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一袋血的“旅程” 献血环节应落实政府责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03:45
目击一袋血的“旅程” 献血环节应落实政府责任
2010年11月16日 10:06 中国青年报
从上周末开始,本市气温骤降,使得人们再次关注一向“靠天吃饭”的临床用血是不是再度吃紧?记者昨天从北京市血液中心了解到,由于本市前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采血车进学校、进机关单位,延长采血点工作时间等,本市无偿献血量正在逐渐回升。市血液中心昨天最新库存量达9100个单位(每单位200毫升),已“回暖”到警戒线以上。日前,记者在采血点、血液中心等各环节全程目击一袋血液的行程。

两个半小时内

20位献血者光临

第一步:车上采血

从上午9点30分到12点,西单献血小屋共有20位无偿献血者光临,其中两人因血液检测不合格没有献成。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献血者大多为在京学习、工作的外地人。

11月14日上午9点30分:18岁的西安小伙子刘彬(化名)刚刚献完400毫升鲜血,工作人员王纯朴正在劝他坐下吃点面包喝点果汁,临走前还送给他一个布制礼品袋,里面装着一只毛绒小企鹅和一叠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手册。小刘是当天西单献血小屋的第二位无偿献血者。他告诉记者,自己正在北京找工作,周末没事到西单逛街,看到献血小屋就上来了。

10点05分:18岁的张宋佳和伙伴曹红梅先后完成血液初筛,坐在长沙发上等候检测结果。检测内容主要包括:血型、肝功、乙肝表面抗原、血比重等四项。小张告诉记者,上高中时总是想献血,但总是被拒绝,因为年纪不够。今天她和同学小曹相约到西单逛街,一看时间还富裕,就到献血小屋来献血,终于如愿以偿。10点10分,护士让小张坐上采血椅,手脚麻利地给她扎上了采血针。

10点20分:在本市公交单位后勤工作的小樊献出了400毫升热血。来之前小伙子还十分担心自己的体重不达标,“以前因为体重太轻没能献成,”他说,“最近我感到自己胖些了,过来一称果然顺利过关。”

10点35分:在京工作多年的山东人郝先生满脸遗憾地离开了献血小屋,因为没能通过血液初筛,“转氨酶偏高啊,”检测小护士说,“昨晚喝酒了吧?下个月再来吧。”

10点40分:19岁的女大学生上官博阳原本是坐83路公共汽车到西站接同学,但是因为得知火车晚点,她就临时决定在西单下车,走进了献血小屋。看上去瘦瘦的姑娘献了400毫升血。

10点50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传播专业大一学生黄伟尧和赵鸽一起走进献血小屋。填表、初筛,两个人每完成一个环节就用手机互拍照片留念。男班长黄伟尧说,一个月前学校组织集体献血,当时因为自己感冒没能献成,这次约了女班长赵鸽一起专门到献血小屋献血小板。

11点:河南的张先生、杨先生先后坐在了采血椅上。张先生说,他们是到北京学习环境保护的,周末休息到西单来玩,看到了绿色献血小屋,就一起上来了。十几分钟过去了,400毫升血液很快就采集完毕,杨先生还意犹未尽地问护士:“能不能献600毫升啊?”护士回答:“每人每次最多只能献400毫升。”

记者在现场看到,短短两个半小时内,共有20位献血者光临。对于还带着献血者体温的鲜血,小屋工作人员王纯朴把它们一一放进隔壁的冰箱里,冰箱上显示的温度是4℃。下午13点30分,市血液中心的运输车辆就把这批血液送往血液中心。

第二步:血液入库

分离、检验、储存 血液入库前过三关

可能很多人都见识过采血的全过程,但极少有人知道,一袋血送至血液中心后,还需要经历三道“关卡”,方能成功入库。

分离: 昨天上午10点,血液中心成分科里,检验员们正在把一批血袋从待检室运到三楼做成分分离,血袋被逐一放入离心机,三四分钟后,红色的血液在袋子里逐渐分成两层,上半部分是黄色的血浆,下半部分是暗红色的红细胞。据介绍,这就是成分血,患者需要什么成分的血就给他输什么成分的血,这样能最大限度发挥血液的作用。

检验:在血液中心四楼检验科里,身穿白大衣的化验员们把贴着蓝标、黄标的小试管从冰箱里取出来,这是各采血点为每位献血者留取的三份血液样本。在这里,血液样本将在6个小时内接受7个项目的检测,只有结果显示合格的血袋才能最终被贴上合格标签,送进血库待命。检验项目主要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艾滋病抗体、梅毒抗体、ABO血型、RHD抗原筛查、转氨酶。

