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回忆录:9·18丢掉东北对中日国力影响有多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55:04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正文2010年10月11日 09:43 凤凰网历史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11/2743228_0.shtml
核心提示:日本本身资源实甚贫乏,但自侵占我东北后,情势为之一变。东北煤、铁产量极富。煤藏虽不甚厚,但采煤事业极为发达,如抚顺年产煤七百万吨,本溪湖年产煤六十万吨,两处产量已可占全国产煤之首席。至于铁则产量与储量均为全国各省之冠,辽宁一省之铁储量即占全国百分之七十九。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全国产铁二百四十万吨,而辽宁之鞍山及本溪湖两处产铁共计八十七万吨,占全国产铁百分之三十七。

煤、铁为重工业之主要资源,日本侵据东北后,足使我重工业发展为不可能。其关系之大如此。

又东北大豆产量占全国百分之七十,占世界百分之六十,产区仍在日益扩大中,实为东北一最大富源。战前,东北大豆出口占产量半数以上。民国十八年,大豆、豆油、豆饼三项出口价额共计二万万三千万两,约占全国出口总额四分之一。石油储量亦甚富,约占全国百分之五十二。制盐业亦甚发达,年产八百余万担,约占全国百分之十五。此外名产尚多,不胜缕。总之,东北实为中国之生命线,九一八后尽为日本囊括以去。日本经济基础虽甚脆弱,得东北足以弥补其缺憾;但在我国,实无异丧失了经济命脉。抗战进入第二年,武汉转进后,我们的经济生活之艰苦,简直不堪言状,而军民上下终能苦撑到底,神圣抗战之可歌处在此,可泣处亦在此。

文章摘自《陈诚回忆录》 作者:陈诚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抗战之前,中日两国的国力悬殊甚大,非到万不得已,中国实在没有轻言抗战的道理。所以委员长在二十四年(一九三五)五全大会席中宣示“和平未到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这两句话沉痛而悲壮,一方面站在人道立场,告诉我们的敌人,不要轻启战端;一方面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表示中国忍辱负重,自有其一定限度,实在迫不得已,中国也不惜牺牲一切。可惜日本人自恃其国力雄厚,非中国之所匹敌,认为中国抗战无异自取灭亡,于是他们就在二十六年(一九三七)七月七日掀起卢沟桥的烽火。和平到此完全绝望,最后关头的牺牲也就由此画定。

当时中日国力究竟悬殊到什么程度,在这一节里我想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先就军备方面说

(一)兵力的比较

日本当开战之初,其陆、海、空军无论在质量上与数量上均占绝对优势。他们的现役员兵虽仅三十八万人,但合预备役及后备役则为二百万人;第一、二补充兵约为二百四十万人,合计四百四十万人。海军一百九十余万吨。空军飞机二千七百余架。

我国兵役制度尚在初创,陆军只有现役兵一百七十余万人,补充兵约五十万人。海军十一万吨,尚不及日本十分之一。空军仅有战斗机三百零五架,合各式飞机一共仅有六百架。我陆军虽有一百八十二个师之番号,但作战初期预计可使用于第一线之兵力,仅为步兵八十个师、九个独立旅、九个骑兵师、二个炮兵旅,又十六个独立团而已。

(二)兵役制度及人力动员比较

日本实行征兵制度,凡年满十七岁至四十岁之男子,均有服兵役之义务。其人口总数为一亿零五百余万人,可动员之人数为二千七百八十余万人。兵役区分为:

1常备兵役:现役:三八○、○○○人,预备役:七三八、○○○人。

2后备役:八七九、○○○人。

3第一补充兵:一、五七九、○○○人。

4第二补充兵:九○五、○○○人。

5动员概况:人力:二七、八三○、○○○人,兵员:八、八六○、○○○人。

我国于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始公布兵役法,然因募兵制度行之已久,为顾虑事实,未能尽废。二十五年(一九三六)三月,明令实施兵役法,实则仍采征募并行办法。但实行未久,抗战即已开始,以故我国兵役制度及人力动员,均不足以应付抗战之要求。在八年抗战当中,兵役制度虽随时注意改进,然兵员补充仍时有捉襟见肘之苦。八年间,我动员兵员一千二百二十余万人,已感难乎为继。我国人口有四亿五千万之众,以视日本一亿多人口,而能动员人力二千七百余万者,相形见绌多矣。

