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子的“银针”-模拟航空母舰起降飞行试验训练综合基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19:03


首先,苏联是有航母弹射器的。记得在最晚88年就研制成功,但是第一是没钱完善,第二是官僚主义说不让用,于是最终成为幻影。当时原苏联的蒸汽弹射器已经接近完成了,并且确定用在瓦良格的后续舰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母上。技术上的困难导致了原苏联只得在库舰上用滑跃起飞,而只能把弹射起飞用于后续舰。可惜的是,苏联一解体,就一切完蛋了。

   苏联作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虽然比美国要差那么一点点),从纯技术的角度弹射器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假以时日法国应该是可以研制出“国产”弹射器的。但是,法国总共只计划建造两艘航母,只需要4部弹射器,这一丁点生产量根本不能抵消巨额的研发成本,更不要说盈利了。正好美国也不失时机地向法国游说,大力推销本国的弹射器,法国自然乐意少花钱了。这倒和我们某些“造不如租,租不如买”的领导们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前苏联的情况要比法国复杂得多。斯大林喜欢战列舰,对航母不感兴趣,而且当时苏联的国力也无法支撑航母这样的大工程。赫鲁晓夫更是极端,认为在核战争时代航母就是水上的“活棺材”,所以大力发展核潜艇,还撤掉了支持建造航母的库兹涅佐夫。接任的戈尔什科夫以对付美国核潜艇为借口,获得了建造两艘“莫斯科”级“反潜巡洋舰”的批准。继这两个“似驴非马”的怪物后,“基辅”级同样是“四不像”,直到库兹涅佐夫级才有了现代航母的影子。然而西方媒体散布的一些言论影响了苏联发展航母的决心,而且苏联内部对弹射器也持怀疑态度。据说“库兹涅佐夫”号原打算采用弹射器,但就在弹射器取得重大进展时,有关方面突然下令改用滑跃甲板。就连戈尔什科夫这位坚定的航母支持者在航母发展上也提倡“走民族之路”,希望航母“应该有俄罗斯特色”!按照现代航母特点设计出的1160型方案出台后受到许多高层官员的质疑,被戏称为“企业斯基”,这种情绪甚至到了“连弹射器一词也受到诅咒的地步”。结果改来改去,我们今天看到的1143.5型 “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的战斗力比原设计低了70%!作为一个科技大国,工业大国,苏联除了在信息技术上不如美国外,无论是航空航天还是造船炼钢都与美国并驾齐驱,更拥有西方没有的20万吨水压机,很难想象会在一个西方海军已使用了30多年的弹射器面前碰壁。

前苏联船舶工业和航空工业部门之间的矛盾也许是另一个原因。像苏霍依,米高扬这样的航空设计局在苏联历史悠久,影响力巨大。为了部门利益,航空设计局诋毁造船厂是很自然的举动。这种情况在国内的刊物上也可看到,搞舰船的对弹射器持肯定态度,而搞飞机的则往往对滑跃起飞有保留意见。毕竟飞机设计师是权威,特别是在苏联这个从未有过航母使用经验的国家,飞机设计师的观点要比船舶设计师更有说服力。在“外行领导内行”的上级部门眼中,弹射起飞总是“不保险的“,而滑跃起飞总是“值得信赖的”。

苏联在70年代就想要发展重型航母,1153计划就是采用弹射起飞的航母计划,但是由于苏联人一直没有解决蒸汽弹射器的技术问题,因此经过反复论证最终修改为1143.5计划,使用滑越起飞甲板。80年代,苏联在黑海克里木半岛建造了萨基航空站的“模拟航空母舰起降飞行试验训练综合基地”,字头缩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银针”.随后捏瓦舰船设计局为银针设计了T-1型滑跃起飞甲板模拟试验平台装置,该装置长60米,宽30米,升角8.5度,平台末端高度5米。银针上还装有扎切尔什尼科夫型起飞制动装置模拟器,用于发动机未达到起飞推力之前制动舰载机的试验。为了保证实验的安全性,银针还配有三套模拟航母的舰载系统装置:里吉斯特型无线电引导系统、鲁纳3型灯光信号技术设备、格里萨达H型光学助降装置,这三套装置是为了模拟航母起降环境。整个银针装置实际就是后来库兹捏佐夫号上的滑跃甲板的原型,在一系列的舰载机起降实验之后总结经验再次发展出了T-2,T-2长53.5米、宽17.5米、升角改为14度,并安装了新型的阻拦索装置。

