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近期在经济方面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31:45


近期看了CD一篇 “二十年后中国能成为超级大国吗”的帖子,心有所想,发了几个口水贴,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其中一位叫做“kuangzhiyun”的网友的点评,于是做出了一下一点浅薄看法,请诸君点评指教。在此复制该点评的链接以供了解缘由:http://lt.cjdby.net/viewthread.p ... ;page=7#pid25621474  (244楼)     
   

    首先回答一个基本问题:央行狂印43万亿的消息,这个消息可以分为2个概念来分别对待:突然增发和动态累计。

    如果这条消息是指央行再突然狂印所谓的43万亿钞票——第一个概念,这就有一个问题,我们究竟需要有多大的经济总量来承载者增发的43万亿?这个就如同一个水池他的冗余度是否可以容纳超过水池自身容量3倍的水的问题,所以但凡有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人都不会相信这个消息是指所谓的增发这个概念,从目前能够搜索到出现增发一说来的消息看,大抵都是出自一些右派的网站,他们的论述很多都是暗指央行突然增发(不过也有个别比较昏头昏脑的就是直接写增发,只能说这样的人比较杯具),请注意是增发,他们含混的表达的意思就是说在原有基础之上再增加43万亿,此外他们大多还要再加上一句,人均3万,我没拿上,谁拿到了?人民的钱都被吸干了……之类的言论,此外时间的挑选也很有意思,一是美国联储狂印6000亿美元,直接转嫁通胀给其他经济体,导致中国也无法置身度外,况且中国目前的通胀确实到了需要调理的节点(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小白,实在不敢班门弄斧,但是我理解的是通胀和通缩缩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两个极点现象,经济运行始终处于两者之间的轨道,所以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没有通胀和通缩的出现,单论针对通胀,经济运行的关键就是利用经济政策和金融工具的发布、运用使其避开直接的硬着陆,以更低成本和风险的软着陆实现经济调整,希望有更为专业的朋友指正),那么这些网站的某些人士发表此类的帖子用意何在,不言自明。

     第二个概念,动态累计。通胀无论何时何地皆为货币现象这是一个经济学的基本共识。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在谈到累计的时候,先要解释下为么会出现通胀,我们都知道的是经济每年增长1元的价值,那么央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就被认为是超发。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因为市场化改革的原因(过去我们没有市场一说),资源商品化过程突然成倍加剧(只要想想80年的GDP和现在GDP的总量对比),那么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也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并且,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或者相对宽松的高于GDP增长对于经济较为成熟的国家来说也是很正常的,只要他能够保持GDP的稳定的发展。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极,过高的货币供给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很容易带来通胀。对于通胀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适度的利用金融杠杆比如说适当的加息,以及合理的经济政策组合:比如扩大市场经济的资源面逐渐消化过多的货币供应量。

     对于所谓的中国的经济是依靠所谓的印制钞票来维持增长的,我个人认为只是一家之言(前面已经论述过了,我们从无到有的建立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没有足够的货币供应量去支撑、承载、冗余经济发展是不可能的,这个就如同企业向银行借贷扩展业务再还贷是一个道理,没有那个事业的进步是与生俱来的就有钱,除非像西方人那样依靠四处劫掠以及贩卖黑人这些无本生意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并且还要看,这种维持是以什么为基础,如果宽松定量的货币政策是以支撑经济的基本面(这里需要普及一下经济基本面的构成:经济由农业、工业、服务业即所谓的3大产业构成,其中只有农业、工业是真实创造财富的产业,服务业虽然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但是他只不过是将农业、工业领域所产生的财富通过服务实现财富在社会的转移和平衡,这也是为什么只有农业和工业非常发达的经济体-发达国家,才会有较为发达的服务产业,没有前两者为基础,就谈不上什么财富的再转移和再均衡,捎带的兜售一下个人想法:一向自诩拥有发达的服务产业的印度经济,在本国内没有高度发达和雄厚基础的农业和制造业的前提下,依靠外国的外包实现的所谓服务产业来支撑本国经济发展是极为危险和不可控的,一则自身并不掌握财富再转移和再分配的决定权,并且将自身的经济发展命脉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了,即所谓的GDP空洞化)的发展,那么辅助以及时和有效的宏观微观的调整还是安全的,比如,08年以后中国发行的4万亿,就极大地拉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并且给中国向消费性的内需经济形态过度提供了足够稳定的经济基础和足够得冗余余地,这个效果单从世界银行今年上半年发布的数据:中国以世界经济总量不足10%的量提供了带动世界经济发展50%的动力就足以言明,因此虽然目前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相对偏高,但是基本还是处于一个可控区的,毕竟相对而言,通西方七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差,中国的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了,世界银行的官网有详细的报告,具体数据,敬请查阅;另外,西方国家烂印钞票,还有一个重大的危险在于提前透支子孙后代的财富来满足现在人们的需求,特别是那些高福利国家来说,不再累述。

    与中国所处问题相反的,美国最近突然真正意义上狂印6000亿美元并且是自己卖给自己(这个和中国是印出来由市场来消化承受还不同),却引发了其他众多国家的极为不满,G20即将出现所谓的1对19现象,就是其他国家对于美国企图利用印纸币来转嫁经济困局给其他国家所不齿的表现,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印纸币所引发的效果不同呢?说到底,就是美国的经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10%的高失业率,中小企业破产量之高和企业注册量之低都创新记录,采购指标动荡……这些说明美国经济完全处于不活跃状态下,增发的货币供应量市场无法吸纳,所以只好政府左手卖给右手,将其供应到国际金融流通市场上去,以此转移通胀压力嫁祸他国,并且这样的货币供应政策市非常危险的,因为他造成美国经济在未来有可能吹出一个整个美国经济总量都无法承受的大气泡,所以,美联储的副主席非常无奈的猛烈批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美国财长盖特纳,用一句中国式的话语总结他的原文大意就是:饮鸩止渴。最后还需要解释一下的就是,通胀是经济运行中不肯能不存在的因素,但是决不能以此就掉以轻心,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端,所以那些经济学家某些时刻的“危言耸听”似的言论还是非常值得国家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决策者们时刻听取的,因为经济学家的责任就是黑夜里的巡夜者,提醒、警告、建议始终都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总的来说,一个国家如果所发行债券是被用于推动经济运行那么这个经济行为和一个企业向银行借贷进行提高产能、技术水平、兼并等所进行的市场行为是异曲同工,当然二者都需要以自身客观实情为准,量力而为。

    最后还是那句话,但凡有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人都会做出自己的判断的,当然还是希望在CD能看到金融领域的网友可以科普下,毕竟这个也算作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了——既可以打假还可以普及金融基础常识。

    现在来谈谈这位“kuangzhiyun”朋友针对我的话题,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我本没有那个显摆的癖好来展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状态,一则本人的年龄所致也到了需要成熟些现实些的时候了,再者在现在的中国,不是有所谓的“百万千万不算富,一亿两亿才起步”的豪言壮语么,以本人的些微资本实在不敢于光天化日下招摇显眼,但是说到民生,自身这两年的变化、进步,恰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一下这位叫做“kuangzhiyun”的网友的一些激愤疑惑。

     我们知道,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十字路口就是所谓的3000美元节点: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发展到了3000美元的时候,一方面经济增长稳定性显著加强,另一方面国民生活将向享受型开始转变,以此为基础,这个国家就会面临新一轮调整与升级期来临,处置得当,整个国家经济将会持续稳健的想上攀登,直至经济总量达到一个临界点(或者说经济总量饱和度,这个是我自己编的词汇),到达这个点后经济规模就不会再出现高速性的成长期了,即便通过不断地政策调整和产业升级也只能维持经济稳定的增长;反之,则会出现重大的经济停滞,国家发展失去方向,进而导致长期内无法实现经济高效率运行进而延缓社会发展。前者以几个发达国家的发展经历最为典型,比如美国在一战后至二战后这个阶段,日本一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他们都是在这个阶段期间最终有效地解决了所面临的种种纷杂的困局难题之后,实现了国民经济高度发达化,科技、教育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跃升;后者的典型代表就是上个世纪初的阿根廷,作为当时世界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他们没有把握并且战胜这个重要时期所给予的重大战略机遇和挑战,以至于沦落今天三流国家的状态。在这个阶段中,所体现出来的民生需求,就是前面提到的向享受型的转变(此前是温饱型)。中国目前以联合国所谓的千年发展规划的民生指标来看,基本已经解决绝大部分国民的温饱问题,并且半数以上可以达到他们所住地经济环境下的小康水平,此外,中产阶级已经开始成形并且呈现出逐年稳定扩大的趋势,以上论述引自以世界银行09年对联合国千年发展规划评估报告中国部分。在这个趋势下,国内原有的以温饱型为目标的财富分配机制就不能有效的满足人民的实际需求了,比如,过去没有自己房子的人就需要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农民工和城市弱势人群),原本有住房但是需求更大面积的更加舒适的住房的(相信现在去各个房产开发项目走走,很少能看到50、60平米的房子吧,但对于很多60后、70后恐怕不难回忆起自己当初所拥有的第一套房子有多少面积,看看今天都说房价高,但是当那些大学还没毕业几年的80后们一旦决定购房那么有几个会考虑这样的小房子?时代的进步!);还比如,在过去很多非公有部门雇佣的就业者们没有几个会向自己的老板提出养老、医疗基金的要求,有一个稳定的、说的过去的收入的工作就不错了,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转型期就业市场雇佣环境发生变化的年代,除了少数高端人才恐怕没人有这个勇气提出这个劳动合同要件!但是今天在相对发展程度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如果那个工厂的人力资源主管不能提供这样的招工条件,恐怕很难完成年度招工计划,并且内地很多地方类似的诉求也不再新鲜了。这个仍然是民生开始向“享受型”发展的体现!

