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鍪铔锻和面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42:27


《广雅》曰:兜鍪谓之胄,铔锻谓之鏂鍭。(上音欧,下音侯。) 《说文》曰:兜鍪,首铠也。《说文》曰:铠,甲也。釬,(音汗。)臂铠也。錏,(音叚,音鸦,金遐)颈铠也。(宋)李昉《太平御览》注解。《说文》云:首铠谓之兜鍪,亦曰胄,臂铠谓之釬,颈铠谓之铔锻。

遐【形】 (形声。从辵(chuò),叚(xiá)声。本义:远) 同本义〖far〗 遐,远也。——《说文新附》铔是金遐,根据李昉的注解明白说的就是铁盆领。孔融(153~208年)在《寘刑论》中也提到:古圣作犀兕革铠,今盆领铁铠,绝圣甚远。 

秦汉以前古人把头盔称为冑,如《左传》曰:公及邾师战於升陉,我师败绩。邾人获公胄,悬诸鱼门。(杜预曰:胄,兜鍪也。鱼门,邾城门。)又曰:秦师袭郑,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又曰:晋侯败狄于箕。先轸曰:"匹夫逞志於君而无讨,敢不讨乎!"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秦汉以后叫兜鍪,如《东观汉记•马武传》“﹝ 武 ﹞身被兜鍪鎧甲,持戟奔击。”,宋代洪迈 《夷坚丙志•牛疫鬼》:“﹝牧童﹞见壮夫数百辈,皆被五花甲,著红兜鍪,突而入。”(宋)李昉《太平御览》注解。
明代以后称盔,和我们今天的称呼一样了,如茅元仪《武备志》:盔即古之鍪弁也其式甚众见於武经者凡五,而今所用者六,又续图之,其说则今之制也,古不可考矣。
〈宋史-兵志〉绍兴四年,军器所言:"得旨,依御降式造甲。缘甲之式有四等,甲叶千八百二十五,表里磨锃。内披膊叶五百四,每叶重二钱六分;又甲身叶三百三十二,每叶重四钱七分;又腿裙鹘尾叶六百七十九,每叶重四钱五分;又兜鍪帘叶三百一十,每叶重二钱五分。并兜鍪一,杯子、眉子共一斤一两,皮线结头等重五斤十二两五钱有奇。每一甲重四十有九斤十二两。若甲叶一一依元领分两,如重轻差殊,即弃不用,虚费工材。乞以新式甲叶分两轻重通融,全装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诏勿过五十斤。三十二年,诏江东安抚司造木弩五千、箭五十万。

《元史》卷七十八 志第二十八 舆服一:兜鍪,制以皮,金涂五色,各随其甲。其日,亦准制司催造纸兜鍪一千副,本州实自去年十一月造,至二月十五日迭此数。十三日,使帖行下防城库,点铁甲大小,共有五百副,兜鍪五百二十副,长枪五百条,麻 一百五十柄。《辛巳泣蕲录 宋•赵与{容衣}》

孔颖达曰:"少康子杼作甲。兜鍪,首铠也,经典皆言甲胄,秦汉以来始有铠。兜鍪之文古作甲,用皮,秦汉以来用铁,铠鍪字皆从金,盖用铁为之也。谓穿彻之,甲绳有断绝,当使理穿治之。"《大学衍义补》一百六十卷(121-130)[明] 邱浚

《武备志》:天雨地湿,铁甲易生金肃烂,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贼率用火铳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著用。但铅子俱能洞入,且体重难久。今择其利者,步兵性有辑甲,用辑布不等。若纸绵俱薄,则箭亦可入,无论铅子。今需厚一寸用绵密辑,可长至膝。”

古代头盔的制做取材很广泛,关于头盔的制作材料大体分为四类,一类是金属青铜和钢铁盔,二类是皮甲盔,三类是纸藤角牙盔,四类是合甲盔。青铜和钢铁盔,这一类型比较长见,春秋以前多见青铜胄,汉以后多见铁兜鍪。而皮盔一直沿用到了元代,《孙卿子》曰: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坚如金石。纸藤角牙盔和合甲盔在唐宋时期使用较其它年代更多一些,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重量介于皮盔和铁盔之间制作简便,装备军队快速,适用于战争频发的阶段。纸藤角牙盔是单一材料制作的一类盔,用纸就是纸盔,用藤的就是腾盔,用角就是角盔,角的材料一般都是犀角牛角,牙的材料多见动物兽牙和骨骼如野猪牙等,这一类盔多见于南方的地方武装。《魏志》曰:景元三年,肃慎国献皮骨铁杂铠二十领。《传》曰:蒙皋貔比以犯陈蔡,因是有虎皮胄焉。蜀队戴贝胄被犀角,此古制也(宋)李昉《太平御览》。最令人不知的就是合甲盔,合甲盔一般由皮或纸构成盔的筐架,再在上面编缀金属小甲片,从魏晋时期用到宋代后失传。

对合甲盔的研究由来已久,由小甲片编缀的头盔,如果没有足够的筐架筋梁强度的支撑就会变型,没有固定的形状,是不能作为头盔来使用的,故而支撑头盔的筐梁架就是整个头盔的重点,纸甲梁和皮甲梁是可以担负较大冲击力的,强度也不输于钢梁,再在上面编缀金属小甲片,那么这样的头盔防护强度是相当可观的。这种头盔里通常令人疑惑的宋代凤翅抹额盔,大多数人对其结构不明就理,用平常的视角去看它的构造,所以产生疑惑,不知是如何编缀的。如果不是用的纸甲梁和皮甲梁,用单一的钢铁来做成这个样,就好比是脱了裤子打屁多事,万没有此般道理,用单一的钢铁来做,做成几瓣岂不是更好?