银针T-1试验阶段主要承担舰载机起降任务的试验。由试飞员沙道夫尼克驾驶的T10-3在1982年7月24日首次在地面起飞制动试验装置模拟器上作了冲出牵拉试验,也就是阻拦索装置的试验。8月21日,米格29的舰载型号试验机由试飞员阿尔法.法斯托维兹驾驶成功从T-1上起飞,苏霍伊设计局的T10-3也不甘落后,8月27日由沙道夫尼克驾驶的T10-3完成从起飞制动装置上冲出滑跃起飞甲板模拟试验平台装置上起飞的试验。T10-3起飞重量18.2吨,滑跑距离不到230米,即以232km/h的速度成功起飞。而米格29k原型机起飞重量为12吨,滑跑距离为250米,起飞速度达到240km/h。这之后T10-3与米格29圆形机载T-1装置上一共进行了27次起飞,其中有17次直接从T-1装置上起飞,其余4次从起飞制动装置模拟器起飞。9月9日,著名的“眼镜蛇”试飞员普加乔夫驾驶T10-3从T-1装置上以更短的距离滑跃起飞。综合数据得出:T10-3起飞重量18吨、最大22吨时,需要滑跑距离142米,起飞速度178km/h;米格29k原型机起飞重量最大14.5吨,起飞滑跑距离150米,起飞速度180km/h。这之后陆基型的苏25YTF也进行了36次起飞降落试验。
在T-1试验阶段,一共有三种主要的舰载机型参予了航母起降的实验:苏33的原型机T10-3、米格29K、苏25YTF(俄语怎么打?)。1983年1月14日库舰正式开始建造。7月12日到10月期间,包括T10-3、米格29K都已进行了174次模拟阻拦索起降实验,其中81次准确勾住阻拦索。飞机必须要控制在纵向5米,5度的位移。试验达到着舰准确度可控制在航线与中心线偏差角5度以内,着舰点距离纵向偏差5米。试验结果表明阻拦锁能承受飞机重11-26吨,着降速度180-240km/h,纵向过载4.5G以内着舰的载荷。
至此整个航母滑跃起飞甲板的设计已经定型,库舰的滑跃起飞甲板设计有首部流线型罩,滑跃斜角为14度,首端宽24米,始点距首端约60米,共设计有两条起飞线,呈三角型设计,滑跃起飞的左侧舰载机按照约17度的斜角滑跃。靠近航母岛右侧的那条起飞线长度约100米,主要用来起飞非满挂载的米格29k与苏25YTF,左侧从舰中部起飞滑跑距离约180米,主要用来起飞全挂载的米格29k与苏33。着舰区的斜角为7度,长约205米,宽29米,一共有4条阻拦索。并且第二道阻拦索中间有一个约9米直径的白色圆圈,这是经过反复试验之后得出的安全着舰区域。舰载机的卓见速度为240km/h,阻拦减速约5g,这些数据都是通过多次在T-2的验证上得出的。
第一架交付的苏27k型号为T10-25号。随即该机被送到萨基航空基地的T-1装置进行舰载机性能与结构的论证试验。1984年8月30日,“眼镜蛇”普加乔夫驾驶T10-25号机成功地BC-2装置上降落。9月25日,T10-25号机完成在T-2装置上的起飞。普加乔夫和沙道夫尼克一共在2个月的时间内进行了160个起落/擦地/起飞的飞行试验。其中44次为自动降落方式(在鲁纳-3装置的引导下,类似于美国海军的菲捏尔),16次从T-2装置上起飞,9次在BC-2装置上挂住2号阻拦索成功降落。不过意外也总会发生,11月11日沙道尼克夫驾驶的T10-25号原型机因为操纵液压系统故障而被迫跳伞逃生。这也是整个苏33开发过程中仅有的两起事故的其中一起。另一起事故相对神秘,1987年1月20日装备了可调节式前鸭翼的T10-24号机在弹射试验中失事,试飞员普奇科夫成功弹射逃生。同年3月份,双座型号的试验机T10y-2接连成功完成了尾勾阻拦索降落、夜间空中加油、夜间降落等实验,总共完成了12次试飞,相对顺利。
1987年是苏33关键的一年,这一年的2月份开始苏霍伊设计局基本定型T10-24机型,莫斯科飞机工厂正式生产出了一架装有可调节式前鸭翼、带伸缩式前支架的前起落架、新型受油装置、尾勾和新型电子系统的T10k-1原型机,并于8月17日由普加乔夫完成试飞,紧接着在12月22日带可折叠翼的T10k-2号原型机试飞。设在萨科航空基地的“银针”开始铺设模拟库舰上的滑跃起飞制动装置、阻拦索装置、光学助降装置。从1988年的8月25日开始两架原型机一共进行了300多架次的试飞,包括模拟擦地/起飞的试验和机载电子设备在航母电磁环境下的实验。

