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中印大战后,中国军队守不住全部藏南地区 (欢迎后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22:55:40


作者不详,哪位知道请补充。

http://junshi.daqi.com/bbs/00/1877601.html

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我军大获全胜后,奉命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控线。在中印边界西段,这条“1959年11月线”就是中印传统边界线,但不包括约450平方公里的巴里加斯地区。战后我军撤出巴里加斯。

在中印边界东段,“1959年11月线”就是麦克马洪线。我军于1962年12月开始撤军,到1963年初全部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线(即麦克马洪线),并又后撤了20公里。印军随后又一次全部占领了麦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我军战后在中印边界东段的撤军,近些年来倍受争议。


一.战后我军能守住全部藏南地区吗?

对于东线我军战后该不该撤回的问题,国内近些年一直有争论。一种认为应该撤回,另一种认为不该撤回,应就地坚守并向藏南移民,双方各有各的道理。

那么,1962年战后,我军究竟能不能守住全部藏南地区呢?

答案是:肯定不能!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如果那样做,我们就把劣势全部留给了自己,把优势全部送给了印度。在印度占压倒优势的情况下与之进行对抗。这样,我们绝对持久不了。

让我们先看一下停战前我军在藏南地区的进展情况:

中印边界东段我军主要作战区域一个是麦线西端的克节朗-达旺-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地区,这里是中印边界战争的主战场;另一个是麦线东端的瓦弄地区。在这两个地区,我军已接近传统习惯线。在麦线中部地区,中印双方投入兵力都不多,我军先后拔除印军据点16处,由麦线向南推进了一些。到毛主席下令停战之时,我军没有全部收复麦线以南有争议地区。(参见图二)

当然,如果不是奉令停战,以我军当时的作战态势及印军全面崩溃的情况,我军继续前进收复全部藏南地区,甚至打入印度阿萨姆平原,饮马布拉马普特拉河,是绝无问题的。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藏南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敌我双方在藏南山区都不可能投入大规模部队作战。

我军进攻时,在主要战场是沿着两条河谷走廊向前推进的,即西端的达旺走廊和东端的瓦弄走廊。在这些地方,敌我双方都无法展开大兵团作战。我军投入较少兵力,就能打到传统习惯线附近。

在洛隅地区,我军也是沿雅鲁藏布江河谷向前推进的,这一地区,山高林密,双方投入的兵力更少,根本就没有值得一提的战斗。  

我军反击时投入的兵力大约3万人,印军投入的兵力也大致相当。

但是,如果我军战后打算据守全部藏南地区,那就必须沿着全长650公里且无险可守的传统习惯线布防。我军背后,是荒无人烟、崇山峻岭、交通不便的藏南山区,前面是一马平川、公路、铁路网络齐全、富饶的印度阿萨姆平原。

防守650公里长的传统习惯线,我军肯定要投入至少20万部队才勉强够用。这么多部队,后勤给养、武器弹药供应如何满足?而且,由于交通不便,我军只能分兵把口,被动设防。而印军反倒可以利用阿萨姆平原便利的交通条件,随意调动部队、集结兵力,在他们认为合适的时间、地点,以优势兵力向我分散守军发起进攻,而且印军不用担心什么后勤补给问题。

这样一来,我们就把劣势全部留给了自己,把优势全部送给了印度。在印度占压倒优势的情况下与之进行对抗,我们能持久吗?对我军,这绝对是个灾难!

我们连守都守不住,还谈什么移民?

现在网上有网友提出当初我们应该攻入阿萨姆平原,堵住印度恒河平原通向阿萨姆平原的那个不足40公里宽的通道,不让印度军队进入阿萨姆,这样我们就能保住藏南地区。还能利用阿萨姆平原以战养战。

此方案其实更无可行性。我军当时的确有可能占领阿萨姆平原,但长期据守根本无可能。而且此方案涉及到极其复杂的国际问题,所以,如果不是中印两国全面开战,此方案根本不能考虑。

所以,1962年中印边界战后,我军是不可能守住整个藏南地区的。既然守不住,当然应当后撤,但是我军是否非要撤到麦克马洪线呢?

答案是:我军不一定非要撤到麦克马洪线!  



二.刘伯承元帅曾建议回撤是否可以少撤一点……  

对于战后我军后撤,我个人的看法是:在中印边界东线,我军可以放弃一些不易坚守的地区,适当后撤,但绝对不应撤回到麦克马洪线。

很多网友可能不知道,从传统习惯线到麦克马洪线之间的藏南山区有几十公里到一百几十公里的纵深,我军不是只有传统习惯线和麦克马洪线两个选择。

前文已述,我军只在达旺、瓦弄等三个地区向前推进,没有占领全部藏南。所谓战后撤军问题,实际上就是在上述三个地区撤不撤军的问题。(参见图二)

1.守西山口还是守邦迪拉?