明光细甲照铔锻,昨日承恩拜虎牙。
胆大欲期姜伯约,功多不让李轻车。
青巾校尉遥相许,墨矟将军莫大夸。
阙下来时亲伏奏,胡尘未尽不为家。
唐韩翃《送刘将军》全唐诗•卷245

从这首唐诗可以看出铔锻在唐代正在使用,韩翃(754年前后在世),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载(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錏锻(上亚加反下核加反说文錏鍜颈饰也)《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五。在这可以看出錏锻有上下之分,在头盔的后侧,常常垂有保护脖颈的部分,有的人称为“顿项”,据说是唐代的称呼,我没有找到这一称呼的来历,不知道这是古代的称呼,还是现代人的称呼。而在宋代称为“帘”,所用于编缀的甲片叫帘叶,见〈宋史-兵志〉。而观查魏晋时期的头盔后缘,已有用小甲片编组的现代人说的“顿项”,个人认为这就是“锻”,宋代称为“帘”,再从象形字的理解看下来,也该叫“锻”也该是“帘”,应该说錏鍜是铁盆领与和头盔垂缘的统称。魏晋时期的头盔后缘的“锻”这时期并不长,比较短,唐代后取消铁盆领,头盔后缘的“锻”发展成为后世称为“顿项”的颈铠。

而现代人通常说的“顿项”一般使用札甲或鱼鳞片编组。明代“顿项”又常用轻软牢固的环锁铠制成。《广雅》曰:兜鍪谓之胄,铔锻谓之鏂鍭。《广雅》的作者是三国时魏人张揖。张揖,字稚让,清河(今河北临清县)人,在魏明帝太和年间(227—232年)任博士。他是一个博学多闻,精通文字训诂的学者。因为《尔雅》以解释五经的训诂名物为主,所收集的训诂还不够完备,而由西汉初到三国,已经400多年,由于主产和文化的进步,语言和文字都有了新的发展,不见于尔雅》的新词、新义、新字日益增多,所以社会需要新的语言文字著作。张揖编著《广雅》正适应了社会的这种需要。此外他还著有《埤仓》和《古今字诂》等书,但是都未能流传至今。
从出土的一些陶佣和铠甲来看西汉头盔就有保护咽喉的甲片,三国时魏人张揖解“鏂鍭”说的并不是铔锻全部,而是头盔保护咽喉的前半部份,从西汉三国时期到南北朝有一种头盔是和“鏂鍭” 脸甲连在一起的整体,只露出一双眼睛,如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出土头盔,所以錏鍜是“铁盆领”和“鏂鍭”与头盔“垂缘”的统称。


而再看唐代和宋代的凤翅盔你就会发现,唐代这些用甲片组成的翅膀放下来就是一个完整的面铠,不但能保护面门耳朵还能保护咽喉。宋代盔凤翅平时是用皮线系在盔后的,解开带扣就能翻转于面部,是完全可以保护面部和咽喉的。凤翅盔实际上就是盔和面具铠优化组合的头盔,而独立的面具铠由于不便于挟带装配的也就比较少。而民间忌祀用的面具大都是木质材料雕琢的,与军队所用铁面具完全不同。


从京剧刻画出的脸谱你也可看出这些奥密,对照南禅寺这领凤翅盔的色彩线条,它就是面铠,被画在了京剧人物的脸谱上,也就成了五花脸。京剧中武生表现出的脸谱型态和土族人描画的面部色彩图案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五代武士凤翅盔,巨大的吹反型凤翅完全可以翻转于面部
a1342154.jpg
在辽金时期,金军独特的铁浮图甲胄显现,铁面铠是可以翻卷到盔沿上的,见下图中单一武士
13899_151563_eafaa.JPG


关于面具铠的记载有:古代史籍明确记载在战争中使用面具的是东晋朱伺,朱伺,安陆人,少有武勇,因随陶侃作战有功,封广威将军,领竟陵史。《晋书。朱伺转》云:夏口之战,伺用铁面自卫。又有西魏晋洲刺史韦孝宽,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北周武帝宇文邕,宋代狄青,毕再遇,韩世忠,都在战争中使用过面具。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初隶骑御马直,选为散直。宝元初,赵元昊反,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破金汤城,略宥州,屠(缺)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族,燔积聚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又城桥子谷,筑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贼要害。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宋史》卷二百九十 列传第四十九

《资治通鉴》里:俄而景至,信帅众开桁,始除一舶,见景军皆著铁面,退隐于门。《北齐书•神武帝纪下》:“ 西魏 晋州 刺史 韦孝宽 守 玉璧 ,城中出铁面, 神武 使 元盗 射之,每中其目。”
南史•卷八十:建康令庾信率兵千馀人屯航北,及景至彻航,始除一舶,见贼军皆着铁面,遂弃军走。
晋书第十七卷 返回 列传第五十一:夏口之战,伺用铁面自卫,以弩的射贼大帅数人,皆杀之。贼挽船上岸,于水边作阵。伺逐水上下以邀之,箭中其胫,气色不变。诸军寻至,贼溃,追击之,皆弃船投水,死者太半。
〈北齐书〉唐•李百药    列传第三:累迁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

宋代大规模带面具铠的战斗的记载:
扈再兴,字叔起,淮人也。有膂力,善机变。每战,被发肉袒徒跣,挥双刃奋呼入阵,人马辟易。金人犯襄阳、枣阳,京西制置使赵方檄再兴等御之。金人来自团山,势如风雨。再兴同孟宗政、陈祥分三陈,设伏以待。既至,再兴中出一陈,复却,金人逐之,宗政与祥合左右两翼掩击之,金人三面受敌,大败,血肉枕藉山谷间。授神劲统制。又犯枣阳,再兴率师赴援,金人闻风夜溃。既而益兵数万复围城,相持九十日。再兴夜以铁蒺藜密布地,黎明佯遁,金人驰中蒺藜者十踣七八。敌却走,追至十五里冈。已而金兵攻城东隅,薄南门北角,再兴与宗政、刘世兴各当一面,大战数十合,大败金兵。金帅完颜讹可拥步骑数万傅城,再兴与宗政纵之涉濠,半渡击之;又令守坝者佯走,金人争坝,急击之,多堕水中。金人创对楼、鹅车、革洞,决濠水,运土石填城下。再兴募死士著铁面具,披毡,列陈以待之。金人计无所施而去,弃旗甲辎重满野。大战于范家庄,金人败,追之至泊湖,禽其巡检亢师礼酒、都监纳兰福昌,降其壮丁,获牛马甚众。