(三)编制装备比较

日本战前轻重工业均已相当发达,军备充实,装备补充均无困难,且能适应机宜,随时装备特种部队。其部队编制装备,远较我国优越。计其一个师团战时兵力,约为官兵二万二千人,马五千八百余匹,步骑枪约九千五百支,轻重机枪六百余挺,各式火炮一百零八门,战车二十四辆。

我军编制向极陈旧,为适应国防需要,预定自二十五年秋至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底,调整六十个师,配以相当特种部队,以为国防军之基干。其编制每师官兵一万一千人,步骑枪三千八百余支,轻重机枪三百二十八挺,各式炮及迫击炮四十六门,掷弹筒二百四十三枚。其劣势程度,可以想见。尤以重武器短少,不足以组成战略单位之火力。且大多数编制名额未尽充实,尤为最大弱点。

(四)军需工业比较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对轻重工业之建设,不遗余力。战争发动之时,已有金属工业工厂六千六百余所,机器工业工厂九千余所,化学工业工厂四千三百余所,军用资料制造厂三十四所。其所有战争武器,如飞机、战车、火炮、船舰、车辆及化学兵器等等,均能自造;且其民用工业发达,在战时可改装而从事军需生产。虽其国内资源贫乏,然可由我东北榨取,并可取给于输入。故敌人之军需工业,实非我国所能望其项背。

我国因科学落后,工业基础脆弱,军需工业设备简陋,技工缺乏,尤属十分幼稚。且复限于财力,无法大事扩充,致重武器多不能自造,往往付之阙如。抗战军兴后,积极整顿结果,产量倍增,益以盟邦援助,勉强支应而已。

再从政治、经济、教育各方面看

(一)政治

日本过去的政治,元老、议会、政党均有举足轻重之势。九一八事变后,军部一朝得势,少壮派军人尤为横行无忌。他们主张积极侵华,元勋宿望如西园寺亦不敢有所可否,政党、议会更无论矣。到了一九三五年,他们干脆撇开政党内阁的常轨,组织所谓举国一致内阁——亦即军人专政的内阁——以宰制国内外的一切。于是政党、议会形同虚设,军事、政治已完全打成一片,以为加强侵略政策的张本。日本军人如此骄横蛮干,虽非国家长久之计,但以之应付非常时间之事变,确有权力集中、意志统一之便宜。

中国在抗战以前,虽为一党训政之国家,然而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群言庞杂,茫无标准。甚至为逞一时意气,为争小我权利,根本不问是非者,亦大有人在。抗战发生之前一年,犹有两广事变、西安事变之相继而起。可见中国政情之复杂,在和衷共济方面远落敌人之后。幸赖委员长伟大人格之感召,卒成统一团结之局。而共党乘时崛起,成为抗战军兴后我肘腋间之一大患。我政府卒能于内忧外患交相煎迫之下,达成最后胜利使命,亦云幸矣!

(二)经济

日本本身资源实甚贫乏,但自侵占我东北后,情势为之一变。东北煤、铁产量极富。煤藏虽不甚厚,但采煤事业极为发达,如抚顺年产煤七百万吨,本溪湖年产煤六十万吨,两处产量已可占全国产煤之首席。至于铁则产量与储量均为全国各省之冠,辽宁一省之铁储量即占全国百分之七十九。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全国产铁二百四十万吨,而辽宁之鞍山及本溪湖两处产铁共计八十七万吨,占全国产铁百分之三十七。

煤、铁为重工业之主要资源,日本侵据东北后,足使我重工业发展为不可能。其关系之大如此。

又东北大豆产量占全国百分之七十,占世界百分之六十,产区仍在日益扩大中,实为东北一最大富源。战前,东北大豆出口占产量半数以上。民国十八年,大豆、豆油、豆饼三项出口价额共计二万万三千万两,约占全国出口总额四分之一。石油储量亦甚富,约占全国百分之五十二。制盐业亦甚发达,年产八百余万担,约占全国百分之十五。此外名产尚多,不胜缕。总之,东北实为中国之生命线,九一八后尽为日本囊括以去。日本经济基础虽甚脆弱,得东北足以弥补其缺憾;但在我国,实无异丧失了经济命脉。抗战进入第二年,武汉转进后,我们的经济生活之艰苦,简直不堪言状,而军民上下终能苦撑到底,神圣抗战之可歌处在此,可泣处亦在此。

