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松山战役总结:远征军优点均客观因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31:54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 ... 00909/16135363.html
松山战役之后,针对日军防御战术的特点,中国军队组织了大规模的观摩研讨活动,一时间,各战区都派了高级军官到松山阵地参观考察。军委会的初衷本来是希望大家认真研究“攻克阵地”的办法,有意思的是,这些黄埔系军官们到阵地上看了半天,进攻的新方法没有想出来,却被日军的坚固工事吸引住了,觉得大开眼界,纷纷表示自己掌握了“防御的精髓”。只可惜,这个防御的本事学到手的时间太晚了一点,因为,此时的日军已经没有能力再做进攻了,所以直到日本投降,“松山经验”也没能在抗战中派上用场。

    据近年一些军史文章说,倒是第71军军长陈明仁将日军的松山防御经验学到了手,在1947年6月坚守四平街战斗中让“常胜将军”林彪吃了个大亏。陈明仁曾披露:“能够守四平的把握是我学会了日本人过去守龙陵、松山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我体验到的,我当时相信日本人的方法一定可以达到坚守的目的……只有依靠坚强的工事,而工事又只靠面不靠点和线。有了全面的坚固工事,即使多数点被突破,都是不要紧的……”1949年5月国军在上海外围的阵地防御,也沿袭了“四平模式”,解放军早已是吃一堑长一智,以丰富的攻坚经验,没有给汤恩伯再得“青天白日勋章”的机会,读者从电影《战上海》中可窥见一斑。

    笔者经过多方寻找,获得了关于松山战役不同层次的总结资料,分别由第103师、第8军及国军陆军大学教官完成,由此可见当时国军上下对这一战例的重视。兹将其分别介绍如下:

    陆军第103师为松山战役主攻部队,作为左翼兵团先后攻克滚龙坡、大垭口、大寨、黄家水井、黄土坡、马鹿塘,该师也是唯一以全建制投入松山战役的部队,甚至连师部直属连队都几乎打光。也因此,在松山矗立着该师的阵亡将士公墓和纪念碑。这支带着浓郁“黔系”色彩的部队,参战官兵为5935人,伤亡3348人,伤亡率为56.4%;其中牺牲1782人,阵亡率达30%。在该师战后所作的围攻松山战斗详报中,在叙述战斗经过之外,对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反思。其前言颇含深意地表示:“查松山攻克为抗战以来对敌据点群攻击奏功之一,其间经验教训可为国军尔后训练作战参考之处尚多。昔日普鲁士因受耶拿会战之创痛,即以敌为法揣摩拿破仑之战法,经年而后有色丹之捷。甚望国军袍泽对于此次会战之经验教训幸勿等闲视之,倘能由兹役为基点,进而攻克敌在国境内所有之据点群,扫荡腥膻,光复华夏,则本篇之著为不虚矣。”

    作为师一级的总结,其重点在于对敌我优劣点的条分缕析,以及据此形成“对敌据点攻击法”战术,以供友军借鉴。因军事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后者今天看来已经明显落后,但从前者仍能见出总结者“知己识人”的心智。而战斗文书就事论事、不加褒贬的朴实的“技术路线”文风,亦颇堪玩味:

    甲、敌之优劣

    (一)优点

    子、战术方面

    1、敌113联队官兵均为九州子弟,素质优秀,技术精良,烂熟山地战术,敌龙兵团依为命脉(在龙陵所获敌文件中,有云56师团生命要靠松井联队即113联队决定);

    2、敌选择阵地适当,能以少数兵力控置广大之区域,支持长时间之战斗;

    3、敌防卫配备能适合地形特性,无论高地、森林村落、谷地,均能曲尽利用之妙;

    4、敌善于捕捉战机,每当风雨浓雾黑夜之际,能实施果敢之逆袭;

    5、敌利用反斜面工事以作韧强抵抗,常诱致我军于进出稜线之际,予以重大之损害;

    6、敌军惯用包围侧击战法,正面仅留少数兵力牵制,主力常绕出我侧背而攻击之;

    7、敌以歼灭攻击者于阵地内为着眼而编成火网,侧防机关多而隐秘,非至最近距离不易发现;

    8、敌在森林、村落或丛草内常设伏击阵地,俟我军通过后由背面射击;

    9、敌军守备阵地深得以逸待劳及争取主动之要诀,通常于主阵地要部配置少数观测兵,主力控置于掩蔽部内待机,一俟我炮击停止,步兵进入其火网内时,即行进入阵地猛烈射击,致我军蒙受重大之损失而攻势陷于顿挫;

    10、敌设置壕内阵地恒于交通壕内,两边构筑避弹孔,俟我军进入时即予消灭。

    丑、战斗方面

    1、敌士兵独立作战能力甚强,常以少拒众,且行动机敏,每进出我攻击部队侧背勇猛袭击;

2、敌火力分配适当,能向四周发扬火力,对重要方面并构成急袭火网;

    3、射击沉着,非至最有效距离不轻发射;

    4、敌行动异常隐匿,昼间敌阵地常若空虚无人,纵战斗激烈之际,亦难于发现敌之目标位置;

    5、战斗虽到达非常危急时期,敌守备部队毫不混乱,仍沉着应战;

    6、敌辎重兵、卫生兵、通信兵及一切杂兵,均受步兵训练,故能随时补充损耗,战斗力尚强;

    7、敌军擅长近迫战及壕内战斗,剽悍沉着,得未曾有;

    寅、技术方面

    1、敌对各种武器之射击技术均异常精确,几有弹不虚发之慨;

    2、敌军官兵之劈刺技术精良,每当我攻击部队于阵地内发生肉搏战时,我之损害较大;

    3、敌使用轻重机枪异常灵活,假作三五发之点放后,即行停止射击或变换阵地,以致我军无法判明其确实位置而怀恐怖心理;

    4、敌掷弹筒射击精确,运用灵活,对我预备队危害最大,我军官兵甚畏之;

    5、敌军辅助通信技术如手旗通信、信号弹、通信犬、通信鸽、小型无线电机等,均及完备;

    卯、精神方面

    1、敌军官兵均有与敌共存亡之决心,虽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仍沉着应战顽抗到底;

    2、敌有坚忍不拔之精神,虽炮火猛烈之际毫不退缩,或冒险抢修工事;

    3、敌军爱国心浓厚,我方虽屡以飞机散发宣传品劝其投降,终无一应者;