十二年,金帅完颜讹可拥步骑傅城,宗政囊糠盛沙以覆楼棚,列瓮潴水以堤火,募炮手击之,一炮辄杀数人。金人选精骑二千,号弩子手,拥云梯、天桥先登,又募凿银矿石工昼夜塪城,运茅苇直抵圜楼下,欲焚楼。宗政先毁楼,掘深坑,防地道;创战棚,防城损;穿阱才透,即施毒烟烈火,鼓鞴以熏之。金人窒以湿毡,析路以刳士,城颓楼陷。宗政撤楼益薪,架火山以绝其路,列勇士,以长枪劲弩备其冲。距楼陷所数丈筑偃月城,袤百余尺,翼傅正城,深坑倍仞,躬督役,五日成。金人摘强兵披厚铠、毡衫、铁面而前,又湿毡濡革蒙火山,覆以冰雪,拥云梯径抵西北圜楼登城。城中军以长戈舂其喉,杀之;敢勇军自下夹击金兵,兵坠死燎焰。金将于后截其军,拒马挥刀迫前,自昕至昃,死伤踵接,梯桥尽毁。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弩子手十七八,射其都统殪。天反风,金人愈忿,炮愈急。会王大任领锐卒一千冒重围转斗入城,内外合势,士气大振,贾勇入金营,自晡至三更,金人横尸遍地,夺其铜印十有六,讹可弃帐走,获辎重牛马万计。捷至,朝廷方录前战守功,升武功大夫兼阁门宣赞舍人,重赐金带。

从整套甲胄制做的工艺看,头盔的难度是最高的,样式各朝各代都不相同,它不但要求坚固耐用,而且强调美观,盔顶有樱拂,有镇顶,还有眉子抹额,鏂鍭,面甲和铔锻,盔里帮衬里还要增设减震悬挂,悬挂既具有减震也具有安排幞头的空间功能。这样头盔不会因为人体的转动而出现摇晃而滑落,不会因奔跑骑马抖动碰撞额顶导致头晕,翻转凤翅形成面甲可防御箭矢对面部的攻击。这也就是中国甲胄最独特的地方,也是后世不为人所知的地方,通常人们看到的只是凤翅收起来的状态,更有人怀疑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头盔,而提出疑问。因凤翅盔战斗进攻掩面状态并不为后世人所了解之故,不能翻转的假凤翅盔也成为当下文物造假者常常拿来玄耀的东西,不能翻转的假凤翅除了只是文艺演出的装饰外,若果搞成军盔,对士兵自己只能带来皮肉的伤害。

《广雅》曰:兜鍪谓之胄,铔锻谓之鏂鍭。(上音欧,下音侯。) 《说文》曰:兜鍪,首铠也。《说文》曰:铠,甲也。釬,(音汗。)臂铠也。錏,(音叚,音鸦,金遐)颈铠也。(宋)李昉《太平御览》注解。《说文》云:首铠谓之兜鍪,亦曰胄,臂铠谓之釬,颈铠谓之铔锻。

遐【形】 (形声。从辵(chuò),叚(xiá)声。本义:远) 同本义〖far〗 遐,远也。——《说文新附》铔是金遐,根据李昉的注解明白说的就是铁盆领。孔融(153~208年)在《寘刑论》中也提到:古圣作犀兕革铠,今盆领铁铠,绝圣甚远。 

秦汉以前古人把头盔称为冑,如《左传》曰:公及邾师战於升陉,我师败绩。邾人获公胄,悬诸鱼门。(杜预曰:胄,兜鍪也。鱼门,邾城门。)又曰:秦师袭郑,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又曰:晋侯败狄于箕。先轸曰:"匹夫逞志於君而无讨,敢不讨乎!"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秦汉以后叫兜鍪,如《东观汉记•马武传》“﹝ 武 ﹞身被兜鍪鎧甲,持戟奔击。”,宋代洪迈 《夷坚丙志•牛疫鬼》:“﹝牧童﹞见壮夫数百辈,皆被五花甲,著红兜鍪,突而入。”(宋)李昉《太平御览》注解。
明代以后称盔,和我们今天的称呼一样了,如茅元仪《武备志》:盔即古之鍪弁也其式甚众见於武经者凡五,而今所用者六,又续图之,其说则今之制也,古不可考矣。
〈宋史-兵志〉绍兴四年,军器所言:"得旨,依御降式造甲。缘甲之式有四等,甲叶千八百二十五,表里磨锃。内披膊叶五百四,每叶重二钱六分;又甲身叶三百三十二,每叶重四钱七分;又腿裙鹘尾叶六百七十九,每叶重四钱五分;又兜鍪帘叶三百一十,每叶重二钱五分。并兜鍪一,杯子、眉子共一斤一两,皮线结头等重五斤十二两五钱有奇。每一甲重四十有九斤十二两。若甲叶一一依元领分两,如重轻差殊,即弃不用,虚费工材。乞以新式甲叶分两轻重通融,全装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诏勿过五十斤。三十二年,诏江东安抚司造木弩五千、箭五十万。

《元史》卷七十八 志第二十八 舆服一:兜鍪,制以皮,金涂五色,各随其甲。其日,亦准制司催造纸兜鍪一千副,本州实自去年十一月造,至二月十五日迭此数。十三日,使帖行下防城库,点铁甲大小,共有五百副,兜鍪五百二十副,长枪五百条,麻 一百五十柄。《辛巳泣蕲录 宋•赵与{容衣}》

孔颖达曰:"少康子杼作甲。兜鍪,首铠也,经典皆言甲胄,秦汉以来始有铠。兜鍪之文古作甲,用皮,秦汉以来用铁,铠鍪字皆从金,盖用铁为之也。谓穿彻之,甲绳有断绝,当使理穿治之。"《大学衍义补》一百六十卷(121-130)[明] 邱浚

《武备志》:天雨地湿,铁甲易生金肃烂,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贼率用火铳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著用。但铅子俱能洞入,且体重难久。今择其利者,步兵性有辑甲,用辑布不等。若纸绵俱薄,则箭亦可入,无论铅子。今需厚一寸用绵密辑,可长至膝。”

