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子女考公务员引联想 "权力世袭"灰色手段?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41:08
http://news.sohu.com/20101208/n278174842.shtml

2010年12月5日,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如期举行。1415138人报名、实际参考人数90万人;全国31个区、46个城市、908个考点;137个招考单位、1.6万余岗位、录取率约为1.57%;最热门岗位考录比达到创纪录的4961∶1……

  只需要几个数字,一幕尘土飞扬的“考碗大军”在全国各地厮杀的场面便浮现在眼前。而在这其中,有众多考生是干部子女。

  在很多人的思维定式中,只消一提起公务员子女,特别是领导干部子女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往往会产生一些“灰色”的联想。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干部子女从政?领导干部子女能不能、该不该参加公务员考试?

  报考只需合法合规

  不可忽视家庭职业传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二章第十一条规定,公务员应当具备年龄、身体、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等基本条件,就是说,凡是符合这些要求的中国公民可以报考公务员的。显然,按照法定的条件,绝大部分干部子女符合报考的要求。

  此外,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家庭职业传承因素也使得公职人员的子女具备一定的职业优势。中国人“子承父业”的传统习惯,即便在今天仍然在工人家庭、军人家庭、教师家庭存在着众多的例子,在媒体上“曝光率”较高的演艺类家庭的子女则更多地体现着这样的特点。

  自小的耳濡目染,对一个行业特点的了解和熟悉往往会影响一个人未来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理想。这样的现实因素也导致了拥有家庭职业传统的工作者拥有不同于其他群体的一定先天优势,例如适应工作更加快速,遇到问题可以更快地找到合理的建议,拥有父辈在行业内的人脉关系优势等等。有网友就此发帖表示:“不管怎么说,领导干部子女从政还是有优势的。”

  “难道领导干部的子女就不能成才吗?难道一定得是工农子弟才正常吗?”一名拟任某地团市委领导的干部孩子对自己被质疑深感不平,称自己被提拔与家庭背景无关。《北京青年报》评论对此表示理解:不能说他的辩解没有道理,也不能说官员的子女一定不能成才其实在很多时候,由于受环境熏陶,官员子女成才的可能性比普通家庭子女更大官员子女如果确有过人的学识和才干,有在基层和艰苦地方工作的实际经验,那么,将他们选任到合适的干部岗位,让他们像父辈那样走上为官从政之路,并没有什么不正常。

  干部子女深陷招录“黑幕”

  那么,干部子女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频频受到质疑,原因究竟何在?对这一问题,一些个案提供了不少启示。

  “招聘计划与条件:招聘名额1名。普通高校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获得国外学士学位,国际会计专业,大学英语四级,屏南户籍,女,年龄25周岁以下……”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财政局下属的收费票据管理所这则公开招聘启事引发了众多网友关注,据了解,这次招考只有一个人报名,并且因此无须考试而被直接录取。这则“史上最贴心”招聘启事也在今年的国考之前成为了各方质疑的焦点。

  11月24日,宁德市人事局针对此事,在其官方网站宁德人事人才网上发布《关于屏南县财政局下属收费票据管理所招聘人员调查情况及处理意见的说明》。说明中称,11月24日下午,宁德市人事局召开局务会议研究此事,并做出处理决定。该局已决定取消屏南县财政局下属的收费票据管理所此次招聘工作人员计划,并对已聘用人员取消聘用资格。

  今年5月,海南三亚三亚市小额贷款担保中心招聘人员笔试之后,一位凭借行测99分成绩(满分100分)的考生“鹤立鸡群”,高调入围了面试阶段。然而在记者的调查后,不仅这位三亚市社保局局长温孝廉女儿温娉婷以第一名身份获得面试资格,紧随其后的两名考生也颇有来头:以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考试成绩76分名列第二名的考生符亮,系文昌市社会保险事业局局长符少明之子;以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考试成绩72分名列第三的考生陈卡雷,系琼海市社会保险事业局局长陈泽教之子。

  从温州市龙湾区为“稳定干部队伍”联合发文公开考录科级干部子女,到《鄂尔多斯东胜区公安系统公开招录文职工作人员公告》上明文规定公务员子女笔试可以加10分,一些地方进行公务员招录已然敢于将“家庭优势”光天化日之下添在招考的砝码之上。