1989年9月,库兹捏佐夫号正式在黑海试航,11月1日,由普加乔夫驾驶的T10k-2成功降落在库舰上,至此T10k-2被正式命名为苏33。从1990年开始,共青城飞机制.造厂制.造的首批定型苏33共有7架,其中六架连同原有的T10k-2号机都在基洛夫空军机场和萨基航空基地进行最后的试飞阶段,为最后关键的国家鉴定作准备。同时此时的试飞也变成了对飞行员的训练,“银针”充当了试验舰的角色。

1991年3月,国家测试开始,整个测试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所有当时的苏33全都被集中在一起进行测试,同时不少被选拔出来的海军航空兵飞行员也进行交叉训练。唯一不和谐的是当年7月11日,编号T10k-8的苏33发生了一起事故,试飞员阿巴基泽跳伞逃生。9月20日,普加乔夫驾驶T10k-4号机完成全自动降落。到了11月,首批两位编队飞行员诞生 - 阿巴基泽、雅科夫列夫。随后由于苏联解体,除T10k-7留在萨基航空基地之外,其余全部转到莫斯科航空设计中心的机场,整个国家鉴定工作直到1994年才算完全结束。至此,长达16年的苏33之路终于完成,“银针”系统功不可没,随着整个舰载机的发展“银针”也在不断的完善技术改造。抛开因为政治因素耽误的时间,从理论验证到装备部队,苏33的研制周期大约在10年左右。


这里有必要提到苏联的另一艘未完成的核动力航母 - 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如果不是苏联的解体,也许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就会成功装备蒸汽弹射器,萨科航空基地也许已经进行了相应的航母舰载机弹射起飞试验,T10-24的失事就是很好的证明。但是历史没有假设,苏联始终未能装备蒸汽弹射器大型航母就是事实,这一关键技术现在也仅仅有美国熟练掌握,即使法国的蒸气弹射器也“历经坎坷”。


米高扬设计局推出的米格29舰载原型机一直参与“银针”的试验准备工作,整个米格29k的开发过程是随着苏27k同步进行的,因为苏联海军航空兵的需要,因此米高扬设计局对于米格29k的定位显然要高出陆基型米格29。为了适应能在滑跃甲板起飞的要求。米格29k作了许多重大的改进,比如机体大部分采样“01420”号铝-锂合金,并且采用锐边机翼。看米格29k的设计,许多方面都有些拆东墙补西墙的味道,比如为了解决前起落架降落时机壁额外吸气的问题,米格29k在前起落架机壁内侧凿了12个孔以解决问题。从1984年到1991年对于米格29k的验证始终没有停止,苏联国防部也通过了米格29k的国家验证,建议批量生产并装备苏联海军航空兵。同样和苏33一样命运多舛的米格29k则没有苏33那么幸运,在自己国家备受冷眼的米格29k不得不“转嫁”到他国,这款世界上惟一的双发轻型舰载机就是这样退出了其研制国苏/俄的军事装备序幕。