    现在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同“kuangzhiyun”这位网友空喊口号式的方法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怎样解决?

    个人浅见,无非做两件事情:一则创造更多更大分量的财富;二则建立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财富分配机制。关于第二个方法,我们既要树立并且积极引导多劳多得的财富观念(如果想让中国去学习欧洲人那种均富模式,不仅会养活大量的不劳而获者,进而导致整个国家颓废、老化,并且以中国之人口规模,难以想象需要多大规模的经济总量才能提供支撑福利型社会!况且,以欧洲的发展趋势,福利型社会必定会成为最终压垮他们经济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还要兼顾体恤、善待弱势人群,使之在社会中享受到应有的维持基本体面的生活(如果中国完全发展成为向美国那样的功利性的森林法则至上的财富分配模式是难以想象的,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性质的国家这点和中国不同,此外,功利性的森林法则至上的财富分配模式,虽然可以极大地调动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但也使整个国民在经济领域出现巨大鸿沟,终其长久不是良策,正因为如此,100多年前如同老卡内基、老摩根这样的秉持为富与人的先贤在意识到美国社会不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模式时,才积极倡导引领美国富人建立慈善公益事业,实现财富的再转移;再比如,终其一生直到晚年才幡然醒悟投身慈善事业的老洛克菲勒,他曾经鄙夷的说,做慈善事业就是把钱丢给了贪婪的失败者,但是他为什么晚年却又改变了这个几乎秉持了一生的观点?就是他认识到了美国的这种财富的分配模式有其不足的地方,太功利,在给他的前任管家的一次回信中他说了一句很值得思考的话,“当一个国家的慈善事业发达到了产业化,那么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经济模式有大问题”,他要说的依然是这个观点。相对于同样发达、财富积累同样殷富的欧洲,为什么没有出现美国式的“大慈善家”?原因就在于,经过上百年的左派政治力量的斗争,欧洲最终实现了至少相对公平的财富分配模式,所以欧洲的富贵家族相对财富量较美国要少得多,只不过欧洲人走的又有点极端了,太福利化的社会制度,同样可以养活大量的“贪婪的失败者”;再跑题一些,前一阵子有两个美国的富人来中国宣传慈善事业,这个从侧面也说明,我们当前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是不公平、不正义的,是需要改革转变的,当然在此还要鄙夷一个事情,在上个实际60年代以后,有一些美国学者将美国出现的所谓的“慈善精神”定义为所谓的普世价值的体现,是在令其前辈先贤汗颜。同样是美国的模式环境内,以民主党为主的一部分政治力量经年累月的推行医改也是为了让更多的美国人得到财富再分配的实际利益,毕竟对于世界上发达程度最高的国家——美国实现GDP世界第一已经110余年了并且人均GDP超过4.5万美元,却仍然有1/3的公民没有基本的医疗保障,杯具的是现任总统奥巴马的母亲就是没有钱看病,最终不治,所以他才会在签署医改法案后出现那种的难以言喻的表情……不过这个法案以后是否会真的实施还有很多变数,这就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了),当然建立这个公平正义的财富分配模式绝不是建立模式后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其中既要全民参与商讨建立新的分配模式和制度,还尚需要和目前既得利益者反复拉锯才能实现,但是从最近的陆续的政策宣导来看,已经是箭在弦上大势所趋了。

     对于第一个方法,开拓更大更多的增长财富之源,我认为无非就是积极展开新一轮经济调整与产业升级。个人理工出身,文笔钝拙,见识短浅,所以只好以自己这几年些许经历,介绍下这样做的可行性。

     如“kuangzhiyun”这位网友所说,个人的确经营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工厂,这个工厂是08年年初接手的,工厂是给国内一家国转民的机电企业做配套,这家企业的集团公司是上市公司。他的产品主要以中低端市场为主,国内国外市场占其总销售额大约3~7开吧,非常依赖海外市场。08年的时候(07年其实已经开始有这样得苗头了),大环境下导致海外市场突然加速疲软,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订单锐减之快,使人无所举措,记得当年下半年开始,工厂的销售额萎缩到只有原来估算月一半,并且大厂(我们这些做配套的小厂喜欢称这家上市公司做大厂)已经开始通知各个配套环节,做好减产准备……紧接着,国内采购市场开始明显呈现谨慎趋势……最终当年,工厂几近亏损状态,年底同事回家过年,除了确定不再返厂的,我欠了工厂同事3个月的薪资,因为如果不欠他们的,过完年工厂真就可能关门了……小企业往往是经济动荡时期第一批被干掉的对象,这个是铁律!(呵呵,还记得当时和家人猫在空荡荡的工厂躲了一个春节,至今想起来仍令人感慨不已)

     过年时期,大厂的那些总们同样也是如坐针毡,一批批的往外跑了解海外市场,一次次的召各个配套环节开会,最后的对策就是调整市场、产品结构,一方面开始重视拓展过去不太重视的国内市场,另一方面逐渐放弃低端市场,加快向中端甚至是高端市场的转移,大厂其实早在02、03年就在做这个前期准备,但是一方面基础研发和生产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另一方面,那些低端市场无需多大力气就能轻易占领,并且如果有足够大的份额,利润也不是不能接受……所以对于市场发生的变化应对的比较仓促。要做到这个,对于大厂来说要做的事情很多,而周边配套的小厂就相对要简单些,先找钱,接着陆续的人员、设备在大厂的指导下升级再升级,这个过程导致相当一批小厂倒闭或者转投他人了……这种被迫进行升级就意味者在这个困难的时段还要有胆量投入足够的资金,应对相应设备和人员的开支,这个势必会增加更大的风险,其间艰辛恐怕只有各个当事者心中自知了,不再累述。

      唯一值得回首庆幸的就是当时国内的经济刺激方案已经开始稳定国内市场,并且在09年开始见到相对明显的成效,所以转向重视国内市场的行动很快的稳定了大厂的销售颓势势头,这个因素现在想想对于整个市场的稳定实在是太重要了!必须要说,中国政府为因对此次全球性的经济困局所交出的考试成绩,是唯一值得称赞的!此外,过去中段产品线一直都不重视的阿根廷、土耳其、印度市场的及时拓展和今年开始在国内外市场全面抢占中高端市场的工作初见端倪,这些因为大环境导致大厂带领着我们小厂一起进行的被动式的产业升级工作可以谨慎乐观的说第一步目标初步实现。这种变化最能体现的,个人认为就是工厂雇佣的同事的收入,工厂之前最常见的2级工种:普通和初级技工(这个是工厂约定俗成的叫法,此外还有相当于技术员的大工),普工就是那种随便在工厂大门贴一个招工启示召某某若干名,第二天就能够很快招来的工种,初级技工则指有对生产线上至少一个重要工位拥有独立实操能力的专业工种,前者每月大约1000RMB(21.75*48RMB这个还必须是工作一年以上),后者1500RMB~1900RMB(21.75*68~21.75*88),此外,年底加半个月至一个月薪资红包和来回车票,伙食自然工厂承担。设备和工艺的提升,原来的工种的招录范围就要全部限定在专业技工学校的学生里,因为设备数字化程度高,精密度高,没有文化和专业的技能培训,根本达不到设备操作人员的实操标准。以08年请技工学校代培的几十个工厂原有的工位骨干和这两年从大连和济南技校陆续招录来的两批同事为例,普工的薪资平均在1700~2100RMB左右(21.75*78~21.75*98),初级技工平均可以拿到2700~3200RMB(21.75*128~21.75*148),几个大工计件算最少的可以拿到5500RMB,此外的福利还有3金、今年已经预提的2~3个月的红包、过年往返车票或者机票,生日聚会之类,即便是这样大厂新设立的发展规划师还是认为周边配套小厂的薪酬以后还是有必要继续提升,他们担心配套环节不稳定会影响大厂的发展蓝图……我自己实际上也很担心工厂的骨干会被工业区其他企业挖走,毕竟对于我们这样的专业性强规模小的工厂,经受不起人员的较大变动。在这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随着企业几乎濒临绝境到扭亏为盈的过山车是的经历,工厂的薪酬待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我计划以后还是量力而为的继续提高薪酬待遇,那么工厂自身是不是可以承受呢?或者说对此有疑问者会不会说这个是杜撰的呢?可以这样说,之所以敢于提升整体薪酬水平,恰恰和随着大厂的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有直接的关联,预估到本财年结束,工厂的实际销售额大体可以恢复到07年的水平,而净利润预估至少是07年的2倍左右,以大厂所承接的订单预估以此下去,银行的贷款也可以提前还清。这些就是这几年我亲身经历过的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实际成果,2年多时光虽然艰辛(每天都重石压身般的工作10多个小时……而且为了贷款,我压了自己的房子和父母的房子,说来有惊无险……)但是以此换来未来相对更为宽阔的前景还是非常值得的,如果要我再做一次抉择,我依然不会选择转头他人继续做低端的粗活赚取低廉的报酬。