首先我们看一下克节朗-达旺-西山口(色拉)-德让宗-邦迪拉方向,在这一方向我军向南一直打到查库,接近传统习惯线。那么,我军是否可以就地坚守查库,保卫胜利果实呢?肯定不行!原因很简单,此地离印度平原太近,不易坚守,我军肯定需要后撤。那么,是否一定要撤到麦线呢?完全不需要!我军可有两个选择:一.守邦迪拉山口,二.守西山口。

守邦迪拉山口,将德让宗、西山口、达旺控制在我方手里。从多收回些领土角度看,这是最佳方案。但从军事上讲,守邦迪拉有多大胜算则不好说。

守西山口(色拉),可以保住达旺,从收回领土面积上讲,不如守邦迪拉。但此地是天险,离麦线近,利于我军防守。西山口以南的德让宗是个交通枢纽,无险可守,印军不可能长期屯重兵于此。所以,守西山口也可“看住”德让宗。从后勤补给上讲,守西山口与守麦线没有太大差别,从利用达旺的资源来讲,守西山口可能更好。所以这一方案应该是最佳方案。

2.要不要守瓦弄?

我们再看一下瓦弄地区,反击战中,我军占领瓦弄,兵锋抵达传统习惯线。但在传统习惯线上,我军无险可守,肯定要后撤。瓦弄地区山高林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断崖峭壁,河流交错,水流湍急,易守难攻。瓦弄距麦线不远,完全可以坚守。

3.麦线中部,稍退即可!

在麦线中部,我军只占领了里米金、梅楚卡、更仁等地,由麦线向南推进了一些,离传统习惯线还有很远距离。这一地区,山高林密,印军不可能投入大部队与我争夺,我军根据情况稍微后撤即可,在麦线以南守住几个据点即可,没必要撤到麦线。

据说刘伯承元帅曾建议后撤是否可以少撤一点,这说明对于后撤之事,政府高层也有不同看法。

现在网上有些文章说我国撤军时放弃了不易坚守的地方,但重要的关隘、高地都没放弃。可惜,这只是个良好的愿望!  
  

三.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休想得到

我军不撤回到麦线,首先从事实上否认了麦线的合法性,也能为以后的边界谈判打下一个良好基础。朝鲜战争停战谈判时我们有一句名言: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休想得到。我们在中印边界战场上得到的土地,战后又放弃了,这只能让印度认为我们没有实力去保住它。我们还能通过谈判再要回来吗?  
  

四.大雪封山、后勤困难是撤回到麦克马洪线的理由吗?

目前网上支持战后撤军的理由无非以下几个:

1.战略重点问题

2.大雪封山

3.印军准备反攻

4.运输线长,后勤保障困难

5.三年经济困难

6.国际环境不好

上述理由不能说没有道理,但绝不是我军撤回麦线的充分根据。

1.我国的战略重点的确不在中印边界地区,但印度的战略重点就在这一地区吗?未必吧。它的重点在印度洋,在巴基斯坦,藏南地区恐怕不是它的第一战略重点吧?

2.大雪封山,这个理由被无数次提到。但很少有人认真想一想,大雪封山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

答案是:大雪封山主要发生在麦线以北(包括麦线)山区。

麦线以南有争议地区按我国行政区划,主要在错那、隆子、墨脱、察隅等县境内。而这几个县的北面都有雪山。比如,墨脱县以北有著名的南迦巴瓦大雪山;察隅县以北、以东都有雪山;错那以北也有雪山。(参见图五)

所以说,我军撤到麦线,照样会受到麦线以北山区大雪封山的困扰,如果想摆脱大雪封山,只有从麦线再往北退,退过雪山区。这可能吗?

最可笑的是,麦线以南的西山口也有大雪封山。也就是说,如果印军不北越西山口,他们没有大雪封山困扰,但如果他们进入达旺,他们背后也有大雪封山问题。可印军偏偏占领达旺了!

3.印军准备反攻,这个说法不符合事实。我军歼灭的是印军王牌部队第4师,而且是在前后不过十几天的时间里摧枯拉朽般地一举击垮的。当时,印度国内一片惊慌,印度政府甚至作出了阿萨姆邦会被中国长期占领的最坏打算。他们哪里会组织什么反攻。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国的38集团军在不过十几天时间里被一支数量和装备都不占多少优势的印度军队彻底打垮了,我们会受到怎样的震撼,我们会想到马上组织军队去反攻?印度当时的确做了全国总动员,但那是为了防止我军继续进攻印度平原,打到新德里。

4.运输线长、后勤保障困难,三年经济困难,国际环境不好,这些问题的确存在,但这些问题如果我国领导人想要解决,也是完全能解决的。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藏南地区靠近印度平原,印度后勤补给很方便,其实这是不了解当时的情况。印度当时在藏南地区作战,后勤补给也很困难。  

本文图三,引自1962年边界战争时印度第4师师长尼兰詹.普拉沙德所著The Fall of Towang(中译本《一个印度侵华将军的自白》)。我们看看普拉沙德是怎么说的:  

......相形对比,中国的准备远远胜过我们。中国以其独特的作风在西藏东部广泛实施公路和机场的修建计划,这对于印度是有深刻影响的。公路网能使中国集中和维持大兵团直达边境。这对中国来说,是不难办到的;因为西藏那边的地形是一片高原,许多地方很平坦,便于军车行驶。在这样的地面上修路,不会成为大问题。达旺突出部以北的地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相反,在我们这一边,必须越过丛林密布、阴雨连绵的几座崇山峻岭,才能到达主要的分界线区域,而中国人可沿雅鲁藏布江一线长驱直入,几乎直达我们的边境。他们只要进行有限的工程,就可使现有的驴马小道行驶车辆。显然,这是一个不平等的对抗....”

