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老师”谭千秋调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49:48
谭千秋,生前系四川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所属东汽中学学生工作处主任,四川省特级教师。2008年5月12日在地震中遇难,媒体报道其在危急时刻将4名学生掩护在身下,后被追授为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英雄等。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汉旺镇东汽中学。18岁的刘虹利脚下忽然空了,她连同课桌一起从四楼自由落体到地面,被夹在几块水泥预制板中。地震发生时,她甚至连自己的惊呼声都没听见。再次睁眼之时,周围已经是漆黑一片。她和另外两位高二的学生互相鼓励,38个小时以后,三人先后被救出。此过程中刘虹利意识清醒。
    刘虹利昏迷了很久,真正让她与现实世界再次产生接触的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谭千秋。震后一周,当时刘虹利还住在成都华西医院的ICU病房,一家香港媒体直接闯进来,把镜头对准她,“你对镜头说说感谢谭千秋老师的话。”谭千秋?刘虹利只记得这位中年男老师教高二(1)班的政治课,是学校的政教科主任,她完全不清楚自己的获救与谭老师有什么关系。
    “我也不知道我说了什么,就胡编乱造地说了很多。”刘虹利说。
    在刘虹利获救的14日当晚,有媒体刊发了《那一刻,他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的报道,内文描述了谭千秋在危难时刻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保护的四个学生都活了,而刘虹利就是其中之一。这篇仅938个字的报道,感动了全国,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了井喷式的传播,并为已故的谭千秋老师赢来极大的赞誉。
    时隔两年有余,一篇题为《英雄谭千秋救人事迹涉嫌造假》的帖子在网上流传,该文称“媒体笔下的谭老师冷静果断,救人细节栩栩如生……但奇怪的是,高二(1)班生还的所有学生事后好像全部失忆,忘记他们的救命恩人了。”
    经南都记者调查,最初报道的被谭千秋老师所救的4名学生,只有刘虹利是真实存在的,而另外3人,付强死亡,田刚、余建则不存在。而与刘虹利一同获救的两名学生牟莎莎和丁楠杰,也不如报道所说,是高二(1)班的学生。“学生都知道这是假的,每次开大会时老师在上面讲谭老师的事迹,都有同学在下面笑。”刘虹利说。现任东汽八一中学副校长唐祖贵说,这个事情,不用说,不需要说,“当时的确是需要这么一个英雄楷模。”
    东汽中学的70岁老校长张天明说,大人们在这件事上说了谎。谎言一旦产生,就仿佛有了生命,越长越大,也没人敢当那个指出皇帝新衣的孩子。“宣传、写书、拍电影……都出来了,谁也控制不了局面了。后来还评了烈士,再后来各家媒体把抗震救灾的英雄行为又重新报道了一遍。这个事或许造假者心里有数,但是谁也控制不了这个局面。”
    还原灾难现场
    东汽中学重建以后,位于德阳市郊,改名为东汽八一中学。在学校的食堂旁边,有一座金属雕塑,正面有四簇火苗一般的线条,象征被谭千秋所救的四名学生。而背后用英文写着一首小诗,“保佑孩子们,让他们在世界上获得保护,让他们拥有春天”。该雕塑是一个海外华人捐助给学校纪念谭千秋的。
    这是学校里不能说的秘密,在典礼上,在课堂里,大家常常能听到谭千秋的名字,可获救的学生具体是哪4个,无人知晓,包括现任校长周德祥、谭千秋的遗孀张关容等。大家已经对这个秘密习以为常,并不再试图去想起。
    刘虹利今年从东汽八一中学毕业了,带着她在地震中受伤的左腿,如今在一所大专里学习绘画设计。她开始对这个秘密不那么看重了,“为了咱们学校,当时我就想,就那么认了吧。”可如今,她会直接地说,这是假的。
    媒体最初的报道对场面的还原栩栩如生,如同身历其境,对话、动作无一不齐。该报道指出,地震刹那,谭千秋便明白发生了什么。他大声喊:“同学们,地震了,快跟着我往楼下跑!”同学们在他的指挥下,沿着楼梯蜂拥而下。这时,有学生喊:“教室里还有几个人!”谭千秋一听,急忙转身从三楼返回四楼。这时,他看到高二(1)班教室里,刘红丽(注:实为刘虹利)等4个学生正吓得直哭,不知所措,连忙冲着他们大喊:“不要哭了,快跟着我下楼!”然而,就在此时,大楼中间突然裂开一条长长的缝,楼体刹那间裂成两半,而这道裂缝正好在楼梯边,逃生的路被堵死了!谭千秋见状,急忙叫孩子们躲到课桌下面。此时,水泥天花板眼看就要砸向孩子们,谭千秋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扶正课桌,用身体护住了孩子们。就在这时,水泥预制板塌了下来,砸在谭千秋的身上……
    而在报道里,谭千秋还坚持生存了很长时间,说了许多鼓励学生的话,包括“如果老师有什么意外,这权当是老师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吧!”
