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写的摄影基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3:36:14
摄影,是一种记录.
以下所有的文字,给和我一样想在摄影上有所收获的人.
摄影其实不难,说穿了,摄影是一门技术,而这门技术的要素只有两个:主观与客观。
首先摄影是主观的,你想表达什么,表现什么,如表达你对某人之爱,表现你看到山河之壮丽,现实之迷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摄影必须包含创作者的主观想法,带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去拍摄,往往左右着画面的形式;相反,如果主观想法过于贫弱,片子多让人感觉毫无内容。摄影主观性的重要性还在于当你的客观技术已经炉火纯青时,与其他炉火纯青的人比的,就是脑子,也就是主观的东西。
在这里我更想强调摄影技术的客观性,这个客观性也可以理解为摄影作品的形式或创作的技术。我如此的强调摄影的客观性,原因如下:一、主观的感受如需传达,无客观之手段必不能达成,客观手段的熟练将能让你主观的想法更有效的传达给他人;二、主观感受左右着画面,如无强烈的客观手段去平衡,主观感受可能就是有害的,例如在风光摄影中,当你强烈的感受到眼前的画面如此壮美而无法自控时,举起相机时就可能因太激动而引起暴光不准或构图失衡,那么上面所讲的主观传达也就不存在或大大被削弱了;三、相当多的特殊情况下,如突发性事件,重大题材报道,你会受到强烈的外界干扰,这时强大的客观手段是保证了出片,而这样的情况往往是决定你一生的摄影成就的;四、磨练自己的客观技术,其实也是修炼主观上的艺术修养乃至心境的过程。
在人文科学中,有一个学科叫“分类学”,我首先把摄影的要素分为主观与客观,又在文章的开头强调了客观技术,那么接下来我就继续浅析摄影的客观技术。

客观技术仍然需要一个简单的分解,就我认为,客观技术不过包含以下2个主要要素:暴光,构图,和几个3个次要要素:色彩,层次,影调。当然,这只是我一家之言。
离开暴光,摄影肯定无从谈起,这是摄影的物理性质决定的,也是摄影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殊属性(摄像在我看来是摄影的延续)。暴光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色彩,层次,影调这3个次要要素,所以暴光是摄影中最主要的技术要素之一。暴光指的就是相机感光部分(胶卷或电子感光元件)的总进光量。而我们可以通过3个因素控制暴光,那就是光圈、快门速度和感光度(ISO)。光圈通常用F表示,F后的数值X越大,实际光圈越小,因为F=X实际上表达着F=1/X的意思,通常我们所见的光圈进阶是:F2.8---F4---F5.6---F8---F11... ...每一个进阶实际单位时间进光量扩大(缩小)一倍;快门速度是相机感光的时间,在1秒以上的快门速度通常用1/X秒表达来,因此X值越大,快门速度越快,而在1秒以下时,就直接用X秒表示,因此X值越大,快门反而越慢。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相机可能在快门0.X秒时有表示差异,如canon数码单反相机按0.X秒表示,而其他相机则有可能仍按1/X秒表示。至于ISO,比较好理解,ISO数值越大,同等光圈快门组合下,感光部分就越灵敏,画面就更亮。因此,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以下这句话:假定一个不变的ISO,当我们需要一个暴光量时,理论上有无数个光圈快门组合可以达到这个暴光量,因为你在原有光圈快门组合下,扩大一级光圈(单位时间进光量增加一倍),却又加快一级快门速度(感光时间减少一倍),实际上的暴光量还是不变的。常见的例子就是:F2.8+1/500S  =  F4+1/250S,F8+1S  =  F5.6+0.5S。上面这句话必须被理解,因为这是最基础的要素中的最基础理论。当然,对于暴光组合有一个特殊现象叫倒易率失效,通常出现在极端环境下,如快门时间超过数分钟,甚至几小时或对着过于明亮或黑暗的物体进行拍摄等。倒易率失效的情况在胶片上更为明显。
然而,万事万物都是有关联的。光圈、快门和ISO又关系着画面的一些因素。
首先讲光圈,光圈的扩大与缩小,最直接的影响着照片的景深。景深是指在摄影机镜头或其他成像器前沿着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成像器轴线所测定的物体距离范围。如果这个概念太难懂,通俗的讲,景深就是照片焦点前后清晰的纵向范围。光圈越大,景深越小(背景虚化感越强烈),如不考虑其他情况,F2.8的虚化程度就大于F4。既然讲到景深,不如将其讲完,影响景深的因素还有镜头焦距、镜头与被摄物体的距离,以及被摄物体与物体背景的距离。以下为在不改变其他因素情况下的景深变化规律: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镜头与被摄物体的距离越小,景深越小;被摄物体与物体背景的距离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还直接影响着画面的原始锐度,这在器材部分会讲到。
其次是快门,快门是凝固瞬间的东西。在这个被凝固的瞬间,需要多少速度的快门,取决于光圈的大小,被摄物体的运动速度和焦距。为了景深,我们需要某个光圈值,为了保证总进光量正确,快门速度将会被改变;当某物体运动时,我们需要一个合适的快门速度达到我们需要的效果:该物体在画面是清晰的或只是一个拖影、轨迹靠快门速度决定;正常人摄影中,手不可能毫无微小震动,当你平静的端起相机时,你需要一个快门速度抵消这个震动对画面的影响,否则你的画面可能是模糊的,这个快门速度就是你焦距的倒数,如你拍摄焦距是300mm,快门速度应快于1/300S,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安全快门。  