古代头盔的制做取材很广泛,关于头盔的制作材料大体分为四类,一类是金属青铜和钢铁盔,二类是皮甲盔,三类是纸藤角牙盔,四类是合甲盔。青铜和钢铁盔,这一类型比较长见,春秋以前多见青铜胄,汉以后多见铁兜鍪。而皮盔一直沿用到了元代,《孙卿子》曰: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坚如金石。纸藤角牙盔和合甲盔在唐宋时期使用较其它年代更多一些,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重量介于皮盔和铁盔之间制作简便,装备军队快速,适用于战争频发的阶段。纸藤角牙盔是单一材料制作的一类盔,用纸就是纸盔,用藤的就是腾盔,用角就是角盔,角的材料一般都是犀角牛角,牙的材料多见动物兽牙和骨骼如野猪牙等,这一类盔多见于南方的地方武装。《魏志》曰:景元三年,肃慎国献皮骨铁杂铠二十领。《传》曰:蒙皋貔比以犯陈蔡,因是有虎皮胄焉。蜀队戴贝胄被犀角,此古制也(宋)李昉《太平御览》。最令人不知的就是合甲盔,合甲盔一般由皮或纸构成盔的筐架,再在上面编缀金属小甲片,从魏晋时期用到宋代后失传。

对合甲盔的研究由来已久,由小甲片编缀的头盔,如果没有足够的筐架筋梁强度的支撑就会变型,没有固定的形状,是不能作为头盔来使用的,故而支撑头盔的筐梁架就是整个头盔的重点,纸甲梁和皮甲梁是可以担负较大冲击力的,强度也不输于钢梁,再在上面编缀金属小甲片,那么这样的头盔防护强度是相当可观的。这种头盔里通常令人疑惑的宋代凤翅抹额盔,大多数人对其结构不明就理,用平常的视角去看它的构造,所以产生疑惑,不知是如何编缀的。如果不是用的纸甲梁和皮甲梁,用单一的钢铁来做成这个样,就好比是脱了裤子打屁多事,万没有此般道理,用单一的钢铁来做,做成几瓣岂不是更好?

明光细甲照铔锻,昨日承恩拜虎牙。
胆大欲期姜伯约,功多不让李轻车。
青巾校尉遥相许,墨矟将军莫大夸。
阙下来时亲伏奏,胡尘未尽不为家。
唐韩翃《送刘将军》全唐诗•卷245

从这首唐诗可以看出铔锻在唐代正在使用,韩翃(754年前后在世),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载(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錏锻(上亚加反下核加反说文錏鍜颈饰也)《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五。在这可以看出錏锻有上下之分,在头盔的后侧,常常垂有保护脖颈的部分,有的人称为“顿项”,据说是唐代的称呼,我没有找到这一称呼的来历,不知道这是古代的称呼,还是现代人的称呼。而在宋代称为“帘”,所用于编缀的甲片叫帘叶,见〈宋史-兵志〉。而观查魏晋时期的头盔后缘,已有用小甲片编组的现代人说的“顿项”,个人认为这就是“锻”,宋代称为“帘”,再从象形字的理解看下来,也该叫“锻”也该是“帘”,应该说錏鍜是铁盆领与和头盔垂缘的统称。魏晋时期的头盔后缘的“锻”这时期并不长,比较短,唐代后取消铁盆领,头盔后缘的“锻”发展成为后世称为“顿项”的颈铠。

而现代人通常说的“顿项”一般使用札甲或鱼鳞片编组。明代“顿项”又常用轻软牢固的环锁铠制成。《广雅》曰:兜鍪谓之胄,铔锻谓之鏂鍭。《广雅》的作者是三国时魏人张揖。张揖,字稚让,清河(今河北临清县)人,在魏明帝太和年间(227—232年)任博士。他是一个博学多闻,精通文字训诂的学者。因为《尔雅》以解释五经的训诂名物为主,所收集的训诂还不够完备,而由西汉初到三国,已经400多年,由于主产和文化的进步,语言和文字都有了新的发展,不见于尔雅》的新词、新义、新字日益增多,所以社会需要新的语言文字著作。张揖编著《广雅》正适应了社会的这种需要。此外他还著有《埤仓》和《古今字诂》等书,但是都未能流传至今。
从出土的一些陶佣和铠甲来看西汉头盔就有保护咽喉的甲片,三国时魏人张揖解“鏂鍭”说的并不是铔锻全部,而是头盔保护咽喉的前半部份,从西汉三国时期到南北朝有一种头盔是和“鏂鍭” 脸甲连在一起的整体,只露出一双眼睛,如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出土头盔,所以錏鍜是“铁盆领”和“鏂鍭”与头盔“垂缘”的统称。


而再看唐代和宋代的凤翅盔你就会发现,唐代这些用甲片组成的翅膀放下来就是一个完整的面铠,不但能保护面门耳朵还能保护咽喉。宋代盔凤翅平时是用皮线系在盔后的,解开带扣就能翻转于面部,是完全可以保护面部和咽喉的。凤翅盔实际上就是盔和面具铠优化组合的头盔,而独立的面具铠由于不便于挟带装配的也就比较少。而民间忌祀用的面具大都是木质材料雕琢的,与军队所用铁面具完全不同。


从京剧刻画出的脸谱你也可看出这些奥密,对照南禅寺这领凤翅盔的色彩线条,它就是面铠,被画在了京剧人物的脸谱上,也就成了五花脸。京剧中武生表现出的脸谱型态和土族人描画的面部色彩图案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五代武士凤翅盔,巨大的吹反型凤翅完全可以翻转于面部
a1342154.jpg
在辽金时期,金军独特的铁浮图甲胄显现,铁面铠是可以翻卷到盔沿上的,见下图中单一武士
13899_151563_eafaa.JPG


关于面具铠的记载有:古代史籍明确记载在战争中使用面具的是东晋朱伺,朱伺,安陆人,少有武勇,因随陶侃作战有功,封广威将军,领竟陵史。《晋书。朱伺转》云:夏口之战,伺用铁面自卫。又有西魏晋洲刺史韦孝宽,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北周武帝宇文邕,宋代狄青,毕再遇,韩世忠,都在战争中使用过面具。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初隶骑御马直,选为散直。宝元初,赵元昊反,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破金汤城,略宥州,屠(缺)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族,燔积聚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又城桥子谷,筑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贼要害。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宋史》卷二百九十 列传第四十九

