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为文学留一点血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0:57:56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2010/08-23/2483850.shtml

让教育为文学留一点血脉
2010年08月23日 11:31 来源:辽宁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7月28日,由《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渤海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陈思和文学思想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陈思和、程光炜、王尧、林建法、宗仁发、赵慧平、周景雷、栾梅健、张新颖、王光东、何言宏、张业松、季进、王侃、张学昕等20余位国内著名批评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陈思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学科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他以文学史家的身份介入当代文学的前沿问题,推动了当代文学批评的学院化进程。近30年来,中国文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化,进入新世纪后,更要面对多重的冲击,在喧闹和争议中一路摸索前行。作为中国当代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之一,从事文学研究已有30年的陈思和,可以说,其研究经历和研究思想折射见证了一个大时代的文学批评发展的整体历程,因此,关于他个人的文学思想研讨,实际上也是对近30年来中国文学整体发展状况的一次深入总结和深度剖析。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在总结陈思和文学思想的基础上,就当下文学批评的现状、文学编辑的作用以及文学教育的影响等多方面问题展开了讨论。

  中国的批评家能不能依靠自己的话语来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在经历了一段比较长时间的封闭期后,迎来了解放思想的新时代。大量的西方文艺理论涌入中国,中国文学界饥渴地吸收和借鉴各种文学方法,一方面,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国作家、学者过分依赖和崇尚西方文论的结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批评家呼吁,中国文学界应该找到自己的立场、自己的方法、自己的道路。

  研讨会上,批评家们除了肯定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成就,也再次重提中国批评家要找到自己的话语这一问题。

  《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不同意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没有原创性的说法,他认为,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批评对当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也肯定了文学批评在新时期以来作出的贡献,他认为,小说的经典化需要批评家来完成,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批评家们实现了初步的文学经典化。

  而批评家王尧则提出中国的学者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自己的研究上,“我们这些在高校的学者能不能不去做校长、书记,而是真正做一个教育家、学者。 ”并且他认为,当下的文学研究者、批评者们应该思考:“今天,我们在从事研究时所应用的文学理论,大多数都是来自西方,失去了自己发声的基础。我们能不能恢复‘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宏大气象,能不能恢复知识分子的思想能力,能不能依靠自己的话语来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 ”

  另一方面,批评家王侃则批评说:“中国的文学批评有一种很有趣但也是很恶劣的做法,批评家总是有为文学立法的冲动,相反,却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 ”他说,《兄弟》的出版使作家余华第一次遭遇信任危机,“围绕这部小说的批评非常多,批评的焦点集中在 ‘粗俗’上,粗俗是否能够构成风格,这要经过文学性的裁判过程后才能够确定。 《兄弟》这部小说挑战了许多批评家的阅读趣味和阅读尊严,同样,作为批评家的陈思和先生,他的阅读趣味和阅读尊严也受到了挑战。但是,我们看到,陈思和在面对这种挑战时,表现出了自我的反省,他对自己的阅读趣味和批评立场进行了深层次的再思考。 ”

  为什么现在的文学编辑不给作家提意见

  新世纪以来,文学受到商品化、全球化以及数码时代的多重冲击,面临着边缘化的命运。文学失去了原有的统一概念,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被解释为 “纯文学”、“严肃文学”,其生存空间日渐缩窄。承载纯文学的重要平台是文学期刊,而文学期刊的生存处境同样面临着危机,其中除了外部因素的挤压外,也包括文学期刊体系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文学的发展不能够离开文学期刊和文学编辑的作用。

  陈思和曾经在《上海文学》杂志任主编,其间推行的办刊模式对于当下文学期刊具有范本作用。 《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认为,在文学史的构成中,文学编辑具有重要的位置。他说:“如果说文学作品是作家的精血所致,作家是作品的父母,那么编辑就是作品的教母。回顾现代文学史,许多重要的作品都是由作家和文学编辑共同创造出来的,比如大家熟知的巴金与叶圣陶的关系,再比如周建人与青年作者的关系等。陈思和先生主持《上海文学》期间,推出过不同地区的专号,很重视来自民间的更淳朴的、更鲜活的文学面貌。当下的文学期刊也应当呈现出民间的立场,把当下与‘五四’进行对接,承传文学的传统。 ”