普拉沙德所说,不排除有为印军战败寻找借口的成分,但作为实际经历了1962年边界战争的印军一线高级指挥官??结论要更接近实际。

我军如果守在传统习惯线上,印军的确没有后勤问题。但如果我们退到藏南腹地,印军当时在藏南山区的后勤问题恐怕不比我军更少。按普拉沙德的说法,让人反到觉得是我军更占有后勤保障方面的优势。

其实,即使我军退到麦线,也照样存在运输线长、后勤保障困难的问题。

1969年,我国与苏联因珍宝岛冲突,关系骤然紧张,战云突起,中共中央曾认定苏联要对我国实施军事进攻,在全国进行疏散,全军进入几个月的紧急战备。此后几年内,国家财政支出1/4 以上用于军事项目,军队总员额上升至600 万人以上并长期保持巨额支出,战备耗费之大是新中国成立后空前的。

大家可以想想,当时我国正值WG,经济好吗?在南面,我国支持越南抗击美国,在北面几千公里长的边界上,与苏联全面军事对峙,这是什么国际环境?

这样坏的经济,这样差的国际环境,如此之大的战备耗费,我国不是也没垮吗?  
  

五.我军撤回麦克马洪线的真正原因

1.我国政府在五、六十年代处理中印边界问题的思路

建国后,我国处理与周边国家边界问题的方针是:

(1).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疆域采取尊重现实的态度,承认实际控制线,不以武力改变已有边界现状。

(2).在承认实际控制线的基础上通过谈判划定边界。

由于种种原因,中印两国政府就边界争议正式摊牌是在1959年。1959 年3 月,尼赫鲁致信周恩来,要求将有争议的12.5 万平方公里领土全部划归印度。同年8月和10月,印军挑起东线的朗久事件和西线的空喀山口冲突。11月7日,周恩来正式向印度提出双方在边界实际控制线各后撤20公里以避免冲突的建议。这就是1959年11月7日双方控制线的来历。

这条控制线,在中印边界东段就是麦克马洪线;在西段,是中印传统边界线。

1960年周恩来、陈毅访问印度时向印方提出的“以东换西”或“弃东保西”方案,也是以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控线为基础提出的。按照这一方案,我国政府实际已经放弃了麦线以南地区。

但尼赫鲁坚持索要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使得中国政府这一巨大让步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

1962年边界战争后,我军虽然占领了部分麦线以南争议地区,但这一地区是我国政府已认可的印度的实控区,我们不打算以武力改变现状。于是,我军便全部撤回到我们自己宣布的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控线。并打算以此为基础,重开中印边界谈判,尽早解决边界问题。

2.印度的原则

但是很可惜,印度并不承认、也不打算遵守我方提出的这个实控线。印度的原则是:

印度认为边界线划在哪里对他们有利,就应当划在那里,不必与中国协商;

印军推进到哪里,那里就是印度的实控线;

实际占领的主权,80%会得到国际承认。

从80年代以后印度又开始蚕食麦线以北我国领土来看,印度没有改变其对待有争议领土的原则。

我个人认为,我国政府的这套解决中印边界争端的办法,不一定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也不一定有效。原因有三:1.争议领土面积太大;2.在1949年10月1日前,中印双方并未形成相对稳定的实控线;3.印度有其自己的行为准则。

由于印度是按照别的行为准则行事,并不接受我国的“实控线法则”,我们这么做不但达不到应有效果,还会给对方传达错误信息,最后适得其反。我们吃了大亏还没解决问题。

我们在战前提出的以东换西方案和战后无条件撤回到麦线,都属于这种给印度传递错误信息的做法。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这样写道: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

作者不详,哪位知道请补充。

http://junshi.daqi.com/bbs/00/1877601.html

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我军大获全胜后,奉命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控线。在中印边界西段,这条“1959年11月线”就是中印传统边界线,但不包括约450平方公里的巴里加斯地区。战后我军撤出巴里加斯。

在中印边界东段,“1959年11月线”就是麦克马洪线。我军于1962年12月开始撤军,到1963年初全部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线(即麦克马洪线),并又后撤了20公里。印军随后又一次全部占领了麦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我军战后在中印边界东段的撤军,近些年来倍受争议。


一.战后我军能守住全部藏南地区吗?

对于东线我军战后该不该撤回的问题,国内近些年一直有争论。一种认为应该撤回,另一种认为不该撤回,应就地坚守并向藏南移民,双方各有各的道理。

那么,1962年战后,我军究竟能不能守住全部藏南地区呢?