     对于我国的积极开展新一轮的产业升级的前景,个人认为是非常光明的,一则我国经历了近30年的初低端的工业制造积累,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大规模工业制造经验和基础,产业研发体系均衡、完善有利于向中高端市场特别是高端市场的转移;二则两大客观原因迫使我国工业必须开始向更为高端的产业链条提升:1、建立高度发达的内需型市场经济这个战略性的历史任务;2、国际产业链条中远期的变化趋势。我们都知道,一个高度发达的内需型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于中国来说有诸多利益,既可以以此作为一个在经济领域对冲其他大国的重要筹码,可以建立稳定的中产阶级队伍有利于国内此后在更为深刻的体制改革中维持国家和社会大局面的稳定……但是同时高度发达的内需型市场经济是必须以相对较高的国民收入为前提才能实现的,简单的说,人均收入达不到一定基础的没有资格建立发达的内需型市场经济,比如说今天的印度可以说是一个以内需型为特征的市场经济模式而且这个模式以印度的角度来说相对成熟(当然这个相对成熟的低级内需市场当下也面临着被各个发达经济体的攻破的窘境,仔细琢磨下年初印度人国粹般的制抵中国的企业进入印度以及前几天印度人同样坚决的反对美国的服务产业进入印度市场的缘由),但是为什么不说他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内需型市场经济呢?很简单,人均收入低。人均3000美元就是建立高度发达的内需型市场经济的基本门票。建立高度发达的内需型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提升国民人均收入水平,这个工作是需要建立在足够分量的社会财富的基础之上的。相对于中国来说,人均自然资源匮乏尚需要大量进口资源所以没有能力利用先天资源优势来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同时国际政治形态的进化也不允许向当年的西方人那样把财富的积累寄托在掠夺殖民地之上,唯一的出路,只能依靠中国已经足够强大的制造业上,但是我国以往处于低端产业链的形态,是不可能创造出满足10多亿人口最求相对更为舒适的生活水平的财富总量的,要想做到这一点,只有一条道路,就是升级产业链条挤占全球工业制造业利润最为丰厚的中高端市场。因此积极快速的利用提升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社会财富提升人均收入水平,进而促进建立高度发达的内需型市场经济,是解决提升中国国民生活水平的唯一可行的途径!

     这里提到的积极快速的缘由,是从国际制造业产业链的长远期发展趋势来判断的,在当前众多的欠发达国家开始逐渐开始工业化进程的态势下,这些国家的努力势必会从最为初级的低端市场入手,即便我们不想快速的积极的姿态进行提升产业结构的工作,恐怕目前低端市场我们也不可能如同过去那样游刃有余的经营,因为我们国内的人民所追求的更为舒适的生活水平,肯定会逐渐增加我们制造业产品的成本,长此下去,我们完整的制造业结构和基础的优势也无法帮助我们抵挡他们更为廉价的成本,这个就如同当年中国纺织品横扫国际低端市场是一个道理。由此,与其被动转型不如积极主动的自觉实施制造业整体产业升级。此次的产业升级由于是直接和国际市场中原有的工业强国面对面的竞争,其过程势必不会一帆风顺,但依托开始初步转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红利和在中高端市场依然拥有的成本优势,在20~30年内占领足够份额的中高端市场并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是可以实现的。

      以上就是我对于“kuangzhiyun”这位网友的回答,才疏学浅,还请给为给于指教,当然口号式的东西就免了,那个不是我所求的。

近期看了CD一篇 “二十年后中国能成为超级大国吗”的帖子,心有所想,发了几个口水贴,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其中一位叫做“kuangzhiyun”的网友的点评,于是做出了一下一点浅薄看法,请诸君点评指教。在此复制该点评的链接以供了解缘由:http://lt.cjdby.net/viewthread.p ... ;page=7#pid25621474  (244楼)     
   

    首先回答一个基本问题:央行狂印43万亿的消息,这个消息可以分为2个概念来分别对待:突然增发和动态累计。

    如果这条消息是指央行再突然狂印所谓的43万亿钞票——第一个概念,这就有一个问题,我们究竟需要有多大的经济总量来承载者增发的43万亿?这个就如同一个水池他的冗余度是否可以容纳超过水池自身容量3倍的水的问题,所以但凡有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人都不会相信这个消息是指所谓的增发这个概念,从目前能够搜索到出现增发一说来的消息看,大抵都是出自一些右派的网站,他们的论述很多都是暗指央行突然增发(不过也有个别比较昏头昏脑的就是直接写增发,只能说这样的人比较杯具),请注意是增发,他们含混的表达的意思就是说在原有基础之上再增加43万亿,此外他们大多还要再加上一句,人均3万,我没拿上,谁拿到了?人民的钱都被吸干了……之类的言论,此外时间的挑选也很有意思,一是美国联储狂印6000亿美元,直接转嫁通胀给其他经济体,导致中国也无法置身度外,况且中国目前的通胀确实到了需要调理的节点(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小白,实在不敢班门弄斧,但是我理解的是通胀和通缩缩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两个极点现象,经济运行始终处于两者之间的轨道,所以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没有通胀和通缩的出现,单论针对通胀,经济运行的关键就是利用经济政策和金融工具的发布、运用使其避开直接的硬着陆,以更低成本和风险的软着陆实现经济调整,希望有更为专业的朋友指正),那么这些网站的某些人士发表此类的帖子用意何在,不言自明。

     第二个概念,动态累计。通胀无论何时何地皆为货币现象这是一个经济学的基本共识。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在谈到累计的时候,先要解释下为么会出现通胀,我们都知道的是经济每年增长1元的价值,那么央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就被认为是超发。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因为市场化改革的原因(过去我们没有市场一说),资源商品化过程突然成倍加剧(只要想想80年的GDP和现在GDP的总量对比),那么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也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并且,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或者相对宽松的高于GDP增长对于经济较为成熟的国家来说也是很正常的,只要他能够保持GDP的稳定的发展。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极,过高的货币供给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很容易带来通胀。对于通胀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适度的利用金融杠杆比如说适当的加息,以及合理的经济政策组合:比如扩大市场经济的资源面逐渐消化过多的货币供应量。

     对于所谓的中国的经济是依靠所谓的印制钞票来维持增长的,我个人认为只是一家之言(前面已经论述过了,我们从无到有的建立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没有足够的货币供应量去支撑、承载、冗余经济发展是不可能的,这个就如同企业向银行借贷扩展业务再还贷是一个道理,没有那个事业的进步是与生俱来的就有钱,除非像西方人那样依靠四处劫掠以及贩卖黑人这些无本生意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并且还要看,这种维持是以什么为基础,如果宽松定量的货币政策是以支撑经济的基本面(这里需要普及一下经济基本面的构成:经济由农业、工业、服务业即所谓的3大产业构成,其中只有农业、工业是真实创造财富的产业,服务业虽然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但是他只不过是将农业、工业领域所产生的财富通过服务实现财富在社会的转移和平衡,这也是为什么只有农业和工业非常发达的经济体-发达国家,才会有较为发达的服务产业,没有前两者为基础,就谈不上什么财富的再转移和再均衡,捎带的兜售一下个人想法:一向自诩拥有发达的服务产业的印度经济,在本国内没有高度发达和雄厚基础的农业和制造业的前提下,依靠外国的外包实现的所谓服务产业来支撑本国经济发展是极为危险和不可控的,一则自身并不掌握财富再转移和再分配的决定权,并且将自身的经济发展命脉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了,即所谓的GDP空洞化)的发展,那么辅助以及时和有效的宏观微观的调整还是安全的,比如,08年以后中国发行的4万亿,就极大地拉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并且给中国向消费性的内需经济形态过度提供了足够稳定的经济基础和足够得冗余余地,这个效果单从世界银行今年上半年发布的数据:中国以世界经济总量不足10%的量提供了带动世界经济发展50%的动力就足以言明,因此虽然目前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相对偏高,但是基本还是处于一个可控区的,毕竟相对而言,通西方七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差,中国的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了,世界银行的官网有详细的报告,具体数据,敬请查阅;另外,西方国家烂印钞票,还有一个重大的危险在于提前透支子孙后代的财富来满足现在人们的需求,特别是那些高福利国家来说,不再累述。