在为“米格机”失去俄罗斯天空主宰权感到惋惜的同时,我们不尽要想,是什么原因促使苏33如此成功?苏33的原型机T10-3从理论验证到装备部队,前后时间联系得十分的紧密,正是因为苏联武器设计人员严格的遵循科学规律,采用初样机-试验机-原型机-定型机-量产机这一严谨的步骤,才能使的苏33可以顺利地登上航母。同时,“银针”系统功不可没,正是由于有了一套完善的模拟航母起降试验装置,苏联才可以非常顺利地通过原型机的试飞,不断的改进T10-3,从T10-3确定加装前鸭翼再到T10-24进行滑跃起飞试验,总共也只用去了4个月的时间。“银针”系统与苏33的成功留给我们的不只是苏联航空的传奇,更多的还是思考他们所留下的宝贵经验。苏联从没有任何建造大型舰载机和大型航母的经验,在10多年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航母设计论证、舰载机设计论证,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同时苏联完成的陆基飞机改装舰载机也相当的成功,两种优秀的陆基飞机以他们兄弟 -- Mig29k & Su33的形式出现在苏联海军航母的甲板上。

对于同时发展T10-3与米格29k,这是出于前苏联航母的战术考虑的,而非传统的两家竞争(虽然后来的确演变成两家竞争)。苏联海军的航母从莫斯科-基辅一路演变过来,始终摆脱不了专用战斗机的思路。米格29k的前身米格29在苏联前线航空兵当中的定位就是专门负责截击对方战斗/轰炸机,为前线部队提供空中支援和夺取前线制空权,而T10-3的前身苏27则是多功能歼击机,他更多地充当了国土防空的责任,因此它拥有大的航程,载油系数达到0.34。而米格29由于定位的问题始终就是一款轻型战斗机,相比较苏霍伊同门缺陷不言而喻,他的舰载改进型米格29k在进行舰载起飞实验的时候需要的滑跃起飞距离要大于苏27,因此在满挂载的情况下他仅能使用库舰的左舷起飞线,而苏33的最大挂载起飞重量要远远高于米格29k,这无情的粉碎了米格29k企图发展成多功能战机的梦想。显然苏联海军也是难以取舍,他们希望拥有一种专用的舰载战斗机,如同美国海军的专用舰载机一样,因此米格29k被判了死缓,始终没有被下马。而苏33由于要承担过多的任务,包括空中预警、加油、对舰攻击、制空,显然他不能承担如此多的任务。也许苏联海军同时试验米格29k与T10-3是希望将来有两个不同的舰载机种类可以轮换,依据不同的任务来更换不同的飞机。为将来的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积攒宝贵的舰载机使用经验。可以预见,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将可能拥有蒸汽弹射器,因此苏33与米格29k皆能以全负荷挂载起飞,这样苏联海军航母将拥有类似于美国海军F/A-18/F14的组合。尽管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单一机种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使是现在)专用机种有它相当的优势。何况是前苏联的海军战略提倡的就是克制美国海军的航母编队,足够数量的米格29k足以抵抗美国海军的舰载机。在80年代末期,苏联军方已经显示出对于苏霍伊的偏爱,但是我们也无从知道苏联对于米格29k与苏33到底是如何取舍。因此只能客观推断。

苏33与米格29k同一天上舰或许也说明了当时苏联海军的态度。米格29k的实际性能并不比雅克38与雅克141强出多少,即使想要同时使用库舰上的两条起飞线,靠近岛一侧的右舷起飞线上的米格29k不能满挂载起飞,这实在是严重的制约了库舰舰载机的实力。“短脚鸭”米格29k由于自身的航程问题自然不太可能拥有太多的滞空时间,而苏33恰好弥补了他航程问题和有限的对舰打击能力的空缺。研究库舰的舰载机搭配系统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它只能说是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一个试验摸索阶段,也许到了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上,更成熟的舰载机搭配系统会出现。米格29k与苏33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长项,它们之间正如他们的陆基兄弟一样是互相弥补的关系。跨出从陆地到海洋的这一步,米格29k与苏33都将面临来自美国海军庞大舰载机体系的挑战。这批不落的红星的传奇能否从陆地延续到海上?时间也许会证明一切。

