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岳飞军队制胜的秘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7:28:55
 岳飞的军队,素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好传统,“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扰民”是岳家军的座右铭。不过实际上,岳家军的军饷待遇,一项比其他的杂牌军好很多,因为当时很多杂牌军,甚至因为军饷发放不及时,就沦落为草寇,或者投降到刘齐政权去了。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多路人马纷纷强烈要求加入岳家军跟着沾点光的原因,史书上有记载:李道、牛皋等屡次申状岳飞和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赵鼎,“乞听岳飞节制”。原来被岳飞狂扁过一顿的赵秉渊,一开始当朝廷准备把赵秉渊调拨给岳飞时,赵秉渊激动地表示宁死也不做他手下,到后来等岳飞的部队待遇越来越好时,赵秉渊又强烈要求归到岳飞部下。



  当时的岳家军,或许比呆在其他部队里风险会更大一些,但要知道当时处于乱世,皇帝老儿、贵族大臣的命,也是说丢就丢了,更别提普通老百姓,当时的青壮年,根本没有太多出路,要么是做流民盗匪,要么是从军入伍,要么就只能呆在家里被人劫掠饿个半死了,军队就是一个巨大的铁饭碗,在乱世下,对普通农民老百姓,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只要参了军,报了国,呆在里面,侥幸没死,生活质量和前途,都会变得更好些。所谓“竖起招兵旗,就有吃粮人”是也。



  从最底层的士兵来说,他们并不关心具体参加的是哪个部队,打的是什么仗,只有那些号称要书生报国,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才会有些远见,参军之前会找准品牌,第一最好是王师,比如领头者是某某贵胄后裔,多少多少世孙,第二如果是叛军,也要师出有名,最好是清君侧,或“天命所归”才行,第三,如果这两者都不具备,起码该军队要重视知识分子的力量,赶快提携他们做参谋,捞个肥缺,也好绞尽脑汁编出符合前两条的理由来。话说回来,岳家军,在当时简直就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编制,而且还不设门槛,不需要走后门,所以自然大家鱼贯而入,发展迅速,没几年就发展到十万岳家军了。所谓的“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军纪和指挥固然是第一位的,但是后勤和粮草,才是岳家军战无不胜背后的真正法宝。



  一旦打了败仗,污了名声,伸手向朝廷要粮就没那么理直气壮了,“打胜仗,好吃饷”是岳家军士兵们每天都要在心里默念一百遍的口号,也是岳家军的核心利益所在,任何一个士兵胆小怕死,影响士气,都是对其他人生存权利赤裸裸的侵犯。这也就是岳家军之所以能保持强大士气的秘诀所在。因为岳家军每次征战,都是高举“收复河山,迎回二圣”的响亮口号,所以岳家军在军饷供应方面,态度极为坚决,对拖欠军饷行为保持零容忍,朝廷为保证岳家军的后勤供应,往往“以军期责认州县划刷仓库,科敛疲民,公私罄匮”。到月底士兵欢天喜地准备领工资时(即月钱),“不问州郡有无,皆有定额,所桩窠名,曾不能给其额之什二三, 自余则一切出于州县之吏临时措画,铢铢而积,仅能充数。一月未毕,而后月之期已迫矣”,时称“病民最甚”。“皆系军兵计日指准,不可稍有欠阙”。岳飞动辄以贻误军机,误了复国大业该当何罪的高帽来吓唬地方官,所以州县官员对农民的搜刮盘剥也只能是毫不手软了,一开始官员还总会耐心的对农民做思想工作,说这一切还不是为了大宋,我们当官的所做的一切还不都是为了你们人民好。到后来,次数多了,他们自己都可能觉得那套说辞不中听了,就再也不做任何解释,碰到农民家中有粮,拿来就是,懒得费那些口舌。所以岳飞军队行军各州县,当地农民见军容整肃,于民间秋毫无犯,还以为岳家军跟那个些征他们粮的穷凶极恶的家伙是两伙人,经常向岳飞哭求能不能顺便帮助灭了他们。