    4、敌军官兵忍苦耐劳精神较之国军毫不逊色,虽数日不得一食,仍死守阵地不退。

    辰、筑城方面

    1、敌据点工事强度一般能抵御我山(迫击)炮之破坏,其重要工事之坚强能抵抗重炮及飞机之轰炸;

    2、工事构筑巧妙,步兵掩体均有中掩盖,交通壕纵横繁密,皆有射击设备,其壕内两侧多向下挖有坑道式之掩蔽部,敌兵恒隐匿其内不易肃清,乘机奇袭,故占领后颇难固守;

    3、工事伪装良好,枪口位置隐匿不易发现;

    巳、装备方面

    1、敌军步兵装备齐全,如钢盔、皮靴等均系国家制作,作战甚为便利;

    2、敌三八式步枪刺刀较国军为长,于肉搏较为有利;

    3、敌军手榴弹小而轻,投掷较远,威力亦大。

    (二)劣点

    子、战术方面

    1、敌恒畏我兵力强大,仅凭坚固守,不敢作大规模出击,故陷被动之不利;

    2、敌对于工事信赖过甚,如能确实围困,常能将其全部歼灭;

    3、敌对于我军主攻方向判断错误,防御配备欠当,并将炮兵射向固定,未能发挥炮火之效力;

    4、敌未控制有力之预备队,防御正面过大,守备兵力不敷,指挥调动困难;

    5、敌虽有空中接济,但增援断绝炮弹缺乏,守兵日益消耗,难当再作更长时日之抵抗也;

    6、敌之侧背感应性甚大,我军虽系一部,如能进出其侧背,颇易奏功。

    丑、战斗方面

    1、敌警戒疏忽,如派三五人小组之勇敢士兵夜袭,常能获得不预期之战果;

    2、敌防御战斗顽强而攻击精神异常脆弱,如我军能沉着固守,敌即自行溃退;

    3、敌依赖据点工事心理甚切,如远离阵地,其战斗力锐减。

    寅、技术方面

    1、敌对进路死角设置障碍及埋设之地雷,均无火力防护,易被我破坏;

    2、各据点之水管多未埋藏于地内,或用土掩盖亦极为显明,屡经我破坏致水源断绝。

    卯、精神方面

    1、敌对我军新式武器,如火焰放射器、60迫击炮及冲锋机枪极为畏惧;

    2、敌因畏我空军及炮兵,故日昼恒潜伏工事内不活动,致遭困击;

3、敌失败后常遗弃大批尸体及械弹器材甚多。

    辰、筑城方面

    1、敌据点式阵地之编成,依其筑城思想以现在观颇为陈腐,盖尚未脱离往昔集团工事之雏形,故在火力发达异常之今日易被摧毁;

    2、敌据点工事大部构在山顶或棱线上,故甚暴露,死角亦大;

    3、敌此次所构筑之铁丝网,纵深太小,除滚龙坡方面外,一般容易破坏;

    4、敌炮位置固定,方向变更不易。

    巳、装备方面

    1、敌自卫兵器之战刀及手枪,远不如我军冲锋机枪威力之强大,故甚畏之;

    2、敌掷弹筒射程威力均较60迫击炮为小,常被我制压。

    乙、我之优劣

    (一)优点

    子、战斗方面

    1、攻击前由高级军官或派参谋至最前线侦察敌阵地配备详情,故攻击指导尚称适切;

    2、对据点前采用逐次攻略方法稳扎稳打,攻则必克,守则稳固;

    3、使用第一线兵力节约,通常控置强大预备队,以为扩张战果或防止逆袭之用,收效极大;

    4、实施端末作业,损失减至最低限度,且易接近敌阵,为敌最感痛苦之事;

    5、攻击前召集炮兵军官详密协同,调制射击目标、划分射击区域,适当用能以极少数弹药破坏敌工事;

    6、挺进炮兵于步兵线附近,能直接瞄准射击敌之枪口,命中精确,破坏敌侧防机能确实;

    7、编组挺进部队施行迂回绕袭敌后,对敌威胁最大;

    8、以小组兵力施行夜袭,屡获不预期之战果。

    丑、战斗方面

    1、攻击时先行搜索敌之侧方机能位置,以炮兵破坏或制压,使突击容易;

    2、攻击队形编组均合据点攻击要领,每组人数甚少,能确实利用地形地物逐步前进,故能减少损害;

    3、步兵重火器适切区分射击地区,能直接支援步兵突击;

    4、步兵信赖炮兵甚深,能充分利用炮击成果,在炮弹弹幕诱导之下实施攻击;

    5、攻击准备周到,攻击前之侦察及攻击奏功后所需构筑工事之材料均预备妥当,故每当攻占敌阵敌后立即构筑工事,使敌不易恢复;

    6、攻占后即区分为警戒部队(防敌奇袭)、火战部队(自动火器即利用敌工事构成火网防敌逆袭)、土工部队(构筑有掩盖堡垒防敌反攻)。

    寅、技术方面

    1、手榴弹投掷技术一般均合要求,敌甚畏之;

    2、土工作业工作力甚强,每于最短时间能完成必要之对壕迫近敌阵;

    3、炮兵及步兵重火器命中精确,且能适时阻止敌之逆袭;

    4、爆破技术甚佳,凡炮兵不能破坏之坚固掩蔽部,屡用爆破奏功,如松山子高地及大寨敌之联队司令部,均系爆破摧毁之;

    5、步兵对山敌之攀登能力甚强,如攻击第三号目标(即黄土坡3号高地)时,倾斜角在八十五度以上。

    卯、精神方面

    1、攻击精神旺盛,虽伤亡惨重之际,仍能前仆后继、再接再厉;

    2、全师精诚团结士气发扬,而于作战之协同上则十分圆满;

    3、各兵种间、各部队间均十分协调,无争功诿过之不良现象发生;

    4、克苦耐劳精神堪嘉,能不休不眠在恶劣气候中战斗;

    5、官兵富于坚忍不拔之精神,能耐饿耐苦,据守尸体纵横臭气迫人之工事中与敌对峙;

    6、命令贯彻到底,报告确实,甚少阳奉阴违、谎报军情之事件发生。

    辰、筑城方面

    1、在敌阵地前火网浓密下不畏牺牲,实施对壕作业;

    2、攻击筑城能适合地形掩蔽确实接近敌阵,并能发扬火力使据点内之敌无以为守;

