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长文:马挫败 扁是两岸乱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8:41:30
中评社北京12月11日电/此间人民网今天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彭维学的长篇文章,分析北高市长选举结果对马英九及台湾政局的重大影响。全文如下:

   12月9日,被视为“‘总统’选举前哨战”的台北、高雄市长选举揭晓,国民党以较大优势赢得台北市长,民进党险胜高雄市长,但台北市长选举的得票率大幅上升。“国民党小输、民进党小赢”的结果使马英九就任党主席以来所面临的最大挫败。陈水扁暂时自贪腐危机中脱困,民进党遏止住“三合一”败选以来的颓势。泛蓝发展势头受阻,马英九“总统”之路充满险阻。

  一、“北蓝南绿”格局未能突破,“蓝涨绿消”态势发生微妙变化。

  与2002年北高市长选举和2005年“三合一”选举相比,此次北高市长选举结果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泛蓝发展势头暂时受阻。民进党不但在极其不利的形势下保住高雄,台北市长选举部分得票率大幅提升,泛绿台北市议员得票率和席次也有所增加。“三合一”选举中“蓝张绿消”局面迅速扭转为“蓝消绿涨”,泛蓝发展势头受到遏制。

  第二,“北蓝南绿”格局没有改变。长期以来,台湾政治版图呈现“北蓝南绿”的结构。2005年“三合一”选举中国民党有所突破,成功占领嘉义市这个进军民进党大本营的滩头堡。但此次北高市长选举,民进党赢得南部重镇高雄,固守云林、嘉义以南的传统票仓,勉强保住“半壁江山”。而原本强渡浊水溪、持续向南挺进的蓝军,未能如愿。以浊水溪为界的南北政治分野没有改变,这一根深蒂固的选票结构仍将是2008年“总统”选举的基本盘,也将是未来蓝绿持续对抗的基础。

  二、蓝绿基本盘、南部选民强烈的“本土意识”是决定选举结果的关键。

  在弊案缠身、政绩不佳、执政正当性严重受挫的情况下,民进党仍能小胜,这与蓝绿基本盘有关,更与南部民众强烈的本土意识以及双方阵营的选战策略有关。

  第一,台北市选民结构“蓝大于绿”,而高雄市选民结构“绿略大于蓝”。在蓝绿高度对决的情况下,此次选举结果基本上是蓝绿基本盘的体现。

  第二,陈水扁最后两周到高雄卖力辅选,民进党“四大天王”、“台独”大老聚集高雄,以“台独”牌、省籍牌迎合南部选民,极大地压缩了“台联党”候选人罗志明的选票空间。尤其是被民进党捧为“神主牌”的林义雄关键时刻出马,为谢长廷、陈菊助选,适时抵销了“第一家庭”贪腐形象对民进党选情的冲击,赢得了部分浅绿乃至中间选民的支持。

  第三,蓝绿阵营成功操作“弃保效应”。蓝绿选民在高度动员下危机意识增强,集中选票支援有胜选希望的候选人。

  第四,国民党选举策略不尽成功。马英九对“特别费案”处理不当,使其“清廉牌”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对于民进党在投票前夕散布黄俊英阵营贿选的谣言,国民党没有及时消毒,对高雄选情构成重伤。国民党重兵南下,对台北市重视不足,使善于选举的谢长廷发挥空间增大。

  三、陈水扁自贪腐危机中暂时脱困,民进党接班卡位战呈现新态势。

  陈水扁力拼高雄选战,成为高市险胜的“功臣”。经此一役,风雨飘摇的陈水扁不仅稳住阵脚,大幅缓解提前下台压力,遏制党内要求改革的声浪,更主要的是掌控民进党走向的筹码有所增强。未来陈水扁将加强对民进党2008年“大选”人选的控制,继续推动“公投制宪”、“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等政策。

  选后,“四大天王”接班卡位战因实力的消长而呈现“三强鼎立”的新态势。如不出意外,苏在投入“总统”初选之前仍将掌握行政资源。挺苏的新潮流系拿下高雄市长,又掌握民进党6席县市长中的3席,苏成为“四大天王”中实力最强的人物,2007年在党内初选出线的可能性较大。谢长廷在台北市拿下近41%的选票,进军2008年的想像空间更大。游锡堃辅选有功,保住了党主席职位,也取得了2008年的参赛权。吕秀莲实力有限,党内人缘极差,未来前景不被看好。