  宗仁发认为,文学编辑是文学的守门人,应当捍卫文学的坚守,坚守纯文学,面对喧嚣能够作出不同的选择。 “文学编辑是传统文学领域内一个很重要的岗位。网络文学和市场文学不需要门槛,但是,传统文学领域是应当有门槛的,传统文学的门槛需要文学编辑来守护。如果我们不守住这个门槛,文学就会走低。 ”他透露,不少作家对于目前存在于文学期刊体系内的问题也有所察觉。 “莫言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他说,为什么现在的编辑不给作家提意见了,只有 《收获》等很少数的杂志编辑会向作者提出意见。作家其实是希望得到编辑建议的。 ”程光炜同样认为,要重视文学编辑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如果没有文学编辑,是不可能诞生出那么多优秀作品的。 ”

  未来,文学期刊究竟应该向何处去?宗仁发介绍了国外文学期刊的运作模式。“在国外,纯文学期刊大多由大学主办,它们的发行量也并不大,但是,在文学界的范畴内,能够起到推动文学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样的模式值得我们思考。 ”

  文学教育能够为文学保留住一点血脉

  今天,中国的文学研究者、批评家、作家,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学院里,在当下的大环境下,学院无疑是保证文学生长的一个主要力量,而教育则是使文学传承下去的关键手段。

  陈思和在发言时多次强调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他说:“今天的文学被泛化、边缘化和娱乐化,在这样的环境中,文学的承传显得更加重要,而文学史的书写和文学的教育是承传文学的主要途径,必须受到我们的重视。 ”

  “文学教育能够为文学保留住一点血脉。 ”陈思和认为,当今社会,文学的传承和文学优劣的判断,更多的是要依靠文学的教育来实现。 “如果当年没有孔子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进教材,我们今天就不可能阅读到这样的文字。可见,撰写文学史对于文学的传承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年轻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必然会接受教育,因为接受教育,他们一定有机会与文学相遇。如果有缘分的话,他们就可能会成为文学传承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

  同时,陈思和认为,文学不是死的东西,她是活的,是能够彼此传递的。 “我一生的幸运是遇到了好的老师,文学的传承实际上就是生命与生命的传承,是代代相传下去的。而我所有的工作都是与其他人合作完成的,学术是天下之公器,我们这些研究文学的人是一群人,大家一起为了国家的文学,如此而已,无所谓个人的功绩。我从来都认为文学的研究是社会的事情,而不是个人的事情。 ”

  □本报记者/王 研http://www.chinanews.com.cn/cul/2010/08-23/2483850.shtml

让教育为文学留一点血脉
2010年08月23日 11:31 来源:辽宁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7月28日,由《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渤海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陈思和文学思想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陈思和、程光炜、王尧、林建法、宗仁发、赵慧平、周景雷、栾梅健、张新颖、王光东、何言宏、张业松、季进、王侃、张学昕等20余位国内著名批评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陈思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学科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他以文学史家的身份介入当代文学的前沿问题,推动了当代文学批评的学院化进程。近30年来,中国文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化,进入新世纪后,更要面对多重的冲击,在喧闹和争议中一路摸索前行。作为中国当代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之一,从事文学研究已有30年的陈思和,可以说,其研究经历和研究思想折射见证了一个大时代的文学批评发展的整体历程,因此,关于他个人的文学思想研讨,实际上也是对近30年来中国文学整体发展状况的一次深入总结和深度剖析。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在总结陈思和文学思想的基础上,就当下文学批评的现状、文学编辑的作用以及文学教育的影响等多方面问题展开了讨论。

  中国的批评家能不能依靠自己的话语来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在经历了一段比较长时间的封闭期后,迎来了解放思想的新时代。大量的西方文艺理论涌入中国,中国文学界饥渴地吸收和借鉴各种文学方法,一方面,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国作家、学者过分依赖和崇尚西方文论的结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批评家呼吁,中国文学界应该找到自己的立场、自己的方法、自己的道路。

  研讨会上,批评家们除了肯定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成就,也再次重提中国批评家要找到自己的话语这一问题。

  《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不同意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没有原创性的说法,他认为,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批评对当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也肯定了文学批评在新时期以来作出的贡献,他认为,小说的经典化需要批评家来完成,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批评家们实现了初步的文学经典化。

  而批评家王尧则提出中国的学者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自己的研究上,“我们这些在高校的学者能不能不去做校长、书记,而是真正做一个教育家、学者。 ”并且他认为,当下的文学研究者、批评者们应该思考:“今天,我们在从事研究时所应用的文学理论,大多数都是来自西方,失去了自己发声的基础。我们能不能恢复‘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宏大气象,能不能恢复知识分子的思想能力,能不能依靠自己的话语来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 ”

