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海传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4:06:10
中央日报   民进党的斗鸡本质

    随着年底五都选举的日渐逼近,两大党候选人当然都卯足全力冲刺,也各有盘算。最大的反对党民进党想利用此机会,将年底选举操作成是对马英九的“信任选举”,希望除了稳固绿军大本营的台南市及高雄市之外,更能伺机攻进首府台北市,挫挫国民党的锐气,进而全力抢攻2012年的“总统”大选。  

  处于挨打局面的国民党,在此执政支持度持续低迷的情形下,当然希望能至少固守现有的台北市、新台北市及台中市,以免因溃败而严重影响之后的全台性“立委”及“总统”大选。因此,除了加强执政绩效的呈现外,更希望能激起泛蓝支持者的热情,进而捍卫马政府的执政威信。  

  倘若两党能采取君子之争的态度来看待选举的胜败,不但是台湾民主制度的成熟和成功,更代表着选民的理性已战胜长期以来拉着台湾向下沈沦的民粹政治。然而,社会大众这样简单的盼望都因民进党的内斗而破灭,不但突显了民进党好斗的本质,甚至可能对台湾的民主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现任民进党籍高雄县长杨秋兴在8月初宣布退出民进党、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年底的大高雄市长选举。杨秋兴在他的宣言中强调,“期待在他的参选冲击下,能让民进党务实面对两岸关系,体认两岸不再是敌对关系。”  

  结果呢?宣布参选的杨秋兴竟然不是要面对对手国民党关于他立场改变的质疑,反而是党内同志及支持者的恶言辱骂、粗言相向,使得杨的母亲都脱口说出“民进党比国民党还可恶”这类的话,可见得杨秋兴已经被这群原先是同志的谩骂所伤。这样围剿杨秋兴的原因很多,最可能的因素的就是民进党无法接受同志的背叛,甚至可能担忧因他的参选而痛失原本是囊中之物的市长宝座。  

  而现任台南市长许添财的遭遇也不遑多让。虽然他尚未正式表态参选,但排山倒海而来的压力及批评早就不绝于耳。他痛骂民进党已经“政党帮派化”了,说民进党内的对手甚至鼓动媒体骂他,“有这样的媒体吗?有国家的政治是这样吗?”许添财还说,“骂我的都是民进党过去的同志”、“这个时候国民党看起来反而可爱、没有骂我”,让他感触良多。  

  看看两位优秀地方首长的遭遇,让人不禁忧心忡忡,难道民进党无法约束其党员及支持者的言行吗?一场选举的输赢真的如此重要?竟然能够如此暴露人心丑陋的一面,难怪众人皆说“政治实在太可怕了。”只因为选择不同的政治道路,原先是同志好兄弟的人都会翻脸、反目成仇,难道这就是台湾民主的真面貌?还是台湾的宿命?  

  既然是民主社会,本就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既然杨秋兴选择离开民进党,那就应该好聚好散,“君子绝交、不出恶言”原本应当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为何牵涉到政治层面,就会变得如此黑暗呢?如果这些民进党的支持者依旧我行我素,那提升台湾民主素质的谈论,根本就是纸上谈兵、天方夜谭了。  

  原先在蔡英文两年前决定出马竞选民进党主席之际,社会皆赋予她高度期待,认为她必然能趁民进党士气低迷的时候,一鼓作气来扭转民进党一贯偏激的政治色彩,带领民进党走进温和理性的民主境界。可惜的是,这两年来的观察,社会大众对她看法,普遍是失望多于肯定,因为她不但没有做到改善民进党内政治斗争的恶习,反而沾染了些许的不良嗜好,才会脱口而出像是“中华民国是流亡政府”这类的话,与大家的期待相去甚远。  

  在此,我们要奉劝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应当负起一党之主的重担,负起教育选民的责任,更要约束党籍公职人员,在问政之时,千万要谨记“对事不对人”、“不乱扣帽子”等等的基本问政态度,而不是让党公职人员让偏激选民牵着鼻子走。这是本末倒置的作法,蔡主席应当警惕在心。  

  选举的胜败是一时的,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才是长远的国家利益。只为了追求短暂的成功却伤害民主政治的根基,不但是有抱负的政治人物都应铭记在心的理念,更是国家往前进步的动力。中央日报   民进党的斗鸡本质

    随着年底五都选举的日渐逼近,两大党候选人当然都卯足全力冲刺,也各有盘算。最大的反对党民进党想利用此机会,将年底选举操作成是对马英九的“信任选举”,希望除了稳固绿军大本营的台南市及高雄市之外,更能伺机攻进首府台北市,挫挫国民党的锐气,进而全力抢攻2012年的“总统”大选。  

  处于挨打局面的国民党,在此执政支持度持续低迷的情形下,当然希望能至少固守现有的台北市、新台北市及台中市,以免因溃败而严重影响之后的全台性“立委”及“总统”大选。因此,除了加强执政绩效的呈现外,更希望能激起泛蓝支持者的热情,进而捍卫马政府的执政威信。  

  倘若两党能采取君子之争的态度来看待选举的胜败,不但是台湾民主制度的成熟和成功,更代表着选民的理性已战胜长期以来拉着台湾向下沈沦的民粹政治。然而,社会大众这样简单的盼望都因民进党的内斗而破灭,不但突显了民进党好斗的本质,甚至可能对台湾的民主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现任民进党籍高雄县长杨秋兴在8月初宣布退出民进党、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年底的大高雄市长选举。杨秋兴在他的宣言中强调,“期待在他的参选冲击下,能让民进党务实面对两岸关系,体认两岸不再是敌对关系。”  

  结果呢?宣布参选的杨秋兴竟然不是要面对对手国民党关于他立场改变的质疑,反而是党内同志及支持者的恶言辱骂、粗言相向,使得杨的母亲都脱口说出“民进党比国民党还可恶”这类的话,可见得杨秋兴已经被这群原先是同志的谩骂所伤。这样围剿杨秋兴的原因很多,最可能的因素的就是民进党无法接受同志的背叛,甚至可能担忧因他的参选而痛失原本是囊中之物的市长宝座。  

  而现任台南市长许添财的遭遇也不遑多让。虽然他尚未正式表态参选,但排山倒海而来的压力及批评早就不绝于耳。他痛骂民进党已经“政党帮派化”了,说民进党内的对手甚至鼓动媒体骂他,“有这样的媒体吗?有国家的政治是这样吗?”许添财还说,“骂我的都是民进党过去的同志”、“这个时候国民党看起来反而可爱、没有骂我”,让他感触良多。  

  看看两位优秀地方首长的遭遇,让人不禁忧心忡忡,难道民进党无法约束其党员及支持者的言行吗?一场选举的输赢真的如此重要?竟然能够如此暴露人心丑陋的一面,难怪众人皆说“政治实在太可怕了。”只因为选择不同的政治道路,原先是同志好兄弟的人都会翻脸、反目成仇,难道这就是台湾民主的真面貌?还是台湾的宿命?  

  既然是民主社会,本就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既然杨秋兴选择离开民进党,那就应该好聚好散,“君子绝交、不出恶言”原本应当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为何牵涉到政治层面,就会变得如此黑暗呢?如果这些民进党的支持者依旧我行我素,那提升台湾民主素质的谈论,根本就是纸上谈兵、天方夜谭了。  

  原先在蔡英文两年前决定出马竞选民进党主席之际,社会皆赋予她高度期待,认为她必然能趁民进党士气低迷的时候,一鼓作气来扭转民进党一贯偏激的政治色彩,带领民进党走进温和理性的民主境界。可惜的是,这两年来的观察,社会大众对她看法,普遍是失望多于肯定,因为她不但没有做到改善民进党内政治斗争的恶习,反而沾染了些许的不良嗜好,才会脱口而出像是“中华民国是流亡政府”这类的话,与大家的期待相去甚远。  

  在此,我们要奉劝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应当负起一党之主的重担,负起教育选民的责任,更要约束党籍公职人员,在问政之时,千万要谨记“对事不对人”、“不乱扣帽子”等等的基本问政态度,而不是让党公职人员让偏激选民牵着鼻子走。这是本末倒置的作法,蔡主席应当警惕在心。  

  选举的胜败是一时的,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才是长远的国家利益。只为了追求短暂的成功却伤害民主政治的根基,不但是有抱负的政治人物都应铭记在心的理念,更是国家往前进步的动力。
中评社   刘世忠:五都选举牵动两岸政治气氛

    (记者 邹丽泳)五都选举热度渐升,“新台湾国策智库国安组”研究员刘世忠受访指出,如果国民党选得不错,北京会对台北施加更大的政治谈判压力,马英九未来操作两岸谈判机会也更大。或许马英九在第一任期还不敢签定两岸和平协定,但会形塑更好的两岸气氛,北京也希望马连任成功。

  他分析,国民党若选不好、甚至重挫,马英九就要重新拥抱台湾或重新强调“中华民国”,两岸关系会先打住,只到经济层面的ECFA为止,不会再往军事及政治层面发展。

  刘世忠认为,“中华民国建国百年庆祝活动”就是预防国民党五都败选时的最佳备案,马英九会回过头来强调“中华民国主权”,因为国民党若在选不好,马英九处境会更加艰难,无力再顾及两岸议题,会以优先处理并解决内部问题为主。

  他说,五都选举打到现在,民进党拿下3席的机率比高国民党高,甚至往四都冲、有机会坐三望四,若是如此,马英九就不敢启动政治谈判了。
海峡之声网   张麟征:全世界都在抢大陆学生,台湾却设限

    台湾将正式承认大陆学历,并开放大陆学生来台湾大专院校就学。19日下午,台湾立法机构三读修正通过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求学的“陆生三法”,但仍设限“一限二不”。所谓“一限二不”即限制承认医事学历、大陆学生不得报考“安全机密”相关系所、非台湾籍的学生不得参加公务员考试。另外,法案还规定全台湾招生陆生名额总量每年限制在2000名左右。 

  台湾著名学者、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张麟征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如今,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对大陆学生敞开欢迎的大门,香港和新加坡更是拿出高额奖学金招揽大陆学生,而台湾却对陆生提出诸多限制,实在很荒谬。 

  “陆生来台还有名额的限制,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事,因为台湾很多大学招不到学生,而且最后变成滥竽充数的事情很严重,如果考七分都可以进大学的话,这对台湾大学教育的品质来说是莫大的戕害和讽刺。”张麟征说。 

  张麟征认为,一开始,民进党提出的“三限六不”是一种非常无聊的建议,台湾立法机构通过“陆生三法”修正案最后带有“一限而不”,是国民党和马英九当局惧怕民进党闹事、妥协的结果。她认为,台湾对世界上其他各个国家和地区来台的学生都没有任何限制,唯独对大陆学生有限制,带有浓厚的歧视味道。 

  “歧视的对象除了大陆学生还包括台生,现在通过的“一限二不”对很多去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不公平。台湾在大陆求学的学生中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是学医的,特别是中医,如果在大陆学习中西医,在大陆拿到了资格证书,但这些学生回来不可以参加台湾的考试,取得医生资格,这是非常荒谬的,因为你牺牲的是台生的利益。”张麟征说。 

  “我觉得国民党本身对自己的政策没有足够的坚持,太过妥协。现在吴敦义、马英九都是很怕民进党闹事,民进党一闹事他们马上就有所退缩。‘三限六不’改成‘一限二不’,国民党籍的民代最后为什么会接受?当然是国民党党部和马英九当局给民代施加了压力,让党团不得不妥协。国民党当坚持的时候应该坚持,不要凡事妥协。”  

  张麟征强调,民进党今天不能放下所有的魔障,使他们的政策从新出发,而硬要装模作样在立法机构里面对ECFA和陆生赴台照章的反对,简单地说就是民进党要选票,可是民进党这样做只能是顾及了民进党30%的基本教义派的选票,没办法为他们吸收到更多温和的、理性的、对台湾的前途看得很清楚的中间派的选票。所以,对民进党来讲,应该要知道时代潮流在变,自己也要做出改变。 

  张麟征强调,大陆学生出来读书,他们要体验一下不同的学制、学风和风土人情,选择很多,可以从美国到欧洲到亚洲的日本、新加坡、香港,不一定非到台湾来不可。 

  “到台湾来可能更多是抱着一种好奇的、亲切的想法想来台湾,所以,台湾在这种情况下还设限,能招得到比较好的台湾学生吗?我觉得是值得怀疑的。”  

  张麟征说:“香港和新加坡都拿出高额的奖学金到大陆去抢学生,台湾不但不去抢学生,不给大陆学生任何的奖学金,而且还对来台的人数设限,台湾还叫做自由宝岛吗?太不自由了吧!是非常荒谬可笑的!”
联合报  郝龙斌的花风暴

    新生高架桥的花卉及喷灌系统报价出现质疑,经绿营议员连续追打多日,郝市府才作出公开说明。如此慢吞吞的回应,怎么看都不像一支正面对严肃选战的团队。也难怪,反对党利用一个“花”字,就把郝龙斌得意的花卉博览会都一起拖下水了。

  包商给市府的报价,蟛蜞菊一株是市价的廿倍,杜鹃一株是市价八倍。这样的差距,恐不是一句“简单的疏失”所能解释。新工处或许未必清楚花卉市场的行情,但同属市府的公园处有充裕的专业信息可供谘询,再不然到坊间查访即得,岂容出现如此奇异的价差?

  在整个新生高工程款中,虽说花卉只占了不到半个百分点的微小比重;但市府支付的每一分钱都来自人民,绝不能因金额小就可以漫不经心。再说,基层公务员在细节上力求准确详实,这是行使职务的基本守则。蟛蜞菊报价太过离谱,喷灌水管竟以公尺计论工资,这种行情若非只是打糊涂仗,就须面对有放水包庇之嫌的质疑了。

  郝龙斌选战当头,各种指控无论真假都将排山倒海涌至;他必须以坦荡的心、不厌其烦的耐性,逐一向社会说明原委。市府官员如有疏失,自当查明真相,不容马虎打混;如有贪污渎职,则当即移送法办,以正视听。因应质疑,诚实是最佳策略。

  花博是个好题材,要打成利多或利空,就看蓝绿双方如何经营。新生高这一仗,郝龙斌错估情势而受创;但花博三千多个花种,绿营若只查出四种买贵,却要渲染夸大,也须注意其后座力。
中评社   分析:蓝军选情险恶 政党对决难度高

    (记者 倪鸿祥分析报导)国民党五都选情险象环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台中治安问题刚告段落,台北市又因为采购植栽价格过高疑云,选情拉警报,在“马英九光环”逐渐褪色之际,“政党对决”将变成国民党选战最后的法宝,但此法宝未必五都适用,稍有不慎,可能适得其反。

  绿营占优势的大台南及大高雄,国民党一旦诉诸“政党对决”必输无疑,党秘书长金溥聪打出“政绩检验牌”,自是经过一番精打细算,只是高雄县长杨秋兴宣布参选,为高雄选情投下重大变数。

  从杨秋兴的角度,只要掌握高雄县绿营选票,即可与陈菊平分秋色,只要再吸到高雄县蓝营的票,即可脱颖而出。杨秋兴的策略不止会威胁到陈菊,对屈居劣势的黄昭顺问题更大,绿营必定诉诸“政党对决”,金的选战操作必受严厉考验。

    大台中、台北市与新北市都是蓝大于绿的格局,其中台北市差距最大。台北市长郝龙斌目前选情拉警报,马英九三番二次拉抬,朱立伦、郝龙斌两人也多次联手打造“双城愿景”,但成效都有限。郝阵营最后操作“政党对决”在所难免,却可能影响朱阵营,反而让新北市朱立伦选情吃紧。

  至于大台中选情,胡志强经营跨越蓝绿,“政治对立”升高对他不见得有利,胜负重要关键在于台中县的地方派系,胡要赢得更多的支持,不宜过度区分蓝绿,以免瓜分选票。

  年底五都选举对蓝绿呈现微妙现象,南部操作政党对决有利民进党,北部则可抢救郝龙斌选情,由于“蝴蝶效应”难以避免,对操盘手的功力将是一大考验。
联合报   民进党自比丐帮 台湾民主政治噩梦

