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日如何化解撞船风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45:56
评论:中日如何化解撞船风波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加藤嘉一

有一个专门形容日中关系的成语“一衣带水”。意思是说,只要心能贴近,日中之间相隔的海洋就只有一条衣带那么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浅浅的“一衣带水”却往往充满了风波。最近的几天里,又一场呼啸的风波席卷了东海,给日中关系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9月7日上午,日本称为尖阁诸岛,在中国称为钓鱼岛的有争议岛屿附近,日本海上安保厅的两艘巡逻船与一艘中国福建省渔船发生碰撞。随即,日本海上安保厅官员登上并控制了这艘渔船,以日本的国内法为依据,于8日凌晨逮捕了渔船的船长詹其雄,并将渔船拖到了附近的石垣岛。双方围绕领土的争端由来已久,但有人因此被逮捕还是第一次。

由于涉及主权争议问题,双方对此事的反应是毫不含糊的。两国同时发布了撞船的消息,不约而同的拿出了“责任在对方”的主张,各自召见了对方的高级外交官,提出了用词相似的抗议和交涉,两国的媒体和民间也在第一时间展开互相攻击。然后轮到了双方的高级官员,日本首相菅直人和中国副总理李克强分别表示了对事态的关注,要求妥善处理,避免两国关系受到损害。

然而事情已经发生了,两国关系无论如何都要受到损害。尽管两国事发后立即通过各种管道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但日本海上安保厅在敏感海域依据国内法进行执法,这一信号再明显不过,根本没有办法回避。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认为日方的行动是“荒唐的、非法的”,中方绝不接受,并宣布已经派出渔政船前往事发海域进行巡逻。日方则坚持继续使用国内法来处理此事。根据日本法律,检察官将在逮捕后72小时,即9月11日决定是否起诉船长詹其雄。如果决定起诉,詹有可能面临三年有期徒刑。不难想象,如果詹真的被起诉,事件必然会进一步恶化。

在两国之间只有一点是没有争议的,那就是两国在此事上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也都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对中国来说,人和船的被扣留,使政府陷入了巨大的被动中,不得不竭力“要求日方立即无条件放人放船”的主张,如果这一主张不能实现,则政府就将直接面对民间的强烈舆论压力。日方表面上建立了优势,但这种优势是在刚刚发生过天安舰事件、中美对峙逐渐加剧的东亚环境里取得的,它必将刺激中国在海上采取更加强硬和积极的态度。事发之后中方开了先例,首次向事发海域派出渔政船,明确采用中国国内法进行执法,仅这一条就给未来带来了无数变数。两国政府船只在同一片海域内按各自国内法行动,其结果会是什么?朝鲜和韩国肯定深知其中滋味。

事件发生之后,我的好朋友,研究军事问题的中国青年白鹤鸣:他表示说:“我说句‘事后诸葛亮'的话,如果两国政府之间的相关机制更健全一点,或者双方的立场更灵活一点,这场风波可以避免。过去在这片海域发生类似事件的时候,要么中方船舶主动离开,要么日方未能拦截中方人员,任其登上争议岛屿。无论哪种方式,都没有走到登船这一步,也就给双方的‘妥善处理'留下施展的余地。但这次的撞船事件发生后,中国渔船和海上安保厅船只又周旋了两三个小时,最后以安保厅人员登上渔船告终。几乎在同时,海上安保厅在伊豆以南海域还扣留一艘台湾渔船‘新德益186号',并逮捕了船长和船主。结合之前日本政治家发表的一些关于这个争议岛屿的言论,有的人认为,这一风波的升级是日方主导推动的,日方在故意挑动敌对情绪”。

阴谋论者没有解释一个问题。在日本这个岛国,有谁需要一片充满敌意的海洋呢?正如我的上一篇文章《菅直人VS小泽一郎》所说,现在的日本已经进入“无政治状态”,国民对政治家已经一点信心都没有了,而这种局面根本不会因为日中关系的恶化而产生改变。首相的任期越短,处理外交问题就越困难。以日本现在这样复杂的政局,处理领土争端这样的敏感问题,面对的又是老谋深算的中国领导人。目前我在日本,每天翻着日本的报纸,与日本政界家、学者、媒体人等打交道,明显感觉到一种政治气候:在今天“无政治”的日本,没有人一个政治家愿意面对这么糟糕的局面。