  此外,北高市长选举成为民进党遏制“三合一”败选的“止血强心针”,暂时解除了民进党的执政危机,刺激了民进党迎战“立委”选举和迈向2008年的士气。

  四、马英九“泛蓝共主”地位难以撼动,但其“总统”之路仍面临多重挑战。

  马英九形象清新,是泛蓝选民2008年夺回执政权的唯一期待。宋楚瑜败选后宣布退出政治,泛蓝整合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总体上看,北高市长选举结果不会对马英九“泛蓝共主”地位构成实质威胁。但气势如虹的国民党不仅未能攻下高雄,反而未能守住台北市基本盘,台北市议员选举得票率和席次双双下降,这不仅给国民党提出了严重的警讯,也意味着2008年选举马英九仍面临重重挑战。第一,在政绩如此之差、弊案如此之严重的情况下,民进党仍能小胜,说明泛绿基本盘仍然比较稳固。第二,“本土意识”超出所谓“清廉价值”,“台湾认同”、“省籍牌”、“统‘独’牌”依然是民进党的“选举王牌”。这些影响2008年选举的关键因素,将对马英九的外省籍背景构成不小的冲击。第三,即使在“特别费案”上摆脱辞党主席及停权的威胁,马英九也将因北高市长“小输”受到党内挑战。其整合能力、危机处理能力、领导能力、领导风格,都将受到质疑。第四,马英九未能通过北高选举确立党内独尊地位,未来无从挟民意在党内推动大刀阔斧的改革。未来能否处理好与连战、王金平的关系,减少内耗,避免分化,仍是马英九必须认真面对、妥善解决的重要课题。

  五、亲民党、“台联党”加速泡沫化,两党政治趋势更为明显。

  宋楚瑜在台北市长选举中的得票未突破5%的政党门槛,在泛蓝大本营中的“封刀之作”以惨败收场。亲民党虽在台北、高雄两市分别提名8人,但台北、高雄分别仅当选2名、4名,席次分别比2002年下降6席、3席,得票率也大幅下降。“台联党”同样以惨败告终,高雄市长候选人罗志明得票率仅0.86%,北高市议员选举部分分别提名6席市议员,在台北市得2席,实现零的突破,但高雄却从过去的5席降为1席。

  宋楚瑜宣布退出台湾政治,李登辉影响式微,亲民党、“台联党”短期内不会彻底崩盘,但分别向国民党、民进党讨价还价的筹码减少,其未来发展面临合并关张、或是依附求存的困境。更主要的是,由于2007年“立委”选举单一选区两票制的实施,小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压,以国民党、民进党为主体的两党政治将正式确立。

  六、两岸关系难有实质进展,“公投制宪”仍将是威胁两岸和平稳定的乱源。

  民进党高雄险胜,显示炒作“台湾认同”、“台湾主体性”仍有市场,因而民进党不可能放弃“台独”路线。苏贞昌有意有限度开放两岸经贸政策,如:提高投资大陆额度、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等,以解决经济问题争取中间选民,但因“台独基本教义派”的强力牵制,其开放幅度、进程都有待观察。更主要的是,出于巩固“台独”基本盘、绑架深绿巩固权位的考虑,陈水扁仍将持续推动“新宪”议题,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仍面临重大变数。中评社北京12月11日电/此间人民网今天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彭维学的长篇文章,分析北高市长选举结果对马英九及台湾政局的重大影响。全文如下:

   12月9日,被视为“‘总统’选举前哨战”的台北、高雄市长选举揭晓,国民党以较大优势赢得台北市长,民进党险胜高雄市长,但台北市长选举的得票率大幅上升。“国民党小输、民进党小赢”的结果使马英九就任党主席以来所面临的最大挫败。陈水扁暂时自贪腐危机中脱困,民进党遏止住“三合一”败选以来的颓势。泛蓝发展势头受阻,马英九“总统”之路充满险阻。

  一、“北蓝南绿”格局未能突破,“蓝涨绿消”态势发生微妙变化。

  与2002年北高市长选举和2005年“三合一”选举相比,此次北高市长选举结果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泛蓝发展势头暂时受阻。民进党不但在极其不利的形势下保住高雄,台北市长选举部分得票率大幅提升,泛绿台北市议员得票率和席次也有所增加。“三合一”选举中“蓝张绿消”局面迅速扭转为“蓝消绿涨”,泛蓝发展势头受到遏制。

  第二,“北蓝南绿”格局没有改变。长期以来,台湾政治版图呈现“北蓝南绿”的结构。2005年“三合一”选举中国民党有所突破,成功占领嘉义市这个进军民进党大本营的滩头堡。但此次北高市长选举,民进党赢得南部重镇高雄,固守云林、嘉义以南的传统票仓,勉强保住“半壁江山”。而原本强渡浊水溪、持续向南挺进的蓝军,未能如愿。以浊水溪为界的南北政治分野没有改变,这一根深蒂固的选票结构仍将是2008年“总统”选举的基本盘,也将是未来蓝绿持续对抗的基础。

  二、蓝绿基本盘、南部选民强烈的“本土意识”是决定选举结果的关键。

  在弊案缠身、政绩不佳、执政正当性严重受挫的情况下,民进党仍能小胜,这与蓝绿基本盘有关,更与南部民众强烈的本土意识以及双方阵营的选战策略有关。

  第一,台北市选民结构“蓝大于绿”,而高雄市选民结构“绿略大于蓝”。在蓝绿高度对决的情况下,此次选举结果基本上是蓝绿基本盘的体现。

  第二,陈水扁最后两周到高雄卖力辅选,民进党“四大天王”、“台独”大老聚集高雄,以“台独”牌、省籍牌迎合南部选民,极大地压缩了“台联党”候选人罗志明的选票空间。尤其是被民进党捧为“神主牌”的林义雄关键时刻出马,为谢长廷、陈菊助选,适时抵销了“第一家庭”贪腐形象对民进党选情的冲击,赢得了部分浅绿乃至中间选民的支持。