首先,苏联是有航母弹射器的。记得在最晚88年就研制成功,但是第一是没钱完善,第二是官僚主义说不让用,于是最终成为幻影。当时原苏联的蒸汽弹射器已经接近完成了,并且确定用在瓦良格的后续舰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母上。技术上的困难导致了原苏联只得在库舰上用滑跃起飞,而只能把弹射起飞用于后续舰。可惜的是,苏联一解体,就一切完蛋了。

   苏联作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虽然比美国要差那么一点点),从纯技术的角度弹射器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假以时日法国应该是可以研制出“国产”弹射器的。但是,法国总共只计划建造两艘航母,只需要4部弹射器,这一丁点生产量根本不能抵消巨额的研发成本,更不要说盈利了。正好美国也不失时机地向法国游说,大力推销本国的弹射器,法国自然乐意少花钱了。这倒和我们某些“造不如租,租不如买”的领导们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前苏联的情况要比法国复杂得多。斯大林喜欢战列舰,对航母不感兴趣,而且当时苏联的国力也无法支撑航母这样的大工程。赫鲁晓夫更是极端,认为在核战争时代航母就是水上的“活棺材”,所以大力发展核潜艇,还撤掉了支持建造航母的库兹涅佐夫。接任的戈尔什科夫以对付美国核潜艇为借口,获得了建造两艘“莫斯科”级“反潜巡洋舰”的批准。继这两个“似驴非马”的怪物后,“基辅”级同样是“四不像”,直到库兹涅佐夫级才有了现代航母的影子。然而西方媒体散布的一些言论影响了苏联发展航母的决心,而且苏联内部对弹射器也持怀疑态度。据说“库兹涅佐夫”号原打算采用弹射器,但就在弹射器取得重大进展时,有关方面突然下令改用滑跃甲板。就连戈尔什科夫这位坚定的航母支持者在航母发展上也提倡“走民族之路”,希望航母“应该有俄罗斯特色”!按照现代航母特点设计出的1160型方案出台后受到许多高层官员的质疑,被戏称为“企业斯基”,这种情绪甚至到了“连弹射器一词也受到诅咒的地步”。结果改来改去,我们今天看到的1143.5型 “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的战斗力比原设计低了70%!作为一个科技大国,工业大国,苏联除了在信息技术上不如美国外,无论是航空航天还是造船炼钢都与美国并驾齐驱,更拥有西方没有的20万吨水压机,很难想象会在一个西方海军已使用了30多年的弹射器面前碰壁。

前苏联船舶工业和航空工业部门之间的矛盾也许是另一个原因。像苏霍依,米高扬这样的航空设计局在苏联历史悠久,影响力巨大。为了部门利益,航空设计局诋毁造船厂是很自然的举动。这种情况在国内的刊物上也可看到,搞舰船的对弹射器持肯定态度,而搞飞机的则往往对滑跃起飞有保留意见。毕竟飞机设计师是权威,特别是在苏联这个从未有过航母使用经验的国家,飞机设计师的观点要比船舶设计师更有说服力。在“外行领导内行”的上级部门眼中,弹射起飞总是“不保险的“,而滑跃起飞总是“值得信赖的”。

苏联在70年代就想要发展重型航母,1153计划就是采用弹射起飞的航母计划,但是由于苏联人一直没有解决蒸汽弹射器的技术问题,因此经过反复论证最终修改为1143.5计划,使用滑越起飞甲板。80年代,苏联在黑海克里木半岛建造了萨基航空站的“模拟航空母舰起降飞行试验训练综合基地”,字头缩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银针”.随后捏瓦舰船设计局为银针设计了T-1型滑跃起飞甲板模拟试验平台装置,该装置长60米,宽30米,升角8.5度,平台末端高度5米。银针上还装有扎切尔什尼科夫型起飞制动装置模拟器,用于发动机未达到起飞推力之前制动舰载机的试验。为了保证实验的安全性,银针还配有三套模拟航母的舰载系统装置:里吉斯特型无线电引导系统、鲁纳3型灯光信号技术设备、格里萨达H型光学助降装置,这三套装置是为了模拟航母起降环境。整个银针装置实际就是后来库兹捏佐夫号上的滑跃甲板的原型,在一系列的舰载机起降实验之后总结经验再次发展出了T-2,T-2长53.5米、宽17.5米、升角改为14度,并安装了新型的阻拦索装置。