《资治通鉴》里:俄而景至,信帅众开桁,始除一舶,见景军皆著铁面,退隐于门。《北齐书•神武帝纪下》:“ 西魏 晋州 刺史 韦孝宽 守 玉璧 ,城中出铁面, 神武 使 元盗 射之,每中其目。”
南史•卷八十:建康令庾信率兵千馀人屯航北,及景至彻航,始除一舶,见贼军皆着铁面,遂弃军走。
晋书第十七卷 返回 列传第五十一:夏口之战,伺用铁面自卫,以弩的射贼大帅数人,皆杀之。贼挽船上岸,于水边作阵。伺逐水上下以邀之,箭中其胫,气色不变。诸军寻至,贼溃,追击之,皆弃船投水,死者太半。
〈北齐书〉唐•李百药    列传第三:累迁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

宋代大规模带面具铠的战斗的记载:
扈再兴,字叔起,淮人也。有膂力,善机变。每战,被发肉袒徒跣,挥双刃奋呼入阵,人马辟易。金人犯襄阳、枣阳,京西制置使赵方檄再兴等御之。金人来自团山,势如风雨。再兴同孟宗政、陈祥分三陈,设伏以待。既至,再兴中出一陈,复却,金人逐之,宗政与祥合左右两翼掩击之,金人三面受敌,大败,血肉枕藉山谷间。授神劲统制。又犯枣阳,再兴率师赴援,金人闻风夜溃。既而益兵数万复围城,相持九十日。再兴夜以铁蒺藜密布地,黎明佯遁,金人驰中蒺藜者十踣七八。敌却走,追至十五里冈。已而金兵攻城东隅,薄南门北角,再兴与宗政、刘世兴各当一面,大战数十合,大败金兵。金帅完颜讹可拥步骑数万傅城,再兴与宗政纵之涉濠,半渡击之;又令守坝者佯走,金人争坝,急击之,多堕水中。金人创对楼、鹅车、革洞,决濠水,运土石填城下。再兴募死士著铁面具,披毡,列陈以待之。金人计无所施而去,弃旗甲辎重满野。大战于范家庄,金人败,追之至泊湖,禽其巡检亢师礼酒、都监纳兰福昌,降其壮丁,获牛马甚众。

十二年,金帅完颜讹可拥步骑傅城,宗政囊糠盛沙以覆楼棚,列瓮潴水以堤火,募炮手击之,一炮辄杀数人。金人选精骑二千,号弩子手,拥云梯、天桥先登,又募凿银矿石工昼夜塪城,运茅苇直抵圜楼下,欲焚楼。宗政先毁楼,掘深坑,防地道;创战棚,防城损;穿阱才透,即施毒烟烈火,鼓鞴以熏之。金人窒以湿毡,析路以刳士,城颓楼陷。宗政撤楼益薪,架火山以绝其路,列勇士,以长枪劲弩备其冲。距楼陷所数丈筑偃月城,袤百余尺,翼傅正城,深坑倍仞,躬督役,五日成。金人摘强兵披厚铠、毡衫、铁面而前,又湿毡濡革蒙火山,覆以冰雪,拥云梯径抵西北圜楼登城。城中军以长戈舂其喉,杀之;敢勇军自下夹击金兵,兵坠死燎焰。金将于后截其军,拒马挥刀迫前,自昕至昃,死伤踵接,梯桥尽毁。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弩子手十七八,射其都统殪。天反风,金人愈忿,炮愈急。会王大任领锐卒一千冒重围转斗入城,内外合势,士气大振,贾勇入金营,自晡至三更,金人横尸遍地,夺其铜印十有六,讹可弃帐走,获辎重牛马万计。捷至,朝廷方录前战守功,升武功大夫兼阁门宣赞舍人,重赐金带。

从整套甲胄制做的工艺看,头盔的难度是最高的,样式各朝各代都不相同,它不但要求坚固耐用,而且强调美观,盔顶有樱拂,有镇顶,还有眉子抹额,鏂鍭,面甲和铔锻,盔里帮衬里还要增设减震悬挂,悬挂既具有减震也具有安排幞头的空间功能。这样头盔不会因为人体的转动而出现摇晃而滑落,不会因奔跑骑马抖动碰撞额顶导致头晕,翻转凤翅形成面甲可防御箭矢对面部的攻击。这也就是中国甲胄最独特的地方,也是后世不为人所知的地方,通常人们看到的只是凤翅收起来的状态,更有人怀疑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头盔,而提出疑问。因凤翅盔战斗进攻掩面状态并不为后世人所了解之故,不能翻转的假凤翅盔也成为当下文物造假者常常拿来玄耀的东西,不能翻转的假凤翅除了只是文艺演出的装饰外,若果搞成军盔,对士兵自己只能带来皮肉的伤害。
在辽金时期,金军独特的铁浮图甲胄显现,铁面铠是可以翻卷到盔沿上的,
--------------
日本兜也有卷边的,是延续唐制还是自我创新?
我的南海 发表于 2010-9-6 02:10

日本兜吹反已是自我创新,就象日本刀一样,由单手刀把变成了双手刀把
愤青甲 发表于 2010-9-6 02:28

唐刀也是双手刀...

唐刀也是双手刀...
coolhihi 发表于 2010-9-6 04:29



    在唐朝在马上作战骑兵使用的为单手的横刀,而侍卫和仪仗的步兵则为使用双手的仪刀。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横刀初唐时与传统环首刀无异,后来去掉了未端的环首。汉代的环首的环是要系绳的,马军用,缠饶在手腕上,以防在马上脱手。
唐刀也是双手刀...
coolhihi 发表于 2010-9-6 04:29



    在唐朝在马上作战骑兵使用的为单手的横刀,而侍卫和仪仗的步兵则为使用双手的仪刀。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横刀初唐时与传统环首刀无异,后来去掉了未端的环首。汉代的环首的环是要系绳的,马军用,缠饶在手腕上,以防在马上脱手。