  据《法制日报》报道,一名从基层调入上级机关的公务员吐露,“这次我们单位是新组建的,通过内部公开考试招考了一部分人,所谓内部考试就是有限竞争。我这次算是侥幸的,竟然考上了。不过,我也还是沾了一些光,当时招考时找了个在省里工作的老乡,打了声招呼,由于我成绩有很大的优势,所以没有再费太多的力。但从我走进这个单位开始,明显感觉到一种压抑感”。

  压抑感从何而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渐渐发现,这里面竟然有很多玄机。比如有的人得到领导的照顾,有的人一进来就从事比较轻松而有权的工作,等等。后来接触多了,大家在一起吃饭、喝酒时聊天才知道,他们大多数都是官员子女,比如是某某厅长的侄女、某某处长的外甥、某某书记的女儿、某某主任的远房亲戚等等。而更为不解的是,居然还有一部分人没有通过招考就进入单位工作了,不知道他们的神通在哪里?”这名公务员说。

  公职招考作弊内幕不断升级,已经从所谓的“潜规则”进化到了给领导子女“量身定制”职位,有媒体总结出“交叉安排”、“提前内定”、“考试作弊”、“公示巧合”、“人才引进”等种种作弊手法。有专家认为,某些官员子女通过种种“安排”进入官场的现象已经普遍存在于各个层面、各种类型的公共部门。

  干部子女们在公务员招录上的“家族优势”重重地压在了社会公平中权力的一端,带来的只有普通考生的望洋兴叹,有网友在国考之前发帖喊出“狠爹不成刚(李刚)”,其中的无奈与义愤可以想见。

  如何看待干部子女报考公务员

  大量干部子女进入公务员队伍引发了对于“阶层固化”的深刻忧虑。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下,不少官员在现实中凭借权力获得了既得利益阵营中的坚实地位,权力带来的巨大利益令他们尝到这个地位的“甜头”。

  也因此才会有那些干部枉顾国家法律法规,也要将自己的儿女拉到“桥”的这一边共享铁“饭碗”。因为不同于富人群体可以直接继承家族财产,领导干部子女报考公务员被质疑为“权力世袭”的“灰色手段”。

  处于经济社会位置较低层级的子女进入较高层级的门槛明显增高,两者间的社会流动障碍在强化。有专家指出:“随着某些官员子女的上位,社会上的机会似乎越来越少,低收入人群跃升到中产人群、中产人群跃升到富有人群的机会越来越渺茫,仅有的几个上升通道也机会渺茫。”《半月谈》曾披露西部某市人事局对公务员队伍做过的一项调查:在目前的公务员队伍中,父母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公务员比例最小,仅站2.8%;父母是普通职工的占26%,而父母是公务员的比例最高,达到33.3%。

  “平心而论,在一个正常的职业环境中,如果官员们没有特权,没有区别于其他社会人群更高的福利、地位和权力,那么,人人都能够平等地享受社会职业所带来的生活乐趣,某些官员子女子承父业也就不可能演变成一种"仇官"的社会心态。只有当某些官员子女的成长,成为一种破坏社会公平和法治精神的官场体制或官场形态的时候,才会触及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并饱受舆论的指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青苗说。

  从这个角度来看,限制官员权力,调整公务员群体的强势地位才是解决层出不穷的“招录黑幕”的治本之策。

  与此同时,干部子女能否胜任公务员职位,这只是针对实体而言,而实体正义并不包括、也不能代替程序正义。换句话说,群众反对的不是干部子女考公务员,而是一些干部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将孩子安排进机关。

  怎样切实地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全社会各个阶层有志于为国家服务的公民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为各个群体建设更加宽阔的提升社会地位通道?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即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对涉及与配偶、子女、其他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有利害关系的事项,应当奉公守法。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

  辽宁省本溪市一次干部任命公示中,4名拟任本溪团市委书记、副书记的人选中,有3人的父母分别为本溪市纪委书记、统战部长和工会主席。这4名任职人选最后由市委常任委会差额票决产生,其中3人的父母为市里领导干部,2人的父母更是市委常任委会成员,至少,由这两名常任委参与票决,违反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关于“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讨论干部任免,涉及与会人员本人及其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的规定,其程序失当并导致的程序正义阙如是显而易见的。本溪市委后来决定,此次“双推双考”选拔团干部的结果无效,依据之一也是“讨论决定环节存在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回避制度的问题”,可谓抓住了“违反程序正义”这个关键的、实质性的问题。