平心而论,日本政府也确实是一直被事态推着走。7号出事以后的几个小时内,政府负责人理论上有可能放走渔船,平息事端。但是既然事情发生在如此敏感的争议水域里,中方会毫无悬念地抗议安保厅船只“不请自来”,日本国民也会毫无悬念地追问“两艘执法船被一艘渔船撞成这样,追都不敢追,是谁下的命令?”政府会立即“四面楚歌”,无人支持,负责人负不了这样的责。当然,政府也不会有理由走上另一个极端,非把船长关进监狱不可——中国的反制措施同样会让负责者无法承担。这两个选项都不能选,该怎么办呢?

“好在日本政府有一种很高明的办法,可以处理这种棘手问题,这办法就是一个字‘拖'。从战略上说,反正政治家的任期也不长,与其做出艰难的决定,并在辞职后承担一部分人的骂声,倒不如把问题‘拖'下来,留给把我赶下台的那个人解决——这是政治家常用的思维方式”,白鹤鸣说。

在我看来,撞船事件拖不了那么长时间,但在战术上拖延是完全可能的。既然法律规定检察官要用3天时间来决定起诉与否,那政府逮捕了当事人之后,也有3天时间展开善后活动。这段时间里,政府可以与中国沟通,可以请美国调解,更可以认真的研究一下对策。另外,即使船长最后不遭到任何起诉,他至少也已经被关了3天。

现在,“拖”是日本政府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出路。只要能把最敏感的船长被扣事件“拖”过去,别的事尽可以用另一句美妙的话“以后再说”来解决。这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领土问题上,双方争端已久,奢望两国国民互相理解是不现实的。唯一值得期待的是,在这个多事的秋天,不要再出现别的什么风波了。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邮箱:kyoshikazu@gmail.com。作者近日出版的著作是《中国,我误解你了吗?》。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4564评论:中日如何化解撞船风波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加藤嘉一

有一个专门形容日中关系的成语“一衣带水”。意思是说,只要心能贴近,日中之间相隔的海洋就只有一条衣带那么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浅浅的“一衣带水”却往往充满了风波。最近的几天里,又一场呼啸的风波席卷了东海,给日中关系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9月7日上午,日本称为尖阁诸岛,在中国称为钓鱼岛的有争议岛屿附近,日本海上安保厅的两艘巡逻船与一艘中国福建省渔船发生碰撞。随即,日本海上安保厅官员登上并控制了这艘渔船,以日本的国内法为依据,于8日凌晨逮捕了渔船的船长詹其雄,并将渔船拖到了附近的石垣岛。双方围绕领土的争端由来已久,但有人因此被逮捕还是第一次。

由于涉及主权争议问题,双方对此事的反应是毫不含糊的。两国同时发布了撞船的消息,不约而同的拿出了“责任在对方”的主张,各自召见了对方的高级外交官,提出了用词相似的抗议和交涉,两国的媒体和民间也在第一时间展开互相攻击。然后轮到了双方的高级官员,日本首相菅直人和中国副总理李克强分别表示了对事态的关注,要求妥善处理,避免两国关系受到损害。

然而事情已经发生了,两国关系无论如何都要受到损害。尽管两国事发后立即通过各种管道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但日本海上安保厅在敏感海域依据国内法进行执法,这一信号再明显不过,根本没有办法回避。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认为日方的行动是“荒唐的、非法的”,中方绝不接受,并宣布已经派出渔政船前往事发海域进行巡逻。日方则坚持继续使用国内法来处理此事。根据日本法律,检察官将在逮捕后72小时,即9月11日决定是否起诉船长詹其雄。如果决定起诉,詹有可能面临三年有期徒刑。不难想象,如果詹真的被起诉,事件必然会进一步恶化。

