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牦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23:02


野牦牛
    别名:“野牛”
    拉丁名:Bos grunniens
    英文名:Wild Yak
   
    分类地位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牛科 Bovidae
   
    濒危等级:易危(V);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I;IUCN 易危(VU);CITES 附录I
   
    识别特征
    体大,体长可达2m余。肩部中央具显著凸起的隆肉,站立时略显前高后低。体侧下部、肩部、胸腹部及腿部均披长达40cm以上的长毛。尾端长毛形成簇状。两性均具角,角形相似,但雄兽的角比雌性者大。通体褐色,吻周、下唇、脸面以及脊背一带呈现微习的灰白色调。野牦牛为家牛的祖先,二者的区别在于野牦牛的体型比家牛约大一倍,角和蹄也相应粗大。
   
    分布
    野牦牛为青藏高原特有种,南自西藏的风底斯山,往北至与新疆接壤的昆仑山(包括支脉阿尔金山和可可西里山)和甘肃西北的祁连山,东达青海境内远离青藏公路的周围地区。国外尚可见于印度和尼泊尔。
   
    生境与习性
    迄今在海拔3000~4000m间的许多地域多为牧场或农田,故难见其踪迹。现生种群目前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北部,栖息于4000~5000m的山间盆地、湖盆四周以及山麓缓坡,活动于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荒漠等多种开旷的自然景观带。结群,一般每群10余头,多者达200头以上。每年6~7月产仔,妊娠期240~250天,每胎1仔。雄牛3岁性成熟(李德浩等,1989)。在偏远山区,发现过家养雌牦牛逃跑后与野牦牛混居,偶然雄性野牦牛也会跑到家牛群中寻找雌牛交配。
   
    种群现状
    1. 据1972年在青海海西地区格尔木、乌兰、天峻和都兰(分面积约达18800k㎡的调查,平均密度为0.6头/k㎡;1990年在其境内的可可西里地区考察,平均密度为0.83头/k㎡。
    2. 1987~1988年间,在西昆仑山地区的平均密度为0.11和0.37头/k㎡,而1988年在昆仑山地区调查的密度为0.74头/k㎡。
    3. 1976年在西藏羌塘高原克人区两个不同地段的考察,密度为1.6头/k㎡和0.17头/k㎡。据上述多年的考察资料,估计青藏高原全境有6万~7万头(冯祚建,1992)。其中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的约有3万~4万头;另外,据报道甘肃境内仅残存130头左右。
    Harris(1998)报道他1997年考察称:在阿克塞及邻近地区共见到83头。
   
    致危因素
    截止80年代,乱捕滥猎是导致一些地区的野牦牛濒危甚至绝迹的首要原因。甘肃祁连山洪水坝的野牦牛已在80年代全部被杀光。1958~1961年间,一支队伍庞大的狩猎队在青海纳赤台野生沟、东大滩、西大滩及乌图美等地区,共捕杀野牦牛等中、大型动物4万余头,致使野牦牛等种群数量迄今仍未恢复(冯祚建,1992)。在80年代中期以前,获悉在西藏每年被偷杀的野牦牛达100头以上。
    自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政府加强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及执法措施,因此肆意猎捕野牦牛的事件已经明显减少,但偷猎现象仍时有发生。
   
    饲养情况:北京动物园自80年代以来饲养着几头野牦牛,曾繁殖成功。
   
    现在保护措施
    1962年中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把野牦牛定为II级保护动物,而从1980年始,被列为I级保护动物,绝对禁止捕猎。《濒危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根据中国建议于1985年起列本种于附录I中。为保护野牦牛等青藏高原特有珍稀动物的自然保护区,目前有东昆仑-阿尔金山保护区(新疆)、盐池湾保护区(甘肃)、羌塘保护区(西藏);拟建的有西藏玛美错保护区、西藏的羌塘高原保护区和青海可可西里地区保护区。