  干部子女进公务员队伍,只有切实做到招考程序公开公正,甚至比普通人员招考更公开公正,才能让考生不会谈“干部子女”而色变,才能让真正有能力的干部子女在今后的公务员从业生涯中走得更稳。

  作者:李刚 (来源:半月谈)http://news.sohu.com/20101208/n278174842.shtml

2010年12月5日,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如期举行。1415138人报名、实际参考人数90万人;全国31个区、46个城市、908个考点;137个招考单位、1.6万余岗位、录取率约为1.57%;最热门岗位考录比达到创纪录的4961∶1……

  只需要几个数字,一幕尘土飞扬的“考碗大军”在全国各地厮杀的场面便浮现在眼前。而在这其中,有众多考生是干部子女。

  在很多人的思维定式中,只消一提起公务员子女,特别是领导干部子女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往往会产生一些“灰色”的联想。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干部子女从政?领导干部子女能不能、该不该参加公务员考试?

  报考只需合法合规

  不可忽视家庭职业传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二章第十一条规定,公务员应当具备年龄、身体、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等基本条件,就是说,凡是符合这些要求的中国公民可以报考公务员的。显然,按照法定的条件,绝大部分干部子女符合报考的要求。

  此外,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家庭职业传承因素也使得公职人员的子女具备一定的职业优势。中国人“子承父业”的传统习惯,即便在今天仍然在工人家庭、军人家庭、教师家庭存在着众多的例子,在媒体上“曝光率”较高的演艺类家庭的子女则更多地体现着这样的特点。

  自小的耳濡目染,对一个行业特点的了解和熟悉往往会影响一个人未来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理想。这样的现实因素也导致了拥有家庭职业传统的工作者拥有不同于其他群体的一定先天优势,例如适应工作更加快速,遇到问题可以更快地找到合理的建议,拥有父辈在行业内的人脉关系优势等等。有网友就此发帖表示:“不管怎么说,领导干部子女从政还是有优势的。”

  “难道领导干部的子女就不能成才吗?难道一定得是工农子弟才正常吗?”一名拟任某地团市委领导的干部孩子对自己被质疑深感不平,称自己被提拔与家庭背景无关。《北京青年报》评论对此表示理解:不能说他的辩解没有道理,也不能说官员的子女一定不能成才其实在很多时候,由于受环境熏陶,官员子女成才的可能性比普通家庭子女更大官员子女如果确有过人的学识和才干,有在基层和艰苦地方工作的实际经验,那么,将他们选任到合适的干部岗位,让他们像父辈那样走上为官从政之路,并没有什么不正常。

  干部子女深陷招录“黑幕”

  那么,干部子女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频频受到质疑,原因究竟何在?对这一问题,一些个案提供了不少启示。

  “招聘计划与条件:招聘名额1名。普通高校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获得国外学士学位,国际会计专业,大学英语四级,屏南户籍,女,年龄25周岁以下……”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财政局下属的收费票据管理所这则公开招聘启事引发了众多网友关注,据了解,这次招考只有一个人报名,并且因此无须考试而被直接录取。这则“史上最贴心”招聘启事也在今年的国考之前成为了各方质疑的焦点。

  11月24日,宁德市人事局针对此事,在其官方网站宁德人事人才网上发布《关于屏南县财政局下属收费票据管理所招聘人员调查情况及处理意见的说明》。说明中称,11月24日下午,宁德市人事局召开局务会议研究此事,并做出处理决定。该局已决定取消屏南县财政局下属的收费票据管理所此次招聘工作人员计划,并对已聘用人员取消聘用资格。

  今年5月,海南三亚三亚市小额贷款担保中心招聘人员笔试之后,一位凭借行测99分成绩(满分100分)的考生“鹤立鸡群”,高调入围了面试阶段。然而在记者的调查后,不仅这位三亚市社保局局长温孝廉女儿温娉婷以第一名身份获得面试资格,紧随其后的两名考生也颇有来头:以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考试成绩76分名列第二名的考生符亮,系文昌市社会保险事业局局长符少明之子;以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考试成绩72分名列第三的考生陈卡雷,系琼海市社会保险事业局局长陈泽教之子。