    许添财为参选问题受到党内四面八方挤压,绿营同志天天在电视上骂他;他说,这简直是“政党帮派化”。对此,蔡英文的回应是:民进党就像“丐帮”,很穷,但都很团结。

  蔡英文把民进党比为“丐帮”,不仅荒腔走板,也污辱了丐帮。陈水扁坐拥海角数十亿,蔡英文家住阳明山豪宅,绿朝大员出入莫非三井宴之类的豪奢宴场,周遭环伺的大小金主川流不息。这样的排场,如何好意思称穷?党中央财务如何是一回事,成员个人富裕也是不争的事实,包括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土地、现金最多也是绿委夺魁。在这种情况下,绿营还想向丐帮借旗,未免太矫情。

  装穷是太造作,而蔡英文以民进党的“丐帮式团结”自豪,更令人倒抽一口气。政党不该像帮派,因为政党本质上应是一个具有开放性格的社会团体,并透过规范性的政治参与,和社会产生有机的互动。也因此,这和歃血为盟、听命帮规、藉秘密活动营生的黑帮截然不同。蔡英文对民进党的“团结”感到得意,却没想到这反射的正是绿营的“排他”性格:视“他者”如寇雠,对“非我族类”绝不宽容。

  许添财尚未宣布参选,即遭同志激烈围剿,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摊开民进党的斗争史,内斗、外斗血迹斑斑,从来不曾手软。从帮派发展逻辑看,这也许正是其源源不绝的动力所在;但从政治上看,这种高度排斥异己、只求“你死我活”的性格,恐是台湾民主政治的噩梦。

  民进党很团结,是好事;但若其内聚力像帮派一样不惜以“国家”、社会、族群为代价,那就很恐怖了。
中国时报    退役将领去大陆者太多,见怪不怪

    由于台湾退役将领去大陆者太多,有人还不知去了多少回,已是“见怪不怪”。  

  一位退休的“国安局”副局长在“机密解禁”后,前些日子,第一次到大陆探亲,结果被大陆有单位“友善地”请去谈话,但也有位“国安局”中将退役者,月前参加大陆旅行团,却被大陆打了回票。

  据情治圈揣测,大陆方面可能认为他是扁系人马,所以拒发台胞证。  

  薛石民、丁渝洲等历任“国安局长”,退休后均不曾去大陆。丁渝洲一直想回山东老家看看,但因考虑以往职务性质,只得作罢。  

  至于陆海空三军背景,退役后前往前往大陆者,则是多不胜数,没去的已是寥寥可数。以历任“国防部长”言,包括郝柏村、蒋仲苓、唐飞、伍世文等,都先后去过大陆。没去过的“国防部长”仅有汤曜明与李杰等人,汤曜明是本省人,在大陆并无亲戚。据了解,伍世文最近还应前副参谋总长夏瀛洲之邀,前往大陆沿岸旅游参访,如果唐飞不是在东北得了退伍军人症,紧急返台就医,也会参加这个团。  

  上将阶层中,没去过大陆的主要集中在参谋总长阶层,因为四星上将是终身役,所以无法去大陆,包括刘和谦、陈燊龄与霍守业等历任总长,均不曾去过大陆。惟一的例外则是罗本立,扁政府时代罗本立因想去大陆老家看看,但碍于肩上的四星,最后是向陈水扁坚辞,摘掉肩上的四颗星始去大陆。至于三星上将或曾任军种总司令者,退役后前往大陆的相当多,有个别旅游探亲,也有参加组团,也有组团去打高尔球等,诸多性质不一。据了解,就在上周,前“国防部长”陈履安等人也受邀前往大陆参访,前陆军总司令陈廷宠等人亦是受邀成员。  

  据了解,无论是前“国安会秘书长”苏起,或是现任的胡为真,都对退役将领前往大陆的情况多所关注;苏起为此还曾K过前“国防部长”陈肇敏一顿,军方的做法,则是希望老长官不要为难“国防部”,若是受大陆邀请,希望出发前能知会一声,不要让“国防部”或“国安”单位处于“状况外”,而这些老将多半也乐于配合,事前会打声招呼。
中国时报   仅一招半式 马迟早输掉江山?

    离台湾年底“五都选举”投票日愈来愈近,国民党与民进党开始进入“短兵相接”的阶段。所谓“短兵相接”,包括造谣抹黑、分化离间、媒体置入、以及开始透过里邻宗亲社团等组织展开全方位的动员、固桩与抢桩等。

  表面看来,蓝绿战况似乎相当激烈,“五都选情”也随着相关议题延烧;不过,只要稍微抽离“五都选举”的战场,从台湾所面临的整体内外形势、五都具有的“都会化”性格与台湾特有的“族群认同”脉络来看,整体而言,11月27日投票的“五都选情”可用八个字形容:尘埃四起、大势底定。

  所谓“尘埃四起”,指的是蓝绿的口水战,将随着选情热化而日益升高,从过往的经验显示,从现在开始到投票日,相互的造谣抹黑、真真假假的事件与议题操作,尤其是媒体铺天盖地的置入广告,手法上也将更加激进而晦黯。

  其次,所谓“大势底定”,指的是上述的种种手段,基本上都无关大局。以目前蓝绿选情推估,“五都选举”只剩下国民党籍胡志强市长主政的“大台中市”尚有一搏机会,其余四都(大高雄市、大台南市、台北市、新北市),遍插“绿旗”的情势已日趋明朗。

  换句话说,由于在中央主政的国民党拿不出具体政绩、也缺乏让选民“感动”的力量,反而不断斥巨资在媒体上大搞包装政绩与广告辅选,可说是一种纯然的浪费与无用;原因很简单,经过这么多年的选战历练,对于选举广告,台湾选民已愈来愈钝化,尤其对于花费人民血汗钱在媒体操作置入辅选,也越来越反感。

  实上,上述“蓝消绿长”的现象,并不是在“五都选举”中才出现。早从马英九上任“总统”后开始,二年多来国民党每战皆败即已显现端倪,除非马英九能以“奇迹”翻转,否则上述“五都选举”的大势只不过是顺应国民党每况愈下的政治趋势之合理推测。

  问题是:何以如此? 

  对马英九、国民党执政的失望,当然是最根本的原因。换言之,今日蓝军“五都选举”情势岌岌可危的主因,问题并不在蓝军所提名人选是否失当,而是马英九政府的“执政失败”,让选民愈来愈远离国民党;可叹的是,马英九已成蓝军“票房毒药”而不自知,甚至国民党还有意把马英九打造成“总统”牌”,意图在选战最后出手以挽救选情。

  可以预期的是,当国民党最后打出马英九“总统”牌”,或把马英九与蓝军选将绑在一起时,“五都选举”的胜负之势只会更加恶化而不会出现“奇迹”般的翻转。

  古有明训,“将帅无能,累死三军”,而如果将帅刚愎自用、加上用人近亲繁殖、自我感觉良好,则由这种将帅领军打仗,小则兵败如山倒,大则请鬼拿药单、全军尽墨;也因此,指国民党籍的现任台北市长郝龙斌深陷“新生高花价争议”的政治泥淖,其实是雾里看花、愈看愈花,因为把表相当成实质。

  可以这么说,“五都选举”是台湾2012年“总统大选”的前哨战,马英九能否继续代表蓝军争取连任,“五都选举”是关键战役;尤其是,“五都选举”中的“首都之战”-台北市,更是蓝绿必争之地,谁能抢下台北市,距2012年入主“总统府”只是一步之遥。

  马英九确有“不能输”的压力。问题是,光有“不能输”的压力显然还不够,尤其更不能靠砸钱搞媒体置入行销或用“治国周记”这些表面、华而不实的东西治国;面对台湾日益严重的内政问题如贫富差距、治安败坏、司法沉沦等,马英九得重拾“最高道德标准”,以行动展现具体的改革政绩。

  果只靠“两岸关系”这一招半式走江湖,马英九迟早要输掉整个江山。
《中国评论》月刊   ECFA后两岸和平发展进程:先军后政实现“胡马会”

作者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 赵黎青

    两岸互信的内涵、类别与层级

  迄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遵循“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基本精神,两岸关系才能逐步克服障碍、不断取得进展。两岸双方建立互信是双方进行交流、互动与通过平等协商共同致力于各项问题解决的基本前提,而建立两岸互信的政治基础则是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互信意味着两岸双方能够相互尊重而且能在某种程度上相互信任、达成共识、瞭解岐见、并能预知对方未来可能的意愿和行动。

  两岸互信包含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丰富内涵,既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又是提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品质与层次的基本动力。这样的两岸互信在承继中华传统精粹的同时又包容有创新性的现代内涵,即在两岸互信中,既承继有中华文化传统的“仁、义、礼、智、信”,又有对这些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现代阐释。两岸互信中的“仁”,既有血缘宗亲之间的同情关爱,又有普遍的人性至爱,寓含着两岸人民相互关爱、相与为善、携手致力于共同的仁爱和谐事业。进而,在现代的“仁”中,摈弃了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尊卑等级,代之以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尊严与权利,归结于两岸人民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平等的尊严与权益。两岸互信中的“义”,即是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为两岸人民谋福祉的民族大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两岸仁人志士“度义而后动”(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以天下为己任,“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在两岸互信中,虽然依然要“齐之以礼”(《论语.为政》),但却要摈弃封建礼法成分,代之以现代法治精神,具体是要使互信的内容与成果机制化与制度化,形成两岸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两岸互信中的“智”,则是要以理性、科学的明智态度合理解决两岸之间的各项问题,有理有节,张弛有度,循序渐进。最后,在两岸互信中,“信”是核心内涵。信首先寓于人际关系,“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信的实质又在于诚,“信,诚也。”(《说文解字》)对两岸双方治国理政的人们来说,尤其要切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要“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  

    两岸互信可以根据活动领域分类。两岸关系遍及经济、社会、文化、军事与政治各个领域,由此而建立的互信可分为经济社会互信、军事互信以及政治互信等。在每一特定领域形成的互信又可根据有无硬性支撑而分为硬性互信与软性互信。硬性互信因其有双方共同认可的文字、协定或立法的支撑,是互信的机制化与制度化。软性互信则不是靠文字、协定或立法的支撑,而是靠人与人之间的心领神会、心照不宣与君子然诺。在两岸之间,软性互信是硬性互信的前提、基础与保障,硬性互信则是软性互信的发展与成果实现形式。每一类别的互信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同类别的互信既相互关联、互为条件,在层级上也是有区分的。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各活动领域看,在经济社会包括文化教育领域建立互信较易,建立军事互信较难,而建立政治互信最难。在各种互信中,政治互信的层次最高也最为关键。在两岸之间,最基本的但又是初级的政治互信是建立经济社会互信的前提与基础,而经济社会互信的建立与一定程度发展为军事互信的建立提供了更为深厚的基础。两岸之间经济与军事各领域的互信建立与硬性互信的实现,势必成为政治互信的累积、提升的强有力促进因素。两岸互信的增进有其客观规律。所以,在各个领域乃至全面增进两岸互信,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内外各种条件,遵循客观规律,才能有效实现累积、深化与提升的目的。

  两岸互信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三阶段

  自1992年两岸两会达成“九二共识”以来,两岸关系起步发展,期间虽经历了曲折,但已步入了和平发展的轨道。特别是自2008年马英九担任台湾领导人以来,在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经济与社会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不过,虽然两岸关系呈现出和平发展的前景,但下一步的突破口在哪却并不明朗。对未来两岸关系在更高水准上和平发展的途径缺乏认知与共识在2009年11月台北举行的“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上显现出来。

  在ECFA签署之后,为了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提升两岸关系的素质与水准,两岸双方未来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如何应对、处理与解决两岸关系在军事领域与政治领域存在的一些更为复杂、更为敏感与更具分歧性的矛盾与问题。按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现实条件,对两岸关系未来在更高水准上和平发展的路径作出合理规划与正确认定并寻求两岸双方达成共识,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基础上合情合理与务实地应对与解决两岸关系中的军事与政治问题,是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并最终实现中国统一所必需的。  

    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建立在三个基本依据之上:首先,是胡 锦 涛总书记2008年12月31日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该讲话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涉外事务、军事安全等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政方针,指明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努力方向。该讲话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定,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进而“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

  其次,是台湾方面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的主张、认知与考虑。2008年马英九在台湾地区担任“总统”、中国国民党再次执政后,台湾当局虽然确认了“九二共识”的两岸关系政治基础,但同时又主张在“中华民国宪法”的架构下,维持“不统、不独、不武”的状态,并在多种场合声言在马英九的本届“总统”任期内,在两岸关系中经济优先,但是不谈统一,协商政治问题的条件也不成熟。在MOU(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与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定)完成签署之后关于两岸关系的走向与路径的决策,除了台湾执政团队的认知与判断外,台湾当局还要着重考虑台湾各政党的认知与台湾主流民意、以及美国与日本等国的态度。

  第三,是自两岸双方达成九二共识以来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所取得成果与经验。两岸双方迄今之所以能够在经济社会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主要经验包括:采取平等协商的方式;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理念;遵循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等。

  回顾两岸关系迄今的发展过程,展望两岸关系未来的走向趋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直至实现国家统一的整个历史进程应划分为三个阶段,分三步走。这三个阶段的性质、主题与内容是不同的,其难度、敏感度与复杂性是递比增加的,其轻重缓急也是不同的。各阶段之间有着明确的区分标志,每一阶段都有其纲领性文件,各阶段又是密切相联、互为条件的。

  第一阶段:经济阶段。这是非政治、非军事阶段,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主题是繁荣,主要领域是经济以及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九二共识的达成是这一阶段的开端。在这一阶段两岸已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协议与共识。ECFA的签署,则标志着这一阶段在机制上与制度上的基本完成。这一阶段迄今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其主要经验是搁置了有争议的政治与军事问题,专注于在现阶段能够使双方实现共赢的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
第二阶段:军事阶段。这是建立在经济阶段的成果之上,同时又是非政治阶段,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中间阶段,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中级阶段。这一阶段的主题是安全,主要领域是军事。这一阶段将以两岸联合发布的和平宣言为开端,主要致力于解决两岸关系中各项重要的军事与安全问题:包括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大陆针对台湾的导弹部署;美国对台军售;两岸协防国家海疆、以及两岸释放对方在押情治人员等。针对各个军事安全事项两岸将达成相应的协议或共识。两岸达成并签署和平协定将标志着这一阶段在机制上与制度上的基本完成,从而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终结两岸敌对历史。

  第三阶段:政治阶段。这一阶段以经济阶段与军事阶段已取得的各项成果为前提,致力于解决两岸关系中最为敏感、最为复杂、难度最大的各项政治问题,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的主题是国家统一,主要领域是政治。两岸签署和平协定之后,应适时推进到政治阶段。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治阶段中,两岸双方将联合发布国家统一宣言,向全世界宣示两岸双方致力于中国统一的政治意愿和决心。这一阶段将主要致力于诸如两岸的政治定位与政治关系、法制的衔接与立法、以及国家主权与涉外事项安排等各项重大政治问题的解决并达成协定或共识。这一阶段在机制与制度上的基本完成将以国家统一立法在两岸通过为标志,从而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最高政治目标:中国政治统一。

  两岸和平发展进程三阶段的划分符合胡 锦 涛总书记2008年12月31日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也吸取和运用了迄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取得的成功的经验,是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规律的探索与遵循。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但必须经历分三步由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再到高级阶段逐步递进的过程。