换言之,快门的速度决定你了需要的是一个”凝固”的成像还是拖影的轨迹。关于快门,还有2个经常遇到小事项需要注意:一是闪光前后帘(或叫第一第二帘)同步闪光的问题,两者的区别在于运动物体的拖影方向不同;二是过长或过短的快门速度(大于数分钟或小于1/X000秒,视感光部分而定)是引起倒易率失效的主要原因。
接着就是ISO于画面的影响,这个比较好理解。ISO值越低,画面就越干净。
因此,光圈,快门速度和ISO永远是一个取舍关系,也是非常灵活的。如果一个人在拍摄时问我,你现在是什么参数啊,我想和你一样。我多半会觉得他不是理论基础不扎实,就是没有主见和经验。因为你要面对的拍摄对象和环境不可能是不变的,这3个值的搭配是灵活的,怎么搭配才能表达你想拍的感觉,达到你想要的效果。完全是你在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想法与实际需要而决定的。也就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意思。不过,这样的取舍也不是无规律可循,总的一条就是拍这个东西,给你的时间有多少。而这个“时间”可能包括你拍摄的某个事件的过程时间,运动物体的速度所需要你的快门时间等等,摄影是瞬间的艺术,没有时间观念是绝对不行的。因此,一些常用的经验有:属慢摄影门类的,如在自然光线下形态变化小的风光建筑摄影,你有充分的时间去暴光,那你就应该追求精度,舍去快门时间而追求小光圈和低ISO;快摄影门类的,如较暗条件下的动物、舞台摄影,为了避免画面模糊和抓取瞬间动作,就应该把ISO和光圈在允许的范围内提高,保证快门速度。取舍着光圈,快门速度和ISO,其实就是在平衡着景深,画面质量和速度的关系。摄影,是一种记录.
以下所有的文字,给和我一样想在摄影上有所收获的人.
摄影其实不难,说穿了,摄影是一门技术,而这门技术的要素只有两个:主观与客观。
首先摄影是主观的,你想表达什么,表现什么,如表达你对某人之爱,表现你看到山河之壮丽,现实之迷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摄影必须包含创作者的主观想法,带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去拍摄,往往左右着画面的形式;相反,如果主观想法过于贫弱,片子多让人感觉毫无内容。摄影主观性的重要性还在于当你的客观技术已经炉火纯青时,与其他炉火纯青的人比的,就是脑子,也就是主观的东西。
在这里我更想强调摄影技术的客观性,这个客观性也可以理解为摄影作品的形式或创作的技术。我如此的强调摄影的客观性,原因如下:一、主观的感受如需传达,无客观之手段必不能达成,客观手段的熟练将能让你主观的想法更有效的传达给他人;二、主观感受左右着画面,如无强烈的客观手段去平衡,主观感受可能就是有害的,例如在风光摄影中,当你强烈的感受到眼前的画面如此壮美而无法自控时,举起相机时就可能因太激动而引起暴光不准或构图失衡,那么上面所讲的主观传达也就不存在或大大被削弱了;三、相当多的特殊情况下,如突发性事件,重大题材报道,你会受到强烈的外界干扰,这时强大的客观手段是保证了出片,而这样的情况往往是决定你一生的摄影成就的;四、磨练自己的客观技术,其实也是修炼主观上的艺术修养乃至心境的过程。
在人文科学中,有一个学科叫“分类学”,我首先把摄影的要素分为主观与客观,又在文章的开头强调了客观技术,那么接下来我就继续浅析摄影的客观技术。