(三)教育

日本教育事业极为发达。清末以来,我国遣送学生留日,盛极一时。日人来华任教者,亦所在多有。即此一事,日本教育之盛,远非中国所能企及,已可概见。且日本教育以发扬军国主义为宗旨,对于所谓武士道、大和魂之提倡,不遗余力。此种教育宗旨如律之以亲仁善邻精神,固大相悖谬,但日本是以侵略邻邦为国策的国家,则日本教育与其国策是相得益彰的,足以增强其穷兵黩武力量,实可不言而喻。且日本除实施征兵制力行正规训练外,并注意于全体国民之组织与训练。例如十五岁至二十五岁的青年团、中层社会的各种爱国团体,以及全国各地工会、农会的组织与指导等等,都是以国防为目的的变相军事团体。还有日本退伍军人所组织的在乡军人会,更是日本社会一种庞大的潜在势力。以视我国文盲充斥,学校教育既异常落后,社会教育方面更属有名无实。所谓“一盘散沙”的中国社会,即在抗战发生之前夕,亦殊少有所改进。再说到教育宗旨,除略能作知识之稗贩外,无不流于形式与空谈,以与日本相较,尤有自惭形秽之感。

我们知道,现代战争的胜负是决之于国力之总和的,而不是决之于某一局部之优劣的。国力之总和,不限于前述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几个部门,但这几个部门是构成国力最重要的因素。就这几个部门来看,中国的国力远不是日本的敌手,不难一望而知。所以委员长绝不轻言牺牲,其故在此。而自济南惨案发生以后,委员长忍辱负重,不惜集国人盲目怨谤于一身者,其故亦在此。

但当牺牲已到最后关头,不战亦不能苟存,此与诸葛武侯所说:“惟坐以待亡,孰与伐之”之处境正等,也就只好奋起抗战,不能计较太多了。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正文2010年10月11日 09:43 凤凰网历史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11/2743228_0.shtml
核心提示:日本本身资源实甚贫乏,但自侵占我东北后,情势为之一变。东北煤、铁产量极富。煤藏虽不甚厚,但采煤事业极为发达,如抚顺年产煤七百万吨,本溪湖年产煤六十万吨,两处产量已可占全国产煤之首席。至于铁则产量与储量均为全国各省之冠,辽宁一省之铁储量即占全国百分之七十九。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全国产铁二百四十万吨,而辽宁之鞍山及本溪湖两处产铁共计八十七万吨,占全国产铁百分之三十七。

煤、铁为重工业之主要资源,日本侵据东北后,足使我重工业发展为不可能。其关系之大如此。

又东北大豆产量占全国百分之七十,占世界百分之六十,产区仍在日益扩大中,实为东北一最大富源。战前,东北大豆出口占产量半数以上。民国十八年,大豆、豆油、豆饼三项出口价额共计二万万三千万两,约占全国出口总额四分之一。石油储量亦甚富,约占全国百分之五十二。制盐业亦甚发达,年产八百余万担,约占全国百分之十五。此外名产尚多,不胜缕。总之,东北实为中国之生命线,九一八后尽为日本囊括以去。日本经济基础虽甚脆弱,得东北足以弥补其缺憾;但在我国,实无异丧失了经济命脉。抗战进入第二年,武汉转进后,我们的经济生活之艰苦,简直不堪言状,而军民上下终能苦撑到底,神圣抗战之可歌处在此,可泣处亦在此。

文章摘自《陈诚回忆录》 作者:陈诚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抗战之前,中日两国的国力悬殊甚大,非到万不得已,中国实在没有轻言抗战的道理。所以委员长在二十四年(一九三五)五全大会席中宣示“和平未到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这两句话沉痛而悲壮,一方面站在人道立场,告诉我们的敌人,不要轻启战端;一方面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表示中国忍辱负重,自有其一定限度,实在迫不得已,中国也不惜牺牲一切。可惜日本人自恃其国力雄厚,非中国之所匹敌,认为中国抗战无异自取灭亡,于是他们就在二十六年(一九三七)七月七日掀起卢沟桥的烽火。和平到此完全绝望,最后关头的牺牲也就由此画定。