  随着ECFA在近期的签署,第一阶段即经济阶段也基本完成。在第一阶段所取得的经济社会领域的各项成果以及所建立和增进的政治互信的基础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将进入第二阶段即军事阶段。这一阶段能够开启与推进的关键或必要前提,是强调其非政治性质,搁置政治问题争议,而专注于军事与安全问题的解决。虽然同经济社会问题比较而言,军事安全问题更为敏感、更为复杂,难度也更大,同政治问题的联系也更密切。但是,军事安全问题同政治问题在性质与内容上都有着显着不同,是可以区分开来予以分别解决的。在两岸关系中,军事安全问题的敏感性、复杂性与难度显然不及政治问题。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第二阶段,只要继续搁置政治问题争议,两岸双方专注于各项军事安全问题的解决,高举和平的旗帜,为台海和平建立起机制与制度框架,那么就不仅有理由与有把握得到台湾主流民意的支持,也有理由与有把握得到美国、日本的主流民意以及整个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两岸和平协定的签署,将标志着两岸将结束敌对状态、终结敌对历史并建立起军事互信机制,第二阶段基本结束。

  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两岸军事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是两岸双方开启政治争议问题协商过程的必要前提。在经济阶段与军事阶段取得的成果与所建立和积累的政治互信的基础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第三阶段即政治阶段将能够也势必会适时展开,两岸双方共商国家统一的政治与宪法问题,直至完成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  

    先军后政为“胡马会”提供了契机

  所谓“胡马会”是指台湾海峡两岸的最高政治领导人胡 锦 涛与马英九的直接会面与会谈。自2008年马英九在台湾选举获胜担任“总统”以来,“胡马会”就成为两岸关系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胡马会”的议题是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目前,胡 锦 涛与马英九分别在中国的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担任最高领导人。胡 锦 涛在2002年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此后又相继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目前是中国大陆地区的执政党、政权与军队的最高领导人。马英九在2008年经选举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在2009年中国国民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宣誓就任国民党主席,是目前中国台湾地区的执政党、政权与军队的最高领导人。依据两岸各自政治体制的规定,胡马作为两岸最高政治领导人的任期将延续至2012年。届时,台湾地区的“总统”大选和大陆地区的中共十八大都可能导致两岸领导人或其领导职务的变动。所以,在2012年3月之前至今这一期间,客观上存在着胡马作为两岸最高领导人会面的条件。

  从政治发展史看,不论是在国与国之间还是在一国内部,最高领导人之间的会面与会谈作为双方往来关系的最高层次,即所谓的峰会,不仅能够意义非凡,而且解决相互关系中难题的能力也是非凡的。如果这种峰会在双方往来关系中是空前的,那么往往能够成为双方关系发展进程中意义重大的里程碑,在突破前进途中的障碍、开通进展道路方面能够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胡马会”如能够实现,将会在更高水准上取得里程碑意义的突破性进展。

  “胡马会”能否实现以及应如何实现,应放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之中进行考察与分析。作为两岸最高领导人之间的峰会,“胡马会”不仅需要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实质性重大成果,而且还必须为两岸关系状况所允许,即须要有实现的条件。“胡马会”的实现取决于两岸双方及其最高领导人的意愿和意志。目前,从大陆方面看,实现“胡马会”并不存在重大障碍;但从台湾方面看,实现“胡马会”的前景却很不明确。台湾当局及其领导人已通过多种方式与管道表示,虽然不拒绝和排斥考虑举行“胡马会”的可能,但迄今也没有坚定的决心与明确的计划去实现“胡马会”。

  有两种考虑制约着台湾当局及其领导人对“胡马会”的态度。首先,如果“胡马会”未能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取得实质性的重大突破与成果,那么就失去了实质性意义,也就没有举行的必要。其次,如果“胡马会”要取得实质性的重大突破与成果,那么可能会在台湾岛内与国际上招致强大的制抵与反对,难以为有关方面所接受,甚至会导致未来的选举失败失去执政权。由此可见,实现“胡马会”的关键,是要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取得重大突破与实质性重大成果的同时,使台湾当局及其领导人判断此举能够使其得到台湾岛内主流民意的支持、以及得到国际方面主要是美国与日本的理解乃至支持,有助于使其在2012年的大选中获胜继续执政。  

    在ECFA签署之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遵循先军后政的路径选择为实现“胡马会”提供了明确契机与现实可能性。ECFA的签署标志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经济领域的机制与制度框架的基本建立,也表明在经济社会领域已无重大的、有价值的议题值得举行“胡马会”。但是,如果不将军事问题与政治问题区分开来,如果不继续搁置政治问题而先专注于军事安全问题,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在更高水准上再次实现突破就会遇到很大困难与很多障碍,“胡马会”也会因台湾执政团队的各种顾虑而很难实现。ECFA的签署标志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第一阶段即以解决经济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初级阶段在机制上与制度上的基本完成。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军事阶段的大门由“胡马会”来开启,从而在更高水准上再次取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突破性、开创性进展,使“胡马会”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具有了里程碑性质的重大历史意义。此次“胡马会”只是宣示双方致力于两岸安全与台海和平的政治意愿与意志,并开始通过平等协商着手解决两岸关系中的各项军事安全问题,其目的只是在两岸之间结束敌对状态、终结敌对历史,为台海安全与两岸和平建立起机制与制度的保障。由于“胡马会”本身以及它所开启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的整个军事阶段,都将搁置两岸关系中的政治争议、不触及两岸政治定位、宪法与统一议题,所以,可以期待台湾当局及其领导人在全面权衡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其对“胡马会”的态度将会从消极与模糊转变为积极与明确。

  “胡马会”将启动两岸军事安全事项协商进程,这一进程数年之后将导致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终结两岸敌对历史,两岸双方达成并签署和平协议。“胡马会”要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在更高水准上实现突破,进入第二阶段即军事阶段,着手通过两岸双方平等协商解决两岸关系中的重大军事安全问题。这将为两岸人民带来安全保障,保持台海局势稳定,在做好必需工作之后势必会得到台湾人民与当政者的欢迎与支持,也能够得到美国、日本以及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通过“胡马会”,将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封死台独之路,消除台湾岛内“台独”选项的可能性。在“胡马会”之后,主张与致力于“台独”的言行都将危害两岸军事安全问题的协商与解决进程,从而损害台湾人民的安全、破坏台海局势稳定。台独势力的倒行逆施将会受到台湾人民与当政者以及国际社会的越来越强有力的制约。

  同时须指出,“胡马会”本身的目的、其所开启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军事阶段的阶段目的、以及该阶段最后签署的和平协定的内容都是有限的。其有限性的核心在于搁置两岸之间的政治争议,不触及政治定位、主权、宪法与统一等重大政治事项。这种有限性将会打消台湾当局及其领导人的顾虑,避免现阶段在台湾岛内造成重大争议乃至对立,减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阻力,也会减少美国、日本等国的疑虑及其所设置的障碍。  

    两岸双方应在认真总结迄今所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未来的路径与阶段更为具体、更为明晰,将军事安全问题同政治问题明确区分开来,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分为经济、军事与政治三个阶段依次递进向前走的问题上达成一致认识。鉴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经济社会领域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两岸双方签署ECFA之后,应根据两岸关系的发展及时作出适当的政策与策略调整,将“先经后政”转变为“先军后政”,继续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步骤”。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应以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机制与台海安全制度框架在前,而以启动政治问题协商进程、实现国家政治统一在后。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前提,而后者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目标。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迄今在经济社会领域已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必须继续保持发展势头。为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实现新的突破,举行“胡马会”应是两岸双方签署ECFA之后两岸事务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只有在两岸双方执政团队都有意愿的条件下“胡马会”才有实现的可能,也只有在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之下“胡马会”的成果与效果才能最大化与最优化。鉴于目前台湾当局及其领导人对举行“胡马会”的态度暧昧、犹豫消极,大陆方面可采取积极主动行动,通过出议题、出创意并且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引导和力促台湾当局及其领导人转变对“胡马会”的态度。以先行着手解决两岸之间的军事安全问题增加“胡马会”的吸引力,同时继续搁置两岸之间的政治争议问题以消除台湾岛内以及国际上有关各方的顾虑。台湾方面也应该对“胡马会”采取积极态度,准备在特定条件下举行“胡马会”,为台海和平与台湾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争取切实保障。“胡马会”如能实现,必将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与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实现两岸双方的双赢,造福于两岸人民。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也将会因其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而大大增强其在2012年后继续执政的可能性。

  结束语

  只要两岸双方遵循互信增进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序在经济社会领域、军事安全领域以及政治法制领域增进互信,先经济社会继之以军事安全,先软性互信继之以硬性互信,两岸互信在不断地累积与深化的基础上,最终势必会在政治上也达到足够的互信,从而在未来的某一天将能够具备条件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平等协商关于政治机制、政治制度以及立法诸项问题。
歪一下楼,楼主你军衔再往上是什么?难道会是超大第一个元帅么?
超大似乎还没有设元帅吧?
中评社   张亚中:退役将领登陆有好处 美国反应过激

    中评社台北8月31日电(记者 李仲维)外传台湾退役将领赴大陆参访交流引起美方高度关注,甚至要求马政府提出说明。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张亚中认为,美国的反应过激了,美国是担心两岸军方交流影响美国的战略布局和利益。

  一位曾经多次赴大陆参访交流的退役中将对中评社记者表示,马政府顾虑美国的观感,因此对退役将领赴大陆参访的顾虑比较多,但他强调,退役将领都只是代表个人,与大陆方面建立友谊和管道,而且时至今日,两岸军人总不能老死不相往来,不建立情感。

  张亚中则表示,退役将领身为国民的一份子,当然也有基本的权益,在合法的情形下赴大陆参访交流,本来就是人民的基本权益。

  张亚中强调,两岸交流不可能只有经贸交流,退役将领以其个人经验赴大陆参访交流,对两岸关系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况且退役将领也不具有公权力,不涉及泄密的问题。

  张亚中认为,美国的反应过激了,因为这是“中华民国的内政问题”,也是人民的基本权益,更是两岸交流的一部份,美国是担心两岸军方交流影响美国的战略布局和利益。

http://gb.chinareviewnews.com/do ... mp;mdate=0831104259
旺报   当“九二共识”逐渐空洞化

作者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 张亚中

    在签署ECFA以后,不论台北是否愿意,两岸有关政治定位的讨论必然会登上舞台。近来,大陆方面的智库学者开始在认真研究“一中三宪”是否可以做为两岸政治定位的解决方案,但是台北方面,仍停留在“九二共识”或“淡化一中”的消极性思维,还认为“一中各表”已是台北方面能够接受的最低底线,而忽略了内外情势早已经有了改变。  

  九二共识用法的起源  

  “九二共识”这个用词,这是当时已经在野的苏起先生,在2004年4月28日所提出。之所以用“九二共识”取代“一中各表”的用法,是寄望执政的民进党,可以在不提对民进党极为敏感的“一中”前提下,接受“一中各表”的精神,继续推动两岸事务性协商。不过,民进党并不领情,不认为两岸有“共识”,只接受“九二年香港会谈”的用法。  

  “九二共识”的用意良善,但却已经产生了不利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性后果。使用“九二共识”,而非“一中各表”,在政治意涵上,是“一中”立场的退却。研究政治学之士都了解,任何一个名词的使用,都会产生政治社会化的效果。长久不谈“一中”,等于暗示“一中”是个已经失去正当性,是个有问题,或不利于台湾的词语;愈不提“一中”,愈让“一中”边缘化或妖魔化,也就更不敢提“一中”。这也是为何国民党目前愈来愈少、愈来愈不敢提“一中”的原因。  

  “一中各表”源自1992年,它有三个重要内涵。第一、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共同谋求国家的统一”。这是对“一中”同表的部分,也是“各表”能够存在的先决条件。第二、两岸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各有不同立场。这是“各表”的部分。三、容许两岸“各表”,是为处理两岸事务性协商的需要。但这并没有说明,未来政治性协商是否也同样适用“一中各表”。  

  一中各表内涵的变化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不少观察家对“一中各表”的诠释已经与原意不同。差别在于:第一、强调“各表”,而忘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一中同表”,是“一中各表”的前提;第二、认为未来的政治性协商与安排,也可以适用“一中各表”。  

  经过台湾内部十多年的变化,“一中各表”在实质内涵上,也出了问题。“一中各表”的原有内容是,北京认为“一个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北方面认为“一个中国”是“中华民国”。现在浮出两个新问题:第一、台北方面现在是否还坚持“一个中国”是“中华民国”?第二、在政治意涵上,现在的“中华民国”是否还是1992年当时所坚持的“中华民国”?  

  有关上述第一个问题,民进党是坚持不接受的,民进党即使被迫接受“中华民国”这个国号,他们即使同意“各表”,但是不会接受“两岸同属一中”这个核心的“同表”。缺少这个核心,“一中各表”完全没有意义。  

  有关第二个问题,比较复杂。虽然国民党没有变动“宪法”有关领土主权的考量,但是在政治宣示与文化教育上,已经在领土与主权上,将“中华民国”等同于“台湾”,即所谓的“独台”。  

  马政府政治上的表述  

  在政治宣示上,马英九是以“台湾前途未定论”做为其中心思想,在表述上主张“不统、不独”,“台湾前途由台湾地区2300万人共同决定”(即不包括大陆人民),最近“陆委会主委”赖幸媛在美国企业研究所演讲时,也做了类似的宣示。  

  在文化教育上,即将定案的高中历史课纲,仍旧是延续杜正胜的“同心圆理论”,教学次序为台湾史、中国史、世界史。“中华民国”仍然是放在“台湾史”,而非“中国史”的部分教授。马政府的“国中、国小语文课纲”草案,更夸张地接受“国语”、“国文”改为“华语”、“华文”。这样的思维,等于将现在的“中华民国”从“中国”彻底退却,虽然国家名称还叫“中华民国”,但是已经“有名无实”,它不再是那个1947年“宪法”上的中国,也不再是1991年《国统纲领》通过时的“中华民国”。当“中华民国”的本质都已经改变时,“一中各表”还有什么意义?  

  “一中各表”与“九二共识”曾经为两岸打开僵局,值得肯定。但是基于它原本的功能仅在事务性协商,以及“中华民国”的内涵在台湾正在快速转变中,这两个词语已经不再能够建立两岸基本的互信,也很难在这个基础上达成两岸和平协定。  

  以“一中三宪、两岸统合”为内涵的“一中同表”积极性思维,应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解决方案。
理财周刊   去中国化是错误的,应改弦易辙

作者 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 林建甫

    最近的数据公布,中国第2季GDP达到1兆3350亿美元,已经超越日本的1兆2860亿美元。一般也预料,中国今年全年的GDP就可望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虽然人均仍低,但二大经济体也代表中国的经济实力,不能再小看。一方面,中国拥有影响全球、左右世界经济的实力;二方面,经济实力可让中国摆脱贫穷,进入小康。小康后面就是庞大的内需,消费势力的抬头。

  过去累积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是中国从世界工厂转变成为世界市场的本钱。这不仅使得全球一流企业会争相出口到中国,甚至更多投资人也将前仆后继的投资中国。  

  伴随中国经济势力的崛起,不仅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IMF)不约而同提升中国的投票权,就连经济的协商平台,都由原本的G8移转至中国有重大影响力的G20。此不仅象征了中国话语权的扩大,更证实在世界秩序的平台上,中国的影响力在扩展。

  又因为金融海啸,美元的信誉江河日下。欧洲的债信危机,也让欧元巨幅贬值。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及人民币的稳定性,让人民币成为新的国际货币。虽然人民币不见得会立即的国际化,但大陆政府设计的人民币贸易结算政策,会让人民币从结算货币逐步变成亚洲国家储备货币。也会让与中国周边贸易的国家更加紧密结合,东亚会更稳固,区域整合的脚步也将会加快。

  中国现在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会是发展终点,而是在基础建设完成下,开发大西部、发展服务业与进行生活品质的提升与产业转型,这些最需要文化底蕴来助燃。

  中国的影响不只局限在经济上,经济实力强大后,中国热的热度会再加强,文化会进行进一步的穿透。现在亚洲各国学习中国的热潮,已经广泛出现在汉字及中文上。华语的节目、影片、软体,成为世界最热销的商品。中国文化将成为东亚凝结及发酵扩展的力量。

  这些文化的问题,正是台湾的比较优势。台湾和中国为同文同种的民族,而且台湾未经历文化大革命,所以台湾是世界保留中国文化传统最完整的地方。简体字爱人没有心,厂里空无一物,正体字就是比简体字有文化内涵。现在中国热、华文风,也正是台湾的商机。

  前几年,去中国化是错误的。我们应改弦易辙,搭中国成长的顺风车,挥别失落的十年。
中国时报   反贪反贪 反真的还是反假的?