  第三,蓝绿阵营成功操作“弃保效应”。蓝绿选民在高度动员下危机意识增强,集中选票支援有胜选希望的候选人。

  第四,国民党选举策略不尽成功。马英九对“特别费案”处理不当,使其“清廉牌”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对于民进党在投票前夕散布黄俊英阵营贿选的谣言,国民党没有及时消毒,对高雄选情构成重伤。国民党重兵南下,对台北市重视不足,使善于选举的谢长廷发挥空间增大。

  三、陈水扁自贪腐危机中暂时脱困,民进党接班卡位战呈现新态势。

  陈水扁力拼高雄选战,成为高市险胜的“功臣”。经此一役,风雨飘摇的陈水扁不仅稳住阵脚,大幅缓解提前下台压力,遏制党内要求改革的声浪,更主要的是掌控民进党走向的筹码有所增强。未来陈水扁将加强对民进党2008年“大选”人选的控制,继续推动“公投制宪”、“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等政策。

  选后,“四大天王”接班卡位战因实力的消长而呈现“三强鼎立”的新态势。如不出意外,苏在投入“总统”初选之前仍将掌握行政资源。挺苏的新潮流系拿下高雄市长,又掌握民进党6席县市长中的3席,苏成为“四大天王”中实力最强的人物,2007年在党内初选出线的可能性较大。谢长廷在台北市拿下近41%的选票,进军2008年的想像空间更大。游锡堃辅选有功,保住了党主席职位,也取得了2008年的参赛权。吕秀莲实力有限,党内人缘极差,未来前景不被看好。

  此外,北高市长选举成为民进党遏制“三合一”败选的“止血强心针”,暂时解除了民进党的执政危机,刺激了民进党迎战“立委”选举和迈向2008年的士气。

  四、马英九“泛蓝共主”地位难以撼动,但其“总统”之路仍面临多重挑战。

  马英九形象清新,是泛蓝选民2008年夺回执政权的唯一期待。宋楚瑜败选后宣布退出政治,泛蓝整合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总体上看,北高市长选举结果不会对马英九“泛蓝共主”地位构成实质威胁。但气势如虹的国民党不仅未能攻下高雄,反而未能守住台北市基本盘,台北市议员选举得票率和席次双双下降,这不仅给国民党提出了严重的警讯,也意味着2008年选举马英九仍面临重重挑战。第一,在政绩如此之差、弊案如此之严重的情况下,民进党仍能小胜,说明泛绿基本盘仍然比较稳固。第二,“本土意识”超出所谓“清廉价值”,“台湾认同”、“省籍牌”、“统‘独’牌”依然是民进党的“选举王牌”。这些影响2008年选举的关键因素,将对马英九的外省籍背景构成不小的冲击。第三,即使在“特别费案”上摆脱辞党主席及停权的威胁,马英九也将因北高市长“小输”受到党内挑战。其整合能力、危机处理能力、领导能力、领导风格,都将受到质疑。第四,马英九未能通过北高选举确立党内独尊地位,未来无从挟民意在党内推动大刀阔斧的改革。未来能否处理好与连战、王金平的关系,减少内耗,避免分化,仍是马英九必须认真面对、妥善解决的重要课题。

  五、亲民党、“台联党”加速泡沫化,两党政治趋势更为明显。

  宋楚瑜在台北市长选举中的得票未突破5%的政党门槛,在泛蓝大本营中的“封刀之作”以惨败收场。亲民党虽在台北、高雄两市分别提名8人,但台北、高雄分别仅当选2名、4名,席次分别比2002年下降6席、3席,得票率也大幅下降。“台联党”同样以惨败告终,高雄市长候选人罗志明得票率仅0.86%,北高市议员选举部分分别提名6席市议员,在台北市得2席,实现零的突破,但高雄却从过去的5席降为1席。

  宋楚瑜宣布退出台湾政治,李登辉影响式微,亲民党、“台联党”短期内不会彻底崩盘,但分别向国民党、民进党讨价还价的筹码减少,其未来发展面临合并关张、或是依附求存的困境。更主要的是,由于2007年“立委”选举单一选区两票制的实施,小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压,以国民党、民进党为主体的两党政治将正式确立。

  六、两岸关系难有实质进展,“公投制宪”仍将是威胁两岸和平稳定的乱源。

  民进党高雄险胜,显示炒作“台湾认同”、“台湾主体性”仍有市场,因而民进党不可能放弃“台独”路线。苏贞昌有意有限度开放两岸经贸政策,如:提高投资大陆额度、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等,以解决经济问题争取中间选民,但因“台独基本教义派”的强力牵制,其开放幅度、进程都有待观察。更主要的是,出于巩固“台独”基本盘、绑架深绿巩固权位的考虑,陈水扁仍将持续推动“新宪”议题,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仍面临重大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