两三百亿,由于要支付高额的技术专利费,利润仅一两亿元。而从政府支持力度来看,美国、日本政府每年都有上千亿美元的巨资支持本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开发,其中有相当部分用于信息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方面。韩国仅信息通信部每年就有20多亿美元的资金专门支持信息技术的研发,而我国信息产业部每年所掌握的也是惟一的产业发展基金只有不到5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我国财政拨给产业部门的研发费用实在太少。 </P>
<P>    其次,从品牌来看,我国信息产业缺少国际化品牌,2003年《商业周刊》评出的全球100个最有价值的品牌中,作为IT巨头的微软排名第二,其品牌价值达到650亿美元,而我国企业无一上榜,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的2003年中国品牌价值报告中,排名第一的海尔价值为530亿元人民币,即使忽略排名的可比性,与微软品牌价值差距也在10倍以上。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并没有为企业品牌的创建带来多少优势,反而为国外跨国公司所利用,我国的电子信息企业更多的成为跨国公司的OEM生产企业,不仅利润率低,还得看人家的脸色行事。自主品牌的缺乏延缓了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国际化的步伐,使我们的企业在面对全球竞争时底气不足。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牌意味着品质与信誉,对于企业来说,品牌则代表着利润与市场。没有技术、没有品牌,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在国际上的利润空间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P>
<P>    再次,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联盟数量很少,企业之间缺乏合作,恶性竞争频频发生。面对发达国家的反倾销诉讼,我国的企业既缺乏合作,也缺乏在国际规则下进行谈判沟通的能力,从而使整个产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恶化。 </P>
<P>    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多的强调了规模的扩张,忽视了质量的提升,过多的重视了硬环境和硬实力的培养,忽视了软环境、软力量的建设。这使我们在产业规模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尽管缩小甚至消失,但在产业整体素质上的差距却在拉大。“软实力”的差距已经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升级的最大障碍。今后如不能在“软实力”上缩小与信息产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建设电子强国和电信强国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大力发展软件及信息内容服务业,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化品牌,加强产业内、企业间沟通合作和对外谈判能力是改变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在全球信息产业价值链中地位的根本出路,是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附加值,拓展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竞争手段,从根本上避免恶性价格竞争,避免遭受发达国家反倾销起诉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真正成为信息产业强国的必由之路。</P>信息产业欲实现从“做大”到“做强”的转变,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现“从量变到质变”。这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一定内功的修为,恐怕是达不到的。武术界是如此,信息产业恐怕也末能免俗。修炼内家拳法需要少林拳谱,那么信息产业的“软实力”培养需要什么样的内功秘笈呢?
<P>    “软实力”又称为“软力量”、“软权力”,最早是由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美国国防部前部长助理约瑟夫·奈提出来的,其最初的涵义是指在国际政治领域,通过非强制性的文化、政治理想和政策等无形的权力资源来影响其他国家人们的行为。该理论的提出使人们的视线转移到了如何培育一国的“软实力”上来。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以后,信息产业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主导产业,而在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中,“软实力”的竞争成为决定一国在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能否占据主导地位的关键因素。 </P>
<P>    面对信息产业发展带给我国赶超发达国家的历史性机遇,我国政府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建设“电子强国”和“电信强国”的产业发展战略。应该看到,无论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完成还是电子强国、电信强国的实现,都是与信息产业的“软实力”建设密切相关的。</P>
<P>    信息产业中的“软实力” </P>
<P>    将软实力的概念引入信息产业中,其涵义也相应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里的软实力不再是从国家和民族的视角出发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等内容,而是根据信息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和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出发,得出的既体现在产业的内容上,又体现产业发展的要素上的“软力量”。 </P>