作者 南方朔
  
  政府每年都有庞大的预算,因此政府在经济活动里遂永远是“最大的购买者”。它会买各种大型的公共契约,也会去买各种所费不赀的活动专案;甚至小型的办公室桌椅文具、卫生纸、茶叶咖啡,加起来也是好大一笔数字。在台湾做生意的都知道“包政府生意”是主要的利基。  

  做生意的都知道,愈大的购买者愈有报价议价的空间;因此在理论上,“最大的购买者”政府它所买到的东西应该最便宜,这也符合“政府帮人民看紧荷包”道理。但事实上呢?政府买到的东西都反而最贵。为什么会这样?  

  对此,柏克莱加州大学教授赛门(David R. Simon)在他那本不断新版重印的新经典之作《菁英偏差行为》(Elite Deviance)里就以专节讨论这种骯脏型的犯罪。他指出,应买便宜的反而买贵,它多数都是一种“菁英偏差行为”;它由政府权力由少数人垄断、政府购买行为的不透明化、官僚体系的官官相护、长期懈怠所造成的集体麻痹,以及政府公务员“只知自扫门前雪,不挡人财路”等惰性密切相关。于是许多价差金额遂以转了好几圈的方式,成了回扣和献金。就以美国为例,它定期会对军方消费做评量,高尔在副总统任内,有次看到一个普通咖啡壶居然要四百美元,一支普通原子笔也差不多要十美元,连他也气得叹为观止。  

  政府由于是最大购买者,因而有权者得以上下其手的最大案例,乃是尼克森时代的副总统安格纽下台案了。安格纽最先是巴尔的摩市市长,而后当马里兰州州长,最后成为尼克森的副手。他在每个行政首长任内,都以买贵的方式,将价差转为回扣及政治献金。水门案发生后高官被全面清查,他的弊案也被查出,最后他以认罪协商的方式辞职下台,交换到免于被司法追究的保护,但他捞到的钱其实已够本了。  

  一九九○年代,欧美等国贪腐大盛,当代主要反贪专家威尔斯大学教授李维(Michael Levi)及聂尔肯(David Nelken)曾合编了一本论文集《政治的贪腐与贪腐的政治》,该论文集有两个论点对当今的台湾极有警惕效果:  

  一、在一九九○年代之前,全体学者及多数民众,都不假思索的认为贪腐乃是第三世界那些贫穷且落后国家的专利;欧美等已开发国家,除了少数特例外,由于社会富裕,官僚体系纪律良好,已不致有普遍的贪腐。那么,一九九○年代后欧美各类贪腐大盛,这究竟是因缘凑巧呢?或者是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这个论文集的学者专家们一致的看法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贪腐从来就不曾停止过,它躲藏在官僚体系内,躲藏在人们甚或国会媒体的集体麻木中;只有当一两件特别戏剧化的贪腐案例出现,才会刺激到已长期麻木的体系与神经,这时人们才察觉到,认为以前不贪腐或贪腐只是个案,都是麻痹所造成的惰性使然。各种被体制化的贪腐从来就不曾停过!  

  二、在一九九二、九三年间,意大利在检察官佩特罗(Di Pietro)率先办案下,意大利出现反贪潮,不只米兰的“回扣之都”(Tangentopoli)的恶名传遍世界,从总理、党主席等皆无一幸免;意大利的司法反贪使得意大利传统政党全都瓦解,政治等于全部重来。学者专家们一致的看法是,贪腐回扣早就全都在那里,它被整个体制包庇,大家视而不见,习焉不察而已。一定要等到某个敢办的检察官出来,国王没穿衣服的神话才会破灭。  

  今天的世界已和过去不同了。人们对贪腐,对政府的信任已日益降低。“国际透明组织”全球民调,有六成九认为反贪无力或只是虚应故事;“世界经济论坛”也做了全球民调,六成一认为政治领袖不诚实,五成三认为权力太大,四成九认为他们不道德,四成五认为他们无能力。由这些显示大趋势的全球民心,反贪是反真的或反假的,的确将对未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我们也在等着看台湾会不会跑出个“台湾的佩特罗”!
中央日报   蔡英文真的反对ECFA吗?

    乍听到“蔡英文真的反对ECFA吗?”这样问句,会以为是国民党中央或朱立伦竞选总部在召开记者会,质疑民进党主席在反对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立场不够明确。可是这样问句是出自于民进党籍台南县长苏焕智的口中,而且不止一次这样询问,所代表的意义就不是来自于对手阵营所能比拟。因为来自同党同志的询问,更多是希望在共同的基础上一起打拼。

  苏焕智近来因赴中国大陆行销台南出产的芒果,受到深绿选民的质疑,因此他日前接受媒体专访时强调,在这个年代,任何国家都不能也不该漠视中国大陆,并解释他的立场从未有改变,其实还在担任“立法委员”,即向已当选“总统”的陈水扁建议,应该洽谈两岸直航。另外他也表示要做决策的人,如果不了解中国大陆,就完全没办法适应当前国际局势。

  当苏焕智被问到他“有条件的支持ECFA”与跟民进党政策有差异时,他反问“蔡英文真的反对ECFA吗?”苏焕智有此一问,当然不意外。因为他瞭解身处于全球化浪潮下的台湾,不可能完全置中国大陆市场于不顾,以蔡英文国际贸易法的背景,也不可能不知道台湾的处境如何,只是碍于民进党主席的身分,必须照顾深绿选民的感受,苏焕智提出此问,在说明蔡英文并不真反对ECFA。

  当然苏焕智的反应在民进党内并非唯一,决定脱党参选的现任高雄县长杨秋兴,日前在接受日本媒体访问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杨秋兴表示,签署ECFA后,有利台湾向国际大厂招商,高雄若能成立自自由贸易港区,发展不可限量。他特别指出,“高雄很适合日商设置研发中心,是日商前进中国的最佳基地。”他另外也表示“为台湾好、为高雄好,必须找出路,不再内耗”。

  凡关心台湾发展的人士都知道,过去受到统独与族群意识形态的影响,每到选举之时统独与族群议题就成为动员的最佳利器,所造成的心灵撕裂伤在选后也迟迟无法平复。偏偏台湾各样大大小小的选举特别多,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导致台湾社会缺乏理性讨论的空间,只问立场、不问是非的结果就是在不断的内耗,也因此让台湾丧失许多再发展的机会。

  所幸台湾民众是务实的,瞭解必须不受到统独与族群意识形态的辖制,才能让台湾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就如同知名政论节目主持人汪笨湖所言,今年“五都”选举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下降,赚钱变成共同体,愈是能够帮助选民解决就业问题的人,就愈能受到选民的支持。苏焕智与杨秋兴在民进党内并非只是普通党员而已,相信他们的发言一定会对绿营支持者造成想法上的转变。

  当然由于苏焕智与杨秋兴分别在民进党大台南市、大高雄市长初选落败,落败后选择走不同民进党的路,自然会遭受到“愿睹不服输”、“落败后才向中国靠拢”的质疑。但是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是,若是选择向中国大陆靠拢在政治上找不到支持者,他们为什么要走这条路。更何况民进党在2000年执政前就曾举办过大陆政策大辩论,也因此奠定执政的基础,为何现在反而视大陆于不见呢? 

  苏焕智表示,民进党创党精神就是自由主义色彩的政党,不该忽视全球化的趋势;事实上,也忽视不了、遏阻不了。既然忽视、遏阻不了,剩下能做的就是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定位与利益。蔡英文真的反对ECFA吗?不仅是苏焕智要问,也是所有绿营支持者都该问的。
中央日报   蔡英文真的反对ECFA吗?

    乍听到“蔡英文真的反对ECFA吗?”这样问句,会以为是国民党中央或朱立伦竞选总部在召开记者会,质疑民进党主席在反对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立场不够明确。可是这样问句是出自于民进党籍台南县长苏焕智的口中,而且不止一次这样询问,所代表的意义就不是来自于对手阵营所能比拟。因为来自同党同志的询问,更多是希望在共同的基础上一起打拼。

  苏焕智近来因赴中国大陆行销台南出产的芒果,受到深绿选民的质疑,因此他日前接受媒体专访时强调,在这个年代,任何国家都不能也不该漠视中国大陆,并解释他的立场从未有改变,其实还在担任“立法委员”,即向已当选“总统”的陈水扁建议,应该洽谈两岸直航。另外他也表示要做决策的人,如果不了解中国大陆,就完全没办法适应当前国际局势。

  当苏焕智被问到他“有条件的支持ECFA”与跟民进党政策有差异时,他反问“蔡英文真的反对ECFA吗?”苏焕智有此一问,当然不意外。因为他瞭解身处于全球化浪潮下的台湾,不可能完全置中国大陆市场于不顾,以蔡英文国际贸易法的背景,也不可能不知道台湾的处境如何,只是碍于民进党主席的身分,必须照顾深绿选民的感受,苏焕智提出此问,在说明蔡英文并不真反对ECFA。

  当然苏焕智的反应在民进党内并非唯一,决定脱党参选的现任高雄县长杨秋兴,日前在接受日本媒体访问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杨秋兴表示,签署ECFA后,有利台湾向国际大厂招商,高雄若能成立自自由贸易港区,发展不可限量。他特别指出,“高雄很适合日商设置研发中心,是日商前进中国的最佳基地。”他另外也表示“为台湾好、为高雄好,必须找出路,不再内耗”。

  凡关心台湾发展的人士都知道,过去受到统独与族群意识形态的影响,每到选举之时统独与族群议题就成为动员的最佳利器,所造成的心灵撕裂伤在选后也迟迟无法平复。偏偏台湾各样大大小小的选举特别多,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导致台湾社会缺乏理性讨论的空间,只问立场、不问是非的结果就是在不断的内耗,也因此让台湾丧失许多再发展的机会。

  所幸台湾民众是务实的,瞭解必须不受到统独与族群意识形态的辖制,才能让台湾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就如同知名政论节目主持人汪笨湖所言,今年“五都”选举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下降,赚钱变成共同体,愈是能够帮助选民解决就业问题的人,就愈能受到选民的支持。苏焕智与杨秋兴在民进党内并非只是普通党员而已,相信他们的发言一定会对绿营支持者造成想法上的转变。

  当然由于苏焕智与杨秋兴分别在民进党大台南市、大高雄市长初选落败,落败后选择走不同民进党的路,自然会遭受到“愿睹不服输”、“落败后才向中国靠拢”的质疑。但是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是,若是选择向中国大陆靠拢在政治上找不到支持者,他们为什么要走这条路。更何况民进党在2000年执政前就曾举办过大陆政策大辩论,也因此奠定执政的基础,为何现在反而视大陆于不见呢? 

  苏焕智表示,民进党创党精神就是自由主义色彩的政党,不该忽视全球化的趋势;事实上,也忽视不了、遏阻不了。既然忽视、遏阻不了,剩下能做的就是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定位与利益。蔡英文真的反对ECFA吗?不仅是苏焕智要问,也是所有绿营支持者都该问的。
联合晚报    选举为何又打成抹黑战?

    还没进入短兵相接的阶段,但五都选举已经杀声震天。媒体没有一天不密集出现选举新闻,各候选人一言一行无不围绕着选战考量。一开始,由于代表蓝绿阵营出战的都是最强棒、孚人望、堪称党内实力派精英的人选,舆论一度殷切期盼能出现具有示范作用的良性竞赛,也的确有候选人宣称要打一场“不一样的选战”。

  不过,到现在,泥巴战、抹黑战、乌贼战术又出现了,而且一旦有人开始使用负面竞选策略,就会逼得对手不能不反击,各方旋即陷入昏天黑地的混战,偏离市政相关的话题。现在台北市被民进党攻击成好像除“弊案”外无事可谈,大台中就是治安黑暗所在,南部二都则由于绿营内讧而枪口向内、血迹斑斑。如果继续这种气息蔓延下去,五都居民在未来三个月将没有什么振奋的话题可听闻,没有什么快乐希望可期待了!

  选举不是不能揭弊,在野党对执政者的监督在平日也一刻未曾松手过。不过,近来选战中的抹黑策略,除了小题大作,还提供了很多断章取义、似是而非的题材,徒使焦点模糊。例如台北市的花博成了风暴中心,其中的花价问题不是不能质询,不是不能要求市府说明和合理交代;但如果硬要指花博一无是处、只会烧钱、只有“弊案”,则未免抹煞了很多参与者的心血和市民期望。去年的高雄世运和台北听奥,都曾藉大型国际活动而凝聚市民的荣誉感和向心力,候选人理应凭据这样的成功经验,继续提出未来可提升城市形象的计划。但如今的泥巴战只见一片混浊。

  五都选举,当然事关国民党和民进党的政治实力版图,但还有超越于此的更高层面的意义,即台湾应以五都布局而重新定位“国家”发展蓝图。大高雄有雄心向新加坡看齐,北部“双子城”可展现崭新的城市格局,大台中则位居西部走廊枢纽。不管那一个政党胜选执政,都不应该放弃这样的功能承担。未来的五都首长,难道只拿手于高分贝相互攻讦?还是用政策承诺给市民一点愿景期待吧!
中国时报    马英九称两岸开放速度稳健 “不必再快”

    马英九称上任後大幅开放两岸政策,是为了跟上过去落後的进度,目前速度稳健,"不必再快".

    马英九是在接受中国时报专访时作上述表示.他指出,两岸互动本来要循序渐进,但民进党执政八年时期却原步踏步,因此他一上任便大幅开放两岸政策,但两岸并不急着进行政治谈判.

    陆委会历年来民调,民众对于大陆政策推动的速度认为"刚刚好"占最多数,而认为"太快者"已多于"太慢者".

    马英九对此回应说,有些民众会忧虑两岸政策,主要是因为上百万人到大陆做生意,"有人看到机会,有人却看成是威胁,这两者永远存在,执政者要维持最大的平衡."

    至于两岸开放速度,马英九说,"现在可以维持这个速度稳健往下走,不必再快了."

    马英九认为两岸之间的政治谈判并非不重要,而是双方累积到一个程度才会有机会走到下一步.