  从温州市龙湾区为“稳定干部队伍”联合发文公开考录科级干部子女,到《鄂尔多斯东胜区公安系统公开招录文职工作人员公告》上明文规定公务员子女笔试可以加10分,一些地方进行公务员招录已然敢于将“家庭优势”光天化日之下添在招考的砝码之上。

  据《法制日报》报道,一名从基层调入上级机关的公务员吐露,“这次我们单位是新组建的,通过内部公开考试招考了一部分人,所谓内部考试就是有限竞争。我这次算是侥幸的,竟然考上了。不过,我也还是沾了一些光,当时招考时找了个在省里工作的老乡,打了声招呼,由于我成绩有很大的优势,所以没有再费太多的力。但从我走进这个单位开始,明显感觉到一种压抑感”。

  压抑感从何而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渐渐发现,这里面竟然有很多玄机。比如有的人得到领导的照顾,有的人一进来就从事比较轻松而有权的工作,等等。后来接触多了,大家在一起吃饭、喝酒时聊天才知道,他们大多数都是官员子女,比如是某某厅长的侄女、某某处长的外甥、某某书记的女儿、某某主任的远房亲戚等等。而更为不解的是,居然还有一部分人没有通过招考就进入单位工作了,不知道他们的神通在哪里?”这名公务员说。

  公职招考作弊内幕不断升级,已经从所谓的“潜规则”进化到了给领导子女“量身定制”职位,有媒体总结出“交叉安排”、“提前内定”、“考试作弊”、“公示巧合”、“人才引进”等种种作弊手法。有专家认为,某些官员子女通过种种“安排”进入官场的现象已经普遍存在于各个层面、各种类型的公共部门。

  干部子女们在公务员招录上的“家族优势”重重地压在了社会公平中权力的一端,带来的只有普通考生的望洋兴叹,有网友在国考之前发帖喊出“狠爹不成刚(李刚)”,其中的无奈与义愤可以想见。

  如何看待干部子女报考公务员

  大量干部子女进入公务员队伍引发了对于“阶层固化”的深刻忧虑。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下,不少官员在现实中凭借权力获得了既得利益阵营中的坚实地位,权力带来的巨大利益令他们尝到这个地位的“甜头”。

  也因此才会有那些干部枉顾国家法律法规,也要将自己的儿女拉到“桥”的这一边共享铁“饭碗”。因为不同于富人群体可以直接继承家族财产,领导干部子女报考公务员被质疑为“权力世袭”的“灰色手段”。

  处于经济社会位置较低层级的子女进入较高层级的门槛明显增高,两者间的社会流动障碍在强化。有专家指出:“随着某些官员子女的上位,社会上的机会似乎越来越少,低收入人群跃升到中产人群、中产人群跃升到富有人群的机会越来越渺茫,仅有的几个上升通道也机会渺茫。”《半月谈》曾披露西部某市人事局对公务员队伍做过的一项调查:在目前的公务员队伍中,父母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公务员比例最小,仅站2.8%;父母是普通职工的占26%,而父母是公务员的比例最高,达到33.3%。

  “平心而论,在一个正常的职业环境中,如果官员们没有特权,没有区别于其他社会人群更高的福利、地位和权力,那么,人人都能够平等地享受社会职业所带来的生活乐趣,某些官员子女子承父业也就不可能演变成一种"仇官"的社会心态。只有当某些官员子女的成长,成为一种破坏社会公平和法治精神的官场体制或官场形态的时候,才会触及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并饱受舆论的指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青苗说。

  从这个角度来看,限制官员权力,调整公务员群体的强势地位才是解决层出不穷的“招录黑幕”的治本之策。

  与此同时,干部子女能否胜任公务员职位,这只是针对实体而言,而实体正义并不包括、也不能代替程序正义。换句话说,群众反对的不是干部子女考公务员,而是一些干部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将孩子安排进机关。

  怎样切实地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全社会各个阶层有志于为国家服务的公民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为各个群体建设更加宽阔的提升社会地位通道?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即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对涉及与配偶、子女、其他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有利害关系的事项,应当奉公守法。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