    刘虹利回忆,“我知道的情况跟媒体报道的完全不一样。最后活着出来的有3个人,一个男生两个女生。地震发生当时,他(谭千秋)挥了一下手,指不要慌(那意思),然后我就掉下去了。后来已经埋了很久了,听见他老婆(张关容)在外面喊他,然后他手机不知道调了闹钟还是啥,还在那里响,他就在我们上面,刚好就是那个张开双手趴在桌子上的姿势。”
    刘虹利平日素有观察别人的习惯,当时她唯一能动的左手,往上一摸,摸到的一只冰冷的手。“谭老师的手我特别熟悉,我感觉就是他,结果真的就是他。”刘虹利指出,自己坐在第二排,距离讲台差不多有两米,当时在讲课的谭老师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冲过来。
    与刘虹利一起被埋在废墟下的高二(5)班学生牟莎莎印证了刘虹利的说法。她表示在废墟下的38个小时,自己和刘虹利只隔了一块预制板,从来没有听到谭千秋说话,而自己也不是在楼梯处掉下去的,而是和刘虹利一样,没来得及反应,直接从三楼掉到一楼,所以被压在了课桌底下。
    不存在的获救学生
    报道中所称的被谭千秋所救的四名学生到底是谁?这是东汽中学退休老校长张天明心里一直的疑问。
    5月15日,他读到新闻《那一刻,他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后,大为感动,希望能找到这四名学生,为谭老师写纪念文章。这位老人从1968年东汽中学创校即任教于此,退休之后也常被学校请回去编写校史。
    “我转了好多个学生安置点,但都没有找到。最后,有老师劝我不用找了,文章里说的几个学生根本不存在。”
    2009年,张天明获校方邀请编写了一本《痛定思痛———纪念“5·12”一周年》的书,里面收录了几乎所有东汽中学幸存学生的回忆文章。他找到了高二(1)班幸存的八名学生,他们分别是卓明英、彭茜、周超、刘虹利、刘洋、唐琪、张凯、曹林琳。而在报道谭千秋事迹的特写新闻《最后一课:人生的价值》里,这四个学生则是“刘虹丽(注:原文如此)、田刚、付强和余建”,都是原高二(1)班的学生。
    据刘虹利表示,和她一起获救的是牟莎莎、丁楠杰,这两人是原高二(5)班同学,属于理科班。但是在牟莎莎与丁楠杰后来所写的“5·12”追忆文章里,都没有提及被老师救起的情节。丁楠杰在《5·12地震纪实》中,唯一提及的老师是一名被埋在他们正下方的女老师,她在被埋不久后死去。
    此外,牟莎莎表示,报道里提到的付强是高二(5)班的,也不是和他们埋在一起的,而且地震后再也没有回到学校。
    至于“田刚”、“余建”,东汽中学某校领导向南都记者承认,他们并不在学生名册之上。
    震后一年,有媒体进行回访。这次的名单上出现了一个新名字。“琦琦叫唐佳琦,是谭千秋护在课桌下的四个孩子之一,她的父亲唐祖贵是东汽中学英语教师,也是谭千秋最好的朋友。”但唐祖贵在向南都记者描述亡女当时被救的情况时,并没有认定她是谭千秋所救,而唐佳琦也未和刘虹利等埋在一处。
    张天明始终没有弄明白,为什么学生数字不确定,且几个班的学生混为一谈。最让他不明白的是,震后两年,校方似乎从来没有核实此事的意思。“究竟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谭老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是不是能做出那么多动作、说了那么多话?这个用常理判断都是不合理的。”
    对于谭千秋救人一事的真假,在师生中议论已久,这几名不存在的学生也和300多名遇害的师生一样,成了东汽中学挥之不去的阴影。
    谁是信息源?
    在一片混乱的灾区里,消息也在混乱中传递。
    最早报道此事的新华社记者孙闻回忆,当时他与同事田雨和王建华是5月13日夜里11时50分许,随国家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抵达德阳市汉旺镇东汽小学操场外。“一辆救护车从我身边疾驰而过,停在不远处。几位救援人员抬着一个刚刚从东汽中学废墟里扒出来的女孩,飞奔着往救护车上送。”孙闻回忆说,“我的同事田雨贴在女孩儿耳边问她叫什么名字。女孩儿用微弱的声音回答叫刘虹利。”
    “当时只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看到有学生活着被救出来了,而且意识比较好,就很高兴了。”孙闻说,“当时还没想到作为记者要从中挖掘出什么新闻来。”
    随后刘虹利被拉走了,“我们看见了他的舅舅,是他的舅舅跟我们说刘虹利是被她的老师救下来的,同时被救的还有3个孩子,已经被送到医院了。我们最初就是从刘虹利的舅舅那里得到这个消息的。觉得很有价值。”孙闻说,“第二天一早,负责登记遇难者身份的东汽集团工会的工作人员指着操场南边第三具遗体告诉我们,那就是那个救了4个学生的老师谭千秋。”
    孙闻表示,“我们在当地待了不到24个小时,后来东汽的救援工作结束后,我们就兵分两路,一路随着救援队小分队去了映秀了,另一路随救援队大部队去了北川。我们在东汽采访的时候,没听说他们在废墟里还有过对话。我绝对没有写过,通过新华社发出来的通稿都没有,因为这些情节我根本就没有采访到,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些‘对话’的情节不是我写的。”
    孙闻回忆,当时看到谭老师的遗体,后脑都凹进去了,是不太可能在下面还生存了一段时间,应该是即刻就遇难了。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
    “作为最早报道这个事件的记者之一,我对我的报道内容是负责的。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写稿时就分别采访到的内容进行了比对、核实,确保写进稿子里的内容都是相互印证过的。可以说稿子里每句引语都有出处,每个描写都是客观的。”