    马英九2008年5月上任後,陆续与大陆签署两岸金融监理合作备忘录(MOU)等,今年6月并签署了两岸经济架构协议(ECFA),内容涵盖金融,服务及货币贸易降税等.
中国时报   “国防部”提报告 独立制宪或内乱 共军可能犯台

作者 吴明杰

  “国防部”昨天(8月31日)送交立法院的九十九(2010)年中共军力报告书指出,中共可能犯台时机,除军事上两岸军力对比严重失衡,还有政治上台湾宣布独立,此外只要台湾政府推动与独立有关之制宪、公投或其它政策时,都可能导致共军武力犯台。

  另包括台湾内部发生动乱或严重天灾,无法平息或处置;台湾获得大规模杀伤武器(如核武);外国势力介入台湾内政;中共内部政情激变;国际形势有利中共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等因素,也都列入共军(解放军,原文如此)武力犯台的可能时机。

  不过“国防部”也指出,目前中共因为两栖正规输具不足,还无全面进犯台湾本岛能力,现阶段可能采取军事威慑、局部封锁、夺占外岛和火力打击的可能性较大,未来具备夺占台湾本岛能力后,不排除直接夺岛以达其政治目的。

  和日前美国国防部公布的中共军力报告比较,台湾军方将所有共军短中远程导弹和巡弋飞弹数量合计,数量有一千五百余枚,美方则将长程战略导弹和对台短中程导弹分列。军方将领说,其实双方掌握的数据差不多。

  军方在报告中也证实号称航母杀手的共军东风二十一丁和用于打击美国本土和西太平洋美国军事基地的东风三十一导弹都即将部署,不过将领认为,共军要用共军东风二十一丁打击移动中的航母战斗群谈何容易。

  “国防部”也认为,台湾问题是中共面临的挑战之一,虽然中共目前不急于立即进入两岸实质“统一”和谈阶段,然对迈出两岸“和平统一”协商接触已产生急迫感,因而在两岸重启“两会”协商,双边经济及文化等交流、沟通日渐热络氛围下,欲先就统一前的两岸政治定位问题展开协商,此事若顺利开展,将对胡 锦 涛获得开启两岸“和平统一”之重要历史地位。

  军方在报告书中分析指出,2008年至今,两岸情势渐趋和缓,其中双方签订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有利台湾经济国际化,参与区域经济整合,充分体现胡 锦 涛“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之指导,凡非涉主权事项之谋台策略,均可“软的更软”。

  不过在军事层面,美方依一贯政策对台军售,中共断然拒绝美中高层军事交流,直指对台军售干涉中共内政,表达前所未有强烈反应,彰显纵使两岸关系渐次和缓,中共仍不会松懈对台战备,凸显对台军事图谋“硬的更硬”。
中央社   陆媒吁两岸共同保钓

    中央社8月31日编发《国际先驱导报》的一篇文章,文章呼吁两岸共同参与保卫钓鱼岛行动,但文章并没有对此发表任何评论。文章摘编如下:

  中央社转载的这篇文章指出了日本为窃取钓鱼岛主权所进行的“国有化”活动,并称中日钓鱼台岛主权争端问题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钓鱼台岛主权将岌岌可危。

  报道指出,两岸一贯坚持钓鱼台岛主权归属,但面对日本益趋强硬的立场与军力部署,两岸在钓鱼台岛问题上已经越发陷入被动,“应当携手应对”。

  但中央社在编发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没有对此作出任何评论。
中国时报    马“三阶段论”清晰 以时间换空间?

    历经两年多执政的折冲调整,马英九接受中国时报专访时,首度在国际外交和历史演变的纵深下,提出罕见清晰的大陆政策“三阶段”论述。马上任后在两岸大幅急转弯,虽大打“开放VS.锁国”牌,却难以厘清外界疑虑;昨天这个三阶段蓝图,马英九正式宣告,将让台湾“机会最大化”,在维持现状的最多八年任期时间内,争取台湾未来可能的空间。  

  九○年代,面对中国势力崛起,美国从中解放军事扩张而生的“威胁论”觉醒;廿年后,中国已成世界市场,但全球对“机会论”和“威胁论”两派辩证仍难有定论。台湾侧身中国境外,既无法加入亚洲区域同盟,又陷于战争历史情结,从李登辉到陈水扁,为政者不但苦思“获取机会、防堵威胁”,如何“以小事大”的路线,更总成台湾选举关键。  

  眼见东协结盟底定,马英九的第一阶段论,是大幅开放两岸政策。台湾的两岸基调,从扁时代的“积极管理、有效开放”,骤变为“海陆空大交流”,民众确实难以适从。在强大的ECFA批判声中,马英九抛出“和平红利”的概念,台海之间若空有和平却不繁荣,和平也只是假像;因此,创造最大机会,压低威胁风险,让台商有更弹性的经济工具,让台湾赚得到世界的钱,是马英九不得回避的执政责任。  

  马英九第二阶段论重申“不统不独不武”,把他八年任期内的台湾,定位在一个外在风险最低的“维持现状”框架中:既然没有统一时间表,一可安抚民心,也提醒对岸“吃紧弄破碗”;保证没有法理台独,降低外在国际隐忧;不武下的和平也绝非军备竞赛,买武器只是保家卫国的“汰旧换新”。  

  尽管重申不统不独不武,但摊开“陆委会”民调,马英九深知,才短短两年,认为两岸“跑太快”的民调,在他上台后首度超过认为“跑太慢”者。面对ECFA明年初登场,选择此时抛出“稳健前进、不必再快”的宣示,唯有留待时间沉淀政策,才能累积民众的“有感”,也避免激化五都选情。  

  马英九第三阶段论源自“不信中华智慧比不上欧洲”,台海争议无解,他只好采“时间换空间”,能抢八年是八年,让台海深度交流,进而对中国造成影响。一五○万陆客来台,马英九看到的不只是消费统计,而是惊呼“国民党政府撤迁来台至今,最大规模的两岸交流!”陆生来台念书,马英九期待的则是陆生未来回大陆的“台归派”影响力。  

  马英九的三阶段论,能否真的发挥战略高度,将台海荆棘之路化为林荫大道?连他自己也不敢讲大话,但保证是目前最好的方法了;主打民进党“锁国”边缘的马政府,终于揭开两岸开放的清晰蓝图,就待民意验证了。
中评社   王高成:走向台独或外力介入 大陆才会动武

    中评社台北9月1日电(记者 康子仁)台湾“国防部”发布今年度“中共军力报告书”,称尽管两岸关系近年大为和缓,解放军加强对台战备不曾稍缓;报告称,“两岸军力对比严重失衡”,将引发中共对台动武。

  对此,台湾淡江大学战略研究所教授王高成认为,两岸军力失衡应该是一个持续趋势,不一定是针对台湾,也不会成为大陆动武的主要原因,反倒是民进党依旧主张台独,一旦重新执政,可能会成为两岸关系不稳定因素。

  王高成表示,两岸军力失衡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趋势,大陆有其国家发展战略,持续富国强兵,只要大陆经济持续成长,为了争取东亚大国地位,就会不断推动国防现代化,倒不一定是针对台湾。

  王高成指出,两岸军力失衡台湾会有所顾虑,但不会成为大陆动武的主要原因,除非有特殊原因,像是台湾走向法理台独或外国势力介入台湾内部,将会引起大陆对台动武。但现今马政府的两岸政策,建立在不统不独之上,没有台独倾向,也以“九二共识”和“一中各表”为基础,基本上是对两岸和平有所帮助,也让大陆比较能够接受,所以尽管两岸军力失衡,“我不认为台湾比以往面临更大的军事威胁”。

  王高成认为,大陆之所以没有减少对台军事部署,就像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所说,还是有一些潜在不稳定的因素,所指的应该是以台湾的政治情势,民进党势力还在,依旧主张台独,未来有可能重新执政,这也是中国大陆对台军力没有完全放松的原因。

  由于大陆并未完全排除对台动武的可能性,王高成强调,两岸如果能够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就能稳定双边军事关系,增加军事互信,当然有其必要性,也能让两岸关系更进一步。

  美国日前发表的“2010中国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认为,中共武力犯台时机包括“台湾正式宣布独立”、“相关事证说明台湾朝向独立意图”、“台湾内部动乱”、“台湾获得核子武器”、“两岸和平统一对话延迟”、“外国势力介入台湾岛内事务”和“外国兵力进驻台湾”等。

  台湾“国防部”公布的“中解放军力报告书”则无“外国兵力进驻台湾”,但加上“中共内部政情发生激变”、“国际形势有利中共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和“两岸军力对比严重失衡”;美方“相关事证说明台湾朝向独立的意图”,也改为明确的“我政府推动与独立有关之制宪、公投或其他政策”,并列为中共武力攻台时机的第一条。
旺报   失去统的想像 就失去和平的可能

作者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 张亚中、佛光大学文学系教授、两岸统合学会秘书长 谢大宁、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国策顾问” 黄光国

     拜读8月30日《联合报》以“可以不统一,不能不和平”为题的社论,我们非常遗憾地表示,从该文的陈述可以再一次确认:《联合报》今年元旦起的系列社论,在整个认知上出了严重问题。  

  一厢情愿论证难以苟同  

  这篇社论认为两岸不应处于“敌对关系”之中,而要确保能够消除敌对关系的唯一方法,就是马政府的“不统、不独、不武”政策;此一政策的前提是“不独”,在这前提下,“一中各表”就有运作的空间;而只要“正视此一各表的现实”,“不统、不武”就有可能实现。于是即使不谈统一,甚至“反对统一”,都也可以维持两岸的和平发展。《联合报》认为以“不独”为前提,就可以发展出“不谈统一也可以维持和平”的推论,是极不现实,且可以说是危险的。  

  对《联合报》这种跳跃式、且是一厢情愿的论证逻辑,我们实在难以苟同。我们想请问的是:两岸这两年的和平发展局面,其维系的基础究竟是什么?只是因为马政府宣示了“不独”的政策而已吗?当然不是,否则两岸就不需要一再宣示“九二共识”了。“九二共识”当然不只是“不独”而已,“九二共识”是“一中各表”的代名词。  

  依照当时“一中各表”的内容,以及国民党的诠释,这个“一中各表”也是有其前提的,这前提包括《国统纲领》里的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创造协商统一的有利条件”、“共商统一大业”,也包括《两岸人民关系条例》里的“因应国家统一前的状况”。换句话说,“九二共识”之所以能在各说各话的状况下发挥效果,靠的绝对不只是“不独”而已,而是某种“国家终将统一”的宣示或想像,抽掉了这点,试问《联合报》:两岸可还有达成共识的可能?或者说,抽掉了统一的想像与目标,“维持现状”就是“永久分裂”的同义词。  

  美中共识以统一为目标  

  为什么美国每次都要向大陆保证,不支持“台独”以及“一中一台”、“两个中国”?这不是很清楚告诉我们,美国和大陆的共识必须以接受两岸以统一的想像与目标为基础吗?  

  然而《联合报》从今年元旦社论开始,就不停地试图将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从这一“统的想像与目标”中移开。我们当然理解《联合报》想要引导民进党的用心,但我们之所以也要从年初就跟《联合报》反覆讨论这个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看到了《联合报》想用“抽掉‘统’的想像的目标”的海洛因,来解民进党台独论之鸦片烟瘾的危险。说实在的,我们真的不解《联合报》为什么要以如此大的代价,来交换民进党的放弃台独呢?难道连《联合报》也认为,给出了“统的想像空间”,就代表我们向中共“投降”了吗?或者《联合报》也接受了将“统”这个字妖魔化的作法?  

  民进党当然无法接受任何“统的想像与目标”,于是他们不得不把两岸引导到敌对关系上去;但《联合报》可有任何论证的基础,说可以不谈“统的想像与目标”,就能确保两岸和平呢?《联合报》屡屡引用胡 锦 涛先生的讲法,认为他“虽然尚未统一/仍是一个中国”这样的表述,代表着中共某种程度接受了只要台湾不独,大陆就可以和台湾保持和平发展的状态。这种诠释的方式,会不会太过一厢情愿了呢?以《联合报》和大陆接触的经验,应该不需要我们提醒,就能了解,当失去了“统的想像与目标”,中共还有没有可能维持现行的政策?  

  异己关系无法带来和平  

  我们还必须坦率指出,这如果只是《联合报》的想法的话,其危险性还小,但当马政府只打算以“中华民国”在地化”的“转型史观”来纪念辛亥百年,当马政府准备要将中小学的“国文课”改成“华文课”时,这种失去了“统的想像与目标之纽带”的政策,将会为“中华民国”带来什么样的危险?马政府想要长久“维持现状”的想法是昭然若揭的。我们可以理解,但更要提醒马政府与《联合报》,“敌对关系”的确无法维持两岸和平,但是如果只是尝试将“敌对关系”转换成虽然不再敌对,但是本质上是相互分离的“异己关系”时,“异己关系”也同样无法带给两岸长久的和平。  

  我们诚愿马政府以及《联合报》都再仔细想想,我们之所以要提出“一中三宪,两岸统合”论的用心!事实上我们一直认为,在“统的想像与目标”中,台湾依然可以创造出让两岸双赢的结果,但如果我们被失败主义所笼罩,那就另当别论了。  

  最后,请容我们再强调一遍,一旦失去了“统的想像与目标”,两岸和平也势必将成为空中楼阁,谋国者真是不能不慎啊!
中评社   南方朔:马英九是变色龙 论述被独派主导

    (记者 李仲维)台湾中小学教科书明年起将把国语改成华语,国文改为华文,学界质疑马政府在延续扁政府的“去中国化”政策。

  政论家南方朔对此表示,所谓“中华民国去中国化”,也不是马政府的核心思想,马政府没有能力引导新的时势,只好跟着走别人创造出来的时势,所以台湾“中华民国”灭亡,是灭亡在国民党政府自己的手上。

  台湾竞争力论坛今天上午召开“马政府真的要把中华民国去中国化”记者会。对于“国策顾问”黄光国不惜辞去“国策顾问”,南方朔认为,黄光国辞定了,因为攸关中小学教科书的“九年一贯课纲”是不会变的,因此黄辞定了。

  南方朔表示,现在台湾的最大问题,就是政治领袖“假冒”的问题十分严重,而马英九就是变色龙,马在选党主席时,骂王金平是台独,因为党内选举要靠深蓝党员的支持,马就表现得非常反台独;选上党主席后,“总统”大选不能仅靠深蓝选民,因此马又主张台独是一个选项,因此他认为,选民是哪一种人,马就变成哪一种人。

  南方朔指出,马英九的主张随着选民而变化,自己永远没有能力,或不敢领导选民,这就是台湾今天的危机。

  南方朔表示,国民党现在没有核心思想,台湾的论述逻辑被民进党和独派人士主导,马永远在跟随别人创造的议题,谢长廷曾经指马英九永远后知后觉,永远在后面跟,他认为谢长廷此言是至理名言。

  南方朔表示,方向感是一个社会和国家永远向前行的依靠,台湾现在的危机,就是不统、不独,让老百姓和全世界搞不清楚台湾在玩什么游戏?马政府的民调至今为何如此低落,不满意度超过57%,他认为老百姓是用心在感觉,这个政府没有方向感,东飘西荡,不知道何去何从,永远跟着别人呼口号。

  南方朔认为,所谓“中华民国去中国化”,也不是马政府的核心思想,马政府没有能力引导新的时势,只好跟着走别人创造出来的时势,所以台湾“中华民国”灭亡,是灭亡在国民党政府自己的手上。

  台大政治系教授张亚中也语重心长地说,当国文变成华文,当国语变成华语之时,在“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的时候,也是“中华民国”完成去中国化之时,没想到刺向最后一刀的匕首,竟然是号称中国文化传承者的马英九。
中评社   黄光国:文化中国是台湾的强项

    中评社台北9月1日电(记者 李仲维)台湾中小学教科书明年起将把国语改成华语,国文改为华文,对此,“总统府国策顾问”黄光国上午表示,台湾教科书如果把国语改成华语,和新加坡一样,这将是非常严重的事,如果“教育部”不改变这项政策,他将辞去“国策顾问”。

  台湾竞争力论坛今天上午召开“马政府真的要把中华民国去中国化”记者会,黄光国指出,他今天是以“国策顾问”的身份发言,台湾的国语,在大陆称之为普通话,台湾一直坚持的文化中国,这是很有效果的,例如大陆观光客来台,可以在台湾看到最多的中华文化。

  黄光国说,陆生来台念书,文化中国也是台湾吸引陆生的强项之一,很可惜台湾“教育部”很多官员不瞭解这个重要性,很多官员蓝绿通吃,脚踏两条船,二次政党轮替后竟然还“扁规马随”,实在非常奇怪。

  黄光国指出,今天台湾和大陆打交道时,一定要坚持台湾继承文化中国的正统,如果台湾自己都不敢承认,还有什么好玩的?很多台独人士患了自我封闭症,以为把自己关起来,不和外界打交道就一切OK,但这是不对的。他强调,台湾和大陆互动时,要用什么引导大陆民心,这才是最重要的。

  黄光国指出,台湾教科书如果把国语改成华语,和新加坡一样,这将是非常严重的事,去年八八水灾发生后,政论名嘴胡忠信曾经要他和林火旺一样,辞去“国策顾问”,但他当时拒绝了,因为他非常珍惜“国策顾问”的头衔,要当乌鸦,该讲话的时候就讲话。