在唐朝在马上作战骑兵使用的为单手的横刀,而侍卫和仪仗的步兵则为使用双手的仪刀。刀之制有四, ...
愤青甲 发表于 2010-9-6 04:41



        什么中国古代军队里,出现长时期的大量的环首刀,而世界古代其它国家的军队里,却没有出现长时期的大量的环首刀?环首刀的环,如果仅仅是装饰的话,因该不会沿用好几个朝代,这东西必定是有用途的。而环首刀的环,在实战中有什么用?我个人认为,环首刀的环是用来挂刀的。中国古代士兵大量的使用弓箭和弩,中国古代骑兵和步兵使用弓箭和弩机的士兵比率和数量,是古代世界第一的。实战的时候,一旦有进行射击敌人机会,士兵就会将手里的环首刀暂时的挂在身上或战马上的挂钩上,搭弓放箭或使用弩机射击(虽然也可以将刀放进刀鞘,但战斗中暂时性的放挂钩比放刀鞘要来的更便捷)。而环首系绳缠绕在手腕上以防止在马上武器脱手的说法,我不认同。因为,如果要系绳子的话,环首刀的环没有必要做这样大,很小的环就可以作到系绳子了。在这点上,出土的环首刀,几乎是环首都差不多大的,但刀型上却包括了匕首、短刀、长刀、特长刀等等。所以,我不认为环首的作用是系绳子缠绕手防止马上脱手的。
在唐朝在马上作战骑兵使用的为单手的横刀,而侍卫和仪仗的步兵则为使用双手的仪刀。刀之制有四, ...
愤青甲 发表于 2010-9-6 04:41



        什么中国古代军队里,出现长时期的大量的环首刀,而世界古代其它国家的军队里,却没有出现长时期的大量的环首刀?环首刀的环,如果仅仅是装饰的话,因该不会沿用好几个朝代,这东西必定是有用途的。而环首刀的环,在实战中有什么用?我个人认为,环首刀的环是用来挂刀的。中国古代士兵大量的使用弓箭和弩,中国古代骑兵和步兵使用弓箭和弩机的士兵比率和数量,是古代世界第一的。实战的时候,一旦有进行射击敌人机会,士兵就会将手里的环首刀暂时的挂在身上或战马上的挂钩上,搭弓放箭或使用弩机射击(虽然也可以将刀放进刀鞘,但战斗中暂时性的放挂钩比放刀鞘要来的更便捷)。而环首系绳缠绕在手腕上以防止在马上武器脱手的说法,我不认同。因为,如果要系绳子的话,环首刀的环没有必要做这样大,很小的环就可以作到系绳子了。在这点上,出土的环首刀,几乎是环首都差不多大的,但刀型上却包括了匕首、短刀、长刀、特长刀等等。所以,我不认为环首的作用是系绳子缠绕手防止马上脱手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记载的戴面部防御作战的历史人物,就出现过很多个(世界其它国家的类似记载著名历史人物戴面部防御物作战的记载,并不见的比我们中国古代多多少),更不要说是在中国历史上的,那些普通的默默无闻的无数中国锐士、勇士和精锐战士数量了。也因此,长久以来不被我们现代中国人重视的,中国古代盔甲对于面部的防御,我们现在该重新进行估计了(盔甲对于面部防御上的方式和措施,体现出了这种盔甲,在盔甲防御上的精到、精致和全面程度)。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记载的戴面部防御作战的历史人物,就出现过很多个(世界其它国家的类似记载著名历史人物戴面部防御物作战的记载,并不见的比我们中国古代多多少),更不要说是在中国历史上的,那些普通的默默无闻的无数中国锐士、勇士和精锐战士数量了。也因此,长久以来不被我们现代中国人重视的,中国古代盔甲对于面部的防御,我们现在该重新进行估计了(盔甲对于面部防御上的方式和措施,体现出了这种盔甲,在盔甲防御上的精到、精致和全面程度)。
沉睡的人 发表于 2010-9-6 05:54

挑字眼是无益的,我讲明了是马军用的环首刀。
沉睡的人 发表于 2010-9-6 06:46


   是的中国古代盔甲对于面部的防御,应该重新进行评估
沉睡的人 发表于 2010-9-6 05:54

我想了解有无文献或实物证明这类挂钩的存在?
除非是挂在墙上,否则只通过挂钩来暂时归置刀,实战中相当危险
环首用来系绳是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了,环大小并非只考虑系绳方便与否,对单手武器,末端大环首还可以考虑有一定程度的固定手位置避免脱手滑动的作用
顶楼主好文.期待更新.
魔人布欧 发表于 2010-9-6 09:46
       环首刀在中国是长时间存在的武器,即使是近代中国的军队里也有大量的使用带环首的刀作战的战例。如:红军和抗战时期国民党部队里,都有很多使用带环首的大刀作战的事情。而通过看近代使用的带环首的大刀作战时,对于环首刀这环的运用,就会发现这种环首,并不是战斗的时候系绳子防脱手用的(最多系上红稠带做装饰了)。并且,如果这真是系绳子用的,这个环首就不该做的很大,而是该做的小一点。这点上,小一点的环,不会让绳子在剧烈运动中移动位置。还有就是,中国的环首刀里很多都是双手使用的长刀。而双手使用的大威力的长刀,是不需要考虑武器在和敌人武器互相打击时候脱手问题的。只有单手的刀,才有可能在武器互相打击时容易脱手。但这环却同样存在于双手刀上,就可以估计这不是为防脱手而设计的了。而如果做这种环首刀的环,根本是没有任何实际运用意义的,只是装饰物的话,这又有点说不过去,毕竟这种带环首的刀在古代军队里是制式化的大量武装几万十几万几十万军队的东西,古代人并没有现代人这种巨大的生产力,古人专门化大量宝贵的金属、人力、物力做出这种环状刀首的环,应该有其实际运用中的专用效果和意义。


环首确实可能有挂的功能,但和马军什么的没关系,这也有可能是一种独特装饰,或者是种配重,环这东西,也有其他国家在用,比如高加索刀剑就可以经常见到环。

有些时候,兵器会有这种不知用途的传承的,中国传统制刀都是带环的,甚至很多1米左右柄的刀也是后面有个环。环还有个可能是缠绳的工具之一,关键是无从复原古代的缠绳法,要不很可能发现,环是缠绳的重要辅助工具,而自中亚以西,环就不见了,因为他们并不缠绳

当然环也可能只是一种缠饰物的东西,很多古画上有反应

环首确实可能有挂的功能,但和马军什么的没关系,这也有可能是一种独特装饰,或者是种配重,环这东西,也有其他国家在用,比如高加索刀剑就可以经常见到环。

有些时候,兵器会有这种不知用途的传承的,中国传统制刀都是带环的,甚至很多1米左右柄的刀也是后面有个环。环还有个可能是缠绳的工具之一,关键是无从复原古代的缠绳法,要不很可能发现,环是缠绳的重要辅助工具,而自中亚以西,环就不见了,因为他们并不缠绳