储存: 通过层层检测后,合格安全的血液被送进温度保持在2℃到6℃的成品库里待命。血库会根据患者的需要将它们调配到各个医院。

第三步:取血救命

赶至血液中心 医生一溜小跑取血救命

血液入库后,其使命就是等待着各大医院前来取走,去完成其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了。

记者昨天从各医院输血科了解到,到血库领血不再那么困难了,“基本是申请多少给多少,不会在数量上打折扣了。”一位输血科主任告诉记者。

昨天上午10点30分,市血液中心血库的4名工作人员正忙着收发血液。三辆小推车上装满了头天采集的血小板、血浆,一名工作人员在给它们登记入库。此时,解放军466医院的孙大夫焦急地等候领取血液,“急救科正在手术,病人正流着血呢,”他告诉记者,“我是坐急救车来的。”很快,工作人员找来了他想要的19袋血浆和10袋红细胞悬液,只见孙大夫把数十个血袋放进冰盒一溜小跑出了血库大门。

据介绍,目前本市临床供血已恢复正常,每天向各医院发出血液1300至1400个单位。据了解,针对本市血库告急的情况,市血液中心除了启动机关团体紧急献血外,还采取了四大应对措施:争取增加3个街头采血点;从下周开始,流动采血车将在本市80多所大学中轮转采血;延长部分采血点的工作时间;启动7万人的无偿献血者资料库,给他们群发短信,召唤他们参与无偿献血。

北京何时能告别血“荒”

据了解,经过媒体的大力宣传,本市临床用血紧张情况得到有效缓解。昨天,市血液中心血库库存量已达到9100个单位,如果加上通州血库的库存,本市血液库存已达到12000个单位。但是市血液中心主任刘江对此却并不乐观,因为紧接着,冬季采血淡季即将来临,血液吃紧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刘江说,临床用血是硬任务,而采血手段是软的,既不能下指标强迫人家献血,又不可以用金钱吸引。他认为,无偿献血环节应落实政府责任。

刘江介绍,临床采供血不平衡问题在大城市里尤为突出。以北京为例,无偿献血人群地区性明显,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献血率达80%,献血者中只有20%是流动人口。但是医院中的用血患者超过60%都是外地人群,其中大型“三甲”医院外地患者用血率达到70%,肿瘤医院、心血管病医院等专科医院中,手术用血的外地患者比例更高,可达80%。北京不仅要满足户籍、常住人口的临床用血需求,还要满足外地患者的临床用血需求,采血工作压力的确很大。目击一袋血的“旅程” 献血环节应落实政府责任
2010年11月16日 10:06 中国青年报
从上周末开始,本市气温骤降,使得人们再次关注一向“靠天吃饭”的临床用血是不是再度吃紧?记者昨天从北京市血液中心了解到,由于本市前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采血车进学校、进机关单位,延长采血点工作时间等,本市无偿献血量正在逐渐回升。市血液中心昨天最新库存量达9100个单位(每单位200毫升),已“回暖”到警戒线以上。日前,记者在采血点、血液中心等各环节全程目击一袋血液的行程。

两个半小时内

20位献血者光临

第一步:车上采血

从上午9点30分到12点,西单献血小屋共有20位无偿献血者光临,其中两人因血液检测不合格没有献成。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献血者大多为在京学习、工作的外地人。

11月14日上午9点30分:18岁的西安小伙子刘彬(化名)刚刚献完400毫升鲜血,工作人员王纯朴正在劝他坐下吃点面包喝点果汁,临走前还送给他一个布制礼品袋,里面装着一只毛绒小企鹅和一叠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手册。小刘是当天西单献血小屋的第二位无偿献血者。他告诉记者,自己正在北京找工作,周末没事到西单逛街,看到献血小屋就上来了。

10点05分:18岁的张宋佳和伙伴曹红梅先后完成血液初筛,坐在长沙发上等候检测结果。检测内容主要包括:血型、肝功、乙肝表面抗原、血比重等四项。小张告诉记者,上高中时总是想献血,但总是被拒绝,因为年纪不够。今天她和同学小曹相约到西单逛街,一看时间还富裕,就到献血小屋来献血,终于如愿以偿。10点10分,护士让小张坐上采血椅,手脚麻利地给她扎上了采血针。

10点20分:在本市公交单位后勤工作的小樊献出了400毫升热血。来之前小伙子还十分担心自己的体重不达标,“以前因为体重太轻没能献成,”他说,“最近我感到自己胖些了,过来一称果然顺利过关。”

10点35分:在京工作多年的山东人郝先生满脸遗憾地离开了献血小屋,因为没能通过血液初筛,“转氨酶偏高啊,”检测小护士说,“昨晚喝酒了吧?下个月再来吧。”

