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船长汪满明自述:非洲海盗暗夺 朝鲜海军明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23:05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中国现代史 > 正文2010年10月11日 09:50 南风窗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11/2743288_0.shtml
核心提示:“后来,等到船真的靠进码头的时候,大家忙着在上面办手续,慢慢放松了警惕。没想到码头底下是空的,竟然全部藏着海盗船。船员在上面忙活,海盗已经迅速在下面把前头的集装箱撬开,拉出了里面的陶瓷等货物。而1987年汪满明就任船长后第一次出航朝鲜的经典,更是令他刻骨铭心。

“后来有船员发现,大叫‘海盗来了’。在港口巡逻的非洲民兵还真的像模像样地端起枪打他们的腿,我们亲眼看到海盗的血把一片海面都染红了,然而那个被子弹击中的海盗还在开心地大叫,一瘸一拐、手舞足蹈地跑走了。

“到了晚上,我们上岸一看,船上的陶瓷还没往下卸呢,被海盗偷出来的那些却已经在港口旁的地摊摆卖了。”说起这些一直与远洋船抵死纠缠的“宿敌”,意外地,汪满明竖起大姆指赞叹,“太厉害了!”

“第一次当船长啊,就遇上这种事。”他苦笑着摇头。

“那一年我经常去朝鲜运煤炭。事情就发生在第一次停靠朝鲜码头准备装货的时候。当时,港口突然起了大风,由于货还没装上来,船是空的,在偌大的风浪当中,空船来回摇动,眼看有可能把缆绳扯断,我赶紧跟老轨(轮机长)和大副说,我们先把船开出去。

“来到港口外面的一块锚地,我们把锚刚扔下去,准备在这里躲避一阵风浪。其时有一条朝鲜的军用小艇在附近巡逻,一看我把锚抛下了,马上驶过来说:船长,你在我的军事区内抛了锚。我马上反驳,我使用的是英版国际通用的海图,这里并不是军事区。然而对方根本不予理论,只说‘你赶紧弃锚,不然我拿炮轰你’。

“那时气氛别提多紧张了,只好放弃争辩,叫木匠弃锚,重新选择锚地抛锚。但是我们原来抛下的锚断在锚地里,必需打捞起来啊。对方坚决不允许,最后提出要求——必须提供50吨柴油,才能重新起锚。

“这时我们总算明白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朝鲜原油非常紧张,总要用大量高丽参和羊肉到丹东换油。他们找茬的目的,就是为了船上的原油。”

有时,动用了国家权力的掠劫,比海盗更为猖獗。

本文摘自《南风窗》,作者:甄静慧,原题:《远洋船长汪满明》

“航海”一词,自古至今都充满着浪漫主义和冒险色彩。

无数次穿越印度洋、大西洋,历经好望角、比斯开湾的惊涛骇浪,面对朝鲜军方肆无忌惮的掠劫,与海盗日夜斡旋乃至零距离接触,再到终身难忘的首航南非……汪满明人生最精彩的一页写于波澜壮阔的大海之上。

无论如何难以把这个一派斯文的典型江南男子与茫茫wang洋之上迎风搏浪的远洋船长身份联系起来。不,他其实早已不当船长许多年。“1975年7月自南京航校毕业,年底成为天津远洋公司一名年轻水手,1987年升任船长,40岁时却又从前线退下来,并生了一场几乎致命的大病,之后辗转到了深圳远洋公司安监部任职。”简短几句话就概括了一个人50多年的人生轨迹。

然而与他交谈之际,很多微妙的细节却正正透露着,虽然回归陆地多年,但对大海的归属感已深入面前这个人的骨髓。那张洁白的名片正当中,赫然仍印着“汪满明船长”,下面才是小小的“安监部”三字。

初涉远洋

离开海洋这几年,他一直在陆地写字:写书,写自己的经历,写大海的精彩浪漫与枯燥无情,海员的激情与无奈,海嫂的伟大和艰辛;也写各种各样与海、海员有关的文章,发到他认为优秀的媒体上。