当时中日国力究竟悬殊到什么程度,在这一节里我想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先就军备方面说

(一)兵力的比较

日本当开战之初,其陆、海、空军无论在质量上与数量上均占绝对优势。他们的现役员兵虽仅三十八万人,但合预备役及后备役则为二百万人;第一、二补充兵约为二百四十万人,合计四百四十万人。海军一百九十余万吨。空军飞机二千七百余架。

我国兵役制度尚在初创,陆军只有现役兵一百七十余万人,补充兵约五十万人。海军十一万吨,尚不及日本十分之一。空军仅有战斗机三百零五架,合各式飞机一共仅有六百架。我陆军虽有一百八十二个师之番号,但作战初期预计可使用于第一线之兵力,仅为步兵八十个师、九个独立旅、九个骑兵师、二个炮兵旅,又十六个独立团而已。

(二)兵役制度及人力动员比较

日本实行征兵制度,凡年满十七岁至四十岁之男子,均有服兵役之义务。其人口总数为一亿零五百余万人,可动员之人数为二千七百八十余万人。兵役区分为:

1常备兵役:现役:三八○、○○○人,预备役:七三八、○○○人。

2后备役:八七九、○○○人。

3第一补充兵:一、五七九、○○○人。

4第二补充兵:九○五、○○○人。

5动员概况:人力:二七、八三○、○○○人,兵员:八、八六○、○○○人。

我国于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始公布兵役法,然因募兵制度行之已久,为顾虑事实,未能尽废。二十五年(一九三六)三月,明令实施兵役法,实则仍采征募并行办法。但实行未久,抗战即已开始,以故我国兵役制度及人力动员,均不足以应付抗战之要求。在八年抗战当中,兵役制度虽随时注意改进,然兵员补充仍时有捉襟见肘之苦。八年间,我动员兵员一千二百二十余万人,已感难乎为继。我国人口有四亿五千万之众,以视日本一亿多人口,而能动员人力二千七百余万者,相形见绌多矣。

(三)编制装备比较

日本战前轻重工业均已相当发达,军备充实,装备补充均无困难,且能适应机宜,随时装备特种部队。其部队编制装备,远较我国优越。计其一个师团战时兵力,约为官兵二万二千人,马五千八百余匹,步骑枪约九千五百支,轻重机枪六百余挺,各式火炮一百零八门,战车二十四辆。

我军编制向极陈旧,为适应国防需要,预定自二十五年秋至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底,调整六十个师,配以相当特种部队,以为国防军之基干。其编制每师官兵一万一千人,步骑枪三千八百余支,轻重机枪三百二十八挺,各式炮及迫击炮四十六门,掷弹筒二百四十三枚。其劣势程度,可以想见。尤以重武器短少,不足以组成战略单位之火力。且大多数编制名额未尽充实,尤为最大弱点。

(四)军需工业比较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对轻重工业之建设,不遗余力。战争发动之时,已有金属工业工厂六千六百余所,机器工业工厂九千余所,化学工业工厂四千三百余所,军用资料制造厂三十四所。其所有战争武器,如飞机、战车、火炮、船舰、车辆及化学兵器等等,均能自造;且其民用工业发达,在战时可改装而从事军需生产。虽其国内资源贫乏,然可由我东北榨取,并可取给于输入。故敌人之军需工业,实非我国所能望其项背。

我国因科学落后,工业基础脆弱,军需工业设备简陋,技工缺乏,尤属十分幼稚。且复限于财力,无法大事扩充,致重武器多不能自造,往往付之阙如。抗战军兴后,积极整顿结果,产量倍增,益以盟邦援助,勉强支应而已。