<P>    具体而言,信息产业的软实力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软件产业、信息内容服务业等信息产业中的“软产业”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则是指决定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些无形资源的发展状况,如技术、品牌、合作能力等。正确认识这些软力量对于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是政府和企业制定适合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的前提。 </P>
<P>    “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P>
<P>    在《权力的浪潮》一书中,作者戴维·莫谢拉将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964-1981年以系统为中心、1981-1994年以PC为中心、1994-2005以网络为中心和2005-2015以服务内容为中心的四个阶段。从各个阶段的产业重心来看,发展的趋势是无形的服务内容产业将成为未来信息产业的核心。 </P>
<P>    实际上,在信息产业的发展进入以个人电脑为中心的阶段以后,产业的软化趋势就首先从软件产业的迅速成长中开始了。以软件为核心的信息服务业的后发优势日益显现出来,整个世界信息业的结构重心正在向信息服务业倾斜,故可形象地称之为“软化”阶段或“软化”趋势。 </P>
<P>    这种软化趋势表现为三个方面: </P>
<P>    *与硬件技术产业相对的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开始成为信息产业的主导; </P>
<P>    *硬件的功能作用发挥及其发挥程度主要取决于软件的功能水平并表现出软件技术快速、大面积扩散和渗透的倾向; </P>
<P>    *软件产业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生产部门,其产值比重日益高于硬件制造业。 </P>
<P>    有资料表明,在美、日及欧洲发达国家的计算机产业价格体系中,硬、软件的比重在20世纪50年代是8∶2,70年代是5∶5,90年代末已变为2∶8,预计21世纪的头10年将达到0.5∶9.5。此外,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信息产业的产值构成中,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已升至56%,硬件产业则下降为44%。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已经取代硬件产业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信息社会的灵魂,成为高科技领域的制高点,当今世界增长最快的产业,世界各国纷纷将软件业和信息内容服务业列为战略产业来发展。 </P>
<P>    在硬件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个性化、多样化的软件产业的成长超越其而占据市场的主导。随着数字传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以服务内容为导向的消费形态逐渐成为主流,这将极大地促进信息服务内容的需求。当前,信息内容产业尽管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但已在全世界显现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2001年超过了1720亿美元,预计到2006年,会超过4340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几乎是29%。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信息社会发展战略中,都把信息内容服务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投入巨资来发展,并建立相应的政府办事机构来推动。例如,英国投入16.7亿英镑,日本投入3000多亿日元来支持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芬兰、爱尔兰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都制定了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P>
<P>    软件产业和信息内容服务产业全球竞争的加剧实际上是世界各国为争夺信息资源、争夺高科技的制高点而展开的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软件产业支撑的硬件产业的发展是缺乏牢靠根基的,缺乏信息资源控制能力的信息产业发展是很容易被边缘化的。软件产业和信息内容服务产业覆盖面宽,应用范围广,对于传统产业知识技术含量的提升作用非常明显,对于提升整个经济和全体国民的知识含量和综合素质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P>
<P>    “软力量”对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P>
<P>    衡量一个国家的产业是否有竞争力,最为根本的是看其在对资源的控制和调动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资源的重要性已经大大下降,对于信息产业而言,尤其如此。 </P>
<P>    有形资源重要性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信息产业本身对资源的消耗程度很小,从而对物质资源的依赖程度大为降低,另一方面,信息产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全球劳动力和资金的过剩使这些有形要素的重要性下降,金融全球化使企业资金融通的渠道多样化,企业的跨国发展也使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调配和利用劳动力资源。 </P>
<P>    与有形资源价值下降相对应的,是无形资源价值的提升。这一方面是由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有形的资源可以通过购买引进很容易获得,而无形的技术、品牌、组织等则难以通过引进模仿获得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信息产业本身的特征和全球经济发展的态势也使无形资源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 </P>
<P>    对于信息产业而言,“软力量”尤为重要的是技术、品牌和合作谈判能力。 </P>
<P>    首先,作为高科技产业,技术领先是信息产业强大的基础,技术创新能力是取得产业发展主导权的根本。由于信息产品技术复杂程度日益提高,一个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往往需要多种技术的配合,在核心主导技术上的领先就可以提高企业在该行业的话语权,使企业拥有控制整个产业链条,主导价值链利润分配的能力。一个国家的信息产业如果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就难以进入到产业链的高端。 </P>