    在谭千秋母校湖南大学为其编写的《大爱千秋———记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英雄谭千秋》里收录了《最后一课:人生的价值》一文,里面生动地描写了谭千秋救人的对话和动作。据现有资料所能查到的,此文最早来源于2008年5月21日《长沙晚报》的报道。
    东汽中学校长周德祥说,老师救人的消息最早是刘虹利的舅舅说的。他认为刘虹利当时的状态并不清醒,所说的话不能尽信。刘虹利则表示,舅舅从来没讲自己说过这话,她父亲也一再愤慨于媒体的信口开河。
    此外,副校长唐祖贵告诉南都记者,他相信谭老师是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但是我们确实是没有看到”。对于被谭千秋救起的四个学生,除了刘虹利之外,其他的几人学校也不清楚。“那个时候都在忙于救人,受伤的学生我们就找了好久,作为学校也没有必要来核实这个事情,媒体怎么说,我们就是怎么认为。”
    自媒体报道了谭千秋的事迹后,数以万计的网民纷纷在网络上留言追思。湖南大学尤以这位校友为荣,高调迎接谭家遗孤回校,为谭千秋办起了各种悼念学习活动,派人往灾区和谭千秋家乡衡阳祁东县搜集素材,编写了《大爱千秋》一书;2009年,又联合影视公司推出了以谭千秋为主角的电影《最后一课》。
    接到书稿任务后,《大爱千秋》的撰稿人之一、湖南大学报编辑部主任彭世文在5月27日赶赴灾区。由于东汽中学的地震现场疫情严重,被封锁管制,他未能进入,最后落脚于安置灾民的德阳体育馆展开了采访。东汽中学震后幸存的师生大多安置在此,彭世文采访到了谭千秋的诸多同事,但是未能采访到一位学生,“幸存下来的同学都去救人去了。”最初报道中提到的四名获救学生,彭世文也“想了很多办法”去找,但是由于救灾现场情况混乱,终归没有找到。最终只是“核实了获救的四名学生的姓名”,对报道中提到的谭千秋救人的过程,他也没有进一步进行核实。
    好老师身后尴尬
    谭老师是好人。关于这点,认识谭千秋的每一个师生都毫不怀疑。有人说他会拾起操场上的石头,怕学生绊倒;也有人说他在冬天最冷的时候,下河救了一个溺水的人。年过半百,半生任教,他严厉却不失为一个负责的好老师。
    但这位一生踏实的教师,却不知自己身后遗留下如此尴尬的现实。他先是被动地成了一个烈士,然后又遭遇怀疑。窃窃私语在校园内无法休止,私下里谈及谭千秋,老师们都很容易流露出一种不言而喻的暧昧神情。刘虹利甚至没办法面对谭的遗孀张关容,每次在走廊上看到张老师,都是能躲就躲,如果躲不过去,就只好混在学生群里,叫一声“老师好”。为什么前两年都没对媒体说实话?来采访的媒体实际上并没有给刘虹利这个机会。每次一见面,都是直接让刘说些感谢谭老师的话。“他们都认为事实就是这样的,我也只好顺着他们说些话。”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
    这些尴尬毫无疑问地首先波及了张关容,她也在东汽中学任教。在地震中,东汽中学一共有14名老师遇难。“相比起被广泛报道的谭家,其余家庭难免有落差。”张天明说,校内甚至一直有谣言,称谭家这两年来接受了巨额捐款。
    张关容说话很细软,语气却是坚定的。“我们仙子(谭千秋的小女儿谭仙子)都是拿政府的抚恤金生活,和大家都一样的。”虽然不清楚当时被救的学生具体是谁,但她相信谭千秋素来的品行,也从来没有怀疑过丈夫救人的事情,她认为如果丈夫不是想救学生,没有必要做出张开双手的姿势,而是应该掩头保护自己。
    “如果这件事情都不是真的话,国家表彰了那么多人,那每个人都应该去核实。什邡有个女老师,为救学生断成三段,也是从姿势判断的。如果要去挖掘已经过去的事情,那这些人的事迹是不是都该去推翻?这个社会应该去相信好的事情,好的事情都变成坏的,那全国人民就不再相信这种舆论了。”
    “人已经死了,如果现在还挖掘一些什么事情,我觉得是忽略了我们家属的感受。”张关容说这话的时候激动得眼泛泪光,她和谭千秋3岁的小女儿仙子在一旁,无忧无虑地看着热闹的卡通片。
    2008年7月,谭千秋被追认为烈士。2009年国庆前夕,谭千秋和其他62名烈士的照片和事迹被选入湖南烈士公园陈列室,和谭千秋一起增补进烈士陈列位的,有1998年抗洪英雄高建成、国民党抗战将领齐学启等人。今年的10月20日,湖南烈士纪念塔的展厅内,烈士陈列位前驻足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一位中年男子在谭千秋的像前停留,念了句“这是汶川地震的”。
    许多人至今都惦记着张开双臂保护学生的谭老师。去年中秋节张天明在学校收发室里看到一张汇款单,上面写着过节了,惦记着谭老师的家人。他眼泪一下子掉下来了。“我倒不是为谭千秋掉眼泪,谭老师人品绝对没有问题,我们都认识好多年了。但我觉得中国这些老百姓太淳朴了,太善良了。我在想,如果他们知道了这个事情是假的,他们作何感想呢,会不会有被中国媒体忽悠的感觉呢?”
    苏教版语文小学课本第十二册第六课《最后的姿势》,根据新闻报道改写了谭千秋的事迹,成为六年级学生的课文。张天明一再强调,自己出来揭穿此事,不是为了给谭老师的家人难堪,而是觉得“教育和新闻一样,真实性是生命,如果都说假话,那不是玩命吗?”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
    英雄已逝
    去年5月10日,德阳东汽板房中学。张天明第一次见到了最初报道此事的摄影记者王建华。两人对谈如下:
    张:看到我们编的书了?
    王:拜读了。
    张:我想你最关心的应该是刘虹利《挥之不去的5·12》。
    王:你怎么知道?