    与中国所处问题相反的,美国最近突然真正意义上狂印6000亿美元并且是自己卖给自己(这个和中国是印出来由市场来消化承受还不同),却引发了其他众多国家的极为不满,G20即将出现所谓的1对19现象,就是其他国家对于美国企图利用印纸币来转嫁经济困局给其他国家所不齿的表现,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印纸币所引发的效果不同呢?说到底,就是美国的经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10%的高失业率,中小企业破产量之高和企业注册量之低都创新记录,采购指标动荡……这些说明美国经济完全处于不活跃状态下,增发的货币供应量市场无法吸纳,所以只好政府左手卖给右手,将其供应到国际金融流通市场上去,以此转移通胀压力嫁祸他国,并且这样的货币供应政策市非常危险的,因为他造成美国经济在未来有可能吹出一个整个美国经济总量都无法承受的大气泡,所以,美联储的副主席非常无奈的猛烈批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美国财长盖特纳,用一句中国式的话语总结他的原文大意就是:饮鸩止渴。最后还需要解释一下的就是,通胀是经济运行中不肯能不存在的因素,但是决不能以此就掉以轻心,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端,所以那些经济学家某些时刻的“危言耸听”似的言论还是非常值得国家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决策者们时刻听取的,因为经济学家的责任就是黑夜里的巡夜者,提醒、警告、建议始终都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总的来说,一个国家如果所发行债券是被用于推动经济运行那么这个经济行为和一个企业向银行借贷进行提高产能、技术水平、兼并等所进行的市场行为是异曲同工,当然二者都需要以自身客观实情为准,量力而为。

    最后还是那句话,但凡有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人都会做出自己的判断的,当然还是希望在CD能看到金融领域的网友可以科普下,毕竟这个也算作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了——既可以打假还可以普及金融基础常识。

    现在来谈谈这位“kuangzhiyun”朋友针对我的话题,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我本没有那个显摆的癖好来展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状态,一则本人的年龄所致也到了需要成熟些现实些的时候了,再者在现在的中国,不是有所谓的“百万千万不算富,一亿两亿才起步”的豪言壮语么,以本人的些微资本实在不敢于光天化日下招摇显眼,但是说到民生,自身这两年的变化、进步,恰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一下这位叫做“kuangzhiyun”的网友的一些激愤疑惑。

     我们知道,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十字路口就是所谓的3000美元节点: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发展到了3000美元的时候,一方面经济增长稳定性显著加强,另一方面国民生活将向享受型开始转变,以此为基础,这个国家就会面临新一轮调整与升级期来临,处置得当,整个国家经济将会持续稳健的想上攀登,直至经济总量达到一个临界点(或者说经济总量饱和度,这个是我自己编的词汇),到达这个点后经济规模就不会再出现高速性的成长期了,即便通过不断地政策调整和产业升级也只能维持经济稳定的增长;反之,则会出现重大的经济停滞,国家发展失去方向,进而导致长期内无法实现经济高效率运行进而延缓社会发展。前者以几个发达国家的发展经历最为典型,比如美国在一战后至二战后这个阶段,日本一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他们都是在这个阶段期间最终有效地解决了所面临的种种纷杂的困局难题之后,实现了国民经济高度发达化,科技、教育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跃升;后者的典型代表就是上个世纪初的阿根廷,作为当时世界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他们没有把握并且战胜这个重要时期所给予的重大战略机遇和挑战,以至于沦落今天三流国家的状态。在这个阶段中,所体现出来的民生需求,就是前面提到的向享受型的转变(此前是温饱型)。中国目前以联合国所谓的千年发展规划的民生指标来看,基本已经解决绝大部分国民的温饱问题,并且半数以上可以达到他们所住地经济环境下的小康水平,此外,中产阶级已经开始成形并且呈现出逐年稳定扩大的趋势,以上论述引自以世界银行09年对联合国千年发展规划评估报告中国部分。在这个趋势下,国内原有的以温饱型为目标的财富分配机制就不能有效的满足人民的实际需求了,比如,过去没有自己房子的人就需要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农民工和城市弱势人群),原本有住房但是需求更大面积的更加舒适的住房的(相信现在去各个房产开发项目走走,很少能看到50、60平米的房子吧,但对于很多60后、70后恐怕不难回忆起自己当初所拥有的第一套房子有多少面积,看看今天都说房价高,但是当那些大学还没毕业几年的80后们一旦决定购房那么有几个会考虑这样的小房子?时代的进步!);还比如,在过去很多非公有部门雇佣的就业者们没有几个会向自己的老板提出养老、医疗基金的要求,有一个稳定的、说的过去的收入的工作就不错了,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转型期就业市场雇佣环境发生变化的年代,除了少数高端人才恐怕没人有这个勇气提出这个劳动合同要件!但是今天在相对发展程度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如果那个工厂的人力资源主管不能提供这样的招工条件,恐怕很难完成年度招工计划,并且内地很多地方类似的诉求也不再新鲜了。这个仍然是民生开始向“享受型”发展的体现!

    现在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同“kuangzhiyun”这位网友空喊口号式的方法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怎样解决?

    个人浅见,无非做两件事情:一则创造更多更大分量的财富;二则建立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财富分配机制。关于第二个方法,我们既要树立并且积极引导多劳多得的财富观念(如果想让中国去学习欧洲人那种均富模式,不仅会养活大量的不劳而获者,进而导致整个国家颓废、老化,并且以中国之人口规模,难以想象需要多大规模的经济总量才能提供支撑福利型社会!况且,以欧洲的发展趋势,福利型社会必定会成为最终压垮他们经济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还要兼顾体恤、善待弱势人群,使之在社会中享受到应有的维持基本体面的生活(如果中国完全发展成为向美国那样的功利性的森林法则至上的财富分配模式是难以想象的,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性质的国家这点和中国不同,此外,功利性的森林法则至上的财富分配模式,虽然可以极大地调动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但也使整个国民在经济领域出现巨大鸿沟,终其长久不是良策,正因为如此,100多年前如同老卡内基、老摩根这样的秉持为富与人的先贤在意识到美国社会不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模式时,才积极倡导引领美国富人建立慈善公益事业,实现财富的再转移;再比如,终其一生直到晚年才幡然醒悟投身慈善事业的老洛克菲勒,他曾经鄙夷的说,做慈善事业就是把钱丢给了贪婪的失败者,但是他为什么晚年却又改变了这个几乎秉持了一生的观点?就是他认识到了美国的这种财富的分配模式有其不足的地方,太功利,在给他的前任管家的一次回信中他说了一句很值得思考的话,“当一个国家的慈善事业发达到了产业化,那么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经济模式有大问题”,他要说的依然是这个观点。相对于同样发达、财富积累同样殷富的欧洲,为什么没有出现美国式的“大慈善家”?原因就在于,经过上百年的左派政治力量的斗争,欧洲最终实现了至少相对公平的财富分配模式,所以欧洲的富贵家族相对财富量较美国要少得多,只不过欧洲人走的又有点极端了,太福利化的社会制度,同样可以养活大量的“贪婪的失败者”;再跑题一些,前一阵子有两个美国的富人来中国宣传慈善事业,这个从侧面也说明,我们当前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是不公平、不正义的,是需要改革转变的,当然在此还要鄙夷一个事情,在上个实际60年代以后,有一些美国学者将美国出现的所谓的“慈善精神”定义为所谓的普世价值的体现,是在令其前辈先贤汗颜。同样是美国的模式环境内,以民主党为主的一部分政治力量经年累月的推行医改也是为了让更多的美国人得到财富再分配的实际利益,毕竟对于世界上发达程度最高的国家——美国实现GDP世界第一已经110余年了并且人均GDP超过4.5万美元,却仍然有1/3的公民没有基本的医疗保障,杯具的是现任总统奥巴马的母亲就是没有钱看病,最终不治,所以他才会在签署医改法案后出现那种的难以言喻的表情……不过这个法案以后是否会真的实施还有很多变数,这就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了),当然建立这个公平正义的财富分配模式绝不是建立模式后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其中既要全民参与商讨建立新的分配模式和制度,还尚需要和目前既得利益者反复拉锯才能实现,但是从最近的陆续的政策宣导来看,已经是箭在弦上大势所趋了。

     对于第一个方法,开拓更大更多的增长财富之源,我认为无非就是积极展开新一轮经济调整与产业升级。个人理工出身,文笔钝拙,见识短浅,所以只好以自己这几年些许经历,介绍下这样做的可行性。

     如“kuangzhiyun”这位网友所说,个人的确经营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工厂,这个工厂是08年年初接手的,工厂是给国内一家国转民的机电企业做配套,这家企业的集团公司是上市公司。他的产品主要以中低端市场为主,国内国外市场占其总销售额大约3~7开吧,非常依赖海外市场。08年的时候(07年其实已经开始有这样得苗头了),大环境下导致海外市场突然加速疲软,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订单锐减之快,使人无所举措,记得当年下半年开始,工厂的销售额萎缩到只有原来估算月一半,并且大厂(我们这些做配套的小厂喜欢称这家上市公司做大厂)已经开始通知各个配套环节,做好减产准备……紧接着,国内采购市场开始明显呈现谨慎趋势……最终当年,工厂几近亏损状态,年底同事回家过年,除了确定不再返厂的,我欠了工厂同事3个月的薪资,因为如果不欠他们的,过完年工厂真就可能关门了……小企业往往是经济动荡时期第一批被干掉的对象,这个是铁律!(呵呵,还记得当时和家人猫在空荡荡的工厂躲了一个春节,至今想起来仍令人感慨不已)