在两国之间只有一点是没有争议的,那就是两国在此事上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也都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对中国来说,人和船的被扣留,使政府陷入了巨大的被动中,不得不竭力“要求日方立即无条件放人放船”的主张,如果这一主张不能实现,则政府就将直接面对民间的强烈舆论压力。日方表面上建立了优势,但这种优势是在刚刚发生过天安舰事件、中美对峙逐渐加剧的东亚环境里取得的,它必将刺激中国在海上采取更加强硬和积极的态度。事发之后中方开了先例,首次向事发海域派出渔政船,明确采用中国国内法进行执法,仅这一条就给未来带来了无数变数。两国政府船只在同一片海域内按各自国内法行动,其结果会是什么?朝鲜和韩国肯定深知其中滋味。

事件发生之后,我的好朋友,研究军事问题的中国青年白鹤鸣:他表示说:“我说句‘事后诸葛亮'的话,如果两国政府之间的相关机制更健全一点,或者双方的立场更灵活一点,这场风波可以避免。过去在这片海域发生类似事件的时候,要么中方船舶主动离开,要么日方未能拦截中方人员,任其登上争议岛屿。无论哪种方式,都没有走到登船这一步,也就给双方的‘妥善处理'留下施展的余地。但这次的撞船事件发生后,中国渔船和海上安保厅船只又周旋了两三个小时,最后以安保厅人员登上渔船告终。几乎在同时,海上安保厅在伊豆以南海域还扣留一艘台湾渔船‘新德益186号',并逮捕了船长和船主。结合之前日本政治家发表的一些关于这个争议岛屿的言论,有的人认为,这一风波的升级是日方主导推动的,日方在故意挑动敌对情绪”。

阴谋论者没有解释一个问题。在日本这个岛国,有谁需要一片充满敌意的海洋呢?正如我的上一篇文章《菅直人VS小泽一郎》所说,现在的日本已经进入“无政治状态”,国民对政治家已经一点信心都没有了,而这种局面根本不会因为日中关系的恶化而产生改变。首相的任期越短,处理外交问题就越困难。以日本现在这样复杂的政局,处理领土争端这样的敏感问题,面对的又是老谋深算的中国领导人。目前我在日本,每天翻着日本的报纸,与日本政界家、学者、媒体人等打交道,明显感觉到一种政治气候:在今天“无政治”的日本,没有人一个政治家愿意面对这么糟糕的局面。

平心而论,日本政府也确实是一直被事态推着走。7号出事以后的几个小时内,政府负责人理论上有可能放走渔船,平息事端。但是既然事情发生在如此敏感的争议水域里,中方会毫无悬念地抗议安保厅船只“不请自来”,日本国民也会毫无悬念地追问“两艘执法船被一艘渔船撞成这样,追都不敢追,是谁下的命令?”政府会立即“四面楚歌”,无人支持,负责人负不了这样的责。当然,政府也不会有理由走上另一个极端,非把船长关进监狱不可——中国的反制措施同样会让负责者无法承担。这两个选项都不能选,该怎么办呢?

“好在日本政府有一种很高明的办法,可以处理这种棘手问题,这办法就是一个字‘拖'。从战略上说,反正政治家的任期也不长,与其做出艰难的决定,并在辞职后承担一部分人的骂声,倒不如把问题‘拖'下来,留给把我赶下台的那个人解决——这是政治家常用的思维方式”,白鹤鸣说。

在我看来,撞船事件拖不了那么长时间,但在战术上拖延是完全可能的。既然法律规定检察官要用3天时间来决定起诉与否,那政府逮捕了当事人之后,也有3天时间展开善后活动。这段时间里,政府可以与中国沟通,可以请美国调解,更可以认真的研究一下对策。另外,即使船长最后不遭到任何起诉,他至少也已经被关了3天。

现在,“拖”是日本政府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出路。只要能把最敏感的船长被扣事件“拖”过去,别的事尽可以用另一句美妙的话“以后再说”来解决。这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领土问题上,双方争端已久,奢望两国国民互相理解是不现实的。唯一值得期待的是,在这个多事的秋天,不要再出现别的什么风波了。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邮箱:kyoshikazu@gmail.com。作者近日出版的著作是《中国,我误解你了吗?》。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4564
2010年09月13日 06:32 AM
“下一代”的钓鱼岛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上周正在东京,在一个要频频与日本友人碰杯的场合,找了个机会提起钓鱼岛。日本朋友虽然要顾忌客人颜面,但也算是明确地表示,尖阁(日方对钓鱼岛的命名)应该是日本人“不可分割的领土”。

