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批判】还原一个真实的奉系和伪满洲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06:43
转载按:源于校内文章,系该2B作者原创,本人完全反对其中内容!
还原一个真实的“奉系”和“伪满洲国”(下)II(全文完) 2010-10-10 18:46 | (分类:默认分类)
731部队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电影《黑太阳731》,其内容之血腥残忍恐怕要超过任何一部美产恐怖电影(日产的主要是靠气氛,而不是血腥),而这并不是编导有意编出来 去刺激观众神经的,电影中的一幕幕,若干年前就发生在人间、发生在哈尔滨平房区。具体细节已经是铺天盖地,在此不作赘述。
     通过死于731部队人体试验的朱氏兄弟的故事,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的还原当时的情形。     

朱家两苏谍
      在他去世将近70年之后,已经很难有人说得清楚,朱云岫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给亲友留下了腼腆如大姑娘的印象;在日本宪兵队拍摄的照片上,身陷绝境的他身姿挺拔,目光炯炯;宪兵队长对他的评价却是:“性格狡猾,生来懒惰,为了生活不择手段。”
      今年4月,他的名字和照片被制成黑底白字的牌位,贴在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的纪念长廊上,旁边是比他年长两岁的哥哥朱云彤。他们的身份,都是死于731部队人体实验的“马路大”。
      据东安宪兵分队审讯记录记载,朱云岫曾在密山县黄泥河子恒山煤矿做机电工。1940年8月,朱云岫与苏联谍报员万信相识并被发展为谍报员。9月27日,朱 云岫与万信一起越境入苏,在“浦拉特诺夫卡”国境警备队接受指令:调查平阳镇兵力、兵种和兵营数量以及鸡西发电厂的施工进展情况,获酬金120元。
      审讯记录称,朱云岫在收集上述情报时患病,卧床两个多月,没能按规定日期入苏,预感到可能惹怒苏方,会有生命危险。为安全起见,便策划以加入日满军警密探为名开始谍报活动。
      同属这一谍报网的,还有朱云岫的哥哥朱云彤和工友王振达。朱云彤当时的公开身份,是密山县国境警察本队警长。1940年9月至12月间,朱云彤曾3次越境 入苏,接受的任务指令为:调查二人班、半截河和平阳镇附近日军情况,特别是飞机场的状况,并调查密山县公路网及铁路状况,共计获酬金330元。
      1941年2月,万信被捕,但他当时并未供出几名下线。
      当年3月,东安宪兵分队在对王振达进行侦查时,发现朱云岫与其交情颇深,故作为同党进行侦查,5月3日将二人秘密逮捕。同年9月,朱云彤的身份暴露,被捕入狱。
      据朱氏兄弟的堂妹朱亚珍回忆,有一次在开往哈尔滨的火车上,她曾巧遇被押送途中的朱云岫,“我很惊讶地问二哥上哪儿,二哥努努嘴,我看到他的双手被反绑 着,肩披棉袄,后面有日本人看着。二哥还低声对我说,‘告诉家里人别为我担心,没啥事’。这时,日本人走过来,就不让我们再说话了。此后我们再也没有二哥 的确切消息”。
      弟弟被捕一周后,自觉在劫难逃的朱云彤辞去警长之职回到家里,靠打短工维持生计。
      朱云彤之女、现年69岁的朱玉芬说,母亲曾经告诉她,有一天,父亲回家对母亲说,现在日本人到处抓人,感觉自己活不了几天了,“他说自己如果真出事,就让 母亲改嫁。肚子里的孩子生下来是男孩就留下,是女孩就不要了。他没说原因,母亲还以为他喝多了说胡话”。说完这话三四天后,朱云彤被日本宪兵带走。两个多 月后,朱玉芬降生。
      朱氏兄弟相继被捕后,父亲朱宝田急得四处打听。听说两个儿子都被日本人“喂了狼狗”,50岁的朱宝田急火攻心,头疼了3天便不治身亡。
沦为“马路大”
      一番逼供审讯之后,东安宪兵分队对朱云岫做出如下结论:“该人性情狡猾,胆大妄为,在密山县辖各地诈称为特务机关或宪兵队之密侦,干尽坏事,无悔改之意,无逆用价值。”
      在呈报给上级的审讯报告中,东安宪兵分队认为:“该人入苏及返满后的恶行危害甚大,对其应严加处置,故认为最适合特殊移送。”
      按要求,这份报告迅速逐级呈报至关东宪兵队司令部,司令官原守随即下达指令,将朱云岫实施“特殊移送”——这看似轻描淡写的4个字,其实是一纸秘密而残虐的死刑宣判书。
      接下来的程序是:东安宪兵分队派专人持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批复,乘专车将朱云岫押送至哈尔滨宪兵队,由其转送或直接押送至位于哈尔滨南郊平房地区的731部队。
      “从731部队盖戳接收的那一秒钟起,这个人就不再是人,他姓甚名谁、以前做过什么都不再重要。731部队接收的只是实验材料,也就是论‘根’计数的‘马路大’。”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说。
       和弟弟朱云岫一样,晚4个月被捕的朱云彤也未能逃脱沦为“马路大”的命运。
       金成民说,“特别移送”只是731部队进行人体实验的第一步。踏进地狱之门,“马路大”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所谓“特别移送”,是日本关东军、731部队和关东宪兵队等多方秘密策划协同执行的一项非人制度,一方面解决了731部队进行人体实验所需材料的来源问题,另外也便于各地军、警、特、宪机构对被捕的抗日人员进行秘密处理。
      1938 年1月26日,关东宪兵队司令部警务部下发第58号文件,对“特别移送”程序做出明确规定。1943年3月12日,关东宪兵队司令部警务部又下发第120 号文件,将“特别移送”对象分为“间谍(破坏分子)”和“思想犯(民族运动和共产运动犯)”两大类。
      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作 家森村诚一根据他对众多731部队相关人士的采访,写成震惊世界的纪实作品《恶魔的饱食》。他在该书中称,综合许多人的证言,“马路大”大致有3类:中部 战线、北部战线俘虏的八路军官兵、国民党官兵,以及在各个城市、农村从事抗日活动的人员等;在哈尔滨市内以及周边地区逮捕的苏联红军士兵、情报人员。
      可见满洲国的警长也因为为苏联进行谍报工作而沦为“马路大”。
      战后,731部队和石井四郎的种种恶行被逐步披露,731部队遂获得了“东方奥斯维辛”的称号。731部队的反人类行径恐怕丝毫不逊于奥斯维辛。但是 731部队与纳粹德国的集中营本质的不同在于,731部队并不是在进行种族灭绝,其受害者得数量远远不能与纳粹集中营相比,而且种族构成也是多样的,并不 是针对任何一个种族。
      对于满洲人来说,当时他们对731部队的存在毫不知情,由于严格的保密,满洲国从普通民众到皇帝溥仪都不知道731这回事儿,所以当时也不存在什么恐怖的气氛。
      731部队的历史毫无疑问是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为了防止这样的惨剧再度发生,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了解这段历史,我们要像谴责奥斯维辛集中 营一样去谴责731部队的这种反人类的行径。即便有人给苏联当间谍、抑或当土匪杀人越货犯了死罪,被这样惨无人道的折磨致死也是毫无道理的,是没有任何正 当性的。讽刺的是,731部队的主谋石井四郎并没有受到法律的公正审判,731部队的实验数据和资料后来被美苏军方所利用。政治是最可怕的,但这并不是说 我们要远离政治,恰恰因为政治的残酷,我们每个人才应该参与其中,防止它变成少数人牟利的工具。可以想象,731的时代如果有网络,如果有现在一样发达的 媒体和通讯技术,那么这恶很可能会被扼杀在萌芽之中。言论自由也许本身改变不了什么,但是它能够使千千万万有行动能力的人行动起来!在任何时代,对事实的 掩盖只会平添悲剧。