    3、占领敌阵地后即能迅速构成各种掩体及通后方之交通壕,使敌无法逆袭,确能固守既得阵地。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 ... 00909/16135363.html
松山战役之后,针对日军防御战术的特点,中国军队组织了大规模的观摩研讨活动,一时间,各战区都派了高级军官到松山阵地参观考察。军委会的初衷本来是希望大家认真研究“攻克阵地”的办法,有意思的是,这些黄埔系军官们到阵地上看了半天,进攻的新方法没有想出来,却被日军的坚固工事吸引住了,觉得大开眼界,纷纷表示自己掌握了“防御的精髓”。只可惜,这个防御的本事学到手的时间太晚了一点,因为,此时的日军已经没有能力再做进攻了,所以直到日本投降,“松山经验”也没能在抗战中派上用场。

    据近年一些军史文章说,倒是第71军军长陈明仁将日军的松山防御经验学到了手,在1947年6月坚守四平街战斗中让“常胜将军”林彪吃了个大亏。陈明仁曾披露:“能够守四平的把握是我学会了日本人过去守龙陵、松山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我体验到的,我当时相信日本人的方法一定可以达到坚守的目的……只有依靠坚强的工事,而工事又只靠面不靠点和线。有了全面的坚固工事,即使多数点被突破,都是不要紧的……”1949年5月国军在上海外围的阵地防御,也沿袭了“四平模式”,解放军早已是吃一堑长一智,以丰富的攻坚经验,没有给汤恩伯再得“青天白日勋章”的机会,读者从电影《战上海》中可窥见一斑。

    笔者经过多方寻找,获得了关于松山战役不同层次的总结资料,分别由第103师、第8军及国军陆军大学教官完成,由此可见当时国军上下对这一战例的重视。兹将其分别介绍如下:

    陆军第103师为松山战役主攻部队,作为左翼兵团先后攻克滚龙坡、大垭口、大寨、黄家水井、黄土坡、马鹿塘,该师也是唯一以全建制投入松山战役的部队,甚至连师部直属连队都几乎打光。也因此,在松山矗立着该师的阵亡将士公墓和纪念碑。这支带着浓郁“黔系”色彩的部队,参战官兵为5935人,伤亡3348人,伤亡率为56.4%;其中牺牲1782人,阵亡率达30%。在该师战后所作的围攻松山战斗详报中,在叙述战斗经过之外,对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反思。其前言颇含深意地表示:“查松山攻克为抗战以来对敌据点群攻击奏功之一,其间经验教训可为国军尔后训练作战参考之处尚多。昔日普鲁士因受耶拿会战之创痛,即以敌为法揣摩拿破仑之战法,经年而后有色丹之捷。甚望国军袍泽对于此次会战之经验教训幸勿等闲视之,倘能由兹役为基点,进而攻克敌在国境内所有之据点群,扫荡腥膻,光复华夏,则本篇之著为不虚矣。”

    作为师一级的总结,其重点在于对敌我优劣点的条分缕析,以及据此形成“对敌据点攻击法”战术,以供友军借鉴。因军事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后者今天看来已经明显落后,但从前者仍能见出总结者“知己识人”的心智。而战斗文书就事论事、不加褒贬的朴实的“技术路线”文风,亦颇堪玩味:

    甲、敌之优劣

    (一)优点

    子、战术方面

    1、敌113联队官兵均为九州子弟,素质优秀,技术精良,烂熟山地战术,敌龙兵团依为命脉(在龙陵所获敌文件中,有云56师团生命要靠松井联队即113联队决定);

    2、敌选择阵地适当,能以少数兵力控置广大之区域,支持长时间之战斗;

    3、敌防卫配备能适合地形特性,无论高地、森林村落、谷地,均能曲尽利用之妙;

    4、敌善于捕捉战机,每当风雨浓雾黑夜之际,能实施果敢之逆袭;

    5、敌利用反斜面工事以作韧强抵抗,常诱致我军于进出稜线之际,予以重大之损害;

    6、敌军惯用包围侧击战法,正面仅留少数兵力牵制,主力常绕出我侧背而攻击之;

    7、敌以歼灭攻击者于阵地内为着眼而编成火网,侧防机关多而隐秘,非至最近距离不易发现;

    8、敌在森林、村落或丛草内常设伏击阵地,俟我军通过后由背面射击;

    9、敌军守备阵地深得以逸待劳及争取主动之要诀,通常于主阵地要部配置少数观测兵,主力控置于掩蔽部内待机,一俟我炮击停止,步兵进入其火网内时,即行进入阵地猛烈射击,致我军蒙受重大之损失而攻势陷于顿挫;

    10、敌设置壕内阵地恒于交通壕内,两边构筑避弹孔,俟我军进入时即予消灭。

    丑、战斗方面

    1、敌士兵独立作战能力甚强,常以少拒众,且行动机敏,每进出我攻击部队侧背勇猛袭击;

2、敌火力分配适当,能向四周发扬火力,对重要方面并构成急袭火网;

    3、射击沉着,非至最有效距离不轻发射;

    4、敌行动异常隐匿,昼间敌阵地常若空虚无人,纵战斗激烈之际,亦难于发现敌之目标位置;

    5、战斗虽到达非常危急时期,敌守备部队毫不混乱,仍沉着应战;

    6、敌辎重兵、卫生兵、通信兵及一切杂兵,均受步兵训练,故能随时补充损耗,战斗力尚强;

    7、敌军擅长近迫战及壕内战斗,剽悍沉着,得未曾有;

    寅、技术方面

    1、敌对各种武器之射击技术均异常精确,几有弹不虚发之慨;

    2、敌军官兵之劈刺技术精良,每当我攻击部队于阵地内发生肉搏战时,我之损害较大;

    3、敌使用轻重机枪异常灵活,假作三五发之点放后,即行停止射击或变换阵地,以致我军无法判明其确实位置而怀恐怖心理;

    4、敌掷弹筒射击精确,运用灵活,对我预备队危害最大,我军官兵甚畏之;

    5、敌军辅助通信技术如手旗通信、信号弹、通信犬、通信鸽、小型无线电机等,均及完备;

    卯、精神方面

    1、敌军官兵均有与敌共存亡之决心,虽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仍沉着应战顽抗到底;

    2、敌有坚忍不拔之精神,虽炮火猛烈之际毫不退缩,或冒险抢修工事;

    3、敌军爱国心浓厚,我方虽屡以飞机散发宣传品劝其投降,终无一应者;