  黄光国强调,如果“教育部”不改变将国语变成华语的政策,他这个“国策顾问”就不能干下去了,他要敬告“教育部”,赶快采取必要措施,改变错误的政策,总不能在二次政党轮替后,还在搞扁规马随。
联合早报    对马“温和台独” 大陆立体式应对

作者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宋杰

    对于马英九的“温和台独”路线,大陆的整体应对,应该是一种立体式的,即保持政治上的诱导、军事上的逼压和法律上的预防。在这种立体式应对体系中,法律上的预防应当是基础性的,军事上的逼压和政治上的诱导则是主导性的。大陆不可因为局势的缓和而轻易地在军事上作出任何让步。

  自与大陆签订完ECFA之后,马英九的系列相关表态与做法便颇有值得玩味之处:首先,在台湾正式启动全球招商行动的启动仪式上,马英九“志得意满”地宣称,在与大陆签署ECFA后,台湾在全球经济版图上,分量已不同以往;其次,ECFA之后,台湾马上启动了与新加坡间关于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编者按:新台官方的说法是“经济合作协议”)的谈判事宜;再次,针对大陆所倡议的两岸联合“保钓”倡议,马英九断然拒绝并表示,这是台日之间要解决的问题。他并强调,美日同盟是东亚和平与安定的基础,台湾会继续向美国购买武器,维持台美的军事合作关系。马英九的这些表态与做法,实质上蕴含了今后陆台发展的趋势,因而值得重视与研究。

  ECFA与马英九的长远陆台战略

  通过仔细考察马英九在两岸签订ECFA之后的言行,并结合其之前的相关实践,实际上会发现,与大陆签订ECFA是马英九长远陆台战略的重要一环。以ECFA为跳板,马英九找到了“成功”走向国际舞台、为找回台湾在国际社会中“应有地位”冲开了一条“天堑之路”。

  陈水扁时代,在操作台湾国际空间问题上,陈水扁找到了台湾“重返”国际社会的一条比较高明且有效的战略,即所谓“法理台独”。但因陈在操作此议题上“急功近利”,大陆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因而不免使该问题闹得“满城风雨”,大陆、台湾及国际社会在此事项上的其他重要成员均“高度敏感”。在这种敏感的国际格局中,台湾的相关主张不太可能获得其他国际社会成员的明确支持,因而导致其在“台湾国际空间问题”上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

  马英九上台后,他显然很好地掌握了“闷声发大财”这一中华文化的精髓,因而很快在此问题上转向务实与低调。2008年,在操作台湾“国际空间问题”上,马英九第一次不再提出台湾“重返或加入联合国”提案,转而采取外围方案,以“需要审查中华民国(台湾)2300万人民有意义地参与联合国专门机构活动的基本权利”为题,提出台湾参与WHO活动的问题。对于马英九所释放出的“善意”,大陆“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次年即允许台湾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WHO大会。在持续性地操作台湾“国际空间问题”议题近20年(自1993年始)后,马英九第一次获得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突破”。

  通过此突破,马英九似乎成功地找到了打开台湾“国际空间”之门的“钥匙”,即首先通过自身的让步来获取大陆的信任与善意,然后以此善意来与大陆签订经济合作协议等相关协议并通过此来“固化”两岸关系,在此之后再来寻求台湾“国际空间”的更多突破。其中,ECFA是马英九整个战略的关键性环节。因为ECFA的重要性在于:以ECFA为平台和跳板,可以通过进一步与WTO体制内的重要成员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来获取对其国际身份的经济认同。一旦台湾成功地获得WTO体制内众多重要成员对其国际身份的认同,鉴于此种认同具有累计扩散效应,将必然会影响到国际社会成员对台湾在其他重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内的地位和身份的立场与态度。并且,上述发展的态势都具有不可逆转性。既成事实一旦出现,大陆单方面很难逆转。

  正因如此,马英九才公然宣称,台湾在全球经济版图上的分量已不同以往;也正因如此,马英九认为,台湾已经拥有了“独立的”“国际空间”发展平台,不再需要单纯“仰仗”于大陆的善意,所以,马英九才更需要在日美之间寻求中立与支持。马英九“珍惜”这一大好局面,当然不会冒与任何周边国家及其他重要国家“翻脸”的风险。

  大陆需多种对台政策

  纵观大陆近30年来的对台政策,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两多一少”:对台政策政治考量多,军事准备多,法律考虑少。大陆所坚持的“两多一少”战略,主要目的是压制台湾“国际空间”的扩展,防止台湾情势进一步恶化。

  反过来看台湾在操作其“国际空间问题”上的策略就会发现,从陈水扁到马英九,在谋划和考虑上,一直坚持的是“法律优先”战略。此种“法律优先”战略,无论是在陈水扁时代还是马英九时代,都程度不同地发挥了相应“效用”。在陈水扁时代,即使是在“法理台独”闹腾最厉害的时候,大陆除了通过军事演习和政治警告的方式来应对之外,很少见过其他有效应对方法,特别是法律应对方法。

  实际上,对于台湾的“法律挑衅”,大陆最理想和最有效的应对方式,也应该是法律的。法律应对是政治应对和军事应对的前提,有助于问题的长远解决效果。事实上,要使政治应对和军事应对更为有效,相应应对同样必须建立在法律应对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相应问题的解决才会有长远的效果,否则,缺乏法律基础的政治应对和军事应对,即使暂时有效果,也很难保证不会出现“复发”症状。更重要的是,在对台战略上,大陆已经有了法律应对的成功经验,即2005年所制定并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此法案制定后,台湾当局一直颇有顾忌,甚至多次以两岸局势已经缓和为由要求大陆考虑废除掉此法律。遗憾的是,此类“有意为之”的法律应对在整个大陆对台战略中少之又少。

  而从法律应对这个角度来看,对于马英九在签署ECFA之后的种种举动,大陆也大可不必过于惊慌。只要能够及时从法律上构筑起“拦河之坝”,马英九“算盘”纵然打得再精,谅他亦奈何不得!此种“拦河之坝”,当为强化对联合国大会1971年所通过的“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第2758号决议的解释与适用。对于那些意图与台湾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大陆应郑重地向其“提示”:基于第2758号决议,你们已经承担了承认“一个中国”的义务;同台湾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无论措辞与名称如何,均已经在事实上涉嫌制造“两个中国”并违背此前所承担的对联合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义务。本来,第2758号决议是大陆应对台湾问题的重要法律基础,但遗憾的是,对于此决议的应有价值与功能,大陆长期以来一直“视而不见”。

  因此,对于马英九的“温和台独”路线,大陆的整体应对,应该是一种立体式的,即保持政治上的诱导、军事上的逼压和法律上的预防。在这种立体式应对体系中,法律上的预防应当是基础性的,军事上的逼压和政治上的诱导则是主导性的。大陆不可因为局势的缓和而轻易地在军事上作出任何让步。
中评社   两岸统合学会曝“马政府真的要去中国化”

    中评社台北9月1日电/对九年一贯课程语文科课纲将国语、国文改为华语、华文一事,台湾“国策顾问”黄光国教授在今天的记者会上表示,若马政府不在最短时间内改正,他不惜辞去“国策顾问”的职务,以示抗议。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在扁政府末期,完成修订,其中语文科国语文一项,将之改为华语、华文,并将所谓本国文化技巧性地修改为仅指台湾文化,此一重大的国家定位问题,竟然是在马政府就职后,由新政府的“教育部”正式公布实施,这形同马政府延续李登辉、陈水扁的“去中国化”政策。

  针对此一问题,两岸统合学会今天举行记者会,揭发此事,并提醒社会,这是一个马政府既定的政策,并已经在着手实行,书商并也已经依据此一课纲在编纂新的教科书,如无修改,这件事将在明年成为确定的事实。

  有鉴于这件事情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两岸统合学会发表沉痛的声明,要求马政府立刻进行修正,“迷途知返”,如果马政府仍逡巡瞻顾,黄光国教授亦郑重宣示,不惜辞去“国策顾问”,与马“割袍断义”。

  名政论家南方朔在记者会上,也痛批马政府完全没有方向感,只会跟在群众后面,依选票多寡的考量来决定政策,南方朔表示“一个政府有义务把自己的国族认同讲清楚”,因此,他也要求马政府必须改正此一课纲。然而,此一呼吁是否会成为马政府考量的重点,南方朔则表示,以马英九“变色龙”的性格,黄光国教授的“国策顾问”“恐怕辞定了”。

  “马政府真的要把中华民国去中国化?”座谈记者会发言稿

  两岸统合学会2010年9月1日于“立法院”红楼201室举行“马政府真的要把中华民国去中国化?”座谈记者会。本次座谈记者会由两岸统合学会主办,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亚中担任主持人,佛光大学文学系主任谢大宁教授担任引言人,与会者包括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黄光国、知名政论家南方朔、中山女中国文课老师段心仪、台湾竞争力论坛执行长谢明辉。

  张亚中指出,明年开始我们国中国小的教科书里,会将国文变成华文,国语变成华语,今天针对这件事召开记者会,在这个会一开始,两岸统合学会先发表一份声明,一份关心台湾的教育,及国家未来的一份声明:

  果真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果真是郑声乱雅、乱紫夺朱?
  大是大非之事岂容蒙混轻忽?
  马英九果真要亲手把“国语”改成“华语”,把“国文”改成“华文”?
  马英九果真要视本国文化只是台湾一隅的在地文化?
  马英九果真的要接续李登辉、陈水扁,完成“中华民国”的去中国化?
  当“国文”变成“华文”,“国语”变成“华语”时,
  国基崩毁、魂魄不存!
  我们看不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还能有什么基础?
  期望海内外有识之士同心戳力,共促马政府能够迷途知返!

  接下来请谢大宁教授发表。

  谢大宁教授表示,事实上,以高中的九八课纲为例,当社会关注时,马政府是可以重组委员会,重新进行课纲修订工作的,因此,马政府没有针对此一九年一贯课纲采取任何动作,明显是一种想要蒙混过关的态度,只要社会没有注意到此一议题(这两年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确都不知道这件事,我们直到一周前,才辗转听闻此事),就仿佛没有发生任何事,然后等待造成既成事实之后,大家只能无奈接受。

  黄光国教授认为,今天我是以“国策顾问”的身份参加记者会,如果马英九政府不能坚持文化中国的立场,而把国文改成华文,国语改成华语,变成跟新加坡一样,我会立刻辞退“国策顾问”,因为连最基本的都不能把持。所以我建议马政府,要赶快采取必要措施,把错误的政策改正过来,也希望马政府及独派的朋友能好好思考这个问题。

  南方朔指出,现台湾存在最大的问题,即政治领袖的假冒(fake)是相当严重的,即一个人的主张会随着选民的想法而改变,而自己永远没有能力,或者不敢去领导选民去做任何事情,这就是台湾危机出现的原因,当一个政治人物没有核心思想,永远是随着别人所创造出来的东西跟着走,将会逐渐失去人民对于执政者之信心。

  谢明辉指出,一旦政治人物的理念无持续性,尤其在国家政策及统一纲领上,那么在下一次选举时可能会很危险。当国语改成华语,中文改成华文时,整 个转化的过程,就是将台湾视为华侨的心态,那台湾跟新加坡的地位有何不同呢? 我们的核心价值、奋斗的目标究竟在哪呢? 国家最忌讳的就是没有整体的目标,没有一贯的方向,施政没有延续性,这些会影响到人民对于执政者之信心及信任,其造成的结果便是追随者及拥护者不知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如果失去其核心精神及核心价值,将无法号召群众孤群保义,会危及蓝营的五都市长选举进而影响2012年的“总统”大选。  

  段心仪表示,这几年来我对于九八课纲及国文课纲而跟“教育部”有一些接触,我发现整个教育体制的确有些问题,一是部分公务人员仍保有过去政府执政之思维,二是新进公务人员没有办法掌握教育之主轴。在这次全台教育会议中,虽然作出了五百多个结论,六百多个建议,但还是没有核心思想,这不但是“教育部”之风格,也可能是今天马政府的行事风格,这造成了一些很简单的事情变得相当复杂,而在这当中最重要的角色学生,很可能会因政府政策不定而逐渐遗失其竞争力。  

     附件一:有关九年一贯课程(语文科)纲要问题备忘录

  一、始末:九年一贯课程实施迄今,已经历经十三年之久,其课纲亦已经过多次审议,并于二00六年十月展开最新一次修订,此一课纲之“微调”于二00八年元月起,陆续经“国民中小学课程纲要审议委员会”审查通过,并在扁政府即将交棒给马政府之前的四月分定案。

  随后即进入政党轮替政权交接的过程,但马政府并未重新检讨此一课纲,反而是在马政府就职后的第四天,也就是二00八年五月二十三日,由当时新任“教育部长”郑瑞城正式公告实施。换言之,从法律、行政程序上来说,此一课纲都代表了是先后两任政府的共同政策。

  二、问题:该项课程纲要中之“语文学习领域”里的“国语文”部分,其课纲存在着如下两项基本问题:(新修订课纲与原课纲关键问题之比较详如附件)

  1、该课纲将行之有年的“国语”(一至六年级,也就是小学阶段)与“国文”(七至九年级,也就是国中阶段)课程名称,改为“华语”与“华文”。

  2、以隐晦的方式,将中华文化的传统归类为外国的文化,而所谓的本国文化,则主要意指台湾一地的文化。

  三、现况:该课纲通过后,迄今已超过两年,虽然这是扁政府的决策,但却是由马政府公告实施。这两年中,马政府的“教育部”从未主动检讨此一涉及国家定位的议题,任令此一课纲继续有效,并将于明年开始实施。如果此一课纲正式实施,将形同马政府延续了扁政府时期的去中国化政策,这自然是兹事体大的问题。

  事实上,以高中的九八课纲为例,当社会关注时,马政府是可以重组委员会,重新进行课纲修订工作的,因此,马政府没有针对此一九年一贯课纲采取任何动作,明显是一种想要蒙混过关的态度,只要社会没有注意到此一议题(这两年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确都不知道这件事,我们直到一周前,才辗转听闻此事),就仿佛没有发生任何事,然后等待造成既成事实之后,大家只能无奈接受。

  附件二: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语文学习领域(国语文)

  修正草案对照表

  有鉴于“国语”“国文”乃国家主义时期的产物,而本国语文领域还有“闽南语”、“客家语”、“原住民族语”,似不宜在名称上有高低位阶之别,国语会并已将“华语”与上述三种语言列为国家语言,故将课纲内文调整为“华语”“华文”,以符合语言发展的现实。

  旧的 (一)基本理念

  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灵活应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作等基本能力,并能使用语文,充分表情达意, 陶冶性情,启发心智,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有效应用中国语文,从事思考、理解、推理、协调、讨论、欣赏、创作,以扩充生活经验,拓展多元视野,面对国际思潮。进而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提升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体认中华文化精髓。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利用工具书,结合信息网路,藉以增进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新的 (一)基本理念

  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灵活应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作等基本能力,并能使用语文,充分表情达意,陶冶性情,启发心智,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有效应用华语文,从事思考、理解、推理、协调、讨论、欣赏、创作,以扩充生活经验,拓展多元视野,面对国际思潮。

  3.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提升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体认本国文化精髓。

  4.引导学生学习利用工具书,结合信息网路,藉以增进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课程目标

  旧的 透过语文学习,体认中华文化,并认识台湾不同族群文化及外国之文化习俗

  新的 透过语文学习体认本国及外国之文化习俗。

  旧的 能透过各种媒体,认识中华文化,并扩充文化视野。

  新的 能透过各种媒体,认识本国及外国文化,扩展文化视野。

  旧的 能正确发音并说标准国语。

  新的 能正确发音并说流利华语。

  旧的 识字与写字能力
  D-1-1 能认识常用中国文字1,000-1,200字。  
  1-1-1-1 能认识常用中国文字1,000-1,200字。
  1-1-3-2 能利用部首或简单造字原理,辅助识字。
  新的4-1-1 能认识常用汉字700-800字。
  4-1-1-1 能认识常用汉字700-800字。
  4-1-1-2 能利用部首或简单造字原理,辅助识字。