再从政治、经济、教育各方面看

(一)政治

日本过去的政治,元老、议会、政党均有举足轻重之势。九一八事变后,军部一朝得势,少壮派军人尤为横行无忌。他们主张积极侵华,元勋宿望如西园寺亦不敢有所可否,政党、议会更无论矣。到了一九三五年,他们干脆撇开政党内阁的常轨,组织所谓举国一致内阁——亦即军人专政的内阁——以宰制国内外的一切。于是政党、议会形同虚设,军事、政治已完全打成一片,以为加强侵略政策的张本。日本军人如此骄横蛮干,虽非国家长久之计,但以之应付非常时间之事变,确有权力集中、意志统一之便宜。

中国在抗战以前,虽为一党训政之国家,然而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群言庞杂,茫无标准。甚至为逞一时意气,为争小我权利,根本不问是非者,亦大有人在。抗战发生之前一年,犹有两广事变、西安事变之相继而起。可见中国政情之复杂,在和衷共济方面远落敌人之后。幸赖委员长伟大人格之感召,卒成统一团结之局。而共党乘时崛起,成为抗战军兴后我肘腋间之一大患。我政府卒能于内忧外患交相煎迫之下,达成最后胜利使命,亦云幸矣!

(二)经济

日本本身资源实甚贫乏,但自侵占我东北后,情势为之一变。东北煤、铁产量极富。煤藏虽不甚厚,但采煤事业极为发达,如抚顺年产煤七百万吨,本溪湖年产煤六十万吨,两处产量已可占全国产煤之首席。至于铁则产量与储量均为全国各省之冠,辽宁一省之铁储量即占全国百分之七十九。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全国产铁二百四十万吨,而辽宁之鞍山及本溪湖两处产铁共计八十七万吨,占全国产铁百分之三十七。

煤、铁为重工业之主要资源,日本侵据东北后,足使我重工业发展为不可能。其关系之大如此。

又东北大豆产量占全国百分之七十,占世界百分之六十,产区仍在日益扩大中,实为东北一最大富源。战前,东北大豆出口占产量半数以上。民国十八年,大豆、豆油、豆饼三项出口价额共计二万万三千万两,约占全国出口总额四分之一。石油储量亦甚富,约占全国百分之五十二。制盐业亦甚发达,年产八百余万担,约占全国百分之十五。此外名产尚多,不胜缕。总之,东北实为中国之生命线,九一八后尽为日本囊括以去。日本经济基础虽甚脆弱,得东北足以弥补其缺憾;但在我国,实无异丧失了经济命脉。抗战进入第二年,武汉转进后,我们的经济生活之艰苦,简直不堪言状,而军民上下终能苦撑到底,神圣抗战之可歌处在此,可泣处亦在此。

(三)教育

日本教育事业极为发达。清末以来,我国遣送学生留日,盛极一时。日人来华任教者,亦所在多有。即此一事,日本教育之盛,远非中国所能企及,已可概见。且日本教育以发扬军国主义为宗旨,对于所谓武士道、大和魂之提倡,不遗余力。此种教育宗旨如律之以亲仁善邻精神,固大相悖谬,但日本是以侵略邻邦为国策的国家,则日本教育与其国策是相得益彰的,足以增强其穷兵黩武力量,实可不言而喻。且日本除实施征兵制力行正规训练外,并注意于全体国民之组织与训练。例如十五岁至二十五岁的青年团、中层社会的各种爱国团体,以及全国各地工会、农会的组织与指导等等,都是以国防为目的的变相军事团体。还有日本退伍军人所组织的在乡军人会,更是日本社会一种庞大的潜在势力。以视我国文盲充斥,学校教育既异常落后,社会教育方面更属有名无实。所谓“一盘散沙”的中国社会,即在抗战发生之前夕,亦殊少有所改进。再说到教育宗旨,除略能作知识之稗贩外,无不流于形式与空谈,以与日本相较,尤有自惭形秽之感。

我们知道,现代战争的胜负是决之于国力之总和的,而不是决之于某一局部之优劣的。国力之总和,不限于前述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几个部门,但这几个部门是构成国力最重要的因素。就这几个部门来看,中国的国力远不是日本的敌手,不难一望而知。所以委员长绝不轻言牺牲,其故在此。而自济南惨案发生以后,委员长忍辱负重,不惜集国人盲目怨谤于一身者,其故亦在此。