“我为什么要写这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员曾经是一个拥有与军人同等自豪感和社会地位的职业。但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压倒一切,这个长年远离陆地和人群的群体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中国现在有近百万海员,我们一切生活必需品包括进口的水果、汽车等都离不开远洋。海员不希望继续被边缘化,我想透过文艺作品和媒体的传播,使他们的生活重新为人们所关注。”

我们无意把汪满明看作成功转型纪实文学作家的典范——事实上他仅有的两部文学著作《远洋船长手记》和《海嫂》目前都是自费出版的。但这些无损热情。出版《海嫂》后,他又执笔将其改写成30万字的电视剧本。

“我从小就喜欢文科,钟情文学,对大海充满想象。是啊,海是很美丽很浪漫的,但当你把海员这个职业作为吃饭的行当,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台风季节要躲台风,到了印度洋又碰上季风,若说好望角、比斯开湾,那更是无风三尺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一个个晕得一塌糊涂,能把黄胆都吐出来。

“我的处女航跑的是欧洲:荷兰、比利时、西德汉堡。那时国内随时准备打仗,抵抗帝国主义。去时拉些核桃、花生米、天津发菜和日用品,从欧洲拉回来的全是无缝钢材——备战备荒为人民。

“记得刚出海那会,风平浪静、碧波荡漾。到新加坡港口买进口手表,小雨伞、树皮凉——全是国内没见过的洋货。电波中飘着的是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那样的‘靡靡之音’,那个年代在国内只听过样板戏的人,马上就迷醉了。

“但一切美好想象止于离开新加坡后。远洋绝大多数时候其实是枯燥乏味的。几十天不停歇地在大洋上航行,除了短暂进港补给外,到中转港前根本不允许停靠。新鲜蔬果早在上船一星期左右就吃完了,接下来几个月都只能靠水果罐头补充维生素。淡水天天在船上咣当咣当摇晃,金属含量极高。

“当船在比斯开湾遇上风暴,形势更是面目全非。人类眼中的庞然大物——万吨巨轮在风暴咆哮的洋面上,就像一片飘零的树叶。为了不被风浪冲走,我把自己绑在船舵上,旁边放一个大桶专门用来呕吐,那时只有一个信念——死也要死在舵上!每个远洋水手都要经过这一道考验,挺过去,下一航次就不吐了。

“海上除了风暴外,还有一个考验就是雾航。中国海从南海开始就是著名的雾区,还有英吉利海峡,全年都有雾,只能靠雷达扫描。很多小渔船在迷雾里不守规矩,驶进主航道,一旦撞上,就是几条人命。”

海上,有些初次出航的小伙子经不起风浪和艰辛,选择告别远洋;也有一些水手像汪满明这样,一趟又一趟扎进深洋,练就了滔天巨浪前容色不变的坚毅,练就了一双在激烈摇荡的船上都健步如飞的“八字脚”,最后炼成一名船长。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中国现代史 > 正文2010年10月11日 09:50 南风窗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11/2743288_0.shtml
核心提示:“后来,等到船真的靠进码头的时候,大家忙着在上面办手续,慢慢放松了警惕。没想到码头底下是空的,竟然全部藏着海盗船。船员在上面忙活,海盗已经迅速在下面把前头的集装箱撬开,拉出了里面的陶瓷等货物。而1987年汪满明就任船长后第一次出航朝鲜的经典,更是令他刻骨铭心。

“后来有船员发现,大叫‘海盗来了’。在港口巡逻的非洲民兵还真的像模像样地端起枪打他们的腿,我们亲眼看到海盗的血把一片海面都染红了,然而那个被子弹击中的海盗还在开心地大叫,一瘸一拐、手舞足蹈地跑走了。

“到了晚上,我们上岸一看,船上的陶瓷还没往下卸呢,被海盗偷出来的那些却已经在港口旁的地摊摆卖了。”说起这些一直与远洋船抵死纠缠的“宿敌”,意外地,汪满明竖起大姆指赞叹,“太厉害了!”