  旧的E-3-5 能主动阅读古今中外及乡土文学的名著,扩充阅读视野。  
  3-5-5-1 能体会出作品中对周遭人、事、物的尊重关怀。
  3-5-5-2 透过阅读中外及台湾文学作品,增进对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族群的理解与沟通。
  3-5-5-3 能喜爱阅读古今中外及台湾文学中具代表性的作品。
  新的5-4-5 能主动阅读国内外具代表性的文学名著,扩充阅读视野。  
  5-4-5-1能体会出作品中对周遭人、事、物的尊重与关怀。
  5-4-5-2能广泛阅读台湾各族群的文学作品,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
  5-4-5-3能喜爱阅读国内外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5-4-5-4能喜爱阅读海洋、生态、性别、族群等具有当代议题内涵的文学作品。

  旧的

  编选教材范文时:A.应将所选用之教材,按文体比例、写作风格、文字深浅、内容性质,以单元或主题方式作有系统之编排。并于第二阶段(第六学年)渐次融入文言文。第三阶段应逐年调整文言文与语体文之比例(自15%~35%),B.各阶段教材之选文,得视需要附题解、作者、注释、赏析、导读及思考问题等,或纳入教学指引,以增进了解与欣赏能力。

  新的

  编选教材范文时:A.所选用之教材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当代议题(如:海洋、生态、性别、族群等),依照文字深浅、题材性质、不同文类(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并兼顾各种文章表述方式(如: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以单元或主题方式作有系统之编排。B.第三阶段(第六学年)渐次融入文言文,第四阶段应逐年调整文言文所占之比率(第七学年10%-20%、第八学年20%-30%、第九学年25%-35%)。C.第四阶段教材之选文,得视需要附导读、作者、注释、赏析及思考问题等,以增进瞭解与欣赏能力。

  旧的 阅读教材:A.宜涵括古今中外,及乡土文学中具代表性的作品。

  新的 阅读教材:A.宜涵括国内外文学中具代表性的作品。
中评社   周志怀:两岸在一中宪法和一中框架找连结

    中评社香港9月1日电/全国台湾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志怀昨天说,政治对话仍是两岸关系的基本趋势,他“个人想法”是,两岸或许需要在“一中宪法”及“一中框架”之间找到连结。

  大陆官方媒体报道,周志怀昨天下午在北京举行的“两岸关系:共同利益与和谐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总结发言时表示,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角度看,有四个趋势值得关注:

  一是两岸综合实力的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迈进;二是两岸关系虽然要先易后难,“政治对话还是一个基本趋势”。涉及时间及时机问题。解决了时间和时机问题,两岸进行政治对话,可使两岸关系有进一步的突破和发展。

  三是未来两年,鉴于台湾内部选举等因素,两岸关系面临的“挑战”或许大于“机遇”;四是台湾内部局势或趋于更加复杂。

  周志怀还发表了四点个人“想法”:两岸也许需要在“一中宪法”和“一中框架”之间找到一个连结;可以进一步细化两岸的共识;构建一个共同的价值观;需要政策创新,理念上更要有创意。

  两岸有四十多位学者专家出席了这个研讨会,台湾如政大教授朱新民、大陆如台研所研究员王健民等。

  周志怀还提及,为了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应该不断扩展共同利益的内涵,除了共同的经济利益,两岸还应特别扩大共同的政治利益与共同的文化利益 。
中评社   黄钟毁弃?两岸统合学会发表声明

    中评社台北9月1日电/针对马英九政府拟更改国语为华语一事,两岸统合学会今天发表沈重声明,内容如下:

  果真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果真是郑声乱雅、乱紫夺朱?

  大是大非之事岂容蒙混轻忽?

  马英九果真要亲手把“国语”改成“华语”,把“国文”改成“华文”?

  马英九果真要视本国文化只是台湾一隅的在地文化?

  马英九果真的要接续李登辉、陈水扁,完成中华民国的去中国化?

  当“国文”变成“华文”,“国语”变成“华语”时,

  国基崩毁、魂魄不存!

  我们看不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还能有什么基础?

  期望海内外有识之士同心戳力,共促马政府能够迷途知返!
中评社   南方朔:马英九是变色龙 论述被独派主导

    中评社台北9月1日电(记者 李仲维)台湾中小学教科书明年起将把国语改成华语,国文改为华文,学界质疑马政府在延续扁政府的“去中国化”政策。

  政论家南方朔对此表示,所谓“中华民国去中国化”,也不是马政府的核心思想,马政府没有能力引导新的时势,只好跟着走别人创造出来的时势,所以台湾“中华民国”灭亡,是灭亡在国民党政府自己的手上。

  台湾竞争力论坛今天上午召开“马政府真的要把中华民国去中国化”记者会。对于“国策顾问”黄光国不惜辞去“国策顾问”,南方朔认为,黄光国辞定了,因为攸关中小学教科书的“九年一贯课纲”是不会变的,因此黄辞定了。

  南方朔表示,现在台湾的最大问题,就是政治领袖“假冒”的问题十分严重,而马英九就是变色龙,马在选党主席时,骂王金平是台独,因为党内选举要靠深蓝党员的支持,马就表现得非常反台独;选上党主席后,“总统”大选不能仅靠深蓝选民,因此马又主张台独是一个选项,因此他认为,选民是哪一种人,马就变成哪一种人。

  南方朔指出,马英九的主张随着选民而变化,自己永远没有能力,或不敢领导选民,这就是台湾今天的危机。

  南方朔表示,国民党现在没有核心思想,台湾的论述逻辑被民进党和独派人士主导,马永远在跟随别人创造的议题,谢长廷曾经指马英九永远后知后觉,永远在后面跟,他认为谢长廷此言是至理名言。

  南方朔表示,方向感是一个社会和国家永远向前行的依靠,台湾现在的危机,就是不统、不独,让老百姓和全世界搞不清楚台湾在玩什么游戏?马政府的民调至今为何如此低落,不满意度超过57%,他认为老百姓是用心在感觉,这个政府没有方向感,东飘西荡,不知道何去何从,永远跟着别人呼口号。

  南方朔认为,所谓“中华民国去中国化”,也不是马政府的核心思想,马政府没有能力引导新的时势,只好跟着走别人创造出来的时势,所以台湾“中华民国”灭亡,是灭亡在国民党政府自己的手上。

  台大政治系教授张亚中也语重心长地说,当国文变成华文,当国语变成华语之时,在“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的时候,也是“中华民国”完成去中国化之时,没想到刺向最后一刀的匕首,竟然是号称中国文化传承者的马英九。
中评社   王毅:继续按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推进两岸关系

    中评社北京9月1日电/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1日出席第十六届鲁台经贸洽谈会时表示,两岸双方应抓住两岸签署框架协议的重要机遇,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两岸经济合作。

  新华社报道,王毅表示,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将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思路推进两岸关系。在此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排除形形色色的干扰,化解这样那样的疑虑,始终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当前两岸关系的重点仍是进一步深化经济合作。同时,我们也愿意根据两岸民众的需求,加强两岸在文教领域的交流往来,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不久前,两岸顺利签署了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进入了互利双赢、合作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两岸双方应抓住两岸签署框架协议的重要机遇,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两岸经济合作。

  第一,以民为本,为民谋利,逐步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建立了具有两岸特色的综合性经济合作机制,明确了两岸经济关系向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推进的方向。我们期待协议得以顺利落实。大陆方面已经完成了协议生效的各项程序,只要台湾方面通过两会进行沟通,履行生效条款后,协议即可生效。这将有利于保障双方达成的早期收获计划于明年1月1日起付诸实施,同时也有利于两岸尽早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保障、经济合作及其他相关议题开展磋商。

  按照协议规定,两岸将共同建立经济合作委员会。经合会是两岸双方在两会框架下首次共同组成的工作机构和联系机制,既是两会商谈不断深化的产物,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双方有必要尽快就经合会的成员构成、议事规则等进行充分沟通,形成共识,为今后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提供保障。我们认为,经合会首先应具有鲜明的两岸特色,其设立和运作有必要始终在两会框架下进行。同时,经合会应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其人员构成和具体操作宜务实、灵活、有效,并且能够根据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更重要的是,经合会的运作要坚持平等协商,善意沟通,互惠双赢,公开透明。

  第二,谋求共同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全面提升两岸产业合作水准。两岸产业发展各具优势、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随着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进程逐步推进,我们希望双方抓住机遇,进一步推动有规划指导、有政策支持、有产学研共同参与的新型产业合作模式,加快各产业领域尤其是新兴产业、服务业、以及科技领域的合作,并争取在共同研发、品牌创造等方面取得具体成效,为两岸经济合作开辟新领域、增添新活力。

  第三,遵循市场规律,优化投资环境,积极稳妥推进大陆资本赴台投资。据大陆主管部门统计,自去年6月30日至今,实现赴台投资的大陆企业共50多家,金额为1.33亿美元。相对于过去单向、不平衡的投资格局而言,已经有了一个良好开端。大陆方面将继续鼓励陆资企业赴台投资,并在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为企业创造有力条件。希望台湾方面逐步放宽投资领域,完善配套措施,为陆资在台投资经营提供公平合理的环境。相信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将会获得健康有序发展,为台湾的经济和民生做出贡献。

  第四,加强政策指导,推动转型升级,实现台资企业可持续发展。20多年来,台资企业为大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自身也获得了充分发展。面对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台资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新挑战。我们将加大对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的辅导力度,帮助台资企业扩大内销渠道,鼓励台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提高技术水准,增加附加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旺报   大陆的焦虑感 马政府须回应

    ECFA顺利签署后,马政府的“不统、不独、不武”两岸政策基调面临愈来愈沉重的政治压力。马英九前天接受《中国时报》专访,为“不统、不独、不武”基调再度背书。他指出,大陆质疑他为何不谈统一?但揠苗助长反而欲速则不达,他的想法是,两岸应该在深度互动交流后,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上、从中华文化中寻找解决途径。  

  马英九在压力下坚持两岸政策基调的态度极为明确,对此我们完全理解。马英九于2008年竞选时是以“不统、不独、不武”为竞选诉求,因而得到超越传统国民党支持者的选票,他就任后也始终以全民“总统”自我定位。选举诉求是他对选民的承诺,坚持选举基本诉求是政治人物诚信的表现,国人应该肯定支持。  

  不过,马政府执政两年来,无论两岸关系或国际大战略环境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两年前马英九竞选时的承诺须否与时俱进地调整,无疑值得探讨。首先是东亚大架构的变化。中国经济崛起、军力建设积极进取已是明确的事实,美日经济则在困境中挣扎。由于中国军力随着经济力量成长而扩充,已经与美日传统海权势力产生挤压,影响了东亚大战略情势。大趋势是,中国在全球的政经影响力随着经济实力的扩大而继续提升,美国的影响力则随着国力的衰退而缩减。在中美两国国力一升一沉间,台湾与中美两国的关系也将产生此消彼长的变化。在东亚战略环境大趋势下,台湾应该有新的“国家”安全策略,“不统、不独、不武”的旧思维还是台湾利益的最佳屏障吗?  

  再分析两岸关系小架构。依据社会发展理论,两岸交流深化、经济关系紧密化,尤其ECFA顺利签订后,两岸关系应该更趋和缓,但事实演变似乎并不尽然,台湾民调显示,两岸经济关系与人民的自我认同呈背道而驰现象,民意在经济上支持两岸签署ECFA,在政治上却更倾向非统。民意背离趋向加上选举的不确定性,加深了大陆的焦虑感,因而希望两岸政治关系能够有所突破,台湾的政治地位更为框定。  

  近来,大陆愈来愈明确表达,希望在两岸政治议题上开启得到授权的接触与对话,寄望之殷已造成马政府的政治压力。台湾方面却因即将来临的五都选举与2012大选而显得极为谨慎,并在与“主权”相关的FTA签署问题上用力很多,反更增加北京疑虑。马英九前天明确排除了重新检讨两岸政策基调的可能性,看来两岸外弛内张的不安情势将继续恶化。  

  马政府的压力不仅来自大陆对他促统的期望,也来自东亚战略情势改变后与美日关系的定位。他引以为傲的“和中、友日、亲美”政策,在中美日台的战略利益与相互期待关系改变后,是否仍具有可操作性,是必须再思考的。  

  两年来,美国官方对两岸关系改善,始终高度肯定支持,但对两岸军事关系的发展仍有疑虑。理由很简单,过去60年,美台军事关系密切,美国基于国防安全与尖端技术保护,对台湾武器采购或信息交换的限制远低于大陆,随着两岸关系改善,美国忧心台湾掌握的机密流入大陆。最近台湾退役高阶将领组团访问大陆,引起美国高度关切,可以视为美台军事合作关系的警讯。随着两岸关系的持续改善,美国的忧虑会更为加深,台湾希望和中、友日、亲美同时并进,难度会愈来愈高。  

  在新情势下,马政府需要微调两岸政策基调。最低程度,要理解大陆的焦虑,并有所回应。
中央日报   马英九的澄清很重要

    针对“陆委会主委”赖幸媛不久前访美时,公开要求大陆废除“反分裂国家法”(她的用语是“废除武力攻台的相关政策和法律”),马英九于接受台北中国时报专访时说,他“完全没有授意”,“没有改变(台方)任何政策”。马英九的这项澄清,十分重要。

  如果要求大陆废除反分裂法,是台湾当局的政策,那么两年多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趋势,恐将终止,这绝不符合两岸人民的期望,更不符投票给马英九的主流民意。

  2005年3月大陆制订的反分裂法,是针对当时民进党政府不断冲撞台海红线,尤其一再试探推动“法理台独”的反制行动。换句话说,除了台独势力外,一般台湾人民并没有恐惧反分裂法的必要;而马英九或国民党都反对台独,同样何惧反分裂法?根据马英九的大陆政策或国民党的政纲,反分裂法根本派用不上场。

  在两岸分治六十年的现实情况下,大陆毫无动用反分裂法中“非和平方式”的意向,即可证明大陆并未将台海现状视为台独,加上马英九上任后,大陆肯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可见台湾主流民意所珍惜的台海现状,完全没有被大陆视为触碰反分裂法。

  台湾面对反分裂法,毋须心虚。与其要求大陆废除反分裂法,进而导致两岸政治争议重新升高,不如以诚信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反分裂法也就束诸高阁。否则大陆也要求台湾废除某个法、立什么法,就没完没了了。因此,马英九的澄清完全合乎两岸“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共识,有利于台海和平稳定。
中央日报   统独延后处理 以时间换取和平繁荣

    马英九自二00八年就职后,两岸关系的成就最大,但真正了解马英九两岸政策的人并不多。不少评论文章指出,马英九的“不统,不独,不武”只消极地说出了不要什么,但没有积极地说出战略的目标。这样的误解存之已久,日前马英九接受媒体专访,总算给了一个比较明确的交待。  

  我们认为,马英九的主张,可以说是当前维系两岸和平,创造两岸繁荣的唯一途径。我们可以从策略面与实务面分别来检视马英九的两岸政策。从策略面而言,马英九的两岸政策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即“以时间换取和平繁荣”。所谓的时间,就是两岸之间不统不独,不在统与独的问题上做文章,而把对话的焦点摆在经济议题上。从过去的历史来看,两岸只要陷入统独意识型态的泥淖中,就失去了转圜的空间,也失去了缓冲的时间。  

  不统不独,就是把统独的问题延后处理。再深一层来看,统独问题的圆满处理,需要有更多的条件来配合,而这些条件都需要时间来创造。马英九认为,他的责任,或者说我们这一代的责任,就是为后代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他们能够理性地、和平地处理统独问题。  