     过年时期,大厂的那些总们同样也是如坐针毡,一批批的往外跑了解海外市场,一次次的召各个配套环节开会,最后的对策就是调整市场、产品结构,一方面开始重视拓展过去不太重视的国内市场,另一方面逐渐放弃低端市场,加快向中端甚至是高端市场的转移,大厂其实早在02、03年就在做这个前期准备,但是一方面基础研发和生产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另一方面,那些低端市场无需多大力气就能轻易占领,并且如果有足够大的份额,利润也不是不能接受……所以对于市场发生的变化应对的比较仓促。要做到这个,对于大厂来说要做的事情很多,而周边配套的小厂就相对要简单些,先找钱,接着陆续的人员、设备在大厂的指导下升级再升级,这个过程导致相当一批小厂倒闭或者转投他人了……这种被迫进行升级就意味者在这个困难的时段还要有胆量投入足够的资金,应对相应设备和人员的开支,这个势必会增加更大的风险,其间艰辛恐怕只有各个当事者心中自知了,不再累述。

      唯一值得回首庆幸的就是当时国内的经济刺激方案已经开始稳定国内市场,并且在09年开始见到相对明显的成效,所以转向重视国内市场的行动很快的稳定了大厂的销售颓势势头,这个因素现在想想对于整个市场的稳定实在是太重要了!必须要说,中国政府为因对此次全球性的经济困局所交出的考试成绩,是唯一值得称赞的!此外,过去中段产品线一直都不重视的阿根廷、土耳其、印度市场的及时拓展和今年开始在国内外市场全面抢占中高端市场的工作初见端倪,这些因为大环境导致大厂带领着我们小厂一起进行的被动式的产业升级工作可以谨慎乐观的说第一步目标初步实现。这种变化最能体现的,个人认为就是工厂雇佣的同事的收入,工厂之前最常见的2级工种:普通和初级技工(这个是工厂约定俗成的叫法,此外还有相当于技术员的大工),普工就是那种随便在工厂大门贴一个招工启示召某某若干名,第二天就能够很快招来的工种,初级技工则指有对生产线上至少一个重要工位拥有独立实操能力的专业工种,前者每月大约1000RMB(21.75*48RMB这个还必须是工作一年以上),后者1500RMB~1900RMB(21.75*68~21.75*88),此外,年底加半个月至一个月薪资红包和来回车票,伙食自然工厂承担。设备和工艺的提升,原来的工种的招录范围就要全部限定在专业技工学校的学生里,因为设备数字化程度高,精密度高,没有文化和专业的技能培训,根本达不到设备操作人员的实操标准。以08年请技工学校代培的几十个工厂原有的工位骨干和这两年从大连和济南技校陆续招录来的两批同事为例,普工的薪资平均在1700~2100RMB左右(21.75*78~21.75*98),初级技工平均可以拿到2700~3200RMB(21.75*128~21.75*148),几个大工计件算最少的可以拿到5500RMB,此外的福利还有3金、今年已经预提的2~3个月的红包、过年往返车票或者机票,生日聚会之类,即便是这样大厂新设立的发展规划师还是认为周边配套小厂的薪酬以后还是有必要继续提升,他们担心配套环节不稳定会影响大厂的发展蓝图……我自己实际上也很担心工厂的骨干会被工业区其他企业挖走,毕竟对于我们这样的专业性强规模小的工厂,经受不起人员的较大变动。在这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随着企业几乎濒临绝境到扭亏为盈的过山车是的经历,工厂的薪酬待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我计划以后还是量力而为的继续提高薪酬待遇,那么工厂自身是不是可以承受呢?或者说对此有疑问者会不会说这个是杜撰的呢?可以这样说,之所以敢于提升整体薪酬水平,恰恰和随着大厂的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有直接的关联,预估到本财年结束,工厂的实际销售额大体可以恢复到07年的水平,而净利润预估至少是07年的2倍左右,以大厂所承接的订单预估以此下去,银行的贷款也可以提前还清。这些就是这几年我亲身经历过的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实际成果,2年多时光虽然艰辛(每天都重石压身般的工作10多个小时……而且为了贷款,我压了自己的房子和父母的房子,说来有惊无险……)但是以此换来未来相对更为宽阔的前景还是非常值得的,如果要我再做一次抉择,我依然不会选择转头他人继续做低端的粗活赚取低廉的报酬。

     对于我国的积极开展新一轮的产业升级的前景,个人认为是非常光明的,一则我国经历了近30年的初低端的工业制造积累,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大规模工业制造经验和基础,产业研发体系均衡、完善有利于向中高端市场特别是高端市场的转移;二则两大客观原因迫使我国工业必须开始向更为高端的产业链条提升:1、建立高度发达的内需型市场经济这个战略性的历史任务;2、国际产业链条中远期的变化趋势。我们都知道,一个高度发达的内需型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于中国来说有诸多利益,既可以以此作为一个在经济领域对冲其他大国的重要筹码,可以建立稳定的中产阶级队伍有利于国内此后在更为深刻的体制改革中维持国家和社会大局面的稳定……但是同时高度发达的内需型市场经济是必须以相对较高的国民收入为前提才能实现的,简单的说,人均收入达不到一定基础的没有资格建立发达的内需型市场经济,比如说今天的印度可以说是一个以内需型为特征的市场经济模式而且这个模式以印度的角度来说相对成熟(当然这个相对成熟的低级内需市场当下也面临着被各个发达经济体的攻破的窘境,仔细琢磨下年初印度人国粹般的制抵中国的企业进入印度以及前几天印度人同样坚决的反对美国的服务产业进入印度市场的缘由),但是为什么不说他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内需型市场经济呢?很简单,人均收入低。人均3000美元就是建立高度发达的内需型市场经济的基本门票。建立高度发达的内需型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提升国民人均收入水平,这个工作是需要建立在足够分量的社会财富的基础之上的。相对于中国来说,人均自然资源匮乏尚需要大量进口资源所以没有能力利用先天资源优势来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同时国际政治形态的进化也不允许向当年的西方人那样把财富的积累寄托在掠夺殖民地之上,唯一的出路,只能依靠中国已经足够强大的制造业上,但是我国以往处于低端产业链的形态,是不可能创造出满足10多亿人口最求相对更为舒适的生活水平的财富总量的,要想做到这一点,只有一条道路,就是升级产业链条挤占全球工业制造业利润最为丰厚的中高端市场。因此积极快速的利用提升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社会财富提升人均收入水平,进而促进建立高度发达的内需型市场经济,是解决提升中国国民生活水平的唯一可行的途径!

     这里提到的积极快速的缘由,是从国际制造业产业链的长远期发展趋势来判断的,在当前众多的欠发达国家开始逐渐开始工业化进程的态势下,这些国家的努力势必会从最为初级的低端市场入手,即便我们不想快速的积极的姿态进行提升产业结构的工作,恐怕目前低端市场我们也不可能如同过去那样游刃有余的经营,因为我们国内的人民所追求的更为舒适的生活水平,肯定会逐渐增加我们制造业产品的成本,长此下去,我们完整的制造业结构和基础的优势也无法帮助我们抵挡他们更为廉价的成本,这个就如同当年中国纺织品横扫国际低端市场是一个道理。由此,与其被动转型不如积极主动的自觉实施制造业整体产业升级。此次的产业升级由于是直接和国际市场中原有的工业强国面对面的竞争,其过程势必不会一帆风顺,但依托开始初步转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红利和在中高端市场依然拥有的成本优势,在20~30年内占领足够份额的中高端市场并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是可以实现的。

      以上就是我对于“kuangzhiyun”这位网友的回答,才疏学浅,还请给为给于指教,当然口号式的东西就免了,那个不是我所求的。
楼主辛苦哈,码这么多字。
能排一下版吗?看得太累了。
景云都尉 发表于 2010-11-11 23:30


    景兄说的有道理,支持
回复 3# 四面盾


    呵呵,文笔有限,而且太忙是好几天有空就写点堆砌而成,见谅。
支持LZ的观点。辛苦!
嗯,支持楼主的观点……危机危机,既有危险也有机遇,发展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
只要知道中国已经开始融入经济圈就行了,圈内利益慢慢分配吧
北有俄国熊,东有日本狼,南有越南之类的野狗,西南还有印度阿三,除非中国也变成一只猛兽,否则中国这头大象体积在大也没用.