当然环也可能只是一种缠饰物的东西,很多古画上有反应


回复 3# 愤青甲


    另外,我觉得金国的头盔是当时普遍使用的,不仅宋有,新疆那边也有,事实上,这种头盔应该是个流行于东亚中亚的装备,其后,即使是波斯,和东欧都广泛装备了

但我查了些俄文资料,包括现代复原,还没有发现他们是可以向上翻卷的

下面这幅图,说明盔檐和护颈并不是后者向上翻卷成前者的

回复 3# 愤青甲


    另外,我觉得金国的头盔是当时普遍使用的,不仅宋有,新疆那边也有,事实上,这种头盔应该是个流行于东亚中亚的装备,其后,即使是波斯,和东欧都广泛装备了

但我查了些俄文资料,包括现代复原,还没有发现他们是可以向上翻卷的

下面这幅图,说明盔檐和护颈并不是后者向上翻卷成前者的
唐人无论男女都要弄成大饼子脸[:a10:]这让南高丽看到了又会说唐朝实际是南棒子人建立的!:Q
zhouhaiyang 发表于 2010-9-6 13:31 [url=http://lt.cjdby.net/redirect.php?got
o=findpost&pid=24851993&ptid=980377][/url]
20090802_886671e7615d3997953adaayRg1VSwOG.jpg.thumb.JPG
这张图要大些


不打仗时武器都是放在武库中的,这是历来的规矩,.环的作用之一就是多把刀连在一起穿绳,便于集中收捡,第二才是系绳以防脱手.我们看到的刀币第一种功能,环首不是啥装饰好看.如果按有的人的说法,难道刀币也是挂在身上某个挂钩上!
01300000224159121990971080024.jpg2007042403202072.jpg20080608_ce68711926dc8f090ffeeInsYIZDymN2.jpg.thumb.jpg12202bc813eg214.jpg

不打仗时武器都是放在武库中的,这是历来的规矩,.环的作用之一就是多把刀连在一起穿绳,便于集中收捡,第二才是系绳以防脱手.我们看到的刀币第一种功能,环首不是啥装饰好看.如果按有的人的说法,难道刀币也是挂在身上某个挂钩上!
01300000224159121990971080024.jpg2007042403202072.jpg20080608_ce68711926dc8f090ffeeInsYIZDymN2.jpg.thumb.jpg12202bc813eg214.jpg
不知道该怎么折,如果是如下图中的中线,白色十字交叉的地方就是凤翅的翅间

moni.jpg

这张图要大些
愤青甲 发表于 2010-9-6 14:25


       我也再加几张1vtG_15.jpg.thumb[1].jpg6o1K_Z7o[1].jpghWRf_222[1].jpg
这张图要大些
愤青甲 发表于 2010-9-6 14:25


       我也再加几张1vtG_15.jpg.thumb[1].jpg6o1K_Z7o[1].jpghWRf_222[1].jpg

不打仗时武器都是放在武库中的,这是历来的规矩,.环的作用之一就是多把刀连在一起穿绳,便于集中收捡,第二才是 ...
愤青甲 发表于 2010-9-6 14:43



        你厉害,把刀币也拿出来说了。;P汉朝武库里长环首刀是一把把平放在武器架子上的。穿起来一起放的,最多也就是那些比较短的环首刀或匕首了。
      汉 武库画像石1.jpg汉 武库2.jpg汉 武库3.jpg
不打仗时武器都是放在武库中的,这是历来的规矩,.环的作用之一就是多把刀连在一起穿绳,便于集中收捡,第二才是 ...
愤青甲 发表于 2010-9-6 14:43



        你厉害,把刀币也拿出来说了。;P汉朝武库里长环首刀是一把把平放在武器架子上的。穿起来一起放的,最多也就是那些比较短的环首刀或匕首了。
      汉 武库画像石1.jpg汉 武库2.jpg汉 武库3.jpg
刀应该是更早出现的,汉代已经是成形期了,愤青甲老兄确实说的有理,很可能刀币和刀是同源的,下面是商代的刀,和刀币确实是同一来源

你厉害,把刀币也拿出来说了。汉朝武库里长环首刀是一把把平放在武器架子上的。穿起来一起 ...
沉睡的人 发表于 2010-9-6 15:55


是啊它是架在上面的,而没有挂在上面,几个将军的刀架上去还是可以,几十万军队的刀都架上去,那是一个什么景观?
你厉害,把刀币也拿出来说了。汉朝武库里长环首刀是一把把平放在武器架子上的。穿起来一起 ...
沉睡的人 发表于 2010-9-6 15:55


是啊它是架在上面的,而没有挂在上面,几个将军的刀架上去还是可以,几十万军队的刀都架上去,那是一个什么景观?
愤青甲 发表于 2010-9-6 04:41

唐刀(这里偶只是指横刀)和环首刀最大的区别就是横刀去掉了环首,加长了刀柄,可以双手使用,侍卫用的都是横刀,而不是仪刀;《唐律疏议》卷八卫禁律:诸宿卫者兵仗不得远身。议曰:兵仗者,谓横刀常带;其甲、矟、弓、箭之类,有时应执著者并不得远身。宿卫时:横刀常带
回复 22# 愤青甲

还有,唐刀(横刀)更大的应该是受突厥的影响,跟汉代环首刀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仪刀的长度比横刀长,曲刃,仪卫用,所以横刀多被叫做直刀
coolhihi 发表于 2010-9-7 03:51


    恩,是的

唐刀(这里偶只是指横刀)和环首刀最大的区别就是横刀去掉了环首,加长了刀柄,可以双手使用,侍卫用的 ...
coolhihi 发表于 2010-9-7 03:46



    是的,不骑马了,在马下使用,环的做用就不大了,所以加长了刀柄。而骑兵单手横刀上的环在唐代也去掉了,但是上面的系绳仍然被保留了并一直传了下来。
唐刀(这里偶只是指横刀)和环首刀最大的区别就是横刀去掉了环首,加长了刀柄,可以双手使用,侍卫用的 ...
coolhihi 发表于 2010-9-7 03:46