  然则那些条件有利于未来统独问题的理性处理呢?我们认为,马英九已清楚地指出三大条件,即文化条件、经济条件、与社会条件。从文化条件来说,马英九的政策是希望两岸能够深度互动交流,并在这个和平基础上,以共有的中华文化寻找解决途径,且绝对基于“中华民国”的“宪法”架构上。他认为这是目前“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最好的办法。两岸共有的文化是儒家文化,是王道文化,在这个文化基础上深耕,统独问题应该可以得到理性而合乎王道的处理。  

  至于经济条件,除了两岸签署了许多经济协议之外,实际上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优势互补的情况十分明显。二00八年金融海啸发生时,大陆以扩大内需率先复苏,而台湾的经济也因而受惠。从另一方面来看,许多台商到大陆发展,提供了大陆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也发展成大陆经济的重要支柱。这种情况,简单的说,就是两岸繁荣。一个互惠双赢,和平繁荣的两岸关系,必然会降低两岸之间不理性力量所能发挥的作用,进而为两岸统独问题的处理创造有利的条件。  

  除了文化、经济条件之外,社会条件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二00八年后,两岸社会交流的频率与密度大幅增加,去年大陆观光客就已突破六十万人,今年预计可突破一百万人。这些大陆观光客到台湾后,必然会增加他们对台湾的生活方式、文化、与制度的理解。我们也有这样的自信,大陆人只要到台湾,不论是旅游或交流,都会喜欢上台湾。愈多的大陆人喜欢台湾,两岸和平就愈有保障。  

  谁说马英九的两岸政策不清楚!谁说马英九的两岸政策太消极!
中国台湾网   两岸关系和谐发展必须建立制度保证

作者 周志怀

    2008年12月31日,胡 锦 涛总书记在对台工作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全民族的团结、和谐、昌盛”。这一讲话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十分突出地揭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实现全民族团结、和谐、昌盛的内在联系。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有句名言:“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倡导两岸关系实现和谐发展,努力探讨两岸关系和谐发展的具体路径,是丰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内涵的需要,也是对台研究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在接受央视记者专访时提出,要进一步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就必须“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注入新的重要内涵”。笔者认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注入的新的内涵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实践内涵,一是理论内涵。从可供操作的实践内涵看,我们已相继提出很多新课题,譬如:大力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商签文教协议;两会协商由经济性议题扩展到共同打击犯罪及开展司法互助等社会性议题;通过两岸协商,以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来逐步探讨政治和军事等敏感问题等等。这些议题重在解决两岸交流交往所产生的重大实践问题,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注重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注入新的理论内涵,使和平发展新局得以巩固与持续。和谐发展既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与动力,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过程中,加强对和谐发展这一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将会使和平发展的理论内涵更加充实和丰富。

  和谐发展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过程与目标的相互统一。对于和谐发展,当然会有人提出质疑,在结构性矛盾并未解决的情况下,两岸能够达成和谐发展吗?如果“台独”政党重新执政,和平都难以保证,还能侈谈和谐吗?本文当然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和谐发展不仅是我们要争取实现的重要目标,同时更要通过追求目标的过程,强化与确保两岸关系的持续和平发展。也就是说,在现阶段,强化过程应该重于目标追求,过程对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要用和谐发展的方式争取达成一种现实目标,通过不断累积而取得阶段性成果。追求和谐发展的过程,既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逐步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过程。其次,和谐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无论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或国际关系发展史看,都没有绝对的和谐。即使达成一定程度的和谐,但大多也是有一定时间跨度的和谐。因此,即使两岸关系能够实现某种状态下的和谐发展,也只是一个动态而非常态式的发展状态。第三、“台独”分裂势力存在于台湾社会将是一个长期现象,政党轮替也会成为岛内政治发展的常态,但我们并不能因为民进党可能重新执政就放弃对目标的追求。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与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有可能出现反覆。如果“台独”政党重新执政,两岸矛盾性质发生变化,和谐发展也会自然随之中止。也就是说,只有在对抗性矛盾居于次要地位时,两岸的和谐发展才有可能达成。这与历史的螺旋式发展进程并不矛盾。第四、和谐发展是一渐进的历史过程,也是一项涉及两岸经济、文化、社会与政治的系统工程,并非一蹴而就。

  和谐发展理应成为两岸民众的共同价值观。提出两岸和谐发展的目的,并不在于设定一个绝对的静止的对象物,最重要的是“确立了一种以和谐为取向的带有根本性的价值目标”,从而要求我们不断地朝着这样的目标前进。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价值认同的和谐已经越来越重要”。从两岸关系的深层发展看亦是如此,两岸和谐发展不仅应包括相互之间的利益和谐,更应包括两岸价值观念的接轨与和谐。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所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两岸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广泛。但也应看到,随着两岸关系发展的深化,仅靠惠台让利、扩大共同利益基础,靠利益的“量”或“向”的调节,已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快速变化。目前这种共同利益多而共同价值少的发展模式,将会使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逐渐凸显。由于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影响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看法,因此,两岸应采取共同的战略与政策,着力塑造两岸民众均可接受的共同价值、首先是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从而引导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向,巩固和平发展基础。李登辉与陈水扁执政期间,岛内原有的许多价值观念已被打破与颠覆,新的价值体系尚待建立。两岸应搁置意识形态争议,大力创造和谐发展价值观形成的内外环境,建构越来越多的两岸共同价值,并使之成为形成两岸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

  两岸关系和谐发展必须建立制度保证。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单纯依靠价值观、依靠道德的自我约束力是难以为继的。从金门协议到汪辜会谈,从国共两党高层会晤安排到两会协商制度的建立,从两会签订的14项协议再到经济合作框架的签署,均体现了两岸制度化建设的成果。为此,两岸之间必须要建立管理冲突或相互合作的制度化安排,这一点在今后的两岸关系发展中尤其重要。
中评社   包宗和倡议:两岸设热线、和平发展委员会

    (记者 李仲维)台湾大学副校长、政治系教授包宗和今天建议,仿效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的建构,成立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并将之设定为半官方的功能性组织,目的则是在研究、研拟两岸和平协议。

  包宗和也建议两岸设置热线,双方领导人仿效美苏在冷战时期设置热线,特别是当面临危机时,可以降低误判,避免过度反应,这种方式除了有助建立政治互信,也可用于建立军事互信。

  台湾“陆委会”今天在宜兰举办“国会”助理两岸关系研习营活动,包宗和应邀前往演讲。他表示,政治互信是所有互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岸关系最重要的就是政治互信的问题。

  对于如何增加两岸政治互信的问题,包宗和认为,台湾不搞台独,不刻意去中国化,两岸双方都接受九二共识,其隐含的意义就是两岸彼此均主张或接受一个中国,但对一个中国的内涵可以各自表述,因此他建议两岸双方以后都只谈九二共识就好。
 
  包宗和建议,两岸两会互设办事处,方便彼此的联系,也可以将两岸第一手的信息传回北京和台北,这也是展现互信的一种方式,因为这将拉近双方的距离。此外,也可以仿效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的建构,成立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并将之设定为半官方的功能性组织,目的则是在研究、研拟两岸和平协议。

  在两岸军事互信方面,包宗和建议,大陆可以先撤除海峡对岸的飞弹,以显示大陆不以台湾做为攻击标的的一种善意,同时在军事演习方面,两岸都不以对方做为标的,并在军演之前预先公告,甚至互相观摩。

  包宗和也建议两岸军事交流互访,包括军职人员和军校生、退役将领互访,而两岸两会也可以邀请军事人员加入谈判,由两岸学者、军人共同举办军事互信研讨会,两岸也可以保证不率先对对方发动攻击,尽早空中直航,截弯取直,这些都是军事互信的表现。

  在建构双边外交互信方面,包宗和认为两岸首先应该互不主动挖对方的邦交国,北京对第三国任何建交的意图,宜尽可能以消极不做为来因应。他也建议在既有基础上,同意双方在自己的邦交国设立代表处之外,也可以进一步考虑自己的大使馆和对方的代表处做一定程度的互动。

  包宗和建议,两岸基于多国外交互信的建立,北京可以支持台湾成为观察员,或以争取修改组织章程的方式,使台湾成为观察员。

  包宗和认为,两岸互信除了靠制度之外,也靠双方领导人个人之间的互信,两岸领导人若能彼此相信对方人品性格是值得信赖的,对两岸互信的建构,将有很大的帮助。
联合报   台湾为何要自陷悲情,自己吓自己?

作者 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国安会”前秘书长 苏起

    放眼今天的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早就跳出二战及冷战的历史阴影而找到新的定位。但台湾的政治与思维却似乎一直被沉重的历史观压得喘不过气。

  笔者最近在史丹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客座研究期间,抽空去翻阅近年解密的“老蒋总统日记”。在这长达五十几年的上千万字日记中,我只选择性的读了几年,但所阅读的每一篇,“老蒋总统”都在铅印的月日底下用毛笔工整的写下“雪耻”两字。这是他的历史,也是笼罩台湾几十年的“反共”悲情史观。

  随着中国大陆内部情势及两岸关系的变化,台湾的“反共”史观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同样充满悲情的“反中”史观。这个史观主张,台湾历经外来政权统治,民主化后理所当然应由所谓本土政权当家作主,对外力抗隔岸的“中国”,对内排斥其他政党及族群。马政府虽已执政两年,这个史观在台湾威力犹存,不仅绿营继续炒作“卖台”及“伤害主权”论调,部分蓝营党政人士好像也怯于论战,拱手交出话语权。

  这两种史观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利用仇恨与恐惧,对内压制,对外对抗,让台湾的内外关系始终处在紧张状态。

  在廿一世纪的今天,这两种史观都过时了,都有严重的盲点,更不利于台湾的未来。当然两者都有各自悲情的权利。但周遭的邻国,谁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大陆死伤三千五百万、日本五百万、韩国半岛卅五万、菲律宾一百万、法属印度支那两百万、印尼四百万人,而台湾则有三万人。接下来的韩战及越战给韩越带来更多的伤亡,却给了台湾安全与经济繁荣的契机。如果这些饱经劫难的国家都能陆续摆脱历史阴影,创造新的未来,台湾为什么要一直自陷于悲情,不断自己吓自己?

  更重要的,困在历史陷阱的台湾常常忘了:决定它前途的不是历史,而是地理。而台湾的地理位置其实赋予它很多独特的优势。台湾位在太平洋西侧,既是海洋文明进入大陆文明的门户,也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接轨的桥梁。论海运,它扼守海线交通要道。论空运,它到亚洲所有主要城市距离的总和,短于任何其他城市间的总和。换句话说,台湾是东亚交通的最佳枢纽。

  此外,世界前三名的经济大国(美国、中国大陆、日本)都与台湾邻近或亲近。唯一同样享有地理便利的韩国却不如台湾这样掌握中、英、日语的优势。

  如果台湾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天赐地缘,并与这些国家交好,台湾的长期安全与繁荣几可笃定。如果台湾坚持与其中一国对抗,以当前实力对比,后果可想而知。

  更何况,历史的台湾必然是分裂的台湾,而地理的台湾却可以是团结的台湾。

  过去这两年马政府两岸与外交政策的大换轨,已给这个新布局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展望未来,世局的演变绝对比过去还要快速。意识形态早已消失。新的科技不断穿透主权的界线。新的理念不断推翻旧的思想。新的议题不断挑战各国政府的因应能力。今天没有一个国家或政府有能力单独解决这些新问题。

  所以台湾绝不能继续封闭在旧的历史观中。台湾必须走出历史,抛弃悲情,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在新的东亚大环境中创造新的生存价值。

  这才是真正的爱台湾。
台湾新新闻   国民党一席尚存 迈入后马英九时代?

    民调显示,五都选举国民党可能仅保住大台中一席,台北市和新北市的双子城面临严重考验;若果真如此,国民党中央秘书长金溥聪肯定要下台以示负责,问题是,马英九的党主席是否也要负责?谁能够确保他还会是2012年国民党的“总统”候选人?  
 
  国民党在五都市长选举究竟能够保住几席?根据“未来事件交易所”在八月二十五日的预测,国民党选情稳定的仅胡志强一席。许多本土派的国民党籍政治人士已经纷纷预测,受到“花博事件”的冲击,郝龙斌恐怕已经宣告出局,并进而拖累朱立伦的选情。也就是说,五都选战,国民党将可能仅拿下一席,或许,今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即将进入“后马英九时代”。

  根据TVBS在五月二十五日的民调显示,胡志强的支持率为五七%,苏嘉全的支持率为二六%,国民党在台中市的选情可谓一面倒的态势。不过,天有不测风云,由于五月二十八日爆发翁奇楠枪击命案,并引发台中市警察与黑道暧昧不清的疑云,胡志强的支持率立即直往下掉,联合报在六月三日公布的民调显示,胡志强的支持率重挫至四六%,苏嘉全的支持率维持为二四%;TVBS在六月八日公布的民调显示,胡志强的支持率进一步掉到三六%,苏嘉全的支持率则是翻升至二九%。

  苏嘉全猛追 胡志强是蓝营最后希望 

  诡异的是,从TVBS公布的民调来看,胡志强的支持率虽然大幅下滑,从五月二十五日的五七%跌至六月八日的三六%,足足跌掉二一%,同时期,苏嘉全的支持率却是从二六%提高至二九%,仅增加三%,显示由于在大台中地区知名度的不足,已经成为苏嘉全选战最大的致命伤。

  为了补强知名度的不足,苏嘉全投入台中市长的选战以后,便开始马不停蹄地在各村里举办问政说明会,预计举办三百场,如今已经办了两百场。不过,根据民进党在七月中旬公布的民调,胡志强的支持率为三七%,苏嘉全的支持率还是维持二九%。

  民进党人士解释,苏嘉全在大台中地区的支持率虽然落后胡志强八%,令人振奋的消息是,在台中市的民调,苏嘉全仅落后胡志强二%,未来两个多月内,苏嘉全若是能够追赶至大台中地区仅落后五%,届时开票结果将可能呈现翻盘的局面,因此,苏嘉全强调,祇要他能够拿下台中市长的选战,便能够缔造民进党的五都全赢。

  接连出状况 郝龙斌支持度已经落后 

  事实上,许多本土的国民党籍政治人士已经预测,由于近日来“花博事件”的冲击、郝龙斌危机处理能力不足,以及马英九光环严重衰退,国民党在今年底的五都选战将可能仅保住大台中一席。

  根据民进党八月十九日公布的最新民调,民进党的候选人目前在南二都呈稳定领先的局面,台北市在误差范围内微幅领先,新北市暂时平手,大台中仍有八%到一○%的落后差距。

  到了八月二十五日,未来事件交易所公布的五都选举预测,郝龙斌与苏贞昌的当选机率分别是四八%、五二%,朱立伦与蔡英文的当选机率分别是五○.七%、四九.七%,胡志强与苏嘉全的当选机率分别是六二.六%、三六.六%,郭添财与赖清德的当选机率分别是一五.六%、六九.六%,黄昭顺与陈菊的当选机率分别是一四.八%、六九.六%。

  随着“花博事件”以及新生高植栽引发的争议,苹果日报在八月二十九日进一步公布民调,民众认为会影响郝龙斌支持选票的比率有六十四.四二%,不会影响的比率仅有三○.九%。苹果日报并询问,“若是明天是台北市长投票日,请问你会投票给郝龙斌还是苏贞昌?”结果得到的答案是,苏贞昌有四四.六八%,郝龙斌有四三.一二%。

  一般认为,由于民进党籍候选人拥有相当比率的隐藏性选票,落后国民党籍候选人的支持率祇要维持在五%左右,最后都还有翻盘机会。如今不管是民进党或是苹果日报公布的民调,郝龙斌的支持率都已经落后苏贞昌,若是加计因马英九光环的严重衰退,很多泛蓝选民将选择不会出门投票,届时台北市长选举的开票结果,郝龙斌会更加不乐观。

  民进党人士笑称,苏贞昌参选台北市长,选得轻松,根本不是因为他太强,而是因为对手太弱,尤其是危机处理能力太弱。郝龙斌动辄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而且这石头还不是苏贞昌搬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