银针T-1试验阶段主要承担舰载机起降任务的试验。由试飞员沙道夫尼克驾驶的T10-3在1982年7月24日首次在地面起飞制动试验装置模拟器上作了冲出牵拉试验,也就是阻拦索装置的试验。8月21日,米格29的舰载型号试验机由试飞员阿尔法.法斯托维兹驾驶成功从T-1上起飞,苏霍伊设计局的T10-3也不甘落后,8月27日由沙道夫尼克驾驶的T10-3完成从起飞制动装置上冲出滑跃起飞甲板模拟试验平台装置上起飞的试验。T10-3起飞重量18.2吨,滑跑距离不到230米,即以232km/h的速度成功起飞。而米格29k原型机起飞重量为12吨,滑跑距离为250米,起飞速度达到240km/h。这之后T10-3与米格29圆形机载T-1装置上一共进行了27次起飞,其中有17次直接从T-1装置上起飞,其余4次从起飞制动装置模拟器起飞。9月9日,著名的“眼镜蛇”试飞员普加乔夫驾驶T10-3从T-1装置上以更短的距离滑跃起飞。综合数据得出:T10-3起飞重量18吨、最大22吨时,需要滑跑距离142米,起飞速度178km/h;米格29k原型机起飞重量最大14.5吨,起飞滑跑距离150米,起飞速度180km/h。这之后陆基型的苏25YTF也进行了36次起飞降落试验。
在T-1试验阶段,一共有三种主要的舰载机型参予了航母起降的实验:苏33的原型机T10-3、米格29K、苏25YTF(俄语怎么打?)。1983年1月14日库舰正式开始建造。7月12日到10月期间,包括T10-3、米格29K都已进行了174次模拟阻拦索起降实验,其中81次准确勾住阻拦索。飞机必须要控制在纵向5米,5度的位移。试验达到着舰准确度可控制在航线与中心线偏差角5度以内,着舰点距离纵向偏差5米。试验结果表明阻拦锁能承受飞机重11-26吨,着降速度180-240km/h,纵向过载4.5G以内着舰的载荷。
至此整个航母滑跃起飞甲板的设计已经定型,库舰的滑跃起飞甲板设计有首部流线型罩,滑跃斜角为14度,首端宽24米,始点距首端约60米,共设计有两条起飞线,呈三角型设计,滑跃起飞的左侧舰载机按照约17度的斜角滑跃。靠近航母岛右侧的那条起飞线长度约100米,主要用来起飞非满挂载的米格29k与苏25YTF,左侧从舰中部起飞滑跑距离约180米,主要用来起飞全挂载的米格29k与苏33。着舰区的斜角为7度,长约205米,宽29米,一共有4条阻拦索。并且第二道阻拦索中间有一个约9米直径的白色圆圈,这是经过反复试验之后得出的安全着舰区域。舰载机的卓见速度为240km/h,阻拦减速约5g,这些数据都是通过多次在T-2的验证上得出的。
第一架交付的苏27k型号为T10-25号。随即该机被送到萨基航空基地的T-1装置进行舰载机性能与结构的论证试验。1984年8月30日,“眼镜蛇”普加乔夫驾驶T10-25号机成功地BC-2装置上降落。9月25日,T10-25号机完成在T-2装置上的起飞。普加乔夫和沙道夫尼克一共在2个月的时间内进行了160个起落/擦地/起飞的飞行试验。其中44次为自动降落方式(在鲁纳-3装置的引导下,类似于美国海军的菲捏尔),16次从T-2装置上起飞,9次在BC-2装置上挂住2号阻拦索成功降落。不过意外也总会发生,11月11日沙道尼克夫驾驶的T10-25号原型机因为操纵液压系统故障而被迫跳伞逃生。这也是整个苏33开发过程中仅有的两起事故的其中一起。另一起事故相对神秘,1987年1月20日装备了可调节式前鸭翼的T10-24号机在弹射试验中失事,试飞员普奇科夫成功弹射逃生。同年3月份,双座型号的试验机T10y-2接连成功完成了尾勾阻拦索降落、夜间空中加油、夜间降落等实验,总共完成了12次试飞,相对顺利。
1987年是苏33关键的一年,这一年的2月份开始苏霍伊设计局基本定型T10-24机型,莫斯科飞机工厂正式生产出了一架装有可调节式前鸭翼、带伸缩式前支架的前起落架、新型受油装置、尾勾和新型电子系统的T10k-1原型机,并于8月17日由普加乔夫完成试飞,紧接着在12月22日带可折叠翼的T10k-2号原型机试飞。设在萨科航空基地的“银针”开始铺设模拟库舰上的滑跃起飞制动装置、阻拦索装置、光学助降装置。从1988年的8月25日开始两架原型机一共进行了300多架次的试飞,包括模拟擦地/起飞的试验和机载电子设备在航母电磁环境下的实验。