满洲国的宗教自由
      满洲国可能是世界上存在过的宗教最自由的国度之一,宗教种类之多,涵盖了当今世界众多主流宗教,有汉传佛教、藏传佛教、日本佛教净土真宗、道教、东正教、 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日本神道教。各个宗教都有可观的信众。满洲国时期,并无对某一种或几种宗教信徒迫害的记录,而且各个宗教信徒间并无明 显的冲突,可以说是各信各的,你烧你的香,我做我的弥撒,井水不犯河水。哈尔滨聚集了大量的白俄和犹太人,所以东正教和犹太教是主流,有很多的东正教和犹 太教教堂,当然哈尔滨也有很的大汉传佛教寺庙,比如极乐寺。满洲的各大城市都有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满洲西部是蒙古族的聚集区,在那里藏传佛教很盛行,比 较大的寺庙有查干湖畔的妙音寺。满洲国当局对蒙古族采取怀柔政策,对喇嘛是很尊重的,当然,对其他所有民族都是怀柔政策,对宗教领袖都很尊重,梵蒂冈就是 与满洲国最早建交的国家之一,后来日军击毙苏联支持的武装人员赵尚志,在满洲国护国般若寺的主持炎虚法师的坚持下,其头颅被埋在护国般若寺内。


左上为新京护国般若寺,始建于1932年,1936年建成。文革中被毁。



满洲国明信片上的吉林天主教堂,文革中被毁。



圣• 尼古拉教堂是中东铁路在哈尔滨建造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哈尔滨全城的制高点,也是城市建设原点。建筑采用近似希腊十字的八角布局,圆木井干式木结构,,未用 一钉一铁,全部木构件均用楔接。建筑比例精确,形体错落,装饰精美。教堂主入口双向室外木楼梯,覆以双坡顶篷,中部交叉成焰心状尖拱,拱心饰以精致的木刻 花饰,楼梯、栏杆及栏板同样饰以精美的雕刻;主入口上层为耸起的钟楼,四面透空,覆以陡峭的四坡顶;三个并排而立的“洋葱顶”饱满圆润,形态优雅。教堂正 中耸起高高的八角形帐篷顶,其中设小洋葱形状的穹顶,极力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无限神秘、神权至高无上的幻觉。整体建筑造型完美匀称,堪称木结构教堂精 品之作。文革中被彻底焚毁。



     挡在新京大同大街慢车道上的“孝子坟”,相传光绪年间长春有个叫王梦惺的人,生性淳孝。38岁那年,其母病故,葬母后他在辽宁千山道观入道。10余年后返 回母亲墓边苦守,仅以生小米和冷水果腹,且终日不与外人交谈,忍冻受饿以尽孝道,世人为其孝心所感动。守墓3年后,王梦惺于1913年去世,世人将他们母 子合葬一处,此后千山道友在王梦惺坟旁建起了一座道观。这就是名噪一时、观者如云的长春孝子坟。新京大同大街相当于北京长安街,尽管孝子坟挡住了首都的中 央主干道,但是当局并未将其拆毁。“孝子坟”在满洲国稳稳当当地挡了14年大街。后被TG拆毁。


1943年满洲国当局修缮后的孝子坟。
他们也是满洲人
      这个几天恰逢诺贝尔奖颁奖,长春一下子就出了俩诺贝尔奖得主,不要说长春这样没什么国际知名度的城市,就是换了纽约东京,官方和市民也都有理由好好庆贺一番!可是长春却出奇的静,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这也算是世界级的奇观!
      


      1935年出生于满洲新京的岸根英一,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其维基百科的词条中提到,由于满洲国孩子上学比日本早一岁,所以岸根英一在日本上中学的时候比同班同学都小一岁。
      同样是在1935年,新京南面的满洲第一大城市奉天,一个男孩儿在千代田公园旁呱呱坠地,他父亲父是个日本愤青,曾作为学生代表强烈要求日本占领中国,后 被当时日本陆军部几乎抛弃的石原莞尔一通嘲笑加教训,心中猛然对石原莞尔充满崇拜,后产一子,名字取了坂垣征四郎的征,石原莞尔的尔。
      这个孩子日后成为了世界级的指挥家,他的名字叫做小泽征尔!


小泽征尔
     另一位不得不提的日本裔满洲人就是李香兰,日本名山口淑子,是从事电影的演员与歌手,李香兰是花腔女高音,而且受过正式的西洋声乐教育,很擅长美声唱法。后任日本参议院议员。淑子的祖父山口博在1906年举家到满洲。李香兰是地地道道的满洲人。
      1920 年2月12日,山口淑子出生于奉天省抚顺。由于父亲山口文雄在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所属的抚顺煤矿任职。举家迁往抚顺。1933年被父亲的义兄弟沈阳银行经 理李际春收为义女,起中文名为李香兰。1933年,李香兰患肺病。后受俄罗斯好友建议,开始跟一位“白俄”女士学习声乐。李香兰亦为天津市长潘毓桂义女。 曾以潘淑华之名义在北京翊教女子中学就学,1937年毕业。然而她从不公开自己的身世,中国人都不知她的日本血统,说得一口非常标准京片子的她,中国民众 还把她当作地道北京人。在满洲国的流行歌曲大赏赛中获得头奖。1937年,满洲映画协会(简称“满映”)成立。李香兰进入满洲国电影界,并成为其头号女 星。1942年,到上海发展,以李香兰的名字登上舞台,为中华电影公司、中华联合制片公司、满映拍了经典电影《万世流芳》并主唱电影主题曲《卖糖歌》及插 曲《戒烟歌》使之红遍全中国,跟着《夜来香》、《恨不相逢未嫁时》、《海燕》使之更上一层楼,成为与周璇、白光、张露、吴莺音齐名的上海滩“五大歌后”之 一。1943年,《莎勇之钟》于台沪满三地上映。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满洲国灭亡,李香兰以汉奸罪名被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逮捕。但之后因证明了其日本人的身份而得以被无罪释放遣返。