    4、敌军官兵忍苦耐劳精神较之国军毫不逊色,虽数日不得一食,仍死守阵地不退。

    辰、筑城方面

    1、敌据点工事强度一般能抵御我山(迫击)炮之破坏,其重要工事之坚强能抵抗重炮及飞机之轰炸;

    2、工事构筑巧妙,步兵掩体均有中掩盖,交通壕纵横繁密,皆有射击设备,其壕内两侧多向下挖有坑道式之掩蔽部,敌兵恒隐匿其内不易肃清,乘机奇袭,故占领后颇难固守;

    3、工事伪装良好,枪口位置隐匿不易发现;

    巳、装备方面

    1、敌军步兵装备齐全,如钢盔、皮靴等均系国家制作,作战甚为便利;

    2、敌三八式步枪刺刀较国军为长,于肉搏较为有利;

    3、敌军手榴弹小而轻,投掷较远,威力亦大。

    (二)劣点

    子、战术方面

    1、敌恒畏我兵力强大,仅凭坚固守,不敢作大规模出击,故陷被动之不利;

    2、敌对于工事信赖过甚,如能确实围困,常能将其全部歼灭;

    3、敌对于我军主攻方向判断错误,防御配备欠当,并将炮兵射向固定,未能发挥炮火之效力;

    4、敌未控制有力之预备队,防御正面过大,守备兵力不敷,指挥调动困难;

    5、敌虽有空中接济,但增援断绝炮弹缺乏,守兵日益消耗,难当再作更长时日之抵抗也;

    6、敌之侧背感应性甚大,我军虽系一部,如能进出其侧背,颇易奏功。

    丑、战斗方面

    1、敌警戒疏忽,如派三五人小组之勇敢士兵夜袭,常能获得不预期之战果;

    2、敌防御战斗顽强而攻击精神异常脆弱,如我军能沉着固守,敌即自行溃退;

    3、敌依赖据点工事心理甚切,如远离阵地,其战斗力锐减。

    寅、技术方面

    1、敌对进路死角设置障碍及埋设之地雷,均无火力防护,易被我破坏;

    2、各据点之水管多未埋藏于地内,或用土掩盖亦极为显明,屡经我破坏致水源断绝。

    卯、精神方面

    1、敌对我军新式武器,如火焰放射器、60迫击炮及冲锋机枪极为畏惧;

    2、敌因畏我空军及炮兵,故日昼恒潜伏工事内不活动,致遭困击;

3、敌失败后常遗弃大批尸体及械弹器材甚多。

    辰、筑城方面

    1、敌据点式阵地之编成,依其筑城思想以现在观颇为陈腐,盖尚未脱离往昔集团工事之雏形,故在火力发达异常之今日易被摧毁;

    2、敌据点工事大部构在山顶或棱线上,故甚暴露,死角亦大;

    3、敌此次所构筑之铁丝网,纵深太小,除滚龙坡方面外,一般容易破坏;

    4、敌炮位置固定,方向变更不易。

    巳、装备方面

    1、敌自卫兵器之战刀及手枪,远不如我军冲锋机枪威力之强大,故甚畏之;

    2、敌掷弹筒射程威力均较60迫击炮为小,常被我制压。

    乙、我之优劣

    (一)优点

    子、战斗方面

    1、攻击前由高级军官或派参谋至最前线侦察敌阵地配备详情,故攻击指导尚称适切;

    2、对据点前采用逐次攻略方法稳扎稳打,攻则必克,守则稳固;

    3、使用第一线兵力节约,通常控置强大预备队,以为扩张战果或防止逆袭之用,收效极大;

    4、实施端末作业,损失减至最低限度,且易接近敌阵,为敌最感痛苦之事;

    5、攻击前召集炮兵军官详密协同,调制射击目标、划分射击区域,适当用能以极少数弹药破坏敌工事;

    6、挺进炮兵于步兵线附近,能直接瞄准射击敌之枪口,命中精确,破坏敌侧防机能确实;

    7、编组挺进部队施行迂回绕袭敌后,对敌威胁最大;

    8、以小组兵力施行夜袭,屡获不预期之战果。

    丑、战斗方面

    1、攻击时先行搜索敌之侧方机能位置,以炮兵破坏或制压,使突击容易;

    2、攻击队形编组均合据点攻击要领,每组人数甚少,能确实利用地形地物逐步前进,故能减少损害;

    3、步兵重火器适切区分射击地区,能直接支援步兵突击;

    4、步兵信赖炮兵甚深,能充分利用炮击成果,在炮弹弹幕诱导之下实施攻击;

    5、攻击准备周到,攻击前之侦察及攻击奏功后所需构筑工事之材料均预备妥当,故每当攻占敌阵敌后立即构筑工事,使敌不易恢复;

    6、攻占后即区分为警戒部队(防敌奇袭)、火战部队(自动火器即利用敌工事构成火网防敌逆袭)、土工部队(构筑有掩盖堡垒防敌反攻)。

    寅、技术方面

    1、手榴弹投掷技术一般均合要求,敌甚畏之;

    2、土工作业工作力甚强,每于最短时间能完成必要之对壕迫近敌阵;

    3、炮兵及步兵重火器命中精确,且能适时阻止敌之逆袭;

    4、爆破技术甚佳,凡炮兵不能破坏之坚固掩蔽部,屡用爆破奏功,如松山子高地及大寨敌之联队司令部,均系爆破摧毁之;

    5、步兵对山敌之攀登能力甚强,如攻击第三号目标(即黄土坡3号高地)时,倾斜角在八十五度以上。

    卯、精神方面

    1、攻击精神旺盛,虽伤亡惨重之际,仍能前仆后继、再接再厉;

    2、全师精诚团结士气发扬,而于作战之协同上则十分圆满;

    3、各兵种间、各部队间均十分协调,无争功诿过之不良现象发生;

    4、克苦耐劳精神堪嘉,能不休不眠在恶劣气候中战斗;

    5、官兵富于坚忍不拔之精神,能耐饿耐苦,据守尸体纵横臭气迫人之工事中与敌对峙;

    6、命令贯彻到底,报告确实,甚少阳奉阴违、谎报军情之事件发生。

    辰、筑城方面

    1、在敌阵地前火网浓密下不畏牺牲,实施对壕作业;

    2、攻击筑城能适合地形掩蔽确实接近敌阵,并能发扬火力使据点内之敌无以为守;