客观技术仍然需要一个简单的分解,就我认为,客观技术不过包含以下2个主要要素:暴光,构图,和几个3个次要要素:色彩,层次,影调。当然,这只是我一家之言。
离开暴光,摄影肯定无从谈起,这是摄影的物理性质决定的,也是摄影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殊属性(摄像在我看来是摄影的延续)。暴光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色彩,层次,影调这3个次要要素,所以暴光是摄影中最主要的技术要素之一。暴光指的就是相机感光部分(胶卷或电子感光元件)的总进光量。而我们可以通过3个因素控制暴光,那就是光圈、快门速度和感光度(ISO)。光圈通常用F表示,F后的数值X越大,实际光圈越小,因为F=X实际上表达着F=1/X的意思,通常我们所见的光圈进阶是:F2.8---F4---F5.6---F8---F11... ...每一个进阶实际单位时间进光量扩大(缩小)一倍;快门速度是相机感光的时间,在1秒以上的快门速度通常用1/X秒表达来,因此X值越大,快门速度越快,而在1秒以下时,就直接用X秒表示,因此X值越大,快门反而越慢。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相机可能在快门0.X秒时有表示差异,如canon数码单反相机按0.X秒表示,而其他相机则有可能仍按1/X秒表示。至于ISO,比较好理解,ISO数值越大,同等光圈快门组合下,感光部分就越灵敏,画面就更亮。因此,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以下这句话:假定一个不变的ISO,当我们需要一个暴光量时,理论上有无数个光圈快门组合可以达到这个暴光量,因为你在原有光圈快门组合下,扩大一级光圈(单位时间进光量增加一倍),却又加快一级快门速度(感光时间减少一倍),实际上的暴光量还是不变的。常见的例子就是:F2.8+1/500S  =  F4+1/250S,F8+1S  =  F5.6+0.5S。上面这句话必须被理解,因为这是最基础的要素中的最基础理论。当然,对于暴光组合有一个特殊现象叫倒易率失效,通常出现在极端环境下,如快门时间超过数分钟,甚至几小时或对着过于明亮或黑暗的物体进行拍摄等。倒易率失效的情况在胶片上更为明显。
然而,万事万物都是有关联的。光圈、快门和ISO又关系着画面的一些因素。
首先讲光圈,光圈的扩大与缩小,最直接的影响着照片的景深。景深是指在摄影机镜头或其他成像器前沿着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成像器轴线所测定的物体距离范围。如果这个概念太难懂,通俗的讲,景深就是照片焦点前后清晰的纵向范围。光圈越大,景深越小(背景虚化感越强烈),如不考虑其他情况,F2.8的虚化程度就大于F4。既然讲到景深,不如将其讲完,影响景深的因素还有镜头焦距、镜头与被摄物体的距离,以及被摄物体与物体背景的距离。以下为在不改变其他因素情况下的景深变化规律: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镜头与被摄物体的距离越小,景深越小;被摄物体与物体背景的距离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还直接影响着画面的原始锐度,这在器材部分会讲到。
其次是快门,快门是凝固瞬间的东西。在这个被凝固的瞬间,需要多少速度的快门,取决于光圈的大小,被摄物体的运动速度和焦距。为了景深,我们需要某个光圈值,为了保证总进光量正确,快门速度将会被改变;当某物体运动时,我们需要一个合适的快门速度达到我们需要的效果:该物体在画面是清晰的或只是一个拖影、轨迹靠快门速度决定;正常人摄影中,手不可能毫无微小震动,当你平静的端起相机时,你需要一个快门速度抵消这个震动对画面的影响,否则你的画面可能是模糊的,这个快门速度就是你焦距的倒数,如你拍摄焦距是300mm,快门速度应快于1/300S,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安全快门。  