  辽宁省本溪市一次干部任命公示中,4名拟任本溪团市委书记、副书记的人选中,有3人的父母分别为本溪市纪委书记、统战部长和工会主席。这4名任职人选最后由市委常任委会差额票决产生,其中3人的父母为市里领导干部,2人的父母更是市委常任委会成员,至少,由这两名常任委参与票决,违反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关于“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讨论干部任免,涉及与会人员本人及其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的规定,其程序失当并导致的程序正义阙如是显而易见的。本溪市委后来决定,此次“双推双考”选拔团干部的结果无效,依据之一也是“讨论决定环节存在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回避制度的问题”,可谓抓住了“违反程序正义”这个关键的、实质性的问题。

  干部子女进公务员队伍,只有切实做到招考程序公开公正,甚至比普通人员招考更公开公正,才能让考生不会谈“干部子女”而色变,才能让真正有能力的干部子女在今后的公务员从业生涯中走得更稳。

  作者:李刚 (来源:半月谈)
作者:李刚
洋人也有同类问题吧,那不就成了?多事。
单位找不出几个不是官家子弟!
社会在这方面是倒退了,想当年80年代末政府招人全凭考啊,也没有什么面试一说,分配工作也按成绩顺序选。
如果出了问题就应该追究面试人的责任。
回复 5# chengzhibo


80年代那会都是分配,哪有什么考录,公考从90年代中期才开始推行的。那会儿的分配也是有关系的进好单位,没关系的靠边站,比现在还要黑,只不过当时大学生少,好歹都能有个相对不错的岗位罢了。在这个方面,社会是在进步。
邦德 发表于 2010-12-8 19:23


    你还小,不知道,那时不叫考公务员,也要考的,当时我从大学刚退学进了工厂我的科长让我去考,我怕分到乡下去,没去,后来考第一第二的都是我们厂的子弟,按成绩去了工商银行和税务局,现在都过得不错。
回复 7# 邦德


    大学中专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军队转业的,也有社会招考的,那时叫政府机关招人,银行还没改制呢。
事业编跟参公怎么区别?最近知道个国考没过但是进了某单位事业编,可以评定职称不用个人缴纳社保,这和参公一样,这类职位现在还可以不用考试的?他单位还有一类俗称职工编制,不能评定职称个人需要缴纳社保。
回复 8# chengzhibo

那会儿机关待遇低,只有死工资,不像工厂还有奖金,对青年没啥吸引力倒是真的。
邦德 发表于 2010-12-8 19:39


    你还是不了解过去,过去有个词叫待业青年,庞大的群体啊。
chengzhibo 发表于 2010-12-8 19:42

谢指教,我是说那些大中专毕业生,也就是所谓的国家干部。
真behind,本地官二代直接被任命为乡镇副镇长或局级机关的副局长,呵呵!人家是直接转公务员地,还考个P!
回复 14# 东风强劲

没错,官二代就是这么干滴,考试神马的都是浮云
邦德 发表于 2010-12-8 19:46


    当年的大中专毕业生带指标的,户籍跟着走,有关系的几乎都愿意留在大都市,但几年起伏下来,大都市的有些在某些年还不如小地方的。不过现在又反过来了,在大都市坚持下来的,又慢慢不错了。那些心眼活的、下海的倒是起伏的厉害,高的很不错,低的也很多。
40岁这个阶段,很害了一帮人,俺就亏了几年的社保和医保
回复 16# meiyuzhixi

唉,你们那会儿的高考才真是跳龙门,现在的高考不过就是童生试而已。
:D80年代还考什么  不过那时候公家其实油水没现在那么足
就中央国家机关招考来说,笔试的筛选作用还是很大的,要进面试至少前5名。在通常几百人竞争的情况下,单纯有关系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至少你要考进前5。


苏联先是列宁斯大林开创局面,然后赫鲁晓夫搞修正主义,接着勃列日涅夫稳定干部队伍,最后戈尔巴乔夫玩新思维……
我说的是苏联啊!

苏联先是列宁斯大林开创局面,然后赫鲁晓夫搞修正主义,接着勃列日涅夫稳定干部队伍,最后戈尔巴乔夫玩新思维……
我说的是苏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