但当牺牲已到最后关头,不战亦不能苟存,此与诸葛武侯所说:“惟坐以待亡,孰与伐之”之处境正等,也就只好奋起抗战,不能计较太多了。
小张 是 石敬瑭 二号
918东北是谁丢的?
三一年前的中国谁是国家领导人?
说自己军力怎样怎样不如人?
918的时候日本全力侵华了?
果粉确实IQ不怎么样啊!
老一口一个共党,恶心60年啦。
不错了,原文是共匪,共党还是东方出版社为了在大陆打市场才改的。
fig 发表于 2010-10-12 09:35 AM

918东北是谁丢的啊?
张学良本质上是军阀,蒋介石也是,党同伐异、保存实力、铲除异己是他们的共性。中长路事件是蒋挑唆张独力对抗苏俄削弱其实力的阴谋。

中长路事件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其一是给东北军以巨大的削弱,不但是硬实力上的,更是心理上的。使其害怕以东北军对抗可以动员数百万大军的帝国主义侵略,担心不但得不到国家支持甚至会被背后捅刀子。

其二就是使战胜过俄国的日本认为败给苏俄的东北军并不似表面上那样强大,是其可以轻易战胜的。因此关东军敢于以少量兵力发动918,而军部非但没有息事宁人,反而在事后调兵扩大侵略。

其三就是本来就希望维持在中国特权并伺机侵略东北、新疆,并进一步控制外蒙古的苏俄,因为东北军之前的行动而放弃干涉日本在东北扩展势力,而后又同日本达成了互相承认东北与蒙古利益瓜分中国的分赃协议,使我们北方两大势力达成了反中国妥协
回复 1# wxever

石敬瑭 二号:D
柔情如梦 发表于 2010-10-12 12:40




引文-------
918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9月12日,他在河北石家庄召见张学良时说:“最近获得可靠情报,日军在东北马上要动手,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虑到只有请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决。我这次和你会面,最主要的是要你严令东北全军,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电告东北军:“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


你说呢?
fig 发表于 2010-10-12 16:45

所以说赤井中佐临死前要指着蒋公鼻子大骂他出卖东三省给日本人害苦了东北人民
在看天涯的那个长贴:地缘看世界2——中央之国的形成
正好讲到东北这一块
看到有关中、日、朝、俄,几方往东北运人抢地,最终中国依靠庞大人口数量获胜
我就想,如果当年被日本抢赢了,现在中国面对一个3亿多人口,100多万平方公里的日本国,那是什么概念!!!!
后怕啊!!!!!!!!!!
zchzyh 发表于 2010-10-15 01:47


    那家伙是卖私货的,日本来朝鲜都没有消化完全,想消化东北,谈何容易
来自小张是不是一个无间道?
已阅!谢谢作者提供的宝贵资料!
张学良无能是一方面。但中国的军阀混战更是主要原因。
就算东北军抵抗,最终也会失败,因为封建性质的军队注定没有战胜工业强国的可能性。
蒋介石我认为本身没有大的过错,但他对GCD的态度,很让后人纳闷。无知道他为啥如此仇恨GCD,反而对日本暧昧

张学良无能是一方面。但中国的军阀混战更是主要原因。
就算东北军抵抗,最终也会失败,因为封建性质的军队 ...
changjiang7 发表于 2010-10-20 23:36

光头得国来路不正,自然心中有鬼。

宁与外人,不给家奴也就不奇怪了。
张学良无能是一方面。但中国的军阀混战更是主要原因。
就算东北军抵抗,最终也会失败,因为封建性质的军队 ...
changjiang7 发表于 2010-10-20 23:36

光头得国来路不正,自然心中有鬼。

宁与外人,不给家奴也就不奇怪了。
既然知道东北如此重要,那为何还要下令不抵抗?
重工业大部分都在东北。
changjiang7 发表于 2010-10-20 23:36
日本当时算个鸡毛的工业强国。
changjiang7 发表于 2010-10-20 23:36
当时日本想要的是中国的土地,GCD可是想要他的政权
宁与外人,不给家奴的思想作怪
老蒋要是能迅速摆平各路军阀,也用不着小张入关了。九一八事变也不可能发生。
以小张的表现,出不出关都不敢跟日本人硬抗,看看锦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