在那几日的NHK、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上,其实没怎么看到这桩新闻,日本主流媒体似乎不是特别感兴趣。后来又看日本网站上的网民留言,原来他们和大陆网民一样,也是在骂本国政府面对他人侵犯表现“软弱”,应该更加“强硬”一点,“保尖”之情的理直气壮一点不亚于中国“保钓”人士。

自9月7日以来,这一轮外交争端以船只相撞作为触发点,已经在中国媒体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中方外交辞令从“严重关切”一路升级到“立即放人放船、避免事态升级”,再到“荒唐、非法和无效”、“严正交涉和抗议”、“立即无条件放回”,再到“如继续恣意妄为,必将自食其果“,直至“不要误判形势”、“立即送还中国渔民和渔船”,出面人从外交部发言人也一路升级到驻日大使、副外长、外长,直至主管外交的国务委员,并加上公开宣布因为撞船事件而推迟中日东海谈判,这恐怕已经是“动口不动手”阶段的最严厉警告方式了。甚至,根据外媒宣告而中国媒体尚未公布的消息,中国“海监51”船已于11日进入日本专属经济区,并喊话要求日方勘探船停止工作。

个人记忆中,这其实已经是近年来中国媒体报道钓鱼岛周边事态时最持续、最全面、最高调的一次。7日当天午时,根据环球网等引用日本共同社等信源,描述此事为“一艘中国拖网渔船船头撞上了日本海保巡逻船“与那国”(Yonakuni)号船尾附近...又与追踪的另两艘日本巡逻船中的一艘发生了碰撞”。晚间,在中国外交部记者会称事件为“相撞”后,新华社发布的稿件对此前日媒描述作出了修正,称事件为“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冲撞一艘中国拖网渔船”。如今,虽然搜狐网仍在专题名称和过程示意图中维持了“相撞”之说,但绝大多数中国媒体都已沿用新华社描述,将事件定性为“日本巡逻船冲撞我国渔船”。

接近一周,虽然新闻跟帖通过审核的比例偏低,亦极少刊载专家学者成文评论,但钓鱼岛专题始终盘踞于四大门户网站首页要闻区上方,各地市民报纸亦是屡屡头版头条,央视更是反复播出探访被扣船员的画面----可以判断,中国宣传官员们这次正在允许、鼓励媒体转达民意传递压力。

回溯2004年冯锦华等人登岛,以及2008年台湾渔船被日本巡逻艇撞沉之后的两岸“保钓”行动,当时中国大陆媒体的公开报道颇为克制谨慎,专版专题绝无今日之势。所以,仅从对媒体的导向控制而言,中国大陆政治家们的表现这次绝对不能算是“软弱”了。可以作为注脚的是,根据官方通稿,“戴秉国紧急召见日驻华大使”一事是发生在9月12日凌晨,但在这一天出版的人民日报第四版要闻版上,已经可以留出适当版位发表这条最新姿态。

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的领土争端,乃至关于东海中间线的争端,由来已久,在各自教科书的多年教育之下,中日两国数亿民众都对这个小岛有着朴素而坚决的感情,区别只是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只不过,政治家们过去擅用的密室谈判、弃卒保车手法如今越来越受到决策透明化的挑战,那些“搁置争议”的模糊处理手法,在一个信息飞速流通的平民政治时代,已经变得越发左支右绌。在此情势之下,中国政治家们不仅要斟酌国家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置换,还必须为他们培养起来的民众爱国心(以及面对日本人时的特别自尊心)找到出口,否则,悠悠之口大骂“卖国”势必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中找到发泄之处。

所以,虽然中国媒体在这轮钓鱼岛争端中作出如此表现,其中必有决策者们利用民意的外交意图,但在另一方面,这也是经年积累的舆论压力驱使政治家们必须更明确地站在爱国热情一边,不可再一概以“维护大局”作答。