李香兰签名照


已经90岁的李香兰,其保养的功力实在是让人惊讶。


日本的对满态度以及满洲人的对日态度
      对于满洲人来说,日本人绝对不是什么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世界上不存在这么好的“友邦”,但也绝不是什么无恶不作的魔鬼。任何把国家行为道德化的想法都是极其幼稚的。
      如果你看过俞天任写的《军国幕僚》就会对当时的日本有个了解,如果实在嫌这本书太长了读一读推倒柏林墙写的《日本如何走向灭亡》也不错。
      满洲的富饶是众所周知的,是亚洲大陆上最适合发展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工业的地方,当时的日本知识界和普通民众一度将满洲视为日本的生命线,大有不得到满洲日 本就要灭亡的危机感,对待自己的生命线显然是不能胡来的。后来日本文官政府与汪精卫谈判,几近成功,大体内容就是保持满洲独立,日本撤兵!说白了就是“支 那我不要了,满洲必须给我!”满洲当时已经有3000万人口,是日本的1/3强,已经是亚洲除了日本本土以外最现代化的地区,初步建立了上游至矿业,下游 到汽车工业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体系,文明水平跟日本起码还在一个数量级上。日本对待满洲的方式显然不是美国人对待印第安人那样——相差好几个层次的文明之间 的一边倒的大虐杀。日本对待满洲人是怀柔政策,甚至比对待台湾人更加的怀柔。生于吉林市,经历过满洲国时期的于志钧教授说:““王道乐土”是为日本的文化战略服务的,远不是今天一些文献所描绘的“欺骗”,而是实在操作。中国有句成语“乐不思蜀”,日本让东北人“乐不思中”!日本要在东北打造一个“王道乐土”现实社会。为了让今天的人们知道什么是“王道乐土”,我拉回那个时代,谈我之所见所闻和所感。中国不是没有这样的历史,元朝和满清都有过!日本害怕重蹈覆辙。“王道乐土”就是收买人心,玩假的不行。
      一 个强者对一个弱者,武力征服相对是容易的;然而,征服之后的统治就困难了。日本占领东北之后,怎么办?东北不是西伯利亚那样的无人区,有三千万人口,是日 本人的三分之一强。对当时这样一个巨量人口,只能是安抚,别无良策。日本这样一个精细民族,当然明白。关键之关键,是切断东北人民对中国的宗主国认同。这 是不容易的,但不是不能做到的。那就是迅速地给“满洲国人”以看得见和感觉到的好处。“王道乐土”就这样出炉了。从1931年到1939年,日本的“满洲 政策”是这样制定的,也是这么做的。1940年之后,日本陷入侵华战争泥潭,就乱了方寸。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就走向毁灭之路!”
       从事实来看,于教授的分析是合理的,不然也不会出现他们一家去北京天津旅游,阔的跟美国佬一样的经历。此外,种种史料表明,深具岛国危机感的日本打算把他 们国家的主体搬到大陆上,搬到满洲。所以日本人对满洲的态度绝对与英国人对印度的态度不同,完完全全是当做自己的家来建设,在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满洲甚至是领先于日本本土的。长 春人都知道天皇当年是有计划把家搬到新京的,英国女王可曾想永久的居住在德里?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满洲人跟日本人是一个种族,注意种族是一个生物 学范畴的定义,而不是文化上的。民族是文化定义,是可以改变的,而种族是不可变的。这导致日本对台湾和满洲的态度是同英国人对印度人、西班牙人对菲律宾人 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日本人对满洲人是想极力同化、皇民化,这显然没有成功,起码14年是不够的。
      在满洲工作的台湾人蔡西坤回忆“满 洲国首都新京(长春)采取计划都市,设计得非常好,主要道路为长达几十公里,又宽又直的大同大道,整个建设规划都以王道乐土为依归。依日本政府的计划,日 本皇帝所在的都城京都迁到东京後,将来要迁移到新京(新设的京都)来,所以新京在建设上特别注重「民族协和」的精神。我们大同学院的制服就叫做「协和 服」。”
      “有这些机会出入中国大陆与满洲国,我深深感觉山海关内外的风土人情差别很大,山海关内人口很多,生活条件却不如关外,大部份人民都是又脏又乱,有些人因为贫穷,还会抢钱呢!有次我带著三千元满币(值同日币使用,我未兑换为大洋)到华中徐州玩,结果眼看著被抢,却因为人太多无法追回而作罢。
      满洲人则不一样,满洲人很好,既有情性,又讲信用,我和满洲人的接触虽然不多,但印象、观感都不错。当时「满洲国」有满洲话(即北京话)的分等考试,我在 高等学校时已学过北京话,因此来到满洲,参加满洲话分等考试,成绩还不错,是二等通译,所以我和满洲人可以沟通。”
      在满洲中央银行工作过的吴金川回忆道“日本人对满洲国有特殊待遇,他们在满洲国的建设按步就班,比较不像在山海关以内那样胡作非为。当时中国银行总裁张嘉璈和日本财阀中第一强的三井财阀三井株式会社社长池田成彬曾有过暗约:山海关以北的东北地区,中国委任日本经营;但日本人不得进入山海关一步。当时若真能实行是很理想,可惜日本并没有履约,因为池田成彬被日本军部控制,不能照约实行,结果日军制造卢沟桥事件并在上海登陆,中日之战遂难以避免。”        在满洲国驻泰使馆工作的台湾人杨兰洲回忆“ 满洲国驻泰国公使馆的地位和日本驻泰国大使馆地位相当,所以满洲国人在泰国还蛮被看重,台湾人就不一样了。台湾人去泰国者,完全没有依靠,常被泰国政府欺侮,他们都想来当满洲国人。因此产生这样有趣的现象:满洲国到泰国开设公使馆,满洲国没有人来,来的大多是没有受到保护的台湾侨民。”

