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10贴图――(空速管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25:21
<P>
[em02][em02][em02][em02][em02][em02]</P>
<P></P>
<P>真漂亮~~
</P>
<P>[em02][em02]</P>
<P>

[em01][em01][em01]</P>
<P>

[em07][em07][em07]</P>
<P></P>



<P>[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2]</P>
<P>


</P>
<P>这可都是Y10~~请注意飞机上的编号Y10~~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26 10:40:47编辑过]
<P>
[em02][em02][em02][em02][em02][em02]</P>
<P></P>
<P>真漂亮~~
</P>
<P>[em02][em02]</P>
<P>

[em01][em01][em01]</P>
<P>

[em07][em07][em07]</P>
<P></P>



<P>[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2]</P>
<P>


</P>
<P>这可都是Y10~~请注意飞机上的编号Y10~~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26 10:40:47编辑过]
<P>唉……多好的飞机……</P>
运10也不是你们想的那么差,当时,出来的只是结构样机,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工程样机,根本不会量产的。
当6架样机全完成后,才会着手改进,以后是工厂改进型,最后才是量产最终型号,所以,网上说的,什么运10燃油不经济,结构不安全,工艺不过关,全是胡扯,完全是对这个过程的无知导致的
关于,没有核心技术的问题,这个是是我们军工长期以来的通病,我们内部称为:先天性心脏病
但是 为什么会有,就是我们的决心不够大,也就是,我们老认为,可以买得到现成的,这个就是我们上帝国主义当的地方,当年苏联答应卖发动机给我们,甚至英国,把他们的斯贝发动机的专利都给我们了,手把手教我们制造这种落后的发动机。
他们为什么?就是想让我们自己放弃研制,果然,他们的目的达到了,
我们放弃了,50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就在这里
反观我们的火箭发动机,没地方买,我们自己造的就是最好的,超低温重复启动功能只有美国和我们有,俄罗斯都没有的研制成功的技术,我们早就自己解决了,说白了还是志气和精神的问题!
要是24年前10号不下马,我们现在什么发动机都解决了。
再难的东西24年也会成功了。
<P>我想砍掉这个项目的人是――邓小平,在那个时候,谁有这种能耐敢砍掉这种重要的项目?

你们污蔑运10是707的仿制品的简直不是人,看看这断话


程不时:对,因为苏联到美国去,他的首脑到美国去,他是坐他的喷气式飞机,而且是轰动全世界,就是说他有这个飞机的时候美国还没有这个飞机,然后美国到中国来他是坐他的飞机在上海红桥机场着陆,我们当时第一次看到美国的飞机飞到中国领空来。

  解说:这是著名波音707,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客机,而就在它降临的上海虹桥机场不远的地方,中国 300名技术精英,正在紧张有序进行运十的研制工作.只比日后空前壮大的空中客车公司晚两年。


说明707来的时候,我们已经在研究了,只比日后空前壮大的空中客车公司晚两年啊,痛心啊

[em03][em03][em03]</P><P>支持Y10!!!!!!</P>[em01][em01][em01][em01][em01]
往事并不如烟


1970年代,我有幸参加了我国第一架喷气式客机“运十”的总装。1980年,“运十”首次试飞成功。此后“运十”飞北京,飞广州,飞昆明,飞乌鲁木齐,7次跨过喜马拉雅山,往返拉萨。

后来有关方面决定,与美国麦道公司合作组装MD-82飞机。美方承诺,帮助中国民航机制造工业完成25年三步走的计划:第一步,由麦道公司提供技术,部分制造和装配MD80/90系列;第二步,与国外合作,联合研制100座级客机,2005年投产;第三步,自行设计制造180座级的客机,2010年投产。

于是,“运十”就注定死了,死于1995年。同年,在《财富》杂志上,麦道说出了心里话:“因为上海搞过‘运十’,我们才和上海合作,如果不打倒‘运十’,美国飞机就不好打进中国。”

前不久,我抽空回厂,下岗的“运十”,默默地呆在总装车间后面的停机坪上。车间空落落的,已没有“运十”的痕迹,也没有“麦道”的痕迹。我见到了师傅,他即将退休。10多年前,他可是曾被麦道公司评为最佳员工,获得去美国总部参观旅行的荣誉。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研究,“航天、航空工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巨额投入,而且需要最长时间(20年以上)的技术、管理、研制开发费用和生产制造的经验积累。”

中国试造喷气式客机,起步于1970年,仅比空客晚两年。但到今天,这样一个拥有巨大拉动效能的战略产业,我们基本空空如也。中国曾是世界上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能制造100吨量级民机的国家,30多年后却只能重头再来,而整个民机市场的庞大商机,已基本让位给了波音和空客。现在,有关方面声称,把民机工业的重点放在支线飞机上,这自然又是一个善良的愿望。试问美国人、欧州人,是否打算放弃支线飞机的销售?