  岳家军,在南宋军队中,还要算是最好的。《文献通考》上说“诸将自夸雄豪,刘光世、张俊、吴玠、韩世忠、岳飞,各以成军,雄视海内。廪稍为其所赋,功勋惟其所奏”,几员大将拥兵自重,要多少粮食就给多少,战功说多少就是多少,“将版之禄,多于兵卒之数”,要的俸禄比当兵的人数还要多,“志意盛满,仇疾互生”,彼此之间又骄横生隙,朝廷很难控制。



  而且军人集团的利益,和国家和民族并不完全一致。在有些时候,还会形成截然相反的立场。军人最大的梦想,就是军功卓著,而要得军功,则需要不停的打仗,如果跟北方游牧民族一样,可以以战养战,倒也可以越战越强,这也就是为什么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普遍有战略上的优势。而一个农耕民族,对外开战不但将耗费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其军粮物资的巨大需要,也会是压在黎民百姓身上的沉重负担。由于将领参与一场战争本身几乎不承担任何代价,胜了则大部分收益归自己,败了,只要兵权还在握,朝廷也不敢轻易动他,万一惨败,回朝有性命风险,身处乱世,也还可以选择做流寇或投降敌人。



  所以从经济学上讲,这是严重的收益和风险不成正比。所以军人通过扩大战争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几乎是必然之举,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即使在太平年代,军人集团中的活跃分子,内心都难会渴望着发生什么才好,“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世道越乱,越能给自己机会以拯救苍生,名满天下。而在本来就处于国仇家恨的战乱时期,表面上的冠冕堂皇之词,更是绝好的帮助掩饰了军人们的真实动机。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地区,最舍不得美帝国主义军队走的人是谁?当然是基地组织和本拉登。



  后来在《绍兴和议》签订之后,南宋驻扎在边防上的一些将领,不堪忍受朝廷和平妥协的策略,经常组织义士悄悄潜入北方,进行地下革命工作,屡次被毫无爱国心的北方农民举报到金人那里去,害得南宋朝廷甚为惊骇,赵构每每听到他的爱国将领给他捅这么大篓子就整晚整晚的失眠,这多少也帮助他下了诛岳飞、杀一儆百的决心。



参考资料

揭秘岳飞军队制胜的秘诀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ncucf/148984岳飞的军队,素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好传统,“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扰民”是岳家军的座右铭。不过实际上,岳家军的军饷待遇,一项比其他的杂牌军好很多,因为当时很多杂牌军,甚至因为军饷发放不及时,就沦落为草寇,或者投降到刘齐政权去了。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多路人马纷纷强烈要求加入岳家军跟着沾点光的原因,史书上有记载:李道、牛皋等屡次申状岳飞和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赵鼎,“乞听岳飞节制”。原来被岳飞狂扁过一顿的赵秉渊,一开始当朝廷准备把赵秉渊调拨给岳飞时,赵秉渊激动地表示宁死也不做他手下,到后来等岳飞的部队待遇越来越好时,赵秉渊又强烈要求归到岳飞部下。



  当时的岳家军,或许比呆在其他部队里风险会更大一些,但要知道当时处于乱世,皇帝老儿、贵族大臣的命,也是说丢就丢了,更别提普通老百姓,当时的青壮年,根本没有太多出路,要么是做流民盗匪,要么是从军入伍,要么就只能呆在家里被人劫掠饿个半死了,军队就是一个巨大的铁饭碗,在乱世下,对普通农民老百姓,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只要参了军,报了国,呆在里面,侥幸没死,生活质量和前途,都会变得更好些。所谓“竖起招兵旗,就有吃粮人”是也。



  从最底层的士兵来说,他们并不关心具体参加的是哪个部队,打的是什么仗,只有那些号称要书生报国,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才会有些远见,参军之前会找准品牌,第一最好是王师,比如领头者是某某贵胄后裔,多少多少世孙,第二如果是叛军,也要师出有名,最好是清君侧,或“天命所归”才行,第三,如果这两者都不具备,起码该军队要重视知识分子的力量,赶快提携他们做参谋,捞个肥缺,也好绞尽脑汁编出符合前两条的理由来。话说回来,岳家军,在当时简直就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编制,而且还不设门槛,不需要走后门,所以自然大家鱼贯而入,发展迅速,没几年就发展到十万岳家军了。所谓的“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军纪和指挥固然是第一位的,但是后勤和粮草,才是岳家军战无不胜背后的真正法宝。