面对钓鱼岛问题,邓小平1978年访日时给出的方法是“这个问题可以把它放一下,也许下一代比我们更聪明些,会找到实际解决的方法。”30多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下一代”似乎也已经不太愿意继续“韬光养晦”-----不知道,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面对一个民意汹涌倒逼外交的时代,中国人是不是真的更聪明些了?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联系邮箱:xudanei@gmail.com。)
好文,比较客观!
我也转一篇
[转]财经网 章文的博客
原文链接:http://blog.caijing.com.cn/expert_article-151517-10916.shtml
原文标题:钓鱼岛事件之检讨

此次中日“钓鱼岛事件”再起,性质超过以往。中方渔船船长被日方逮捕并有可能获刑,这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而言,是不可接受、难以退让的底线。


  中国外交部数次明确表态,要求日方立即无条件放人放船。这的确是不可商量的要求。假若该船长经由日本法律被判刑,这一事实一旦被铸就,那么就意味着日本在伸张钓鱼岛的主权上,有了一次法律上的确认。


  虽然只是国内法而非国际法的确认,不会影响到钓鱼岛主权的归属,但在中日两国民众心理上的影响将是巨大和深远的。对于日本民众而言,是一次大胜利,而对于中国民众来说,则是一次大挫败。


  可以想见,在民众意见对外交政策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中国政府绝对不允许该事件的发生。那样的后果非政府可以承受。中国国内已有行游表威,且民间和保钓组织的进一步行动呼之欲出。


  在中国政府毫无退路而日方则大有回旋余地的形势下,本博预料日方将会做出让步,否则接下来的局势发展,很可能变成日方不可承受了。在外交上一向习惯察颜观色、欺软怕硬的日本人,不会丢掉既得优势而令自己被动的,他们应该会见好就收。拦截中方船只逮捕其船长,还放出要判刑的话风来,这已经使中国丢失颜面,是日方外交上的胜利了。最后来个无罪释放,根本无损此前已经收获的胜利,总之,日本人这一趟是赚了。


  本博和许多同胞一样,对日本人的粗暴行径感到愤怒,坚决支持政府和保钓组织的“放人放船”的主张。但是,值此时刻,反思既往,本博也要狠狠批评中国政府的“无所作为”。


  既然一再伸张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乃我国固有领土,为何不见有任何保护领土的行动,而听由日方一而再再而三的侵犯主权行为的发生?当年民间保钓人士的船只遭日方舰艇冲撞之时,我国政府除了抗议几声外,又采取了哪些实际行动?


  说句不客气的话,正是因为中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表现出了“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才使得日方得寸进尺,一步步将钓鱼岛实际控制权抓在自己手中:在钓鱼岛上修建直升机场、自动气象站、设置金属标志物、灯塔;对钓鱼岛列岛及其周围海域进行大规模地质和资源调查;将该海域纳入日本军事控制区,对过往船只进行武装跟踪监视,直到武装阻拦,驱赶我渔船和科学调查船进入该海域,甚至纵容右翼分子登岛建塔和竖立日本太阳旗。


  不独在东海钓鱼岛问题上,在南海问题上,中国政府同样是“韬光养晦”。可能连邓小平本人也未料到,当年(上世纪80年代)他提出“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之后,中国20多年来在南海一直谋求和他国“共同开发”而不得,他国却个管个地埋头开发起来了。


  今天,每当夜幕降临时,南海上空灯火辉煌,一派繁荣景象,1000多口油井在忙碌地工作着,其中没有一口井属于中国!


  2008年光越南一家就从南海钻取了约1750万吨石油,其产值占越南国家GDP的30%之多。如果再加上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南海石油储量在快速递减,留给中国的越来越少了。


  的确,中国展现出大国的负责任态度,和南海其他国家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承诺以和平方式解决彼此争端,不诉诸武力。但现实情况是,越南、菲律宾等国拿到了“中国不动武”的保证,放心大胆、得寸进尺地侵犯中方海洋利益,而中国则自缚手脚,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有专家尖锐地指出:共同开发政策已经破产!


  中国古语云: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当中国领海主权屡被他国侵犯,当中国渔船屡被他国军舰冲撞,我们固然感到愤怒,但真的也该反思一下,为何总会如此?