    同样在满洲国外交部门工作的吴左金先生回忆“当时国民政府在朝鲜亦设一中国领事馆,负责当地中国侨民的事务,但中国侨民发生纠纷,多利用满洲国新义州领事馆的权势。因为日本比较偏向满洲国这一方,所以侨民有事都来找我们,通常只要协调一下即通融过去,而中国领事馆的作用则不大。在我任内,曾有一两个中国侨商被日本宪兵抓走,他们跑到领事馆求救,我去说情,日本宪兵随予放行。”
      “我觉得在满洲,日本人的确用真心建设,到那里的日人多有久居的打算,这和在台湾的日人不同,在台日人多半想捞点钱财即回日本,所以在满洲日人较好相处,较无优越感。他们曾对新京做了非常完善的都市计划,建筑完全按照设计施工。”
      可见,日本从里到外的对满态度都是与日本无差别的、一体化的。
      至于老一辈普通满洲人的对日态度,显然谈不上感恩戴德,但也绝不是深仇大恨,我家里四位老人都没说过日本人什么坏话,来自阜新的王圣元在上一篇日志的回复里提到:他爷爷说“你说日本人有多坏,那我没见过,你说日本人有多好,我可见过”(原话如此)。 但 是满洲国末期日本在军国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俗话说“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美者昌,逆美者亡。”日本军国主义在关公面前耍大刀,最后也拉着满洲吃了锅 烙。所以当年日本投降,国军入城的时候满洲人还是欢迎的,跟台湾人一样,等待着他们的命运却远不及他们已经经历过的好,这是后话。
满洲国的“辛德勒”——王替夫
      公元2001年7月13日,一位九旬老人在哈尔滨悄然离世。没有多少人记得他风雨坎坷的一生,没有多少人了解他的辉煌成就,也没有多少人理解他无奈困苦的 心灵。老人匆匆的走了,不知道他临终前对自己的这几十年作何评价,我猜想,他应该感到坦然、幸福,他无愧于自己的一生。由于历史原因,他的事迹没有能广为 流传,但这又怎样呢,他曾经捍卫过正义,这就足够了。
       2001年7月30日,时任以色列驻中国大使沙雷夫先生来哈尔滨,打算探望这位犹太民族的朋友。很遗憾,只相差半个多月,便只得阴阳两重天。同年,春风文 艺出版社出版了长篇纪实文学《一个伪满外交官的人生告白》,作者不无遗憾地在后记中说:“王替夫的故事没有因为他猝然离世而结束,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一位哈尔滨东省法政大学的优秀大学生;
      他是一位语言和外交天才;
      他是为日本、满洲国效力的公职人员,一些人称他为“汉奸”;
      他是唯一面见希特勒,并与之共进晚餐的中国人;
      以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世界上拯救犹太人生命最多的人!
      1911年6月29日,王替夫出生在吉林市永吉县。他很小就对英语、俄语非常感兴趣,并达到了自由沟通的水平。1931年,当他在哈尔滨法政大学读到大三的时候,他已经能熟练运用日、俄、英、德四国语言。起初他不承认满洲国的合法性,曾经上书李顿调查团:
尊敬的李敦爵士阁下:

阁下不辞劳顿,亲自率团来华,实不负万国之托暨吾国民所望。在下系本埠人士,就读于东省特区法政大学,只图求知以报国,而今日人入侵,横行恣肆,令吾辈报国无门,前途断送,特以万分沉痛之心情致函于阁下。

日 本地处东瀛,垂涎我关东(原文误作“东关”,夏红注)土地已久,终于挑起奉天事变,悍然占据沈阳、吉林,又发兵热河,将战火蔓延至关东三省,且以扶持之 名,擅立国中之国,敢问公理何在,吾国之主权何在?吾国军队并非无力御敌,奉政府之命以图国家处置而已。民众暨学界亦遵国家之命而忍痛克剩,寄厚望于国际 公论。

切望贵调查团秉持正义之精神,明察日人之恶行,并诉诸国际联盟,以公法绳之,是所至盼。

特此致函
恭祝顺绥

王替夫敬呈
      后来王替夫当上了满洲国的外交官,这态度的转变自有他自己的理由。无人有权苛责!由于出色的德语水平和外交才能,他很快被派往日本的盟国德国,成为伪满洲 国驻德公使馆领事兼书记官。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爆发,王替夫通过和希特勒的亲密接触,初步了解了德国的政策和独裁者的思想。他同情犹太人,亲眼见到 了他们的境遇,“为犹太人做点事”就成了他经常考虑的问题。
      1935年,机会来了。美国的犹太人机构计划接收部分犹太人,而德国希望 让这些犹太人经前苏联到伪满洲国,然后再去美国。具体办理这件事情的任务,恰好落在刚刚获悉德国消灭犹太人计划的王替夫身上。在他和美国犹太人共济会会长 托马斯、和他的上司,外满洲国公使吕宜文协商后,成倍增加签发护照的数量,最多时达到每天100份。
      二战爆发后,德国通知王替夫不要再给犹太人发护照了。但他在吕公使的支持下,继续秘密签发,而且越来越多。后来日本人发现,拿着王替夫签名护照的犹太人实 在太多了,怕影响其与德国的关系,要求他立刻停止。直到1940年6月被调回国内,他一直没有停下在护照上签名的工作。
       在驶向东方的列车上,他清楚自己恐怕难逃牢狱之灾,搞不好要人头落地。但他也清楚,只要犹太人拿到护照,他们就可以离开魔窟,保全性命。于是他不顾一切, 拿起尚未派发的签证,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从车窗抛向车外,外面等候被德国遣送的犹太人接到后就是一阵狂喜的欢呼……这样的欢呼,伴随了他一路。
      两年里,一共有1.2万犹太难民拿着王替夫签名的护照经过前苏联的远东地区抵达满洲,转而南下上海。而被大书特书,被拍成电影的德商辛德勒,解救的犹太人数量不过是满洲国外交官王替夫的十分之一!! 《辛德勒的名单》里有这样一句话“救一人即救全世界!”那么12000人呢?


年轻的外交官,王替夫



王替夫为犹太人签发的护照。转载按:源于校内文章,系该2B作者原创,本人完全反对其中内容!
还原一个真实的“奉系”和“伪满洲国”(下)II(全文完) 2010-10-10 18:46 | (分类:默认分类)
731部队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电影《黑太阳731》,其内容之血腥残忍恐怕要超过任何一部美产恐怖电影(日产的主要是靠气氛,而不是血腥),而这并不是编导有意编出来 去刺激观众神经的,电影中的一幕幕,若干年前就发生在人间、发生在哈尔滨平房区。具体细节已经是铺天盖地,在此不作赘述。
     通过死于731部队人体试验的朱氏兄弟的故事,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的还原当时的情形。     