野牦牛
    别名:“野牛”
    拉丁名:Bos grunniens
    英文名:Wild Yak
   
    分类地位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牛科 Bovidae
   
    濒危等级:易危(V);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I;IUCN 易危(VU);CITES 附录I
   
    识别特征
    体大,体长可达2m余。肩部中央具显著凸起的隆肉,站立时略显前高后低。体侧下部、肩部、胸腹部及腿部均披长达40cm以上的长毛。尾端长毛形成簇状。两性均具角,角形相似,但雄兽的角比雌性者大。通体褐色,吻周、下唇、脸面以及脊背一带呈现微习的灰白色调。野牦牛为家牛的祖先,二者的区别在于野牦牛的体型比家牛约大一倍,角和蹄也相应粗大。
   
    分布
    野牦牛为青藏高原特有种,南自西藏的风底斯山,往北至与新疆接壤的昆仑山(包括支脉阿尔金山和可可西里山)和甘肃西北的祁连山,东达青海境内远离青藏公路的周围地区。国外尚可见于印度和尼泊尔。
   
    生境与习性
    迄今在海拔3000~4000m间的许多地域多为牧场或农田,故难见其踪迹。现生种群目前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北部,栖息于4000~5000m的山间盆地、湖盆四周以及山麓缓坡,活动于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荒漠等多种开旷的自然景观带。结群,一般每群10余头,多者达200头以上。每年6~7月产仔,妊娠期240~250天,每胎1仔。雄牛3岁性成熟(李德浩等,1989)。在偏远山区,发现过家养雌牦牛逃跑后与野牦牛混居,偶然雄性野牦牛也会跑到家牛群中寻找雌牛交配。
   
    种群现状
    1. 据1972年在青海海西地区格尔木、乌兰、天峻和都兰(分面积约达18800k㎡的调查,平均密度为0.6头/k㎡;1990年在其境内的可可西里地区考察,平均密度为0.83头/k㎡。
    2. 1987~1988年间,在西昆仑山地区的平均密度为0.11和0.37头/k㎡,而1988年在昆仑山地区调查的密度为0.74头/k㎡。
    3. 1976年在西藏羌塘高原克人区两个不同地段的考察,密度为1.6头/k㎡和0.17头/k㎡。据上述多年的考察资料,估计青藏高原全境有6万~7万头(冯祚建,1992)。其中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的约有3万~4万头;另外,据报道甘肃境内仅残存130头左右。
    Harris(1998)报道他1997年考察称:在阿克塞及邻近地区共见到83头。
   
    致危因素
    截止80年代,乱捕滥猎是导致一些地区的野牦牛濒危甚至绝迹的首要原因。甘肃祁连山洪水坝的野牦牛已在80年代全部被杀光。1958~1961年间,一支队伍庞大的狩猎队在青海纳赤台野生沟、东大滩、西大滩及乌图美等地区,共捕杀野牦牛等中、大型动物4万余头,致使野牦牛等种群数量迄今仍未恢复(冯祚建,1992)。在80年代中期以前,获悉在西藏每年被偷杀的野牦牛达100头以上。
    自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政府加强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及执法措施,因此肆意猎捕野牦牛的事件已经明显减少,但偷猎现象仍时有发生。
   
    饲养情况:北京动物园自80年代以来饲养着几头野牦牛,曾繁殖成功。
   
    现在保护措施
    1962年中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把野牦牛定为II级保护动物,而从1980年始,被列为I级保护动物,绝对禁止捕猎。《濒危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根据中国建议于1985年起列本种于附录I中。为保护野牦牛等青藏高原特有珍稀动物的自然保护区,目前有东昆仑-阿尔金山保护区(新疆)、盐池湾保护区(甘肃)、羌塘保护区(西藏);拟建的有西藏玛美错保护区、西藏的羌塘高原保护区和青海可可西里地区保护区。


野牦牛


MS好凶猛的样子
动物世界
牦牛肉不错{:cha:}
比牛肉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