  本博实在搞不懂我国政府为何在领海主权问题上,总是这般畏首畏尾不敢作为。是因为海军力量不够强大,害怕和日方正面碰撞?如果是,那么这些年来早就该好好练兵。如果不是,从现在开始,就应该仿效日本人,也派军舰巡航钓鱼岛周围海域。


  最新消息传来,中方已派遣渔政执法船前往相关海域,“目的是维护相关海域的渔业生产秩序,保护中国渔民生命财产安全。”


  这是正确的一步。希望由此事件,要让日本人改变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软弱无能”之旧印象,而心有忌惮,不敢妄行。此举也将增加中方在日后谈判中的筹码。
P大个事情   中国现在没有日本战略 日本希望得到中国的重视 就这么简单
   中国有对日战略   日本的在华利益才能得到最大的保障  就是这样
换个角度看中日撞船风波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加藤嘉一

列宁曾经说:“把对外政策和一般政策分开,或者甚至把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对立起来,是根本错误的、非科学的想法”,这句话后来被归纳为“外交是内政的延续”。自日中撞船事件以来,两国外交部门的交涉和谈判已经持续了一个星期,这期间果然不断受到了两国内政问题的复杂影响。

这次谈判中最大的政治变数之一,无疑是决定日本首相人选的民主党代表选举。这场选举在昨天刚刚结束,结果是首相菅直人以721比491的大比分战胜了挑战者小泽一郎,成功连任。而此前的两个星期时间,整个日本政坛已经围绕这场选举旋转了两个星期。尽管两位竞争者在选举前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达成默契,对“撞船事件”拿出相同的态度,以防被中方利用,但这个选举本身不可能不对日中谈判产生极大地影响。从日方的角度看,如果首相最紧迫的政治目标是在几天之后取得连任,那他就必须避免采取可能刺激选民的行为;而中方面对可能在几天之内离职的首相,也做出了连续四次召见大使的罕见举动。值得庆幸的是,这次选举在14日总算平稳结束了,要是被定在24日结束,真不知道日中之间会谈成什么局面。

其实,首相的人选发生变化,在日本已经根本不是什么大事情了。四年来,日本国民已经接受了六位不同党派首相的服务,充分地体验了自己国家的高度民主性,对政党政治的本质也有了充分的认识。这次菅直人首相虽然在获得连任后表示“全体国民的信任是改变日本的基础”,但实际上有很多投票者根本不是为了改变日本,而是为了日本不再度换相才支持他的,所以菅直人这次最大的“票仓”就是基层的党员。不仅是选民,甚至民主党内部的许多人士也对这种政治游戏感到厌烦了。有位党内人士跟我说,“中国的每个五年计划都产生了高速公路和铁路,日本在这期间只产生了若干位前首相”。首相是日本政府的最高首脑,过于频繁的换相对政府的伤害可想而知。只有国内政局在一定程度上变得稳定,外交上才能形成比较一贯的政策,在国际上保住国家的形象。菅直人的连任也许未必是中国最希望的结果,但对在谈判桌前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的双方外交官来说,日方政策的连贯性应该是好事。

另一个影响外交进程的内部因素是双方的体制差异。过去,多数中国人不关心日本的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把政治家、公务员、外交官、检察官全当成笼统的“官”来看待,觉得他们既然是官就会受到某种统一领导,中国外交部门只要和这个统一的领导机关交涉就行了。但是这次事件与以往东海上的巡逻船、调查船之间的对峙不同,船只毕竟相撞了,日方已经采取了法律措施,把撞船事件的处理变成了一个涉及外交、司法和行政的综合性问题,单靠外交手段已经很难奏效了。日本的体制是,外交由政府负责,而司法系统完全独立于政府,而决定拘留渔船船长的检察官和法官,甚至在司法系统内部都有相当高的自主性。他们在办案的过程中只从法律本身出发,不承认政府具有法律之上的地位,日本法院可以审理“某某诉日本国”的案件,可以判决“日本国败诉”。日本国上了法院都能败诉,何况是不能上法院的外务省官员?于是,中方觉得谈判桌前的对手没有理会自己的紧迫要求,而日方则抱怨中方催得实在太急,相互的误解就发生了。好在现在日方已经送还了除船长之外的另外14名渔船船员,表明双方在形成共识方面已经有了很大进展。