    张:没有谁比你更关心刘虹利的文章了。遗憾的是,她在文中没有提到谭老师救人。
    王:怎么说呢,那是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在电视、报纸上看到的都是血淋淋的尸体,这个时候,人们需要一种精神……我同意你的看法,此事就到此为止。
    在王建华的采访手记里写道,他从一开始没有想到张关容含泪为谭千秋擦拭身体的照片播发后,反响会如此之大。这组照片不仅被国内200余家媒体采用,而且在各电视台反复播出,在网友评选的抗震救灾十大动人瞬间中,也有这张照片。
    当谭千秋的事迹被重复得越多,再加上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少人想去求证此事,所有的疑问都随着伤口的愈合而逐渐不再被提起。
    唐祖贵副校长说,对于学校内部老师有这种质疑,是很正常的,我们心里有底。“当时的那个情况之下,需要这样的一个人,一个英雄的事迹给当时的人们一个启迪,一个思想上的依靠,至于实际的情况,不好讲,也不能讲。”
    尽管谭千秋的事迹在社会上引发广泛的反响,但在东汽中学的内部,却没有得到特别的推崇。“我们学校一直以来也没有特别推崇谭老师,实际上我们一直是在推崇另外一位牺牲的年轻女老师。她带着20多个学生逃生以后,又返回教室救人,被门梁砸死了。”
    一切看似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在湖南长沙,谭千秋的遗像被供奉在烈士公园,每天受如织游人的敬仰;而在德阳市龙井公墓里,他与世无争,安静地永眠在众多逝者之中,玄色墓碑与众无异,上书“慈父 爱夫 谭千秋”。
    这个事情,不用说,不需要说。当时的确是需要这么一个英雄楷模。
    ——— 东汽中学副校长唐祖贵
    宣传、写书、拍电影……都出来了,谁也控制不了局面了。
    ——— 东汽中学老校长张天明
    人已经死了,如果现在还挖掘一些什么事情,我觉得是忽略了我们家属的感受。
    ——— 谭千秋遗孀张关容
http://gcontent.oeeee.com/2/48/248f5896d397dc08/Blog/b20/6f15bb.html谭千秋,生前系四川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所属东汽中学学生工作处主任,四川省特级教师。2008年5月12日在地震中遇难,媒体报道其在危急时刻将4名学生掩护在身下,后被追授为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英雄等。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汉旺镇东汽中学。18岁的刘虹利脚下忽然空了,她连同课桌一起从四楼自由落体到地面,被夹在几块水泥预制板中。地震发生时,她甚至连自己的惊呼声都没听见。再次睁眼之时,周围已经是漆黑一片。她和另外两位高二的学生互相鼓励,38个小时以后,三人先后被救出。此过程中刘虹利意识清醒。
    刘虹利昏迷了很久,真正让她与现实世界再次产生接触的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谭千秋。震后一周,当时刘虹利还住在成都华西医院的ICU病房,一家香港媒体直接闯进来,把镜头对准她,“你对镜头说说感谢谭千秋老师的话。”谭千秋?刘虹利只记得这位中年男老师教高二(1)班的政治课,是学校的政教科主任,她完全不清楚自己的获救与谭老师有什么关系。
    “我也不知道我说了什么,就胡编乱造地说了很多。”刘虹利说。
    在刘虹利获救的14日当晚,有媒体刊发了《那一刻,他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的报道,内文描述了谭千秋在危难时刻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保护的四个学生都活了,而刘虹利就是其中之一。这篇仅938个字的报道,感动了全国,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了井喷式的传播,并为已故的谭千秋老师赢来极大的赞誉。
    时隔两年有余,一篇题为《英雄谭千秋救人事迹涉嫌造假》的帖子在网上流传,该文称“媒体笔下的谭老师冷静果断,救人细节栩栩如生……但奇怪的是,高二(1)班生还的所有学生事后好像全部失忆,忘记他们的救命恩人了。”
    经南都记者调查,最初报道的被谭千秋老师所救的4名学生,只有刘虹利是真实存在的,而另外3人,付强死亡,田刚、余建则不存在。而与刘虹利一同获救的两名学生牟莎莎和丁楠杰,也不如报道所说,是高二(1)班的学生。“学生都知道这是假的,每次开大会时老师在上面讲谭老师的事迹,都有同学在下面笑。”刘虹利说。现任东汽八一中学副校长唐祖贵说,这个事情,不用说,不需要说,“当时的确是需要这么一个英雄楷模。”
    东汽中学的70岁老校长张天明说,大人们在这件事上说了谎。谎言一旦产生,就仿佛有了生命,越长越大,也没人敢当那个指出皇帝新衣的孩子。“宣传、写书、拍电影……都出来了,谁也控制不了局面了。后来还评了烈士,再后来各家媒体把抗震救灾的英雄行为又重新报道了一遍。这个事或许造假者心里有数,但是谁也控制不了这个局面。”
    还原灾难现场
    东汽中学重建以后,位于德阳市郊,改名为东汽八一中学。在学校的食堂旁边,有一座金属雕塑,正面有四簇火苗一般的线条,象征被谭千秋所救的四名学生。而背后用英文写着一首小诗,“保佑孩子们,让他们在世界上获得保护,让他们拥有春天”。该雕塑是一个海外华人捐助给学校纪念谭千秋的。
    这是学校里不能说的秘密,在典礼上,在课堂里,大家常常能听到谭千秋的名字,可获救的学生具体是哪4个,无人知晓,包括现任校长周德祥、谭千秋的遗孀张关容等。大家已经对这个秘密习以为常,并不再试图去想起。
    刘虹利今年从东汽八一中学毕业了,带着她在地震中受伤的左腿,如今在一所大专里学习绘画设计。她开始对这个秘密不那么看重了,“为了咱们学校,当时我就想,就那么认了吧。”可如今,她会直接地说,这是假的。
    媒体最初的报道对场面的还原栩栩如生,如同身历其境,对话、动作无一不齐。该报道指出,地震刹那,谭千秋便明白发生了什么。他大声喊:“同学们,地震了,快跟着我往楼下跑!”同学们在他的指挥下,沿着楼梯蜂拥而下。这时,有学生喊:“教室里还有几个人!”谭千秋一听,急忙转身从三楼返回四楼。这时,他看到高二(1)班教室里,刘红丽(注:实为刘虹利)等4个学生正吓得直哭,不知所措,连忙冲着他们大喊:“不要哭了,快跟着我下楼!”然而,就在此时,大楼中间突然裂开一条长长的缝,楼体刹那间裂成两半,而这道裂缝正好在楼梯边,逃生的路被堵死了!谭千秋见状,急忙叫孩子们躲到课桌下面。此时,水泥天花板眼看就要砸向孩子们,谭千秋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扶正课桌,用身体护住了孩子们。就在这时,水泥预制板塌了下来,砸在谭千秋的身上……
    而在报道里,谭千秋还坚持生存了很长时间,说了许多鼓励学生的话,包括“如果老师有什么意外,这权当是老师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吧!”