  另一方面,批评家王侃则批评说:“中国的文学批评有一种很有趣但也是很恶劣的做法,批评家总是有为文学立法的冲动,相反,却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 ”他说,《兄弟》的出版使作家余华第一次遭遇信任危机,“围绕这部小说的批评非常多,批评的焦点集中在 ‘粗俗’上,粗俗是否能够构成风格,这要经过文学性的裁判过程后才能够确定。 《兄弟》这部小说挑战了许多批评家的阅读趣味和阅读尊严,同样,作为批评家的陈思和先生,他的阅读趣味和阅读尊严也受到了挑战。但是,我们看到,陈思和在面对这种挑战时,表现出了自我的反省,他对自己的阅读趣味和批评立场进行了深层次的再思考。 ”

  为什么现在的文学编辑不给作家提意见

  新世纪以来,文学受到商品化、全球化以及数码时代的多重冲击,面临着边缘化的命运。文学失去了原有的统一概念,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被解释为 “纯文学”、“严肃文学”,其生存空间日渐缩窄。承载纯文学的重要平台是文学期刊,而文学期刊的生存处境同样面临着危机,其中除了外部因素的挤压外,也包括文学期刊体系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文学的发展不能够离开文学期刊和文学编辑的作用。

  陈思和曾经在《上海文学》杂志任主编,其间推行的办刊模式对于当下文学期刊具有范本作用。 《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认为,在文学史的构成中,文学编辑具有重要的位置。他说:“如果说文学作品是作家的精血所致,作家是作品的父母,那么编辑就是作品的教母。回顾现代文学史,许多重要的作品都是由作家和文学编辑共同创造出来的,比如大家熟知的巴金与叶圣陶的关系,再比如周建人与青年作者的关系等。陈思和先生主持《上海文学》期间,推出过不同地区的专号,很重视来自民间的更淳朴的、更鲜活的文学面貌。当下的文学期刊也应当呈现出民间的立场,把当下与‘五四’进行对接,承传文学的传统。 ”

  宗仁发认为,文学编辑是文学的守门人,应当捍卫文学的坚守,坚守纯文学,面对喧嚣能够作出不同的选择。 “文学编辑是传统文学领域内一个很重要的岗位。网络文学和市场文学不需要门槛,但是,传统文学领域是应当有门槛的,传统文学的门槛需要文学编辑来守护。如果我们不守住这个门槛,文学就会走低。 ”他透露,不少作家对于目前存在于文学期刊体系内的问题也有所察觉。 “莫言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他说,为什么现在的编辑不给作家提意见了,只有 《收获》等很少数的杂志编辑会向作者提出意见。作家其实是希望得到编辑建议的。 ”程光炜同样认为,要重视文学编辑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如果没有文学编辑,是不可能诞生出那么多优秀作品的。 ”

  未来,文学期刊究竟应该向何处去?宗仁发介绍了国外文学期刊的运作模式。“在国外,纯文学期刊大多由大学主办,它们的发行量也并不大,但是,在文学界的范畴内,能够起到推动文学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样的模式值得我们思考。 ”

  文学教育能够为文学保留住一点血脉

  今天,中国的文学研究者、批评家、作家,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学院里,在当下的大环境下,学院无疑是保证文学生长的一个主要力量,而教育则是使文学传承下去的关键手段。

  陈思和在发言时多次强调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他说:“今天的文学被泛化、边缘化和娱乐化,在这样的环境中,文学的承传显得更加重要,而文学史的书写和文学的教育是承传文学的主要途径,必须受到我们的重视。 ”

  “文学教育能够为文学保留住一点血脉。 ”陈思和认为,当今社会,文学的传承和文学优劣的判断,更多的是要依靠文学的教育来实现。 “如果当年没有孔子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进教材,我们今天就不可能阅读到这样的文字。可见,撰写文学史对于文学的传承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年轻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必然会接受教育,因为接受教育,他们一定有机会与文学相遇。如果有缘分的话,他们就可能会成为文学传承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

  同时,陈思和认为,文学不是死的东西,她是活的,是能够彼此传递的。 “我一生的幸运是遇到了好的老师,文学的传承实际上就是生命与生命的传承,是代代相传下去的。而我所有的工作都是与其他人合作完成的,学术是天下之公器,我们这些研究文学的人是一群人,大家一起为了国家的文学,如此而已,无所谓个人的功绩。我从来都认为文学的研究是社会的事情,而不是个人的事情。 ”

  □本报记者/王 研
什么意思?{:yi:}
研究文学”为生的都毙了,文学就血脉畅通了。
想起郭的一个包袱:说我的相声不够规矩,规矩,上天安门看升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