当然,日中关系的根本性、决定性问题还是民族感情。这个日本称“尖阁诸岛”,而中国称“钓鱼岛”的无人小岛,在日中关系史上留下的印记实在太深了。仅仅五年前,日中外交上出的问题导致了中国近年来规模最大的群体性抗议活动,而抗议者不满的不仅仅是日本,还有他们认为对日本不够强硬的中国政府。这段经历让中国的政府人士不能不铭刻在心,并在谈判中把外交问题和中国政府特别重视的“保稳定”问题直接挂钩。如果说五年之前的行游是日本的“入常”申请引发的,跟中国关系不大的话,这次的撞船善后谈判则涉及到了最敏感的问题,一有不甚,就有可能严重的刺激中国民间感情,直接造成不良后果。

不过,尽管民族感情的问题仍然存在,但撞船事件发生后的民间反应却和2005年完全不同。这两天,我在中国不同的地方参加了几个活动,去之前曾十分担忧遭到“热心人士”的干扰,但跑下来之后发现什么都没有发生。并不是说跟我交流的中国朋友们回避了现在最热门的话题,而是大家的态度都很冷静。至于日方称为尖阁诸岛、中国称为钓鱼岛的争议岛屿本身,在事件发生后一直保持着“台风眼”式的平静,无论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没有上去。看来,日本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虽然仍然有许多中国人仍然不怎么喜欢日本,但在日本刚刚交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帽子之后,把日本视为威胁的人已经比过去少的多了。日本党派政治的混乱,本身大概也促成了中国人对日本看法的改变。一个任期不足一年的首相,怎么有可能策划一起针对中国的大阴谋呢?再说,如果人们可以一边看着“日本又换首相了”的新闻,痛快的和日本国民一起嘲笑他们选出的政治家的时候,对这些政治家进行认真的抗议岂不是显得过于严肃了么?

另外,中国政府内部也对民间情绪采取了更慎重的态度。据说,有关部门已经下发了命令,要求各级媒体在报道撞船事件时注意口径,统一采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稿件。中国外交部的有关人士对我说,“我们没想到形势这么严峻,刚开始判断有疏忽,千万不能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因此,对舆论的监督要收紧”。 从中不难看出,外交部高度重视日中关系的政治气候和战略互惠关系,不希望因撞船事件而影响大局,造成像小泉纯一郎时期那样的首脑外交停止。除此之外,此举可能还有更深的背景,那就是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尽管五年时间并不太久,但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其国力与2005年时已经不能同日而语,到了除美国外无人能敌的程度。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对西方的外交转向主动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问题是,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政府肯定越要约束民间关于外交的态度,而不愿被一部分政治投机者“狐假虎威”。政府希望人们认识到:无论国家在外交上取得了什么进展,都取决于政府创造和拥有的强大政治、军事、经济实力,并非归功于少数具有冒险精神的“保钓人士”或“反日人士”,所以应当“先谢国家”。而如果暂时不能“亮剑”,已经具备了“亮剑”能力的政府也不愿意被这些人推着陷入被动。

总的来说,日中之间围绕着撞船事件展开的交涉是一个案例,给了两国国民深入认识,并学习对方国内政治的机会。如果此事得到比较圆满的处理,它必将成为日中两国走向相互理解的一个契机,甚至反过来推动双方解决各自内政中涉及对方的问题。我对这一点抱着乐观的看法,毕竟中国的发展正在消除过去存在于两国之间的种种疑虑,日中重新找到各自的新定位,像两个相邻的欧洲国家一样和谐处理相互关系的时代正在到来。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邮箱:kyoshikazu@gmail.com。作者近日出版的著作是《中国,我误解你了吗?》。
中国外交部的有关人士对我说,“我们没想到形势这么严峻,刚开始判断有疏忽,千万不能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因此,对舆论的监督要收紧”。

这句话是真的吗?
进来看看资料
现在我们也可以派渔政的船名正言顺的过去了
pocp 发表于 2010-9-16 10:06

要定时长期去才行
以中方的退让化解此次事件,以后的事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