    刘虹利回忆,“我知道的情况跟媒体报道的完全不一样。最后活着出来的有3个人,一个男生两个女生。地震发生当时,他(谭千秋)挥了一下手,指不要慌(那意思),然后我就掉下去了。后来已经埋了很久了,听见他老婆(张关容)在外面喊他,然后他手机不知道调了闹钟还是啥,还在那里响,他就在我们上面,刚好就是那个张开双手趴在桌子上的姿势。”
    刘虹利平日素有观察别人的习惯,当时她唯一能动的左手,往上一摸,摸到的一只冰冷的手。“谭老师的手我特别熟悉,我感觉就是他,结果真的就是他。”刘虹利指出,自己坐在第二排,距离讲台差不多有两米,当时在讲课的谭老师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冲过来。
    与刘虹利一起被埋在废墟下的高二(5)班学生牟莎莎印证了刘虹利的说法。她表示在废墟下的38个小时,自己和刘虹利只隔了一块预制板,从来没有听到谭千秋说话,而自己也不是在楼梯处掉下去的,而是和刘虹利一样,没来得及反应,直接从三楼掉到一楼,所以被压在了课桌底下。
    不存在的获救学生
    报道中所称的被谭千秋所救的四名学生到底是谁?这是东汽中学退休老校长张天明心里一直的疑问。
    5月15日,他读到新闻《那一刻,他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后,大为感动,希望能找到这四名学生,为谭老师写纪念文章。这位老人从1968年东汽中学创校即任教于此,退休之后也常被学校请回去编写校史。
    “我转了好多个学生安置点,但都没有找到。最后,有老师劝我不用找了,文章里说的几个学生根本不存在。”
    2009年,张天明获校方邀请编写了一本《痛定思痛———纪念“5·12”一周年》的书,里面收录了几乎所有东汽中学幸存学生的回忆文章。他找到了高二(1)班幸存的八名学生,他们分别是卓明英、彭茜、周超、刘虹利、刘洋、唐琪、张凯、曹林琳。而在报道谭千秋事迹的特写新闻《最后一课:人生的价值》里,这四个学生则是“刘虹丽(注:原文如此)、田刚、付强和余建”,都是原高二(1)班的学生。
    据刘虹利表示,和她一起获救的是牟莎莎、丁楠杰,这两人是原高二(5)班同学,属于理科班。但是在牟莎莎与丁楠杰后来所写的“5·12”追忆文章里,都没有提及被老师救起的情节。丁楠杰在《5·12地震纪实》中,唯一提及的老师是一名被埋在他们正下方的女老师,她在被埋不久后死去。
    此外,牟莎莎表示,报道里提到的付强是高二(5)班的,也不是和他们埋在一起的,而且地震后再也没有回到学校。
    至于“田刚”、“余建”,东汽中学某校领导向南都记者承认,他们并不在学生名册之上。
    震后一年,有媒体进行回访。这次的名单上出现了一个新名字。“琦琦叫唐佳琦,是谭千秋护在课桌下的四个孩子之一,她的父亲唐祖贵是东汽中学英语教师,也是谭千秋最好的朋友。”但唐祖贵在向南都记者描述亡女当时被救的情况时,并没有认定她是谭千秋所救,而唐佳琦也未和刘虹利等埋在一处。
    张天明始终没有弄明白,为什么学生数字不确定,且几个班的学生混为一谈。最让他不明白的是,震后两年,校方似乎从来没有核实此事的意思。“究竟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谭老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是不是能做出那么多动作、说了那么多话?这个用常理判断都是不合理的。”
    对于谭千秋救人一事的真假,在师生中议论已久,这几名不存在的学生也和300多名遇害的师生一样,成了东汽中学挥之不去的阴影。
    谁是信息源?
    在一片混乱的灾区里,消息也在混乱中传递。
    最早报道此事的新华社记者孙闻回忆,当时他与同事田雨和王建华是5月13日夜里11时50分许,随国家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抵达德阳市汉旺镇东汽小学操场外。“一辆救护车从我身边疾驰而过,停在不远处。几位救援人员抬着一个刚刚从东汽中学废墟里扒出来的女孩,飞奔着往救护车上送。”孙闻回忆说,“我的同事田雨贴在女孩儿耳边问她叫什么名字。女孩儿用微弱的声音回答叫刘虹利。”
    “当时只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看到有学生活着被救出来了,而且意识比较好,就很高兴了。”孙闻说,“当时还没想到作为记者要从中挖掘出什么新闻来。”
    随后刘虹利被拉走了,“我们看见了他的舅舅,是他的舅舅跟我们说刘虹利是被她的老师救下来的,同时被救的还有3个孩子,已经被送到医院了。我们最初就是从刘虹利的舅舅那里得到这个消息的。觉得很有价值。”孙闻说,“第二天一早,负责登记遇难者身份的东汽集团工会的工作人员指着操场南边第三具遗体告诉我们,那就是那个救了4个学生的老师谭千秋。”
    孙闻表示,“我们在当地待了不到24个小时,后来东汽的救援工作结束后,我们就兵分两路,一路随着救援队小分队去了映秀了,另一路随救援队大部队去了北川。我们在东汽采访的时候,没听说他们在废墟里还有过对话。我绝对没有写过,通过新华社发出来的通稿都没有,因为这些情节我根本就没有采访到,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些‘对话’的情节不是我写的。”
    孙闻回忆,当时看到谭老师的遗体,后脑都凹进去了,是不太可能在下面还生存了一段时间,应该是即刻就遇难了。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
    “作为最早报道这个事件的记者之一,我对我的报道内容是负责的。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写稿时就分别采访到的内容进行了比对、核实,确保写进稿子里的内容都是相互印证过的。可以说稿子里每句引语都有出处,每个描写都是客观的。”
    在谭千秋母校湖南大学为其编写的《大爱千秋———记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英雄谭千秋》里收录了《最后一课:人生的价值》一文,里面生动地描写了谭千秋救人的对话和动作。据现有资料所能查到的,此文最早来源于2008年5月21日《长沙晚报》的报道。
    东汽中学校长周德祥说,老师救人的消息最早是刘虹利的舅舅说的。他认为刘虹利当时的状态并不清醒,所说的话不能尽信。刘虹利则表示,舅舅从来没讲自己说过这话,她父亲也一再愤慨于媒体的信口开河。
    此外,副校长唐祖贵告诉南都记者,他相信谭老师是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但是我们确实是没有看到”。对于被谭千秋救起的四个学生,除了刘虹利之外,其他的几人学校也不清楚。“那个时候都在忙于救人,受伤的学生我们就找了好久,作为学校也没有必要来核实这个事情,媒体怎么说,我们就是怎么认为。”