<P>    其次,品牌是企业形象,是声誉和品质的象征,在网络时代,品牌所具有的网络效应极大增强,成为企业开拓市场,提高市场份额,树立企业形象的利器。一个成功的品牌可使企业在多方面受益,品牌的塑造将全面带动业务发展,为企业积累恒久的资产。 </P>
<P>    再次,合作谈判能力是有效利用各种外部资源,为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创造良好态势和外部环境的重要因素。随着产业链条的延长、纵向一体化让位于垂直分工、跨领域、跨专业和跨企业的合作加快,企业经营的成功越来越多的依赖于整个产业生态环境,依赖于与产业链各环节企业谈判合作的能力。战略联盟和外包的迅猛发展为此做了最为有力的说明。此外,全球化的深入使企业面临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贸易摩擦和争端越来越多,增强谈判和沟通能力,合理的利用各种国际规则,为企业和产业的发展争取各种有利的条件,是保证一国信息产业顺利成长的重要条件。 </P>
<P>    “软实力”建设对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P>
<P>    当前,一国信息产业的实力已经越来越依赖于“软产业”的发展状况,越来越取决于“软力量”。而我国信息产业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差距也主要表现为“软实力”上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软件与其他信息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已经超过了60%,而我国目前则不足1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内容服务业还严重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与当前经济社会所处的阶段不相适应,不仅对我国信息化进程产生了阻滞作用,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信息的需求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P>
<P>    从软力量来看,在各个方面,我国信息产业与发达国家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P>
<P>    首先,从技术来看,无论是核心技术还是一般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中国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国内很多电子信息企业的销售收入都在两三百亿,由于要支付高额的技术专利费,利润仅一两亿元。而从政府支持力度来看,美国、日本政府每年都有上千亿美元的巨资支持本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开发,其中有相当部分用于信息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方面。韩国仅信息通信部每年就有20多亿美元的资金专门支持信息技术的研发,而我国信息产业部每年所掌握的也是惟一的产业发展基金只有不到5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我国财政拨给产业部门的研发费用实在太少。 </P>
<P>    其次,从品牌来看,我国信息产业缺少国际化品牌,2003年《商业周刊》评出的全球100个最有价值的品牌中,作为IT巨头的微软排名第二,其品牌价值达到650亿美元,而我国企业无一上榜,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的2003年中国品牌价值报告中,排名第一的海尔价值为530亿元人民币,即使忽略排名的可比性,与微软品牌价值差距也在10倍以上。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并没有为企业品牌的创建带来多少优势,反而为国外跨国公司所利用,我国的电子信息企业更多的成为跨国公司的OEM生产企业,不仅利润率低,还得看人家的脸色行事。自主品牌的缺乏延缓了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国际化的步伐,使我们的企业在面对全球竞争时底气不足。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牌意味着品质与信誉,对于企业来说,品牌则代表着利润与市场。没有技术、没有品牌,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在国际上的利润空间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P>
<P>    再次,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联盟数量很少,企业之间缺乏合作,恶性竞争频频发生。面对发达国家的反倾销诉讼,我国的企业既缺乏合作,也缺乏在国际规则下进行谈判沟通的能力,从而使整个产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恶化。 </P>
<P>    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多的强调了规模的扩张,忽视了质量的提升,过多的重视了硬环境和硬实力的培养,忽视了软环境、软力量的建设。这使我们在产业规模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尽管缩小甚至消失,但在产业整体素质上的差距却在拉大。“软实力”的差距已经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升级的最大障碍。今后如不能在“软实力”上缩小与信息产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建设电子强国和电信强国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大力发展软件及信息内容服务业,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化品牌,加强产业内、企业间沟通合作和对外谈判能力是改变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在全球信息产业价值链中地位的根本出路,是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附加值,拓展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竞争手段,从根本上避免恶性价格竞争,避免遭受发达国家反倾销起诉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真正成为信息产业强国的必由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