答案是:肯定不能!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如果那样做,我们就把劣势全部留给了自己,把优势全部送给了印度。在印度占压倒优势的情况下与之进行对抗。这样,我们绝对持久不了。

让我们先看一下停战前我军在藏南地区的进展情况:

中印边界东段我军主要作战区域一个是麦线西端的克节朗-达旺-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地区,这里是中印边界战争的主战场;另一个是麦线东端的瓦弄地区。在这两个地区,我军已接近传统习惯线。在麦线中部地区,中印双方投入兵力都不多,我军先后拔除印军据点16处,由麦线向南推进了一些。到毛主席下令停战之时,我军没有全部收复麦线以南有争议地区。(参见图二)

当然,如果不是奉令停战,以我军当时的作战态势及印军全面崩溃的情况,我军继续前进收复全部藏南地区,甚至打入印度阿萨姆平原,饮马布拉马普特拉河,是绝无问题的。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藏南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敌我双方在藏南山区都不可能投入大规模部队作战。

我军进攻时,在主要战场是沿着两条河谷走廊向前推进的,即西端的达旺走廊和东端的瓦弄走廊。在这些地方,敌我双方都无法展开大兵团作战。我军投入较少兵力,就能打到传统习惯线附近。

在洛隅地区,我军也是沿雅鲁藏布江河谷向前推进的,这一地区,山高林密,双方投入的兵力更少,根本就没有值得一提的战斗。  

我军反击时投入的兵力大约3万人,印军投入的兵力也大致相当。

但是,如果我军战后打算据守全部藏南地区,那就必须沿着全长650公里且无险可守的传统习惯线布防。我军背后,是荒无人烟、崇山峻岭、交通不便的藏南山区,前面是一马平川、公路、铁路网络齐全、富饶的印度阿萨姆平原。

防守650公里长的传统习惯线,我军肯定要投入至少20万部队才勉强够用。这么多部队,后勤给养、武器弹药供应如何满足?而且,由于交通不便,我军只能分兵把口,被动设防。而印军反倒可以利用阿萨姆平原便利的交通条件,随意调动部队、集结兵力,在他们认为合适的时间、地点,以优势兵力向我分散守军发起进攻,而且印军不用担心什么后勤补给问题。

这样一来,我们就把劣势全部留给了自己,把优势全部送给了印度。在印度占压倒优势的情况下与之进行对抗,我们能持久吗?对我军,这绝对是个灾难!

我们连守都守不住,还谈什么移民?

现在网上有网友提出当初我们应该攻入阿萨姆平原,堵住印度恒河平原通向阿萨姆平原的那个不足40公里宽的通道,不让印度军队进入阿萨姆,这样我们就能保住藏南地区。还能利用阿萨姆平原以战养战。

此方案其实更无可行性。我军当时的确有可能占领阿萨姆平原,但长期据守根本无可能。而且此方案涉及到极其复杂的国际问题,所以,如果不是中印两国全面开战,此方案根本不能考虑。

所以,1962年中印边界战后,我军是不可能守住整个藏南地区的。既然守不住,当然应当后撤,但是我军是否非要撤到麦克马洪线呢?

答案是:我军不一定非要撤到麦克马洪线!  



二.刘伯承元帅曾建议回撤是否可以少撤一点……  

对于战后我军后撤,我个人的看法是:在中印边界东线,我军可以放弃一些不易坚守的地区,适当后撤,但绝对不应撤回到麦克马洪线。

很多网友可能不知道,从传统习惯线到麦克马洪线之间的藏南山区有几十公里到一百几十公里的纵深,我军不是只有传统习惯线和麦克马洪线两个选择。

前文已述,我军只在达旺、瓦弄等三个地区向前推进,没有占领全部藏南。所谓战后撤军问题,实际上就是在上述三个地区撤不撤军的问题。(参见图二)

1.守西山口还是守邦迪拉?

首先我们看一下克节朗-达旺-西山口(色拉)-德让宗-邦迪拉方向,在这一方向我军向南一直打到查库,接近传统习惯线。那么,我军是否可以就地坚守查库,保卫胜利果实呢?肯定不行!原因很简单,此地离印度平原太近,不易坚守,我军肯定需要后撤。那么,是否一定要撤到麦线呢?完全不需要!我军可有两个选择:一.守邦迪拉山口,二.守西山口。

守邦迪拉山口,将德让宗、西山口、达旺控制在我方手里。从多收回些领土角度看,这是最佳方案。但从军事上讲,守邦迪拉有多大胜算则不好说。

守西山口(色拉),可以保住达旺,从收回领土面积上讲,不如守邦迪拉。但此地是天险,离麦线近,利于我军防守。西山口以南的德让宗是个交通枢纽,无险可守,印军不可能长期屯重兵于此。所以,守西山口也可“看住”德让宗。从后勤补给上讲,守西山口与守麦线没有太大差别,从利用达旺的资源来讲,守西山口可能更好。所以这一方案应该是最佳方案。

2.要不要守瓦弄?

我们再看一下瓦弄地区,反击战中,我军占领瓦弄,兵锋抵达传统习惯线。但在传统习惯线上,我军无险可守,肯定要后撤。瓦弄地区山高林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断崖峭壁,河流交错,水流湍急,易守难攻。瓦弄距麦线不远,完全可以坚守。

3.麦线中部,稍退即可!

在麦线中部,我军只占领了里米金、梅楚卡、更仁等地,由麦线向南推进了一些,离传统习惯线还有很远距离。这一地区,山高林密,印军不可能投入大部队与我争夺,我军根据情况稍微后撤即可,在麦线以南守住几个据点即可,没必要撤到麦线。

据说刘伯承元帅曾建议后撤是否可以少撤一点,这说明对于后撤之事,政府高层也有不同看法。

现在网上有些文章说我国撤军时放弃了不易坚守的地方,但重要的关隘、高地都没放弃。可惜,这只是个良好的愿望!  
  