朱家两苏谍
      在他去世将近70年之后,已经很难有人说得清楚,朱云岫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给亲友留下了腼腆如大姑娘的印象;在日本宪兵队拍摄的照片上,身陷绝境的他身姿挺拔,目光炯炯;宪兵队长对他的评价却是:“性格狡猾,生来懒惰,为了生活不择手段。”
      今年4月,他的名字和照片被制成黑底白字的牌位,贴在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的纪念长廊上,旁边是比他年长两岁的哥哥朱云彤。他们的身份,都是死于731部队人体实验的“马路大”。
      据东安宪兵分队审讯记录记载,朱云岫曾在密山县黄泥河子恒山煤矿做机电工。1940年8月,朱云岫与苏联谍报员万信相识并被发展为谍报员。9月27日,朱 云岫与万信一起越境入苏,在“浦拉特诺夫卡”国境警备队接受指令:调查平阳镇兵力、兵种和兵营数量以及鸡西发电厂的施工进展情况,获酬金120元。
      审讯记录称,朱云岫在收集上述情报时患病,卧床两个多月,没能按规定日期入苏,预感到可能惹怒苏方,会有生命危险。为安全起见,便策划以加入日满军警密探为名开始谍报活动。
      同属这一谍报网的,还有朱云岫的哥哥朱云彤和工友王振达。朱云彤当时的公开身份,是密山县国境警察本队警长。1940年9月至12月间,朱云彤曾3次越境 入苏,接受的任务指令为:调查二人班、半截河和平阳镇附近日军情况,特别是飞机场的状况,并调查密山县公路网及铁路状况,共计获酬金330元。
      1941年2月,万信被捕,但他当时并未供出几名下线。
      当年3月,东安宪兵分队在对王振达进行侦查时,发现朱云岫与其交情颇深,故作为同党进行侦查,5月3日将二人秘密逮捕。同年9月,朱云彤的身份暴露,被捕入狱。
      据朱氏兄弟的堂妹朱亚珍回忆,有一次在开往哈尔滨的火车上,她曾巧遇被押送途中的朱云岫,“我很惊讶地问二哥上哪儿,二哥努努嘴,我看到他的双手被反绑 着,肩披棉袄,后面有日本人看着。二哥还低声对我说,‘告诉家里人别为我担心,没啥事’。这时,日本人走过来,就不让我们再说话了。此后我们再也没有二哥 的确切消息”。
      弟弟被捕一周后,自觉在劫难逃的朱云彤辞去警长之职回到家里,靠打短工维持生计。
      朱云彤之女、现年69岁的朱玉芬说,母亲曾经告诉她,有一天,父亲回家对母亲说,现在日本人到处抓人,感觉自己活不了几天了,“他说自己如果真出事,就让 母亲改嫁。肚子里的孩子生下来是男孩就留下,是女孩就不要了。他没说原因,母亲还以为他喝多了说胡话”。说完这话三四天后,朱云彤被日本宪兵带走。两个多 月后,朱玉芬降生。
      朱氏兄弟相继被捕后,父亲朱宝田急得四处打听。听说两个儿子都被日本人“喂了狼狗”,50岁的朱宝田急火攻心,头疼了3天便不治身亡。
沦为“马路大”
      一番逼供审讯之后,东安宪兵分队对朱云岫做出如下结论:“该人性情狡猾,胆大妄为,在密山县辖各地诈称为特务机关或宪兵队之密侦,干尽坏事,无悔改之意,无逆用价值。”
      在呈报给上级的审讯报告中,东安宪兵分队认为:“该人入苏及返满后的恶行危害甚大,对其应严加处置,故认为最适合特殊移送。”
      按要求,这份报告迅速逐级呈报至关东宪兵队司令部,司令官原守随即下达指令,将朱云岫实施“特殊移送”——这看似轻描淡写的4个字,其实是一纸秘密而残虐的死刑宣判书。
      接下来的程序是:东安宪兵分队派专人持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批复,乘专车将朱云岫押送至哈尔滨宪兵队,由其转送或直接押送至位于哈尔滨南郊平房地区的731部队。
      “从731部队盖戳接收的那一秒钟起,这个人就不再是人,他姓甚名谁、以前做过什么都不再重要。731部队接收的只是实验材料,也就是论‘根’计数的‘马路大’。”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说。
       和弟弟朱云岫一样,晚4个月被捕的朱云彤也未能逃脱沦为“马路大”的命运。
       金成民说,“特别移送”只是731部队进行人体实验的第一步。踏进地狱之门,“马路大”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所谓“特别移送”,是日本关东军、731部队和关东宪兵队等多方秘密策划协同执行的一项非人制度,一方面解决了731部队进行人体实验所需材料的来源问题,另外也便于各地军、警、特、宪机构对被捕的抗日人员进行秘密处理。
      1938 年1月26日,关东宪兵队司令部警务部下发第58号文件,对“特别移送”程序做出明确规定。1943年3月12日,关东宪兵队司令部警务部又下发第120 号文件,将“特别移送”对象分为“间谍(破坏分子)”和“思想犯(民族运动和共产运动犯)”两大类。
      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作 家森村诚一根据他对众多731部队相关人士的采访,写成震惊世界的纪实作品《恶魔的饱食》。他在该书中称,综合许多人的证言,“马路大”大致有3类:中部 战线、北部战线俘虏的八路军官兵、国民党官兵,以及在各个城市、农村从事抗日活动的人员等;在哈尔滨市内以及周边地区逮捕的苏联红军士兵、情报人员。
      可见满洲国的警长也因为为苏联进行谍报工作而沦为“马路大”。
      战后,731部队和石井四郎的种种恶行被逐步披露,731部队遂获得了“东方奥斯维辛”的称号。731部队的反人类行径恐怕丝毫不逊于奥斯维辛。但是 731部队与纳粹德国的集中营本质的不同在于,731部队并不是在进行种族灭绝,其受害者得数量远远不能与纳粹集中营相比,而且种族构成也是多样的,并不 是针对任何一个种族。
      对于满洲人来说,当时他们对731部队的存在毫不知情,由于严格的保密,满洲国从普通民众到皇帝溥仪都不知道731这回事儿,所以当时也不存在什么恐怖的气氛。
      731部队的历史毫无疑问是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为了防止这样的惨剧再度发生,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了解这段历史,我们要像谴责奥斯维辛集中 营一样去谴责731部队的这种反人类的行径。即便有人给苏联当间谍、抑或当土匪杀人越货犯了死罪,被这样惨无人道的折磨致死也是毫无道理的,是没有任何正 当性的。讽刺的是,731部队的主谋石井四郎并没有受到法律的公正审判,731部队的实验数据和资料后来被美苏军方所利用。政治是最可怕的,但这并不是说 我们要远离政治,恰恰因为政治的残酷,我们每个人才应该参与其中,防止它变成少数人牟利的工具。可以想象,731的时代如果有网络,如果有现在一样发达的 媒体和通讯技术,那么这恶很可能会被扼杀在萌芽之中。言论自由也许本身改变不了什么,但是它能够使千千万万有行动能力的人行动起来!在任何时代,对事实的 掩盖只会平添悲剧。

满洲国的宗教自由
      满洲国可能是世界上存在过的宗教最自由的国度之一,宗教种类之多,涵盖了当今世界众多主流宗教,有汉传佛教、藏传佛教、日本佛教净土真宗、道教、东正教、 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日本神道教。各个宗教都有可观的信众。满洲国时期,并无对某一种或几种宗教信徒迫害的记录,而且各个宗教信徒间并无明 显的冲突,可以说是各信各的,你烧你的香,我做我的弥撒,井水不犯河水。哈尔滨聚集了大量的白俄和犹太人,所以东正教和犹太教是主流,有很多的东正教和犹 太教教堂,当然哈尔滨也有很的大汉传佛教寺庙,比如极乐寺。满洲的各大城市都有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满洲西部是蒙古族的聚集区,在那里藏传佛教很盛行,比 较大的寺庙有查干湖畔的妙音寺。满洲国当局对蒙古族采取怀柔政策,对喇嘛是很尊重的,当然,对其他所有民族都是怀柔政策,对宗教领袖都很尊重,梵蒂冈就是 与满洲国最早建交的国家之一,后来日军击毙苏联支持的武装人员赵尚志,在满洲国护国般若寺的主持炎虚法师的坚持下,其头颅被埋在护国般若寺内。