1989年9月,库兹捏佐夫号正式在黑海试航,11月1日,由普加乔夫驾驶的T10k-2成功降落在库舰上,至此T10k-2被正式命名为苏33。从1990年开始,共青城飞机制.造厂制.造的首批定型苏33共有7架,其中六架连同原有的T10k-2号机都在基洛夫空军机场和萨基航空基地进行最后的试飞阶段,为最后关键的国家鉴定作准备。同时此时的试飞也变成了对飞行员的训练,“银针”充当了试验舰的角色。

1991年3月,国家测试开始,整个测试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所有当时的苏33全都被集中在一起进行测试,同时不少被选拔出来的海军航空兵飞行员也进行交叉训练。唯一不和谐的是当年7月11日,编号T10k-8的苏33发生了一起事故,试飞员阿巴基泽跳伞逃生。9月20日,普加乔夫驾驶T10k-4号机完成全自动降落。到了11月,首批两位编队飞行员诞生 - 阿巴基泽、雅科夫列夫。随后由于苏联解体,除T10k-7留在萨基航空基地之外,其余全部转到莫斯科航空设计中心的机场,整个国家鉴定工作直到1994年才算完全结束。至此,长达16年的苏33之路终于完成,“银针”系统功不可没,随着整个舰载机的发展“银针”也在不断的完善技术改造。抛开因为政治因素耽误的时间,从理论验证到装备部队,苏33的研制周期大约在10年左右。


这里有必要提到苏联的另一艘未完成的核动力航母 - 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如果不是苏联的解体,也许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就会成功装备蒸汽弹射器,萨科航空基地也许已经进行了相应的航母舰载机弹射起飞试验,T10-24的失事就是很好的证明。但是历史没有假设,苏联始终未能装备蒸汽弹射器大型航母就是事实,这一关键技术现在也仅仅有美国熟练掌握,即使法国的蒸气弹射器也“历经坎坷”。


米高扬设计局推出的米格29舰载原型机一直参与“银针”的试验准备工作,整个米格29k的开发过程是随着苏27k同步进行的,因为苏联海军航空兵的需要,因此米高扬设计局对于米格29k的定位显然要高出陆基型米格29。为了适应能在滑跃甲板起飞的要求。米格29k作了许多重大的改进,比如机体大部分采样“01420”号铝-锂合金,并且采用锐边机翼。看米格29k的设计,许多方面都有些拆东墙补西墙的味道,比如为了解决前起落架降落时机壁额外吸气的问题,米格29k在前起落架机壁内侧凿了12个孔以解决问题。从1984年到1991年对于米格29k的验证始终没有停止,苏联国防部也通过了米格29k的国家验证,建议批量生产并装备苏联海军航空兵。同样和苏33一样命运多舛的米格29k则没有苏33那么幸运,在自己国家备受冷眼的米格29k不得不“转嫁”到他国,这款世界上惟一的双发轻型舰载机就是这样退出了其研制国苏/俄的军事装备序幕。