三.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休想得到

我军不撤回到麦线,首先从事实上否认了麦线的合法性,也能为以后的边界谈判打下一个良好基础。朝鲜战争停战谈判时我们有一句名言: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休想得到。我们在中印边界战场上得到的土地,战后又放弃了,这只能让印度认为我们没有实力去保住它。我们还能通过谈判再要回来吗?  
  

四.大雪封山、后勤困难是撤回到麦克马洪线的理由吗?

目前网上支持战后撤军的理由无非以下几个:

1.战略重点问题

2.大雪封山

3.印军准备反攻

4.运输线长,后勤保障困难

5.三年经济困难

6.国际环境不好

上述理由不能说没有道理,但绝不是我军撤回麦线的充分根据。

1.我国的战略重点的确不在中印边界地区,但印度的战略重点就在这一地区吗?未必吧。它的重点在印度洋,在巴基斯坦,藏南地区恐怕不是它的第一战略重点吧?

2.大雪封山,这个理由被无数次提到。但很少有人认真想一想,大雪封山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

答案是:大雪封山主要发生在麦线以北(包括麦线)山区。

麦线以南有争议地区按我国行政区划,主要在错那、隆子、墨脱、察隅等县境内。而这几个县的北面都有雪山。比如,墨脱县以北有著名的南迦巴瓦大雪山;察隅县以北、以东都有雪山;错那以北也有雪山。(参见图五)

所以说,我军撤到麦线,照样会受到麦线以北山区大雪封山的困扰,如果想摆脱大雪封山,只有从麦线再往北退,退过雪山区。这可能吗?

最可笑的是,麦线以南的西山口也有大雪封山。也就是说,如果印军不北越西山口,他们没有大雪封山困扰,但如果他们进入达旺,他们背后也有大雪封山问题。可印军偏偏占领达旺了!

3.印军准备反攻,这个说法不符合事实。我军歼灭的是印军王牌部队第4师,而且是在前后不过十几天的时间里摧枯拉朽般地一举击垮的。当时,印度国内一片惊慌,印度政府甚至作出了阿萨姆邦会被中国长期占领的最坏打算。他们哪里会组织什么反攻。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国的38集团军在不过十几天时间里被一支数量和装备都不占多少优势的印度军队彻底打垮了,我们会受到怎样的震撼,我们会想到马上组织军队去反攻?印度当时的确做了全国总动员,但那是为了防止我军继续进攻印度平原,打到新德里。

4.运输线长、后勤保障困难,三年经济困难,国际环境不好,这些问题的确存在,但这些问题如果我国领导人想要解决,也是完全能解决的。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藏南地区靠近印度平原,印度后勤补给很方便,其实这是不了解当时的情况。印度当时在藏南地区作战,后勤补给也很困难。  

本文图三,引自1962年边界战争时印度第4师师长尼兰詹.普拉沙德所著The Fall of Towang(中译本《一个印度侵华将军的自白》)。我们看看普拉沙德是怎么说的:  

......相形对比,中国的准备远远胜过我们。中国以其独特的作风在西藏东部广泛实施公路和机场的修建计划,这对于印度是有深刻影响的。公路网能使中国集中和维持大兵团直达边境。这对中国来说,是不难办到的;因为西藏那边的地形是一片高原,许多地方很平坦,便于军车行驶。在这样的地面上修路,不会成为大问题。达旺突出部以北的地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相反,在我们这一边,必须越过丛林密布、阴雨连绵的几座崇山峻岭,才能到达主要的分界线区域,而中国人可沿雅鲁藏布江一线长驱直入,几乎直达我们的边境。他们只要进行有限的工程,就可使现有的驴马小道行驶车辆。显然,这是一个不平等的对抗....”

普拉沙德所说,不排除有为印军战败寻找借口的成分,但作为实际经历了1962年边界战争的印军一线高级指挥官??结论要更接近实际。

我军如果守在传统习惯线上,印军的确没有后勤问题。但如果我们退到藏南腹地,印军当时在藏南山区的后勤问题恐怕不比我军更少。按普拉沙德的说法,让人反到觉得是我军更占有后勤保障方面的优势。

其实,即使我军退到麦线,也照样存在运输线长、后勤保障困难的问题。

1969年,我国与苏联因珍宝岛冲突,关系骤然紧张,战云突起,中共中央曾认定苏联要对我国实施军事进攻,在全国进行疏散,全军进入几个月的紧急战备。此后几年内,国家财政支出1/4 以上用于军事项目,军队总员额上升至600 万人以上并长期保持巨额支出,战备耗费之大是新中国成立后空前的。

大家可以想想,当时我国正值WG,经济好吗?在南面,我国支持越南抗击美国,在北面几千公里长的边界上,与苏联全面军事对峙,这是什么国际环境?

这样坏的经济,这样差的国际环境,如此之大的战备耗费,我国不是也没垮吗?  
  