左上为新京护国般若寺,始建于1932年,1936年建成。文革中被毁。



满洲国明信片上的吉林天主教堂,文革中被毁。



圣• 尼古拉教堂是中东铁路在哈尔滨建造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哈尔滨全城的制高点,也是城市建设原点。建筑采用近似希腊十字的八角布局,圆木井干式木结构,,未用 一钉一铁,全部木构件均用楔接。建筑比例精确,形体错落,装饰精美。教堂主入口双向室外木楼梯,覆以双坡顶篷,中部交叉成焰心状尖拱,拱心饰以精致的木刻 花饰,楼梯、栏杆及栏板同样饰以精美的雕刻;主入口上层为耸起的钟楼,四面透空,覆以陡峭的四坡顶;三个并排而立的“洋葱顶”饱满圆润,形态优雅。教堂正 中耸起高高的八角形帐篷顶,其中设小洋葱形状的穹顶,极力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无限神秘、神权至高无上的幻觉。整体建筑造型完美匀称,堪称木结构教堂精 品之作。文革中被彻底焚毁。



     挡在新京大同大街慢车道上的“孝子坟”,相传光绪年间长春有个叫王梦惺的人,生性淳孝。38岁那年,其母病故,葬母后他在辽宁千山道观入道。10余年后返 回母亲墓边苦守,仅以生小米和冷水果腹,且终日不与外人交谈,忍冻受饿以尽孝道,世人为其孝心所感动。守墓3年后,王梦惺于1913年去世,世人将他们母 子合葬一处,此后千山道友在王梦惺坟旁建起了一座道观。这就是名噪一时、观者如云的长春孝子坟。新京大同大街相当于北京长安街,尽管孝子坟挡住了首都的中 央主干道,但是当局并未将其拆毁。“孝子坟”在满洲国稳稳当当地挡了14年大街。后被TG拆毁。


1943年满洲国当局修缮后的孝子坟。
他们也是满洲人
      这个几天恰逢诺贝尔奖颁奖,长春一下子就出了俩诺贝尔奖得主,不要说长春这样没什么国际知名度的城市,就是换了纽约东京,官方和市民也都有理由好好庆贺一番!可是长春却出奇的静,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这也算是世界级的奇观!
      


      1935年出生于满洲新京的岸根英一,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其维基百科的词条中提到,由于满洲国孩子上学比日本早一岁,所以岸根英一在日本上中学的时候比同班同学都小一岁。
      同样是在1935年,新京南面的满洲第一大城市奉天,一个男孩儿在千代田公园旁呱呱坠地,他父亲父是个日本愤青,曾作为学生代表强烈要求日本占领中国,后 被当时日本陆军部几乎抛弃的石原莞尔一通嘲笑加教训,心中猛然对石原莞尔充满崇拜,后产一子,名字取了坂垣征四郎的征,石原莞尔的尔。
      这个孩子日后成为了世界级的指挥家,他的名字叫做小泽征尔!


小泽征尔
     另一位不得不提的日本裔满洲人就是李香兰,日本名山口淑子,是从事电影的演员与歌手,李香兰是花腔女高音,而且受过正式的西洋声乐教育,很擅长美声唱法。后任日本参议院议员。淑子的祖父山口博在1906年举家到满洲。李香兰是地地道道的满洲人。
      1920 年2月12日,山口淑子出生于奉天省抚顺。由于父亲山口文雄在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所属的抚顺煤矿任职。举家迁往抚顺。1933年被父亲的义兄弟沈阳银行经 理李际春收为义女,起中文名为李香兰。1933年,李香兰患肺病。后受俄罗斯好友建议,开始跟一位“白俄”女士学习声乐。李香兰亦为天津市长潘毓桂义女。 曾以潘淑华之名义在北京翊教女子中学就学,1937年毕业。然而她从不公开自己的身世,中国人都不知她的日本血统,说得一口非常标准京片子的她,中国民众 还把她当作地道北京人。在满洲国的流行歌曲大赏赛中获得头奖。1937年,满洲映画协会(简称“满映”)成立。李香兰进入满洲国电影界,并成为其头号女 星。1942年,到上海发展,以李香兰的名字登上舞台,为中华电影公司、中华联合制片公司、满映拍了经典电影《万世流芳》并主唱电影主题曲《卖糖歌》及插 曲《戒烟歌》使之红遍全中国,跟着《夜来香》、《恨不相逢未嫁时》、《海燕》使之更上一层楼,成为与周璇、白光、张露、吴莺音齐名的上海滩“五大歌后”之 一。1943年,《莎勇之钟》于台沪满三地上映。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满洲国灭亡,李香兰以汉奸罪名被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逮捕。但之后因证明了其日本人的身份而得以被无罪释放遣返。