    自媒体报道了谭千秋的事迹后,数以万计的网民纷纷在网络上留言追思。湖南大学尤以这位校友为荣,高调迎接谭家遗孤回校,为谭千秋办起了各种悼念学习活动,派人往灾区和谭千秋家乡衡阳祁东县搜集素材,编写了《大爱千秋》一书;2009年,又联合影视公司推出了以谭千秋为主角的电影《最后一课》。
    接到书稿任务后,《大爱千秋》的撰稿人之一、湖南大学报编辑部主任彭世文在5月27日赶赴灾区。由于东汽中学的地震现场疫情严重,被封锁管制,他未能进入,最后落脚于安置灾民的德阳体育馆展开了采访。东汽中学震后幸存的师生大多安置在此,彭世文采访到了谭千秋的诸多同事,但是未能采访到一位学生,“幸存下来的同学都去救人去了。”最初报道中提到的四名获救学生,彭世文也“想了很多办法”去找,但是由于救灾现场情况混乱,终归没有找到。最终只是“核实了获救的四名学生的姓名”,对报道中提到的谭千秋救人的过程,他也没有进一步进行核实。
    好老师身后尴尬
    谭老师是好人。关于这点,认识谭千秋的每一个师生都毫不怀疑。有人说他会拾起操场上的石头,怕学生绊倒;也有人说他在冬天最冷的时候,下河救了一个溺水的人。年过半百,半生任教,他严厉却不失为一个负责的好老师。
    但这位一生踏实的教师,却不知自己身后遗留下如此尴尬的现实。他先是被动地成了一个烈士,然后又遭遇怀疑。窃窃私语在校园内无法休止,私下里谈及谭千秋,老师们都很容易流露出一种不言而喻的暧昧神情。刘虹利甚至没办法面对谭的遗孀张关容,每次在走廊上看到张老师,都是能躲就躲,如果躲不过去,就只好混在学生群里,叫一声“老师好”。为什么前两年都没对媒体说实话?来采访的媒体实际上并没有给刘虹利这个机会。每次一见面,都是直接让刘说些感谢谭老师的话。“他们都认为事实就是这样的,我也只好顺着他们说些话。”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
    这些尴尬毫无疑问地首先波及了张关容,她也在东汽中学任教。在地震中,东汽中学一共有14名老师遇难。“相比起被广泛报道的谭家,其余家庭难免有落差。”张天明说,校内甚至一直有谣言,称谭家这两年来接受了巨额捐款。
    张关容说话很细软,语气却是坚定的。“我们仙子(谭千秋的小女儿谭仙子)都是拿政府的抚恤金生活,和大家都一样的。”虽然不清楚当时被救的学生具体是谁,但她相信谭千秋素来的品行,也从来没有怀疑过丈夫救人的事情,她认为如果丈夫不是想救学生,没有必要做出张开双手的姿势,而是应该掩头保护自己。
    “如果这件事情都不是真的话,国家表彰了那么多人,那每个人都应该去核实。什邡有个女老师,为救学生断成三段,也是从姿势判断的。如果要去挖掘已经过去的事情,那这些人的事迹是不是都该去推翻?这个社会应该去相信好的事情,好的事情都变成坏的,那全国人民就不再相信这种舆论了。”
    “人已经死了,如果现在还挖掘一些什么事情,我觉得是忽略了我们家属的感受。”张关容说这话的时候激动得眼泛泪光,她和谭千秋3岁的小女儿仙子在一旁,无忧无虑地看着热闹的卡通片。
    2008年7月,谭千秋被追认为烈士。2009年国庆前夕,谭千秋和其他62名烈士的照片和事迹被选入湖南烈士公园陈列室,和谭千秋一起增补进烈士陈列位的,有1998年抗洪英雄高建成、国民党抗战将领齐学启等人。今年的10月20日,湖南烈士纪念塔的展厅内,烈士陈列位前驻足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一位中年男子在谭千秋的像前停留,念了句“这是汶川地震的”。
    许多人至今都惦记着张开双臂保护学生的谭老师。去年中秋节张天明在学校收发室里看到一张汇款单,上面写着过节了,惦记着谭老师的家人。他眼泪一下子掉下来了。“我倒不是为谭千秋掉眼泪,谭老师人品绝对没有问题,我们都认识好多年了。但我觉得中国这些老百姓太淳朴了,太善良了。我在想,如果他们知道了这个事情是假的,他们作何感想呢,会不会有被中国媒体忽悠的感觉呢?”
    苏教版语文小学课本第十二册第六课《最后的姿势》,根据新闻报道改写了谭千秋的事迹,成为六年级学生的课文。张天明一再强调,自己出来揭穿此事,不是为了给谭老师的家人难堪,而是觉得“教育和新闻一样,真实性是生命,如果都说假话,那不是玩命吗?”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
    英雄已逝
    去年5月10日,德阳东汽板房中学。张天明第一次见到了最初报道此事的摄影记者王建华。两人对谈如下:
    张:看到我们编的书了?
    王:拜读了。
    张:我想你最关心的应该是刘虹利《挥之不去的5·12》。
    王:你怎么知道?
    张:没有谁比你更关心刘虹利的文章了。遗憾的是,她在文中没有提到谭老师救人。
    王:怎么说呢,那是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在电视、报纸上看到的都是血淋淋的尸体,这个时候,人们需要一种精神……我同意你的看法,此事就到此为止。
    在王建华的采访手记里写道,他从一开始没有想到张关容含泪为谭千秋擦拭身体的照片播发后,反响会如此之大。这组照片不仅被国内200余家媒体采用,而且在各电视台反复播出,在网友评选的抗震救灾十大动人瞬间中,也有这张照片。
    当谭千秋的事迹被重复得越多,再加上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少人想去求证此事,所有的疑问都随着伤口的愈合而逐渐不再被提起。
    唐祖贵副校长说,对于学校内部老师有这种质疑,是很正常的,我们心里有底。“当时的那个情况之下,需要这样的一个人,一个英雄的事迹给当时的人们一个启迪,一个思想上的依靠,至于实际的情况,不好讲,也不能讲。”
    尽管谭千秋的事迹在社会上引发广泛的反响,但在东汽中学的内部,却没有得到特别的推崇。“我们学校一直以来也没有特别推崇谭老师,实际上我们一直是在推崇另外一位牺牲的年轻女老师。她带着20多个学生逃生以后,又返回教室救人,被门梁砸死了。”
    一切看似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在湖南长沙,谭千秋的遗像被供奉在烈士公园,每天受如织游人的敬仰;而在德阳市龙井公墓里,他与世无争,安静地永眠在众多逝者之中,玄色墓碑与众无异,上书“慈父 爱夫 谭千秋”。
    这个事情,不用说,不需要说。当时的确是需要这么一个英雄楷模。
    ——— 东汽中学副校长唐祖贵
    宣传、写书、拍电影……都出来了,谁也控制不了局面了。
    ——— 东汽中学老校长张天明
    人已经死了,如果现在还挖掘一些什么事情,我觉得是忽略了我们家属的感受。
    ——— 谭千秋遗孀张关容
http://gcontent.oeeee.com/2/48/248f5896d397dc08/Blog/b20/6f15bb.html
树立典型,我见得多了
靠~~~范跑跑在南都嘴里就是英雄,谭千秋就是造假~~~~

MLGB的~~扣分也要骂~~问候南都作者全家死一户口本,养的孩子全碰范跑跑~~
尽职尽责成假冒,无耻跑跑享尊号。我呸
追究真相是永远的责任,南都做得好,范跑跑从来没被说成英雄.