五.我军撤回麦克马洪线的真正原因

1.我国政府在五、六十年代处理中印边界问题的思路

建国后,我国处理与周边国家边界问题的方针是:

(1).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疆域采取尊重现实的态度,承认实际控制线,不以武力改变已有边界现状。

(2).在承认实际控制线的基础上通过谈判划定边界。

由于种种原因,中印两国政府就边界争议正式摊牌是在1959年。1959 年3 月,尼赫鲁致信周恩来,要求将有争议的12.5 万平方公里领土全部划归印度。同年8月和10月,印军挑起东线的朗久事件和西线的空喀山口冲突。11月7日,周恩来正式向印度提出双方在边界实际控制线各后撤20公里以避免冲突的建议。这就是1959年11月7日双方控制线的来历。

这条控制线,在中印边界东段就是麦克马洪线;在西段,是中印传统边界线。

1960年周恩来、陈毅访问印度时向印方提出的“以东换西”或“弃东保西”方案,也是以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控线为基础提出的。按照这一方案,我国政府实际已经放弃了麦线以南地区。

但尼赫鲁坚持索要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使得中国政府这一巨大让步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

1962年边界战争后,我军虽然占领了部分麦线以南争议地区,但这一地区是我国政府已认可的印度的实控区,我们不打算以武力改变现状。于是,我军便全部撤回到我们自己宣布的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控线。并打算以此为基础,重开中印边界谈判,尽早解决边界问题。

2.印度的原则

但是很可惜,印度并不承认、也不打算遵守我方提出的这个实控线。印度的原则是:

印度认为边界线划在哪里对他们有利,就应当划在那里,不必与中国协商;

印军推进到哪里,那里就是印度的实控线;

实际占领的主权,80%会得到国际承认。

从80年代以后印度又开始蚕食麦线以北我国领土来看,印度没有改变其对待有争议领土的原则。

我个人认为,我国政府的这套解决中印边界争端的办法,不一定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也不一定有效。原因有三:1.争议领土面积太大;2.在1949年10月1日前,中印双方并未形成相对稳定的实控线;3.印度有其自己的行为准则。

由于印度是按照别的行为准则行事,并不接受我国的“实控线法则”,我们这么做不但达不到应有效果,还会给对方传达错误信息,最后适得其反。我们吃了大亏还没解决问题。

我们在战前提出的以东换西方案和战后无条件撤回到麦线,都属于这种给印度传递错误信息的做法。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这样写道: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
捞分吧
真是无聊……
小白兔是很腹黑的...该吃吃该拿拿,不会手软的,只是宣传上当然要充分利用一下民族主义情绪罢了...
长平之战都过了几千年了,咋还有那么多人争着抢着当赵括呢
网上有一股很强的势力,极尽所能的编造历史抹黑TG,但也只能骗骗一些SB,问题的关键,中国人多,SB也多。
嗯,忽悠忽悠只看地图的小屁孩还真能马扁住不少
捞捞分吧
俺以为,天朝撤军的确和当时俺们的国际行为准则有关,并不单纯是后勤问题。事实上那时共军的决策顾虑后勤问题的很少,都是行动之后才设法解决后勤问题,和今天的诸葛亮们的思想大不同,不能以今天的思维方式来判断五十年前的行为。
捞分
历史无法复原,除非解密,否则谁敢断言自己一定正确。
本来就是两方观点平等辩论,上面用冷言冷语打发楼主的人物们,楼主毕竟是做过功课的,而你们又做了什么?动不动就捞分、扣帽子,你们也拿出真材实料啊!!!
楼主并不否认后勤补给困难是后撤原因之一,但是却提出“我国政府在五、六十年代处理中印边界问题的思路”是撤军的最主要原因,并指出这种思路有其幼稚、一厢情愿的一面。这种观点比以往的全面否认后勤困难观点和纯军盲观点进步很多。
鱼肝油 发表于 2010-11-16 09:15
鄙视捞分的!有本事你说说自己的道理啊。
太长了。提起那地方就窝火。
canterbury 发表于 2010-11-16 11:13

鄙视捞分理由不是已经说了吗?还要说啥?
我虽然没在这帖子说道理,但我起码不乱扣帽子、喊捞分。
捞分……
如果不撤退,现在的矛盾可能更激化
从单纯军事角度看,山地前的平原是易攻难守的地方,正常情况都不会在那里防御的。
鱼肝油 发表于 2010-11-16 09:15


    部分同意你的意见,但不同意“这种思路有其幼稚、一厢情愿的一面。”这种说法。
dhfaaa 发表于 2010-11-16 11:34

大胜后起码要逼印方签个条约。
印军惨败后,仍然嘴硬没要求谈判或者接受谈判的建议,谈判细节和条件更无从谈起。
这种情况下,我们竟然快速撤兵。
部队做个进攻姿态,往阿萨姆平原拱一下,吓唬尼赫鲁,或者原地休整一会儿,逼尼赫鲁谈判的时间都没有吗?
到底是什么情况让印度继续强硬,让我们这么紧张?  
如果确实有时间逼印度谈判,那么我们快速撤军的做法就显得幼稚和一厢情愿。
主动性。

   藏南的地形决定了,谁在那里驻守谁就会被动,因为驻守的一方只能用纵向战役队形完成横向防御任务,读过战役学的人会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PLA如果不从麦线以南回撤,也会面临62年印军一样的处境,即被分割包围,拦腰截断的危险。

   从麦线以南回撤,反而掌握了今后的战役主动权。

   南海岛屿问题也是类似的情况


    TG是明智的。
完全正确啊!
dhfaaa 发表于 2010-11-16 12:20


印度之所以不谈判就是因为手里有牌、看到我军致命的后勤补给,也就反证了后勤补给困难是撤军的最主要原因。
我们这才是辩论的态度,别像有的人就会干巴巴的喊捞分和无聊。
很多人压根不明白TG在这场战争中的战略目的。
回复 6# sgwzh