    3、占领敌阵地后即能迅速构成各种掩体及通后方之交通壕,使敌无法逆袭,确能固守既得阵地。
(二)劣点

    子、战术方面

    1、最初敌情判断不确,将敌兵力估计过低,以致遭遇意外顽强之抵抗,不得不逐次增加部队,而陷于逐次增兵之不利;

    2、最初有少数指挥官误采一举攻略法,伤亡甚大;

    3、最初对于攻击部队未配属炮兵,以致步炮协同不密切,对于敌工事破坏不彻底,而使攻击步兵蒙受无谓之牺牲;

    4、最初攻击滚龙坡敌阵地使用兵力过大,而部署又不适合据点攻击法,伤亡较大;

    5、直援炮兵未能适时制压松山敌之炮兵,以致攻击滚龙坡之步兵受害甚大;

    6、攻击直前无统一之侦察,以致选择重点每为局部地形所眩惑,而发生争执。

    丑、战斗方面

    1、干部指挥能力较差,兵力掌握欠确实,勇者先进而蒙损害,怯者落后以致无法指挥;

    2、火力运用欠灵活;

    3、预备队或援队距离过远,未能适时增援扩张战果;

    4、下级干部战术修养较差,只知正面攻击,不敢大胆包围,以致每为少数敌人所牵制;

    5、士兵于接敌运动间过于密集暴露目标,死伤特大,未能确实疏散,并利用地形地物隐蔽;

    6、攻击前对敌阵地侦察欠周密,尤以对侧防机能及由其他据点指向之敌火毫不顾及,故突入敌阵前即受敌各方面火力射击,损害甚大;

    7、重兵器未能确实制压或扑灭危害我步兵之敌军重大火器及掷弹筒,适时援助第一线突击之步兵;

    8、攻击时步炮协同欠确实,步兵未能利用炮击成果迅速发起冲锋,间有炮伤自己步兵;

    9、突入敌阵地后过于猬集,遭敌其他阵地掷榴弹之损害;

    10、占领敌阵后,对敌逆袭事前毫无对策,以致临事张惶不易固守;

    11、对森林战及村落战欠熟练。

    寅、技术方面

    1、射击欠精确,消耗弹药甚多;

    2、对于急袭射击平时训练时间较少,以致发现有利目标动作迟缓,未能适时消灭;

    3、刺枪术欠熟练,少数士兵避免与敌作肉搏战;

    4、对美方新武器性能欠了解,运用欠适切;

    5、破坏铁丝网动作生疏,姿势过高,且未用火力掩护;

    6、攻击筑城平时缺训练,技术欠佳,工作力不强。

    卯、精神方面

    1、少数官兵过于勇敢,只知向前猛冲,毫不顾及敌火,徒遭损害;

    2、屡胜则轻敌,稍挫即气馁,为此次作战最容易发生之不良现象;

    3、依赖炮兵心理过重。

    辰、筑城方面

    1、交通壕及掩体多未掩盖,而掩盖又以强度太弱,致遭掷榴弹损害较大;

    2、各种武器位置暴露,射孔过大,易被敌发现过早破坏。

    巳、装备方面

    1、攻击部队官兵无钢盔,头部容易受伤,损耗甚大;

    2、攻击部队官兵因缺皮靴,对于敌敷设之低铁丝网、竹签及其他障碍不易通过。

    陆军大学教官吴致皋曾观战滇西,他经过现地调研,著成《滇西作战实录》一书,以较宏观的视角总结远征军滇西反攻作战的经验。该总结系研究者个人撰述,且在战后以个人名义公开出版。笔者未虽发现该著作被列为官方文件的记述,但因作者特殊身份,可能曾通过教学在国军最高军事学府传播。

    吴致皋认为,日军因兵力所限,加之在高原山地广阔正面布防,因此在各要点均构筑了类似松山阵地的坚固工事,采取独立据点式的防御战术。远征军在反攻初期,损失很大。以后逐渐取得战斗经验,损失才随之减小。其主要经验是:

    ①绵密侦察

    敌阵地火力配系极其严密,尤其是侧防火力,配置非常巧妙,常能出我意料之外,给我攻击造成巨大损害。所以在攻击实施之前,务必利用各种手段,详细侦察清楚敌工事堡垒位置,及其火器配置情况,然后才进行适当有效的部署。

②对壕作业

    为减少攻击牺牲,更容易地接近敌堡垒,实施对壕作业是最有效的手段。构筑对壕数,应根据敌阵地据点正面的大小而定,大致每隔50米至100米构筑一道为适宜。对壕形状以电光形为佳,并应在每个曲折部,构置射击位置;在对壕端末处堆积土垒,以防敌手榴弹和掷弹筒的杀伤。如能将对壕延伸到敌堡垒最近位置,对攻击更为有利。

    ③空军轰炸

    在攻击开始之前,先以轻型轰炸机进行较广范围的轰炸,然后以战斗机向指定攻击目标,在不固定时间分批轮流俯冲轰炸或扫射,以摧毁敌工事,破坏敌交通,杀伤敌有生力量,震撼其精神。每次投弹后,最好在附近空域做较长时间盘旋,使敌始终隐蔽不敢出,以掩护我步兵前进。

    ④炮兵使用

    在空军轰炸或轰炸结束后,应以优势炮火力量压制敌炮火,主力则集中对指定攻击堡垒进行射击,彻底破坏其工事及障碍物。如情况允许,能以山炮数门,推进至最近距离,对敌堡垒实施直瞄抵近射击,效果更佳。射击时间或长或短,次数或多或少,通常视情况而定,但应以无规律为有利。因为敌人每当我空军轰炸、炮兵射击,常离开其阵地避入反斜面或掩体内,一旦我飞机离去或炮火停止射击,即出来占领阵地,以阻止我步兵前进;如我步兵在炮击同时攻击前进,敌亦常退至反斜面,以减少其损害,但当我步兵进至其阵地附近,立足未稳,而炮兵延伸射击的瞬间,又突然施行猛烈之逆袭,使我蒙受损害极大。为针对敌这一战术,所以我空军和炮兵,应施行不规律的轰炸和炮击,使敌遭受严重打击而手足无措,然后我步兵才能出敌不意,一举占领其阵地。

    ⑤步兵进攻兵力部署

    攻击敌坚固据点的部署,步兵应分作若干波次(最少三个波次),重叠部署,使其能进行连续不间断的攻击。攻入敌阵地后,尚有充分力量阻止敌逆袭,扩张战果。每波次的兵力,及波次之间的距离,应视敌阵地具体情况而定。