李香兰签名照


已经90岁的李香兰,其保养的功力实在是让人惊讶。


日本的对满态度以及满洲人的对日态度
      对于满洲人来说,日本人绝对不是什么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世界上不存在这么好的“友邦”,但也绝不是什么无恶不作的魔鬼。任何把国家行为道德化的想法都是极其幼稚的。
      如果你看过俞天任写的《军国幕僚》就会对当时的日本有个了解,如果实在嫌这本书太长了读一读推倒柏林墙写的《日本如何走向灭亡》也不错。
      满洲的富饶是众所周知的,是亚洲大陆上最适合发展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工业的地方,当时的日本知识界和普通民众一度将满洲视为日本的生命线,大有不得到满洲日 本就要灭亡的危机感,对待自己的生命线显然是不能胡来的。后来日本文官政府与汪精卫谈判,几近成功,大体内容就是保持满洲独立,日本撤兵!说白了就是“支 那我不要了,满洲必须给我!”满洲当时已经有3000万人口,是日本的1/3强,已经是亚洲除了日本本土以外最现代化的地区,初步建立了上游至矿业,下游 到汽车工业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体系,文明水平跟日本起码还在一个数量级上。日本对待满洲的方式显然不是美国人对待印第安人那样——相差好几个层次的文明之间 的一边倒的大虐杀。日本对待满洲人是怀柔政策,甚至比对待台湾人更加的怀柔。生于吉林市,经历过满洲国时期的于志钧教授说:““王道乐土”是为日本的文化战略服务的,远不是今天一些文献所描绘的“欺骗”,而是实在操作。中国有句成语“乐不思蜀”,日本让东北人“乐不思中”!日本要在东北打造一个“王道乐土”现实社会。为了让今天的人们知道什么是“王道乐土”,我拉回那个时代,谈我之所见所闻和所感。中国不是没有这样的历史,元朝和满清都有过!日本害怕重蹈覆辙。“王道乐土”就是收买人心,玩假的不行。
      一 个强者对一个弱者,武力征服相对是容易的;然而,征服之后的统治就困难了。日本占领东北之后,怎么办?东北不是西伯利亚那样的无人区,有三千万人口,是日 本人的三分之一强。对当时这样一个巨量人口,只能是安抚,别无良策。日本这样一个精细民族,当然明白。关键之关键,是切断东北人民对中国的宗主国认同。这 是不容易的,但不是不能做到的。那就是迅速地给“满洲国人”以看得见和感觉到的好处。“王道乐土”就这样出炉了。从1931年到1939年,日本的“满洲 政策”是这样制定的,也是这么做的。1940年之后,日本陷入侵华战争泥潭,就乱了方寸。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就走向毁灭之路!”
       从事实来看,于教授的分析是合理的,不然也不会出现他们一家去北京天津旅游,阔的跟美国佬一样的经历。此外,种种史料表明,深具岛国危机感的日本打算把他 们国家的主体搬到大陆上,搬到满洲。所以日本人对满洲的态度绝对与英国人对印度的态度不同,完完全全是当做自己的家来建设,在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满洲甚至是领先于日本本土的。长 春人都知道天皇当年是有计划把家搬到新京的,英国女王可曾想永久的居住在德里?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满洲人跟日本人是一个种族,注意种族是一个生物 学范畴的定义,而不是文化上的。民族是文化定义,是可以改变的,而种族是不可变的。这导致日本对台湾和满洲的态度是同英国人对印度人、西班牙人对菲律宾人 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日本人对满洲人是想极力同化、皇民化,这显然没有成功,起码14年是不够的。
      在满洲工作的台湾人蔡西坤回忆“满 洲国首都新京(长春)采取计划都市,设计得非常好,主要道路为长达几十公里,又宽又直的大同大道,整个建设规划都以王道乐土为依归。依日本政府的计划,日 本皇帝所在的都城京都迁到东京後,将来要迁移到新京(新设的京都)来,所以新京在建设上特别注重「民族协和」的精神。我们大同学院的制服就叫做「协和 服」。”
      “有这些机会出入中国大陆与满洲国,我深深感觉山海关内外的风土人情差别很大,山海关内人口很多,生活条件却不如关外,大部份人民都是又脏又乱,有些人因为贫穷,还会抢钱呢!有次我带著三千元满币(值同日币使用,我未兑换为大洋)到华中徐州玩,结果眼看著被抢,却因为人太多无法追回而作罢。
      满洲人则不一样,满洲人很好,既有情性,又讲信用,我和满洲人的接触虽然不多,但印象、观感都不错。当时「满洲国」有满洲话(即北京话)的分等考试,我在 高等学校时已学过北京话,因此来到满洲,参加满洲话分等考试,成绩还不错,是二等通译,所以我和满洲人可以沟通。”
      在满洲中央银行工作过的吴金川回忆道“日本人对满洲国有特殊待遇,他们在满洲国的建设按步就班,比较不像在山海关以内那样胡作非为。当时中国银行总裁张嘉璈和日本财阀中第一强的三井财阀三井株式会社社长池田成彬曾有过暗约:山海关以北的东北地区,中国委任日本经营;但日本人不得进入山海关一步。当时若真能实行是很理想,可惜日本并没有履约,因为池田成彬被日本军部控制,不能照约实行,结果日军制造卢沟桥事件并在上海登陆,中日之战遂难以避免。”        在满洲国驻泰使馆工作的台湾人杨兰洲回忆“ 满洲国驻泰国公使馆的地位和日本驻泰国大使馆地位相当,所以满洲国人在泰国还蛮被看重,台湾人就不一样了。台湾人去泰国者,完全没有依靠,常被泰国政府欺侮,他们都想来当满洲国人。因此产生这样有趣的现象:满洲国到泰国开设公使馆,满洲国没有人来,来的大多是没有受到保护的台湾侨民。”

    同样在满洲国外交部门工作的吴左金先生回忆“当时国民政府在朝鲜亦设一中国领事馆,负责当地中国侨民的事务,但中国侨民发生纠纷,多利用满洲国新义州领事馆的权势。因为日本比较偏向满洲国这一方,所以侨民有事都来找我们,通常只要协调一下即通融过去,而中国领事馆的作用则不大。在我任内,曾有一两个中国侨商被日本宪兵抓走,他们跑到领事馆求救,我去说情,日本宪兵随予放行。”
      “我觉得在满洲,日本人的确用真心建设,到那里的日人多有久居的打算,这和在台湾的日人不同,在台日人多半想捞点钱财即回日本,所以在满洲日人较好相处,较无优越感。他们曾对新京做了非常完善的都市计划,建筑完全按照设计施工。”
      可见,日本从里到外的对满态度都是与日本无差别的、一体化的。
      至于老一辈普通满洲人的对日态度,显然谈不上感恩戴德,但也绝不是深仇大恨,我家里四位老人都没说过日本人什么坏话,来自阜新的王圣元在上一篇日志的回复里提到:他爷爷说“你说日本人有多坏,那我没见过,你说日本人有多好,我可见过”(原话如此)。 但 是满洲国末期日本在军国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俗话说“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美者昌,逆美者亡。”日本军国主义在关公面前耍大刀,最后也拉着满洲吃了锅 烙。所以当年日本投降,国军入城的时候满洲人还是欢迎的,跟台湾人一样,等待着他们的命运却远不及他们已经经历过的好,这是后话。
满洲国的“辛德勒”——王替夫
      公元2001年7月13日,一位九旬老人在哈尔滨悄然离世。没有多少人记得他风雨坎坷的一生,没有多少人了解他的辉煌成就,也没有多少人理解他无奈困苦的 心灵。老人匆匆的走了,不知道他临终前对自己的这几十年作何评价,我猜想,他应该感到坦然、幸福,他无愧于自己的一生。由于历史原因,他的事迹没有能广为 流传,但这又怎样呢,他曾经捍卫过正义,这就足够了。
       2001年7月30日,时任以色列驻中国大使沙雷夫先生来哈尔滨,打算探望这位犹太民族的朋友。很遗憾,只相差半个多月,便只得阴阳两重天。同年,春风文 艺出版社出版了长篇纪实文学《一个伪满外交官的人生告白》,作者不无遗憾地在后记中说:“王替夫的故事没有因为他猝然离世而结束,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一位哈尔滨东省法政大学的优秀大学生;
      他是一位语言和外交天才;
      他是为日本、满洲国效力的公职人员,一些人称他为“汉奸”;
      他是唯一面见希特勒,并与之共进晚餐的中国人;
      以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世界上拯救犹太人生命最多的人!
      1911年6月29日,王替夫出生在吉林市永吉县。他很小就对英语、俄语非常感兴趣,并达到了自由沟通的水平。1931年,当他在哈尔滨法政大学读到大三的时候,他已经能熟练运用日、俄、英、德四国语言。起初他不承认满洲国的合法性,曾经上书李顿调查团:
尊敬的李敦爵士阁下:

阁下不辞劳顿,亲自率团来华,实不负万国之托暨吾国民所望。在下系本埠人士,就读于东省特区法政大学,只图求知以报国,而今日人入侵,横行恣肆,令吾辈报国无门,前途断送,特以万分沉痛之心情致函于阁下。

日 本地处东瀛,垂涎我关东(原文误作“东关”,夏红注)土地已久,终于挑起奉天事变,悍然占据沈阳、吉林,又发兵热河,将战火蔓延至关东三省,且以扶持之 名,擅立国中之国,敢问公理何在,吾国之主权何在?吾国军队并非无力御敌,奉政府之命以图国家处置而已。民众暨学界亦遵国家之命而忍痛克剩,寄厚望于国际 公论。