  一旦打了败仗,污了名声,伸手向朝廷要粮就没那么理直气壮了,“打胜仗,好吃饷”是岳家军士兵们每天都要在心里默念一百遍的口号,也是岳家军的核心利益所在,任何一个士兵胆小怕死,影响士气,都是对其他人生存权利赤裸裸的侵犯。这也就是岳家军之所以能保持强大士气的秘诀所在。因为岳家军每次征战,都是高举“收复河山,迎回二圣”的响亮口号,所以岳家军在军饷供应方面,态度极为坚决,对拖欠军饷行为保持零容忍,朝廷为保证岳家军的后勤供应,往往“以军期责认州县划刷仓库,科敛疲民,公私罄匮”。到月底士兵欢天喜地准备领工资时(即月钱),“不问州郡有无,皆有定额,所桩窠名,曾不能给其额之什二三, 自余则一切出于州县之吏临时措画,铢铢而积,仅能充数。一月未毕,而后月之期已迫矣”,时称“病民最甚”。“皆系军兵计日指准,不可稍有欠阙”。岳飞动辄以贻误军机,误了复国大业该当何罪的高帽来吓唬地方官,所以州县官员对农民的搜刮盘剥也只能是毫不手软了,一开始官员还总会耐心的对农民做思想工作,说这一切还不是为了大宋,我们当官的所做的一切还不都是为了你们人民好。到后来,次数多了,他们自己都可能觉得那套说辞不中听了,就再也不做任何解释,碰到农民家中有粮,拿来就是,懒得费那些口舌。所以岳飞军队行军各州县,当地农民见军容整肃,于民间秋毫无犯,还以为岳家军跟那个些征他们粮的穷凶极恶的家伙是两伙人,经常向岳飞哭求能不能顺便帮助灭了他们。



  岳家军,在南宋军队中,还要算是最好的。《文献通考》上说“诸将自夸雄豪,刘光世、张俊、吴玠、韩世忠、岳飞,各以成军,雄视海内。廪稍为其所赋,功勋惟其所奏”,几员大将拥兵自重,要多少粮食就给多少,战功说多少就是多少,“将版之禄,多于兵卒之数”,要的俸禄比当兵的人数还要多,“志意盛满,仇疾互生”,彼此之间又骄横生隙,朝廷很难控制。



  而且军人集团的利益,和国家和民族并不完全一致。在有些时候,还会形成截然相反的立场。军人最大的梦想,就是军功卓著,而要得军功,则需要不停的打仗,如果跟北方游牧民族一样,可以以战养战,倒也可以越战越强,这也就是为什么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普遍有战略上的优势。而一个农耕民族,对外开战不但将耗费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其军粮物资的巨大需要,也会是压在黎民百姓身上的沉重负担。由于将领参与一场战争本身几乎不承担任何代价,胜了则大部分收益归自己,败了,只要兵权还在握,朝廷也不敢轻易动他,万一惨败,回朝有性命风险,身处乱世,也还可以选择做流寇或投降敌人。



  所以从经济学上讲,这是严重的收益和风险不成正比。所以军人通过扩大战争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几乎是必然之举,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即使在太平年代,军人集团中的活跃分子,内心都难会渴望着发生什么才好,“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世道越乱,越能给自己机会以拯救苍生,名满天下。而在本来就处于国仇家恨的战乱时期,表面上的冠冕堂皇之词,更是绝好的帮助掩饰了军人们的真实动机。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地区,最舍不得美帝国主义军队走的人是谁?当然是基地组织和本拉登。



  后来在《绍兴和议》签订之后,南宋驻扎在边防上的一些将领,不堪忍受朝廷和平妥协的策略,经常组织义士悄悄潜入北方,进行地下革命工作,屡次被毫无爱国心的北方农民举报到金人那里去,害得南宋朝廷甚为惊骇,赵构每每听到他的爱国将领给他捅这么大篓子就整晚整晚的失眠,这多少也帮助他下了诛岳飞、杀一儆百的决心。