长沙晚报,嘿嘿。
f22 发表于 2010-10-21 10:37


    我是没有看到里面有啥真相,也都是逻辑推理
hem10 发表于 2010-10-21 10:45 对另外三个人存在与否当然只能推理,如果存在那倒好办了,出来说话就是了.
f22 发表于 2010-10-21 10:48


    问题就在这里,他没有直接证据说是假的,
只能旁敲侧击
南都要再清理一次了。。。
这种行为是可耻的。
hem10 发表于 2010-10-21 10:57 这就是逻辑思维了,你说有,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出来那三个是谁,他的质疑,有姓名的无人,那到底是谁?从文中采访的人看,这个质疑是成立的,反南都的人或传媒完全可以去找出那三个人,而不是坐而论道南都其心可诛
这样的题材,除非查到确凿无疑的造假证据,否则不要碰

这就是逻辑思维了,你说有,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出来那三个是谁,他的质疑,有姓名的无人,那到底是谁?从文中采访的 ...
f22 发表于 2010-10-21 11:01



    我觉的关键是这里
刘虹利昏迷了很久,真正让她与现实世界再次产生接触的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谭千秋。震后一周,当时刘虹利还住在成都华西医院的ICU病房,一家香港媒体直接闯进来,把镜头对准她,“你对镜头说说感谢谭千秋老师的话。”谭千秋?刘虹利只记得这位中年男老师教高二(1)班的政治课,是学校的政教科主任,她完全不清楚自己的获救与谭老师有什么关系。
    “我也不知道我说了什么,就胡编乱造地说了很多。”刘虹利说。


这一段很不正常,南都却对这个不合理现象做任何解释。
如果换做我,我还真没法胡编乱造,还说了很多。
她态度突然变化如此厉害,这当中没有一点缘故?
这就是逻辑思维了,你说有,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出来那三个是谁,他的质疑,有姓名的无人,那到底是谁?从文中采访的 ...
f22 发表于 2010-10-21 11:01



    我觉的关键是这里
刘虹利昏迷了很久,真正让她与现实世界再次产生接触的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谭千秋。震后一周,当时刘虹利还住在成都华西医院的ICU病房,一家香港媒体直接闯进来,把镜头对准她,“你对镜头说说感谢谭千秋老师的话。”谭千秋?刘虹利只记得这位中年男老师教高二(1)班的政治课,是学校的政教科主任,她完全不清楚自己的获救与谭老师有什么关系。
    “我也不知道我说了什么,就胡编乱造地说了很多。”刘虹利说。


这一段很不正常,南都却对这个不合理现象做任何解释。
如果换做我,我还真没法胡编乱造,还说了很多。
她态度突然变化如此厉害,这当中没有一点缘故?
这样的事迹,寄托的是整个社会无数人对高尚与善良的向往和追求,质疑和推翻必须万分的谨慎。
新闻报道也好,政治宣传也好,出现一点失真都是常见的事情,那个记者敢说自己没有出过一星半点的差错?文章里没有过一点的夸张或推测?
媒体工作者对维护我们生活中的某些越来越珍贵,越来越稀有的价值观是有责任的。用刺痛整个社会的代价来追求一些细枝末节的“真相”,有什么意义?这个质疑者是就是为了公心和良心?为什么我们这些咸吃萝卜淡操心的网友质疑周老虎的时候没见过几个这么执著,这么认真的“媒体人”?
最后要问的是是:谁又能担保他报道的就是确凿无疑的真相?
我也来说两句,也许事实确实有什么问题,但媒体,力量也是有极限的。。。。。。
本文通篇显示的就是一种范跑跑式的偏见,对高尚和善良的偏见,对献身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偏见!
透过字里行间作者显露的观点就是: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为了救别人而牺牲自己的人和这种精神,我要证明这样高尚的人是不存在的,世界的本质就是如我想象的一样是充斥着黑暗和虚伪的!
“追求真相”如此重要的话,他干嘛不去追求一下上帝和真主的真相呢?
只要大的真实是没错的,细节略有出入又如何?人家是个好老师没错吧?人家救了人没错吧?人家牺牲了没错吧?
那把人家再从地下翻出来踩上一脚为什么?
为了证明他和“我”一样怯懦,一样自私然后很安心了?


回复 5# f22
老大,“假相”大半也是记者道听途说的杰作,大哥别说二哥,对于记者的素质,俺深信为了挖新闻,从CCTV到南都、从华盛顿邮报到朝鲜日报,都是一个德行。未见得南都的记者素质就高人一筹、发稿子就有更严格的审核:D

回复 5# f22
老大,“假相”大半也是记者道听途说的杰作,大哥别说二哥,对于记者的素质,俺深信为了挖新闻,从CCTV到南都、从华盛顿邮报到朝鲜日报,都是一个德行。未见得南都的记者素质就高人一筹、发稿子就有更严格的审核:D
刘虹利平日素有观察别人的习惯,当时她唯一能动的左手,往上一摸,摸到的一只冰冷的手。“谭老师的手我特别熟悉,我感觉就是他,结果真的就是他。”刘虹利指出,自己坐在第二排,距离讲台差不多有两米,当时在讲课的谭老师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冲过来。
这一段倒像在描述恋人一样,大概刘虹利经常摸老师的手,罪过罪过
范跑跑同学反击了?