“第一次当船长啊,就遇上这种事。”他苦笑着摇头。

“那一年我经常去朝鲜运煤炭。事情就发生在第一次停靠朝鲜码头准备装货的时候。当时,港口突然起了大风,由于货还没装上来,船是空的,在偌大的风浪当中,空船来回摇动,眼看有可能把缆绳扯断,我赶紧跟老轨(轮机长)和大副说,我们先把船开出去。

“来到港口外面的一块锚地,我们把锚刚扔下去,准备在这里躲避一阵风浪。其时有一条朝鲜的军用小艇在附近巡逻,一看我把锚抛下了,马上驶过来说:船长,你在我的军事区内抛了锚。我马上反驳,我使用的是英版国际通用的海图,这里并不是军事区。然而对方根本不予理论,只说‘你赶紧弃锚,不然我拿炮轰你’。

“那时气氛别提多紧张了,只好放弃争辩,叫木匠弃锚,重新选择锚地抛锚。但是我们原来抛下的锚断在锚地里,必需打捞起来啊。对方坚决不允许,最后提出要求——必须提供50吨柴油,才能重新起锚。

“这时我们总算明白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朝鲜原油非常紧张,总要用大量高丽参和羊肉到丹东换油。他们找茬的目的,就是为了船上的原油。”

有时,动用了国家权力的掠劫,比海盗更为猖獗。

本文摘自《南风窗》,作者:甄静慧,原题:《远洋船长汪满明》

“航海”一词,自古至今都充满着浪漫主义和冒险色彩。

无数次穿越印度洋、大西洋,历经好望角、比斯开湾的惊涛骇浪,面对朝鲜军方肆无忌惮的掠劫,与海盗日夜斡旋乃至零距离接触,再到终身难忘的首航南非……汪满明人生最精彩的一页写于波澜壮阔的大海之上。

无论如何难以把这个一派斯文的典型江南男子与茫茫wang洋之上迎风搏浪的远洋船长身份联系起来。不,他其实早已不当船长许多年。“1975年7月自南京航校毕业,年底成为天津远洋公司一名年轻水手,1987年升任船长,40岁时却又从前线退下来,并生了一场几乎致命的大病,之后辗转到了深圳远洋公司安监部任职。”简短几句话就概括了一个人50多年的人生轨迹。

然而与他交谈之际,很多微妙的细节却正正透露着,虽然回归陆地多年,但对大海的归属感已深入面前这个人的骨髓。那张洁白的名片正当中,赫然仍印着“汪满明船长”,下面才是小小的“安监部”三字。

初涉远洋

离开海洋这几年,他一直在陆地写字:写书,写自己的经历,写大海的精彩浪漫与枯燥无情,海员的激情与无奈,海嫂的伟大和艰辛;也写各种各样与海、海员有关的文章,发到他认为优秀的媒体上。

“我为什么要写这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员曾经是一个拥有与军人同等自豪感和社会地位的职业。但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压倒一切,这个长年远离陆地和人群的群体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中国现在有近百万海员,我们一切生活必需品包括进口的水果、汽车等都离不开远洋。海员不希望继续被边缘化,我想透过文艺作品和媒体的传播,使他们的生活重新为人们所关注。”

我们无意把汪满明看作成功转型纪实文学作家的典范——事实上他仅有的两部文学著作《远洋船长手记》和《海嫂》目前都是自费出版的。但这些无损热情。出版《海嫂》后,他又执笔将其改写成30万字的电视剧本。

“我从小就喜欢文科,钟情文学,对大海充满想象。是啊,海是很美丽很浪漫的,但当你把海员这个职业作为吃饭的行当,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台风季节要躲台风,到了印度洋又碰上季风,若说好望角、比斯开湾,那更是无风三尺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一个个晕得一塌糊涂,能把黄胆都吐出来。

“我的处女航跑的是欧洲:荷兰、比利时、西德汉堡。那时国内随时准备打仗,抵抗帝国主义。去时拉些核桃、花生米、天津发菜和日用品,从欧洲拉回来的全是无缝钢材——备战备荒为人民。

“记得刚出海那会,风平浪静、碧波荡漾。到新加坡港口买进口手表,小雨伞、树皮凉——全是国内没见过的洋货。电波中飘着的是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那样的‘靡靡之音’,那个年代在国内只听过样板戏的人,马上就迷醉了。