换言之,快门的速度决定你了需要的是一个”凝固”的成像还是拖影的轨迹。关于快门,还有2个经常遇到小事项需要注意:一是闪光前后帘(或叫第一第二帘)同步闪光的问题,两者的区别在于运动物体的拖影方向不同;二是过长或过短的快门速度(大于数分钟或小于1/X000秒,视感光部分而定)是引起倒易率失效的主要原因。
接着就是ISO于画面的影响,这个比较好理解。ISO值越低,画面就越干净。
因此,光圈,快门速度和ISO永远是一个取舍关系,也是非常灵活的。如果一个人在拍摄时问我,你现在是什么参数啊,我想和你一样。我多半会觉得他不是理论基础不扎实,就是没有主见和经验。因为你要面对的拍摄对象和环境不可能是不变的,这3个值的搭配是灵活的,怎么搭配才能表达你想拍的感觉,达到你想要的效果。完全是你在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想法与实际需要而决定的。也就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意思。不过,这样的取舍也不是无规律可循,总的一条就是拍这个东西,给你的时间有多少。而这个“时间”可能包括你拍摄的某个事件的过程时间,运动物体的速度所需要你的快门时间等等,摄影是瞬间的艺术,没有时间观念是绝对不行的。因此,一些常用的经验有:属慢摄影门类的,如在自然光线下形态变化小的风光建筑摄影,你有充分的时间去暴光,那你就应该追求精度,舍去快门时间而追求小光圈和低ISO;快摄影门类的,如较暗条件下的动物、舞台摄影,为了避免画面模糊和抓取瞬间动作,就应该把ISO和光圈在允许的范围内提高,保证快门速度。取舍着光圈,快门速度和ISO,其实就是在平衡着景深,画面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需要不断的去摸索
不错,不错,值得学习
学习中,楼主多发些入门基础知识。
前提是审美观,然后是测光...
提上来,让俺这样的小白们多看看
不错的文章啊,,附上自己写的一个美学课程的作业,似乎也谈了谈摄影的内容。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即艺术的领域。我受父亲影响自幼喜欢摄影,尽管技艺不高,也算勉强进入了艺术的领域了。在摄影创作中,一直有那么一个疑问埋藏在心。现在想想,这个疑问似乎和美学有关,那就是:什么样的照片是美的?
      在拍摄过程中,这个问题尚不明显。在我调整好相机参数,进行构图拍摄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会尽全力把拍摄对象拍出最美的效果。但是到了选片和后期制作的时候,问题便凸显了出来:当从数张乃至数十张数码照片中选择一张你认为美丽的,你该如何选择?当使用功能强大的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后期的时候,达成的效果与原片相比甚至可以是颠覆性的。那么,如何调整会到处所谓“美”的效果?
      绝大多数摄影教材会给关于美的照片的如下规定:黄金分割、背景虚化、色彩的饱和度和图像锐度恰到好处、利用线条汇聚视觉、画面的平衡感、节奏感等等。确实,当我去看职业摄影师的作品的时候,发现他们的优秀作品确实很大程度上的遵循了上述的规范。甚至有一些摄影师,他们严格的把这些所谓的“法则”应用到他们所有的摄影作品中。他们的作品,也确实是美的。在我的摄影实践中,我也开始不自觉的把这些规范当做自己的摄影信条,假如不那么拍,总会觉得不舒服。慢慢的,我的作品开始犯了机械化的,重复的毛病。创作似乎遇到的瓶颈。
      台湾摄影师柯希杰在一本书中说道,摄影师应该把黄金比例抛开。在他看来,那些规范是不必需的,摄影人应该相信的是自己的感觉。但问题是,自己的感觉是否等同于读者的感觉呢?假如一幅作品并未使读者产生美感,那么这幅作品是不是就是失败的呢?经验告诉我,自己的感觉,其实也并不怎么可靠。有时候自己在自己拍的照片中选来选去,还不如旁人的一句话能让我下定决心进行取舍。
     英国人博克为美的事物找出了一些“客观性质”。比如小的、柔滑、娇弱、明亮之类的。并且把畸形看做美的反面,即丑。在朱光潜的《谈美》(中华书局2010年版)一书的附录《近代实验美学》中提到裴西洛的实验,他认为实验的结果证明黄金分割为最美的形体。由此看来,摄影方面的那些技术规范,是有着极大的遵循的必要的。在市面上出现的大多数摄影教材而言,总是纠结于遵循或者游离于规范。柯西杰抛弃规范,但是抛弃之后又有什么呢?只破不立麽?
      但是,以实验的方法研究美学的有效性是存疑的。原因在朱立元的《美学》教材中说的明白。那么实验得出的结论,我们就不能当做真理了。现代美学证明,规范并不完全可信。按照所谓的摄影法则进行创作,固然可以得到看上去不错的照片,但是拍的多了,作品便开始千篇一律,更可怕的是,这些规范会在心中形成潜意识。在这些潜意识的指导下,再美的风景也会让你拍的平庸;在这些潜意识的指导下,任何事物的个性都会在我的镜头中隐去。假若放弃那些法则,仅仅相信自己内心的感觉,又往往陷入主观的困惑,你的作品说服了自己,却难以说服别人。失去读者的作品,自然称不上作品。
      按照标准或者相信感觉?我的困惑一直存在。当然,这无碍于我的摄影创作,我还是会继续去拍摄,困惑大可以安然地存在我心。这样的困惑,大多数艺术家也会遇到。由此,我又想到解放后的那次美学大争论了。美的本质是客观还是主观?