    这句属于大规模杀伤
我们在战前提出的以东换西方案和战后无条件撤回到麦线,都属于这种给印度传递错误信息的做法。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这样写道: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
印度当时几乎可以同时使用全世界的武器,而中国只能自力更生,当时的国际环境LZ根本没有考虑。你所说的原因基本上属于战役一级的原因,但战略原因呢?另外你承认了驻军20W才能守住藏南,至少需要40-60万人供应补给,再加上那个青藏高原,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就更多乐,对照你说的69年后中国拥兵600W,已经是中国的极限,再加上100W很可能中国就会崩溃,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句话你听说了吧,何况这100W不是一根稻草,而是一捆稻草!
不要想当然了,纸上谈兵谁都会,事后诸葛亮谁都会当
先图游藏南: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05/80/49/4_1.html
请后勤派回答一个问题:

如果是出于军事(后勤)原因撤退,前提就应该是把领土和战略利益最大化,那么是不是说麦克马洪线是最利于防守和补给?而驻守在以南就会成问题?

如果是政治原因,那么息事宁人才是首要的,撤到哪由政治上来决定了。

那种认为谁占藏南、谁占南海谁就处于不利地位的观点也请拿证据。

本贴请进行技术性讨论,这里不是要指责谁抹黑谁,任何政府都会有失误,但不能因为偏好而视而不见或刻意粉饰,这样才能不犯同样的错误。
鱼肝油 发表于 2010-11-16 09:15
很客观的分析,还是等解密吧!不要在讨论了,纪录片,书籍,都有!
1.守西山口还是守邦迪拉?

首先我们看一下克节朗-达旺-西山口(色拉)-德让宗-邦迪拉方向,在这一方向我军向南一直打到查库,接近传统习惯线。那么,我军是否可以就地坚守查库,保卫胜利果实呢?肯定不行!原因很简单,此地离印度平原太近,不易坚守,我军肯定需要后撤。那么,是否一定要撤到麦线呢?完全不需要!我军可有两个选择:一.守邦迪拉山口,二.守西山口。

守邦迪拉山口,将德让宗、西山口、达旺控制在我方手里。从多收回些领土角度看,这是最佳方案。但从军事上讲,守邦迪拉有多大胜算则不好说。

守西山口(色拉),可以保住达旺,从收回领土面积上讲,不如守邦迪拉。但此地是天险,离麦线近,利于我军防守。西山口以南的德让宗是个交通枢纽,无险可守,印军不可能长期屯重兵于此。所以,守西山口也可“看住”德让宗。从后勤补给上讲,守西山口与守麦线没有太大差别,从利用达旺的资源来讲,守西山口可能更好。所以这一方案应该是最佳方案。

2.要不要守瓦弄?

我们再看一下瓦弄地区,反击战中,我军占领瓦弄,兵锋抵达传统习惯线。但在传统习惯线上,我军无险可守,肯定要后撤。瓦弄地区山高林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断崖峭壁,河流交错,水流湍急,易守难攻。瓦弄距麦线不远,完全可以坚守。

3.麦线中部,稍退即可!

在麦线中部,我军只占领了里米金、梅楚卡、更仁等地,由麦线向南推进了一些,离传统习惯线还有很远距离。这一地区,山高林密,印军不可能投入大部队与我争夺,我军根据情况稍微后撤即可,在麦线以南守住几个据点即可,没必要撤到麦线。

===============================================================

以上就是LZ所转帖文章的重要核心论据
求高人指点
四.大雪封山、后勤困难是撤回到麦克马洪线的理由吗?

目前网上支持战后撤军的理由无非以下几个:

1.战略重点问题

2.大雪封山

3.印军准备反攻

4.运输线长,后勤保障困难

5.三年经济困难

6.国际环境不好

上述理由不能说没有道理,但绝不是我军撤回麦线的充分根据。

1.我国的战略重点的确不在中印边界地区,但印度的战略重点就在这一地区吗?未必吧。它的重点在印度洋,在巴基斯坦,藏南地区恐怕不是它的第一战略重点吧?

2.大雪封山,这个理由被无数次提到。但很少有人认真想一想,大雪封山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

答案是:大雪封山主要发生在麦线以北(包括麦线)山区。

麦线以南有争议地区按我国行政区划,主要在错那、隆子、墨脱、察隅等县境内。而这几个县的北面都有雪山。比如,墨脱县以北有著名的南迦巴瓦大雪山;察隅县以北、以东都有雪山;错那以北也有雪山。(参见图五)

所以说,我军撤到麦线,照样会受到麦线以北山区大雪封山的困扰,如果想摆脱大雪封山,只有从麦线再往北退,退过雪山区。这可能吗?

最可笑的是,麦线以南的西山口也有大雪封山。也就是说,如果印军不北越西山口,他们没有大雪封山困扰,但如果他们进入达旺,他们背后也有大雪封山问题。可印军偏偏占领达旺了!