切望贵调查团秉持正义之精神,明察日人之恶行,并诉诸国际联盟,以公法绳之,是所至盼。

特此致函
恭祝顺绥

王替夫敬呈
      后来王替夫当上了满洲国的外交官,这态度的转变自有他自己的理由。无人有权苛责!由于出色的德语水平和外交才能,他很快被派往日本的盟国德国,成为伪满洲 国驻德公使馆领事兼书记官。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爆发,王替夫通过和希特勒的亲密接触,初步了解了德国的政策和独裁者的思想。他同情犹太人,亲眼见到 了他们的境遇,“为犹太人做点事”就成了他经常考虑的问题。
      1935年,机会来了。美国的犹太人机构计划接收部分犹太人,而德国希望 让这些犹太人经前苏联到伪满洲国,然后再去美国。具体办理这件事情的任务,恰好落在刚刚获悉德国消灭犹太人计划的王替夫身上。在他和美国犹太人共济会会长 托马斯、和他的上司,外满洲国公使吕宜文协商后,成倍增加签发护照的数量,最多时达到每天100份。
      二战爆发后,德国通知王替夫不要再给犹太人发护照了。但他在吕公使的支持下,继续秘密签发,而且越来越多。后来日本人发现,拿着王替夫签名护照的犹太人实 在太多了,怕影响其与德国的关系,要求他立刻停止。直到1940年6月被调回国内,他一直没有停下在护照上签名的工作。
       在驶向东方的列车上,他清楚自己恐怕难逃牢狱之灾,搞不好要人头落地。但他也清楚,只要犹太人拿到护照,他们就可以离开魔窟,保全性命。于是他不顾一切, 拿起尚未派发的签证,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从车窗抛向车外,外面等候被德国遣送的犹太人接到后就是一阵狂喜的欢呼……这样的欢呼,伴随了他一路。
      两年里,一共有1.2万犹太难民拿着王替夫签名的护照经过前苏联的远东地区抵达满洲,转而南下上海。而被大书特书,被拍成电影的德商辛德勒,解救的犹太人数量不过是满洲国外交官王替夫的十分之一!! 《辛德勒的名单》里有这样一句话“救一人即救全世界!”那么12000人呢?


年轻的外交官,王替夫



王替夫为犹太人签发的护照。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一位哈尔滨东省法政大学的优秀大学生;-----------成绩也许优秀,不过该大学应该不会为之骄傲。
他是一位语言和外交天才;-------------天才也太廉价了。
他是为日本、满洲国效力的公职人员,一些人称他为“汉奸”;----------不是一些人,是大多数人。其实汪精卫也是为日本效力的公职人员嘛!
      他是唯一面见希特勒,并与之共进晚餐的中国人;---------就我所知,蒋二公子见希特勒起码三次。
      以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世界上拯救犹太人生命最多的人!-------靠,光丹麦国王就庇护了10万犹太人。况且,慷中国之慨给犹太人有什么好的。
汉奸贴!楼主是满独!滚出中国去!

    “源于校内文章,系该2B作者原创,本人完全反对其中内容!”
  

    可怜的楼主,又被误伤了{:lei:}
回复 4# 要大炮不要黄油


    误伤楼主了。楼主的愿意是让大家好好批判下,你如果有更好地批驳意见,那就贡献出来,咱们再拿到人人上去反驳他们。
你的举报我看到了,请持续关注历史版块。
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自己就那么想当汉奸。
明显是汉奸贴!当然不是拍楼主,但写这样汉奸贴的必须拍死!
很多万人坑好象就在东北吧
日本當時搞得還不就是滿清入關那套,要穩定局勢一味的殺戮是行不通的,需要融合同化。香港英國人也搞了很多建設,很多慈善民生的好政策好制度都是大英帝國的政治精英設計的,就那麼回事,清朝入關後不也用了很多漢人,制定了不少恢復生產力,緩和民族矛盾的政策,起碼活在康乾盛世的中國人比明朝末年大明內部反賊四起吏治敗壞的政體下更加有安全感,中國人的老話: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
东北人在抗日斗争中为何显得不卖力气?为何抗联的群众基础不强?这里本人要说一下,本人以前在历史版面法国一个原创帖子说过这事,现在不好找了就简单的说一下吧。

一、经济原因:
东北老百姓闹革命的情绪远比馆内差是因为东北地广人稀,可耕种土地俯身皆是,这与关内紧张的土地关系不同,老百姓只要不是懒汉就没有饿死的,自己开几亩荒地就能活,这就大大降低了老百姓的革 命热情,说穿了何为革 命?革 命就是穷人要吃饭而造反,既然不愁吃穿还革什么命?

二、共 产 党势力薄弱:
共 产 党 人在关内开花结果,但在关外却很难立足,最起码在1945年之前是很薄弱的,一无强大的组织二无群众基础,这为后来的抗联斗争失败埋下了伏笔。

三、日军军力问题:
日本关东军为了防备苏联可能的攻击常年在东北三省驻军百万,即便到了二战末期在东北仍然有近七十万日军,而关东军的组成一直是日军精锐,试想日军在抗战初期在整个关内战场也不过佣兵百万而已,在东北三省几十万平方公里之内却驻军百万,这兵力比是多么恐怖,抗联在面对日军百万精锐之时很难抵挡。

四、抗联组成和发展问题:
抗联的前身是东北军残部和各胡子部队,共 产 党 领导的队伍是在1933年之后才逐渐显现的,这也就说明东北抗联很难统一作战更别说统一管理,各部武装凭借自己的意愿抗战,无组织无纪律无指挥,很难对日军造成较大损伤,共 党 发展后抗联稍有起色可惜日军也发现了这点蜂拥而攻之结果 共 党只能撤往苏联。

五、气候原因:
东北气候寒冷,特别是冬季雪厚天寒,抗联在得不到群众支持下很难再雪地里坚持,缺医少药、食物供给困难,而日军专挑冬季进行所谓的讨伐作战,使抗联屡屡吃败仗。

六、无法得到群众支持
9.18后东北群众对日军十分仇恨,对抗联的支柱很积极,日军占领整个东北后为了对付抗联发动群众于是想出了集团部落制度,将群众圈居一处,垒高墙设炮楼,再加上东北本来地广人稀,群众已被圈居抗联立即就变成了瞎子聋子,粮食补给无法得到供给、情报无法得到群众支持。

纵观所述东北抗日斗争与关内完全不是一回事,很多人动辄就拿关内的抗日斗争经验来想到然的比说东北,完全不考虑东北的特殊情况,最后居然给东北人扣上了全体是汉奸的帽子,十分可恨!东北当年的抗日斗争可以说是整个中国抗日斗争最艰苦的战场,无补给、无群众基础、面对恶劣的气候条件,特别是十万抗联战士要面对百万日军精锐的攻击,这个比例是整个抗日战争中各战场来说是最残酷,东北人民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抗战了十三年,即便是土匪胡子不认同共产党领导但他依然抗日决心不死,东北各抗日部队投降叛敌的远远少于关内各战场。对于这些抗日英烈我们不能无端的指责!
《夜幕下的哈尔滨》应该是正统的主流文学吧,记得里面的也曾经说到9。18之前日本在东北还是采取了一些怀柔政策,当然东北人民的抵抗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

申请一下我痛恨日本人,上面只是就事论事,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