      以上谈论照片的美,还仅仅是指美学上的一种审美形态:优美。那么,崇高、丑与荒诞同样是摄影所可以表达的啊。我们看著名的普利策奖作品《饥饿的苏丹》在产生极大的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诠释出另外一种丑的美感。同样的,作品《列侬与小野洋子》所具备的美感,也绝不是所谓优美。他们“首先让人产生了一种动荡不安的痛感,然后由痛感切换和超越到审美愉快”(朱立元《美学》)。然而,这些作品,都成为摄影界的经典。
      现在问题更加复杂了。优美的问题没有解决,丑和其他的审美形态又掺和了进来。在我以前的摄影创作中,往往只关注优美这么一种审美形态。而摄影所要表现的,则是更加广泛的美感。大多数纪实摄影作品,所表达的并不是优美。
      钱钟书说:盖艺之至者,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朱光潜在《谈美》中提到,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托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或者我不该把规范与感觉对立起来看。孔子到快死的时候才得到了“不逾矩”的境界,可见循规律而托化规律,大非易事了。
     写了这些,原先的那些疑问依然是疑问。当然,短短一篇问题自然无法化解真正的疑问。有些疑问,在以后的    学习中会得到答案;还有一些疑问,会在创作实践中生成答案;而最后的,会有一些永恒的未知。这些永远得不得答案的疑问,一定是最有价值的。


达利、毕加索、梵高、莫奈这些人的画算美么?其实这都是问题

达利、毕加索、梵高、莫奈这些人的画算美么?其实这都是问题
colt2008 发表于 2010-8-16 14:56

高度同意,俺有大三元、大眼睛和无敌兔,但是几乎拍不出好片,问题就是卡在取景器后的头上:dizzy:
回复 8# bigblu


    当然是美的。这里的美是广义上的美感。而不是优美这一种审美形态。他们作品中普遍包括的丑与荒诞恰恰是现代艺术的宠儿…嘿嘿…
yxbw 发表于 2011-2-3 21:28


    围观G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