去年4月,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与空客公司在北京签署框架协议,确认订购30架空客飞机,价格达到17亿~18亿美元。有消息说,目前中国内地共有500多架运营飞机,其中空客占有21%的份额,波音则占大约66%。波音公司预测,今后20年,中国将购买2400架新飞机,总值1970亿美元,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民用飞机市场之一。

中国民机工业失去战略机遇是一个值得反复探讨的教训。撇开技术原因,我觉得这里更重要的是产业战略和国家战略的摇摆。当年上海造飞机,一直与主管部门有矛盾,这是公开的秘密。谁对“运十”下马的决策负责呢?没人。体制内部的矛盾断送了“运十”的国内市场。结果是,中国马不停蹄地大买进口飞机,中国民机制造业却无产品可造。中国军队,更失去了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中平台。老美在一边偷着乐。

我想,应当把上飞、麦道、波音环绕民机市场所展开的竞争编成一个案例来反复讨论。中国要学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首先要具有真正的国际眼光,要有从根本上消灭竞争对手生存空间的魄力和手腕。在这里,无论合作还是兼并,在跨国公司老板的眼里,看到的只是利益,而从来不是什么“友谊”。在商言商,老美从战略到战术,出手都是厉害而果断,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
在国家统计局的《国际形势分析国际研讨会》上,杨帆博士主张发展战略产业:
  我刚刚揭露全球化被是被发达国家阉割了的,因为排除了劳动力自由流动,马上就有人反驳说:发达国家不能够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意思是:我们只能单方面接受全球化。
  我反驳道:这个“不可能”,不是什么客观经济规律,而是美国霸权。如果说有了钱,有了枪,就可以垄断学术,垄断国际规则的制订,那么我们就不要搞学术讨论了。大家应该投笔从戎,去搞军事。
  中国必须独立发展战略产业。首先要破除“比较利益论”的误导。
  静态比较利益在中国,可以继续发挥,但现在应该把力量集中于培养动态比较利益,即超级产业:核,航天,航空,武器,电子和战略资源。这不仅关系国家安全,也关系到能否赚钱。现在是中国大陆拿1亿条裤子,换美国人1架飞机。如果中国集中资源生产裤子,全世界的裤子很快就过剩,马上降价,还赚什么钱?假设中美完全中断经济关系,结果就是美国人没有裤子穿,中国人没有飞机坐,包括没有电脑芯片供应。美国人可以到墨西哥去买裤子,也可以自己生产,因为他缺少的是一个低层次的竞争产业,面对的是一个多国市场。而中国的飞机和电脑停顿,意味着什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垄断的高科技市场!因此,如果不能发展独立的战略产业,我们最终不能保持国家完整和独立。
  依靠给国际跨国公司配件,与发展独立的知识产权,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战略,不可能从一种过渡到另外一种。中国应该向美国学习,发展独立的知识产权,然后全球化购买,这才是积极介入全球化。为什么只能给跨国公司配件?应该看到中国的知识分子非常之聪明,待遇非常之低,竞争能力远远高于所有发达国家。关键上政府和社会能够培养,留住和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不要每年几万人被美国抢了去。
  一说发展独立知识产权,许多人就摇头,他们对自己国家没有信心,国家的精英层也缺乏这样的意志和魄力,总想投机取巧,依靠外国人。他们不知道,外国人根本不可能帮助我们发展战略产业。比如,在飞机制造业连遭挫折,耽误了20年的时间!1980年我国飞机制造水平只比欧洲晚3年,现在欧洲空中客车已经造出300座的喷气式民航客机,6年以后将有600座问世,连加拿大和巴西也有了100座的飞机,中国呢?50?70座而已!
  发展战略产业,必须破除单纯的市场经济导向。讲短期经济效益,排除政府干预,就意味着不搞战略产业。欧洲4个国家联合搞空中客车,25年亏本,是超国家行为。在中国,反而鼓吹航空工业下海,搞了数千种民用产品,冲击了民营企业。