我想需要表达的就是,一是,国内目前所面临的一些难题是处于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的问题,虽然也有部分深层次的结构矛盾存在,但是只要确保自己的经济发展依然能够保持在稳定前提下相对高速增长,这些问题大多是可以很好克服、解决的,不必对中国的崛起的上升态势有太多悲观悯人的观点,盲目乐观和盲目悲观都是不可取的。比如民生的问题,相信很多70后(至少工作了15年左右的)恐怕对于这些年自身的生活水准的变化有更多的体会。二是,关于社会福利的问题,并不是所有问题人民期望国家行政机构解决就能够解决的。比如同医疗改革,我国在改革开放伊始只有公职系统才享有必要的医疗保障,绝大多数农民、城市民营部门从业者和弱势人群都被挡在医疗保障体系之外,这个是极为不公平不正义的利益分配制度(这种制度,也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所共有的特点,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古巴)。但是,以那个历史阶段中国的财富的积累能力和总量来看,是根本无法满足10多亿人民的需求的,所以直到03年以后,我们才看到很多经济学家、媒体评论员特别是来自社会基层的声音开始推进国家行政机构筹建社保、医保这些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是新鲜事物的社会保障系统,当然,作为一个建立时间很短的社会保障系统,它依然是无法满足庞大的人口的实际需求的。而且坦率的说即便是欧洲福利性社会,也不能完全满足国民的实际需求,就如同英国人拥有堪称世界上最好的全民医保系统,但是如果这个系统告诉你,要看病,好吧去排队,2个月后就轮到你了,作为英国人会怎样?他们能做的就是要么等,如果不能等,就去捷克、印度这些国家自费解决,因为这些国家的涉外医疗系统已经形成一个产业了,不过讽刺的是,捷克、印度的国民自身却没有享受到良好医保系统的服务。此外,美国作为占据世界GDP总量第一这个位置超过110年的国家,在医保、社保方面依然无法做到为每一个美国人提供基本的医疗和养老保障,如果要实现为每一个美国人提供基本的医疗和养老保障,美国现有的医保、社保系统还需要107万亿美元的资金补充,也就是说,美国的现有医保、社保系统存在着107万亿美元的资金漏洞需要填补,这个恐怕需要美国人不吃不喝的工作7、8年才能累积到这笔巨额财富。这个也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富裕的中产阶级反对奥巴马的医改,因为医保系统原本只能满足他们有限的医疗需求,一旦有个不测任然需要自费解决,而奥巴马一方面要在现有医保系统内再加入数千万(占25%~30%的美国总人口)人来挤占现有医疗资源的同时还要加征年收入处于中产阶级中、高阶层的人群的税收来填补医保系统的资金缺额(关于,美国社保、医保两大系统有107万亿美元资金缺口的数据,来自2009财政年度美国国会统计局报告)。总的来说,我们国人只能期望政府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加快完善社会福利保障系统,并且让这个系统更多的照顾社会的弱势群体:农民、城市低收入阶层,那种期望平均主义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在任何社会中,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分配,唯一需要坚持形而上学理论的就是:公平性、正义性;没有这个,这个社会就不会有什么光明的前途。

我想需要表达的就是,一是,国内目前所面临的一些难题是处于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的问题,虽然也有部分深层次的结构矛盾存在,但是只要确保自己的经济发展依然能够保持在稳定前提下相对高速增长,这些问题大多是可以很好克服、解决的,不必对中国的崛起的上升态势有太多悲观悯人的观点,盲目乐观和盲目悲观都是不可取的。比如民生的问题,相信很多70后(至少工作了15年左右的)恐怕对于这些年自身的生活水准的变化有更多的体会。二是,关于社会福利的问题,并不是所有问题人民期望国家行政机构解决就能够解决的。比如同医疗改革,我国在改革开放伊始只有公职系统才享有必要的医疗保障,绝大多数农民、城市民营部门从业者和弱势人群都被挡在医疗保障体系之外,这个是极为不公平不正义的利益分配制度(这种制度,也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所共有的特点,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古巴)。但是,以那个历史阶段中国的财富的积累能力和总量来看,是根本无法满足10多亿人民的需求的,所以直到03年以后,我们才看到很多经济学家、媒体评论员特别是来自社会基层的声音开始推进国家行政机构筹建社保、医保这些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是新鲜事物的社会保障系统,当然,作为一个建立时间很短的社会保障系统,它依然是无法满足庞大的人口的实际需求的。而且坦率的说即便是欧洲福利性社会,也不能完全满足国民的实际需求,就如同英国人拥有堪称世界上最好的全民医保系统,但是如果这个系统告诉你,要看病,好吧去排队,2个月后就轮到你了,作为英国人会怎样?他们能做的就是要么等,如果不能等,就去捷克、印度这些国家自费解决,因为这些国家的涉外医疗系统已经形成一个产业了,不过讽刺的是,捷克、印度的国民自身却没有享受到良好医保系统的服务。此外,美国作为占据世界GDP总量第一这个位置超过110年的国家,在医保、社保方面依然无法做到为每一个美国人提供基本的医疗和养老保障,如果要实现为每一个美国人提供基本的医疗和养老保障,美国现有的医保、社保系统还需要107万亿美元的资金补充,也就是说,美国的现有医保、社保系统存在着107万亿美元的资金漏洞需要填补,这个恐怕需要美国人不吃不喝的工作7、8年才能累积到这笔巨额财富。这个也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富裕的中产阶级反对奥巴马的医改,因为医保系统原本只能满足他们有限的医疗需求,一旦有个不测任然需要自费解决,而奥巴马一方面要在现有医保系统内再加入数千万(占25%~30%的美国总人口)人来挤占现有医疗资源的同时还要加征年收入处于中产阶级中、高阶层的人群的税收来填补医保系统的资金缺额(关于,美国社保、医保两大系统有107万亿美元资金缺口的数据,来自2009财政年度美国国会统计局报告)。总的来说,我们国人只能期望政府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加快完善社会福利保障系统,并且让这个系统更多的照顾社会的弱势群体:农民、城市低收入阶层,那种期望平均主义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在任何社会中,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分配,唯一需要坚持形而上学理论的就是:公平性、正义性;没有这个,这个社会就不会有什么光明的前途。
拜读了!!文章很好!!{:hao:}
卖菜妇的疑问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7日 21:53  新世纪周刊
  □ 叶翔 | 文

   周末上菜市场采购,在一摊位前站下。摊主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妇,从她的脸上看不出有多少智慧。以下是我与她的对话—

  我问:“菜又涨价了?”妇答:“是的。”

  “怎么搞的?都是通胀惹的!”我自问自答。

  听到我提通胀,老妇眼睛一闪:“看你戴眼镜,挺斯文的,应该有点学问—是经济学家?”

  我心中一动,点点头:“是。”真不知道她是怎么看出来的。

  “你是经济学家,我正有问题问你。”老妇缓声道:“我有时会看看报纸,电视,都说通胀是什么流动性太多搞的,是不是就是指钱发得太多了,我们香港人指‘水’太多?”

  “是。”

  “这水是美国人放出来的?”

  “是。”

  “既然水是美国人放的,肯定是先流他的家里,满了才流到我们这里?”

  “是。”

  “那为什么美国没有通货膨胀?”

  “这个……”

  “听说日本泡沫破裂之后,政府也放了很多水,都放了20年了,怎么也没有通货膨胀?”

  “这个……”我突然发现老妇更像经济学家。“那您说说,为什么我每星期来买菜,您都涨价?”

  “因为我到深圳去进货,卖菜给我的农民说,他们种菜的本高了。”

  “都是哪些本?”

  “种子,化肥,农药。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生活费提高了,如果菜价不提,他们种菜就不够吃了。”

  “哦!”

  “你说,这些本跟美国人放水有关系?”

  “好像没有。”

  “没关系,那为什么你们这些经济学家天天说是放水引起的通货膨胀?”