3.印军准备反攻,这个说法不符合事实。我军歼灭的是印军王牌部队第4师,而且是在前后不过十几天的时间里摧枯拉朽般地一举击垮的。当时,印度国内一片惊慌,印度政府甚至作出了阿萨姆邦会被中国长期占领的最坏打算。他们哪里会组织什么反攻。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国的38集团军在不过十几天时间里被一支数量和装备都不占多少优势的印度军队彻底打垮了,我们会受到怎样的震撼,我们会想到马上组织军队去反攻?印度当时的确做了全国总动员,但那是为了防止我军继续进攻印度平原,打到新德里。

4.运输线长、后勤保障困难,三年经济困难,国际环境不好,这些问题的确存在,但这些问题如果我国领导人想要解决,也是完全能解决的。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藏南地区靠近印度平原,印度后勤补给很方便,其实这是不了解当时的情况。印度当时在藏南地区作战,后勤补给也很困难。  

本文图三,引自1962年边界战争时印度第4师师长尼兰詹.普拉沙德所著The Fall of Towang(中译本《一个印度侵华将军的自白》)。我们看看普拉沙德是怎么说的:  

......相形对比,中国的准备远远胜过我们。中国以其独特的作风在西藏东部广泛实施公路和机场的修建计划,这对于印度是有深刻影响的。公路网能使中国集中和维持大兵团直达边境。这对中国来说,是不难办到的;因为西藏那边的地形是一片高原,许多地方很平坦,便于军车行驶。在这样的地面上修路,不会成为大问题。达旺突出部以北的地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相反,在我们这一边,必须越过丛林密布、阴雨连绵的几座崇山峻岭,才能到达主要的分界线区域,而中国人可沿雅鲁藏布江一线长驱直入,几乎直达我们的边境。他们只要进行有限的工程,就可使现有的驴马小道行驶车辆。显然,这是一个不平等的对抗....”

普拉沙德所说,不排除有为印军战败寻找借口的成分,但作为实际经历了1962年边界战争的印军一线高级指挥官??结论要更接近实际。

我军如果守在传统习惯线上,印军的确没有后勤问题。但如果我们退到藏南腹地,印军当时在藏南山区的后勤问题恐怕不比我军更少。按普拉沙德的说法,让人反到觉得是我军更占有后勤保障方面的优势。

其实,即使我军退到麦线,也照样存在运输线长、后勤保障困难的问题。

1969年,我国与苏联因珍宝岛冲突,关系骤然紧张,战云突起,中共中央曾认定苏联要对我国实施军事进攻,在全国进行疏散,全军进入几个月的紧急战备。此后几年内,国家财政支出1/4 以上用于军事项目,军队总员额上升至600 万人以上并长期保持巨额支出,战备耗费之大是新中国成立后空前的。

大家可以想想,当时我国正值WG,经济好吗?在南面,我国支持越南抗击美国,在北面几千公里长的边界上,与苏联全面军事对峙,这是什么国际环境?

这样坏的经济,这样差的国际环境,如此之大的战备耗费,我国不是也没垮吗?  
==============================================================

以上就是LZ所转帖文章的重要反驳论据
求高人指点


发重了,编辑掉

发重了,编辑掉
对印自卫还击战,退回来很正常,楼主没有考虑当时的国际环境.前苏联和西方世界的影响,纯战术上考虑
墙中树 发表于 2010-11-16 14:58


好一个国际环境论。


1969年3月2日后,中苏之间在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发生三次武装冲突。

苏军格列奇科元帅、崔可夫元帅等人主张动用在远东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当量几百万吨级的核弹头,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等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3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文革”碰头会上要求“准备打仗”,两国边境剑拔弩张。

8月,苏联官员试探美新任总统尼克松对“核战”态度。为避免苏联打开“潘多拉盒子”,与中国对抗20年的美国,通过一张华盛顿小报于28日放出了消息。是日,毛泽东要求边境部队随时作好苏联突然入侵的准备,同时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方针。全国很快进入临战态势,国民经济转向军工生产,大批工厂转向交通闭塞的山区,北京等大城市开挖地下工事。

9月始,在京中央机关,大学等开始紧急疏散外地。10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在京的中央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及一些老同志,于10月20日以前全部战备疏散。中央机关集中到北京郊区战备地下指挥部办公,由周恩来同志留在北京主持工作,毛泽东到武汉主持全国的大政方针,林彪到苏州负责战备。同日,毛泽东离京去武汉。
sgwzh 发表于 2010-11-16 07:46


  好像此人智商是SB的平方一样,说得那个理直气壮啊,是不是收钱办事啊?
敢问楼主 62年对印作战时 东线作战区域里新德里还有多远?

楼主可知道还有一个西线作战

西线中国军队反击时,印军在狮泉河/阿里地区的首府

现在离狮泉河最近的边防站,从狮泉河出发,两天汽车,再走两天路才能到达。

离斑公湖最近的边防站,也有120公里以上。
鱼肝油 发表于 2010-11-16 12:30

印度不谈是因为他认为 在西线丢了20W KM^的领土
blwu 发表于 2010-11-16 11:32
怎么会有这种思想。藏南是山区,平原在阿萨姆,我们在藏南防守是易守难攻。
dhfaaa 发表于 2010-11-16 12:20


    按你的说法连南海都担心主动权的问题了,可见那时国力衰弱到什么地步,如果不是某大仙折腾以中国的国力,南海就算没有主动权也是稳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