“但一切美好想象止于离开新加坡后。远洋绝大多数时候其实是枯燥乏味的。几十天不停歇地在大洋上航行,除了短暂进港补给外,到中转港前根本不允许停靠。新鲜蔬果早在上船一星期左右就吃完了,接下来几个月都只能靠水果罐头补充维生素。淡水天天在船上咣当咣当摇晃,金属含量极高。

“当船在比斯开湾遇上风暴,形势更是面目全非。人类眼中的庞然大物——万吨巨轮在风暴咆哮的洋面上,就像一片飘零的树叶。为了不被风浪冲走,我把自己绑在船舵上,旁边放一个大桶专门用来呕吐,那时只有一个信念——死也要死在舵上!每个远洋水手都要经过这一道考验,挺过去,下一航次就不吐了。

“海上除了风暴外,还有一个考验就是雾航。中国海从南海开始就是著名的雾区,还有英吉利海峡,全年都有雾,只能靠雷达扫描。很多小渔船在迷雾里不守规矩,驶进主航道,一旦撞上,就是几条人命。”

海上,有些初次出航的小伙子经不起风浪和艰辛,选择告别远洋;也有一些水手像汪满明这样,一趟又一趟扎进深洋,练就了滔天巨浪前容色不变的坚毅,练就了一双在激烈摇荡的船上都健步如飞的“八字脚”,最后炼成一名船长。
海盗零距离

“我知道,现在国内媒体一旦聚焦远洋,最关心的就是索马里海盗问题。”汪满明抢在记者面前说,他最近正蕴酿写一篇文章:《海盗离我们到底有多远》。“你一定要问我有没有被海盗堵劫过。有!海上的海盗是非常多的,不仅集中在亚丁湾。不过大多数海盗的真实面貌,跟公众想象的并不一致。”

1989年是汪满明当上船长的第三年。

“那一次,船从欧洲回来,过瑞士,过亚丁湾,再进入马六甲海峡。事情就发生在这里:马六甲东面是新加坡海峡,北面是马来西亚,南面属印度尼西亚。三国共管,等于无人管辖地带。船到了马六甲海峡拐弯处,我走进房间去拿资料,不料却被两个海盗堵在房里。

“那是一男一女,拿着1.7米长的大砍刀,逼着我拿钥匙打开保险箱。当时箱内有7000多元人民币,还有公司备用金约四五千美元、一副手铐和一把枪。海盗把钱全数卷走,然后堵住我的嘴,把我绑在沙发上,风一般就消失了。

“因为房间电话就在不远处,海盗走后,我把脚伸过去,用脚趾头按下内部通话键,才有水手下来解开我的束缚。从被堵劫到被解救,历时不过7分钟。但脱身后再去找,海盗早已消失无踪了。而整个过程里,我们的船都是在全速前进的(远洋船速仅为15节,海盗船速一般为40~50节),可见他们手脚何等麻利。

“在我所认识的远洋船长里,几乎没有谁不曾被海盗堵劫过。”

有见及此,为了防止海盗上船直接威胁船员安全,现在的远洋船上都增设了全套保安系统,既有电网、栅栏,船上还用大量啤酒瓶做的土法燃烧弹武装起来,甚至在船员生活区形成封闭区域,只留一条通道进出。

不过,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海盗的冲锋枪、手雷等强力武装也越来越完善,时至今日,海员与海盗直接发生肉体冲突并受伤的经历仍时有见报。

“所以最关键的是要远离海盗船。一旦进入海盗活动区,就要有人随时盯着,四周眺望、用雷达扫。一旦远远看到海盗船,我们就拉响警报,用船上的高压水龙头喷射、叫唤,搞出大一点的动静,使他们自己心虚放弃。

“不过,毕竟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虽然我个人与海盗的零距离接触只有一次,但船遇上海盗的经历却是不计其数。不过他们大多并非早期那种杀戮型的,比如非洲海盗,更多是采取半偷半抢的形式。”

“我再给你说一个故事。”汪满明笑着说,“当船长后,我一直是跑非洲线的‘专业户’。有一次去好望角,船的行驶速度快了,比预定进港时间提前了10多个小时到达。因为没到进港时间,港口不允许我们进去,只能在外面抛锚。港口外面海盗很多,我让机舱把船慢速开起来,随时警戒着,海盗一时上不来,只围在周边‘哇哇’叫唤。  