  “这……”我付了钱,拿起菜,快步离去。

这是我对你第一点的回应、链接如下: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1107/21538913314.shtml
二则建立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财富分配机制”我仔细看了一遍也没发现你提出了什么实实在在的意见,不过是把西方的福利制度顺便讽刺了一把,然后又回到全民讨论这个口号上面来了。像你本人说的普通工人普工的薪资平均在1700~2100RMB左右(21.75*78~21.75*98),初级技工平均可以拿到2700~3200RMB(21.75*128~21.75*148)。我不知道你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哪里?以我本人在广州工作多年来说。5天八小时来说这个工作待遇是不错的至于你所说的3金不知道指那些,目前很多厂包括一些欧美外资厂一线工人往往要不断加班才有可能超过2000元,假设一个员工月入3千来说扣完五保一金和个人所得税后还剩下2300左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在物价飞涨的城市生活,这点钱可以在交完房租水电、交通费、通信费、伙食费、其他日常开销后能剩下多少?能够满足他日后下一代的教育以及本人可能出现重大疾病的开支吗?我就不提买房子了!!
    把西方的福利制度来跟财富分配制度混为一潭是可笑的,“中央高层不断强调要对分配制度进行改革:一是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是对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给予更多关爱,保障好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以下为引用链接http://finance.qq.com/a/20100206/000568.htm。表象是经济问题其实就是政治问题、要提高国民收入首先就必须稳定物价,让各种税费、楼价、油价等上游资源价格降下来。可惜税费是有增无减凡是价格听证会的基本就是涨价听证会、税收只听了车船税要加、房产税要开征,除了农业税早两年取消了,其他就没听过了。至于楼价就更牛了,作为地方的摇钱树。历经多少次调控结果如何呢?我住的城中村对面小区从我刚入住时的2900元,到目前的1万多!楼价的上升必然带动相关的房租上升等连锁反应,至于油价等上游资源价格把持在跟政府密切相关的国有垄断企业从来都是加多减少。
   第一条都没办法解决后面的就不用提了(呵呵实际是不想熬夜了都凌晨3点),为什么第一条就那么难?因为实际上就是政府不作为或者乱作为,只有真正引人代议制度,让真正的人民代表来监察政府、督促政府施政。我想最起码也应该在一个市长或者县长任期满后是否留任或者高升的情况下举行公民投票来决定他的施政是否合格!当然耍耍嘴皮子很容易,实际上只要既得利益集团不能做出自我牺牲让出一部分权利、最后都是空谈。
呵呵,感谢点评。对于西方国家我并不认为我做了什么研究,只不过自己前后外驻欧洲若干年,有一席切身的了解而已,至于本国内容的简单空洞,原来几个月前就计划写一些讨论如何在不引起较大社会动荡的前提下,重新建立更符合公平正义的社会财富分配机制的方法,只不过一则工作生活琐事确实繁剧时间有限,再则动笔略微写了几段,深感这个话题之内涵丰富,使我感受到认知水平有限,这就如同一个普通身材的人企图穿戴专给姚明定制的衣帽时面临的尴尬,因此希望在慢慢重新理顺思路,至少做到能够充分表达个人观点,不至于出现您所说的口号化。拙文,尚请日后指教。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确实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财富,但是如果您本着理性的探索问题的精神,不妨更多的整理一些经济数据,是不难发现的,以这个量度的财富,是根本无法满足中国处于3000美元状态下,人民更舒适的生活水平的需求的(比如,我曾经在上文所提到的住房面积的变化),而且人口基数的因素是众所周知的,所以这个所谓的大量财富,需要辩证的看待,如果我们追求较低的物质生活水平,那么实现古巴似的“公平合理”的财富分配制度是完全可行的,不过可惜的是古巴当下也在尝试改变这种低水平下的经济模式。另外,社会财富在没有一定积累时,经济社会是不可能提供一个预先的全面的分配制度的,这就是为什么此前社会财富分配制度是不可能照顾到更多的人民的原因所在(很多人认为邓此前的猫的理论是彻底忽视普通民众的大恶源头,特别是那些NED的雇员十分擅长此类技能),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然不得不再次以西方国家为例,至少这个是个随手可以拿来的现成品):欧洲国家劳工运动发展、壮大的时期其身处大背景是欧洲大部分国家实现了基本工业化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欧洲国家受工业化所赐,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并且这个社会财富,以一些劳工运动的理论家的著作所形容是到了暴富的状态,在这个阶段,由于财富分配的不公平不合理,特别是各国基层劳工在体制内无法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合理诉求下,才会以较为激烈的手段来和垄断性的控制社会财富的人们(就是那些资本家和其代理人)进行博弈,最终经历了数十年乃至百年才最终形成了今天,至少在他们的人文环境下相对较为公平、正义的财富分配制度,这个就是整个世界都为之羡慕的高福利社会模式;那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非要在这个阶段才会出现风起云涌的劳工运动呢(比如今天51劳动节的最初来源的那场大工罢)?这个和工业化以后所积累的社会财富总量有关,此前,殖民掠夺、贩卖黑人实现的是原始的资本积累,初期工业化进程过程中实现的是最先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群体、阶层的财富的分配过程,最后基本工业化后,所积累的财富的总量达到了可以顾及全体国民时,经济社会却没有主动的执行社会财富的合理的再分配,这个就是根本性的原因。
      中国现在处于由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过渡的时期,因此要求中国以现在的能力实现更大层面的财富再分配,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还是回到中央人民政府的新的政策来说,认真的阅读不难发现,其中有几条对于掌握足够资源的政府来说花些经历和时间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有一些,他们就说的极为模糊和不确定,因为从现在的大环境来看,他们是希望优先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以此赢得时间差,然后在逐渐触及更为繁杂的结构性问题。
      对于您福利制度不属于财富分配制度这个大体系中的说法我完全不赞同。您所提到的执政当局的新的政策,只不过是社会财富分配制度的初始阶段必须要做的事情,比如您所提到的,普通民众的基本收入的占比,这些都是社会财富进行分配时首当其冲者,普通民众对于这类财富的分配的公平与否的感触是非常直接和敏感的。依然以欧洲为例,但凡涉及普通劳动者基础收入的增加与否、加成多少等诉求的社会活动大抵都是各个行业工会所组织的,但是一旦涉及各种深层次的社会财富分配问题,比如税收、社会福利保障这些,如果没有相关政党直接站在最前线,那么很难想象会有什么收获,这个类比,就说明前者是社会财富分配体系中最基础的要件,工会之类的组织所具备的能力和资本足以实施此类诉求活动;后者则触及一个国家社会财富分配系统中更深层次的问题,没有更有组织性更有活动能力的政党或者类似政治组织是不可能达成这类利益对冲的。
至于您所提及的所谓物价问题,那个是一个阶段性的复杂的经济问题,而不属于我们提及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的问题范畴之内。除了房价以外,导致当前阶段性的物价问题和今天经济大层面上所面临的经济通胀是有紧密关联的,这个既有中国的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很简单,经济在经历了一段过山车的调整后,加速过程中开始出现过热的苗头,急需理性的引导;外因则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转嫁通胀所致,最近国际市场上几乎大部分工农业原材料的大宗交易价格都出现了07年以来较大的快速增幅,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进口国之一,是无法避免波及的。通胀这个过程,不过是经济运行时不可能提前预知防范的,关键的在于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工具的到位与否。至于普通民众对于物价的高涨出现不满的声音是非常正常的,这就如同我极为在意一些工业原材料的价格一样,到一些专业网站报到,几乎成了每日必做的功课,毕竟是和自身利益悠悠相关,但这个不是财富分配制度的问题,期望能够界定清晰。
       不过房价,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和利益分配有一定关联。房价在中国正处于将数亿人口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极为敏感,导致房价过高也有多重因素,他们共同早就了高房价的现状:首先是,地方政府极大的依赖土地收益来实现各种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当然这个也和官们的仕途也密切相关,呵呵),同时还参杂着,政府低水准的土地管理指导思想和能力,一方面是粗糙的区域规划,一方面导致直接形成与民争利的扭曲形态;其次,房地产产业,缺乏严格的市场进入和管理体系,在很多发达国家,类似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在遇到非理性的发展状态时都有过制定严格限制产业规模、产业利润等法律法规,以此实现阶段性的行业调控,但是这些,在我国目前还看不到有此类的研究文章出现,就更不用提具体操作性;此外还有很多虽非重点,但是也会形成一定市场压力的因素,比如人口就业大城市化(很多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和水平,都愿意选择经济发达的大型城市,以我所居住的北京,每年毕业的几十万大学生有相当大的比例优先选择留在北京,这种择业观点不能说错误,但是无疑会提供房地产市场的升值动力)、对以牟利性的房地产商品交易监管系统的成效低劣等等因素。


但是总的来说,个人认为第一条是最为根本性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短期内是不可能有根本性的解决的,因为地方政府的税负征收系统的转型不可能一触而就(况且,我国的税负体系本身就不是很完整很健全。比如税负征收对象的不合理性,我特指个税,比如我工厂里的同事他们平均每年也就几万RMB的收入,成家立业任重道远,但是依照个税起征点把他们这些属于社会最基层的经济个体也纳入征缴范围内,尽管他们的收入比起某些行业较低收入水平来说还是很不错了,但是总的来说这个不很合理,个税的起征一方面需要调高起征点让更多的普通劳动者增加实际收入,另一方面还专门需要针对诸如垄断行业设定专门的征缴政策,这个是我这几年的切身体会,但是位卑言轻说了不算,呵呵;此外企业税负过重,企业是根本创造财富的部门,从羊身上拔毛过少,不符合羊自身的经济社会的特质与作用,但是过多过早的从羊身上拔毛最终会导致羊成长缓慢进而产毛量减少……话题走远了),如果过于硬质的调整地方政府的税负征收系统,不仅冒着更大的失败算数(需要仔细考虑下,能有多少经济部门是能够做到填补相应的财税缺额的),还有可能导致地方经济乃至政治层面出现更大的不安定状态的出现,所以房价的问题从历年的发改委的政策来看都是一种应急性的临时性的举措,根本出路还是在于经历一段时期的地方政府财税改革以及规范化的市场商业环境,才有可能出现较大程度上的缓和——我不认为在中国的大规模城镇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房价会出现根本性的大幅下降,进而得到所谓的某种程度上的彻底解决;除非前面提到的人口的就业的选择更趋向于理性化,而更为理性化的就业选择需要的是中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发展更多的小规模的城镇,并且是能够提供良好生活和就业的小城镇,这个恐怕不是朝夕之功。
      回答一下,我说的薪酬问题。我生活在北京,工厂就在某郊县工业区内。我们工厂的薪酬制度,3金是按照工业区的劳动部门要求的养老保险金、医疗基本保险金、失业保证金,(保险之类是是另外计算的,并且是必须由企业支付)这些现在是由工厂完全承付(而不是一对一),只要和工厂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我们所在的工业区管委会规划工业区整体产业升级,如果不能完成就必须搬迁,所以现在这里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需求很大,从去年开始,很多向我们一样的小企业为了稳定生产线员工,就采取用多年合同工作期交换免付3金的等形式来应对其他工厂乔工,当然,由于现在还是处于转型的初期,工厂自身还无法全面执行大厂给配套系统制定的薪酬政策指导书所要求规范,如果全面执行,一线工位的收入还会有一个提高的额度,员工的稳定性也就无需过于担心了。这个也是为什么我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产业升级对于整体提高民众收入的进程抱有极高的信心的原因,只要经济部门能够有效的创造更大的利润,中国经济方面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的。您所谈及的当前生活质量的现在时,我只能说句大实话,一方面要积极进取,另一方面要量力而为。另外,如果全面的把生活压力完全归咎于社会发展状态、国家制度显然是不理性和不公允的。国家不是企业,人民不是股东。一个人用于改变自身的生活质量或者说得到更好的发展前途的主要方法、途径主要还是自身的能力的大小、强弱;对于新的技能的接受、掌握能力等等,因此自身的努力是最根本的,就如同我工厂最早决定设备升级时,全厂的一线同事都参加过技校的委培,但是最终我辞退了大约有1/3的员工,因为他们拿不到上岗证,机会是公平的,但是需要去努力。这个无论那个国家那种社会财富分配制度下,都是一样的。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去谈更为合理的财富分配制度。