    ⑥步兵攻击要领

    当空军或炮火轰炸、射击时,步兵应撤至距敌约100米左右。待空军轰炸后,或炮火延伸射击的瞬间,利用对壕迅速前进至原来的位置,一面用手榴弹向敌堡垒及交通壕投掷,使敌无抬头的机会;一面以预先准备的迫击炮及机枪火力,指向敌之反斜面,并压制敌侧防技能,以阻止敌之逆袭或增援。此后,如敌仍凭借堡垒顽强抵抗,再用火箭筒及火焰喷射器摧毁其工事,烧杀其守兵,或以炸药直接投入敌掩体内爆破,消灭残存之敌。

    如果不利用对壕作业,直接对敌高地之坚固据点攻击,或进行距离较大的冲锋,往往在到达敌阵地前即造成极大损害,而使攻击受挫。

    ⑦占领敌阵地后续处置

    夺取敌堡垒后,应迅速改修、构筑工事,将重火器推进,并合理配置,以阻止敌之逆袭。此时,最忌讳打扫战场、搜检战利品,以致敌突然逆袭时猝不及防,使阵地得而复失。

    远征军与日军战术素养比较

    日军

    优点

    1、官兵素质较佳,教育训练扎实,对上级命令能彻底执行;

    2、对于工事构筑,火网编成,侧防配置及工事伪装等,均极端认真,绝不敷衍;

    3、富于独立作战精神,尤其富于牺牲性,据守据点或阵地,如未达成任务,即使死伤殆尽,也不轻易退却;

    4、长于逆袭及夜袭,常乘我攻至阵地前时,利用侧防火力由两侧封锁,同时由正面出击;或在我占领阵地立足未稳之际,施行逆袭或夜袭;

    5、作战准备周到,企图隐蔽。凡每一据点,均事先储备充分粮弹,以利死守;射击时不在100米距离左右,一律不滥行射击;

    6、情报良好,搜索严密,联络确实。

    远征军

    1、士气旺盛,作战勇敢,能耐劳苦,不怕牺牲。虽在雨季山地,均能服从命令,努力执行战斗任务;

    2、兵力及火力均占优势,能主宰战场,施行包围或迂回,使敌感受到痛苦,处于孤立;

    3、有充分的空中力量,能适时适地投送粮弹,以弥补地面运输补给之不足;

    4、对伤病官兵救护迅速及时。轻伤者分区收容;重伤者可用空军转运后方医院救治。

    缺 点

    1、兵力与防御正面过于悬殊,因而不能阻止远征军由间隙突入,成包围迂回,联络线常被我切断;

    2、空军和炮兵力量始终处于劣势,无法争取主动;

    3、如阵亡人员遗弃战场,对其士气影响很大;

    4、绥靖政策失败,缺乏当地人民协助支持。

    1、士兵素质及训练较差,战斗动作不熟练,往往不能达到战术要求;

    2、不论攻击前进,或占领据点时,常忽略工事构筑,致使受敌逆袭,蒙受重大损失;

    3、士兵缺乏独立作战精神,军官一旦伤亡,即丧失战斗能力;攻击时,不懂得利用地形地物,常常猬集于一处;

    4、少数指挥官不能彻底执行命令,致使战机错失,影响整个作战;

    5、步炮协同尚欠良好。步兵冲锋时,炮兵不能适时延伸射击阻敌逆袭;炮兵集中射击后,步兵未能适时前进至适当位置,使敌有时间恢复其态势;

    6、官兵缺少保守机密及防谍意识,对情报工作不如日军迅速确实。

    备注:日军优点以主观因素为主,缺点以客观因素为主。远征军优点以客观因素为主,缺点以主观因素为主。
学到个屁,以解放军火力还是得靠炸药包才能搞定,要是有美军火力还不等步兵上来我看就崩溃了
滇西几战打得太惨烈了
王外马甲的《战场上的蒲公英》,一开始讲的就是松山战役,值得一看,看了就对上面的优劣有了直观感受了。个人认为还是,当时中日处于不同社会发展时期,所以优劣对比明显,简单说来,当时中国社会形态太落后了
硫磺岛战役米军攻击折勃山伤亡也超过防守的日军,山地攻坚本来就是进攻方死伤惨重。
智动铅笔 发表于 2010-9-10 09:21


    看了王外马甲的《战场上的蒲公英》,与松山战役并行始终的是国军内部拉帮结派、互相倾轧、争功夺利、官兵异心的场景。
   这才是导致国军最终完蛋的根本性缺点。
松山战役给我的印象就是,拿着全美械装备,由美国人训练并有着巨大数量优势的所谓远征军对付一帮没粮没弹的日本人都如此悲剧,无怪乎被太祖玩弄于鼓掌之中了,看那段历史常常觉得不是太祖多牛,而是对手太废柴了....
铅球万袋 发表于 2010-9-10 10:17


    感觉国军好废
松山打成那副鸟样,国军居然还有脸说tg玩人海,真是奇妙的逻辑和智力啊
polelite 发表于 2010-9-10 10:29


    感觉国军人海都玩不来;P
军官无能,士兵遭殃
铅球万袋 发表于 2010-9-10 10:17


    确实有些美械,也得到一些空军支援,但全装备根本谈不上吧,另外也不是都美国人训练的。中国输给日本是很正常的,全面的落后啊,一定要做类比的话大概可以参考今天的菲律宾
惨啊
拥护CD谠 发表于 2010-9-10 10:33


    我觉得谈到松山战役的时候,如果没有果粉出现,还是表现出一些尊重的好。毕竟死伤惨重的是中国人,不是其他什么人。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很多军事主官是在拿不下松山就掉脑袋的压力下冲上第一线的。其实一些人本要被处理的,是为了戴罪立功才有机会再上前线拼命的

  落后的国家,落后的军队。为了国家尊严,只能拿命去博了。就民族而言,是何等悲剧,就个人而言,又何尝不是悲剧?这又有什么好幸灾乐祸的呢?