“后来,等到船真的靠进码头的时候,大家忙着在上面办手续,慢慢放松了警惕。没想到码头底下是空的,竟然全部藏着海盗船。船员在上面忙活,海盗已经迅速在下面把前头的集装箱撬开,拉出了里面的陶瓷等货物。

“后来有船员发现,大叫‘海盗来了’。在港口巡逻的非洲民兵还真的像模像样地端起枪打他们的腿,我们亲眼看到海盗的血把一片海面都染红了,然而那个被子弹击中的海盗还在开心地大叫,一瘸一拐、手舞足蹈地跑走了。

“到了晚上,我们上岸一看,船上的陶瓷还没往下卸呢,被海盗偷出来的那些却已经在港口旁的地摊摆卖了。”说起这些一直与远洋船抵死纠缠的“宿敌”,意外地,汪满明竖起大姆指赞叹,“太厉害了!”

“现在,中国海军对远洋船的亚丁湾护航已经持续了将近六七年时间,不断换防。远洋船进入亚丁湾前,船公司就向海军联络请求护航,一直到安全驶过亚丁湾进入公海。但在其他海域的海盗遭遇,依然防不胜防。”
遭遇朝鲜海军

不过,威胁远洋船安全的“人祸”,并不仅止于海盗。汪满明在《远洋船长手记》里,曾详细地记录了在西非扎伊尔河下游马他迪港发生的一件惨事:轮船在港口开舱卸载大米的时候,引起了长年贫穷饥饿的搬运工人的觊觎和大肆偷窃。某天,二副与偷米的黑人纠缠时,被刀刺入腹腔,创口距离心脏仅一公分,险些命丧非洲。最后,还是在马他迪市长派出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守护下,船上8923吨大米才最终顺利完成卸载。

而1987年汪满明就任船长后第一次出航朝鲜的经典,更是令他刻骨铭心。

“第一次当船长啊,就遇上这种事。”他苦笑着摇头。

“那一年我经常去朝鲜运煤炭。事情就发生在第一次停靠朝鲜码头准备装货的时候。当时,港口突然起了大风,由于货还没装上来,船是空的,在偌大的风浪当中,空船来回摇动,眼看有可能把缆绳扯断,我赶紧跟老轨(轮机长)和大副说,我们先把船开出去。

“来到港口外面的一块锚地,我们把锚刚扔下去,准备在这里躲避一阵风浪。其时有一条朝鲜的军用小艇在附近巡逻,一看我把锚抛下了,马上驶过来说:船长,你在我的军事区内抛了锚。我马上反驳,我使用的是英版国际通用的海图,这里并不是军事区。然而对方根本不予理论,只说‘你赶紧弃锚,不然我拿炮轰你’。

“那时气氛别提多紧张了,只好放弃争辩,叫木匠弃锚,重新选择锚地抛锚。但是我们原来抛下的锚断在锚地里,必需打捞起来啊。对方坚决不允许,最后提出要求——必须提供50吨柴油,才能重新起锚。

“这时我们总算明白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朝鲜原油非常紧张,总要用大量高丽参和羊肉到丹东换油。他们找茬的目的,就是为了船上的原油。”

有时,动用了国家权力的掠劫,比海盗更为猖獗。

远洋强国的尴尬

“你说船员苦不苦?”说完这些,汪满明半似自言自语地说,然后又直接回答,“是苦。但我却说它是充满了挑战。男人必须干过这个,将来人生遇到了其他困难时,这段经历将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那个时候,为了赚钱、挣外汇,船员三五年不下船是很平常的事。没有手机,没有internet,跟家人沟通只能靠写信。然而数月一个航次下来,只有3个停靠点可以供船员收发信,一封家书,必须先通过远洋公司,再寄往巴黎,在欧洲绕一圈,才到达船员停靠的港口,中间任一个环节出点小问题,信就收不到了——那是真真正正的“家书抵万金”。