但是总的来说,个人认为第一条是最为根本性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短期内是不可能有根本性的解决的,因为地方政府的税负征收系统的转型不可能一触而就(况且,我国的税负体系本身就不是很完整很健全。比如税负征收对象的不合理性,我特指个税,比如我工厂里的同事他们平均每年也就几万RMB的收入,成家立业任重道远,但是依照个税起征点把他们这些属于社会最基层的经济个体也纳入征缴范围内,尽管他们的收入比起某些行业较低收入水平来说还是很不错了,但是总的来说这个不很合理,个税的起征一方面需要调高起征点让更多的普通劳动者增加实际收入,另一方面还专门需要针对诸如垄断行业设定专门的征缴政策,这个是我这几年的切身体会,但是位卑言轻说了不算,呵呵;此外企业税负过重,企业是根本创造财富的部门,从羊身上拔毛过少,不符合羊自身的经济社会的特质与作用,但是过多过早的从羊身上拔毛最终会导致羊成长缓慢进而产毛量减少……话题走远了),如果过于硬质的调整地方政府的税负征收系统,不仅冒着更大的失败算数(需要仔细考虑下,能有多少经济部门是能够做到填补相应的财税缺额的),还有可能导致地方经济乃至政治层面出现更大的不安定状态的出现,所以房价的问题从历年的发改委的政策来看都是一种应急性的临时性的举措,根本出路还是在于经历一段时期的地方政府财税改革以及规范化的市场商业环境,才有可能出现较大程度上的缓和——我不认为在中国的大规模城镇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房价会出现根本性的大幅下降,进而得到所谓的某种程度上的彻底解决;除非前面提到的人口的就业的选择更趋向于理性化,而更为理性化的就业选择需要的是中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发展更多的小规模的城镇,并且是能够提供良好生活和就业的小城镇,这个恐怕不是朝夕之功。
      回答一下,我说的薪酬问题。我生活在北京,工厂就在某郊县工业区内。我们工厂的薪酬制度,3金是按照工业区的劳动部门要求的养老保险金、医疗基本保险金、失业保证金,(保险之类是是另外计算的,并且是必须由企业支付)这些现在是由工厂完全承付(而不是一对一),只要和工厂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我们所在的工业区管委会规划工业区整体产业升级,如果不能完成就必须搬迁,所以现在这里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需求很大,从去年开始,很多向我们一样的小企业为了稳定生产线员工,就采取用多年合同工作期交换免付3金的等形式来应对其他工厂乔工,当然,由于现在还是处于转型的初期,工厂自身还无法全面执行大厂给配套系统制定的薪酬政策指导书所要求规范,如果全面执行,一线工位的收入还会有一个提高的额度,员工的稳定性也就无需过于担心了。这个也是为什么我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产业升级对于整体提高民众收入的进程抱有极高的信心的原因,只要经济部门能够有效的创造更大的利润,中国经济方面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的。您所谈及的当前生活质量的现在时,我只能说句大实话,一方面要积极进取,另一方面要量力而为。另外,如果全面的把生活压力完全归咎于社会发展状态、国家制度显然是不理性和不公允的。国家不是企业,人民不是股东。一个人用于改变自身的生活质量或者说得到更好的发展前途的主要方法、途径主要还是自身的能力的大小、强弱;对于新的技能的接受、掌握能力等等,因此自身的努力是最根本的,就如同我工厂最早决定设备升级时,全厂的一线同事都参加过技校的委培,但是最终我辞退了大约有1/3的员工,因为他们拿不到上岗证,机会是公平的,但是需要去努力。这个无论那个国家那种社会财富分配制度下,都是一样的。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去谈更为合理的财富分配制度。
回复 17# 景云都尉


    景兄好笔力,有些时候对某些人只有一句话他们才能听懂那就是
    “坐在这里吐槽还不如多去做些实事”
回复 18# cxatwc


    呵呵,您的评论堪称精辟。
回复 19# 景云都尉


    过奖,只不过是浅显的道理而已,每个人都懂得
来回仔细看了几遍,还是一如既往的先讽刺下西方国家。关于国内问题综合你所说的主要归纳为一条就是目前中国遇到的种种问题都是由于发展阶段造成,很官方的口气呵呵大家也不用讨论了洗洗睡觉好了,等几十年后自然就好。事实真的如此吗?针对你所说的:“中国现在处于由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过渡的时期,因此要求中国以现在的能力实现更大层面的财富再分配,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实真的如此吗?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从1982年到2005年,文教、科学、卫生、社会保障支出增长了36倍,而行政管理费则大幅攀升到了76倍。  据统计,2004年中国大陆各级党政机关公车约有400万辆,年费用4085亿元。尔后采购汽车的数量每年都在以超过20%速度递增。“公车”,顾名思义应是仅限于公用。但目前公车的普遍现状是领导人员用三分之一、家属用三分之一、司机用三分之一、至于出国培训考察费和招待费分别为2500亿元、2000亿元。以上这些都是公开资料网上面随处可查,其中还没有包括公务员的薪酬福利、以及各项行政开支,办公场所的兴建装修等等开支。
“9000亿还是1201亿——公款消费居高不下 财政体制亟待改革 by季实_南京旅游论坛_西祠胡同
http://www.xici.net/d128033023.htm
     6年过去了现如今这些问题解决了吗或者说改善了吗?任何一个社会绝大部财富都是由特权阶层掌握跟支配的,中国目前的现实是上层支配和挥霍了绝大部分财富,可以用来再分配给底下阶层自然就是少点可怜,这点可以从GDP不断上升而人民收入并没有随之同等幅度上升来看出。不进行自身改革只能是把问题越拖越多。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矛盾必然进一步加剧。
    本人做点小买卖,物价飞涨各种成本也随之上升,单单广州亚运搞个单双号物流成本就增加30%。这个成本只能自己消化一部分另一部分转嫁给消费者。
    至于你说的靠自身努力来改变生活质量跟发展前途,这点只能说部分正确。社会就是一个金字塔结构。越往上空间越小总经理的位置就一个,底下的员工就算再努力也不可能个个当总经理。一句玩笑话:若要练成神功必须自宫、就算自宫也未必成功。更何况李刚只有一个儿子!
cxatwc 发表于 2010-11-15 22:10
我想问问你要做什么叫做些实事?是去政府门口散步还是上井冈山!
只要你在这个国家吃喝拉撒就是给国家交税做贡献了,我爸不是李刚影响不了政府就只能在超大这里耍耍嘴皮子。
回复 22# kuangzhiyun


    那你把自己耍嘴皮的时间想想怎样用在给自己创造收入上就可以了。
太长了
cxatwc 发表于 2010-11-16 15:26
你到超大是干啥的,就是出来洗地的吗?你能刷嘴皮就不能别人讲啊!按照你说的大家上超大聊天干啥?超大干脆解散算了,大家只要能养家糊口挣钱就行了,别到论坛唧唧歪歪省得影响河蟹。
回复 25# kuangzhiyun


      我从不对象某人动不动就拿洗地来说人。
    倘若自己对自己过得满意哪来这么多牢骚。
    我们上超大是因为我觉得至少我不用,担心吃饭吃不饱。
    既然你觉的吃不饱饭,既然你觉得中国经济不好,问题很多为什不去从政去改良社会呢?
    中国经济是问题很多,但是每天拿着物价涨,国企垄断来说,物价跌了,国企倒闭,怎么又没看见你的影子,试问制造东西的人不要吃饭,倒闭国企的员工不要生活?
    既然有这个闲心来这里吐槽,怎么不多想想另找方法来赚钱。
cxatwc 发表于 2010-11-18 09:32
中国物价这几年总体是上升的,你问制造东西的人不要吃饭,倒闭国企的员工不要生活?
那你问问他们制造业的工人他们生活累不累苦不苦、倒闭国庆的员工生活难不难!
我本人是做生意的不用你操心赚钱!
我父亲就是倒闭国企的员工,他的同事很多因为不够工龄就遭遇到企业倒闭。四十多岁人有特长还好,没有特长又差十多年才退休。日子过的那叫一个艰辛,在你眼里他们就是活该吧,不懂得赚钱不懂的溜须拍马。只能在社会最底层挣扎
太长了
LZ的文章我没看   还是一句话
  政府钱印的太多  另外单纯的强调美国印钞票所以造成中国的通胀
   我觉得政府优点推卸责任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