这样的题材,除非查到确凿无疑的造假证据,否则不要碰,这个我同意
范跑跑在南都嘴里就是英雄,谭千秋就是造假~~~~
无话可说!
南都的假新闻多了去了。


对六年新闻记者评选的假新闻加以整理,笔者发现,《华商报》4次“荣登”假新闻榜,导演的作品分别为2002年《 宋祖英要揭央视“老底”》, 《大屠杀纪念馆改名引争》《 央视全面封杀米卢广告》《法国导演起诉“吉祥三宝”抄袭》,其中三篇为原创,一篇为假新闻推波助澜,功不可没,奇怪的是,四篇假新闻有三篇出自同一年2002年,沉寂四年之后的2006年,又旧病重犯。
在所有媒体当中,4次荣登“假新闻榜”,除了华商报,还有《江南时报》,剧情分别为大诗人汪国真昔日辉煌成过眼云烟,现在靠卖字求生; 地球生命短暂,只剩50年;荣获子虚乌有奖的 百万美金义还失主 ;新闻从业人员短命,平均寿命45.7岁。
  除此之外,《南方都市报》与《天府早报》以三篇假新闻而荣列假新闻制作者第二大阶梯,传统的《扬子晚报》、《羊城晚报》和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北京青年报》各有两篇闯入假新闻制作者第三大阶梯。

对六年新闻记者评选的假新闻加以整理,笔者发现,《华商报》4次“荣登”假新闻榜,导演的作品分别为2002年《 宋祖英要揭央视“老底”》, 《大屠杀纪念馆改名引争》《 央视全面封杀米卢广告》《法国导演起诉“吉祥三宝”抄袭》,其中三篇为原创,一篇为假新闻推波助澜,功不可没,奇怪的是,四篇假新闻有三篇出自同一年2002年,沉寂四年之后的2006年,又旧病重犯。
在所有媒体当中,4次荣登“假新闻榜”,除了华商报,还有《江南时报》,剧情分别为大诗人汪国真昔日辉煌成过眼云烟,现在靠卖字求生; 地球生命短暂,只剩50年;荣获子虚乌有奖的 百万美金义还失主 ;新闻从业人员短命,平均寿命45.7岁。
  除此之外,《南方都市报》与《天府早报》以三篇假新闻而荣列假新闻制作者第二大阶梯,传统的《扬子晚报》、《羊城晚报》和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北京青年报》各有两篇闯入假新闻制作者第三大阶梯。
hem10 发表于 2010-10-21 11:38
刘虹利平日素有观察别人的习惯,当时她唯一能动的左手,往上一摸,摸到的一只冰冷的手。“谭老师的手我特别熟悉,我感觉就是他,结果真的就是他。
================================
忽然间只知道名字,忽然之间又熟悉得能从手摸出来了。
kyoukini 发表于 2010-10-21 11:40 没有担报,新闻自由下靠的是市场。。。另一家媒体去做更深入的调查去反驳这一家,谁做得好谁卖得多,市场红利归它。
dzhiqiong 发表于 2010-10-21 14:06 日人民报一天就能超过它们的总和
f22 发表于 2010-10-21 14:44
在你的眼里世界都是南都创造的嘛。
dzhiqiong 发表于 2010-10-21 13:59 有可能,这提供了另一个机会:办份跟他唱对台的报,很遗憾,日人民报未能承担起这一光荣的任务。
dzhiqiong 发表于 2010-10-21 14:46 不,是真理部创造的,它无比河蟹,也因此漏洞百出.
f22 发表于 2010-10-21 14:47
真理部创造南都,南都创造世界。
dzhiqiong 发表于 2010-10-21 14:51 怎么说都行,南都和南周还打过对台呢,哪家觉得这是个好题材,大可以也来两个整版,吸引眼球.
f22 发表于 2010-10-21 14:44
如果是普通的新闻就算了,可是这里的所谓市场行为是以蹂躏社会公德为代价的。
新闻工作就没有道德底线了?
f22 发表于 2010-10-21 14:53
南都创造世界可不是信口之言。过去我就贴过南都房地产广告“全球经济学家公认最具投资价值”
可不世界都是南都创造的了。
kyoukini 发表于 2010-10-21 14:55 任何一家别的媒体都可以站出来划一条底线,相信真理部没啥意见.《纽约时报》做过一个得普利策奖的关于吸毒者的连续报道,被别的媒体质疑,几番对台打下来,作者承认是他编的。。。
这种主旋律题材,哪家媒体可以勇敢站出来捍卫一下呢,我看是挺好的机会。

南都创造世界可不是信口之言。过去我就贴过南都房地产广告“全球经济学家公认最具投资价值”
可不世界都 ...
dzhiqiong 发表于 2010-10-21 14:57
这种广告谁管你真的假的,爱信你信去,人家牛就牛在客户登他那儿不登你那儿,哪家报不服完全可以做个专版去驳这广告.我在南都上就见过批评房产广告里说车程多少分钟是骗人的,那又怎么着,这边批那边房产商还排着队给钱登,谁叫人家报卖得多?靠啥卖得多?
南都创造世界可不是信口之言。过去我就贴过南都房地产广告“全球经济学家公认最具投资价值”
可不世界都 ...
dzhiqiong 发表于 2010-10-21 14:57
这种广告谁管你真的假的,爱信你信去,人家牛就牛在客户登他那儿不登你那儿,哪家报不服完全可以做个专版去驳这广告.我在南都上就见过批评房产广告里说车程多少分钟是骗人的,那又怎么着,这边批那边房产商还排着队给钱登,谁叫人家报卖得多?靠啥卖得多?
老右,不讲原则的支持不是科学的态度。
f22 发表于 2010-10-21 15:02
老右的意思是假广告无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