  发展战略产业,国家赔钱,但可以拉动内部需求,包括以公开招标方式向民营企业订货。为什么一定要把发展战略产业和民营经济对立起来?
  经济效益,要看总体对于国家产业的拉动。如果中国集中力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比如服装,能够拉动国内什么产业?---恐怕只有面料和就业,连纺织机械都是引进的外资,纺织原料是澳大利亚的羊毛。
  发展飞机工业,拉动的是国内高科技研究,航空研究所和院校,发动机,高密度合金,数控机床,液压系统,电子系统,安全系统。在大型民航客机的平台上,才能发展军事特种飞机,包括空中指挥机,电子侦察机,加油机,预警机,运输机,发展武器系统和各种尖端技术。以10年时间,20亿美圆的代价发展一个新机型,其经济效益绝不是这一架飞机能否成功,能否弥补成本,而是看它能够拉动多少国内产业。在全球化背景下,许多零部件可以全球采购,关键是按照中国独立的知识产权设计,进行定货。全球化生产,恰好给中国发展独立知识产权的战略产业,提供了充足的供应来源,这是国际资本无法封锁的。
<P>
2002年到2021年间,中国将需要1900多架新飞机,价值1650亿美元,中国航空运输市场将以每年7.6%的速度增长,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民用航空市场。这是波音公司在第四届珠海航展上首次公布的《2002年中国航空市场预测》报告的主要内容。
</P><P>真不爽~~</P>
谁都知道Y十下马的原因,我看到今天还是没有人敢说是谁,拿个沈某某出来当替死鬼,他有这个权利才怪。只怕是他想都不敢这么想的事
稚嫩的Y10,也许您飞得太高了!您那羽毛未干的翅膀那能经得起高处的严寒。
天真的Y10,也许您飞得太快了!您那涉世未深、略显肥胖的身躯怎能躲过明枪暗箭。
孤独的Y10,您没有兄弟姐妹,您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高傲的Y10,您难道不知道“树大招风”和“满遭损,谦受益”的道理吗,您为什么要锋芒毕露、咄咄逼人?
可怜的Y10,您身陷绝境20年,任凭风刀霜箭之摧残,却连半点儿反抗也没有。
可悲的Y10,您20年沉冤未昭雪,可您却痴心不改、仍然执着地想着报效祖国。
[em06][em06][em06][em06][em0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26 11:29:22编辑过]
[em01][em01][em01][em01]
<B>以下是引用<I>65368055</I>在2004-7-26 10:41:00的发言:</B>
运10也不是你们想的那么差,当时,出来的只是结构样机,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工程样机,根本不会量产的。
当6架样机全完成后,才会着手改进,以后是工厂改进型,最后才是量产最终型号,所以,网上说的,什么运10燃油不经济,结构不安全,工艺不过关,全是胡扯,完全是对这个过程的无知导致的
关于,没有核心技术的问题,这个是是我们军工长期以来的通病,我们内部称为:先天性心脏病
但是 为什么会有,就是我们的决心不够大,也就是,我们老认为,可以买得到现成的,这个就是我们上帝国主义当的地方,当年苏联答应卖发动机给我们,甚至英国,把他们的斯贝发动机的专利都给我们了,手把手教我们制造这种落后的发动机。
他们为什么?就是想让我们自己放弃研制,果然,他们的目的达到了,
我们放弃了,50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就在这里
反观我们的火箭发动机,没地方买,我们自己造的就是最好的,超低温重复启动功能只有美国和我们有,俄罗斯都没有的研制成功的技术,我们早就自己解决了,说白了还是志气和精神的问题!
要是24年前10号不下马,我们现在什么发动机都解决了。
再难的东西24年也会成功了。

<P>就是这个道理,关键是有没有自信和决心。
<P>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智商低。差的是一种心态和环境。</P>
伟人也有犯错误滴时候啊~~~~[em06]
<P>
伟人也有犯错误滴时候啊~~~~
</P><P>伟人?你只谁?不会是邓小平吧?</P>[em03][em03]
ai
楼主,握手!