在为“米格机”失去俄罗斯天空主宰权感到惋惜的同时,我们不尽要想,是什么原因促使苏33如此成功?苏33的原型机T10-3从理论验证到装备部队,前后时间联系得十分的紧密,正是因为苏联武器设计人员严格的遵循科学规律,采用初样机-试验机-原型机-定型机-量产机这一严谨的步骤,才能使的苏33可以顺利地登上航母。同时,“银针”系统功不可没,正是由于有了一套完善的模拟航母起降试验装置,苏联才可以非常顺利地通过原型机的试飞,不断的改进T10-3,从T10-3确定加装前鸭翼再到T10-24进行滑跃起飞试验,总共也只用去了4个月的时间。“银针”系统与苏33的成功留给我们的不只是苏联航空的传奇,更多的还是思考他们所留下的宝贵经验。苏联从没有任何建造大型舰载机和大型航母的经验,在10多年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航母设计论证、舰载机设计论证,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同时苏联完成的陆基飞机改装舰载机也相当的成功,两种优秀的陆基飞机以他们兄弟 -- Mig29k & Su33的形式出现在苏联海军航母的甲板上。

对于同时发展T10-3与米格29k,这是出于前苏联航母的战术考虑的,而非传统的两家竞争(虽然后来的确演变成两家竞争)。苏联海军的航母从莫斯科-基辅一路演变过来,始终摆脱不了专用战斗机的思路。米格29k的前身米格29在苏联前线航空兵当中的定位就是专门负责截击对方战斗/轰炸机,为前线部队提供空中支援和夺取前线制空权,而T10-3的前身苏27则是多功能歼击机,他更多地充当了国土防空的责任,因此它拥有大的航程,载油系数达到0.34。而米格29由于定位的问题始终就是一款轻型战斗机,相比较苏霍伊同门缺陷不言而喻,他的舰载改进型米格29k在进行舰载起飞实验的时候需要的滑跃起飞距离要大于苏27,因此在满挂载的情况下他仅能使用库舰的左舷起飞线,而苏33的最大挂载起飞重量要远远高于米格29k,这无情的粉碎了米格29k企图发展成多功能战机的梦想。显然苏联海军也是难以取舍,他们希望拥有一种专用的舰载战斗机,如同美国海军的专用舰载机一样,因此米格29k被判了死缓,始终没有被下马。而苏33由于要承担过多的任务,包括空中预警、加油、对舰攻击、制空,显然他不能承担如此多的任务。也许苏联海军同时试验米格29k与T10-3是希望将来有两个不同的舰载机种类可以轮换,依据不同的任务来更换不同的飞机。为将来的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积攒宝贵的舰载机使用经验。可以预见,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将可能拥有蒸汽弹射器,因此苏33与米格29k皆能以全负荷挂载起飞,这样苏联海军航母将拥有类似于美国海军F/A-18/F14的组合。尽管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单一机种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使是现在)专用机种有它相当的优势。何况是前苏联的海军战略提倡的就是克制美国海军的航母编队,足够数量的米格29k足以抵抗美国海军的舰载机。在80年代末期,苏联军方已经显示出对于苏霍伊的偏爱,但是我们也无从知道苏联对于米格29k与苏33到底是如何取舍。因此只能客观推断。

苏33与米格29k同一天上舰或许也说明了当时苏联海军的态度。米格29k的实际性能并不比雅克38与雅克141强出多少,即使想要同时使用库舰上的两条起飞线,靠近岛一侧的右舷起飞线上的米格29k不能满挂载起飞,这实在是严重的制约了库舰舰载机的实力。“短脚鸭”米格29k由于自身的航程问题自然不太可能拥有太多的滞空时间,而苏33恰好弥补了他航程问题和有限的对舰打击能力的空缺。研究库舰的舰载机搭配系统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它只能说是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一个试验摸索阶段,也许到了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上,更成熟的舰载机搭配系统会出现。米格29k与苏33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长项,它们之间正如他们的陆基兄弟一样是互相弥补的关系。跨出从陆地到海洋的这一步,米格29k与苏33都将面临来自美国海军庞大舰载机体系的挑战。这批不落的红星的传奇能否从陆地延续到海上?时间也许会证明一切。
转帖无链接么?危险
“结果改来改去,我们今天看到的1143.5型 “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的战斗力比原设计低了70%!”

这个70%从何而来。。
能够用中距弹的MIG29性能怎么会和只能带两枚近程弹的雅克38差不多呢?
回复 1# meigi
二毛的尼特卡吧?
黑海边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