  况且这种山地攻坚战就是美军来打也不见得好很多。当年美国人在意大利半岛不是也给德国人阻截得一筹莫展?后来的朝鲜半岛上又出了几多伤心岭?
子丑寅卯{:yan:}
智动铅笔 发表于 2010-9-10 11:05


    可是那些日本人有德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另外既然在朝鲜战场上我们用比国军还糟糕的装备进攻比日军牛叉百倍的美军还能打成那样。那国军是在丢谁的脸。另外,上面谁幸灾乐祸了,谁嘲笑国军士兵了,大家都在喷花生米和那帮饭桶军官。
snoopy007 发表于 2010-9-10 11:24



当东北军放弃抵抗的时候,当中国人打不过日本人的时候,丢的就是全中国的脸。这是一个落后的民族遭受的又一个耻辱。这是整个百年耻辱中的一部分。

这里没有果粉,所以看问题请尽量站在一个中国人的立场去看,而不是时刻记得自己属于内战的哪一边,不要拿中国人爱内斗的恶劣天性当做美德。不错,我们不怕内斗,斗天斗地斗人其乐无穷,但有必要时刻内斗吗?


谁说这里没有人嘲笑国军官兵了,是你瞎了还是我瞎了,那个捂嘴笑说“连人海战术都不会”你是真看不到还是假装看不到?

当他们从团长到最小一兵分成三个横队走向雾气弥漫的松山时,当他们大部分人是在连敌人样子都没有看到的情况下倒下时,这究竟有什么可笑的!

如果说战法有问题,完全可以从军事角度去评价,何苦极尽挖苦之能事呢?是不是只有这个本事,只有这点小爱好呢?
智动铅笔 发表于 2010-9-10 11:36
打不过不丢脸,人脑子打成猪脑子才丢脸。
snoopy007 发表于 2010-9-10 11:24
1.美国只是动了动手指头,中国不仅自己全力以赴,还得到苏联多少个师的陆军、空军装备。

2.美国在战术上没有把硫磺岛、冲绳战役那样的拼命劲拿出来。他早期的撤退,主要是出呼意料的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少量的前线部队,被我军有时兵力击退,美军的撤退总体上还是有组织、可控制的。到后来,换了苏制装备的我军反而攻不动了。

3.中国敢于参战,是以苏联答应的巨大援助为前提的。

4.51年双方各自提出了和谈条件,2年后,基本上是按美国方面在51年提出的条件,签定了和平协议。我们甚至不得不接受了“自愿遣返战俘”这样屈辱的内容。

5.美国把战争限定在朝鲜,所以我们有稳定的后方,不要说美军可以轻易在山东、辽宁轻易登陆,就是对东北交通系统进行毁灭性轰炸,志愿军就支撑不下去。

总之,志愿军发挥了装备、物质的最大极限,但没有超越装备、物质的极限。
向国军弟兄道歉

打不过不丢脸,人脑子打成猪脑子才丢脸。
T-54坦克 发表于 2010-9-10 11:53


你知道吗,松山的日军一直有机会撤退,但他们没有,基本上是死战到最后一刻。日军大部队一直没有来救援,事实上放弃了他们。有一种观点认为,松山成为一个转折点,松山以前,日军哪怕一只很小的部队被包围,他们也会死战到底,因为他们相信“帝国”不会抛弃他们。松山以后,“帝国”不再“帝国”了。

冲向租界的义和团,冲向联军的蒙古骑兵,是亡命而且愚蠢的,但却保住了中国半独立的地位-------相比较印度而言。用萨苏的话来说,尊严不是没有代价的
打不过不丢脸,人脑子打成猪脑子才丢脸。
T-54坦克 发表于 2010-9-10 11:53


你知道吗,松山的日军一直有机会撤退,但他们没有,基本上是死战到最后一刻。日军大部队一直没有来救援,事实上放弃了他们。有一种观点认为,松山成为一个转折点,松山以前,日军哪怕一只很小的部队被包围,他们也会死战到底,因为他们相信“帝国”不会抛弃他们。松山以后,“帝国”不再“帝国”了。

冲向租界的义和团,冲向联军的蒙古骑兵,是亡命而且愚蠢的,但却保住了中国半独立的地位-------相比较印度而言。用萨苏的话来说,尊严不是没有代价的
  
  说美军比日军牛叉百倍是肯定不对的。

  美军强在空军特别是海军,就这样其海军在太平洋战争最开始还因准备和战争能力动员尚未充分而被日本短暂占据了一段局部战略优势。

  至于陆军,日本陆军虽然可能还不如日本海军的投入大、地位重,但比起相对美国海空军长期不受重视的美国陆军,倒是没有什么明显劣势的。

  内战后期和朝鲜战争时期的解放军战力当然是明显高出国军,这只能说明解放军的进步神速,并不能说在一般战力上解放军>>美国陆军>>日本陆军>>国军。

  实际上就算一直到抗战结束前,如果换八路军或新四军跟日军精锐师团主力作战,效果也不会比国军几支精锐部队更好到哪里。

  评价双方都要实事求是,如果TG军队真的普遍地一般地>>。。。>>。。。>>国军,那不是在骂TG军队么,按这个逻辑,46年以前TG军队都干什么吃去了,放着低无数段位的国军“垃圾”在国内嚣张了那么多年?

  别落到部分果粉一般水准的地步去,弄出些这样的土粉来,那不等于土黑了吗?

智动铅笔 发表于 2010-9-13 08:40   那是YY者论了。

  实际上日军自侵华战争前半以来,有经验的现役老兵就损失严重,结果导致大量已退入预备役的军人和未及受到系统训练、长期直接灌输军国主义思想的新兵补充入伍,这直接导致日军整体战斗力的下降、所谓“武士道精神”的衰弱。

  就在中国本部战场上,前两年无论共方军队和国军在对日作战的胜利中,一般都只有杀伤而基本无俘虏,原因就是开战初期日军基本人人奋战到死,而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开始,俘虏就渐渐有了,后期更是明显增多。

  这个跟松山战役的关系就算有,也不会很主要的。松山战役的时间已经快进入抗战的最后一个年头了。
智动铅笔 发表于 2010-9-13 08:40   这更是奇谈,2千蒙古骑兵被全灭,怎么就能因此保住中国半独立的地位。
  波兰骑兵在二战时期还向德军坦克冲锋呢,这种代价直接给波兰救回什么尊严了?