参考资料

揭秘岳飞军队制胜的秘诀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ncucf/148984
乱七八糟的一堆,不知所云。。。
好眼熟的说,貌似是天涯国观的JY文
说书啊...
作者很清醒嘛,谁都看不起,知识分子也好,军事将领也好,都不是好东西,只是利益而已。去他妈的爱国,金国政府对我们好点,那咱就是金国人了,和你们宋国已经是两个国家了,过去的事不再提了。
几个版都是楼主身影,家里养蜜蜂的吧,这个揭秘,那个最神秘
NC文,转来挨砖的么。
原来当军阀就能战斗力强啊?胡扯嚒!
军情观察室 发表于 2010-11-18 20:59


    看了这篇文章,更清楚你们这帮人是神马东西了
岳家军战斗里是没说的

特别是骑兵多,进攻能力在当时南宋算得上最强的吧
貌似人民军队啊,呵呵
一坨屎,既是形容此文,也是形容楼主
黑吧。。黑完岳帅黑去病 黑完去病黑卫青。。再黑文天祥。。。。。。楼主的工作还很漫长啊。。
字数太多,没有实际内容,鉴定完毕
又见岳飞军阀论的新版本,楼主能不能玩点新的?
封建社会中,有战斗力的部队都基本私有化~~~~


话说没必要一上来就扣给LZ扣帽子哦。这种角度看待当时岳飞和岳飞类似的那些军方巨头和朝廷的关系还真有点意思。从经济上说,当时的朝廷一下子养这么多兵,财政上的确很困难。这可能造成了文官集团和武将集团之间的矛盾。封建时代的某家军的称号都带点私兵性质的,这是当时赵宋王室最忌讳的东西了,这也难怪当时的皇帝睡不好觉。岳飞的死,还带点对其他几个军方巨头敲打的作用吧。其实,岳飞的经历表面他不算是没有政治头脑的人,高宗和他曾经亲密到亲抚其背的程度。最后,却成了那个结局,不由的让人感叹,一代将星的陨落。

话说没必要一上来就扣给LZ扣帽子哦。这种角度看待当时岳飞和岳飞类似的那些军方巨头和朝廷的关系还真有点意思。从经济上说,当时的朝廷一下子养这么多兵,财政上的确很困难。这可能造成了文官集团和武将集团之间的矛盾。封建时代的某家军的称号都带点私兵性质的,这是当时赵宋王室最忌讳的东西了,这也难怪当时的皇帝睡不好觉。岳飞的死,还带点对其他几个军方巨头敲打的作用吧。其实,岳飞的经历表面他不算是没有政治头脑的人,高宗和他曾经亲密到亲抚其背的程度。最后,却成了那个结局,不由的让人感叹,一代将星的陨落。
莫非南宋就给岳家军发军饷,其它军队不发钱?
最近连阿猫阿狗都换着马甲动不动来句经济学了。
;P;P:P
小生也不愿意左一个经济学右一个管理学,前一个社会学后一个人类学;
从文学到历史,由心理至战略,搞得大家都知道某些人是“专业”的外行人,弄得他们自卑发飙。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一大坨?
JY毒牙文

可见对汉奸绝对不能手软
归纳下来实际有2点,一是强调练兵和服从,把士兵凝聚为战争机器;二是上下同心,同甘共苦
和李成梁 戚继光 卢象升 洪承畴 孙传庭 一样~~~~~~ 就是把军队私有化!!!~~~~
私兵个P

岳家军的粮饷后勤专门由朝廷派员监管,还真没听说有财政权捏在中央政府手里的“军阀”“私兵”

至于说士兵是贪图待遇优厚才投岳家军的,恐怕不知道岳家军最困难的时候士兵有卖儿卖女,都不敢取百姓分毫的例子
红茶魔术猫 发表于 2011-1-21 01:53
正因为军纪严明,所以打仗时才能指挥如臂、克敌制胜。
看了两行字就没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