10点40分:19岁的女大学生上官博阳原本是坐83路公共汽车到西站接同学,但是因为得知火车晚点,她就临时决定在西单下车,走进了献血小屋。看上去瘦瘦的姑娘献了400毫升血。

10点50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传播专业大一学生黄伟尧和赵鸽一起走进献血小屋。填表、初筛,两个人每完成一个环节就用手机互拍照片留念。男班长黄伟尧说,一个月前学校组织集体献血,当时因为自己感冒没能献成,这次约了女班长赵鸽一起专门到献血小屋献血小板。

11点:河南的张先生、杨先生先后坐在了采血椅上。张先生说,他们是到北京学习环境保护的,周末休息到西单来玩,看到了绿色献血小屋,就一起上来了。十几分钟过去了,400毫升血液很快就采集完毕,杨先生还意犹未尽地问护士:“能不能献600毫升啊?”护士回答:“每人每次最多只能献400毫升。”

记者在现场看到,短短两个半小时内,共有20位献血者光临。对于还带着献血者体温的鲜血,小屋工作人员王纯朴把它们一一放进隔壁的冰箱里,冰箱上显示的温度是4℃。下午13点30分,市血液中心的运输车辆就把这批血液送往血液中心。

第二步:血液入库

分离、检验、储存 血液入库前过三关

可能很多人都见识过采血的全过程,但极少有人知道,一袋血送至血液中心后,还需要经历三道“关卡”,方能成功入库。

分离: 昨天上午10点,血液中心成分科里,检验员们正在把一批血袋从待检室运到三楼做成分分离,血袋被逐一放入离心机,三四分钟后,红色的血液在袋子里逐渐分成两层,上半部分是黄色的血浆,下半部分是暗红色的红细胞。据介绍,这就是成分血,患者需要什么成分的血就给他输什么成分的血,这样能最大限度发挥血液的作用。

检验:在血液中心四楼检验科里,身穿白大衣的化验员们把贴着蓝标、黄标的小试管从冰箱里取出来,这是各采血点为每位献血者留取的三份血液样本。在这里,血液样本将在6个小时内接受7个项目的检测,只有结果显示合格的血袋才能最终被贴上合格标签,送进血库待命。检验项目主要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艾滋病抗体、梅毒抗体、ABO血型、RHD抗原筛查、转氨酶。

储存: 通过层层检测后,合格安全的血液被送进温度保持在2℃到6℃的成品库里待命。血库会根据患者的需要将它们调配到各个医院。

第三步:取血救命

赶至血液中心 医生一溜小跑取血救命

血液入库后,其使命就是等待着各大医院前来取走,去完成其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了。

记者昨天从各医院输血科了解到,到血库领血不再那么困难了,“基本是申请多少给多少,不会在数量上打折扣了。”一位输血科主任告诉记者。

昨天上午10点30分,市血液中心血库的4名工作人员正忙着收发血液。三辆小推车上装满了头天采集的血小板、血浆,一名工作人员在给它们登记入库。此时,解放军466医院的孙大夫焦急地等候领取血液,“急救科正在手术,病人正流着血呢,”他告诉记者,“我是坐急救车来的。”很快,工作人员找来了他想要的19袋血浆和10袋红细胞悬液,只见孙大夫把数十个血袋放进冰盒一溜小跑出了血库大门。

据介绍,目前本市临床供血已恢复正常,每天向各医院发出血液1300至1400个单位。据了解,针对本市血库告急的情况,市血液中心除了启动机关团体紧急献血外,还采取了四大应对措施:争取增加3个街头采血点;从下周开始,流动采血车将在本市80多所大学中轮转采血;延长部分采血点的工作时间;启动7万人的无偿献血者资料库,给他们群发短信,召唤他们参与无偿献血。

北京何时能告别血“荒”

据了解,经过媒体的大力宣传,本市临床用血紧张情况得到有效缓解。昨天,市血液中心血库库存量已达到9100个单位,如果加上通州血库的库存,本市血液库存已达到12000个单位。但是市血液中心主任刘江对此却并不乐观,因为紧接着,冬季采血淡季即将来临,血液吃紧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刘江说,临床用血是硬任务,而采血手段是软的,既不能下指标强迫人家献血,又不可以用金钱吸引。他认为,无偿献血环节应落实政府责任。

刘江介绍,临床采供血不平衡问题在大城市里尤为突出。以北京为例,无偿献血人群地区性明显,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献血率达80%,献血者中只有20%是流动人口。但是医院中的用血患者超过60%都是外地人群,其中大型“三甲”医院外地患者用血率达到70%,肿瘤医院、心血管病医院等专科医院中,手术用血的外地患者比例更高,可达80%。北京不仅要满足户籍、常住人口的临床用血需求,还要满足外地患者的临床用血需求,采血工作压力的确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