    是的,不骑马了,在马下使用,环的做用就不大了,所以加长了刀柄。而骑兵单手横刀上的环在唐代也去掉了,但是上面的系绳仍然被保留了并一直传了下来。
灯塔看守 发表于 2010-9-6 15:35
3.gif
象这样交叉
严格来说,无环刀是收突厥影响这个提法还不一定准确吧
回复 23# coolhihi


    仪刀是曲刃吗
回复 26# 愤青甲


    日本方面的论文已经证明了,他们的刀的环的去掉是独立的历史进程。这个还待商榷

    而且去掉环和骑马的关系不大,严格来说,少量无环唐刀的原品,柄都不长,达不到双手刀的标准,双手刀的柄至少要20cm。而唐刀没有,同时,突厥的中亚民族用的刀也没有环就不好解释了,最不好解释的是,无环刀在中原只是昙花一现。五代时又是带环刀了。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金朝时,步兵用的雁翅阔头刀都是带环的,而雁翎刀都没有环。这说明环这东西也许真的是与重心有关----同样的现象在清刀,明刀中都可见到
都说的有道理,事实上本就没有非此即彼的说法。只有合理的解读。
愤青甲 发表于 2010-9-7 04:09

骑马和有没有环的联系,个人觉得没这么直接
zhouhaiyang 发表于 2010-9-7 07:04

1. 唐刀刀柄的风格与突厥刀十分相似
2. 无环刀的出现和突厥强盛时期基本一致
3. 无环刀的出现与当时轻骑兵的广泛应用有关,而农耕民族的轻骑兵很大程度上收到游牧民族的影响

除了没有直接的文献指出是受突厥影响之外,基本上证据已经挺够了
zhouhaiyang 发表于 2010-9-7 07:05

这个是我个人的意见,因为没有直接的文物出土,虽然汉仪刀都是直刃,可是看从日本的唐样大刀和有些唐代壁画上看,偶觉得应该是曲刃...俺对冷兵器纯粹是外行,如有不妥,多指教
回复 29# zhouhaiyang

谁能讲讲,为何从汉环首刀突然会出现环手?这种风格在青铜剑时期从没出现,应该不是装饰原因,那么它有什么用?


《释名》曰: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乃击之也。其末曰锋,言若锋刺之毒利;其本曰环,形似环也。或曰黄帝采首山之金,始铸为刀。(徐坚注:见郭子横《洞冥记》)。《初学记》(唐)徐坚

《蒲元传》曰:君性多奇思,得之天然。象类之事出若神,不尝见锻功,忽於斜谷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镕金造器,特异常法。刀成白言:"汉水钝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於成都取之。有一人前至,君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犹悍言不杂。君以刀画水云:"杂八升,何故言不?"取水者方叩头首伏云:"实於涪津渡负倒覆水,惧怖,遂以涪水八升益之。"於是咸共惊服,称为神妙。刀成,以竹筒密内铁珠满其中,举刀断之,应手零落若薙生刍,故称绝当世,因曰神刀。今之屈耳环者是其遗范也。



环首环首本名曰环,形似环也,黄帝采首山之金,始铸为刀。刀上的环,不过是为了方便淬火罢了。

《释名》曰: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乃击之也。其末曰锋,言若锋刺之毒利;其本曰环,形似环也。或曰黄帝采首山之金,始铸为刀。(徐坚注:见郭子横《洞冥记》)。《初学记》(唐)徐坚

《蒲元传》曰:君性多奇思,得之天然。象类之事出若神,不尝见锻功,忽於斜谷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镕金造器,特异常法。刀成白言:"汉水钝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於成都取之。有一人前至,君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犹悍言不杂。君以刀画水云:"杂八升,何故言不?"取水者方叩头首伏云:"实於涪津渡负倒覆水,惧怖,遂以涪水八升益之。"於是咸共惊服,称为神妙。刀成,以竹筒密内铁珠满其中,举刀断之,应手零落若薙生刍,故称绝当世,因曰神刀。今之屈耳环者是其遗范也。



环首环首本名曰环,形似环也,黄帝采首山之金,始铸为刀。刀上的环,不过是为了方便淬火罢了。
愤青甲 发表于 2010-9-7 10:37

可是环首刀是继承于汉剑的,而不是从青铜刀那儿继承来的
zhouhaiyang 发表于 2010-9-7 07:12

       我的观点还是古代日本和世界其它国家,都没有古代中国那样的军队中,巨大的弓箭武装和使用量。因此,他们在战争中,就没有中国士兵这种在作战时,既要时常使用弓箭,又要马上换成使用近身武器作战的习惯和战术需要(古代中国的士兵,是需要长期面对着敌人大量的骑兵部队的。而骑兵部队,是可以很快的冲到敌人面前进行肉搏战的。并且,中国古代骑兵部队的战术是很灵活的,能远射能近攻还能边跑边射击。也因此,这就要求于之作战的士兵,也要灵活的在战场上不停改变作战战术。敌人骑兵远射时,就和他们对射弓箭。敌人冲过来近身肉搏时,就和他们刀对刀进行近身肉搏战。敌人骑兵边跑边射击的时,又要换成弓箭和他们进行对射弓箭)。并且,有一点大家也可以注意。中国古代的环首武器不仅仅在刀上出现,剑、匕首等武器上,也有环首的出现。这点上,值得注意的是很短的武器,根本不存在和别人互相打击,并造成自己容易脱手的情况。但这些武器上,很多也有环首,就能反过来证明,武器上的环首,应该不是当做系绳子,防武器在战斗时脱手的了。
沉睡的人 发表于 2010-9-7 23:20

问题在于为什么汉初会出现环首刀,然后中国刀基本上都用环手,而其他国家却没看到大规模出现环手,一定是有特殊的原因吧
回复 38# 沉睡的人


    不是你说没有就没有的,我说过,世界上除了西欧,基本上大部分国家的士兵都是携带弓箭的,比如土耳其禁军,就是以弓箭为主加少量的戟兵,而根据兵书的记载,宋代士兵也是分工携带兵器,并没有什么同时带两种兵器的记载

    中国军队善使弓箭没错,但过度夸大使用量和效果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