当然,对于现在的船员来说,这些早已成为过往。如今船上的卫星电话,船员配备的手机、笔记本电脑、游戏机,一应俱全。在港口,你不会再见到拿到信就欣喜若狂,马上躲进房间去看的海员。大家都忙着发短信呢。

“他们得到了一些生活和通讯上的改善,但却失去了更多精神层面的东西。”

40岁那年,深圳远洋公司邀请汪满明离海上岸加盟。他一口答应了,因为内心始终觉得亏欠妻子和儿子太多,只能用后半生的陪伴作为补偿。

从汪满明的语气里,不难感受他对远洋生涯的深深怀恋,尤其是曾经作为中国首航南非船长的那份自豪。“当年,中国跟很多国家还没有确立外交关系,所以,远洋航线的拓展跟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步伐几乎可说是等同的。”汪满明那一代的远洋人经历过很多首航:日本东京港、荷兰鹿特丹、美国纽约、旧金山、新奥尔良——“首航南非,多牛的事情啊!”而到了今天,中国的船队逐步壮大,全世界只要有港口的地方,几乎都能见到中国船的帆影。

然而汪满明对远洋的这份执著,看在今天的年轻船员眼中,只是个“痴人”。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海员’这个名字已渐渐为人们所遗忘。以往,‘海员证’有与‘军人证’等同的社会认同,海员的经济地位也甚有优势,从海外买回来的,都是包括当时‘四大件’等最时髦的东西。然而到了今天,经济优势固然早被抹平,社会地位和外界认同感更是荡然无存。”

“年轻的海员,一个个都找不到对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好一些,如果在江浙,说自己是海嫂,那不仅没有一点自豪感,甚至是个丢脸的事情啊。”

“现在,随着中国船队的壮大,我国已经号称航运强国,但海员的后备力量却严重不足。”从海上回到岸上,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中国远洋业,汪满明现在有很深的焦虑,“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孩子都不愿意当海员,各个远洋公司只好到西北农村地区办航校、培训基地。现在要招普通水手很容易,贫穷家庭的孩子都愿意来,但只要他们干上三四年、四五年,脱贫了,还上债了,马上就甩手下船不干了——而培养一名船长、轮机长,差不多需要10年的过渡。干部船员的青黄不接,令中国航运业堪忧。”

现在,只要留意楼道,汪满明总是能逮到那些三三两两从楼上办完辞职手续下来的船员。昨天,他碰上一个二副,忍不住问。“你已经做到二副,再做几年说不定就能当船长了,为什么不做?”对方不耐烦地答,“不做就不做,没有为什么。”毫无一丝留恋。

“所以,现在每有一个导演打电话给我,表示对海员题材的作品感兴趣,我就非常感激。你来采访我,我也非常感激。”他热切地说,“4月27日,海员总工会、中远集团、中华全国总工会聚在一起商议,准备由中远投资,三家联合起来启动建国60年以来第一部海员题材作品。《海嫂》的剧本是现成的,但不一定拍这个,也许自香港海员大工罢起,拍中国远洋90年,又或者拍一部由年轻海员担纲的情境剧——无论拍哪一个都好,中国海员的故事将终于走上电视荧幕。”

让人们重新了解海员、赞美海员,是汪满明如今的理想。至于能起到多大作用,谁也不知道。因为“没有人愿意当海员”并不是中国式困惑,它早已成为横亘在欧洲列国、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面前的国际性难题。
我有个表哥做到轮机长了,也辞职上岸了。
试想,如果是一条美国船被勒索50吨油会怎么样?
turbopower 发表于 2010-10-12 13:48
会像孙子一样乖乖给。
不要以为美国就牛逼。一个靠实力说话的国家会更惧怕实力,哪怕是暂时的。
turbopower 发表于 2010-10-12 13:48
不管以后怎么办,当时先给了东西保命。
turbopower 发表于 2010-10-12 13:48
不如问问EC121被击落死了10多号人后会怎么样
知道了。。。
turbopower 发表于 2010-10-12 13:48

油肯定要出了
不过区别在于
乖乖给,50吨就OK了。
北棒子自己动手,那就是一条完整的船了.
对了,船员还要麻烦某个老总统领回去,记得要给北棒带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