  义和团冲向租界,更成为联军的某些直接借口。

  现实世界不存在于虚幻的想象中,真那样就成了义和团种子再版了,跟aQ也没太大区别,“一样相思、两种闲愁”罢了。
这个小松山也能算经验.....
TG在上甘岭的经验岂不是.........
quietist 发表于 2010-9-13 08:51

个人认为,TG和党国的差距正是在于武器装备,而在战术和战略素养上,TG要高出国民党一大截。但落后的武器装备却反而迫使TG使用更加有效的战术
  
  比较一下入缅远征军在抗战中和抗战胜利后调去东北的内部氛围,还有国军第一王牌74军在抗战中和抗战胜利后的微妙变化,就可以知道,其实很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国军战力在抗战中是高于内战中的。

  就好像解放军在朝鲜战争中是为中国人民和国家利益而战,所有抗战的国军(曲线救国军不在此列)在抗战中也都是为中国人民和国家利益而战,这些抗战的部队都是我们的同伴。

  而内战中的国军,又有多少人充满了战斗的勇气和信念呢?他们为什么而战?TG在抗战中停止了土改搞三三,抗战结束后也只是在解放区搞土改,对于大部分国军军官并没有北伐时期湖南为代表南半个中国农民运动那样的强烈刺激,而对于农民出身的国军士兵来说,土改更像是阻止他们作战的理由之一而不是相反。

  没有战斗信念的部队是没有士气和战斗力的,脱离军队的宗旨和将兵的士气背景去谈战斗力也是赵括之一种。

hugh8504 发表于 2010-9-13 09:25   
  参见你此贴后的我贴,恰可作为回复。

  
  在军事上,“谋略”或“战略”是没有这么神奇的。

  一切胜利或不失败,一切谋略或战略的得以运用,一切计划的得以完成,一切目的的得以实现,一切目标的得以达成,都首先取决于两点:

1、战备和战争体系有基本足够的资源(包括装备物质、人员力量)可供行动;

2、战斗部队有基本足够的执行力形成实际战斗力。

  底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相反。



  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军的支持体系相对日军很菜,当然TG的支持体系更菜,咱这边2方选择的道路是:TG依靠敌后根据地,取资于敌、获援于民,比一穷二白有了很大进步,但还不足以强大到直接对抗;国军依靠大后方,获得了部分支持,还是当初很菜的水平,高层遂全心全意依靠美援试图获得能与日本相抗衡的支持体系,结果大家都看得见,同样不足以强大到直接对抗,只能被动等日本的支持体系慢慢损耗衰减。

  在抗日战争期间内,统战主阵双方的部队执行力上,大家可以作出类似比较。

  
  内战期间,国军获得美援、接收日本物资大大增加,TG获得部分苏援截留日本物资、更重要的在直接对面作战中获得国军美援物资,所以国军的支持体系虽然好于抗战期间,但TG在支持体系上得益更多,土改边区后来是土改解放区的支前因素额外加分。

  内战期间,国军和TG部队执行力的此消彼长,同样大家可以自己作出类似分析。

  
  
  后勤与支持、执行力与战斗信念、战略与谋划、以及环境和机遇,这几方面重要因素相形相较,哪一或哪些变化差异更大,哪些对实力对比的逆转更重要,理性看待,并不难得出不太偏颇的评价。
  

quietist 发表于 2010-9-13 08:59


    有人认为松山战役的重要意义不是杀伤多少日军,而在于是中国反攻的一个开始,对“中国-日本”这两者来说具有转折性的一面。但探究日军在大陆的失败,很难说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的反攻。中国军队的意义更多只是“拖住”了日本。
  
  或者这么说吧,内战中国共双方军力的此消彼长,可以按因素这么简单数落:
1、后勤与支持方面,国军有所改善,TG军改善更大可称为质的改善;
2、战斗信念与部队执行力方面,国军下降,TG军继续提高;
3、谋划与战略方面,TG军继续提高,国军基本不变,因为最高统帅及其常态水平不变;:D
4、环境与机遇方面,国军依赖的美国实力大增,TG依赖的苏联也实力大增,谁得益更多,可能是TG略好一些。

quietist 发表于 2010-9-13 09:03

中国对于外敌入侵打得很烂,但整体表现好过印度-----------因为印度就没有“整体表现”过-----------这点你同意吗?

中国最终没有沦落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与中国各阶层的激烈反抗存在必然联系-------------即使是义和团这种“盲目排外”者---------这点你同意吗?
智动铅笔 发表于 2010-9-13 10:00   
  那是某些人为了某种目的硬安上去的所谓“重要意义”。

  松山既不是印缅反攻的开始,也不是缅滇反攻的全部,凭什么硬按上这么个意义?

  再说印缅战场很大程度上脱离中国本土抗战,主要是为了美英的南亚和东南亚局部战略服务的,扯到“中国反攻”上来干啥。。
      
智动铅笔 发表于 2010-9-13 10:05   没听说过跟最烂比算是一般结果的。——你让我同意这个?

  你最多拿一般情况来比。

  你不觉得印度被吞并的经历在地球上近代有过的大中型国家中属于比较极端的个案吗?用这种“基准”你想去分析什么?
quietist 发表于 2010-9-13 09:34


    赞同。这一点在王外马甲的《战场上的蒲公英》有非常深刻而且直观的表现。

  很多因为爱国而投军的青年,并不愿意参加内战,而这部分人本来在抗战中表现是最有战斗力的
quietist 发表于 2010-9-13 09:54

我认为你说得很理论,通俗一点可以这么归纳: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一只愚蠢的军队。
智动铅笔 发表于 2010-9-13 10:11   
  连王耀武在抗战结束后都宁可选择做寓公、宁可发展他的商人天赋去了。

  在中国无端先打第一枪确实很难有好结果的,45-46年的TG,绝对没有给老蒋多好的攻击借口,老蒋在极度缺乏民心、兵心支持的前提下勉强发动战争,其部队的战斗力必然大幅缩水。

  这跟对外反侵略的保家卫国战争是完全无法比的。


智动铅笔 发表于 2010-9-13 10:14   不是文化,是信念。

  用军队里最通俗的话就这么说:咱们为谁而战,为啥拼命?

  这就是TG长期以来强调的所谓“人的因素”。只是很多强调的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强调的是啥罢了,所以总被很多装备和技术决定论者嘲笑,也被政治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者嘲笑。。。
  
  在我看来,决定战争胜利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因素永远都是这两个“底层结构部分”——

整体而言的后勤与支持体系(绝不仅仅是武器弹药装备材料这么简单,作战训练、交通、辎重、能源、伙食、防护等等太多太多都是其中的内容),和,战斗信念带来的士气与部队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